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十篇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十篇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57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1

[关键词]外资并购负面效应对策

一、外资并购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战略意图和产业垄断倾向。目前,外资企业在华并购实施近乎于”斩首行动”,专门选择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意图通过控制战略制高点,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操控。外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在国内良好的品牌效应、销售网络及强大的人力资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该行业形成垄断的格局,迅速占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这样就会对本土的其他竞争对手造成严重打击。而且,外资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还会不断对该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进行并购,逐渐完成它对该行业的绝对垄断。例如美国凯雷并购我国机械工程行业巨头徐工机械、法国SeB并购浙江苏泊尔等都是这种并购行为的典型范例。

2.注重企业控制权和产业控制力。新一轮的外资并购潮中,外资对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品牌使用权都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其中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公司,现在也在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谋求从产业链上和价值链上实施全面控制。目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意图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控制。

3.上市公司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效益较好的知名企业,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就比并购一般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品牌和知名度,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随着《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得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有了政策的指导和保障。

二、外资并购负面效应

在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越来越热的大环境下,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外资并购的方式,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外资并购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其负面影响,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外资企业在我国实行并购是其全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外资并购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并占据市场。外资企业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大规模进入我国,通过在重点行业和产业进行并购使其市场份额明显扩大。这种情势继续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从而形成垄断。外资企业正是凭借其在品牌、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来逐步实现其击败我国内资企业,取得垄断地位的目的。

2.易造成民族品牌流失。在外资并购中,外商利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吞食我国的民族品牌。品牌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而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之后,会放弃我国企业多年以来苦心经营的品牌,即使刚开始继续使用该品牌,但最终难逃被外资品牌代替的命运。而对于那些根本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永远只能给跨国公司代工。转贴于

3.易使国有资产流失。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国有股目前尚未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主要在二级市场之外通过协议转让完成,而且转让价格高低往往取决于双方的议价能力而非股权的内涵价值。另外。外资并购中资产评估制度不够完善,评估方法不科学,从而造成国有企业有形、无形资产的价值在资产评估中被忽视。

三、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对策

1.建立健全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强化外资并购监管制度。首先,研究和制定《反垄断法》,防范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地区性垄断和行业性垄断,以维护竞争秩序,保护民族产业。其次,严格外资并购审批制,创建多部门联合并购审查机制。重大并购重组活动,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对于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过程中,必须通过专项审议,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防范潜在风险。

2.强化产业战略和产业政策。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对于涉及战略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并购重组,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政府为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在允许和鼓励外资并购的前提下,应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有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外资并购行为。产业政策是直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意图的经济政策,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外资并购进行引导,以促进其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方向发展。

3.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国有企业自身建设。首先,经营发展战略要从注重国内市场逐步转向更多地注重国际市场,从注重短期效益转向注重长期效益,要从全球的角度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其次,要继续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制度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实力,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逐步形成有特点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2

【关键词】外资并购;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外资并购实际上是基于东道国视角的跨国并购行为,是指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国内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加入wto等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外资并购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凯雷并购徐工机械等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外资并购事件。200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最近两年外资并购步伐有所放缓。但是,我国巨大的市场始终对外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随着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外资并购在我国又将重新活跃。

由于外资并购在我国出现并发展至今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我国学者对外资并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外资并购事件的增多以及国内各界对外资并购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外资并购的研究迅速增加,研究视角趋于广泛。笔者将目前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外资并购动因的研究、外资并购后整合过程的研究、外资并购效应的研究和其他角度的研究。

一、外资并购动因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外资并购动因的解释,借鉴了西方企业并购一般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同时考虑了中国外资并购的现实情况。

桑百川(2003)认为,外商控股并购国有企业一般出于两种动机,即战略性并购动机和投机性并购动机。战略性购并动机又包括协作动机、惩戒动机和试探性动机。黄海霞(2007)把外资并购方的动因区分为战略性、投机性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战略―投机性和投机―战略性动因。

许崇正(2002)指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将主要集中于两点: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从增强公司全球竞争力出发,利用中国的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在中国设立全球供应基地。余珊萍、葛慧妍(2003)认为:全球竞争背景是跨国并购的推动因素、中国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巨大的目标市场规模是吸引外资的新奶酪、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外商投资的新目的。

李建国(2002)将外资并购的动机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获取规模经济;二是巩固市场地位;三是获取重要资源;四是获取先进经验技术;五是获取短期收益;六是避税转移资产。

二、外资并购后整合过程的研究

外资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对外资并购的实际效应或是否成功至关重要。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整合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文化差异问题、并购整合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研究外资并购后的整合问题。

季成(2007)研究了跨国并购的智力资本整合问题。其借鉴经典的跨国公司oLi理论框架,系统地分析了跨国并购的智力资本整合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跨国并购的智力资本整合对跨国公司的静态价值创造效率和动态价值创造效率的影响;对跨国并购智力资本整合的绩效评价管理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对外资并购整合过程进行综合研究的有邱毅(2006)、顾卫平(2004)和潘爱玲、吴世农(2007)等。邱毅(2006)着重从核心能力转移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建立了一个并购整合过程核心能力转移的模型。顾卫平(2004)建立了一套基于契约和资源的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理论框架,将跨国并购视为两国投入要素,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现有效结合的一种模式,相关契约和资源整合的实际效果将会决定跨国并购的实际效果或成功率。潘爱玲、吴世农(2007)从能力管理的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战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要素组合以及跨国并购整合战略的实施流程进行了探讨。

也有学者研究外资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胡峰、刘海龙和金桩(2003)指出,文化差异是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实施文化整合是保证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潘爱玲(2004)就文化整合与跨国并购的关系、文化整合的流程设计、模式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外资并购效应的研究

(一)外资并购对股东财富及企业财务业绩影响的研究

由于外资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样本数量少,数据收集困难,外资并购对股东财富及企业财务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使目标公司股东短期内获得了累积超额收益。李梅、谭力文(2007)对外资并购和国内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外资并购公司股东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要大于国内并购公司股东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尤其在并购公告前后的几个短期累积区间内,外资并购的累积超额收益要显著高于国内并购。郑迎飞、陈宏民(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获得的日平均收益为0.1327%,说明外资并购发生时投资者普遍持有乐观预期;而长期来看,显著为负的累积超额收益表明,并购的长期股市效应不理想。叶楠等(2006)选取了发生在2003年的6个典型外资并购案例,发现其中只有一半的公司在事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另外三个公司的外资并购消息并没有带来累积超额收益率的明显增加,反而引起了股票收益率的下跌。

多数研究也表明,外资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财务业绩得到明显改善。陈继勇等(2005)研究认为,汽车行业的外资并购绩效不仅整体明显优于内资并购,而且这种业绩改善具备明显的持续性。张华、贺春桃(2007)研究认为,外资并购给被并购公司带来了内在活力,使公司整体经营和管理绩效相对于被并购前有较为明显的改善。郑迎飞(2006)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6家被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分析表明,外资并购当年综合业绩低于并购前水平,但随后两年业绩有所提高。但也有研究结论相反。卢文莹等(2004)研究了1995~2003年被外资收购的1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收购并未使目标公司的财务绩效有显著改变。

(二)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郭关夫、冯齐(2008)实证研究了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目标上市公司被外资并购后,短期内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但不明显,经历一定时期(一年左右)后,竞争力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说明通过吸收外资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期间来考察。冯齐(2008)进一步研究了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包括主并公司与目标企业的行业相关性、外资控股比例、主并公司来自的地区等。

