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费主义的利与弊十篇消费主义的利与弊十篇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50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世界弊病批判主张

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早期,卢卡奇、葛兰西等人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过30年的发展,在20世纪中叶形成一种重要的思潮。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20世纪,马克思对在西方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面对西欧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显得更加渺茫,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同时,国际社会日益动荡,国际关系同益复杂,有识之士对西方工业社会表现出忧患意识和社会危机意识,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生活的同时,反而把人类推进整个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伪善中。面对这种困境,西方一些共产党人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世界弊病的批判性认识

新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指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日益加重,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问的差距,使全球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全球化引起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关注。以吉登斯、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从全球化的概念实质、全球化的现状与前景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新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问题的认识。而对一方面人类越来越富有,创造出愈来愈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对着日益加速的物种灭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威胁全球的困境。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纷纷关注生态问题,指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提出了以实施基层民主和实行整体化管理的解决方式,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的未来社会。

新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立足于当代社会环境,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由美国一极向世界多极发展的演变道路中,对存在的障碍和困难进行理性批判和分析,其中之一就是异化消费。20世纪80年代初,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引发的种种危机,第一次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导致了异化消费现象,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涌现异化,造成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告消费、一次性消费及独我消费等是异化消费现象的主要表现,并导致加剧经济的恶性循环、社会矛盾激化以及人类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等种种社会危害。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问题,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提出了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公平消费等消费观,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又被很多人称为批判理论,可见批判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流派较多,关注的领域较广,但是艺术、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关注的领域,有着共同的研究主题。

20世纪经历了现代工业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及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现代两方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新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境遇从多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出发点和基础,官僚体制、意识形态、理性等从文化层面上进行了批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使各国主动进行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和谐。

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一是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其深刻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并无情、彻底地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揭露了西方发达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是人性的丧失、感情的空虚以及价值观的扭曲等现象。

二是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在20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马克思主义均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世纪性的主题,即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究竟如何,特别是无产阶级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立足当时历史环境,深刻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新马克思主义对消除世界弊病的建设性主张

新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从不同视角分析当代世界的各种弊端,密切关注世界的现实问题,并灵活、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流派进行分析论证,创新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和主张。

论证全球化实质,主张全球广泛合作。新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同全球化脚步的趋势不可阻挡,并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使用一分为二方法看待全球化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推动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国际社会秩序,并重新规划着现存国际秩序。同时,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全球化作为普世化模式进行大力推广,又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甚至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影Ⅱ向下更加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历史潮流的趋势不可阻挡,发展中国家必须仔细分析全球化的利弊,充分发挥全球化的优势,来真正分享全球发展的成果。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这需要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建立更为合理的、公正的机制来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种种突发或者常规问题,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少冲突,加强合作,让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各国的发展。

共同应对生态危机,主张建立绿色社会。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者以保护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宗旨,分析探讨当代生态危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和谐发展为理念,积极探讨一条通往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主张经济适度增长。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选择经济的适度发展,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的适度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以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类的理性需要为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不发生冲突而是和谐相处。二是主张发展基层民主。新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社会正义,必须发展基层民主,主张把主要权力都交给基层,地方代表和官员都是要对广大基层人民负责和受其约束,建立“工人自治”为特征的参与模式,建立一个由“生态社区”组成的生态政治系统。三是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的未来社会。新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必须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主义流派同时把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社会的构想引申到国际政策上,主张依据其社会责任感、生态学、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原则,把生态成本作为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世界的角度和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主张进行理性消费。而对当今社会极其严重的异化消费现象,新马克思主义探究了异化消费带来的种种危害,并提出了绿色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恶性经济循环、公平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社会不均衡和文明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人类价值观扭曲现象等有益的建议和主张,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2

产品直销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英文为multi-Levelmarketing,简称mLm,又名无店铺销售,是指在固定的零售店铺以外的地方,直销人员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经过产品示范和体验服务而直接把产品或服务送达消费者的销售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直销取得了一定的辉煌和成绩,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曲折和误解,甚至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但是这并不能阻挡直销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营销模式前进的脚步。据此,笔者以为研究产品直销的利弊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销的利

1、从商品经济供需角度讲,直销有利于解决产需之间的矛盾。直销减少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让信息能直接迅速地反馈给生产企业,使企业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以及生产规模等,以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对解决产需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和指南针。

2、从生产商品的企业的角度讲,直销没有经过层层批发商的种种渠道,直接由产品生产企业进入消费者,极大地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产品因为流通环节而产生的附加值,进而获得在同类商品中的价格优势,击倒竞争对手,迅速占领市场。

3、从直销商的角度讲,直销可以节省产品流通费用、节省广告宣传、店铺租金装修费等开支,经营时间、地点灵活多样。而传统的产品必须经过批发、商场、摊贩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流通费用。广告宣传也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而直销人员可以通过现场解释、演示和说明,就能把产品打入消费市场。而且,直销门槛低、收入无上限。在直销行业,无论你投资多少,你的收入都只和你的努力有关,对于创业者来说,你越是努力,你的机会就越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上限之说。

4、从消费者的角度讲,简单便捷的体验式服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减少了流通环节后的商品价格,无不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和福音。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虚拟的直销人员――网络购物客服产生,网络购物的异军突起,就极大的说明了消费者对直销模式的认可和青睐。

二、直销的弊及其解决对策

1、产品直销的弊端

产品直销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因为直销模式固有的问题,直销公司要正常运作下去,就要有不停的直销员加入进来,要有不停的直销员加入进来,老直销员就要不停地推荐新的直销员,而要不停地推荐新的直销员,就要不停地讲计划,即讲述业务说明会(俗称opp),讲述业务说明会几乎家家直销公司都是“老三篇”,即讲公司、讲产品、讲制度,即传统意义上说的洗脑和拉下线,虽然从本质上讲不同于传销的“按人头计费”,但是存在着相似的嫌疑,不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2)因为直销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所以直销企业自身对内部员工、特别是直销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较弱。企业的新的理念和产品不能及时落实下发。

3)直销是由直销人员通过与消费者的面对面沟通完成,由于直销人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差异,给消费者能提供的服务也是层次不齐的。

4)直销产品没有固定店铺,不便于国家管理和消费者的监督,产品真假和质量很难保证,售后服务落实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解决对策

1)国家

产品直销是未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在日用洗护用品方面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但是因为直销自身的弊端,也会给不法分子留下一定的空子,所以要求国家必须通过政府决策和新闻媒体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宣传,使消费者对直销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直销企业有一个合法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同时,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直销市场,保护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生产企业

直销产品生产企业是商品的生产地,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功用。进入直销渠道的商品,需要直接面对消费,接收消费者的体验和挑选,所以更需要加大对质量是监督检查,严格把好质量关,方可经受住消费者的检验和同行商品的挑战,进而使自己的立于不败之地。

3)消费者

产品直销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在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分钱一分货,不要被直销人员的“专业术语”所忽悠,迷信产品的神奇功效;更不要“财迷心窍”,被不法分子骗入传销的行列。

三、直销的发展趋势

产品直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两大趋势: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直销公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如下:

第一、形式要新,要和时代接轨,和信息网络时代接轨,未来的直销公司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购物接轨,那么很难做强做大,即使现在独领,迟早还是会被淘汰。

第二、公司要有实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制造出一流的商品才是直销企业的生存之根基。

