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城市的未来十篇智慧城市的未来十篇

智慧城市的未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09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生活方式;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F290;K0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21

一、当代社会的生存境遇

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21世纪的现代科技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生存状态的基本面貌。人们创新科技,同时科技也赋予人们新的生存体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境遇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社会互动的“信息化”。信息化指的是一种信息方式。所谓信息方式,就是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交流方式或结构。在《信息方式》一书中,信息方式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指出,信息方式理论“恰如其分地描述电子化交流方式”和“对社会互动新形式中的语言学进行解码”,并将之界定为“符号交换情形中的结构”[1]。信息方式不是人们所有的交流方式,而是建立在电子媒介技术基础上的,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交流方式。这就把信息方式的对象基本确定在电子媒介交流的范围之内。正是当代社会交流的这个特征和由此导致的交流新形式,使社会互动越来越信息化。

其次,现代时空观念的“可逆性”原则。根据传统西方哲学的原则,范畴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在先验感性能力的时空观中展开。爱因斯坦打破了这种康德式的时空观,提出时空的可逆性。所谓时空的可逆性,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技术使时间和空间逆向,使历史得以回放。丹尼尔・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1962年)一书中提出,在历史短路中资本主义阶级矛盾被掩盖起来的观点[2],鲍德里亚也将这种短路现象称为把历史的返归曲线记录下来[3]。历史的暂时中断、短路使逆行成为可能,时空的可逆性使社会的消极有害影响可以人为干预后尽可能消除和减少。可逆性和永无止境的反向永恒加剧了资本的逻辑进入历史后的非理性,是技术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反映。

这种可逆性体现在生产关系中就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资本内在局限性的压力。根据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商品用于交换和流通的时间越短,资本周转的时间就越短,资本实现利润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现代资本主义在稳固掌握物质生产过程基础上,通过现代高科技信息编码方式最大限度地缩短资本进入流通和消费阶段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利用高科技创造更大利润,使资本在活动空间、时间上真正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实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历史的理想。知识经济的出现证明西方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转变:即从过去低端服务业占主导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又释放了新的生产力,扩大了资本的内在局限性。但归根结底,这种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文明无法自我逾越的界限和片面性会越来越严重。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随着资本的发展,对物的依赖的存在方式将会反过来压迫人。

第三,日常生活的“虚拟化”。马克思曾经预言的人类全球化生存趋势已成现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肯定了政治全球化和思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产品,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瓦解,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文学。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使这种预言变为现实。日常生活将全世界的文化生活聚焦于一点,即网络世界的公共产品。目前流行的高仿真网络游戏就是对日常生活的高度虚拟化的精神产品,“偷菜”游戏、“穿越”小说的注册用户高达几个亿,而且,为了玩“偷菜”之类的网络游戏,很多人更是不惜改变自己的起居作息、工作方式、交友习惯,甚至生活方式。在高仿真网络游戏中,游戏依托互联网一方面丰富了现代科技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化所带来的暂时快乐却难排遣当代人内心深层的孤独和寂寞,造成“网瘾”等多种新的心理疾病出现。

第四,人文价值的“多元化”。这直接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对一元论的颠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个体为了掌握超出人类极限的知识,不断抛弃过去,追求变化。文化领域的多元论日益取代了文化沙文主义,走向更加自由和民主。但是过度求变的心态又使人急功近利,虚无主义抬头。这种虚无主义思想,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介入,显现为网络虚无主义的表象;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科技本身非人属性作用的结果。

第五,科技与人类的“超现实性”。人类与科技结成的新型社会结构关系令世界构成一个超现实图景。信息方式所描述的世界正是在电子媒介交流中,由新型语言结构所构成的,不同于传统世界图景的超现实世界。在信息方式的这个超现实语境中,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由电子媒介的自指性语言所构型的新型语言和符号世界,信息方式就是要对这个超现实世界进行解码。然而,一旦围绕她的固定社会语言基础发生变化,这种解码方式就可能反过来变成一种新的灾难。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危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危机,是人与科技关系的危机,是人在科技中所处位置的危机。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人与物之间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物”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朴素物,而是具有支配人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物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科技本身甚至可以脱离人类的控制自我控制。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数字化生存对人性的威胁导致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现代科技与人的关系呈现与传统价值观、理性逻辑的断裂,这可以理解为对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提及的“超现实性”危险的现实感受。

二、“后危机”时代的生存方式转向

金融危机造成的最直接后果便是应对生存方式改变的迫切要求。在所谓“后危机”时代,人类对信息方式的依赖将得以继续并加剧,以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的生活方式呈现出非线性的多元性的新趋势,如何安全、高效、便利和舒适地运用信息方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信息方式的分析和批判的是电子媒介语言结构对人们交流结构的构型和对主体的重构。从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在这种重构中,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生存方式转向的客观条件。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受发展中国家多元化经济条件和复杂变化过程的约束,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适宜选择单一模式。“后危机”时代如果能够找到解决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正确途径,发展中国家就能够在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事实证明,当居民的GDp发展到3000美元时便进入消费社会,人们更为注重消费服务。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经济起飞阶段[4]43。在经济发展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往往是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挑战的关键时期,无疑会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体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好地消除实践中由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转型而引发的分配正义问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引发动荡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生活方式的稳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生活方式创新的根基,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新选择。

第三,从老龄社会结构的角度,要避免“刘易斯拐点”[5]过早出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w・阿瑟・刘易斯认为,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然而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仍然超过其他产业。但根据目前趋势来推断,到2015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将超过第一产业。不过鉴于中国迅速步入老龄化,“刘易斯拐点”可能会出现得更早[6]。尽管中国仍然有潜力在未来10年持续保持7%至9%的高速增长,但全球范围内的老龄化趋势已构成我国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新内容。

