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农业规划十篇数字农业规划十篇

数字农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55

数字农业规划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数字农业规划篇2

[关键词]数字村镇 概念 要素 策略

[分类号]tp3G25

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建设已经延伸到了村镇基层。“数字村镇”作为一个整体被广泛使用,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行动在基层的切实落实,弥补县乡与农户之间存在的严重断层,即所谓的信息“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1 数字村镇的概念和建设内容

数字村镇依托3s技术,采用统一的信息规范与标准,将村镇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要素数字化,实现村镇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和高度集成共享,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村镇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应用系统,向村镇基层单位和村民提供村镇管理、农业生产、公共事业、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或专门化信息服务。数字村镇建设的框架体系见图1。

数字村镇的目标为借助于“三网合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将农村原有的互联网、程控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并建成村镇信息服务平台:①实现党务、村务管理数字化,突破农村基层干部原有的工作方式,将政策文件送到农户家里。在数字村镇信息网络平台的内网中设立党建工作、社会经济与人文数据库,将数字信息平台设置为党务、村务管理平台,村委干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化办公,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党务、村务。通过网络来传达文件、发放通知,进行村务与政务的公开,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也使群众自觉地加入到村委管理之中。②实现农村党员教育信息化,突破农村现阶段教育培训的原有模式,把干部和技术人员“请”到农户家中。在外网中建立农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系统,在千万家村民家中设置网络终端。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接受技术培训。③实现信息网络化,突破传播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的原有途径,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把市场办到农民家里。数字村镇网络,一方面,可以对外本地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农户可收看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科技、市场等信息,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地市场行情。另外,围绕农村政策、科技信息、卫生保健、法律服务、文明新风等方面在外网开设公共事业服务系统。普及法律、宣传卫生保健、医疗保险知识等。并利用文娱资源库,传播健康积极的影视书籍。

我国数字村镇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起步较晚,起点低,命题的破解有赖于重点的剖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软硬兼施方显成效。

2 村镇数字化建设的要素

数字村镇的建设一旦落实到执行层面,就是动态运行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应有先后轻重之分。一味地单独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因过于极端而无法实现数字村镇的整体效果。相对于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作用来说,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的培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节将围绕表1来剖析数字村镇建设的要素:

2.1硬性指标先行

2.1.1基础设施:从铺路到通车2008年1月7日信息产业部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村村“通”宽带为数字村镇建设铺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村村通宽带只是村镇数字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用宽带就好比“通车”。“铺路”仅仅是开始,“有路无车”如何实现“通车”?从通宽带到用宽带,面临的是网络终端设备缺乏的难题。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000多元,占一名普通农民一年收入的72%,让农民自费买电脑显然不现实。正如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村镇数字化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弱点,保证和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谁牵头出资、融资渠道、出资的可持续性等现实问题。

2.1.2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车有优质货载有车无货。路仍然无法发挥作用。针对村镇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搭载的货物,其数量基本上能保障车有货载。众多网络体系已经建立,覆盖了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但存在着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信息开放性与共享程度低,许多网站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内容只有注册用户才能浏览。

另外,村镇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内容泛泛,一家有家家有;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交叉重复多,特色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的信息少;直观反映的信息多,有分析、协助村镇管理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同时,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自用数据库多,公用共享库少,尚不能实现联网检索。这既增加了农民查询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

2.2 技术支持

2.2.1

技术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村镇数字化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又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从一开始就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的矛盾:①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对村镇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②信息体系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尤其是数据库建设中技术指标设计不统一,致使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结构不相同,结果就造成了数据之间不能互访,在客观上形成了众多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包括“三网”在内的网络汇聚及融合、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都受到了影响。

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数字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技术开发缺乏统―标准的理由。没有标准化,就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村镇数字化的―个显著特点就是跨

学科、跨领域,体现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上,也出现了村镇数字化建设参与部门分别制订相同类型标准的情况。因此,数字村镇技术标准化工作需要统一步调,保证技术标准制订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和协调。

2.2.2 创新成果有限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有关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力求实用、适用、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术的重大应用需求旺盛,然而在技术方法、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方面缺乏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或集成创新性成果。示范村镇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技术为公益事业服务,同样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印度。我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而是找出技术创新的难点,并竭力克服。

