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软暴力的认定十篇网络软暴力的认定十篇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51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1

5月19日黑客攻击DnS服务器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暴风播放软件海量用户成为重要推动力,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对暴风软件程序进行质疑。而身处封口浪尖的暴风除公开发过两次声明外,并未对外过多解释。而就在数日前暴风低调联系媒体称将召开“说明会”。

暴风对这场“说明会”的内容一直保持沉默。即使在会议开始前几分钟,众多到会媒体依然不知暴风将“如何说明”这场连锁故障。因为来自电信部门的数据表明,在导致网络瘫痪的巨大域名解析请求中,来自暴风影音的流量高达40%。

虽然暴风多次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但网民却对其软件中后门、进程等事宜多加指责。在今日举行的暴风说明会上,暴风公司Ceo冯鑫对配合工信部调查、报案等进行详细说明,并最终给出解决办法:召回1.2亿播放器软件。

暴风在公告里表示:6月1日起暴风将在其官网停止所有此前版本的暴风影音播放软件下载,并提供全面的召回咨询。自6月19日起,网民可以开始删除暴风影音软件,更换为暴风公司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的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自6月1日至7月1日,暴风公司将开通24小时召回热线4008108689,通过这一热线,用户可以咨询并免费申领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光盘。

此公告宣布引起现场哗然,在中国软件业内并未出现软件召回案例。暴风影音Ceo冯鑫现场表示:“虽然各版本暴风影音不存在用户使用问题,但如果1.2亿用户都替换成新版,在网络再次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播放软件带来的DnS请求负担将降低94%,大大增强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抗风险能力。”

此举被部分业界专家质疑为炒作,暴风影音强调,尽管暴风影音在用户使用时没有任何问题,但互联网软件的特性在特定环境下经过海量用户的放大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压力。为了给中国互联网减负,暴风启动了面向1.2亿用户的召回行动。

暴风影音公告全文:

5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使得国内多个省市网络瘫痪、堵塞,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继2006年12月27日台湾地震导致海底光缆中断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一次网络事故。

“暴风门”事件发生以后,工信部紧急会同暴风公司、中国电信等9家单位分析原因,一致认定“暴风门”事件起因于黑客对电信域名解析服务器的攻击,暴风公司也是这一事件的受害者。

同时来自电信部门的数据表明,在导致网络瘫痪的巨大域名解析请求中,来自暴风影音的流量高达40%。

暴风公司清醒地认识到,拥有1.2亿用户的暴风影音,它的行为牵动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神经,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尽管暴风影音各版本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暴风公司决定对所有老版本1.2亿暴风影音进行召回:

一、从6月1日起,暴风公司将在其官网停止所有此前版本的暴风影音播放软件下载,并提供全面的召回咨询;

二、自6月19日起,网民可以开始删除暴风影音软件,更换为暴风公司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的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

三、自6月1日至7月1日。暴风公司将开通24小时召回热线4008108689,通过这一热线,用户可以咨询并免费申领新版播赦软件光盘。

被命名为“暴风门”特别版的全新版本暴风影音,将在网络特性方面作出重大改进。改进之后的播放软件,在网络异常(DnS服务无法解析)情况下,联网请求次数仅为此前版本的6%,将大大减少给中国互联网带来的“负担”。

暴风公司感谢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广大网民一直以来对暴风影音的支持和鼓励,也感谢在这次“暴风门”事件中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暴风公司将继续努力,为所有网民提供最优秀的视频播放服务软件。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2

关键词:网络犯罪;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自上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发展突发猛进。据CnniC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网络将社会带入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网络犯罪。如网络诈骗、网络、网络盗窃、网络等一些传统犯罪的新形式和直接针对网络的破坏型犯罪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犯罪的基本特点、主要手段进行分析,找到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净化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界定

网络犯罪并不是刑法的一个具体罪名或类罪名,而是一种犯罪学意义上的学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网络犯罪概念之分,狭义说又包括工具说和对象说。其中工具说认为网络犯罪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实施的犯罪,包括黑客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洗钱、网络盗窃、网络窃密、网络、网络等,强调计算机网络的“工具性”;对象说则认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破坏网络的犯罪和窃用网络犯罪。广义的网络犯罪则把工具说和对象说结合起来,认为“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本文采广义的网络犯罪概念,理由在于不管是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还是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都是发生在网络条件下的行为失范,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有利于整体上把握网络时代犯罪的共同特点。

二.网络犯罪的类型

按照前述广义概念,可将网络犯罪分为两种类型,即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和针对网络本身的犯罪,这也是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此外,根据2001年欧洲理事会制定的《网络犯罪公约》,将网络犯罪细分为九种类型,包括:1、非法存取(illegalaccess),2、非法截取(illegalinterception),3.、资料干扰(Datainterference),4.、系统干扰(Systeminterference),5.、设备滥用(misuseofdevices),6.、伪造电脑资料(Computer-relatedforgery),7.、电脑诈骗(Computer-relatedfraud),8、儿童色情的犯罪(offencesrelatedtochildpornography),9、侵犯著作权及相关权利的行为(offencesrelatedtoinfringementsofcopyrightandrelatedrights)。

三.网络犯罪的特征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给人类便利和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犯罪和灾难。当然技术本身的缺陷并不是犯罪最主要的原因,我们也不可因噎废食放弃对技术的革新,反而应秉持解铃还须系铃人的信念,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使得技术不为不法分子所利用。要预防网络犯罪,就必须首先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因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中央处理机、存储器和外部设备等;软件是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和相应的文档。计算机系统具有接收和存储信息、按程序快速计算和判断并输出处理结果等功能。计算机系统的缺陷主要变现为:

1.数据存储密度高。一个存储设备(常见的如U盘和移动硬盘)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存储设备极易携带且原始数据不会有任何损失和变化。因此数据形式存在的商业秘密、国家机密极易被窃取。

2.系统的可访问性。一台远程终端用户可以访问到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并可以按他的需要将其拷贝、删除或者破坏。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使用诈骗来的身份和登录密码获取对中心系统资源的使用权,二是没有入网的工作站由授权者登陆进行非授权使用。