第三、产品要多,丰富,价格上要有优势,否则就没有办法和传统的零售商品比拼。

第四、必须让直销人员拥有一定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持。因为直销商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如果没有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团队精神,直销人员的工作热情必然会大打折扣,当然消费者对直销产品的营销已经消费额度自然会迅速下降。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3

[论文关键词]王船山 消费伦理 现代意义

节俭与奢侈是探讨人类现实消费状况的核心范畴。中国文化传统中,“崇俭黜奢”是消费观的主流。《左传》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家更是提出“俭节则昌,淫逸则亡”;道家老子则日“吾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宋明理学,对节俭的推崇更是到了极致,提出“存理灭欲”。王船山则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节俭与奢侈的关系问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的消费理念与消费价值模式,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

一、“俭奢有度”的基本消费理念

王船山也基本继承了“尚俭”的传统,故有日:“夫俭与勤,于敬为近,治道之美者也。”但王船山对俭与奢的态度是颇具辩证色彩的,且带有时代特色,他在肯定“俭”为美行之后,突然笔峰一转,提出过度节俭的流弊,“恃二者以恣行其志,而无以持其一往之意气,则胥为天下贼。俭之过也则吝,吝则动于利以不知厌足而必贪。勤之亟也必烦,烦则责于人以速如己志而必暴。俭勤者,美行也;贪暴者,大恶也;而弊之流也,相乘以生。”这段话是说,俭走向极端便是吝,吝便会导致过分贪利而不知足,进而为满足贪心而施暴于人,勤俭本为美行,但一旦以俭为名而施暴,则是大恶。王船山既肯定了节俭为美行,又认为由俭而生吝是大恶,由此可见,在这一思想中,蕴含了节俭也应有“度”的辩证思维。然后,王船山又对“奢”做出评论,“子日,奢则不孙。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口,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不节不宣,侈多藏以取利,不俭莫大于是。”人们痛恨的是奢华,没有礼节,而非痛恨其不吝啬。节俭的目的也是为了“恭己”,即为自己必要时的“奢”,而不是让人成为守财奴。可以看出,王船山在对俭奢问题上的态度是辩证的,蕴含着显而易见的“俭奢有度”的消费理念。那么王船山崇尚“俭奢有度”的缘由是什么呢?

首先,从形而上学层面来看,“俭奢有度”是“理欲合性”的必然要求。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其理欲观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其理欲观的价值伸延和理论推扩。理欲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涉及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不仅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而且构成消费伦理的逻辑起点。“理”“欲”是王船山哲学的基本范畴,其消费伦理思想就是以“理欲合性”思想为中轴的。中国传统有一种把理欲对立的倾向,宋明理学家以儒学为正宗,但兼重道家无欲和佛学灭欲,由张载发其端,二程过渡发展,朱熹归总,重新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而船山在不违天理,既重人欲的文化批判中,把传统的理欲说推向了一个人文传统发展的历史新高度。性即理是程朱哲学的重要命题,程朱在理气分殊之基础上主张理欲分离,进而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人性论。王夫之继承并改造此观点,在气本论、性气合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理欲自然,离欲无理,理欲皆性的进步命题。“天以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声色臭味,顺其道则与仁义礼智者不相悖害,合两者而为体也。”声色臭味的厚生,是人的生命体存在的自然需求,亦即自然人性;仁义礼智的正德,是人生活交往于其中的社会道德的需求,亦即社会人性。去掉感性厚生欲望的道德理性是无载体的虚无,丧失社会道德理性的感性欲望便离禽兽不远,反天理,则与天同其神化;徇人欲,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天理人欲、厚生正德相依不离,相互为体。这便是身与心、自然性与社会性、生理学与伦理学的对待统一、冲突融合的互体说。“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无;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在王夫之看来,人性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顺乎人性的发展。既然天理与人欲均是人性,那么就既不能为“存理”而“灭欲”,亦不能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置“天理”于不顾。主张珍重和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欲望,同时,也有必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为此,就要做到俭奢有度。

其次,从社会政治常识来讲,“俭奢有度”会带来善果,“俭奢无度”会酿成恶果。“三代之治,其祥不可闻矣。观聘、燕之礼,其用财也,如此其费而不吝;饮、射、蒸、蜡之制,其游民也,如此其裕而不烦。天子无狗马声色玩好之耽,而不以宵旦不遑者督其臣民;长吏无因公科敛、取货鬻狱之恶,而不以寝处不宁者督其兆庶。故皇华以劳文吏,四牡以绥武臣,杖杜以慰戌卒,卷阿以答燕游,东山咏结缡之欢,呆苜喜春游之乐,皆圣王敬以承天而下宜乎人者。”三代之治,之所以能出现一派和谐祥和的局面,皆因为圣王做到俭奢有度,“费而不吝”“裕而不烦”,故而做到“敬以承天而下宜乎人”。接着王船山指出吝啬与奢侈两者都是祸患无穷的,对于当政者来说,吝啬不易被人所知,其危害更为严重。吝啬和贪婪常使少数当权者横征暴敛巨额财富,不用于社会生产,导致广大人民的正常消费无法得到满足,社会矛盾恶化,以致人民群众揭竿而起、发动暴乱的恶果。故王船山一针见血的揭露以勤俭之名聚财的本质、心态及其带来的恶果,“夫财之所大患者,聚耳。天子聚之于上,百官聚之于下,豪民聚之于野。聚之之实,敛人有用之金粟,置之无用之窖藏。聚之之心,物处于有余而恒见其不足。聚之之弊,辇之以入者不知止,而藕之以出者无所稽。聚之之变,以吝陋激其子孙,而使席丰盈以益为奢侈。聚之之法,掊克之荟人日进其术,而蹈刑之穷民日极于死。于是而八口无宿舂,而民多捐瘠;馈晖无趋事,而国必危亡。然且日,君臣上下如此其俭与勤,而犹无可如何也。呜呼劳形怵心以使金死于藏,粟腐于庾,与耳目口体争铢两以怨咨。”l1在王船山看来,要避免“金死于藏,粟腐于庾”的状况就必须鼓励正当消费。王船山又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守财。“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贼。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王船山极力反对百官、豪民极尽聚财之能事,认为国有聚敛之臣甚于有盗贼。国家当政者必须要以满足老百姓的正当需求为利,即以义为利,而不能不顾老百姓的生死,而使“金死于藏,粟腐于庾”。其中心思想不过仍然强调俭奢俱不能失中,否则都会酿成恶果。

二、以絮矩之道”为旨归的消费伦理模式

“俭奢有度”是王船山的基本消费理念,那么何谓“有度”?怎样才能做到“有度”?为此,王船山提出了“絮矩之道”的消费伦理模式。

何谓“絮矩之道”?“絮,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夫所谓絮矩之道者何也?物之有上下四旁,而欲使之均齐方正,则工以矩絮之。”王船山又以处理人际关系为例,阐述絮矩之道,重在揭示絮矩之道有推己及人、前后兼顾的特点,“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为絮矩之道。”在相差悬殊的人情好恶背后,自有一以贯通之理[之矩],只要以此理去度人、度物,便能做到絮矩之道。“故民之好恶,直恁参差,利于甲者病于乙,如何能用其好恶而入父母?唯恃此絮矩之道,以整齐其好恶而平施之,则天下之理得,而君子之心亦无不安矣。,

