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十篇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十篇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56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管理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一、我国电力发展面临电力人才培养的繁重任务

改革开放30年,使电力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电力行业员工素质与电力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距,电力行业员工素质远远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据中电联统计,2003年全国电力行业138万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二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电力行业人员素质成为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电力培训要把握好培训理念、培训开发、培训技术与培训管理4个方面

(一)培训理念

培训要使受训电力行业各岗位职工获得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防止能力退化,可通过传授新知、新技术来达到此目标。通过对各层次、各类人员的培训改进组织中各个层次的工作效率,为完成更高层次的工作任务做好准备。培训中应遵循成人培训模式:亲验―――发表―――归纳―――理论化―――应用―――亲验,循环过程。

(二)培训开发

即培训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关键把握好三步,需求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培训需求;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与归纳;开发培训课题,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通过职业岗位调查和职业目标分析,弄清电力行业覆盖的岗位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及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然后,通过深入的分析,按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关联性和可融合性,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电力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三)培训技术

培训技术分为4类:小组技术;物质环境;内结构;培训方式。培训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培训的目的是解决怎样做和谁去做的问题。其中:岗位职工的知识结构是基础,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解决问题的态度是关键。在培训中要能体现职业自豪感的自然培养,将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员工的职业生涯。培训技巧和讲堂艺术是培训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培训教师应具备控制整个讲堂的能力,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培训过程中合理进行互动与交流。

(四)培训管理

正确把握培训管理4要素:

(1)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员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符合电力行业各岗位的实际职业需要。增强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强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综合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结合起催化作用,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培训方式,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训练同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训教学中提升理论知识的掌握。

(2)培训团队与培训教师达成执行培训计划的集体承诺,并由教师去实现它。培训计划制定要符合可以调用有效资源使用的实际。周密计划培训教师的合理配备和有效分工,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产学结合是搞好电力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特征和必经之路,应邀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使培训中心的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培训过程中,始终保持持续有效的沟通和过程总控。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与培训目标不符的,应及时进行微调整,避免负面影响的增长。

(4)定期汇报反馈、总结,上下配合,相互支持。从多个方面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培训完即通过调查问卷、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一阶段进行全面的总结。将“学习、总结―――实践―――再学习、总结―――再实践”精神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中。

三、电力培训要紧密关注电力新技术发展方向

电力科技的发展随着电力需求的发展不断进步。作为电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始终面临电力新旧技能的培训需求。对于成熟电力专业技能,我国并不缺乏培训资源,各种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中心正在全力调整与建设,发展迅猛。但对于电力新技术的培训,目前仅限于各大本科以上的院校对于理论方面的培训,新技能培训大多由各生产厂家负责培训,远远满足不了电力生产的需要。作为电力职业高级培训中心一名电力培训师,要想在同业中获得一定的影响力,必须密切关注电力新技术发展方向,并及时根据电力生产特点,结合自身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开展新的培训项目,建设新的培训资源,尤其要密切关注以下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

(1)新型导线材料和新型杆塔技术:主要包括提高电网输电能力技术,如新型导线材料和新型杆塔技术,同塔多回路、紧凑型铁塔技术,新型绝缘子技术。

(2)全国联网技术: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的互联电网,规划方法,负荷预报方法,经济性和可靠性评价方法,交、直流并联输电电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实时仿真和数字、动态模拟相结合的大规模仿真系统,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直流输电技术及其继电保护、运行控制技术,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组立,导线张力架线等施工技术。

(3)变电站集成技术:间隔内所有一次设备和相关的在线诊断用传感器的组合集成技术,面向间隔,将保护、控制、计量、监视等集成在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网络通信与变电站国际系列标准相一致的集成自动化系统技术,光电电气测量及其保护控制技术。

综上所述,电力技术培训必须面向电力工业发展趋势、面向生产岗位需要,要做好职业目标分析,针对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系统分析从业者应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必须具备的专项职业能力,并据此确定专项职业能力应包括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根据成人学习规律要求及专项能力的可融合性,组合设计出培训模块,并明确模块在学员未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选择模块培训应采取的方式,衡量模块的权重,完善培训课程的设置,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2

论文摘要: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是“双证书制”教学的新途径之一。加强“双证书制”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责任心及专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培训包实施的必要措施。

