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信息学的优势十篇生物信息学的优势十篇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34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1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逼真地创设生物模型和情景

1.从微观拓展到宏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向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显得有些无助,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将微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节课时,可用动画模拟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从而生动地说明细胞膜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从宏观拓展到微观

宏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局部而非全面的,个别的而非整体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也缺乏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光盘、网络或视频捕捉来剪辑整理有关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并加入声音或文字解说。数字电影中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让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加上其中简洁的说明,不但可以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同学们对各种生态系统就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而对于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多媒体技术同样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拓展。

3.生物情景从延迟拓展到快速

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二者时间跨度都很大,且原始生命起源过程不可能重演,环境条件不可能改变。这样,完成该课教学时,一方面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理解进化论学说带来很大困难。这给信息技术以用武之地: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超媒体性,可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变动的生物进化过程随意加快,将几十亿年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过程的时间缩短,帮助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4.能从静态拓展到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运用计算机超媒体集成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比如:《排泄》这一章知识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教学运用的挂图、模型及板书等都是静态过程,不便学生理解。而且,完成此教学需要大量时间,较难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成展示的优势,连续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图片,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的动画,从而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出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能体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或讨论,对于所学内容不明确的或不易弄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学习《生理卫生》生殖系统一节时,男女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及自身性发育中的疑惑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网络技术可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2.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一优化导入环节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用诗歌故事,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学《鸟类的多样性》阶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件的开始,以一幅高山瀑布的画面配合流水潺潺、百鸟争鸣的声音,然后展示十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的图片,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优化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环节

进入新课题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和以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也必将从演示教具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一种信息源之一),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三、现代信息技术给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教师讲清抽象的知识

从生物教学内容来看,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从生物种类来看则主要讲述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很多教学内容单靠枯燥的语言、几幅挂图、几个静态的模型是很难表达的。如何让这些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有趣呢?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如:谈到动植物的分类、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及不同地域物种分布的差异时,需要大量的材料供学生观察总结,并且还需要从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采集这些材料,这给教师增添了工作负担,利用互联网就可以省时省力、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获取并展现信息,让学生他们有机会“深入.实际”观察不同地方的典型物种的特征。丰富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宏观化、具体化,大大刚氏了教学的难度,更易于学生的掌握。

四、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器官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脑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洁的方法得以解决。

五、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已成为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丰富的硬件条件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因此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教学硬件设施,这是一个与传统教学法一样重要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总结筛选、优化与提高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会制作网页,并具有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

其次,教师教学要突出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玩转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

其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2

关键词:信息产品数字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a,B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国出口量等于B国进口量,a国进口量等于a国出口量。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a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B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只生产物质能量产品,或者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别的国家的免费劳动力,所以应该尽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thomasa.pugel(美)托马斯·a·普格尔著。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3

1.现场管理的工作内容分析。

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企业的现场物资供应需要加以细致的管理才能逐步完善内部结构和内部调控。现场物资优化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采购使用金的有效利用、采购物资计划的落实、物资的现场监管等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得到进步,那么才能提升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只有采购、储备、运送和质量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能进步才能使企业物资的供应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物资达到生产企业的现场以后,那么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就要向着技术指标和材料性能方面的审核发展。物质资料在正式投入使用以后,要把剩余的材料进行重新分配和管理,这样积压下来的物资才能被加以灵活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反应出一定的管理问题,并且对现场管理的责任以及监管方式进行检测。

2.现场管理目标的优化。

在物资现场管理方面,需要进行目标优化,优化的方式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定额生产用料,杜绝浪费现象。这需要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要保障物资材料的使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利益,按照规定使用材料,若超出额定部分,要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校正。其次,降低物资积压的现象。若现场积压的物资材料过多,那么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若出现突发事件,过多的物料会堵塞应急场地,基于此,必须对现场的物资材料进行计划性的使用和购进,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问题,同时消耗仓储场地和管理时间。再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对现场物资的管理能力。人员是发挥管理的关键性措施,所以要充分的提高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并且将才能突出的人进行重新分配,让管理者树立现场管理的职业精神。最后,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基础工作。目前信息化已经延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智能化的管理能够排除一些人工管理的错误,同时更加细致,能够严格执行管理计划和管理任务。

