首页范文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十篇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十篇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05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做笔记;高段生;间接知识

做笔记有以下几点功能:记录老师思路,用作课下复习;记录课堂重点,用作学习资料;记录不懂问题,课下答疑;记录自己的理解,转化成自我资源等。所以笔记是有个人特色的。好的笔记,他人能一目了然。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日后的学习。而高段学生在此方面,有一些经验和理解,在教学指导方面比较容易进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录间接知识,补充直接知识

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就是一个传播间接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直接从事物身上学习,而是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解来获得间接知识。所以其知识需要大脑的理解和记忆,很容易忘记,更需要不断地重复。在教学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还是容易忘记,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更需要做笔记。要帮助高段学生明确这一点,提高学生对笔记的认识。然后在实际的做笔记过程中,对这些间接知识能够及时记录,防止忘记。在笔记中,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做一个联系,形成记忆环。忘记间接知识时,还能依靠直接知识来推得或者是回忆。课堂中,学生在学习间接知识时,一定会有一些直接知识的闪光点,关键是抓住这些闪光点,形成关联记忆,使得笔记更加完整,而且记忆起来也较为容易。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可能会联想到之前学习过的《艾滋病小斗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几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在笔记上记录前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本篇文章,显得笔记比较充实。

二、课上简单记,课后要补充

课堂笔记是辅助上课和课下复习的一个工具,但不是主要的课堂任务,课堂还是需要认真听讲,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如果一味地记笔记,就会成为“低头族”,即使记得再详细,对老师所讲内容不理解,也是毫无意义的。高段学生在学习意识和习惯上比较好,但是错误地认为笔记做得详细,说明课堂有认真听讲,其实两者并不等价。老师要指导学生课上简单记笔记,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号,记录老师所说的一些重点,然后趁课堂记忆还比较深刻时,对笔记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样的效果要优于课堂的完全记录,还是一遍很好的复习,有利于巩固记忆。在培养“简单记”的习惯时,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自己记笔记的风格。有一些来不及整理的内容,可以留下空格,课后自行补上。

三、整理笔记,由薄变厚再变薄

做课堂笔记不仅是为了之后的总复习,更是平时进行小结和巩固时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加入笔记当中。因此在笔记的初期,其内容逐渐增多,其厚度逐渐变厚。关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布置笔记任务,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整理和丰富自己的笔记,一遍不够,可以两遍、三遍。在最后的复习中,笔记内容定会有所重复,或者是一些为非重点的拓展内容,那么就可以“摘除”,笔记内容逐渐突出重点,则其厚度是逐渐变薄的。整理笔记是很重要的过程,说明笔记在发挥一遍又一遍的作用,其思维有巩固,也有创新,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高段生对自己的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计划能力和评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而老师需要对此做好监督和指导,定期检查。

四、批改笔记,做积极的评价

笔记不仅是个人的学习工具,也是可以传阅的学习资料。而且由老师统一进行检查,能够保证学生平时记笔记的认真程度,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更多做笔记比较优秀的同学,可以作为其他人的榜样。在班内传阅,还能让做笔记的学生有种自豪感,也利于激励其他学生。比如,一位学生用彩色的笔标注重点和易错点,就是一个不错的小习惯,能清楚点出课堂的重点,也使得笔记更加清晰、好看。同时,在批改学生的笔记时,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一些优点,给出一些正面的评价,然后再去指出不足。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不会“自暴自弃”。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需要笔记的辅助,而老师在培养高段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时,也要考虑他们自身的意愿,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通过监督、评价、选优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同时课堂的实时指导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2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表1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听课笔记的称谓

表2

从调查情况看,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达到29本,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超过了一半,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听课班级的称谓

表4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上课教师的称谓

表5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上课时间的称谓

表6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学科分类的称谓

表7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上课课题的称谓

表8

从调查看,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占三分之二强,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较少。

表9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甚至带来不便。

表10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表11

2.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大小情况

表12

从统计情况看,听课笔记小开本(32开本)的比大开本(16开本)的略多,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小开本便于携带,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内页页码

表13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小开本的页码较多,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容易造成浪费。

(五)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价表)、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含年月日第几节)等,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成四个纵栏),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为两个纵栏);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还要加上单位、姓名(使用者)、学科、时间(或学年)等信息,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页码控制在90~110页,能记载40~50节课,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3

