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能源开发建设十篇新能源开发建设十篇

新能源开发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16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能源利用方式依然相对滞后。首先是能源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在当前我国的农村能源结构中,依然以煤炭等常规商品能源和秸秆、薪炭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为主,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生活用能折合标准煤5.5亿t,利用效率低,利用方式落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可以有规律得到补充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

嘉鱼县地处鄂东南,江汉平原南部,属长江冲积平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丰富等特点。全县国土面积1018平方公里,总人口36.7万人,农村人口为25.6万人,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6753元。

1、能源资源状况

(1)小水电:全县有大小河流7条,大多数属平原季节性人工河流,主要作用是抗旱排渍,自然落差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大,只有2100kw,可开发量1700kw。

(2)太阳能:全县年日照1995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6%,太阳能年总辐射量0.45mJ/cm2。

(3)风能: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相当于2级风,开发利用价值不高。

(4)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仍是嘉鱼县农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作生活用能的农作物秸秆16.8万t,占总量的68.7%,返田作肥料占31.3%;薪柴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生物质能,薪柴资源包括薪炭林、防护林、速生用材林、灌木林、疏林和“四旁”树等,全县薪柴开发总量为3.99万t,随着国家封山育林及林业加工业的发展,薪柴可用作农村生活用能量日趋减少;全县生猪存栏9.35万头,鸡10.6万羽,年产生畜禽粪便19.1万t,可利用量为15.1万t。

从以上可以看出,嘉鱼县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极度缺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大。

2、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生活用能的需求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靠当地秸秆和薪柴,采取直接燃烧方式,能源有效转换率仅有10~30%,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能源缺乏与浪费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嘉鱼县农村生活能源使用出现了新趋势,呈现出“三减三增”特点:一是自及自足能源消费减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二是秸秆能源消费比例减少,液化气、煤等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三是高能耗用能方式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

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嘉鱼县农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1、生物质能开发

(1)沼气。沼气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发应用的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超过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沼气是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中甲烷约占55~75%,1m3沼气相当于0.7~0.8kg标煤,热值较高,燃烧后只产生和Co2和H2o,是一种高品位的清洁能源。

到2011年底,嘉鱼县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175万口,建池户使用率达82%,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气360m3,全县年产沼气346.86万m3,按与沼气具有等量有效热能的液化气进行替代比较,农户每年节省能源支出1088.28万元(本地液化气价格为7.53元/kg)。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甲烷0.102万t。

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灰分,改良土壤功效十分明显,其中有机质含量36.9%~49.9%,腐殖酸10%~24%,粗蛋白5%~9%,全no.8%~1.5%,全p0.4%~0.6%,全K0.5%~1.2%;沼液含有多种速效营养成分。

沼渣沼液可广泛用于作物浸种、叶面喷肥、基肥或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家畜添加剂和鱼铒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用沼液浸种,水稻增产9.4%,玉米增产9.35%;沼液作叶面喷肥,密柑单株增产20.2公斤,茶叶喷施沼液能够促进茶叶株高增长,增加茶叶的百芽重和单叶重,促进茶树增产,增产率为9.0%。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一个新亮点。

(2)农作物秸秆及薪柴

秸秆及薪柴具有体积大、密度小、热值不高的缺点,远距离输运成本大,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将其进行气化或压缩处理做为燃料是提高利用效率可行办法。

①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是采用一种生物质热解技术,先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切碎,在缺氧条件下,使秸秆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一个4口之家每月需要燃烧秸秆130kg,每100kg燃料费用为13~15元,每农户月燃料费16.9~19.5元,秸秆气化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常规燃料。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煤的含硫量(约1%),秸秆气化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可以部分代替高品位商品能源。

②固化成型。将秸秆或薪柴干燥粉碎后,经过成型机械挤压成密度为0.8~1.2t的柱状或颗粒状燃料,1t成型燃料相当于0.429~0.571t标煤。是一种能代替燃煤的新型低碳、节能、环保燃料,具有燃烧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清洁环保、节省空间等优点。

2、太阳能利用

①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可替代标煤150~180kg,2009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955.56万台,面积已达4997.06万m2,嘉鱼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11%。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全年可节电1.8GJ(约512kwh),按本地农村电价0.6元/度计,每台热水器全年可节约307.2元,农户6~7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可达15a。

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主要是通过太阳能板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白天吸收太阳能光子能量产生电能储存,夜幕降临时产生照明。太阳能路灯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不用专人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可行,一次性成本回收较快,节能效果显著。

③太阳能温室大棚。不仅在瓜果蔬菜、花木苗圃等种植业上广为应用,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对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三、新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延长了农业生态链,既生产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太阳能,既能有效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使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2、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农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目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减排问题,逐步会将减排成本纳入考量的范畴,传统能源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发展可再生能源,符合减排趋势。