要提高村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更要考虑政策导向问题。现在我国的村镇数字化项目缺乏一个中长期的构思,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倘若想从村镇数字化中获得什么,目标如何设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措施,需要哪些技术支撑,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其政策体系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总体目标含糊不清的情况下,热衷于不厌其烦地逐一审批项目,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导致技术研发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效益性也大打折扣。

2.3 人员

2.3.1 人才队伍:短缺薄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现有村镇数字化建设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而且信息人才分布也不均,越是基层和应用推广,信息人才短缺问题就越突出。信息服务系统的确能够培训一大批信息人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信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整体水平可想而知。随着村镇数字化进入成果应用阶段,基层信息人员独立解决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等问题的能力将经受考验;村镇数字化不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且要留住这些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条件和平台,实非等闲之事。这是困扰村镇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

2.3.2

农民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协同培养 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乡村为7.3年,乡村粗文盲率为9.48%。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信息素质不能适应建设数字化村镇的需要。大多数农民对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82%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还需要公益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村镇政府引导。培养农民信息意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村镇数字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引导改善示范村镇的农民信息意识,同时也要从崭新的角度来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

我国农村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遍及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有些也已建立,甚至专门为农产品信息流通而设计的网站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但是能够长期使用信息终端设备、效果较好的占总数的37%。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了数字化的作用,希望通过数字化去改变目前的生存和经营模式,但是苦于使用能力有限,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识”培训也到了同步并举的时期。

培养农民的信息素质,有赖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调查研究发现,真正面向农民,针对农民需求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组织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县、乡两级政府主办的信息服务组织,没有牢固树立起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服务方式和内容不能够适应农民的需要;农村个体信息服务组织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互助形式的信息服务组织比较少;农村集体公共信息服务薄弱。

2.4 资金保障

村镇数字化需要考虑投入产出,解决成本的承担和收益的分配问题。对于这种投资巨大的部级工程,资金源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大课题。我国村镇数字化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无可厚非。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大、范围广,财力相对薄弱,而村镇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长期投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村镇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数字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降低建设成本。总之,村镇数字化建设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推不动的,只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对村镇数字化财政投入的巨大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资金如何分配?宏观上看,区域分配“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村镇数字化成效显著的地区借助已有优势获取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村镇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村镇数字化工作难以开展;具体建设中,资金分配也不合理,重硬件购买,轻软件、忽视培训环节和咨询服务。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与示范村镇在资金分配比例上的矛盾。

总之,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村镇数字化提供资金保障,并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资金的分配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须从长计议。

2.5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数字村镇建设的重点因素很多,笔者利用作业相关图法(作业相关图法是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活动关系密切程度布置其相互位置。本文只考虑a、e、i三种密切关系),展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表2与图2所示:

列出各因素关系密切程度分类表(只考虑a)见图3。

从图3也可以看出各项要素都有赖于要素7――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府推进村镇数字化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村镇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瓶颈,症结在于村镇数字化的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缺乏规划,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

村镇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为了避免一哄而上,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必须制订村镇数字化专项规划,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以达到规范村镇数字化建设发展的目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尤其是各县、乡、村也要结合实际,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当地的村镇数字化建设,坚持用规划统领村镇数字化建设。

主管部门要从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安排、运营管理方式、监督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地方要根据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恰当而又具体的村镇数字化建设方案,具体指导并监督本地区的村镇数字化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要由多部门参加,充分掌握各方的应用需求,同时为数据资料采集与规范及技术标准化奠定基础。在规划上确保各部门单位之间统筹协调、互补兼顾和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最终建成完整统一、实际、实用、

实效、低成本的村镇数字化平台。

3 数字村镇的建设策略

数字村镇建设的内容复杂多变,影响因素颇多,随着实践的深入,该系统的内外因素就会发生许多改变。因此,对于数字村镇的建设,不可能提出某种一次性完成的、完整无缺的方案和计划,而只能在一定策略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进行探索。笔者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数字村镇建设策略,如图4所示:

