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10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重症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35-01

急性溶血性贫血为血管内溶血,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迅速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严重者血压降低,昏迷及肾功能不全,危及患儿生命[1]。我科自2007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重症急性溶血性贫血1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9例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2天~12岁。重度贫血12例,中度贫血7例,昏迷9例,肾功能不全10例。因吃蚕豆后发病9例,用安乃近后发病3例,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发病5例,乳母食用蚕豆后致乳儿发病1例,食用毒覃后发病1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清新、流通,绝对卧床,保证患儿得到充分的休息。停止食用蚕豆等,保证充足水份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婴儿以母乳喂养为主,哺乳后可喂少许白开水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较大的幼儿及儿童要督促漱口,预防因高热而引起口腔溃疡。

2.2降温护理物理降温比较安全有效,如温水浴、头部冷湿敷或冰枕、冰冻输液、冰水灌肠等,体温降至中、低热时即撤去冰袋,防止体温骤降而引起寒战、肢体厥冷等虚脱现象。

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经常观察患儿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及面色等情况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抢救和护理措施。

2.3给氧给予患儿低流量氧吸入,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及时改善机体缺氧状态。给氧的同时经常观察患儿的唇色、呼吸频率和幅度,一旦缺氧情况改善,及时调整流量或停止氧气吸入。

2.4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需要补充足量液体,以改善有效循环血量,促进利尿,同时也可达到消除黄疸的目的。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患儿,注意输液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及时少量多次输注洗涤的红细胞悬液可纠正贫血,增加携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动力。输血前由两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注意血量和速度,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而出现心衰。注意无菌操作,严密观察输血过程,注意有无输血反应等。

2.5监测生命体征重度溶血患儿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入院后及时行心电监护,加强巡视,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唇色样、肢端温度、大小便形状、颜色、气味和量。如尿色呈浓茶样或酱油样,表明溶血在继续。如尿色逐渐转为淡黄色,表明溶血已得到控制,病情逐渐好转。

2.6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家长缺乏对本病的了解,多较为焦虑和紧张。告知患儿及家长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去除病因非常重要。加强对溶血性贫血知识的宣传教育,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使家属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7预防措施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时穿好工作服及鞋、帽并戴口罩、洗手,预防交叉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衰等。避免食蚕豆或与蚕豆花粉接触,禁用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已知药物。指导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时给予适量的维生素C、叶酸等预防继发感染。

3讨论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的寿命缩短(<15~20天),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组贫血。正常成人的黄髓较多,故造血代偿功能大。小儿在5~7岁之前,其骨髓几乎全为红髓,造血代偿功能差,当造血的需要增加时,其代偿功能主要依靠髓外造血。因此,当小儿患溶血性贫血时,其程度常较成人为重[2]。

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复杂,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溶血性贫血患儿机体抵抗力低,易并发感染、发热,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组织器官缺氧,而且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3]。本文19例重症急性溶血性贫血患儿经重视一般护理常规,加强临床对症护理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均治愈出院。提示及早诊断,采取积极的抢救治疗,配合精心的观察及护理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清奎,主编.小儿血液病基础与临床[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5.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产褥期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少见,发病率为05%[1]。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血液病,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所发生的贫血。以往有医生主张,孕妇一旦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立即终止妊娠。近年来由于再障患者经过治疗后,缓解率提高,现再障合并妊娠在临床上多能见到,现将我院自1996年1月―2004年12月9年间收治的8例妊娠合并再障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年龄与胎次8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40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273岁,7例为第1胎,1例为第2胎。30岁以下初产妇7例。

1.2再障与妊娠发病时间2例为妊娠40余天查体时发现、确诊,2例为妊娠4月时发病到妊娠晚期确诊,余4例均为先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后妊娠,病程为3~8年不等,其中1例病程长达10年之久。

1.3发病类型及症状急性型发病者1例,为妊娠期发病,起病急,有明显贫血、牙龈出血症状,7例为慢性型,起病较慢,病程较长,多伴有全身乏力、头晕、食欲不振及鼻出血等症状。

1.4实验室检查此8例病例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低下或增生不良;血液检查,HB35~70g/L,最低为3g/L,wBC<05×109/L,pLt<20×109/L。

1.5再障与孕周、分娩方式孕30周早产1例,孕36周早产1例,孕37~40周经阴自然分娩5例,1例因停经41周未发动分娩要求剖宫产术终止。

1.6妊娠及分娩并发症中重度妊高征3例,心衰1例,产后出血1例,产褥感染2例。

1.7产后出血量经阴分娩者因及早应用催产素、米索前列醇、按摩子宫等一系列措施,出血量200~300ml者6例,1例出血约400ml,剖宫产者流血600ml左右。

1.8母婴预后8例患者于出院时病情有不同程度缓解,2例早产儿转母婴科治疗后平安出院,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儿2例,4例足月正常产。

2讨论

8例妊娠合并再障患者经产前密切检查,产时正确指导,均顺利度过,可见妊娠不是再障的病因,不诱发或促进再障的发生,妊娠合并再障往往是两者在妊娠时的偶合[2]。妊娠合并再障时,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且发病早,病情重,容易发生心衰和胎盘早剥,还易发生流产、早产、胎死宫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产后出血和感染发生率较高,所以再障在妊娠时的危险性比非妊娠时大得多,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和认真考虑。

2.1妊娠期再障的诊断妊娠期再障的早期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等,这些症状易与早孕反应混淆而被忽略或误诊为缺铁性贫血,所以其诊断有一定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再障发病的原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要排除继发性必须详细询问是否有接触过某种物质。

2.2妊娠对再障的影响再障的病因较复杂,半数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少数女性在妊娠期发病,分娩后缓解,再次妊娠时复发,目前认为妊娠不是再障的原因,但妊娠可能加重患者负担,使原有病情加重。