苏艳(2007)从外资并购给国内企业带来资本增量、充分利用目标企业资产存量以及通过伴随着并购活动而来的进出口贸易能提高生产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外资并购影响目标企业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利用基于Dea方法的malmqulst指数,分析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所带来的生产力变化及影响生产力提高的因素;分析得出外资并购带来的制度变迁效应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制度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由控制权调整带来的委托和治理机制的改善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李君(2006)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品牌、技术溢出效应和公司治理的改善。

(三)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影响的研究

有些国内学者从宏观角度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影响。

罗志松(2005)提出了外资并购风险论的初步理论框架,从制度风险、产业风险和金融风险三个角度论述了外资并购对东道国的风险,并对外资在华并购的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

何映昆(2003)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通过作用于形成和创造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实现的;从外部技术流入、企业组织和管理、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视角研究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及后果;从实证角度考察了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着重说明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是否有利于通过跨国并购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郑迎飞(2006)将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若干特征模型化,以跨国公司市场进入的因果为主线,以提高国内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本国政府如何规制外资并购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策略与政府规制、并购策略与条件识别、跨国并购的“融资和战略投资”双重特性与政府规制、基于市场结构的跨国公司选择,以及外资并购的产业效应和企业微观绩效。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揭示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提出国内可能出现产业效率提高和产业竞争力被压制双重效果的观点。

此外,姚战琪(2003)研究了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变动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楼朝明(2008)研究了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等等。

四、其他角度的研究

除以上分类综述的外资并购文献外,国内学者对外资并购的研究角度还有很多:有进行综合研究的,如王习农(2004)的《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张寒(2005)的《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以及叶建木(2003)的《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研究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如桑百川(2005)的《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和李盾(2005)的《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状况、问题和前景》;有研究外资并购政府规制问题的,如陈清(2008)的《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和杨镭(2003)的《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兼论中国对外资并购的规制》;有研究外资并购法律问题的,如何培华(2005)的《外资并购法律问题研究》;等等。

综观国内学者对外资并购的研究,可以发现,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研究的视角相当广泛,实证研究的方法也很多样,有事件研究法、经济增加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研究局限:

第一,系统研究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很少。国内已完成的博士论文中,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专门研究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只有李新平博士(2005)的《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研究》,该论文从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对中国的外资并购交易制度进行研究,并从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外资并购和对其适度规制两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二,没有系统全面地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对短期股东财富效应的研究较多,而对长期股东财富效应的研究很少,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只有郑迎飞、陈宏民(2006)研究了外资并购后3年的股市效应。而且,除股东财富效应外,对外资并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效应几乎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实证研究外资并购后被并购公司财务业绩的文献中,对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少。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文章只有张宝红(2007)的研究,该研究认为跨国公司所处不同的股东地位和不同并购类型都对并购绩效有影响。而且,鲜有文献研究外资并购对被并购公司长期财务业绩(3~5年或更长时间)的影响,这主要是受我国外资并购的实践限制。

第四,缺乏将跨国并购动因与外资并购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外资并购效应可以从外资并购的动因是否实现来衡量。

第五,受我国外资并购的实践限制,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样本有限,从而限制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这些研究局限,也正是未来研究需要扩展的领域。随着我国外资并购实践的发展,外资并购的样本会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局限将被突破。

【参考文献】

[1]桑百川,郑建明.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与对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1).

[2]潘爱玲,吴世农.基于能力管理的跨国并购整合战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7(4).

[3]郑迎飞.外资并购绩效的全局主成分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6(2).

[4]余珊萍,葛慧妍.外资并购的动因、趋势与监管[J].中国软科学,2003(11).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3

关键词: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目标选择;案例分析

一、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研究介绍

(一)现有并购规模和结构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呈明显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跨国公司已逐步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本土企业呈现经营模式过度同质化的现象。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方面,中国药企不占优势,有必要通过国际并购来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普华永道《2011年上半年企业并购回顾与前瞻》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数量107宗,同比增长14%,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相对更少,规模更小,结构也单一,主要通过横向并购获得技术拓展和品牌延伸。

(二)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动因分析

Bruce认为,医药公司大规模兼并是通过并购把相关的知识资产结合起来,利用资金、市场、技术等优势建立全球竞争优势;另有学者认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并购。王跃兴认为,医药企业并购动机是一般行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即追求利润和应对竞争压力;也有学者认为国外不断增多的直接面向消费者营销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归纳,中国药企进行国际并购往往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获得先进技术;获取品牌;增加销售渠道;绕过贸易壁垒。

(三)现有研究

依托发达的资本市场,西方国家在目标企业选择方面产生了很多理论,如关于横向并购的规模经济理论,纵向并购的交易成本理论,混合并购的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理论等。国内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研究较少,主要对选择方法进行阐释。何庆明从智力资本角度论述了目标企业的选择方法;李雨田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做了分析,刘湘蓉研究了并购动机对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

目前对国际并购的研究多大而泛之,对行业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基本都是解释并购行为的理论,集中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很少对特定的目标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为研究模板,没有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

(四)研究重点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选择最佳的并购目标为研究目的,构建分析框架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二、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3月11日,深圳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宣布以2.02亿美元正式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获得了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平台和网络。这是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在美国高技术领域达成的最完整并购案例。

1.并购公司分析

迈瑞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开发商、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和销售国外医疗器械起家,在监护和生命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成像等三个业务领域提供系列产品,最早的监护业务已占中国市场40%以上的份额。迈瑞注重战略规划,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高质量医疗设备的领导厂商。公司着重关注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每年投入研发资金约占当年收入的10%。2006年9月26日,迈瑞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

2.目标企业分析

Datascope公司创办于1964年,是全球第一台监护仪生产商,也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和多元化的医疗器械公司。经过40多年技术积淀,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占据50%的市场份额,为临床健康护理市场开发、生产并销售自有产权产品。Datascope曾与迈瑞有长达5年的合作关系,合作之初,由迈瑞替Datascope做产品设计和生产。

3.并购结果

交易完成后,结合Datascope产品与服务状况、欧美直销及服务网络、各自拥有研发能力,迈瑞充分受益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厂商。2008年全球总收入接近2007年的两倍,国外市场也有所扩张。

(二)迈瑞并购动机分析

迈瑞总裁李西廷表示:“迈瑞收购Datascope是全方位的协同效用,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两者相辅相成,均为迈瑞所看重。除此之外,在双方优势利用上,各取所长,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是购买了一块有利于迈瑞在全球发展的优质资产。”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及企业战略目标,总结迈瑞的并购动机如下。

1.扩张国际市场

迈瑞是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相对稳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并购行为来实现国际市场扩张,增强国际竞争力。

2.建立国际品牌形象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但2007年在迈瑞接近51%的海外业绩中,美国只占8%,要想在美国市场建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和直销网络,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获取商业流通渠道

Datascope具有完整的直销网络,旗下监护业务辐射欧美主要国家的直销及售后网络,拥有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帮助迈瑞在全球尤其是欧美高端市场搭建销售渠道。

4.吸收国际化人才

中国医疗行业较弱的整体实力决定了药企很难吸收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加入,通过国际并购能够吸收大量国际专业人才。

(三)迈瑞成功并购关键评价指标分析

迈瑞成功并购Datascope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明确并购动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决定。

1.外部环境指标分析

第一,美国政府支持。医疗产业对美国不存在国际安全问题,美国政府一方面为了挽回在对待中国“技术入侵”问题上过分“保守”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几个能达成并购交易的标的公司,对此次并购支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反垄断委员会审批时也未作干涉,这为迈瑞能够顺利并购提供了重大支持。

第二,市场购买力强。美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高水平的医疗支出、较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及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这都是医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以及Datascope在美国良好的服务美誉度、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是迈瑞公司并购成功的前提保障。