首先,明确数字村镇的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分析村镇当前所处的状态,以两者的差距为建设方向。制定纲领性规划,并为实施建设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这对以后的实践工作是重要的;同时,其在往后的发展中又是可以修改和补充的。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1145”,即一个本,一个中心,四句话,五位一体: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规划,多方参与,资源整合,权责分明;努力实现村镇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协同。目前的村镇数字化是由上至下主动推动的工程,未真正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数字化技术可以传递村镇所急需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应将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针对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建设,确保村民从数字村镇建设中直接收益。在明确权责的情况下,统筹资源整合,借助多方力量,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数字村镇”是一个战略目标,有其发展的过程,对村镇建设、村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将逐渐显现。评价总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对数字村镇建设的效果评价尺度是多维的:基础设施、经济、民主管理、文化、社会生态和生活质量等;方式是多样的:事前和事后,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字村镇评价标准的量化是可行的,量化指标能够防止“务虚”,引导建设者的“务实性”操作。

对于一个系统工程,似乎是不能绝对地谈论其哪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只能说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入,侧重点将会有所转移,但在目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政府的主导和规划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

[2]国努院新闻办公室.陈锡文: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3]张学海.数字化乡村.英语文摘,2004(9):29―3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解丽敏,赵娜,吉林省村镇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17―18

[6]蒋子,霍春玲,张振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2):149―150

[7]安世垒。钟珍.基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资问题的博弈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24(4):79―81

[8]光,城市管理:数字化和个性化.并放导报,2008(1):51一54

数字农业规划篇3

一、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强化和改进宣传管理

1、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和重大活动的规划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办发29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工作规划和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对全省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和重大活动的协调、指导,认真搞好“科学发展观在**的实践”、“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实践与成果大型采访”、“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政策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重大宣传报道活动。

2、推进“两个面向”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交流和播出,促进广播影视剧创作生产繁荣。

继续推动全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社会影视制作机构大力繁荣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广播影视节目,推进层次化、多样化分工,多出导向正确、质量上乘、充分体现“三贴近”的精品力作,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加强广播影视剧题材的规划立项和内容审查,跟踪和扶持一批优秀广播剧、影视剧和动画片的创作生产,鼓励拍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影视剧,推出一批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按照广电总局“电影发展年”要求,适时召开全省电影工作座谈会,集思广益,专题研究和推进电影发展工作。

3、进一步强化广播影视资格准入和宣传监管工作。

按照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要求,依法加强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四大平台等思想文化阵地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评议和监测监督机制,探索宣传监管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对播出机构和有线数字电视平台资格准入、舆论导向、广告播出、节目传输、信息服务以及版权、质量的监管力度,改进社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的管理,切实维护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转播、销售秩序。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内容和技术监控体系,确保安全播出

4、坚持不懈地做好全省广电安全播出工作。

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和机构、队伍建设,根据管办分开、市县文广局合一的新体制,完善行政局和播出机构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改进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落实相应制度措施。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信息安全的高度,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传输覆盖、政令畅通。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和重要时期、敏感时期的安全播出管理,严防各类危害安全播出的行为。

5、筹建广播电视移动监测系统。

加快建立健全全省广播影视技术监测体系,在完善有线网络实时监测的基础上,筹建全省广播电视移动监测系统,增强对无线信号的机动监测能力。

三、做好调研协调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

6、保障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中办发[2004]24号等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做好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广电管办分离的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发展壮大广电事业产业和有利于加强广电行政管理出发,理顺市县广电管办关系;指导广电行政执法,努力建立健全职权明晰、运作规范的广电行政管理新体制。

7、明晰主体,区分性质,优化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

区分事业产业性质,明晰各种主体关系,切实加强对广播影视事业、产业主体改革的指导。倡导已建的广电集团和广播电视台、网,在明晰事业、产业主体的基础上理顺体制、优化机制,增强微观活力,加快整体发展;总结推广台州电台等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8、推进国办经营性单位改革,放手发展多种成分广播影视产业。

继续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降低门槛,一手推进国办广播影视经营性单位的改革,在国有控股前提下吸收社会资本介入经营性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一手大力培育民营等多种成分的广播影视产业主体;同时,积极探索基地式、跨越式发展影视动画产业的新体制、新路子和新的管理方式。

9、精心打造和培育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继续加强指导和协调,促进实验区继续深入开展产业集聚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型管理方式三大探索,扎实推进基地建设,打造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品牌,并带动其他影视拍摄基地发展,增强我省影视产业基地对海内外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四、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10、制定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规划。

