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十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十篇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53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思政;教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79

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渗透,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新奇又有趣,还加速了高职思政教育信息在学生间的流通传播,对学生的思考模式及学习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一定都是正面有利的。因此,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探寻并选择出一条适宜于高职思政教学的路径迫在眉睫。

1网络环境中高职思政教学利弊并存

1.1正面积极影响

从教师角度而言,网络的使用给高职思政教学提供的便利不仅体现在能让教师搜集到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让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学海无涯”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向上向前的斗志。纵观整个思政教学课堂,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全新的教学模式等,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兴味盎然,有效提高了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效率。

1.2负面消极影响

网络世界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的虚拟世界,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除了对教学有利的资源,还并存着诸多负面信息,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很容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教学,由于借用了网络平台传播知识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由此淡化了教师对学生教学的引导作用。

2网络环境中高职思政教学路径的选择

2.1模块化网络教学

模块化网络教学使得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针对性的教学,还可以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先行整理用户信息,创造出一个仅属于老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学生凭借学生iD即可浏览教学资源。教师要在这个学习空间里起主导作用,及时更新教学信息,将课堂内容以模块化的方式处理,整合网络资源,并按一定主题,比如政治动态,国家大事等分类,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各类资源。

2.2职业教育新干线网络教学

职业教育新干线是通过构建一个针对所有学生的大型的、系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在这个平台内自主式或与老师同学交流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依然是这个网络系统里的主导者,通过完善学习空间,筛选并整合出利于学生参考借鉴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网络学习平台。而作为网络空间主体部分的学生,始终是教师的“针对”对象。教师在网络空间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学习进度,监测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高职思政教与学的双赢。

2.3现代信息交流工具教学

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交流工具,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在学生中间,几乎是人人必备。教师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这一现状,创建讨论群,在QQ、微信或微博上随时交流学习心得。这种社交软件的利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讨论群里提出问题,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不仅如此,还可以及时共享探讨时政热点,让思政学习与时俱进。

3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给教师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在着其他隐患。教师应时时注意完善调整高职思政的网络教学模式,高效授课;学生应加强自身辨识能力,自觉抵制充斥在网络上的不良诱惑。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教学之路更为顺畅。参考文献

[1]李青.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网络课程资源;高职教育

作者:张海平,张建,张建辉

高职教育是围绕过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设置得当以及课程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抓好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高校自身建设的根本大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建设单位,该校网络技术专业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建网”“管网”和“用网”三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了符合网络工程生命周期规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并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了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符合网络工程生命周期规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一)开展扎实的专业调研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制定了详细的专业调研计划。调研小组包括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青年教师,调研的区域主要面向珠三角,调研的对象涉及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类等企业和事业单位,调研形式采取了网络、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调研内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岗位工作任务与职责、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反馈、学生问卷调查等。经过长达8个月的调研工作,调研小组针对原始的调研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论证,进一步确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2][3][4]。

(二)确立清晰准确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

在开展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以专业调研为起点,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专家参与的头脑风暴会议,确定职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能力和职业素养等,以网络信息化工程实施所形成的“项目计划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运行维护网络应用”网络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本专业所要培养的“建网”“管网”和“用网”的核心能力。具体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目标,见表1。

表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pagenumber_ebook=33,pagenumber_book=31

(三)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建网”“管网”和“用网”三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核心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行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得到岗位群到典型工作任务映射表、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关系映射表和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专业技能进阶规律,设置了“建网”“管网”两大核心职业能力模块和“用网”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其中“建网”“管网”两大核心职业能力模块体现了本专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用网”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增强了本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最终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特色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建设有特色的优质共享型网络课程资源是保障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在设计好课程体系以后,采用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构建了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网络课程资源群。

