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农业技术十篇绿色农业技术十篇

绿色农业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56

绿色农业技术篇1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高、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相当严峻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提出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研究农业技术的推广,目的是要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来促进农业高级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在农业发展中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业技术秸秆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与研究范畴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4-36.

[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6-200.

[3]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绿色农业技术篇2

【关键词】绿色生产;农业种植技术;技术推广

绿色农业生产一词由来已久,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之所以要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是因为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产业的相应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产品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人类社会顺利进行关键。农产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保证产量与质量并存,人们不用再担心产品安全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矛盾得到缓解。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农业种植者所付出的各项努力皆是为了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够通过售卖农业产品来获得较多的收入。农业种植最怕的是产品卖相不好,这样会导致一些购买者在购买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农业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就会造成较大的亏损,种植户也有可能会爆发经济危机。目前社会对农作物需求呈现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在农作物选择上要有所考究,讲究农作物的高品质。没有利用技术的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较差,虽然人们及时采取的措施但是成效却不大,影响后期收益。正确认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基础。采用各项技术后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抵抗力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普通农作物对比,绿色农作物长势良好。

1.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要知道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农产品,人类对农产品的依赖性较强。现在乃至未来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往受技术水平限制或缺乏对化肥农药使用消极后果的认识,农作物存在毒素,向社会输出了毒产品导致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遭到热议,加强食品安全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农业加工材料的安全性达到最高标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在不破坏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样,食品加工材料为绿色农产品,用料安全才会有绿色安全的食品。

1.3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长

各类食品加工需要以原料为基础。在食品行业中对原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延伸出多种产品。现实中产业链延长是有一定条件的,作为原料的绿色农产品需要源源不断的输送,接着再由食品加工厂进行特殊处理。目前的突出问题在于当前有产业链延长的想法和需要,但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够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产业链延长这一想法破灭。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的产量较多,产业链的延长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发展建议

2.1加大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

绿色农作物种植能够保证食品安全,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目前绿色农作物市场并没有饱和,这是因为有很多农业种植户没有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条件,没有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因此也就没有过多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更没有将该项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农作物种植者首先会考虑市场需求,其次会考虑经济利益。这两点农户所看重的。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宣传时可以带领农户考察市场,让农户明白现在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出现了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农户置于市场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定位,经考察之后发现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空间极大,会思考虽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技术应用但是后期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支出,这样以来农户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开始认可这项技术大部分都是农户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存在技术应用难题。之所以没有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因为在技术使用方面一摸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在农产品种植区采用一对一辅导沟通,使得种植户能够掌握种植技术,种植用户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立刻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种植户消除技术应用障碍,解决问题上的弱势看到绿色农业种植上的优势会加大应用力度,强化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在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中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除了必要的广播以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视、电脑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了保证宣传成效不应当进行口头表述,除了定期推送文字消息以外还需要加强图片的运用,更要注意视频的全覆盖。这样以来,能够很好的刺激农户的接受度,将该项技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2搞好试点,逐步推广

在进行宣传时发现大部分农户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这是技术推广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农户还没有接受过这一新兴事物。一个与该技术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来源于所见所得,基于此要做好试点工作,让农户在现实中感受技术的存在,感受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有利影响。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首先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用户切实参与,愿意配合进行技术试点。这样以来种植示范区以及示范基地建立,吸引着其他用户前来观察,在用户认知中绿色农业动作技术确实具有优越性,进而会自觉增强对这一技术的应用。

绿色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绿色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推广使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现今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除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之外,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业技术的使用更是其关键。现代农业的种植大体上包括粮食和蔬菜2个方向,所以提高绿色生产种植技术在这2个部分中的应用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推广使用是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要求加强对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国门奠定重要的基础;传统农业发展对土地、环境形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推广使用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做法。

2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途径分析

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主要在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2个方面进行落实使用的。具体如下:

2.1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推广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对种植面积较多的农作物,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指的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中的推广使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专门为培育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场地的选择要远离居民区与污染区,同时培植场地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等不利影响;选择优良的种植品种,优良品种的选择能够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样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且优良品种的生长能力也是较强的,这样避免了化肥的使用过多,总体而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非常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主要指的是治疗病虫害中的对土地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可溶解的、高浓度的农药,使用科学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2.2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推广分析