高度重视和发挥数字电视作为社会家庭信息化多媒体综合平台的作用。加强科学规划和论证,制订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规划,要加大开发数字电视新业务的力度,有条件的市要争取试验播出高清晰度电视,并争取列入省**计划和“数字**”重点建设项目。

11、加快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步伐。

**年是数字电视普及、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加强宣传发动和指导督促,继续抓好杭州、宁波、温州等六个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实现全省11市和多数县(市)开通数字电视;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重点转到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推广杭州整体转换经验,加快全省整体转换步伐,努力实现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大规模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同时加紧开发互动电视,增加社会服务和政务信息内容,扩充和丰富互动节目,增强数字电视的吸引力;要以细致的工作和周到的服务,大力扩展数字电视用户,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力争突破50万户。积极支持杭州市加强技术开发和力量整合,打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辐射力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数字电视的强大功能,推动全省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五、加强产业经营的指导和监管,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发展

12、加强规划和统计分析工作,推动全省广电产业协调发展。

按照省**计划和广电强省、影视强省的目标,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制定全省广电**计划,重点编制有线数字电视、影视动画产业、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规划。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政策和统计分析等为抓手的产业经营管理指导工作,推进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业务开发等经营管理运作机制的优化,提高经营效益,保持广告、影视动画和网络业务的持续增长;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加大移动电视、分众电视等新领域的开发,保持全省广播影视产业经营收入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平均速度。

13、继续放宽搞活,大力培育影视产业多元主体。

充分利用我省社会资本雄厚、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继续放宽政策,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影视业,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培育影视产业的制作、加工、销售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影视制作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电视剧、电影创作生产的繁荣。

14、大力推动动画业的形成和发展。

认真贯彻广电总局关于发展动画业的文件精神,重点抓好杭州市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动画教研基地两个部级基地的建设。在三、四月份召开全省动漫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研究扶持发展措施;认真制定两个基地的规划,积极扶持动画制作机构,做好动画片的题材规划和指导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俱佳的动漫作品的生产;积极争取承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办好动漫产品交流、交易等活动,构建动漫产业链;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杭州动漫之都,促进动漫产业稳步、快速发展。

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农村服务年”计划

15、大力实施“农村服务年”计划。

各地要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农村服务年”的工作要求,在基本完成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实情,查漏补缺,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农村入户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积极推广绍兴、嘉兴、金华等市县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和振兴农村广播的经验,发展调频广播,扩大广播有效覆盖,提高广播电视为农服务水平。

16、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新体系建设。

召开全省农村入户工程工作表彰暨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工作会议。制定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新体系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电视接收的“模转数”和部分乡镇的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工作,巩固和提高已通广播电视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按照广电总局的新标准,努力增加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套数,提高传输质量,加快实现农民群众收听收看3套以上广播、8套以上电视节目的新目标,切实巩固和发展农村入户工程成果,努力实现农村广播电视的“长期通”、“优质通”、“数字通”。

七、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17、坚持巩固与创新并重,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

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对境外卫视接收设施的长效管理;建设省级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的监听监看系统;继续抓好广告、视频点播、数字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增值业务等领域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严格执法,建立规范的新领域、新媒体管理制度。

18、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广电学会、产业协会、影视艺术家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更好地自我规范行业主体行为,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营造行业新风,促进行业内外协作和对外交流。

八、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19、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部署落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20、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造就。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广电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制定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计划,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继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学院等合作,抓好广电干部职工的成人学历教育,改进广电系统的职称评定工作,搞好全省广电职业技能联赛,努力提高广电队伍政治、业务素质。

21、规范实施《行政许可法》后的机关办事规则,推广电子政务应用。

数字农业规划篇4

一、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定义

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意为将基于各种载体的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形式,并可以实现网络化链接,以期及时、安全地提供相关服务,利于资源的共享及传承。具体而言,即以手工操作进行的诸如收集、筛选、整理、鉴定、保管、搜索、统计、应用等步骤,借助电[1]子信息系统来完成,达到数字化管理的效果。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属于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其中的核心无疑在于资源管理。对于农业科技档案来说,其资源范围涵盖面很广,而且信息保有量大,且在多个种类上都有显现,农、林、牧、渔齐备,科研、生产兼具,而按照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划分,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有:综合类工作、农业经济工作、粮食作物工作、农产品贮藏工作、农业新技术应用工作、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等等。所以,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农业科研档案在当今时期的涵盖范围,并提前制定形成完善的应对策略,以保证工作的有条[2]不紊进行。