由此可见,“后危机”时代生存方式的转向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经济上讲,意味着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必须经历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从文化方面讲,是进入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所必需进行的思想反思;从生态方面讲,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生态和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社会结构上讲,是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分配正义等问题特别突出的时期。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后危机”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转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从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转向。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打破“物的逻辑”,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将越来越重视人文因素,尤其重视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与环境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既依赖于自然条件,也反过来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由经济非但没有令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衰弱,反倒在金融危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以追求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经济发展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批租土地为经济增长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的资源消耗型经济模式。其结果导致工业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即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已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越来越多地依赖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单纯依赖高能耗,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构成了20世纪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所批判的单维的独白式的和霸权性的“文化工业”。

在这样的文化工业背景下,离开生动的生活方式谈社会发展就会使我们局限于单纯工业化水平及其差异性的研究,局限于城市化率与现代化关系的研究,就会把GDp的单纯数量看作是评价城市发展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从生活方式差异性角度来看,未来评价城市发展模式的方法已呈现出突破单一标准化的城市化率的阶段,转向将低碳、环境、医疗卫生和能源等配套设施建设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甚至人们对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度和幸福感等人文因素也成为量化标准,成为需要考虑的关键内容。

二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向。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因此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城市发展理念是以生态和人文的高质量互动为核心,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消除城乡差距的同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率只占到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7],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我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进入到发展型,由出口型转变为内需型消费结构的新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发展方式的转型日益明朗。

根据联合国数据,由于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以及新生儿的增加,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亿人加入城市居民行列。2007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民人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8]。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20世纪特征的“文化工业”的信息交换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释放国内消费需求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赖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推动以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

三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向。现代科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进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型,目标旨在纠正社会分配的非公平正义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政府将发展经济的责任完全让渡给私人部门,而是要建立两者之间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其中,进行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是关键。人们追求更为便利、舒适、安全和生态的城市生活,这无疑是对政府提出了由发展主义政府向公共服务政府转型的更高要求。因此,生活方式变革归根结底会成为我国终结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改变以GDp为中心的增长方式,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构建新型的生活方式是突显发展民生态势的重要标志,更是智慧民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内容。金融危机后,尽管国外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批评,有些甚至对中国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看法不一,但世界普遍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利用居民消费而不是政府消费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面对金融危机打击下的世界经济,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后危机”时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且确立了以民生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三、智慧城市:蕴含中国智慧的生存之道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未来20年,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1949年至2004年,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41.8%;城市总数由138座增加到661座,城镇非农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54283万人[9]。未来10年,在全球发展最快的100座城市中,将有97座来自新兴市场,其中中国有8座,印度有11座[10];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体贡献的比重日益扩大。但面对越来越加尖锐的城市问题,“城市病”、“大城市病”的出现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考验也更为严峻。

(一)数字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引导未来创意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11]28。继2009年iBm推出其“智慧地球”的全球战略之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包括中国诸多城市在内的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要围绕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及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等“智慧城市”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开辟认识城市和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内容丰富的各层级论坛、会议和战略规划都表明,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的智慧城市方略,已经开始从设想逐步变为现实。目前,武汉、宁波、上海、无锡、深圳、佛山等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进入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智慧城市引导未来创意发展空间意味着因创造观念价值而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其一是在所有产业中注入新的数字化信息要素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其二是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中不断进行信息化投入,提高附加值或创造新的需求并扩大市场。利用信息资本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创意元素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本。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明确城市建设重点是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构建实时、便捷的信息感知体系,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将智慧民生建设真正提上日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技术,清楚未来民生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智慧城市战略在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而智慧城市的诸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创意产业来实现的。在保护和传承中以创意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源;将文化创意融入各行各业,与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环境,利用废弃老厂的空间资源发展创意产业。这些都为未来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2]。

(二)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建构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使生活更加文明、环保和艺术

未来城市建设中要把智慧民生作为重点,通过解决民生方面的智能化改善,真正实现城市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11]。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人民越来越多地追求便利、舒适、安全和生态的城市生活。

未来五年中国城市发展的蓝图,蕴含着智慧城市的生活智慧。作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态城市还应有精神体现,即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等。因此,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还要使未来城市生活更为文明、环保和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不同城市历史发展的差异性。“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城市兴衰的进程既源于历史,同时也被历史所改变。今天成功的城市化区域也必定是古老原则的体现――神圣、安全和繁忙的地方”[13]。乔尔・科特金对城市史的研究提示我们,一个没有道义约束的城市,即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作为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构建科技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人文的新型关系,让未来城市生活更为和谐,保持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三)智慧城市建构更加注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展开生活方式的创新

对生活方式的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存智慧。生活方式是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家庭互动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类社会活动方式建构的重要命题,即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的组成[14]。社会活动就是不断在生产的基础上生活与在生活要求下生产的历史过程;社会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诉求生产方式的结合模式。

生活是一个历史过程,如何在城市未来发展模式中克服“拉美陷阱”,防控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大城市病等社会难题,是智慧城市成败的关键。全球化推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拉美曾经展开十几年的实验。实验结果是:照搬照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果却令拉美各国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被贫民窟包围,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贫富悬殊,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社会失序,政局动荡,资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种典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被称为“拉美陷阱”。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所缔造的“依附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终没有让拉美各国走上富裕之路。那么,如何避免走西方城市化发展的老路?为此,我国制定了以智慧民生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一是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让城市软实力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四是发挥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示范效应;五是增强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辐射作用。

21世纪,生活方式创新趋势已经在当今的社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美国和其他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对生活方式的研究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甚至赋予比生产更为关键的意义。用创新的方法解读生活方式,剖析生活密码,才能让吻合未来生活方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再成为问题,因为了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密码,就知道了其潜藏在背后的真正需求。按照生活方式来细分市场,把握市场动向和发展趋势,可以应用到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它可以使得原先单靠人口统计指标、地理指标等难以划分的部分,获得更为准确地把握。尽管我们现在距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生活方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还有很大距离[15],但是这样的社会理想一直提醒我们,在生活方式的创新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那么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在这方面,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应强调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突显智慧城市自身的特色或者差异性,重点在于根据城市自身的历史特点和现展要求进行特色定位;第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城乡生活方式的互补性,既要合理传承体现城乡文化生活风格的差异性,又要防止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鸿沟。重点在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如何示范和辐射广大偏远乡村。第三,智慧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突出整合与互补,发挥地域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第四,智慧城市特别要重视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学层面的和谐发展,培养更为生态、环保和艺术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五,关注世界优秀智慧城市中文化的创新成果,不断创新生活方式建构的理念,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批判与吸收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弊利,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应对生活方式西化的挑战。第六,注重智慧城市中公权与私权的法治建设,倡导用公共集体科学的生活方式感染与引导个体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

