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十篇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十篇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50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1

1.1传统的农业机械管理形式缺乏效率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业机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农业的设施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却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农业机械种类众多,并且型号都有所差异,这就给机械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传统的农业机械管理方式在应对大量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明显力不从心,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担。除此之外,运用这种传统的管理形式还存在调动和协调困难的问题,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不能及时按照要求进行调动,这也是传统管理形式的弊端之一。

1.2农业机械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维护

在农业机械的管理中,维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机械长时间不使用,就应该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维护,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机械本身的性能,从而在下次使用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采取传统的农业机械管理形式时,机械的维护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机械出现的故障也未进行及时维修,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用的时候才想起对其维修,不用的时候就搁置不管,这也是传统农业机械管理的弊端。除此之外,在机械维修的过程中,传统管理方式并不注重科学性,因此很可能会导致机械的二次损坏,从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

1.3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管理技术

在农业机械的管理中,经常采用传统的管理形式,很多管理都是凭借着以往的经验,而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适用于小规模机械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机械管理形式。如果不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一味的应用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必将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给农业机械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具有传统管理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将大大改变传统管理形式的弊端,提升农业机械管理的整体质量。

2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1将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应用到农业机械管理中

在当前的技术发展条件下,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如果能将这两种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农业机械的管理实践中,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在农业机械的管理过程中,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案,及时解决因为机械调动不利而产生的使用效率问题。同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农业机械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机械的具体作业位置,并且对其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向模块化和功能化发展,从而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2.2在农业机械设备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的使用和购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这些具有鲜明使用特点的机械需要针对性的管理和维护。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机械的管理和维护,可以对机械进行全面的把握,对于机械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有效保证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农业机械使用者生产活动的全覆盖,也就是说,使用者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有效的监测范围之内。

2.3将掌上移动设备应用在农业机械管理中

掌上移动设备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灵活等特点,将其应用在农业机械的管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利用掌上移动设备进行信息管理,对于农业机械的相关数据,通过掌上移动设备都可以进行处理和查询,并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效率较高,也可以在机械使用现场进行操作。因此掌上移动设备在农业机械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3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的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机械管理要求,而信息技术在机械管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因此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管理者应该对信息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的改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提升农业机械管理质量。

作者:辛黎明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农林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现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70

0引言

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共识,每个国家都在环保节能理念和应用层面进行着努力。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机械领域是能源消耗比较严重的领域,所以加强对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上对农业机械环保节能的设计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以及环保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1.1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从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生产机械化的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利用,能有效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我国也在农业机械化农具的普及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就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1]。在农业机械装备的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以及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得到了落实,并对国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引进,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但是从机械环保节能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2农业机械环保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农业机械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自不必说,而要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就要充分重视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设计长久以来都是运用的传统方法,这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比较严重,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在近些年我国的农业机械设计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机械设计也在向着低能耗以及环保的方向迈进发展。对于报废的农业机械零件的回收利用,对减轻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压力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也大大的降低了[2]。农业机械环保设计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在环保节能的设计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方法和发展趋势

2.1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方法分析

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此才能保障设计质量的提高。首先在成本分析以及应用材料的选择方面就要充分重视。在对农业机械的初期设计过程中,就要对机械产品后期报废的回收以及再利用充分考虑,充分做好成本分析,以及对污染物成本进行分析。对机械产品的归类以及回收利用就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在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就要选择对环境污染相对比较小的材料加以应用,注重市场上的环保材料应用,只有在材料上得到了科学选择,才能真正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要选择无毒害以及资源丰富的材料,避免采用稀缺资源的材料。

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农业机械易拆卸设计。对于春播时期的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就比较大,所以在机械的设计过程中,组件就不能太复杂,要比较容易拆卸和维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所以在进行机械设计过程中,就要注重模块化的设计,这样能有效增加农机品种的规格,同时也能大大缩短机械产品的生产周期,从整体上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设计下就能有效实现环保节能的作用效果。

农业机械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发动机燃料的选择,内燃机的主要燃料就是汽油以及柴油,燃料燃烧后悔放出有害气体,为能有效将这一弊端得以解决和缓解,在机械节能设计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对沼气以及氢气等作为环保型发动机的燃料,尽量降低柴油燃料的消耗,这样就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

2.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优势比较突出,在生态环境上以及经济上都有着显著优势。通过环保节能的设计,就能有效降低在农业机械制造以及应用和维护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能大大控制能源的消耗。环保节能机械的设计对节约种子以及化肥农药的用量比^有利,这就从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程度节约[5]。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环保节能的设计目标将会实现,并在这一设计下的产品应用也能广泛化呈现。环保节能设计是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生活也有着保障作用,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也使得农业机械设计要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要积极促进农业机械设计的环保节能成为其核心设计,对传统的农业机械出现的漏洞要及时性改善。国家方面也要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创新给予大力支持,从专项资金的完善建立下,激发机械环保节能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就要充分重视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还要注重对能源资源以及环境的节约保护作用发挥。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希望能有助于实际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效率提高,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少东,岳和坤.降低农业机械燃油消耗的措施[J].现代化农业,2015(01)

[2]李莉.节约型农业呼唤智能化农业机械[J].南方农机,2014(01).