关键词:教材;资源;拓展;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76-0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辅助了教学,但一味到课外、校外去寻找资源,忽视教材的核心地位,忽略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一味标新立异,只是一种时髦的追求,想要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只能是缘木求鱼,徒劳无益。

“用好教材”与“拓展资源”并不矛盾,但必须以前者为主,因为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辅之以资源的拓展。只有在“走进”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融通、整合适切的其它教学资源,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的心得,谈谈对“用好教材”和“拓展资源”的粗浅认识。

一、基于教材,合理利用

教材的编排是许多专家精心设计并经过反复论证的,它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品德教材中既有知识的介绍,也有人物故事的描述,有生活情境的创设,还有不同观点话题的探讨。精美的插图富有童趣,而大量的“留白”又给了师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材中的例子是具有典范性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建构的一种重要资源,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对教材处理,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为教学设计导航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要求的,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既要掌握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还要了解并熟悉相邻年段的对应内容,理解“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只有盯着“主菜单”,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灵活巧妙地运用教材设计的活动、提供的资料,才能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以“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为例,它与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关系是:遵循“同心圆扩大”的框架,本课是根据“我是中国人”和“我与学校”的有关要求编写的。它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关系是,同属“我与外界的联系”的范畴,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体会到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本课的逻辑体系为,先通过让学生调查,体会报纸的作用之大,与生活关系之密切,再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报纸的一些历史知识和办报的大致程序,然后引导孩子学当记者,通过采访来为办报收集素材,最后合作办报。整课教学内容以螺旋式排列呈现,处处体现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既符合办好一张报纸的要求,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只有这样深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编排的目标与意图,才能为教学设计“把好脉”“导好航”。教师以此为基础,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吃透”教材是处理和驾驭教材的基础,也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

(二)“用活”教材,为课堂教学添彩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构建意义的中介”[1]。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有的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遥远的距离,有的主题内容包容太多、太散,还有些材料已被时代所淘汰,与实际情况不符。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忠实于文本,又不能囿于文本,要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以课标为准绳,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儿童的生活实际,在不改变主题活动目标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梳理、重组或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更适合学生学习,使教学形式更新颖,方法更科学,课堂更有趣,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对“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的教材,笔者进行了以下几项处理:

1.化零为整

课文第一部分是一个小调查,由许多零散的问题组成,笔者把所有问题整合为一张“好报推荐”的表格。

推荐目的是更便于学生课前充分调查,体会报纸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上交流时,学生根据表格来说,表达更有条理。

2.删繁就简

教材上对于办报的大致流程是这样表述的:“采访―组稿―编辑―发排―出样―校对―制版―印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办报的方法早已l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快捷高效了,教材明显滞后了。书上要求孩子们到报社进行调查,这一活动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实现,比较麻烦。而且,作为小学生来说,也没必要懂得这么复杂的办报方法,他们目前能做的无非是办手抄报、校报,只要能让学生了解办报的大致操作过程,体会到报纸来之不易,办报需要团结合作就行。为此,笔者把我们学校小记者办报的过程拍成了一段视频,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直观,而且方法上简单多了。

3.舍“远”就近

为了让学生学当记者,留心生活,寻找采访线索,教材给出了几个话题,分别侧重于比赛获奖、突发事件、重大活动三个方面,都很典型,但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笔者把这些话题换成了我校开展的,学生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的一些活动,如:“迎六一”“读书节”“和校长喝下午茶”等。学生的体验更深,更有话可说。

4.化静为动

教材上有两段“小资料”,一段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报纸”,另一段是关于“中国第一张儿童报纸”,都以文字来呈现,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笔者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把要点抢记下来,然后改编成几道选择题,用“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鼓励学生在小组间展开竞争。静态的教材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高涨起来。

“活用”教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把简单的师生问答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用”教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赋予教材内容以趣味和灵气,方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愿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拓展资源,集聚合力

用好教材,并不排斥拓展资源。品德课程是开放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材中不可能把儿童的生活全方位地呈现出来,它所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事和物。教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留下了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努力去捕捉儿童感兴趣的,更有时效和教育价值的素材来充实课堂。“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2]

拓展资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生活,把资源用“足”

就“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而言,笔者让学生在家庭、阅报栏、卖报亭、街头等不同地点通过对不同人员进行调查,既让学生了解了报纸种类之多、读报人群之广泛,还让他们明白了读报之方便以及报纸的作用之大,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的作用。教师读报经验的交流、学生读报方法的分享,也是课堂上学生能立竿见影受益的资源。

