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贸易的意义十篇对外贸易的意义十篇

对外贸易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4:05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1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1.1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着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1.2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2.1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1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温家宝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3.2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3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3.4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4.1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2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2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3

【关键词】市场采购;市场采购贸易;可行性分析

2012年,叠石桥家纺市场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同时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首批试点单位”。这是海门市家纺产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探索,更是叠石桥家纺市场提档升级、持续繁荣的重要机遇。

一、叠石桥家纺市场发展的先天优势

作为全国近代轻纺工业的发源地,家纺是南通一张靓丽名片,而叠石桥家纺而是南通家纺的代名词和全国家纺的风向标。叠石桥家纺产业实力位居全国家纺市场之首,列全国布料及纺织品市场第三名,2012年市场超450亿元。市场占地1000多亩,拥有1万多间经营商铺,形成了以叠石桥市场为核心、覆盖周边5个县区近100平方公里、拥有2500多家生产企业、带动50多万从业人员的家纺产业板块。产品畅销全国近350个大中城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并远销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叠石桥家纺产业链条长、门类全。市场内经营200多个系列、560多个品牌、1000多种家纺,无论是设计环节的花型、款式、配色、样品等,还是生产环节的原料采购、批量印染、加工裁剪、质检包装、物流配送等,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条。尤其是2012年,叠石桥家纺市场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首批试点单位,叠石桥家纺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城际快车。

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具有承接南通综保区和上海自贸区辐射和集聚效应的独特优势,将推动海门更加升入地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对海门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一直以来,叠石桥家纺产品销往世界的主要通关口岸为上海以及南通,并且报关程序相对复杂,企业外贸成本较大、效率较低,即便2012年8月南通海关在叠石桥家纺市场专门设立了临时办公地点,也没有对大部分外贸企业的出口发挥便利功能。而综保区和自贸区的筹建则对叠石桥家纺产业带来了春天,家纺产品进入这两区域内,即相当于出境,就能享受相应平台的优惠政策,并且可以通过国内任何口岸直接放行通关,对外贸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叠石桥家纺市场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内涵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采购地办理出口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特点,一是从主体上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参与主体数量多且成分多元化。二是从客体上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以小商品为主。三是从形式上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融合了内外贸。四是从货物装运看,市场采购贸易拼柜组柜普遍。五是从结算上看,市场采购贸易中现金结算和人民币结算居多。

市场采购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概念和使用范围;二是培育多元,贸易主体,放宽了主体准入;三是进一步简化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增值税征、退管理方式,对市场集聚区的市场经营户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实行了增值税免税政策;四是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通关便利;五是允许市场采购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对市场采购贸易外汇收支实施主体监管、总量核查和动态监测。

三、培育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后天劣势

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首次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自2012年8月“市场采购”新政实行以来,义乌的对外贸易呈现井喷态势。要借鉴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成功经验,切实找准叠石桥市场改革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脉搏。本文就叠石桥家纺市场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后天劣势进行分析。

(一)叠石桥家纺外贸总体水平偏低

虽然叠石桥家纺市场综合实力较强,无论是市场业态、产业规模,还是对外影响力、整体发展水平,与义乌、海宁两大专业市场相差无比,但外贸发展明显落后。2012年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外贸出口额为3.59亿美元,仅为海宁中国皮革城外贸出口额十分之一,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外贸出口额的个位数都不到,可见差距之大。

(二)报关手续繁琐

叠石桥家纺企业一般采用“前店后厂、跨国直营”的外贸营销模式,先后在俄罗斯、罗马尼亚、智利、南非、阿根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300多家境外公司,海外注册商标超过30加。但是,口岸等涉外服务功能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叠石桥家纺市场2012年8月才设立海关办公点,且只能属地申报、无口岸验放权限。同时,南通海关船期长、预期抽检率高,因此,94家从事家纺外贸业务直接出口型企业中,有89家选择上海口岸,另外部分无自主出口权的经营户则通过义乌市场拼箱出口。

(三)缺少有实力的货代公司

叠石桥区域94家外贸家纺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过程中基本全部都是委托或雇佣包括货代、报关、船代或无船承运人等中介服务机构。据统计,这些中介结构50%是上海地区的货代公司,30%是南通地区的货代公司。按照被委托雇主企业数以及业务量综合排名前5为货代公司中,仅有一家为南通市境内的货代公司。如果按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特定区域、特定主体和特定通关地”实施条件,今后叠石桥家纺专业市场境内必须自我培育或大力引进这些有实力、信誉高的外贸中介服务公司。

(四)对外贸企业吸引力不够

因为退税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一般贸易转做市场采购没有可能性。根据国家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商品平均退税率已达到15%以上。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从叠石桥市场采购的商品实行“免征免退”政策,参照义乌新政,目前义乌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义乌“市场采购”试行企业每美元出口额补贴3分人民币,即大约补贴0.5%。若一般贸易专做“市场采购”,增值税则不能退,所以正规纳税企业一般也不会把一般贸易转做“市场采购”出口。

(五)社会影响大但专项政策少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采购”新政,享受了商务部等8部委的国家层面的政策优惠,如商检按照自检、验证、核查实施分类监管,可使80%左右的商品实行窗口审单放行;国税试行“免征免退”税收政策;同时义乌市政府给予参与试行的义乌本地企业一定的财政扶持。

此外,为加强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浙江省成立了以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的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市场采购贸易新政的实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反观叠石桥家纺市场的市场采购新政,自被商务部确定为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单位以来,都是叠石桥市场管委会来组织实施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过程。叠石桥家纺专业市场虽隶属省级开发区,但政策扶持相对不足,推行困难重重,起色较慢。

四、总结

结合上述优劣势分析,要深入推进内外贸结合市场试点,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家纺用品国际贸易区,我们认为,必须做好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自“市场采购”新政实施以来,义乌出口呈现成倍增长现象。但是我们也发现,义乌外贸出现井喷现象,很大部门的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回归”。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实行条件是“特定区域、特定主体和特定通关地”,浙江省商务研究院课题组调研发现,“市场采购”新政实施前,经义乌以“旅游采购”方式的出口小商品的名义主体中,很大一部分在江西、重庆、深圳等地注册的公司,新政后,经义乌海关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小商品的主体中,义乌和金华本地的企业数量上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一般贸易以及周边地区并未产生影响。

第二,由于经营基础、发展环境、市场体制和发展思路的不同,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叠石桥家纺市场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从从经营商品来讲,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170万种商品,综合商品特色明显,而叠石桥家纺市场只是经营一个大类、200多个系列的床上用品专业市场。从市场依托来看,叠石桥家纺市场为生产基地型市场,而义乌则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集散地型市场,仅义乌进口商品馆就引进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种境外商品。从内外贸结合程度看,义乌目前是外贸为主导,叠石桥市场仍以内贸批发为主、外贸供货出口为辅。义乌市场由于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实行“市场采购”新政,简化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增值税征、退管理方式,提高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通关便利,故而新政具有实施意义。而叠石桥市场出口贸易在海关类目处理上只有一个类别,没有简化通关手续的意义。

