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十篇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十篇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37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2

以工科的经验指导金融教学,这是高职教改中常见的思维定势。对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在问题导向下金融教学应重点侧重岗位分层、校本领域、能力拓展、跨界需求等三个方面,而实践路径则要从差别化的专业教改、分层教学调研工作、统计分析近年就业去向、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质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

高职;金融教学;人才培养;实践

在高职教改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即教改主导者习惯于将工科的经验拿来,去指导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就其原因可归纳为这样几点:第一,工科与金融类专业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的知识结构相对独立,所以可以在项目驱动下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后者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投资理财、经济学等课程,若是依据工科的经验则将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呈现出知识结构碎片化的趋势。第二,工科以岗位需求来驱动教改活动的开展,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于工科就业岗位相对固定。但金融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却呈现出多元化的图景,这就使得岗位需求驱动往往会样入到教改主导者的主观臆断中。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高职金融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1.问题的提出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下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1.1建立分层的人才培养问题

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不少同行在讨论高职金融教学主题时,都未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纳入比较研究中。那么建立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又是什么呢。事实表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金融教学也逐渐走向应用化道路,从而使得相应层次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金融教学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与之形成差异化和分层化[1],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形成比较优势。可见,建立分层的人才培养问题值得关注。

1.2岗位驱动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到,与工科岗位不同的是金融岗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这一岗位特征出发,就需要使高职学生获得一专多能的职业素质。但问题也就显现,构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使专业教学出现知识结构发散的趋势,这样就可能会因照顾了“多能”而忽略了“一专”。从中不难知晓,这样的高职金融教学则难以建构起学生未来就业的比较优势[2]。为此,在校本原则下来探寻岗位驱动的内容范畴,应是当前需要着手开展的工作。

1.3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教学原则,成为了流行于高职院校教改的中心思想。然而,上述原则更适用于工科类专业的教改之需,正因如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孕育而生,该教学法便是将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子单元,并分别进行课堂和实训教学。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也是按照“项目—任务”的结构来编写的。但这种看似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金融教学则使得商榷。以上从三个方面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当前高职金融教学模式的一种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人才培养定位提供思路。

2.人才培养定位

在上述问题意识导向下,高职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可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2.1岗位分层下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先一般再具体的思路下,首先要对岗位分层下的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前面已经指出,高职金融教学应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形成差异[3],而且关键是要在工作岗位中建立起高职学生的比较优势。以投资理财岗位为例,或许计算能力和客户关系管理等,都应成为高职金融人才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完善高职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引入分层调研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涉及到本科、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各种信息,更在于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使用”偏好。

2.2校本领域下的人才培养定位

“校本”一词目前在高职教改中使用频率极高,其主要突出了为了学校和依托学校的核心理念。笔者建立校本领域下的人才培养定位,便是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若要将岗位驱动植入到高职金融教学之中,那么该岗位群应是本校金融专业往届毕业生的主流就业领域。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在金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一专多能”的培养。很显然,这里的“多能”已规避了传统的主观性臆断的影响,而是基于本校就业岗位群而进行了课程调整。

2.3能力拓展下的人才培养定位

尽管我们需要建构起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比较优势,但我们仍需关注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将这种比较优势作为永远使之低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理由。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拓展能力下的人才培养定位。所谓“拓展”可以理解为,专业知识上的拓展和专业职业能力的拓展[4]。但我们需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拓展需求,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建立起自组织学习系统,并以一种习惯和意识来贯穿于职业发展始终。

2.4跨界需求下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也会面临转行和跨界发展的需求。对此,高职在金融教学中需要正视这一需求。为此,在展开跨界需求下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结合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资源,以各种形式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这样一来,才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为学生植入最为基本的能力元素。

3.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具体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构建:

3.1进行差别化的专业教改

在优化高职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前,首先需要进行差别化的专业教改,即需要与工科专业的教改逻辑相区别。可见,这是一个改变教改意识的问题。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教改主管部门(教务处)、金融专业所在院系、第三方机构等应形成联席会议机制,从金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尽快建立起与现有项目制教改模式相区别的教改新形态。笔者建议,在金融专业教改中,应突出业务操作能力训练,但理论知识应在保持连贯性的前提下,淡化文字表述性内容。

3.2完成分层教学调研工作

高职金融教学若要建构起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一比较优势必然相对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来说则是不具备的。调研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本科教学层次上,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教学也突出职业素质导向,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着杂而乱的现象;并且,本科层次教学中的实训教学是它们的短板,甚至部分本科院校没有实训教学版块。为此,高职金融教学便需要突出课程结构的精细化优势,并在夯实实训教学上下工夫。

3.3统计分析近年就业去向

高职金融教改的目的最终仍是导向促进学生的就业,而这又进一步倒逼高职金融教学,需要围绕着就业来进行课程调整和内容设计。为此,金融专业所在院系应与招生就业部门一同,完成对近年来金融专业往届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工作[5]。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往届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另外进入电商行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由此,这就为优化本校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岗位方向。

3.4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系统

金融行业如同其它行业那样处于不断演变过程中,这种演变一方面受到“互联网+”模式的技术推动,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的金融改革不无关系。再者,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时,也有突破瓶颈寻求上升空间的诉求。为此,这里最为重要的便是搭建起学生的自组织学习系统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在专业所在院系营造起自主学习氛围;然后,在教学环节突出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形成开放性的学习系统来。

3.5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质

在关注到学生未来脱离金融行业寻求就业岗位的需要,这里还需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和逐渐大学生兴趣团队,来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质。前面提到了对近年来就业去向的统计分析结果,其中有部分学生进入到电商领域,并有个别学生车成为了微商。为此,在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可以开设与电商有关的课程,如网络营销课程。在学生社团的组建中,也可以成立以微商创业为宗旨的社团,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在实践和共同学习中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质。

4.展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目前所反映出的问题出发,应强化校内兼职教师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以及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在校内实训环节上,还应强调兼职教师的到岗率。对于那些有专职工作任务在身的兼职教师,应在学期开始前就以任课清单的书面形式告知该教师。总的来说,对校内专任教师需持续培训其职业素养,对校外兼职教师则需加强培训教学素养。

4.2教师教学激励

需要优化实训教学教师的绩效评估管理的指标结构。因此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要设立合理的权重,并将结果相加来综合考察,避免偏向某一方而造成教育绩效评估的不科学。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信息上多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在确保相对公平的价值取向上还应以量化指标为主。其中,有利于量化指标建立的板块主要是:能、勤等环节。

5.结语

本文在问题导向下通过讨论认为,金融教学的人才培养可定位于:岗位分层、校本领域、能力拓展、跨界需求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可以围绕着:进行差别化的专业教改、完成分层教学调研工作、统计分析近年就业去向、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质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钱瑶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关振宇.高职经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7):109-110.