[3]陆克久,代西良.农业机械环保设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05).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3

各个地方所拥有的土地,无论是面积,还是土壤肥力都不尽相同。对于地势平坦,地面开阔的土地,是非常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的,农机手操作起机械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感觉非常的容易,即使他们的技术水平不是很好,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然而有矛就会有盾,对于狭小的长方形地块,这就会是个比较棘手的难题,不仅不利于机械操作,而且费工费时,难于提高机械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农机手通常会采取这样的措施,除非有必要,很少转弯和掉头,尽量采用倒车的方法去完成土地的耕地、整地或者收获作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调头的次数过多,会大大降低机组的作业效率这一最大的弊端。

2.机组转弯和倒车前必须提升农具,并且使入土农具的工作部件停止旋转

对于有经验的农机手,他们在转弯或者倒车的时候,是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所携带的配套农机具提升起来,以便减少农机具与土地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机具。并且由于农机具在土壤中,其工作部件往往还在工作状态,会不停的旋转,如不采取制动措施,就会与地面形成强力摩擦。这样不仅不利于转弯和倒车,还会影响牵引机械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燃油浪费,而且如果农具尚在入土的情况下进行转弯或倒车,将增大转弯半径,增加发动机的负荷,很容易损坏农机具。

3.禁止“转死弯”。因为转弯角度过小时,容易造成土壤的壅堆现象,引起地表不平整,降低作业质量

作为农机手,在操作农用机械时,一定不要有转弯转死弯的情况,这样做有很大的害处,往往因为在转弯时,角度过小,造成土壤的壅堆现象。所谓壅堆,就是由于配套农机具还在正常运转,造成机械携带大量的土壤颗粒或碎块大量积聚在一处,使得土地有高有低,形成像个小山包一样的土堆。虽然不是很大,但它往往引起地表不平整,容易阻碍机械的前行,降低机械的使用效率,影响到土地作业的质量,甚至会大大降低作业进度。

4.轮式拖拉机机组跨越比较硬而高的田埂时,应提升农具并且倒车通过

对于使用轮式拖拉机的农机手,他们跨越田埂时,由于有些人图省事,不是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把后面所携带的配套农机具及时停止运转,并且及时提升起来,往往是拖拉机已经过去,但配套农机具不能通过。由于田埂十分的硬或者高,使得配套农机具会被不慎卡住,有的农机手通常会加大马力想通过机械力量硬性通过,可是这样做,很少能通过,即使通过了,也会造成后面携带的农机具的损坏,往往得不偿失。科学的方式是,农机手应及时提升配套农机具,然后倒车通过,这样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避免农机具的损伤,非常有利于机械效率的提高。

5.履带式拖拉机在田间作业时,不要习惯性地按同一方向转向

对于履带式拖拉机,在田间作业时,由于操作习惯的原因,很多农机手往往会图简单,或者便于操作,只是按照同一个方向调转拖拉机的机头和后面所携带的农机具。这样做会造成很多弊病,由于转弯时,离合器的弓片会随着离心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倾斜角。这样来回多次的使用一侧,往往会造成离合器转向发生严重的单边磨损,不仅损毁离合器本身,而且由于离合器的损毁,会造成挂挡困难,增加挂挡的难度和灵活性。对于农机手来说,应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养成双向调转机械的习惯,经常变换转弯,既符合机械的客观规律,也会有利于机械效率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胡萝卜;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问题;建议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巴里坤县财政对特色农业补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巴里坤县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小户种植转向大户承包,种植业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农户在种地的同时,既要求省工省时,还要求节约成本,还要便于田间管理。

1机械化种植与收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巴里坤县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胡萝卜机械化种植及机械化收获,推广的胡萝卜种植机主要有单垄4行、双垄4行、双垄6行种植机。推广胡萝卜收获机具主要引进的是北京现代农装生产的4U-1120收获机械机和河南郑州三和机械厂生产的4U-1200型胡萝卜收获机械。

胡萝卜种植机、胡萝卜收获机在近两年的种植及收获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也得到了农户的认可,推广效果很好,但也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机具整体材料达不到本地土壤要求,由于该机具都是引进外地的,外地的土壤结构及农艺要求与我县不同,所引进的机具材料达不到我县要求的强度,在作业时经常出现机具断裂、变形等故障。

(2)垄面60厘米、行距15厘米,理论数据达到了,但在实际作业中,机手由于操作不当,特别是行进中行走不直,就会把种子洒在沟中,造成种子浪费,还不利于机械化收获。

(3)农户采用小麦条播机种植的多,种植面积较大,平地种植机械化收获损伤率较高。而人工收获费时又费力,还可能使作物受到霜冻。

(4)种植户不愿加大投入,只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我县胡萝卜种植户土地承包的方式都是种一年算一年,不知来年政策如何,所以都不愿意购置机具,只以租赁的方式种植和收获胡萝卜。

