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行业的特点十篇纺织行业的特点十篇

纺织行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32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纺织机械;出口产品;出口特点;建议

一、绪言

纺织机械产品的市场在前些年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而出现起伏波动。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好转,及纺织行业的改革,纺织业市场回暖,市场对纺织机械及产品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国外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逐年增加,为更好地规范和引导纺织行业,有必要研究当前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并为促进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提出几点建议,更好地促进纺织业的出口贸易。[1]

二、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

(1)纺织机械的出口产品外观方面要求较高。我国纺织行业的设备技术性能优良,价格合适,但在外观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国外的产品。因此,要纺织企业要转变经营的侧重点,注重国际客户对于外观的需求,并按照客户的要求改进纺织工艺和纺织方法,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2)纺织出口产品的技术出现较快的更新。国外经济发达,思想前卫,对于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领悟能力较强,远远快于国内的部分用户。国外客户具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他们追求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便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领先其他的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利润。[2]所以目前的纺织行业的技术更新较快,并及时在国内和国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纺织企业开发出口新产品时要有层次性。技术更新太快而超过了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会给企业带来销售困难,新技术产品一般价格涨幅过大,使得客户难以接受而影响企业效益。因此要控制好技术的研发更新,有层次地开发新产品,尽量向顾客提供性价比合理的产品。不要盲目升级改造技术和产品,要顺应市场,随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

(4)从样本开始做起纺织出口产品的设计。目前我们在开发新产品时总是先设计再进行制造,试验获得成功后才印制产品样本进入市场。但这样无形之中延长了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且客户一般先从样品开始了解新产品。这样我们就要考虑先制作一些样本并进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选择客户最满意的产品样品,从而根据样品建立生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尽快促进产品的上市,这将使企业更早的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5)快速的市场状况反馈机制急需建立。国内及国外的客户对于纺织产品的要求是不同的。部分企业过多的侧重于国内市场对于纺织产品的需求特点而忽略了国外的市场,导致对于国际用户的需求调查不清,国外的纺织产品的需求特点反馈不及时。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及时的改进纺织技术和产品,给企业造成了许多的损失。针对这个问题,快捷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需要及时建立。[4]

(6)海外的经销网络需要及时建立。过去的计划体制已经严重影响和滞后了纺织行业的发展,使得纺织企业走了许多的弯路。因此对于纺织企业要促进本企业纺织产品的出口,必须建立独家经营销售网络。通过招纳国外各国家当地的纺织机械产品营销,能更好地与当地顾客接洽,推销本企业的产品,并最终促进本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7)纺织机械产品的包装需要满足运输的要求。以前纺织产品出口所用的包装多为木箱,并通过海上的散货轮船运至目标国。但现在这种轮船日渐稀少,并且包装也粗俗老套,这种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顾客的需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根据顾客的要求修改纺织机械产品的包装,并设法满足现代集装箱装卸的要求,进行现代物流运输,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促进纺织机械产品出口的几点建议

(1)分析纺织市场营销环境,获取产品供需双方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进行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等基础工作,能为企业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提供帮助。及时掌握市场和客户潜在的需要、购买能力等情况,可以保证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实力,及时调整企业的运营方向和目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5]

(2)提高纺织机械的市场竞争力。纺织机械产品的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及企业的技术水平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纺织机械,并不会盲目跟风而选择最新的技术产品。因此,纺织企业要了解市场顾客的购买心理,及时推销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档次的产品,给顾客更多的选择,给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拓宽营销渠道,扩大营销市场。纺织机械企业在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将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6]因此,纺织机械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及销售状况,选择直销或者商销售等多种形式,切实保证自己的产品能及时的销售出去,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四、总结

对目前的纺织行业国内外形形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以期能通过这些特点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几条解决纺织企业经营销售的难题,希望能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法磊.我国纺织机械出口的趋势分析[J].中国纤检,2011(04):34-35.

[2]武玉明.谈中国纺织机械出口的潜力[J].商场现代化,2006(13):18.

[3]高潮.纺织机械出口:重要市场在亚洲[J].中国对外贸易,2005(12):70-71.

