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十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十篇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58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1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工程;作用

引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3

   内容提要:环境与经济的博弈由来已久,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处理二者的关系显得更为关键。如何避免环境成为发展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牺牲品,是当下我们环境法制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危机对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反思经济危机下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而引出环境收入税收制度,对该制度的优越性、可行性及具体法律制度框架进行探讨。以期通过这种新的措施来扞卫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避免经济危机引发新的环境危机。

   一、经济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万事万物都是辨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经济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同样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理性地认识。目前来看,经济危机对我国环境保护是有利的,受经济危机影响,很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纷纷停产、歇业或关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排放。同时,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投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这将使很多地方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上一个台阶,这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功能是有利的。但从中期来看这个影响可能是负面的。[1]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好转,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利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面对安全、环保、工人工资等问题,通常会把环保作为牺牲的第一块内容。所以,这种形势继续下去,那些已经建了环境治理设施的企业可能会由于经济状况不好而停止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反倒对污染物的减排会形成负面影响。不止是企业,即便地方政府也可能出于经济目的,在博弈衡量的过程中,放松了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为企业的某些污染行为开绿灯。所以真正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平衡的时候,环境还是很脆弱的,这样被迫让位于经济增长或者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从而带来新的环境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以正在酝酿制定的落后工艺产品税为例,落后工艺产品税[2]是针对落后工艺生产的产品征税,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消费税、出口退税等,目前已被财税部门接受但还未采纳。我国资源型、重污染产业中充斥着大量的落后工艺,经济危机中,钢铁、焦炭等资源型、重污染行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国内钢铁行业已经处于下行状态,出现了大面积的减产潮。在这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小钢企纷纷选择停产歇业。从落后工艺产品税的推行角度,在价格低位时对资源型、重污染工艺征收产品税是比较理想的阶段,对整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种条件下,非常有利于落后工艺产品税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但同时,一些经济、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也可能反对和推迟落后工艺产品税出台。因此,如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有计划地调整环境法制建设、降低不利因素对环保的影响将是各类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亟需考虑的问题。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要坚持不懈的将之落实贯彻下去。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提出的救市措施都不约而同地含有“绿色成分”,将绿色经济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绿色经济,搞好环境法制建设是一切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选择,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局势下,尤为如此。我国多年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有效手段。但是现有的立法体系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经济、社会方面的法律本身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3]而有效的措施又没有得到及时应有的落实。如环境收入税收法律制度在国内外学术界、在各相关部门都已经反复探讨过,它是弥补环境保护资金不足、缓解经济危机压力、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举措。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实践中却迟迟没有推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建设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协调各个部门、行业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在全世界都在反思经济危机产生、蔓延和爆发的教训的时候,及时和认真地吸取教训,提高对于相关政策制度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征收环境收入税,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法律行为,恰恰符合这样的要求。作为一种基于筹集资金为目的的环境税,环境收入税可以形成稳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金来源,是解决经济危机下环保投资不足问题的主要出路。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学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赋予此类经济政策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使之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发展经济是全国的中心任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法律制度是实现二者的有效保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战斗中,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加强持续发展立法,建立科学、完善、协调、高效的环境法律体系,为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环境收入税收制度

   (一)制度的优选

   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出台有效的制度手段。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工作同时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及经济危机三大挑战,在目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限制条件下,如何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保护环境,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环境法制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既可能来自市场失灵,也可能来自政府失灵”,因此,政府必须基于现实的政策,考虑自身的行政能力,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应对经济危机。而环境收入税收制度既能增加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提高财政综合实力,又可以通过专项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项有力对策。

   (二)认识环境收入税收制度

   环境收入税是环境税的一种。按照欧洲环境局对环境税的分类,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收回成本型环境税,如荷兰的污染收费、瑞典的电池收费等;二是提供刺激型环境税,如瑞典对nox的征税;三是增加收入型环境税,本文要介绍的环境收入税就属于此类。环境收入税是以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为目的,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应税收入额为征税对象而设立的一种环境保护专项税。它是向环境保护的受益者按照其应税收入所征收的一种税,是“受益者付费原则”的具体运用。

