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流体力学的作用十篇流体力学的作用十篇

流体力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19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1

【摘要】在不同年龄上,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有所不同。在7岁时,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影响显著,而工作记忆不显著;在10岁和13岁时,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影响显著,而联想学习不显著;从效应量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作用逐渐减少,而工作记忆的作用逐渐增加。

1前言

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指个体在解决新颖、抽象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Cattell,1963)。流体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推理能力,如常用的瑞文推理测验被认为是测量流体智力的典型测验,其实质测量的就是推理能力(Carpenter,Just,&Shell,1990)。由于流体智力在g因素上的负荷最高(Keith&wolfle,1995),研究者通常将两者统合起来,称之为一般流体智力(generalfluidintelligence,Gf)。近年来,在智力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开始从基本认知能力或者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描述智力的认知基础,其中较为突出的即是对工作记忆和一般流体智力关系的研究。大量研究发现工作记忆是一般流体智力的重要预测因子(Kane,Hambrick,&Conway,2005;Kyllonen&Christal,1990;oberauer,Schulze,wilhelm,&Suess,2005)。如Kyllonen和Christal(1990)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在潜变量层面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或推理能力之间的相关达0.8~0.9;Kane等(2005)对公开发表的10项相关研究重新分析,发现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共享约50%的变异。有关儿童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Fry&Hale,1996;Liu,2004;Swanson,2008)。如Liu(2004)以243名10至19岁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流体智力85.4%的年龄变异被工作记忆所解释,控制了工作记忆以后,加工速度对流体智力不再有预测作用,因此,工作记忆被认为是流体智力发展的基础。尽管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多研究的证明(Fry&Hale,2000;Kyllonen&Christal,1990;oberaueretal.,2005),但是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并不是同一结构,工作记忆并不能完全解释流体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此可能存在更多的认知过程对流体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ackerman,Beier,&Boyle,2002,2005;Conway,Kane,&engle,2003)。其中,联想学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联想学习是在记忆系统中建立刺激与刺激之间新的联结的能力,它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其他更高级形式学习的起点和基础(Kaufman,DeYoung,Gray,Brown,&mackintosh,2009;李虹,舒华,2009)。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联想学习与一般流体智力同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alexander&Smales,1997;Kaufmanetal.,2009;tamez,myerson,&Hale,2008;williams&pearlberg,2006)。如williams和pearlberg(2006)以9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三段式联想学习任务(three-termcontingency)考察联想学习与流体智力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相关高达0.52。此外,有研究同时考察了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Kaufmanetal.,2009;tamezetal.,2008)。tamez等(2008)基于60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相关显著,联想学习可以单独解释瑞文推理测验11.7%的变异,工作记忆可以单独解释瑞文推理测验7.1%的变异,而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共享12.2%的变异。Kaufman等(2009)以16~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对一般流体智力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潜变量层面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对一般流体智力都有独特的贡献。目前对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中的作用的探讨仅仅局限在为数不多的成人或青少年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尚未在儿童群体中得到验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作用随年龄变化而变化(Bayliss,Jarrold,Gunn,&Baddeley,2003;Swanson,2008),而联想学习在流体智力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尚不清楚。如果联想学习在流体智力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则这种影响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随着儿童的发展,个体在完成流体智力测验时所依赖的认知能力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工作记忆与联想学习能力可能会对流体智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工作记忆与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影响,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流体智力发展的内部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主要关注处于发展阶段的7、10、13岁的儿童群体,选取适合儿童的测量工具来考查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中是否起作用?(2)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是否相同?

2方法

2.1被试北京市四所学校(小学、初中各两所)共120名学生参与本研究,由于7岁组有5名被试在某些测验上的分数缺失,实际参与分析的有115名被试。其中,7岁组35人(男16人,女19人,m=7.29,SD=0.57);10岁组40人(男21人,女19人,m=10.28,SD=0.51);13岁组40人(男16人,女24人,m=13.28,SD=0.55)。2.2研究任务2.2.1联想学习任务配对联想学习任务常被用来测量儿童的联想学习能力(Kaufmanetal.,2009;Kee,Bell,&Davis,1981)。本研究采用韦氏记忆量表中国修订版(wmS-RC)(龚耀先等,1989)中的联想学习分测验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编制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测验中的配对联想学习测验来考察儿童的联想学习能力。(1)韦氏记忆量表联想学习分测验:以10对儿童熟悉的汉语双字词为材料,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听觉呈现并要求被试记住这些词语配对,之后进入测试阶段,主试读出每对词的前一个词,要求被试说出后一个词。每个被试都要进行三次学习及测试,每次内容相同,只是词对呈现的顺序不同,其中困难配对词4对,答对计1分;容易配对词6对,答对计0.5分,满分为21分。(2)配对联想学习测验:测验材料为15对由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组成的配对刺激,学习阶段将15组配对刺激分两页呈现在题本上,要求被试记住每组图形的配对,学习时间为两分钟;在测试阶段,仍将15组刺激分两页呈现在题本上,只是每道题目包含一个刺激(实物图片)和四个备选答案(几何图形),让被试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和目标图片配对的那个几何图形。每道题答对得1分,满分为15分。该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2.2.2工作记忆任务选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文版(wiSC-iV)工作记忆分量表中的两个分测验:倒序背数分测验以及字母-数字排序分测验(张厚粲,2008),这两个分测验可以很好地测查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Crowe,2000;Gathercole,pickering,ambridge,&wearing,2004)。(1)倒序背数分测验:在主试读完一串由阿拉伯数字(1~9)随机组成的序列之后,要求被试按照相反的顺序背出,数字序列的长度从2到9依次递增。共有18个小题,满分为18分。(2)字母-数字排序分测验:在主试读完一串包含数字和字母的序列之后,要求被试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字母按英文字母表的顺序依次背出。共有30个小题,满分为30分。2.2.3流体智力任务选取wiSC-iV知觉推理分量表中的两个分测验:图画概念和矩阵推理(张厚粲,2008),这两个分测验可以很好地测查6~16岁儿童青少年的流体智力(Flanagan&Kaufman,2004)。(1)图画概念分测验:给被试呈现2行或3行印有不同物体的图片,要求被试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物体,使这些选出的物体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共有28个小题,满分为28分。(2)矩阵推理分测验:给被试呈现一个有缺失角的矩阵,被试需要从矩阵下方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中选出一个进行填充,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符合逻辑的图形。共有35个小题,满分为35分。2.3研究程序配对联想学习测验为团体施测,每次测查一个年龄组20名左右的被试,测试时间约4分钟;韦氏记忆量表联想学习分测验、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四个分测验均为个体施测,在团体测试之后依次进行。