二、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现场管理的优势

1.信息化背景下现场管理的时间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对武装物资的现场管理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时间优势尤为突出。首先,信息化的加入能够规范和划分现场物资的使用、储存和管理流程。这样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物资的浪费现象,防止存储的过去带来安全隐患或者浪费现象,便于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对额定的数据进行读取,然后划分出需要当日利用的物资,有步骤的进行定量的发放。若哪一方面出现错误,系统就会出现警告。信息化给物资的现场管理流程做了重新规划,同时规范了物资的管理制度,各种信息数据均走向电子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对于以往的人工作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其次,便于信息共享。物资现场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使材料的使用信息和管理信息得到了共享,免去了信息传递的这个环节,有效的提升了各部分的工作效率,并且与其他合作企业进行信息的传输与共享能够让其他企业对自己物资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掌握,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易,提升施工进度。最后,舞姿材料向着供应标准化方向迈进。一些公司企业建立了现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能够看到生产状况和现场物资的变化情况,这样能够及时的制定供应计划,促进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信息化背景下现场管理的管理优势。

信息化背景下现场物资管理的优势中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就是管理优势。这项优势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建立起业务分析。现场物资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管理,对企业的业务分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业务分析能够对现场管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便于提升现场管理的业绩。建立起合理的物资现场管理方案能够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为其他工作提供支持。其次,便于实时实地的监控。物资现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对物资的使用情况、现场剩余量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若在管理中出现任何异常现象,可以发出警报声音,这样就能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减少了各项繁琐的审查工作。

三、提升信息化背景下物资现场管理的策略

1.建立对物资进行现场管理和选择的信息系统。

充分发挥信息优势能够促进物资现场管理的有效性,还能逐步完善信息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用效率。在此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进行。首先是建立起功能模块。物资现场管理模式的选择信息系统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对物资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另一方面是物资决策作用。现场物资的分类,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然后在使用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类情况。决策功能是在采购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有自己的流程特点,企业可以按照现场物资材料的进入情况,把购进的物资名称和数量录入到系统中,形成需要现场管理的物资清单。然后利用系统的分类功能对物资进行分类,最后系统按照实际使用情况选择管理模式。

2.物资现场混合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混合管理是在物资现场管理中发挥不同管理模式的优势,进行分类混合管理,这样能够进一步的减少工作量,便于提升经济效益。此方式的基本方法是按照管理成本对不同种类的物资进行有效的划分,在搭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发挥各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作用,例如,将物资按照用途的重要性划分成aBC三类,对于一些重要且成本价值高的材料,要进行集中式的分散管理,这种集中体现为单位的某一部门,要求部门按照自己使用量进行分级管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产品的各个部门的分配,又有利于产品的安全管理。

3.库存控制和管理评估的实施策略。

科学的对库存进行分类可以提高材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施工的有效率。库存控制首先要对物资进行分类,其次进行定期的盘点和清查,建立起清查盘点机制,这样能够促进系统对信息反应准确性的发挥。在管理评估方面,建立起三种维度。第一,财务维度。财务维度包含了物资材料的采购、使用、遗失等,采购价值要与使用价值形成正比,否则就会出现成本提高的现象。第二,现场管理的控制维度。在这方面要对物资信息的指标和有效使用率以及库存指标进行确定。第三,员工管理维度。计算机科学技术背景下的现场管理还是由人进行控制,所以效果的好坏还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综上所述,要对信息背景下物资材料的现场管理进行有效评估,必须做好以上几个维度的工作才能看到信息系统的现场管理效果。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4

【关键词】邮政系统套利机制农村市场

一、套利的经济学解释以及在市场中的运作机制

套利的基础是信息。信息对称方利用其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地位,对于不同市场的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者的一种低买高卖的模式。套利机制广泛运用于金融市场。套利是试图利用不同市场或不同形式的同类或相似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利率或汇率等)牟利。在一般情况下,西方各个国家的利息率的高低是不相同的,有的国家利息率较高,有的国家利息率较低。利息率高低是国际资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函数,在没有资金管制的情况下,资本就会越出国界,从利息率低的国家流到利息率高的国家。

二、邮政体系在农村市场套利的可能性

1、邮政网络体系,为邮政成为信息的优势方奠定基础

中国邮政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运营体系,包括一个国内最大、最完整的实物传递网、邮政物流信息网和邮政金融网,有利于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就为套利提供了资金、信息和物流的保证。邮政巨大网络使中国邮政在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2、农户的信息劣势地位

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以及缺少和其他市场的融合导致市场高度分割,这就产生了信息障碍并限制了风险的分散。同时,生产的异质性以及生产者在地域空间上的分散,导致了严重的信息问题。此外中国人口众多,普遍采取的是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单户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且成本高,并且承担长途运输的能力薄弱。