蔬菜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使用是尽量避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土地和周围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中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同样注意避免使用高浓度、能够分解的农药,尽量使用现代市场上新出的科技含量较高,危害性较小的农药。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抓捕防治工作,可以通过温度计水分的合理控制对蔬菜进行无公害的栽培种植。

3强化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建议分析

3.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存在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现今意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农户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为了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度,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群众的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必要性认识。宣传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及网络的方式进行;可以在部分地区首先进行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试点工作,然后让具体体验的农户将经验、好处向当地人民群众介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重要性认识。

3.2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

绿色农业技术的高水平与高效率的推广使用必然要在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内进行的,这是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农业生产机构要从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方面来讲,建立合理的绿色农业生产种植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精准的数字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的绿色化;在农业培育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家专门现场指导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过程,并且建立农户、商家、科研单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构建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培育结构共同努力;利用市场化的发展效果向农户提供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标准,通过最终的商业利益激发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兴趣与信心,以此方便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3.3结合实际农作物的生产,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绿色农业技术的最终推广使用还是要深入到具体的农作物生产中进行的,所以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定时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都农户种植的实际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植过程、种类、面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具体的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让农户切实体会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重要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在建立科学的适合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过程中,在无公害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栽培中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作者:韩科单位:成武县农业局

绿色农业技术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措施;先进经验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国民产业,所以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加强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近几年来绿色农业逐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普及,也使得我国绿色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迫切性

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人们最为重视的就是经济效益,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消费需求为最终的导向,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当中所选择的生产方式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的,同时在生产之后,产出的产品含有很多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元素,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河流、土地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最近几年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如果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一定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非常大的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当中应该尽量少用农药或者不用农药,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但是很多人对健康的农作物在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认识,很多农作物都出现了一些污染的情况,例如农药残留量过多或者是重金属元素抄表等等,同时也严重影响可人们的社会思维,这也是现代文明通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对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要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相关的技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食品,含有毒素的无机物和绿色无机物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绿色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在这种植物在土壤中降解时释放出的一些物质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且还能够被土壤充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很多人对化肥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化肥就是一种添加剂,是一种对人身体有害的成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的,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不会对土壤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

2.日本绿色种植技术的经验

首先。在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方面,日本选择了用法律来保证其合理有效的推行,立法能够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形成非常有效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得各种相关的措施得以更好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起和农业基本法律不会发生冲突的农业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相关的需要做补充和修订。

其次,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同时还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同时这些政策的内容也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有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堆肥生产或者是绿色植物运送的过程中对相关企业和人员实行积极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还对专门用于绿色植物生产的人员进行零利息贷款支持,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给予很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给出了很大的优惠,这些措施的执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促进了其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同时对农业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最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关键。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目前日本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减化肥、减农药型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及食品有毒物质含量。二是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农业。主要是构筑畜禽粪便的再生利用体系,通过对绿色资源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预防水体、土壤、空气污染,促进回圈型农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型。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植物、动物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措施

第一,制定绿色农业种植生产方式的优惠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仅注重对环境效果的提高,忽视环境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应建立通过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政策。此外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量不足的现象,而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激励程度不足就会导致主体缺乏积极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和食物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第二,建立综合型的农业环保管理机构。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农业部门、环境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为了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建议设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来全面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同对待。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应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路线,指导和鼓励农业经营者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激励我国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环保教育和科学研究。通过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以及食品安全教育,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援。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教育科研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的研发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水准,为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都能够得以体现,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推进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我国的绿色让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技术篇5

绿色水产养殖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用途利用和转化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渔业为中心,农牧草林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建立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渔业生产的一个完整体系或一项工程。

一、品种选用要求

为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应选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良水产品种。选择无污染性病原携带的亲体。在养殖品种上注意培育开发抗病、抗逆、优质的养殖品种,努力提高良种生产在整个渔业生产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

二、环境管理

水产品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的要求。

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养殖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水体底质要求: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底质有害有毒物质最高限量应符合《土地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规定。

