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的亮点十篇线上教学的亮点十篇

线上教学的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50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1

一、课前预设的“亮点”

很多教学亮点都是教师精心预设所带来的,并非“天生”就有。教学亮点其实就是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其他教师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教学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和教学灵感的体现。我们一般可在以下几个环节预设教学亮点:1.新课引入,先声夺人;2.中间阶段,有1-2个教学高潮;3.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电路图》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对“电”学生并不陌生,然后什么是电路?电路有哪些元件组成?正确的电路应该怎样?学生并不清楚。如何通过创设亮点,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实际问题呢?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预设:

预设亮点1:创设真实情境

一个好的引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在《电路图》一课中我这样预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只电动玩具小狗。)大家喜欢它吗?你知道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还会向我们打招呼呢?电池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电动小狗活泼可爱,引得初中学生童心大发,然而教师并没停留在此处,问学生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学生当然知道是因为有电池,那么电池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引出电源的教学。

预设亮点2:组织探究活动

课前先在每个小组中摆放灯泡、干电池、导线若干,请同学们想办法使桌上的灯泡发光。同学们马上动手开始实验。接着老师又请同学们思考,你们所连接的电路有哪些不足?(由于课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开关,所以电路应该都是有问题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的缺陷,提出电路改进意见,使电路逐渐完整。然后引出简单电路应该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接着再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电路中各元件的基本作用”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饶有兴趣,能获得成就感(灯亮了),又能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思考电路的不足)。或许没有因兴奋而大声地尖叫,却有了更多全身心“浸润”,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预设亮点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给每个小组出示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外露出四个接线柱,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接线柱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可能连有导线,请同学们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用电路检测的方法找一找:哪两个接线柱之间连有导线?

通过教师创设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对盒子的好奇转化为探究盒子的欲望,当学生遇到刚刚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谜团时,他们对这样的知识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给学生创设的这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预设亮点4: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课后探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电路,自制一个便于随身携带的手电筒。

巧妙的课堂结尾可以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对手电筒的设计、制作,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实践,还促使了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预设亮点的几点建议:

预设意味着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因此预设具有假设性。但预设并非主观臆断,它又具有科学性,同时它还需要教师能够对未来进行洞察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学生想到的要预设,学生想不到的也要预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在预设亮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全面了解学生是预设亮点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个性特点等均会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我们的亮点应该预设在全面认识学生的基础之上,否则,亮点不亮,甚至会成为课堂“黑点”。

2.准确把握课标是预设亮点的基础。教师应该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但一种教材仅是课程标准一种解读,教师对教材应持“创生取向”而非“忠实取向”。亮点的预设不应局限于教材,应以课标为基础,发挥教者能动性,彰显教者个性。

3.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预设亮点的保障。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心理学家认为: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有两种最感兴趣的意向,一是:当他们知道所要学的知识可以解释或者解答他们心中的谜团时,则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二是: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突然反常起来,而正要学的知识却能解释反常现象时,他们对这些知识必然感兴趣,这些知识是我们预设的亮点真正能“发亮”的保障。

二、课中把“生成”转化为“亮点”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即所谓的“生成”,这些“生成”往往能成为教学亮点。把生成转化为亮点,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教学智慧。如果教师漠视这些生成,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在《电路图》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生成”。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生成”成就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

生成亮点1:课前几分钟与学生闲聊时,无意中得知参赛的学校旁边有一个当地很有名的发电站――新昌长沼水电站。于是课堂上我在介绍电源的时候又请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发电站――长沼水电站。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能方便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知识来“同化”新信息、新知识。

生成亮点2:在预设2“使桌上的小灯泡亮起来”实验中,有些小组的灯泡没有亮,怎么办?我事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看着没有亮起来的灯泡,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何不就让学生一起来探究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不少小组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可能电池接触不好;可能是灯丝断了;可能是导线断了;可能是开关接触不良……

我马上把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猜想综合起来,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猜想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电路中某处断开了。

师:我们就把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就叫开路。

课堂并非因为教师的“没想到”而停顿,反而是顺利地把生成的问题作为继续研究的主题,这样使课堂显得那么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成亮点3:接着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我又让提出猜想的小组帮助失败的小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电池,有的小组换上自己组的灯泡,还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所有导线,大家一起动手,最后终于找到了灯泡不亮的原因。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所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合作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外加的,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多是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在这里,一些小组确实碰到了问题,需要帮助,而另一些小组又确有经验,能进行帮助,因此,合作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生成亮点的几点建议: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将“生成”转化为“亮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融洽的课堂气氛是生产亮点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才会有更多的“生成”可用来转化为“亮点”。