归根结底,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主体性与现代性的不断对话,是人类对自身自由与发展方向的不断深化与调整。中国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为人类的未来增添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必将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勾勒更为清晰和美好的画卷。

[参考文献]

[1]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

[2]DanielBell.theendofideology[m].washington,D.C.:Freepress,1965:176.

[3]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

[4]秦嗣毅.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的宏观调控[J].学习与探索,2005(2):209-212.

[5]百度百科.刘易斯拐点[eB/oL].[2011-05-23].?wtp=tt.

[6]袁蓉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三大挑战值得关注[eB/oL].(2010-8-27)[2011-05-2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曹云峰.从全国两会看我国“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重点[eB/oL].(2011-04-01)[2011-06-23].

[13]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7.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1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8.

“SmartCity”:theexistencewisdomofmoderntechnologySociety

LiYuan

(philosophyinstituteofSocialScienceacademyofShanghai,Shanghai200235,China)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

1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精准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公众服务效率。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1],当前智慧城市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席卷全球,推动着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2]。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多国政府和组织机构均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改变未来城市发展面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均已展开智慧城市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和相关项目的建设,并且在一些试点工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智慧城市一说引入中国后,其概念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实现了“本土化”。在“中国式”智慧城市中,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截至到2013年底,总计311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涵盖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酵,但是目前多数城市处于规划阶段,盲目上马的项目不少,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多,长期的运营机制尚未确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缺乏,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急需分析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2“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主要

问题

这里主要阐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体制、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2.1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体系

目前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导致智慧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意见》自2013年开始起草,目前已是第4次修订,但迄今仍未获批准。各个主管部门依据自身职责范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2批设立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市、佛山市、苏州市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搭建统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办理。这种各个部委在各自侧重的领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的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试点建设,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标准规范时难以判断和选择,且纵向指令过多使得城市内难以形成横向各部门资源整合和协同共享的局面,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政策性引导文件的缺乏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遍地开花,很可能走上建设一堆信息化系统的路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现象将会出现。

2.2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口号过大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口号过大,存在盲目追风的现象。真正实施起来却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的原因困难重重,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或者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甚至远未达到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的程度就积极参与住建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并且部分地区是以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等片面的目的而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远期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一堆信息化项目,口号过大、过虚。

2.3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

对于所有智慧城市建设者来说,政府的数据开放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政府各部门对外开放和数据共享并不乐观,它们多数不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另外数据采集统计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这种缺点的暴露也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忍受的。当然还有处于安全考虑方面的原因,在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和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数据开放和共享几乎是不可能的。导致数据开放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原因还有政府数据开放给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平台未建立,双方未建立一个合法合理的机制来促进数据的开放,以便企业充分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3

300个试点城市,究竟哪个城市更“智慧”?

在经过4年的大规模试点之后,智慧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却很难说出哪个城市能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2012年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智能改变着市民生活,但智慧并未及时跟上。已经试点和还没试点的城市都发现了同样的尴尬:智慧城市大同小异。甚至有专家批评,许多智慧城市停留在装“监控系统”的“低端智能”阶段。

近日,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智慧城市如果走错的方向,就变成了“不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诊断和治疗“城市病”,防止成为“空、白、乱”的智慧。他建议,进行智慧城市设计,城市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使其成为城市诊断的一项利器。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依赖智慧城市治疗城市病,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智能取代了智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高房价、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在一线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破解城市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舶来品被寄予厚望。

什么是智慧城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

不过,从具体细节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能源环境、住房、交通出行、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

标准未定,试点先行。从2012年11月,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短短3年多的时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数量突飞猛进,已经约30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纳入其中,有证券机构通过对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及增长率进行预测显示,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1.9万亿-2.4万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其中问题也不断暴露。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等专家认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技术驱动特征明显,部分城市智慧与城市建设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等弊端。另外,我国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发展进程总体过快,对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准备不足。”

“我们经常批评城市建设缺少特色,造成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们又犯了同样的错。”一位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试点的智慧城市差别并不大,特色也不鲜明,低端智能成了智慧城市的代名词。

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是绕不开的一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有专家表示,之所以出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并不代表着“智慧不够用”。

发改委智慧城市规划所所长黎明分析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足以应用于建设智慧城市。但难题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基础设施。

找准痛点寻突围

据了解,鉴于智慧城市试点过多、特色不明的情况,去年有消息称,住建部已经不再审批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以来,新的试点城市也一直没有再增加。

黎明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缺乏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方面的统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城市在信息共享、政务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亮点城市并不太多,但也有一些城市逐渐打出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几年的试点,也让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充分的城市走在了智慧城市的前列。”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近日,腾讯研究院的《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显示,整个东部地区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领跑全国。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省区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7省市来自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而“互联网+智慧城市”十大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传统的一线城市外,剩下的6个二线城市,分别是长沙、佛山、重庆、成都、武汉和青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单前50名中,德阳、韶关、三亚、梅州、阳江、汕尾、丽水、衢州、云浮和舟山成为领先发展的黑马城市。这些城市在为当地居民提供特色服务上多有创新,且颇受欢迎。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琼表示,“互联网+智慧城市”具有本地属性,市民的需求是非常共性的,只要政府在移动平台上做了努力,智慧城市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对于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可以跳脱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超前的发展。