二、农业科研档案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具有下述几项特点。

(一)特殊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区域差异化极大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因为农业科技人员在洞察力及思维力等方面的区别,其原始记录必然不[3]同,均属于难以取代的特殊资源。

(二)专业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基于农业科技研究而形成,每一项研究内容都较专业,长期积累下来,产生的几乎所有原创性材料,都具有独一性和专业性特色。

(三)系统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的整个积累过程,基本处在相对稳定的系统内状态。同时,进行农业科技研究的关键性目标之一带动农业增效,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基于这样的原因,所有阶段性成果都是系统环节中不可拆分的一部分。

(四)权威化特点农业科技活动从计划形成,到实践阶段,再到后期的验收、推广、应用、奖励等,均应把第一手材料予以科学化归纳整理。所以,相关档案内容既应可以表达出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具有权威优势。

三、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对策

(一)有条不紊的建设

档案信息走数字化转化之路,是当前档案馆工作的重点内容。现在一般所应用的手段为把全部档案内容借助手工著录及扫描等办法存储至光盘与磁盘之中。在此环境下,工作人员需要有计划、分重点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标准、健全规则,达到档案数字信息化的标准效果。特别是应当做到统一的规划,以应对档案数字化的大规模实施,并且一定要具备开放性好、兼容性强的计算机处理软件,以该软件为中心,在系统内部上下协调,环环相扣,满足档案资源交流共享的要求。

(二)定期检查档案载体

现今,如果温度及湿度等外部环境适应,光盘一类的载体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0年左右,而缩微胶片一类的载体使用寿命则能够高于300年[4],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依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载体稳定性及应用寿命的提升,其中常规性工作即是适时做好档案数据迁移工作,若是遇到档案载体同计算机语言产生变化的情况,便要依照软、硬件的实际情况,把数字资源由环境升级到新环境,,继而保证所有的数字资源得以在新环境中能够应用裕如。另外,档案馆需要形成合作管理模式,注意到资源持续保存与应用需要考虑国内甚至国际的合作,因此档案馆需要同图书馆、各研究所以及政府、软件硬件供应商等加强合作,以有效增加资源应用时间。

(三)积极确保档案安全

档案部门需要形成科学的档案安全思维,始终坚持防御和防治相结合的策略,依照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计算机病毒防治法等法律规章,并参考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形成尽可能完善化的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系统[5]。另外,档案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谋求自身保密意识的强化,使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均受到严格监督与自我监督,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技术层面,则应当努力增加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密码的技术含量,且做好访问控制技术的升级等,用于避免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被不法分子访问与利用的可能性。

(四)提供人才与经费保障

人才和经费的保障对于各行业来说都是基础性的。对于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来说同样如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增加人才创新培养,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以必要人才支持,及时确定引入急需人才、培养既有人才、发掘后备人才的完善科学观念,将三种观念妥善结合,统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去,用以促进数字化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能力的持续进步。其次要做的是保证必要经费开支,按照自身馆藏实际情况,多方筹措,量入为出,形成合理的档案数字化建设规划。

四、总结

对档案加以数字化处理,是档案馆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需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以冷静的思维、客观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做好相关工作,努力防止建设数字化档案馆过程中的偏失。

作者:兰前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旦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档案,2013,06:42-43.

[2]浅析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与技术途径[J].才智,2015,10:18-19.