那么絮矩之道之矩从何来?又日:“民之所好,民之所恶,矩之所自出也。”一”在这里,王船山指出,以“民之好恶”为矩,即“公好恶”,即民欲上见天理。“夫絮之以矩而去所恶矣,去所恶,则必全所好矣。故能絮矩者,能公好恶者也,好恶公,则民情以得,”在消费领域更强调要满足民之正当消费需求,而不能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样方能达到“物之不齐而各有所应得者,犹之矩也。”所以“有絮矩之道,则已好民之好,恶民之恶矣。”“夫愚氓之私愿固不可曲徇,而万民之同情则不容以不达。故平天下者,使人各得其应得之理,而无有不均者也。”“一国之人,为臣为民,其分之相临,情之相比,事之相与,则上下、左右、前后尽之矣。为立之道焉,取此六者情之所必至,理之所应得者,以矩絮之,使之均齐方正,厚薄必出于一,轻重各如其等,则人得以消其怨尤,以成孝悌慈之化,而国乃治矣。不仅如此,王船山还要求当权者,主动与民论絮矩之道,而非自絮矩以施民,主动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正当的生活欲求,“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絮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斯能絮民心之好恶以为矩,而人心属之,天命归之,道得而无不得矣;如其骄以自用,而不诚于求贤,泰以自侈,而不节以散财,则心为私蔽,情为私乱,斯不能絮民心之好恶以为矩,而人心离之,天命去之,道失而无不失矣。”所以王船山说,当权者,能做到絮民心之好恶,便天下太平,否则国无宁日,“絮矩而民情以亲,不絮矩而民情以叛,民心之合离,而国势之兴之系焉。”

故所谓絮矩之道,不过是“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这是王船山整个伦理思想的价值核心,运用于消费领域,则必然要求每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应该也以絮矩之道律己,最低限度应该遵循无害于他人、社会的原则。最高的伦理要求便是做到,与民同好恶,以自己的正当消费促进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增进,体现有益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俭奢有度”,这个“度”,便是“公好恶”。王船山对节俭与奢侈的评价最终要以絮矩之道为旨归。

三、王船山消费伦理的现代价值

王船山俭奢有度的消费理念以及以絮矩之道为旨归的消费伦理模式,可以说是超越于船山本身所处的时代,而对消费作了前瞻性的预测,充分显示了船山消费伦理思想“珍生”与“主动”的启蒙精神,于21世纪的市场经济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总结起来,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具有如下几点意义。

首先,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王船山在俭与奢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反对由俭而至吝,反对由奢而至不孙,坚持适度、絮矩的节俭与奢。而市场经济本质上说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经济,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便是人们的欲望与需求,因此适当刺激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王船山认为“俭为恭己,非为守财”的观点,就是要求满足个体的正当需求。另外,王船山认为当权者要以“絮矩之道”之民,以民之好恶为公好恶,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也是要求社会采取各种办法满足人们的合情合理的消费需求。这种观点可以刺激消费为扩大再生产鸣锣开道。但是如果对人们的消费需求放任自流,不加任何限制,则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甚至可能误导生产发展方向,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秩序。

所以,王船山在肯定人民正常的消费欲望获得满足的同时,还要求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提倡“以理导欲”“以理制欲”,提倡“俭奢有度”的消费方式。这对于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其次,有助于抑制消费主义思想。20世纪末开始,西方消费主义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开始在中国消费大众心理渗透,人们崇尚超前消费,把消费当作衡量自身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当作生活的最高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正当生活需要,使人陷入异化消费之中而无以自拔。王船山主张消费符合人性需要,但同时也只能符合人性需要,要有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王船山认为,人既要有正当的物质消费以厚生,同时又要用社会的以“絮民之矩”而来的道德伦理规范约束自己,使之沿符合人的健康方向发展。认真思考船山的先进消费理念,并对之作深入的阐述、发展和广泛传播,对抑制今天的消费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快餐文化大学生调查

一、调查的源起

“快餐文化”是典型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得以落地生根而后形成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的快餐食品店“麦当劳”在中国开业,附加其上的省时省钱的消费文化相随而入,与国人当时崇尚的“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快速致富发家的心态相融合,促动速成、短期、流行为标志的“文化快餐”产品,如青春及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说唱朋克、“恶搞”、“电视选秀”、肥皂剧及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应运而生。由此,以消费为中心、以现代大众传媒为渠道、以流行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渐成气候——即“快餐文化”,这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消费文化。

“快餐文化”形成之初强化了国人的效率观念和工作节奏,与改革开放进程中整体的社会心态相吻合,是其有益一面。但是,“在主体性尚未完全成熟时,在市场和法律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快餐文化”强烈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宣扬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并与我国文化中固有的急功近利思想相融合,使其有害一面不断放大,借助商业促销手段和现代媒介急骤传播,迅速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中,使之成为“快餐文化”重要行销群体。

冲出“应试教育”牢笼的大学生,犹如从“真空”中恍然来到尘世,因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对问题的认识难免偏颇,很快被“快餐文化”闲适、快捷、便利、奇幻的一面所吸引,这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思辨能力弱化、审美情趣退化、文化欣赏水平滑坡、价值观念迷茫,凡事只求快捷。因而,弄清“快餐文化”影响的利弊,引导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是非甄别能力,在“快餐文化”消费上有所取舍,正是调查的主因。

二、调查内容的设计及其基本情况

鉴于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层次区别,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容易为“快餐文化”影响的本专科学生。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样本规模为100。抽样方式为事先界定好问卷对象。主要抽取本科、高职院校各一所,指定5个专业学期综合成绩排名前20的学生参加调查(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对“快餐文化”相对来讲会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问卷的处理分析使用“问卷统计2.4”进行。录入数据时间2011年12月7日,分析方法有汇总计算和交叉分析。

样本基本情况: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96%。样本的基本数据,男生64人,女生32人;大二学生58人、大三22人、大四16人;理工科专业学生30人、经管类专业40人、艺术类专业12人、文史类专业14人。

三、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1.“快餐”概念早已为大学生熟知

74%的大学生接触“快餐”概念的时间在5至10年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通过不同途径了解了“快餐”这一概念。60.5%学生认为“快餐”就是方便、快捷的代名词,38.5%的学生提到快餐首先想到的是“麦当劳”等快餐食品,且31.5%的学生经常食用快餐。39.58%的学生认为“快餐”概念已超越餐饮范围,43.8%的学生觉得社会上其实已经形成了“快餐族”人群。上述数据从比率看虽然大部分没有超过参加调查学生的半数,但足以说明“快餐”的概念早已为当今的大学生所熟知,他们对“快餐”食品及与“快餐”相关的事物并不反感。比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对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尽可能显著的效果。大中学生接受的信息88%以上来自于报刊、杂志、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以‘找乐’、‘刺激’为目的。以‘快餐型’为特征的‘三消’(消遣、消闲、消费)文化和‘地摊文学’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学子的最爱。在闲暇时间内,62%的学生看以‘三消’为主的报刊、杂志,而科普读物和书籍选择率仅为22.5%和33%。”调查结果表明:“快餐文化”在校园中正迅速流行开来。

2.大学生被动接受“文化快餐”,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快餐”衍生、放大,“文化快餐”以先渐进而后突然多点开花的态势在我国迅速生成,基于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方式,很快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到,36.46%的大学生承认不清楚什么是“文化快餐”,46.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文化快餐”的认识只能算一般了解,也就是说至少80%以上的学生上在完全不了解何为“文化快餐”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了它。