3.操作系统漏洞。系统是游戏算计专家编写的程序,既然是人就不免有疏忽或是其他无法预见的技术问题,可以说只要是软件就必然有漏洞。会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漏洞才会不断的暴露出来。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用户最多也是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其正版系统经常会出现系统更新的提示,这种更新就是对系统漏洞的修补。黑客攻击很多就是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的。此外还有一种人为的漏洞,即在软件商在开发产品时,迫于政府的压力及考虑今后修复的需要,往往在其系统中留有“后门”。

4.计算机安全技术与破坏技术的博弈。计算机安全技术一直是计算机研究的重点,同时相伴相生的还有“黑客”技术,各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黑客技术一直处于对抗的状态,由于病毒的爆发可以再很短的时间内爆发,这就对杀毒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全技术总是设法将针对计算机的破坏扼杀在摇篮里,但这中间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二)犯罪心理原因

网络犯罪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青少年犯罪比重大,有低龄化的趋势。心理原因是造成此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1.恶作剧心理,人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很多少年的计算机天才就是基于恶作剧的心理制造一些计算机病毒以显示其高超的计算机技能。

2.贪财心理,多数的网络犯罪案件是以牟取私利为目的,这与传统侵犯财产型犯罪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不同的是通过网络实施的财产型犯罪的犯罪分子具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具有关资料统计,平均每起计算机犯罪可获利46—160万美元。这个数额较之传统的冒着生命危险的各种暴力犯罪收益更高,而且网络犯罪的侦破比例也是偏低的,两者的对比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3.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犯罪缺乏罪恶感。计算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道德滞后于现实道德,有的黑客不但不以散发病毒为耻,反以为荣。受很多网络游戏中宣扬的嗜血、复仇、暴力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的道德观受到极大的扭曲,由此导致很多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原因

1.网络管理的严重滞后甚至缺失。软件公司主要依靠自律,对其开发的软件的安全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很多流氓软件盛行,会不断跳出的窗口让自己的鼠标无所适从;有时电脑浏览器被莫名修改增加了许多工作条,当用户打开网页却变成不相干的奇怪画面,甚至是黄色广告。软件漏洞也很容易使得犯罪得手,2009年5月19日发生的“暴风影音事件”就是由于暴风影音产品和服务上存在缺陷导致网络阻塞。对于网民的上网行为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引导,很多网民安全意识不高,使用盗版的操作系统,很容易遭到病毒的袭击。

2.网络法律滞后,我国目前虽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新政法规,主要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人口信道管理办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等。在刑法也有惩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传统犯罪。但是各种法律法规存在交叉重复的弊病,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着行政执法依据过于庞杂,而刑事司法方面规定的过于原则。其结果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普遍存在着以行政处罚的方式处理本应以刑罚进行惩处的行为,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成本。犯罪成本的降低更加助长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

四.网络犯罪的预防措施

任何犯罪学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网络犯罪的研究也不例外。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和诱发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技术预防、制度预防、社会预防等几个方面对网络犯罪进行综合治理。

(一)技术预防: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犯罪侦查技术的研究

如前所述,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化的犯罪,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漏洞实施犯罪。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包括杀毒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网络的安全技术,才能确保普通网民的上网安全。很多计算机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技术改进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1)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加密。(2)包过滤和防火墙。(3)网络中的端口保护。(4)身份鉴别。(5)网络中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机制。(6)网络中的通信流分析控制。(7)路由控制。(8)防病毒机制。(9)鉴别交换机制(10)信息源安全,(11)专用网络安全技术与设施。(12)网络窃听防护技术。(13)计算机网络对抗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但仍需要不断的改进。

网络犯罪的侦查技术也十分重要,之所以目前网络犯罪如此嚣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前的破案率水平低下造成的。很多公安部门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网络警察,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使得破案率能够得以提高。

(二)制度预防:完善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

首先,应加强刑事实体法的立法,增设网络犯罪专章,增加网络犯罪的条文设置,加重对网络犯罪的处罚力度。其次,完善刑事程序法,特别是网络证据的立法。网络证据取证难是司法实践的难题之一,有必要尽快制定刑事证据法,并设专章明确规定电子证据的形式、特性、取证、质证、认证、采信的规则和标准。最后还应理顺和完善行政法规的规定,避免重复立法交叉立法,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行政系统,确定职权、程序。

(三)社会控制:推进网民网络道德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

针对网络道德明显滞后于现实道德的现状,我们必须将网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首先从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抓起,将网络道德规范作为网络从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不合格的人员不准在计算机行业从业。其次,开展一系列的网络综合治理活动,对网络上存在的不健康内容进行清理,对传播、暴力等内容的人员严惩。再次,应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网络安全的斗士。最后,对于特殊网站应进行全面的整顿,比如网络游戏,审查其中的内容,涉及宣扬暴力、血腥、色情等亚文化的一律不准运行。

很多网民对于网络安全的知识知之甚少,将计算机安全措施置于脑后,造成安全漏洞,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网络犯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多网民受到侵犯往往都浑然不知。因此应提高全社会维护互联网使用安全的意识,加强维护互联网使用安全的立法、宣传和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设置到中小学生的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皮勇,网络犯罪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3

[关键词]网络暴力;暴力危害;暴力形式;形成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3[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本身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很多不切实际的事情在网络世界里为人们所认同,网络暴力,其实是暴力借助特殊媒体的表现形式,大多是通过谩骂、侮辱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它的主要人群是14岁到23岁之间的青少年。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过多接触此类信息,必定会影响其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崇尚暴力解决问题”就会被“定格”在其价值判断中。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角色体验”,往往不会造成现实中的疼痛或负罪感,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一旦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过多的“虚拟暴力”,自然会对其产生“脱敏”。第一次被吓得心惊胆颤,慢慢地就不再害怕,变得麻木了。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暴力密集区”。如今市场上流行的游戏多是暴力游戏,那么,偏好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所受的“涵化”影响也比较深。从目前市场上流行和青少年喜爱的游戏内容上看,多是一些极度暴力的内容。网络游戏不同于电视、电影之处就在于使用它的受众不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参与其中,其暴力表达是通过与使用它的受众一起来完成的。网络游戏只是设计了游戏的程序,而真正的暴力表现是通过玩家的作用显现出来的。从心理机制上来说,电子游戏对暴力内容的表现与电影、电视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那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但是电影和电视并不激发观众的主动性,即观众的审美参与的主动性是有限的,而人们玩游戏的过程有反馈和动作,更能体现出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所以,其血腥的暴力内容表现因为加入了人的主动性而更加逼近真实性。

