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十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十篇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49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的交叉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而如何考核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是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研究看法。

绿色供应链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重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可由图1表示。

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绿色供应链对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流通速率要求更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信息共享。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数据流动可通过网络支撑,形成双向互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绿色供应链企业提高业绩。

注重绿色水平。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绿色水平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闭环运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会经过回收处理以供重复利用,没有终止点。

加强企业合作。绿色供应链强调企业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重构要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拉动将是绿色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最主要驱动源。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一系列决策问题,无考核就不能决策。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本文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总指标下,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带给商家的经济效益,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将核心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绩效评价的第一个二级指标,从财务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密切合作与信息共享,达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产出循环期,增强供应链反应速度和柔性、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最终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对供应链本身的管理水平做出评价。我们进一步从时间、顾客、合作关系与成本效益四个角度分别做出指标考核。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绿色”虽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材料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对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值得说明的是对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增强,在核心企业业绩水平考核中,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中,不能仅仅考虑传统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产品的回收处理,无害材料的选择使用,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环境治理费用而付出的成本都应纳入成本考核的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同时由于“绿色意识”的影响,从新产品的开发到产品质量考核都会受到“绿色”的影响。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反映出当今绿色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以往的激励目标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以便与绿色供应链的激励目标相吻合。

本文提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企业供应链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实务界和理论界得以高度重视[1]。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有关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应链中环境影响因素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2,3]。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还不健全和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4,5]。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评价系统提取相关的指标因子,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按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组织或系统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效益和业绩给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度量和评判。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服务于绿色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它包括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成员,并涉及供应链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空间来看,应该涉及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从时间来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确定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就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来讲,国际上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大多数是跟踪研究和经验性的总结。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一)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真实、客观、全面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提供了衡量标准,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约束和激励机制。

刘源认为可将指标体系按生命周期分为形成阶段指标、发展阶段指标、成熟阶段指标、衰退整合阶段指标等四个阶段性指标。

马飞、陈宏军、杨华基于DemateL方法,给出了从流程、客户服务、财务、环保、信息以及知识层面对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方法。

张培、赵涛、张华伦等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意见,主要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1]。

温宏博、王富华、黄燕等人从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指标构建的视角,为已有的指标体系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财务指标,也应该注重非财务指标领域的量化指标。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及分析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李静芳、余送、黄芳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曹庆奎、赵斐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改进了绿色供应链中的不足,提高了绩效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校验,是缪朝炜和伍晓奕提出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种方法汲取了层次分析法语模糊评价法的优点,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制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根据平衡积分法的思想,从财务、运营、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是唐秋生、赵胜男和吕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还提出了基于增强型BSC模型;李剑虹提出了基于属性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该方法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定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论据理论的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绩效评价,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张志伟与陈铭、周晓辉、冯艳飞与蔡璐分别从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讨了模糊方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具体运用[4]。

陈梅与毕晓航、柳键与叶影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

2.国外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附有大量的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国外学者ScottD.Johnson认为,环境绩效的改善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另一学者J.Sarkis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三、发展趋势

绿色供应链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就使得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绿色供应链理论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造成对企业案例的搜集比较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调查尽可能多的绿色供应链的实例。同时,要总结行业的异同点,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既有侧重点又有通用性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造成影响。因此,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3.绿色供应链在绩效评价上,如果能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为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还可以更好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效果。所以建立一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信息平台,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结语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2010,(7):221-222.

[2]张艳丽.浅析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2011,(9):67-69.

[3]方灏.浅谈绿色供应链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94-95.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1]。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Lippman、GeoffreyJ.L.F.Hagelaar、Jack、StevenV.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vander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Green、Barbara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2]。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3]。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4]。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5]。

3、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全面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全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全面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完善相应的宏观环境,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利润率,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6]。通过制定、实施、执行严厉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正确引导企业的绿色行为。例如,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发现违反相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使其接受处罚的成本要极大的高于其治理污染物的成本,或者一经发现类似行为,立即使其停止生产、营业,直至其生产、经营行为达到相关标准为止。

参考文献:

[1]付磊,海鹰,孙承志.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8(3):53-55.