第三,技术水平高。Datascope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监护设备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迈瑞可以获得其核心技术、多项知识产权及发明专利,结合迈瑞的自主创新及低成本控制战略,可使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内部评价指标分析

第一,业务相关及战略互补。由于美国技术投入大、研发速度慢、生产成本高、利润增长低、产品创新困难等特点,Datascope公司需要通过迈瑞在中国的高成长和研发的高效率来加速发展,并购双方的业务相关性和战略互补性强。

第二,营销网络庞大。Datascope具有美国医疗数字联网优势,在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欧美市场拥有专业的直销和服务团队,为迈瑞提供了交叉销售的机会。

第三,专业化机构介入。并购中,除了并购双方的相互考察,还引入了多家国际化中介机构。迈瑞聘请了瑞士银行作为财务顾问,毕马威负责审计,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作法律顾问,美世咨询提供人力资源服务;Datascope方面则由著名投行作财务顾问,另外还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参与。专业机构的介入,使财务审核、价值评估、法律问题的解决更加规范。

三、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目标选择策略建议

在中国医药行业中,迈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通过对其国际并购案例的研究,结合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有以下借鉴。

(一)明确并购动机

确定并购方案前,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并购动机,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只有清楚为何进行国际并购,并购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的放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的企业。

(二)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

明确并购目的后,可对东道国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并购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政府的态度,各国政府都对跨国并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治友好、政局稳定、法律体系健全的国家可优先考虑。其次,国际并购中,目标企业所在市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结构将直接决定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需要根据所处的经济形态来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将更为有利。最后,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从科技发展领域分析,选择时需考虑技术的可及性和发展性。

(三)对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内部价值链评估包括业务相关度、营销网络、财务及资本结构等指标,是决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首先,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等特性,为了便于后期整合,需要了解双方业务相关度及长期战略目标的匹配度,预测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其次,目标企业的营销网络状况通常也是决定企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规模较大、品牌良好、营销渠道稳定、销售网络健全的企业最佳,能够帮助并购方迅速实现市场扩张,抑制竞争对手的市场拓展,有益于并购后的发展。最后,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将直接影响并购的风险大小。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经验不足,尚未构建专业的并购评估团队,需要引入国际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等,优化评估方案,综合考虑目标企业能否带来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阳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公司的选择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8(3).

2.魏彩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1(1).

3.赵华,李建惠.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8).

4.李国秋,吕斌,吴鲲.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竞争情报评估模型――兼论中信证券并购广发证券失败的竞争情报缺失[J].研究实践,2008(1).

5.李栋华,卞鹰.医药行业并购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8(9).

6.郝宏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7.陈春华.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张静.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9.何倩.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研究[D].沈阳大学,2007.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4

关键词:并购市场绩效并购财务绩效并购绩效归因

本文在对企业并购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的并购的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以及政府干预下并购绩效研究进行归类综述,对国内外绩效归因分析的文献进行整理,并指出了并购绩效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见(图1)。

一、企业并购界定、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并购概念界定企业的成长一是内源式发展,即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使企业得到成长;另一种是外源式发展,即企业通过运用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本运营等行为对外进行扩张,使企业得到壮大和成长,其中外源式发展主要的体现就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指两家或者更多家的独立企业或者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为一家优势公司吸收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一项并购行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完成:用现金或者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者股票;对其他公司的股东发行新的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二)企业并购相关理论企业并购主要有以下观点:(1)效率理论:有关协同效应方面的研究及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经营协同理论,prattern(1971)认为并购可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协同理论,willianson(1975)认为管理资源丰富的公司并购管理资源相对短缺的公司,可以实现剩余管理的充分资源利用;以及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实现债务的共同担保、现金的内部流转,促使企业降低筹资成本。(2)理论:首先由Jensen,meckling(1976)提出,这个理论对公司并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成本理论,Fama,Jensen(1983)指出,公司问题可通过组织制度的安排来解决;管理主义理论,mueller(1969)认为,由于管理层的薪酬决定于企业的规模,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欲望;以及自由现金流理论,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公司可通过收购活动,适当的提高负债比例,可减少成本,增加公司的价值。(3)信息和信号理论:信息理论认为,目标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息是作为要约收购结果而产生的,且重新估价是永久性的。而信息假说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认为收购活动会散布关于目标公司股票被低估的信息并且促使市场对这些股票进行重新估价,目标公司和其他各方都不必采取特别的行动来促进价值的重估;另一种形式认为收购邀约会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从而激励其自动改进管理效率。(4)市场势力理论:meeks(1977)认为企业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大公司的市场控制力,而市场势力是与公司的稳定性和长期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5)财富再分配理论:Gilson、Scholes、wolfson(1988),Hayn(1989)认为并购中股东价值的增加是以牺牲企业其他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并未导致社会总福利增加。(6)税收考虑理论:该理论是从税收对公司并购有利的角度来考虑并购活动的。从并购方看,取得税收减免的优惠是激发公司并购发生的重要因素。这种税收上的优惠主要包括并购可降低税负支出,可进行合法避税以及可以提高应提取折旧的资产总额。(7)掏空理论:Franks、mayer(2001)认为并购成为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工具的前提是股权的高度分散和股东“搭便车”动机驱动下的对管理者的监督不力。(8)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或者由于并购公司获得一些外部市场所不了解的信息,认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时。

(三)企业并购研究方法企业并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事件研究法:是基于效率市场理论假设之上,测度某个事件对某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在企业并购中主要用于并购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通过考察并购事件对双方股价的影响,并以股票的异常收益来衡量这种影响来评价并购的绩效。(2)财务指标比较法:是研究企业并购后财务绩效评价的传统方法,它是通过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对比来评价对并购的财务绩效。计算财务绩效主要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等。

二、企业并购短、长期市场绩效综述

(一)企业并购短期市场绩效综述(1)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对成功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研究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目标公司短期异常收益增加20%-40%,并购公司短期异常收益较低,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并购公司短期市场绩效为负收益异常。Jensen,Ruback(1983)对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13项公司成功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目标企业的异常收益率平均为30%,而并购公司收益率为4%;Jarrel,Brickley,netter(1988)研究了1962年至1985年间美国发生的663项成功并购样本,结果是目标企业的平均溢价60年代为19%,70年代为35%,80年代为30%,而并购公司70年代为2%,80年代为-1%;Bruner(2002)1971年至2001年间130篇研究文献的结果,目标公司一般有10%到30%的超常收益,而收购公司超常收益却有负的倾向。而在失败并购中,部分国外学者研究认为目标企业仍可以获得正的异常收益,如Krummer,Hoffmeister(1978),Bradley(1980),asquith(1983)和eckbo(1983)。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失败并购中,目标公司股价的走势是短期上升,但是1、2年后其收益率是负数,但是统计上并不显著,Bradley,Desai,Kim(1983)对失败并购分组研究发现没有受到后续要约的样本在初次失败并购的宣布日当月的收益与收到后续要约的样本相差不大,分别为23.9%和29.1%,但是在2年后,后者的收益率上升为57.19%,而前者则下跌到-3.53%。(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国内公司并购短期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同时研究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单独研究目标公司以及单独研究并购公司三类,研究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研究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学者认为目标企业短期市场绩效良好,并购企业市场表现却较差。如余光和杨荣(2000)研究了38个1993年至1995年并购成功的样本,认为目标公司股东收益增加,并购公司股东收益减少;张新(2003)以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发生的1216个成功并购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是目标公司股票溢价29.05%,并购公司股票溢价-16.76%。单独研究目标企业的学者认为其市场短期绩效无显著变化。如陈信元、张田余(1999)以1997年上交所的并购活动为样本,发现并购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尽管有上升趋势,但统计不显著,说明市场反应不大;高见和陈歆玮(2000)研究了1997年至1998年资产并购重组的样本,认为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收益变化差异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以1999年至2000年发生的并购、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的样本为研究对象,认为并购公司股东收益增加目标公司股东收益变化不显著。陈萍和程耀文(2005)以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472起并购事件为样本,单独研究了并购企业的市场短期绩效,认为并购没有获得协同效应,股东的财富不增反减。