网络游戏里的暴力还为人们制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美好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实践现实生活中永远也无法实现梦想的场地。无论你是想做一个正义的大侠还是邪恶的魔鬼,支撑你梦想实现的武器是你必须拥有制服对手的暴力,只有在屠杀和攻击中,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暴力世界里,人们已经不仅仅限于遐想,而是去实现。而且,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人卸下一切心理上的包袱,当人们施暴的时候,不必找一个正义的理由,魔鬼、警察、……尽可以充当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同一性与角色混淆的矛盾阶段,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歧视。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这对于处于青春期沉于幻想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虚拟人格的产生。

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最严重的负面效果就是青少年模仿媒介的情形实施犯罪,而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涵化效果极有可能遭遇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引发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网络世界最大的负面效应是网络暴力泛滥。网络暴力容易颠倒是非,使大众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影响思考的客观、公正与深刻。网络暴力按其功能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暴力信息――传播暴力亚文化角度的网络暴力;一类是暴力行为――直接针对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的网络暴力。

(一)暴力信息

网络是人类科技巨大进步的成果,它在促成整个社会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副产品,其中之一就是暴力亚文化的泛滥。网络中包含暴力文学、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传递着以侮辱、挑衅、殴斗、凶杀、屠戮为内容的暴力信息。

信息是媒体传播的内容,其功能在于通过心理作用,使接触者对信息内容产生知晓、认同、学习和仿效。有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是当今我国暴力犯罪的主力军,他们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转变阶段,阅历浅,好奇心重。按照心理学的原理,网络媒体较其他传播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对接触者的剌激相对更为强烈。因为网络媒体能够通过全面运用声、色、光、像、文字、语言等这些外部剌激元素对受体予以同步剌激,如角色扮演和引导式的游戏、聊天、能够对网络媒体信息自由发表评论的博客平台、BBS等等。再有网络信息具有可重复性,就是说,由于同类信息能够在网络中保存一定的期限,网络接触者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信息随时查阅,或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对其进行快速搜索。基于以上原因,网络中的暴力信息有以下三大类:

1.网络暴力游戏。在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下,此类言语充斥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13-15岁的游戏“玩家”所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和无礼行为相对于不玩游戏的同龄人来说非常明显,而且在一款暴力游戏中呆上十分钟就足以使孩子们变得更好斗,同时,研究还表明,游戏中四分之三的暴力行为都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这很可能就会使孩子们相信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1]

2.网络中的暴力语言、暴力动漫作品和暴力影视作品。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兴趣、阅历取向畅所欲言,言论,选择网络信息。这是网络受到青睐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网络中也形成了许多未加屏蔽或过滤的暴力信息。如网站论坛和网络聊天室中的暴力语言。在“铜须门”事件中,一些网民就曾“以键盘为武器砍下他(‘铜须’)的头,献给受害者做‘祭品’”的言论。

3.暴力网站。尽管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屏蔽或截杀,但暴力网站花样繁多,层出不穷,此类网站专门传播有关的暴力、恐怖信息,传授相关的暴力方法,或者通过心理诱导使接触者产生暴力倾向,典型的如网上传播的“自杀完全手册”和“自杀网站”。

(二)暴力行为

与现实社会中的人相比,网站更容易受到攻击。由于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网络化,网络不再为犯罪人视为一种犯罪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犯罪空间环境。但网络中的暴力行为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是有区别的,具体形式可归结为:

1.信息暴力。在与传统媒体的接触中,人们可以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有关信息,但在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方面,人们有时候是被强制的。如我们所知道的“流氓软件”、“攻击性电子邮件”。

2.网络骚扰。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但这种互动源于双方或多方的自愿。对于网络骚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行为人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在网络中干扰他人的网络行为,甚至对他人迸行诽谤与侮辱。还有一类则是通过恶意程序干扰破坏他人的电脑系统。如“僵尸网络”,[2]它可以使系统在其所有者不知情的状况下受到控制。

3.网络抢劫。此类抢劫专指行为人利用“黑客”技术、未经授权强行侵入他人的电脑系统获取数据资料或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网络“物品”,如Q币、游戏资产、游戏帐号,甚至强行劫取网站据为己用。涉及经济领域的犯罪和侵财犯罪,如诈骗、敲诈、盗窃,这些犯罪的行为人或是通过病毒程序获取有关信息,或是假冒官方网站骗取他人信任,或是直接在网络商场贩卖虚假商品。据《联合早报》报道,美国洛杉机县当地的政府电脑网络就曾被一些黑客利用成为后者发送色情邮件或是垃圾邮件以及扫瞄其他网络系统来发动恶责攻击的平台。[3]

4.网络敲诈。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网站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至于电脑中的数据资料,对于一些用户来讲,其本身的价值往往是经济指标不能衡量的。也正是由于此,一些“黑客”或通过以“摧毁”网站威胁索要钱财,或通过木马病毒进入个人电脑、将电脑中的重要数据加密后自动弹出解决信息的方式敲诈用户。

三、网络暴力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

根据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在网民的性别分布方面,男性占58.7%,女性占41.3%,l8岁以下的占16.6%,18――24岁的占35.1%;网民中未婚的占57.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4.6%。综合上述当前网民统计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多数网民有文化、精力充沛,有一定的网络行为时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在行为方式上更具有攻击性和主动性,特别是青少年在心理发育上处在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的阶段。这些特点是网络暴力出现的主体因素。

(二)环境因素

环境塑造了人,人的行为方式、心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就当前而言,网络暴力出现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二是文化导向多元化、伦理道德模糊、暴力崇拜这些社会亚文化圈对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了不良剌激,进而影响着其人格机制的健康塑造;三是网络世界中规范模式发育不足,为青少年在网络中释放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消极成分提供了可能。