调查所列出的8种“快餐文化”现象,除“武侠小说”和“其它”选项选择率在10%左右外,其余“简明或快读类的名著、《百家讲坛》类的电视节目、网络文学、校园青春小说、肥皂剧、娱乐类的电视节目”6项选择率不相上下(见图表1),充分说明这些“文化快餐”产品的确在大学生中有广泛的认可度,其中“网络”和“电视”又成为了解和接触这些文化产品的主要信息源。

对于“文化快餐”所持态度,选择“中立”的占56.7%,明确表示支持和反对的各占10.3%、4.1%,选择“无所谓”的占18.6%,还有10.3%的同学放弃选择,没有态度。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实质上是十分认可“文化快餐”的,也是乐于接受的,而且并未有过从主观上分辨“文化快餐”的利弊意识,处于原封不动直接接受其影响的状态。甚至39.2%的学生认为“文化快餐”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0.9%的学生认为选择“文化快餐”可以节省时间。但是也有69.1%的学生承认“文化快餐”的存在既是传媒过分宣传、社会风气浮躁所致,也有它善于迎合年轻人赶潮流、想轻松获取利益的心理的原因。他们普遍感觉“文化快餐”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样式,即“快餐文化”。

3.“快餐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参加调查的学生肯定了“写论文时直接从网络下载拼凑,参加快速下证的培训获得某种职业证,参加电视选秀快速出名,回宿舍玩电脑、上课发手机短信(或手机上网)、走路听mp3,通过网络看电视连续剧,读缩写本替代读原著”等文化现象属于“快餐文化”(见图表2)。在关于“快餐文化”本质的调查中,35.4%的学生认为是“浮躁加急功近利思想”,30.2%的学生认为是“现代工业文化的存在形态”,23%的学生认为是“时间就是金钱观念”,17.7%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破坏规矩的不良心态”,这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在不自觉地消费“快餐文化”,另一面,也时常感受到“快餐文化”负面影响的作祟。处于这样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环境中,大学及大学生确实无法摆脱其影响。

4.“快餐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快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利弊影响在大学生看来又是怎样的呢?在样本给出的“非常有利、利弊各半、弊大于利、没影响、不清楚”5个选项中,依次选择人数为6、30、40、0、20,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判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快餐文化”的不利影响,占有三成比例的学生既享受到了其有利的一面的惠泽,也受到了其不利一面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二成学生没有做出明确判断,提醒我们“快餐文化”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因为它的发展、渗透已经模糊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取向,影响了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部分学生精神生活陷于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状态。学习上,表现为不少学生平时迷恋网络、电子游戏不能自拔,学习不肯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有的甚至考试作弊;思想上,胸无大志、游戏人生,及时行乐,我行我素。参加调查的学生也普遍认为“快餐文化”在学习、生活、娱乐、饮食等方面,对他们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建议

“快餐文化”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它的认同说明“快餐文化”有其积极一面,比如它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打破了一统化的意识形态,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化成长;它用简洁的方式解读文化艺术,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它为青少年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享受和乐趣。但是,对于自我意识日益完善、自主性日趋强烈、心智却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快餐文化”的不利影响显然更为突出。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之下,“大学生不自觉地把平庸的东西奉为时尚,把崇高的东西视为迂腐,用快餐文化消解传统文化的权威,用不屑亵渎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自我成为他们信奉的唯一哲学,对个人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社会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功利化倾向,逐渐疏远社会主流文化价值。”高校不能漠视这一现实,必须积极作出应对。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思路当然先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然后再研究“软件”建设。前者只要投入一定资金很容易见效,而后者往往是不了了之。这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完全忽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潜移默化”规律。校园文化要抵御“快餐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硬环境“要建设,也必须重视文化“软环境”建设,不能把“软环境”的阵地完全放弃,而任由基于利益驱动的消费文化在校园中肆虐。

2.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推行力度

高雅文化、高雅艺术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精华,具有强大的精神熏陶作用。各级政府的教育、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联手实施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使这项活动常态化,政府部门从国家长远发展必须考虑拿出相应的资金,为中学阶段失去这一课的高校学子补课,增强大学生抵御“快餐文化”消极影响的免疫力。

3.立足自我,加强引导

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积淀。高校的每一届主政者和广大教师都要将已经确定的校训、学校精神和其它优良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积极的传播,要善于通过会议、仪式、活动等方式很好地渗透其精神实质,遵循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规律,小火慢炖,以身作则,引导大学生把校园文化的精神植入自身思想中,成为其做人行事的风格、守则。

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立项的科研项目(编号2010078)“‘文化快餐’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研究”调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J].中国青少年研究,2003(2).

[2]高清波,宋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9).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诊治策略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体制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制主要实行多部门监管为其主要职能、把食品种类监管为辅助职能,在我国至有三个部门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行列,它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恪尽职守,对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不能真正落实。这种食品安全混乱的监管法律体制必然会带来食品安全弊病。如果对这种现状不采取科学的策略,那么就会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弊病

(一)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弊病

1.监管部门过多,造成监管不严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将监管职权分散给了不同的政府行政单位,各个部门的管理范畴表面看并没有重合,但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职能交错。所以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职权界定不明确的弊病,在对一些食品安全进行核查时,不能合理执法,甚至会因部门之间的利益产生矛盾,这就会给劣质的食品生产厂家提供可乘之机,从而会间接地埋藏安全隐患。另一个问题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之间不能严格监督,一旦问题出现了还会互相包庇;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会各自争取自身最大利益,而对责任互相推诿。这就是当上级政务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出现一头雾水现象的主要原因。

2.各级关系存在问题,造成法律不能落实

我国目前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制是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起负责的,在地方政府很少设置和国家机关有关的管理部门。众所周知,地方管理单位的大部分经济开支是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少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分拨,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机关有指导地方管理单位的权利。但是中央政府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的标准是该地区国民经济总值,这就会导致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难免在做地方管理工作时会有所怠慢,也就出现了地方政府专门为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现象。

(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弊病

1.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落后

由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决定,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查批准,因此在各阶段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会缺少沟通,导致食品标准制定时浮现很多弊端,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相同食品不同的评判标准,这就致使标准丧失了应有的权威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落后,赶不上食品日益变化的潮流,就给一些劣质产品可乘之机。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适应食品的更新速度,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标准层次结构混乱

标准层结构混乱这个弊病不只出现在个体之间,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也有所体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之间偏离程度大,彼此间不能相辅相成。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侧重点有所差别,致使同一种产品会因为不同的评定标准而不同。

三、诊治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策略

(一)重新确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职能

把全部的有关食品安全的责任都从现在的政府机构中脱离出来,在法律基础上,重新确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职能。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机制要明确,行为责任要划分清楚,在实际安全管理中,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监督,从根本上切断各部门之间一盘散沙、避免交叉管理和出现监管空白的现象。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起来更有力度。

(二)突显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渠道很多,对食品安全不能明确的认知,而且由于广告的虚假宣传很容易被误导。在原来的法律中消费者一直都是弱势群体,当食品安全隐患发生时不能有法可依。因此,在制定安全法律法规时,要凸显出消费者的怯生利益。

(三)建立食品安全检举机制

通过以往的调查,很多消费者在经历食品安全侵害时,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对出现问题的厂家进行检举。这不仅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也是在纵容违法犯罪行为传播,这就会给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时带来困难。建立食品安全纰漏机制,既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也有利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的顺利进展。

四、结束语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弊病引发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究食品安全管理策略,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很有实际意义,这就需要从法律及组织结构形式上保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群众利益,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走向国际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马腾,食品安全中的政府责任[D].内蒙古大学,2011

