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十篇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十篇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53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要对学习的情景进行创新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字音、字形的学习与拼音的识别,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注意力难以集中,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于识字教学的环节便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字的结构组成与内涵含义,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都比较低,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创新识字教学的方式,以灵活新颖多变的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与轻松的学习气氛。

2教例评析法

评析法指选择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际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研讨、分析评价、理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知识,学习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的难点所在,也是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环节。尽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部分对小学语文各种课型的教学要求、一般步骤及主要教法都做了重点阐述,但仅靠课本抽象概括的教法提示对于没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中师生来说还是朦胧的、抽象的、难以把握的,加之有些教学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如果就教法讲教法,仅凭课本的文字表述而不能以实际的生动教例加以佐证,教师难教,学生难以掌握。教例评析法试图将大量的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例引入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堂,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举例验证,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之中,通过创设学习者有兴趣的情境,设置驱动学习者探究的任务.让学习者合作起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环节:

3.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3.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等。

4“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治愈,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2

本次调查从师范学科课程设置合理性方面对师范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在仔细研究现有课程,以及其他同类师范课程设置分析,并参照国家新课标,对师范现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有待开设的新课程作了调查研究,从小学英语教师的视角,提出了有必要新开设的一些课程。

本次调查是从目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角度出发,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发出问卷50份,收回30份,通过这次调查表了解了关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以及种类。所调查老师的在校所学专业、学历以及任教年限如下:

在校所学英语专业的19人,占63%;本科学历的16人,占53%;任教五年以上的17人,占57%。在校所学非英语专业的11人,占27%;大专学历的14人,占47%;任教五年以下的13人,占43%。

由此看出,被调查的小学教师里面,63%为在校所读专业为英语,27%的小学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学历方面,本科占53%,大专占47%,本科比专科学历教师要多一些;任教年限方面,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7%,五年以下的教师占43%,有小学教学经验,了解小学教学特点的教师占了大多数。所以此次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工作在一线的对小学英语教学比较了解的教师的看法,他们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

统计结果显示:收回的调查表一共30份。设计问题共35道,除了第二题有七个选项、第四题有六个选项(a、B、C以外的D、e或F在备注里面标出)外,其他的均为三个选项。

所有题目从师范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四个方面涉及的问题,其中尤其在英语专业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查。从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关于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见实习的比例――

6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是公共课占40%、专业课占47%、教育见实习占9%。即国家新计划列出的比例。

23%的教师认为合理比例为公共课占28%、专业课占57%、教育见实习占8%的比例。1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为公共课占63%、专业课占28%、教育见实习占14%。也就是我们学院目前采用的比例。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小学英语教师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平衡发展的路子。

关于公共课中应该加强设置的课程――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反映的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学的影响重大。

7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艺体类课程,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对教师音乐、表演、体育方面的要求很高。

63%的教师认为人文类课程应该加强。

23%的教师认为自然科学类知识对小学教学有意义。

只有3%和7%的教师认为政治和法律基础类课程应该加强。

另外,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在公共课中,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和英美文学欣赏类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公共课中设置一定课时的由中文老师讲授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

关于教育类课程的问卷――

63%的小学教师认为班级管理课程很重要;50%的教师认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很重要:46%的教师认为学生心里辅导课程有意义;2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重要;27%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与方法重要。

如上数据表明他们希望学习小学非常实用的课程。

关于教育见实习的时间长短、所在学期的调查――

50%和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见实习12周的时间合适和太短,说明教师对教育见实习的时间基本认可,甚至希望增加见实习时间。

63%和60%的教师赞成把见习时间定在大二上学期和大一小学期;77%的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时段在大三下学期比较合适。63%的教师赞成师范教育紧密结合小学,有必要在每个学期让师范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学教学活动与管理。

以下是关于英语专业课设置的调研

关于五门英语必修课调研――

100%的小学教师认为英语试听说非常重要;83%的教师认为英语泛读非常重要;80%的教师认为综合英语非常重要;73%的教师认为英美概括非常重要。67%的教师认为英语语法非常重要。57%的教师认为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课非常重要。