[2]杨国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柔性实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66-67.

[3]彭东生.高职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J].商业会计,2013(20):115-116.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3

一、金融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现状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面临大规模的竞争。为控制风险、提升盈利能力,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盈利水平较低的城镇和县域撤离;盈利模式开始从固守利息收入业务,逐渐向既重视利息收入、又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两手抓”模式转移。同时,主要面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型国有银行让出的空间。为此,金融人才需求表现出二元化的特征。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急需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工作的人才,如,财务管理人员、资产负债分析与管理人员、内部风险监控人员、金融工具创新人员等。又如,全能化的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除了需要部分基层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金融营销或客服咨询等业务外,更多的是急需会经营、能管理的中高档金融人才,这些人才需求多以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为主。而近年大量产生的中小金融机构,它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业务研发人才,同时又大量需要面向中小客户的信贷人员、基层业务人员。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2004年开始招收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一)审视金融系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现状。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比例并不很高。据统计,金融系2010届毕业生87人,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19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2%;而2011届签订三方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更少,只有11人,仅占当年金融系毕业生的13.4%。①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来看,2008—2010年,毕业生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类型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仅为13%、6.6%和21.3%。[1]以上可见,金融系灵活就业或在非金融企业就业的比重较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系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关。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决心、花工夫。为此,针对毕业即准备就业、不想考研的学生,要为她们打造业务应用型课程模块,并引导她们选择应用金融类课程,以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增强专业的应用能力。(二)关注金融系考研毕业生群体。由于人才市场对金融中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客观形势及金融系成立以来形成的优良学风,每年均有50%左右的学生选择考研,且2008—2011年以来,应届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分别达13%、12%、18.4%、17.1%。②金融系一直重视考研学生,但在培养方案上并未有系统化的体现,客观上需要凝练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寻求中高层次的金融就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与此同时,无论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考研深造,归根结底,还是要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层面的要求和技能,适应不同岗位的切实需要。为此,还需要强化金融实训类课程模块。二、业务应用型课程模块的构建———应用金融课程模块(一)金融系的优势与不足1.金融系的办学优势金融系拥有7年多的本科办学经验,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且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好,练就了一批有丰厚教学科研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教师员工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金融系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方面不断优化,尤其在科研方面,已经在部级、省部级、校级、国际横向等方面开始全方位主持科研课题,形成了全部教师都有科研课题、人人都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另外,已经有一半的教师拥有到国外学习、讲学、考察的经历,办学的国际视野和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做到常年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金融系日常性工作内容。2.金融系办学中的不足从金融系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总体上仍没有摆脱传统宏观金融的思想,与金融学科向微观发展的总体趋势存在偏差。[2]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的专业选修课程以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两个模块菜单,结合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的选课学习难以与当前大众教育、通才教育理念相匹配。从师资队伍来看,教师多数仍缺乏金融实务的工作经验或在金融机构工作实践的经历,授课中仍以理论灌输为主。虽也试图理论联系实际,但仍显不足或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许多教师授课内容仍主要囿于课本和教材本身,跟踪金融新业务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尚且缺乏系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专业需要的业务应用型人才必然还需要大胆尝试和勇于改革。[3](二)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从中华女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和金融系的办学时间和特色来看,金融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各种岗位和大型金融机构的中低端岗位。既要区别于高职高专一线柜台式的人才培养,又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学基础知识、了解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掌握岗位业务技能、熟悉银行各项业务操作,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国际视野,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调研目前的金融人才需求结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专业能力或水平:柜台操作和单据处理能力,存款、贷款等负债和资产的营销能力,贷款的发放与风险控制能力,全面掌握中小企业金融、个人金融、公司金融等各种业务的能力,学习和效仿其他金融机构的新业务的能力,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能力等。(三)构建应用金融课程模块的思路1.构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模块#p#分页标题#e#从目前多所高校金融学的教学计划来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一是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包括学习金融、保险等业务处理能力的操作模拟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的软件操作;二是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贯穿在学生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其了解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构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必须做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统一,提高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需要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应用金融课程模块。2.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一是要结合当前及未来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设置相关的课程,除了设置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外,还要设置相关辅助金融产业和支持金融产业的课程或者相关专题,如中小银行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金融统计学、货币政策专题等。二是结合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实践,将我国现行对金融行业的政策、措施、改革成果及创新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我国金融动态,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部门业务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成为“懂知识、会操作、明政策”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三是课程设置突出行业层次需求,打造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色时,旨在将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服务、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地区、区域性金融人才。三、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的凝练———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一)关注金融系考研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就业岗位的客观需要,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考取了研究生。近年,国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一扩再扩,录取率不断提高,达到三分之一左右。①从女院金融系学生的情况来看,每届都有一部分学生毕业时首选考研,2008—2010年考研率分别达13%、18.4%、17.1%。②考取研究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解决金融系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此外,研究生考试是优秀本科生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对考研学生的关注对金融系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二)金融系提升学生研究生考取率的条件1.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首先,学校领导对考研工作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金融系“把考研作为特色之一”去抓。其次,校领导在学生工作会议和就业工作会议上也对考研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支持。再有,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工作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招生就业处专门邀请在京相关院校的研究生院领导来学校与中华女子学院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研讨,介绍招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新政策等;教务处为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拨出专用教室,供其复习备考使用;其他系部的教师也曾多次欣然接受邀请,为金融系学生开办了与考研相关的辅导讲座和课程等等。