[2]张瑞珍,我国食品法律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阎少华,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2—28.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6

一、舞弊的概念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舞弊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二、会计舞弊手段透视

1、收入舞弊途径

﹙1﹚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主要手段包括: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主要包括: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

﹙3﹚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均以拥有实质控制权作为纳人合并范围的标准。这样,一方面,对相关公司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必须依赖财会人员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2、费用舞弊手段

﹙1﹚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2﹚费用摊提目标化。企业基于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研发费、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推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推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

3、非经营性损益操纵利润

企业常常通过处置转让子公司、非货币易、债务重整等手段制造非经营性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采用非经营性损益进行利润舞弊的手段主要如下。

﹙1﹚债务重组。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规定,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也就是差额不计入损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司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会计弹性,这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3﹚借款费用。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这样,一些企业便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无形资产。虽然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明确划分这两个阶段,因此,一些公司就可能通过主观划分,来决定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此外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也给一些公司利用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或摊销年限来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5﹚政府补助。新准则规定,“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这里,“已发生”和“将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时态,却关系到补助的确认金额及当期利润实现程度。当前的环境之下,是否如实确认,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诚信程度。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人为调节补助操纵当期利润。

﹙6﹚固定资产。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7﹚资产减值。新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不允许转回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存货,其他如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资产的减值准备仍可转回。因此,新准则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公司可能为避免当年亏损,不按规定提足减值准备,留待以后年度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8﹚公允价值。新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判断,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允,可能一些公司会利用“公允价值”来调节操纵利润。

4、常见的存货舞弊手段

存货舞弊主要有两种情况,即虚增存货和虚减存货,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1)操纵流通环节,虚增成本。包括在采购环节虚构入库存货、伪造各种单据增加入库成本等;在生产领用和费用归集环节,错误的费用归集,人为调高存货成本等;在销售和发出环节,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人为调减发出存货的数量、期末不按照规定进行销售成本的结转等。

(2)操纵存货盘点,虚构存货。主要有:人为操纵对进行重复盘点、隐瞒毁损存货和盘亏损失虚构存货盘盈等。

(3)故意错误的存货资本化。即将原本应该在当期费用化的一些费用没有按照规定计入当期费用,而是人为的将其资本化,以达到虚增存货资产,减少当期费用,最终达到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

(4)利用存货的特殊业务进行舞弊。企业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虚假的时间性差异、虚假披露等手段操纵利润等。

三、上市公司舞弊审计的策略

1、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

通过对近几年爆发的财务欺诈案的分析,发现现代的财务欺诈往往呈现出集团串通舞弊的大范围性和舞弊行为的高智商性。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每个项目时以及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盲目认定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

2、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

审计人员应重点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其中涉及财务指标的有: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或信用短缺,影响了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品质逐渐恶化。审计人员还需格外关注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可能,财务欺诈风险因素包括:财务稳定性或盈力受到威胁;管理当局承受异常压力;管理当局经济利益驱使;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特殊的交易或事项;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管理当局态度或缺乏诚信等。3、测试及评估公司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基本目标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施经营管理目标。而舞弊财务报告的制造者大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基于种种动机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具有舞弊或串通舞弊的便利,审计人员很难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查找出舞弊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下列手段对公司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等,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人员可根据公司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程度,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等级,设计发现舞弊财务报告的专门审计程序,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4、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寻找舞弊的迹象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相当于从一个全局的角度看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从全局出发审慎研究审计结果的合理性,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曝光最初都源于分析性复核程序中发现的线索。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整个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找出存在错报的风险领域

帮助其确定审计重点,据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在实施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可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来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以便检查所审计会计报表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消费税调整利弊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一次调整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对于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有效组织财政收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好地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税概述

1.消费税的基本含义。消费税是对消费税品或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开征。在税收理论与实践中,“消费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研究的对象即为狭义的消费税,是指以特定消费品或消费行为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属于商品劳务税的范畴,本质上是一种有选择的特殊商品劳务税。

2.消费税的课税依据。我国征收消费税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的条例和部门的规定。如:1994年开始实施的《消费税暂行条例》和《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底的《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和《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2006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征收管理规定》等。

二、调整消费税的优势

消费税的政策调整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协调一致,才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建立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根据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消费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引导好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消费税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状。此次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一是改变了征税范围的“缺位”现象,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高档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二是改变了征税范围的“越位”现象,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13年前,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与现在的“奢侈品”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人们用化妆品、护肤护发品,那是有钱的象征。现在,这些物品早已成为大众消费品。取消化妆品消费税,将有利于行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同时更多的国际品牌将进入中国。而游艇、高尔夫这些都是当时想象不到的“奢侈品”,当然也就没有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里。此次调整解决了在征税范围、税目设置、税率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的与当前经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2.利于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此次调整也是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而进行的,生活必需品不征消费税,而向高尔夫球、高档手表、游艇等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这一增一减,总体上财政收入会增加。一般来讲,政府征收消费税也有财政收入和税务行政方面的考虑。作为对消费行为进行调节的一大税种,消费税可以成为很好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好地体现国家宏观战略意图。政府也不是看重财政收入,主要目的是向公众体现财税政策“劫富济贫”倾向,尽管此次征重税的税目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预想中的奢侈品范围,但已向外界显示,今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对奢侈品征重税的范围。

3.利于抑制超前消费,增加财政收入。税收调控理论表明,只要税收存在,就必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纳税主体对课税的回应,包括正向回应和负向回应。政府利用税收调节经济实质上是通过税收利益差别来引导纳税主体行为使之产生正向的影响,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抑制超前消费成为此次调整最大的特点之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迅猛。一些手表的价格高达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有些手表使用贵金属,并镶嵌宝石、钻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计时功能,属于一种高档奢侈品。要再不对它进行征税,对企业来说就太不平等了。同时,大量奢侈品进入中国,中国消费奢侈品的人群也日益扩大,这与中国此前没有征收相关商品的消费税有关,原本该归中国的钱,到头还是归了外国,这也是这次消费税扩大征收规模的原因之一。

4.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2005年全国实木地板产量8000万平方米左右,80%是用进口木地板坯材作为原料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把大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实木地板纳入征税范围,是鼓励节约使用木材资料,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木地板行业的整合和优胜劣汰,体现的是一种导向作用。国家此次对之增收消费税,其实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植树造林,是对资源的保护。木制一次性筷子也被纳入了消费税征税范围,税率为5%。一次性木筷的生产存在两大危害:一是造成木材的大量浪费,严重损耗森林资源;二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卫生质量往往不能达标,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其征税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们节约使用木材资源,其中对一次性筷子征税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基于以上原因,国家在保护环境,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应采用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采用税收政策来实施调控效果将十分显著,对其征税在保护环境和聚集财政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利于引进外资。这一次消费税调整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两税合一”已在“小试牛刀”。中国的消费税是在生产环节征收的,对于只在中国销售的外资企业来说,不用交消费税。这显然对于在中国设厂生产的企业不利,对引进外资不利,如果取消化妆品消费税,这就意味着对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实行“国民待遇”。

6.便利税收征管、兼顾财政收入的原则。消费税政策的调整要有利于强化税收征管,完善征管办法,堵塞漏洞,减少税收流失。同时,消费税税目、税率的调整也要兼顾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消费税调整带来的弊端