2改进机械化种植与收获的建议

为了加快我县胡萝卜种植业的发展,笔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转变胡萝卜种植户的观念,促进我县胡萝卜种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1)加大宣传,提升胡萝卜专用机具种植的意识。针对大多数胡萝卜种植户采用小麦条播机种植模式,向胡萝卜种植户加大宣传,讲清楚垄种和平种的利弊,宣传使用胡萝卜专用机具,大力推广单垄4行、双垄4行、双垄6行机具垄种,,让种植户认识到胡萝卜专用机具垄种的好处。

(2)做好机具的选型工作,根据近两年巴里坤县使用的情况,选择比较适合本县土壤结构及农艺要求的适用机型,种植机主要有单垄三行和单垄四行两种机具,收获机具有北京现代农装生产的4U-1120收获机械机和河南郑州三和机械厂生产的4U-1200型胡萝卜收获机械。其次是改变土地承包方式,让种植户自愿加大投入,这样胡萝卜种植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5

一、大资本经营下的规模农业利弊并存

对于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问题,只有辩证看待,才能从正反两方面权衡利弊,正确认识大资本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一)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它需要以强大的资本投入作保障,以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却面临着以下实际条件的制约:一是少量的农业高科技试验田与大量的传统耕作方式并存,机械化作业与手工工具搞饭吃并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二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陈旧和老化现象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用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在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细碎分散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不利于应对风云变幻的大市场的挑战。

农业的有效供给最终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通常实行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为追求规模效益,通常情况下实行规模经营。因此,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后,规模经营下的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将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新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还有利于开拓产品市场、应对市场的挑战。从一定程度上说,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大资本经营下的规模农业的弊端

农业规模经营由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配置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农业实行规模经营时,最起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弊端:

(1)规模效益与规模风险并存。对于任何产业来说,实行规模经营,在获得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规模风险。而农业作为一项产业,具有弱质性的特点,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过程中,受天气、病虫害、市场、交通,以及同行业产品生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规模风险的存在程度也相对较高。譬如,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蔬菜大规模种植后滞销的情况,就是农业规模经营弊端的体现。今年,山东济南农民因蔬菜滞销、严重亏损后而自杀的情况,背后是规模风险的反映。当年,湖北省蓝田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经营不善导致当地农民生活困难、甚至连春节都过不去的教训更是深刻的。(2)过度规模经营问题。评价农业规模经营是否合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否合理,二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否协调。因此,要实现农业规模合理经营,农业规模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实现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否则,超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过度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则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农村社区经济萎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3)规模经营的产出效率未必是最高的。无论是有关研究,还是中国、日本,以及美国和前苏联的实践都已证明,精耕细作的产量往往高于大面积机械作业的产量。据媒体报道,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但美国的粮食单产平均为125公斤,而我国的粮食单产平均为278公斤,美国的粮食单产之所以低于我国,大面积机械作业的单产低于分散的精耕细作的单产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而言,怎样做到规模经营与产出效率最高,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个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

二、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

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并且每种形式都伴随着各自的问题:

(一)国内大资本进行农业集约化经营

如甘肃农垦集团进入吉林省前郭县,就是国内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典型例子。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11月份,前郭县政府与甘肃农垦集团签订了5年的合同,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方式,推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在2011年建立起了面积为2.25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按照规划,农民要把承包的责任农田转让给当地乡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把土地转给甘肃农垦集团经营。由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作社与部分农户没有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当地政府以行政强制性手段要求部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从而引发了纷争,被媒体曝光后,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国内大资本在逐渐增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例。从媒体的报道看,像龙大集团、东信集团等众多的国内大资本都在向农业领域进军。

(二)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的生产环节

自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就大举进入我国农业经营的流通流域,以至于完全控制了我国的大豆加工行业,并且几乎将我国大豆生产行业冲垮。现在,外资已经深入到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2006年3月,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5月,朝日绿源公司作为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山东省莱阳市,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份耕地面积超过1100亩、为期20年的农地租赁合同,从事大规模农业经营,范围包括大棚蔬菜、水果、牛奶等高附加价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使外资直接进入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环节,打破了以往外商投资中国农业只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方式。朝日绿源公司所使用土地的获取方式是:农户将耕地流转给以村为单位成立的土地合作社,然后再由莱阳市政府和当地乡镇政府与日方签订租赁合同。据媒体报道,当地政府引进朝日绿源项目的目的是为提升当地农产品质量做示范,并打破对外出口中的“绿色壁垒”问题,而实际上,该外资企业不仅没有起到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示范作用,还将其产品对准了中国的高消费群体。