环境管理通过清整和改善养殖水域,使养殖水体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硬度,肥度,氨、氮及金属离子的浓度,有机质的含量处于良好的状态。此外使养殖水体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维持于一定水平,以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对养殖用水的要求,必须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ll607—89)执行。

三、生产资料要求

1.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1)水产养殖使用的配合饲料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配合饲料卫生质量标准》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条例》,使用鲜活饵料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所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各种饲料原料标准、饲料产品标准和饲料添加剂标准的有关规定。所有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饲料必须来源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且具有企业、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批准文号,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登记证及配套的质量检验手段。

(2)对绿色水产饲料的生产有下述基本要求:无农药残留;无有机或无机化学毒害品;无抗生素残留;无致病微生物;霉菌毒素不超过标准。

(3)饲料原料来源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在渔用饲料工业推广和应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安全的渔用饲料。

(4)绿色水产饲料添加剂具备的特征:能促进水产动物生长,有效而经济地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水产品品质,养殖效益高;能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防止水产动物的传染性疾病和调整机体生理机能;用后无残留,不影响水产动物产品质量,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理化性质或生物活性性质稳定,能有效地进入胃肠道发挥作用,不影响饲料适口性;与其他药物添加剂合用,不发生或很少发生配伍禁忌,细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范围较大,长期使用对水产动物无毒副作用。

2.渔药及消毒用药

(1)绿色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坚特“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2)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守《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755-2003)的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标准的渔药。

(3)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中,使用自然降解较快、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保证生产地域环境质量稳定,包括保证水资源和相关生物不遭受损害,生物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4)在水产动物病害控制过程中,应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中的渔药产品;进行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所用的渔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建立并保持水产养殖动物的预防和治疗记录,包括患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发病率、死亡率、治疗时间、治疗用药的经过、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主要成分。

(5)鱼病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6)食用鱼上市前,应有休药期(ny/t755-2003)。休药期的长短应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必须符合(ny5070)的要求。

(7)绿色水产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ny5070)的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

(8)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应符合《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

3.肥料

允许许使用的有机肥料有:堆肥、沤肥、厩肥、绿肥、沼气肥、发酵粪等;允许使用的无机肥料有: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石灰、碳酸钙和一些复合无机肥料。肥料施用方法及数量可参照《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sc/t1065-1995)要术进行。

四、生产主体技术要求

1.选择好绿色水产养殖基地环境。绿色水产养殖基地环境主要是水源和土质,在选择基地时除了要考虑有充足的水源外,还必须保证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条件,产地环境要符合(gb18407.4-2001)规定要求的水域;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鱼池底质土壤指标要符合国家标准(gb18407.4-2001)对底质土壤的要求;为了减少鱼池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溶入水中后在鱼体内蓄积,对新开挖的鱼池应在放养前15d灌满池水,浸泡5~7d,然后排去陈水,换入新水,最好用流水冲洗一段时间;

2.绿色水产养殖基地要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可避免各鱼池间相互影响,造成交叉感染。

3.加强池塘水质管理,采用增氧机增氧或适当换水、补水等方法来改善池水水质。调节好池水肥度,为鱼类创造一个没有污染,适于健康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

4.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混养。应用健康的养殖模式,品种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种养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

5.在合理密度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养殖相对少的水产品,获得数倍于非绿色渔业生产所产生的产值和利润,达到既节约资源又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经营效果。坚特“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饲以及及时清塘,重点检测的原则。

6.严格控制饲料及饲料添加本文由收集整理剂质量,注意投喂方式。??饲料的投喂方式和质量,不仅是保证养殖动物正常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措施,还是增强养殖动物对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在池塘养鱼中要根据所养鱼类的品种,选择优质饲料,对草食性鱼类应积极提倡使用青绿饲料,在种植青饲料过程中要少用或不用化肥,不使用有毒害的农药;对动物性和配合饲料鱼用饲料应进行质量检测,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件》及《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

7.强化生态防病。为了生产绿色水产品,在鱼病防治上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入手为鱼类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尽量使用来源广、高效、无副作用的中草药治疗鱼病。