2.3再障对妊娠的影响再障对妊娠不利,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质的异常,以及血管壁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可引起鼻、胃肠道粘膜出血,由于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及丙种球蛋白减少,使孕妇防御功能低下,易引起感染,再障孕妇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见再障对妊娠不利[3]。8例患者中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妊娠与再障并发妊高征,一旦发生妊高征病情较重,其原因是重度贫血导致胎盘缺血,心肌缺血,加之小动脉痉挛,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②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高,贫血影响对胎儿氧的供应,胎儿缺氧,生长发育较慢;③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率高,由于再障患者凝血功能差,抗感染力弱,在分娩期,尤其是胎盘剥离后,使出血及感染机会增加,易发生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

2.4再障患者妊娠期处理再障不是妊娠的禁忌证,但重度及急性再障患者不宜妊娠,应采取避孕措施。妊娠早期发现者最好劝其人工流产,如为慢性再障病人发现时已为中、晚期妊娠,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均能顺利分娩,则可根据病情酌情考虑继续妊娠。再障患者妊娠后的监护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前提条件,重视围生期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提高警惕,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密切注意孕妇及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妊娠期间尤其是孕30周以后,一方面积极了解胎儿、胎盘功能,另一方面给予支持治疗,如吸氧、静脉给予营养,提高免疫功能,避免外伤和便秘,积极预防出血和感染,适当给于止血药物,少量多次输新鲜血,使血红蛋白维持在60g/L以上,临产前最好使血红蛋白达80g/L以上,以增加产后出血的耐受力。

2.5再障患者分娩期处理再障本身对分娩无明显影响,多数能经阴自然分娩,由于再障本身存在的凝血功能、血小板等异常,除非有产科指征,尽量避免行剖宫产术以防增加损伤、产后出血及感染的机会。第二产程中正确指导产妇摒气用力与避免阴道器械助产有直接相关性,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压迫盆底,宫颈被动牵拉扩张过程已结束,大便感明显,引起摒气反射,此时指导产妇配合宫缩时摒气用力,协助胎儿分娩。第三产程在胎盘娩出后应用大量宫缩剂(催产素肌注、静脉点滴,米索前列醇含化、肛门塞注)特别是分娩最初的24h,只要宫缩较好,血小板计数相对较低也无多大影响[4]。产后及时应用宫缩剂,加速胎盘剥离和排出,有效促进宫缩,减少产后出血,临床产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6再障患者产褥期处理在产褥期更应密切观察有无感染的临床表现,继续以抗生素,辅以适当的促进子宫复旧的药物治疗。

2.7再障患者的预后急性再障预后差,多于发病半年内死亡,主要死于颅内出血与感染,30%~50%的慢性再障患者经过恰当治疗病情缓解或临床痊愈。分娩后,近1/3的再障患者病情可以缓解,未缓解者的预后与非妊娠期相同[5]。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再障的诊断及处理措施的改进及围生期监护措施的得当,再障患者妊娠虽属高危妊娠,但已逐步摒弃过去凡妊娠建议终止的处理方式,临床工作者已逐步掌握并正确处理妊娠与再障关系,帮助孕妇顺利分娩,安全渡过产褥期。

参考文献

1吴静,杨伟文.妊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2(12):989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1

3陈菊芳.妊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J].实用妇产科杂志,1987,6(3):346348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作者单位:1624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妇幼保健院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的范畴。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正常非孕妇女,铁的微量排泄和代偿摄取量保持着动态平衡。妊娠4个月以后,铁的需要量逐渐增加,所以,在妊娠后半期约有25%的孕妇可因吸收不良,或因来源缺乏致使铁的摄入量不足,产生缺铁性贫血。孕产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分娩、手术、麻醉耐受力差,孕产妇风险也会增加,严重的贫血可致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还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死胎等[1]。为掌握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基础资料,了解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提高医护人员及孕产妇贫血的防治知识,提出干预措施,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759例住院分娩孕产妇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2759例孕妇,合并贫血568例,其中妊娠合并轻度贫血399例,占70.2%;合并中度贫血120例,占21.1%;合并重度贫血49例,占8.6%。

1.2贫血的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第7版妊娠期贫血分度标准[2]。

2结果

妊娠期贫血与妊娠结局详见表1。

表1

妊娠贫血与妊娠结局(例,%)

产后出血伤口感染贫血性心脏病妊妊高血压病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

轻度4(1.0)5(1.3)0(0)5(1.3)11(2.8)10(2.5)9(2.3)0(0)

中度8(6.7)7(5.8)1(0.8)3(2.5)6(5.0)4(3.3)5(4.2)1(0.8)

重度10(20.4)9(18.4)3(6.1)6(12.2)3(6.1)2(4.1)4(8.2)1(2.0)

合计22(3.9)21(3.7)4(0.7)14(2.5)20(3.5)16(2.8)18(3.2)2(0.4)

从上表可以看出,产后出血、产后伤口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重度贫血的产后出血、伤口感染、妊高病的发病率较轻、中度贫血的发病率高,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3.1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孕产妇合并贫血,我国妊娠3个月以上孕产妇发病率为19.28%,而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为40.3%,发病率较高。推荐妊娠4个月起应常规补充铁剂,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3g,产褥期补充铁剂3个月。

3.2孕产妇贫血的原因①妊娠期需铁量增加而补充不足。胎儿发育需要大量的铁,产时失血、产后哺乳的丢失,加上孕期胃酸分泌减少铁的吸收率降低,如补充不及时或不充分,可发生贫血。双胎妊娠也是贫血常见的原因;②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某些热带国家或地区,寄生虫引起的妊娠期贫血非常严重。特别是孕妇患钩虫病,可因失血过多而造成严重贫血;③慢性感染及患有肝肾疾病等。如泌尿系统感染,不仅影响红细胞的产生、寿命,还影响其破坏后再利用而抑制机体利用储备铁的能力;④其他可加重缺铁的情况有慢性失血、妊娠呕吐或慢性腹泻、双胎、铁质吸收不良、偏食等。

