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交通体系十篇绿色交通体系十篇

绿色交通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23

绿色交通体系篇1

关键词:城市交通绿色公共交通交通问题

一、引言

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体系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对现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尤为重要。

二、城市交通存在问题成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技术政策与交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随之出现的交通拥堵,出行质量差以及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城市交通建设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规划,必然会造成种种后遗症。

首先交通问题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化的市场选择,导致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城市人口的增长极易超过基础设施的承受上限,从而导致现今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人DD车DD路”的矛盾。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仅使城市交通空间容量的需求明显增大,还会对原有交通网络布局及交通方式提出新要求,交通发展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也会加剧城市交通紧张。

其次交通问题出现和有关决策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我国对城市交通规划重视不够。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综合的分析,科学的评估,长期的规划和事先的多方论证。结果今天的交通发展没有足够的道路空间,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是简单的扩张方式,车流和人流交叉集中的后果就是一次次的扩建道路。显然不能根除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基础建设部相匹配的矛盾。

再次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交通参与者的交规意识有关。由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使得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也分属不同部门,导致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工业布局、人口流动,就业区域变动和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相分离,使城市交通存在隐患。交通法规的优先执行不仅依赖于监管部门的强制执行更在于交通参与者的自觉遵守。虽然现阶段的交通法规仍有缺陷,但更多的是交通参与者的不文明驾车,强行加塞,见到黄灯加速通过十字路口,路边随意停车等。

当前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仅由于道路基础建设承载力不足导致的交通承受能力有限,而且还因为交通结构不合理,缺少快速,机动交通应急体系;同时还有交通管理设施不足和交通组织管理效率低和交通参予者缺乏交通法规意识和现代交通意识等原因。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是解决现今交通问题,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方法。

三、城市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的必然性

“绿色公共交通”就是以安全、便捷、高效、低耗、低污染为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措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宜居环境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环保、节能,城市道路运行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城市交通的热点与重点,同时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应只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更应把社会、人文、生态、居民等作为统一范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和推广绿色交通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核心在于倡导实施公共交通,并且建立一个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一致的多层次、全面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要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以常规公交系统为主体,以出租车及个人交通方式为辅助;以公路和铁路、航空等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手段,并且要具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用系统调配置,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彼此无瑕疵衔接、协调运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的理念提倡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方式,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以此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的状况。绿色交通主要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发展绿色交通目的是提升道路通畅度、减少污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环境、减少建设维护费用,绿色交通系统涵盖出行工具、道路状况、车辆运行方式和交通管理办法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需要融入绿色交通理念的指引思路,分析城市的开发强度、交通容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共同发展。绿色交通发展是大势所需。

四、城市绿色交通的新举措

城市公用自行车的复兴,在成熟的交通系统下,拥有独立的公共交通网络才是绿色交通的关键。自行车在汽车大规模使用前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在今天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中,把公用自行车系统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人们出行便捷,可达的要求。城市公用自行车优点有:首先短途出行的优势。在城市内开辟部分道路为自行车专用道,便可减轻主、次干道的混行交通压力。自行车交通以它灵活性、低公害等优点成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其次共用自行车满足了衔接公交车的需要。即使公交地铁再发达也不可能所有人一出门就上车,而在到公交站或地铁站的路程中,公用自行车就成了最好的交通工具。

再次公用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自行车是标准的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使用人力驱动,不会造成大气污染。自行车具有无废气排放、噪声小的环保优势,成为绿色交通不能或缺的部分。

最后城市推广的绿色公用自行车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短途出行,公交系统的无缝连接,城市小i车实用率过高而造成的交通阻塞,而且公用自行车的使用还让快速的城市生活有了自觉健身的机会,让城市居民享有平等,低廉的公交使用权力。

五、城市公交系统待完善的方面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建与在国内的应用、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管理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应用不完善,阻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交系统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是:一是城市交通布局不科学,城市交通系统在交通拥挤等问题出现后再被动规划,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的堆积;二是城区交通工具性能差距较大,公交系统发达,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利用率较低,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功能;三是交通供需在结构和空间上不平衡。交通投入主要在主干道等中心地带,周围公交资源分布不均匀;四是公交系统如何往便民方向发展,智慧公交是很多大城市现在提倡的,市民可以通过智能公交系统提供的掌上公交、便民查询终端、公共服务网等方式查询自己出行路线和应乘坐的车次,应鼓励将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运用与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城市公交系统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规划上的不科学。如何优化线网,综合配套设施,科学规划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城市公交大部分已经更换清洁能源车,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做出了努力。私家车对城市的拥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减少私家车出行就要在居民的观念里种下公交系统发达便捷,完全满足用户快捷,方便。

其次城市现在都有公交专线,但是在上下班高峰,公交专线照样会有车通过,规定出来并没有很好的遵守。这就是指令缺少权威性,只有保证各项交规的顺利执行,城市交通才能有序进行。

最后公用自行车的推行,建设完成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投入满足需求数量的公共自行车。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后,各站点与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共同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但共用自行车还存在诸如“自行车损坏”、“锁止器故障”、“没有遮雨棚”、“站点分布不均”、“不知客服电话”等问题。共用自行车不仅是设点放车还存在大量的后期维护,设点的前期调研等问题。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也很重要,好多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有的被路边随意停放的汽车占用。只用加快完善自行车管理和自行车行车区域,自行车加入的公交系统会越来越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

六、结语

笔者从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分析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DD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同时对把自行车系统纳入公共交通做出了优点分析并对线性的公共交通系统不足突出了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四个关键词.2015-12-5.

[2]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3]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39-43.

[4]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53~58.