[2]王能民,汪洛应.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刘利利,汤少梁.我国医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J].药业论坛,2009(10):12-13.

[4]黎继子.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的研究[J].节能与环保,2003(1):14-16.

[5]李玲.新时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J].绿色供应链管理.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3):55-57.

[6]蒋雯.绿色供应链在我国实施的阻力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4(2):29-31.

作者简介: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矛盾的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解决三者矛盾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Lippman、GeoffreyJ.L.F.Hagelaar、Jack、StevenV.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vander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Green、Barbara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转贴于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

3、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全面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全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全面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的快速发展的21世纪,供应链管理变为世界物流的主流趋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根本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但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块缺乏绿色发展倾向,为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供应链各环节都应添加绿色标签[1]。

一、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产生的生产增值服务环节,是实体的流动过程。物流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是为了使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物流是物流管理的对象之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属于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之一,除此,还包含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库存与生产控制、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2]。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是与其他业务模块相同步,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客户需求、采购生产、物流服务、订单完成相集成,完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交易成本的目标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具有整合、合作、协调与分享的核心理念,管理模式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是集成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供应链管理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在生产企业中倾向延迟制造、资源外用的策略,使缩短物流周期与缩短制造周期变得同等重要。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都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没有顺应绿色经济潮流。

(一)物流网点建设缺乏规划

物流行业逐渐兴起,国家非常重视此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物流网点在我国全方位笼罩,但是物流网点只注重了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的发展,目前网点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为管理增加难度。

(二)物流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物流在多数企业的概念仍处于概念职能部门阶段,没有重视企业物流的发展,认为物流是一个消费的环节,所以只把物流任务简单交给一个采购部门或者仓储部门代行,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所以不能系统的调整物流各项环节,违背了绿色物流的理念。

(三)信息系统落后

除大型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之外,其余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无法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交流平台和数据处理平台,信息系统的落后,会使物流交接工作产生麻烦,或者使其效率低下,具有较大的风险,导致成本增加,供应商和客户的流失,处于两难境地。

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绿色路径

(一)提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考虑了企业的资源重置问题,物流是生产环节的增值服务,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会产生资源的残余,需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资源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技术是所有业务的关键,技术包括硬核技术和软核技术,而信息技术属于硬核技术,适应当今物流发展形势的信息技术是物流界的绿色技术,而此技术是形成绿色物流的关键,物流信息技术是确保信息的双向流通,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运营成本[3]。

(三)制定绿色物流法规

物流企业不能安全在本行业大展身手,为物流界做出节省成本的巨大贡献,原因之一在于关于物流的法规没有健全,尤其是绿色物流的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由于绿色物流法规不健全,所以各个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独行的行规,不能得到统一,这样不仅不能做到管理的统一,形成资源的浪费,还会使漏洞百出,不仅形不成绿色物流,更可能形成黑色物流,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物流是不但不能赚钱,还会烧钱,是公司最大消费处之一,但是换位思考,若把最花钱的地方之一解决了,规定好制度和法规,形成管理统一,企业的最终效益也会提高。所以,当务之急,制定好绿色物流法规,会事半功倍。

(四)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物流行业的新概念,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良好,所以物流人才也是各企业急需的人才,结合各大高校或者高职学院,制定好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不仅提高学校毕业就业率,还可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另外,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理论素养,还可使其在物流行业崭露头角,形成并完善现代绿色物流体系[4]。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6

论文内容摘要:传统掠夺式的线性经济发展观,单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最高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最低负面影响为前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设计流程,探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产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在此同时,传统工业化所表现的线性经济发展趋势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支撑的局面,这些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各种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生产率的提高空间已被充分的挖掘。面对新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的环境,各国的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要取得竞争的优势,企业必须开始实施从内部生产运作过程的管理转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整体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与服务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就必然会制约供应链的进一步合理化。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由此产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则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注重绿色及环保理念,试图改变传统供应链起始于供应商,终止于用户这样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其中,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能够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功能目标转换为t、Q、C、S、e(环境)这样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尽可能缩短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尽可能减少环境负影响和资源消耗。