8.认真作好水产品养殖全过程的生产记录和建立记录资料的档案及保存工作,详细记录好所饲养的水产品种来源、所用生产资料(饲料、渔药等)的来源及质量检验情况、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等)、患病鱼类的治疗记录(包括患病鱼类发病时间及症状、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及剂量、治疗时间、疗程、所用药物的商品名称及主要成分、生产单位及批号等)、水产品出塘销售记录(包括数量、销售渠道、销往何处、运输方法等)、废弃物处理记录(包括废弃物种类、数量、处理方法等)。所有记录资料应保存两年以上。

9.建立水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定期地对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资料、水产品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进行鱼类生产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监控,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水产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绿色农业技术篇6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措施;应用效果;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中图分类号S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130-03

2011年5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意见》确定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概念,即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1]。近年来,以脱水蔬菜、制酱番茄为主的加工蔬菜和枸杞已经成为石嘴山市惠农区种植业的两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00、4000hm2,分别占播种面积的28.8%、14.4%,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和指导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及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和现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绿色防控的认识,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

1.1农业防治

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改变农田环境,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和耐害性,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常年应用面积1.2万hm2。

1.1.1选用优良抗病、抗虫品种,发挥作物自身对有害生物的调控作用。番茄筛选出了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12个适合稀植的当家品种,菠菜有新世纪,芹菜有文图拉、绿金兰,向日葵有LD5009、RH3146,油葵有美葵562等杂交种。

1.1.2调整播期,错开病虫发生期和作物易受损害期,减轻甚至避免危害。在甜椒、番茄和芹菜等移栽作物上,通过准确的气象预报,调整栽苗时间,有效地错过了晚霜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霜冻的危害;在向日葵上开展错期播种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探索出了5月10日前播种,避开向日葵开花期与1代成虫产卵的高峰期实现防虫的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向日葵螟的危害。

1.1.3调整作物栽培模式,预防病害发生。创新推广了“高垄深沟短畦”的甜椒防病丰产栽培模式,有效预防了甜椒病毒病和疫病两类病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番茄宽幅稀植技术,以垄距150cm、垄面100cm、株距40cm、小行距40cm、大行距110cm、保苗3.4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垄距110cm、垄面45cm,株距30cm、小行距40cm、大行距70cm、保苗6.7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宽幅稀植增加了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达到了有效预防番茄早(晚)疫病等病害发生的目的。

1.1.4推广育苗移栽,健身栽培,从苗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甜椒、番茄、韭葱、甘蓝、芹菜等育苗移栽技术,有效延长了作物的生育期,克服了大田环境下病虫草害对作物幼苗的危害。

1.1.5运用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增强作物抗逆性,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低湿环境,预防病虫害发生。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现状,提出了“稳氮控磷补钾,合理施用微肥”的宏观施肥策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为作物提供健壮生长的营养套餐,提高了作物抗虫、抗病、抗逆的能力[2];推广垄灌、沟灌和滴灌技术,避免了高温天气大水漫灌,降低了病害发生、蔓延和流行的几率。

1.1.6合理轮作倒茬,减轻越冬虫源、病源的积累。粮食作物中通过压减小麦面积,倒茬种植其他作物,减少了小麦吸浆虫、小麦全蚀病虫口和病原的逐年积累;蔬菜和粮食作物间、各类蔬菜间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减轻了连作障碍带来的病虫害损失,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1.7清洁田园。结合秋耕深翻、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的杂草和作物病残体,以减少病菌侵染源,降低越冬虫源。

1.2物理防控

主要包括、光诱、性诱。在脱水蔬菜生产中,安插黄板诱杀番茄、芹菜、甘蓝等蔬菜有翅蚜、白粉虱和斑潜蝇,安插蓝板诱杀葱类蓟马;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甘蓝夜蛾、玉米螟、烟青虫、粘虫、草地螟、白星花金龟子等;性诱剂诱杀小地老虎、小菜蛾和向日葵螟。这些技术的应用,防治效果明显,平均防效在70%以上。