[4]王树田.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导报,2005(10):6-9.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2

关键词: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示范辐射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创的高职专业,以培养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的,具有较强的新型纺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检修能力的高技能人才。2000年成为“院级试点专业”,2003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几年建设,特色专业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高新科技向纺织工业的导人.世界纺织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织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纺纱、织造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纺织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保证质量稳定性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和贸易国,但从竞争力上分析,我们不是纺织强国。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十分明显。从技术装备水平看.目前世界织机无梭化的平均水平已达50%以上,而我国尚不到30%;自动络筒机世界水平已达90%-100%,而我国只有20%。从技术应用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与之相应的新型纺织设备机电安装、维护、检修、管理技术的人才却大量缺乏,常常出现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乃至三流的产品现象,设备应有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设备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南通是我国著名的纺织老基地,也是全国十二个纺织品出口基地和十个服装出口基地之一。纺织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到四分之一.其经济效益处于全国纺织同行业前列,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世界纺织技术发展形势和市场发展需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江苏大生集团为代表的南通纺织工业自我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引进国外机电一体化新设备,一部分骨干企业的设备与技术已达到国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南通市制定的纺织工业“十五”发展规划,也提出用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大力提高棉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加快“三无一精”产品的配套,以实现纺织产品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南通市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转变的步伐。

国家的产业政策、南通纺织发展规划、迅速增加的新型纺织设备对机电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现实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为我院重点建设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本着立足本省,面向社会、服务行业的宗旨,1996年9月,我校在十多年中专纺织机械、纺织电气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投资二百余万元.引进世界先进无梭织机,依托行业,改造传统专业,率先在全国开办高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车业,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均被省内外大中型纺织集团争先录用。日本东丽(南通)公司、日本帝人(南通)公司、香港福汇(江阴)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等知名企业每年都来我院招聘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肯定,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100%,05届毕业生供需比达1:4,在社会享有较高声誉。经过几年的辛勤建设,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已成为学生报考、企业争先录用的热门专业,已被公认为省内及长三角地区纺织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首选学校。

二、专业设置在省内外兄弟院校中的影响

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实训设施、良好的师资条件、“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系办好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有力保证。2003年12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成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受到同类纺织院校瞩目。2003年以来,特色专业课题组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高职教育理论,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课题组走出去,请教大中型纺织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认真听取意见;请行业专家进来,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虚心接受指导.讨论研究“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群如下:

在纺织企业从事面向传统纺织设备的技术改造、面向新型纺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及管理;

在纺织企业从事面向新型纺织设备及工艺的管理;

在纺织企业配合工艺技术人员从事纺织工艺的实施;

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

在其他机电类相关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调试、维修、技术改造与管理。

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以上所列岗位群,应具有必要的机械、电气、纺织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经过必要的课程讲授和专门的实践训练,掌握新型纺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维修等基本技能。

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引起兄弟院校关注,近年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先后来我院参观学习,并相继开设了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现有近十所省内外高职院校开办了此专业,为现代纺织工业适时培养机电一体化实用人才,、

三、依托特色专业建设,成立了南通市纺织品与服装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应用服务中心,主动服务子地方经济建设

2004年8月,经南通市科技局批准.我院成立了南通市纺织品与服装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本着立足市区,幅射六县,服务行业的宗旨,依靠院内外一切力量,为我市纺织工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年多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人才为主体,以“产:学研”为纽带.以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线,以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横、纵向项目为突破,以技术创新为最终目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优势力量,拓宽渠道.开拓思路,积极与纺织企业、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知名纺织院校合作,培养、提高纺织机电技术服务水平,竭诚为企业服务,扩大了平台影响和知名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为通棉二厂、华润大生有限公司、联发集团、东源公司培训机电技术人员一百九十多人,为社会开展CaD培训一千多人次,“新型机织小样机研制”课题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6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鉴定,获国家专利一项,并交付南通金祥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批量生产,同时被列入江苏省教育厅科技产业化项目。

四、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组建“大生”班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特点,着力构建“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纺织相关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面向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大生”班的模式就是校企结合、进行“订单式”培养的有益尝试,在纺织行业及省内外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江苏大生集团公司由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于1895年创办,是国家大型企业,全国棉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近几年来,已投入五亿多元技改资金引进当今最先进的纺织机电—体化全套设备,迫切需要一批纺织机电一体化应用人才以适应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2005年6月.江苏大生集团公司与我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书,组建了“大生班”。由大生集团公司为2004级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33名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并提供第三年实习费用。