绿色供应链的设计流程

由于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环境限制日趋严格,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消费与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需实现绿色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应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一般来说,绿色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同时将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Reduce,ReuseandRecycle)引入产品的开发阶段,优先考虑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再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也被称为生态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是指制备和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噪音小、无毒性,并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和材料制成品。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应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绿色化效率要远远大于末端治理的效率,并且供应端绿色化的效益在后续的供应链环节中可以得到放大,因此,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不但达到环保目的,而且由于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树立“环境成本”的观念,在选择产品材料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制备、加工、重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

(三)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国家,绿色生产的提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用污染防御的战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有关绿色生产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原材料投入,有用副产品的利用,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将各类风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减到最低程度;加强生产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资源能源。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产品促销等整个营销活动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一致。绿色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收集绿色信息,作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依据;研究绿色产品,除了对绿色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过程进行研究以外,还要考虑产品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重视绿色促销,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并做好绿色营销渠道和绿色定价等相关因素的组织工作。

(五)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尽量使用环保产品、服务,对使用后易造成环境危害的产品的妥善处置等。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都标榜自己是绿色产品,但其中真正属于绿色产品的却较少。大多只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改善了其环境协调性,但若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环境协调性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市场现象往往会误导、欺骗和伤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具体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若能在生产活动中正确的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必将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六)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绿色消费的最后环节,指企业及时收回有技术缺陷(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的产品、废旧产品、包装物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力求整个回收过程不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产品的回收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回收策略,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减轻对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因此,绿色回收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树立绿色的企业文化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能够创造出企业与社会双赢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其中的各成员都要树立绿色观念,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经济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企业文化。

(二)实施协调管理

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然而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并非易事,企业可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彼此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并可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

(三)将供求关系的重心转向服务

传统供应链一直将产品作为供求关系的中心,产业的增长遵循“资源-产品-弃物”的线性数量增长模式,这必然会与环境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应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对于需要回收处理的产品,应以出售产品的使用权为主,由此形成一套即时回流的逆向物流系统,使单向线形的传统供应链转变为由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双向循环的生态供应圈。如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用户仅购买其使用权,而企业保留其所有权并进行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理。

(四)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平台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要选择符合绿色标准要求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都有赖于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环境信息与其它信息有效集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同时,政府及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依靠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对自然系统的模拟实现产业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量的多级使用,这无疑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经济、财税、法律手段将一些企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直接规划一个生态工业园来吸引一些相关企业进驻园内,其设立具有很强的计划与指令色彩,与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是相悖的,致使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系统风险较大。

因此,可以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这样一方面可实现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可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

我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但在某些领域的实践中已展现了诸多优势,如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因此,我们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拓展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丽霞,孙芳.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路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2.陈伟.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04(4)

3.孙衍林.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05(10)

4.王小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5(5)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熵越大,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4.替代转换论。具体来看,替代转换原理在绿色供应链运作中的含义是指,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层面的变量之间、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所具有的替代转换功能,即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替代转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商以及环境之间进行着源源不断的替代转化,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运作存在制衡的机制,如果改变供应链某一子系统,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8

随着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缺少,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绿色供应链正是在这一发展理念潮流之下产生,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研究,阐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大意义,对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创造了巨大的的财富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人们开始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绿色供应链”作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污染问题的直接和有效的手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供应链”理念强调在供应链的整个流程中时刻注意环境问题,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经济发展选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即GSCm),最早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在1996年的关于“环境责任制造”(eRm)研究中提出来的概念。在这项研究中,将供应链管理中增加了环境因素,同时考虑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利用资源,最终让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尽管绿色供应链这个概念提出来已经20年,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至今在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确切的定义。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而说法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加入绿色制造的循环经济理论。涉及使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用户使用以及到报废处理涉及的逆向物流的整个过程。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如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方兴未艾,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只有深刻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巨大作用,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目标一致,才能让绿色供应链成为现实。

(一)对环境的意义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中,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用户使用以及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都注入“绿色”的理念,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