3、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提出著名的柠檬效应理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情况便被称作“酸柠檬”(注:“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为“次品”意)。农户a提供给农户B,存在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B对a的产品质量、服务的稳定性方面担忧。同时由于柠檬效应的存在,a的优质产品会被劣质产品逐出市场(除非降价)。这时a和B都需要完全信息。而此时邮政系统发挥了自身信息优势和品牌形象信用优势。自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到今天的中国邮政已有百年历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始终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并且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设施。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绿衣使者形象深入人心,邮政信誉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已经转化为巨大的无形资产。a和B都会认可邮政系统的信誉度,这就为a和B的交易提供了平台。

三、套利机制分析(见图1)

收益=(买入价-卖出价)?鄢Qt-物流运输成本-信息获得成本-风险成本套利能否实现,同时收益能否最大化,需要考虑因素:

价差: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构成了套利的市场基础,邮政可以利用信息、物流、资金优势以套利者的身份进入市场进行操作。

交易场品数量Qt: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如图所示,供给方S1,S2,…Sn,同时需求方D1,D2,D3,…Dn。由于交易数量的限制,有时单种产品的套利很难实现。而邮政利用其三流合一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实现交易产品的捆绑套利。即把不同的产品捆绑起来进行交易。

物流成本:如图2所示,物流成本是运输产品量的增函数,即运输量越大,总成本越大。而随着运输数量的增加,平均到每一个商品上的运输成本(平均运输成本)降低了。单个农户无法承担高额的运输费用,专业的物流公司由于受到产品数量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也很难涉及农产品套利。而如前所述,邮政可以进行对于不同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整合并捆绑交易,(Q=S1+S2,…+Sn=D1+D2+D3,……+Dn)。这样就增加了Q,同时降低了平均到每个产品上的成本。

信息获得成本: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低,同时农村的教育程度低,对于信息技术利用率很低。复杂的地形使大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差,处于信息隔绝的状态,属于“信息孤岛”。而邮政系统三流合一,获取信息的成本很低。如图分析,信息成本总值是一个定值,而平均信息成本却随着参与者n的增加而降低。中国人口众多,普遍采取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耕地少,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即分散经营,使n非常的小,单户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由于邮政遍布全国的网点体系,使信息获取的参与者n非常大,即信息获取的平均成本低。

风险成本:目前,也有些农贸公司和个人致力于这方面市场的开拓,可由于他们的网络资源有限,信息的准确性不够,承担的风险大,因此,他们往往在向农户收购时压低价格,在出售时抬高价格,以高额的差价来弥补所承担的风险。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在产出地价格低廉,而在目标市场上价格高昂的不均衡特点。而邮政具有充分的信息资源,所以承担的风险成本低。

四、整合邮政资源,实现三农、邮政效益的双赢

由于中国农民生产的分散性,中国邮政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担当信息指导和组织者的责任,扮演的是市场套利者的角色,获取套利收入。邮政体系在套利的同时,实现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时间价值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可以通过物流获得的有缩短时间创造的价值,和弥补时间差创造的价值。同时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称作空间价值。通过物流把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空间价值。邮政体系套利研究只是从理论的层面展开论证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需要邮政整合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整体资源优势,打造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优化邮政物流机构,加强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等。

【参考文献】

[1]舒鼎澜:中国邮政基于核心能力的构架[D].电子科技大学,2004.

[2]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方法[eB/oL].世界银行集团,省略.

[3]王晓明:开发农村邮政市场的实践与思考[J].邮政研究,2006(9).

[4]吴玮、周建中: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发电商最优交易组合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5).

[5]纪小春:中国邮政普遍服务发展方向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6.

[6]张锋:对邮政发展网络业务的探讨[J].邮政研究.2006(9).

[7]谭翊:邮政物流建立第三方中介机制探悉[J].邮政研究,2008(3).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5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资源协同;产业协同;竞争协同

一、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更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区域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产生的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亦即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区域主导竞争力是指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的大小。

在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中,基础竞争力是其他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基础竞争力的要素,其他竞争力都无从谈起,任何产业没有基础设施沟不可能形成,区域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也只有在趋于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获得。

二、物流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分析

(一)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物流产业集群(logisticsindustryagglomeration)是指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众多相关企业与机构,基于引致需求、资源整合、弹性专精、专业化分工、集体学习等因素的驱动,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共享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物流活动,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形成以地理空间集聚为外在表现、以竞争—合作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经济网络。