“大生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硬件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人才和企业设备优势,是校企结合的有效途径。从根本工:解决了本专业学生实习难、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使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有工作,能够适应工作单位的岗位要求,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毕业生就业稳定,就业质量高。

五、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推进了系教学改革和其他专业的建设。

几年来,学院为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先后投资四百多万元,建成了开口凸轮箱拆装、气动自动化、pLC、单片机、变频及伺服控制、新型纺织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实训室,并建有江苏大生集团、通棉二厂、南通色织二厂等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证.为进一步办好机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近专业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实训设备新、种类多、技术档次高,在省内高校中居于领先水平。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系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创新工程、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唯改革才能创新,唯创新才显特色,我们希望以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以特色专业为抓手带动系部专业整体发展,我们也期望获得各方面的更多指导.学习兄弟院校更多成功的经验,努力办出纺织高职教育的品牌和特色,为长三角制造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3

一、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3014家,职工总数83.3万人,销售收入1426.4万元,出口创汇77.5亿美元。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和19.8%,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39.8%。

(一)**发展的主要成就

1、率先完成国有纺织企业的改革脱困任务。**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重点推进。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国有纺织企业按照"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方针,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全省国有棉纺企业三年累计压缩落后生产能力32.38万锭,通过整合重组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年全省国有纺织企业利润总额6665万元,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年利润总额3.64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年利润总额亿元,迈上新台阶。

2、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纺织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时期,全员劳动生产力从1.58万元/人提高到3.13万元/人,提高了近一倍。棉纺织行业在压缩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无梭织机等关键设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与1995年相比,棉纺织品的无结头纱比重从8.5%提高到30%,精梳纱比重从7.7%提高到25%;无梭织机从1.4万台增加到5.5万台,无梭织机比重达到4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服装行业引进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进一步发挥了品牌优势,巩固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水剌法、纺粘法、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和土工布、汽车内饰面料生产线投产,拓展了纺织品在土木工程、医药卫生、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印染布、纯化纤布、帘子布、锦纶纤维、涤纶长丝、丝和丝织品、呢绒、针棉织品、针织服装、衬衫、西服、领带、袜子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一、二位;服装行业有26家企业入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服装出口占纺织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2%。形成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

4、在全国同行的地位稳步提高。浙江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年,我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的13.6%,居全国第二位;利润总额占全国同行的24.1%,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占全国同行的14.9%,居全国第三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较低。高技术高档次的产品开发滞后,模仿多、独创少,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中低档产品偏多,过度竞争现象较普遍。我省是服装面料生产大省,但面料的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相当部分面料依赖进口。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据来样加工,附加值较低。目前,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比重已占化纤产品的50%,而我省仅占25%,不仅影向了化纤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棉纺行业,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90%,而我省仅为20%和30%;发达国家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而我省仅为40%,陈旧落后的有梭织机依然量大面广。化纤行业,国际上普遍采用先进的涤纶熔体直接纺技术,如韩国、台湾省采用率已达90%以上,而我省比重不到10%,工艺技术仍以传统的切片纺为主。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省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如我省棉纺行业万锭用工水平为250-300人/万锭,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人/万锭左右。

3、主要纺织原料的流通体制和出口体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国内棉花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直接影响棉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化纤原料关税较高,部分品种的进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不利于纺织企业利用国外低价原料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出口体制还不适应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隔绝的现象仍很突出。

二、产业发展趋势

(一)**期间,纺织工业处于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1、纺织品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为纺织品更大规模占有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目前,美国纺织产品消费量占全球的20%,。衣着、家用纺织品年消费额达3000亿美元,仅服装每年的市场销售总额就达到1800亿美元左右,其中近40%需要进口,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欧盟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总额达1400亿美元,其中服装进口84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后,我国到**年仅服装对欧美出口就可增长110亿美元左右。

2、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将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据**年德国对58个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成本调查,我国的工资成本居第52位,相当于印度的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较低的工资成本,使得我省纺织工业在较长时期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