1.3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防治甜椒蚜虫、白粉虱和向日葵螟等。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虫治虫;推广苏云金杆菌(Bt)防治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利用微生制剂防治病虫害,以菌治虫。

1.4抗生素制剂应用

脱水芹菜第1茬收获后喷施农用链霉素预防细菌性病害发生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得到推广。另外,预防甘蓝、白菜细菌性病害也可以使用这项技术。

1.5植物源农药应用

通过在枸杞上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在有机枸杞基地主要选用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瘿螨、锈螨和枸杞木虱等害虫,年防治面积达3000hm2。

1.6科学用药技术

在积极应用各种农业、物理和生物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特点,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在使用农药时首先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优先选择吡虫啉、啶虫脒、螨净、哒螨灵、高效氯氰菊酯等无公害药剂;其次注意农药使用的浓度和方法,不随意提高农药的配比浓度,运用雾化效果好的机动喷雾器施药;第三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为了减少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选择相同效果的多个药剂交替施用;第四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内严禁采收。

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

加工蔬菜和枸杞是惠农区种植业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针对这两大产业,采取不同技术措施,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制酱番茄生产中,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抗病品种,培育大龄苗,育苗移栽,推行宽幅稀植,多次中耕,采用滴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覆膜前运用“金都尔”(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垄面和沟内喷雾土壤封闭防草技术,将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些措施的应用,增强了植株抗逆性,创造了适合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有效控制了田间杂草以及早疫病、晚疫病等病虫草害的发生流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在脱水蔬菜产业发展中,除抓好以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为主的农业措施外,主推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采用、光诱和性诱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媒虫传播蔬菜病毒病的危害。在化学药剂防治方面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如除虫菊素、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一批生物制剂得到了推广应用;三是在枸杞生产中,主推生物农药防控技术。本地枸杞主要以枸杞蚜虫、瘿螨、锈螨、木虱危害为主,其特点是1年发生多代,生活史重叠,防治难度较大,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控制手段。多年来在抓好清洁田园的基础上,狠抓化学防治。首先,结合开展农资检查,联合工商、农业执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进行检查,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上柜上架,从源头上杜绝违禁药品流入市场;其次,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筛造出了吡虫啉、啶虫脒、托尔螨克、霸螨灵、螨净、哒螨灵、烟碱、苦参碱、枸蚜1号、除虫菊素等一大批无公害药剂。尤其是近3年来,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一批植物源农药,在枸杞生产中全面应用。

2.2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建科技示范园区紧密结合

在科技示范园区创建过程中,组装、配套不同防控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带动辐射绿色防控技术向纵深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番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推以育苗移栽、宽幅稀植、多次中耕、滴灌等农业措施为主的防控模式;二是在脱水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展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综合模式。各类蔬菜新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番茄、芹菜、韭葱实现了育苗移栽,番茄宽幅稀植、芹菜单棵稀植广泛应用,杀虫灯、黄蓝板和性诱剂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在有机枸杞基地采取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防控模式。在有机枸杞基地建设过程中,以清洁田园为基础,应用清源保于春、秋2季进行2次田间土壤药剂处理,控制土中越冬害虫,枸杞生长季节,喷施植物源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提高了枸杞品质,达到有机出口认证标准,取得了“国家卫生注册证书出口食品生产认证”、宁夏出入境检验疫局“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基地检验检疫备案证书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高出无公害枸杞价格近4元/kg,吸引了更多茨农积极加入创建有机枸杞基地的活动中。

2.3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实施重大农业项目紧密结合

目前,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惠农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农业公司、外地老板、农村组织和农村能人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种植优势特色高效作物,截至2011年,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00hm2。绿色防控的优点被每个规模经营者所接受,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克服了传统的单家独户普遍分散依靠农药防治的落后局面,规模经营大面积连片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过程中,让规模经营者和广大农户了解到测土配方施肥不但是“提高产量、节本增效”的技术,而且还是“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逆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4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防治主要农作物主要靶标生物紧密结合