绿色交通体系篇2

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10月25日至26日在四川成都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开幕式并指出,扩大亚欧交通运输合作符合亚欧各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充分利用亚欧交通部长会议这一重要平台,加强合作交流,探索发展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取得务实成果,共同建设亚欧绿色安全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共同促进亚欧交通运输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张德江指出,亚欧交通运输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亚欧会议各成员国应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合作交流,共同建设亚欧绿色安全高效交通运输体系。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动建立亚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亚欧区域运输通道建设,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和结构,提高亚欧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二是推动建立亚欧便捷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积极推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三是推动建立亚欧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四是推动建立亚欧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防灾减灾、反海盗、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设施,提升交通运输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亚欧间人员、货物在运输中的安全需求。

张德江强调,我国交通运输业仍处于加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提高运输效率,大力加强安全监管,切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由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和立陶宛交通和通信部部长马修利斯共同主持。围绕“亚欧连接――绿色、安全、高效”的会议主题,36个亚欧会议成员代表团的交通部长、部长代表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5个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和专题发言,充分交流各国在建立绿色、安全、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的经验和作法。

会议通过了《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宣言》(《成都宣言》)和题为《便利亚欧间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亚欧交通部长会议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近段时期亚欧交通合作的工作重点和实施路线,并就共同研究制订中长期亚欧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亚欧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建设亚欧间无缝、高效供应链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基础上,就信息网络标准等开展技术交流并共同研究探讨亚欧网络对接的可能性等达成共识。

绿色交通体系篇3

绿色交通Hierarchy),其主要论点为“绿色交通等级层次”,即绿色交通工具使用的优先级。对绿色交通的定义从单纯的交通工具的绿色化,延伸到了交通方式、交通材料、交通观念等三个方面,对绿色交通予以新内涵,并就新的定义下的绿色交通几个方面以及其建设做出探究。对现代交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的更为综合、全面综合的绿色交通理论。

关键词:绿色交通 新内涵 发展 探究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33-02

1绿色交通定义的探究

绿色交通,对其规范的定义,先目前还未达成权威性的共识。而绿色交通又可以说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绿色交通旨在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的发展,在满足正常交通的通达、通过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为高效地利用能源,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得城市更为适宜居住,满足可持续发展,力争构建交通系统的和谐。

1994年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其主要理论仅从交通工具一个方面对交通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论述。而交通是个多元化的体系,绿色交通的实现更可以从交通材料、交通能源、交通工具乃至交通观念等多个方面去认识和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它又是交通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现在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和谐建设的必然之路。绿色交通其本质,是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以最小的能源损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和社会的交通需求。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保证交通畅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这些目标的实现,更是仅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改变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发展综合的、多方位的绿色交通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2绿色交通实现的几个方面

除了已有的交通工具方面去实现交通系统的绿色化外,还可以从交通材料、交通能源、交通观念等方面去实现交通系统整体、全面、综合的改善与发展。

2.1绿色交通材料

(1)交通设施材料的绿色化

交通系统的的建设,离不开交通建设材料。现目前很多交通设施的建设,材料选用达不到对环境友好的要求,设施的利用也未能实现高效的目标。在的交通系统的发展中,应该把绿色交通的思想融合到交通材料的选用、布局、利用中去。

交通设施的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交通建材,现目前还是停留在使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物等传统建设材料上。这些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更次生了很多的污染源。例如,刚性路面(包括水泥路面)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扬尘现象严重(如沙石路面),危害公共交通及生活环境。据研究表明,如若车辆在柔性路面上行驶,则既能满足旅客舒适的要求,而且产生较小的噪声,因此这种柔性的沥青路面的研发与推广就成为绿色交通实现的一个途径。又如,在道路照明方面,道路照明设施的建设、布局应尽量发挥照明材料的配光特性,取得较高的路面反光的亮度和较好的光线分布的均匀度,并注意尽量限制产生眩光。这样,既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又节约照明设施的使用。

(2)交通工具材料的绿色化

交通工具的绿色化,是指力争在交通工具的生产制造、使用运行等各个方面,做到材料对环境的无污染、低能耗又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交通工具的绿色化,以汽车为例,是要争取做到从原件开始的一系列材料,以及使用过程中基本无污染、低能耗且对环境友好。并且积极发展废弃淘汰汽车的的回收利用率,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避免材料资源的浪费,又要避免对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衡量一个交通工具是否绿色化,其制造材料是否可以、是否方便于回收和再利用,也是一个要求。

2.2交通观念的绿色化

从发展交通系统绿色化的整体来看,交通观念从原来的通行转变到绿色交通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而绿色交通观念,其中公交优先观念尤为重要。

现目前有部分人认为,公共交通是穷人的交通,是低层次生活的选择。然而,我们必须马上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共交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面对日益拥挤堵塞的交通现状,建立快捷、高效、舒适、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自然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交通的必经之路。

当然不可否认,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引起重视,但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有限,乃至不尽人意。即便许多区域的表面看上去公共交通拥挤程度很大,但客观上看其使用率和利用率还很低。而城市公交系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提高城市公交对民众的吸引力,要用最新的技术、材料和管理模式装备城市公交,推进它的环保化、高效化和节能性,以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快捷的目标。让更多的人从实际上认识到公共交通的优越性,从而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公共交通的认识,从行为意识上向绿色交通靠拢。

2.3交通能源的绿色化

交通工具的使用运行离不开能源。现阶段,在能源使用方面,人们已经有所觉醒与注意。如汽车尾气排放,其危害性已经被人们重视,为了避免尾气中的金属铅污染和废气量的较小,无铅汽油和尾气净化器正在各大城市强制推广,但它们只能被看做是“事后”一种补救措施。使用绿色燃气汽车,从源头上减少由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以及烃类引发的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等对空气的污染。因此,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甲醇和乙醇等醇类燃料,作为环境友好的机动车燃料正逐步推广。尽管如此,只要有燃料直接燃烧,就难免会有氮气(n2)与氧气(o2)在高温高压下化合,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就难以避免。想要到达标本兼治的效果,还是太阳能、电能等绿色动力,以及环保的新能源的研发,才是解决交通能源绿色化的根本途径。