   其实这样的环境收入税收制度在国外早已有之。1986年美国就已开征了环境收入税,并将其列入“超级基金税”(Superfundtaxes)的范畴。美国的环境收入税是根据1986年国会通过的《超级基金修正案》设立的,它与企业经营收益密切相关。美国的立法规定:凡收益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法人均应按超过部分纳税。环境收入税实行比例税率,税率较低,为0.12%.此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意大利的垃圾处理税,也属于该税种的范围。

   (三)环境收入税收制度的优越性及可行性

   之所以说环境收入税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有力武器,是因为它本身固有的属性非常适合经济危机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经济危机之时,环保工作担心的无非就是成本和资金问题。而与政府管理成本和企业纳所得税成本相比,征收环境收入税显然成本更低,在一定条件下,如果纳税人的数目众多,那么就会影响税收收入。这些收入可用来减少公共赤字,增加公共开支,或者在总体税负一样的情况下,降低其他税种的税负。这种税收收入可以用于专项使用,其中一些可以用于环境保护,余下的可以建立环保基金或机制,避免在与经济发展博弈的过程中,环保建设被充当牺牲品。

   而且作为需要赋予法律效力的一项制度,环境收入税收制度也具备了法律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开征环境收入税是“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的具体适用。污染防治和自然的保护需要支付费用,而这些费用除了由造成负外部性的给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责任者承担外,还应由享受良好环境的正外部性的受益者来分担。这正是正外部性理论的具体适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维护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受益者是普遍的,对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征税以给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成本以补偿是符合公共物品理论基本原理的。

   从合法性的角度分析,开征环境收入税,既合宪,又有一定的立法基础,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作为环境收入税收制度的原则的“受益者付费”与“污染者付费”相比,它能更进一步增强每个企业和公民的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污染者、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外,自己作为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也应承担一定的经济方面的义务。在我国,开征环境收入税也有了一定的制定法基础,且有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早在1985年我国就已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专为城市维护建设而征收的地方特定税。其税款专门用于城市的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维护建设,为城市的环保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显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税款的实际用途来看,该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筹集环境保护资金的功能。而这一特征正好与环境收入税的征税特征相符合。因此,在我国开征以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为目的的环境收入税已有了一定的立法与实践基础[4].

   (四)具体法律制度框架

   1.设立方式

   环境收入税的设立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扩大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环境收入税,其税率在原有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基础上得出;二是单独设立一项环境收入税,采取与城市维护建设税类似的税基。基于目前应对经济危机的紧迫性,出于立法效率考虑,可以先选择第一种设立模式,直接将现有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扩大,待日后时机成熟了,再将之独立出来,成为真正完整的环境收入税。

   2.征税、纳税主体

   环境收入税的征税主体又体现了它较之其他税种的优越性,因为它是以收入为依据的,因此不会涉及到专业的环保技术问题,税务机关完全就有能力负责征收。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出发,环境收入税的纳税主体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销售(营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当然,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4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涌入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环境的负担,使本已污染严重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政府采取了多项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为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环境之美”视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而农村环境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一轮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的普遍重视,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然而我国虽制定了大量的关于推进农村环境的政策与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很难达到政策规划的预期,被经济或其他利益所支配,不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鉴于此,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1.1.2研究意义