(三)权力与资本结盟下的“圈地”行为

以上两种情况为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后进行农业经营。目前,很多情况下,大资本打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者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等幌子,进入农业领域后,进行“圈地”活动,然后把土地用作非农业建设。这实际上是权力与资本结盟下的共同谋利行为。这种“圈地”行为,又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两种情况。就政府行为而言,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当地政府打着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等名义,与大资本合谋后,通常采取“以租”的方式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然后对土地进行非农业用途下的商业开发,如房地产、产业园,等等。这样做,地方政府既获得了土地出让金,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给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了落户之地,为将来增加税收开拓了源泉。对地方政府来说,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是与国家土地保护的政策要求相违背的。

个人行为主要表现为权力和资本结盟下的“封山占水”。一些大资本所有者,与当地的权力掌握者结合后,打着发展特色农业或者山区开发、水源治理的名义,对一些有山有水的地方进行“圈占”,为自己建立庄园,或者为官员建别墅群。这些地方被“圈占”后,当地群众不仅不能收益,还会因为开发而受损。譬如,有一个山区,经过镇政府同意,村干部将村里一座绿化很好的山林连同周围的部分耕地、以及山根处的水源,一同卖给了外地的一个大资本所有者。购买者通过建围墙对上千亩的山林连同耕地进行“封山占水”后,村民彻底失去了对村中原有资源的使用权。在这件事情中,收益的是村干部和大资本所有者而不是广大村民。

(四)垄断农业经营

大资本靠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有些从田间地头开始,就垄断某些农产品的经营,从而实现谋取更大利益的目的。前两年,我国绿豆、大蒜、生姜等多种农产品价格疯狂上涨,相继出现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农产品物价上涨,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是一方面的原因,而许多游资、闲资进入农业领域,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炒作则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思考和建议

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利弊并存。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一)认清资本的实质

大资本不是国家支农资金,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是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是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研究指出,大资本一旦进入农业领域,就不会满足于具有附加值的产业链,而是会逐步渗透,最终完成对整个农业生产环节中所有增值环节的垄断,在国际资本控制下,世界粮食生产目标已经扭曲为:农业发展不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减少饥饿,而是利润的增长。这在世界上是有先例的。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种植对农民、农业、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危害,就是典型的例证。旅居德国的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粮食危机》一书中披露:因为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阿根廷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家粮食安全失去保障,国家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的同时,政治上受制于人。1980年代,阿根廷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为了偿还债务,上台的军政府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业领域快速实行私有化,农田被外国企业收购,阿根廷成为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造成了阿根廷国内农作物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和单一性农作物种植的局面;在198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多样化的,农民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还能产生大量的剩余,如今,阿根廷国内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大农业公司的产业工人,靠工资生活,一切生活用品都要购买,由于通货膨胀严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孟山都等国外的大公司、阿根廷国内的农场主、以及种子和农药的销售人却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从中大获好处。

(二)在土地流转中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大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后,其经营方式往往是标准化、商品化生产要求下的规模经营。而我国农村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权力和资本经常会结合起来,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进行土地流转。譬如,有的地方政府充当大公司的支持者,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逼迫农民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也许,地方政府的意愿是好的,是为了改变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但良好的意愿未必能够带来良好的结果,甚至脱离当前我国许多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少研究指出,我国农地流转的政策出台后,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数量相对来说并不大。农地流转数量相对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是耕地不仅是许多农民谋生的手段,还具有社会保障的作用;二是在大公司的规模农业生产利益链条上,农民处在利益链条的最低端,只能拿基本的地租,以及给公司打工的收入,巨大的利益被商家拿走了,当物价水平上涨后,农民所得到的货币收入在贬值,以至于不如经营自家的土地划算。因此,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时候,需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尊重农民意愿,严格按照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切实保护耕地以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在进一步提高。耕地是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耕地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中、东部地区土质肥沃,湿热条件好,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而中、东部地区又是我国工业化迅速推进、耕地大量减少的地区。有研究指出,中、东部地区优质耕地的大量减少,已经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13亿人口的饭碗,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就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因此,需要采取坚决措施,遏制大资本借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圈占”土地的行为。

(四)严把招商引资关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6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它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管理和服务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及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

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并依据中国国情,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农机服务和公共服务组织的职能地位得到确立。同时,依据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机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法规,让农业机械既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也要对其应负的责任、义务进行明文法规的约束,从而使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更加规范。

2.2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

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2.2.1农业机械化的扩大发展除了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转变职能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仅依靠减少机构、人员和财政支持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其扶持力度。那么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重新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其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2.2.2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监理职能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地位,使其监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进行监理,而且要与技术检测分离开来,切勿混淆职能,技术检测不属于监理工作,它负责与农机安全有关的技术检测方面的管理,主要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

2.2.3强化县乡农机管理部门职能促进县乡机构的改革,使其农机部门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县农机管理部门应该直接进行农业机械化的管理,全面掌握基层农机化发展的信息,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有效管理。至于其他的管理职能,要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安排。

2.3提高农业机械服务质量

应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体系,从而使其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所谓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指的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组成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在此组织中,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职能,制定保护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其步入法律轨道,并得到大力推广。