作为学校的教研项目,笔者于2005年起开发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并对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衔接起来;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从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多项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试,即进行“双证书制”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各类高等院校有关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电力行业的一项主要技术工种。近年来,随着我校“双证书制”教学的深入,参加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为更好地落实“双证书制”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开发出一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使其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评定为核心,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中对继电保护中级工应熟悉、掌握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模块分布在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在保证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途径

1、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用人单位对继电保护中级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创建培训包的各个教学培训模块及其任务书。

(2)将构建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与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任务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2、开发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流程

(1)原始数据采集环节。即采集继电保护中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应具备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

(2)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主要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构建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编写总体方案,制定各个教学培训模块。

(3)构建各个模块任务书环节。本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总体方案,将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与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拟定各教学培训模块的任务书。明确各个教学培训模块的目标、内容、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的检测等内容,然后咨询有关专家,对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拟定的各模块任务书进行论证,确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各模块培训任务书。

(4)确定学生,实施教学培训环节。本环节根据已创建的卑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各模块任务书,按照优、良、中、及格的学习成绩选取学生,并实施教学培训。

(5)考评、完善环节。主要是通过河南省电力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选取培训的学生进行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并对其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效果与开发体会

利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教学培训的学生,在通过我校学历教育各项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河南省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继电保护中级工证书。转贴于

通过对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中对有关工种的要求,了解生产现场对有关工种的需求,熟悉有关工种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开发出教学培训包的基本保证。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徐婷(1982-),女,陕西咸阳人,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刘炜(196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技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07-01

近年来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以新疆电力公司为例,每年的培训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培训就要有效益,无论是近期效益还是远期效益。在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怎样做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大家不断思考着也摸索着。以下是笔者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和发现的问题,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进步。

一、培训的分类

目前针对电力企业职工的培训有很多分类,例如有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高层次及紧缺人才培训、调考类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培训,按其最终的结果,笔者认为有三种培训类型:能力提升的培训;职工取证的培训;企业政策宣贯的培训。只要是关于职工能力提升的,无论是某一个工种的操作技能提升还是班组长学习班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归为能力提升的培训;只要是关于上岗取证类,或是职工职称晋级类的都可以归为职工取证培训;凡是涉及到新政策、新管理手段的普及性学习的都可以归为企业政策宣贯学习。把电力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归为以上三类,职工对待不同的培训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这样培训工作人员很容易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电力企业职工培训过程的观察、对比、总结,笔者发现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职工普遍有以下特点:

1.职工厌倦培训

企业培训的对象都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部分单位为了完成培训指标,没有进行合理调研,总是安排重复或者不合适的培训。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约束和学习使职工从心里反感培训,部分电力企业职工厌倦培训,从一开始就注定培训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职工乐意来培训,但目的不是培训

培训中经常会碰到部分电力职工,他们表示很愿意参加培训,但他们的目的不是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是换个工作环境,他们认为出来培训可以愣愣神、认认人、聊聊天。这种纯粹以度假为目的的培训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3.职工害怕培训

在培训中还发现部分职工很害怕培训,一提起培训来就很头疼。他们认为单位的考核制度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如果培训成绩不达标,一方面要承担经济费用,另一方面又觉得丢面子。对于害怕培训的职工,因为缺少了培训的自信心和乐趣,培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解决方案

1.培训中心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培训中心要改变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让学员喜欢这个地方。干净整洁又有良好服务的酒店总是受人欢迎的。学员离开家离开单位,要参加培训就不得不生活在培训中心,不管时间长短,这也是临时的一个家,一个大家都熟悉又陌生的家。既然没有给培训定位为体验艰苦生活,而是职工的福利,那么这个福利就一定要让职工舒舒服服地接受。不提倡奢侈浪费,不提倡度假享受,但要使员工感受到家庭般温暖的关怀、以人为本的细节服务和不虚此行的收获,让学员真正从心里接受并喜欢培训中心。

2.培训教师的转变

培训中心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转变上课方式,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培训的职业生涯中是个永恒的话题。如果教员上课总是在黑板上写,或者总是不停地播放幻灯片,肯定是不能吸引学员的。培训师必须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进入工作现场是培训师自身技能提升的捷径。不断地充电,学习上课技巧、语言风格是培训师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以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1年培训中心下决心提升培训教师素质,鼓励大家报考国家企业培训师,并请专家上课辅导。不能说通过一次考证和一次培训水平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思想到行动,这只是大家在提升自身水平过程中的一小步。