3结果

3.1联想学习、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的发展各年龄组在联想学习、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任务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任务上,年龄主效应均显著(见表1)。为考察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发展特征,我们把所有被试在各个任务上的得分转化为z分数,之后将测查同一种能力的两个任务的z分数求平均,得到被试在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三个变量上的分数(后面的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均采用转化后的这三个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种认知能力的年龄主效应均显著,且在三者之中,工作记忆的年龄效应量最高,其次为流体智力和联想学习(见表2)。多重比较表明,10岁儿童的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均显著高于7岁,13岁均显著高于10岁;采用Cohen’sd(Cohen,1988)进一步比较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在相邻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大小,7岁和10岁之间分别为0.81、2.04,10岁与13岁之间分别为0.83、0.46。3.2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为了揭示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照以往同类研究的方法(Salthouse&Coon,1994;王亚南,刘昌,2006),首先以年龄为自变量、流体智力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后进行三次协方差分析,自变量均为年龄,协变量依次为联想学习、工作记忆、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由此得到年龄对流体智力的效应量η2,以及加入协变量后年龄对流体智力的效应量η2,之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协变量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或发展的影响:协变量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或发展的作用量=(初始年龄η2-控制协变量后的年龄η2)/初始年龄η2×100%。表3列出了协方差分析的结果。在控制联想学习之后,虽然流体智力的年龄效应仍然显著,但年龄对流体智力的效应量从原来的0.35降至0.19,可以得出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作用量为45.71%;控制工作记忆之后,年龄对流体智力的效应量降至0.06,可以得出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作用量为82.86%;而对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同时控制之后,流体智力的年龄效应已从显著变为不显著,年龄对流体智力的效应量下降至0.03,两者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综合作用量为91.43%。这一结果表明,在流体智力的年龄差异中,工作记忆的作用最大,其次为联想学习,两者在流体智力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3流体智力的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结果变异来源Fη2年龄29.85**0.35年龄(控制联想学习)13.27**0.19年龄(控制工作记忆)3.22*0.06年龄(控制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1.700.033.3在各年龄组上,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表4列出了在各个年龄组上,联想学习、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之间的相关。在7岁和10岁年龄组上,联想学习与流体智力的相关显著,13岁组则不显著;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的相关在各个年龄组上均显著;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只有在7岁组上相关显著。为了考察在不同年龄段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以联想学习、工作记忆为自变量,流体智力为因变量,采用enter法建立标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7、10、13岁三个年龄组上,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总的解释量依次为37.4%、23.3%和24.2%。具体来讲,在7岁组上,联想学习的回归系数显著,工作记忆不显著,说明此时只有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在10岁组和13岁组上,联想学习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而工作记忆变为显著,说明在这两个年龄段上,只有工作记忆可以预测流体智力,联想学习则不再起作用(见表5)。表4联想学习、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在各年龄组上的相关流体智力联想学习7岁联想学习0.57**工作记忆0.42**0.40**10岁联想学习0.32*工作记忆0.41**0.1713岁联想学习-0.09工作记忆0.46**0.19为了进一步考察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独特贡献量,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计算各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后的ΔR2。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将工作记忆放入第一层,联想学习放入第二层,ΔR2则代表控制了工作记忆之后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独特作用(miller&Vernon,1996;舒华,张亚旭,2008)。同理,将联想学习放入第一层,工作记忆放入第二层,ΔR2则代表控制了联想学习之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独特作用。表6~8列出了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独特贡献量逐渐减少,依次为20%、6%、3%;而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独特贡献量则逐渐增加,依次为4%、13%、23%。