总之,都有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认为这些专业必修课的开设非常必要和有意义。

关于英语教学法。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英汉翻译的设置调研――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学法设置的意义重大,9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的意义很大;8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汉翻译的意义很大。我院现在已经开始有教学法课。可以考虑设置一门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课程。这对于小学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词汇学、语言学和语用学设置的调研――

分别有37%、40%、4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三门课程。所以对于小学教学而言,这些相对高级的语言学、词汇学及语用学知识,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考虑不开设。

47%的教师认为开设英文写作重要,60%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时文,40%的教师赞成开设外国报刊选读,4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网上阅读,5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测试,43%的教师赞成开设小学英语竞赛指导。

关于开设实用的学科――

绝大部分即87%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商务英语会话,旅游英语会话,酒店英语会话之类课程。这说明小学教师认为开设一些实用性的科目,对于师范生的毕业就业会有很大好处,这些科目给学生一个新的起点,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接触除教学以外的新的行业。

关于开设中西文化和二外的调研――

认为这两门学科开设很有意义的教师占67%和60%,认为开设无意义的占33%和44%。这说明绝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二外的开设对于师范生也有比较大的意义,可以给他们一个二外的起点,对于他们的以后的自学以及深造读研等等是有意义的。

有9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语音有意义。6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书写有意义,100%的教师认为开设简笔画有意义,43%的教师认为开设教学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指导有意义。所以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英语语音课程。简笔画也应该成为重点开设学科,英语书写也可以开设训练。其中后两门可以以讲座之类形势出现。

关于课外活动与四级辅导――

33%的教师认为应该多举办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口语竞赛、歌曲、小品、戏剧表演等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3%的教师认为应该强化四级辅导。课外活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受到小学老师的认可,可以考虑在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参与面上面使其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3

摘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深入浅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较辨析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多个方面,理论性较强,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所以与中文类其他课程相比,不少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比较艰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对古代汉语怀有一种恐惧感。要想破除这种恐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深入浅出”。

“深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古代汉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建立完整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通过古今汉语的比较,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而“浅出”则主要表现为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根据《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四步走:文字、词汇、音韵、语法。

从文字入手,先过文字关。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字形与字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体。根据字形所推求出来的经过文献佐证的意义就是汉字的本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源头,这对进一步分析引申义,区别假借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学生了解“四体二用”,学会根据字形分析字义,是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词汇关。过了文字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字形分析字义,再以本义为基础,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学会分析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区别假借义,进而对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读懂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第三步是音韵关。假借义与本义和引申义没有关系,假借义是由读音相同或相近字的相互假借而产生的,所以在分析假借义的过程中,要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知识有所了解。

最后是语法关。如果前三步的学习比较顺利的话,在阅读文选时,词汇、音韵等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法分析就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汉语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无论是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这种古今差异。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通论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讲历史观点,讲古今的不同。”

在古今汉语差异的问题上,难点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从这个原则出发,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讲解为例,从上述的原则出发,确定讲解字词的重点在“都、城、国、毙、鄙、完、乘”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上。同时,近义词的辨析“都-国-鄙-邑”和“侵-伐-袭”也可以作为词汇讲解的重点;而语法讲解的重点则在宾语前置句的分析、双宾句的分析以及副词“请”用法的古今差异分析上。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有语言文字的障碍,同时文化变迁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比较。比较的方法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问题的讲解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来的,所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以将古今汉语中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判断句的讲解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没有判断系词,通过相应的句式来表达判断。接着分析古代汉语“是”的用法:在先秦汉语中,“是”最常使用的情况是近指代词,很少被用作判断系词。

其次,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中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把相似或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有助于求同存异,加深理解。例如“偷、窃、贼”,这三个字的含义同中有异,要想分辨清楚就要仔细比较。先找出使用这些词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荀子》:“故人无师无法而智则为盗,勇则为贼。”用智谋的是“盗”,用武力的是“贼”,都是名词。

《左传》:“(灵公)使鉏麑贼之。”这里的“贼”用作动词,“杀”的意思。

《左传》:“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这里的“贼”用作名词,“谋反之人,大逆不道之人”。