(三)网络行为的情境因素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时间、空间、人员、行为规范准则等情境要素。如果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网络特有的情境更利于青少年实施暴力这些带有消极色彩的行为。当前,由于网络监控与防御相对软弱,使网络空间漏洞成为一大隐患。因而,在网络中,只要技术高超,行为人便可以“自主”决定凌驾于他人之上,任意对他人的网络生活进行侵犯且不会被发觉。

四、网络暴力的预防措施

(一)由政府专门机构运用科技手段,推行上网实名的网络身份证制度

网络实名制是规范网络空间活动秩序、保护人权、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法律制度,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法律保障和要求。隐蔽、不易被发觉是增强网络暴力实施者侥幸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实行上网实名的网络身份证制度,是为了规范网络空间活动秩序,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利,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暴力实施者的侥幸心理,还可以便于对暴力实施者进行技术跟踪和责任追究。

(二)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网络规范意识,推进网络社会现实化

在网络社会中,其规范轨迹是以权利的介入为先、以法律的介入为先。网络环境的技术特点、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缺乏现实性、网络传媒立法滞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我国传统的社会规范意识被打破,从而导致人们在网络中容易形成规范虚无主义,实施网络暴力等极端行为。所以,提倡网络社会现实化,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规范意识贯穿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同步建设之中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网络主体意识和自我规范能力。

(三)完善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立法、司法体系

在人们的传统习惯中经常有一种意识,即将网络行为人责任追究与现实社会相比照。笔者认为这本身是网络传媒立法和相关司法的一个误区。如果按照惯常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抢劫一个商店很好被定罪,但在网络中如果通过技术暴力强行劫取、占有网站能否以抢劫罪处罚呢?犯罪之所以为法所规定,就在于它本身的社会危害性。那么,网站也是一种资源,网络社会也需要安全。因此,在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该按照等阶原则,针对网络社会的特点形成与之相应立法和司法体系,这是网络行为得以保障的根本。

(四)加大力度普及社会性的网络防范意识与防范技术

在网络暴力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公民的网络防范意识薄弱及防范技术能力低造成的,可以说暴力被害的发生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防范技术有一定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有些被害是被害人自己招致的,如下载免费软件,在网站中攻击他人,不安装防御系统等等。对此,防止网络暴力应该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工程,而不能单一地视为政府的责任。

(五)加强网络跟踪和监控,实行网络行为的警级预告制度

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网络对于暴力等负面信息的监管就要薄弱得多。有数据显示,近四成的青少年网民热衷于网络游戏,而这其中超过七成以上的网络游戏属于“格斗”、“射杀”类。除媒体以外,家长也应尽力为孩子“屏蔽”暴力。

(六)加快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制度

绝大部分网络暴力的实施都是以网站为载体的,从权利义务合理分配的角度讲,这些运营商对暴力现象负有一定责任。所以,有必要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增强网络运营商的责任感,从而间接地减少网络暴力的平台。

(七)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管理,减少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文化的机会

在学校和家庭中上网,青少年面临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一般不会浏览不良信息。然而社会上的网吧由于以营利为目的,网吧经营者一般不会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予以关注,因此对网吧要出台专门的管理规定,网吧经营者必须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上网负有管理和引导的义务,保证青少年在上网时免受暴力文化浸染。

[参考文献]

[1]齐贤.因特网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值得关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之我见[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1).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4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学届对何谓青少年网络暴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是对网络暴力进行概念界定。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网络暴力是指不特定的网民群体在虚拟网络上采用暴力言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并对他人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部分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妄为,忽略道德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严重影响,即构成青少年的网络暴力。

青少年网络暴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攻击性和暴力性。青少年网络暴力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攻击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甚至可能是国家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整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性和反主流行性。二是形式多样性。网络暴力的发生渠道和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基础。比如,金权亮的研究认为部分青少年网民为避免被指责为“网络暴民”,选择用打油诗、段子、pS等形式对热点事件或者当事人进行嘲讽和恶搞,进行偏激和情绪化的发泄。三是主体的不确定性。姜方炳认为基于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网络空间聚集着各类群体,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二、青少年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

(一)阻碍青少年自身人格健康发展。网络暴力行为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缺乏自控的情绪宣泄以及暴力展示不仅导致青少年极端和冷漠的人生态度,更可能触犯法律。

(二)挑战了社会道德和法治价值。青少年网络暴力不顾公民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肆意进行言语攻击和信息泄露,并将这种伤害蔓延到现实社会当中,不仅给当事人来带法律之外的永久伤害,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核心价值体系,严重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三)破坏了网络秩序和教学秩序。网络暴力或欺凌造成的后果包括缺勤、回避学校活动、逃学或彻底的辍学,这些不仅会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更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身心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受教育、影响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受到网络暴力影响的不仅是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施暴者、旁观者的身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学校秩序、学习环境、对父母家庭影响的连锁性反应都将给社会秩序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和现实危机。

三、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信息、双向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暴力等诸多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身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更难以抵挡网络暴力的侵蚀。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众说不一的舆沦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难免冲动,容易被舆沦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将一些过激的言行视为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层对网络暴力现象认识不够全面,既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有效教育和引导,更缺乏相应的防控和治理机构及措施学校对有关网络暴力预防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知识以及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普及。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如何使用网络上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在营造晴朗网络空间上力度不够。

(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虚拟网络空间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难度加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的震慑作用。在“网言无忌”的情况下,发生网络暴力的门槛可以说几乎为零,青少年参与各种新型开放性社交平台的概率更高,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则相对更差,因此更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攻击。

(四)网络监管的滞后性。网络领域的灰色管理地带和模糊管理空间助长了网络暴力等问题的蔓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但是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一味删帖会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但主动引导规范又存在其他方面问题,管理上的平衡在不断摸索中完善,但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开始出现。