(二)对企业的意义

首先,降低企业成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变高。此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通过相互合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整个供应链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带来更多效益。其次,增加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增加对产品和企业忠诚度。随着绿色经济,绿色发展观念的普及和大众的接受,消费者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然环保的产品或环保做的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增加对产品和企业忠诚。顾客的忠诚会带来顾客的终身价值。再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向社会传递出负责可靠、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信息,让顾客对企业更加信赖。此外,对企业的财务融资等方面也是同样有裨益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对企业形象好的企业提供信贷,保险服务,甚至会积极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最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专家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曾经说过:“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将是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将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最后带来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绿色”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产品的“绿色”要求标准不断提出和提高。尤其在发达国家,针对产品的环保标准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进口条例,实施绿色供应链将极大增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三)对国家的意义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经济发展选择。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之前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资源浪费严重。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此外,目前许多国家为了贸易保护,设立了许多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即“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对外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以有效规避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问题和措施

虽然目前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理念被普遍接受和认同,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成本问题。要实施绿色供应链,企业必须要对原来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改造,包括对设计,供应,生产,物流,营销,回收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善,在人力、资产、信息等方面会增加成本,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在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使得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时犹豫,积极性受到挫伤。二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技术障碍。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需要在整个涉及的流程实现绿色化,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如企业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升级才能实现。这就让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难度上大大增加。三是企业自身的观念淡薄。虽然注意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企业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国际上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没有成形。此外,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企业中根深蒂固,禁锢了企业管理者的思考,甚至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环境保护和成本增加划上等号。外部因素最主要就是我国目前的在相关法规不健全以及政府监管不力。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包括《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规章,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十分简单笼统。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很轻,甚至有些企业选择缴费来排污,这严重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的实施。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需要,招商一些高污染企业,对环境污染行为置若罔闻,先污染,后治理,这和绿色供应链从源头到过程中消除污染的理念产生冲突。相应的,根据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改进措施。

企业层面:

一是重组业务流程(BpR),适应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加入全局性,系统性的绿色理念,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使得全局最优,而非局部最优。达到1e3C(environment、Change、Competition、Customer)的绿色管理目标。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重要的环境参数为考核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监督标准。通过对测评结果的打分评级,用指标体系来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持续有效推进。(上转第238页)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保障绿色供应链的持续运行。三是建立与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业务关系,更是对标准和理念的同步关系和合作共赢关系。在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建立上,通过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来彼此分担风险和成本,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提高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层面: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和引导。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自身不足以产生自觉行动,亟需政府政策,法规的强力驱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环保法规的数量还是条款的细致程度都远远落后。目前,依然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法规,需要向在源头杜绝污染的前段治理转变。其次,执法要严,贯彻已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监督,提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的惩罚力度,做好引导工作,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李相林任晶莹.关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物流平台,2013.

[4]白世贞李彦颖.关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主成分分析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99-05

[收稿日期]2011-0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1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HQ0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08H05);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G0020814)。

一、引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思想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各国学术研究的热点。

关于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的研究,Richard[1]指出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Lippman[2]认为有效地实施环境意识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Green[3]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性因素;JeremyHall[4]通过对英国与日本的食品零售商和英国航空工业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力量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虽然目前制造企业也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这战略。蒋洪伟、韩文秀[5]详细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武春友、朱庆华[6]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马祖军[7]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集成特性并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李向东等[8]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可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朱庆华、耿勇[9]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聚类分析;方炜等[10]建立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概念模型,提炼出了影响绿色供应链实施的12项关键因素。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但最后都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模式,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情况,确定影响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因素,以山东省部分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关调研数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制造企业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绩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为了研究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中相关因素的影响度,我们开发了一份问卷。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问卷开发,具体包括选择问卷的问题,设计调研问卷,咨询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修改问卷;(2)数据搜集与整理;(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制造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对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