第三,要培育叠石桥市场经营户的“走出去”意识。叠石桥市场的经营户尤其是叠石桥区域的不少本地经营户,普遍缺少“走出去”,走出国门做生意的意识,他们只想做国内批发贸易。本地经营户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普遍落后于义乌商人。甚至于,地方政府给予免费企业展示自己商品的机会,他们都不乐于参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一般贸易的外贸企业本就没有吸引力,要培育好叠石桥家纺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首先要培育经营户走出去的做全球生意的意识。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4

趋势近年来,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市场平台、网货资源、物流网络等优势,特别是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近两年,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2012年商务部出台了《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外贸发展、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国六条”,将从多方面促进外贸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促进外贸“国六条”的支持对象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2013年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由商务部会同发改委、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9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指出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纳入海关的出口贸易统计,提出了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支持政策以及出口检验、收结汇等6项具体措施;2013年浙江省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2〕24号)重视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实施“电商换市”总部署;《义乌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义乌市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来培育和扶持。义乌具备市场、物流、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政府工作重视四大优势,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的主攻方向。义乌这个中国小商品外贸中心正在以此为契机,实践着以外贸电商再造义乌的新思路。外贸电商即跨境电子商务,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交易。外贸电商敲开了无国界网购大门,这对义乌中小企业是利好,突破传统外贸销售模式制约的跨境电商俨然成了义乌中小外贸企业新的贸易增长点。

2、现行义乌外贸企业出口呈现新的特点

2.1贸易链缩短

随着平台经济的出现,义乌外贸电商的强劲发展,当前贸易的趋势是主要绕开了国外进口商和国内出口商,对义乌制造商而言,可直接与客户接触,减少了环节,缩短了贸易链,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无疑可以使利润最大化。

2.2订单碎片化

全球贸易新形势,国外买家采购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不景气条件下采购更加谨慎,订单从以前的集中和计划到现在的分批和随机,小批量、多批次正在形成一股新的采购潮流,更多的终端批发零售商直接上网向义乌厂商采购,呈现出需求的碎片化和订单的碎片化。从一个100万的订单到10000个100的订单,即“蚂蚁搬家”式的订单现象为义乌外贸企业赢得了在“寒冬”季较丰厚的利润,订单碎片化也极具吸引力。

2.3出货频率越来越快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微经济”大潮席卷而来,“微经济”的力量已经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茁壮成长,蔚然形成庞大的经济力量,海外大量“草根”买家迅速涌现,小宗外贸快速崛起,国外客户下单的频率明显加快,因此义乌从事零售和小额批发的“微企业群体”成为一代外贸网商,是大好入市机会,出货频率越来越快。

2.4产品结构调整明显

外贸电商是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的应用,靠低附加值,靠成本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结束,从事外贸电商的企业须进行产品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来转移,这才符合网销市场的需要。义乌企业已开始运用电子商务新模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并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经营特色,已催生义乌对外贸易新的崛起。3.5“订制化”与“个性化”服务凸显“微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个性化消费已十分明显,紧随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义乌企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来满足境外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导向凸显,为客户提供订制化的产品,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是当前义乌企业赢得市场的利器。“差异化”、“订制化”与“个性化”已成为义乌企业清晰的外贸电商发展趋势。

3、义乌外贸企业转型外贸电商创新发展策略

3.1产品营销到文化营销转变策略

外贸电商背景下市场已经由大众化市场转化为细分市场,要求产品必须有较高的附加值。而文化营销是产品的最大的附加值,它的长期的价值效应远远超出现在的品牌和形象这些表层的价值标的。文化价值是深层的和长久的价值取向,它会穿越历史的时空、跨越社会阶层、永葆青春活力,外贸电商的平台能否吸引消费者,进而成为忠诚的消费者和稳固的持续增长的市场,就要产品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由此义乌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电商营销活动应由单纯的产品营销模式转变为文化营销创新模式。义乌有不少发展外贸电商较为成功的企业,事实告诉我们细分市场和加强文化营销更能有效地占据市场和扩大销量。

3.2品牌与创意“双轮驱动”创新策略传统外贸销售模式下,外贸企业处在不断的价格竞争中,利润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国外客户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山寨”、“拼价”恶化环境,“仿品”已经没有市场了,客户更需要创意产品也愿意尝试新的品牌。因此义乌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自创线上品牌,树立创意+品牌化“双轮驱动”发展意识,提升义乌外贸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在客户体验上、品牌上率先有建树的企业是未来能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义乌制造的附加值在提升,转型升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3.3个性化服务策略

电子商务最核心的经营思想之一就是个性化服务,是把消费者从群演变到人,体现了消费者为核心的思想。把市场细分到每一位国外客户,从用户的细微需求入手,虽然会增加企业人力等的成本,但是便于企业获取大量的产品订单。基于外贸电商背景下,个性化已经是营销手段的重要策略,是义乌外贸企业发展外贸电商的一种必然趋势。

3.4外贸电商平台交易规则和政策的分析策略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5

【关键词】外贸战略;改革开放;tpp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及相关研究综述

外贸战略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路线及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曾提出过“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三来一补战略”、“多元化市场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外贸结构扩大内需战略”等外贸战略。

商务部在广交会举行的“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会”上首次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2010),提出到2030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这个目标分个阶段: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在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商务部的这份报告明确了建立贸易强国的目标与步骤,以及相应的外贸政策。北京工商大学举办“首届贸易强国论坛”(2010)提出了贸易强国的六大条件:1)贸易强国必须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2)积极参与国际分工;3)服务产品贸易额比重大;4)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5)货物贸易规模大;6)对外开放度大。

关于中国外贸战略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掀起了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冲击,外贸战略研究主要围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个主题,研究应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第二个高潮是在2013年之后,随着美欧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以及美国加快推动tpp,针对中国的地区主义抬头令学界再次关注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耿莉萍1(2008)率先提出了调整中国外贸战略的迫切性。李亚芬2(2010)强调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调整中国外贸战略。余华3(2010)首次注意到外贸战略调整需要金融支持。胡麦秀4(2012)认为中国应针对美国的tpp战略及时调整外贸战略。蔡亮5(2012)分析了日本通过加入tpp,支持美国在战略上“重返亚洲”,配合美国牵制中国在东亚发挥影响力的战略布局。翁爱云(2013)6强调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战略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享有独立的强有力中央政府。胡鞍钢7(2013)提出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继续奉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

综上所述,按照研究视角划分,当前外贸战略研究大多数从外贸本身进行研究,少部分从金融、改革开放、地缘政治的视角进行研究。本论文倾向跳出外贸研究外贸战略的研究方法,强调从政治、军事、法律等综合视角研究并制定中国外贸战略。

二、英德美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及对中国启发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外贸就伴随这资本主义而迅速发展,成为近现代国与国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英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外贸战略最具代表性,因而,研究这三个国家对外贸易战略对制定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借鉴意义。

(一)英国的外贸战略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前200多年,也即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大航海时代以来,重商主义是欧洲的主流思潮。英国在重商主义外贸战略的引导下,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及外贸管制外贸战略,将航运业和渔业当做后备海军力量予以扶持,将殖民地当做宗主国的财富和资源予以盘剥,将打击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海军力量作为军事目标。在《国富论》出版前13年,也即1776年,英国已经粉碎了西荷法的海军力量,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当时的英国的外贸战略除了充分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特点,更强调军事力量对外贸的护航。