几年来正是有了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金融系学生才得以在考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金融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考研录取率比较高近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金融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很扎实。从山东省考生入学的录取分数可见一斑除了2011年,金融系从山东省理科生中的录取平均分一般在570—590分之间。③应该说,按这个标准录取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从表1中不难看出,金融系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与其他院系相比并不是最高的,有的年份甚至很低,比如,2009年排第六,2011年排第九,但金融系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却较高,最高在18%以上(见表2中2010届数据)。这恰恰说明了金融系学生考研的潜力很大,教学质量较高和教师引导得当。另外,从报考研究生录取率(考取率)的校内横向比较来看,金融系学生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近两年都排在第一名。3.师资队伍水平较高金融系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人,拥有和在读博士学位教师7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近60%。其余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也就是说,金融系全体教师都拥有成功考取研究生的经验和能力。其次,金融系还拥有2名校级教学名师,3门校级精品课。再次,金融系教师承担了从部级、省部级、横向课题到校级课题等各种各样的科研和教改课题,人均主持课题数近2项。全系课题经费总额已经达到45万元左右,人均经费3.7万元以上。全系发表科研论文数年均在20篇左右。另外,年龄最大的教师不过50岁,最小的也在33岁以上。因此,金融系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这是提升金融系本科生研究生考取率的重要决定因素。4.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较强中华女子学院位于首都北京,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同时,这对于学校及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来说,无疑又具有便利获取考研信息和资源的优势。(三)对“考研关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为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层次和质量,需要强化对考研学生群体的系统化关注,凝练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1.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的初试专业科目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高校还包括专业英语。从复试科目看,主要涉及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中央银行学和商业银行学等课程。上述三所财经类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涉及的所有专业课程,我校金融系都已经开设,并且金融系还开设有金融英语、金融英语口语与听力两门课程。这为学生考取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我校金融系本科生初步具备了考研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基础及潜力。#p#分页标题#e#2.“考研关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从考取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的我校金融系毕业生提供的反馈信息来看,金融系目前的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金融系目前本科开设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达到考研的水平,对于考研直接帮助作用不大。结果是在备考期间,多数学生不得不参加校外的考研辅导班。这样,既影响了她们学习本科专业课程,又影响了考研复习,还让多数学生承担了外边辅导班的高学费。其次,攻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在本科学习期间虽然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过与经济学科的结合略显欠缺,经济数学的思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给金融学的继续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再次,已在读研的毕业生们认为,本科阶段应该营造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参与金融实践的机会,提供学生科研立项,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发挥更多的自主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另外,从本科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可供选择的课程会受专业方向的限制,或者从总体来看,会受课程模块总量的限制。在本科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面偏窄。比较来看,那些具有多样性课程菜单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视野则更为开阔。最后,在读研究生也提到了本科课程内容的运用能力不够,或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如,《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金融学重要的分析工具,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再比如,《证券投资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应该培养起学生实际操作证券投资、投机及其保值交易的能力等。(四)“考研关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措施首先,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模块,凝练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为进一步提高金融系毕业生考研率,构建差异化的课程模块,将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打造成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主要提供与考研相关的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和商业银行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尤其重点关注考研的题型和内容,适当增加和补充模拟题和往年的考试真试讲解。其次,选用差异化的教材和考卷。为了直接提高研究生考取率,我们在讲授理论金融的考研课程时,可以直接采用几大财经院校或财经院系的考研指定辅导用书作教材,或者把这些辅导书中的重点内容加入到我们相应的课堂讲授中。另外,与考研相关的课程期末考试,可以考虑直接采用考研真题或模拟试卷考试。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一)构建差异化的金融课程模块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为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二是为直接就业作准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为此,需要打造“2+1”专业课程模块,即根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点,设置理论金融课程模块、应用金融课程模块和实训金融课程模块三个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菜单。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增加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学分的选择,相应减少在应用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学分的选择;引导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应减少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的学分,增加在应用课程模块中的学分。其中,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设置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金融专业理论功底,为后续的专业提升或继续深造奠定理论基础。而应用金融课程模块则侧重于根据金融业涉及的各个领域,适应各个金融领域和方向所需技能的要求,分别设置面向中小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课程模块、证券投资模块、保险业务模块、信托租赁担保典当实务模块四个模块,侧重于金融业务实务的应用,为强化金融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作准备。为提高全体学生金融学专业的应用性,在实训金融课程模块里,设置三个基本的能力课程模块和辅助的实践教学项目,即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课、证券投资业务处理能力课和保险业务处理能力课三个模块及创业大赛、学术讲座、模拟比赛等辅助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业务实操能力和专业技巧。总体而言,不管是毕业直接就业,还是读研,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与应用金融课程模块中的选择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均要体现金融学专业不同层面的应用性。为此均要重视实训金融课程模块,且注意与前两个课程模块的衔接。(二)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无论毕业生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打造一支高职称。高学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至关重要。对承担理论金融课程的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其继续深造,且对考研的趋势和动向要有研究。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当研究生考取率超过以往水平时(如超过毕业生总数的18%),对于承担考研课程的授课教师实施奖励政策,比如,研究生考取率每高出2个百分点,就向承担考研课程的教师发放“考研课程总课时量×5元”的奖励。这样,当研究生考取率达到x%时,给每位承担与考研直接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发放“总课时量×5×(x-18)÷2元”的奖励。与此同时,针对应用课程模块的教师,给予资助和支持,引导教师向实践学习、探索“干中学”的教学模式,资助教师到金融行业进行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实习或培训;聘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提供咨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实习计划,或提供对金融系师生的培训,担任金融系教师实践的行业导师等,切实提高金融系专任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技能。总之,基于金融系目前学生就业的现状及金融学专业面临的形势,必须制定一套面向人才差异化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p#分页标题#e#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4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金融业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而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等收入较高的现状,让无数考生的眼神紧盯金融学,挤破了头也要冲一冲金融学。于是,金融学不但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专业,同时也成为录取分数水涨船高的专业。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专业,一般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投、投资等行业培养既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又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活动、处理金融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金融学以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银行学等课程。