3.3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做有效的围产期健康知识宣传,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尤为重要。孕期做产前检查时,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尤其在妊娠晚期应重复检查,以便及时诊断贫血,并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一般从妊娠4个月开始到哺乳期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叶酸不可缺少。服用铁剂时忌饮浓茶,抗酸药物影响铁剂吸收,应避免服用。铁锅炒菜有利于铁的吸收。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产后血红蛋白的测定纳入产后访视的内容,及时补充铁剂。

3.4养成均衡膳食习惯,增加铁剂摄入建议设立膳食营养指导门诊,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证母亲和胎儿的机体需要,鼓励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鸡血、豆类等,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吸收利用效果较好,肝脏是储存铁源的重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对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有好处,妊娠前半期铁的需求无明显增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3.5适当的药物治疗避免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预防一般从怀孕12~16周开始到哺乳期应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如补铁后改善不明显可加入氨基酸,可通过食物中增加蛋白质及新鲜蔬菜的方法进行补充。

3.6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晚期出血,可造成或加重孕产妇的贫血,严重时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孕产妇死亡,阴道手术助产因伤口出血造成或加重贫血,规范各项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是降低产妇贫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体弱儿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反复疾病困扰而引起的体格生长发育、精神发育、心理发展受到明显影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对体弱儿没有明确的定义,各地的体弱儿涵盖的对象都不一样,体弱儿筛查及管理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儿保工作质量的重要指导内容。为了做好围生保健工作,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为了解决体弱儿的发生相关因素,探讨更好管理方法,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现将近五年来我院儿保门诊体格检查筛查出来的187例体弱儿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符合本省制定的体弱儿管理范围的0~3周岁婴幼儿共187例为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患有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活动期佝偻病、较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的慢性病和先天缺陷症。

1.2方法

1.2.1诊断依据:主要参照浙江省制定的《体弱儿管理填写说明》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营养评价、生长发育监测、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诊[1]。

1.2.2管理方法:通过接生、新生儿访视、定期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监测,凡属体弱儿管理范围的患儿,均列入体弱儿专案管理。根据疾病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分别登记,建立专案管理记录,给予药物治疗、营养指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体检结果、病情、喂养、营养、生长发育评价、护理、治疗、矫正等情况作详细记录纪定期复查、跟踪随访。

1.2.3转归:经定期随诊复查,矫正治疗后,符合痊愈和正常指标范围的即给予结案,转入正常儿童系统管理。经药物、营养指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2~3次,若病情无明显好转,转送上级医疗保健单位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结果

2.1体弱儿管理情况5年来我院共筛查的体弱儿187例,体弱儿发生率为6.4%,结案转归率80.7%,见下表1。

5年间在本院儿保门诊筛查管理的体弱儿共187例,早产或出生低体重儿101例,占体弱儿总数的54.0%,发病率和结案率与浙江省有关报道相近,居于体弱儿首位[2]。所以做好胎儿保健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胎儿保健就是通过对母亲孕期的系统保健,达到保护胎儿宫内健康生长发育以及最终安全娩出以达到优生优育目的,同时有资料表明早产或出生低体重儿对其以后的体格和智能发育也有非常明显的长期消极的影响[3]。提示应重视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提倡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对新婚育龄妇女的宣教,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发现畸形儿适时终止妊娠,降低先天缺陷儿的出生率。

合理喂养是预防营养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需要遵循的原则是“自然食物,均衡膳食”。187例体弱儿属营养性疾病(ii°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有72例,占38.5%,管理有效率77.7%。101例早产/出生低体重二的管理有效率为89.1%。做好宣教工作,指导家长科学喂养,合理安排婴幼儿喂养和平衡膳食是保健措施的重要环节。儿童要达到最佳营养,需要在三种食物阶段进行科学喂养:生后即母乳喂养,4~6个月后添加泥糊状食物添加,添加含铁丰富食物,如动物肝脏、血制品,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一周岁后固体食物期进行自然食物均衡膳食的合理喂养;同时要注意多晒太阳,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儿童优先,母亲安”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新的道德观念和维护人类发展的行动准则[4]。加强婴幼儿系统管理,提高体检率,质控儿童保健质量,使儿童身心能够健康成长,以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卫生厅.体弱儿管理登记簿.杭州:浙江卫生出版社.2003:1-3

[2]沈健,唐剑波.浙江预防医学[J].2010,22(7):69-71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方法:对3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产妇通过提供孕期保健、抗病毒治疗、产妇护理及新生儿相关处理和人工喂养等护理措施,以阻止和降低艾滋病病毒(HiV)传播路径和机会。结果:39例产妇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有效,新生儿HiV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3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产妇通过产后保健、新生儿人工喂养、药物阻断、定期HiV检测检测等产后延伸服务,有效降低和阻断了HiV的母婴垂直传播,达到对HiV感染孕产妇的最佳管理和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产后延伸服务;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

【abstract】thegoaldiscussesthehospitalpost-nataltoextendtheservicetoaffectinthepreventionaiDSmaternalinfanttransmission.methodtheparturientwomanwho(HiV)infectsto39exampleaiDSvirusthroughprovidesthegestationperiodhealthcare,theanti-viraltreatment,parturientwomannursingandthenewbornisrelatedprocessesandnursingmeasuresandsoonartificialfeeding,preventsandreducestheaiDSvirus(HiV)thepathofpropagationandtheopportunity.theresult39exampleparturientwomenpost-natalhealthcareandthenewbornnurseeffectively,thenewbornHiVimmunebodyexaminesthecompletenegative.Conclusion39exampleaiDSvirus(HiV)infectstheparturientwomanthroughthepost-natalhealthcare,newbornartificialfeeding,themedicineblocks,theregularHiVexaminationexaminationandsoonpost-nataltoextendtheservice,reducedandhasblockedtheHiVmaternalinfantverticaldisseminationeffectively,achievedinfectspregnantwoman'sbestmanagementtoHiVandpreventstheHiVmaternalinfanttransmissionthedesiredeffect.