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第一,基于物流需求的“引致需求”特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产业发展依赖特征;第二,基于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依附”与“引致需求”特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区位依赖性;第三,基于现代物流业的“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需求集聚特征;第四,基于物流产品差别化特征,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特征。

(二)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物流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地理集聚特征,物流企业间具有空间接近性,有利于集群内物流企业间共享知识溢出效应。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共享优势

物流企业集聚后获得一个突出效益源自于对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善的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集聚区域内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正是源自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凭借该共享平台,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不仅可以统一协作机制、共享政策法律支持、行业调控以及运行监督,而且使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上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通过共享的物流数据信息资源,可以将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业务集中于某一个企业,而将其他不属于本企业核心业务的其他业务功能分包给区域内其他物流企业,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集群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可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下获取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2.技术创新优势

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物流企业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物流产业集群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结网形成创新网络,可以基于功能互补性从多渠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互补性创新资源。而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温床,物流产业集群内的物流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的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创新成果,物流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来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3.外部经济优势

物流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优势来源于其外部性,包括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等。规模的外部经济优势是指集群内物流企业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的外部经济优势是指在某一物流集聚区内,单个企业生产专业化而多个企业分工协作,形成各项成本的节约,产生物流行业的内部范围经济。

4.市场信用优势

市场信用优势是港口物流业集群的重要优势,也是产业集群超越单个企业与市场的显著表现之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群内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信用优势;二是集群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优势;三是集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的信用优势;四是集群内企业间的信用优势。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较容易建立潜信用关系,并产生基于信任的竞争合作行为,而这正是集聚区内企业的信用优势所在。

5.市场竞争优势

竞争在地理上越集中,就越能显示竞争的力量。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这种市场竞争优势体现在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国内外的例证表明,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该产业的出口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都较强。物流企业在某一个区域内集群后,其产业效率边界变大,利用产业规模优势可以帮助单个中小物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力。

三、物流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

(一)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协同效应

1.物流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域外资源吸纳能力和域内资源利用效率

任何区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域外资源的流入可以克服区域产业发展的瓶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现代物流比较发达的区域有着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通信设施等),这会降低资源的转移成本,增强对域外资源的吸纳能力。作为“第三利润源”,区域物流系统的完善也有助于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和流通过程的优化,从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促进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

2.物流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物流技术进步

物流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是指组织实物流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储建筑、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物流软技术则是指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物流技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技术,物流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将各个物流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复合化,形成最优系统技术,这使得无力技术进步有着较显著的扩散和关联效应,对企业和区域的技术进步有着较高的促进效果。

3.物流产业集群将有效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运作的平台,区域物流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属于区域基础设施范畴的交通设施和仓储、配送等设施,是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随着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二)物流产业集群的产业协同效应

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1.物流产业协同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贡献

区域物流产业协同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更加适应居民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改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传统储运和销售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物流产业协同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贡献

在工业方面,区域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是提高工业运行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供应链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流程的优化;促进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快速地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当中。现代物流产业属于服务业,区域物流产业协同发展还可以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成本等中间性服务需求成本,增加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简介提高现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物流产业协同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贡献

区域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服务业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运输、仓储、通讯邮政、商业等产业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重组融合,是新型组织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共同促成的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能够带来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同时,现代物流业对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关联作用比较明显。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三)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协同效应

区域主导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辐射力和聚集力等方面,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增强区域的辐射和聚集功能,增强与其他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关系,从而提升区域的主导竞争力。

从增强区域的辐射功能来说,物流体系越完善,就越能支持产品的对外运输和对外流通。物流体系较完善的区域,往往也是商业体系比较完备的区域,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相当于流通体系的重塑过程,传统的“生产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流通模式,逐步向“生产企业—零售商”的流通模式转化,新型商业业态由此得以兴起和发展,商业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会带动区域辐射能力的增强。

区域域外输出商品总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辐射能力的大小,域外输出商品总额越大,说明区域辐射力越强。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导致域外市场上的输出商品总额增加,最终体现为区域辐射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刘秉镰.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机理[J].学习与探讨,2006,(2):224-227.

[2]李兰冰.物流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研究与政策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0):16-22.

[3]章建新.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产业集群功能[J].经济问题,2007,(1):119-121.