6月29日,无锡市与阿里巴巴签订“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6月23日,鞍山市政府与鞍钢集团公司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6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者支持青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过去的6月份,公开报道显示,就有上述多个城市加码智慧城市建设,寻求特色突围。

仇保兴表示,城市能不能为居民提供各种舒适、活力的空间,是智慧城市需要应对的问题。未来,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应当聚焦“公共品”,避免变成单纯“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专项创新和点上突破,成为智慧城市避免千城一面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4

新闻回放:

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已经开始启动。

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表示,我国将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而为了支持智慧城市迅速发展,各地方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与此同时,国内已有22个大中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2012年12月11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通知,要求全国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每个试点项目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试点建设将主要围绕时空数据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发、支撑环境完善和典型应用示范等。

 

在此之前,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则了《关于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

而据国家信心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12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显示,国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到154个,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达1.1万亿元人民币。另外,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新闻点评:国内服务商迎来发展良机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有几年时间,但一直不温不火。

不过,在2012年,政府相关部门所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则将这一市场完全的引爆。

智慧城市建设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其所带来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几乎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方方面面。

另外,由于智慧城市涉及到政府和民生的很多重要应用,在这些市场中,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大量的国内企业从中受益。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就曾表示,未来的五年国内it建设的核心将转向与城市信息化为主的智慧城市的战场。“这个市场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依据这个判断,我们把未来五年的战略定义成围绕智慧城市、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一个战略。”

 

事实上,在2012年,已经有很多国内it服务商将目光瞄准了智慧城市这一市场,其中包括神州数码、太极计算机、东软、浙大网新、数字政通等。

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市场的发展来看,国内it企业的受益时间次序大致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商、通用软件硬件厂商、各系统实施建设服务商和it运营维护服务商。其中,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商和运营服务商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作为智慧城市的总体设计者,顶层设计服务商无疑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不过,这对于服务商的整体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具备这种能力的it企业并不是很多。而具备这种能力的服务商,很有可能会借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成为未来国内it产业的领导者。

 

对于国内大多数it服务商而言,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事实上,在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后,运营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智慧城市成功与否。因此,运营服务市场的空间和机会也是十分巨大的。而it服务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向切入,做智慧城市细分行业和业务的运营服务提供者。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5

智慧城市面对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要关注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成功激发了智慧城市的构想,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却频频出现难以落地的问题,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边界,信息技术是利用历史的数据与经验的算法来解决未来的问题,它只能适应确定性环境,无法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确定性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智慧城市恰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顶层设计必须识别不确定性才能使智慧城市顺利落地。

两种类型的政府业务

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可行性与政府的业务类型密切相关,政府业务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规范化操作为中心的基层服务型业务,主要面对确定性问题;二是以政府决策与管理为中心的政府高层业务,主要处理不确定性问题。

两类业务面对问题的确定性程度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别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顶层设计需要选择更有效的业务领域。

信息技术对基层业务的积极贡献

政府基层业务是信息技术最容易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改委、网信办等十部委联合提出“一号、一窗、一网”的要求,面对的正是信息技术最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之处。信息技术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业务规范化程度,政府基层服务的规范性支持了信息化应用取得高效益。

信息技术对高层决策作用不大

政府的重要决策是由领导人制定的,决策本身需要创新思维,决策需要解决的是仅靠数据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数据中能够计算出未来的策略不需要高层决策,只有缺乏数据、没有先例、需要创新的重要场合才需要高层决策。决策者不仅要制定政策还需要承担责任,创新与责任都是计算机系统无法做到的。

城市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产业发展不是本地区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是跨地区竞争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不仅受到本地区策略的影响还受到外地市场竞争的影响,不确定性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智慧城市对产业发展做精确设计是不可能的,政府能做的主要是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如交通与通信、城市更宜居、提高人才吸引力等。

智慧城市需要面Σ蝗范ㄐ

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增加很多重要手段,但是信息技术还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其能力与局限均来自信息技术的机理,信息技术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因此顶层设计必须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入手,扬长避短地选择合适的领域与合适的项目,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水平。

运行管理中心与城市大脑

自组织发展的城市没有集中的大脑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抬高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期望,许多人相信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城市大脑,使政府的决策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建立城市大脑出发点虽然好却不现实,城市的出现有几千年,并不存在什么城市大脑,城市是按自组织模式发展起来的,城市的智慧是分布式存在的,这种智慧模式不是顶层设计可模仿的。

信息技术只能构建智能系统

计算机虽然被称为电脑,但与人脑思维模式有很大不同。人脑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成为创造性的主要来源。然而电脑只有逻辑思维一种模式,电脑不能创造概念,只能按照逻辑方法处理数据,却不会将数据提升为信息更不会创新(即使人工智能也做不到),信息技术可以建设智能系统,却无法真正模拟人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也设计不出超越逻辑的城市大脑。

大数据技术解决不了创新问题

大数据技术提升了人们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能力依然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只能应对可预测的变化,该变化规律已经存在于历史数据之中。不确定性意味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信息技术无法应对不可预测性,大数据也无法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大数据没有创新能力。

人脑是可以创新的,人脑不仅能理解包含在数据之中的信息,还能理解非数字化的信息,人脑能够从对人性的理解中悟出潜在的需求进行创新并能承担决策风险,这是大数据技术做不到的。

人脑能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而电脑不能

靠完整的政府数据和运行管理中心的计算能力就能够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只是一种幻想,实际上政府的数据永远是不可能收集齐全的,很多重要的数据并没有进行采集,很多信息因无法数字化而无法采集,已采集的数据还存在质量问题。政府官员之所以可以在数据不完备环境下决策,是因为人还可以接受其它渠道的信息,包括非数字化的信息,电脑没有这种能力,因而不会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

认识政府数据不完备的现实

历史数据并不能支持创新决策

数据收集永远滞后于实际,不论多及时收集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数据所表达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数据并不总是能预测未来,在发展是连续性的环境下预测未来有可能,但是在发展不连续的环境下,未来是不确定的,数据不能预示未来,分析历史数据并不能对未来提出有用的策略建议,历史数据没有支持创新决策的能力。