3绿色交通建设与执行

政府的能力、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公众参与的程度,是绿色交通建设与执行的三个关键的方面。

3.1政府的能力

在各级政府方面,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交通法规体系,使其有效的适合当前和今后发展,以及如何依法行政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绿色交通应该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选择和坚定发展的发展模式。为此,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和指导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建设以及交通工具、交通建材的使用向着绿色交通的方向发展;要在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标准、规范等方面为绿色新交通体系进行全方位引导和鼓励;还要发挥政府机关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广大市民中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市民积极地参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与维护。

3.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绿色交通快速起步与高效发展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绿色交通的概念深入深化前,交通系统的阻塞问题是交通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发展与运用关心节点,旨在怎么样使交通通过、通达功能发挥的更好。随着综合绿色交通的建设与执行,应逐渐将发展目标转化到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实现上,环境、资源以及高效问题应逐渐列入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位置。为了构筑绿色交通系统,需要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包括交通本身以及与交通有关的建材、能源,车辆生产与工程建设等科学技术支持。

绿色交通体系篇4

关键词:绿色交通;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主要指标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交通的定义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持续、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严峻挑战。我们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城市成为我们这个转型的核心。转型首先应从观念上的转变人手“思考中的城市比亢奋中的城市更有力量”。在思考与转型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型、从城市向区域的转型、从外观向内在的转型。紧凑、生态的城市将是未来城市转型的方向。

绿色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应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形态上。绿色交通的有效组织,不仅能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而且还能促进城市景观的建构。绿色交通旨在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的发展,在满足正常交通的通达、通过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为高效地利用能源,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得城市更为适宜居住,满足可持续发展,力争构建交通系统的和谐。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它又是交通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现在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和谐建设的必然之路。绿色交通其本质,是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以最小的能源损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和社会的交通需求。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保证交通畅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这些目标的实现,更是仅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改变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发展综合的、多方位的绿色交通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2.绿色交通的成功实践

2.1绿色交通在国外的实践

西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实现绿色交通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模式。例如,德国在城市环保交通管理上的策略。包括: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城市步行化、优化汽车使用,并概括出德国城市交通管理理念或当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1)强调以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导;(2)强调以人为本(3)强调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

国外在发展绿色交通上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对交通模式的定位。对城市发展的估计不足,对机动化的估计不足,对交通模式可选择性的忽视。将会使得城市交通压力剧增因此建立环境负荷小、运载效率高、运载环境舒适、选择性高、拥有适应城市发展潜力的交通系统刻不容缓。这是引导居民选择合理出行模式的必备的硬件条件。(2)在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上,加大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设备的覆盖率,减少一次通出行距离,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之余,注重为其他交通模式保留存在的空间。绿色交通不仅仅是公共交通,而应该是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模式的综合。

2.2绿色交通与城市形态

绿色交通的有效组织,不仅能推进生态市建设,而且还能促进城市景观的建构。以漳州市角美台商资区中心城市设计为例,该设计以轨道交通站为核心组织城活力区,建构以有轨电车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轴,实现零换乘的生态型高铁站枢纽,组织轻轨站与山水结合的文化活力景观中心,组织多模式的步行空间系统。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在城市计过程中如何将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城市活力、宜人和特色环境的建构结合起来。

2.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样式创新

四平市站在系统思维和网络循环的角度,以节点的位置和分割阶段为单元,通过创新、规划和梳理,解决拥堵、实现畅通,提高城市效率。特别是四平市在交道口结构设计中进行了大胆有突破性的创新:把现有的平交通口,通过建立直平交、圆平交、跨平交等模式,与立体交通有效结合,形成快速通行的交通系统。具体设计上,如直平交,在周边交通流量大的交叉口,采取绕坊苜蓿叶形分离立体交叉模式。这些创新的模式对我们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有一定启示意义。

3.绿色交通系统评价的主要指标

基于上述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特征分析,本文提出评价绿色交通系统的主要指标如下:

3.1绿色交通分担率

绿色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从环保节能的意义上,步行和自行车比公共交通更具有优势。但是,由于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当出行距离长、需求强度大时,我们需要依靠机动化的交通方式。因此,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一起,就可以满足任何出行距离的出行需求,共同构成绿色出行交通体系。绿色交通系统发展的第一目标,就是要促进绿色交通分担率的提高,这应该是评价绿色交通系统的第一指标。这一指标适合不同的城市规模,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发展建设的程度。

定义:绿色交通分担率规划市区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分担率之和。

单位:%。采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计算获得评价指标值。

3.2出行距离加权平均值

绿色交通系统建设首先强调交通需求的源头调整。基于我国土地、人口与资源环境特点,建设紧凑型城市、实施混合土地使用、注重职住均衡和公共生活设施配套,是减少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缩短交通出行距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按照这样的思路模式规划建设的城市,其交通需求总量和平均出行距离必然小。采用出行距离加权平均值指标,可以度量城市规划的优化程度、合理性和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

定义:规划市区全体交通出行者的出行距离加权平均值。

单位:公里。

采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计算获得评价指标值。

3.3出行时间指数

出行时间是一个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效率的综合度量。但是必须考虑城市规模的影响。因为,具有同等交通服务水平时,城市规模越大则平均出行时间越长。为度量和比较不同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系统效率,就必须排除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设计的出行时间指数,就是指除去城市规模影响后的不同交通方式出行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定义:规划市区全体交通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除以城市等效半径和交通出行者总数的加权平均值。单位:分钟,公里。