按照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规范,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开发概要》,确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参数指标。每门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单元教学方案、教学案例或项目等。单元教学方案中的核心是单元学习路径,学习路径上拥有所要学习的各种课件资源素材,例如设计文档、微课、操作视频、动画、图表、报告等。课程资源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课程体例设计方面。把课程分为三类:a类课程为理论基础课;B类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C类课程为综合实践类课程。不同类型课程有不同的体例,如a类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及各种工具软件,以体验方式学习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诸如各种概念、标准、网络协议等。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充分借鉴企业工程项目要素,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如《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以综合布线7大子系统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而是以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流程为框架,取某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施工项目为案例,从看建筑图开始设计到现场按技术规程施工,按工程项目规范验收。学生易于接受且学有所用,掌握真正的布线工程技能。

主流职业标准认证衔接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对照np中级认证的考试要求,在课程资源中融入了职业认证的所有元素,如《高级ip路由实现》和《园区网络部署》2门课程对应的是CCnp认证的路由部分,覆盖了大部分的RoUte考试相关的主题。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再辅以一定量的训练,便可以直接参加思科或者华为的初级、中级认证,成绩优秀的可以挑战ie级别的认证。

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兼顾了学生成绩考核的要求。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计了线上的测试题,并对线上的学习轨迹进行记录。在线下课堂上,依托现有的实训设备和仿真软件,学生参照单元学习路径上的微课、动画和指导书进行实操,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同时,职业认证与学业评价融通,获得中级认证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三、应用与成果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路径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学生更加热衷于网络。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难以直接控制性,导致网上信息混乱,各种不良思潮充斥网络,诸多诱惑在网络蔓延,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巨大冲击,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现象日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应运而生,其重要标志是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从事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不仅成为了手段,而且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以加强建设。于是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增强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2010年7月《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为掌握现阶段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律教育现状,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教育的需求,开展了面向淮安地区四所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活动。全部问卷由专人直接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填卷,采用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堂做完当堂交卷。调查对象为淮安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涉及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汽车工程系、会计系、商学院等15个院系。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430份。调查表的份数和回收率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此次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共含25题,涵盖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调查

1.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都达到了成年法定年龄,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

此次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来自于三个年级,一年级占到60%,二年级占到35%,三年级占到5%,其中男生63%,女生37%,年龄都满18岁,文科生占到了50%,理科生占到了41%,工科生占到8%,艺术生仅占1%,72%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城市仅占28%。

2.法制教育课程教育现状不太理想,学生对网站不了解,教学方法有待该进。

(1)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及其相关网站并不了解。71%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法律课程的网站(或精品课程),不了解网站上的知识。近2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

(2)66%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学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认为老师的授课技能好的只占40%左右,近6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水平一般,有待于提高。

(3)在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仅有4%的学生喜欢理论学习,96%更喜欢案例教学或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3.网络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1)学生对法制动态关注度不高。仅有27%的学生会时不时地上网关注法制动态,73%的学生不一定或不会鼓励同学去关注,近20%的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网络法制教育对自己没有用,纯属虚设。

(2)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的认识较为到位。79%的学生认为网络法制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权利观念”,又培养了“义务意识”。

(3)学生能遵纪守法,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但维权意识有待加强。85%的学生会自觉地遵守网络法律行为,81%的学生有网络安全意识,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57%的学生会进行维权,约40%的学生举棋不定或根本放弃维权。只有约60%的学生会将自己的网络维权意识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四、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路径

1.院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建设。

(1)院校加强重视法制教育。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法制教育的地位,确保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制定教师学法的长效机制,调动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法可以同工作量、奖金、职称挂钩。

(2)学院营造好氛围。对于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应提供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外出培训的机会,努力建立一支既有法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并能够熟练网络操作;既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修养,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重视加强法律选修课的教学。法律选修课是对法律必修课有力的补充和拓展,选修课不仅可以强化必修课中的法律知识,还可以对必修课中讲解不足的网络法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和运用性教学。所以,为法律选修课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2.调整法律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

(1)根据专业需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纳入法制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拥有法律信仰,塑造法治精神。

(2)网络法制教学重点讲解的内容应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密切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使学生摆脱学而无用感,从而达到学而会用,学而精用的目的。

3.教师尝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教学、探讨教学、模拟法庭、专家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应加强对精品课程或法律网站的宣传,加大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将平时作业、考试要求和方法公布在网站上,如学院有条件,还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和网上考试的目标,这样既能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繁重压力,又能做到节能环保。