金融学涉及许多数学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起来更游刃有余。而且金融行业注重学历与经验,如果要成为该行业的精英,仅靠四年本科的学习是不够的,如果考研的话,数学成绩好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如果您高中阶段数学学得很困难,那么金融学不是您最佳的选择。

目前开设金融学的高校多,拥有金融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各高校虽均以金融学招生,但学科特色仍各有偏重。其中,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学科系之一,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的教学和科研,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而武汉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从2005年开始与法国鲁昂高商合作中法金融班,部分优秀学生可辅修相关课程并同时获得经济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暨南大学金融学系前身为是1925年成立于上海的暨南学校商科大学部银行理财学系,因此该专业在银行方面多有建树,“货币银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与广东省银行同业公会长期合作定期举办“金融家论坛”。

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理想状态就是进入银行业、证券业,工资待遇比较好,但目前金融行业的普通人才趋于饱合,但高级人才却难求,因此也形成了金融行业更倾向于招收学历层次更高、专业素养能力更强的高级人才。

关注理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再加上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对经济、金融行业的前景看好。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金融业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而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等收入较高的现状,让无数考生的眼神紧盯金融学,挤破了头也要冲一冲金融学。于是,金融学不但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专业,同时也成为录取分数水涨船高的专业。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专业,一般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投、投资等行业培养既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又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活动、处理金融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金融学以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银行学等课程。

金融学涉及许多数学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起来更游刃有余。而且金融行业注重学历与经验,如果要成为该行业的精英,仅靠四年本科的学习是不够的,如果考研的话,数学成绩好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如果您高中阶段数学学得很困难,那么金融学不是您最佳的选择。

目前开设金融学的高校多,拥有金融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各高校虽均以金融学招生,但学科特色仍各有偏重。其中,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学科系之一,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的教学和科研,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而武汉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从2005年开始与法国鲁昂高商合作中法金融班,部分优秀学生可辅修相关课程并同时获得经济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暨南大学金融学系前身为是1925年成立于上海的暨南学校商科大学部银行理财学系,因此该专业在银行方面多有建树,“货币银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与广东省银行同业公会长期合作定期举办“金融家论坛”。

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理想状态就是进入银行业、证券业,工资待遇比较好,但目前金融行业的普通人才趋于饱合,但高级人才却难求,因此也形成了金融行业更倾向于招收学历层次更高、专业素养能力更强的高级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注理由――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近些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仍保持15%左右的增长,使人们对对外贸易行业的未来信心十足。

从宏观层面讲,国际经贸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从目前的情况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多,但专业素质强的人却比较少,甚至很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有关国贸的工作,因为他们并不具备从事国贸工作的实力。

从能力方面讲,学习国际经贸首先要具备语言(外语)能力,不懂外语,怎么走出国门与外国人沟通,那就更谈不上从事贸易工作了,所以许多院校较多采用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在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英语和一门第二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复合专业。其次是沟通交流能力,贸易相关行业,常常涉及到谈判、协商,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谈判技巧,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就不太适合,这也是许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院校设有礼仪课程的原因。

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性与实务类两种,进校前两年,学的基本上都是理论,而且基本上都是初级理论,多且杂,包括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原理,微积分,统计学,概率统计,国际经济学等。理论多、课程多,一度会让学生认为本专业针对性不强,但这些基本理论正是奠定该专业能力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会增加一些实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在这个阶段中,部分同学慢慢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会根据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从事外贸交易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从而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如阅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营销方面的书,从中提升自己的营销与管理能力,又如一些知名人物传记,特别是与本行业相关的知名人士的从业经验,丰富自己的视野。

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特色专业的高校包括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市场营销跨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既具有国际经贸理论基础,又具有市场推广能力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主体突出”“两翼丰满”为特色,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突出、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强。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口的专业包括到外贸行业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到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从事对外贸易管理工作,到一些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针对最后一种,一般需要深造,在理论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才可以。

土木工程

关注理由――国家对土木相关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使该行业人才需求量大。

走进一座城市,满眼皆是轰轰隆隆得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所:混泥土搅拌机欢快地转动着,吊臂机忙碌地上上下下,施工工人忙进忙出……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到掘地三尺的地铁轨道,再到高速公路、高铁、高架桥,无一不告诉人们国家正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于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关注也不出意料之外。

土木工程是以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开设专业院校特色的不同,有的偏向民工建,有的偏向道路、桥梁,还有的偏向轨道、隧道。所以在不同的高校,有的以土木工程专业招生,有的按大类招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而同济大学虽设有土木工程学院,却是以建筑工程系、桥梁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招生,并不直接以土木工程专业招生。

学习土木工程,首先得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开设的各门课程。由于本专业以力学和土木工程为主干学科,因此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等力学课程和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等为专业必修课。此外,有一些看似很枯燥的理论课程也很重要,比如施工管理、施工法律法规等上课时听得很没意思,在施工中却是和开发商、监理打交道所要知道的常识。

如今,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进入电子绘图的时代,如pKpm、Sap2000、鲁班算量、天正建筑、3DSmaX等都是土木学子耳熟能详的软件。很多学子认为只要掌握几种专业的设计软件,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但目前的设计软件多,各自适合的行业不一样,最好是根据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目标行业常用的软件,并努力成为使用该软件的专家。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可到施工工地、设计院、房产公司基建处等从事相关工作。施工工地注意实践能力,但比较苦、比较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到设计院工作是许多学习土木工程学子的目标之一,但目前来说,普通本科生进入设计院的几率比较小,设计院的招人起点都是研究生;有的同学对房产公司的基建处比较感兴趣,认为工资高,工作相对清闲,但对于刚刚进入基建行业的学子来说,从事的大多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专业能力较难得到提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关注理由――电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在多领域的广泛运用,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属的电气工程是一门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注重实践,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说,所有与电相关的专业、课程都可以涵盖在其中。