不是所有数据都能收集齐全的

政府数据收集并非唾手可得,政府的数据经由各部门收集,集中起来并不容易,数据的更新维护是通过部门系统完成的,数据可以集中,但更新维护渠道却难以集中,很多分析想要的数据政府并没有收集,政府虽然可以发放统计调查表,但数据收集之路艰苦漫长且费用很高,期待政府有足够的数据可支持每项决策分析是不现实的。

一些重要信息是无法数字化的

政府决策分析缺乏数据是普遍现象,不仅是数据未集中上来或是可以调查数据却没有去做,更大的困难是很多重要信息无法数字化,例如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社会文化、公众士气等,信息不能数字化则无法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无法考虑数据之外的信息,这就制约了计算机系统的政策建议能力。

数据的规模受到投资的制约

大稻莘治瞿芄辉谌范ㄐ晕侍獾拇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能用的大数据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大数据主要来自现成业务的副产品,专门为获取信息而设计大数据收集渠道成本太高而难以执行,即使是常规数据也不是随时就能采集的。数据资源的丰富是靠政府投资堆出来的,政府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数据完备是不可能的,决策分析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建议

工作重点不是改进高层决策

政府数据不完备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推理思维的局限性,使运行管理中心只适合改进规范性的业务,而不适合优化政府决策,政府决策工作还是要由政府领导层完成。城市运行中心需要依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多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并不属于政府部门,远离政府保密数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且有助于适应未来政务工作开放的新趋势。

面向政府的基层服务主战场

信息技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是政府的基层服务业务。规范化的基层业务操作很适合计算机应用却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电子政务一直期望在高层服务上有所作为却未能如愿,如今政府已经认识到基层服务才是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战场。因此,将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将大有作为。

建设政府部门工作的激励平台

很多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量汇聚部门业务数据向领导层提供,使得领导层了解部门工作细节并能够直接指挥,但上级干预业务细节会降低部门领导的责任心,部门能自行处理的问题也向领导层请示,反而增加了领导的负担。运行管理中心应成为部门工作的激励、汇报、检查系统,让部门发挥作用,使其工作汇报可互相查阅参考并向公众开放,激励各部门努力工作。

创造数据共享新渠道

政府内部的数据资源大都由政府数据资源中心来管理,其业务的重点是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与数据交换平台,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信息共享主要内容也是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源,而很少考虑外部资源的利用。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业务应当与资源中心不同,重点是提高政府数据利用效率,要更多以外部数据利用为主,积极引进外部数据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运行管理中心可重点推动可视化数据的共享,可视化数据能绕过隐私与保密的障碍易于获取。利用可视化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可视化工作汇报可以向公众开放,可以采购企业的可视化数据产品向政府提供,可视化数据共享平台可成为城市数据与信息共享的新渠道。

智能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能与智慧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聪明是具体的智慧,智慧是长远聪明。聪明指一时一事的高效率,智慧指对长远目标的高效益。智能是具体的自动化应用,智能与聪明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而智慧是大量智能应用涌现的新状态,因此智慧是比智能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用智能层次的思维去构想智慧城市,而要用自组织涌现的新层次去理解智慧城市。

人们只能建设确定性的智能系统

迄今为止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们建立在数据与程序的基础之上,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对于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无能为力,它们是针对具体环境的自动化工具,可称为智能系统。信息工程理论是设计智能系统的工具,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智能系统创新的繁荣,信息工程学可设计具体智能系统却无法设计智能化繁荣。

国内外智慧城市概念有何不同

国内智慧城市概念要比国外的概念更宽泛,很多人会把自己对智慧的想象注入智慧城市,想象着智慧城市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不深探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智慧城市方案大而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原因。

国外的智慧城市目标要小得多也具体得多,因而容易成功,iBm公司的智慧地球主张按领域实现智能化,如水务管理、电力管理、交通管理、医疗管理等,而没有像国内这样动辄做全市范围的大规划,目前的知识与技术并不足以胜任全市规模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智能系统繁荣涌现的新生态

从历史视角看,智慧城市应当是一个方向而不是静态的成果,人类今天掌握的技术只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瞬间,今天最得意的技术明天就会过时,城市的智慧化是没有尽头的,没有任何城市能说自己已经是智慧化了,任何静止的概念都是在违背智慧城市的理念。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6

“未来,房子能自动调节冷热,住在里面舒服极了。

“未来,城市里不再有冒黑烟的烟囱,天蓝蓝、水清清。”

…………

1993年,江北区观音桥蜀都小学,三年级学生李莉在作文《未来的城市》中这样憧憬。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2013年1月2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名单,重庆市两江新区和南岸区赫然在列。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重庆落地生根,李莉作文中的畅想正在变成现实。

什么是智慧城市?

——“让我们共建智慧的地球。”当这句广告词响遍全球时,美国、欧洲、日本等竞相推出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在这场被称作“城市形态革命”的浪潮中,重庆又处于什么位置?

“智慧风暴”

2009年1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

总统奥巴马正召开圆桌会议,美国工商业界领袖齐集。

“建议联邦政府投资建设智慧地球。”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建议。

2008年11月,世界电子业巨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其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细化为可操作的智慧城市概念: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信息化;它具有低碳“智慧”,能自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它能够感知和回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自动化服务……了解了“智慧”的本质后,奥巴马拍板,将智慧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

几乎与此同时,一场“智慧风暴”迅速席卷全球,西欧诸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

“智慧城市将改变城市形态,掀起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有人这样预言。

在“智慧风暴”的劲风中,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城市,也悄然站上潮流之巅。

智在“云”中

2012年12月5日,北京,国家住建部,一份《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从这天开始,中国在全国“海选”首批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

“海选”的标准何在?