[3]毛彦芝.浅议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4,12:09-11

数字农业规划篇5

(一)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更新完善县、乡网站信息运行维护所需硬件设施,即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加快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县、乡、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围绕四通五有三达到目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监测防治、林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实现图、表、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并用,力求画面生动,一目了然,真实有用。

(三)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站协调和配合,建立和完善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信息综合网站、各涉农部门门户网站、涉农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等为主体,省、州、县、乡、村五级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建设好县级数字乡村信息网络中心,总平台设在县农业局农经站,由县农业局统一进行维护,各乡镇要认真配合收集资料,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一站、全网共享的目标,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和装备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数字农业规划篇6

关键词:GiS;农村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维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农地整理工程。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GiS凭借着空间分析功能与数据的管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的管理。农村土地整治是区域规划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领导决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地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是摆在土地整治工作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遥感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遥感技术的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通过遥感技术加工制作的各种图件是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科学规划的重要依据,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维GiS可以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掌握农村村落位置布局、道路走向、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使土地整治变得科学化、模拟化,还能对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实现动态监测。

一、三维GiS的构建

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及在不同用户、不同系统、不同地点之间传输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称为GiS。使用三维数据描述地理对象,即所有的对象都通过三维立体坐标(X、Y、Z或经纬度与高程)进行表示。三维GiS除了可以直观地再现真实的三维场景外,还可以将规划设计结果置入虚拟的三维真实场景中进行方案比选,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为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

1、真实场景数据准备

Dem是构建三维可视化场景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生产Dom数据的基础。因此生成高精度的Dem,即制作一定区域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组成的数据集,并从数学上描述该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因此,Dem对构建真实三维场景和可视化分析至关重要。Dem生成方法有:基于地形图等高线和高程点内插法,即对地形图进行扫描、纠正、矢量化等高线和高程点及重要地物,构tin生成Dem;基于卫星影像立体像对及航摄影像数据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成,即购买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或进行测绘航空摄影、像控测量、空三加密、特征线采集,构tin生成Dem。通过计算机采用一定的算法,能方便地将Dem数据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晕渲图等。其精度可以通过所生成tin的密度控制,再采用线性内插法生成Dem。为保证最后生成的Dem实现缝拼接,生成的tin要进行Dem接边,如需提高精度,只要减小网格之间的距离,进行多次调整即可。如下图所示:

2、三维GiS的构建

真正的三维空间GiS必须支持真三维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数据库。而有了关键的Dem数据库,结合原有的地形数据库、地名数据库以及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地面模型(Dtm),同时加以必要的解说字幕、配音,以及音乐混响效果映衬使其效果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产品的高品位需求。

二、三维G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1、三维GiS辅助土地整治规划管理

利用获取的Dem等基础地理数据和已获取的三维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树木模型、地下输水防渗管道数据及相关的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三维GiS。常规测量方法获取的数据,都是从点、线观测着手,待汇集大量资料以后才能描述一个地区的基本特性,且不具有可视性。模型的建立能帮助土地整治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整治方案进行可视化设计,并为最终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使规划审批工作变得更为科学、直观、快捷,能迅速作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同时该模型具有以下功能:三维交互式浏览漫游、三维搜索查询、空间量测统计计算、坡度分析、淹没分析、安全分析等。利用三维GiS,可以直观地分析指定地区的地理信息特性,真实地反映地物之间的关系,便于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真正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并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三维比对,以确定最佳方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决策平台。

2、基于三维GiS的工程量预算和成本控制

根据三维GiS,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土地整治的挖填方量,道路、沟渠的地面长度,铺料厚度和材料投入,还可以通过三维GiS的地物模型进行拆迁补偿预算及拆迁工程量预算,同时可以方便地监测工程的施工情况,大大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避免盲目决策,有效地指导了投资的合理分配,为道路设计、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利用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外业测量的工期,减小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测量成本投入,保障了人身安全,而且所获得的数据也是传统外业测量无法比拟的。同时该系统不仅能整体体现出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还能再现道路建设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可视化能帮助决策者更为直观地了解道路的整体情况和运行能力,因地制宜地设计各条道路,真正实现村村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合理的预规划。还能进行坡度分析、安全分析等,尽量减少急转弯等不利于驾驶的路段设计。总之,该模型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方式,而且遥感数据可以其他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更新速度优势,适时地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及时地发现哪些道路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效率及效果。

三、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等,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维GiS平台为土地整治中涉及农田、村庄、道路的规划设计、资金预算等提供了科学的整治方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5).

[2]凌成星,林辉,薛晓坡,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与Dem结合的三维地形可视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8,(4).