3、国家增加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将有效拉动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生产。据预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将由**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20-25%,装饰用纺织品比重将由**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0%,纺织工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在全球性的纺织品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纺织工业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国际上区域经济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纺织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墨西哥等中南美国家正日益成为美国主要的纺织品供应国;欧洲纺织品市场正逐步被东欧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东和非洲挤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但主要纺织品进口国还会以反倾销和提高环保标准等各种贸易、技术手段对我实行新的限制。

2、中亚、南亚地区凭借棉花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较低,对我形成竞争压力。这些地区在资源、劳动成本方面比我国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巴基斯坦的工人小时平均工资只是我国的66%,目前两纱两布的竞争力已超过我国。这种竞争态势在国际纺织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后,将更趋激烈。

3、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内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化纤行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抵御跨国公司的较大冲击。大量的国外品牌服装将进一步涌入国内服装市场,对我省中高档服装生产企业构成较大压力。

三、**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时期,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主线,以巩固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进一步形成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

(二)主要把握点

纺织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竟争力。必须牢牢把握两点:一是坚持以产业升级为结构调整方向,着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着力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重点行业和特色产品。从我省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产品。

(三)主要预期目标

1、**期末,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2300亿元,年均增长10%,进一步巩固我省纺织工业总量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2、**期末,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30亿美元,年均增长12%。

3、**期末,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提高到80%;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70%以上;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达到40%。

4、**期末,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管理、商务的信息网络系统。

5、**期末,纺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万元/人,比**期末提高50%。

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点

(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

**期间,以发展高档纺织面料、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及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积极采用纺织新技术、新工艺及信息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1、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大力推进化学纤维、纺纱、织造及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化学纤维,重点是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氨纶等新型纤维材料,改造、发展熔体直接纺涤纶长丝;到**年,化纤差别化纤维率达到40%,涤纶熔体直接纺比重达到50%。纺纱、织造业重点是发展精梳纱、无结头纱、新型纺纱及无梭布;到**年,精梳纱比重达到4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60%,无梭织机比重达到60%,部分先进地区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印染后整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着力解决面料的色差、色牢度低、手感差、风格不对路等难题,提高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天然纤维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到**年,中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达到80%,形成一批与国内外著名品牌服装配套的高档面料生产企业。

2、发展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环保工程、汽车工业、医药化工、医疗卫生、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革等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相应的产业用化学纤维。装饰用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到**年,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的比重达到40%。

3、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以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能力和加工制作水平,加快服装行业的技术进步。适应服装向时装化、职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名牌衬衫、西服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服装的质量和档次,提升服装品牌,培育一批休闲服、时装、女装、童装的著名品牌,保持我省品牌服装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年,争取有35家企业进入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其中5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进一步扩大服装出口,提高出口服装的附加值,鼓励自创名牌服装出口,努力实现创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

4、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的调整、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一是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到**年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联网和外联网。二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提高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工艺、管理、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水平。三是建设以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本单元的行业信息网络,逐步建成具有行业特色、汇集主要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行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纺织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着力培育50家优势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到**年,1)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大集团,其中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2)形成10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小型巨人"企业;3)形成10家拥有全国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4)形成20家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的基地型企业。

(三)提升区域特色经济

以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乡镇工业专业区及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要手段,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到**年,形成10个产品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主导产品年销售额收入200亿元以上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纺织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绍兴、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嵊州的领带业,诸暨、义乌的织袜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和象山的针织业。努力将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全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技术信息中心。

五、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产业指导和规划实施工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为纺织工业发展做好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工作。进一步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以实行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为重点改革现行审批制度。努力运用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和产业引导,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围绕纺织工业**发展重点,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抓好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落到实处。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在利用好金融机构贷款的同时,广开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在现有7家纺织上市公司的基础上,争取再发展10家左右的企业进入上市公司行列。二是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外商在新型化学纤维、印染后整理、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机等领域合资合作,实现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三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纺织工业,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对行业调整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一是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通过技术参股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产学研联合。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到**年9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都建立起力量较强、作用较明显的技术开发机构;在纺织工业集中的产业基地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注重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引进纺织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工艺、服装设计等关键技术专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出口

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难得机遇,努力扩大纺织品出口规模,把浙江建成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基地。

一是优化出口纺织品结构。提高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面料等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创汇水平。到**年,出口纺织品吨纤维创汇达到18000美元。二是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和发展欧美、亚洲等传统出口市场,拓展俄罗斯、东欧、拉美及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研究应对区域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权益。三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四是进一步发展纺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到**年,纺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达到纺织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纺织业集群;Swot分析;规模经济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1.完善群内中介机构,健全行业协会。无论是浙江还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纺织业集群,内部都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这是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因此,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也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成为“质、价、牌”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金钵,任荣明.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研究[J].纺织学报,2004,(10).