4讨论

4.1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了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发展的作用。从结果来看,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综合作用量达91.43%。这表明在7、10、13岁这些年龄段内,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可能是促进流体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拓展了相关成人的研究结果(Kaufmanetal.,2009;tamezetal.,2008),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证明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重要作用。当工作记忆作为协变量时,流体智力的年龄效应从0.35降至0.06,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作用量为82.86%,说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结果与已有的成人和儿童研究相一致(Kaneetal.,2005;Fry&Hale,1996)。Fry和Hale(1996)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工作记忆中存储各种问题解决目标的能力以及归纳抽象关系的能力都会提高,而这些能力在完成复杂的矩阵推理任务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工作记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体智力的发展。只有几项成人研究发现联想学习可以显著地预测流体智力(Kaufmanetal.,2009;tamezetal.,2008;williams&pearlberg,2006)。本研究在控制了联想学习之后,流体智力的年龄效应从0.35降至0.19,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作用量为45.71%,由此可见,联想学习也是预测流体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认为,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发展的影响可能与联想学习本身的性质有关。根据williams和pearlberg(2006)的观点,联想学习反映了个体在刺激a与刺激B之间建立联结的能力,一方面个体需要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a和B的相关特征或事件,通过不同的策略增加联结的强度;另一方面,个体学习的多组刺激联结都是唯一的,因此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以很好地完成特定刺激间的配对,而联想学习过程中策略的使用以及形成刺激间特定联结的认知控制过程可能在完成流体智力测验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williams,myerson,&Hale,2008)。而且,联想学习对于流体智力的影响可能独立于工作记忆,尽管联想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但两者不仅在实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脑区激活上也有所不同(Kaufmanetal.,2009)。此外,从工作记忆与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年龄差异的作用量上来看,工作记忆要大于联想学习,说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可以用Carpenter等(1990)的观点进行解释,Carpenter等认为归纳图形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工作记忆的动态存储能力是影响瑞文推理测验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讲,得分较低的个体只能够发现图形之间简单的关系,而得分较高的个体不仅能够对各种抽象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而且能够将这些已经激活的表征存储到工作记忆中,以更好的完成推理任务。尽管联想学习能力强的个体更善于利用图形之间或问题情景之间的特征形成简单的对应关系(Sloman,1996),但对这些关系的进一步归纳、类比过程是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完成的,因此相对于联想学习来说,工作记忆可能在流体智力或推理任务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4.2在不同年龄段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年龄段,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来讲,在7岁时,只有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到10岁和13岁时,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开始彰显,而联想学习的作用由显著变为不显著;分层回归分析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贡献量逐渐减少,而工作记忆的贡献量则逐渐增加。这种影响的相对变化可能是由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的。联想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途径,在儿童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Dilley&paivio,1968),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联想学习能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9岁儿童已经可以很好地将图像转化为语义表征以更好地完成联想学习任务(Keeetal.,1981)。与联想学习不同,儿童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会并逐渐使用各种记忆策略,如对图像信息进行语音编码、主动复述等,因此工作记忆的快速发展期在6~8岁之后,并且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Gathercole&Baddeley,1993;Gathercoleetal.,2004)。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发展起始时间上的差异意味着在7岁时,与联想学习能力相比,儿童的工作记忆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水平,较低的水平可能会制约其功能的发挥,而此时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联想学习能力对流体智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之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能力迅速提高,这一点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反映出来,即工作记忆在7岁与10岁之间的年龄差异要大于联想学习,而且到10岁左右,工作记忆可能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此时儿童对信息的短时存储、注意协调和执行加工等能力迅速提高,根据Carpenter等(1990)人的观点,这些能力上的差异可能是制约流体智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到10岁时,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作用开始显现,而且这种影响在儿童后期的发展以及成人中也是普遍存在的(Fry&Hale,2000)。与工作记忆不同,儿童的联想学习能力在10岁和13岁时对流体智力的作用已经不再显著,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个体对各种信息(包括已经建立的图形之间的关系)的存储以及进一步加工的能力是完成流体智力任务的关键,因此,一旦工作记忆发展起来,联想学习不再是制约流体智力的因素。本研究只是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作用,但对于两种认知能力影响流体智力的内部机制尚无法回答,这有待于从测验任务、年龄范围等角度出发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此外,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作用与已有的成人研究结果并不一致(tamezetal.,2008;williams&pearlberg,2006),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任务的性质有关。在成人研究中,采用的是三阶段联想学习任务,这种学习任务要求个体形成多层次的刺激配对联结,其难度远远高于传统的配对联想学习任务,因此该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更加复杂的认知能力的参与(williamsetal.,2008)。

5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7、10、13岁三个年龄组上,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年龄差异均显著,其中工作记忆的年龄差异最大,流体智力和联想学习次之;(2)在7~13岁期间,联想学习与工作记忆在流体智力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但工作记忆的作用要大于联想学习;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人才能力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思考

中国分类号:G718.5

备注:本文系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以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w2014008。

由于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推动,现代物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看到了市场上物流人才的匮乏问题,继而开始了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但是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并没有结合实践进行讲解和知识的传授,造成理论同实际情况的脱节,但是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各大高校开展物流管理课程发展的关键。

一、有关物流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

就现代物流系统而言,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承担从运输到储存,再到包装与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还要求其可以对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人、物、财、方法、设备、信息这六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此同时,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很好地履行物流计划与质量控制的职能,并对技术支持与经济管理进行熟练掌握和控制。这就促使现代物流从业人员要具备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一)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能力

由于现代化与科技化的迅速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系统而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可以实现现代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办公,并能够提高物流系统的办事效率,可以对文字、电子表格、网络通讯软件等进行科学与熟练的操作。