4.校园其他部门的积极和配合。

(1)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站可以建设法制天地,对法制动态、热点案例及时关注与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开展校际间的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淮安四所高职院校之间可以通过校际比赛进行学习和交流。网络法制教育知识竞赛的题目可以由四所院校的法律课程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提供,各院校可以在校网中开通专门的通道,让竞赛学生同一时间上网答题,最后评选出获胜者,并给予奖励。

(3)学工和保卫处加强宣传。可在广播、橱窗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展法律知识活动,如法律知识漫画展、经典案例解读等。

总之,本次调查反映出淮安四所高职院校的网络法制教育还存在种种不足,法制教育任重道远,但各院校教师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路径,力求在淮安各高职院校中形成一种重法、学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德育长效机制,将德育工作建设的更有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始终探索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应挖掘各种有效渠道拓宽并整合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效的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统领,逐步完善全课程思政体系、创新实践模式、提升队伍素质、凸显德育育人特色,进一步打造德育网络格局。

2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实现全课程思政体系

2.1精炼思政课程内涵

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时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时展和学生需求为根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当前高职学生关心的实事相结合,除了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外,还应该加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在调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参与度的前提下,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因时展所出现的道德迷茫、理想信念薄弱等问题。

2.2挖掘课程思政精髓

除了思政课外,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辅助德育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给予学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增强道德体验的机会,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会通过专业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也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专业课教师们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时,结合各自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实现教书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拓宽多样化的德育工作路径打下基础。

3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开辟文化德育的新窗口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提出,学校应当承担起完善人格教育的重任,努力将公民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除了传统德育工作中关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外,高职院校应积极挖掘各种人文德育资源,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第一,应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第二,应强化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后,都将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职德育体系中的核心目标。第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增强高职学生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职业人。

4强化活动育人方向,贯彻实践育人理念

4.1活动促德育

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党团教育资源,依托党团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为核心,积极开展以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为内容、以体验为目的各类体育文艺、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课外和校外活动。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外,通过上述活动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道德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活动育人是一种开放性的,能够激发人潜能的发展性德育教育。因此,活动德育是一种发展性的隐性德育教育,它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使高职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向更高水平的德育内化迈进。

4.2实践促德育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参与,学校的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高职院校德育必须要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点,要在社会生活中引导高职学生用自己的眼、心、脑去观察、感知、思考和判断,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将高职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德育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全面发挥企业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巩固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5运用新媒体,打造网络德育根据地

随着科技进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多的习惯于使用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方式来交流。而高职学生更不例外,他们习惯穿梭于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中,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交互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接受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后,他们已不再接受单纯灌输性的德育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运用好新媒体,关注网络舆情,加强网络德育。其一,构建有特色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其二,广泛利用贴吧、博客和微博,将德育内容以博客和微博方式进行传播,吸引学生们的点击和关注,达到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其三,对高职学生网络资源的使用进行指导,发挥高职院校易班网络德育平台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新媒体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6狠抓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炼先进德育理念

德育是一个大工程,德育者育人理念的优劣关系到被德育者所受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建设一直高素质、有先进德育理念的思政教育队伍至关重要。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学生德育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进行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第一,校长、学工部长及各系、二级学院领导,学生口工作人员组成思政教育纵队,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创新德育科研育人模式,钻研高职院校育人理念,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用平等化的德育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教师德育水平。第三,各科目教师也要树立育人为主、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第四,联合家长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配合高职院校共同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5

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服务外包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遇到的一些障碍,并结合分析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提出了多项基于促进服务外包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并具体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创业教育途径,希望能为当前开展服务外包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以参考。

[关键词]