消费税调整在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正确引导消费方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此次消费税调整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很多企业将面临两难境地。企业一方面成本必须提高,另一方面又很难转嫁到市场售价中。比如汽车,国产车消费税是在生产环节征收,执行新税率肯定会提高生产成本,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提高车价显然是不现实的,这部分成本只有在企业内部消化。

2.对部分行业成长影响较大。对刚刚启动起来的部分市场,如游艇市场,眼下征收10%消费税可能“弊大于利”。也许应该等市场成长起来之后再征收,这样可以扩大财政收入,对于行业而言,亦无大碍;而现在立即征收,对国家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增收作用,却对行业影响很大。而且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在选择消费品征税时,必须考虑对相关产业和消费需求的影响。

3.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由于进口汽车的消费税在进口环节征收,这意味着进口成本将至少上涨3%,企业已很难消化这一成本,因此不排除转嫁到购车者身上,估计车价涨幅会达到3万~5万元。同样的对实木地板征税,使得企业提价,也会将税额嫁接到消费者身上。目前实木地板均价大概是每平方米300元,价格提高5%之后,意味着每户装修大概要增加1000多元的开支,对于精打细算装修开支的工薪阶层来说,费用的增加必然导致钟爱实木地板的部分消费者只能放弃对实木地板的消费,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实木地板市场份额的减少。

4.调整缺乏与时俱进。此次还未确立一个把消费税的调整变成一种常规的原则,即把与时俱进的原则纳入到消费税的调整中,而不能等10多年才调整一次。当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既有的消费税税目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时候,就应该适时调整。人们心目中“奢侈品”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该定期对奢侈品项目进行调整,以利于正确引导消费和生产。

5.征管的操作性有待加强。目前由于征管条件和技术上的一些原因,对有些产品很难征收消费税,主要原因是对这些产品的档次界定比较困难,征管上达不到要求。比如对高档家具征收消费税从政策上讲是合理的,但在操作上难度就较大,因为家具具有多种材质和形态,什么是高档,很难确定出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标准,按价格分档征税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高档消费品征税,还要看是否具备征管条件。就目前征管状况而言,还不能将所有认为应当调节的高档消费品都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向奢侈品征收消费税的效果上,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劫富”是否就那么理所当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劫富”后是否就能达到“济贫”的目的,还需拭目以待。无论是要扭转社会风气,还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征税更多的只是一个调整步调的信号,一个意义深远的警示。

参考文献:

[1]尚可文:以可持续性税制为目标重构我国现代消费税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8

[2]赵迎春李金峰: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消费税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3]苏圻涵黄渝祥:消费税结构的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2,2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8

管理舞弊是指直接由组织管理层实施,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告中应予披露的内容,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舞弊者的层次越高,越难有效预防与检查。管理舞弊危害严重,既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而且舞弊层次越高,危害也就越大。管理舞弊的动机主要有:

1.确保职位和获取奖励。企业管理层是股东雇佣的企业的管理者,目标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股东希望管理当局能尽心尽力,为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而工作,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管理者想获得更多的报酬,往往通过造假的方法,使会计数字更有利于自己。为了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以向股东大会交差,或是为了贪得奖励或提拔,可能会粉饰会计报表,显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良好。

2.募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粉饰其会计报表,以误导投资者、信贷者做出投资、信贷决策。另外会计制度上对于企业上市、配股、增发、退市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如《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奖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这些规定往往和某一单项财务指标相联系。上市公司为了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所需资金,就有很大的驱动力去进行财务舞弊。

3.逃避税收。对于各类纳税主体来说,实际上都普遍存在着降低自己税负的动机,这是任何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利益驱动,从经济意义上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企业领导人有时会指使进行会计造假,逃避税收,希望税负尽可能低,从而使其税后的收益最高。这对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尤为重要。当然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国家,管理当局就需要在节税和报告较好的业绩之间作出权衡。

4.避免巨额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负担的支出。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部门过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就可能会采取征收高额税收或对企业进行其他限制等。规模越大的公司隐藏利润的动机更强,因为一旦利润被认为是垄断而得,政府有可能会采取财富转移政策。

5.操纵公司的股份。企业领导人操纵股票的波动,常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来达到目的。股份预期的波动可能是蓄意地使用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控制流通比例的流通股。期后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不断提升股份,使自己获取暴利,而中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管理舞弊的方法

企业管理舞弊的目的在于粉饰会计报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类:过早确认收入,或确认有问题的收入

第二类:列记虚构的利润

第三类:利用一次性所得提高利润水平

第四类:将本期费用列为下期或前期费用

第五类:未依法确认负债或以不当方式列记负债

第六类:将本期营业收入转列至下期

第七类:将未来的费用移转至本期,确认为特别支出

三、针对上述问题应特别关注的事项

第一类:过早确认收入,或确认有问题的收入

1.即便未来仍有提供服务的义务,但却已提前确认相关收入如软件企业提前确认收入、将长期租金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

特别关注:

⑴经营性现金流量是否落后净利润增长;

⑵长期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是否不断提高。

2.在产品出货时或客户无条件接受货品前就已先行确认收入:一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营业收入;二是采用“账面上已出货但货物实际上仍未运出”确认营业收入。

特别关注:

⑴是否有销售流程未完成但却提前出货;

⑵企业是否存在将合同日期提前的现象;

⑶企业是否存在窜改结算日的现象。

3.在客户付款义务的期限到期前就先确认相关收入:给客户提供融资、延长付款期限、客户无付款能力仍然销售等。

特别关注:

⑴卖方是否给买方提供融资;

⑵卖方是否提供买方更长的付款期限;

⑶是否存在客户无还款能力。

4.将产品转销给关联方

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有关联关系的供应商、亲戚、公司董事等,都会让人怀疑这样取得的营业收入是否存在嫌疑。

特别关注:

⑴是否存在将产品销售给关联方的交易;

⑵是否存在与关联方的双向交易。

第二类:列记虚构的利润

1.确认不具实质经济利益的销货收入

虚构利润常用技巧通常是由公司策划将产品销售给客户,但这个客户却没有义务持有这些产品,或是根本没有付款义务。这种交易就是没有实质的经济利益。做法很简单,先签订一份销售合同,再签订一份修改销售合同的正式合同。如允许客户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退货,并能全额收回购货款。

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附加合同

2.将从银行或债权人取得的资金列为营业收入,将租赁业务中未来仍需供货或提供服务的预收租金列为当前的营业收入。

特别关注:千万不要将债权人那里取得的资金与向客户收回的资金搞混。

3.将投资收益与资产销售列为营业收入。

特别关注:投资收益与资产销售都是净利润的一部分,但不是营业收入的一部分。

4.将以未来采购为条件的供货商退佣确认为营业收入,有时候公司可能同意以高于目前的售价支付货款,但条件是供应商必须在下期将超过的金额以现金付款的方式退回。

特别关注:将退佣列为营业收入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不过是对购货成本的调整。

第三类:利用一次性所得提高利润水平

1.企业利用出售资产以提升收益,常用的方法是将市价高于成本的资产出售。

特别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资产出售业务

2.将投资收益直接冲减营业费用。企业将出售股票收益列为营业收入或冲减营业费用,利用一次性所得直接抵消一次性亏损。

特别关注:将非主营业务收入列为营业收入,可能隐藏主营业务恶化的事实。

3.将资产负债表科目重新分类,并从中创造利润。将存货重分类为固定资产,费用性支出重分类为资本性支出,以减少所要分摊的费用,从中创造利润。

特别关注:资产、存货与费用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四类:将本期费用列为下期或前期费用

