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三数学教学方法十篇初三数学教学方法十篇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02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跟我的同事们经常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原则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呢?下面,本人将试着结合实际教学例子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探究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潜在功能,建立一个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通过加工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好每

一节课,学生才会乐学。

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等于枯燥无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合理,统一和谐,学生才能自然清晰地接受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坚持“双基”教学,注意适当拓展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考试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才有能力发展。我们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引申、拓展,并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注意总结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大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一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二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三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们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而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

自己感悟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

四、重视信息及时反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将反馈与矫正落到实处,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了解、当天解决,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真实,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准备专门的纠错本,便于学生记住易错的题型。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2、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答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尝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学习进步的甜头,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五、关注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要想他们成功就要在课后多花时间帮助他们。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讲课时不管多生气,多着急,都要忍住,要耐心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六、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铆着劲儿去争、去夺,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后进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后进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后进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意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2011(03).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2).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数学有效性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31-01

初三数学复习是完成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任务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反映复习课枯燥、乏味、无激情。教师感叹为什么讲过很多学生还是会出错?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运用多种复习方法,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主动性

数学复习课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而乏味。因此,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课堂高效期,保持学生的长效注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就学生学习形式、课堂激励手段及课堂教学模式三方面加以改进,将呈现、展示、实践、应用、训练和反思结合起来,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引导性和操作性的学习。尝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优秀生带着学困生一起协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对比与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表现的欲望。为了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困生的潜能,使他们不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

二疏导心理,树立学生复习的自信心

成功来自于自信,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成功。学生在复习阶段,容易失去信心,针对此情况,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做工作,让学生树立信念:“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做到更好!”。其次让每一个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并树立:“只要进步一点就是成功了”的信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如班里有一个学生刚开始时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测试,他考到了80分,比前一次多了几分,我及时找他谈话,刚开始他对我很抵触,以为我会批评他,但我表扬他,并说他有进步时,他很诧异同时也很高兴,并说出了他自己对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我鼓励他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之后,该生在中考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系统整理,让学生不做无用功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是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并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这样就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系统知识出发,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好,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全体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

如初中数学可分为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圆的性质。直线与圆。圆与圆。角与圆。三角形与圆。四边形与圆。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点的轨迹等。

四高度重视,抓住重难点进行全方位复习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3

一、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方便理解,学习容易。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再加上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更高,初中学生又是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学生需要一个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辅助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应用都是在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初中学生本身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具有理解方便,应用难度较低,方便使用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灵活性较高,趣味性较高。初中学生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相对于枯燥的初中数学课本的文字和单一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容易趣味性较高、灵活性较高的学习方法和事物所吸引,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建模思想方法的设计中融入了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第三,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科学高效。初中数学是一门集理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于一身的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在于它重点关注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理念、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初中数学的教学。

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和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上,因此,初中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培养方式非常关键。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2点:第一,培养初中学生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初中数学知识和题目当中,容易出现很多干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信息,或者延伸多个题目和知识点的信息,这些干扰信息很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在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和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提纲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关于《概率》这一知识点的题目:“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有印有1、2、5、6、9、11数字的白色巧克力糖,小明从中随机取1个巧克力糖果,万方从中取1个随机的巧克力糖果,请问小明和万方各拿出的巧克力糖果相加的和大于9的概率是多少?”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快的得出答案。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具有灵活性较高的特点,对于同样的一道初中数学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为有效、便捷的解题方法,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这一要求。

三、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在初中数学题目解题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解题。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中《三角形的锐角与钝角》这一章节知识点的题目为例:“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锐角1为32度,另一个锐角2为43度,而另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钝角为148度,请问这个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哪两个角存在互补关系?”由于这道题目中的信息量和数据量较多,初中学生光从书面的题目文字中来理解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初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方法来建立实际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模型来解题,将抽象难懂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模型,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能力。第二,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研究、总结从而形成的较为理性、科学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因此,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来完成。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能力。

四、结语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三角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16-02