(二)具有同从业人员职称相称的专业技能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根据其工作层次与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实际操作型、理论应用型。据相关统计与调查发现,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要明显大于其余三种类型的人才需求。近年来有170家物流企业进行320个岗位空缺的招聘工作,其中对报检、报关、单证人员的需求量为36个;对仓储经理与仓储主管的需求量为20个;而操作类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是169个。

(三)现代物流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在现代物流系统中强调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可以将现代物流系统的整合功能予以合理化的体现出来。由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促使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要能够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和人际沟通与交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改良,使之能够推动现代物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

二、有关人才能力需求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要将人才能力作为课程培养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会由岗位职业的分析着手,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并且能够对专业能力进行拓展和补充,构建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为主线的一套课程体系,促使课程的针对性比较明显,能够推动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求高校能够突出课程的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与创新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与职业道德。在进行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对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和创新。

三、有关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一)需要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以过硬的操作技能面向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为学生传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综合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使之能够社会中的各类物流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遵循四原则

1.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社会导向原则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最为快捷与实用的方法就是同产业界联手配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授课的同时,不仅需要在课程中融入与穿插相应的企业案例,还需要通过社会企业中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观念和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能力本位原则

对于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要求高校科研通过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并做到以能力本位的思想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3.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交流中,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对课程的侧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比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能动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选择上,需要对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筛选。受到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想听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合理化选择,要将适应性和现实性、系统性与前瞻性融入其中,借助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融入教学实践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能够依托于教学实践的展开,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提升学生对于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学生予以实践教学的形式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实际应变与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适应新世纪对于优秀型人才的需求。

结语:

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校企结合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促使其能够有明确的提升自我的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投身于社会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朱庆伟,孙文军,訾波.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物流科技,2010(11).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3

摘要:“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概念多,公式繁杂。文章针对该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及教学现状,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尹雪梅(1979-),女,四川资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张文慧(1980-),女,河南焦作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98-02

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已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为了加强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人才,有必要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平衡、运动规律、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由于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故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公式较多、实际工程应用广、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1]加上学生对流体流动机理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2]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分析目前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流体力学”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其次,课程中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且大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偏微分方程,另还涉及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全面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方法

学好“流体力学”这门课对于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让学生理解流体静止和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流体力学”又是大家公认难学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低决定着“流体力学”这门课教学的成败。

要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流体力学”这门课的窗口,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第一次展示,“绪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流体力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深刻理解“流体力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3]

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之前,可先举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有趣实例或者先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讲液体的粘性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水中游得快还是在油中游得快?为什么?又如在描述流体运动有两种方式――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可以将在座的学生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两种方式。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件乐事、趣事,由愿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实践表明:列举事例或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流动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

2.巧妙讲解公式

为了定量地描述流动现象和分析流动机理,需要应用数学工具。学生要真正理解基本概念、重要公式,首先就要读懂数学,然而读懂了数学不一定意味着明白了数学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流体力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问题的物理本质有一个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的物理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变,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流体力学”在分析介绍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论知识时都有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涉及一些高数、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加上“流体力学”的公式推导采用欧拉法,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的观念不易改变,而且推导过程复杂,学生理解掌握很困难。如果过分强调“流体力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对每个公式的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推导过程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只会被弄得糊里糊涂,兴趣全无。而如果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流体力学”中公式的讲解应将重点放在概念引入、理论模型建立的思想、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限制上。首先对基本概念力争讲透,概念清楚了,公式的讲解推演才有意义。然后重点使学生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物理意义,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后应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由于流动的多样性,“流体力学”中的很多方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如伯努利方程就有多种形式(理想流体、实际流体、流体是否可压等),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形式。

3.充分利用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基本原理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题,这是“流体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训练过程,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出错多的习题,讲述流体力学原理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重在提供条理清晰的解题思路、详细具体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流动过程物理本质的理解,将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4]

多媒体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将“流体力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流动图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描述,流线与迹线、层流、湍流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开始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一些需占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表述的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也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课件。如莫迪图、水头线、各种流场和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信息量增多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知识更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很多学生认为板书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一些抽象的东西,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流体力学”既有抽象复杂的流动机理又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对某些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流动现象和机理的理解。而对于较重要的公式及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还是采用板书教学,例如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步骤、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既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实践过程。“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向学生传授治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土木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1).

[2]吴光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172-173.

[3]朱俊锋,梅群,李一帆.浅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23):224-225.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在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CDio化制定

基于KaQ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弘,于善波.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

[4]邓一飞.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5]丁红燕,李年莲.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5

abstract:Hydromechanicsisacourse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dhasabstractconcept.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isdifficulttoachievegoodteachingeffect.BasedonthepracticeandexplorationintheteachingprocessofHydromechanics,thispaperproposessomesuggestionsandmeasuresfortheteachingreform.