[2]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3]郭先登.山东纺织业应对无配额时代经济发展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

[4]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国外学者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sirmon和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80%,国际市场约占20%。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16]。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比如,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于2009年4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2010年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6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839?16亿元。2011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较上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22]。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1%和27?5%(高于东部10?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8%和25?9%(高于东部16?6%的增速)。“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2010年的17%提高到28%[23]。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lq)法。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一般来讲,lq=(eij/ei)/(ekj/ek),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工业产值,ei指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k产业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k的工业总产值。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当某一产业的lq值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某产业的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以并购重组理论为基础,主要对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纺织行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并购重组整合纺织企业产业链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因此在两三年内对国际市场还将有一个适应期。许多外资企业抓住这一时期有意向中国本土服装厂直接注资或收购,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就必然掀起我国纺织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

一、我国纺织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

入世后对我国的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到解决不利影响的办法。为了适应人世后新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有1/3以上的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这种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突出表现在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协调。加工工业盲目发展而基础产业相对不足,在加工工业中轻工纺织行业矛盾尤为突出。纺织行业问题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纺织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很大部分,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在人世后,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全球资源正在加速合理流动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也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外国纺织企业的进入,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进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国内将迎来业内重组,大量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会破产。取消配额之后,原先大的订单受到配额限制向几十家小纺织加工厂分散的情况将会改变,可能会向少数大规模的加工厂集中。国内中小型加工厂以后可能更难接单,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现今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企业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产品的低附加值在国际市场获利空间小

我国纺织企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科技仍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美欧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远高于中国。2004年1月至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我国这种获取低附加值的加工基地的“优越的地位”已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许多纺织行业的专家表示,人世后中国要改变出口贸易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变成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档次。

二、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

纺织行业是一个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并购重组应针对其行业特点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要研究纺织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就有必要先了解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特点。

纺织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组成纺织行业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纤维是基础,染整是关键,服装是龙头。怎样形成优势的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按照纺织产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中间的加工整理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分为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见图1)。

我国尚未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在纺织产业链上游中,化纤制造业相对居于劣势,棉纺织业优劣方面均较明显,毛纺、丝绸和麻纺织业优势比较显著;在产业中游各行业中,针织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印染业则是我国纺织企业的薄弱环节;在产业下游各环节中,服装制造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而家用纺织业与产业用纺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

由上述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我们可知,我国的纺织产业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其中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改善的问题:(1)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2)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低档次产品过度竞争;(3)纺织企业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竞争力薄弱;(4)纺织产业的集中度不高;(5)化纤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产业链供需失衡。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解决纺织行业原来的产品分割、行业分割、上下游不连接这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

三、运用并购重组解决纺织企业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纺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

纺织企业在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向之前,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加入wto之后,纺织品进出口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我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1/5。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较快,要面临国外贸易新问题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_体化,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非关税壁垒包括纺织品特保条款、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发展的前景。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应分析市场的发展速度及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其并购重组的方向。

1.选择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横向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度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势力得到扩大。横向并购对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解决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并购降低了行业的退出壁垒。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为了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这种行为不仅使本企业利润降低,而且在出口时也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进口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纺织协会要建立自律条款以外,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同行业企业,减少竞争者,防止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以降价获得高的市场份额,进而防止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2.选择纺织行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地讨价还价能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控制某行业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其又分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两种形式。前向并购是向其最终用户的并购,如一家纺织公司与使用其产品的印染公司的结合。后向并购则是向其原料供应商的并购。

以化纤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现象,即前道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后道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导致前道原料px/乙烯价格一涨,后道产品pta/meg、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在成本的推动下不得不依次上涨,利润也必然是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上游厂家及中间商赚得盆满钵盈、中游企业勉强支撑、下游企业则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化纤企业可以打造一条自身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原先产业链上下不协调的问题,均衡企业的生产,使上中下各环节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纵向并购前,各环节的厂家各自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随产业链逐层递减;纵向并购后,各环节的厂家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控制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增加的产品附加值也全部归企业所有(见图2)。