四、治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路径

笔者建议从从宏观和微观、道德和法律、校内和校外、虚拟与现实等诸多角度综合施策。

(一)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我保护。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质水平和网络素养。青少年应该多接触学习哲学知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谓的言论自由,客观看待网上的各种观点,理性看待网络暴力行为,坚守内心道德标准,用法律约束自己,不随意谩骂、侮辱他人。青少年应保持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以应对网络暴力,自觉约束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营造良好虚拟网络氛围。青少年也要增强自我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个人兴趣,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有研究认为,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生活乐趣和社会资本,不断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才能免于陷人网络暴力的陷阱。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强对相关热度问题的精准声量分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管理并积极应对,应该能最大限度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尽快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破坏程度减到最小。针对青少年广泛重与的网络平台,要建立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举报信息过行单独、重点跟踪、溯源,并优先解决处理。鼓励和倡导互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开发青少年相关的上网app,为青少年开辟一个更加多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如开发相关家庭app,设置父母锁,限制青少年浏览不适当的页面,从“非礼勿视”的角度防范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立法及网络治理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需要的防范、遏制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区别对待儿童和成人,保护儿童不在网上遇到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二是要严格确立软件分级制度,对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年龄限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也是震慑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明确规定互联网言论可以成为犯罪事实,通过刑罚进行惩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增设网络暴力应负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严惩“人肉搜索”及网络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等泄露青少年隐私的行为。二是修改刑法规定,严惩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暴力犯罪的累犯”罚应夺其志“,使其不敢再犯,不能再犯,在社会上发挥震慑作用、教育作用。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媒体;中职;班主任工作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已经是“00后”,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手机与电脑比纸和笔更加熟悉,他们也更加习惯互联网,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现状,适当利用新媒体技术。

一、网络时代新媒体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信息真假难辨,无有效过滤。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尤其是其中带有煽动性与诱惑性的内容。与此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与机构造谣信息与观念不正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沉迷网络世界,厌恶学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存在偏见,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的学生,入学的很大原因都是为了获取一个毕业证,这样就使得中职生群体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就将目标和眼光转向了网络世界,比如网络战绩、网络婚姻等。这些游戏和网站的存在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但在中职生这个群体中,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三)网络影响增大,管理难度增大。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让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更加广泛,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在网络不发达、媒体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的情况下,校园事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普遍性、暴力化。现在的校园事件逐渐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等特征,很大原因是学生受到了网络暴力思想的影响。而信息的便捷获取使得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的作业不再是自己思考所写,而是从网上“借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但这些知识的不确定及无过滤也增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中职教师尤其是中职班主任对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管理班级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的班主任坚定地认为网络、新媒体是管理的大敌,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网络等,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在新的形势下更行之有效地管理班级,就应该抓住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我所用,通过网络与学生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一)加强网络学习,提高适应能力。要想更好地运用网络与新媒体管理班级,就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网络的发展使得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每年网络选出的流行语在学生中间流行,如果教师听不懂学生说的什么,又怎么和学生沟通,怎么更好地管理班级呢?为了使网络的出现带来的“代沟”越来越小,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也了解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提高适应能力。(二)用好社交软件,加强实时交流。QQ是学生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社交软件,所以班主任要利用好这个社交软件,加强与学生的实时交流。建立班级QQ群,教师作为成员加入,让学生成为管理者,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群内教师作为“同龄人”参与其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群内的讨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及时与学生沟通,正确引导学生。(三)开通网络直播,加强课下互动。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而一些紧跟潮流的学生已经开通了自己的直播,一些教师也通过直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职学生玩心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班主任要积极引导。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开通直播或者学生打开直播,在网络围观下,学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假期的时候,可以在群内通知学生何时直播自己的假期生活,班内其他学生与班主任去参与直播,点赞、送礼物等实时互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四)创建班级微博,正确引导学生。舆论的引导作用在于重复播放,加深印象。一些网络上传播的事件以及其评论可以培养学生分辨真假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性看法。

微博作为网络上传播最快的途径,班主任要运用好微博这一工具。比如班主任创建班级微博、博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适当更新一些信息,帮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对传统的中职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但同样也带来了机遇。新媒体技术不是洪水猛兽,运用得当也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陈万君单位: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6

一、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及飞速发展,无疑给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进步;通过网络,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拓展受教育的空间,如此等等……这些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也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真正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落后腐朽和暴力色情等消极内容。网络上的腐朽色情内容以及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让许多父母和老师谈之色变。学生对于性的好奇和渴望原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正值发育阶段的学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自制力,一旦染上“黄毒”,健康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污染。这些网络毒瘤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必将把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引入歧途,腐蚀中小学生的思想,毒害他们的心灵,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国家如果不及时对网络文化中的腐朽落后和暴力色情等内容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全国中小学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其目的正是为了及时堵住网络上的落后、腐朽文化,积极主动地让暴力和色情等文化毒瘤远离广大中小学生,让先进、健康和清新、纯净的网络文化走进校园和社会,以期更好地发挥先进、健康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生活》教材中明确指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长期以来,许多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着整个网络市场,中小学校园也难以逃避。广大中小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落后腐朽、不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纯净的心灵因受到不良侵蚀而逐步变得扭曲。一旦低级、庸俗的文化思潮在中小学生的心灵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便会随之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暴力倾向和低级庸俗之举,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社会。大多数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玩游戏、寻找刺激,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新鲜刺激的游戏层出不穷,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因此,很容易上网成瘾,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但耗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旨在让广大中小学生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动感受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熏陶,以期让广大中小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高中《文化生活》教材还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安装校园网络过滤软件,正是为了抵御落后、腐朽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积极引领作用。事实上,优秀文化能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文化生活中作出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尤以网络文化的发展最为典型。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非法网站和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唯利是图,肆意制作、大肆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内容和产品,导致大量文化垃圾涌入社会和校园,直接危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该现象,国家高度重视,适时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并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坚决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取缔了一批非法网站,对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同时以教育部颁发的安装校园过滤软件的通知为契机,对中小学校园网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通过安装上网过滤软件,提高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系数,杜绝网络犯罪分子的袭击,提高网络的过滤水平,力求将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过滤掉。这些举措为纯净校园网络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尽管国家采取多项举措堵塞和拒绝落后、腐朽的网络文化,通过安装过滤软件来维护校园网络的纯洁,但广大中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鉴别和控制能力才是根本所在,上网过滤软件并非万能。因而,中小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拒绝污染,自觉置身于健康文化生活的海洋之中。作为学生,我们自然应该认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不利,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我们辨识和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就会陷入落后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经济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校园文化越是丰富。中小学生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7