关键词:流体力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教学改革

Keywords:Hydromechanics;processequipmentandcontrol;teachingreform

0引言

《流体力学》课程主要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特定条件下流动机理。其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计算方法等。考虑到大二学生尚未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教学双方对流体力学的学习过程均存在困惑。本文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对《流体力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关探索,总结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

首先,以《流体力学》教材中所采用的大量流场图片为例,对流场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授课教师手绘流线等方法来说明流体的流动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流场仅仅是枯燥的曲线静态分布,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流动机理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一些流体运动的Flash动画演示把流动的特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表现形式相对新颖、活泼、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有趣的物理流体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改进,可以主动改变沉闷的教学过程,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流体力学》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假设、原理及公式推导等,据统计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占据板书时间的较大比例,这有可能造成教师无法在有效课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率。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ppt多媒体技术,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可以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理解公式有较大好处。一旦形成这样的教学场景,那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必将可以细致透彻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灵活采用各种ppt制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多媒体”变成“单媒体”,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多集中于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圆管流动、薄厚壁孔口出流、缝隙流动及气体动力学基础等。

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蕴含的信息较大,合理分配ppt播放时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作的机会”。

2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

本文所建立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手段。该模型包括以下四项内容:情景式启发,多媒体技术,工程实例讲解,动态视频辅助。

情景式启发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创造一定的“休闲、放松、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启发式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工程实例讲解是以学生常见的工程问题作为引入点,但同时大部分同学对该类问题理解不深或是出现偏颇。结合该类问题,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流体力学定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及相关定理的认识,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流体力学。

动态视频辅助是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但又属于流体力学理论范围的现象再现,通过这些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最后可以发现: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班级,无论是考试的优良率还是平均分数均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的班级高出约15%左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

根据《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借鉴国内外对本课程改革的成果,按照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流体的流动为主线,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动的液体,主要讲述流体基本概念与流体静力学内容;第二部分是运动的液体,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规律,对简单的管道流动及缝隙流动有定性及定量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运动的气体,可以把这章内容采用视频播放加师生互动方式讲解,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流体力学》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流体运动为背景的,如毕托管测速实验,雷诺实验等典型实验。通过选取典型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流动原理、流场结构特点等信息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流体力学实验过程中可对部分操作手段进行相应改进,也可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合理利用已有条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5结束语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本文从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经验和具体的实施手段。虽然在一些方面探索出若干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相对薄弱。改进教学手段,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均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6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农业环境科学;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o35;X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计算流体力学是模拟流场特性、热传递、流体扩散等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诸多理论研究领域和实际工程应用里面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其在国外已被很大程度上投入到了农业环境科学里面,但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还属于比较落后的状态[1]。因此,国内基本上没有学者对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和总结。本文在大概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阐明其可以应用在农业环境科学里面的原因;归纳并总结其相关应用以鼓励农业环境工作者在具体实际工作里面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类型的工具;同时,探究其未来的走向用来激发以后的学者对这一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促进我国在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催动我国农业环境的发展和提高[2]。

1基本原理

计算流体力学主要是将连续流体离散化并对各个单元进行navier-Stokes及其它相关方程的求解。连续、动量和能量方程是流体运动的主要控制方程,其中连续方程描述了质量守恒,动量方程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而得,而能量方程则基于能量守恒。在计算流体力学中,解此控制方程的重要一步是将方程离散化从而使偏微分方程转换为离散方程,广泛应用的离散方法有3种: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有限体积法[3]。其中,有限体积法结合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而且在计算机计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有限体积法在计算流体力学里面是最为常见的。当控制方程和离散方法选定后,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则可对研究问题的流场进行计算,若同时在计算中结合了其它方程,如泥沙运输方程,则可对研究现象进行耦合模拟。综上,只要根据具体问题选取合适的控制方程、离散方法、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耦合方程,计算流体力学则可以应用在此问题当中,当然包括许多农业环境科学的应用中。

2相关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能够分归为3类:农业建筑物的设计、农业水土治理以及气味与灰尘散播。

2.1农业建筑物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近几十年计算流体力学已经在大量的农业建筑物设计中得到了普及推广与使用,如温室、禽舍和畜舍的优化设计。其中,在农业水利建筑物的设计里面是众多设计里面最为成功。在农业挡水建筑物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预测挡水闸的应力与表面压力。闸门运动与流体分析可以结合起来,分析闸门在不同状态下的水流及压力特性,得到的动态数据可用于高效地优化设计挡水闸门。在农业泄水建筑物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用于溢洪道的流量和气穴分析中。农业灌溉排水渠道的模拟相对较为复杂,因为其具有明显的湍流与三维特性、非规则的几何边界、非光滑的河床以及自由表面。目前,在这方面的模拟一般使用流体体积法进行自由表面的追踪,模拟结果与测量或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2.2农业水土治理

在农业水土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用于确定污染物在水土中的传播以及对水土质量的影响,对合理选用肥料、保证灌溉水源及土壤的健康进行指导。计算一般需要一定的观测数据以确定模拟参数,其结果可以用于分析水资源退化的影响因素、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影响及污染物在含水层的散输等。除了对水质的分析,计算流体力学也可用于预测土壤侵蚀。例如,可以整合三维湍流和非均匀泥沙运输模型并考虑影响河岸侵蚀的其它因素,以此来模拟冲积河道在河岸侵蚀作用下的形态变化等,对农业工程选址提供信息。

2.3气味与灰尘散播

气味与灰尘散播是农业环境科学里面的另一个比较重要内容,其对自然环境尤其是空气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计算流体力学既可以模拟温室还有禽畜舍内部的空气流通的具体特点,也可以模拟其气味在外部的传输散播。对气味散播的准确预测相对难度比较大,因为其范围及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味散发点、气味浓度、地形条件及气象特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传统的观测法可得到准确数据,但是这个方法难以分析大量的影响条件。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型则可以更加经济地对不同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此类研究的例子有:考虑了降雨、蒸发和热量传输的气味传播模型、风及空气温度对气味散播的影响、喷洒农药后温室气味散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另外,计算流体力学也可以用于模拟灰尘扩散,可对农业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