3.培训课程的变化

为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培训师要改变培训课程。在掌握职工学员特点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教学计划。纯粹的理论课程一般都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职工来培训就是想知道某一类问题如何解决、工作中最容易碰到什么问题,通过讲授他们会突然想起并立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操课程很好地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但是如果开设的实操课程只是就设备论设备,学员会觉得这是机械的学习,大家在一起玩一场机械游戏。有人也许来了两次还是同样的学习内容,虽有收获但绝对谈不上收获颇丰。以有的实操项目为例,笔者提倡以武会友,用比武来刺激培训、提升培训,甚至可以在培训课程中设计分组比赛环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家的相互交流。是比赛就要分名次,这种没有过多压力的比赛只要培训师在组织环节上注意方式方法是很容易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来培训那些因倒班不能来参加培训的人员,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全面教育培训的目的。

4.考核方式的转变

培训中心要在职工培训考核和考核方案上进行细致规划。虽然是培训就要有考核,但笔者认为要针对不同的培训、不同的培训目的制订不同的考核方案。例如有的宣贯类培训,办了好几期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应付差事的培训是没有效果的,学员最后的考核只是象征性地测验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学员一来就告诉他们考核方案,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对于取证类、职称评定类培训,不要过分强调考核结果。每个人都想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大家已经自觉很有压力了,要引导他们如何复习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笔者曾经亲眼目睹个别学员在取证类考试中压力很大,不停地擦汗、手发抖,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只有考核方式的优化才能为培训项目的考核打好基础。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工作中对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总结。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和培训力度的加大,大家还会发现很多问题。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解决企业培训难题的关键[Z].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4

现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普遍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二、目标任务

瞄准企业生产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三、项目内容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级技工学校的作用,动员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行动,沟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在职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创新培训形式,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推动多媒体音像、仿真模拟教学技术的应用。

(三)推动企业落实培训经费,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

(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改革,探索实行与企业生产和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鉴定模式。加大技师考评改革的工作力度,使经过培训的高级技工,通过公开考评的方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促进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五)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技术职业(工种)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实施情况加强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利用部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具备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指导“一体化”教师。

(七)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表彰奖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定期组织同业技能交流活动。

(八)逐步完善职业分类、标准、教研、教材等基础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高级技工学校教学计划》和行业、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开发和出版一批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九)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的收集、预测、分析和工作,做好培训毕(结)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专场招聘会。

(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政府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四、经费筹措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工程的组织推动和基础工作开发。

(二)企业应从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中落实技能培训经费。

(三)培训机构和承担委托培训任务的企业,可根据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

(四)对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培训,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从地方再就业培训经费中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

五、组织管理

劳动保障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综合管理。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Lm.GoV.Cn)设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专栏,及时通报工程进展。行业组织对本行业工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企业负责本企业工程的组织实施。

附件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从2002年10月到2005年底,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机电项目)。

一、任务目标

根据企业急需,在部分工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和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重点实施范围

(一)重点城市:北京、天津、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济南、广州、深圳、洛阳、郑州、武汉、湘潭、株洲、柳州、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0个城市为部里的重点联系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确定各自的重点联系城市。

(二)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集团。

(三)重点职业领域: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模具量具制造人员,特种焊接人员,机电一体化维修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岗位、工种中多技能复合型技工。

三、主要内容

(一)选择100家企业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10家、每个重点企业集团各确定3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企业结合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本企业职工,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表彰奖励技术能手。

2.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

3.面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实习或见习任务。

4.面向社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二)选择100家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每个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各确定2家,部分省(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18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由学校制定后备机电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展高级技工学制教育。

2.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3.面向高等教育毕(结)业生中尚未就业的人员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4.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后备技工。

5.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开展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培训。

(三)选择3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依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资源开发中心,开展基础研发工作。

1.跟踪了解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应用情况;

2.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

3.组织培训方法研究,承担教材开发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

(四)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依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陆续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aD/Cam)等现代制造技术。

(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或学校基地完成重点职业的培训任务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企业或职业学校鉴定试点模式,组织实施鉴定,由劳动保障部门为合格者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技师考评力度,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每年组织1次技师资格考评。加强劳动监察,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每年至少组织1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宣传表彰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在三年内举办1-2次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技术能手的专项宣传和表彰活动。劳动保障部会同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在三年内将组织1-2次部级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第六、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增加重点职业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

四、组织推动

(一)成立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等工作,由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工作。

(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推动项目实施。

行业组织要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预测,确定本行业的重点职业,沟通培训信息,组织同行业交流和技术比武及观摩活动,组织和指导有关教学培训工作。