(二)并购长期市场绩效综述国外学者对并购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同时对并购失败目标企业和并购成功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有些学者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不同类别并购的长期市场绩效表现。第一个研究阶段中,学者对并购失败目标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均认为并购失败后,目标企业的长期市场效率较差。如Dodd,Ruback(1977)研究了36家并购失败的样本,发现目标企业的长期异常收益率为-3.25%;asquith(1983)对91家目标公司研究,发现目标企业长期平均收益为-8.7%。对并购成功合并的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却存在较大分歧,其中认为并购后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为负的有Langetieg(1978)研究结果认为合并企业长期市场绩效为显著的-6.69%,但采用行业配对调整后,负的异常收益不显著magenheimandmueller(1988)认为并购成功后合并公司的股价下跌;agrawal,Jaff,mandelker(1992)研究发现收购方股东在并购完成5年中损失了10%。认为并购后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为正的有Frank,Harrisandtitman(1991)采用价值加权基准发现并购公司的长期异常收益为正。第二阶段的分类对比实证研究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的文献有agrawal,Jaffe(2000)研究发现以兼并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负,以要约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非负;以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正,股票支付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负;mocner(2003)的研究结果是小规模公司在并购中获得了财富的增加,而大公司却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规模效应比其它影响财富变化的因素更为重要。国外学者对并购后长期证券市场绩效存在分歧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考虑行业影响的意见不一,抑或是模型设定的错误。

三、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及相关综述

(一)企业并购财务绩效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文献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财务变化和并购后合并公司的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如Ravenscraft,Scherer(1987)研究了1950年至1977年95家目标公司,发现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比率,目标公司的该比率低于同期同行业控制样本1%,且差异显著。而对并购后合并公司的财务表现的研究却存在正收益和负收益两极的结果。其中认为正收益的学者有Kaplan(1989)以1980-1986年间48家收购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并购后三年Roa、RoS、净现金流量与资产比、现金与收入比分别增长15%、19%、79%、93%;Healy,palepu,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至1984年间美国最大的50起并购案样本,认为合并后企业经行业调整后的业绩有所改善;meeks(1977)以1964-1971年英国233个并购交易为样本,发现收购公司的Roa呈递减趋势,交易后第5年达最低。(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其中2005年之前对合并企业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而2005年之后开始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不同类别并购的财务绩效表现。前者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并购后财务收益、并购后财务损失和并购后财务无显著变化。其中认为并购后财务收益的学者有任庆和(2002)研究了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22个并购样本,发现业绩指标的平均综合得分在并购后第二年持续增长;李心丹、朱洪亮、张兵(2003)研究认为前3年与后四年的平均绩效值,并购后57.1%公司绩效提高了。而林峰、肖腾文、刘常青、冯文(2000)和邵稳重(2003)的研究结果分别是整体上并购后业绩短期提高后回落和并购后Roe逐年下降第3年为-5.4%,比并购前一年还低都支持并购后财务损失的观点。后者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的学者主要有潘瑾和陈宏民(2005)以2000年发生主动并购的15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正效应主要来自于关联并购,而非关联并购的效应不明显;横向并购效应突出,而混合并购呈负面效应;非现金支付方式并购效应优于现金支付方式。秦楠(2009)研究了2003年至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的企业并购数据,认为横向并购绩效相对乐观,混合并购绩效波动较大,纵向并购绩效较差,处于下滑趋势。国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的文献研究结论分歧严重主要是财务指标可比性差,指标可选择性多以及制度环境缺失和会计信息披露缺陷等方面原因的影响。

(二)政府干预与并购绩效综述从2005年开始,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并购绩效引入了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一致认为政府干预导致并购绩效低效率。梁卫彬(2005)以中国资本市场1996-2003年的1189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认为政府干预型并购无论从短期超额收益、长期超额收益、财务业绩的都导致了低效率的并购;李善民和朱滔(2006)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种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购绩效恶化的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朱滔(2006)认为从外部治理环境差异角度考察了政府干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治理环境越好,政府干预越少,收购公司并购绩效越好。

(三)并购绩效归因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根据并购总价值的增加、不变和减少的原因,国外相关学者用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见(表1)。用效率理论对并购总价值增加解释的学者有nielsen、melicher(1973)从财务协同效应角度出发,认为当收购企业的现金流比例较大而目标企业的现金流比例较小时,高溢价率收购可以使资本再配置;用信息理论对并购总价值增加解释的学者有Bradley(1980),Dodd、Ruback(1977)认为失败并购活动中的目标企业获得了向上的重估。而从再分配假说角度解释的学者有Hayn(1989)认为并购中股东价值的增加是以牺牲企业其他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并未导致社会总福利增加。对于并购总价值不变的原因,有些学者给出了赢者诅咒与自大的解释。Roll(1987)研究认为并购企业的超过目标企业真是经济价值的过高估值源于过分自信。而对于并购总价值减少的原因,学者则给出了管理主义理论的解释。mueller(1969)认为假定管理者的薪酬是企业规模的函数,从而管理者有动机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产生问题。(2)国内文献综述。相对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内的资本市场仍不完善,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漏洞,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并购总价值变动是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相关学者也用一些理论和观点对并购的总价值的未知状态进行了解释见(表2)。陈晋平(2004)以用非战略性并购、非外部治理手段的观点进行解释,认为上市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对称,监管及公司治理不完善为控股股东提供自利的可能,产生短期暴富示范效应。张新、祝红梅(2003)则用内幕交易与股价操控的观点解释,认为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严重的内幕交易。用收购放短期化行为取向股权融资、股价操纵为目的的财务操纵的观点解释并购总价值未知的学者有张新(2003)认为并购不能带来长久的社会价值增加,虽然现有股东获得利益,但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收到损害。

四、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并购绩效30余年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并购绩效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拓展研究的领域。国内并购绩效研究对并购市场绩效缺乏长期的跟踪研究;在并购财务绩效研究中,对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的重视不够;最后国内并购绩效归因研究善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并购绩效归因的样本划分、实证研究以及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不足。可拓展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中国“资本系”公司的内部并购绩效和“资本系”内部的利益流转研究;制度层面、公司治理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非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3]李心丹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4]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5]张田余、李增泉、蒋秀华:《资产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

[6]高见、陈歆玮:《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效应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7]潘瑾、陈宏民:《上市公司关联并购的绩效与风险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8]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9]asquith,paul,mergerBids,Uncertainty,andStockholderReturns,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

[10]pDodd,RRuback,tenderoffersandStockholderReturns:anempiricalanalysis,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7.

[11]Beeckbo,Horizontalmergers,Collusion,andStockholderwealth,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

[12]eFama,mJensen,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3.

[13]JFranks,Cmayer,ownershipandControlofGermanCorporations,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1.

[14]Frank,J.,Harris,R.&titman,S,thepost-mergerShare-priceperformanceofacquiringFirms,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1.