从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入手,依据田间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现状,推广不同的绿色防控技术。针对温室作物上的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采用白天闭棚应用烟雾机放烟熏蒸或夜间闭棚后悬挂烟雾熏蒸器蒸发药剂的防治技术;针对小菜蛾采取性诱剂和粘虫板配合使用的防控技术,小地老虎采取杀虫灯和性诱剂相配合的技术,向日葵螟性诱剂和赤眼蜂结合使用的防控技术等。

3取得的效果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示范区调查显示,蔬菜田间农药施用量减少30%,可节约人工、农药等投入600元/hm2;枸杞减少用药3次,减少人工及机械投入750元/hm2,植物源农药较普通防治多投入药剂费用3000元/hm2,但有机枸杞价格较普通枸杞高4元/kg,以干果产量3t/hm2计算,收入高出1.2万元/hm2,较普通枸杞增收9750元/hm2,更为重要的是有机枸杞产品完全达到了健康食品的标准;向日葵上平均盘危害率由过去的80%降到10%,籽粒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使向日葵种植面积恢复到了近1000hm2。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防控效果在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在20%以上,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作物受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有效控制了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打造当地绿色产业出口品牌,加快了特色作物的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惠农区绿色防控技术工作总体上处于一边探索一边示范推广应用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综合性、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格局仍然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的认识不到位,绿色防控意识不强。一些群众对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尚未完全树立绿色防控的理念,长期形成的“见病虫就打药”、“重治轻防”习惯难以改变,加大了绿色防控工作的推广难度;二是目前所掌握的绿色防控技术还较单一,技术整合、集成度不够;三是受传统“单家独户”经营体制的影响,大面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四是资金支持不足,绿色防控技术所使用的杀虫灯、性诱剂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很难实施[3]。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一是要牢固树立绿色防控的思想,贯彻落实“绿色植保”理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二是推进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与推广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开发集成更多、更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4];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更多上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防控工作;四是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制定有关补贴政策,加大对绿色防控的投入,为绿色防控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5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5-6.

[2]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植保导刊,2011,26(6):6:5-13.

绿色农业技术篇7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1-02

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农业技术篇8

一、绿色农业概念

绿色农业是区别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高端、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表现出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具体而言,“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的,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应对绿色农业作广义理解,即绿色农业不仅限于种植业,而是广泛覆盖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绿色农业也不应局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应发展为涵括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农业产业链条。

二、唐山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唐山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唐山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绿色农业能够提高唐山市农业竞争力。据统计,在唐山市2011年的5442.4亿元生产总值中,超过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民创造的农业生产总值仅为486.5亿元,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第一产业发展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万元。绿色农业依靠科技力量,推广优良品种和精良技术,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更新农业管理和服务理念,有利于打造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产品,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当前,河北省正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五低一大”的差距和问题,全省将在今后几年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其中即提出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和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作为全省经济强市的唐山务须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县域农业经济,利用唐山市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向京津输送绿色农业产品,吸引京津游客到唐山观光绿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幅提升唐山市农业竞争力。

第二,绿色农业能够改善唐山食品安全状况。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镉超标大米、造假牛羊肉、毒韭菜、毒生姜、爆炸西瓜、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的屡屡出现让群众对日常必需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等基本食材的安全供应感到担心。不安全食品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2012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全国每年有超过2亿人遭受过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的第一大敌。”绿色农业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限制或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药剂和添加剂,严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对提升食品品质,优化食品安全状况具有直接作用。