企业集团要制定规划,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基地与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2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项目领导实施机构

2. 调研了解地区及行业、企业需求,并制定实施方案

3. 确定企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二)实施阶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

1. 组织实施培训

2. 做好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持

3. 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三)效果评估(2005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自行评估

2. 劳动保障部组织检查评估

3. 项目总结

附件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小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成员:薛德林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吴 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薛 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刘思诚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王守信 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李柱石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天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杨广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白玉龙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昌泓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文科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5

未来行业人力资源的特性未来新形势下,电力行业对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力资源具有:(1)可竞争性。未来社会充满竞争,电力行业也不例外。职工作为企业财富,能通过他们的智慧、技能和创造性的活动使电力行业各企业获得抵御外来风险的力量以及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的驱动力。(2)可挖掘性。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潜能。现代企业要求领导者善于挖掘人才的潜能,通过建立激励和价值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3)可学习性。要求未来人力资源具有可塑性、延展性,其知识和技能具有可拓展和延伸性,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获取新知识及新技能的能力。(4)可变革性。能觉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内部的各种变化,并能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能够始终跟上时代和企业发展的步伐。(5)可凝聚性。能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战斗的整体。具有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团结协作的素质,能支持配合企业的文化氛围,具有向心力、内聚力,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6)可延续性。企业竞争要求未来人力资源要处于不断地流动调整和再配置之中。人力资源适当合理的流动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岗位及时进行补缺,以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和正常秩序,从而要求企业人员具备适时补位的素质,随时能适应新岗位的工作。对人力资源的个体素质提出要求未来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1)思想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企业献身的精神,有服从大局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正确贯彻、落实企业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能力。(2)道德品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精神,谦虚诚实,与人合作,胸襟坦荡,宽待他人。遵纪守法,服从组织。(3)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系列法律法令规定条例。既要熟悉国内有关情况,又要掌握国际上通用的法则。并懂得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要精通。(4)实际能力。除本岗位及专业要求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与人交往沟通。(5)身体素质。适应快节奏、高负荷,具有轻松应付日常工作的良好的身体状况。国家及行业相关部门对未来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要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8%。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方面,要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9月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人力资源规划》中提出全网队伍素质要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供电单位电力专业教育背景人员达到50.31%;本科以上人员占职工总数38.2%,其中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本科以上人员达到63.48%;技师、高级技师占生产技能人员比例达到14.03%,年均递增2.5%。

2解决办法与途径

教育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必由之路如何达到未来电力行业对企业职工的素质要求?一是要增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在新招聘员工时严把入口关,不唯亲、不唯关系,招聘真正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单一的依靠增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无法快速解决问题,第二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于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作为电力行业的领导决策层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来弥补人力资源素质上的差距。对电力行业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就是要舍得投资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电力行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含量。据专家研究,在增加生产的诸要素中,教育培训所起的作用远超过增加固定资本和就业人员的作用。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只增加0.76%,而增加1%经过教育训练的管理人员,生产就会增加1.8%。企业教育水平每提高1%,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1.4%。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部分有33%是由于教育投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念影响下,电力行业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组成了三级培训中心: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各省公司培训中心、基层企业培训中心,对职工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并利用电力行业内部运行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将职工教育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使职工教育培训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人力资源规划》中就培训开发机制建设也做了具体指导:通过推进培训标准化建设、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培训师资管理体系、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措施促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途径一是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是指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基础上,按岗位规范和企业的要求进行的提高职工本职工作能力的教育培训活动。岗位培训大致分为任职资格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培养技术能手都可以说是适应性培训。开展岗位培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基于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开发并完善各类人员的能力培训标准,研究制定各级各类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将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作为培训主要内容,推行能力培训新模式,提升各类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什么就培什么。二是继续教育。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作者简介:刘君(1979-),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工程师;黄云江(1970-),男,湖南宁乡人,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01-02

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营销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到国家繁荣富强,小至企业生存发展,高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因此,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调动员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以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为例,分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情况。

变电运行中心是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专门负责该局所辖69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该中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生产人员166人,占总人数的89.7%。目前,中心生产人员中有高级工53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48.2%。同时,该中心生产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为助理工程师的有105人,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63.2%。

在目前取得的最高学历方面,该中心仅有19名员工未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工龄4年及以上的人员有161人,占中心总人数的87%。

从人员的技能等级上看,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变电运行中心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及生产人员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作为绝大多数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的车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人员自身重学历轻技能,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队伍的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

