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在农村科技十篇现在农村科技十篇

现在农村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59

现在农村科技篇1

关键词:教学培养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14-01

一、运用现代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落实学生科学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良好的探究的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初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显著特点,教师应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的“所见”、“所听”提供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协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以求在探索中更好的发展思维,提高操作技能。比如演示实验,它的要求之一是尽量提高可见度,即必须使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使用投影仪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它不仅可以运用于教师演示,同样适用于学生之间的汇报交流。如《洋葱细胞的观察》的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首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等。讲授完毕,学生才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就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做的矛盾。如《称称空气》的实验,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演示:吹气球、绑气球,暂且不说,单调整木棍两边的气球平衡就要花不少时间,这样一来等老师演示完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削减得差不多了。如果这个实验,我们先让学生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证明,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件简单演示一遍帮学生梳理好实验程序的话,情景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学生头脑中既有个初步印象,又有亲自实验探个究竟的欲望,实验的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大为提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科学教学的强大平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通过对科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重要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用来创设情景,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展示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和科学研究过程,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多种机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训练学生使用全脑学习,进而形成多层面多层次的感知,从而提高个体从事创新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得到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现在农村科技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7-02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丰则国家根基壮、农村发展则国家现代化实现。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农村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科技应用,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在于科技能力的掌握。考察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我们发现农村的科技成分相对缺乏、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落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农村科技人才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

农村科技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把农村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现代化要求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装备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支撑条件确是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村科技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劳动者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题中之义。农民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而且还是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形成引导农村发展的先进力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能逐步打通长期桎梏农村发展的科技、流通两个制约“瓶颈”,进而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困境与阻滞因素分析

目前,对农村科技人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界定,该文认为,农村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四类人才,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进行农业科技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该文对农村科技人才的研究主要基于这四类农村科技人才进行。从总体来说,受建国初期政府城乡发展“二元”双轨制和先城市后农村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普遍落后,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农村的科技人才普遍缺乏。

2.1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的发展困境

2.1.1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亟待完善

2006年5月中组部和人事部对我国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类别表”显示,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人数比例仅为2%,农民技术员的人数比例高达71%。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2.1.2农村高级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近几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定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通常较容易得到就业机会,并且具有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更加剧了农村其余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外流状况。

2.2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阻滞因素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力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不破除这些制度上、政策上、机制上和意识上的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将难以开展。

2.2.1对科技人才教育投资不足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大量向城市倾斜,广大农村没有得到与城市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教育的差异化投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但农村所获得的基本公共教育资金仍极为短缺,而且很难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开展。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以县为主”,地方财政收入是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基础,然而对于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虽然名义上是由县级和乡级政府支付,但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紧张,难以支付必要的教育经费,这就使得由政府支付的义务教育落实困难。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农民家庭不得不重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后续发展。

2.2.2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认识不足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新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农业发展还依循传统路线,对于农业、农村中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金量少,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度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持久性受到严重挑战。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意识薄弱,事实上成为农村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2.2.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人才发展积极性

在我国,受长期执行的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现有农村科技人才大多土生土长,靠的是多年的实践积累,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差距较大。虽然政府在基层人才的培育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培训内容杂乱,简单;培训形式上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流于形式,技能提升不明显。

3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及途径

农村科技人才根据其类型不同一般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依据农村科技人才分成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科研人才、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四种类型,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人才应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途径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培训与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不完善、没有制度化、体系化等等突出问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应本着有用、科学、灵活、长效的原则进行。

3.1.1建立成果快速转化体制,促进实用人才的培育

建立以农业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推广机制,通过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等方式,强化农业试验站和所在地区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连接,使基层推广的作用通过试验站成果展示、人员培训得到充分发挥。

3.1.2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

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应包括方法多样的培训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渠道、不同客体的培训对象、多种多样的培训内容。就培训手段和培训渠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手册等手段拓宽推广培训领域。就培训对象来说,要照顾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年龄结构开展针对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及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3.1.3加强培训后的追踪服务

农民在参加了培训活动以后,可能会对培训中的若干方面尚不明白,亦或培训结束后,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运用中出现问题,培训机构应及时进行培训后的追踪服务,针对农民科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对农民培训后的追踪服务是培训活动的持续性表现,是培训活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将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连接的有效桥梁。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能有效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要培养措施如下。