如果将智慧城市比作一个头脑聪明、反应迅速的巨人,那么,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就是巨人之“脑”,将物与物相连接、覆盖城市方方面面的网路,则是巨人感知和行动的“神经”。

对申报城市来说,此二者缺一不可。

巨人的“脑”和“神经”,一座西部城市早已经具备。

一个月后,重庆。

一支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考察组,辗转主城各区,考察重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重庆在建世界最大的云计算基地。

南岸区已经引入物联网基地。

观音桥已经建立了智能控温系统。

…………

“建设智慧城市,重庆先天优势明显!”一番考察后,专家如此定论——拥有强大存储能力的云计算基地,就是智慧重庆的“脑”,而终将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物联网,将铺就智慧重庆的“神经”。

这种信心并不是妄想——2013年1月29日,“海选”名单揭晓,重庆两江新区和南岸区顺利入选。

畅想“2.0重庆”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未来重庆将升级为一座智慧城市。对普通人而言,这座“2.0版”的城市将为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管理的“智慧”

同历史上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一样,智慧城市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最为深远。

而重庆公共管理系统的“智慧革命”,首先从城市管理发端。

2009年1月5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上午9点整,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启用,将江北、南岸、渝中等七个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统一连接。

“南岸区海棠晓月小区附近,垃圾堆在人行道上了!”10点20分,有市民打进热线电话,接线员记录后,随即转发南岸区分中心。

10点25分,南岸区分中心派出监督员到达现场,对现场拍照取证。相关影像资料随即传回指挥中心,由受理员转交值班长处理。值班长经过查询,确定了海棠晓月一线市政主管部门,随即将信息传给对方,要求派员清理。

10点38分,现场摄像监控显示,环卫工顺利清除垃圾,并向监督员报告。值班长接到现场监督员办结汇报,并为处理结果结案。

处理这起公共环卫事件,数字城管中心仅耗时18分钟。

随着全市数字化城管体系的建立,暴露垃圾、油烟污染、工地扬尘、施工占道、路面塌陷、下水道堵塞、道路积水等公共事件,都能够得到迅速的处理。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治安防控、环境监测等公共管理战线相继实现了智能化——一个集数字监控、即时接报、即时处理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已经现出端倪。

低碳的“智慧”

2013年2月底,重庆大剧院。

李浩捏着《分手大师》的戏票,步入剧场。

19点30分,这部享誉全国的滑稽舞台戏开始了。

在剧场这个密闭环境中,李浩靠在座椅上,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热烈鼓掌——全场近千名观众也跟他一样。

一场演罢,李浩丝毫不觉得剧场内空气憋闷。

李浩并不知道,近千人一起看戏,居然不觉得憋闷,是因为重庆大剧院的空调有“智慧”。

2009年10月,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一期工程竣工。这种被称为“水空调”的新型控温系统具备智慧和低碳特点,能根据当前环境温度,对江水进行制冷和制热处理,作为建筑物的空调冷热源,实现有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重庆大剧院成为首个受益者——当年大剧院的200多场演出,全部由江水作为冷热源。

如今,此系统二期工程也已经竣工,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冷热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和重庆低碳重大项目等试点项目相继建成,低碳的“智慧”正得到全面应用。

未来,你的家也将变得“智慧”。

服务的“智慧”

2013年4月9日,茶园新区物联网基地,李鑫走进“智慧南岸体验中心”。

他随即被迷住了——

当你站上演讲台,麦克风和摄像头会自动转向面对你。

当你走进家门时,家里的空调和照明设备会自动打开。

当你准备欣赏家庭电影时,窗帘和灯光会自动关闭。

在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中心内,展示了涵盖居家、交通、办公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技术,供广大市民提前体验。

跟停留在实验室里的实验不同,这些技术正在或即将投入实际应用。

在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南岸区计划在2013年建设十个“智慧生活”试点社区。三年内,还将通过区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吸纳等方式,筹集15亿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资金。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7

智慧城市,改变未来

据了解,最早提出智慧这个词汇的是iBm公司的“智慧地球”。在浙江,“智慧”也不落人后,2011年,浙江省政府多次提及要建设智慧浙江的目标,宁波更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根据业内专业的定义,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本质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简单来说,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无线射频识别)相关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据悉,智慧城市可以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能在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因此,智慧城市的提出,绝不仅仅是一个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号。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并不局限于理念的范畴,它会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府决策等各方面都产生比较深远的革命。

智慧城市,美好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众幸福感知。”对政府而言,智慧城市能推动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降低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对社会而言,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对市民而言,能感受前所未有的信息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智慧城市时代,我们完全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工作间隙,用手机实时查看家中的安防情况;回家之前,通过手机或者网络遥控家中的电饭煲并启动空调;出门之前,通过实时路况系统选择最通畅便捷的道路。这些和谐舒适的生活梦想,在“智慧城市”里都将一一实现。

对政府管理而言,其实通过过去的数字城市建设,我们就已经能窥见到未来智慧城市的雏形。日前,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积极参与了各类政府、企业智慧行业应用项目建设,在全省多个地市部署数字城管、数字应急、平安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客运等智慧应用平台,使工作人员都能实时获取想要的信息,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已覆盖浙江80%以上城市的数字城管的应用为例,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借助“全球眼”视频监控技术为平安城市建设保驾护航。目前“全球眼”视频监控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教育、银行、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拥有15万个监控点,承担了全省90%以上的平安城市监控点的建设。此外,基于3G技术的智能交通,目前已有4000辆客运车加入,12000个摄像头投入使用;智能环保也已在全省3000多家污染源监控企业得到应用,并建设了30多个水质监测站。

智慧城市,光网先行

建设智慧城市对光纤、3G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要求特别高,这就需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浅显地理解,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这些技术做基础,离开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设施,智慧城市就是“空中楼阁”,智慧不起来。而在“智慧”的世界里,光纤网络即光网是“智慧”的基础。