【keyword】post-natalextendstheserviceaiDSvirusmaternalinfanttransmission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79-0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又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特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后造成人类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使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妇女和儿童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受害者之一,HiV病毒感染的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哺乳过程中将HiV病毒通过胎盘、母婴产道、母乳喂养途径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婴儿从艾滋病感染母亲那里获得HiV病毒的风险为25%~35%[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HiV感染的孕产妇71例,全部病例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wB),结果阳性后确诊HiV感染。有32例孕妇确诊后选择中止妊娠,39例选择生育。确认感染时间:孕32周15例,孕36周19例,孕40周5例。产时初筛阳性产后确认12例,占30.7%,孕前确诊及产前发现27例,占69.2%。根据CD4+t淋巴细胞

1.2方法:本组病例入院后,孕35~35周患者常规进行孕期保健监测,详细了解其感染途径、感染时间和相关临床症状、有无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判断HiV感染的分期。详细记录其开始治疗的时间、用药方案、服药的依从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给予适时监测,予以每日2次口服aZt300mg至分娩。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mg,口服,至分娩结束。妊娠36周的孕妇予以每天2次aZt300mg+3tC150mg口服至分娩结束。孕晚期患者选择剖宫产者术前2小时服用nVp200mg。

2产后服务

2.1产后保健:严密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于阴道顺产,其中HiV阳性患者高于阴性患者。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贫血、输血导致传染性疾病。其中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正常剖宫产为21%,紧急剖宫产为35.5%。因此我们严官观察子宫收缩、伤口、阴道出血情况,及时使用宫缩剂,避免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定时巡视,按压宫底,测理生命体片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产妇心理护理:国外研究显示,艾滋病毒阳性孕产妇的心理健康比非艾滋病毒阴性孕产妇要欠缺。50%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适应障碍。护理人员应与产妇进行心理沟通,耐心听取产妇的想法和焦虑原因,给患者讲解艾滋病的有相关知识,说明人工喂养对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的意义。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舒缓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2.3护理:乳汁中可检出HiV及HBV,母乳喂养易发生母婴传播,故应劝导产妇选择人工喂养,以阻断HiV及HBV的母乳传播[2]。产后第二天给产妇以生麦芽、维生素B6口服及皮硝外敷回奶,并采用局部热敷和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清除内郁积的乳汁。此时如有胀痛或出现硬块,应及时处理,严防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2.4饮食护理: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食欲较差,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应指导孕妇加强营养,多饮水,少量多餐,忌油腻、辛辣饮食和海鲜、羊肉等食品。感染HiV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和贫血,产妇进食富含营养和饭食,适当补充铁、叶酸、锌和其他微量元素及高剂量的维生素a。

3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勉出后,要迅速断脐,并严格消毒。严防母血流到胎儿身上。立即擦净新生儿身上母体的血液和体液,尽快吸净口鼻分泌物,擦净婴儿身上的血迹。鲍美娟等指出婴儿断脐后即用0.5%家尔康稀释液进行彻底的沐浴,及早清洗新生儿皮肤、粘膜、头发及外生殖器等污染的血迹、羊水及分泌物。缩短和减少有传染性母亲分泌物及血液与胎儿身体表面接触时间。同时注意新生儿保暖,严防感冒的发生。

3.1严密观察并发症及合并症:严密观察新生儿有无皮肤粘膜破损况、胸痛,咳嗽、气短等症状,观察咳痰性质,有无头痛,意识障碍及抽搐、腹泻、脱水等,及时对症处理。32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全身皮疹,经严格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无皮肤破溃及感染,治愈出院。

3.2婴儿抗病毒药物的服用:新生儿娩出后72h内一次性顿服nVp2/,最大剂量不超过6,aZt2/.q6h,最大剂量不超过6[3]。护士要定时配好药液给婴儿服下,并观察婴儿服药后反应,如新生儿有无酸中毒、多系统功能衰竭和贫血等症状。

3.3人工喂养:由于母乳喂养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机会,人工喂养可以降低HiV阳性母亲垂直传播。因此应选择和实施婴儿人工喂养,降低婴儿的易感性等,指导正确的喂养技术。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3.4新生儿检测和预防接种: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期为应于12~18个月,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未检测HiV抗体之前,不提倡疫苗接种。

4效果

通过实施产后延伸服务,除32例HiV感染孕产妇自愿终止妊娠外,39例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子女于12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阴性17例;于18月龄时再次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

5讨论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和避免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措施。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4],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婴儿从艾滋病感染母亲那里获得这种病毒的风险为25%~35%[5]。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通过治疗和规范护理可以有效阻断和预防。我们通过实施产妇保健、新生儿护理等后延伸服务措施,有效地阻断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降低了和减少了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几率。

参考文献

[1、5]沈庆辉.妇女与艾滋病.云南科技出社,2003.51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关键词:多胎妊娠;围产期;并发症管理

一次妊娠子宫腔内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胎儿,称为多胎妊娠(multiplepregnancy)。多胎妊娠发生率为:1∶80n-1(n代表一次妊娠的胎儿数)[1]。而近年来,随着促排卵药物应用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双胎妊娠51例,三胎妊娠9例,51例双胞胎妊娠分娩时的孕周为35~38w,孕妇年龄为24~34岁。分娩方式为14例顺产,37例剖腹产。102例新生儿中体重为1800~2750g,全部新生儿均健康出院。9例三胎妊娠分娩时的孕周为32~36w,孕妇年龄为21~38岁。经产妇3例,初产妇6例。分娩方式均为剖腹产。18例早产儿中体重为820~2600g,除1例早产儿生后2d因肺透明膜病变死亡外,其余17例痊愈出院。

1.2多胎妊娠围产期并发症主要有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均增多。在多胎妊娠中,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2围产期并发症干预具体实施方法