3.4清洁能源车使用比例

从环境对策的角度看,总体上,我们有单车对策、交通流运行状况改善对策以及交通结构调整对策。也就是说,单车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总量减少:道路交通流状况改善,我们会减少汽车起车停车、怠速行驶等不良工况的比重,从而减少排放总量;通过调整交通结构,使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同样会减少排放总量。清洁能源车使用比例就是促进车辆单体对策的指标。

4.绿色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4.1强调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使用的一体化规划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支撑作用。当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确定后,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城市规划的实现提供交通支撑;另一方面,综合交通系统的空间布局、交通方式结构和建设时序等交通系统要素,也将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产生极强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这两种作用同时存在,交通系统的使命就是对城市的发展同时发挥支撑和引导的双重作用,而实现上述双重作用的关键是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规划。

4.2强调紧凑型城市建设与toD模式

toD模式是实现紧凑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促进人们利用公交出行的重要手段。toD的核心要点是在公共站点附近实施高强度开发、混合土地使用;提供良好的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环境:toD范围内配置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等;从而实现短距离出行利用步行自行车,中长距离出行利用公共交通的绿色用地模式和绿色交通模式。

4.3促进职住均衡度的提高与生态城市单元建设

城市交通需求可以分成通勤出行需求和生活出行需求两大部分。实现职住均衡能够使占城市总需求大约70%的通勤出行需求总量减少、出行距离缩短。同时,功能合理、规模适中的生态城市单元将会减少生活出行总量、大大缩短生活出行的距离,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方便、更安全、更温馨。

5.结语

绿色交通系统与传统的交通系统明显不同,因此规划设计理念很有大差别。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将实现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仅仅考虑满通需求的单一目标向同时考虑资源投入、环境保护和满通需求三个目标转变:由被动满足型规划向需求引导型规划转变:由单纯注重物理设施规划向同时注重改变人的交通行为、实施交通需求管理转变,从而实现安全、快捷、高效、舒适、环保、节能、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晓燕.构建绿色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11).

[2]郑方辉,严卓然.城市公交车服务满意度研究[J].市场研究,2005,(8).

绿色交通体系篇5

关键词:绿色交通;交通规划;理念;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

绿色交通是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思路与目标模式。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土地使用紧张、交通堵塞等不良状况,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作用,而且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从某种程度来说,绿色交通理念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相伴而生的。城市绿色交通理念内容涵盖较广,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交通工具先进多样、交通功能安全经济、交通载体以公交为主、交通污染问题得到缓解、城市交通缓解良好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也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为交通规划的协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如果深圳市盐田区在对交通规划上缺乏对交通系统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考虑的话,无法形成一个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统一,不仅如此,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得到完善。因此,深圳市盐田区的交通规划对交通的政策和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势必难以解决城市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和绿色交通的实现。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深圳市盐田区进行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规划实际上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中公共汽车、有无轨道电车、轻轨地铁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的规划,可以达到城市交通规划通达有序、安全舒适的目的,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绿色交通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般而言,深圳市绿色交通的规划一般是为了缓解城区交通堵塞、降低交通污染、控制交通维护费用而提出的一个建设性意见。一般来看,绿色交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环保型和协调性。协调性在于绿色交通理念包含了城市交通中生态环境的协调、交通发展未来的连续性、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以及城市交通与社会的协调性。另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也可以通过绿色交通规划来实现,但是在特征的表现上也是以规划经济能力为前提、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持、社会发展可持续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体现出了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局面,迎来公共交通大发展的,不仅如此,还可以高效的缓解由于汽车排放尾气而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深圳市盐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的社会经济进步。

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的方法

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原则

首先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必须在结合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规划科学性及合理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可以准确的把握绿色交通理念,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其次根据绿色交通的理念,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的方案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和延续性原则这五个主要方面。深圳盐田区的绿色交通规划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城区基础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上,不能仅仅限于当前盐田区发展的需要。协调性则主要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因为盐田区随着社会发展,土地空间明显不足,因此必须要提高绿色交通规划中土地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协调还应该注重交通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切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绿色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在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这一点上要尽可能的做出卓有成效的考虑和具有建设性的规划。有序性和平衡性主要是要在交通规划中尽可能的合理布局,通过减少居民和车辆用量的方式来实现交通设施使用的有序平衡。延续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对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时应该满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具有长远的目光,真正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良好效果,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成本。

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究

交通系统的规划

1.1公共交通系统为主

由于盐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应该在规划中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减少私家车量的数量,合理的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加大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型汽车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到了的通行能力,而且还可以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同时要加强路网的规划,注重公共交通车辆的换乘系统并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1.2控制小汽车适量

我国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堵塞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小汽车数量过多问题导致的,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小汽车数量也急剧增加,但是这种局面严重的影响了盐田区的道路通行,而且由于尾气排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小汽车的通行采取抑制措施或者鼓励人们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1.3增加慢行系统

其次增加慢行交通系统,并使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出行有机结合,有效的缓解盐田区交通压力。另外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提高城区人民的积极性,短途可以利用步行的方式来减少城市拥堵问题,并能锻炼身体,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绿色交通的效果。

绿色交通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

绿色交通的理念下的交通规划必定要达到绿色的效果,因此在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上,应该研究和采取先进的绿色交通技术。比如在与交通有关的车辆和燃料上,应该予以适当的检验,检验的标准也应该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规划工作中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因此绿色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基于政府、公众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准,政府在盐田区进行绿色交通规划师可以建立一个对于今后交通体系发展的一系列法规,从而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工作。另外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也十分重要,通过在社会上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对绿色交通规划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提高了公众对于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

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的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并不是一种新的交通理念,而是更深一层的研究和革新,不仅如此,通过对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能力,并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另外在探索和实践中,提高了盐田区公众对绿色交通的认识,提高了人们绿色出行和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这对于盐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盐田区在实际的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规划中必须要注重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在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市间经济、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优化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公路交通资源优化利用:绿色交通》[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3