本课题的企业评判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发出130份问卷,返回问卷101分,有效问卷87份(有效返回率为86.1%)。样本中的制造企业只是针对山东省内的制造企业,重要集中在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以及淄博、潍坊、兖州等地。行业分布为:电器制造(5家,占5.7%)、热电(4家,占4.6%)、机械制造(12家,占13.8%)、化工(7家,占8%)、电子电气(11家,占12.6%)、钢铁(3家,占3.4%)、纺织(8家,占9.2%)、食品加工(12家,占13.8%)、造纸(6家,占6.9%)、建材加工(9家,占10.3%)、其它(10家,占11.5%)。这些行业中有传统的污染行业,也有中国入世以后日益受到环保压力的行业。企业规模按员工总数分为4类,超过5000人(20家,占23.9%)、3000~5000人之间(34家,占39%)、1000~3000人之间(18家,占21%)、1000人以下(14家,占16.1%)。

调查问卷通过两种方式发放:(1)去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等地的制造企业实地发放,去各大企业现场调查参观;(2)向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的mBa培训班学员发放问卷(学员大都是山东省内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在每次问卷调查前,都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的原则,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选择每个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对象一般是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他们能够有助于开展企业的环境实践,并且他们的环境意识能促进企业积极的环境实践。

三、评价模型及计算

我们评价的目的是要衡量各指标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首先构造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

(1)构建评价的层次结构。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以及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专家意见,对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情况,我们开发了15个问题,包括5个方面,即原材料采购、企业内部管理、废旧品回收、企业声誉、废弃物的处理。同时按照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成效的各因素进行归类及层次分析,并咨询专家意见将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建立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指标层的具体数值

在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及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

对定量指标,通过去企业调研,确定具体数值;

对定性指标首先要定量化。定量化方法为:去企业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请企业专家打分,将定性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转化为具体分值。在调查问卷中,分值为十分制,分值意义为:2分表示能力很小;4分表示能力比较小;6分表示能力一般;8分表示能力比较大;10分表示能力很大。要求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在0~10分中任意给分。

(3)指标数值的规格化

为了消除指标之间单位不同以及指标方向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下面给出了指标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的方法,即指标的规格化:

在确定指标后,首先分析指标的类型。一般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正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大越优;另一类是逆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小越优。指标的规格化,方法如下:

(4)计算指标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用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具有上述特点,为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确保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在此评价模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层各个指标构成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制造企业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绿色度>原料采购的绿色度>废旧品回收的绿色度>企业声誉的绿色度>废弃物处理的绿色度。这说明:

1.企业最重视企业内部管理的环保程度,其重视程度为36.71%,这是因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生产环境,能更好地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效率。

2.企业对原料采购的环保程度比较重视,其重视度为27.87%。这说明企业对选择供应商及与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也比较关注。

3.企业对废旧品回收的重视度为21.55%,表明山东省企业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资产的利用上已经有所行动。说明目前大多数山东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把环保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发现只有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企业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SarkisJ.,2003)[11],才是根本解决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措施。

4.企业对自身声誉的绿色度的重视程度较低,为9.42%。这说明很多企业对自身声誉带来收益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只重视改进管理方法、更新生产设备等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显形资产,而不重视声誉这种隐形资产。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

5.大多数企业对企业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重视程度极低,仅为4.45%。这表明企业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无视自身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低。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很多环保法规,但是企业还是不重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并且很多企业在执行环保法规中投机倒把,排放超标“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很多企业经营的目标,而要减少自身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这是很多企业不能接受的。而且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很多企业抱着“搭便车”心理,对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管理决策之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标明:目前,山东省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方面的努力程度不均衡,企业比较重视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在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其次,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第三,绿色供应链实施成本较高。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原材料选购、生产工艺、流程再造,其成本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企业将是很大的考验。

但是,面对国际上越来越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状况,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加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进程,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培养企业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在强调企业承担绿色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消费者责任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责任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使那些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2.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总体偏低,留给企业不履行环境责任的空间较大。应尽快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破坏环境的成本。同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修改,细化环境保护要求,在对外贸易法中增加环境标志的相关规定,对政府采购法补充相关“绿色”内容等。此外,还要研究和掌握国际环境标志发展态势,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设计政府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

政府的有力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因为具有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能够迫使各方合作,从而倾向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策略选择。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导向性政策。如选择供应链的主导企业,树立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企业,鼓励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宣传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政府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绿色激励机制,主要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来引导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如(1)给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企业提供税收优惠;(2)支持绿色信贷;(3)加强绿色政府采购;(4)提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RichardLamming,JonHampson.theenvironmentasaSupplyChainmanagementissue[m].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6.