2.1妊娠期并发症的评估、指导与监测①高危病案归档管理:早期诊断双胎妊娠,即纳入高危门诊,加强孕期并发症的早期预测。②家庭病床的建立:妊娠28~32w的孕妇设立家庭病床,随访1次/1~2w,使心理疏忽的孕妇能得到有效的监护。③围产期健康指导:采用单独授课和赠送书面材料的方式,指导双胎妊娠的孕妇进行合理的饮食、睡眠及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措施。④胎儿联合监护:孕中晚期对双胎儿实施B超、胎心监护、胎儿心电图、胎儿脐动脉血流的联合监护,筛查胎儿畸形,监测双胎儿宫内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

2.2分娩期会诊决策分娩方式及提供良好技术支持①采用集体会诊的方式,根据双胎儿不同胎位、胎先露、孕周和体重决策分娩方式。②对于剖宫产,权衡利弊,主要考虑围产儿成活可能性和生存质量。③产儿科密切合作,共同讨论新生儿处理方案。

3加强多胎妊娠围产期并发症的管理

3.1早产的管理双胎妊娠孕妇中,约有40.49%可发生早产[2],是双胎妊娠最常见的并发症。双胎妊娠子宫过度伸展,常不能维持到足月。为减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生,我们尽早诊断双胎并按高危妊娠早期进行保健与护理。对妊娠28~32w的孕妇设立家庭病床,随访1次/1~2w,使心理疏忽的孕妇能得到有效的监护,从而减少了高危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有早产先兆时即给予抑制宫缩及促肺成熟。对于难免早产的双胎妊娠,在促肺成熟的同时,做好产时的一切准备,第二产程常规行会阴侧切,以减少软产道的挤压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出生后即从脐静脉注入地塞米松,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注意保暖及能量的供给。

3.2妊高征的管理妊高征是多胎妊娠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子宫胎盘血流量灌注不足时可使胎盘功能低下,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对妊高征的早期预防采取以下措施:对孕妇进行严格的体重、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监测;饮食强调以高蛋白为主,适当控制盐及糖和脂肪的摄入量。

4胎儿宫内状况的管理

在并发症的干预中应特别重视胎儿宫内状况。多胎妊娠的子宫缺乏足够空间,胎盘功能不足,可致胎儿宫内缺氧及发育迟缓。多胎儿实施联合监护,早期提供有无胎儿宫内缺氧的信息,及时就诊获得治疗。nSt的外监护方法在胎盘功能减退之前就可提示胎儿宫内状况不良;胎儿心电监护可见两套胎儿心电图波形,判断胎儿宫内是否缺氧,心脏是否异常;B超监测可及时诊断预测胎儿大小、有无畸形等。

重视产后出血问题:多胎妊娠由于妊娠期子宫肌纤维持续过度伸展,失去正常的收缩与缩复功能,比单胎妊娠更易出现产后出血。所以产前应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防止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

5护理对策

5.1产前护理

5.1.1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减轻心理压力多胎妊娠的孕妇及家属常有高兴、喜悦的心情,又有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担心能否顺利渡过妊娠期、分娩期以及孩子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使孕妇保持心情舒畅,减轻思想负担,有利于胎儿宫内发育。护理人员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孕妇及其家属了解多胎妊娠的特点,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有关知识。

5.1.2加强营养多胎妊娠孕妇,孕中期随着子宫的增大,膈肌上升,胃容积变小,要指导她们少量多餐,多摄入高蛋白质、维生素、铁、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食物。教育孕妇不厌食不偏食,主食、副食要合理搭配。

5.1.3加强母儿监护,及早防治并发症孕妇入院时护士必须全面了解整个妊娠过程,收集资料。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护及胎心、胎动变化,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蛋白、B超、胎儿监护仪等。如发现有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和征、贫血等症状须汇报医生并及时处理,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5.1.4卧床休息,间断吸氧指导孕妇24w以后需左侧卧床休息,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吸氧3次/d,20~30min,浓度为1~2L/min,以提高血氧浓度,预防和纠正胎儿宫内窘迫。

5.1.5临产前要做好交叉配血准备,以预防急症剖腹产和产时大出血。

5.2产时护理对初产妇的多胎妊娠,估计胎儿能存活者主张剖腹产。剖宫产时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取左侧卧位15°,避免胎儿娩出过急,胎儿娩出后立即用宫缩剂预防产后出血,必要时宫腔填塞纱布,结扎子宫动脉、输液、输血等抢救,胎儿娩出后进行新生儿呼吸道、脐带处理后转新生儿科。

5.3产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加强宫底按摩,臀部及会阴下方置无菌会阴垫,持续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并记录。腹部加压沙袋24h,注意阴道出血情况。保持会清洁以预防感染,2次/d用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术后6h鼓励并协助床上活动,术后24h协助床下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结论

多胎妊娠孕期并发症多,应加强围产期干预及护理,保证母儿安全。而实施围产期并发症的干预及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符合妇幼保健产科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围产保健的质量,对临床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关键词:凶险性前置胎盘;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36-01

所谓凶险性前置胎盘,是指孕妇存在剖宫产史,而此次妊娠为前置胎盘,且胎盘在原子宫瘢痕部位附着,约38.2%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伴有胎盘植入,导致孕产妇手术过程中发生极严重的出血,引发子宫切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甚至死亡。凶险性前置胎盘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1]。笔者通过对该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以探讨提高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并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提供临床帮助,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产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前置胎盘孕妇383例,其中4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所有孕妇均存在既往剖官产史,妊娠中晚期发生异常胎产式,无痛性阴道流血,先露高浮等,经彩超显示患者的胎盘位位置在子宫下段且覆盖原子宫瘢痕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3.1±3.9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3.6±4.7周;3次剖宫产史3例,2次剖宫产史9例,1次剖宫产史30例;17例存在3次及3次以上人流史,11例存在2次者人流史,6例存在1次人流史,8例无人流史;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检查,其中,行mRi检查者11例。

1.2诊断标准(1)前置胎盘:胎盘低于胎先露,附着于子宫下段位置,下缘可覆盖宫颈内口;(2)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上次妊娠行剖宫产术,本次为前置胎盘;(3)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h内的出血量>400ml,24h出血量>500ml。