绿色交通体系篇6

论文关键词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制度二氧化碳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美国。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主要是石油、煤炭。由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局限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对传统能源的开采也在逐步增大。近两年来各地频繁发生的电荒、煤荒、油荒现象表明我国正在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我国已经意识到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性,并在一系列立法中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增强能源安全,保护环境。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不断严重的现实冲突,处理好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压力及解决国民健康和能源短缺的各方面环境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鼓励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备受关注。我国积极效仿国外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制度研究,意在推行绿色证书这一新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调控机制。

一、绿色证书的定义

所谓绿色证书,又叫可再生能源证书、可再生能源信用或绿色标签,作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一项政策工具,它承载着环境、社会和其他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商品。一份可再生能源证书代表着1兆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生产。绿色能源证书既能跟踪和核实配额义务的履行情况,又能辅助配额义务主体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绿色证书作为一项政府补贴手段能够有效的支持和促进国家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转型,以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逐步推广绿色证书制度,用于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制度的运行必须依托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所提供的环境方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简称rps)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供给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进行强制性规定,电价由市场决定,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它以市场为依托,靠市场本身具有的功能进行调控,通过市场本身的调控机制获得最低的电力开发成本。而绿色证书作为绿色电力的交易凭证能够有效的降低行政成本,减少供电方、用电方、管理机构之间的成本消耗,降低成本的同时并为绿色电力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管理绿色电力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管理机构能够更为简单有效的跟踪及记录绿色电力的去向及消耗程度。

目前绿色证书制度还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交易,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制度构建,但是国际上诸多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绿色证书制度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研究构建。在配额制的强制性指标大环境下,通过绿色证书交易系统完成证书的交易,记录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情况,分配情况。该系统专为证书进行买卖的交易市场平台,在交易平台上,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过证书交易灵活的完成强制配额,并使绿色电力进行流动成为可能。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发电商在进行实际电力的交易之外还可以进行证书交易,大大的促进了发电商生产绿色电力的积极性。

三、中国的绿色证书制度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好,而电力市场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发达国家发展绿色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也意识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的交易主要依靠政府调控具有僵化性,使得市场本身的机制作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面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成本必然不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引进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建立绿色证书制度之必要性

1.完善能源地域格局差异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也存在诸多差异,不仅是地域性的差异,还存在时段的差异。比如,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冬天能源的可采性较强。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北部地区,夏天能源可采性较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能源可采性主要在夏天。海洋能资源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和云南。因此,义务方希望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却因为时间或地域的差异而不能实现应完成的任务(例如在不利的时间或地域有电力需求)。而绿色证书的交易正解决了地域及时段的僵化性,在证书交易体系下为义务主体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完成对可再生能源配额的完成。义务方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然会选择最优方式的资源进行开发。如果某一地区的义务方为了完成配额要求,就存在两种选择,既可以开发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在本地资源条件较差,高于平均边际成本时,就可以不开发当地资源,选择通过购买证书来完成配额要求。这样,从宏观上看资源配置就趋向于最优。由于市场鼓励低于平均边际成本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宏观上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趋向最低。

由此可见,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降低的有效手段。

2.激发可再生能源产业多样化均衡发展

目前可再生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风电、水电、太阳能等领域,资金及人力的大量投入主要集中在这些目标产业,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所占份额较少的产业,如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领域的发展却发展相对缓慢。可再生能源新领域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必然增加生产成本,这将使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内部产生不公平的发展态势。而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存在能够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将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内部成本外化到最终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中去,通过绿色证书的交易带动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领域各产业均衡发展。

3.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由传统化石能源所生产的电力,可再生能源电力并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这一方面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传统电力企业并不愿意高成本低回报的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另一方面制度构建上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使可再生能源能够顺利与传统电力一起并网销售与竞争。可见,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无法在传统的交易机制下显现出来,也就无从拥有公平的交易平台与传统电力竞争,这必然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研究及未来的发展。通过新的交易机制的建立,首先解决公平竞争力的问题,使可再生能源电力与传统电力并网销售,将环境价值计入电力成本,例如对传统电力收取污染排放费等,使得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以经济价值的形式清楚的显现出来,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发展新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份额的加大。

(二)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构建

1.交易平台的构建

首先要为绿色证书的交易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平台,我国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创建证书网上交易平台,由此交易平台完成绿色证书的创制、注册、转让及证书的提交等环节。交易双方可通过该交易注册系统完成证书交易,系统的运行并非完全交由市场调控,由政府机关作为第三方进行调控监管。监管机构作为交易系统的上游机关,对注册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与调控。

绿色证书的签发主体由政府监管机构完成,监管机构作为交易系统的中立方起着监管方的职能,证书通过监管机构的创制、认证核准之后才能获得合格的交易资格,才能流入绿色证书市场。所谓证书监管机构我国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监管办公室,由该监管机构实施对合格主体的认证并核准,实施证书的创制、认证、签发、跟踪、吊销等市场调控之外的政府监管手段。

证书交易系统的交易双方包括合格主体(发电商)和责任实体,双方通过证书交易系统实现绿色证书的转让,实现最终的强制配额制。双方的交易行为完全受到市场机制调节,交易价格根据市场对证书的需求情况确定价格。交易行为本身是市场化的,但是就整个交易系统而言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受到监管系统的监管。证书在交易双方完成交易之后通过系统终端将所交易的证书数量及具体流向情况汇总到政府监管系统,由监管系统完成合格主体绿色证书的认证、注册与确认以及确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比等具体情况。因法定事由的出现,监管机构还有权在法定事由出现的情况下吊销已获取的注册证书的权利。