[15]RJGilson,mSScholes,mawolfson,taxationandtheDynamicsofCorporateControl:theUncertainCasefortax-motivatedacquisi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5

关键词:并购;定价;估值;合理性;比较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14

1绪论

企业并购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行为。在我国,并购与重组受到了企业和政府热情的关注和积极的实践,希望并购成为实现扩张和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并购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对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的增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企业并购行为可以实现公司的扩张、调整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转移、进而达到规模经济。

通观我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企业并购案例,发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购在定价问题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本论文拟通过对我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企业并购定价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比较完善的定价方法,并对我国企业并购定价的缺陷提出合理建议。

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并购也逐渐向市场行为过渡,并购活动日趋频繁,并购竞争也更加激烈。随之,并购定价中的许多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对此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几种:

(1)胡丽、李松、王友群(2005)认为传统的DCF方法不能对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投资中的延迟、扩大、转换、收缩以及放弃投资等这些灵活性进行定价,因而忽略了经营灵活性的价值。他们提出,企业总价值应当包括传统的DCF方法计算出来的不考虑进一步投资时的传统净现值,以及考虑进一步投资的实物期权价值;而且这一实物期权价值可以利用期权定价的布莱克-舒尔斯(B-S)公式计算得出,这样计算的结果才是完整的企业价值。

(2)吕卿楠和崔健在他们所写的《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并钩定价中的应用》提出,企业价值可以划分为现实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两部分。前者可以运用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后者则对企业拥有的期权进行识别和评估,两者之和即为企业价值。通过引进期权理论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可以得出并购特征和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并购企业的出价范围,为并购中时目标企业定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2.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并购的研究历史远长于我国,并购定价的方法体系比较完整,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估值方法都比较成熟,对我国企业并购定价有重要借鉴意义。

收益现值法是西方国家定价的基本方法,维斯顿在他的著作中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公司并购对生产集中的影响,提出了公司价值的四种模型,分别对零增长、固定增长、超常增长紧随零增长和超常增长紧随固定增长进行了建模研究,被称为维斯顿模型。

威廉姆・西蒙提出兼并的加成定价法,他研究了从1975到1991年之间上市目标公司收购中溢价和公告前股价上涨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竞标前公司股价上涨和公告之后股价的上涨通常没有相互关系。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替代关系,涨幅是对投标商的附加费用。这一发现对于估计内线交易的成本有重要意义。它也增加了关于公共资金市场中信息在私人的收购谈判中的作用。

2.3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缺陷

尽管国内外关于并购定价的研究很多,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国际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和期权法(较少采用)。这些评估方法看起来很合理但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交易价格都要高于按上述评估方法计算出来的价值,说明企业还有上述方法未计算在内的潜在价值。

由于潜在价值的存在,上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于非经营投资者,而不适用于经营投资者,这种缺陷首先会影响企业产权(尤其是国企产权)的合理定价和外部投资者的经营策略,进而会影响外资的功能,其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会导致恶意收购的大量发生,从而破坏良好的竞争秩序并危害当地的经济。而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

3中外企业并购定价的比较分析

3.1中国国内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定价分析

(1)我们选取1998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作为样本,对其交易单价和并购当天的股价进行成对样本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单价和股价之间的差异性在减少,尽管差异性还是比较大。

3.2国外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定价分析

同样,我们对所搜集到的国外上市公司并购的交易单价及其公司估价进行成对样本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表9。

3.3中外企业并购定价的比较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并购定价与国外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府行为取代企业行为。

从我国开始出现企业并购行为以来,政府就在里面充当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划拨,到后来的为了国家宏观调控强行“拉郎配”,直到现在还存在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导的并购案例。政府在主导并购时,并不会像国外企业一样做充分的前期调查、价值评估,而仅仅依靠账面价值等,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并购定价非常不合理。

(2)评估方法使用不当。

从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大约占45%,而其他评估方法中,收益现值法出现了四次,占到了样本数的20%,在我国并购交易中使用面还不多。账面价值法和市场比较法使用较少。由于资料所限和样本数较少,反映的结果不一定全面准确,但也能说明问题的基本情况。其实,纵观我国二十余年来的评估实践中,无论是并购活动中企业整体价值评估还是一般单项资产评估,重置成本法(包括单项资产加总和重置成本法)一直作为主要方法使用,其他方法仅作为辅助方法使用。

而重置成本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它估测企业公平市场价值的角度和途径应该说是间接的,虽然在理想状态下,企业资产的重置费用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可以重合的。但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的重置费用只是企业市场价值的一部分。

与我国不同的是,国外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从形式上看,收益现值法似乎并不是一种估测企业公平市场价值的直接方法,但是收益现值法是从决定企业公平市场价值的基本要素―企业的预期收益的角度“将利求本”,企业今天的投资经营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前景预测的基础上的,因此,收益现值法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直接方法。因此,国外并购定价方面比我国合理得多。

表10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调查

估价办法样本数百分比重置成本法945%账面价值法210%市场比较法15%收益现值法420%方法未知420%3.4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重视不够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许多企业往往只注重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视无形资产的评估,特别是忽视账外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进出口许可证或特种经营权等的评估。在我国企业并购发展初期,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不规范,行政法规不完善,国有企业之间通常是按照账面价值进行划拨完成并购,无须进行资产评估或企业价值评估,对无形资产更视而不见,甚至产权已发生转移,但企业免费使用的国家土地却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

4规范企业并购定价的政策建议

4.1避免行政干预,保证并购定价的客观性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府行为取代企业行为。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达到一定政治、经济目的,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将一些严重亏损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的企业“搭配”给优势企业,使原来的优势企业背上沉重负担,这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又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权转让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上市公司制度的并购活动规范化进行,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留给市场更多的空间才能形成合理的定价体系。除此之外政府更应该提高监管水平,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防止内部交易。

4.2重视企业价值,选择正确的定价方法

我国企业并购定价过分倚重被并企业财务报表而忽视事前调查。财务报表对被并企业财务报表固有缺陷认识不够:如它不能及时、充分、全面披露所有重大的信息,从而使得在并购定价时对一些重大事项未能予以考虑,影响了定价的准确性。我国企业并购定价主要依据净资产,而以净资产定价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评估方法选择受到限制,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国外在并购方法的选择上就相对科学的多,主要采用现金流贴现法、类比估值法以及衍生估值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使用条件。

4.3提高评估机构和人员水平

评估机构及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并购定价的合理性,我国评估机构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并且还存在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目标企业诱使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进行违规操作。企业并购的资产转让价格是在资产评估的前提下,经并购双方协商确定的。目标企业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优势,有意隐瞒某些重要信息并极力夸大某些长处,并以支付高额评估费用等手段诱使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通过各种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评估价值的虚增或虚减,这势必有损于收购企业的利益,影响企业并购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琳.企业并购定价决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胡丽,李松,王友群.企业并购决策和目标企业定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5,(4).

[3]郭世钊,蔡嗣.经矿业并购定价策略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10).

[4]王斌,何毓海.股票市场驱动的公司并购定价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7).

[5]黄晓楠,瞿宝忠,丁平.基于eVa的企业并购定价改进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6]吴应宇,胡婕,路云.基于产业周期理论的并购定价模型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2007,(2).

[7]陈高游.上市公司并购定价博弈模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3).

[8]张学谦.现金并购定价分析[J].财会通讯,2006,(3).

[9]刘芳,韩晶.企业并购定价诸方法之选择研究[J].现代财经,2006,(4).