1.3治疗方法

1.3.1术前准备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将病情的凶险性、治疗方法、麻醉方式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使他们充分做好心理准备;产科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的情况进一步进行综合的讨论并评估,将胎盘与子宫瘢痕的关系、胎方位进行明确,尽量在避开胎盘的部位设计手术切口;为便于急救的过程中及时输注药物,术前护理人员至少建立两路静脉通路。

1.3.2术中操作胎儿娩出后立即将缩宫素20U、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注射于患者宫体,注意胎盘剥离时是否有胎盘残留及胎盘植入发生。如发现完全性胎盘植入不得进行强行胎盘剥离,应迅速缝合子宫切口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将子宫切除;给予胎盘部分植入者楔形切除,之后缝合子宫;用1-0号可吸收线采用8字缝扎法对胎盘剥离面出现活动性出血者进行止血,也可将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注射于宫体;患者一旦在采取各种止血措施仍未能止血时,应考虑子宫切除。

1.3.3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给予产妇营养支持,腹腔引流管于术后3-5d拔除;观察产妇术后是否出现贫血,并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输血、补液等治疗。

2结果

4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28例,其中,1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子宫切除率28.57%;11例合并胎盘植入,胎盘植入发生率26.19%;患者出现产后出血28例,产后出血率66.67%,平均出血量为(2327.58±352.34ml);4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均治愈出院,未发生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新生儿均存活,未发生死亡现象,其中,早产儿33例,出生后经新生儿科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结论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导致前置胎盘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在分娩的产妇中,凶险性前置胎盘占0.15%的比例,在剖宫产后再次分娩的产妇中占2.94%,约有0.068%的前置性胎盘患者发生植入型前置胎盘,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45.5%,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导致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0%左右。导致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妇剖宫产后,子宫壁形成的瘢痕位于子宫内膜的局部,且发生退行性病变,当患者再次受孕后,底蜕膜的产生发育不良、明显降低了血液供应、扩大了胎盘代偿性的增生面积,发生了前置胎盘。子宫切口瘢痕形成和内膜损伤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重,也相应增加了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患者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异常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特征性征像在超声显示下可以直接反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超声检查对胎盘植入的临床诊断价值也较高;植入性和穿透性胎盘植入在mRi下也能够清晰的鉴别。由于临床治疗前置胎盘产妇的分娩方式是以剖宫产为主要方式,因此,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充分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提前准备血液以备不时之需,术前建立至少两条有效静脉通路,将各种各种危急事件充分考虑到并做好充足的应急准备;宜选择下患者腹正中做纵行切口,术中术野充分暴露以便及时抢救。患者的腹腔打开后,先对子宫下段的情况密切观察,如果血管存在清晰可见的怒张、暴露、充盈现象,则判断为胎盘植入或穿透情况存在;胎盘植入者胎盘的完整性只要不被破坏,自发性出血的出血量较少,切口可采用子宫体部甚至宫底部,切忌不可强行剥离胎盘。由于凶险性前置胎盘术中最主要、最危险的情况是大出血,所以,手术治疗的关键性问题是及时并有效的止血,子宫能否保留也是以此来决定的。术前应为患者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使大量液体及血液制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输送入患者的体内。同时,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由于大量出血和输液造成患者低体温现象的发生。如果未及时有效的控制大量的出血,应及时给予子宫切除术;胎盘植入伴出血较多者可给予宫腔填塞、局部切除、B-Lynch缝合以及子宫动脉结扎等保守性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在全面评估病情后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方式,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保留其生育能力,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降低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本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迄今为止,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我院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1例,通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产科确诊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综合征51例,孕妇年龄22~38岁,平均(29.48±6.5)岁,孕周29-42周,平均(31.2±4)周。临床症状与体征皆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有蛋白尿、水肿;血压135-241/90~150mmHg,伴抽搐12例;眼底改变19例。在Ⅰ级组重度子痫前期18例和子痫5例,Ⅱ级组重度子痫前期22例;子痫7例。特殊表现包括剑突下疼痛或右上腹不适及乏力,肉眼血尿,恶心呕吐;Ⅰ级组中有特殊表现12例,Ⅱ级组15例。

1.2诊断: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为标准。HeLLp综合征根据Sibai等的诊断标准:①外周血涂片有变形红细胞或(和)总胆红素>20.5umol/L或(和)乳酸脱氢酶(LDH)>240U/L;②丙氨酸转氨醋(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③血小板记数50×109/L、

1.3治疗;①解痉、降压、镇静等措施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所有HeLLp综合征患者一经确诊,立即予地塞米松每次10mg静脉注射,q12h,并应用至产后1~4d不等,以改善病情;③对肝功能异常者进行保肝等支持治疗;④所有病例在确诊后24h内终止妊娠;⑤所有新生儿出生后体重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比较Ⅰ级和Ⅱ级HeLLp综合征的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母婴并发症、分娩结局和预后。

2结果

2.1Ⅰ级组和Ⅱ级组HeLLp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对比:血小板(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两组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2.2产妇并发症包括DiC,急性左心衰,急性肾衰,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激性溃疡,心包、腹腔积液,重度贫血,Ⅰ级组产妇并发症19例,Ⅱ级组15例,两组产妇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围产儿情况:两组患者新生儿平均体重1653.5g。早产儿33例,足月儿3例,围产儿死亡21例,其中Ⅰ级12例(新生儿死亡3例,胎死宫内9例);Ⅱ级围产儿死亡7例(新生儿死亡1例,死胎6例),两组产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分娩情况:本组病例均在确诊后尽快终止妊娠,剖宫产30例,其中Ⅰ级15例,Ⅱ级15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9例胎死宫内、官颈条件好、经阴道分娩;4例活胎经阴道自然分娩,分娩后继续降压、解痉,产后阴道出血80-200ml。

2.5HeLLp综合征预后:Ⅰ级及Ⅱ级HeLLp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和肝功能均于产后24h即开始恢复。两组的血小板计数均在产后96h恢复正常,两组的肝酶aLt值均在产后第5天内恢复正常,无孕产妇死亡。