在该证书交易系统中,发电商可通过系统的认证获得合格交易主体资格,完成证书交易获得经济利益,责任实体通过交易系统购买并提交证书实现其法律责任的履行(配额制的履行)。即责任实体通过购买和提交证书支持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和小型发电机组额外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同时,责任实体不能完成年度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支付一定数额的罚金。长期以来,中国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电力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电网公司垄断经营,可再生能源电力因为价格因素导致其无法并入电网。我国电力行业这一"两难"境地的症结正在于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差,而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2.绿色证书的价格

通过前文所述,证书的定价并不受监管机构的管辖,由市场机制主要调节,但是证书价格的构成又与相应的配额制息息相关,价格过低将导致证书的需求者自愿接受购买任务(罚金),缺少技术革新以降低自身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动力,导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政策激励失效;而证书价格过高将导致增加企业成本压力,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证书的价格一般应当等于绿色电力与常规电力之间的差价,这里是政府对于市场调控的表现,政府通过对市场机制下确定的基本定价进行审核,在差价的可浮动范围内进行政府定价,避免出现不正当的行为。一方面对政府的定价范围进行了严格界定,一方面给予交易双方主体以定价参与权,双方制衡得以实现合理定价。

3.合格主体的认证

绿色交通体系篇7

关键词:绿色交通;交通规划;武清新城

abstract:greentraffici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trafficpowerfulhardwarebasedonthemeaningofgreentransportation,modesoftransportationplanningnewtowngreenqingwerethought,fromtheurbanspatialformandlanduse,implementationbuspriority,perfectingtheroadnetwork,strengtheningtheparkingfacilitiesconstructionplanningmeasuresputforward.

Keywords:greentraffic;trafficplanning;Rarenewtown

1.绿色交通含义及发展内容

1.1绿色交通含义

绿色交通是在满足与时展相适应的生活质量、生产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和“高效率”的交通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Chris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该体系将各类交通工具按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私人单乘小汽车。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分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电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运空运及摩托车。

绿色交通是通达有序、安全舒适及低能耗低污染三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绿色交通同时又是一种协调的交通,即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的协调。

1.2绿色交通发展内容

围绕绿色交通发展内涵,绿色交通的发展涉及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科技应用等领域内容。就交通系统内部而言,绿色交通发展内容包括绿色交通政策和指引、交通设施的绿色化建设、交通工具的绿色化、交通出行方式的绿色化等方面,具体发展模式包括“减少私人机动化出行”、“引导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交通环境绿色化”以及“交通工具绿色化”四大方面。

2.武清新城绿色交通规划设想

2.1现状分析

武清新城位于天津市西北部,处于北京、天津规划的京津综合发展轴的中心位置,距北京市区71km,首都机场90km,规划首都第二机场50km,距天津市区13km,天津港71km,天津机场35km,东起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至前进道,西至龙凤河故道,北邻龙凤河,规划总面积约86km2。规划期末总人口约60万人。

目前,京津冀区域客货交通运输量以及武清新城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使得途经武清新城的过境交通以及内部交通出行日益增加,但武清新城现有交通设施供应和交通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不断增强的交通需求,主要表现在:

1、新城缺少环线对过境交通进行疏解。武清区现状公路网基本以新城为核心向外辐射,放射线间缺少环线进行沟通,导致大量过境交通从新城内通过或进行方向转换。其中,京津公路从新、老城区之间通过,对两个城区之间的交通干扰尤为严重。

2.公共交通体系结构单一、公交线路分布不均匀、站点服务率低、系统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从而滋生了大量电动三轮车载客,造成横穿马路、乱闯红灯、占压人行设施,影响了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

3.居民出行正在向小汽车交通方向转变,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现有路网容量及交通设施无法承担由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大规模机动车交通需求。

4.停车设施缺乏,乱停车现象严重。

2.2规划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原则,一方面,要注重居民出行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达性,要充分考虑道路周围居民受到汽车尾气污染、噪声、振动的危害。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效率、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等进行一体化考虑。

2.3规划举措

2.3.1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对周边土地城市功能发展的带动力;提倡片区土地混合利用和宜人的生活、工作空间尺度,尽量减少跨片区的交通需求。

围绕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规划建设公路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和社会停车场,引入城市轨道交通,构建由铁路、公路、轨道、新城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步行等多方式交通组成的一体化、综合型交通枢纽,并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实现城际、城市、新城3种不同层次交通的“无缝”衔接。

2.3.2推进合理的城市交通模式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交通调查显示,当新城交通出行时耗在30分钟之内(出行距离在6公里以内)时,多数出行者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当出行时耗超过30分钟时,出行者大多数采用私家车,少数采用公共交通方式。

武清新城用地布局规划充分利用水系、生态绿地和基础设施通廊形成的分隔,将远景新城分割为不同片区,每个片区规模在1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东西向片区间的最远距离达到15公里,南北向间距离为7公里。同时,根据不同的片区功能,在每个片区内设置相应的“核”,为整个片区服务,保持片区的相对独立性。

根据新城的空间距离、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范围和不同出行目的地的交通要求,针对新城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提出不同的交通选择模式。其中:

对外交通(城际、城市交通):强调高效和快捷,以轨道和机动车交通为主;

内部交通(新城交通):强调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片区间交通以公交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片区内部交通以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为主。

2.3.3提高道路网建设的合理性

在道路网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强调道路性质与周边用地的协调,不同性质用地决定了道路的不同功能,进而决定了道路的横断面构成和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其次,应注重道路的级配结构和连通关系,避免左转车辆严重阻碍对向直行车流以及直行车流妨碍右转车辆进入右转专用车道等现象。

在武清新城规划环路,科学合理疏导过境交通对武清新城的干扰。高速公路应该绕新城设置,但与城市快速路或城市主干路要很好地衔接,实现排除过境交通和方便进出城市的双重功能。