高中实施新课程以来,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大家议论的很多,因初中教材要求掌握较窄或较浅的内容,甚至于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教材“脱节”现象,从而影响到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中,要引导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定义,几项注意”,更不能以题海战术来取代。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数学学习。由于高中阶段给出的概念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充分利用初中学过的数学概念与高中概念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如:初中阶段讲解锐角三角函数时,主要通过直角三角形边的比值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而高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来定义的,造成高中学生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时,受到初中学习的思维定势,用定义解题时只看到锐角,还不能推广到任意角,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引入、表示、性质和应用等各阶段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景,并应用好书中的例子,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身体验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深刻,在理解基础上才容易记住概念。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结合点剖析

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定理采用描述性定义,而高中数学要求对数学概念、定理采用严格的定义与推导。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范围变广,理论性强。而高一数学大部分知识都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教材不熟悉,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认真研读实施新课程后的初高中教材及课程标准,对初中知识有所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来探究新知识。如:初中学的锐角三角函数仅仅限于直角三角形中,而高一的三角函数讲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难度突然增大,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教材,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过渡到高中知识来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梯度的把握

初中教材内容简单,知识难度不大,要求低,学生容易理解,此外课时多,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突破难点。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难度大、要求高、课时少,即使是教学重点内容,老师也没有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加深讲解。初中教材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关,比较直观,学生一般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根据高中教材特点,我们不能用过高的要求来对待高一的数学教学,在高一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知识铺垫,找到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点,有意识地分散难点,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形成新知识。如:初中阶段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梯子的倾斜程度来引入,通过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来刻画的;而高中的三角函数用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来表示,概念范围扩大,并且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因此,讲解数学核心概念、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时,要让他们有反复接触的机会,从中获得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体验它们形成的过程,真正领悟数学核心概念、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特征,不追求“一步到位”,应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法;教学意义;应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面对大量的习题,学生常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树立学生的数学类比思想,将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从中发现这些题目的异同点,再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发现新的知识与理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一、初中数学背景下类比法教学的意义

类比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它是将新旧事物之间相类似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对比,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类比法应用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首先,知识与知识类比.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但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类比,还是需要教师指导完成.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两个相关的知识点作比较,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知识与实践类比.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或者数学理论.因此,数学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有效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数学与其他学科类比.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各种解题能力,这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类似的部分进行类比,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背景下应用类比法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类比思想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在不断学习与练习中,促进学生类比能力的发展.

1.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类比意识

在教师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提高学生的类比意识.只有学生具备了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才有可能有效地运用类比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挖掘类比素材,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相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在课外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中挖掘数学类比素材,启发学生从知识的延伸、相似、互逆等方面思考,并在比较中发现未知知识或者理论,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效率与学习效果.比如,讲解“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形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类比,通过观察与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即是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3.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合理利用类比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将类比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使学生随时都能够感受到类比法应用的优势,并在教师的讲解与不断练习中,增强利用类比法解题的意识,促进类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相类比,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营造一个轻松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比较、思考,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是将全等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换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相等换成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不断实践证明,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相信,随着类比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曹莉萍.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4).

[2]松万军.浅谈初中数学类比思想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6).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6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二)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7

【摘要】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容是教学中一个重点,加之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都在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关于三角形内角相关的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三角形的内角相关教学方法,希望可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教学方法

自从课改之后,初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开始有所改变,越来越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在教学中也因为这种方式令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在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知识点上,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向学生传授实际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背诵与三角形内角相关的结论和公式,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知识的基本背景

三角形的内角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这一内容教材给出的标题是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在正式介绍三角形内角之前,教材从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以及多边形等几个方面作了延伸。这是初中教材中第一次使用几何语言,而主要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定理。学习三角形线段的时候,需要做好学习三角形的角全部内容的心理准备。同时学生除了掌握三角形的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这是为了学习更加有难度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了,因此可以说初中三角形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仅仅增加了难度而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必有心理压力。初中教材中编入三角形的内角内容,主要包括了运用抽象、推理、转化等思想解答问题。在初中三角形的内角知识中有添加辅助线的内容,这是一个学生学起来不那么容易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形内角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三角形的内角以及三角形定理证明。由于推理证明重要的是过程,只要过程正确结论一般都会正确。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比起强调结论要重要的多。