2.3.2积极促进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指的是农机作业已经跨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不仅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弊端,而且也将农机需要的大面积集约经营之间的矛盾消除掉。由此可见,此项服务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促进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

2.3.3建设农业信息化网络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推进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使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能够全面掌握市场信息,从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2.3.4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开展农业机械服务全面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需求,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应该将其作为依据从而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信息等社会化服务。这就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农机市场、维修市场依据销售市场等提供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服务。

3结语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家庭农场;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分工与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3―0043―06

一、导言

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城市改革虽然始于公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但其实际的“增量式”演化路径决定了改革的起点是大量从事城市家庭经营的“个体户”的形成。经过20多年,城市经济与工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与农业在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阶段之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大大滞后于工业。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的个体户已经演变成了不同形式的企业组织,而农业经济组织一直没有改变家庭经营的形式。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表明,作为经济组织,现代企业制度优于家庭,所以一些学者自然将农业发展缓慢归因于农业部门的家庭经济组织方式,认为家庭缺乏进一步向现代公司制度升级的条件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从而,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出路在于农业企业化。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或从经验方面或从理论方面论证农业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家庭是较企业更为合理的农业生产组织。其实,在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二、理论

(一)分工中的家庭和企业

1 家庭的经济性质

家庭生活本身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生物学现象。将家庭存在原因这一问题纳入经济分析框架,回答本质上只能是同义反复――因为人们追求家庭生活,所以组合在一起“生产”家庭生活。本文将家庭存在当作它实施经济功能的既定前提条件,这一点不同于Becker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研究方法。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家庭定义为一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和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家庭的功能在于降低分工经济中的交易费用,目的在于增进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区别于企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家庭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非经济的,而且成员之间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具体来讲,针对家庭可以提出以下公理性假设:(1)家庭成员身份的确定标准是血缘以及婚姻关系,并以前者为主。血缘关系一经产生便无法消灭,婚姻关系正常情况下也非常稳定。(2)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倾向,或者说亲情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到远,或者家庭内成员数量增加,亲情的经济价值边际递减。(3)家庭内经济资源以及产品由家庭成员共有。(4)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家庭内部存在边际递增的管理成本。

2 分工经济中企业与家庭

以专业化和分工形式进行生产,可以获得高于自给自足形式的经济效率,即所谓分工经济。生产以专业化和分工方式进行,产品必须在专业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并产生交易费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恰当的分工水平和经济组织形式,以使净分工收益(分工经济减去交易费用)最大。

从历史与现实经验来看,家庭、市场和企业是三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三者的区别在于市场和企业以自由契约为基础,家庭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降低信息交流费用是三种经济组织降低交易费用的基本途径。

与企业相比,家庭在降低产品交换的交易费用方面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既有的利他主义倾向,可以减少来自组织成员问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信息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不利之处有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家庭利他主义倾向边际递减,协调家庭成员的成本也会边际递增;第二,自由契约组织成员之间交换产品的自由性,会给交换者带来竞争压力,从而遏制其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约交易费用。由于成员身份不可更换,家庭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第三,家庭成员身份的不可更换性以及家庭规模调整的困难,使得专业化生产与个人禀赋之间的匹配概率大大降低,降低了要素之间的互补经济。

根据以上利弊分析,可以得出家庭和企业在组织分工经济特点的一般规律:在低水平分工生产中,家庭的组织成本低于企业,在高水平分工生产中,企业的组织成本较低;在发挥生产要素之问的互补经济方面,企业比家庭具有优势。这两方面共同决定具体生产活动采取企业还是家庭作为组织形式(命题1)。

(二)农业及其分工

1 农业的界定

生产的分工有三个方面: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多样化程度以及生产迂回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农产品生产有关的所有迂回环节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比如农业机械生产及其整个生产链、与农产品品种有关的所有产业、化肥生产及其整个生产链,等等。这种意义上的农业可以称为“广义农业”。然而,现代经济分析和产业部门划分对农业的界定将这些迂回环节都排除在外(主要归人工业部门),仅仅包括与农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部分,可以称之为“狭义农业”。

本文的农业即是指这种“狭义农业”,因此其分工只包括两个方面,即每个人的生产活动涉及的农产品种类数,以及每种农产品生产中涉及的生产者个数。前者规定了农产品之间的交换方式,后者则与单个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有关。

2 农产品生产的分工特征

排除了迂回过程的农业生产,一般来讲,是与自然的生长过程相联系的产业。也就是说,当一种社会劳动脱离了自然生长过程,一般来说它也就脱离了农业。农业的这种“生物性质”使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必然是与自然的生长周期相联系的,因而带有严格的季节性;在空间上,农业劳动必然与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自然状态相联系,带有严格的区域性。这两个方面导致农业生产在分工经济方面具有和工业不同的特征:工业生产可以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生产过程逻辑化,从而使分工的三方面好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农业生产则由于生物特性,无法改变空间(土地)与时间(自然生命过程)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改变时间与空间自然状态的成本太高,因而分工与专业化在单个农产品的生产中是不经济的。