随着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及在国际贸易中领导地位的奠立,英国有实力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作为宣判重商主义死刑的《国富论》强调自由经济与自由贸易,而当时英国工业革命为推行自由贸易创造了条件。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但是,他从来没有否定重商主义关于国家军事力量保卫经济利益的观点,他强调“君主的首要责任,即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入侵,只能靠武力手段来履行。”重视外贸战略背后的军事力量将英国从海上霸主送上了世界霸主的位置。

(二)德国的外贸战略

与俾斯麦铁血政策一并为德国近现代工业的成长与壮大保驾护航的近代德国外贸战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源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希.李斯特。面对质优价廉的英国产品,为了保护德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李斯特提出来贸易战略分阶段学说,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保护幼稚产业,等待幼稚产业发展壮大后,再实行自由贸易,同时,李斯特不主张用行政手段保护,而主张用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保护,不主张保护农业,而主张保护工业。以李斯特保护主义理论为基础制定的德国外贸战略,把“自由”与“保护”作为实现“利益”这一唯一目标的手段。

坚决地反对斯密自由贸易的李斯特,对军事力量的态度与斯密的观点却是完全一致的。李斯特认为“军事力量比财富更重要”,市场秩序与财富需要军事力量去保护。

(三)美国的外贸战略

作为美国建国初期财政对外贸政策的制定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却更愿意接受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观点。汉密尔顿坚持李斯特的观点,强调美国这样的年轻国家不能与英国这样的老牌制造业国家竞争,主张实施进口关税,限制原材料出口,给予出口企业赞助和补贴。19世纪美国式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政治上体现为奉行“不介入欧洲事务,也反对欧洲干预美洲事务”的门罗主义,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式贸易保护主义战略针对性明显,它是对英国实行保护主义,而对美洲国家则主张自由贸易,带着“孤立”色彩的门罗主义实质并不是主张“孤立”,而是把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注重美洲内部的合作,这也是区域合作思想的萌芽。

第二,相对于英德,美国外贸战略除了强调贸易保护,更加重视“进口替代”与“区域合作”,这与美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是有关系的。

第三,强调运用军事与法律力量护航外贸战略。一方面,汉密尔顿非常重视发展美国海军和远洋商船队,他指出“建立合众国海军这一目标,由于将利用所有州的资源,因而远不像建立任何一州或部分的半脸的海军那么难以达到。”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强调运用法律手段与力量,他坚决反对欧洲列强之间转让美洲殖民地,主张在西印度群岛及海域展示美国海军力量。从法国人手上购买路易斯安那州,尽管最终未能经他手,而由杰弗逊完成,但是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外贸战略,而且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战略重视“大棒”与“胡萝卜”互相配合,“大棒”就是军事力量,“胡萝卜”就是法律力量。美国的外贸战略对军事与法律的同等重视,相对于英德对军事的偏爱,不仅是进步,也对中国外贸战略更具参考价值。

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放弃门罗主义,走出美洲,对外贸易战略也由贸易保护主义转向了自由贸易。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列强的城市、工业、财富、人才,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美国通过北约在军事上控制西欧,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会在金融上控制世界经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系。作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积极参与者与主要制定者,美国是国际贸易中的最大获益者之一,在大多数领域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但在若干涉及美国切身利益的高科技领域,美国又实施保护主义措施。20世纪美国外贸战略出现两个转变:

第一,美国强调自己主导的全球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在产业升级及转移的客观趋势下,作为倡导及维护自由贸易的美国必须放弃某些产业,其实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主动放弃,美国将服装鞋帽、锅碗瓢盆、电视制制造等产业转移到日本、东南亚、中国。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放弃的产业主要是中间产业,即制造业;对于两端的产业,即高科技与资源、农业、能源,美国始终抓住不放,因为控制了产业两端,即掌握了创新与控制了成本,可以调控整个产业链。

第二,美国重视运用汇率、利率等金融手段。1992年,美国通过汇率手段逼日圆升值,消灭了主要贸易竞争对手。随后,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一举控制东南亚经济命脉。美国华尔街金融力量对世界经济的调控更显突出。2008年本来是美国的次按危机,却能巧妙地通过雷曼兄弟破产及一系列金融伎俩转移为欧洲的经济危机,同时,通过Qe施刺激中国轻率出台4万亿计划而延误了转型升级。

20世纪与19世纪美国外贸战略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军事力量。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依然效仿之前的列强,重视军事力量对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持,在世界主要航道、战略资源地区都设置军事据点派驻美军。一旦某个国家破坏了“贸易自由”,不仅以维护贸易自由的名义予以打击,而且以“独裁”的理由予以颠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战略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不同的国情及所处的时代决定了采取不同的外贸战略;其次,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战略,都离不开军事力量、法律力量、金融力量的支撑;再次,英德外贸战略重视军事力量,而美国外贸战略重视综合运用军事、法律、金融力量。

三、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及政策建议

2014年是转折之年。中国经济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正以新的目标,按照新的步伐进行调整与发展,中国外贸战略随之进行调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新外贸战略包括三个内涵:

第一,中国外贸战略的目标选择。中国外贸战略不是“创汇”而是“国强民富”,其中“国强”与“民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民富”的“国强”是不可持续的,让外贸惠及13亿人民,让外贸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才是中国外贸战略的目标。

第二,中国外贸战略的方式选择。至于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战略的选择,中国应该选择自由贸易战略,这是因为,首先,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其次,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对于已经加入wto并成为荣登世界工厂的中国,充分利用wto规则反对借低碳、环保、绿色旗帜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巨任务。

第三,中国外贸战略的手段选择。历史上任何一个经济大国,无疑都是以自由贸易为旗帜,或者在经过贸易保护主义阶段后,随着国力的强盛,最终会转向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外贸战略要强调运用法律力量与金融力量,呼呼强大的海军与金融力量的配合与支持。

具体政策建议为:第一,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及相关法律体系。纵观世界大国,外贸战略从来不是依靠政策与行政手段去推动的。第二,重视发挥金融及跨国公司的作用,重视通过人民币汇率的调控以及其他手段与工具,站在更高层面推动外贸战略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韩玉军.《国际贸易实务》,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4月第一版.

[2]皮德.帕雷特主编,时殷弘等翻译.《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翻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商务部研究院:《后危机时代中同外贸规划由大转强"路线图”》.

[5]金圣荣.《贸易战:全球贸易进化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注释

1耿莉萍:《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与外贸战略调整方向》,《商业研究,2008/06.

2李亚芬:《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战略转型》,《国际金融》,2010/03.

3徐华:《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与金融支持》,《金融经济》,下半月007(2010):3-4.

4胡麦秀:《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情报杂志》,2012,31(9):81-86.