3.选择跨行业的混合并购。混合并购又称为扩张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产品扩张型并购,即生产相关产品企业问的并购;二是市场扩张型并购,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三是纯粹的并购,即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方式可通过分散投资、多样化经营降低企业风险达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扩大市场活动范围的目的。例如,浙江雅戈尔集团在纺织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还涉足房地产行业,以便在利润高的行业中攫取更多的利润。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也会分散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精力,造成主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协同效应,使并购重组遭遇失败。

(二)构建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战略

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是我国诸多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在我国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行业中,纺织服装是首个提出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形成了集群效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了很多大企业。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25%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龙头,如果能把产业集群抓上去,整个纺织行业也就上去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最终的结果是使各种成本降到最低(见图3)。

全国有很多纺织产业集群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都在谋求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我国的纺织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纺织产业集群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创建自己的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较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果出现了诸如产品升级换代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业集群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倒闭是成片的”。因为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虽有规模效应,但当消费者消费热点转移,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由于集群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将导致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针对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特点,集群内的弱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并购战略进行改进。首先,通过产业整合战略来消灭竞争者或减少竞争对手;其次,通过产业扩展型并购战略,将一些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以获得从事单一业务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可行的就是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四、纺织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整合管理

企业并购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被并购方资产后,对被并购资产彻底进行改造,按照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整合资产,将其纳入正常经营的轨道,使这些资产充分发挥其收益潜能,为新企业目标服务。因此,当并购发生法律效率后,从法律上讲,该并购活动已经结束,但对并购组成的新集团来讲,并购活动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刚刚开始。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量的事实说明,并购行为的失败并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出了问题。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对新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新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并购后的新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采取果断、迅速和有效的整合。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7

两部委联合印发

产业用纺织品是保持纺织行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建筑交通、航空肮天等领域,由于其柔性好,可加工性强,替代传统材料空间巨大。

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制定的必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指出,产业用纺织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是纺织工业创新提升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如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已经成立的11家创新机构,其中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和革命性纤维及织物制造两家机构都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高性能纤维应用的主要领域就是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工业工业创造竞争新优势,迈向中高端的重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指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被列入政府规划,说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地位。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已把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列为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十二五”发展成绩来看,产业用行业发展承担了纺织工业新增长极的角色担当。2016年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4.9%的形势下,产业用纺织品仍实现了9.1%的增速,产业用行业发展完全符合“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制定,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其次,产业用行业要加强与化纤行业的融合发展,2016年新增的200万吨纤维加工总量基本应用在产业用行业,可以说没有新型纤维的支撑,产业用行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提高,规划中的六大重点方向是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最后,产业用行业本身也存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把行业低端产品和相对过剩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向高端产品发展,实现技术纺织品的行业性质和责任。

决胜六大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重点子行业成长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和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需衔接不尽完善;提品质、创品牌、补短板仍需加快推进;在高端产品技术、市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郑俊林指出,在“十三五”期间,科技进步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内需市场和消费升级是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核心动力。长期来看,预计全球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需求每年增长5%。在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应用中的产业用纺织品将实现强劲的增长,这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与无限替代”的特点带来了市场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市场结构的优势在于,即使某一类市场出现低迷也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从业人t了解不同部门使用的不同技术以及他们的特别需求。

为此,“十三五”总体目标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部分领域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指导意见制定了加强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需衔接、构建新型产业供应链;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培育行业知名品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等五大重点任务。同时也制定了战略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环境保护产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用纺织品、应急和公共安全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纺织品、“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等六大重点发展方向。

政府协会企业要形成合力

对于“十三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曹学军指出,一是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在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质量效率型发展上取得突破;三是实现行业快速平稳增长,在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她还指出,《指导意见》已经印发,一方面各级工信系统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调动各方面实施指导意见的积极性。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支持措施,特别要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产需衔接、技术交流推广、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十三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8