二、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教学方法

(一)利用生动的故事教学

初中生虽然相较于小学生年龄上和智力上都成熟了一些,但是仍然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故事辅助教学。比如在开展三角形的内角知识点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先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例如有三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依次命名为小三角形、中三角形以及大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发生了争吵,大三角形以自己形状大而称大,中三角形以自己有钝角而称大,小三角形则只能认为自己最小,因为它既没有钝角,形状也不大。学生听完了这个故事之后,便会发出笑声,并向老师表达意见,即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不因为三角形的形状、内角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一样的。这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时学生已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了,教师便可以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量一下具体的三角形,并总结结论。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也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工具制定教学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方法,便可以搜集整理网络上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那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需要从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着手。教师可以通过拼图的方法让学生把三个角拼成一个角。让学生理解证明过程和结果,以及证明的关键,即要有具体的原因和具体的结论,否则不构成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于一个结论证明过程的掌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区别三角形内角的重点和难点

三角形内角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应当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区分开三角形内角的重点和难点,以防学生发生混淆,影响基础知识框架的建立。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按照需要添加辅助线的问题。比如一个三角形aBC,有三个角,即∠a,∠B,∠C。当一道数学题目的难度提升之后,要求证明的结论,必须要通过在三角形中添加相应的辅助线,才可以完成整个证明过程。因此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题目中是否缺乏辅助线,然后才应该教学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内容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三角形的知识点相关,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条件。例如在学生开始学习三角形内角的时候,教师们应当首先从三角形的特点、性质开始讲解,紧接着帮助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三角形知识点,即小学四年级学习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内容。当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之后,再开展新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接纳知识的体系。由于新的知识在刚刚接触的时候,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教师则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和时间练习。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然后根据教材内容一点点增加三角形的复杂性。从最简单的判断三角形有几个钝角几个锐角开始,一步一步进入到添加辅助线的环节,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一层一层学习知识的目标。

三、结束语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对还比较浅显,主要的学习目的是给高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系统,只有基础打好了才可以进一步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只有建立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吸收更加优秀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红梅.探求鱼渔欲三位一体的数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5(10)

[2]肖宝莹.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变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3]蒋蜜蜜.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相关教学研究[J].数学天地,2013(9)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构建

一、问题提出

从2001年开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基础教育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作为基础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数学课程也不例外。新课改倡导初中数学课程应该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通过科学启发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使教学方式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教学方法。许多数学教师上课唯一目的便是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解题,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至于学生提出问题、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则是无关紧要的。长此以往,课堂成了教师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场所,学生成了教师灌输解题程序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在不断的减弱。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寻找一条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了一条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全新思路,显现了摆脱教育困境的一线曙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由数学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同时也适应了学生知识生成的需要。可以说,初中数学教学的特殊规律,使得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式虽然是在近代才得以提出,但是其主体思想源自古代。早在春秋时代,伟大的先哲孔子便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下之意是指,非要等到学生出于这种“如饥似渴”、迫切要求解决自己难题时候,才给与启发引导,这就是启发教学的艺术。在西方,启发式教学也有一定的渊源,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苏格拉底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要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教师只是起到产婆的作用。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学的实际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总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凡属使用得体、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本质的因素,即不是依靠灌注,而是较好地发挥了启发性的作用。启发性既要贯穿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也要指导数学课各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它可以说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所以说,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既是完成现代化教学任务的一般方法,又是综合了各种具体教学法、结合了多种教育学思想特点的一种教学论思想。