按照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为:取得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本专业(工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自中心成立后,2009年申报技师职鉴53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有10人;2010年申报技师职鉴21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仅有4人。无论是申报率还是通过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在对“技师职鉴培养”敲响警钟。另据统计,变电运行中心2011年满足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可以申报技师的生产人员有74人。大量的人员滞留在初级职业技能等级阶段,迟迟未能迈上“中级”台阶,以至于“高级”更是寥寥无几(注: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属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技师属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属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严重影响了该中心人员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中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步伐。

如何提高技师职鉴通过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被动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制度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电力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密集型、安全风险较大的特殊能源行业,无论是从保障日常安全生产、建立坚强电网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都必须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当前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主要依赖于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培养,人员流动性很小,能从外界引进输入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构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明显。

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带动员工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岗学习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生产和劳动组织工作的实际,生产技能岗位员工队伍结构应为橄榄型分布,即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技能人才为主体。按照电力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把高级技师、技师作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作为企业内技能人才进行管理。

提到岗位培训,很多班组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员工对于本岗位、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没有热情、应付了事,“新技术不想学,老技术学不精”;新员工想学习却找不到人给予系统地指导,摸不清学习的途径和方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错过了学习技术的黄金时光。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岗位成才梦想,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然成长,周期长、效果差,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来看,一名大专学历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至少需要4-7年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积累。同时,即使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也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够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具备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从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通过这些人才的“传、帮、带”效应,一步一步稳固建立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方法探索与实践

1.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建立有效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要总结、分析本单位各专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现状,详细列举各等级高技能人才的申报条件,并对每年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人员的报名、培训、管理、考核做出详细规定。各单位最好在每年年初统一公布参培人员名单,列出培训大纲,做到人员和班组“早通知、早组织、早准备”。

变电运行中心在2011年年初就出台了“中心生产岗位人员参加高级技师、技师技能鉴定培训管理规定”,该规定在详细列举了上述内容外,还对参培人员及该人员所在班组提出了具体的奖惩要求:未通过职鉴考核的人员和通过率未达标的班组均要受到绩效考核。这一做法大大增强了员工尽力参培、顽强拼搏的决心,同时也提高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班组对员工培训的促进作用。

2.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前提条件

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培训机制,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增添信心和底气。变电运行中心最初筛选出来满足技师职鉴申报条件,却一直没有通过技师职鉴的人员有74人之多,不可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该中心通过自愿报名、班组推荐、人员目前岗位、年龄等几个条件挨个的筛选、做思想工作,最后确定了46人的2011年职鉴人员名单。

名单一经确定,马上在该中心网站上予以公示,一方面是为了让参加的人员和其所在的班组早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运行中心领导的重视和决心。培训期间,中心领导多次到培训现场与员工交流学习情况,为员工鼓劲打气,帮助员工树立信心。

3.高质量的鉴定考核前培训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有力支撑

保质保量的职鉴考核前培训,能让参培人员尽快进入角色,熟悉设备、总结经验、沉淀知识、理清思路,以最佳姿态参加职鉴考核。因此,培训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培训计划、授课内训师、学员组织等相关的组织措施细化到点、到人。

2011年,变电运行中心根据省公司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时间计划,结合中心班组的实际工作情况,将年初计划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46人分为6期,为保证培训质量和避免工学矛盾,每期6至10人,每期15天左右。培训期间,参培人员分别要参加运行中心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和省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运行中心都安排刚获得省公司“2010年度优秀技能人才”的经验丰富的内训师担任指导教师,统一安排理论培训和上机实训地点,并对培训过程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培训课程与授课方式等细节都是中心领导与授课内训师一起确定,统一执行的。特别是所有参培人员的培训期次(时间)都是由中心领导与班组提前商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请假、缺课、调期,如需请假必须经中心培训分管领导许可。

由企业统一组织的职鉴考核前培训,将员工职鉴的个人行为,提升为集体行为,既能够更好地把控和提高培训质量,还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工学矛盾”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学习。

4.做实日常技能培训的“基本功”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坚强保障

技能培训没有投机取巧,只有靠踏踏实实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突击出来的,只有做实班组的日常技能培训,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多学勤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厚积薄发。