在所有的工科类专业当中,其课程难度属于中上等,由于课程类别的跨度较广,有一部分专业课相对较难,如《模拟电子技术》《电磁场》等。对于工科类专业,理和工是相结合的,对数学和物理的要求较高,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否则学习起来会比较辛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物理的联系相对较多,如《电磁场》就是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关于磁场方面理论的深入研究,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也与高中物理中电路方面的内容有较多联系。同时学习本专业还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一般会开设与软硬件相关的课程有《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由于这一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所以不同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如四川大学侧重发输电领域,《发电厂电气部分》《发电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等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侧重轨道交通领域,设置的课程主要面向铁路用电,如《牵引供电系统分析》《牵引供电变技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等,还有一些学校侧重建筑市场领域,即建筑电气,课程又有不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学科注重实践能力,大部分专业课都同时开设有实验课程,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体现出来,一般每个暑假都会有实习安排。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大一暑假有金工实习,大二暑假有电子工艺实习,大三暑假安排专业实习,每次实习一般为一到两周,在学校科技园或者铁路局供电段。金工实习需要学习操作各种设备,如钻车、刨车、铣车、电焊机等;电子工艺实习需要学习相关的电路板设计件,熟悉各种电路的焊接工艺,并按要求完成相应要求的电子产品;到铁路局供电段实习则是对铁路用电有个感性的认识,包括牵引变电所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以及接触网结构等。

与较难的课程相比,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制造类企业都需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这也是在土机电(土木、机械、电气)三大工科类专业中,电气专业的优势所在。由于每所大学侧重方向不同,所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可能不同,如四川大学偏向电力部门,西南交通大学偏向铁路部门。

如果有意继续深造,在研究生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级学科下细分为多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电机与电器等。在二级学科里,强电与弱电专业划分的较为清楚,研究方向也有较大区别。就业形势也相对较好,一般以科研或设计单位为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关注理由――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和发展,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一提到机械,也许有些同学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手执扳手,正在机械前面忙碌,浑身被弄得脏兮兮的画面,于是对该专业不感兴趣。但通过学习该专业的学子感受――“我是学机械的,现在已经毕业了,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是属于难得的好就业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后很多工作都能做,可以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在汽车、电子、机械行业还是很受欢迎的”,才发现该专业虽然课程多,学起来并不轻松,但就业却相当不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机械行业中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诸多的方向,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开发低公害汽车发动机、提供机械性能的铝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新材料、研究提高汽车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与开发减震降噪的机械等。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航天、造船、采矿等工业领域的发展,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更加需要长足的发展,并且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多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培养方向,“宽口径”是指立足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适应宽广的工作领域;“厚基础”体现在加重数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类课程;“重实践”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主要课程一般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机械制图、单片机、电力拖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编程与应用、autoCaD、proe、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由于专业方向多,有的侧重机电一体化,有的侧重机械设计,有的专攻液压的,还有学工程机械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会影响就业的行业选择,一般来说,学机械设计的一般能去设计院或者是工厂做设计员,较多需要深造;学机电一体化的一般都进工厂;液压研究的主要是科研等;学工程机械的能去一些工程机械生产厂家,或者去路桥施工单位等。因此,该专业的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从该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来讲,比较适合男生,目前就读该专业的女生很少,用人单位在选择时也更倾向于男生。

会计学

关注理由――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后待遇好。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研究怎样对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计量、记录、预测和监督,促使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用型的专业,会计学必须要接触统计学、审计学等与数学相关学科的知识。该专业文理兼收,但各有所长,文科生做事谨慎、记忆力好,理科生对数字敏感,数学基础好。

会计学的主干学科包含经济学,但却是属于工商管理类,在学习中更多涉及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人才将会日趋专业化,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人员这方面的要求也很高。随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下设Cpa(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和会计国际化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Cpa鉴证、国际会计、西方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会计等,培养能在跨国经营企业、涉外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

说到会计学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到企业(国企、外资、民营)、事务所从事会计工作,也可以到理财咨询公司从事咨询工作。民营企业需求量大,但空间比较小,平台也不如其他几种就业途径宽阔;外资企业的待遇比较高,而且后续的培养提升机会较多,但入门的要求高,英语水平好的学生比较有竞争力;事务所就是一个字――“累”,但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能充分锻炼能力;理财咨询算得上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在选择时还应该听听社会对本专业的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会计专业成为“热得烫手”的专业,将来可能和其他热门专业一样,会面临人才饱和的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关注理由――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其强大的适用性广泛运用于各行业。

眼看微软的windows从3.X到现在的2007,而中国的软件业还是在原地踏步,难道我们真要每年等微软给他的操作系统换一次名字,给他交一次钱吗?这么大的利润为什么不留给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让别的国家给我们交钱呢?这是广大中国计算机人共同的梦,要实现这个梦的人是正在学习计算机的“准程序员”们,他们是中国软件明天的希望!