而笔者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则是对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前,笔者把新出刊的校报发给学生阅读,交流读报收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报纸的作用在于传递信息。许多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事让学生有先睹为快的迫切需求。课中笔者利用我校小记者在学校的各项校园活动中采访的一组照片,激发了学生对采访的兴趣,还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办报,直至校报出刊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办报方法。最后,学生学当小记者,从班级里、校园里寻找热点话题进行采访,写成采访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的各种资源集聚合力,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效对话,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精挑细选,把资源用“实”

品德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只要教师有心开发,善于挖掘,资源可谓源源不断。但是我们不能本着“拿来主义”,对所有资源不加甄别,全部用于课堂,而要对它们进行精选、融通、巧用。资源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适切、辅助、有效,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学习采访方法时,笔者在两个资源之间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比较。

一个资源是我们宜兴的一名战地记者王薇薇赴叙利亚进行采访的视频。它是我们家乡的资源,具有独特性,学生对家乡人会多一份亲近感。而且战火纷飞、枪声不断的画面极具震撼力,可以激发学生向王薇薇学习,立志做一名勇敢的记者。

另一个资源是《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孙露源在人民大会堂就“食品安全”问题采访有关国家领导的视频。小记者与学生年龄相仿,她采访时的大方得体,面对“高官”时的勇敢自信,对焦点问题的及时捕捉,语言表达的清晰、流利,思考问题的严密、深刻,都是学习采访的绝佳教材。

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笔者毅然舍弃王薇薇的视频。因为作为小记者暂时不需要像王薇薇一样冒着枪林弹雨去采访,而孙露源身上则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她是学生更易于模仿的,她的采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用好这一资源能对学生学习采访有更实在的帮助。

(三)捕捉“生成”,把资源用“巧”

真实的课程应该是鲜活而动态的,课程内容的开发与生成应是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共同开发创造的动态变化过程。有鉴于此,教师要将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

在学习怎样聚焦热点、关注生活,选择采访话题时,笔者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交流。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今天的品德赛教活动就是一个热点事件,您觉得比赛赛的是什么?”对这个大胆的“突然袭击”,笔者毫无准备,但反应还算快,马上回答说:“第一,比的是勇气和胆量,看你敢不敢肀龋坏诙,比的是实力和水平,看你能不能把课上好。”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又及时评价这个学生:“你将来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因为你和孙露源一样,有敏锐的嗅觉,还有独特的视角,善于动脑筋。老师奖励你一本采访记录本。”学生在同学钦佩、羡慕的目光中快乐地领回了奖品。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这组的意见不一致,我们俩想选择‘科技节’进行采访,可他们俩想选择‘迎六一’这一话题。您觉得哪个选材更好?”笔者立刻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现场举手表决。结果80%的学生都选择了“迎六一”,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是最开心的一天,而且它马上就要到了。”笔者及时总结点评:“这就叫聚焦生活,关注热点,毫无疑问,‘迎六一’这个话题更具人气。”

这两个突发事件都在意料之外,然而笔者并没有错过对这两个宝贵资源的利用,而是及时捕捉,进一步开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这一最新鲜、最真实的资源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巧用“生成资源”,突破了本课的一大难点,点亮了精彩课堂。

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结构的新形势下,教材仍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像技艺高超的裁缝,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科学适度的巧妙“剪裁”,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同时,教师还得有一双“慧眼”,时时关注学生,留心生活,捕捉、收集、整合各种资源来丰富、提升、激活品德课堂,既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其他资源的辅助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同为新衣“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4

关键词:简笔画;英语课堂;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42-01

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时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绘画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视觉艺术,教师一旦把生动有趣的简笔画描绘在黑板上,立即会形成学生的视觉兴奋点,课堂气氛因而变得十分活跃,这种轻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魅力四射。

一、简笔画的定义

所谓简笔画,是一种运用简洁概练的手法,简略概括地状物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是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艺术。简笔画英文名叫StickFigures,所谓Stick,就是木棒,StickFigures就是用木棒样的小直线去组合成各种木偶形象,这些图形可以表示静止和活动的物体,可以表示和活动的情景,可以表示音、单词和句子,也可以表现文章和故事。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形象化手段,简单、快捷、达意。寥寥数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或概念。

二、简笔画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简笔画操作简便,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

现在很多老师尤为重视和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久,在精力和时间上投资大,一旦完成,有新的创意就很难在课堂上体现而做修改。把传统的简笔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则效果便会大相径庭,会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魅力四射。