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分析框架,杨小凯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形式化,说明尽管工业与农业在理论或技术上都可以不断加深分工,但是由于工业中间产品交易效率高,而农业中间产品交易效率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分工的协调费用很高(例如不可能让一些农民专业下种却不收割,而另外一些农民专业收割但不下种),因此分工会不断在工业部门加深,工业生产的迂回程度也更容易提高,但是农业分工加深却得不偿失。

总结农业分工特征,可以得出命题2:由于农业生产强烈依赖自然过程,单个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经济性很小,因此分工水平很低。低分工与专业化水平也决定了劳动与其他要素之间不存在太大的

互补经济,因而对人力资本与资源之间的匹配要求不高。

(三)农业现代化特征

这一部分分析农业技术现代化是否会改变农业生产中的分工经济特征。

狭义农业的“自然特性”导致分工不经济,因此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未伴随农业生产过程的分工深化,而是表现为广义农业生产中的迂回环节的专业化数目增加,个人专业化水平提高以及迂回生产链加长。由于现代经济分析将迂回环节划分为工业,所以,农业技术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享受”工业技术进步成果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业产品相对于农业部门的交易效率不断提高时,农业会越来越依靠购买机器来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以改进农业的生产效率。

农业从工业部门,或者狭义农业从迂回环节“进口”的技术基本可以分为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两种技术的应用并不改变命题2中农业的分工特征。

农业机械化和工业机械化代表着对一些相同的基本力量的反应,都是通过节约劳动而使成本最小化。工业中机器的应用,除少数例外,必然伴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然而不能把农业机械化简单地看作是在农业中采用了工业的生产方法。在工业部门,机器对手工生产方法的替代,必然形成工厂组织制度,使得单个工人专门从事某一特殊作业或活动。在农业中,农产品生产的作业次序,在机械化前后并不改变,在时间间隔上是广泛分离的。而且,作物生产的空间范围要求农业机械化的机器必须是活动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机械化并不增加狭义农业的专业数量,而且其应用也无须对劳动力进行太多的专业化训练。

农业中的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目的是通过提高土地生产力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新品种和新工艺。但是,“生物和化学技术的进步一般地不对以农业动力机械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的根本性重组构成威胁,也不向它提供承诺。”

总结以上对农业现代化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命题3:农业技术现代化主要是对工业部门产品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分工低效率特征,而且,机械化与生物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专业化要求,因此并不需要太高的劳动力――资源匹配概率。

(四)理论结论

排除了迂回环节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自然生命规律,因此分工水平很低,同时农业生产的简单劳动性质决定了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之间的互补经济很低(命题2)n以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在原有分工结构中提高单个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并未改变农业生产分工低水平以及资源低匹配要求的特点(命题3)。应用命题1,可以得出结论,家庭是比企业更为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三、实证

(一)农业生产组织的国际经验

人类经济史经验表明,家庭在前工业社会中是工业与农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之后的工业组织已经完全由企业制度所替代。然而,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现代经济中,家庭经营是农业经济组织的普遍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世界农业研究文献支持了这一论断,表明在经济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农业家庭经营方式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家庭在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农业当中,始终充当主要经济组织形式的经验事实,支持了前述理论部分的结论。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前述理论结论表明,农业现代化就是直接利用广义农业迂回环节的产品,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且保持原生产程序基本不变。因此,农业现代化必备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对农业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能正确使用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产品,二是保证农业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变化的条件,这主要是指机械化引起的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对农业机械和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一般来讲能理解说明书即可胜任,少量情况需要一些专业化知识。所以,只要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得到保证,教育和农业知识培训并不构成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1998年底,中国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3%,199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按各地相应学龄、学制计算)达到98.9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7.3%。2005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因此,教育问题阻滞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在为农业生产要素均衡组合水平的变化创造条件方面,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农业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农业机械费用,也就是说,经济体必须具有净收益大过农业收入水平的大量岗位提供给农业劳动力。否则,即使存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生产者的理性决策还是投入劳动力。这一逻辑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来讲,不仅仅具有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中的纯粹被动意义,而且促使了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升级。由于法律制度效率、人口数量巨大以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等原因,中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使得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很小,人们的理性选择决定了机械化程度处于极低的水平。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太小,是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表现。

前一小节考察各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以美国等国家为例进行的,表1给出了这些国家和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比日本、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水平要低很多。但是就化肥使用量来看,中国不仅高于世界与亚洲平均水平,而且高于除英国以外差不多所有农业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水平对机械化与生物技术应用两方面起普遍作用,所以高水平化肥施用量反证了前述结论,即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但是,处于很低水平的农业机械使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障碍是农业人口过多,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对现有家庭经营制度进行企业化改造,并不能改变这一局面,问题的实质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坚持农业企业化的一个理由就是企业化可以扩大农场面积,从而使机械化得以展开。显然这是一种非经济的“纯技术”观点。农业机械化与否,决策的根本依据是净经济收益最大化,如果不改变其整体人地比例,只是简单地将土地集中成大规模农场,除了增加组织成本以外,并无益处。而且,机械化与耕地作业面积大小之间的技术矛盾实际上并不大,舒尔茨将这种认为农业机械只能在大面积耕地上操作的观点称之为“假不可分性”。