   农村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农民和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是基本健康和稳定和谐的,但是一些局部地区破坏严重,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还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索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普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话题,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唐刚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在分析现行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缘由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机制、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与参与权、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以及建立政府驱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途径;邹荣在《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从现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国家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地方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对策。李彦玲和李延华在《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一文中,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投入与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建议。杨永芳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等文章也从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性资料。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迪新的硕士论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中,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状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构想与建议。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从经济手段、行政监管、立法执行等视角提出了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主张,对本文深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联邦政府较早的将重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较好的保护了农村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第一,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德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肩负着环境管理的重任,以环境因子外部性的特点,要合理划分环境政策的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以此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上。韩国学者从国家新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加快新村建设的途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步进行,此外,韩国学者还主张通过环境相关政策与经济政策、农业发展政策、资源开发政策共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循环模式。第三,在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上,日本学者从日本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出发,对健全农村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构建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总之,由于各个国家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农村环境的状况,从国家的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的建议,为各国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2章

   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一般概述

   加快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只有明确涉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一般含义和主要内容,并从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出发,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化建设的建议。本章主要对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进行系统阐述。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人口纷纷融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保护生态环境则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条件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环境提供人类维持生存的条件,并提供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就必须同环境打交道,通过社会劳动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自身的物质文化环境。因此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最严重的挑战

经济增长是人们历史发展中始终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处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深刻论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指出人类和大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从整体上看,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过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种发展方式和思想根源是人类可以主宰、改变和控制自然,物质财富所依赖的资源是不会枯竭的。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无偿使用,都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

3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总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快速增长,加之技术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现象正在加剧,长江枯水、黄河断流、森林草原植被破坏、水污染、沙尘暴、交通受阻、飞机停航等情况令人心惊。这些已经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对人民身心健康构成威胁。随着社会的进步,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环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4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市”的出现是发展经济“聚天下之民,敛天下之财”的产物,汉文字一个“井”字,形象地表明纵横交错的街坊路口有一口水井,人们聚居在周围生产生息到井边汲水、交易、交往、休闲,这种具有生产生活和公共空间的环境应该说就是“城市”的雏形,古代亦称为“市井”。后来为防御掠夺,围以高墙成了真正的“城市”。“城”也算是最早的环境保护吧!“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4.1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如今,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且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4.2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已不是古代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交易而归,各得其所”的封闭简单的模式,它是集工业生产、科研教育、商品经济、行政管理、居住生活、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开放型建设,从城市功能上分水电气供应、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垃圾污水处理、排涝抗灾、自然资源保护等综合性系统工程。

现代城市建设已不是“秦砖汉瓦”的时代,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及一些新型的建材已超越了所谓“百年大计”。一座建筑、一个街区、一个城镇的建成将影响几代人,几百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因之,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4.3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说,在城市建设中,工业经济发展一定要抑制对资源的无度索取,(如土地、水、森林、植被等)要控制对环境(也包括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水、大气等),为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生活的城市环境,并为子孙后代城市的现代化留有可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同志指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社会经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提高质量和效益,注意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4.4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目前,城市建设的势头正旺,大城市向更大城市-扩容.、结链,中小城市“旧城改造”方兴未艾,“小城镇大战略”蓬勃发展,开发区风糜全国,筑巢引凤、拉动内需……在投资短缺,甚至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大干快上、只争朝夕,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依靠开发商(甚至是开发预售房款)借“鸡”生“蛋”。但由于认识上,投入上,管理上的不足和滞后,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1)由于急功近利,仓促上马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没有高标准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专业规划,造成布局上的不合理,污染的扩大化。

(2)由于开发商出于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在开发建设中往往忽略“三废”的同步治理,忽略了广场、绿地、街心花园、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预留和设施,有时不惜破坏原有的生态人文环境,特别是历史文化遗迹。

(3)由于一些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抱有“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幻想(其结果是“先建设无环保”、“先污染不治理”)。忽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环保基础设施(如饮水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忽视对工业污染的整治。一些工业污染项目由境外向境内,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层层转嫁。

(4)由于城市建设管理中环境保护执法依据、机制、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加强,作为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脏乱现象依然存在。

如今,人们时尚于“第三环境的”建设可以一掷万金十分金将自己的“香巢”装修的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对第一环境“第二环境”的关心,重视和保护。

(5)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工业污染的严重,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全国性的城市环保问题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5提高认识,统筹规划、保护环境、造福子孙。