《荀子》:“盗名不如盗货。”这里的“盗”,用作动词,“偷窃”。

《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里的“窃”用作动词,“偷窃”。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盗”“贼”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作名词时,“盗”是“小偷”,“贼”是“强盗”;作动词时,“盗”是“偷窃”,“贼”是“杀人”。“窃”只能作动词,表示“偷东西”,与“盗”同义,但是“窃”不能作名词,“盗”可以用作名词。

最后,对于学术界有分歧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鞌之战》,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31页注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为“箭射进我的手,一直贯穿到肘”,将“及”理解为“动词”。但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及”应当做连词“和”理解。面对这种意见分歧,在授课之前,请学生课下调查比较,判断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在第二节课他们得到了正确合理的答案: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我始入再伤”一句,“再”为“两次”,一伤在手,一伤在肘,所以文选中的“及”应为连词,翻译作“和”。

三、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中“请”的用法为例,“请”字后带动词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第二种用法是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却不太常用,但是在现代汉语的某些常用词语中还保存着,比如我们常说“请问”,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询问某个问题。而“请降”的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投降。

再比如我们常对他人说的“有何见教”“请勿见怪”“见笑了”等等,其中的“见”一概不宜解作“看见”,因为这些说法保留了“见”字的古代用法,是个指代性副词。它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同时又具有指代作用,“见教”即“教我”,“见怪”即“怪我”,“见笑”即“笑我”。结合这样的实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见”字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古代一些表示谦敬的副词,如“惠”“鄙”等,都可以引用通俗的实例来讲解。

四、寓教于乐,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有趣的实例,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句读的作用,可以列举有趣的例子,古时候一个地主跟西席签订的协议,因为没有句读,所以地主的理解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而西席却在协议上添了两个句读,就变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同样的文字,只因为句读的不同,意思可以相差甚远,可见句读在阅读古籍时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和相关音频、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先秦文选中经常出现“鼎”“爵”“豆”“鬲”等器物名称,尽管对其进行字形分析,都是采用象形造字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对这些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如果直接展示这些器物的精美图片,这些器物的形制、大小、功用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古人对五音的称呼“宫、商、角、徵、羽”,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但是如果直接诉诸听觉,那这些枯燥无味的字眼就变成了灵动的音符,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五、用中国古代文化感染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性

古代汉语的教学离不开字词解释和语言现象分析,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来教学,融合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达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左传·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其中“邴夏”“齐侯”和“逢丑父”的位置,“解张”与“卻克”“郑丘缓”的位置,牵涉到古代文化习俗,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一号、二号铜车马图,就能很形象地说明古代一般载人车辆、战车的人员配置。教师介绍,古代车战,一般是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为孔武有力之人,手持类似戟这样比较长的兵器,起到驱逐近前敌人的作用,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要安放战鼓,指挥作战,所以主帅居中。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能理解《左传·鞌之战》后面所出现的文句:“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因为韩厥为军中司马,本应位于战车的左侧,因其父托梦示警,故而居中驾车。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灵活变动,力求“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郭锡良,唐作藩,九盈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

[5]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06).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韩国文化教学示正纠误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日益增多,韩国文化教育在整个韩国语教育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一般来说,韩国文化教育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语言教育一部分的文化教育;另一类是作为单独的文化课,旨在传授文化知识的文化教育。李晶子认为,应在初级语言阶段就开始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开单纯的语言学习,将重点放在韩中文化的差异上,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完美结合①。笔者持同样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授与文化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应该有机融合,无论偏废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一、国内韩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语言教授,轻文化教学。

在国内韩国语及韩国文化教学中,尤其是在大中专院校的基础教学阶段,这种现象仍旧非常普遍。笔者认为韩国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更应避免单纯的语言教学,产生语言与文化教学互相割裂的现象。某些学校的韩国语教学侧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虽然正确掌握语法,但由于不了解韩国文化而在实践时影响了交际能力②。金炳运指出,韩语专业毕业生在一般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尚可,但是在很多正式的诸如会议、谈判等场合中,常常“捉襟见肘”,错误频出。究其原因,除了语言知识以外,最大的障碍是对韩国文化不了解、不熟悉。另外,涉及韩国文化的教材资料有限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至今还没有一套为广大韩国语教育工作者认可,兼顾韩国文化知识,且适用于高校韩国语教学的教材③。而专门介绍韩国社会、地理、风俗、习惯等多方面文化的教材大多割裂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实用性和趣味性都不强。