主张农业企业化的另一个理由是,企业化可以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多环节集中在一起,深化农业生产,提高附加值。显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前提是各个环节之间具有超过交易费用的互补经济。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农业国家对农产品的销售与深加工主要是通过农业合作制度完成的,说明农业生产、销售及深加工之间的互补经济小于因此产生的交易费用。

四、结论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 机械化;秸秆还田;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对策

 

 

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水平,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推广秸秆还田、培肥改土,是秸秆利用的主要出路。 

 

1秸秆还田的意义 

 

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还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争抢农时季节。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必须的主要营养元素,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因此,秸秆也是丰富的肥料资源。据农业部门测算,小麦单产6000kg/hm2、水稻单产8250kg/hm2,全年可产生15t/hm2秸秆,全量还田相当于起到施用有机质450kg/hm2、尿素165kg/hm2、14%的普钙172.5kg/hm2、60%的红色钾肥465kg/hm2的效果,节省成本1425元/hm2。秸秆还田连续3年,土壤肥力将会提高半个等级,单产可提高5%以上。因此,秸 

秆还田对于改良土壤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秸秆还田的方法 

 

选用带有切碎装置的机械,在离地面10~15cm处收割,可以将长秸秆切成7~10cm的短秸秆,用70型以上大型机械干旋田,旋耕在10cm以上,既不会缠绕旋耕的刀片,也不会影响机械化插秧、人工插秧。 

 

3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3.1秸秆还田时间要适当 

秸秆还田的时间,要视当地耕作制度、农时季节、作物吸收养分的要求和秸秆腐解情况及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是秋季,时间上应尽量提前将刚割的秸秆翻埋入土,以利其腐烂分解,转化为养分。 

3.2秸秆还田时要增施氮肥 

秸秆翻埋分解初期往往会发生微生物与农作物争氮,使农作物黄苗不发。因此,秸秆还田的同时,应施入一定量的氮素化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烂分解。 

3.3秸秆还田后要保持相对湿度 

秸秆还田翻埋入土后,适度湿润且有良好的通气条件才能腐解。秸秆腐解的最适宜湿度是饱和持水量的60%~80%,若土壤水分不足,应及时灌溉补水,以促进秸秆腐解,释放养分,供作物吸收。 

4秸秆还田的宣传和引导 

 

实施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深松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从而增加后熟作物产量;还能改善环境,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符合建立环保农业的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因此,应在完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加强宣传示范力度,稳步推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秸秆还田技术,关心和支持秸秆还田。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对比核算,让农民看到秸秆还田的好处。通过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大新型机具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的自发行为。 

 

5加大秸秆还田的扶持力度 

 

实施机械秸秆还田时,要求收割机械启动二次切碎装置,旋田时往往要耕作2遍才能达到埋茬和耕地的农艺要求,而且作业旋耕犁刀需反转,负荷加大,机具损耗大,这就需要多耗功率、多耗油,从而增加了农田作业成本;还因为作业效率低,所以机手不愿作业。为提高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建议政府从鼓励出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秸秆还田机具的补贴幅度,切实加强新型机具和设备的引进,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的要求,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适用性强的机具和设备,加快适销对路秸秆还田机具的推广应用。二是按秸秆还田的面积将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直接补助到农户。三是对从事秸秆还田作业的机手给予适当补助,机手秸秆还田作业后,经农机部门考核认定,按作业面积发放补贴。

总之,机械化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禁烧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既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又避免了因秸秆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减少了因秸秆焚烧引起的影响民航、铁路等交通障碍的弊端。因而秸秆还田是一项需要长期应用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各级政府应把秸秆还田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到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绿色农业的高度来抓,为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农机制造业;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机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机制造业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所以,要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快农业现代机械化建设的速度,进而提高农机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和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入世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1.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些年,在“三农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的同时,我国的农业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在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区,其经济水平存在的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对机械化的程度要求不同以及所采取的农业机械化政策与路线也不相同。而且,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方面的创新程度还不够,设备的便捷程度较低,所以,我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创新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的提高,从而在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做到更实用、省时、省力。总而言之,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任重而道远。

2.我国农机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机制造业是一个服务于农业的产业部门,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在我国农机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出现了出口产品。但是在其取得相应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2.1生产工艺不先进

我国的农机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低,其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而且在生产工艺的改进方面缺乏动力和活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生产工艺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由于农机制造业的生产工艺不能及时的创新,使得其无法紧密的联系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播种、生长、收获、加工、运输、包装、保鲜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农机的大小型号和实际农业生产需要不相符合,而且出现了中小型机器饱和、大型机器缺乏的现象。如果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不够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就会很低。