当前,浙江在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多项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这是由于以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为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出口总带宽达550G,建有iDC机房21座,Chinanet总出口带宽达到4.4t;电信CDma3G网络的覆盖率已达96.6%。全省无线宽带服务点目前已经达到10万个。

为了推动智慧浙江的建设,中国电信浙江公司还将大力推进“城市光网”与“无线城市”专项工程建设,采用光纤、3G、wiFi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光网?无线”城市,实现有线无线协同、无缝立体衔接,大力提升带宽接入能级,不断丰富各项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8

按照正常状态估计,一个较为理想和稳定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应在75%左右。而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所以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化仍处在大规模加速过程中,据估计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30年。

当前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也在逐渐形成、壮大。但是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体系与空间分布的快速变化,社会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凸出。

其中,管理核心问题虽然涉及到城市病问题,如候鸟式劳工迁徙问题,交通效率快速下降,空气、淡水、食品安全等问题。但是由于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通过处理信息来得到决策,因此深层次的城市管理问题则体现为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在这些因素中,如何将日益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大数据”)通过处理来积极地影响城市正常运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在城市的信息化的背景下,其中的关键又可以概述为如何让“大数据”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

通向智慧城市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外在表现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以及数据的快速传送、分布和利用。而在一个城市中,海量的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网站搜索购物过程中搜索引擎公司会记录下你的搜索记录;驾车过程中,电子导航系统会自动定位并向你指示方向;去医院就诊过程中各种仪器所记录的病例档案;手机通讯过程中留下的联系人、通话记录等信息……它们就是“大数据”。可以说,由于城市对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大数据”就在我们的身边。

2012年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文件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内需,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构成智慧城市的基础分别是交通网、水网、能源网和信息网。

而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个文件,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管理者无法获知实时状态,并进行实时的整理和分析;虽然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项目,不过很多业内人士都指出,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存储分散,缺乏共享或共享服务质量与效率不高,并且缺乏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公民很多时候都无法共享信息;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和不兼容的接口让城市管理者由于无法获得管理所需的清晰视图用于决策;城市管理各部门间也无法对事件、事故或潜在危机的整合性单一视图,无法快速分享信息,缺乏领域与领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很难整体协调。

因此,需要从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并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支撑的角度,打破各个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的现状,实现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的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共享共用。针对共享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的基础架构实现不同数据的快速查询、统计、关联等操作,为政府各级领导和各业务应用对象,提供有效支撑业务应用、领导决策和内外部的信息共享。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深层含义。

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早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及“数字城市”的建设一脉相承,但更注重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更强调城市管理协调统筹,是信息化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的更高级阶段。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建立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与控制,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所以综合来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有机结合。

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物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

物联网在于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而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而且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促进了软件开发商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在智慧城市时代为机器增加了可以思考的大脑。

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在智慧城市的数据处理中,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

由此可见,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智慧城市=

聚合+分析+决策

在人们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组织决策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依赖数据的支持。而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迅速发展,数据缺乏的问题已经成了历史,但在目前数据过剩的情况下,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政策仍然低能弱智,这些政策不仅阻碍城市正常发展,也造成资源浪费及各种负面效应。

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最佳方式追求最满意目标的智慧决策,则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决策智慧化既是智慧城市的实现路径,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评价参数。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让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与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它通过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聪明地管理。”邬贺铨院士表示。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呢?

相关专家表示,大数据主要通过数据挖掘,将形成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需要它们的流程和员工来进行信息化组织,进而加入到决策过程中。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研究者通过调用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以及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再比如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关键事件、天气、物流信息等进行实时挖掘,可以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此可见,形成大数据并不是未来的核心,对大数据的处理才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未来大数据将更多参与到智慧城市决策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衣食住行到商业往来;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城市只有以大数据为智慧引擎才能将其引向“智慧化”。

第科博会上,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恩勇说,大数据产业目前已经提供数据分析、挖掘,并为领导进行决策等服务。王恩勇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同方将北京市72个委办局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在进行分析后可以为市政府的领导提供实时的或者定期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宏观等各方面指标。

“城市间目前还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到省级实施才有可能实现。”王恩勇指出,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结合上,不论是人还是城市都有很多指标,同方设定了一些指标对城市运营进行体征管理,而根据指标的情况就能看出城市运转是否都正常、有序、高效。

通过以上的案例,经济学家成思危所讲的“狭义的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就可以被理解了,而他所讲的“广义的智慧城市是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则为未来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结合方式指出了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炒作

2013年1月15日,日经Bp社的“智慧城市及服务研究会”指出,在创建智慧城市及服务方面,城市及服务需要保持为居民活动提供支持,建立开放的服务基础平台和创新性模式是智慧城市的三个主要方向。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相关的技术手段正在日益丰富,大数据被认为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支撑。

日经Bp社认为,智慧城市努力的方向不是引进最尖端的技术及设备,而是“创造一个人人能够每天充实生活、愉快工作的场所”。所以,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驾驭大数据,“真正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文化或者跟人有关的,这就需要一些流程,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人、文化、流程或者基础设施。”

而从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来看,现在对大数据的处理正面临概念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范,智慧城市的快速复制和规模推进受到了影响。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9

在当今网络科技不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基于网络科技优势作用的发挥,各行业都极力想通过一系列变革措施的实施,来搭上互联网这一顺风车,使自身在当今网络科技化的时代得以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化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渐兴盛起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旅游业。以2016年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为例,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全国总共接待游客已经超过了5.93亿人次,单单旅游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822亿元,相比较去年高出了将近14.4%。在网络化时展背景下,如何促进网络科技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智慧旅游的建设,推动传统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改变旅游行业以往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现状

智慧旅游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借助于便携的互联网上网终端,收集各种旅游资源、经济、活动等信息,以为旅游计划的安排和调整做出科学规划。智慧旅游的优势受到旅游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有南京、镇江、北京和成都等智慧旅游城市。但是,由于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智慧旅游案例