(1)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特别是领导决策的认识和素质,城市建设一定要和环境建设、经济建设认真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并以环境保护的专业规划为重中之重。

①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点,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明确定位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商贸区、文化区、城郊农业、绿化水体生态区等。将工业污染及影响集中缩小到最小范围。烟尘控制、噪声控制、水污染达标排放。对原有不合理的布局要逐步搬迁到位。组织合理的交通网络,使城市人流集散、对内对外联络处于最简洁方便的状态,提高城市功能效率,将交通环境大气噪声污染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

②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分类治理城市建设的环境整治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如建设好饮用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管网化,这些基础设施对保护环境会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分类治理首先解决水污染的治理,要从源头抓起,强化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最大限度降低污水排放,实行达标排放,对城市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严重的产业项目下决心关停并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立清洁能源区。

③不能重蹈“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前面提及现代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步建设将损害几代人几百年的自然人文环境,而且很难甚至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对于环境污染进行事后治理与事前治理的费用常常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

(3)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个人的机体必须健康健全,有活力,有仪表、有气质,而城市也大体如此。

净化,是城市的健康。城市的功能布局有如人体肌体器官的协调,道路有如骨架,河流有如血脉,有好的骨架、血脉才能附着肌体、组织建筑、循环流动、运转自如。水电气物资供应、污水垃圾排放有如城市的消化系统,只有设施齐全(有进有出)吐故纳新,城市才能健康生存,不然将病态运转,黯然失色。

绿化,是城市的生机、活力。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地的砂化,绿化可以隔离噪声、净化空气,改善气候,象城市的“肺”一样使城市的呼吸舒畅。绿化可引来鸟类、昆虫等人类的朋友创造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优雅宜人的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美妙的绿化的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居住环境。

美化,是城市的仪表是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局限于平面的规划布局,而要提到立体(空间)的“城市设计”高度。组织好城市的天际轮廓、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城市”二字:“市”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现代的“公共空间”(古代主要用于贸易称之为“市”)。没有公共空间,有“城”而无“市”是不完整的,不能称做为“城市”;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空间、交通空间、景观空间,特色空间(如山水等)的组织,设计好城市广场、山峦水体、停车场、街心花园、雕塑喷泉、路灯、电话亭、夜景亮化……把每一个空间、建筑、设施、小品、都当着精品去做,为城市创造美好的环境。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品性,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素质。环境保护,除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外,对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扩与开发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是上千年乃至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印证,文明素质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目前,不少城市的历史文化遣迹都是在现代“建设”的名义下不断被破坏被扼杀,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不能生的,破坏一个就少一个,当有朝一日,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在“建设”的各义逐步消亡时,那么我们还读什么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另一面一定要提高城市的文明素质,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人文环境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不然,将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在城市建设特别旧城改造中,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一定要有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一定要有街区详细规划和遗迹保护实施规划,一定要完整保护,不但要保护遗迹本身,而且要保护它的周边环境和天际空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展示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内涵。

(4)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反过来人类利用自然和资源不断创造,改善自己的环境,是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并为子孙后代留有可发展的资源空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宜未雨先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让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将环境保护工作当头等大事、当务之急来抓,功在当代而造福子孙。

6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领导,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6