3、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粮、鱼、果)生态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培肥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4、有利于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疫病流行。

在建沼气池的同时,对农村的厨房、厕所、猪圈进行改造,实行“一池三改”,把脏乱的旧厨房改造成贴着瓷砖和安装沼气灶具的新型厨房,把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造成水冲式厕所,把蚊蝇漫舞的畜禽舍栏改造成干净的圈舍;在新农村社区中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使生活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貌,实现厨房亮化、厕所净化、环境美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嘉鱼县是湖北省10个重点血吸虫疫区之一,通过对全县15个血吸虫疫区村2000衣户改厕和建沼气池,阻断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对综合防治血吸虫起到较好效果。

四、存在问题

1、常规能源不足。嘉鱼县地处平原湖区,少煤无油气资源,商品能源全部靠外调运,农村人均能耗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农村人均生活能耗为0.203千克标煤/人・天,全县农村年生活能耗为1.9万t标煤,如果农村能源需求不能够满足,势必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

2、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全县农村综合利用效率比较低,仅为30%左右。农村生活用能以直接燃烧秸秆为主,大部分为老式大锅大灶,热效率只有10%~30%,尽管政府多年来推广节能省柴灶,但进展缓慢,全县节柴灶比例不足30%。

3、沼气发展遇到瓶颈生产沼气的主要原料是畜禽粪,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目前养殖业已由传统的千家万户饲养转型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养殖的农户数量急剧减少,沼气发酵原料不足是户用沼气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另外,户用沼气属于自及自足能源经济利用模式,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沼气池产气水平差异较大,因缺乏科学管理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废弃池、病池,给沼气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宽,科技服务体系滞后,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5、农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缺乏认识,持“不相关”、“无所谓”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五、建议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契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不是短期工程,它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渠道。

1、政府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加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期投入较大,获利较少,所以社会资金参与较少。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调动多方参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积极性,要增加财政预算,加大项目开发、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力度。

2、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提高可再生能源资金使用效率,使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3、加强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完善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让已经建设成的农村能源设施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提高农村能源设备设施的使用率。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仍然是较保守、陈旧,许多人未能从计划经济时代圈子里摆脱出来,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对农村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的渠道将变窄,这一矛盾将会加剧。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绝大多数农民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程度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新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未能彻底打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步履维艰,欠发达地区农村综合管理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本领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缺乏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农民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以适应非农产业需要,以获得更多非农产业收入。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建设新农村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重要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欠发达地区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对策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通过以发展农村教育为主导的人力资本投入,在全面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与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村人才队伍。建立以市场调控为主导,改进宏观管理、流动有序、开放均衡、促进城乡间人才互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合理开发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加大人才市场基础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促进人才资源的有序和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和规范人才市场,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资源的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城乡人才资源,制定和实施区域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现代人才资源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载体。建立政府、社会和农村具有特征和潜质的人力资源库。以建设新农村的视野,确立以进步性、创业性和现实性为特征的农村人才资源观,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制度安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战略性重组与整合,加强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科学制订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实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发挥人力资源效能,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搭建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教育合作平台。创建新农村建设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加快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对农业特定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改进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适应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学习型农村新社区,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3

根据《节能与新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内容,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规模将达到全球第一,市场保有量有望超过500万辆。庞大的市场基础必须有庞大的人才基础来支撑。为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市场需要储备大量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高端人才。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筹备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在开始招生,但是学生招来后怎么上课,课程怎么建设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门前的一只拦路虎[1]。

据调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招生,大部分都是刚开始筹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即使有部分院校已经建设完成开始招生,但是上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还是沿用以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最多在原有的基础开设一些新能源汽车概论一类的介绍性课程[2]。

(2)开设的课程覆盖面较窄,只是针对某些岗位,不能涵盖整个产业链,从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支撑。

(3)开设的课程知识深度不够,学生学习后不能为企业所用,对企业人才的储备不能形成很好的助力。

所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各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做出全面的评估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应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然而要建设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无疑对课程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的一些问题如下所述:

(1)课程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各自为政,开设的课程没有统一性,出现同一门课程有多个名称的问题。

(2)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因此所含技术的保密性较高,从而导致编写教材难度的加大,市面上此类教材较为稀少,因此各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因为教材的缺少就会有一些课程开设不了。

(3)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相对较少,很多院校不能很好的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展开合作,因此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岗位需求不是很熟悉,从而开设的课程会出现覆盖面窄,深度不够等情况[3]。