[10]吕卿楠,崔健.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并购定价中的应用[J].中国资产评估,2004,(6).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6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的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国并购;并购动因;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32-01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国内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再掀起跨国并购浪潮。研究跨国并购动因是研究跨国并购行为的起点,只有探究出跨国并购动机,才能解释跨国并购浪潮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国内外跨国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

2、企业跨国并购的宏观动因

2.1政策支持

每个国家对跨国并购都有相关的政策规定,或是支持亦或是压制。通常认为,国家对跨国并购的政策支持是推动跨国并购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关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证研究较少,但是可以从我国过去几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据来解释。以文化企业跨国并购为例,一直以来我国都重视文化企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要积极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国家对于文化企业跨国并购,在金融、外汇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2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开始,学者发现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跨国并购反而呈现一个递增的趋势,并且并购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全球金融危机是否是推动跨国并购发生的外部力量之一?研究者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会使国外的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严重贬值,这些企业迫不得已低价出售资产,而这恰好会促使跨国并购的发生,这也就是所谓的“抄底并购”。但对这类并购绩效,目前鲜有人进行研究。

2.3汇率变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汇率的变动会显著的影响企业制定跨国并购的决策。我国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以东道国的货币汇率变动进行研究,东道国货币升值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跨国并购的规模,抑制资源导向型跨国并购的规模,而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会导致跨国并购规模的下降;另一些学者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为研究,通过实证统计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会促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汇率波动水平的增加会抑制跨国并购的发生。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与前文一致。

3.企业跨国并购的微观动因

3.1获取战略资源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企业能否迈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关键是在于有多少的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资源是指对企业竞争力有贡献的资源和能力,例如:品牌、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营销渠道等。黎海平、李瑶(2009)以中国企业1984年-2008年58家代表性企业98个跨国并购案例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据统计显示约36%的并购案例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技术;有7%的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品牌;22%的是为了获得其他战略资源。为什么选择跨国并购?因为跨国并购是进入国际市场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实施并购后,并购方不仅可以获得被并购方的品牌,并且还可以利用其品牌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等战略性资源,在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刘加福[20],2014)。

3.2管理者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都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该假说认为管理者往往会过度自信地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从而进行并购。此后大量国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指标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越容易实施跨国并购。国内学者学者认为,受过度自信心理的驱使,在关于兼并、收购等重大投资决策过程中国内公司高管人员会存在盲目乐观的倾向,促进并购事件的频繁发生。

3.3开拓国际市场

一个企业走的长久与否,完全取决于其市场占有率。西方学者研究指出:一个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外市场,实现企业扩张,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市场接近饱和,外国投资者通常不会选择绿地新建,而是通过直接收购当地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取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提高在东道国的竞争地位,较为快速地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学者也通过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通过分析指出驱动我国的跨国并购发生的因素之一就是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抢占国际市场。

4、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跨国并购动因一直在不断研究。但是就目前而言,现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局限于单一动因;(2)现在鲜有分行业研究跨国并购动因;(3)分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进行研究的研究较少。在未来进一步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以上提出的研究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既要跳出单一动因的研究,又要细分行业、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以及对发生的跨国并购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为以后的跨国并购提出更有效的借鉴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加福,郭健全.跨国品牌并购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4(09):76-77.

[2]黎平海,李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实证研究[J].经济前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7

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企业连续并购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连续并购;过度自信;并购绩效

并购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学术界,并购也一直是国内外战略管理和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伴随着并购情况发生次数增加和发生频率的提高,上市公司进行连续并购的现象也在逐渐增多。从目前的研究方向来看,主要关注的重点是连续并购的一些因素如连续并购的频率、连续并购主并企业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对连续并购绩效的影响。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连续并购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国外学者对连续并购研究综述

根据对国外学者连续并购已有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对连续并购及非单次并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文献集中与并购计划公告(acquisitionprograms)与并购公告反应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至今,国外的学者对非单次并购绩效的绩效递减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两个阶段中,相关的研究对象也并不相同:在第一个阶段,通常将整个并购计划作为一个整体;在第二个阶段,研究的对象则是主并企业进行多次并购时中的每一次并购活动。

1.上市公司连续并购公告效应研究阶段

在本阶段,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并购计划(acquisitionprogram)公告所产生的效应,即当主并企业宣布吱声的并购计划所包含的多起并购时市场的反应。Schipper和thompson(1983)[]是本阶段研究的代表人物,以1952年-1968年的55家公布并购计划的集团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主并企业自身会并购计划时,其并购计划公告的公布会使企业获得显著的正向异常收益。股票市场对主并企业并购的反应在并购计划公告后的一段时间内已基本全部实现。

以此为基础,asquith和Bruner(1983)等学者对并购计划公告反应又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选取1955-1979年这25年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行4次并购的主并企业其每次并购后21天的时间内,都可以获得显著为正的并购计划公告效应;主被并企业之间的相对规模会对并购公告反应产生正向的影响;当并购成功时,并购计划公告期内的公告正向效应也越大。文章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主并企业在并购时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假说。

在此之后,malatesta、paul和thompson(1985)建立了一个针对部分预期事件的股票价格反应模型,模型用来估计频繁并购的主并企业其并购公告的价值。最后,使用30个频繁并购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做出并购计划公告会使企业产生正向的公告效应,并且其后续的各次并购中也会取得正向的市场反应。

这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与并购计划公告时的市场反应,表明在市场中存在着同一个主并企业一定的时间内多次并购事件发生的现象。但是,这些研究关于并购计划公告时的市场反应究竟为正还是为负,也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2.上市公司连续并购及非单次并购财富效应研究阶段

与第一个阶段的研究结果不同,本阶段的研究者发现进行多次并购时并购的财富效应递减。针对这一现象,众多的学者采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时间段的样本对其并购财富效应展开了研究。

Fuller(2002)以1990-2000年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将此段时间内3年间不少于5次并购的企业定义为多次并购(manyacquisitions)企业,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调整模型,以5天(-2,2)为窗口期来测量并购绩效。研究结果表明:多次并购的企业其并购的财富效应递减。Fuller(2002)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多次并购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也使多次并购时财富效应递减这种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之后的学者Billett和Qian(2005)、aktas()等将研究重心从上市公司层面落实到该公司Ceo层面上和组织学习效应上。在构建模型时都研究了管理层和组织学习效应对连续并购绩效的影响。

二、国内学者对连续并购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连续并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韩立岩(2007)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与该次并购前五年内的并购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周爱香(2008)应用熵理论论述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解释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

吴超鹏(2008)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组织学习效应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苏卫东(2011)运用生产分析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连续并购的时间间隔特征和它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谢玲红(2011)则以2000-2007年间1154家上市公司的3578次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管理者是理性的还是过度自信的,并购的时间间隔都在随着并购次序的上升逐渐下降。毛雅娟(2011)采用经验研究法,对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来源以及并购方高管动机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对连续并购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未来的研究空间还有很大。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连续并购及非单次并购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的梳理与归纳,众多学者对连续并购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1.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者从管理者的特征出发,研究了其过度自信与连续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2.组织学习效应。从组织学习效应出发,讨论了是否进行充分学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未来可从影响连续并购的其他因素做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雅娟.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来自连续并购现象的经验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61-65.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8

本研究不仅能够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国际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标准,也有助于学术界和实务界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国际化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并为我国金融机构提升自身价值提供可行的依据。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说 

为研究我国上市金融机构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与公司价值间的关系,我们借鉴国外研究的有关结论,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特质,从并购特征、行业特征以及东道国特征等三个方面对价值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1)并购特征。并购规模。关于金融机构跨国并购规模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方认为通过大规模跨国并购,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Lamacchia,1997)。与之相反,另一方观点认为较大规模的并购行为,容易导致资源整合困难,最终造成并购效率的降低(Yiuetal.,2002)。 