但原本这样一个朝阳专业,却上了近些年某些就业调查机构公布的“就业红牌榜”,成为就业率低,就业待遇差的一个专业,使无数感兴趣学子最终放弃。是专业不好,还是未学得精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些特点吧!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目前大多数院校前两年注意数理基础方面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的培养,后两年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本专业既要学习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等理论课程;又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如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等;还要学习与数学相关的课程,如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等。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融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广东省金融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08年12月19日国务院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而广州市也表示将以落实《规划纲要》为契机,围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创新,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广州特色,在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推动广州金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而辐射带动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全面协调发展。

这表明未来几年内广东省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迅速上升。根据最近广东省金融企业的公开招聘信息,金融岗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以及管理研发类。其中,客户服务类的人才与业务操作类岗位已成为两大基层岗位类型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从招聘信息中不难发现,大部分金融企业对客户服务及业务操作岗位这类一线人员的招聘已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应聘者身上,这说明兼具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技能人才是广东省金融行业急需的人才类型。

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并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广东省金融综合竞争力,满足金融行业发展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大金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金融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从金融英才网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到,对客户服务以及业务操作岗位这类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以及从业经验要求相对较低,招聘对象大多为大专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这也是近几年金融企业招收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学生比例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看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高技能金融人才的责任,是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

高职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根据行业的需求来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更有一些院校把主要精力花在“专升本”上,没有突出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从广东省金融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供需现状来看,高等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已出现较为严重的“产品”供需脱节现象。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了2-3年的系统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而用人单位却觉得这些受过专业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并不能胜任实际的金融工作。这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严重脱节。

2.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计应该根据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本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科学制定。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院校既没有根据市场要求选择并确定相应的金融专业课程,也没有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特点来设计、确定主干课程,而是照搬其他本科高校的做法。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职学校升级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法避免地沿用以前的蓝本。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方面,某些院校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实训场地和设备与教学脱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档次也不高;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得并不紧密。

三、高职金融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职金融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金融人才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1.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目前国内众多著名高校招收和培养的金融人才都是所谓“高端”类型的,但金融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本来就是要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优势所在。另外,金融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但金融企业内部培训和机构培训一般侧重于专项性,属于继续教育系列。基础性和系统性教育工作还须靠院校来进行,而在院校中最有条件担当起金融高技能人才教育这一角色的就是高职金融专业。就现有的实力和条件而言,高职院校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把重点放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按社会和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现“一专多能”

在金融课程体系设置上,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能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在考察各类金融企业对员工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后确定课程开设内容。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企业都在尝试突破分业经营的约束,但“三业”之间主营业务的差别仍然明显。从银行、保险、证券的主营业务角度来培养人才,则有必要将国际金融专业分为几个更细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方向为主导设置专业包,分别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就业方向的核心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使培养的目标更具有侧重性,同时以其他两个行业的从业核心能力作为拓展能力。比如:商业银行从业方向的核心能力课程可设置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营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会计等,而拓展能力课程则为证券、保险业相关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到金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专注于某一从业方向的从业能力和技巧,使其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还应需要充分考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行业证书的要求,在教学上加大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开设力度。例如:金融实务与管理专业可以立足于证券投资,把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在开设《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和《投资分析两门课》的专业课同时,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继续开设《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金融理财师生的考试,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而且学生在掌握紧缺实用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校期间就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根据岗位需要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首先,针对目前金融企业客户服务类岗位的大增与营销型人才的紧缺,金融专业应增加营销类课程的比重,重点结合银行业、证券基金业、保险业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客户特征培养学生掌握具体行业的营销技巧。其次,课程设置顺序应结合金融企业员工岗位轮换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到复杂技能”的转变顺序,以防出现课程顺序的倒置。例如,某些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会计”与“商业银行信贷”是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但这两门课程所对应的目标能力之间的培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银行员工的从业顺序通常是“会计结算岗”早于“信贷管理岗”,信贷管理能力的产生可能要以会计结算能力的具备作为基础。因此,课程设置顺序上要体现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关系。最后,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注重对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备金融行业最基本的能力基础上,还初步具有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业务工作能力,如处理柜面业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4.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高职学院校内应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银行信贷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配置与工作场所业务场景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建设能够开展真实金融业务的项目中心,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并以项目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高职学院应主动联系金融企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以上措施都将有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必须拥有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这也是广东省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院应改变唯学历是从的招聘教师观念,从金融企业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金融行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贺修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2]沈慧霞.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3]李晓健.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4]张铭.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J].创新科技导报,2009,(28).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6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三)应用型人才的适用性不强目前,设置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林立,但各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且发展严重不平衡。一些985院校或财经类大学金融学科建设方面领先突破,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之同时,不少新设该专业的院校严重滞后,导致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及银行业“一业独大”的不均衡发展格局,银行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充足,而其他金融业人才相对匮乏。未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客观上需要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不同行业的产品为顾客提供多元一体化金融服务,而当前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

二、国外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例

虽然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各有特点,但彼此间也存在诸多共同点。比如: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综合素质,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贡献的结合,强调本硕博教学内容层次结构和梯度的衔接和协调。

(一)分类设定培养目标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3000多所大学,但真正称得上研究型的大学并不多(58所),绝大部分的博士学位都是从这些研究型大学获得的。全美377所大学设有商学院,虽然有学生一毕业就到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小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然而,正是后者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的工作使得美国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美国各等级大学定位很明确,一流大学造就社会的栋梁,二流大学造就具有现代技术的劳动力,三流大学向那些本达不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一个进入中上阶层的通道。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大一较多接受的是通识教育,大二接受较多的是商科基础课程,大三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学习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到了大四再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从若干选修课程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商科基础课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专业核心课是案例教学,采取学生小组项目的形式完成;难度最大的专业选修课是个人论文或分析报告。

(三)丰富设计教学内容金融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出了较大的弹性。高校主管部门一般只对各高校提出应该开设为达到某学科教育目标所必要的课程体系,规定学生毕业必须修满最低的学分数。除此之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研等方面的特长灵活机动地调整课程设置。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内容调整,以缓解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需要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特别是对广大学生开设的众多金融类选修课程,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先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先导知识。这样做既能严格贯彻教学要求和保证授课质量,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四)严格制定考核方式美国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大学考试十分频繁,不仅有例行的期中考试(midtermexamina-tion)和期末考试(Finalexamination),还有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每门课在一个学期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的考试和测试总次数少则二次,多则五次或六次。考试所占总成绩权重一般在40%至75%。对学生的诚信度要求很高,考试作弊被发现一次即为零分。若重修该门课程,则需交非常高额的重修费。因此,即使一学期仅修读3-4门课程,学生也会非常紧张和繁忙。