3课程建设的思路

3.1高屋建瓴,制定统一标准

一个新的专业的形成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甚至企业的合力,而作为教育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发挥自己统筹规划的能力来加强顶层设计。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在课程建设上给予宏观的指导意见,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课程名称标准,在相关教材的出版上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从而规范教材的出版。

3.2开发示范性教材,以点带面形成课程建设的合围

新的技术的普及需要一个成长和逐步释放的过程,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尚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利用手中资源,组织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进行调研和研讨,合力制定出较为系统的课程目录,并编写出版一套示范性教材,为各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开设打下基础。而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摸索,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3.3依托企业,助力课程建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课程的建设不能脱离行业形成空中楼阁,所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托企业,依托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可以自主或依托政府部门寻求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合作。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逐步熟悉企业的各个岗位职能,掌握岗位技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做报告或参与相关研讨。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助力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逐步成熟,并最终形成体系,形成特色。

3.4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

知?R和技术是支撑教师传教的基石,而教师又是课程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和有效执行者。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没有跟上步伐,开始与新技术脱节,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才能实质性的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4]在培训上一方面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可以请行业专家多举办一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也应自行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在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相信课程建设也会水到渠成。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整合;乡镇经济;建设发展;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跟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策略,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十分关键。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也是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成为了独特的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建立了人才培训体系,从增强乡镇企业活力、凝聚力以及创新力上不断的为乡镇经济建设增砖添瓦,在形成崭新的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创新乡镇经济建设的新策略。

一、乡镇经济建设创新策略中整合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都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全国经济发展良好的势头下,乡镇经济建设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时机,对于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人才结构以及人才整体素质的低下,同时也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最终直接影响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现阶段,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落后,而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乡镇经济建设的重点在于智力开发和智力投资,以此来占据更大比例的人才资本。其次,乡镇经济建设的新途径是需要形成人力资源整合新模式,从现阶段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受到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应该具备健全的内部培训制度,在保留现有的人才培训形式的基础上,提升技术以及文化素质的培训,不仅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经过培训,高素质的员工能够成为乡镇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最后,整合人力资源新模式是乡镇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建立以利益为中心的内部运营机制,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激励上,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员工和企业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也提升员工的收入。

二、创新乡镇经济建设新策略的人力资源整合建议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这是因为,遵循法律是人力资源整合开发管理的必然要求,在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框架的基础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招募更为细致化的人力资源,在招募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要做好事前请教法律顾问的准备。乡镇经济建设应该顺应新形势的变化,依靠完善的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将经济循序渐进增长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最终实现乡镇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整合的双赢局面。

2.完善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优惠政策

乡镇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各项政策的完善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优惠政策的完善,为了能够给乡镇经济建设创新探索新的道路,人力资源优惠政策的制定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完善,政府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要走开放政策,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刺激乡镇经济的发展,逐渐将人才引进乡镇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给于特殊的照顾,相应的优惠政策的完善是企业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表现,而特殊奖励能够刺激人才潜力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重视社会保证政策的不断完善,以保证乡镇企业职工应有的福利待遇。

3.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乡镇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筹划创新策略的关键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乡镇企业开展人才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针对企业现有的发展目标制定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标准,作为评定员工工作情况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能够为乡镇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竞争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实现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以及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乡镇经济建设的筹划发展提供新的建议,帮助乡镇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重视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浪潮中,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愈加重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人力资源整合发展,同时将此作为乡镇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不断的强化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整合途径。其中,乡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内部的培训极其重视,不仅将加强相关的管理和组织工作作为系统性的筹划乡镇经济建设的新道路,同时管理者也更加重视人才的培新计划,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建企业内部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通过调查发现,人才培训重视对员工积极性的提高,这与员工的工资绩效直接相关,另外,选取一线的员工,给予他们关键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在乡镇经济的发展建设中,人力资源超过一半都在农村,而落后的县镇的企业管理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乡镇经济建设的创新筹划道路的进行。因此,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转变旧的发展途径,重视现代经济理念与实际的融合,不断的创新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对于创新乡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人力资源开发和整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探索人力资源整合开发的新模式,促进乡镇经济建设的新道路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王丽红,骆华松,唐益,乐馨.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68-70.