这次全区环境保护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总结“十五”期间全区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保任务。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区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环境友好型企业。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牎并借此机会,向辛勤工作在全区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牎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光荣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五”期间,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得到缓解,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观。在自治区工业化加强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凝结着全区环保战线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环境保护方面长期积累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实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友好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个别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治理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认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有的干部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思想认识仍然不到位。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生产设备投资轻环境保护投入的倾向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尽管“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总体上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工业结构以重为主,能源资源消耗高,排污总量较大,还没有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三是执法监管比较薄弱。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为此,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依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不仅成本高、效益差,而且难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就是以较小的环境投入和成本,换取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而且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这个角度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国家进行生产力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的关系,变被动适应为主动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的良性互动。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和谐内蒙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达标。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在努力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同时,确保完成资源环境的约束性目标。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是一个地区发展条件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实实在在的政绩,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这件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地区发展形象的大事抓紧抓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明显好转。全区90%以上的重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60%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在2005年基础上,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8%和6.7%;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稳定在国土面积的13%以上,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对于我区这样一个能源、资源性产业比重较大的产业结构,实现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难度很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扎扎实实地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确保完成各项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污染治理,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是污染防治,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和空气等污染的突出问题。要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完成保护区规划,保护集中饮用水源地,确保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要认真执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污染隐患排查力度,落实防治责任制,严防发生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抓紧制定鼓励节约用水的政策,尽快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组织实施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抓好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源防治。要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要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机动车辆、噪声、烟尘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牧区面源污染。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既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实践证明,相对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的恢复是一个更加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区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尽管近年来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生态环境仍然非常脆弱,必须毫不放松、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恢复生态功能为重点,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保护好天然植物和生物的多样性。各地要科学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要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落实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协调。

(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是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一是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非资源型产业,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向集群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通过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严防区外落后生产能力向我区的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大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建立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机制,推进工业园区的内部循环。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服务业,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要积极开展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攻关,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强环境保护,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加大财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能力建设,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级政府要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环保任务,将环境质量各项目标层层分解,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要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行政干预、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到“十一五”末,国家给我区下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14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27.7万吨,按照国家的要求,自治区要将这些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给各地,各地要尽快将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对自治区政府下达的指标,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加快节能减排指标统计体系、动态监测体系、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建设。今后,自治区政府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各地要拓展思路,坚持多渠道落实总量控制目标。在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中,要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排放总量;在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中,要通过环保工程减少排放总量;在城市环境设施建设中,要通过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降低生活污染总量;在重点企业的环保工作中,要通过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削减总量;在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中,要通过增量带动存量调整来消化总量,做到科学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在完成环境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科学决策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的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资源开发、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估价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完善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围绕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未批先建、违法排污、偷排污染物、转嫁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企业要该停的停,该关的关,该处罚的处罚,该取缔的取缔,决不姑息迁就。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7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经济法学

一、我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取得巨大发展,高速公路里程数仅次于美国,有望赶超美国。公路建设中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随之日益凸显,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法律规制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仍有不足之处。

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最先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行《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2003年交通部颁布的部门规章《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系统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得到针对性规定。

部门规章仍有待完善之处。法律的规定和实践易脱节,具体实胞的权责不明确,或是交叉管辖,造成权力的滥用等。我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标准明显低于国际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制定较为先进的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较详细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立法与执法之间存在差距,有些地方权责不明确,导致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意识差,不严格遵守具体的规范。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规定较模糊,导致有些地方无人监管现象,有些地方被处罚多次。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显得十分重要。

二、我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学理分析

下文首先对公路建设环境

保护进行界定,从经济法学角度,分析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特征及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原则,为完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中出现问题提供经济法学依据。

一)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界定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二)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特征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具有经济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公路建设项目本身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建设项目中的部分资金是涉及防水减排、减少污染,后期对环境的影响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必须依附丁二国家的政策。公路建设项目不能盲目进行,需要紧随国家的政策导向。公路建设项目需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做出适合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评价制度,不能一味地追随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评价制度。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具有政府主导性。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调整的是直接国家意志或首公共、集体利益的经济关系,从而与政府的管理和参与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这种特殊意志性的客观要求及其在法律上的反应,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在强制性、授权性和法的实现方面均体现着政府主导型特征。

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原则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需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是指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环境法的最高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只有协调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真正实现。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遵循责权利相统一原则。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在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方面,是指各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及各个环节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职责和责任必须相统一,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不到位等现象存在。只有这样,更好地实现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