1.将一般经营成本资本化,特别是近期内不会再发生的费用。将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开办费用和维修保养费用等资本化。

特别关注:上述费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2.改变会计政策,将本期费用移到前期。将成本转移到前期,让相关成本永远消失。如某公司采用按销售量摊销广告费的方法,将本年度发生的广告费由以前年度分担。

特别关注:公司是否在近期改变会计政策

3.成本摊销期间过长,导致成本摊销过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推销速度过慢,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推销期间拉长。

特别关注:企业是否遵循成本与费用相配比原则

4.未将毁损资产的价值予以调降或加以冲销。当资产价值出现毁损时,企业未将该资产全额冲销,而是逐步推销。

特别关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情况。

5.降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率。当企业利润下降时,降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率,以虚增利润。

特别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

第五类:未依法确认负债或以少列负债

1.对未来仍需承担付款的义务,未依法确认费用与相关负债。企业将重大承诺与或有负债、未入账期权、奖励里程等未列为负债。

特别关注:企业的期后事项。

2.通过修订会计估计的方式来降低负债金额。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余价值估计,改变无形资产的推销期限,改变租赁资产的利率水准等等。

特别关注:企业近期是否变更会计估计

3.将有疑问的减值准备金结转至利润项目。企业先计列一笔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额支出,使未来各期的营业利润提高。如某公司计划在两年内裁员1千人,预先计提1亿元的安置费用。在一年后,裁员结束,最后仅裁员500人。于是公司将剩余的安置费冲回,增加下年度的利润。

特别关注:企业是否计提大额负债;处理是否正确

4.假造退佣,公司与供应商签订将来大量采购的合同,要求供应商给予一定百分比的退佣,并将其冲减当期的销售费用。

特别关注:退佣应作为存货价值的减项,而不应该冲减销售费用。

5.现金一入帐就列为营业收入,而不考虑未来是否仍有应尽义。将特许权授权者经常必须在数年中提供的持续、航空公司提供飞行常客的机票列为营业收入。

特别关注:审核营业收入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第六类:将本期营业收入转至下期

1.设置准备金,并在下期将之转出,确认为利润。企业利润丰腴时,设置超额准备金,待来年再将其转回。

特别关注:企业当年利润是否大大超过计划

2.在收购完成前,不当隐瞒应计的营业收入。在公司购并前的一定时间内少列或不列营业收入,待购并完成后再将隐藏的营业收入转出。

特别关注:公司购并前后期的营业收入是否有显著差异

第七类:将未来的费用移转至本期

1.不当提高特殊支出的金额。对外宣布公司将有一项特别支出,且将未来的费用隐藏其中,以此来提高未来的利润。如一次让它亏个够。

特别关注:比较同行业的销售情况和毛利率

2.不当将收购企业中的研发成本予以冲销。对收购公司而言,只要将收购价格予以冲销,使本期与未来的营业费用降低,从而提高公司的利润。

特别关注:公司的商誉确认是否合理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9

一、通行费流失的渠道

通过对实行联网收费以来收费员作弊案件的归纳与分析,发现收费员作弊导致通行费流失的渠道有以下几个。

渠道之一,个别收费员与司机串通一气,利用超宽车道不常用,不被监控员注意的特点,通过砸坏活动护栏,并拔掉车道电源消除录像资料的办法私自收费,放走应缴费车辆。

渠道之二,收费员利用目前执行的轴轮计费法中C、D型车辆不太容易区分的缺陷,收取司机钱、物后,在发卡或收费过程中,在明知是D型车的情况下,却按照C型车的标准发卡或收费,造成通行费的大量流失。

渠道之三,收费员利用模拟过车套取有入口信息的iC卡,然后将卡倒卖给从较远方向过来的司机,从而达到作弊的目的。

渠道之四,收费员利用没有执法权,无权追赶或扣留闯关的各类车辆的政策漏洞,与司机不谋而合,唆使司机闯关达到作弊的目的。

渠道之五,一些机电技术人员伙同收费员通过破坏收费设施,如拔掉感应线圈,关掉车道电源或修改参数等手段进行作弊。

渠道之六,盗取收费站的发卡设备,私自输入所需车辆信息,通过倒卡卖卡达到作弊的目的。

渠道之七,个别没有联网的收费站,收费员通过向司机收取大额钱,出具小额票据的途径达到作弊的目的。

渠道之八,司机通过经营“双胞胎”车,也就是通过经营两辆或两辆以上车型、颜色相同的车辆,并套用同一个车牌号,在联网高速公路上对开,通过中途换卡的办法,达到逃费的目的。采用这种办法时,在出口站iC卡所显示的行车时间是超时的,但是,他们往往在某一个服务区开有超时证明,由此导致这个通行费流失渠道的隐秘性。

渠道之九,“怪胎车”的出现,也是通行费流失的一个渠道。在通过收费站时,一个轴轮吊起,因为减少一个轴轮而减少应该交纳的通行费。而在通过超限超载检测点时,则又将这个轴轮放下,因为轴轮的增加而使超载车辆顺利通过检测点。

渠道之十,大量免费车的出现,导致应收通行费以看来似乎允许的方式流失。

二、通行费流失的原因

(一)员工自身的原因

员工个人道德品质修养不够,导致难以抵御金钱的诱惑。收费系统员工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20余岁的青年,刚从神圣而纯洁的学校殿堂踏入到花花绿绿、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或者有模糊的是非标准,但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面对过手的大把钞票,面对一些想偷费逃费的不法司机的屡次怂恿或教唆,不能很好的把持自己,导致自己最后的道德防线被摧毁,拿了自己不该得的钱和物,既破坏了高速公路正常的收费工作秩序,又进而毁了自己的声誉和美好前程。

员工缺乏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相当多的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没有把设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一步一步去努力实现作为自己的工作起点,而是吸纳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与别人比吃、比穿、比用,致使工作不长进,而每月所挣的近千元工资花得如流水一般,经常入不敷出。于是,为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便萌生侥幸心理,想通过贪污票款的行为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没有爱岗敬业的意识,对所在单位缺乏忠诚。有部分员工没有长期为单位服务的打算,没有把单位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而是过一天算一天,甚至有随时准备跳槽的想法。这种想法导致一些员工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没有成为个别员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优势,而是成为个别员工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资本。

(二)技术层面的原因

目前,所采用的轴轮计费办法存在着非常多的缺陷,车型的区分主要依靠发卡员识别,往往因为很小的一点分歧导致非常强烈的冲突,有时因为收费员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促使收费员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

由于不同车型,特别是C、D两个车型的高度是以2.5米的车辆高度来区分的,而同样的车辆,往往因为载重量不同产生相反的计费金额,重载车计费少,而空载车计费多,二者差异在80%左右。如果采用计重收费,则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当然,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矛盾。

目前所采用的电子监控收费系统,其密码的保护和进入权限的区分,都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一般维护人员和技术人员,一旦道德底线被冲破,先进的机电设备就成了作弊的手段。

不同部门对国家产业政策理解的差异,以至于对政策理解差异反映在不同行业行为上的矛盾,给高速公路的管理也带来了许多困难。

(三)管理方面的原因

科学而严格的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分配的不公平,促使一些员工心理失衡,往往想通过不正当收入的获得,达到心理的平衡。

作弊的隐秘性导致监控和稽查有效性大打折扣,往往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而一旦发现了,则已经造成了许多难以挽回的损失。