[2]汤德喜.统筹城乡发展条件下四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3]丁富军,景琳,杨练,熊颖.不同经济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09:532-535.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的提升,往往急功近利。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关注不够,人力资源发展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与特点是家里只剩下老人与儿童,而且青壮年的比例偏高。这样就造成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的劳动力低下,也使农村经济差异进一步加大。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外出务工,留下的只是一些文化、素养、技术、其他能力都不良好的农民。这对本来就总体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伤口散盐。然而现在的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是当前极低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新农村建设现状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当前,中国最注重的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而关键就是全力开发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就是由农村劳动力出发,让他们自身造血,对他们身上的特长进行有方向的培训及合理的使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对他们也要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比如:文化方面的教育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等,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本文认为需要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批实际所需、多层次的人才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科学技术生产力提高的必需性;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大力开发农村有效的农业项目。

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都清楚,需要的是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新型农民。在未来的世界,作为一个9亿农民的大国要想发展,要想跑在世界的前列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让农村富起来,让农民都有文化,都成为现代农村高端人才。所以笔者再次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文盲半文盲却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这里面还有很多是青壮年。总结上面的情况,能够发现,虽然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源的质量还不算高,而农村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还不够合理。面对当前的具体情况,必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怎么有效开发及利用资源丰富的人力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优先考虑、重视,并优先解决的问题。

2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发面的缺陷

2.1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

农村人力资源虽然有庞大的基数,但是质量相对比较低下。很多的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人力又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向城市转移。于是在有劳务输出的地区,大部分农业的劳动力已经以女性、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因此,这个人口数量及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肯定困难重重。虽然近些年以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虽然已经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

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出表现在3方面:地方政府在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方面还不够熟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虽然很明确,但地方政府官员却在关注如何让村貌发生变化、如何去引进生产力、如何在形象上改变、如何让政绩突出。在新农村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却全然忽视。可见,其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的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还没真正树立起人才开发意识;农民加强自己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很多农民的还把升学作为唯一的目的,很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却倾家荡产,于是就出现了“穷家庭”,农村为城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农村的基本生活质量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农村的高学历人才拒绝回到农村。

2.3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集中结构来看,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90%以上的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除了环境因素外,这与城市的开发利用制度完善有很大的关系。相比城市的制度完善,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制度上的缺失:土地方面的制度、户籍方面的制度、就业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的制度、医疗方面的制度和分配方面的制度等能体现到对农民的不平等。同时,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发育程度还不高,尤其是在劳动力的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劳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劳力就业的服务体系,劳动就业的法律体系方面,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人力资源的流动需要。

3社会新农村建设方面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策

3.1思想观念要改变

观念决定了思路,而思路决定了出路。由于官本位的思想,要建立并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基层做起。省、市、县、乡镇各级均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各级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省、市、县三级要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深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帮助广大农民要树立起市场经济理念和人力资源理念,要加强农民具有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的生产力的意识、现代文明意识,转变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观念。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调整农村教学网点布局,避免产生失学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和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同时,要保障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梯队建设。积极组织省、市、县三级学校对口支援,送教下乡活动。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要免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素质都有非常大的意义。让农村的中学毕业生能免费参加非常好的职业技能教育,能掌握技术本领,成为当今社会优秀的农民。要积极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再就是要建立农业新技术、新项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市县植保站、农技站、畜牧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开通新农村建设绿色通道,让科技服务能够全面覆盖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优秀人才、返乡农民创业打开绿色的通道,加大政策扶植,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创业,能利用所学的技能为新农村的建设增添新活力。

3.3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及机制

3.3.1提高政府在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制度和资金保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配备精干力量,以城带乡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加强规划及管理,要落实具体的措施,要达到开发“经常、制度、规范”的原则。

3.3.2加大人口转移,引进优势项目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要以改善人口素质和提高人口素质为前提。大力宣传提倡优生优育,有效地调节农村人口的增长。为此,有必要继续加大新型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实施力度,当前农村可利用耕地正在逐渐减少,农业生态经济园正在逐渐取而代之。要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引导农民闲暇空余时间到城镇就业,切实降低农民就业成本。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通过上级政府的引导,把握市场经济命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引进优势项目,在引进项目上要引进低污染项目。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能够解决大批人的岗位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企业与村合作培养用工人员,在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同时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3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

以省、市、县级人才市场为依托,建设乡镇的人才市场、农资农技服务站,并以此作为宣传和基层服务站。建立农村信息化人力资源库,优化农村在人才调配方面的不足。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急需的人才,对新开展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有计划地举办农村科技人才调配活动,大力推进地区之间人才的开发、协作。要建立城乡协调的基层人力资源系统,让基层人力资源能够合理流动,用身份证管理,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本市场化。

总之,进行人力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是强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经。人力资源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建设新农村,加大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策略,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显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8,35.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6

一 节能减排的提出

(一)世界能源形势严峻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能源危机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设计者需要具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节能减排已经不在是那些思想进步的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致力的方向。

二 建筑设计中创新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建筑设计者在实际工作可以接触到的创新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部创新和内部创新,这两种创新与节能减排都是息息相关的。