数字农业规划篇7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发展道路。以丰富产品和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科学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着力丰富产品、繁荣市场,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引导消费、促进增长。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产业经营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集聚各种优质要素,加快发展,努力提升全市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1.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使电影产业综合效益明显增长。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大幅增加,电影放映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产业链条明显加长,综合效益显著增强,使电影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

2、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加快市区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数字影院,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按省要求年月日前全市各县(市)均建成一座数字影院。

3.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强农村和学校数字电影院线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选择学校等方便学生观看的场所,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积极引进原版英语影片,促进学校英语教学。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城乡影院规划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将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居住区域、商业布局、文化需求等综合因素,加强对影院建设的合理布局规划。

加快市主城区影院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支持老旧影院改造,在城市拆迁改造时,要按照《电影管理条例》和国家的拆迁法规,优先考虑影院建设;市财政积极支持数字影院的建设,在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对数字影院建设按有关要求给予支持;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数字影院建设项目的选址、立项、征地、投入、办证等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各县市要把握国家、省鼓励、扶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地方配套措施,加快县城数字影院的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土地政策,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投资者要专地专用,不准改变用向。

(二)、积极培育新型电影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发展国有或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企业。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

(三)繁荣电影市场运营体系。支持国内城市电影院线在发展,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推动电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国有或国有控股院线为主体的电影发行放映格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电影消费需求。着力发展主流院线市场,大力开发县城二级市场和社区电影市场、农村放映市场,积极开发电影的电视点播、家庭影院放映、互联网点播、手机等移动多媒体播映等市场,加快形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三分之二的有关规定。

(四)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鼓励支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面向农村市场,丰富电影片源,多放映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影片;多放映农业科技、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司法普及等方面的科教影片,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和广场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影需求。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放映的爱国主义电影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开支。

(五)鼓励多种融资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可以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电影风险投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发起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努力培育电影领域战略投资者。

(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积极研究全市深化电影改革、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市、县两级文广新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措施,防控各种形式的非法电影,坚决打击电影走私、盗版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规范放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电影企业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造就遵纪守法、爱国敬业、德艺双馨、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重点加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电影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三、政策保障

(一)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号)要求,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教〔〕号),扩大引导资金对电影产业贴息、补助和奖励的规模和范围。具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制文化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号)规定的标准并经认定后,向相关部门申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号)精神,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资金的管理办法。市、县政府要认真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给予补贴,并确保及时到位,同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管理,杜绝虚报冒领问题的发生。

(三)推动城市主流电影院线和城镇电影市场建设。结合财力,对市、县电影院建设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推进市、县电影院的建设发展。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鼓励金融机构制定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电影企业予以资金借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劵、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利用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数字农业规划篇8

1.1农业科学著作有精品,但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中国目前正快步进入出版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出版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学术专著出版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出版物不仅在内容上质量很高。而且在编校、排印、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凝结了作者与编辑出版部门很多的心血。也有很多农业科学技术专著获得国家、行业专项的重视与支持。“十二五”期间,已有39项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但其中25项规模为1卷(册)。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40个项目,其中农业科学类有11部书稿获得资助。目前,农业科学学术专著系列主要有: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技术专著丛书?科技前沿系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国农业科学专著集、中国农业出版社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等。中国农业从业人员3.48亿,农业始终是第一产业,同时,农业科技学科飞速发展,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规模不断拓展。仅2012年,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优化学科布局中即确立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09个研究方向,因此,我国目前农业科学学术精品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1.2农业科学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2012年,中国数字化阅读和出版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国。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技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数字化兴社,积极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办了高等教育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高校课程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2012年10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工具书查检数字平台。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数字出版加速多维度、数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报了数字平台国家农业科技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学专业出版产业升级尚处于发展阶段。

2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创新展望

2.1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

学术著作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公信力。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项目;2011年4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加强精品力作生产,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对出版社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也一再强调出版界“应当提高出版门槛”。很多出版机构也注意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签署倡议书,呼吁出版界进一步提高学术出版“门槛”,并积极采取规定学术著作编写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同行评审制度等措施,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出版单位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上,农业科学精品著作更需要农业专业领域的支撑与支持,学术出版与科研相衔接,需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调动专家学者著书热情,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出版,集中打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创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学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在不断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带来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其中,图书出版领域的关联者,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编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变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间,自然科学学术出版60%的收入来自北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增长稳定但增幅较慢。iHSiSuppli公司对美国图书出版今后4年的预测是,至2015年,美国的图书销售金额总数会保持在250亿美元左右,不过,电子出版会有每年40%的增幅,而纸质出版却会出现每年4.9%的降幅。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出版业的生死存亡。“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声像材料、电影、电视节目,甚至任何一种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碑铭、唱片等各种形式”[6]。库存图书电子化、电子书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冲击,也是学术著作出版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力求找到作者、读者、编者广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项目支撑,推动打造精品著作