[4]宣春霞,朱文涛.基于产业集群的港口物流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1):39-41.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物理教学;网络教学

一、加强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学会自立

网络教学将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必须在没有教师的监视和管理下自主的学习,同时由于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有关知识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指导,人们可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在网络教学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浏览教师的讲义、其他同学作业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真正独学、对学和群学。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实现真正“教为不教,学为再学”,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真正自立。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l展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肯定网络教学,他们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要使二者优势互补,互相结合,扬长避短。

二、利用计算机创设课堂上难于直接观察的物理情境,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揭示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室的现有器材不能完全满足物理情境的再现。如在光的干涉试验中由于课堂上无法按时按质完成这些试验,于是借助电脑如图所示通过各个角度准确的表述物理现象,让学生轻易的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

又如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复杂,如研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需借助多个相同的橡皮筋多次试验,试验效果不佳,耗时长,误差大学生不易接受,借助计算机教学,用课下制作的matLaB动画版的展示给大家看,这些实验软件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图像处理,从而迅速得到实验结果。

用Flash或者matLaB模拟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知识点转变成生动的、易接受的、印象深刻的知识体系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在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能够对知识进行形象化、主体化的展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静电场时,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则可用多媒体模拟几种典型电场线,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学生可以在准确形象的图像中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分布,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总结出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清晰准确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可在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欲望,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信息技术整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DiS(DigitalinformationSystem)实验系统是传统物理实验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方法的革命,定量、精确、快速是DiS实验系统的优势,DiS具有力、位移、光、电磁、温度等多种传感器,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学生学习,并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更熟练和透彻。传统实验技能是DiS实验的基础,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的整合代表了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DiS实验系统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DiS实验系统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的具体体现,它使学生在对其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探索的实践活动,并且使得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范畴有了新拓展。比如,DiS实验系统使得很多原来无法让学生看明白的物理现象,可以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统的“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地磁场比较弱并且一般情况下由地磁场引起的感应电流很小,普通的灵敏电流计也无法测量出来。但在DiS物理实验中,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电流传感器,就能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单匝线圈在地磁场中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再比如,以前无法探知的物理规律也可以通过DiS进行探究实验。力与力之间作用是相互的,如何才能准确描述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大小怎样方向又如何?对于这个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借助DiS系统的力传感器来直观的显示了。

DiS实验系统更适合做拓展型实验;DiS实验系统仪器比较复杂,原理不够直观,测量不很直接,操控有一定难度。对一些传统的测量物理量的基本实验,就不必费尽心思使用DiS。所以使用DiS需要选择能发挥其优势的实验内容和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DiS与传统实验恰当整合,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效果。才能真正的达到高效课堂。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的教育,其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变革,物理教育已经成为创造性教育的主战场。信息化技术平台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显其不可替代性的优越性,但不是说它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可能包办和代替教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盲目崇尚信息化技术,势必会造成当今中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影响教学的最终功效和长远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信息化与物理课堂整合中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技术,力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7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选题方向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8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扩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在新的形势下,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教学,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利与弊。

关键词教师教学;物理课程教学

笔者将着重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两个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在教师教学方面

1.能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大、更新的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同步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而且还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资源,作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件、教案、习题等,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抽水机,教师在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虽然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来进行分析,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认识其中间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其原理的目的。

还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一些现实课堂中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弥补常规物理实验器材的不足,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很难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模拟实验来进行分析,通过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2.有利于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感受作为依托,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提取出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出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广东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霜、雾凇和雪,而在“物态变化”一章的学习中又需要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字、视频等信息,避免课堂上大量的板书和板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精美的设计也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快感。

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教师可以在一些官方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形势,把握教学动态,这样教师可以做到紧跟形势,以便在学科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

4.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优秀课件发到网上,供其他教师择优使用,或是进行优化组合。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记录、管理自己的教学日志,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还可以通过e-mail等形式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并能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声形并茂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上“压强”课时,我曾经用“中国达人秀”中“纸牌切黄瓜”的一段视频来引入。这个视频一放,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全部提起精神来了。在讲解“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给出了一幅有很多轮子的大卡车的图,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辆车需要这么多轮子,若是轮子比较少,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从各个资源库中查找、收集信息,然后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物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地体验实验过程。这些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共同进步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因素的研究,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让没有动手研究的学生,从实验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加深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建立微博等个人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教师教学方面,课件制作耗时比较多;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使很多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减弱教师的创新意识等。在学生学习方面,课件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材料比较追求视听效果,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虚拟实验替代实物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等。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9

关键字: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79-01

一、前言

课堂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在以一种科学、有效、稳定、统一的态势全面发展着。信息技术的体现主要包括数码设备的辅助、多媒体系统的建立、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共享、投影仪、模拟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等。我国基础教学模式正朝着高科技、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加强教师自身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科学、生动、形象;视觉、听觉效果强烈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身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有利于其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精神的建立。