(一)他山之石――质变

建筑设计者在节能减排方面接触到的外部创新主要是来自于能源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这种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治本的、质变的创新。

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性的能源,用可再生性能源和原料全面代替生化资源,这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也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需要。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

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现代工业的生产要求,同时也对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者虽然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发明者,但是却可以成为这一场场创新的有力推动者。从实验室到实际生活,科学家不能走近的领域,将由设计者和施工者来共同完成。

为了承担这一历史的任务,建筑设计者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不断的接受新技术、新材料,并能迅速准确的将之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中。

新的建筑节能性能是由多个环节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暖通空调设计,水电设计等。另外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竣工验收等也很主要。对于新的建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筑设计。

(二)开拓思路――量变

建筑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不断的学习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还要力求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在原有的设计思路上做文章,寻求更有效、更环保的设计方案。

例如,在太阳能成为一种解决能源危机的新能源时,设计者不仅应该尽量结合自然地理环境,适当选用太阳能做为采光采暖的能源,而且还要在设计时,力求发挥太阳能的优势。

实现低能耗建筑的设计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能源的开源与节流。开源是指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节流是指提高供暖、空调系统效率和提高建筑护结构性能,减少建筑热损失。太阳能建筑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点:首先太阳能属对环境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其次由于太阳能的低密度也要求建筑有着较高品质的围护性能和恰当的体形、朝向和空间布局。第一个特点由科学家发现并设计出了物理器械来转化能源。第二个特点则要有建筑设计者开动脑筋来完成。第一个特点是由旧到新的质变,而第二个特点是由粗放到集约的量变。

(二)太阳能建筑设计

(1)建筑定义和内涵

比对中国节能建筑的定义,建议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大于30%或基于现状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大于30%的建筑,称为太阳能建筑。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30%的指标也将不断提高。现代太阳能建筑的定义更符合节能减排的国际环境和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2)热利用可以解决75%的建筑能耗。将太阳能产生的热水储备起来,可以解决家庭热水需求,可以供暖,可以制冷,可以干燥,可以除湿。功能很多。如果加上足够的太阳能电池,就能解决照明、电视、冰箱、电脑、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用电,实现零能耗,即所谓零能或零碳建筑。

具体设计方案需要指导具体参数,经过很多专业的计算。

(3)太阳能建筑的朝向要选择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冬季有较多的日照地方,且夏季能避免过多的日晒和有利于自然通风降温、照明。两者有矛盾时,应视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研究表明,冬季太阳能辐射热在9-15时,是全天辐射热的90%左右,因此设计时要求太阳能建筑的屋顶面和南向墙面接受了绝大部分可能接受到的太阳能辐射量,应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2、构造节能的基本设计方法

传统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是,不采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而是利用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法,使热能自然地流经建筑物,并通过建筑设计方法控制热能流向,从而获得采暖或制冷的效果。其显著的特征是,建筑物本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件,不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而且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潜能,在解决建筑物的固有问题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 结论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7

[关键词]天津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对策

一、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太阳能项目

(1)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合作投资太阳能电池项目

2007年,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Unitedsolarovonic)在津签署合资合同,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薄膜太阳电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500万美元,设计生产能力为25兆瓦,实际年产可达30兆瓦,是此种工艺路线国内规模最大项目,计划2008年6月底建成投产,并扩展到三条生产线,最终达到90兆瓦规模。该项目落户天津并列入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将填补产品空白,进一步提升天津市太阳电池技术水平。

(2)太阳能电池研发转化项目在保税区建设

由南开大学研究开发的国家863重点项目―――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保税区空港加工建设。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光电研究所研究开发,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节能楼宇玻璃及航空航天等,对新能源企业聚集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承接平台具有积极的作用。

(3)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研发成功

该项目由津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和天津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南开大学技术力量为支撑,引进美国epV公司先进的单室、大容量生产设备,生产双结非晶硅太阳电池产品,具有高产率、低成本的特点,是目前国际上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该项目总投资为19779万元,建有两条太阳电池板和组件生产线,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500万元,利润总额3763万元。该项目的投产,填补了国内非晶硅电池产品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少数国家对该产品的垄断。同时,这个作为绿色电源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可用于太阳源发电,同时在节能、环保及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4)全球最大太阳能空调安装就位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空调在天津市华苑软件园海泰信息广场安装就位,于2006年正式启用。太阳能空调,夏季可降低制冷耗费的电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冬季采暖可减少烧煤供热或燃气供热比率,同样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此太阳能空调启用后,辐射制冷供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与电制冷和燃气采暖对比,每年制冷节电约400万千瓦时,采暖节省燃气约50万立方米。