2.3.4强化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

提供必要的停车设施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应根据规范要求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建设必要的社会停车场。通过分析,设置适量的路边停车泊位。目前武清新城中信广场应结合路面停车的同时考虑地下停车。南东路西侧规划新区应进一步做好停车设施规划预留。

2.3.5改善现有交通管理体制

健全和完善交通法规,制订合理的收费政策;提高交通控制管理水平,建立交通系统管理(t.S.m)系统;加快建设路外停车设施,建立停车场统一管理的机制;由固定勤务转向固游勤务相结合的路段管控;加大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逐步实施一些限制政策。

为了使城市交通管理具有科学依据,要做好城市总体层次和局部层次的交通组织规划,做好重点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该与城市规划部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和运营部门共同研究和协作搞好城市交通。任何具体的交通问题都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划方案、工程方案和交通管理方案。

绿色交通体系篇8

关键词: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城市规划当中,作为城市交通规划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规划中也受到了城市的布局、人口、土地使用、规模、以及在城市环境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突出,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交通污染已成为当今难以解决的顽症。因此,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城市绿色交通是当前城市发展必然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的交通现状分析

以前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是规划道路系统,没有从交通发展对固有资源的影响环境与适应条件方面入手加以考虑,仅能适应单一的城市交通需求,导致城市交通规划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交通管理不够健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给城市交通管理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有很多部门需要共同合作,但是在众多现有的机构之间却缺乏横向协调的配合,因此就妨碍了城市交通规划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就另一方面来看,在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中缺乏了先进的交通道路与交通设施的监控系统,同时管理方法也是较为落后的,缺乏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全面管理,进而影响了城市交通运行的有效性。

(三)居民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出行的费用、道路拥堵严重、出行的时间、时间延误、道路状况与天气因素等都会造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不合理设置站点与线路,缺乏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性,在各种公交运行方式之间没有很好的配合协调性等问题。

二、城市绿色交通

(一)绿色交通含义

绿色交通,是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问题,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同时合理利用资源等问题,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好诠释。当前,在满足了人们对交通的主要需求的同时也发展了城市交通,但是在城市交通中反应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主要目标。其根本的含义是创造一个和谐的交通,就是为了降低污染、减少交通拥挤、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倡导城市绿色交通中,其最主要的就是有效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解决交通的拥挤现象,和合理的利用资源等问题。

绿色交通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具体指定发展绿色交通策略方案,其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适宜的的绿色交通技术

从宏观角度来讲,城市交通系统由需求与供给两个网络构成,城市交通状况由这两个网络的匹配程度决定。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构筑,需要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包括交通本身和与交通有关的车辆、燃料及工程建设等技术。

政府主管的决心与行动

实践绿色交通,需要各级政府主管的决心,化决定为实际施政行动,广泛的向群众宣传和承诺,同时需要民间企业与社区的共同参与与配合。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交通规划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交通规划一定要保证其大多数人使用其成果,同时需要强调人的可达性优于车辆的移动性,进而增进人的活动率,而不是机动车的速率。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与协调和城市空间区域的调整,实现城市与交通规划能够科学的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

公众参与

选择绿色交通的运输工具是一个综合生活品质和交通运输的决定问题,需要社区人们达到共识,重新审视新的“人的价值”,从而选择生活方式之一的绿色交通工具。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研究

城市道路网络设计

在绿色交通新理念的影响下,出行者对出行环境的便捷性、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所以,需要结合土地利用规模和性质对做进一步的优化城市区域内的交通网络组成,来保障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明确,能够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支路功能定位为生活型道路,用以衔接日常交通出行和活动,主要承担购物、休闲、工作等进出集散交通;次干道功能定位为连接型道路,用以汇集多条支路上的交通,同时将其传送到交通主干道;主干道功能定位为交通型干道,是城市交通的主通道,用于传输高速的、大量的交通流。

规划与设计静态交通系统,调整土地利用模式

静态交通系统与动态交通系统的协调需充分考虑。静态交通设施的服务能力与位置对动态交通系统起引导与控制作用;并且,动态交通系统为静态交通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服务,然而其服务能力约束与制约着静态交通系统服务能力的发挥。所以,需要从动静衔接角度重新定位静态交通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发展对策

需要适应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完善交通设施,会有利于交通需求,同时形成新的交通走廊。

应用发达的交通系统,是需要交通信息相配合的,同时要做到达到内容准确,使用方便。否则,若各种已有的交通设施没有达到合理的使用,在某一段的时间里就很容易造成浪费资源与局部交通量过于集中等情况。如果完善的交通信息,广泛的覆盖面同时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及时,同时以多种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等途径随时可以掌握到最快、最新的交通动态,是方便出行时间、出行线路与交通工具的最佳选择。

注重人性化,把“以人为本”的整体规划理念贯穿全局。对人们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加以考虑,是“人性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对路网附近市民是否会受到噪声、振动与环境污染影响应考虑周全,还要对公交车乘客的安全性、舒适性加入考虑范畴。

加强宣传力度,让绿色的交通工具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绿色交通”要在都市扎根,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支持与拥护。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借助舆论和媒体,加强宣传力度,让绿色的交通工具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这不仅要求政府加大开发绿色交通技术的力度,建立健全公交网络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提高公交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在财政方面采取对摩托车与私家车限购的方式来抑制购买力度,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尽量少用或不用摩托车与私家车,改用绿色的交通工具。

从网络规划起始考虑环境、资源的约束纵观国内外的城市交通整体规划,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规划轻网络、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对规划特别要给予足够重视对网络规划,从规划入手将交通作为系统对象,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与之相关的所有要素,避免不可持续性的产生,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性”。