三、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经营基础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对我国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定位问题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立足于现行和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对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复合型、国际化、高技能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学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构想根据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理念,基于大学生对考研、就业及出国交流深造等多元化需求,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建议各高校结合客观需求和本校优势实施“分类培养”的新模式。即根据金融学本科生的特点和意愿,从大二开始,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与“开放式”国际交流型,实行分类培养。

1“.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从传统的由书本到书本、由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研究方法窠臼中挣脱出来,走上以现实及问题为导向,探索和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并给出解决办法的研究路线。该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学术发展能力和潜力,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逐渐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对于该类学生,着重传授其丰富和专深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强调学生掌握较宽泛且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金融数理和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教学、论文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研究。在学习目标上,鼓励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2“.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与能力要求,使所学知识“无缝对接”于工作岗位。一是充分利用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将实验室开发建设成为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实验课程可借助金融模拟大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技性;二是合理利用当地社会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金融企业高管和岗位能手作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校外指导教师,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效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业界、体会职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更科学地做出职业规划。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建立起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企业考评分数的权重至60%,实现更客观地考评和反馈学生的实习表现。对于该类学生,着重培养其专业技能、职业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以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为主,课程内容设置与各类金融从业资格、职业资格考试衔接,鼓励学生以“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资格和能力”为目标,实现“近距离考察,零距离就业”。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教师;金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试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

在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联合课题组向社会了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直接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金融业为基本方向,培养面向金融界,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金融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脉络,增强学生的金融实际应用能力。

一、教师加强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但有些学校只注重金融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不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或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到位、不得力,社会实践收到的实效不大。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很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师生受益、教学相长的。一方面,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指导,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触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动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践促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开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所体会和收获,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金融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涣散,组织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未纳入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第二课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门、各院系监督检查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程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性比较强,需要金融专业教师指导,但有些专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就算勉为其难担任了,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

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把握还不够,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有些学校采取分散实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往往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到相关单位拿总结报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家上网搜索或找来报刊杂志将资料堆积、拼凑草草应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实效。

(三)教师指导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结合不够

有些教师不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有的金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对于社会实践团队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条件,学生难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把学生搞社会实践看成包袱、负担,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个人关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些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金融行业结合。

(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不够

教师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到位、不细致,致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不注重对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动态指导,不注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全面总结,不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1.组建好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让那些有意愿并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人才库”。即选拔对学生思政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也选拔那些特别熟悉金融业运作、金融专业应用技能等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确保指导教师队伍里既有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政工老师,也有善于专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将定位导师的优势指导方向,1名导师主攻1个方向。让学生在准备实践方案的时候就能根据实践的主题及专业需要,尽快地从导师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合专业方向、个性、特长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实践团队配备导师,可以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施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2.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及培训,使教师提前掌握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扎实的教师,需要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教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金融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金融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使金融专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

1.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从事银行业占金融毕业生总人数的34%,从事证基金业占21%,从事保险业占15%,从事企业财会类占22%[2]。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查显示,金融类企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很大。因此,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与金融专业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行、校企关系,通过给基地领导发聘书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长或厂长、经理来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让在校大学生到金融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树立起现代金融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上与合作单位的工作更紧密地契合,可以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合作单位的工作,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增强与金融业单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任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从制度上确保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以院系为单位,由高校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订实践任务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预防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2.指导大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就很需要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起,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金融专业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指导总结交流,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实践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应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整理实践日记,及时上交。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比,按照比例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做准备,同时推荐优秀实践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的社会实践先进评比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必要、意义重大。要培养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金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重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优化路径;非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4-02

一、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大一统”非金融专业,未能体现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1.教材选用的大一统。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学》这一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对于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没有区分,都用的都是大一统的教材。但是《金融学》这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先行和后续课程的安排设置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在《金融学》后续的课程设置上还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诸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保险学等。这些课程的后续学习对于《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和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对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的后续课程更多是其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

2.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点。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而言,一是对于讲授的内容仅仅是在有些章节的深度比较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要求略浅;二是讲授内容的量与讲授时间之间,只能是更加侧重于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式教学;三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其后续课程是各自本专业的主干课和方向课,同时由于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得《金融学》这门课程既不能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又不能对《金融学》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金融学》在课程结束后对于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出现断层,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纯粹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1.教学内容滞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环境日新月异、金融事件层出不穷、金融技术翻天覆地,而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那么在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以及客观现实金融事件和金融环境变化的重大视点问题阐释,那么这样会更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呆板。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有具体的金融实务操作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现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之下,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罗列、理解,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如何来进行操作,没有讲授和教学的安排。

二、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进的原则

(一)体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

尊重各个不同专业的差异性,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是一级学科或者是二级学科在金融学教学大纲上应进行区别。这样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那么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起到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对金融学实践的实际运用上有具有交大的可能性。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作为补充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教学的深度较之于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略浅,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而另一方面,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也会面临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那么他们也需要在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改进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资源共享,推动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的基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群体,在其学习期间就应该广泛了解和获取社会市场信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而言,也就需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实体案例,这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些教师在社会团体中有一定的兼职,那么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信息;有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习相关行业企业;而后者对于现实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银行高管等社会精英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师等,不定期以讲座、沙龙、论坛等方式作为日常《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向学生讲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金融事件,推动金融学实践教学的进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理论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可以以最低成本享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其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资源平台,收集到第一手经济金融领域中发生的金融案例,建立金融案例数据库。让学生自愿组织学习小组,应用所学的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任课教师进行的点评,着力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知识分析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能力。其二,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不定期的组织学生选听著名大学《金融学》的有关课程。接受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了解金融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阐释不难发现,现有金融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缺乏实践培训、没有各专业差异性的不足,改进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人才互动交流,开展实验室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林伟君.校内模拟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39-442,448.

[2]杨晓兰,王雁茜,金雪军.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59-63.