2.绿色电池项目

天津市目前形成了以力神电池、蓝天电源、和平海湾、蓝天高科和巴莫科技等公司为依托的绿色电池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各企业将打通产业链中从技术研发到电池材料、电池产品、应用产品、配套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重要结点,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以绿色储能电池、光伏电池、燃料电池及关键电池材料为主导,集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3.风电项目

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于2006在高新区华苑产业园注册,一期投资6000万美元,工厂占地2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风力发电设备。2007年2月,该公司在新技术产业园区举行新厂落成暨开工仪式,此次落成开工的新厂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包括叶片厂、机舱外壳厂、风力涡轮发电机厂、控制面板厂、发电机厂等,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年产值达24亿元,新厂的落成将进一步巩固苏司兰能源在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

4.水处理项目

在水处理产业方面,整合创业环保集团、国际机械公司、膜天膜科技公司等企业在设计、产品制造、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方面的既有优势,突出工程总承包中的设备、产品成龙配套,通过加强联合与合作进行优势整合,形成整体上的竞争优势。主要建设天津国际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项目、天津甘泉集团有限公司高压潜水轴流泵、污水泵研制项目。

5.海水淡化项目

以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为契机,整合海水淡化研究所、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天津市化工设计院、天津大学、膜天膜公司以及宝成集团、爱甘霖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发挥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势,形成从海水预处理、淡化到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的系统集成。

6.再生新能源基地项目

该项目是进行废旧物品的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一个再生资源的能源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亩,预计规划建设在汉沽区杨家泊镇物流园区。该项目具有资源再生和资源再利用的特点,可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使废旧物资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利用,对促进资源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7.沼气池项目

2007年,天津市在文明生态村推广户用沼气池7000座。通过4年努力,到2010年本市在农村将总共建设户用沼气池2万户,使广大农户采用新能源用以照明、做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8.秸秆制气站项目

从2006年开始,天津市大力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兴建100多座秸秆制气站,使全市每年500多万吨的秸秆,逐步变废为宝成为全市农村清洁能源。自此,天津每年将有近万户农民用上秸秆“气化”新能源。一个三口之家用秸秆气做饭和取暖,平均每天费用仅为一元左右。

9.清洁汽车动力项目

继续做大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同时,以电动车辆研究中心--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为龙头,优化和集成汽车、发动机、电池、电机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在清洁汽车领域做强“清源”品牌,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多品种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天津市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政策、技术、人才供给、地域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适逢国家扶持滨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跨过公司投资不断增加,自身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但也应看到在核心技术持有、投资经费、研发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本文将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总结为下表。

表天津市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矩阵

三、促进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1.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证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已明确能源作为重点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都将新能源产业列入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开源与节约并举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鉴于此,天津市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进行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加强重点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2.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

(1)加快新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制定和修订有关产品和零部件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性能、试验方法和能效标准以及系统的安装、设计等国家标准。

(2)建立新能源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建立部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开展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的检测、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太阳光伏系统及部件的质量检测体系。

(3)建立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

3.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1)组织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参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热水器作为建筑构件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扩大应用领域。

(2)实施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选择资源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风电场,建设10万千瓦级示范风电场;支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通过国产化示范工程降低设备造价,使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组织实施蔗渣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4.加大宣传、培训和信息传播的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新能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针、政策。对从事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加强信息交流,支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信息网站,通过信息传播,引导产业发展。

5.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资金和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施资产重组,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8

1新能源电池技术概述

新能源电池技术主要指区别于传统电池技术,在现代科学背景下,结合环境友好、节能无污染等技术发展出的多种多样材料或功能的新型能源电池技术。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质量轻、体积小,使用周期长,单位电能存储能力约为传统铅酸电池的三倍左右,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前景较好的电池技术之一。镍氢电池:相比于现在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新型镍氢电池不存在重金属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且比能量、比功率都更高,循环寿命更长。从成本来讲,镍氢电池的价格较高,且电池的综合性能较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通过储存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反应直接生成电能,安全性更高、噪音更低、使用寿命长、易于维护,可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汽车的零排放和零污染。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能力不强,且建设成本高,多用于照明设备的建设。此外,还有电容型电池、石墨烯材料电池和石墨烯-碳化海绵锂氧电池等多种技术,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供电设备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选择。