【关键词】QQ中学生有效学习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变革。作为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其成长成才深受其影响,也对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教育带来了“双刃剑”效应。

1网络对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双重影响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开始成为青年的生活世界。网络技术使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网际网络,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共同旅行的生存空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须工具,中学生不可或缺。除此之外,网络无所不包的信息为中学生获得信息、扩大阅读面提供了极大便利,其交互性使人机互动、人人互动的时间、空间、方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互动范畴,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从消极的的意义上来讲,如果中学生没有恰当的使用网络,如形成“网瘾”等,也会引起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网瘾”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有的学生基本上保持QQ全天候在线,手机、平板、计算机成了他们挂QQ的主要方式。个别学生在上课时间偷偷玩手机,部分学生由于玩QQ影响休息,精神不振。课下把作业和预习抛之脑后,谈论起Dota、wow等立马精神百倍。二是通过网络接触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观造成扭曲。黄色、暴力、、等信息通过图文、视频、网游等方式,在网络上传播,让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产生错觉和误判,把虚拟误认为现实并沉迷其中。比如在语文学习方面,“由于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使网络流行语极易在这类人群中获得青睐,但是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

2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已无法回避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以腾讯QQ为例,其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万维网及时通信软件。其功能强大,最高在线人数达2.5亿(图1),中学生基本人手一号,这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可能。首先,QQ是网络教育的稳定平台。目前,在众多的即时通信软件中,笔者所在的班级只有QQ实现了人手一号甚至多号,只有QQ空间的使用远远超过微博,达到100%,这使得教师基于QQ创新教育途径成为可能。其次,QQ软件设计的初衷符合网络教育的需要。网络的特性之一就是使用主体的平等性,通过QQ实现平等无碍的交流是其设计的主要目的。通过QQ,教师可以更加容易的与学生交朋友,走近其心灵,引导其思想,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再次,QQ的强大功能可以满足中学教育教学的需求。腾讯QQ除了常用的“网聊”之外,还有空间、说说、相册、心情、视频、语音等功能,为教师传道受业、答疑解惑提供了方便。比如,利用“群聊”功能,还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即时指导。

3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方法途径

3.1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开展思想引领

处于豆蔻年华的高中生愿意接受新事物,是开展三观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的绝佳时机。这一时期教师利用QQ的即时通信软件开展思想引领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利用“说说”功能端正学习态度。QQ空间往往是学生对现实学习、生活、思想的另一个表达平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空间“说说”功能简洁明了,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等格式,可长可短,简繁皆宜,成为表达思想的常用途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创作或者转发一些能吸引学生、激发共鸣、打动心灵、积极向上的“说说”来引领学生思想,寓教于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是利用“日志”功能引领学生思想。当下学生的阅读主要体现出网络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及时的给予引导,往往陷入网络小说、互动游戏等不能自拔,甚至接触到一些言情、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阅读内容,容易将学生引入歧途。为此,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日志”功能引领学生思想。比如,可以通过“日志”发一些文学性的作品吸引学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但是文章篇幅不能太长,控制在2000字以内为佳,或者采用系列连载的方式;要要图文并茂,通过自己创作或者网络收集一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美图,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避免说教。

3.2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传授学习方法

当下,高中生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往往体验不到学习成长的乐趣,感到学习完全是外界强加的任务,身心俱惫,学习方法不得当,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合适的途径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一是QQ等即时通信软件可以跨越沟通的空间限制。QQ等即时通信软件基于万维网络设计,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有其是当下无线通信终端普及的情况下,更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无障沟通,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二是QQ等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即时推动、长期保存学法技巧。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的“说说”“日志”等功能,把学习要点、学习技巧、习题解读等内容推动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获得学法技巧。还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功能,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比如,可以在周末、假期与学生约定集中答疑的时间段,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群聊等形式,集中解答学生关于学习方法和知识技能的疑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师生感情。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让网络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要正式入QQ等网络交往平台的正功能,摒弃负功能,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思想引导、端正态度,兴趣培养、激发潜能,指导方法、提升效率中的作用,以求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智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冲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01):85-89.

[2]王怀新.QQ群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6).

[3]吴灵.探讨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好家长,2015(47).

[4]方湖柳.网络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

常恒源(1999-),男,现就读于郑州市第一中学1704班,在校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称号;爱好计算机、音乐和体育,曾获全国青少年手风琴大赛金奖;数学成绩多次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班级第一;平时喜欢电脑科技等学科创新活动,初中时曾参加学校组织的航模小组,并取得一定成绩。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8

Gartner预测,到2020年,联网的产品将达到204亿件。中国、北美和西欧将会占据2017年整体物联网的三分之二,同时也是消费领域最大的用户。但企业并没有落后太多,预计在2017年,他们将会使用31亿个联网的设备。这就导致了僵尸网络、蛮力和注入攻击的可能性,黑客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攻击。专家建议警惕和问责,以防止和减少违规行为。

漏洞在哪里?“物联网设备最常见的弱点是注入问题,”RobClyde说,他是iSaCa的副主席。这包括从应用程序的SQL注入到操作系统和主机上下文中的溢出条件。有了物联网,这些问题可能会肆虐。首先,设备制造商可能没有像其他类型的供应商那样快速地推出安全补丁的基础结构和流程。此外,一些物联网设备不会自动更新漏洞。

根据RiskBasedSecurity的Brianmartin的说法,暴力攻击并不依赖于软件的相同类型的漏洞。他说,物联网的漏洞源于没有实施适当的暴力攻击保护,比如账户锁定或请求限制。

martin说,虽然BYoD攻击来自于网络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的缺陷,但物联网攻击往往是基于特定厂商代码中的漏洞。“在设备周围包装一个网络界面可能会导致常见的网络攻击,比如跨站脚本(XSS)、跨站点请求伪造(CSRF)、SQL注入(SQLi)、远程命令执行和常见的默认凭证。”