3.2.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学历教育

应鼓励农村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学历的再教育活动。对各省、市、县、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地逐级培训活动,并针对培训结果的考核情况给与一定的学历资格的认证,承认其培训行为,并及时地将培训结果与培训人员的薪酬有机结合,通过提升培训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报酬,承认和激励培训行为的正确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

3.2.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

鉴于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人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的这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现状,应加强对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活动。

3.2.3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政府应立足于统一规划,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多层次、全方位、长效性培养机制。比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推广人员的质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完善科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由短期培养向长期培养、短期效应向长期效应的有效转化。

3.3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试验型人才缺乏、农业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与实地结合紧密的科研体制,在此体制下,运用资助、教育、考核等方式培养科研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3.3.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将生产一线或企业、农业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组织和企业的联动,采取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企业攻关课题和项目等多途径复合型培养科研人才,教育培训组织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农业需要的科研一线人员。

3.3.2加大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提高其科研创新的能力

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关键。农业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保障。为此,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从科研理念、科研内容、科研手段、科研实践能力等若干方面保障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可以通过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技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提高学历和技能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研究成果。

3.3.3建立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形成正能量激励效果。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考核的内容可以从工作结果、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并以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等形式将考核结果客观正确的进行体现,从而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3.4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途径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是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的人才构成部分。

3.4.1加强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化

目前农村科技发展的落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所致,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农村科技转化、农村科技发展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的配备状况等。因此,转换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为此,使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意识到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农村科技发展的目标、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宏观理论的培训,增强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服务的目的性、前瞻性、规划性,才能为农村科技发展制定正确的宏伟蓝图、提供正确、科学、完善的服务活动。

3.4.2建立灵活的分层次培养机制,提高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

现在农村科技篇3

一、深刻认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经验表明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国在杂交水稻、基因组研究、动物疫病防控、林业生态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动植物良种选育、节水灌溉、人工林营造、气象预报、防沙治沙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设施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食品制造技术多样化发展;可持续农业得到重视,技术潜力日益显现;材料科学、遥感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革命促使农业的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

一是,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应用与推广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

二是,科技进步不仅要发挥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立足当前,科技不仅要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提供支撑;面向长远,科技还要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乡风文化呈现新风尚,人居环境发生新改观,农民素质达到新提高。这些都有赖于科技进步,使科技服务的领域更趋多样化、综合化。

四是,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推进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有赖于科技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二、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科技支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同时,粮食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我国粮食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四)培养新型农民,需要科技支撑。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根本大计。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区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住宅建设中高耗材、高耗能和污染现象还较为普遍;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人口还喝不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科学技术责任重大。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的支撑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在工作思路上,应突出“六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把握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现在农村科技篇4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2.1关于调查对象。任何调查的开始,都是从对人的调查开始的。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情况会不会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相关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调查对象都是随机走访的,各项调查结果见表1。

x

2.2关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在对你是否了解农业科技的回答中,56%的农村村民表示听说过,29%的农村村民认为了解一点,15%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了解,听说过和了解一点的相加,一共有85%的农村村民在到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科技(见表2)。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

现在农村科技篇5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2]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4]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5]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6]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7]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8]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9]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现在农村科技篇6

一、积极申报了科技计划项目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局根据新农村试点示范村(镇)建设的要求和具体任务,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部门资金。

1、20__年为2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申报了科技计划项目:为阳洼窑村申报了“县区政府一把手科技项目”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为上车村申报了“软儿梨矮密早果栽培示范及产业化培育项目”,争取资金5万元。这两个项目都已经顺利实施并通过了市科技局的验收。

2、20__年为我县新农村申报了3个项目:

(1)、为西岔镇岘子、阳洼窑村申报政府“一把手科技工程”西岔川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通过“一把手科技工程”的实施,引进了西芹、陇椒2号、荷欢76等20多个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了日光温室后墙面悬挂反光幕技术、推广植物生长剂neb、推广了沼液施肥技术、推广了川楝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技术。在项目区种植蔬菜16000亩,其中新品种西兰花3000亩,甜脆豆6000亩、荷兰豆4000亩、绿菠菜20__亩、其他1000亩。20__-20__年在项目区建成日光温室200亩,高架大棚300座,配套建设沼池450座。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多元,有利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西岔川、水阜川、黑石川绿色农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为什川镇争取了省科技厅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项目《什川新农村科技示范镇》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8万元,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促进蔬菜、养殖等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为全县新农村争取了市科技局对新农村的支持项目《皋兰县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项目》,支持资金2万元,主要是对新农村进行科技培训。在和平村实施了“三膜一砂”红砂洋芋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河口村实施了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项目。

3、20__年通过我局申报农业类项目7项。已被市科技局审批立项的皋兰县“两膜一砂”红砂洋芋试验示范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到位资金10万元、皋兰县高原夏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到位资金5万元、旱砂西瓜和设施甜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建设县政府一把手科技项目到位资金20万元,这些项目都已经开始着手实施。旱砂田保护地西甜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已经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富民强县专项,新农村科技示范镇什川“软儿梨矮密早果栽培示范及产业化培育项目”已经顺利通过省科技厅星火办评审报国家科技部立项,资金下半年到位后,项目全面开始实施。

二、扎实开展了实用科技培训

20__年我们积极和县农技中心配合,先后为阳洼窑和砂岗村举办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粮食蔬菜病虫防治技术、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等内容的科技培训6期,参训人数近3000人(次);在培训过程中,共发放各种科技宣传资料20__册(份)。

20__年我局先后在新农村试点示范的岘子村、豆家庄村、砂岗村、和平村和什川镇,举办专题科技培训班4次,培训农民20__多人(次)。一是在岘子、豆家庄、砂岗村举办了专题科技培训班,在举办培训班前,通过入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从村社干部和农民中征集到科技服务“三农”方面的意见、建议28条。二是先后从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农技中心等科研院所邀请4名专家;对3个村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科技大户、村社干部和农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现场发放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的科技资料6000多份。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挤出办公经费,为全县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赠订28份《甘肃农业科技》和《甘肃科技报》,有力地用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支撑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__年我们积极和县农技服务中心、县经作站配合,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和送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头活动,并选派技术人员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分赴重点乡村,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区域,负责指导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指导直接到人,开展了“零距离”技术服务。我们还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先后在阳洼窑、砂岗等村举办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粮食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等内容的科技培训班共10期,参训人数近20__人(次);共发放各种科技宣传资料3000册(份)。农民群众现场提问20多次,专家对农民在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的疑惑进行了认真解答,直到农民满意为止。同时,为全县71个行政村订赠了《甘肃科技报》,征订了14《甘肃农业科技》分送到新农村示范村(镇)。

三、切实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

三年来,我们在继续搞好粮食、洋芋、西甜瓜新品种引进的同时,重点抓了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先后同县农技中心、经作站、双龙蔬菜有限公司配合,在双龙公司基地陈家井村进行了试验种植,试验娃娃菜、结球生菜、西兰花、豆类、菠菜、芹菜等6个系列,红孩儿、金铃、富贵、超伦101、绿洲、翠珍、奇珍、美浓、新世纪、四季西芹等新品种。组织市县专家在什川、忠和、水阜、石洞等乡镇实施“政府一把手科技工程”旱砂西瓜和设施甜瓜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与产业化项目,引进西甜瓜优良品种4个,示范旱砂西瓜和设施甜瓜栽培新技术7项。经过对它们的适应性、抗病性的观察与测试,这些品种适宜在我县生长种植,这将大大丰富农民种植品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技术推广中,我们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引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节水农业、设施栽培、肉羊改良,农机耕作等8项新技术,并在黑石落实了30亩红砂洋芋试验示范点、在西岔、黑石、石洞、水阜四乡镇落实了双垄全覆膜面积1720亩,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提高了科技对