[2]Lippman,S.Supplychainenvironmentalmanagement:elementsforsuccess[J].CorporateenvironmentalStrategy,1999,Vol.6no.2,pp.175-82.

[3]GreenK,mortonB,newS.Greeningorganizations,organization&environment;thousandoaks,Jun2000

[4]JeremyH.environmentalSupplyChainDynamic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0,(8):455-471.

[5]蒋洪伟,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90-92.

[6]武春友,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3):67-70.

[7]马祖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特性和体系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2,(6):47-50.

[8]李向东,阎洪,叶润强.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15(4):66-69.

[9]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6(3):81,84.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实践

目前众多国外大型公司与企业都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就我国企业整体来讲,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情况不理想。本文通过对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美国领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分析

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早于我们国家,且出现了不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先驱,他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和供应、生产、最终消费直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基于该种思想它们开展了各种绿色供应链管理计划并获取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法规,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4]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有效的监管体系,如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了全面的有效的机构协同监管体系,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安全的食物供应者,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实行了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在地方、州、联邦政府各个层面建立食物生产和流通的一种互相制约的监管体系。不仅如此,政府还从供应链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供应链的绿色化铺平了道路[1]。

为了建立国际形象,美国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致力于推行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如要求世界各地的分部都通过iso14001认证;许多企业将获得环境声誉作为环境管理的主要动力,如3m公司早期就强调建立环境优势的声誉(尤其是在他们的客户中),elililly公司为了创立正面形象也将开发正面环境声誉作为主要动机之一;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也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如美国宏达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环境问题上成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并已经得到成功实施。它们不仅制定了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另外,一些相关组织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为了促进供应链向绿色化方面发展,美国环保局(us—epa)做了大量的工作,而确认并支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如gm公司就是被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之一)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us--epa要求被确认为“标兵”的企业不仅要制定本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环境标准,同时要与其他供应链合作,建立起行业性绿色供应链。

(二)慎重选择并与其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间的合作,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它位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他们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在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体效率。所以美国领先企业非常重视并且极为慎重选择供应商。它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环境能力作为评估供应商的一个显著标准,根据环境法规要求以及自身要求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数据,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供应商的科学依据。在选择好供应商之后,不是通过监督和评估与供应商进行合作,而是通过指导、支持和帮助供应商等途径与其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

1.组织供应商会议或环境论坛

1998年1月,gm邀请8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该小组将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到设计、制造等过程作为开拓gm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旨在提高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环境效率。与此同时gm也就确定了与供应商合作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另外,gm还与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一起拟定了一个gm供应链的环境声明。目前,gm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就如何实施gm供应链的环保规定以及鼓励各种形式的以环保为目的的合作等内容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讨论。

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nike成功的在五个亚洲国家举行了环境论坛。该论坛通过与供应商交流,表达了他们对环保的期望,并且拟定了环境改善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订立了更进一步的目标:所有鞋类包装合同制造商必须在2001年6月以前设立一个“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系统(eh&s)。为了帮助供应商实现这一目标,nike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的讨论会:在四个亚洲国家组织了9次、每次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

2.供应商培训和技术支持

1996年,gm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寻求与本企业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企业进行合作,nike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来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环境的能力,从而协助nike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在2001年之前,最迟在2003年之前,必须获得环境管理系统的第三方认证。不仅如此,福特汽车还为其供应商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提供人员培训及相关研讨会。

(三)重视整条供应链上的生态设计

迫于环境法规的压力,许多制造商都非常重视生态设计问题。为了普及生态设计,制造商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具备生态设计意识和达到有能力的合作水平。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nike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

(四)进行职能整合

由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某些工作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所以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通常会成立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小组[2],例如elililly将质量保证、环境事务和采购等部门组成一个质量保证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审计,同时集成所有卫生保健中的参与者,包括医师、药剂师、病人、病人单位和保险公司等,开发可以承担成本下最好的潜在卫生保健措施。不仅如此,一些领先企业还把对环境问题的考虑整合到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之中[7]。