2新能源电池技术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

2.1开发新能源旅游大巴

现阶段新型能源电池的应用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尚未在客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客车的载重量和行驶距离都远远超过小轿车,对新能源客车的能源设备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了解新能源电池的性质、功能、现阶段研发和建设的意义,学习现阶段国内外企业的成功案例,从能量来源、能源转化效率和排放指标等角度入手,以节约成本、提高电池安全性和能源转化率、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为方向,对相关部门提出指导并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应用。加大对生产环节的投资力度,促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技术改造,减免税收,并对实行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加强对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给予在新能源电池研发方面有重大成果或杰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相应的奖励,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投身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中新能源大巴车使用的投资力度,减免税款,按期向使用新能源旅游大巴的企业发放补贴,并在设备的检修和零件的更换方面,降低使用者的经济压力。尤其鼓励企业按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零件的更换,可以采取对自主进行定期设备维护和检修的企业减免一定所得税的手段,促进新能源旅游大巴的普及。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例如出台新能源大巴的绿色通道、充电优惠、停车场费用优惠政策等等,重点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政策,对新能源大巴电池的充电进行规范,使用统一的充电插孔,并开发出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电池型号的充电设施,修建新能源汽车停车场,并配备专用的充电、维护设施,确保新能源大巴能量补充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建设而言,经济能力成为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景区开发和宣传的同时,很难再分出精力建立自己的交通专线,因此,可以考虑与当地的交通运输企业展开合作,推出新能源大巴景区专线,既节约了购进设备的成本,又达到了促进景区和交通运输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政府部门要积极学习交通、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总结并进行符合乡村地区发展规律的改进,及时为相关企业经营建设者提供指导方向,促进相关企业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积极吸收各界经验,学习跨领域合作的成功案例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阶段、本地区发展和建设的道路,领导当地人民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2.2景区建设中的新能源电池应用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照明设备的安装,维持园区运营设备每天的正常运行,也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能量。许多乡村旅游景区都位于较为偏僻的地方,白天采光效果好,可以收集大量的光能,并通过新能源电池技术加以转化、储存和利用。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在进行园区规划设计时,要根据景区的环境特点对照明进行设计,在采光好、安全且不影响景区整体环境的地点积极安置太阳能电池,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同时,可以积极利用太阳能电池打造瀑布等人造景观,开办灯展等新能源展览活动。在一些山区或丘陵地区的旅游园区建设中,由于供电设备建设困难,成本较高且实际收益效果不大,难以实现电力供应。现阶段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在该地区安装小型发电机,通过缆车运送燃料等物资。这种解决方案虽然可以解决特殊地区经营维护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但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太阳能电池,通过太阳能板收集光能并转化为电能,用于日常生活用电,如烧水、煮饭等等,以减少各种燃料的使用。增加新能源的使用量,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既便利了景区的运营和人们的生活,又达到了减少排放的目的。

2.3园区内新能源交通的应用

对于一些平原地区或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来说,旅游园区往往更偏向于面积较大、地形平缓的公园或广场型设计。这种景区通常需要配备一定的代步设施,以便行动不便的游客享受游览过程。这类景区可以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开发新能源观光代步车,并投入到景区建设中。新能源观光代步车的设计要与景区的实际情况相匹配,根据景区的地形、面积选择合适的款式和电池容量。从电池技术种类来说,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是目前较好的选择。根据园区内锂离子电池的使用目的,可选择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钛酸锂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等。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较为成熟,可分为镍钴锰和镍钴铝两条线路,材料中的镍含量与安全性有直接关系。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这类电池的寿命下降较快。钛酸锂锂离子电池更加环保、安全性高、寿命长、稳定性好,但电池价格高、能量密度低,技术成熟性有待提升。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与钛酸锂锂离子电池类似,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寿命较长,在高温下性能较好,且电池容量相对较大,但制造成本高、电池质量差异大。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环保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电池技术。从电池容量角度来看,并非容量越大越好。尽管大容量电池可以减少充电次数,提升续航能力,但是容量越大,电池的散热就越慢,存在的风险就越大。为了提高电池的容量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应该从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液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开发更安全的电池,并与园区的应用场景相互配合。长远来看,氢能源燃料电池也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是氢能的储存、使用等相关技术有待攻克,并不是目前较优的景区电池技术。

2.4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电池车辆的使用,便于广大游客的出行,景区要积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如低碳停车场、低碳住宿等。发展建设低碳停车场,为广大游客提供电瓶车、新能源轿车等低碳旅游工具停放及充电的设施,便利广大游客的出行,解决出行困难的问题。鼓励新能源酒店的建设,提供低碳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环境,加强太阳能电池的建设,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在满足游客住宿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排放,确保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9

建设长江西端的综合交通体系

大幅降低客货运输成本,扩大对外开放和提升竞争能力。

加快水运发展,满足大宗货物和大件运输需要。加强宜宾―泸州―重庆航道改造,提高长江干流首段的通航能力。建设利泽航电工程,实现嘉陵江全江渠化通航。统筹通航设施建设,实现金沙江航电优化开发。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岷江航电开发,形成成都连接长江干流的水上通道。