2.教师的知识水平是生成亮点的保障。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3.细心的课堂观察是教学亮点的来源。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细心捕捉学生学生的即时反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亮点处不一定是大声尖叫,可能是沉静的深思;亮点处不一定是放声大笑,可能是会心的点头。然而,亮点处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亮点处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预设亮点,也需要有运用教学机智,能把课堂中的即时生成转化为教学亮点,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2

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学习心得【1】

2月4日上午,我市召开“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县委书记王海军、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孟宪鹏、县委副书记韩建敏等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区),县直单位负责人在我县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

会上,市委书记王会勇作重要讲话,他要求,要深刻认识省委深化机关作风整顿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事业新进步。

王会勇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着眼发展全局,充分认识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作风整顿进一步转变作风,提振士气,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升级进位,跨越发展。要明确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把握大讨论的主题,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这一鲜明的主题上来。要突出重点难点,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着力推动干部信心大提升、项目建设大突破、营商环境大改善、工作标准大提高、工作作风大转变。要坚持问题导向,迅速行动,强化措施,确保大讨论取得成效,要对标先进,赶超目标,不断加快“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新步伐。

市长董晓宇、副市长邱文双分别部署农业农村、扶贫开发和植树造林工作。市委副书记田金昌主持会议,并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更好地推动全市机关作风整顿工作讲了具体意见。

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学习心得【2】

新年新风新气象,撸起袖子加油干。2月10日上午,我校召开2017年新学期开学大会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引领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新学期各项工作新突破。全体校级领导与340余名教职工参加会议,副校长顾亚平主持会议。

会上,首先由麻贵兴书记宣读《邢台市七中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校广大干部教师立即行动起来,围绕学校创新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办人民满意教育。副校长刘德全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及措施等方面,就围绕师生核心素养提升,进一步深化落实“7341”教学思想,着力加强师资培训,开展特色主题教研,创新高效智慧课堂文化建设等工作,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刘庆山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向大家致以新年祝福,回顾总结2016年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深情感谢辛勤耕耘、锐意进取的全体教职工,重点解读我校新学期着力培养师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全力做好中高考备考、创新推进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全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等目标任务,热情鼓励全体教师营造传递赞美、感受幸福的教育氛围,凝心聚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晋级升位,争创5a,为建设平安和谐、优质特色文明大七中而努力奋斗。

副校长顾亚平做会议总结,希望老师们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努力进取、脚踏实地做好每项工作,重点布置了开学初的各项准备工作,强调老师们要进一步懂规矩、守纪律,提高工作执行力,扎实推进新学期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投入到学校新学期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学校管理,为开创学校教育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学习心得【3】

教育工委召开市直教育系统干部作风整顿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市教育局机关全体干部、市直属学校校长书记共计230人参加了动员大会。

会议要求,结合教育系统的实际,切实把握好“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的活动主题。

走新路

就是落实创新理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来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动力。落实协调理念,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落实绿色理念,积极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一手抓师资、教研和管理。落实开放理念,最大限度地用好外部资源,以提升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落实共享理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就是要有一种事争一流的工作干劲,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上;要有一种大胆的责任担当,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切实解决干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不担当问题,干事创业的精力不集中、动力不足问题,工作几年下来没大起色、没新做法等问题。

有作为创亮点

就是要有争先创优和改革创新意识,每个科室、每所学校都要调高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自我加压,着力找出并解决两项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列入2017年直属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机关文明科室评比的内容。

就是要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一是要守住学校安全的底线;二是要守住稳定的底线;三是要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四是要守住法律的底线。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3

一、图片展示五调子的位置

真正的素描绘画并不等于一张黑白相片,素描是以明暗调子来塑造对象,其主要方法是通过高光、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的五大调子的表现反映客观对象的体积、空间、虚实、结构等,强调素描艺术的直观真实性。它要求在光的作用下,正确表现对象的形、体积、空间和质量感。素描五调子是绘画的基础,是学习美术必须理解的,也是必须掌握的。初中学生学习绘画都是从学习素描开始,因此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是学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的。(看图1明确五调子的位置)球体在光的照射下,它的表面可分成受光面和背光面两部分,从画面上看,受光部可分成:高光、亮灰部(中间层次);而暗部则可分为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三部分,这就是所说的五调子。

二、对五调子的定义,以及相关定义的解释

五调子是西方绘画体系中素描教学所用到的专业术语。五调子:是指具有一定形体结构、一定材质的物体受光的影响后在自身不同区域所体现的明暗变化规律。

高光:受光物体最亮的点,表现的是物体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多见于质感比较光滑的物体。

亮灰部:高光与明暗交界线之间的区域。

明暗交界线:区分物体亮部与暗部的区域,一般是物体的结构转折处。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形体大的转折处,它其实不是一根线,而是由很多的面构成的,所以画的时候要有的地方画得实一点,有的地方画得虚一点,明暗交界线是全画面中最暗的地方,是重点画的地方。