5蔡亮:《挑战与动因:日本参加Htpp谈判的战略意图探析》,《日本问题研究》,2012,26(4):7-14.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6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趋向自由化,各种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非关税壁垒逐步被取消,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和约束。突破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已成为必然。新贸易保护主义在此背景下诞生,它是一种新式贸易保护主义,其目的仍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新的全球贸易条件下,寻求以新的形式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实施贸易保护,以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从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向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延伸,保护范围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延伸。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保护的隐蔽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双刃性、手段的多样性、技术的复杂性等特点。它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通过贸易保护,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目标,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

2008年由美国金融海啸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当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对经济对出口有很大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2009年3月16日,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oreigninvestmentreviewboard)公告称:就中国铝业公司195亿美元增资力拓的交易案,审查期限将再延长90天。3月27日,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wayneswan)表示,出于国家安全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五矿集团对oz矿业的收购若包含prominenthill铜金矿资产,交易将不予以通过。一桩普通的商业收购最终以国防安全的理由被否,中国五矿集团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ozminerals公司高达18亿美元(26亿澳元)的收购遭澳大利亚政府否决。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的声明再度重燃了目前在全球逐步升级和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纷争。在美国众议院2009年2月份通过的《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buyamerican”(买美国货)这一条款赫然在列。新贸易保护的手段林林总总,但其特征却有迹可循。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兴起于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技术壁垒为核心,体现出更复杂、更隐蔽、更歧视、范围更广的新特征和健康、安全、环保等新内容向着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动态趋势。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其中,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名单越拉越长。这次经济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涉及范围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全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共识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贸易、服务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危机的负传递加快。在美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买美国货”条款的示范下,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几乎所有国家都不能置身局外。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工业、弱小的新兴工业或与国内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主要涉及传统货物与农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坚持对传统的幼稚工业、弱小的新兴工业的保护,还把保护范围扩大到新兴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以及知识产权等领域,而且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由以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为当下的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目前,可以说受到保护的商品已经涉及各个行业,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区域化和集团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正逐步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显而易见,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在当今世界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经贸集团遍布全球。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04年,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只有12个岛国(地区)没参加任何rta。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利弊双刃性。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歧视问题,有时公然违背了发展中国家加入wto法律文件中有关措施启动的前提条件,严重违反wto一贯倡导的公平贸易原则。比如我国一些日常用品进人美国市场时,美国常常夸大事实,认为对其构成市场威胁,单边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在多边贸易体制内部,形成了发达国家一直控制和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对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正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加速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归来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

形式隐蔽性。传统贸易保护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则不同,其隐蔽性极强。以经常被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它的隐蔽性在于国际贸易规则上没有被禁止,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基本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wto赋予了成员国可以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权利。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这项权利制定各项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以形式上的合法性掩盖其贸易保护之实。

方法复杂性。新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中的关税、许可证和配额复杂得多,涉及的商品非常广泛,评定程序更加复杂。比如,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形式多样,每一种形式本身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以产品质量认证为例,产品质量认证包括安全质量认证、性能质量认证、卫生环境质量认证。产品质量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产品质量评价、监督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出口产品只要加贴了这种标记、标志,就等于获得了产品安全质量信誉卡,就容易被海关、进口商、经销商和各国的消费者接受。而以产品质量认证为形式的贸易保护手段则很难被分辨或指责。难于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难于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

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可以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下,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的今天,完全靠单打独斗已很难适应,我国应充分利用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和东盟的主要对话国,应实质性地发展同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加快同东盟一体化进程,提高本国的竞争实力和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同时,我国应最大限度的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一切可能的公开场合,积极开展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

增强环保意识,运用环保壁垒维护我国正当利益。为了保护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从自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紧跟国际标准发展绿色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团结国际力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采取歧视政策,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绿色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从外国进口的产品进行适度的限制。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严禁国外不符合我国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商品流入我国。

充分利用wto协商机制,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我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解决双边和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面对一些国家对我国反倾销和采用保障措施调查,有的国家滥用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劳工标准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甚至个别国家利用“特殊条款”对我国制造麻烦等情况,要掌握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处理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的能力,改善贸易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增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迎接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尽快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改变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无人应诉或应诉者寥寥的被动局面。

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法规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研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有关信息,引导企业避开贸易壁垒。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研究。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国外贸易保护的数据库。及时搜集世界各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的变动信息,动态监控及预测出口商品遭受技术壁垒的状况,建立相应的国外贸易技术壁垒数据库,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并预警信息,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统一国家标准,建立健全适合wto规则的法律制度和壁垒体系。针对我国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的事实,政府应借着入世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积极借鉴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研究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反倾销、环保条例,建立健全适合wto规则的法律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壁垒体系。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传统的关税,特别是新兴的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我国市场,求得贸易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

采取的对策

加强学习,掌握规则。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应全面、准确的学习理解wto规则,只有全面了解了国际上通行的贸易程序和法律规则,才能面对不同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的放矢,泰然处之。在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裁定结果中,我国企业是“输多胜少”,就是因为没有熟练掌握运用wto游戏规则、国际贸易规则等。所以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学习、了解透《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倾销协议》等文件和协议,把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质,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合理、合法地保护自身权益。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7

incoterms2010的实施已经3年,对于其在国内贸易的运用在我国相对较少,其原因虽在于该惯例对于只进行国内贸易的商人而言并不是非常熟知,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该国际商业惯例从其本身含义到性质的误解。从其理论含义、性质及在我国国内贸易的实际应运出发,对其进行正确解读,对incoterms在我国的国内贸易中的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

贸易惯例;法律适用;区域集团;运输方式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63-02

incoterms本意为internationalCommercialterms(国际商业术语)的缩写。国际商会出版并修订的incoterms2010与incoterms2000相比新特点之一就是incoterms2010在序言中明确指出其适用的范围不仅仅为国际贸易,而且扩展至国内贸易。虽然推行的时间已有三年,但在我国的国内贸易中依然较少应用。应用国际贸易术语对于贸易双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磋商环节、明确双方各自的义务,因此当其适用于国内贸易时,理解其理论含义并认识到其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inCoteRmS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的理论依据

1.1国际商会对incoterms应用范围的规定

incoterms(《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商会(iCC)为统一各种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于1936年制定的,早期版本的标题为“internationalRulesfortheinterpretationoftradeterms”,其缩写为incoterms。由其标题来看首先本意并未否认贸易术语适用于国内贸易,只是为规范术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而制定了国际规则对其进行解释,因此在理解incoterms时本身就不应该缩小其应用的范围。随着国际贸易实务中其缩写的普遍使用,到了2000年时,incoterms2000正式成了正标题,原来的正标题改为副标题“iCCofficialrulesfortheinterpretationoftradeterms”,至于incoterms2010则将副标题再次改为“iCCrulesfortheuse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tradeterms”,即“国际商会制定的适用于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术语通则”。从标题的变化可见国际商会对于贸易术语的使用更加强调其在国内贸易亦可应用。

作为incoterms2000的修订,在incotcrms2010在引言部分明确指出,“incoterms2010正式认可所有的贸易规则既可以适用于国内交易也可以适用于国际交易”,“incoterms2010在一些地方明确规定,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有义务遵从进口或者出口的手续”。同时延续incoterms2000,在incoterms2010的a2/B2和a6/B6条款中,保留仅在适当的时候(whereapplicable),才有义务完成进出口清关手续。通过这样的规定,可见incoterms2010更进一步突出了贸易术语的国内贸易适用性。