突出铁路建设,形成综合交通主骨架。确保成渝客运专线2014年竣工通车,依托沪汉蓉客运专线形成四川连接长江沿岸的快速通道。加快西成客专和川南城际铁路建设,使四川全面融入国家快速客运网。抓好成昆复线等进出川通道建设,适应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建设金沙江沿江铁路,带动川南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

完善公路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为集约建设新农村提供交通支撑。

推进机场建设。建设成都第二机场,强化枢纽机场。有序建设支线机场,积极增加航线,架设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开发长江西端的优势资源

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加快长江西端的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以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为重点,建设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以川东北天然气和盆地页岩气开发为重点,建设西南最大的天然气基地。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建设战略资源开发基地。以钒钛稀土为重点,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征,实现创新开发。以钒电池、金属钛和稀土永磁材料为重点,实现战略资源深加工。

建设长江西端的现代产业基地

加强长江西端与东端的经济技术协作,大力吸引先进产业转移和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以重大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以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以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满足居民需求和增加就业机会。

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前进基地

依托四川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把长江西端建设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进基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对外开放。

抓住“大米换高铁”的机遇,依托泛亚高速铁路,全面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核心腹地。

根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国家战略,扩大与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开辟经缅甸直下印度洋的便捷通道。

建设长江西端的生态屏障

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长江西端的生态屏障建设。

建设重点生态工程,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

新能源开发建设篇10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2005年9月26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门职责分工和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政办发〔2005〕55号)有关内容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四日

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为扎实推进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决定,建立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XX同志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农业局、水利与渔业局、林业局、外经贸局、文化局、环保局、统计局、旅游局、规划局、法制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供销社、物价局、信息产业局、农机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确定一位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建立监督考核体系,检查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和企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定期调度分析建设节约型社会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健康扎实地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按照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作如下分工: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创建节约型机关,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节约用电、用水、汽车用油、办公用品,以及办公楼建筑节能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政府节能采购;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水、电、油等资源的统计制度,制定机关资源节约定额和标准。

市发改委:负责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在确定重大项目时,落实有关资源节约的评估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严把项目立项审查关,对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批准;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节约资源项目的扶持力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市经贸委:负责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考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专项规划;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检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典型示范;研究制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资源评价制度和办法,把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审查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定额考核管理和能源统计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研究限制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和开发可再生资源;负责组织对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指标的考核和组织企业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企业活动;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确保完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市教育局:负责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加强资源节约教育;负责抓好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争取落实一定的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引进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

市监察局:负责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中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对因渎职、失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资源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对重点节能、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杜绝办公浪费;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实行“阳光”采购,将节能、节水设备(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市人事局:负责制定政策吸引、培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管理人员队伍;把资源节约工作主要指标纳入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等。

市编办:负责与市人事局共同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抓好节约土地工作。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建立土地节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土地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管理,提高尾矿中资源的回收率。

市建委:负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不达标的坚决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的审查监督与管理。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市交通局:负责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节约资源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引导道路运输企业选配先进节能适宜车型,提高燃油利用效率。

市农业局:负责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水、肥和土地的利用率,开展农业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市水利与渔业局:负责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进一步完善节水法规,加大对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荒碱涝洼地和采矿塌陷地从事水产养殖。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市林业局:负责抓好林业资源节约工作,积极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

市外经贸局:负责抓好市高新区、齐鲁化工区的资源节约工作,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园区活动;禁止进口、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品和技术。

市文化局、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负责宣传国家、省和我市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资源形势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弘扬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行为,倡导节俭科学的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宣传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市环保局:负责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及时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开展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支持循环经济型污染治理技术和项目的应用和推广;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环评。

市统计局:负责建立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的统计,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定期并予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市旅游局:负责指导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开展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降耗活动。

市规划局:负责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优化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科学选择建设用地,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市法制办:积极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的相关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规章制度。

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以资源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节约、降耗增效”活动,使资源节约宣传进工厂、进班组,深入生产一线。

团市委:负责在青少年中开展以资源节约为主题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市妇联:负责在广大妇女中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开展创建节约型家庭活动。

市供销社:负责抓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

市物价局:负责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市信息产业局:协助抓好以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为主的电子信息资源节约工作。

市农机局:负责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大力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贯彻落实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市工商局:负责加强市场管理,完善能耗、物耗、环境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禁止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产品和技术的销售;协助执行市政府对违法企业下达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和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企业依法取缔。

市质监局:会同市经贸委加强对能效标识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节能、节水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查处生产国家明令淘汰、不符合国家节能、节水标准等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利用检定检测体系建设,增强相关检测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完善资源节约标准。

主题词:经济管理资源通知

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