并购持股比例。关于该问题,有关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分歧。Chari等(2004)发现,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获得控制权可以使并购双方获利。但有研究发现,伴随跨国并购中持股比例的提升,并购方在当地经营活动的灵活性随之下降(Gedajlovicetal.,1998)。 

目标企业是否为上市企业。关于目标企业上市与并购价值间的关系,各国学者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显示,在并购上市企业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对价进而造成对并购的负面影响(Choi,2004)。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并购上市企业过程中,虽然支付了较高溢价,但由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 

目标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有关研究认为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公司治理溢出效应(CorporateGovernanceSpil-lovereffect),其中正溢出效应尤为明显(martynovaetal,2008)。因此,如果被并购方公司具有较高治理水平,可能提升并购行为所创造的价值。 

试收购(toeholdHidding)。试收购为并购方提供了灵活性,有关研究显示试收购不但可以提升并购方成功率,而且还伴随更低溢价水平和更高并购回报(Bettonetal.,2000)。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下述两点假设: 

假设1a:并购规模,并购持股比例,目标公司是否为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及试并购等与并购相关的因素对企业价值可能产生影响; 

假设1b:当并购标的为上市公司时,由于其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机构价值;试收购行为由于其可以为并购方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因此也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在跨国并购中获取更高价值。 

(2)行业因素。有关研究显示,行业类型及公司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扩张决策、扩张行为的选择以及扩张行为所创造的价值(Shimizuetal.,2004)。虽然本研究将重点集中于金融机构,但各类金融机构运营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及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将金融机构分为以获取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它类型金融机构。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企业进入不相关行业也会影响并购所创造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多元化公司可以从共同保险效应(Co-insuranceeffect)中获取更高收益,即多元化跨国并购可以使公司借助不同部分的业务平衡收益及损失,进而提升企业总体价值(Stulz,1990)。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下述两点假设: 

假设2a:分属不同子行业金融机构行业特征及并购非同行业目标企业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假设2b:在金融机构跨国并购中,并购非同行业企业即多元化战略可以借助不同部分的业务平衡收益及损失,提升企业价值。 

(3)东道国特征。文化差异及地域距离。虽然早期研究显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行为将业务扩展至不同文化地域可以增加企业价值(Doukasetal.,1988)。但近期研究显示,跨国并购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导致并购方价值的损失(Barkemaetal.,1996)。 

目标企业财务制度差异。有关研究发现,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制度的差异会导致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更为复杂,并使其内在价值难以有效确定,最终影响并购效果(Baeetal.,2006)。 

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所在国GDp增长差异。一国经济增长直接影响着该国市场规模及未来增长潜力,通过并购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企业,有助于利用该国经济增长优势,确保并购效果的实现(Gomes-Ca-sseres,1990)。 

国家风险。Brouthers(2002)研究发现,如果目标企业所在地法律制度不健全,尽管企业可以利用市场缺陷获取短期利益,但也必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额外成本。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下述假设: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9

关键词:并购模式;财务绩效;复星医药;跨国并购

一、引言

据晨哨网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基本保持在数量较大、增长较快的水平;金额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五年间增加五倍多,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2014年全年,晨哨研究部监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为331宗。其中,披露金额的海外并购交易254宗,披露总金额达914.55亿美元。

并购带来的经济绩效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并购后的绩效变化。李杰(2007)以216起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有融资约束样本的并购带来的经济绩效比无融资约束样本的高,融资约束与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Reed(2011)评估了海外并购事件的短期、中长期绩效,发现事件公告日的市场绩效明显为正;中长期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取得了非负的超常回报率。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并购带来的经济绩效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大多研究的是并购支付方式和并购因素对并购绩效影响,而对企业采取的不同跨国并购模式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则通过研究复星海外并购的案例,研讨在不同的跨国并购模式下的并购对复星带来的财务绩效。

二、复星医药并购浪潮的并购过程分析

1.第一步,选择目标企业

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复星医药开始把目光转向医疗服务业,医疗服务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复星医药进入医疗服务业,不能从零开始,即选择国际收购eSS。医疗服务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奠定了行业的发展基础,复星医药则引进alma的先进技术,而高端消费类也是其投资方向之一,“意大利制造”品牌是世界文明的品牌之一,复星锁定意大利顶级男装制造商作为拓展此行业的目标公司。

2.第二步,并购战略规划

复星医药希望通过并购具有实力的目标企业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制造的转型,打造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管理平台,为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铺路。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在多个场合强调说,大健康产业将很快超越房地产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产业,抢先布局医疗服务业是复星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

3.签订协议,完成收购

2014年10月,复星公告称支付对价459.83百万欧元,持有eSS注册股本约96.07%的投票权;2013年5月,出资22163万美元收购alma95.20%股权;2013年9月,复星宣布通过持有35%的股份,控股Caruso服装制造商。

3复星并购浪潮的财务绩效分析

通过分析并购前后时期复星医药财务指标变化,揭示复星在并购过程中的创值效应趋势。

通过三个案例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深入分析并购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深入研究跨国并购企业的财务绩效。

三种并购模式下,复星医药的整体运营能力均保持平稳状态。纵向并购中,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前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并购当期持续增长,可见复星医药并购当期期初,供应链整合较为顺利,内部职能整合效应也较为明显,运营效率逐渐提升,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中,整体营运能力虽保持平稳,但较纵向并购次之。

只有纵向并购中,复星医药并购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大于零,且并购当期的‘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最小。根据杜邦分析法,净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横向并购中,复星医药并购当期的销售净利率大幅下降,而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相比并购或并购后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横向并购中,销售净利率是影响复星医药并购当期净资产报酬率下降的关键因素;纵向并购中,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提高是复星医药并购当期净资产报酬率大幅上升的关键因素,但在并购后净资产报酬率就大幅下跌,可见复星医药在并购当期并未过多影响复星医药的盈利能力,却在并购后大幅下跌中反映出影响程度;混合并购中,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大幅下降是复星医药并购当期净资产报酬率大幅下降的关键因素,可见在并购当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却在未来给复星医药带来了收益。

只有纵向并购中,企业在并购当期的总资产增长率大于零,表明复星医药在纵向并购当期总资产呈现扩张态势,且营业收入增长率稳步增长,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在并购当期也大幅增长,加速企业的成长能力。

五、结论

复星医药在各种并购模式下,营运能力保持平稳状态。纵向并购模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较为明显;而混合并购模式,企业的偿债能力却大大提高,降低了企业在并购进程中财务风险;横向并购模式,复星的经济绩效相对其他的并购模式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站在复星医药的角度,在纵向并购模式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且‘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最小。

并购对于药企而言应该是一条屡试不爽的发展捷径。至于拜耳、默沙东、葛兰素史克、强生等在中国的并购更是说明,跨国并购对于药企占领全球市场至关重要。甚至部分药企还直接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因此,针对企业的跨国并购,不仅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和市场的需求来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还要结合企业的状况和市场前景选择最优的并购模式,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王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管理世界》2007,2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篇10

[关键词]并购绩效;网络型产业;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272.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11-0026-05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市场需求萎缩,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并购活动虽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依据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6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43起已披露总额达1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30.6%。2009年前两季度共发生26起跨国并购,其中20起并购总额约为47.86亿美元,并购事件数与金额同比均有大幅增加。以通信业、互联网业、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等行业为代表的网络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关数据表明②,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2008年5月为6,102,460人并在2009年5月为5,801,686人,2009年较2008年略有减少,但绝对数字仍很大。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前10的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全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来看,这些行业对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及保障就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网络型产业重要性的凸显,相关领域研究在近年来逐步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讨论较多的课题,受众多学者广泛关注。