自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以来,如何体现专业化管理优势,将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做精,一直是该中心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心领导多次提出: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分类别、重过程、抓质量”,做到培训的“计划、实施、管理、考核、反馈”闭环管理。除了要求班组要将常规技能培训的重点放在现场,运行中心每年还重点组织开展了生产人员技能弱项培训、中心优秀技能人才竞赛及培训、求知大讲堂等培训。2010年,运行中心有6名生产人员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能人才”称号,这些优秀技能人才又在中心担任重点培训的内训师及考评员,利用优秀师资带动和提高整个中心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5.充分发挥人员自身的学习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

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和组织,只是从外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只有员工自身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内因加上外因,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运行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调,倒班制的上班方式使人员集中起来培训也较为困难。培训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员参加,必须得从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下功夫。变电运行中心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班组培训内训师选拔、培训效果评估等多方面着手,倾听员工的想法,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在培训考核方面,从运行中心成立以来,员工每个季度的培训成绩,都会作为该员工的“成长类”得分,按比例计入其季度绩效得分,与员工的绩效工资和岗位晋升挂钩,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不断学习进取”。

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国家电网德阳变电运行中心参加技师职业鉴定的46名员工,共有24名通过了职鉴考核,无独有偶,这一数字刚好也是该中心截止2010年的技师人数总和,使该中心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大大提高。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建设的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国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管理模式的关键时期,“大运行”、“大检修”的管理模式需要现有的生产人员成为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方法,企业才能不断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先灵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信息,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7

多年来,分公司始终把提高员工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技能素质放在重要工作之中。从组织体系上保障、职教经费上保障、培训教育场地设备上保障,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在培养人才总体规划中有针对性的滚动推进,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本着企业缺少什么素质员工,就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分公司在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的基础上,还采取了送出去学习、请教师进企业培训和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

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我们的体会是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技术业务水平基本适应了岗位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诚信、质优、高效、规范,企业面貌改观了,在文明服务、礼仪接待、文化建设等方面展现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总结我们对员工培训教育以下几点:

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职工的培训教育,关系到职工的文化修养,业务技术素质,以及企业道德形象,同时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分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设专题会议研究职工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要领导的职工培训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兼职教师培训网络、生产培训网络,劳资人员专门负责培训管理工作,聘请了各专业技术人员为授课教师,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一条组织领导体系,为做好职工培训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2 认真作好各项职工培训计划,制定实施措施,检查落实到位

为了把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切合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我们首先由各部、站、基层班组,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特点提出自身的职工培训意见和建议,分公司综合基层意见和建议,按照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职工教育培训指示精神,制定了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在培训计划中,我们根据季节、岗位制定了党课培训学习计划、职工业务技术培训计划、安全生产培训计划、交通安全培训计划,在计划的同时,我们把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了条条有专人负责,项项有专人管,为加大职工培训管理力度,分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已纳入分公司的绩效考核,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了与生产管理工作同时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并将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同年月度考核相结合,由于计划的周详,措施得力,分公司的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基础,加大业务技术培训力度

一个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正常的运作,必须具备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文化素质高、业务技能高超的员工队伍。分公司在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鼓励中青年员工参加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目前公司在读本科13人、在读大专15人。除此之外,公司根据各岗位业务技术需要,对一些重要学习、新知识推荐技术骨干外派培训学习,总之职工培训的方式方法较为丰富,培训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在今年开展的培训活动中,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培训:

3.1送员工外派学习

今年我公司共有32人得以推荐到区内外参加企业管理、会计知识、发变电业务技术、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办公室文秘等共28期短期培训班学习,培训总天数为226天。

3.2开展内部业务技术培训

金秀发电分公司组织员工学习《现场管理六规则》专题培训班、《交通安全知识》、《企业文化》三期培训班;组织金桂水电站、能琴水电站、在建枫木坳水电站员工学习《“两票”填写》、《人工紧急救护》、《安全知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18期,内部培训共办班21期,参加培训达431人天,也使公司全员年人均受训达10.26天。公司分别于6月、12月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知识考试;5月、12月组织员工进行《现场管理六规则》、《企业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培训及考试;3月、9月组织员工进行“两票”培训学习并进行考试;

3.3公司重视职工专业技术职称报评、职业资格证升级、年审等工作

公司鼓励职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还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相关资格考证考试。今年公司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43人;持有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证2人;持有高级秘书证2人;特种操作证持有率占生产技术岗位100%、员工全部持证上岗。

3.4积极开展技术比武

为鼓励水电站运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分公司积极开展技术比武活动,通过考试选拔,对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对前10名的人员重点培养,为参加集团公司,供电公司组织的技术比武大赛,做好人才储备。