3讨论

3.1有专家认为,HeLLp综合征是由于血小板被激活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害所致。妊娠高血压疾病全身小血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血管内皮损伤,胶原组织暴露,与血小板接触、粘附并被激活,前列环素(pGⅠ2)合成减小,血小板激活释放血栓素a2(tXa2),tXa2/pGⅠ2比值上升,使血管进一步痉挛和血小板聚集消耗,血小板减少。由于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发生溶血;妊娠高血压疾病脂质代谢异常,红细胞膜成分改变,也增加了溶血的易感性。肝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和纤维素沉积使肝窦内血流受阻,肝细胞肿胀性坏死,细胞内酶释放至血循环导致肝酶升高。另外有研究认为,HeLLp综合征的发生与免疫学异常有关。

3.2HeLLp综合征具体治疗措施:①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解痉、降压、镇静,在有指征情况下扩容,以减轻血管痉挛和内皮损伤,有利于缓解HeLL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②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及贫血:输注血小板、新鲜冻干血浆。血小板>40×109/L时不易出血

总之,HeLLp综合征是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且Ⅰ级HeLLp综合征的临床病情较Ⅱ级更加严重,只有及时诊治,适时终止妊娠,才能降低母婴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邓必骏.妊娠高血压神经系统合并症的临床病理研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8,(6)

[2]殷虹,钱志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0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2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胎盘直接侵入胎儿所致。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蔓延,孕妇患梅毒者不断增多,致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其临床表现可因母体体质,受感染程度、胎次、胎儿受感染时胎龄等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得甚为复杂,故护理难度较大。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先天性梅毒新生儿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例患儿中男11例,女9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12例;体重≥2.5kg者16例,5cm者1例;脾肿大5例,其中肋下≤3cm者2例,肋下≤5cm者2例;有鼻炎者3例;有高胆红素血症者7例;血常规提示:所有患儿都有贫血(Hb61~103g/L),白细胞增高者12例(13.1~24.8)×109/L),正常者6例,降低者2例(分别为2.7×109/L和3.4×109/L),血小板降低者9例(21~98)×109/L),正常者8例,增加者3例(380~586×109/L);20例均有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aLt(87~278U/L)、aKp(500~2000U/L)等增高;做四肢长骨平片检查者10例,其中异常4例,主要表现为长骨干骺端致密改变、致密线下方出现横形透亮带、长骨干骺端锯齿状改变、局限性骨质缺损和骨膜反应。

1.2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足量、规范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药物首选青霉素,5万u/kg体重,每8h一次,共10~14天。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给予蓝光照射、白蛋白等治疗。疗程结束应在2、4、6、9、l2个月时追踪监测tRUSt试验结果,直至其滴度持续下降或阴性,治疗结束还应作2年以上随诊观察是否有血清复发或临床复发。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治疗。

2结果

本组病例因病情观察严密、护理评估准确、措施得当,抗梅毒治疗及时,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治愈15例,好转5例,治疗期间20例患儿均未出现赫氏反应。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有明显好转。与母婴密切接触的助产及护理人员经血清学检测梅毒抗体均为阴性,无交叉感染。

3护理

3.1注意病情观察

本病累及心、肝、肺、骨骼、血液等多个系统。因此,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反应,有无发热,梅毒疹,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2]

(1)住单间病房,体温计、吸痰器、听诊器等专用,使用过后用1:100施康液消毒后清洗。(2)治疗和换药用一次性物品、污染敷料应装双袋标记,送出焚烧。患儿所用的包被、衣服全部用1:100的施康液浸泡清洁后高压灭菌。(3)工作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时要戴手套、口罩及隔离衣,治疗护理完以后及时脱手套洗手,禁止给使用过的注射器套上针套,做好自身防护,防止刺伤自己。

3.3皮肤护理

全身皮肤无破溃者可每天沐浴,有破溃者严禁沐浴,给予透气柔软的衣裤、尿布,破溃处可以用3%双氧水清洗后涂百多邦软膏,剪去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肤,不可强行撕去翘裂皮肤,让皮损自然脱落。

3.4眼部护理

并发先天性梅毒性角膜炎的患儿眼部较多脓性分泌物,本组患儿眼部分泌物均较多,予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后,再予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每天4~8次。

3.5骨损害的护理

胎传梅毒的新生儿骨膜炎、软骨炎发生率高,轻者出现疼痛,严重者可有剧痛、骨质疏松和干骺分离,以致假性瘫痪。因此,检查和护理时动作轻柔,用力适度,以免引起病理性骨折。

3.6合理喂养

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儿的康复很重要,可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或随时调整奶量,耐心喂养。对吸吮能力差或不能吸吮者可用胃管喂养,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本组3例患儿给予胃管喂养。

3.7出院健康宣传

向家长强调定期随诊、复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家属梅毒的生物性特性、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患儿出院属于临床治愈,并未达到梅毒生物学治愈标准,交待家长第1年须每3个月检查1次,第2年每半年检查1次,第3年末检查1次,同时复查皮肤、骨骼、肝胆淋巴结和tRUSt,以判断远期效果。

4讨论

4.1传播途径

梅毒螺旋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微生物,除通过性接触方式传播外,潜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传染性,可从完整的黏膜和擦伤的皮肤进入人体[3]。另外接吻、哺乳也能传染。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给予沐浴、清洁经产道带入的血液;避免母婴皮肤早接触及婴儿早吸吮,实行代乳品人工喂养,防止婴儿接触或致后天感染,最大限度的降低再次感染机会。

4.2梅毒的早期预防

尽早确诊新生儿是否已患先天性梅毒,以予早干预,对新生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抽脐静脉血操作简便,对新生儿无创伤,有临床实用价值。

4.3人文关怀

孩子是家庭的寄托,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家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母亲患梅毒的新生儿。梅毒新生儿的母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确诊后的恐惧和逃避现实的心理,特别是在丈夫尚未知情时,害怕出现夫妻情感危机,处于一种复杂的心态中,以致悲观绝望,从而对新生儿冷漠、任其哭闹,不闻不问更不愿积极系统治疗,甚至发生遗弃等过激行为,这不利于新生儿的康复[4]。给予母亲积极的心理支持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支持,充分给予人文关怀,能更好地照护新生儿,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4.4灭菌法

梅毒螺旋体为厌氧性寄生物,在人体内可长期生存,但在体外则不易生存,煮沸、肥皂水及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酒精均可于短时间将其杀死;而且对干燥、温度极为敏感[5]。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不但能促进母亲及新生儿的康复,还能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

先天性梅毒是一种威胁新生儿生命及身体健康的性传播疾病,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做好全程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ynnwa,LightnmnS.SyphilisandHiV:adangerouscombination[J].theLancentinfectiousDiseam,2004,4(7):456―466.