管理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一旦监督和约束不到位,就会产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集体作弊的现象,甚者导致窝案的发生。

对肇事者的处理不当,也会反过来引起在任者的肆无忌惮。个人档案与工作单位关系的淡化,使得个人的实际履历不能够完全反映在档案中,这就往往造成在一个地方犯了错误,则又到另一个地方谋取职业。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流动性越来越大的员工的管理。

(四)经济社会层面的原因

经济利益的竞争性是导致通行费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运输经济体来讲,通行费是构成运输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行费的减少就会增加运输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车主将通行费承包给司机,交纳通行费的数量就直接关系到司机收入的多寡,由此,证明通行费交纳情况的通行费发票,对于司机来讲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凭证,这在客观上,给司机少交通行费和收费员少给通行费发票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通行费成了二者之间切割利益的牺牲品。

社会利益的博弈为司机和车主偷逃通行费提供了注脚。目前,高速公路修建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公路建设资本金,而这个款项则主要来自于车辆所有者交纳的养路费。在收费高速公路上行驶和在其它非收费公路上行驶,就产生了不利于司机和车主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促使司机和车主心理失衡。

普遍的社会约束力的相对弱化,或者说,社会约束机制的建立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高速公路企业对员工个人的约束大打折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劳动力的流动又给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快建立个人评价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制度框架,已经成为个人容易出现错误的企业的当务之急。

高速公路公益性和商品性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通行费流失的一个原因。作为军车等非营运性的特种车辆,在通行时免费,还有一定的依据,毕竟,这些车辆的国家属性所占的份额比较大。但是,就地方政府或者主要部门等的车辆,从高速公路公益性的角度讲应该给予免费通行,但是从商品性的角度讲,则应该是交费通行。是否交费通行已经成为高速公路管理中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情。

对出现行为过失责任人处理的定性和定量不明确的问题,困扰着高速公路管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责任追究的强度以及与社会司法等监督和威慑的作用机制的相互作用状态,都在影响着高速公路的管理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三、通行费流失的对策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也同样会受到经济社会正面的、负面的影响。高速公路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仰赖于经济社会的秩序,更要在行业内部、一个区域,以至于到企业内部,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并且能够将制度体系转化为良好的工作秩序和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

(一)社会层面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责任人的定性和追究的程度,不仅要在本企业内产生公开的影响,而且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个人遵守社会运行规则的客观状况,这样就可以消除“我在这里作弊被开除,还可以在另一个地方继续作弊”的不良心理。应该建立像银行黑名单那样的监督体系,至少应该将在高速公路故意违反规定造成损失的人员,不得再进入高速公路系统。

正确处理高速公路收费与普通公路免费通行二者之间的矛盾。科学确定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既要考虑到公益性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商品性的问题,正确处理高速公路公益和商品性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行业矛盾的解决至关重要。这个矛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其中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汽车制造行业、汽车运输行业、车辆和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我们的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企业。只有政策的逐步统一,我们的管理环境才能够趋于好转。

(二)技术层面应该解决的问题

应该尽快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计重收费。计重收费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收费计算办法,不仅能够实现收费的合理化和费负的公平性,还能够解决像超限超载这样比较棘手的问题。

增强收费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这不仅要提高密码钥匙安全的等级程度,更要在管理上解决集体作弊的问题。

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公平和科学,则更是高速公路企业所期盼的。

(三)提高高速公路企业的管理水平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目前,相当多的一些员工,缺乏的并不是技能培训,而是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培养。这些员工不能放远眼光,立足长远,只看到眼前利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比较严重,没有严格的道德操守,没有足够的毅力抵制金钱的诱惑,这是导致收费员作弊屡禁不止的根源。因此,应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举办讲座、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等形式,帮助青年员工树立远大目标,确立人生奋斗方向,营造一个好学上进的浓厚氛围,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体系,重点放在制度的可操作性上,真正将严格的制度转化为良好的运行秩序。给员工制定出严格的行为规范,制定严密的作业流程,制定出严格的考核办法,对收费设施要有严格的巡检制度和交接制度,并责任到人,狠抓落实。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公务卡推行过程利弊

公务卡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务卡的简称,是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它主要由财政预算单位的相关人员持有和使用。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及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应当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公务卡同一般的银行卡和信用卡一样,都是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来进行持续的消费,此外它还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是我国一种创新型公务支付模式和创新性银行卡产品,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工具。

一、推行公务卡改革的过程

财政部为了预防和减少预算单位大量提取现金规避财务监管从而诱发腐败这一问题而制定并强制推行了这一制度。招商银行与中兴通讯于2005年联合发行了我国的第一张公务卡。根据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预算单位所有在编在职职工必须办理公务卡,预算单位原采用现金结算方式的日常公务支出,应优先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此卡跟普通信用卡一样可以用于私人消费,但不能办理附属卡。此后,公务卡在我国的应用推广工作就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二、推行公务卡改革的实效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据报道,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协力推进,目前,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及所属1万多个中央基层预算单位,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本级、328个市(地)本级、2833个县(区)本级、7114个乡(镇),共计38万多个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制度改革。除部分偏远地区预算单位因缺乏公务卡受理环境暂无法实施改革等特殊因素外,公务卡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我国公务支出管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我国推行公务卡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了现金支付的不透明弊端

现金支付方式,很容易产生虚假信息,多开发票、虚假报销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务卡具备了现代电子结算工具“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的特点,公务卡上的每笔消费都会被记录,便于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金支付方式中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腐败的弊端。

(二)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当前的现金支付和报销方式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仍然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使得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受到制约。使用公务卡结算后,不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财务管理部门也能找到方便快捷的方式来监督公务的消费行为,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三)银行卡产业发展得到了促进。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银行卡已成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形成了“一卡在手、行遍全球”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在事业单位应用和推广公务卡,不但能扩大持卡人的范围,还能促进有效促进银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但能扩大消费者的刷卡消费理念,还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不但能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还能调动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银行业和我国的财务管理水平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推行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一)公务卡的使用率较低

在推行公务卡制度的近几年间,公务卡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公务卡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还清消费,否则会记录个人不良信用。其二、商家从自己的经济利益考虑更希望消费者使用现金交易;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还不习惯刷卡消费。其三、一些预算单位对公务卡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大量“睡眠公务卡”和很高的注销率,造成资源浪费。

(二)公务卡制度的执行不力

财政部并没有明确限制预算单位的现金提取额度,所以给一些单位造成一个假象,使得他们仍然能提取大量现金。统计数据显示,有些预算单位每月一千多笔会计业务里只有两三笔是公务卡结算业务,而且事后也没有相关部门对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公务卡结算制度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财政部推出的公务卡制度,将绝大部分预算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部门的动态监控,对预防和遏制一些预算单位的违规和不规范操作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传统的公务支出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有容易滋生腐败的弊端,使用公务卡则可以防止在现金消费后虚开、乱开发票的现象,并能有效地遏止“小金库”现象。但从实际作用上看,公务卡并不能预防公务支出中的严重浪费现象。众所周知,公务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待上的消费,用公款在饭店请客人吃饭时,虽然是用公务卡结账,但并不能保证这顿饭有没有浪费、刷卡人有没有虚开发票、公务接待是否真实。因此说公务卡并不能完全预防公务腐败。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公务财务支出预算的透明度,定期向群众公开政府的财务预算,一旦发现有腐败的情况,应该立即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可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S].财库【2007】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