三完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法律问题建议

针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结合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等,提出完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用法律手段保证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当前对于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普遍情况,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文件,但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许多承包人法制观念淡薄,随意破坏环境的事故时有发生,比如在施工中任意向工程沿线涡流中倾倒大方量的弃土弃渣,减小河流的过流断面,不能保证汛期防洪安全,有可能导致洪涝灾害,但事实上承包人并不会因此行为而受到法律的追究。为了杜绝此类违法行为的发,国家应该加大公路建设环保执法力度,使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建议开展公路建设环境监理工作,通过监理手段,督促承包人做好施工环保工作。仿效工程监理的运行模式,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实行环境监理制度,通过公路招投标,确定环境监理单位,签订环境监理合同,确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通过相对独立于业主与承包人之外的第三方,即环境监理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实施环境监理,可以大大减小公路建设项目因施工行为而对沿线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程度,实现了工程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事实证明,在公路建设中引入环境监理机制,明确业主、环境监理与承包人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赋予环境监理相应的监理管理权,能有效抑制承包人施工中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保护公路建设项目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搞好公路建设项目立项中的环保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制

1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相当的环境代价。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使我国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任务更加艰巨。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关注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1]搞好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是加快“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2]

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现状,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法制框架内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是立法机关、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建设“两型社会”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因此,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地位,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的全民教育,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3]

首先,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行为,大力宣传和提倡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途径,培育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三,探索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消费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树立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通过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形成绿色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让生态文明之花在每一个有觉悟的公民心中绽放。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仍保持了8.7%的高速增长。但生产扩张与资源消耗、生产规模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个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循环经济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资源化、循环化、高效化、清洁化”优势,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其实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缓解环境和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步骤。

立法机关应以现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加大循环经济立法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应抓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生产领域内部-消费领域内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之间”不同层次的循环体系,[4]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等手段,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使经济活动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预留生存空间,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将绿色GDp列入考核范围。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小越好。[5]

而长期以来,我国干部的政绩考核过于侧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助长了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这种干部考核制度已经跟不上时展步伐,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完善新的政绩观,尽快将绿色GDp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以绿色GDp作为干部考核的基础,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唯GDp至上的政绩观,使各级干部能够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考虑。

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探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我国国情,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以加快实现环境保护“三个转变”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环境保护战略指导思想,把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等规划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开拓进取,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生贤.致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的公开信[J].环境保护,2008,4:卷首语.

[2]周生贤.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环保新道路[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1:66-68.

[3]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60-64.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9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6、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乡镇政府要在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调动群众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建设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

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扭转,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建设等,促进*县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期目标到2*0年,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开始减缓,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种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抓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乡的建设,全县6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全县80%的乡镇实现良性循环。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篇10

今天的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环保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我区环保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上新台阶。刚才,区委、区政府与各街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环境保护责任书,克学同志传达了省、市环保大会精神,会议还表彰了全区环保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借此机会,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稍后,袁书记和谢局长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摆在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

(一)要充分肯定我区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保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领导考评机制逐步建立,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上新台阶: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梅院泥水库、后湖、滠水水质总体良好,保持在Ⅱ类、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二是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北部地区达到一级标准,其它地区达到二级标准;三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四是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木兰湖水质有所改善;五是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旅游景点在保护中发展。总体来讲,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生态保护治理得到加强,全区的环境质量、环境形势较好,已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清醒认识我区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区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环保工作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一是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个别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环保政策落实不够,产业工艺审批把关不严,无序开挖沙石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滠水等重要饮用水源的保护压力很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重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轻环保指标和环保把关。一些企业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将治理污染的负担向社会转嫁,推卸治污责任。二是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前川和南部重点乡镇都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几乎直排江河。部分工业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城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筑垃圾扬尘污染、各类噪声污染较为突出,临街门店的油烟和噪声污染扰民问题的投诉逐年增多。三是环保执法监管能力不强。全市环境执法监管力量薄弱、装备滞后,对企业超标直排、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到位,制裁强度不够。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在持续增长,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在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要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加强环保工作的认识。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总理指出,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后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并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领会温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我区已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发展步伐也在明显加快,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就是通过落实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一个好的自然物质基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到环境保护上就是要彻底摒弃资源粗放利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方式,坚持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良性发展路子,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要充分认识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最直接的需要,是增加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需要。保护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二、突出工作重点,争创环保模范型城区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工作水平,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富裕、和谐、生态建设为基本要求,以确保饮用水安全、整治区域性流域性污染、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总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主要目标是:到年,全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环境安全得到保障;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和声学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工业固废规范管理并妥善安置;主要污染排放总量符合要求;城镇建设符合生态要求,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到2020年,把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结构合理,拥有“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城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统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环境决定发展的方式和模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