会议进行了十四个主题报告,分别就行业形势,新疆纺织政策和投资,棉纺行业技术创新,设备器材优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副社长王杨俊主持了今天的会议,开幕式上同时举办了走近“纺织大工匠”暨“白鲨杯”梳理大工匠的启动仪式,并现场举办了签约仪式,夏令敏,朱北娜,刘燕宁,刘强,张永刚参加了启动仪式,并现场进行了签约仪式。夏令敏会长介绍:“在纺织行业开展工匠精神传承对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恰逢其时,对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很有意义,纺织企业尤其要坚持工匠精神。”

上午的会议上,夏令敏副会长做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夏会长强调了棉纺在整个纺织行业的重要地位,上半年行业景气指数57%,新疆增长支撑行业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130%以上,棉纺行业投资增速13%以上。

目前面临的问题则为原料供应、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布局方面的问题。行业机遇上经济调整、国家宏观战略,更重要的是技术与产业融合带来很大机遇。

在行业优势上,产业基础,产业链效率、人才以及市场需求上都积累了很多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配套逐步成熟。

在十三五重点的六个任务上,夏会长介绍:实施三品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势力是十三五期间的任务,重点提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棉纺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与会做了《棉纺行业的逐梦之路》的报告。介绍了棉纺行业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逐梦之路: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人才队伍建设。朱北娜对棉纺原料问题和技术问题两方面详细做了解读,在棉花收储,目标价补贴,进口配额,棉花高征抵扣政策等方面做了介绍。十二五期间,棉花需求下滑主要原因有:供求错位价格波动大以及非棉纤维替代加快。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燕宁与会左《新疆最新政策及投资形势解析》的报告。刘燕宁介绍,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在带动就业,到2023年把新疆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棉纺产业和服装产业基地,纺织国际商贸区。

同时刘燕宁主任介绍了十项新疆,政策200亿规模的专项资金,在电,设备、南疆,新疆棉方面的优惠政策。又介绍了年初的八项新政策。投入100亿产业引导基金,免租、物流补贴、军备在疆定向采购,阿克苏贷款贴息试点等。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棉纺总工程师陈玉《境泉金钢镀针布设计原理和梳理特性》梳理器材面临的五大难点,针布影响梳理的五大因素,金钢镀针布设计理念及特性。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9

转型正当时

化纤作为我国纺织及相关工业基础原材料和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市场需求拉动、技术进步推动和机制转换的带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化纤产量达到2404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化纤使用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2/3。虽然化纤产量的迅速增长,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能出现过剩,而且化纤产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正在逐渐显现:原料严重短缺、成本压力增大、行业运行周期缩短、市场竞争趋向多元化、总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益复杂形势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环境的压力已不再支持中国化纤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当前,化纤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或者说重要的转型期。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丰富原料及新型材料广泛应用的推动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猛,在三大纺织品领域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惜浓墨重彩对今后3年我国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以及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改造进行阐述,强调今后3年要全面突破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的瓶颈制约,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的进程,并就发展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专门设立了《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化纤行业功能性差别化技术改造》和《产业用纺织品技术产业化及应用》三个专项。

“振兴规划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做为振兴纺织突出重点,意义深远,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确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叶永茂高兴地说。

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

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下滑,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却一枝独秀,被称为“逆势强劲发展的行业”。与传统纺织业相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少、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等特点,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且高附加值的产业。当前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30%左右,而我国仅占15%左右,上升空间很大。

“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性纺织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拉动下发展迅速,继2007年首次突破500万吨后,2008年又突破了600万吨大关,达到606万吨。”叶永茂表示,在产业用纺织品中,85%~90%使用的是各类功能性化学纤维,大力发展产业用化纤材料大有可为。

为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需求。为此,叶永茂表示:“今后3年,我们将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年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届时,将以纺织振兴规划为契机,全面发展化纤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据了解,产业用纺织品涵盖面广,涉及过滤用、医卫用、土工布及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农业用、高性能纺织复合骨架材料、交通运输用、建筑用等二十几个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配套工业应用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逐步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发展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所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的发展,是因为高新技术纤维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高新科技产业的关键性材料,是推进各类高技术功能性纺织品和合成新材料研发进程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化纤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新纤维原创技术滞后、新一代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发展缓慢、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性能优异、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纤维领域的发展十分滞后,产业化进程缓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目前,日本在产业化研发上最为成功,尤其在碳纤维,产能约占世界70%。由于日、美等发达国家垄断世界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市场,并对我国进行全面技术封锁和多方限制,严重制约着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