在2010年我国镇江首先引入“智慧旅游”发展理念,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无线技术和旅游应用软件,做为我国“智慧旅游”开展的首要试验点。并在未来发展中,国家为镇江打造了一系列软件、应用设备及开发、旅游服务等平台,大力推广智慧旅游产业。到今天为止,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智慧旅游发展格局。并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沿海城市发展,最后逐渐向内陆渗透的发展局面。国家软件开发也随之加入了智慧旅游的狂潮,例如新型的航空软件、购餐软件及住宿软件等,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旅游,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软件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在开展“智慧旅游”产业时缺乏整体的规划,国家只是采取几个试验点的形式,而不是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实施智慧旅游战略。这种整体规划的缺失,造成了我国旅游产业不能全面实现智慧旅游,并且对于很多旅游景点,并没有系统软件的支持,在相关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利于我国全面化“智慧旅游”的实施。但是,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格局有助于我国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点景区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开展相应的旅游服务时,公共服务体系并不能为“智慧旅游”做出有效的支撑。饿了么等应用软件无法向个别的旅游景点渗透,例如在高耸的黄山地区,送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无线技术也无法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网速的渴望。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很多软件即使能够做到精确定位,但是对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展,却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我国的“智慧旅游”缺乏科技支持和专业人才培养。“智慧旅游”概念最先起源于国外,在近年来中国引进了相关概念,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业,但是由于我国技术较为落后,软件人才较为稀缺,不能像国外一样,全面开展智慧旅游产业。在开展“智慧旅游”时需要较为先进的软件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根据未来发展趋势,研发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软件技术和应用app,但是我国高校中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并不能进行高效的软件研发,而是通过对外来技术和人员的引进,从而开展相应产业,但是这种引进模式不利于我国“智慧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

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智慧旅游”在我国全面化推广,国家旅游局必须制定完整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不是只重点发展几个旅游城市,忽视了绝大多数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不仅有利于我国“智慧旅游”软件在我国旅游城市的全面开展及其建设,还对提升我国旅游城市收入,实现我国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完整的发展规划会使旅游软件向各个城市延伸,从而形成广大的旅游软件系统,从而更加地便利人们的旅游生活。

(二)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对我国开展的“智慧旅游”产业的有效支撑,智慧旅游产业的开展离不开信息而存在。在开展智慧旅游产业时,软件开发者要获取游客相应的信息,并通过软件信息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并做到为消费者提供准确、清晰的信息服务,打造信息平台,使消费者在决定旅游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旅游方式,以便做好游前服务,例如酒店预订和门票预订等。其次;在游客游玩过程中,软件开发者还要通过信息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在游玩的过程中订餐等,在游客消费后做到对个人数据的保密,并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增强游客对软件的依赖感,从而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目的。

(三)积极培养软件人才

软件信息人才在我国较为稀缺,在开展“智慧旅游”软件开发时急需大量的软件人才做为后台技术支撑。但是立足于我国现状,要想在我国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我国应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现代化的信息软件人才。同时,软件人才的培养也会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我国的软件产业和“智慧旅游”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软件人才的培养也会为未来“智慧旅游”服务软件开发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有力推动“智慧旅游”在我国的全面化开展。

(四)重视消费者需求

在旅游产业中,消费者需求很大程度上刺激着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的“智慧旅游”软件开发时,消费者对于服务种类的需求会极大的刺激软件app的发展,顺便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发展中,电子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因此,开发商应重视消费者需求,利用电子业务开展电子服务,以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目的。并且,在现代的软件开发时,要注重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新的产品或者推出新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在旅游软件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结语

智慧城市的未来篇10

“十二五”伊始,宁波市出台了《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智慧基础设施得到快速提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加快推进的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收效良好。

综合起来的优势

谈及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宁波市在几年间迅速找准智慧宁波发展方向的秘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月娣这样表示:首先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二是有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宁波为智慧城市建设专门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有独创性的路径和模式。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點,坚持试點先行,以點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四是与宁波国际强港紧密结合,发挥强大的港口物流优势。

城市发展的路径不一而同,抓住并善于总结自身城市的特點,利用现有的经济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条件是将城市综合实力集中在一起发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城市的重视,宁波在国内首个系统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对宁波来讲能够一路保持领先也并非易事。谢月娣总结:从战略规划角度来说,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市抓住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的契机,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适时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了国内首个系统谋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从宁波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其次,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智慧应用大体系

在智慧城市推进的进程中,宁波坚持应用为先,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點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谢月娣介绍: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将突出三个主题:第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重點,大力推进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第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以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第三,围绕政府管理转型这一主题,以基础性、公共性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围绕这些主题,宁波市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十大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促进城市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建设,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探索,宁波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效正逐步显现。三大先行试點重點智慧应用体系项目成效明显。在智慧物流试點建设方面:《宁波市智慧物流试點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近两年的重點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两大平台不断完善,基本打通了通关环节和物流环节,实现了宁波通关、物流、外贸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功能和辐射范围等。此外,在智慧健康试點建设方面、智慧社会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各重點领域智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智慧城管、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各领域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智慧城管已基本完成一期五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市、区两级的公安、城管、街道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已经实现整合共享,形成多路、多點动态监控网络,中心城区主干道实现管理全覆盖。在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建设方面,全市网上监管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已完成2248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网上监管系统安装,有2065家单位已与全市中心服务器对接,实现了数据传递交换。在智慧公共服务方面,数字乡村、81890求助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了新进展。根据宁波市智慧办今年的《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2012年,宁波还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智慧产业新发展

根据规划,宁波智慧产业建设将重點围绕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开展,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谢月娣表示,宁波未来“智慧产业”发展将具备三个方面的服务“亮點”:

首先,立足于地理特點,服务于港口经济,在智慧港口物流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依托宁波现代化港口区位优势,积极完善港口航运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推动以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为重心的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推动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创造新的品牌优势。

服务于集群经济,在智慧制造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宁波传统产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點——块状制造业经济比较发达,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每一个块状经济变成一个智慧型集群,并精心构筑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加强产业问的协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