2.教学中重文字表述,轻文化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如遇到韩国文化问题,迫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一般的解决方法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了解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述和讲解,或者利用视频、图片及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这种方式既操作简单,可行性又高。但对学生来说,相较这种填鸭式的灌输,一场亲身的韩国文化体验将更让人印象深刻。韩国语专业可设立自己的文化体验教室,比如在教学泡菜“”时,带学生到文化体验室亲身体验泡菜的制作过程;学习兴夫和孬夫“”时,指导学生亲自表演古典剧目等都是学习和体验韩国文化的更好方式。另外,韩国语专业学生在课下能体验韩国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一般只是通过国内流通着的一些韩国电视剧间接了解韩国文化,对于韩国饮食文化的接触也仅仅是通过国内的少数的韩餐厅,缺少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韩国文化的亲身体验机会。

3.教学中重“纠误”,轻“示正”。

在教学中,比起教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教师往往更喜欢指出什么是错误的。甚至某些韩国语教师对韩国文化并没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的把握,只是基于自身对韩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就直接给学生讲解,何谈“示正”?笔者认为,对于对韩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做的是示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韩国文化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消除对韩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中韩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同时,韩国语学习者眼中所看到的韩国文化和现实会有偏差,为了防止这种偏差和误解,在韩国语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韩国文化教育④。

二、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与纠误教学法的原则

在中外语言教学实践中,示正与纠误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韩国文化教育中这一教学方法同样适用。傅惠钧教授的论文《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对“示正和纠误”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表述。笔者借鉴其理论并结合韩国文化教学的特殊性,集中论述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纠误教学法的原则。

1.“示正”是基础。

首先,对于对韩国文化生疏或一知半解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做的是示正。“教给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示正”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韩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严谨和有效的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和演示,以便在韩国文化教学中正确使用“示正”这一方法。所谓“示正”是基础,是指教师在韩国文化教学中首先从正面讲解和示范入手,多讲解如何正确地理解韩国文化,告诉学生多理解多练习错误自然会慢慢减少。

2.“纠误”是有效方法。

第二,在这里所谓的“纠误”,简言之,就是纠正学生在韩国文化学习和实践中的错误或理解偏差。一般而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均比较重视“纠误”法的运用。因为从反面入手进行教学,优势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敏感度,增强规范意识。“纠误”是韩国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但使用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数目多,而且式样多,一味“纠误”不一定能够完全奏效。因此,除了纠正他们已犯的错误以外,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⑥。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却有一定的轨道可循。

3.“示正”与“纠误”应结合运用。

最后,在韩国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示正与纠误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在“示正”中可提醒学生怎样的表达是不正确的,而在“纠误”时不忘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双管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纠误”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1.交际中的文化现象。

这一类文化现象在教学中最为常见,而且与语言教学相关度高。首先举最简单的例子,“/(嗯)”与“/(是的)”的混淆使用。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中韩表达方式不同。汉语如要表达认同对方意见,都可使用“嗯”。但是在韩国对长辈,或者级别高的人应使用敬语“/”。所以某些学生在交流时常常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汉语式韩语的说法,对需要尊敬的人使用了“/”。这样在韩国人听来就会觉得中国人不礼貌,甚至产生偏见和误会。此外交际中的文化现象还包括体态语的使用。比如在教学“打招呼”时,老师首先应讲解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者,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与此同时,教师应作出示范,鞠躬并同时复习“”这一句问候语。再比如讲授韩国的“酒桌礼仪”,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倒酒。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饮酒时敬酒者稍稍转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教师示范后可由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示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有在中国,我们经常用招手或者挥手打招呼,但在韩国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往往是不太礼貌的,一般是微笑一下或者是站立鞠躬打招呼致意⑦。在遇到类似的交际中的文化现象时,教师需将示正和纠误相结合,先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然后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更正并强调正确的表达方式。