(五)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

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一些领先企业获得了优秀的环境绩效,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与一些主要利益相关者(如环保组织、学术界、供应商和客户等)形成了联盟。例如1999年,saturn公司及其供应商与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旨在减少saturn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美国一个非营利机构—为社会负责的商业组(businessforsocialresponsibility,bsr)与通用汽车公司(gm)联合组成了一个有12家企业参加的供应链工作组,该工作组作为bsr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探讨提高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途径[6]。

(六)将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绩效测试等环境工具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实践

美国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题有许多种,而生命周期管理则是最重要的环境实践,如3m公司、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都使用了该种工具。3m公司产品和过程领域的显著进步主要就是通过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技术实现的,该公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开发到制造、使用和处置都评估了产品的环境、安全和健康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发现这个工具对产品和过程规划非常有用[4]。

环境绩效测试也是另外一个受欢迎的主题[4]。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也都使用了该种工具。为了建立国际形象,一些公司根据需要开发出了合适的环境绩效测试系统,其中包括统一标准,如iso14000系列等。

二、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关闭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企业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也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开发环保型双动力汽车等。少数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已初见成效。如广西贵糖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绿色供应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其效益非常明显:“九五”期间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13.35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3%;创税利1.9668亿元。

然而,据有关研究: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践中更为注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制造业累计贡献率为45.5%[3]);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合作虽有所关注,但关注不够;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的利用上虽有所行动,但力度还很不够(如制造业贡献率为8.9%[3]);对生态设计和建立企业绿色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3]。一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刚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阻碍。

三、美国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以及美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推动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提供法制规范、监督惩罚措施和政策保障

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保法规方面明显滞后,尽管制定了一些相关“绿色”政策,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惩罚力度不够,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可以在借鉴美国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政策,严格控制企业违约成本,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比如对污染企业征以高税,对不达标的企业加以惩罚。总之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报酬率。

2.给予政策保护

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可由政府来投资,或者在确认取得一定成效后,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取得成功后采取有力措施在企业全面推广。比如,针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要严格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好创新专利,而且要给予创新的企业一定的补贴作为支持奖励。

(二)增强企业对绿色环保的认识,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

企业高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所以,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并通过学习、培训和激励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使本企业的活动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

(三)通过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等手段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一个供应链经常是又长又复杂,包括几级和几十级。环境问题经常出现在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层次。所以在建立绿色供应链时,供应商的筛选体制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5],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而为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信息共享是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与供应链上各个成员进行长期合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要手段。

(四)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生态设计

由于采用绿色材料可以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培养和强化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实现绿色物流可以减少运输废物的产生等,整个过程包括了供应链上所有的成员,所以在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生态设计是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戴尔的供应链运作之所以实现成功,秘诀就在于用绿色的材料,通过绿色的业务模式,最终实现绿色运营。

(五)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不管是设计新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是完善原有的绿色供应链系统,都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或改进,而这种改造或改进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的内部,还包含了供应链上的各个供需合作伙伴,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把业务流程再造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作为实施绿色供应管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帮助企业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业务流、信息流和内部组织机构。

(六)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

理论(1995年sarkis就已经提出)与实践皆已证明: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是影响优秀环境绩效的重要实践。所以企业不仅要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同时应努力与其它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要充分调动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验,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比如将一些国外大型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以指导我国企业的实践。同时,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应通过调研和统计分析等,解决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七)重视并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企业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采购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企业的供应商开发计划应当包括一些诸如生命周期评估、供应商环境审计和全面环境成本计算等培训模块,采购经理应当熟悉和使用诸如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审计(这可能影响材料和系统的采购)等环境工具。美国一些领先企业已经使用了这些环境工具并且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应当在借鉴这些领先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参考文献:

[1]刘辉.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现代物流,2005,28(6):25-27.

[2]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12):33-34.

[3]朱庆华,曲英.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j].管理科学,2005,18(2):3-6.

[4]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70-287.

[5]王能民,孙林岩,王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