简笔画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取代的教学手段,运用时边讲边画,虚实并举,视听结合,生动具体,还可以随时修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2、丰富教学语言,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把简笔画引进入课堂教学,能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在课堂上教学边讲边画,口手并用;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说,视听说结合,这种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既拓宽了教师传递信息的渠道,也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同时也避免了“中国式”英语。要学习地道的英语,在学习的时候,必须忘掉母语。当英语输入时,用英语思维,立即用英语输出。减少中间用以过渡的汉语环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学曾经有人做实验发现: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80%,从听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记住60%,3天后只能记住40%;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3小时后就能记住90%,3天后也能记住75%。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倘若单单靠老师的领读和录音磁带的帮助,是很不够的。学生往往只是当时能强记下来,课后不久便会遗忘。而简笔画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情景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艺术的视觉优势,把重点难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把抽象隐晦的理性化知识转化为具体明了的感性图示,并与趣味性容为一体,成为刺激学生观察和思维的兴奋剂,寓教于乐,高效率地接收知识,通过赏心悦目的绘画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简笔画教学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重要部分,其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鉴赏能力是造就素质性人才的重要条件,同时美育所使用的艺术形式是进行智育教育的生动材料。而简笔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欣赏和掌握基本的构图、绘制、色彩的搭配等一些简笔画技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对事物的鉴赏、取舍能力,从而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形成自身的审美观。

总之,简笔画丰富教学语言,推进复合式教学。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画,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同时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左右脑并用,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现在,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配以传统的简笔画,使他们相得益彰,各取所长,既发展自己,又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5

一、善用教学资源

因为初中科学教学涉及的内容广而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资源较别的学科相对比较丰富.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也应该善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完善教学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推动学生的发展.笔者以物质教学资源的利用为例进行论述:

在七年级的初中科学学习中,主要是对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也主要是自然科学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在地理的一开始部分就是对地球的经纬度来步入地理学习.所以,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拥有的地球仪等与地理教学的资源带到教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经纬度,来区分相关知识点.

进行“经纬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很难区分清楚什么是东经、西经、北纬、南纬,以及为什么所有的经线在南北两个极点处会汇合在一起.但是借助地球仪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教学案例教师一边拿着地球仪一边说:现在大家首先看到老师手中的地球仪,然后听老师讲解经纬线的特点,大家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地球仪认识清楚经纬线,好吗?

学生说:好!(异口同声)

教师说:大家先找到0°经线,然后看看这个0°经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再一次找到东经90°,西经90°,180°经线,分别看这些经线的端点在哪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2:0°,东经90°,西经90°,180°的两个北端点在北极点上,南端点在南极点上.

学生3:地球仪上所有的整十经线都有这个特点.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经纬线就会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步地掌握了分析经纬线的方法.这就是闻名常说的“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除开物质教学资源需要把握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生活教学资源都是需要善于运用的教学资源.因为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更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开展小组合作

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充分的物质基础,这样就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想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以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进而达到这些目标.

此外,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团结队友,也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交流学习他人长处,填补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教学案例在“物质的特性”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之中,教师让各个小组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那么借助讨论就会让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组长说:依照之前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我们现在首先对课本中涉及到的“物质的特性的有关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组员1:物质的特性就是某一个物体特有的一个特点,与其他的物体相区别的一个特点.

组员2:所以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叫做非晶体,这两者的概念也是他们的特点.

组员3:对,那么我们常见的晶体的代表物质有什么呢?我只知道松香这种物质是非晶体.

组员2:硫酸钠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种是晶体.

就这样的一种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对“物质的特性”以及其相关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很好地认识.而且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加强,学生之间的思维在交流进而产生头脑风暴,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不仅仅是小组讨论,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时不时开展一些小组竞赛,小组合作实验,小组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励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获得进步进而获得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及时回顾归纳

由于初中科学涉及的知识多而杂,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负担也必将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容易混淆知识,同时对有关的学习内容的记忆产生偏差.针对这一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借助经常而及时地回顾归纳知识点进而帮助学生牢固记忆,清楚记忆,强化记忆.

教学案例“观察生物”这部分的知识学习完以后,其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四大组织”和“系统”,其中四大组织中涉及到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功能是学生最易混淆的,系统的构成是学生最容易记乱记错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帮助学生回顾归纳知识点:

教师说:人体有多少组织分别是什么?