服务外包;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

2014年9月,总理首次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多次在重要场合,如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频频阐述这一关键词,在全国上下掀起“双创”高潮。为了推动“双创”落地,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高校如何在“双创”大好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成为高校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重视服务外包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在课堂中渗透创业教育近几年来,随着对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逐渐加入了服务外包专业创业课程,特别是2014年总理提出“双创”后,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创业课程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学生的需求,创业课程的指导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不但要加入基本的创业知识理论,同时要融入符合本院学生特色的创业技能实践指导课程。服务外包专业创业课程合理设置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受到创业精神的熏陶,创业实践课程的锻炼,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作为“服务外包第一校”在服务外包行业具备较强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技能,为了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大学一年级就设置周学时不少于4学时的服务外包概论课,普及服务外包的基本知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在服务外包行业的创业意识,本学院开设了通识性创业课程,主要讲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创业的素质、创业的风险等基础知识,专业性创业课程则主要讲授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创业项目的选择、实施等内容,有效保障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二)培养高校的创业导师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创业之路不但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本行业专家式的创业导师给予指导。因此,服务外包行业的创业导师成为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专业的创业导师目前来看比较匮乏,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在培训师资、挖掘师资上下工夫。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1.不定期地选派有创业指导意向的教师到服务外包类的中小企业实践锻炼,参与到创业过程中,培养创业意识,提高专业的创业教育实战能力。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30%以上的教师均有在服务外包类企业挂职1年以上的经历。这有效保障了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的实践指导能力。2.苏州服务外包学院定期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参加服务外包类的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培训,取得相应的能力证书,不但增强创业理论的学习,形成创业观念,在创业指导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理论指导能力。同时,该学院会不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到江、浙、沪等创业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地区去考察和学习相关创业教育经验,接受相应的创业培训。3.聘请本行业类的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创业导师进行校内指导。苏州服务外包学院非常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院校会不定期邀请企业创业名家到校内做创业指导讲座,邀请创业导师团队为在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项目跟踪指导等,学生创业激情高涨。

(三)为“双创”清障搭台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地方政策都给予了财力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地方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有利的政策,如创业补贴、休学创业、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孵化等,为大学生创业清障搭台。苏州服务外包学院具备标准化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了20多个学生创业项目,其中创业明星类企业就有5家年营业额超过百万。同时,为了带动学生创业实践,苏州服务外包学院于2015年8月专门设立了6000多平方的师生创业的创客汇场所,吸引师生创办8家企业,为师生的成功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引起苏州园区政府的重视和媒体的专题报道。

二、拓展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创业思路

(一)“互联网+”式创业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的活跃者,大学生对于网络科技有着特殊的敏锐度和灵活性,同时网络创业门槛相对较低,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良好途径。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互联网+”方式创业,是拓展大学生创业的较好途径,同时服务外包类行业在互联网中占据很大比例,这也为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苏州外包学院80%创业项目属于互联网创业,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创业的“美食护味队”、微信营销的“topteam”及提供校园食堂外卖的“维美客”等都是非常成功的“互联网+”创业模式。

(二)校园大学生具有资金少、热情高、经验少等特点,校园是适合在校大学生创业经验积累的一个途径。校园不仅能够锻炼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校园能够积累一定的创业资金,为以后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三)创业实践学习创业实践包括直接创业实践和间接创业实践。直接创业实践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开办公司,开展实质性的创业经营活动,能够直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校内外一些方式进行间接的创业实践。如课堂上的情景模拟实训,校内外的各种创业类的技能大赛,校内外的企业内兼职、实习等都属于创业实践的学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创业实践,能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总之,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而服务外包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更是要结合行业和专业的特点进行创业教育,通过改革创业教育思路、重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创业教育内容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筑创业教育之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释放大学生的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法光.基于网络的高校服务外包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服务外包,2011(1).

[2]陈银凤.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

[3]向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4]商应美.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研究现状[J].2015(5).