2.韩国特有文化现象。

这类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俗语、敬语、民俗文化及文学作品中,这类文化现象的特征是具有相对中国文化的独有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较少,而在今后的韩国语学习和交流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类文化现象的讲解,教师首先应该运用“示正”教学法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这类文化。如俗语类:“”、“”、“”、“”、“”、“”、“”等,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可能只知表意,不知内涵,所以经常出现使用上的错误。又如韩语中的敬语,比如在表达“早点睡吧”这一内容时,如果对方是值长辈或上级,则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是至多加一个“请”字。而韩国语则根据敬语与非敬语有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等。最后,在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非常多。比如泡菜(),《春香传》(〈〉),跆拳道(),,等。这些韩国特有文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在讲授时可采用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的方法,先把握这一教学法的三个原则,示正与纠误穿插综合运用,将韩国特色文化客观、全面地呈现给学生。

3.中韩语言文化的偶合、差异现象。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亚洲文化体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上有很多的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因而在韩国语和汉语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⑧。首先是汉字词的使用与把握。韩语中有70%的汉字词,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但滥用汉字词不顾韩语语言习惯就会犯错。如“(×)”与“()”,“(×)”与“)”等。要正确使用韩国语表达,就必须了解韩国的文化,学会恰当使用韩国语词汇,而不是盲目一味地使用汉字词。再有就是汉语式韩语。如下面两组句子:

(1)×.

.(那个男的很小气)

(2)×.

.(今天真丢脸)

如果直译汉语句子中的单个词语,就会闹笑话。再如对于“端午节()”与“端午祭()”这两个概念,若不了解深层次的韩国文化,就会混淆概念。类似实例还有很多。为了防止这种偏差和误解,在韩国语教育中需要进行韩国文化教育。

四、结语

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应该包含文化教育,外语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现阶段韩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韩国文化教学,教师应本着“示正”是基础、“纠误”是有效方法、“示正”与“纠误”相结合运用的原则,运用示正与纠误教学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等,使学生学到更多准确和有用的韩国文化知识,并学以致用,培养语言能力和对韩国文化的理解力。

注释:

①朴春燕.韩语专业学生对韩国文化认识与学习需求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②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③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④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⑤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⑥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⑦徐锦波.在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J].文学教育,2012(2).

⑧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参考文献:

[1]朴春燕.韩语专业学生对韩国文化认识与学习需求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3]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4]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徐锦波.在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J].文学教育,2012(2).

[6]房强.浅析韩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7]张乃禹,金荣玉.韩国交际礼仪手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0).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5

自参加工作以来,教学成绩还是蛮显著的。还记得那年产假回来带了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呀,让不少老师甚至是学校头疼,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一个班学习积极性较高,一个班厌学情绪高,仅有少数学生能坚持听课,大部分学生逃课是其“家常便饭”,特别爱“择师上课”,喜欢这个老师,就给他“面子”,听听他的课,反之,则逃之夭夭。这样的班集体,给科任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那可比登天还难。可是,自从我接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后,不知怎的,学生开始不逃课了,开始上语文课了,甚至还有学生扬言,其他老师的课可以不上,但杨老师的课一定得上!我觉得我没做什么呀,我就是在做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应做的工作,后来才得知,学生对学校换语文老师有很大意见,他们是准备在我第一节课走进教室的时候,要集体把我轰出教室的,没想到是,我的教学方法居然让所有学生改变了主意,取消了“行动”,“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说实在的,我的方法很简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学校毕业班的教室在一楼,教室办公室在二楼,老师们常常听见毕业班教室传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有的老师还认为是音乐课呢,其实,那是我的语文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借用了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学生喜欢唱歌,就让学生课前唱一支歌;学生喜欢诗歌,就让学生课前朗诵一首诗……这样做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很快学生就对我的课产生了兴趣,难怪他们会扬言其他老师的课可以不上,但杨老师的课一定得上呢。当然,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或用多媒体、或用讲故事、或用做游戏、或用一支歌、一首诗、一个悬念……引发设计,激发学生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那个厌学情绪高的班级,学生并不是傻子,他们只不过是贪玩,爱调皮捣蛋而已,这样的班集体,恰好是“藏龙卧虎”之地,老师只要因势利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达到非常明显的效果。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更何况是自己呢,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语文课上,学生思维很活跃,有很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争辩,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现在想来,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课堂研究中提倡的“少教多学”吗?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6