通过上述培训,使一线员工在工作中逐步做到规范化、安全化,业务技能也得到相应提高,培训效果非常显著。同时为了丰富员工的知识面,加大员工业务技能学习的宣传工作。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使员工们能经常与同班组的优秀同事作比较,从中找出自我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力争做技术骨干及生产工作标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公司上下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公司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分公司现有员工64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本科学历13人,大专学历27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初级专业资格人员5人。技术工人中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2人、高级工4人、中级工15人、初级工10人。岗位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8%以上。

4 以完善职教管理制度为保障,提高职教培训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公司的职教工作提供了保障,公司出台了《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金秀发电分公司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调动了员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严格五项制度,为培训取得成效保驾护航。一是严格请假制度。公司组织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参加培训,特别是要求加培训的各部、电站要严格培训纪律,原则上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参加培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的,必须请假。二是严格考勤制度。每次培训都进行签到考勤,凡是参加培训的学员不充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三是严格考试制度。今年举办的培训班都进行考试,并做好学员培训考试成绩登记和反馈工作,把培训考试成绩存入员工个人学习档案。通过考试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考试成绩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内容。四是严格考核评估制度。培公司高度重视培训评估工作,要求公司各部门、各电站举办的培训班都进行效果评估测评,并对学员做培训后的跟踪考核,检验培训是否取得效果。五是严格培训归档制度。今年公司注重抓好培训登记建档工作,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将员工培训的计划、方案、办班通知、学习内容、考试成绩、总结等进行收集整理;并为每个员工建立了职工培训情况登记卡,员工参加各级举办脱产培训情况都进行登记,为员工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评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5以教育宣传舆论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012年,公司重视教育培训宣传工作,针对各个时期的教育培训动态,及时、全方位开展信息宣传上报工作,积极向区内外,地市报刊投搞发表职教论文和新闻通讯,向集团网站投稿20多篇,供电网站投搞30多篇,比往年的投稿数和上稿率加起来还要多。同时利用宣传橱窗、简报等形式,对各种精神进行宣传,引导员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为公司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存在不足和打算

(1)进一步完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逐步实现一流的标准化管理。

(2)制定和完善各级兼职教师、兼职培训员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3)加强培训基地和培训设施的建设工作。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肖文清(1956-),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宇飞(1984-),女,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工程师。(北京怀柔10140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2-0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行主多分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理论精、操作行”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与开发,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人才资源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的重视,供电企业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原有电力行业本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不足。

2.一线生产人员储备培养不足,结构性缺员问题凸显

近年来,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怀柔供电公司隶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公司现有职工263人,其中全民员工233人,集体员工30人,劳务派遣员工395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181人。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公司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为全面促进公司一线员工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公司先后对实操培训基地、多功能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并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训练内容包括12m电杆安装抱担、配电变压器绝缘电阻测量、变压器停送电操作、装表接电等项目。来自公司输变电、配电、营销、供电所等相关专业的213名一线职工参与其中,和本专业技术骨干同场竞技比武,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公司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怀柔供电公司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2011年,怀柔供电公司成立了以输变电技术专家——陈保华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公司生产一线包括输变电工区、配电工区、调度所、计量中心、电费结算中心等部门的多名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萌发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建议都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目前怀柔供电公司共有294人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证书,76人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证书,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促进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

公司已先后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420余人,15%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晋升,33%的基层员工实现了技术技能晋级,50%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培训晋级,基层员工职业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员工在北京市及上级单位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和专业调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据统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共完成了科技论文9篇、科技项目1个、群众创新成果2项,在为职工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队伍建设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员工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是怀柔供电公司在实施“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通过“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梯级开发和培育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工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9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电力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915亩,由广州从化校区和广州天河校区组成。现有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近5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多人。面向全国19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排名第一。

学院设有水利工程系、市政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十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57个专业(方向)。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经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2003年、2010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

坚持合作办学,提升服务行业能力

依托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并服务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是我院发展的基础和目的。近几年,学院以全国水利示范、省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中心,全力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

由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电网、行业协会与企业、学院共同成立“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联系和约束“行企校”各方的长效机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社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6个运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院行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初步形成互利多赢的“行企校”合作新局面。