第三,绿色农业能够优化唐山生态环境。唐山市是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誉,钢铁、煤炭、陶瓷让唐山享誉海内,但这些支柱产业无不与重工业、重污染连襟。去冬今春的雾霾刚刚散去,74城市空气质量对比中“空气最差城市”的头衔又匆匆而至。河北省所提出的的“五低一大”发展瓶颈明确指出我省环境治理压力大,同时也将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作为近期工作“四大攻坚战”之一。绿色农业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学制剂,废物排放率低,其所依附的林地、草地、耕地及水资源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植被、改善景观、抵御环境和生态恶化具有显著功能,在唐山提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为唐山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唐山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建设,为较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唐山市参照上位法陆续出台了《唐山市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条例》、《唐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科技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上述规范性文件在推进唐山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充分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夸夸其谈。[3]唐山市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促进唐山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第一,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初,中央了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唐山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水务局、科技局等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但当前投入与绿色农业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尚存差距。应发挥政策法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补贴、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途径实现对绿色农业的财力支持,满足绿色农业科技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打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为绿色农业大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第二,规范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既然是具有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的高端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就应该在品种选择、过程管理、终端产品方面显示优越性,这就需要明确的技术标准对绿色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如果没有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就无法与其他农业经营模式划清界限,绿色产品也无法从品质与价格上获得保障与认可。再进一步考虑,我们欲将自己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就应该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推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唐山市应出台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以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保障绿色农业朝着专业、正规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绿色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农业大量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正如其他科技成果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唐山市农业露天作业、毗邻生产的传统方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保全和维护,农业先进技术在授权范围内投放后,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易被他人学习和效仿,该种现象大幅度降低了农业先进技术创造者和持有者的经济收益,削弱了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唐山市当前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模式增加了技术使用成本,对于专业性强不易掌握的先进技术接受能力差,使得部分有价值的农业技术不能有效得以利用。无论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是农业科技知识不能充分实现价值,都是对知识产权的践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政策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即明示了(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国家对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持态度。唐山市可将鼓励规模农业作为主要途径,尽快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构建农业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第四,促进科技与绿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技方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研发平台不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一些科技成果含金量不高,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是唐山的薄弱环节。应当承认,当前在唐山市确实存在科技与农业产业脱节的问题,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一线的距离一方面导致研发机构不能全面掌握农业一线科技需求和产业动向,其研究成果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利用率低、经济成效不显著。从国际角度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科技创新超过70%以上的成果来自于农业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我国当前真正依靠农业企业独立承担和实现的科技创新仅占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5%。[4]因此,应通过政策合理引导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使农业科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科技成果“接地气”,促进科技成果与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尽快完善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群众提供放心食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改善唐山市生态环境是唐山市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卉芳.论我国农村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完善[J].农业考古,2011(6).

[2]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

[3]郑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

[4]杜金沛.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中的主要弊端及其不良后果[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绿色农业技术篇9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黑龙江省;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消费者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是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黑龙江省叫响安全优质农产品牌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0年被浓墨重彩地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凸显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热度。全省要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进一步叫响、做大全国首个完成种植业无害化生产大省品牌,着力建设国家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让全国人民吃上安全、优质的黑龙江农产品,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食品安全直系国计民生

2009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曾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随着“多宝鱼”、“红心鸭蛋”、“瘦肉精”、“福寿螺”直至“三鹿奶粉”等个案接连不断的出现,食品安全开始亮起了警示红灯。能否保证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形象。值得欣慰的是,在有关部门历次对农产品抽检中,黑龙江省地产农产品合格率都达到了99%,最高达到99.37%,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全国首个种植业无害化生产省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主产区主要土壤环境指标和江河水质均优于周边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8%提高到3.5%,绿色食品园区达到5%,农田灌溉用水氨根和亚硝酸盐含量均无显示,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水平。1990年,黑龙江省是全国率先进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省份之一,1997年黑龙江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直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00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三成,继续保持、领跑全国绿色食品第一大省。如表1所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正在逐步走向扩大发展的路子。

(四)“三大”刹手锏做大“龙字号”品牌

加强“三品”生产基地管理,完善“三品”标准体系建设。今后坚决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从而有效提高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以确保“第一车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三品”认证标准的应用,扩大“三品”认证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是开展“三品”生产技术规程培训,引导企业应用新的生产标准加工产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认证行为,扩大认证规模;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黑龙江省独有的农产品知识产权。2008年,全省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9600个,比上年增长41%。其中,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1500个,比上年增长25%。

二、黑龙江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食品规模小,基地分散,品种单一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和品种齐全的成熟市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黑龙江省可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基地面积广阔,但是其中生产绿色食品不到普通农产品的10%,绝大部分土地在进行传统的农业方式生产。此外,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要求。有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中,绝大多数是粮食作物及粮油产品。而蔬菜、水果、鸡蛋、奶等绿色食品的比重不足30%,而群众较为关心的水产品、畜禽类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虽然在全省各地几乎都有绿色食品种植地,但每块种植地的面积都较小,各个种植地又不能有效连接,从而缺乏规模效应。