“mirai的僵尸网络就是这样,”pascalGeenens说,他是Radware的安全布道者。然而,Hajime的僵尸网络利用了由制造商在调制解调器上创造的安全后门,以及默认的密码,感染设备。他说,后门是为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但如果他们没有得到管理,很可能会被恶意滥用。

随着物联网设备继续向商业世界进军,组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物联网结构,以确保数据和运营得到妥善保护。这些准则涵盖了物联网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管理,无论是由公司还是员工拥有,并免费向科技专业研究者开放。

如何预防?Clyde说,组织可能没有负责维护物联网安全的个人,但这是一个关键的预防步骤。他说:“确保有人被分配看守,并实施与物联网或其他问题相关的补丁或变通方案。“理想情况下,物联网设备应该自动更新。Clyde还建议,保持一种无线连接的、ip连接的或其他设备的库存,这些设备可能会存储、处理或传输潜在的敏感信息。

Geenens表示:“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安全研究人员公布了漏洞,并由制造商补丁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用户会立即更新,这可能会让设备暴露出来。”

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步骤来防止攻击:更改默认密码、定期更新和检查软件和微代码,并在防火墙或安全网关后面放置非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的设备。Geenens说:“通常没有什么好理由直接把不受保护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到公共互联网,除了调制解调器和路由器。”就像其他类型的设备一样,你应该在有大量物联网设备的网络上实现基于流量的异常检测或入侵防御系统。

Geenens说:“根据我的经验,在设计网络安全的设备上,没有任何标签。”即使是高端设备也有后门和漏洞——没有任何东西能从研发中获得完美的安全防御。

因此,预防也需要扩展到部署。Geenens说道,物联网设备应该放在单独的部分,理想情况下,网络将是微分割的。这样,如果设备被破坏,它也不会感染网络的其他部分。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9

丰厚利润的背后,是无数青少年掉进网游深渊,无法自拔,甚至为此失去生命。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也曾发言指出,“从游戏出版内容看,低俗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网络游戏掺杂大量低俗内容,扭曲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游戏内容大同小异,一方面有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未经审批非法经营网络游戏或者擅自添加对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不良诱导性的功能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另外部分企业防沉迷系统设置不达标,或者实施不到位,使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据了解,《传奇》、《魔兽世界》等“打怪升级”类网游,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仅针对7?14岁年龄段的儿童版网游就有“摩尔庄园”、“赛尔号”等版本,网游的触角已延展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诸多人群。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画面美轮美奂,而且充满了挑战性。一般网络游戏都有丰富的故事背景,精美的画面且设置了很多道关卡,正值青少年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便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望,完成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青少年在实际的学习中总是处于停留或是落后的现象,加之父母、老师的严加管教,再也寻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丧失信心。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享受自己的快乐!

尽管自2011年3月1日起在网络游戏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为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搭建起又一道绿坝。然而现实中,很多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乃至整个一生都因为网络游戏而改变,一些家长痛心疾首。石家庄一位家长在经历了孩子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之后,对网络游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网络游戏那就是为了赚钱的,青少年是他们最大的利益群体,为了利润,网络游戏会不择手段地坑害孩子们。”因此,远离网络游戏对很多自制力薄弱的同学来说,是最安全、最有益的方法。

网络游戏是游戏开发商凝聚了一大批软件工程师的智慧和辛勤工作创造出来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社会,他对人们特别是我们的那些自控能力还不强,社会认知力不足的青少年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杀伤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网络游戏的场景非常逼真,情节非常的生动。网络游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使青少年将虚幻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起来。

其次,脱离现实社会,提供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可以对网络中的所有人想打则打,想杀则杀,任意的交友,任意的结婚生子而不用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网络游戏是没有完结性的,随着没完没了的任务的完成,游戏中虚拟的人物的等级也不断升高,朋友不断增多,声望不断提高,放弃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他将伴着现实中的青少年一起成长。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就像一样,使青少年陷入,同时非常难以自拔,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网络游戏因为以上特点,那么,迷恋上网络游戏,会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有哪些危害呢?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44.1%。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更可怕的是,科学研究表明: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沉迷于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极其相似。当今网络游戏的内容,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

既然网络游戏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危害是如此巨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防止以及把它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里因素,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随流、无聊、攀比、虚荣和交流。

在了解了青少年接触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之后,便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了,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对此进行研究,网上也有非常多的此类解决方案。

如前面所说,网络游戏的确能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就如一样,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危害的,只不过现在网络游戏出现时间短,他的危害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游戏,要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及时填补由于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产生后出现的法律空白,形成以法律法规、行政监督、行业自律和技术保障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规范网络游戏的运作,从而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政府从游戏机构内部入手,规范和提高游戏本身的质量与素质。

政府要多提倡“绿色网络游戏”的引进和开发,要强调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的健康。鼓励在游戏中通过设置疲劳度限制游戏时间,提倡团队合作,弘扬精神道德,倡导公平公正,净化游戏语言环境,在网络游戏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黄色以及暴力方面的内容来降低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构建一个和谐、上进、健康的电子游戏产业体系,引导电子游戏产业的平衡全面发展,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多种形式电子游戏。

规范经营性网络游戏以及网吧的运营机制,截断伸向青少年的罪恶之手。

许多游戏的商以及社会网吧一切以利益为目的,从而忽视和不执行政府有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且把罪恶之手伸向我们自制力和道德观都相对薄弱的青少年,以牟取利益。对此,政府必须加强、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与惩处措施。例如,像韩国一样制定游戏年龄分级制度以及对网吧进行年龄以及营业时间的控制,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团体、个人进行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罚等等,以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国外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娱乐,都有着严格的监控、审核分级制度。像儿童动漫和成人动漫这样的审核分级,在国外是有严格规范的。在国外,少年儿童上网都有家长指导,对于电脑的开关都有时间设定,还有像网络保姆等软件来协助、监督小孩上网,这就很好地规避了青少年儿童上网遭遇一些不良信息。另外,动漫本身形式活泼、形象,如果将其与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做到真正的所谓“寓教于乐”。如有的出版社,运用动漫形式,来制作针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动画片,效果就非常好。