[5]姜柳.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9).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6

结合历年来参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经验,分析了职业技能竞赛对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即以赛促建,不断加强专业化实训室建设;与大赛并进,多途径促进课程改革;以赛促教,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网络技术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天津市政府及其他行业共同举办的、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部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技能大赛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院校互学、服务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平台,呈现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互动、校企共赢的技能氛围。

一、赛项背景及分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2012年赛项以“绿色、智能网络的升级与改造”为主题,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核心任务上主要增加了传感网和网络排除内容;2013年赛项以“数据中心网络组建”为主题,主要增加了虚拟化技术、数据中心技术等内容;2014年赛项以“云计算网络组建”为主题,减少了网络服务配置内容,增加了信息安全技术和云计算等内容;2015年新增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桌面云技术与应用方案、Fttx(光接入)场景设计与组网、数字影音后期设计制作、云计算平台搭建与部署、4G全网建设技术能力竞技、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数据安全与反病毒技能竞赛。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将竞赛试题引入课程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将竞赛试题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将竞赛的项目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实施,可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二)引入大赛项目分组方法,促进专业发展

在竞赛中,组长领到比赛赛题后,要统一分配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进度,及时调整,每个人要熟练掌握多个项目。将竞赛中的这种训练方法应用到专用周课程实训过程中,实施分组的课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以赛促建,不断加强专业化实训室建设

为了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学院加快实训设施的升级改造,我院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已建成陕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依托学院和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以技能大赛实景及企业实景建设改造现有实训室,为专业提供全真实景的工学环境。网络技术实训室具有H3C全线网络产品,集交换、路由、无线、安全、存储、虚拟化和云计算为一体,已经成为陕西省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技能切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二)与大赛并进,多途径促进课程改革

2010年大赛用的是星网锐捷网络设备,2011年用的是神州数码的设备,2012年大赛设备还未确定时,作为网络技术专业负责的赛项,针对大赛设备是等大赛赛程还是提前准备的问题,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认为目前网络设备主流技术一类是思科,另一类是华为、H3C。所以决定在第三学期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和H3C网络学院平台上,以真实设备和企业项目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有真实设备,二是H3C命令比思科简单些,利于初学者学习);在第四学期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中,以思科网院和模拟器为平台进行综合项目训练。紧跟近几次技能大赛最新技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2011年指导校园网络优化设计课题;2012年指导基于ipv6的企业网构建与分析课题,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年指导虚拟化技术应用课题;2014年指导云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以校园网扩容和学生公寓楼网络集成工学结合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参赛学生去华为、H3C和锐捷等公司或商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赛促教,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技能大赛可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增加与企业人员的交流渠道,网络教研室有多名教师参加了H3C网络讲师和锐捷网络工程师项目培训,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网络教研室的所有专兼职教师都有指导学生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经历。

四、结语

为了提高我省技能大赛的水平,陕西省已经成立了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集训中心,全面指导各赛项的训练工作。在今后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我们应该继续以竞赛为切入点,加强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提升。

作者:李文宇李爱国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Velteat.云计算实践指南[m].周庆辉,陈宗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百度百科.云计算[eB/oL].[2016-03-10].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

1通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训练室设备较陈旧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校内教学的实训基地,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设备仍然面向光纤通讯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原理等方面的基本试验,很少涉及一些热门方向及新技术,实训内容多以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工程操作类及综合性的内容较少,这种的“只看不练”的传统实训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实验兴趣,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1.2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的结构及内容均未形成独立的模式来适应与通信行业相关单位的实际用人需要;教学评价机制多拘泥于高校的评价标准,教师多注重于完成工作量,护士了通信专业的操作性及应用性,进而导致了理论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无法适应专业工程。实训指导书详细给出了实验要求、步骤及其原理,学只需依照实验指导书就能按步骤使用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小,且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及精力,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2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教学的改进措施

2.1更新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就业为导向,做到产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心、能力、品德等相关的综合素质。注重技能培训的应用性、实践性,文化知识应以工具性知识、专业技术性知识为主;培养途径方面要注重实训、实践、校社结合、校企结合;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努力做到青、中、老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引入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规范教学的响应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注重社会资源的引入,将科研院所、企业、同行院校的专家请进学校,病让本院校的教师走出去,做到相互促进,加强交流,一起提高师资水平。

2.2适当的添加新知识、新技术

由于学生对尖端的通信技术了解较少,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学生通常希望在学校学习一些较新的技术和知识,以利于以后的升学和就业;部分教师希望保持器课程的连贯性,为了潮流,教材需不断地变化,教案的内容也要经常变化,因而教师的备课就相对困难,这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鉴于此,学校应不定期举行各类讲座,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还应适度地更新教材,使学生所学可以跟上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如果更新教材难度较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