学生1:4大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组织

教师问:那么人体有多少系统呢?是哪些呢?

学生2:8大系统,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

借助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6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使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多媒体技术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1.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了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2.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ㄅ”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鸟”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鸟”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学习生字除了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外,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农村中小现代远程教学资源)里面就有每课所教生字的拼音、笔画(现场一笔一划的写)、部首、结构、字义、组词(同时配有声音)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7

一、品析文本语言,激发练笔兴趣,从读学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或潇洒隽永,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解字、品词、析句、赏篇,引领学生对文本品味、揣摩和内化,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语句,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随文练笔,难度小,易动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领会文本含义,找准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点,因课设练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师应以第一读者的身份,用心阅读、潜心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对教材进行解读,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要求、单元训练重点、教材和学生实际及课后习题,注意各学段训练的连续性,从课文中精选出“练笔点”,引导学生一项一项的从仿写句式、仿写典型片段、仿新颖的立意到大胆想象补白、结合生活实际创造进行写作。形成低段侧重写话,中段侧重片段,高段侧重篇章的完整体系。

1.抓住重点句段,仿经典句式、构段方式,布局谋篇、新颖立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布局谋篇、新颖立意,引导学生练习仿写,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还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习得了写作方法。另外,还有一些优美的语句值得积累,典型的构段方式、巧妙的构思、精细的刻画等都是仿写的好素材。在随文练笔中,学生的兴趣浓厚了,积累丰厚了,思路拓宽了,方法运用等得到了有效训练,写作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2.抓住文中空白,拓展延伸。模仿只是一种手段,创造才是最终目的。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以补充的空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交流,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又能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情感体验、表达感受,从而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性。

3.在变换角色、文体中练笔。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去体验、去感受。

4.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随文练笔方式。教材中有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是随文练笔的好资源。

5.抓住文本中的争议点个性表达。抓住人物特点,挖掘内心复杂世界;转换角色与文本对话。如苏教版第七册的《但愿人长久》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了什么事?当时心里会有哪些想法?请你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下来。

三、评议激励,让每个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学生练笔结束后,应及时组织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教师点评,再次修改,佳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互相取长补短,稳步提高作文能力。

四、学以致用,在实践活动中抒写生活感受

1.与课外阅读接轨。利用节假日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定期开展“好书推荐”“班级读书会”“每天新闻分享”“我的金点子”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主张建议,这些资源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感受真切,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让他们体验写作的现实意义,主动练笔。

2.联系生活实际。如学完《钱学森》《詹天佑》等文章运用方法,写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等,随时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让练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8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新课程标准资料说“识字要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在老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认的字;另一条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我们既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也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因为生活是个更广阔,更生动的学习空间,无处不在,又极丰富地提供了识字的资源。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看完《美丽的小鹿》,应该认识汉字“鹿”,看完《黑猫警长》,认识“黑猫警长”也不困难,吃完苹果,可以对“苹果”有认识……资源无限,而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动识字的兴趣,事实上,就像任何初学者一样,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很好奇,很积极。课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雪,我早就会认了,我在雪糕盒上见过。”“老师,我认识球,上次到体育用品商店买篮球,上面就有这个字,妈妈教我的。”……可见,生活中,他们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生活也为此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这应该是识字教学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探寻的氛围中进行。

我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衷”。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长期下去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间开展识字比赛。对于比赛,学生总是很有激情的,是可行的。如何使积累的过程不枯燥,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呢?可以给每人一个漂亮的纸袋,告诉学生,平时看到字,比如商店名、路牌、包装袋、妈妈化妆盒上的字,可以请教周围的人,认识了,把它写在纸片上,装入自己的识字口袋,然后,可以一周或两周,进行小组的交流、汇报、再进行比赛,以此激励学生主动识字,把识字的过程和方式交给学生自己,把识字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可能会有益一生!