3发展趋势

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科学领域里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对于未来的展望,它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发展,取得更高的成就,具体的主要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第一,将来其一定能在更多的农业环境问题里面得到推广和普及,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应用得到验证;第二,随着科学的不断前进与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进行计算精确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细微的影响因素将会被考虑进模拟系统里面而且其作用机制也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此外,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以及模型操作的大众化需求,它在计算速度和操作方式的简易度方面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环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现代物流人才,需要从事物流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熟悉和掌握现代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理论,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同时应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务运作能力。由于我国在物流专业的研究和教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因此也就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对上述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实施。而物流实验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培训,可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有关物流信息、物流技术与设备、企业资源规划、物流配送与仓储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物流高级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开展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可以有效模拟物流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了解实际物流活动,并在实际物流实验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流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充分了解物流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切身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在物流管理教学实验中参与物流管理活动,能够直接感受到物流管理活动规律,并能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知识完成物流管理活动。因此在我国物流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展各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验课程,对于完善现有的物流教育体系,提高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迫切的。

1.1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依托工程和信息技术并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兴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中了解并应用各种物流技术手段,如仓储、运输和信息技术手段等,熟悉、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2物流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常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只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不能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物流实验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物流方面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分析实际案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延伸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参与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物流管理实验知识和技能,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

1.3物流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物流实验教学工作。首先只有通过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才有机会发现物流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室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创新的物流管理实验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现代化物流人才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验能力,既要会思考,又要会操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因此只有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工作,才能培养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2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能力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加大,物流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物流实验教学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物流实验教学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般来说,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都比较短,而且物流多学科整合的特色比较突出,而我国各个院校大多是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构建各自的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未能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2.2实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当前在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很多院校物流实验的教学还停留在验证和认知阶段,这将大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度。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物流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感不强,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3实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张,实验室的整体投资规模基本都在百万元左右,为物流实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软硬件条件,物流实验室正在逐步变成学生长期使用的教学基地。但从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还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4实验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般来说物流实验室的构建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物流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及日常管理、实验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学资料的管理等方面更需要专门管理。但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的物流教师都仅仅具有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背景,而对于掌握物流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常常造成实验室的管理不到位。另外物流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依靠学生的实验报告来完成结果评价,但由于目前的物流实验教学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因此教师依据学生和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3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物流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需要在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物流实验教学体系。

3.1基础性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实验验教学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实验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物流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目的。

3.2提高性实验教学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就可适当地开展第二阶段的实验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地掌握和理解,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一是《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托盘、叉车、货架、pos机、条码、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无线射频采集器、GpS设备等基本物流设备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是《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可包括运输与配送管理流程模拟、仓储管理流程模拟、国际货代与报关作业流程模拟、码头集装箱堆场管理模拟等部分,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流程管理;三是《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实验》,让学生掌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应用和管理。

3.3综合性实验教学

本阶段的实验课程主要安排在第四学年,本阶段主要可开设1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物流管理综合实验》——企业物流管理沙盘演练。沙盘演练,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它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参与实验演练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全真呈现企业在数年经营中的物流管理问题表现,把长期企业经营及物流管理才能看出的结果浓缩在2~3天时间里集中暴露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与订单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产品规划与研发策略、生产管理及与物流管理相关的财务管理。通过此阶段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案例情境下的物流问题,掌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进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4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物流本科教育应适应这一形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知识有效应用能力,对于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强实验内容的多元化

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与时俱进地升级扩展,应建立以实验室为核心,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空间构建模式,将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实验室将成为企业环境的集中模拟场景,提升实验内容覆盖范围,在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实验内容的多元化。一般而言,管理学科的一些实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是定向性的认识,并不能绝对量化,因此物流实验的内容选题应重点考虑实验结果的多元性,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侧重。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尚需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实验课堂教学上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扩充。

4.2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室的开放性对于不同的视角而言是分层次的,对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增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这也就要求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一方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如在硬件平台建设上可采用多场景模拟,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在软件类实验教学中应加强时间维度的开放等。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以项目制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实验室效果的评价建议以学生自身的收获为基础,不要过于重视绝对的量化结果。

4.3拓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实验动机

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始阶段对于实验教学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也很强,但是随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新鲜感减弱后,对实验教学的参与程度就会下降,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纳入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教师一般大多采用成绩等作为手段进行高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应在增强内容趣味性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教学,比如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进行效率的衡量教学,并采取实验成果归属学生,比如条码制作实验中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条码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会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4建立配套的师资资源

稳定的实验队伍需要有稳定的师资力量相匹配,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需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建立稳定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来建设、管理物流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建立“以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专职实验教学教师为主体,以科研兼职型教师参与为基础,以校外资源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实验室师资构建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实验教学的发展提高需要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多方位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周艳.浅谈建设物流专业实验室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8):234-235.

[2]王成林,邬跃.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教学[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3):60-61.