一、拼读法的概念

自然拼读法(phonics)教学在美国,至少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美国本土学生的必修课程。适当的phonics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直接教授母语阅读的方法。美国学者adams(1990)指出,出现在初级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其语音和字母间的对应关系相当稳定,通常能从出现频率最高的37个音组中,拼出大约500个最常使用的词汇。

自然拼读法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发音规则,主要教授学生如何看字读音和听声拼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读音规则,在字母和发音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初级英语中70%的单词在拼读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这种发音规则就不必去翻查字典而能够顺利地将单词读出。正如自然拼读法教学专家Blevins(1996)所说,自然拼读法包含了字母音和形的关系是向学生讲授英语中最普遍的音形关系,使之能解读或拼读单词。这种解读单词的能力是阅读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自然拼读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了解英语单词音与形的关系。

初一年级利用自然拼读法辅助教学,不能像幼儿英语或者小学英语教育中完全借助于汉语拼音中很多音与英语的发音相似的办法教授发音。初中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采用自然拼读法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单词音与形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记忆单词正确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自然拼读法可以有助于学生的拼写记忆以及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认识的字,还都可以根据他的形把这个字读出来。当然,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翻阅工具书,找出这个字的拼音,根据拼音规律,掌握这个字的正确发音。而英语和拼音在本质上来讲都属于拼音文字,是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的。

第二阶段是学习多音节单词读音。

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音节的概念。音节在单词中以元音字组为核心,即有几个元音字组就有几个音节。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大量符合发音规律的多音节词汇让学生去划分,分音节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多音节词汇,进行音节的划分和分音节朗读。

第二步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重读音节。一般情况下,单音节词都是重读音节;双音节词通常是第一个音节重读,其中前缀是不重读的;多音节单词中一般都是倒数第三个音节重读。掌握这三条规律以后,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基本可以读出所见到词汇中80%以上的读音。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信心,提升了他们听、读词汇和掌握词汇的速度和效果。

第三阶段:利用构词法扩展词汇。

在掌握自然拼读的方法后,学生能够大大改善记忆词汇的效率。如果能够利用自然拼读中划分音节的方法与英语词汇学习的构词法相结合,将能够扩展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英语有三种最基本的构词方法:派生法、合成法和转化法。

(一)派生法,也称词缀法。即由一个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另一个词的构词方法叫派生法。

1.前缀。英语中的前缀大多数有一定的意义,通常能够改变一个词的词义,与另一个词合用时能够改变该词的词义,一般不改变词性。常见的英语前缀有,in-(not,in,into),un-(not),non-(not),pre-(before,inadvance),ex-(former),sub-(under,below,lessimportant),super-(greaterormorethan),max-(greatest),mid-(middle)

2.后缀。英语的后缀的词义通常可以用来表示做某一动作的人或物,有时也表示某种抽象的状态或情况。虽然后缀也具有一定的词义,但是主要起转换词性的作用。常见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er,-or,ist,-ability,age,ment,ness,ship

(2)形容词后缀:able,-ible,ful,ish,ive,less,like,ly,y。

(3)动词后缀:en,ify,ize,,-ise,

(4)副词后缀:ly,ward,-wards,-wise

3.词根。英语词汇学上对词根有如下定义,therootisthebasicunchangeablepartofawordwhichconveysthefundamentallexicalmeaningoftheword.初中阶段常见的词根如下有,audi(audit)=hear,bio(bi)=life,cert=certain,leg,legis=law,lingu=languageliter=letter…

(二)合成法就是把两个单词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单词的构词方法叫合成法。如:classroom,afternoon等。

(三)转化法就是词汇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初中阶段常见的转化法有两种:一是动词与名词之间的转化。如waterv.浇水watern.水;二是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转化。如orangen.桔子orangeadj.橙色的,桔黄色的。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构词法的意义、读音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独立阅读时,也能够通过构词法理解词汇的意义,正确朗读生词。