反光:物体的背光部分受其他物体或物体所处环境的反射光影响的部分。

投影: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在空间中产生的暗影。

三、以对话形式,联系熟悉的现实生活,加深对五调子的认识

尽管有了前面的教学作为基础,但是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作画还是感到很困难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对话形式,联系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更便于作画。

下面是笔者设计五调子教学过程中其中的一个环节。

请学生在画素描时这样想象,画的就是一天24个小时的变化。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4

【关键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做思共生

“做思共生”是江苏连云港科学特级教师顾长明老师提出的一个新颖科学课话题,围绕“做中学”的苏版科学教学主线,一线的科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寻“做促进思思指引做”的科w有效的方式,去进一步阐述“做思共生”理念对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领促进作用。

当教师们目光聚焦在科学探究课是应该“做”多一些,还是“思”多一些的时候,就引发了“做思共生”这样的理想课态。本文尝试从动作思维的角度去对“做思共生”理念做一些阐述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

一、思维认知的本源,动作思维当是“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基础

动作思维(actionthinking)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所以动作思维应该定位为做思共生理念的基础,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与实际操作,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实际动作则是动作思维的支柱,实际活动一旦停止,思维便会立即随之终止。

做思共生理想课态则提出科学教学要鼓励儿童动手与动脑,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旨在“做”中经由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内化这样的过程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品质。

这样看来,动作思维的特点更是做思共生的根源,“做”即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由实际动作来提供思维的支柱。

二、思维认知的规律,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与“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融合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孩子在接触粗浅的加减法算术时,借助数手指的方式可以看出儿童在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之前,需要用手摆弄物体进行计算活动,就属于动作思维。这是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成人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如无线电维修人员在对电视机进行故障检测时,是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这也借助于具体动作的帮助,但不能与动作思维完全等同,因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后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心理认知规律表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具体体现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思维靠感知和动作支撑的初级动作思维阶段,属“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比如,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搭建什么东西,只能搭完后才能把搭的东西想象成某一种东西告诉你。

动作思维在课堂上“做”的体现:从“盲目”的尝试做,到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

【教学片段一】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提供材料:电池导线灯珠回形针图钉小木板

师:同学们看着材料盒中的各种器材,想干什么?

生:让这个灯泡亮起来!

师:你想试试吗?那就动手吧,看看谁能让灯泡先亮起来。

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反复的搭建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现动手操作,有的同学用一根导线在尝试,有的同学拿着器材反复端详,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惊喜地叫着:老师我们的亮了!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摆弄电路器材,也类似低龄孩童处理简单算术一般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去思考怎样的连接才能让手中的灯泡亮起来。这个动作在不断进行,思考也在不断进行,端详器材是在观察的思,一根导线的尝试是粗浅的思,几种器材配合通过导线和电池灯珠的连接多用几种方式让灯泡亮起来,这是典型的动作思维――借助动手支撑的思维。特征明显的是学生放下器材后,或许已经不能还原刚才使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这个思维离开动手的尝试便会消散。

从端详器材与拿着导线尝试属于“盲目”的做,上升到利用几种器材的组合想办法使灯泡亮起来的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正是“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二)思维靠大脑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的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属于“做思共生”的边“思”边“做”

孩子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调用科学前概念。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很大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比例。有动作思维指引下的试做可以使做更具有目的指向性,这种具有指向性的做更能为形成表象思维和概念达成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二】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导线灯珠回形针图钉小木板

师:刚才我们有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已经通过个人尝试让他的灯泡亮了起来?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

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

我们有没有考虑一下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你刚才的做法没能让灯泡亮起来会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这个问题并交流讨论一下

生1:我们只用了一根导线,没能像他那样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

生2:我们虽然用了两根导线但是都接到灯泡的一头了………

生3:可能我们电线没有捏紧………

………

师:现在再让你做一次,你知道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了吗?开始你的实验吧!

小组同学将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的经验,把手中的器材进行正确连接,简单地尝试几次,很快完成了电池+导线+灯泡的简单电路连接,灯泡亮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洋溢出来,大家展示手中的简单电路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在通过修正自己大脑中的思维想要通过动手来实现目的,实验前的思维交流更加确认动手方向,而实际动手中仍然会出现需要尝试几次才能达成目标,这是一个调用前概念也许就是刚刚听到、看到和交流得到的知识来指导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这个环节中虽然动作思维(再度尝试的过程)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学生已经会运用思维去指导做,这已经具有形象思维的目的指向,表现在做的过程可以重复还原,基本可以形成初级概念――怎样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三)思维从事物的由表及里、从点到面的判嗤评砗椭鸩秸确加深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属于做思共生的先思后做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已经开始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他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有目的的技能训练即有思维指导的动手做,即是以思指引做,以做逐步完善思维到形成概念的过程。