1.2inCoteRmS的性质

incoterms的性质为国际贸易惯例是我国实务界的一个基本共识。虽然关于国际贸易惯例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观点,但通常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时间中逐渐形成的一些通用的习惯做法和通例。”权威性的法律规定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205条第2款:“贸易惯例指进行交易的任何做法或方法,只要该做法或方法在一个地区、一种行业或一类贸易中已得到经常遵守,以致使人有理由相信它在现行交易中也会得到遵守。”国际商会制定的incoterms所解释的贸易术语是长期贸易实践的习惯做法,按照incoterms的宗旨能够提高买卖双方的贸易效率,更好的平衡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因此在国内贸易中,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制定国内货物买卖合同时也可选择这一商事惯例,以便利和规范双方的交易行为。同时作为贸易惯例,其基本原则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因此在国内贸易中,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制定国内货物买卖合同时亦可改变某些条件使之便于进行国内交易,如FoB按照incoterms的解释后随地点为装运港,但如果买方要求货交目的地,也是可以的。

2inCoteRmS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情形

incoterms2010适用范围修订的原因在其前言中进行明确:“在世界许多地区,商业集团如欧盟使得不同国家间的过关手续不再重要。所以,incoterms2010正式认可所有的贸易规则既可以适用于国内交易也可以适用于国际交易”。可见对于国内贸易,incoterms作出以“关境”作为划分界限的理解。因此,incoterms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区域集团国家间的贸易合同,另一种是一国之内的纯国内贸易合同。

2.1inCoteRmS在区域集团国内贸易中的运用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和扩展,大多数国家都成为一个或多个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这些成员之间的贸易由于互相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形式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欧盟、东盟等区域性贸易集团,集团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边境手续的办理不再是必要的,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货物买卖,其实与国内贸易并无差别。这与国内贸易中适用贸易术语存在着共通性,因此根据incoterms2010其成员国之间对已经这样“国内化”的买卖合同便可使用国际贸易术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合同的当事人的营业地在不同国家,合同的性质依然是国际贸易合同,因而对于术语的适用与国际贸易中的情形完全一样,只是当涉及到术语的买卖双方的义务时对于a2/B2和a6/B6中的相关义务不需承担。

当前,我国与东盟、巴基斯坦、新加坡等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均已生效,这也意味着在与这些国家所进行的协定中的商品贸易在应用incoterms时应注意相关义务的变化。

2.2inCoteRmS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

在国内贸易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这源于美国《统一商法典》在2003年修订之前的版本对贸易术语所做的规定,包括F.o.B.术语、F.a.S.术语、C.i.F.术语、C.&F.术语和ex-ship术语。针对这些术语的内容与现代商业实践活动存在差异、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统一商法典》(2004)进行了修订,与国际商会制定的贸易规则保持一致,商人在美国境内的纯国内买卖合同中便直接采用国际贸易术语。

与美国不同,国际贸易术语是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引入到我国的国际商业惯例之一,因而我国国内贸易没有运用国际贸易术语的习惯,其推广需要商业运作的不断成熟及人们对惯例形成统一的认识才能够实现的。incoterms在我国国内贸易中的运用主要是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一些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子公司之间,他们对国际贸易术语有一定的认识,并为了贸易的便利化及义务的明确而在我国的国内贸易中进行使用,eXw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使用便是最好的说明。

除此之外,作为国际贸易术语在我国国内贸易的使用还有一些特殊的操作,下面以内蒙的某服装加工企业和北京的某服装进出口公司使用FoB天津交易为例进行说明。该贸易公司与美国某外商达成FoB天津交货条款,同时找到了国内的内蒙古某生产工厂进行加工。这时就形成国际、国内两个贸易合同。为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并且和北京的贸易公司与外商所订立的FoB天津合同相统一,此时在与内蒙古的公司的合同的也选择使用FoB天津,然后让工厂把货直接交到外商指定的港口仓库。我们可以看到当该外贸公司将两个合同进行一致性绑定时,对其承担的义务就直接进行了转嫁,即按照FoB的风险划分,虽然与外商约定,货物交到港口仓库前的风险由出口公司承担货物损失,但因其与工厂的合同也是FoB天津,后随地点为指定的相同的港口,这样在货物交到港口仓库前由工厂直接承担货物损失。

3inCoteRmS在我国国内贸易中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incoterms要对国内贸易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惯例纳入合同,由于该惯例经过多次修订,一定注意在援引时在合同中明确列入版本,同时由于其惯例的性质,在使用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与国内法律的适应

在国内贸易中当事人所订立的买卖合同首先应符合该国国内相关法律的规定,现在应运国际贸易术语,因其性质术语国际贸易惯例,故在法律适用方面不能与法律规定相冲突,发生冲突时则只能适用国内法的强制性规定。

其次国际贸易惯例是无法单独适用的,必须与国内法结合使用,才能做出更为公平的解释,使争议得到更有效的解决。incoterms在合同应运中只对与交货有关的事项进行规定,从事贸易所涉及的其他商业问题也就必须由法律来进行解释。例如incoterms中每个术语都确定了卖方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和交货两项重要义务,至于在何地、何时提供货物,提供多少货物等只能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而且国内法也为当事人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提供解释依据,如我国《合同法》所作的规定。

3.2与贸易合同的相关条件相一致

incoterms作为国际贸易惯例不仅不能单独适用,而且其使用还不能与合同明示条款相抵触,因为惯例只有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不全面时才对合同具有解释或补充的作用。例如某一合同当事人采用CiF术语,而合同条款明确约定“运输合同由买方负责订立并承担相关费用”。显然CiF与合同明示条款相冲突。如果因这一合同条款产生争议,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借incoterms对该明示条款作任何改变,而只能按合同条款办理。

另外,国内贸易根据交易的特点和习惯与incoterms所做的规定相比会给交易的一方增加某些义务和费用。最典型的是贸易合同采用eXw术语。该术语交货地点为卖方所在地,买方上门提货,此时可能需要卖方协助完成装载,这就使得卖方的费用及风险发生改变,按照incoterms的解释卖方可以拒绝买方的这一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国际贸易术语所做出的解释是十分重要的。

3.3考虑国内贸易的运输方式

incoterms包含的贸易术语有十几种,在国内贸易中进行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运输方式的适用性。incoterms2010相比incoterms2000新的特点还在于其分组方式的变化,按照运输方式进行划分为贸易双方进行术语选择提供了便利。我国传统上进行术语使用以FoB、CFR、CiF等术语为主,这在incoterms2010明确指出为只适合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这与国际贸易以海运为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目前国内贸易运输方式主要为陆上运输,这也就意味着在术语的选择上更应突破传统而选择适合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参考文献

[1]进出口业务编写组.国际贸易法律惯例规则选编[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

[2]魏家驹,魏馨.《incoterms2000》的修订背景及法律思考[m]//陈安.国际经济法论丛(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7.

[3]赵承壁.国际贸易法律[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6:49.

[4]沈木珠.国际贸易合同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5).