农业的贡献率。四、制定完善了科技兴农村工作措施

我们根据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科技工作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县《科技局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试点示范村科技示范推广协会章程》、《新农村科技计生扶贫办法》、《新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帮扶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并对新农村建设从项目支撑到资金扶持,从人员培训到科技服务,都倾注了全部力量。特别是在科技计生扶持中,在试点示范村对独生子女领证户、二女结扎户中的特困户,选择50户开展了科技扶贫工作。对每户计生特困户根据情况,确定扶贫的具体措施和项目,积极筹措经费给予适当的科技扶持,帮助计生特困户克服当前困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逐步脱贫致富。对15户20__年以来两女户结扎户发放慰问金4500元,户均300元,对35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20__年以前两女结扎户发放奖励品35个,价值20__元。

五、创建了皋兰在线科技综合网页

为了更好的宣传皋兰,为全县新农村及其它行政村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我们向省科技情报所争取资金、人员及技术支持,筹建了皋兰县科技综合网页,向新农村及其它村社及时提供科技方面的信息。我们已完成了皋兰科技综合网页的制作,并在三年来各类科技服务信息20__多条、科普知识1200多条、科技致富信息800多条、新闻咨询1000多条、视频资料200多条、图片介绍500多幅。使全县共享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应用,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打造好我县科技发展新航母。

虽然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服务三农的储备项目还不多;二是农村和农业项目的产业化打造还缺乏一定的氛围;三是对农村的科技扶持还没有全面展开,而是仅限于试点示范村;四是科技服务平台的搭建需要在全县农村展开。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需要我们认真改进和解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现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方针,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全力做好我们所承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

1、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我县新农村试点示范村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按照“高起点规划、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思路,积极引导、推广一批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保鲜储运技术,省工节水节地节本技术,以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新农村产业的大发展。

2、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多层次科技培训,着力培养一支能带领农民致富的骨干队伍。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新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计划培训8000人(次)。以农村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农技协负责人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市场营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计划培训80人次。以农村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为主要对象,举办科技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以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培训200人次。

现在农村科技篇7

我市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城市,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尤其是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很难顺应农民科技致富增收、农产品科技增值、农业科技增效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服务人才匮乏。在机构改革前,各乡镇都设有“七站八所”,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养殖,传递科技致富信息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但是,随着机构改革,实行“以钱养事”,各地“七站八所”相继被撤销,使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转行,另谋职业,导致了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出现了匮乏。以赤壁市为例,16个乡镇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由改革前732人,锐减到现在的168人。

二是科技服务效率不高。由于“七站八所”相继撤销,其农村科技服务的担子不得不由一些农业职能部门来承担。由于人员不足,这些部门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开展一些培训讲座,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研究、开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这就成为制约农民科技致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三是科技服务缺乏支撑。多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一直是以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为主,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的职能也还是停留在行政命令和指挥上,在管理工作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导致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不高,农民在科技服务上很难得到实惠,影响了农民朋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

根据党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现就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开展城乡强强联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

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市直农业各职能部门和学会、协会中成立由种子供应、农业植保及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科技服务中心。县市级成立相应的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科技服务工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二是建立镇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根据各乡镇农业特色产业特点,在社会上招募和吸纳农业技术人员和乡土拔尖人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站可作为事业单位建制,由县市政府解决一定的编制与经费,进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其业务工作由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进行指导。三是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主要依托和大力支持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协、农民经纪人和技术能手,成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在镇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技术工作,及时反馈农业科技服务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与此同时,要通过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等农业科技服务等组织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由此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二、转变部门服务职能,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实现农村科技服务质量效能化。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此,必须打破过去农业工作的传统服务模式,在转变涉农部门科技服务上下工夫,合理开发人才资源上做文章,与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上的对接,把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上;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大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最大效能化,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建立服务流程机制,实现农村科技服务管理规范化。

现在农村科技篇8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市农委、市科协《关于开展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的通知》(**委农〔**〕11号)精神,今年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及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广泛开展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认真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的重要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长期坚持,扎实推进。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县农村实际;必须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迫切的实际问题;必须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突出科技的先导地位与支撑作用,切实将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

深入开展好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以实际行动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意义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要高度认识并切实抓好今年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

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的深入开展

开展好“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要始终贯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要围绕贴近群众,为农民排忧解难;要帮助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要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活动要突出**个结合:与当前春耕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结枸调整培育基地、状大规模相结合;与抗旱工作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劳力转移和农民素质培训相结合。