【教学片段三】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有开关的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导线灯珠回形针图钉小木板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使用电池、导线、灯泡这几种器材来实现简单电路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再来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诀。

请小组派代表拿着器材到实物展台上进行现场演示操作,边做边介绍一下秘诀。

生1:我们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注意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两个端点。

生2: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吸取了刚才的教训这次端点连接处我们手捏的都比较紧………

生3:我只用一根导线,灯珠的另一个端点直接和电池的正极接触也能亮………

………

师:刚才几位同学展示的方法有传统的,介绍了做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有新颖的,仅仅用了一根导线的节能环保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视频,思考一下,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

视频:介绍简单电路中电池的正负极、灯泡的结构和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向。

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来说说看刚才同学们自己组装的简单电路都是怎么工作的?

生1: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向负极流动,通过灯泡的灯丝就发热发光,我们就看到灯泡被点亮了。

生2:电路连接才能使电流这样流动……

师:如果你想控制这个灯泡,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怎么办?

生1:拿开电线,断开电路就行。

生2:加个开关!

师:怎么加个开关?加在哪儿?在你的记录本上画画图,试着看一看……

【分析】完成电路连接实现灯泡点亮已经变成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这个环节在多次技能训练的“做”上下功夫,其实就是抽象思维指导“做”的过程。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标志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是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互结合的结果。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开始就要保证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又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生动、形象的情景。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有一张矩形桌面,现在工人师傅把它锯掉一个角(运用多媒体演示锯的过程),会得到哪些图形?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源整合、操作简易、交互性强,可使这些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可以通过作多边形的对角线或在多边形的边上任取一点,连接多边形各顶点或在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再连接多边形各顶点或把这一点取在多边形的外部等)让学生与我们一起感受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达到理解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使得当堂的知识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巩固与拓展、延伸,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巧妙地掌握辨析概念,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可以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再通过这一端的伸缩使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接着,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来一水平线,再通过两端水平线的伸缩不仅使学生了解直线的形成,还能引导学生想象出来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再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段把这两个亮点连接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最后,出现一幅综合图(集射线、直线、线段于一图),让学生进行辨析并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数出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多少条。这样不仅辨析了三种线的不同特性,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利于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只能是似懂非懂,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课件演示: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的前进……这样学生在一片笑声中领悟到车轮只能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再让学生用圆的特点这一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那就简单多了。

四、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平台显示“联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在进行从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任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的问题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矩形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矩形的长和宽与双曲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结论的得出就顺理成章了。

五、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和具有时代感的学习素材,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6

【关键词】自感电动势瞬时

当通过电感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在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叫做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原来电流的变化,其大小由线圈本身结构(电感量)决定。认识自感电动势的存在及其作用,是电路分析的基础,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了解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总结出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感现象的存在,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电路设计及演示方法

1.1实验演示方法一

电路连接如图1(a)和图1(b)。

元件参数如下:

e:直流稳压电源6v

L1、L2、L3:6.3v、0.15a小灯泡

w:20Ω、1a滑线变阻器

L:L>1H、R

S:单刀开关

操作步骤:

(1)按图(a)接好电路,演示前先接通S,调节w,使L1、L2亮度相同,然后断开S。

(2)观察通电时自感:迅速闭合S,可看到L1先亮,L2后亮,稳定后二者一样亮。解释:S闭合瞬间,电路中电流发生突变,L中产生与电源电动势方向相反的自感电动势。所以,作用于L2上的电压小于作用于L1上的电压,结果L1先点亮,L2暗淡。随后电流的变化减小,L两端自感电动势逐渐消失,L1、L2最终达到相同亮度。

(3)观察断电时自感现象:如图1(b)接好电路,闭合S,L3点亮,迅速断开S,可看到L3并不立即熄灭,而是更亮一下,然后才熄灭。

(4)解释:接通电源后,通过灯泡L3和自感L的电流分别为:

方程的解为,断电瞬间t=0时,i=iL>>iR,故断电瞬间,灯泡比断电前要亮得多。

该方法优点是易于演示,缺点是通电、断电自感发生在不同电路。断电只用一只灯泡演示,没有比较,断电时说L3要过一会才熄灭容易被忽视,造成不易观察到现象。

1.2实验演示方法二

电路连接如图2。

操作步骤:

(1)如图2所示,接通电源S,调节w,使电路稳定时L1、L2一样亮。

(2)观察通电自感现象:迅速闭合S,可看到L1先亮,且超过正常亮度,随即亮度降至正常。灯L2微亮,随即增至正常(与L1趋于一样亮)。

解释:S闭合瞬间,L中产生与电源电压方向相反的自感电动势,它与电源电压组合的结果使L1两端电压大于L2两端电压,结果L1比L2先亮,且亮度超过正常亮度。随后电流的变化减小,自感电动势消失,L1、L2亮度趋于相同。