[5]张俊勇.国际商会对国际贸易术语修订解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2).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8

    一、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界定

    每当大的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就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之争。其实,完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完全的贸易自由主义都是不存在的。这其实是两个端点,现实中各国的贸易政策都是在两端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不可否认,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各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著扩大。特别是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表现,使得贸易保护主义赖以存在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所以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消失,相反会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了共同的利益,各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而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贸易保护也会随时成为各国的政策选择。因此,贸易自由化将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常态。

    可以说,保护实际是政府运用权力,用“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政府如何干预,在国际贸易中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关系。①wto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成员都遵守wto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自由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在得益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的同时,每个成员也都按照wto的规定对国内市场尽力进行保护,维护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可见,wto的目标是实现自由贸易,wto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成员方的政府干预权力。同时,wto在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出于对成员方发展现状和经济安全的考虑也提供了保护性的贸易工具。wto的透明度原则便是要求贸易政策都必须表现为法律。一方面是鼓励更自由的贸易,通过谈判削减贸易壁垒,要求无差别待遇、透明度,要求明确政府管理贸易的规则。另一方面,各成员政府仍具有管制贸易的权力,承认关税的合法存在,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征收附加关税,以及对幼稚产业的特别保护;对于尚未作出开放承诺的服务部门,不适用国民待遇;可限制某些国内短缺的物资出口;可以对进出口产品设置技术、安全和质量标准,对达不到标准和规格的产品禁止进出口等。从wto的谈判和规则及其成员的贸易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对立统一,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对立统一。

    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与贸易保护主义不可等同。贸易保护是一个中性概念。贸易保护是指wto成员在wto规则允许的保护范围内,在符合相应的前提条件下对本国经济利益或产业利益实施的保护。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是指超越了wto规则允许的保护范围,不符合相应的前提条件对本国经济利益或产业利益施加的保护,这样的保护由于超越规则而会给其他成员方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

    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常以wto中某些模糊性规则打“擦边球”,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指责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汇率机制,声称低估汇率是贸易保护主义,质疑和挑战贸易伙伴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管理等政策措施,甚至用劳工、低碳等标准对进口产品设限,意在借此推行西方人权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出口产品近年来在海外市场遭遇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产品召回或通报等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重点,每年涉案损失300多亿美元。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成为个别国家对华调查的主要形式,2009年国外对华启动的13起反补贴调查案件中,12起伴随反倾销调查。涉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案件增多,2009年占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25.4%。②2004年以来,国外将我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机制的案件,涉及集成电路、汽车、原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政策以及金融、关税政策。可见,金融危机催生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措施的滋生和泛滥,也暴露了wto在限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存在的缺陷。

    二、wto有关贸易保护的规定

    目前,wto法律条文中可用于保护本国产业的条款日趋减少,保护力度越来越小,保护期限越来越短,所需条件越来越苛刻。③因而,此次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是成员方利用wto法律条款中存在的漏洞,滥用wto规则来实现保护目的。现主要围绕几种常见的wto框架下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加以分析:

    1.关税

    Gatt和wto均承认以关税保护国内市场是合法的,理由是关税透明度高,谈判比较容易,而且比较容易执行。依wto有关条款规定,各成员方通过谈判确立的关税减让幅度需列入减让表中,不得随意提高,从而使谈判达到的税率成为有关成员方的最高税率,此为关税保护原则。关税保护原则的实质是在逐步减少贸易壁垒的过程中,使各成员方仍能够通过关税实现对本国产业的合法保护,从而使各国实行某种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变为合法。虽然wto一直致力于成员方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逐步降低关税水平,但是,一些成员方的实际关税水平远低于承诺的关税水平,这就为成员方营造了可以操作关税的空间。因此,缩小成员方实际关税水平与承诺关税水平之间的差距将有利于加强wto规则的效果和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2.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

    Gatt/wto有关技术性壁垒、环境保护、卫生检疫措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要体现在Gatt1994第20条(b)项和(g)项,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与《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中。依据wto相关规定,各成员方国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不能以限制贸易为目的,需适用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基本原则。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在环保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优势,常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制定和实施较高的技术和环保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竞争优势,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责任认证的企业比较少,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已成为欧美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入其市场设置诸多障碍。此外,发达国家还设置“绿色铁幕”打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它们先是将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现在又用“碳关税”来逼迫发展中国家高价购买发达国家掌握的环保减排技术,以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

    3.wto例外条款

    考虑到wto成员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wto在几乎每个贸易自由化原则和规则后面都设置了一些例外。常见的包括:一般例外、安全例外、国际收支例外、发展中国家保障幼稚产业规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例外条款。依据wto相关规定,设置国际收支例外条款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对外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设置一般例外条款是为了保护公共健康、保护环境以确保国内法律规章的遵守;设置安全例外条款是为了保护特定的国家安全利益。wto成员有权根据上述例外条款确定自己所要保护的特定公共政策目标,并为避免这类目标受损而采取贸易措施,wto对这种权利予以承认;在争端解决实践中,只需要例外条款的援用方提出初步证据并表明其措施要实现的保护目标是例外条款所明文规定的即可。总之,wto例外条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规则体系,而且内容相互交叉,它是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相互协调的结果,是解决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利益冲突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例外条款规定的原则性和模糊性,也往往被一些国家利用以逃避其应承担的国际法律义务。当某些贸易保护措施违反wto规则时,措施国就使用wto规则中的例外条款来寻求对保护措施的支持和对本国利益的保护,这在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实践中有充分的体现。

    4.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是指当外国进口对一国国内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时,该国政府所采取的减轻乃至消除该类负面影响的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等。④它是wto所允许和规范的,也为各国所广泛适用。如果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完全保护贸易条件下,wto贸易救济措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政府根本不需要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只要有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就足够了;在完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也不需要wto贸易救济措施,因为这种条件下政府可以用最简单的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或封闭市场来限制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是多余的。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实施的多是有保护的自由贸易政策,即总的贸易政策是实行自由贸易,但是在必要的条件下也不放弃用合法、适度、有限的保护措施维护本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wto贸易救济措施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⑤wto贸易救济措施从立法到实践,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国际贸易的扭曲和无序,防止某种产品出口增长过快或者不公平竞争,避免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特别是竞争力较弱的敏感性产业)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各项措施实施的约束以防止成员方滥用这些措施。

    wto有关贸易救济措施方面的规定主要由Gatt1994第6条、第16条和第19条、《反倾销协议》、《反补贴协议》、《保障措施协议》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组成。遗憾的是,以上各个协议似乎并没有办法杜绝这些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正是这些措施的被滥用,使得它们已经不仅仅是贸易救济措施,而成为一些国家政府用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wto贸易救济措施一旦被滥用,就成了一种贸易保护的工具;在全球贸易中wto贸易救济措施如果不能受到应有的制约,必然会延缓wto宗旨中所追求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有了wto贸易救济措施以后,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措施限制进口,因为这些措施既不违背国际通行规则,又不必需要得到wto有关专门机构的批准,可以自行单独实施;同时,在保障措施中,wto有允许出口国在认为对方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报复措施,即反过来对实施保障一方的某些产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这种既允许一方紧急限制进口,又允许另一方反报复的制度,有时会引发贸易争端、甚至将矛盾激化到大打贸易战的地步。

    三、wto约束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限性

    经济危机对wto规则的有效性提供了检验的机会。wto现有的贸易保护法律规则中存在着一些弹性过大和内容模糊的“灰色地带”。这些规则不仅为成员方出台本质上体现贸易保护主义但表面上却难以界定的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wto成员以各种方式滥用这些规则提供了可能,使wto及其成员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屡陷困境,在经济困难时期对抗贸易保护主义显得力不从心。