(一)活动时间:集中活动时间为3月15日至4月15日,分散活动时间为4月15日至6月结束。

(二)活动范围:重点抓好57个重点村,其中棠香、龙岗、龙水、邮亭、万古、珠溪、中敖、三驱、石马各确定3个重点村,其余乡镇各确定2个重点村。

(三)活动内容:根据“**个结合”和重点村的技术需求,着重培育和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实施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储藏,推广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构建一支留得住、素质高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带动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

(四)活动方式:本着求真、务实、高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县与乡镇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小分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普示范、政策宣传和现场指导等,活动要突出送上户,建到村,实实在在将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政策宣传到基层。组织农口及有关部门在今年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中,重点开展以下活动:一是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送技下乡。重点结合中央及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乡镇、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二是新农机下乡,围绕新型农机具推广到重点村的田间地头,开展农机现场示范。三是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组织农口各部门和科委以及卫生、新华书店等的技术人员到各街镇乡利用赶场日,通过放录相、散发科普手册、技术资料、现场解答、先进农机和优良品种展示推广,进一步营造活动氛围,激发农民学、用科技的热情。四是组织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围绕各重点村的技术需求组织县和乡镇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到重点村开展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现场操作、信息、政策咨询等活动,县科委、科协及农口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本次活动到重点村建立科技示范户和产业化带头人,并建立长期的对口帮助关系;**是建设农村科普阵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和推进村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重点村建设“一站一栏一员”科普阵地,力争今年各街镇乡至少完成2个村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任务。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取得实效

科技入户惠农兴村活动是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得人心,暖民心的德政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民非常欢迎,社会各界也非常支持。各级各部门要作为当前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一)加强领导。活动由县农办、科协统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并制定统一的方案和工作计划。县农办、科协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参加单位分管领导全程参加,保证活动顺利扎实开展。要充分结合农时家事,精心制定活动的具体计划,分期分批开展科技培训、现场示范,帮助农民想法子、找路子、添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

现在农村科技篇9

【关键词】科技新农村建设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用科学技术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体看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农业推广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较少,主要靠口头传播,造成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强农民科学意识显得迫切而必要。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要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有接受并使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提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整个农村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使之成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转化者。再次,要加强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使科学技术成为新型农民永远的精神食粮。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观念,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鼓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科技是“新农村”发展的依托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硬件建设只是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比如,从农业种植上来说,鼓励种植新技术的运用、新品种的推广和新的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让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多,比如城镇化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其中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而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兴农”作为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这是导致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国家把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造成科技资源利用渠道不畅。与此同时,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反映科技成果价值的价格体系尚未确立,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还有农业技术市场交易不顺畅,农民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农业技术市场交易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基本建设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这三个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农业科技创新要根据农村的需要。首先,农业科技成果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到具体地方,农民能看到直观的变化、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才能积极接受。其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业受气候、土壤和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要能兼顾到各地的差异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要适合农村的特点。由于目前农业主要是散户经营,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要做到投资小、见效快和易转化,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需要的资金大了,农民没办法引进,长期又得不到效益,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很难在农村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才能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是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目前农业科技的创新具备相关的政策基础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这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但创新的关键仍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就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就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装备、资源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力资本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成为必然。近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当前,尤其要加强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效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目前,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就必须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合理设置和健全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综合设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次,要科学核定编制,健全队伍,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切实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再次,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要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的持续发展还是要建立在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力和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向高、精、尖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农田污染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虽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很大,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此外,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比重小,中、低产田比重大。近年来,各项建设的发展又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而草原生态退化面积大、程度严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物种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水的采补严重失调,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而且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严重,草原退化、沙漠化的面积扩展。由于污染和水土流失,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非沙漠地区出现的沙漠化使土地资源进一步流失。还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使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壤贫瘠、污染加重。过度采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森林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森林资源不断消耗,从根本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发展。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61%的生活用能仍靠传统生物资源。为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目前,发展农村社区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推进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村环境的控制。通过推进节水、节地、节能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的利用,鼓励农村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村镇优化布局与区域规划,提升村镇动态监测与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加强农村建筑与住宅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素质的培养,合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艰苦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只能走更多弯路。

【参考文献】

现在农村科技篇10

关键词:磐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www.133229.Com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磐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下转218页)(上接217页)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磐石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