(3)观察断电时自感:迅速断开S,灯L2即灭,而L1闪亮一下之后才熄灭。

解释:断开S时,由于L的强自感作用,在L与L1所构成的回路中产生强大的电流,使L1更亮一下后才熄灭。L2在断开S是与L是断开的,因而很快熄灭。

(4)该电路的优点是用一个电路可演示通电和断电时的自感现象。通过两只灯泡的比较,很容易观察到在断电时L1过一会才熄灭。缺点是不能展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

1.3实验演示方法三

电路连接如图3

操作方法:

(1)将方法二中的灯泡换成发光二极管,按图3接好电路,演示前先接通S,调节w1、w2,使电路稳定时,LeD1、LeD2一样亮,然后断开S。

(2)观察通电时自感现象:迅速闭合S,LeD2先亮,并且超过正常亮度,LeD1后亮,逐渐增到与LeD2一样亮,LeD3不亮。

解释:同实验演示二中2基本相同。

(3)观察断电自感现象:迅速断开S,LeD1、LeD2即暗,LeD3亮了一下后熄灭。

(4)解释:断开S时,L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在L与LeD3构成的回路中产生电流,使LeD3更亮一下。此时电源已断开,LeD3亮一下,一定是L中有感应电动势产生,且方向是右正左负,(因为LeD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加正向电压时方能导通),符合楞次定律作出的判断结果。

(5)该方法优点是可展示出电感线圈中自感电动势方向,起到了验证楞次定律的作用,缺点是自感电动势的大小还未体现出来。

1.4实验演示方法四

电路连接如图4。

元件参数L:40w日光灯镇流器

C:验电笔氖泡

灯泡L1、L2:3v、0.15a

K:双刀开关

e:6v电源

w:0-25Ω1a滑动变阻器

操作方法:

(1)按图4接好电路,闭合S,调节w,使L1、L2亮度相同,然后断开S。

(2)观察通电时自感现象:迅速闭合S,L1先亮,L2后亮,前后相差约1s,氖泡不启辉。

原理解释:S闭合瞬间,L1中电流增加是及时的,L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方向与电源方向相反。L1中电流逐渐增大,所以L2比L1亮得迟缓一些。氖泡不起辉说明L两端自感电动势没有达到氖泡启辉电压(约70v左右)。

(3)观察断电时自感现象:迅速断开S,L1、L2即刻熄灭,氖泡启辉。

原理解释:S断开瞬间,电路中只有L与氖泡构成回路,氖泡发光闪亮,而启辉所需电压无疑是由L引起的自感电动势提供的。由此与通电时相比,断电时线圈两端产生了较高的感应电动势。仔细观察氖泡发光情况,只是氖泡左边电极附近发出闪亮的辉光,而右边电极不发光(因为氖泡在直流高压电路中只有负极的一端才发生辉光),因此可判断在S断开时L两端自感电动势的方向。

(4)该方法优点是用一个电路不仅可演示通电和断电的自感现象,还可展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且能证明断电瞬间的自感电动势大于通电瞬间的自感电动势大小。缺点是电源电压控制好,否则S断开时氖泡辉光强烈,不易分辨出发生辉光的电极。

3结语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自感现象演示的全部方法,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愿与大家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服务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凯华.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作者简介

宋阳(1970-),女,辽宁省抚顺市人。学士学位。现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7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思维;战略

随着教育体制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原有的应试教育改变成为素质教育。但是,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全面地掌握知识,还要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融入数形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加深刻。通常情况下,数形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在阐述知识时更具直观性,它能够把抽象的教材知识点转化为图像和图形,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

一、“数形结合”概述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化、难以理解的数学语言转变成为更加直观的图形,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从本质上说,就是把代数问题转变为几何问题。数形结合方法是对数学学科进行研究的关键方法,它能够把抽象、复杂的代数和形象直观的几何结合起来,把形象直观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加生动化和主观化,把抽象的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阶段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培养抽象性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形成合适的代数模型,主要针对函数模型、不等式和方程问题;二是形成合适的函数图像或是几何模型,主要针对解决函数和方程问题;三是解决和函数相关的几何综合、代数等问题;四是使用图像的形式把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使用数形思想的关键点就在于要把握好形和数的关联点。如果能够有效地把点和形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综合、概括、抽象、分析、观察和类比,主动使用数形结合观念。

二、数形结合的有效策略

1.以数化形方法

以数化形方法就是把代数问题中的条件及数量关系利用图形表现出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来探究数量关系,由数化形,数形结合,从而拓宽思路转化思维方式,使难题变为易题,直观、简捷地找到解题途径,这种思维策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思维策略要渗透给学生,在函数部分教学这一策略会经常用到。如下面这道题: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且a≠0)中的x与y的部分对应值如表:

下列结论:(1)ac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3)3是方程ax2+(b-1)x+c=0的一个根;(4)当-1

a.4个B.3个C.2个D.1个

题目给出的数量关系是表格的形式,很多学生会根据数据求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后再去解决问题。实质上,从图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出,x从左向右在增大,而y的值先增大后减小,由此就可以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是向下的,再根据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抛物线的大致图像。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能够降低这道题目的难度,从而将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轻松解决,这样以数化形的策略把学生从问题困境中解救出来,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以形变数

以形变数就是把几何问题中的变量用字母表示,用数量关系描述图形性质,从而将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这种思维策略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函数思想。

例如,某年南京中考数学的第22题,小颖和小亮上山游玩,小颖乘坐缆车,小亮步行,两人相约在山顶的缆车终点汇合。已知小亮行走到缆车终点的路程是缆车到山顶的路线长的2倍,小颖在小亮出发后50min才乘上缆车,缆车的平均速度为180m/min。设小亮出发xmin后行走的路程为ym。图中的折线表示小亮在整个行走的过程中y与x的函数关系。

小亮行走的总路程是多少,他途中休息了多长时间。

①当50≤x≤80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小颖到达缆车终点时,小亮离缆车终点的路程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形结合题,题目中给了相应的图像和数量关系,并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知,x、y分别代表一个变量,x代表的是小亮出发的时间,y代表的是小亮行走的路程,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出第一小题的答案,从图形中直接就可以看出,小亮行走的路程是3600米,中途30~50分钟的时候,小亮的路程变化为0,由此得出,小亮的休息时间是20分钟。这道题解答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从图像中得出这些内容,从而解答出第一题总路程为3600米,途中休息了20分钟。

再来看第二小问,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知道,50~80分钟的时候,小亮行走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一部分,因而把(50,1950)、(80、3600)两点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实现了以形变数的策略。

根据题中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小亮行走的路程是小颖乘坐缆车行走的两倍,由此可以得出小颖乘坐缆车行走的路程为1800米,由于缆车的平均速度为180m/分,所以小颖乘坐缆车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是10分钟,由小颖在小亮出发后50分钟才坐上缆车,对应于图像,我们可以知道在小亮休息结束后,小颖又开始出发的,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在小颖到达终点20分钟之后,小亮又到达了终点,也就是在小亮出发60分钟后,小颖就已经到达了终点。根据之前求出的x、y的函数表达式,可以将x=60带入,最后求出y的值,用3600减去y的值,就可以得出答案。这道题进行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将图形转化成数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几年来的中考题和模拟题,有许多的题目都是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要么将数转化为形,要么将形转化成数,无论是哪种转化,都需要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地非常透彻。

三、数形结合的优势

使用数形结合,能够使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更具灵活性,使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数形结合是要找到形和数的关键点,再按照对象的属性,把形和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化,找到更为简单的解题思路。

例如,2015年苏州中考数学试卷第27题: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1+m)x-m(其中0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以及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和二次函数最值求法等知识点。求p的坐标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过p点作pDy轴于点D,根据勾股定理构造方程可以得到p点坐标,不过这种方法的计算量很大。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得pB=pC,通过求BC的垂直平分线与抛物线对称轴l的交点即可。同样,在第3小题中需要证明∠aCp为直角,采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是比较麻烦的。观察几何图形不难发现点a、B、C在p上,因为∠aBC=450,所以很快得到∠aCp=2∠aBC=900。对于这样的中考压轴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借助数形结合思想简化解题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思考过程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意识的培养,逐步训练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这样能够以量变促质变,从而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并因此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实现思维策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单淑娟.感悟数形结合归纳解题通法――“抛物线的变换”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感悟[J].中学数学,2014(6):25-26.

[2]焦剑.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感悟[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5):107.

[3]陈花.“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在力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2015(34):122.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8

关键词:素描;线条;立体感;明暗关系;层次关系;视觉感受

素描课程是一切绘画艺术门类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基础,所以在低年级课程设置时都会开设。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具有自身形体特征的,基础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真实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在素描基础课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表现立体感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点密集得多了就变成了线,线密集得多了就变成了面,面一多就变成了体,体的组合就变成了画作。线条作为一幅画中最为基本的元素,决定了整幅画面的形状、明暗、节奏与透视关系,以及它们是否给人视觉上的完美体验。