二、网络型产业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产业”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本文关注的“网络型产业”主要是基于“产业”的第二层次涵义。对于“网络型产业”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传统角度(帅旭和陈宏民等,2003),网络型产业是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maC、iBm以及微软;网络浏览器市场中的皿与netseape;电信产业中如美国的at&t,英国的英国电信(Bt)以及中国市场上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

从“新经济学”(emergingeconomics)的角度,网络型产业指生产具备网络外部性产品的行业,即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KatzandCarl,1986)。对于新经济意义角度的网络型产业,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与规制(陈代云,2000;刘戒骄,2001;唐晓华和唐要家,2002;刘戒骄和杨晓龙,2004;和杜传中,2008等)、接入定价(王燕,2004;柳学信,2004;于立和姜春海,2007等)和市场微观结构等角度(杜传忠,2003;杜传忠,2006)。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提及网络型产业并加以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陈代云(2000)认为网络型产业依靠“网络这一关键性‘基础设施’”向消费者提供“竞争”;刘戒骄(2001)则指出网络型产业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输、分销和用户消费等环节具有很强的关系,生产厂商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用户,用户也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使用厂商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

综上,网络型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满足以下特点:(1)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2)存在消费外部性;(3)存在转换的成本;(4)生产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结合传统经济学和新经济学对网络型产业的认识,可认为通信服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及其相关设备制造业等信息技术行业具有网络型产业的典型特征,属于网络型产业的研究范畴。

三、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研究架构

(一)哈佛学派沿革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夏大慰,1999)。1938年,在哈佛大学以mason教授为主成立了一个包括Bain在内的研究小组,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他们对美国主要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为以后计量经济分析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继承张伯伦(e.H.Chambedin,1933)和琼・罗宾逊(J.V.Robinson,1933)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的基础上,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于1939年发表了《priceandproductionpoliciesoflarge-scaleenterprise》。1940年,Clark的有效竞争(workableCompetition)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lark认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使得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变得不协调,而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可缩小这种不协调。在Clark研究的基础上,mason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标准,即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1959年,Bain的《产业组织》出版,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成果,成为产业组织理论诞生的标志。之后,哈佛大学的其他学者也围绕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Cawes、Scherer、Shepherd和Comanor等人。其中,1970年,Seherer出版了铲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探讨了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并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经过20世纪30-70年代mason、Bain和Seherer等人的努力,以哈佛大学为基地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形成。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将mason、Bain和Scherer等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学者称为“哈佛学派”。

(二)SCp架构分析

在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哈佛学派按结构、行为和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组织进行研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e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paradigm,SCp范式)。在此分析框架基础上,哈佛学派研究者对市场关系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使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更系统化和规范化。

所谓结构,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

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而行为则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和行动。进而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指出,按照臧旭恒等(2005)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界定,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定价行为;以产权变动组织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并购行为;和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为目的的促销行为等。因此,网络型产业的并购行为属于企业的市场行为,可纳入SCp分析范式中。

(三)企业并购行为分析

依据SCp分析范式,哈佛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分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四个部分。按照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影响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理想的市场绩效的获得可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来实现。

但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领域之后,传统SCp范式逐步被双向动态的分析范式所取代。在传统SCp分析范式中,市场结构内生地决定了企业市场行为,而在双向动态的SCp分析范式中市场行为在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同时企业的市场行为可以影响市场绩效,而市场绩效也可以反映企业市场行为的效果。这正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并购是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之一,并购行为的发生改变了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并购活动的发生也必然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通过考察市场绩效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并购行为的绩效,并且主要分析并购行为对市场绩效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然后针对网络型产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四、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于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产出增加,二是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节约。按照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观点,规模经济可以定义如下:令生产函数Q=f(L,k),其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如果f(aL,aK)>af(L,K),其中a为常数,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可认为存在规模经济。从网络型产业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提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产品和服务为代表,标志中国开始跨人科技时代的门槛。尽管如此,网络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行业,它包括了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及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四个子行业。这些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都是远远不够的。扩大该产业企业规模,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显得异常重要。

(二)企业协同整合情况

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在并购发生后的整合情况有重要关系。并购按照并购方企业与目标方企业的行业关系可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从上述三类并购的定义来看,发生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的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他们的关联度较高,?昆合并购㈣则相对次之。横向并购一般发生在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那么当两个管理能力具有差别的企业发生兼并之后,合并企业将受到具有管理能力企业的影响,表现出大于两个单独企业管理能力总和的现象,达到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的目的(杨公朴,2005);纵向并购可以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交易关系,实现并购双方企业之间财务协同,并进一步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周林,2007);发生混合并购的双方企业之间相关度虽然低,但往往混合并购可以实现资源从需求非敏感性企业迅速转移到需求敏感性企业(雷辉等,2007),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网络型产业无论从生产还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都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较好的实现管理,交易费用及各项资源的协同。但是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企业能够较好地整合,充分实现协同效应基础上,可见企业能否在并购后顺利达到协同,成为影响并购绩效重要因素。

(三)委托问题

委托问题在现代的公司治理中经常被提及,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Roll(1976)认为,企业的人往往会出于私人的目的和动机开展并购,例如,被自大或虚荣的动机驱使进行并购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当市场觉察到并购企业的出价行为后,其股价会下降,而目标企业的股价会上升,二者效应叠加,无疑增加了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Roll,1976)。同时,作为企业人的管理层一般希望控制企业的较多资源,往往不愿意将现金收益支付给股东,经常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以此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报酬(Jensen,1986;Jensen,1988)。密切关注委托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对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技水平

企业的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本行业的垄断水平。因此,企业之间的并购就会对发生并购的企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并购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中,促进生产技术的改进,维持企业的长期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并购强化了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会造成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损失。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且随着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各行业的垄断程度进一步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关注的以信息技术业为代表的网络型产业,其发展与科技水平的相关性较高。因此,科技能否在并购过程中进步对于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五)外部性效应

外部性是指一种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或效益不能在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那么按照外部性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就可以将其划分为负的外部性和正的外部性两种情况。按照奥兹・谢依的观点,网络外部性是指如果每个消费者的效用都随购买相同或兼容品牌的消费者总数的增加而提高,就称消费者的偏好呈现网络外部性,因此网络外部性实际是网络型产业特有的正的外部性反映。企业之间的并购在导致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同时,必然引致消费者集中水平的提高。例如,原来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而提供商不同的消费者,在这些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并购之后,消费者由于消费的惯性和品牌忠诚等因素将会继续选择消费并购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选择以信息技术业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它包括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及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四个子行业。这些子行业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因此,网络外部性效应在网络型产业并购过程中能否得到体现,直接决定着该产业的并购绩效高低。

五、研究展望

网络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哈佛学派之SCp分析框架及企业并购行为影响机制可构建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评估体系,即网络型产业企业并购行为致使其所在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该产业企业随并购而带来之绩效受到影响,从而形成如图2所示之双向动态SCp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评估体系。基于此评估体系,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领域可从以下视角开展进一步研究。

(一)结合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网络型产业并购行为的发生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对此行业企业的经营进行影响。短期时,该行业企业并购,可改变投资者预期及相应的投资行为,从而影响并购企业之短期绩效;而长期中,该行业企业并购发生后,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5年)其经营与财务情况是否因并购而得到改善,从而影响企业之长期绩效。

(二)结合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影响的传统因素与特有因素。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的传统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协同整合情况与委托问题等三个方面,对应之特有影响因素包括科技水平与外部性效应。传统影响因素在已有并购绩效的研究中得到广泛探讨,但网络型产业中所特有的科技水平与网络外部性的分析不足。因此,结合传统与特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挖掘出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深层次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