    (一)wto规则的制定受大国主导

    发达国家对贸易制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wto来进行的。wto规则的制定是各成员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多边贸易谈判的背后,强国因实力原因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弱国则处于不利地位,发达成员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贸易谈判中牵制和胁迫发展中成员,使它们处于被动、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在谈判中,议题大多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意愿确立了新规则。遵循共同的国际规则是各国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成本。当前贸易自由化规则大多由发达国家主导,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发达国家无需承担过多的制度变迁成本;同时主导地位可以使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地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效益,保护其劣势产业,获得额外收益。

    (二)wto规则的不明确性和灵活性

    以反倾销措施为例,从wto反倾销规则的内容看,对倾销和损害的衡量标准基本上采纳了美国的主张,使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设计弹性过大,导致操作的主观性过强。如:裁定进口倾销的存在是实施反倾销的第一个要件,wto《反倾销协定》将倾销定义为将产品低于其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家。在确定正常价值、出口价格以及两者的比较过程中,由于规则缺乏严谨和显失公允,导致倾销幅度被人为地扩大。首先,对出口价格确定的方式之一是调查当局在合理的基础上确定的价格。如何确定“合理的基础”?协议没有明确规定,这就给了调查当局很大的自由度。其次,确定正常价值的三种方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一是正常贸易过程中同类产品用于出口国国内销售时的可比价格标准。对于此标准中的“同类产品”如何界定,《反倾销协定》中没有作出客观明确的界定。如果将其理解为类似产品,则将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将其理解为完全相同,则会因一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不存在相同产品,造成操作的困难。不同的判定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倾销裁定结果,使倾销幅度常常凭空产生,而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行为。二是同类产品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向任何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标准。由于担心向第三国出口价格也可能存在倾销现象,以此为正常价值确定标准将会导致倾销幅度偏低,不符合进口国的反倾销贸易保护偏好,同时,这种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还需要得到第三国的支持,而因涉及商业秘密,第三国常不配合调查。因此,欧美等国的反倾销调查当局很少采用此方法,更倾向于使用更具灵活性的结构价格。三是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和利润,即结构价格标准。由于《反倾销协定》对涉及成本的计算和分摊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反倾销当局在认定结构价格时常会掺入水分,人为地提高正常价值的标准,对于出口商是极其不公平的。

    另依某些国家反倾销法的规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是基于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场经济国家即类比国或替代国的产品或要素价格作出裁定的。而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反倾销当局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随意性强,缺乏可预见性。因为,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忽视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在比较优势、生产方式和规模及贸易制度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产品价格和成本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否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出口产品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不具备经济学上的合理性。

    再如保障措施,由于保障措施实施起来需要满足的实体和程序要件较为严格,并且需要进行贸易补偿的谈判,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达成协议,可能会导致受保障措施影响的成员方的贸易报复,因此,在采取保障措施之前,除了需对贸易及国内产业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之外,还需综合考虑本国与他国间的经贸关系、采取措施所要付出的代价、甚至需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考虑采用保障措施的得失平衡,相对于反倾销措施来说,wto成员使用保障措施还是比较慎重的,只有成员方认为采用保障措施得到的利益更大时,才会援引这一手段。然而,从动态角度分析,1995年至今,与所有的wto内部贸易纠纷的发展比较,保障措施纠纷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这显示出了保障措施正逐渐成为受各成员方青睐的贸易救济手段。原则上讲,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大多数产业缺乏竞争力,因而遭受进口剧增带来的冲击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在实践中,保障措施的主要受益者和使用者却是发达国家。这是因为:一方面,保障条款的引用取决于实施保障措施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许多弱小国家自身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许多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保障措施是针对原有产业的保护。因此,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更能随心所欲地采取保障措施。一些国家违法实施保障措施不仅有其政治经济原因,wto《保障措施协定》本身的一些缺陷也成为滥用保障措施的法律方面的原因,使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家有机可乘,即使最终败诉也是得大于失。虽然《保障措施协定》规定了采取保障措施的实体规则,建立了一整套审查、通知、磋商和监督机制,并将非歧视原则适用于保障措施,这对保障措施的滥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是,滥用保障措施的行为并未杜绝,相反愈演愈烈。从wto保障措施规则本身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根据Gatt第19条第1款,进口产品数量增加是决定进口国是否发动保障措施的要件之一。但是,《保障措施协定》没有对增加的具体量化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有些国家就利用这一漏洞进行任意解释。其次,wto《保障措施协定》规定,只有当进口产品大量增加并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才能对进口产品实施保障措施。由于各成员方产业状况不同,使得损害的判断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缺乏量化标准给主管当局判定严重损害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再次,与针对不公平竞争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不同,进口成员方在对进口产品采取保障措施时,必然会影响出口国的正当利益,所以保障措施常涉及补偿和报复问题。贸易补偿的方式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意味着补偿依赖磋商,磋商可以节约诉讼时间和成本,而磋商双方的诚意和合作又是磋商成功的基础,当某个成员方企图滥用保障措施时,通过磋商达成补偿协议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尽管通过磋商达成补偿是平衡双方权利义务的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缺乏强制力,对滥用保障措施的行为是起不到遏制作用的。此外,《保障措施协定》并未彻底禁止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如果成员在加入wto时同意承担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则可专门对该国的产品实施特殊保障措施。与wto《保障措施协定》所允许的一般保障措施相比,特保措施具有选择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特保措施的随意性体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中专门针对中国的“市场扰乱”标准,“市场扰乱”只要求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不如《保障措施协定》要求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严格,这无疑降低了提起特保措施申请和采取特保措施的门槛。总之,条文意义上的特保条款启动门槛低,界定模糊、程序简陋、透明度差,其所有内容几乎都体现了对非歧视性原则的背离。

    (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如果一个成员出现违规,对其他成员的贸易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引发贸易争端,则该成员可先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失败,则提交wto,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所有wto成员来说,都提供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和抑制违规保护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保护成员方合法权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应尽义务的工具。⑦例如,wto对美国三项重要的反倾销立法做出的不利裁决:要求美国废止《1916年反倾销法》;要求美国废除“伯德修正案”;不支持美国反倾销中的“归零法”。虽然美国执行上述裁决扭扭捏捏,但慑于法律的权威,美国还是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总体来讲,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wto成员的违规行为,其中包括滥用贸易保护的措施等。然而,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则使其中一些不完善之处更加凸显。例如:wto成员由于受国内某一产业集团压力明知实行保障措施违反wto法,但是由于受这一措施影响的成员从磋商、投诉、到专家组、上诉机构作出裁决和确定合理的执行期限,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而wto贸易救济措施的目的不是惩罚违反wto法的成员,而是使wto成员措施符合wto法,这样,利用wto争端解决时限长这一特点,实施保障措施的成员方为国内产业赢得了一定的调整时间,而自身又不对受措施影响的成员进行补偿,即使败诉,只是修改自己国内法律或措施而已。此外,高昂的诉讼费用和报复制度的不足都使wto争端解决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协调解决成员方贸易纠纷的作用。