一是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既要科学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加快发展,又要保护好环境,尤其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等环境脆弱区、敏感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要充分运用资源环境政策的杠杆作用,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以旅游发展为主,南部经济带以发展工业和物流业为主,东部地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中部地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

二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经济政策、规范性措施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因素。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和决策环评制度。在制定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行业发展规划等涉及环境的重大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要求,充分评估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或破坏,影响发展质量。要搞好环保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落实环保措施。环保规划应当体现全区经济和社会“”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落实“”规划环保目标任务,并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各类规划特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规划,在编制过程要主动与环保规划协调衔接。同时,要严格实施规划,把环保规划落实到重点工程项目,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流域的治理来推动环保目标的落实。

三是要坚持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要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计划,研究制定环境准入标准。今后,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项目未经验收就投入生产的要坚决禁止,对以试生产为由长期排污的单位要严肃查处。

四是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缓解环境压力,努力形成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率、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它的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看到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污染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环保问题。最近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正在出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经济正逐步从三产业的支柱向全区支柱产业迈进。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结合实施南部地区融入主城战略,围绕制造,大力发展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工业方面,要突出以南顺中油、轻纺城、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积极扶持资源节约型企业发展,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扩张。要认真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的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五是要加强生态建设。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是增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保护要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区国土部门和有关乡镇对凡是已到期限的采矿、挖沙等企业,一律不准续批、续签。对山体、水体、森林、湿地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要依据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炸山毁林、填湖造地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发生。要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建设工程,把建成绿色生态屏障。

(二)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切实保障环境安全。要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从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的环境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心健康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是保障饮水安全。区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并按规定报区政府批准。要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严格保护饮用水源。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要坚决取缔,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同时,要继续抓好木兰湖、梅院泥、滠水河、后湖等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开展工业污染排查,加强对造纸、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出路。要结合“川气入陂”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同时,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施工扬尘等问题,加强综合治理。特别是运渣土车辆、建设工地管理、油烟扰民等问题,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立足长效抓管理,防止反弹。

三是要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土壤污染情况调查,依法调整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态农药,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用薄膜,防止和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要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做好规划化养殖示范工作,尽快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要结合“农村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

四是要严防环境突发事件。要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完善环境应急监测装备,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前段全区清查违法排污企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全面排查,对有重大环境隐患的要责令停产整治,对位于环境敏感区,隐患大的企业和设施,该搬迁的要下决心搬迁,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确保环境安全。

五是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模范,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全面支持、督促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管理。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环保法律法规,敢于执法,敢于碰硬,下决心纠正环境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的现象。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快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不正常局面。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要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非常规手段,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和隐患、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等,进行集中整治。要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制度,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形成环境执法合力。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环境保护机制。要在把握新时期环境保护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导向。当前,要全面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逐步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保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放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机制。

二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保证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下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三是要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要通过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生态示范区等创建工作,促进环保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等措施,完善企业环境行为自我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公示、举报等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环保工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扎实工作,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机制,把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这样一些指标纳入到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并且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有机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环境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生态破坏严重、人民群众利益受到侵害等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要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单位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倡导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要通过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和公示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三)继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将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按规定保障环境保护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向环境保护倾斜,不断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监管等资金投入,保证环境保护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保障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利润,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