三、自然拼读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与音标教学相结合。据统计,在50万英文单词中,音形一致的占97.4%,属于音形不一致的仅占2.6%,只要教授学生掌握单词中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就不必靠模仿发音来学习和记忆单词,可以做到见词就能读,了解了英语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即可记住单词的拼写,做到听音能写。教学实践证明,自然拼读法是中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的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采取自然拼读法。有些英文单词读音和词形非常相似,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在进行自然拼读教学中,教师要把音发得准确清晰,如果老师的音发不准确,很难帮助学生辨认出单词中的相近音。

2、与传统教学方法相配合。在汉语的环境下,孩子的英文语音输入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使用自然拼读对孩子的阅读理解帮助不大。而且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拼读法读出书中的每一个单词,但并不清楚单词所代表的含义,因而不能理解书中的具体内容。因此,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图片或直接解释汉语意思,让自然拼读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7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

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各科教授法”伊始,语文学科教学法历经多个阶段,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没有摆脱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科教学法是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统摄与整合作用,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和提升。笔者依据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实习指导经历,认为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师范教育课程。目前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矛盾。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教育实习。有教育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很少设置二级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关系不密切;教学法课程关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但又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脱节,甚至有些内容相矛盾。多数高校沿用一贯的老三门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三门,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严重背离,很难起到促进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纵观国外师范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得到了强化;而我们的师范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恰恰相反,学术性没有增强多少,师范性却被弱化了。二是教学法课程和教师被处于边缘地位,课程比例过低。我国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可概括为:比重小、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时量仅及1/4。这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师范生教学常规和基本功不过关,导致师范生难以被接受单位接纳。根据多年的实习带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有以下问题: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口语颠三倒四,教学板书杂乱无章;课堂教学目中无人,教学过程机械死板,缺少灵活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应了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常规不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要强化学生教学职业技能,光靠72课时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活动课(每周两节)。活动课上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综合化,突出师范性、实践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识,将技能训练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单项训练内容主要有教案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件制作等等。综合训练主要有整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和写作教学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观摩评议法、模拟训练法、自主操作法。每次活动课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安排,开始先模拟教学片段,进行单项训练,继而模拟整堂教学进行综合训练,每次训练留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单项训练阶段侧重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而综合训练阶段则要求在单项训练基础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促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整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在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第三,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育见习。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去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时间最好能够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分配在定点学校并固定班级,每班二人,为期一个学期。本人认为这样的见习时间,肯定比“走马观花式”的一星期见习效果要好。教育见习内容是观摩中学教师的现场教学,看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活动,旁听乃至参与语文教研组说课和教学评议等。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与中学语文教育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教育实习。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技能训练的一种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应做好以下下作:1)备课;2)听课;3)上课;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5)试题编写与评改;6)班主任下作。其中上课是最关键的,如条件允许,高师生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上课实践活动。不过,课后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教师应加强督促检查,把各项实习指标落到实处。实习告一阶段后要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教育调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之处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通过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8

   特点一: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大多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发音普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成为师生交流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沟通,逐渐使得留学生和授课教师能够彼此熟悉和接受对方的语音语调及表达方式。特点二: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课堂提问,自备许多原版英文教材,善于使用计算机并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这也给我们授课老师带来了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认真备课,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对于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动态的、要求直观形象反映的对象,可以选择或制作适当的动画、视频,让留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述胸外伤所导致的反常呼吸时,我们引入了一小段动画,使本来生硬难懂的反常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在讲授胸外科基本临床操作时,通过小片段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英文版录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临床操作的方法和注意要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特点三:留学生普遍自律性比较差、缺乏对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的认识,鉴此,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育,我们也非常注意留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由医院医教科的管理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凡严重迟到、早退超过三次的学生将被禁止后续的见习、实习课程,为了避免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拒绝问诊和试教,我们要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必须穿着白大褂,凡着便装或穿拖鞋的学生禁止进入病房进行见习或实习。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态度也由原先的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配合。