2.3强化实践教学

2.3.1改革实训基地结构模式

通信规章、信道、设备共同组成了现代通信这一有机整体,并与相连通的用户中端设备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通信专业教学应具备可以在多个用户之间进行多种电信息传递的网络,例如经常使用的计算机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及电话通信网等基本网络,通信技术是以上述网络为基础,与光传输网络共同构成了现代通信的课程知识[1,2]。所以,规划建设通信实训基地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字通信原理通信网络组网优化、计算机的网络基础知识、通信工程安装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等融入在通信实训的教学设备之中。在通信实训机房组建时,不能将实训设备简单地等同于商用设备,加入简单地将商用设备搬来实验室,会出现学生可动手的工位太少、转移效率较低、容量有限等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现有各种通信网络在技术上过于个性化,无法有效的利用传输资源进行互动式的实时通信,所以通信技术应在不同的通信网之间实现系统集成、网络融合、技术兼容等。另外,设计实训机房时也可以自行定义、配置自己的教学任务特征,无需关心承载业务的终端类型及网络形式,提高通信实训设备在通信业务应用、学习中的灵活度。

2.3.2合理设计通信专业实训基地

近些年,多数专家均要求宽口径、厚基础,无需过多、过细地区分专业,并将通信实训基地分为基础实验室、应用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基地四种类型:(1)基础实验室:以数字通信原理、系统与信号、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基础为代表;(2)应用实训基地:以移动电话测试系统、aRm实验、DSp实验、单片机实验为代表;(3)专业实训机房:以网络与路由交换管理、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为代表;(4)综合实训基地:以通信网络管理综合实训、通信设备使用维护综合实训、通信生产安全教育实训、综合布线工程实训、通信机房设备安装工程实训、通信传输线路工程实训及学生毕业项目课程设计为代表[3]。

2.3.3强化实训中心机房建设

我校通信实训平台由接入平台、综合(窄带、宽带)、传输平台、pHS平台、程控平台、移动通信平台等平台构成,各个平台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以ip传输及网络为承载,经过各业务平台的处理,使各平台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借助“学生终端与服务器”模式,学生能够直接维护与调试设备,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又能了解各种设备[4]。

2.4强化人文素养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不足,多数学生成天面对逻辑性较强的通信知识,接受着理性思维训练,人文素养较低已经成了理工类学生的通病,虽然学校规定理工类学生应取得一些文科类课程的学分,但是这些科目均为选修课,许多学生混个学分了事,或者只是选而不修,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将社交礼仪、心理学、诗词鉴赏、音乐等课程作为基础课,并作出不懈努力,可以显著改善该种情况[5]。

3结束语

综述所述,高职类院校应该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及计划,力争实现通信专业知识既精又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理与论并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真正地把通信专业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艳清.网络融合背景下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27):275+303.

[2]孙锦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五年制高职融合通信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3(08):61-62.

[3]李昕,冯丽丹.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4(19):70-71.

[4]张赵辉.关于通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329.

[5杜庆波,于宝明.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互动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7).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8

关键词:学习者;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个性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218-02

1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

近两年来,为落实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省级、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纷纷启动,几乎涵盖了农、工、医、文、艺等所有的高职教育的学科门类,初步实现了以示范建设带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设预期目标,不仅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许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试题库、多媒体课件、在线测试、技能考试、学习辅导平台等,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照搬了以前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一个课程库,与教育部教职成函【2012】1号文中“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建设要求有一定的偏差。针对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如下改革建议: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理念。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实现其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技能,满足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为个人的多样化学习需要等提供服务的目标,必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教学资源库,不仅要为校内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学习者的需求,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平台的建设定位上,应将资源库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学习中心,而非仅仅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素材库中心。在平台的框架设计上,应建立起针对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用户登录的界面设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按学习者职业成长路径及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分类,使学习者可以明确且方便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资源内容的组织要考虑不同主体的需求,通过虚拟工作场景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增加资源库中过程管理与监控模块,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师生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源库服务不同学习主体的功用,实现跨地区、跨院校、跨行业的资源共享,更好地为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服务。