[3]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126-129.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金融与证券工学结合实训体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围绕着怎样为迅猛发展的金融业提供合格的人才展开了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但现状仍然是,一方面金融业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匮乏,尤其是业务精英,另一方面金融与证券毕业生面临极大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在金融企业找到合适岗位。这一情况目前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学生就业问题上表现突出,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招生。究其原因当然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模式上存在偏差。

2、研究现状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概括而言,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是工学并行式。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实践时间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上课约20个小时。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的同时,各合作企业为各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并行的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二是工学交替式。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在校内学完一定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之后,到各合作企业工学交替工作岗位上进行全日制的较长时间的上岗训练。

国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院校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首的国内各知名院校已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和课题研究成果。就广东省外来看,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先行开展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本文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是“薄三明治”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采取的一年三学期制的“薄三明治”式,这种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理论教育学期,另一个学期是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实践的工作学期。二是工学并行式。以省内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采用了该模式,即学生一边在金融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强调时间、空间拓展性。三是预就业式。学生在校前两年与普通学生一样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开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预就业单位,学生到预就业单位实际工作一年后,返回学校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四是实际任务结合式。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如调研任务、采访任务、规划勘测任务和产品或项目设计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关于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没有特别适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出适合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工学结合“订单式”综合实训体系,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上百人次的调研和与金融专家组建的金融与证券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议,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总结发现,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分为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从业人员、期货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金融中介从业人员五个就业方向,其就业岗位群主要为: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经纪人、保险业务员等,整体来说主要是金融营销岗。

可见,首先不同岗位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差别很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其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大多直接接触金融服务顾客群,这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与顾客交流、沟通能力。职业岗位的这些特点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上述职业岗位的分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对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各种实践。

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实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金融与证券专业高职三年制大专学生,现已招收五届,在校学生人数近600人。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和金融与证券教研室其他同事一道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为基本依据构建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按照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成果如下。

1、校内课程实训设计

金融与证券专业,应开设主干专业实训课的课程见表1。

金融与证券专业开设的《证券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实务》、《个人理财》、《金融营销》等课程,学生除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些恰恰是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的。在每门课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原则上既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又要针对行业岗位工作需要。如理论讲到股票发行阶段,案例分析就做股票发行方面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积极性。

金融与证券专业对于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还应在课程结束后,在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证券综合模拟实训,它属于金融证券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第二、第三阶段。综合实训有别于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以知识点掌握为主,而综合实训强化是学生某项技能,应由浅入深,或按工作流程进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技能的提高。证券模拟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应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变动。实训内容应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交易(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分析),进一步熟悉证券交易的交易软件,学会分析预测公司股票走势,学会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生可分组到证券公司开设真实交易账户进行实际操作。

2、课外实践设计

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由理财协会和每年举办的各种比赛组成。理财协会通过每周举办投资理财讲座的形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专业能力。另外每一年举办一次投资模拟大赛和一次理财规划大赛,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校外实践设计

金融与证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应包含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自主创业等。

(1)社会调查。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一般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调查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校和老师做好事前动员和事后检查工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银行进行调查,了解银行产品销售情况,或新产品的市场可行性调查,并写出专题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专业顶岗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完成前面各阶段的模拟实习、综和实训、社会调查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技能。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安排为期4周左右的专业实习。学生可以在银行或证券公司的相应岗位进行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工作,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的技能的实际演练,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有些优秀学生在专业顶岗实习后得到企业肯定,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

(3)毕业顶岗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单位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从第5学期第13周开始,安排6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锻炼,同时,在此期间学生可根据需要收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

(4)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毕业设计方向(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财务分析方向),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动手操作设计等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课题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锻炼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在前边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设立自己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实训指导书、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恰当运用各种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吴岩、张炼、李志宏: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坤: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6]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9).

[7]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周建松、郭福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高职毕业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篇10

黑龙江省的金融业结构特点是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结构模式单一,银行性金融机构居垄断地位,非银行金融机构诸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发展滞后。金融业人员呈如下特点:其一,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专业金融人才奇缺。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极少,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其二,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方面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人才也很稀缺;其三,金融人才严重“质”“量”不足,现有的金融从业人才不论是在规模还是层次上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优秀金融人才凤毛麟角;其四,金融业还缺乏综合经营高级人才,从业人员从事多方面金融业务、接触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机会较少,从未来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既懂银行、又懂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人才需求将有着很大的需求空间。

黑龙江省在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相对单一落后,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高层人才。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主要是以下几种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金融学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金融人才在整体结构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普通金融人才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精英却明显不足,高校在高端金融人才培养上尤显薄弱,金融人才的培养系统滞后,与企业切实需求存在差异,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常常忽视创新性金融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除了在于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陈旧以外,金融专业学生缺乏良好的实战途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导致了金融机构以担心企业信息泄露为由,不愿意接收大学生来实习,而企业自身又对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这样的矛盾发生。高校和金融机构之间还缺乏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关系。

二、黑龙江省本科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金融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的同时注重人才质量的提高目前黑龙江省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不及总人口的1%,金融人才稀缺。金融财经类院校或者金融财经类专业可适当增加招生规模。实施由全国性或区域性专家委员会组成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规范整个金融业人才队伍并提高其素质。进一步提高金融人才国际化程度,注重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为金融界输送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熟练掌握金融工具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大力推行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的改革黑龙江省的本科学校开设金融专业的数量已不少,但大多数学术层次和教学水平不够高,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薄弱的状况。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须从粗放型、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转变到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金融专业的数量需要稳定,重点需要突出,质量需要提高,切实把学科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教学、科研等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望的主要标志。高校科研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办好高等金融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科建设、抓好学科建设。

(三)转变传统落后的金融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教学模式和现实条件,要考虑高教育特色、行业特点、地区和校情等具体问题。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就业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先进性、适应性、创造性。要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向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转变。要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要从只注重为国内金融业培养人才向重视培养外向型人才转变。细化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教学结果的反馈都是今后本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