[2]濮伟,陈效华,邢韦韦.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护理[J].山东医药2007,47(22):116.

[3]刘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3):39-40.

[4]王素娇,胡小梅,程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05.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52-0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既往无心脏病症状及体征,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约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5%左右,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4%发生此病。其发病隐匿、病情凶险,早期症状容易忽视,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现将我院6年来收治的10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产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例,患者年龄23-35岁,发病孕周33+5-36+6周,平均34+3周,初产妇7例,经产妇3例,其中双胎妊娠5例。

1.2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有心力衰竭发作,表现为胸闷、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其中烦燥不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5例,心悸、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一例,心率105-128次/min,Bp136-172/86-106mmHg。R23-32次/min,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细湿音。心电图St段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X胸片检查全部显示心影扩大,肺淤血,肺水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其中贫血(血红蛋白

1.3诊治情况: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按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6版。既往无高血压、肾病、其他类型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病史。10例患者心力衰竭发作前指凹水肿7例。1例孕36周先兆子痫入院,疑胎儿生长迟缓,予静脉点滴氨基酸、维生素治疗,日输液量>2000ml,3天后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出现心力衰竭症状。1例双胎孕34周先兆早产入院,予口服硫酸舒喘灵、经脉滴注硫酸镁,地塞米松肌内注射促肺成熟,第三天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1例孕33周干咳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入院,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处理,日输液量>1500ml,第2天查房时怀疑心力衰竭,即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确诊。另外7例入院时表现呼吸困难、心悸,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10例患者一经确诊心力衰竭立即西地兰0.2mg入壶,速尿20-40mg静脉推住,多巴胺60mg及多巴酚丁胺40mg稀释后15-20滴/分点滴,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严格控制液体入量,观察尿量,保持液体负平衡,并控制输液速度,定时监测胎心。心力衰竭控制9例在连续外硬模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心内科医生协助监护,新生儿科医师进产房、手术室监护。1例经产妇宫口已开全,胎吸助产分娩。

1.4结果及预后:10例均抢救成功,分娩15例新生儿,体重1560-2820kg,新生儿生后窒息4例,14例转新生儿科观察治疗,在新生儿科住院7-21天出院,无围产儿死亡。

2讨论

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并发心衰对母婴的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婴生命,心衰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是在重度子痫前期的基础上发生的,主要是外周阻力增加,心肌缺血受损而致的心功能不全。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致全身各重要器官缺血、缺氧,胎盘功能低下,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生长受限,胎死宫内或新生儿窒息。如果能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防止病情恶化,将能改善围生儿预后。

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诱因:(1)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严重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与间质水肿,更促使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因此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容易发生心衰。(2)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更加重心脏负担心肌缺氧,低营养状态,耐受力差,更容易发生心衰,10例中贫血5例,低蛋白血症4例。(3)多胎妊娠孕晚期单胎妊娠血容量平均增加40-50%,而双胎妊娠血容量平均增加50-60%,大约较单胎多增加500ml的血容量。本资料10例双胎妊娠5例。(4)呼吸道感染,肺循环阻力增加,也可导致心衰发生。但心衰的早期症状与呼吸道感染相似,应加以鉴别,尤其夜间的呛咳,常易误诊上感,实为心衰早期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5)血容量的短期快速增加是诱发心衰的主要原因。本资料10例中2例与此有关。故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治疗中及分娩、产褥期均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另外临床上需补充蛋白、输血等处理时、应同时利尿,以防血容量过度增加。

2.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药物治疗原则:扩血管,降压,强心,利尿,并给予镇静,抗感染和营养心肌治疗。治疗时需注意:扩张动脉、降压为主,但同时需要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担,减少心肌耗氧量。在维持电解质平衡前提下应用利尿药,减少容量。

2.4适时终止妊娠及方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病情危急,无论孕周大小,为保证母婴安全,积极治疗心衰的同时,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关键之一。一般心衰控制后就应及时考虑终止妊娠。手术相对安全性来源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利于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更具有病因治疗意义,并有利于胎儿相对早地脱离宫内不良环境。无一例发生重度窒息,均预后良好,这说明及时剖宫产是抢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比较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仅适于经产妇并已经入产程,或宫口开全估计短时间能迅速结束分娩者。凡经阴道分娩者,均应尽量缩短产程,并以坐位姿势分娩为宜。产后不宜子宫肌壁间直接注射催产素来加强宫缩,以免骤然增加回心血量。

2.5预防:(1)病因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发展所致,早期发现可使病情控制在轻症阶段,对重度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解痉、降压治疗,以解除血管痉挛,降低心脏后负荷,同时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情况。(2)诱因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除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外,如上呼吸道感染、贫血、不恰当的补液等都是诱因,避免、控制或积极治疗这些诱因,从而减少心衰发生的危险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重视孕期保健,早发现早治疗,积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治疗母亲疾病的同时如能促胎肺成熟,则可降低围产儿疾病发生率。

总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孕期必须加强产前检查,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同时防止血容量过多,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积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才有利于母亲安全,同时也有利于胎儿发育,提高围产儿的质量,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郭跃文.双胎妊娠合并心力衰竭7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