四、培养学生识字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笔”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路。

如上例学习“笔”,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用途上:钢笔、铅笔、圆珠笔、水彩笔……

从色彩上:红笔、黄笔、黑笔……

从形状上:长笔、短笔、粗笔、细笔……

从体积上:大笔、小笔……

从质地上:木笔、石灰笔、铁笔、塑料笔……

还可从劳作方式上:买笔、卖笔、用笔、擦笔、拿笔……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六步”培养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86-01

历史课堂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项既易又难的工作,“教无定法”。“易”在历史是一门以人文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中难度不大,只要努力识记注意方法即可。“难”在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教好历史,学生理解,考出高分,则特别难。

鉴于笔者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具体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就如何搞好新历史课堂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偏远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教学理念和教学基础设施的配置较落后,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把历史课堂教学分成六个重要环节,即“六步”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听课”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充实

“向45分钟要质量。”听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不管什么课,听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其他环节和学习效果,培养“听课”能力对文科历史的学习尤为重要。只要认真利用课堂的45分钟,基本不需要再用其他时间复习。历史课上,笔者主要引导学生记忆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关键的历史事件、关键的时间、事件的简单经过。如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章中“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知识点,就要求记忆“宗法制和分封制”关键词及其内容,复习时就可以以该知识点为中心展开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当堂讲当堂记,做到当堂消化。要求每位同学在每章中重点记关键事件以加深课堂印象,培养学生听课能力。只要长期坚持,就有效果。

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系统化

历史知识大部分是基础性的史实。历史事件是死的,只有经过思考,让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灵活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活的知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就是在教学中要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结局、影响;就是要将课内外知识、国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横纵结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分析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引导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结局、影响之间的联系,拓展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必要的人文历史社会知识。

三培养学生“识记”的能力,让回忆更轻松

历史的教学中,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是需要“识记”的。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如历史事件就需重点记忆时间、地点、人物等特殊历史史实。识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历史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我的做法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等。如“”时间是1919年,在记忆中可谐音为“幺舅、幺舅”;唐朝建立时间为618年,在记忆中可谐音为“留一把”。用故事记忆法可在教学中讲一些小的历史故事,把历史事件故事化,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哥伦布”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笔耕不辍、知识常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使知识信息长期完整的保存。但“记笔记”的习惯需要培养。为了培养这种习惯,我在课前给予提示,课后定期检查和指导。培养“记笔记”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手、脑相互协调,使其在听课中“眼到、心到、手到”,通过培养学生的“记笔记”能力,提高45分钟的学习质量。笔记在系统的复习中还可以作为资料长期使用。

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让知识牢记

作业在历史教学中属于反馈环节,通过做作业,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除讲课外,注意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每节课后的作业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要求每位同学自己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课堂更和谐

小学教资的重点笔记篇10

一、电子白板教学模式概述

电子白板的教学模式是延续了过去的黑板教学模式,加入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而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构成的三位一体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替代了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式,通过投影仪将电脑中的课件投放在电子白板上,供学生观看学习,重难点问题可以利用电子笔画出,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好,深受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推崇。

二、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提高课堂的灵活性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多是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围绕课件进行知识讲授,学生被动单一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较差,很多不懂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造成学生的误解,学习态度大大降低。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这门灵活的理论课程,采用了电子白板的教学方式,通过数学课件的投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即时回放和探讨,让课堂更具灵活性。

教师过去在课堂上教学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很少有即兴发挥,单一的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如今的电子白板式教学,可以将课件资料保存到资料库中,需要哪个课件就把它投放出来,可以来回观看,而且对重点问题教师可以用电子笔及时画出,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再继续开展下面的课程,灵活地将书本课件资料变为教师讲课时的协助工具,书本资料不再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可以有效吸收。

比如?f,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把钝角和锐角的例题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资料库中,通过投影仪的投放可以清晰看到钝角与锐角的数学模型,利用三角板在电子白板上给学生测量示范,让学生在与实际实践过程结合的方式下,理解钝角和锐角的区别。

2.注重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互动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图文并茂地展示故事案例,学生会提高学习热情,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更加有探知欲望。在投放过程中,及时使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勾画功能、拉屏功能、聚焦功能、计时功能等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不懂的问题放大,细致地进行问题讲述,并通过问答等互动方式增加课堂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提起精神,认真学习。

比如说,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数学广角――搭配问题”中,在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排列实践,并通过电子白板进行评分,学生在实践互动的学习下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愉快中收获知识。针对不同图形学生太容易遗忘,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放进资料库中,随时可以拿出来进行提问讲解,并反复进行互动交流,延续黑板和粉笔的互动性,在互动中学习知识,才能将学习的主体确定在学生身上,教师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让新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在与课本知识的互动配合状态下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生记忆力好,但忘的速度也快,反复的记忆训练对他们的记忆非常有效,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保存功能,就是将学生的瞬时记忆锻炼为长久记忆的最好方式。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将学生容易遗忘的重点、难点保存起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先进行练习巩固,反复的记忆模式会对大脑产生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这个知识点就会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长久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