美国: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

对美国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窗户。说它是魔鬼,因为它也有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美国社会煞费苦心,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趋利避害。

美国的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制度。该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简称eSRB)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7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

据了解,美国的中小学如今都对学校的电脑实行联网管理。这样可以集中对那些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网站进行屏蔽。华盛顿市所有公立中学的电脑都实现了联网,网络管理员就是华盛顿市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随时可以监控所在辖区的儿童是否在学校的网络上接触到了不良内容。

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免受的毒害,美国从1996年起至今共通过了4部相关法律:《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所有上述法律的最根本出发点,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开,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

法国:家庭公约限制上网

法国政府在刑法中规定:对传播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4.5万欧元罚款;对制作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7.5万欧元罚款。学校则为家长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如将电脑安置在客厅里;经常与孩子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网的基本情况。学校也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随意发送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轻信在网上与之聊天的陌生人,在网上看到不健康的东西,要立即关闭等。

此外,家长还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主要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及使用电脑与学习、体育锻炼时间的分配等,而且双方都要自觉遵守。许多法国专家认为,如果孩子不能自律,任何技术性的和人为的强制措施对孩子的约束都不会完全有效。

韩国:网吧电脑有屏蔽软件

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相当浓厚的韩国社会,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孩子在家上网受到父母限制,韩国城市大街上众多的“pC房”(即网吧)就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

韩国对“pC房”有严格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pC房”电脑必须安装阻止黄色网页的软件。如果“pC房”安装了不适合18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电子游戏,第一次被查处时,将予以警告并罚款300万韩元(约合3000美元)。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袭。通讯产业部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特别是那些黄色和自杀网站。政府网络管理部门还与警察部门合作,建立了举报和调查机制。

日本:游戏网吧税率高

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非常少,多功能的休闲场所“饮茶店”倒是很多,人们在这里可以饮茶、读书、看漫画、上网等。据记者采访的饮茶店老板介绍,专门供人玩在线游戏的地方也有,但这种经营场所和有性质的娱乐场所一样,征收的税高,所以很少有人经营。

目前,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是,一些有黄色、暴力、自杀等内容的网站常常钻法律的空子。在日本法律中,色情、凶杀等网络内容如果不营利,属于个人言论范畴,只能发现后取缔,却不好定罪。

网络游戏产业在日本的行业自律和分级审查都由“网络共同体特别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是2004年4月成立的。日本计算机供应商协会也派生出相对独立的“电脑娱乐评价机构”。自该机构成立以来,已有几千部作品接受审查。

英国:课余活动占去上网时间

网络软暴力的认定篇10

1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本身的缺陷

网络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一部分来自源于计算机的固有缺陷,即网络的共享与开放。计算机网络设计初衷是为快速传播信息、有效的做到资源共享,因此未将信息安全的问题考虑其中。目前,尚未研发出不存在漏洞的软件,新上市的操作系统与软件通常也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漏洞。

1.2网站系统缺乏有效监管

有关部门普遍缺乏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对网站系统进行管理。在面对黑客入侵的时候,缺乏对黑客攻击的反击能力,导致黑客入侵如入无人之地,对计算机病毒的蔓延缺乏控制能力。

1.3人为恶意攻击

不发之徒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黑客,其对于网络而言最不安定的因素。为获取高额回报,黑客利用特定的程序攻击网站,盗取他人、企业级政府等私密信息从事不法勾当,严重损害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黑客的入侵能力也不断加强,对其进行追踪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黑客的反侵入行动也迫在眉睫。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

2.1信息加密,提高防范意识

面对信息安全的问题,个人、企业级政府部门都应该提高保密意识。对个人信息及账号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信息高密程度,以防信息的泄露。企业与政府,应该遵循正规的操作规则,提高信息、账户的安全级别。如个人账户QQ、微信等需将强密码保护,国家机密部门的安全加密,通常需要通过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及指纹等高技术手段确保信息接受与发送过程的安全。

2.2不给黑客有机可乘

黑客是网络安全的一个最大威胁,要时刻对其进行防范,从细微小事做起,不为其开方便之门,应做好如下工作:

(1)删除非必要的协议。

(2)关闭“文件和打印共享”及非必要服务。

(3)严禁建立空中连接,加强网络访问监管。通常情况下,空中链接是默认允许的,通过该方式黑客可轻松猜测出账号密码并入侵用户计算机。同时,不设基本共享,对其他的网络信息采取入网账户、密码及ip地址进行验证等。

(4)不回陌生的邮件。面对陌生邮件需谨慎,黑客通常会通过邮件发送诈骗信息,通过诱骗用户输入账号及信息的方式获取用户的账号与密码。

(5)不浏览安全系数低的网站。黑客通过设置恶意网站,将软件病毒在下载内容中,从而盗取他人信息,如“木马”病毒等。

(6)不转发安全系数低的链接。对于安全系数低的网站链接除了自身做到不浏览之外也要做到不传播,不将网络安全隐患扩大化。

2.3安装必要的安全软件

安装必要的安全软件。如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软件的安装犹如对计算机设置一双无形的双手,能对外来的恶意攻击进行有效的阻拦。防火墙,一个对网络信息有过滤作用的系统。同时,能对外来用户的非法访问进行有效的阻止,进而提高用户抵抗病毒攻击的能力。入侵检测系统,继防火墙之后的又一道保护信息的安全系统。该系统能在不对用户网络性能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有效的对网络进行跟踪监测。此外,对内、外部的攻击以及网络用户的错误操作进行智能判断,自动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举措。及时升级系统,及时修补系统漏洞。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系统出现漏洞滞后问题,需要及时得对其进行修补、升级操作。不法之徒对计算机病毒的研究从未停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能力也不算增强,因此,用户要对安全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提高抵抗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2.4有关部门应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对于网络监管这一方面的监管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在黑客及网络病毒的入侵中仍显得较为迟缓。有关部门应该健全网络监管系统,对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不法之徒进行有效的打击。同时保护网络用户的正常网络行为,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如用户信息的保护、抵制网络暴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