说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表明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各种各样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或者说是精神实质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说启发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还明确告诉我们,在讨论教学方法之时,绝不能只讨论这样那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方法,而忘却了至关重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如果离开了启发式这个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或者基本的指导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离开了实质,单纯地运用这样的形式,那样的方法,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即使看起来花样翻新,课堂热闹,但是对提高数学课堂效果全然无用,那同“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三、初中数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构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善用启发式教学。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那些途径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1.因人循序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候应该注意初中生的整体特点。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理解、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才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单独的启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善用时机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实际,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讲课节奏、留有学生思考余地,善于运用时机。原则上说,当学生积极要求解决自己所带有的问题,但又难以解决,表现出迫切地期望解决问题时,才是启发最佳的时机,才是需要点拨的时候。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时。我先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性质,使学生明白: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设问,反过来,能否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呢?这时学生会好奇,便会积极思考,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后发现结论。

3.内外结合

课堂是启发式教学开展的主阵地,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一点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设想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一员。此外,启发式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外教学,它是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也可称之为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一种正态良性的互动循环。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时,我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某商店以64元卖出一件衣服,盈利了60%,问该件衣服进价是多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星火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台灯,都卖了64元,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盈亏情况如何?”这样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问题本质,从而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4.精选实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必须有可供思维的材料。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思维,离开适当的材料,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会枯竭、停滞的。脱离实际,没有感性材料作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是违背学生认识规律,因而是不会有启发性的。但当前各种辅导用书、视频资料汗牛充栋,如何在这些资料中精选实例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如果我们在讲课时候不加选择,各种素材堆积在一起,杂乱无章,同样是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所列举事例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第一,举例要有典型性。所谓的典型性,是指对同类事物的代表性。典型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即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他们确切地揭示所要阐明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实质。这对于调动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内容时,很多教师常常感觉到很抽象,难以充分的讲解。鉴于此,我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此引申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存在吗?第二,存不存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有争议了,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必须拿出证据,因而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调动了。这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四根长度为4厘米、5厘米、9厘米、11厘米的四根木条,让学生任意拿出三个来拼成三角形。通过这个典型的事例,学生们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三条线段可能围不成一个三角形。接下来,通过我的分析讲解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第二,举例要有趣味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举例的趣味性,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仍然怀有一定的童趣,并且对于形象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讲授课程中,可以选择来自于实际生活,具有趣味性的例子进行教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直线”一课时,学生对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种简单而抽象的概念没有太多的印象,甚至与“直线公理”相混淆。于是我列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加以讲授,穿珠子时,穿在线上的珠子是“点在直线上”;散落在一旁的珠子是“点在直线外”;汽车在马路上跑是“点在直线上”;出事了开到田里去了是“点在直线外”等等。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例子列举,学生深受启发,并且对于学习几何也充满了兴趣,学习兴趣高涨。

5.养成气质

前苏联研究中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研究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启发式教学较为核心的一点便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经验的人,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几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可见,有时将问题合理地转化,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要想实现自我启发、自我提问的目的,这需要过程、时间和空间,需要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做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学与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凌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启发学生提问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叶小英.初中数学启发性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

[4]杨超.浅谈初中数学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11

[5]谢应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9

1.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1.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1.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1.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1.4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2.1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着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初三数学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与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成功升入高中以后,出现了学习吃力、跟不上课程进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丧失了兴趣,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一、造成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高中,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着新学校、新老师、新班级、新同学,学生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发生变化。其次,学生经历中考升入高中,势必会有一个放松懈怠的阶段,刚刚升入高中,还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再次,学生刚升入高中,就要接触诸如函数、集合、映射等比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也使他们对于日后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有所担忧,产生畏惧心理,这些都可能造成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初中的数学学习,学生接触的基本都是常量,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高中的数学,多是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而且多研究变量,且题目类型多,计算复杂,注重理论分析,较之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学习难度了很大的增加。