   二、参与《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后期临床见习、实习,学院为留学生设置医学汉语课程的学习,并安排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参与该课程的授课。《医学汉语———实习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医院住院部各科室常用的汉语,也涉及门诊常用汉语,具体来说,包括医院各个科室的中文名称、常用药物名称、人体各个结构的中文名称、常见病的中文名称、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报告及病历书写、住院部医生与病人的日常用语、实习医生与指导医生的日常用语。例如《医学汉语———实习篇Ⅱ》第十四课是由我们心胸外科负责给留学生讲授的,课文介绍了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疗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涉及的中文,例如,涉及患儿症状的中文“身材比同龄的孩子小、容易出汗、咳嗽,有时伴有心慌、胸闷等”,有关体征的中文“收缩期杂音”,我们还会给学生展示典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X光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参与该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一方面逐步适应了学生的浓重语音,另一方面为学生后期进入心胸外科见习、实习过程对于心胸外科疾病的判断力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标准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比重远大于其他两种。小学语文是初级的教育基本课程,从拼音到识字,从短文到文章,由于社会应试的影响,老师的教学往往偏向如何获得高分的狭隘思想,让学生刚接触语文便是在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受不到语言和文字在人类历史发展留下的无限魅力。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一方面体现在老师依赖于课本,没有课外的扩展,别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没有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上以“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为主体,然而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积极回答的学生却很少,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起来的兴致,师生间的互动更是少之甚少。众所周知,知识无限,课本内容有限。语文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向前发展,师生互动的缺失可导致不良的师生关系,所以加强在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改善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师生互动在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陈旧,新课改理念的薄弱,师生互动只停留在表面

新课改实施6年来,老师把其理念停在口头,并没有落实在教学方法中,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其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叶圣陶《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老师侧重点都放在了生词、生字,并没有丰富的体现其想要标的天真、纯净的思想概念。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这首诗以画画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老师在完成课堂目标时,利用互动的方式和孩子的天性和强大想象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过度重视师生互动,忽略学科特点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科特点。不能把语文课程定格在书本内容,语文是其他科目的基础,涉及着生活与社会,要将其延伸到各个层面。课外延展中,过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也存在弊端。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与学生一起花费半节课的时间制作纸船,这反而忽略了语文课程应到达的要求和标准,忽略了其特点,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纸船的制作使用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简单表达出来,既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并调动起学生对文章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的“罚”与“赏”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写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听写是教师对学生掌握字或词等知识的最常见的形式,此形式通常存在分数或优良评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行进评价时,时常也带着“罚”与“赏”。“罚”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抄写;“赏”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成绩单上的红花和教师的一句夸赞。对于现存的这种最常见的两种形式,突显的问题会更多,小学生是思想还未健全的群体,教师在接受知识反馈时,应考虑其身心的发展,师生的互动不仅只有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建议

(一)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主要在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尊重学生,赞赏学生,积极的参与其课程的开发,并学习新技术。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观念对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影响十分关键,互动教学理念能够紧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理解,使其深入人心,让新课改的实行落实在实处。

(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性合理进行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篇10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的分析

初中的教学与小学的教学不同,初中的教学更注重深层挖掘知识内涵,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学生需要举一反三,才能应对书本上的各类难题,这就需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常见字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各类文章内涵,鉴赏各类经典古诗词,运用所具有的文学素养创作出自己的文章。当然,学生要想更好地领悟这些教学内容,就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领悟更多的精神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故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受重视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与文字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阅读文章与诗词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将学生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雅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阅读文章在字词使用与修辞应用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巧妙感。部分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让语文学科内容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更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

2.缺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讲解课本知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的控制,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能自由地发表看法。部分教师习惯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觉得没有必要更新教学手段,更很少考虑思想的创新,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这就使初中生丧失了很多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一直都在跟老师的思维方式走,在知识的理解上都是采用背诵方式,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为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用确实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听讲,思考并做好笔记,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时也有条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表现是在学习时打破常规,追求创新,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探讨,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进而演化成为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科学认识,完成学生自主、完善思维能力的构建。

3.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通常来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缺少趣味性的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所以,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们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共同探讨,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