2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2.1课程体系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课程体系不应该是传统的按照课程内容进行划分,而应该按照学习者职业成长路径及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分类,使学习者可以明确且方便地进行课程的学习。鉴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库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选择,动态呈现与学习者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考虑设置学习者网络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测试来了解学习者的技能水平,推荐相应课程,学习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2.2课程内容建设

学习者设置好课程体系后,即可进入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的建设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建设可包含职业信息库、课程资源库、工程项目库、实训资源库、培训认证库、素材库6个子库的建设,如表1所示。子库的建设不仅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和行业、企业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以及充分的实训资源,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使学习者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培训认证库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证考试,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就业筹码,实现个性化学习。

2.3过程管理与控制

为了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反馈,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每个课程单元教师可通过工作单为学习者布置任务,学习者把工作任务和解决步骤记录下来形成工作记录表,上传至资源库,教师对工作记录表进行批阅,填写成果评价表反馈给学习者,如图2所示。对于综合性课程,如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编程可设置作业管理模块,学习者可以上传作业,教师可以下载整个班级的作业,根据作业情况进行打分,并可以为每位学习者的作业提供在线反馈。通过在线测试考查学习者知识的掌握情况。

2.4技能提升平台

网络专业有别于一般的专业,它既有理论性很强的网络基础、电工基础等课,又有编程方面的课程如Java编程、协议编程等,还有实训室课程如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等。实训室课程能培养学习者的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学习者的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资源库上利用web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比如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攻防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又可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更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敏捷的反馈。

2.5互动交流平台

师生间的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及时了解学习者的所思所想,对学习者的困惑及时给出解答,教学资源库需要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建立两种类型的平台,一种是论坛用于课后的异步交流,一种是虚拟课堂,用于课堂上师生的同步交流。这两种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师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传递资源信息、解惑答疑、分享心得。

3结语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重视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建设而且充分考虑了教学资源库使用者的立场,从而提高了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鸰.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

[2]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3]束梅玲.基于计算机网络双证专业开发系统化教学资源库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

[4]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5]张家贵.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9

【关键词】学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路径

1引言

导师是高校中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专门人员,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导师与学生的长时间接触,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特长和特点都比较了解,对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就业和专业的关系,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梳理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普适性”的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学生在具体的求职上仍然存在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方向感。同时,对大学生而言,自我认知是个复杂问题,他们对自身兴趣、能力和专长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由于其社会经验也比较缺乏,对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要求也不太了解,难以制定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

3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作用分析

3.1专业性指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来说,专业学业导师的指导意见更具有针对性。学业导师往往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专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专业素养决定了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行业中的企业有相当的了解,能够较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关企业对员工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3.2过程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过程,其具体实施也会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导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在专业课开始学习的阶段就能让学生认清就业环境,将外界需求、专业定位和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细微变化,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观念和做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更好地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3.3实践性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业导师往往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对口企业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实习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机会带着设计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实践,实地考查和了解专业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途径。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和效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实践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对学生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方向性的引领、决定性的影响。

4基于三段式培养方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现路径

宁波大红鹰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如下举措:专业依托区域it产业,实施“三段式”的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整合课程,通过“分段实施、阶梯推进”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实践体系。

第一阶段为2.5个学年,在前五个学期执行,通过整合和优化前五个学期校内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完成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分析主观、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为0.5个学年,在第六学期执行,采取企业选择、学生自愿、专业指派三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企业项目实践。使学生实际参与实际技术性工作;学习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与技术,熟悉企业相关it工作岗位需求、职责范围、操作技术规范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习与it专业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强化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将与来自于企业工作一线的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和锻炼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工作能力。同时,根据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第三阶段在第七、八学期执行,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反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案例,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弥补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项目应用能力。利用综合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强化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的重点内容和短板,围绕学生企业项目实践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经历及其遇见的问题予以提炼和升华,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进而对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目标而努力。