从不同物体造型来看,线条的准确刻画不仅能表达形状的写实度,还对整体画面呈现的效果表现也有益处。比如几何体静物里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与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方体从上、下、左、右、前、后正面看都是正方形,视角稍偏就是正方体。长方形从正对面看过去,它只是一个长方形,这个角度可以说我们视觉的立体感顿时消失了。从倾斜角看,长方形也可以让视觉感受其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一来,对于多边形,以直线组成的几何体,把直线画得简洁明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非常硬朗的线条来刻画这些物件,才能给别人一种直观明了的转折面的感受,知道我们笔下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硬度材质的物件。然而,如果我们画的是带有曲面的立体物件,如圆锥、椭圆球体,手绘笔者则需要将线条中弯曲的弧度控制好,包括每一根线的起笔与收笔控制,只有把这些线的轻重与弧度拿捏到位,才能在手绘复杂的组合形体中准确表现想法,真正实现心手合一,展现出真实到位的立体感。

从明暗关系来看,线条分布的疏密也能真实体现出画面之中的明暗、层次关系与立体感,体感造型的来源除了形状之上线条刻画的准确度,还与线条分布的位置、排列与渐变有明显的关系。从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局部线条较密的区域显得较暗,而线条稀疏的地方则表现得比较亮。由此可见,稀疏的线条对应着明亮,密集的线条对应着暗黑,从明到暗,那是一个稀疏到密集的渐变过程,利用这种渐变过程,我们可以在渐变中模拟出现实中的光影变化效果,从而达到现实与视觉的一致性,最终展现出较强的三维立体感,将线条对明暗关系的显示效果表现达到极致。

除以上两方面外,线条与透视关系的对应也十分重要。立体感源于正确的透视关系,而在正确的透视关系中,物体的形状常常存在变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应人类的视觉习惯,要让线条本身与其组合展现立体感,必须符合透视规律。根据透视规律来表达线条的形状、分布,以及局部的变形,才能展现立体感,如近处的物体或块面视觉偏大,远处的物体块面偏小。同一个水平线的物体块面交接点,从下往上仰视,视觉上会觉得近处的点高,远处的点低;从上往下俯视会觉得则近处的点低,远的点高。

另外,课程中同学们在实际手绘表现时,对远近不同的对象,可以采用远处虚、近处实的处理方法,近处的与重点的对象多着力,而对远处的对象适度淡化虚化,这样可以使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对于本身明暗不同的对象,可以根据对象在阳光下的光影效果来分布线条,明处少用线条,或用细线条和虚化,暗处则多用线条用粗线条,也可以简单勾出阴影部。为了使整个画面表现出超强的立体感,我们在布局结构时也可以用物体之间的层叠、对比、参差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现场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可见,物体立体感手绘表现的根源除了透视,还有光影变化。如果没有光,世间万物虽然有立体感,但我们将看不见立体感,也看不到其基本形状与轮廓。反过来,如果对一个物体四面八方都用光源照射,其同样会变得没有立体感,只有一个轮廓。因此,在技术表现时就会得到一个结论:素描绘画表现反光时一般亮度不能超过高光亮度。笔者认为,偶尔特殊情况下,反光虽然不能超过高光亮度,但其可以与高光亮度一样亮,但前提条件是反光的面积必须比高光小。笔者在多年实践中认为其亮度虽然一样,但面积小了给人的视觉感受仍然是弱于高光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素描表现技法提问时,可以通过示范的教学手法给予他们解答,这样他们印象也会非常的深刻。

综上所述,绘画类学生要想完整全面地用线条展现物体的立体感,就需要去了解、认识与研究线条的粗细、轻重、握笔姿势角度、运笔速度与变化的作用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深入理解线条与物体造型、明暗、透视变化与光源位置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最后,还千万不能忽略研究素描造型表现之工具材料,如纸张、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等材料的自身性能与表现线条的效果。可见,要把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搞好,必须做到教学与教研共进,不放过任何细节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子裕.论“设计素描”教学改革[J].艺海,2013.

[2]杨劲松.肌理重叠[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3]曾润.素描艺术中的造型因素研究艺术科技[J].艺术科技,2013.

[4]刘子裕.谈综合材料绘画教学[J].大众文艺,2013.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9

一、在现实生活中生成

初中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打通课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课本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探究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认识物理规律,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灵感.例如,在讲“凸透镜”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是认为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于是笔者设计了“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的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应用放大镜观察教材上的“物理”二字,并改变放大镜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观察“物理”二字的像,即当放大镜远离课本时,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当放大镜靠近课本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当放大镜离课本足够远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凸透镜的兴趣.