学院分别与飞来峡水利工程管理处、广东水电二局、广东集明电力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依托广州天河校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广东南方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在校内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基地,一起合作从事电力科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电力评价、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业务。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近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投入近3亿元,学院在校生由7768增至12500多人,2011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379万元,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219个,专任教师数增至408人,校外兼职教师367多人,图书总册数63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348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557台,学院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根据水利电力行业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通过“行企校”联动的合作育人平台,探索和实践“项目主导,三段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素质养成、岗标课相互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多阶段交替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优质就业、实习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保障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在“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下,充分发挥师资协调委员会职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依托理事会师资协调委员会,与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广东省水电二局、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人员互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同时聘请了367名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总授课达36667课时,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3.3%。目前学院硕士以上学历150多人,正副教授职称人员120多,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的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院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37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现已建成3门部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另外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校企共建了125个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了实践技能,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高校排名第一。高考第一志愿上线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四。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目前有全国水利水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等6个国家授权的培训鉴定机构,可以对水利、水电等56个岗位进行培训鉴定,近三年为社会和学院学生开展了4.5万人次的培训和鉴定、3万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连续四年选派近4000名学生,由近300名教师带队,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广东省水利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广东省小水电工程安全核查及分类定级工作”、“全国水利普查”等一批项目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为广东水利行业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教育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表彰。

2012年,广东省水利厅依托我院在学院内建立了广东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和广东水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为推进广东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普及推广、建设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工作载体和重要的专业支撑。

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实训室建设;再制造;创新型人才

0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一般包括机电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机电设备管理六大模块。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具备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同时这也是企业对该高职专业的需求。

针对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等相关课程,学院一般进行金工实习、机电设备拆装等基础实训,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但在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方面,这样的实训构建及实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1基于能力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特点

基于“教育部的《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校企合作的企业综合能力要求及实训中心特点,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该理念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专业的行动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经过对企业实所需相关人才的调研,总结出该实训课程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职业性与技能性:基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作为该专业最为关键的实训教学环节,必须紧贴岗位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践性与应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实训室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使机电诊断与维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3)综合性与创新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要想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等综合技能方面能够与时俱进,该综合实训室必须具备培养学生综合及创新理念和能力的功能。

2综合实训中心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及载体的选择

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是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映射,我们通过对重庆神驰机电有限公司、小康汽车、重庆隆鑫股份有限公司、百事达汽车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结合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工作工程为理念,制定了如表1所示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表1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3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总体布局的构建与设计

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结合表1所示典型工作任务、载体选择,把整个实训中心分为如下6个实训区:拆装型基础实训区、电气故障诊断实训区、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实训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区、机电设备改造实践区、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区,而机电设备管理实训全部贯彻到上述6个实训环节中,综合实训中心的占地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总体布局设计如图1所示。

4综合实训中心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及运行

为了符合时展和企业需求,全面培养高职既懂机电设备诊断维修、又懂机电设备管理的全方位技能、创新型人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构建了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工作过程导向及教学运行图(第一阶段),如图2所示。

教学运行实施过程中,共设置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体学生参加的载体抽签式分组实践性实训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二阶段:抽取第一阶段综合实训优秀的部分学生参加的“机电设备改造”或“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这个阶段作为大学阶段《专业实习》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创新型人才及为学校参加专业相关技能比赛选拔人才。

5综合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后效益分析

1)多方面培养能力,为技能比赛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面。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全程专业实训,锻炼有关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管理、改造及再制造的能力,为学生在校参加技能比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毕业后可以到汽车、摩托车、机床、机械加工、电梯等机电行业工作,真正地拓宽了就业面。

2)可以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部分学生毕业后创业打下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想创业的人群越来越多,毕业工作一段时间的高职学生更为如此,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机电设备改造、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平台,可以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为日后有创业设想的学生打下基础。

3)可以采取“专业教师引领、优秀学生参加”的形式为社会上出故障的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或再制造,为学校进一步加宽校企合作模式提供途径。

6结束语

为培养既“掌握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又“具备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以校区搬迁为契机,对我院现有的机电拆装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构建与设计,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紧密结合,培养具备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及再制造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加市场竞争力。

2)在达到基本培养目标基础上,以该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或使已有的校企合作深度化,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学生专业实习、岗前实战提供途径。

目前,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已完成布局构建与设备选型工作,正在进行采购、安装与配置,配套的实训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正在与合作厂商进行联合开发。

【参考文献】

[1]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2]孙兴民,赵兰庚.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4(11):62-65.

[3]欧阳国军,赵艳玲.职业院校网络安全实训室构建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71-73.

[4]张翠凤.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技术.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