(二)产业化发展缓慢,龙头企业牵动力弱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基地相对全国而言,还是多而分散,加之加工、仓储、运销的龙头企业都很滞后,其主导产品单一、雷同,规模小,竞争力差,牵动能力弱,创汇龙头企业更少,给农民回报率低。黑龙江省年产值超过5000万龙头企业只有46家,超过亿元的企业很少,而且,在省级龙头企业中只有22个企业利税超千万元,其余多数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已有27户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中。而绿色食品及产品要求具有加工能力强,技术先进,经济实力大的企业牵动。因此,更谈不上创名牌,绿色新品牌了,黑龙江省知名品牌少,绿色食品被国家工商局评为驰名品牌,只有完达山乳业一家,被省工商局评为名品牌的仅有24个,不足全省13%,难以形成在全国市场上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市场开发较晚,市场体系不健全

黑龙江省虽然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在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市场营销上却起步较晚。一方面,由于经营分散,使绿色食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如兴凯湖、大兴安岭、建三江这些地区,交通都比较落后。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大中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形成了困难,造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另一方面,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一些企业存在着“轻市场、重申报”或“轻零售、重批发”或过分依赖政府行为等现象。绿色食品一般只能在一些大型超市才能买到,且零散、种类少、价格比普通食品高1-10倍。

(四)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及产品大多数是大陆货,粮油多,蔬菜、瓜果类少,中药保健类、山特产品更少,科技含量低。因加工手段也落后,“原”字号产品多,如红豆、绿豆、花生、葵花籽、白瓜籽几乎都是原料出售,增值不多。在生产技术上,还是用老一套耕作技术和化肥、农药,致使粮食还残留有害物质,同时加工手段、仓储、包装上大多数不符合绿色产品标签规定,绿色产品以粗、劣、差的形象出现,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经济效益。绿色食品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而且产品包装的设计档次不高,非常粗糙,更没有消毒、灭菌措施,存在绿色食品不“绿”的现象。

(五)缺乏生态意识和绿色观念,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黑龙江省绿色产品观滞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者观念滞后。相当多的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经济及环保效益所知甚少,市场观念淡薄,市场信息贫乏。二是环保意识不强,在开发农作物的同时往往破坏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而生产者科技素质低,只习惯利用化肥、农药来增产增收,致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绿色食品观滞后的又一体现是在消费者身上,绿色食品由于在我国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还很少。

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农业方向,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

制定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贯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土壤环保,减少“白色污染”及化肥、农药污染,减少土壤中农药残留。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废水、废气排放。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绿色生产保护区。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产业升级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应立足当地绿色资源。由单一种植粮食向多种绿色经营发展,向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由单一追求产量向优质名牌绿色粮食产品发展,并增加肉禽蛋奶、果蔬、花卉、药材等名特优绿色农产品。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发展不同绿色农业模式,积极发展有特色的绿色经济。在产业化方面加强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龙头企业,包括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形成绿色产业链及产业群。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正确处理产销各方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得利。

(三)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绿色创汇产业

要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城乡、省内外的市场网络。要加大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独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引进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人才,与国际合作开发绿色产品,并以其得到联合国的有关组织的支持。绿色产品要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化,按照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并且贴有“环境标签”,争取国际认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四)依靠高新技术,加强绿色农业推广及科技社会化服务

要把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其摆在省、市、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利用高新技术对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生产建立长期绿色监测及预警系统、跟踪系统。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充裕的技术储备。

(五)宣传和普及绿色农业知识,增强全民族绿色意识

在各种层面上开展绿色消费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绿色意识。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宣传环保和绿色农业知识。在有条件的大、中学学校,职业高中和农村中学开设绿色食品专业课。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经营者的绿色食品意识与技术业务。在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增加绿色食品方面的内容,把绿色食品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景侠,董智美.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09(2).

2、陈军,隋欣.黑龙江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绿色农业技术篇10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

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