此外,初高中的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举例来说,高中数学的几何部分,常会涉及重心、垂心、中心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等内容,而这些知识并不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因此,学生对于这部分高中常用而初中不常接触的概念十分模糊;再比如,初中的数学学习,几乎不涉及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而高考数学中却常出现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初中数学教师的授课,一般都会讲解很细致,且初中数学题目类型较少,一般来说,主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典型例题,课后多加熟悉,就会在考试当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到了高中,学习任务一下子加重了,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且应用形式变化很大,老师很难在课堂上全盘讲解,一般只能选择典型题进行讲授,不能把全部题型类型都讲解得特别细致。因此,高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多思考,多总结,多练习。

(四)课堂容量的变化

由于初中数学的难度小、题型少,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会对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强调,对多种类型试题进行举例示范,还会给学生争取一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内容的巩固。到了高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量大,知识点多,且题型变化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明显增加,教学进度加快,课堂容量也有所增大。

二、解决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教育管理优化

1.认真做好初升高的入学教育。在初中升高中的衔接阶段,各高中应该认真做好入学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入学典礼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衔接阶段对于日后高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到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消除懒散松懈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同时,教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消除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畏惧心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实例,将初高中的数学学习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初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课堂容量、教学方法等存在差异,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对待高中数学的学习;二是使学生意识到高一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解好、学好这些内容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三是请高年级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让高一学生从入学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式教育,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高一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进步和提升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作业布置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进而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现教学环节优化

1.备课环节的优化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通过访谈、进行入学摸底考试等形式,对班级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基础和情况进行了解。针对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进度。

其次,高一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初中的数学教材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都进行了哪些知识点的学习,在备课环节,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对于初中学习没有涉及而高中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之前进行补充;对于像三角形的四心、相似图形以及十字相乘法等在初中只是略微涉及,而高中是重点的知识部分,进行巩固加深。

再次,针对高一的数学教学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以对初中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作为铺垫,取代直接导入高中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以减缓高中数学教学的坡度。

2.教学导入环节的优化

首先,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分梯度教学。教师应采取“低起点、小梯度”的知识导入方式,多进行基础知识的练习,逐步增加教学难度,进而使学生对于新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其次,在高中数学的初始教学阶段,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放缓教学节奏,多给学生一些吸收、理解知识的时间,对于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解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再次,对于难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采取过度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初中学习过的基本函数复习,然后再过渡到高中数学里的从集合观点定义函数的学习。

3.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在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阶段,我们主要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法和新旧知识联系对比教学法来实现高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这里以高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为例,进行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法阐述。众所周知,高中立体几何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空间感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立体几何时,脑海中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空间构图,更加理解不了其空间关系,因而造成了学习的困难。针对这样的问题,高中教师在授课环节,可以自制一些教学用具或者借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立体图形,如粉笔盒、小地球仪等,为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变抽象难懂的空间立体架构为现实存在的实际物体,进而达到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

新旧知识联系对比教学法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新旧对比,分散难点,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这里以高中数学的函数部分为例,进行说明。在初中,函数被定义为“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按照某个对应法则,对于给定的x,有唯一确定的y与之对应,那么y就叫做x的函数。”它所表达的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高中,函数被定义为“设a,B都是非空的数的集合,f:xy是从a到B的一个对应法则,那么从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函数,记作y=f(x)。”它所表达的是集合的观念。由此可见,新旧知识之间是存在关联的,通过这种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三)学习方法的优化

要想真正解决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衔接存在的问题,还要做好学习方法的优化。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数学的不同,认清高中数学在语言描述、思维方式等的特点;二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下复习和勤加练习”;三是使学生转变过分依赖老师的心理,能够积极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同时,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抓住知识点的本质,在变化的试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勤思考多练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结束语

在初升高的数学学习衔接阶段,由于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容量等出现了变化,常会导致学生学习吃力、跟不上课程进度以及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要从三个层面做工作:一是学校层面,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优化,认真做好初升高的入学教育并倡导鼓励式教育,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是教师层面,要在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从备课到教学导入,再到教学方式方法,都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还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化繁为简;三是学生层面,要实现学习方法的优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转变被动式的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唯有如此,才能逐步解决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衔接存在的问题,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学浩.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2]杨益锋.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