2.2研发能力薄弱

研发投资力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先进程度。我国在农机制造业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大,其生产的新农机设备多数是效仿国外已用的产品,所以有些时候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运营风险较低,其主要弊端是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利润较低、实用性差、发展前景不景气。与此同时,我国比较缺乏农机研发人员,加上研发经费不到位,研发人员待遇较低,从而严重滞后了农机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其采用的技术仍然比较老套。这样就导致了我国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购买国外新型农机设备。

2.3企业管理滞后

强有力的管理理念可以保证农机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现在的农机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统筹规划理念不强的缺点,甚至有些时候出现机械设备制造前没有绘制图纸。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技术不先进,都会引起生产组织的崩溃,所以企业管理要做到统筹兼顾。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要积极的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引进计算机网络,努力争取到这一平台的支撑。一个与时代脱节、不完善的管理理念是无法实现推动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的。

3.农机制造业的改进措施

3.1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可以生产出精确度和实用性高的农业机械,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机具的产品质量。目前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有虚拟制造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计算机集成生产技术、柔性生产系统、快捷生产工程技术等。我国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钻研和改进,从而让先进的技术真正利用到我国的农机设备制造中。

3.2研发先进生产技术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研发,我国需要通过鼓励企业引进研发人才,提高其工资水平,努力完善先进生产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先进技术的研发。我国还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农机生产的丰富经验,努力挖掘农机研发人员的潜力,从而做到生产精细。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是促进农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更广泛的制造业信息,根本性的转变农机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实现异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的先进性、灵活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3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通过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可以让农机制造企业的凝聚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好。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建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管理理念。在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要真正发挥管理理念的作用,做到管理和生产同步进行,甚至要做到管理先于生产。

3.4市场的深入调查

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农机制造企业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查,从而明确市场的基本行情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这样可以实现农机制造产品的系列化转变,从而让产品的种类更齐全、产品的合理性更高、消费者的选择性更广。

4.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机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使得农机制造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通过深入了解市场,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农机具制造、研发的投资力度,就可以推动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大发展,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生产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集成,如何利用作业机械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重点发展的10个热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在兴隆县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截至2011年底,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033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411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9.8%,以大杖子乡、三道河乡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同时又新建了10个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区。针对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兴隆县设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转变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手段,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首先,要根据各地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及时加大设施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兴隆县大部分地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是新型温室大棚拱架、多功能卷帘机、智能喷滴灌施肥设备、温室供暖设备及小型农业机械(如多功能管理机、小型深耕机、精量播种机、育苗机等)。

1设施农业机械种类

1.1球形温室拱架

球形温室运用独特的球形构造,整个温室是一种整体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网架结构,它在设计原理上充分利用了最具固定性的三角效应和球体外表的整体张力效应,构成坚固且耐压的温室外表曲面。这种温室的抗压性、防风性、抗震性强,高度为4~8m甚至更高,可以普遍用于花草、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可依据不同情况建成椭圆形、圆拱形、飞碟形等,也可进行分层种植,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立体栽培成效也很显著。与普通温室相比,在生长期同为60d的条件下,球形温室内的植株高度比普通大棚高5~7cm,且叶片厚,叶色深绿、有光泽。以种植番茄为例,普通温室667m2产值为4500元,而球形温室667m2产值为68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1.2滴灌施肥设备

滴灌施肥是将施肥与灌水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除了可以和肥料结合,其他可溶性农药、锄草剂、土壤消毒剂等制剂的喷施也可以借助该灌溉系统来实施。滴灌施肥可以提高各种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养分向根系分布区以下土层的淋失,省水省肥,有利增产,不破坏土壤结构;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抑制杂草生长;与地面沟灌相比,节水量在40%~50%,可节约肥料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75%。

1.3日光温室卷帘机

日光温室卷帘机的特点是输出扭矩大,耗电量小,承载能力强,它的电机功率为0.75~2.2kw,承载能力为5~12t。以长70~90m的温室为例,重12t(含雪或水)的双层草苫可一次性铺卷完成。卷帘机按工作形式分为4类:自动固定式、双跨支臂式、爬山虎式和侧置套管式,侧置套管式主要用于卷铺保温被。

1.4温室供暖热风炉

使用温室供暖热风炉可避免锅炉加热不便管理和不能自动控温的弊端,它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可降低种植成本,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1.5小型深耕机械

采用小型深耕机械进行深耕作业,可以提高土壤团粒性、渗透性和保水性,使作物根系发育旺盛,促进作物生长。

1.6小型播种机

机械化播种和栽植是蔬菜栽培的基础环节,小型播种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播种质量,使蔬菜苗齐、苗壮,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7小型中耕机

小型中耕机体积小,运行灵活,可以在棚室内一次性完成开沟、培土、起垄等作业,减少机具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采用小型中耕除草机可进行施肥、除草、拌肥等作业,有效改善作物根系发育条件,提高作物产量。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