二、在物理学科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益处

(一)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幻灯片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形式,通过计算机的存储、多媒体演示可以大大改善教师重复板书、拘泥于课本等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从而节省教师书写、查阅、演示的时间。同时,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共享功能下,可以实现多学科的交互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丰富、形象、生动的声音、文字、图像、教学视频的引导下,深深的被这种高科技的教学模式所吸引,从而在感官、视觉的强烈刺激下产生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拓展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教师们不再用板书教育、演示实验、批改作业等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科学化、系统化的运用教学软件、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先进方式因材施教的进行分层递进式教学。教师批改作业再也不用像从前不厌其烦的收作业、批作业、改作业、发作业,而是具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与学生的交互可通过网络、邮箱、QQ群等方式收取电子作业、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及个别辅导,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到极致。

(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常,刚接触物理的学生都会感觉到此学科的枯燥与抽象,很难将物理原理、公式定律同生动、丰富、神奇的物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因此,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立体空间图像的展示有助于使学生用独特的思维更直观、形象的揭开物理现象的神秘面纱,从而将抽象与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一通百通的学习境界。

三、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物理课程。网络是人们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整合物理课程的教学资源,是一劳永逸的教学管理模式。物理界的人才辈出,各种科学的观点及论断应得到充分的展示、借鉴与学习,网络资源就给善于交流、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努力学习的教师们创造了公开、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并促进其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二)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学生难以观察的物理实验现象,最生动的就是利用投影仪或数码展台将实验现象图形投影到屏幕上以及利用数码摄像头来拍摄不明显的实验现象。例如波的干涉、小刻度仪器的测量、使用等。当然高科技设备的创新应用还有待于教师们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与创新。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足以见其教学手段的优势及操作便捷、易于被学生接受等优点。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将物理实验、流程控制、图例演示等生动、直观、形象的制作于课件中,将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目的。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对传统物理实验进行改良与创新,对于手工、人力难以精准测试的实验,即可运用光电和传感技术设备与电脑相结合从而减少实验的误差,达到良好的验证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作用与效益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将势必带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整体变革,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从而广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说明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走向高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全面性等特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将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从事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看清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人为本的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物理行业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9:12-13.

生物信息学的优势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85-03

1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教育技术领域专家何克抗教授给出的定义,充分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而是伴随着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将其教学应用效果最大化,从而优化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教育。

教育技术界泰斗南国农先生指出,信息技术表现为两种形态: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等物化形态;智能形态的技术包括口耳相传,直观教学等。各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往往一味追求物化技术的盲从采用,从而忽视了智能形态的技术作用。对物化技术的引用不能因势利导,滥用或者不用都有悖于教育目标和时代形势。

2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整合特点分析

现行高校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等,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需求层面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程序、局域网络、专题网站以及视频课程等多种教学资源应用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授与内化,促进学习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教学信息海量化、教学方式多媒体化、教学交互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模式新颖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教学评价实时化等。这些宝贵特性的集中展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由于学校政策支撑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认识不深入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滥用与忽视等两个方面:

对于物化形态的技术,因大力提倡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质量的监督;或者因条件限制,而忽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引用,从而导致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资源匮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于智能形态的技术,因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而不加分析的彻底丢弃,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性的具体分析。或者因资金,硬件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而忽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不能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策略作为理论指导。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具体分析自己所任教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各个方面来展开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的整合,勤于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教改。

3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作为一线教学人员,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从实际教学环境、教学感悟出发,分析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整合的现状。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类理工学科。其课程性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师生对信息技术具有高敏感性,借助这一优势,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一方面,过分依赖物化的信息技术,同样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3.1多媒体教学全面运行,大小课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发展

大课又称理论课,多采用传统大班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适用于核心概念、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小课又称实验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支持下实验室环境,人手一台计算机展开相关技术的学习操作。大课重在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的展示给每位同学,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及时内化。实验课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场所,加强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3.2公共教学资源存放平台,实现资源的畅通与共享

统一的教学文件存放平台,每位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大纲等教学文件,以及学生提交的作业,存放在统一的资源平台。实现了学生的下载学习、教师相互学习、作业的查看等功能。对于各种软件类考试,资格认证,各种比赛,系内学习活动等各种信息及学习资源由专门人员负责,及时上传与更新,方面相关人员的及时了解与学习。

3.3积极整合网络信息,紧跟软件发展前沿,组织各种学习与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