据了解,高新技术纤维涵盖高性能纤维和新型纤维等系列品种,类别品种繁多。这些纤维及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力高、模量高、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按性能可划分为高强高模纤维、耐高温纤维、抗燃纤维、耐强腐蚀纤维、特种功能纤维等五大类数十个品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为纺织及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化纤工业已突破传统纺织范畴,向产业用、非纤、军工特品、合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直接影响到农业、建材、交通、能源、环保等20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此,叶永茂透露:“今后3年。我们将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总产量由目前的7万吨提高到14万吨;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物法生产多元醇实现千吨级产业化,将生物质纤维素纤维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为实现中国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奠定基础。”

认清形势促发展

“实现纺织业振兴,我们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产业用高新技术纤维和产业用技术纺织品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要兼顾产品研发‘高’‘广’结合、‘内外结合’,一手抓难度大、附加值高、军民结合的高端领域,还要用先进实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量大面广的传统产品,实现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提升行业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叶永茂高兴地说。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10

打造粘胶纱特色生产基地

会上,叶戬春宣读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长乐华源公司为“中国粘胶纱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决定。徐文英会长在授牌仪式上作重要讲话,他说,2000年以来,中国棉纺织产业得到高度发展。十年来,棉纺织从第二次压锭后的3500万锭一跃发展到2009年的1.1亿锭,十年的发展总量是建国50年总量的2倍。这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开放。但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忽视质量效益,不注重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片面注重产能规模的扩张和粗放的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纺织产业,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按照杜钰洲会长的设想,纺织强国的标志是四条:即“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从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实现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二是从忽略环境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绿色生产。三是从依赖资源和能源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单一的重点发展纯棉产品向多种纤维、纤维素纤维、多种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混纺和交织并举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决定建立“中国棉纺织产品精品基地”和“中国棉纺织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并引导行业做精品,做特色产品,以提高全行业纱布产品的差别化水平。

创新提升新发展

长乐市是近年来国内棉纺织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全市纱锭已超过400万锭,粘胶纱线、涤纶短纤纱线等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长乐市的龙头企业之一――华源纺织有限公司于2002年11月建成投产。到2006年底顺利完成三期工程,总共拥有26万锭生产规模。该公司秉承“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倡导“科技兴业、质量立企、创新为魂、品牌至上”的企业方针,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致力新产品开发。2004年和厦门翔鹭公司联合开发远红外线(纳米级)蓄热保温差别化纤维纱线,获得了成功。2005年又开发了吸湿排汗差别化纤维纱线,2006年再开发了阻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近年来,长乐华源公司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认为在棉花供应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粘胶是最好的替代品,决定改产粘胶纱线。

粘胶短纤属天然纤维素再生纤维,它不但拥有纤维的特性,且拥有棉纤维不具备的蚕丝的部分优点,吸湿量高达13~15%,比棉纤维高出6~7%,穿着更加舒适,染色靓丽性更优于棉纤维,手感柔软、丰满、滑爽,具有优良的悬垂性和蚕丝般的光泽。通过人为加工又可赋予新性能,在光泽、色谱功能及所需的纤维等方面超过天然纤维。因其天然属性,粘胶纤维又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型纤维。此外,粘胶纤维不起静电,吸湿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均是合成纤维无法比拟的。在性能方面它既有棉纤维的优良特质,又有棉纤维所不具备的可纺性和后加工性。

长乐华源生产的粘胶系列纱线,比同类产品其他厂家价格高100多元且供不应求。接着,根据客户的需求,长乐华源又生产了不同比例的涤粘混纺纱线。粘胶混纺纱线既含有涤纶的牢度强、易洗快干、不易起皱的特点,又含有粘胶的手感柔软、悬垂性好、吸湿透气性强的特点,是织造加工高档服装面料的原料。通过强化质量管理。长乐华源公司生产的粘胶纱和涤粘混纺纱线被评为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涤粘混纺纱线获得福州市产品质量奖并荣获2008年福建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由于长乐华源粘胶系列纱质量好,每吨比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高出100多元,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2009两年,在中国棉纺织行业经济指标排序中为前50名。

蓄势待发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