中国的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样会获得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的双效益产品的精品意识在行业内广泛深入人心。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也实施了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倾心打造精品专著。黑龙江省2009年正式启动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一批学术价值高、创造性强、极具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项目在国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带动了全省图书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庆出版集团设立综合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同时用基金运作产生的利润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出版100种学术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更多中国文学精品的诞生,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联合举行“北京作家文学精品项目”签约仪式,刘庆邦、徐小斌、邱华栋、荆永鸣、徐坤、宁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长篇小说,均获得高额扶持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明显增加,大型学术出版工程剧增。2012年第二十二届图书博览会上,政府项目、品牌出版项目越来越成为集团展示的重头产品。

2.4学术出版依托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发展

隶属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专注在农业、动植物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该出版社的专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亚科学院强大的研究力量,联合在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负责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学术出版机构,将其所有出版近3000种科学、工程、健康方面图书的pDF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并且将这些图书去除DRm保护。政府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学术社团出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出版机构,提供农业科技最新相关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服务,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本农文协的出版物涵盖了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通过营销书刊为农村和山区的日本民众提供科技情报、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深入调研农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选题和素材。日本农文协不单单是一个出版机构,其更多地承担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职能。国外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注重数字化的发展。库尔特?斯塔博在线图书馆收藏了古代和现代的大量生物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2.5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

学术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出版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图书出版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作为图书出口大国,美国主要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出农业科技图书,一些英文原版书也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入其它国家。日、韩注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日、韩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除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外,所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注重将版权以技术的形式进行输出。近年来,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增长显著,版权输出途径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图书共输出版权5922种,于建慧: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及发展展望153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功不可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版权输出大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跻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2011年11月出版《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12月,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elsevier将通过集团旗下顶级学术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国际版,并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办首发式,向全球展示我国科学家的学术风范,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差异。在国际出版竞争中,中国出版业总体仍处于弱势的局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为此,专业出版社应坚持从各自的产品和市场出发,积极探索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将优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3结语

数字农业规划篇9

论坛上,与会各方见仁见智,纷纷就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社记者对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数字农村网项目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专访。

《时代》:您认为此次“新农村・新农商・新产业――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中国数字农村网会成为此次论坛的主办者?

任殿国:众所周知,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重点。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划与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次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搭建一个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交流沟通平台,让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关注和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中来,集群智,汇民力,更好的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三农”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数字农村网会成为此次论坛的组织者,我想这是由我们“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而奋斗”的项目使命决定的,只要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对缩小城乡差距有利,对“三农”事业发展有利的,中国数字农村网就乐于并敢于去做。

《时代》: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呢?

任殿国: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布局分散,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注入,尤其是缺少现代信息产业这一高端产业链条的带动与整合。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知识普及面还不够,农民对于互联网的不了解也成为制约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乡信息资源的统筹和农民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这也是中国数字农村网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中国数字农村网”有效了整合以城市多年来发展积累的最具价值的商务信息资源和以农村地区有效市场信息资源,并建立起覆盖全国、直达城乡的机构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超级市场。另一方面,项目还在全国各地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农资、农机等各种实用农民培训,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时代》:“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而奋斗”的项目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数字农村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决心,我们想知道目前中国数字农村网项目运作情况是怎样的?未来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任殿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国数字农村网“诚实守信、关爱‘三农’”的理念和各项务实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面认可。截至目前,项目已在全国建立省、市、县及乡镇分支机构近1000家,培训信息员近10000名,在北京、山东、天津、江苏、河南等全国各地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次,产品代销等各项运营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当中。

“十二五”规划即将拉开大幕,接下来,我们将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上市准备,我们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一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产业服务链,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字农业规划篇10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着录标引,包括着录格式的标准化、着录数据的完整性和着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