二、在具体情境中生成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疑,在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之外的有用信息,随时注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利用好学生提出的“不是问题的问题”,从种种不确定的生成因素中捕捉有用信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测定小灯泡电阻”实验时,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并闭合电路后,有的学生发现所做的实验小灯泡不亮.在排除实验器材本身问题后,笔者询问学生为什么小灯泡不亮,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电路断路.于是笔者及时修改教学方案,将实验中的偶发事件作为教学的新生长点,变“测定小灯泡电阻”实验为“小灯泡不亮,真的是断路吗”实验,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首先,按照学生探讨的方式,应用电压表通过试触法依次与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并联,结果只有电池组与电压表连接时无读数,其余元件在与电压表连接时均有读数,说明断点可能出现在电源上.结果用手捏电池组时,电池组非常软,电池组没有电致使小灯泡不亮.其次,在检查电路时,某一小组在实验时将两根导线均连接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致使电路电阻太大,按照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正确连接后小灯泡变亮,线路中电阻太大也能致使小灯泡不亮.再次,在闭合电路后,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有读数,但小灯泡不亮,通过组织学生仔细检查,发现小灯泡和电流表并联,致使小灯泡被短路.将小灯泡与电流表串联后小灯泡变亮,小灯泡被短路也能致使小灯泡不亮.

三、在师生活动中生成

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认识到物理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的知识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活动贯穿于知识和技能的生成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在讲“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学生以举起一杯水和一桶水为例,认为重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面对这一问题,笔者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利用控制变量法验证重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通过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制圆柱体受到的重力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这种以控制变量法验证学生猜想的过程,促成学生放弃错误的前概念,生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还传授给学生重力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在自主探究中生成

线上教学的亮点篇10

教学课题:《五彩的烟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烟花的形状、色彩,学习用不同的点、线组合表现烟花。

2、能力目标:掌握油画棒的表现技法,通过用点、线和色彩来表现烟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油画棒、彩砂纸)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教师示范画烟花的过程进行观察、思考学习、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点、线变化的美,提高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表现能力。同时创设情景教育学生烟花虽美,但造成的污染很大,今后我们要做到少放烟花,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能运用点、线结合表现形状各异的烟花。

教学难点:设计表现不同形状的烟花,初步认识线条有旋转方向,能表现出烟花的光亮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微课、范作、黑色砂画纸、油画棒等。

学生准备:黑色砂画纸,油画棒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兴趣导入法

观察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美术工具,课前准备)

二:导入教学

1、情景导入:

请欣赏一段小视频。

师旁白结合视频创设情景,不小心打翻的颜料盒,动脑筋用画笔勾勒出舒展的线条,结果变成了一朵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烟花。

师:我的小创意有没有吸引到你呢?

2、出示课题:板书—《五彩的烟花》(接下来,请看视频,组织学生用挥动双手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

师:看着你们不断挥动的小手就知道你们很喜欢这些烟花。

师:“我请同学来描述下你眼中的烟花?”

生:漂亮(师引导说出哪里漂亮?从颜色、光、形状着手)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怎么样去画它?请两位小老师上来画一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瞧,这些烟花里有我们认识的谁呢?(引出点、线,板书出示)

生:述。

师总结烟花的形状,用千变万化形容,颜色用五光十色形容。(边总结,边进行板书出示。)

师:请大家用你认识的点、线画一朵烟花。(两分钟倒计时)

(教师巡视、观察,选取两张同学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停下画笔)

师:我发现这两朵烟花画的很生动、有趣。(线条在变化、旋转)

3、欣赏教师烟花作业:

师:我也带来了许多不同变化的烟花,一起看看吧?

(拉开板面,展示烟花作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烟花千变万化的线条和点,并且表达出来。)

师:我们学着用美术语言一起描述一下吧?(课件出示)

4、画烟花技法学习:

师展示自己的两幅烟花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播放视频(教师旁白画烟花的步骤、方法。)

师:我相信你们画的一定会更漂亮。

三:创作活动:

1、先明确创作活动要求。

2、鼓励学生尽情大胆的画吧!

(烟花图片播放,放背景音乐,教师训导,个别辅导学生。)

教师创设情景送给大家一片夜空,希望能绽放满五彩的烟花,请同学们先学习将烟花剪下来。

3、示范如何将画好的烟花剪下来,提示用剪刀安全知识。

四:作业展评

1、自主选择烟花绽放的位置。(教师一旁帮助同学们)

2、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哪一朵烟花更漂亮。(给烟花的小主人点个赞)

3、自评(请同学自己与大家分享画烟花的乐趣)与师点评。

4、引出污染环境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方法,唤起保护意识。

五、拓展

1、在美术的世界里有很多表现烟花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视频,教师旁白引导大家认识更多的方法。)

2、教师拿出用烟花装扮的手提袋,引导将美术生活化,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美化生活。

师:你们喜欢这堂美术课吗?

生:喜欢

师总结:今天,我认识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画家们,你们用富有变化的点、线,为我装扮了一片五彩斑斓的烟花世界,我感到非常欣慰,并且你们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云朵和蓝天一定会非常感谢你们,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双手创造出更加有趣、美好的生活。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要求整理工具、清理桌面)

板书设计:

烟花的形状:

千变万化

烟花的颜色:

五光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