[3]高静,黄俊,张大威.物流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以西南大学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4):66-67.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8

关键词:磁约束核聚变磁流体力学关键能量转换部件

中图分类号:o3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01-01

当今世界,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所用到的能源绝大部分是来源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非常有限,现今许多国家正面临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因此,核聚变能的运用在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方面意义重大。磁约束核聚变作为可控核聚变的种类之一,在克服核聚变反应物的缺陷时又能够保证散发出强大的能源供应,目前世界各国相继投入了对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陆续建立了不同磁场位置和形体的实验装置,重点研究磁约束核聚变关键能量转换部件的磁流体力学。

1磁约束核聚变概念分析

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结合磁场引力和高热等离子体能量来实现核聚变反应的高科技,这个步骤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已知燃料进行加热处理,让燃料变成等离子体形态,然后利用磁场引力的作用,抑制住高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让带电粒子呈现螺旋状线性运动,最后对等离子体进行再次高温加热,直到发生核聚变反应。

2磁约束聚变与装置类别分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磁约束等离子燃烧核聚变研究已经经过了多次尝试和研究,依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各国相继创建了许多种功能各异、花样繁多的用于实现磁约束等离子燃烧核聚变反应的科学实验装置,主要有托卡马克、多极场、仿星器、磁场镜等不同磁场位形的装置。这些高科技试验装置的创建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使磁约束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发生改变以及能量损耗的形成原理,并力图寻找出克服高温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和能量损耗的方法。为实现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常用的装置是托卡马克装置,这个装置主要起到引流、等离子高温加热等作用,与其它装置相比较而言,托卡马克污染较少、安全性更高、运行稳定等优势。托卡马克是一种圆状环形强力磁场装置,由于其结构造型特殊,圆状环形的强力磁场以及极向磁场的相对稳定作用,使得高温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加强,抑制高温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的消耗,并且通过高温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实现对等离子体的抑制、稳定以及运动方向等方面的控制,采用中性束摄入以及高温频率波加热装置对等离子体进行控制,将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电流维持在未消耗状态。目前托卡马克已经成为磁约束反应研究的重点使用装置,并将成为最有可能实现核聚变反应走向商业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3聚变反应堆简述

核聚变能源作为一种能量巨大、环保、安全、原材料易取不尽的新兴能源,在解决世界普遍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方面意义重大。核聚变反应发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因为高温条件下的等离子体以及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能够积聚而成质量较重的原子核,最后爆发整体能量。核聚变反应能通过对等离子体内的带电粒子进行控制,使其释放电能,这个过程中受控核聚变是最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核聚变反应中等离子体自身温度相当高,能超越一亿度,没有容器能够这巨大的高温面前存活,因此必须通过磁约束方式或者惯性约束方式将等离子体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而常用的托卡马克装置就属于一种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目前核聚变反应用于发电领域非常广泛,发电效率极高。

4磁流体力学分析

4.1磁流体力学概念

磁流体力学是一门将流体力学与电动力学相互结合着重研究电流体和电磁场的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因为带电粒子的导电流体在电磁场范围内活动过程中,导电流体会产生一定的电流,而电流与电磁场会发生作用,产生洛伦磁力,流体运动将会发生变化,最终引起电磁场产生变化。磁流体力学就是研究力学效应和电磁效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比如研究太阳黑子变化、磁约束聚变化学工业中的置换剂等。

4.2磁流体力学的运用

磁约束核聚变的关键能量转换部件中,有关磁流体力学的运用便现在能量转换装置上面。以包层内锂铅流体力能为例,包层内部锂铅流体是一种磁约束核反应堆发生核聚变的能量载体,其能量的存储和释放都是靠包层内部锂铅来实现的。处于高温状态下的包层锂铅流体对外壁容器装置具有强大的侵蚀作用,因此为了反侵蚀,必须控制包层内部的锂铅流体温度,提高外壁容器的承受的温度限度。包层内的锂铅流体在磁场范围中活动时会引发磁流体力学反应,影响流体形态和流体运动速度,改变传热性质结构材料的热应力分布状况,同时对结构材料的侵蚀性以及氚性质结构材料的渗透性产生影响。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包层中,主要能量转换部件内部的金属电力流动在强大的磁场作用下会发生大范围的三维流动过程以及传热传质变化过程。因为金属电力磁流动力是研究包层内部锂铅液态能量转换的关键途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磁流体力学在研究包层内的磁流体力流动和传热传质过程中时,表现为使用物理场作用、磁场强度巨大、流体通道三维几何变化形态多样、锂铅流体不透明等特征。

5结语

磁约束核聚变作为一种能够控制带电粒子的温度防止能量消耗的核聚变反应对装置,在提高核聚变释放的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包层是磁约束核聚变中能量转换部件之一,担任着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责任,因此对包层内部的锂铅流体的磁流体力学的反映研究能够找到能量转换的原理和改善能量转换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包层设计,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防止氚流体的渗透以及容器外壁的被腐蚀,通过降低温度和压力,减少结构材料表面温度,从而避免容器结构材料被侵蚀。

参考文献

[1]倪明玖.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研发相关的金属流体力学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2013,43(12):1570-1578.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9

关键词:

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65-02

1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及内容

1.1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高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类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下完成一体化学习、实验、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环节,使学生获得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智慧等,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广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管理体系等七个子体系,七个子系统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各组成部分构成。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各部分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狭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即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人们经常在教学计划中使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体系等,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1.2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1)通用基础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与某一职业群或技术类别相联系,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2)专业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3)职业综合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以培养学生技术和创新技能,与某几个专业相联系,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足