加速发展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必然选择是itS(智能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现代的高新技术,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优化地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是itS中的重要子系统,实现交通动态地供给适应交通需求,促进公交的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建设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对于推动城市出行效率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提高相关政策在指导监督方面的力度,更应加强提高以绿色交通为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体系篇9

关键词:绿色交通;现存问题;公交优先

1绿色交通内涵解析

绿色交通的概念起源于狭义的交通节能减排,最早可追溯至ChrisBradshaw于1994年按照各类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的交通工具排序。但郑州市发展绿色交通却不仅仅关注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而是要达到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根本目的,将绿色交通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延伸,通过交通系统的内部整合及与外部城市发展的紧密协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和谐的交通,包括:交通与经济的和谐,建立全体市民整体出行效率最优的“高效交通”,维持城市经济的高效运转;交通与社会的和谐,建立充分尊重社会各阶层出行需求的“公平交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减少交通事故,创建“安全交通”;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保护城市环境,减少交通污染,创建“环保交通”;交通与资源的和谐,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交通节地、节能、节财,创建“低耗交通”。因此,“绿色交通”的内涵就是“高效交通、公平交通、安全交通、环保交通、低耗交通”的多维统一。

2绿色交通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机动车不断走进人们生活,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交通状况出现问题:

车辆增长速度过快,而道路建设无法满足车辆快速增长的需要,造成城市早晚高峰现状的出现,车辆堵塞现象严重,同时也因为车辆数量过多造成大量机动车缺少正规停车位。

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公共交通经常出现人满为患、公交车辆不足、车站间隔较大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发展绿色交通。

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够合理,路网建设还有待完善。

行人的交通规则认识缺乏,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层出不穷。

3解决方案

(1)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交通系统要支撑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战略的实现,交通规划设计要与周边的用地性质相协调。因此,在规划中要引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toD模式是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发展的途径与手段,既是阻止城市无序蔓延的一种可选方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开发模式。其核心主张是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提倡高强度开发以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临近公交车站;公交车站为本地区的枢纽。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是当前综合交通发展追求的目标,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好坏是影响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第一因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应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各种交通方式应通过交通枢纽实现一体化。好的交通枢纽必须做到物理空间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信息服务一体化、票价票制一体化,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乘客,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和服务水平,使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环境温馨、方便舒适、有巨大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2)扎扎实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因此,全面规划、精细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实施公交优先应采取系统对策,公交优先的成败在于节,精细设计上要真正落实公交优先。

(3)提高道路网络建设的合理性,处理好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问题。在道路网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强调道路性质与周边用地的协调,不同性质用地决定了道路的不同功能,进而决定了道路的横断面构成和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其次,应注重道路的级配结构和连通关系,避免左转车辆严重阻碍对向直行车流以及直行车流妨碍右转车辆进入右转专用车道等现象。

(4)强化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停车设施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应根据规范要求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建设必要的社会停车场。通过分析,设置适量的路边停车泊位。

(5)设置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交通工程的一系列设计,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时空资源,不断的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

4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绿色交通势在必行,城市交通发展已将绿色交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生态城市模式,支撑生态城市的理想交通模式是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辅助交通方式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绿色交通不仅是概念,它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陆化普,毛其智,李政,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林卫.欧洲城市交通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1,25(10):56-60.

[3]陈智慧.论绿色交通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3(S2):18-20.

绿色交通体系篇10

关键词:绿色交通建设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的理念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是健全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二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四是加强科技和信息在绿色交通中的应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重大战略方针,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人们出行难的根本措施,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国务院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还可使人们感受到以下益处:

(1)提高效率:绿色交通方式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减少机动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缓解交通拥堵,从而使城市总体出行时间减少;

(2)降低成本:绿色交通可以减少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需求、建设和维护费用,减少直接交通费和油耗,降低城市运营成本和节约能源;

(3)促进环保:机动车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局部区域可以达到高浓度,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并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可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有助于实现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

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城市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新建道路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的商业、办公用地集中导致交通过度集中,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二是交通结构失衡。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典型的交通结构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较大比重(超过50%),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城市的用地形态模式多为中心外扩密集布局,其用地紧凑集中,人口密度大,因此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量所占比重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小。

三是交通管理弱化。在城市交通的许多方面,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不清,发生机构重叠、职权交叉,使原本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城市交通被人为分割,交通规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大打折扣。

四是居民出行选择构成不合理。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延误时间、道路状况、道路拥挤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都可以影响居民的出行。公共交通网络缺乏整体性,站点、线路设置不合理,各种公交方式间缺乏协调配合等,表现在准时性差和运行速度低、舒适性差,都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

建构哈尔滨市城市绿色交通。

一要大力推广现代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运用。

交通工程技术是随着国外小汽车发展运用而生的,中国即将步入小汽车时代,特别是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容量大,小汽车进入家庭,处理不妥必将给已有城市交通雪上加霜。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可以合理解决已有的交通问题,也可从城市交通的发展层面,对城市交通需求进行动态调控,使交通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二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省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梗阻。因此,发展中的哈尔滨市比从前更需要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低公害的交通环境。而目前我市正在申请立项的轨道交通系统正是符合我市未来发展要求的公共交通方式,它将对我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哈尔滨要建立从公交专用道网络,路口优先系统,智能化公交运营管理,到提高公交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正点运行等方面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在哈尔滨建立先进的公交优先网络系统仍是当务之急。

三要建设园林化的绿色交通空间。

哈尔滨是国内著名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道路空间本身就是城市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近年来,我市坚持改善交通与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同步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要多种植树木,使车辆行驶的浓郁的林荫之中。从人行道的铺设方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型式、到站点至主要人流的集散路线均要采用城市设计手法、体现以人为本,形成宜人的绿色交通空间。此外,人流、车流聚集较多的广场和交通枢纽均要引入绿色交通空间的设计理念,使交通与绿色结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空间。

四要积极推行绿色环保公交车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