小结

经过网络工程专业12级、13级两轮实践,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认可。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平时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也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从12级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来看,普遍能够较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13级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目前正在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方面提升其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逐步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从企业调研的反馈来看,企业认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以学业导师的身份,在导师制的体系中开展和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尝试,通过师、生、企业联动,逐步构建和完善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网络工程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蒋豪与尹雪鸿,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理论,2012(25):第192-193页.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篇10

论文摘要:现有的网络教学系统,虽然自身信息量极其丰富,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web日志全面记录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设计并实现了web日志挖掘系统,从中发现相似的学生群体,以及浏览兴趣路径,帮助教师及时调整站点结构提供宝贵的建议参考。  

一、引言 

针对某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网站的服务器上每天记录了大量的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记录的,通过对web日志进行挖掘可[1]以帮助任课教师了解哪些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网站的使用情况,根据发现的信息对网站结构进行改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进行网上学习,提高网站的服务效率。 

二、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以上的目的,以某职业院校的某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web日志挖掘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系统主要是对该网络教学系统的日志数据进行采样、预处理[2],然后运用基于选择路径和浏览页面的聚类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模式分析,获得web站点用户的浏览兴趣路径和用户聚类群。 

三、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的功能包含管理员和用户两部分。管理员主要是设置采样时间、配置挖掘参数,修改网站拓扑结构信息;用户主要是实施web日志挖掘,进行用户[3]识别、会话识别、事务识别、最后得到用户浏览兴趣路径。 

(一)管理员功能 

管理员主要是该网站的建设者以及该课程的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设置采样时间、设置挖掘参数、添加网页改变网站结构。 

1.设定采样时间:实现从大量的web日志数据中选取基于配置文件中的采样时间段的日志数据的功能,并将获取该时间段的日志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管理员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更改采样时间段(以天为单位)。 

2.设置挖掘参数:挖掘参数包括会话超时时间、选择路径兴趣度所占的权重wr、浏览页面兴趣度所占的权重wn、浏览兴趣[4]路径使用的阈值。会话超时时间前人实验得到的经验值为25.5分钟,管理员可重新设定;选择路径兴趣度所占权重与浏览页面兴趣度所占权重之和为1。默认设定为wr=0.5,wn=0.5,可进行更改。 

3.调整网站拓扑结构:包括调整页面顺序,添加新的页面,删除过时的页面等。 

(二)普通用户功能 

普通用户主要指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该系部的教务员。 

1.用户识别:依据规则从日志中识别不同用户,并保存用户访问信息。主要有2个规则:第一,不同的用户名(UseriD)代表不同的用户;第二,不同的ip地址代表不同的用户。 

2.会话识别:根据会话识别规则,对用户数据进行会话识别,得到用户一系列的会话数据。同时提供了基本的会话信息,如用户的浏览路径序列。会话识别后,将会话信息保存会话信息表中,以备事务识别使用。 

3.事务识别:根据规则将用户会话序列分割为事务,并将事务序列信息存储事务信息表中,作为用户聚类的数据输入。 

4.用户聚类:依照聚类算法,把所有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群,并将用户群信息存入用户群表中,作为系统的最终数据。 

5.浏览兴趣路径:找出用户浏览兴趣模式,同时得到浏览兴趣路径的相关信息,包括浏览兴趣路径序列。 

四、系统结果分析 

实验以某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服务器上的日志为研究对象,搜集了8周的数据,作为系统的测试用例。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浏览兴趣路径的长度一般不超过5。这就表示在设计教学网站时网站深度不要太深,避免给用户访问造成不便。从总体来看,学生浏览的路径分为3大类,分别是查看作业、通知、课件。而教学大纲以及视频查看的人寥寥无几。本算法的执行时间与网站的URL数目n有关系,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因此在该网站中当不断的增加新的页面时,算法的执行时间也会随之增加。当网站的页面数目超过20时,该算法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胡迎松,宁海霞.一种新型的web挖掘数据采集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29(2):36-39 

[2]陈峰.基于web日志的用户兴趣聚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