目前,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一直注重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教材中更多的体现新的理论,实践内容的实施也同本地区的发展状况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物流管理这一最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却成为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如在课程设计中时,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时应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多数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往往学时数满足,但在设计时往往没有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高职物流教育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导致其实践教学模式不能保证科学性、可操作性导致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未能从理论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阻碍了高职物流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2.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的教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更不用说是实践经验;二是专业教师“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兼职专业教师数很少。虽然大部分的专任教师进行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获得了“双师资格认证”,但却缺乏真正实际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空洞乏味。

2.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有政府支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些高职院校也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建设,但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于教学任务相匹配的实践任务,而不是完成企业的实际任务,忽略了校内实训室的内涵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很少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

2.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指导,毕业实习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时只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完成物流一个活动的设计任务,多数学生没有同实习岗位联系在一起,实习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中负责实习指导的管理人员就毕业设计任务的沟通,导致毕业任务的设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考核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往往由在校的老师进行考核,负责实习指导的企业人员没有参与。

3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3.1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

(1)驱动系统由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目标构成。

(2)主体系统由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评价等构成。

(3)环境系统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教学设备、综合实训室、实训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软环境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运作保障体系等亚体系。

3.2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与校外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内部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又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

(2)“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生产、研发和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获得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

(3)注重应用。“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依托企业,学校必须建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保持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调满足社会的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应用有明确的专业岗位的指向性,只有这样的应用才是学以致用,才是应需要而用。

“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的心理转型期,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使学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3.3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除了使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外,作为物流人才,学生还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教育阶段的要求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模式2+1中第一个学年,学习者在校内除了要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使其具备最基础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学习物流人才所应具备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物流基础”、“统计学基础”、“财会基础”等使其具备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具备公共关系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当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最应该学习的物流的基础课程“物流基础”使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流,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一些基础岗位进行参观、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到学校作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物流专业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整体认识。

(2)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第二学年,这个阶段的培养体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校内学习者要完成“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等理论知识,同时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仓储运作实训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学习的同时也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安排,课程的一些模块会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通过这样的工学交替使学真正生具有运输、仓储、配送、资源配置等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

(3)综合技能培养阶段。

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最后一学年完成,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重点以企业为主导,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数据实施校内实训基地中“供应链沙盘模拟实验”、“国际货代与报关实训”、“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创业模拟实训”等相关教学任务。使学习者更好的融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于一体,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物流商务处理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控制能力,本阶段的培养为学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到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时,学生分岗位实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员工)完全顶岗,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转企顶岗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

[2]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8-150.

[3]李玲.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2):79-80.

流体力学的作用篇10

本书旨在描述旋转、分层与磁场是如何影响湍流的。

本书共有19章,1:波动与湍流的相互联系,包括波动的三种类型、波与湍流、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中的湍流。从第2章开始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从流体力学到磁流体力学,讨论了简单旋转液体、分层流体的基本理论和磁流体力学,含第2-7章:2.初等流体动力学,包括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粘性流体中的能量损耗、涡度方程等;3.旋转流体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偏向力、惯性波、波动与稳定性、罗斯贝波等;4.分层流体运动,包括波西内斯克近似、阻塞高压、背风波、内重力波、位势涡度、谷风;5,电动力学方程,包括麦克斯威方程、安培法拉第定律完整版、洛伦兹力、麦克斯威应力、法拉第张力、磁场与速度场的转换;6.导电流体运动:磁流体力学,包括磁流体力学方程、低磁雷诺数下的磁阻尼、高磁雷诺数下的动力学等;7.湍流的不稳定性与转换,包括成层切变流的稳定性、理想流体磁流体力学平衡稳定性等。

第2部分为没有体积力作用的湍流,讨论了从基本原理中发展出来的湍流理论,含第8-11章:8.湍流的基本性质;9.湍流语言:运动学与统计学,包括速度关联函数与结构函数、傅里叶空间、各向同性的简化;10.流体动力学湍流Ⅰ:经典理论,包括理查森现象与科莫现象、涡旋伸展与实质线伸展、卡霍二氏方程式等;11.流体力学湍流Ⅱ:旋转、分层与磁流体力学湍流,包括各向同性湍流、二维湍流等。

第3部分为有体积力作用下的湍流,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讨论了旋转、分层与有磁场作用下的湍流,含第12-19章:12.快速旋转流体,包括波传播中的结构形成、气旋反气旋不对称、能量衰减速度;13.地球物理:浅水体,快速旋转湍流,包括控制方程、统计学不变量、β平面湍流及其纬向环流与光谱;14.均匀分层湍流,包括控制方程与无因次群、尺度分析、分层湍流的光谱分析、能量衰减速率等;15.分层切变流与大气边界层,包括分层剪切流方程与通量理查森数、大气边界层等;16.小磁雷诺数磁流体力学,包括控制方程、角动量守恒、涡流的演化等;17.地心处的湍流:地球发动机,包括地球发动机理论、地球的结构与磁场分布、数值模拟、其他行星发动机;18.高磁雷诺数磁流体力学,包括二维磁流体力学、螺旋气流与选择性衰减、阿尔芬湍流的谱理论等;19.天体物理湍流,包括吸积盘、太阳涡流、太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