    (四)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的局限性

    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制定了专门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通过对wto各成员贸易政策的定期审议,为wto成员在相互监督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方面搭建了一个长期的平台。目前,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已经散发了几份全球贸易措施监督报告,在国际社会引起较大反响。不可否认,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强化了wto在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及抵制保护主义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的wto规则并没有授予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在危机形势下启动贸易措施监督机制,对贸易保护主义实施集体监督的权力,因此少数wto成员对贸易政策机制此举的合法性表示质疑。⑧虽然2009年4月2日的G20伦敦峰会认可了wto通过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启动的这一贸易政策监督机制,并呼吁wto每季度公开一份贸易措施监督报告,但是G20作为只有部分国家参与的高峰会议并没有授予和承认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新功能的权力。贸易政策审查机制每季度贸易措施监督报告的合法性仍值得怀疑。这种资格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其出具的贸易政策监督报告的效力。因此,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以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发挥其应有的重要的监督和预警作用。

    四、wto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的完善建议

    诚然,作为自由贸易倡导机构的wto为避免在经济危机期间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如:监督G20国家不使用贸易保护主义工具;启动贸易措施特殊监督机制;发挥争端解决机制的最大效用;以及极力促成多哈回合谈判的尽快结束等。但是,应该看到,wto在应对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中的作用是有限的。wto只能抑制原有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醒和防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但不能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的孳生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带有全球性,wto也是孤掌难鸣;在复杂形势下,wto难于判断贸易保护做法的违规性质。贸易保护主义在wto规则漏洞中利用正当手段达到不正当的目的,表明在wto规则下贸易保护仍然有机可乘。因此,有必要探寻加强wto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机制的路径。

    (一)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规则急需完善

    由于政府理性存在局限性,wto成员在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时候,可能由于政治、经济及法律原因,出现干预失灵的状态。以贸易救济领域为例,政府失灵体现在wto成员利用现存wto贸易救济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不恰当地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对外国产品的进口进行不合理的限制,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受到严重阻碍。这反映了wto追求公平及贸易自由化的价值取向与wto成员国国内法追求贸易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差异。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成员应在多哈回合中,积极参与贸易救济规则的修改与完善的谈判,增加条款本身的透明度,进一步明确和澄清贸易救济规则,严格贸易救济纪律,避免由于规则的选择性过强,以及缺乏明确性所导致的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具体的条款中,反倾销规则中要添加倾销幅度的具体计算方法,禁止“归零法”的使用。为防止成员滥用反倾销手段,就必须对现行的认定损害和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的标准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实质性”的含义,强化“因果关系”的要求。对于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的调查实施也要施以更严格的规定,对于其认定、实施程序给予更加详细的规定。

    (二)应加强wto实施机制的作用

    为了增强wto的约束力,要赋予wto明确的监督各国贸易政策的职权,充分发挥并运用wto贸易政策监控的“雷达”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贸易监督报告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扩大对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措施的审议范围,加强对这些贸易措施的影响和合法性的评价。

    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首先,鉴于当前已有成员方就其他成员方的贸易保护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争端解决机构可以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活动澄清在某些wto贸易保护规则中的“灰色地带”,以明确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外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成员方滥用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次,应加强对争端解决机构裁决的遵守。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裁决进入遵守和执行阶段,wto成员和公众自然地将目光聚焦于败诉方对胜诉方是否给予了及时、充分和有效的补偿措施。在wto规则下,如果败诉方在规定的时限内没有遵守相关的裁决,胜诉方就有机会要求采取补偿措施。但是,这种补偿措施一般不采用货币支付方式,而是要求败诉方采取额外的市场准入措施,纠正其没有履行其wto义务的错误。如果双方不能就这类补偿达成协议,胜诉方可以采取措施中止对败诉方的有关义务,作为一种被称之为“报复”或“交叉报复”的回应。但是,报复本质上损抑wto体制旨在一般促进而不是限制国际贸易的宗旨。因为胜诉方的报复和败诉方的违反措施都属于贸易限制性措施。另外,报复措施是否能有效和充分地代替补偿是很值得质疑的,尤其在胜诉方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成员而败诉方是一个强大的贸易伙伴的情况下。对此,非洲集团建议:对一个在案件中败诉的国家的报复权利应扩展到所有的成员,而不仅仅是胜诉方,即所谓的“集体报复”。⑨再次,应采取措施减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进入障碍。发展中国家因普遍缺乏厚实的贸易政策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应对wto协定增长的数量和复杂性,缺乏如何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和如何推动案件程序的法律技能的知识,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难以承受不断增长的案件费用,因此,有的成员方建议,wto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为充分和有效的法律和专家援助,并对发展中国家免除或减少诉讼费用,以使其充分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尽管wto规则及实施机制尚未完善,难以成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速效药”,但wto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秩序、公平及可预见性,未来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仍需要多边规则的引导和规范。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wto的规则和纪律,进行更加公平与开放的贸易,将是应对金融危机蔓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

    注释:

    ①北京wto事务中心.北京wto事务中心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②参见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10-11-08].www·cacs·gov·cn·

    ③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75.

    ④苑涛.wto贸易救济措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

    ⑤高维新.贸易救济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9.

    ⑥YvanDecreux,Chrismilnerandnicolaspéridy,theeconomicimpactoftheFreetradeagreement(Fta)betweentheeuropeanUnionandKorea,ReportfortheeuropeanCommission,FinalReport,may2010,pp.55-56.

    ⑦薛荣久.wto如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9-5-25.

    ⑧毛燕琼.wto: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平台[J].国际贸易研究,2010(3):46-50.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9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研究动态;述评

一、导入问题:新区域主义

近30年来,欧洲、美国、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纷纷出现区域经济整合的提议和协商,特别是有了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顺利运行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各种区域贸易协议(Regionaltradeagreement,Rta)不断涌现。根据wto统计,最近10年产生的区域贸易协议数量与在此之前的50年成立的区域组织数量相当,在整合程度和规模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所有的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一体化协议,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被称为“新区域主义”。

与旧的区域主义相比,“新区域主义”范围更广,更加注重一体化的“纵深层次”,不仅涉及贸易领域,而且涉及金融和对外直接投资,并扩展到政治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区域经贸安排已突破传统的地缘概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洲和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此外,还出现了诸多新型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把更多的经济体纳入到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充分扩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边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区域贸易协议作为其贸易政策的核心,并赋予区域贸易协议高于多边贸易的政策优先权。另外,区域贸易协议自身更加复杂化,其贸易管理框架大多超出多边达成的贸易规制。尽管是区域性质,区域贸易协议依然呈现出扩展和联合的发展态势。

此外,“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还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优惠协议的互惠性增强。在美国参加的4个区域贸易协议中,有3个是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分别是墨西哥、智利和约旦。欧盟则把区域贸易协议视为对外经济发展援助战略的核心内容,其参加的50余个区域贸易协议中,有35个是与发展中国签订的,其中包括许多东欧国家。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非互惠性安排仍然存在,例如普遍优惠制(GSp)和包括《美国加勒比海经济复苏法案》(CBeRa)、安第斯贸易特惠安排、欧盟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合作安排(aCp)、《科托努协定》等在内的特惠安排,但与互惠性的区域贸易协议相比,这些特惠贸易安排通常有期限的约束。与此同时,由于特惠贸易安排往往有利于传统低生产率部门的发展,因此可能抑制经济增长。panagariya(2002)研究认为“欧盟的特惠安排实际上阻碍了可能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国内改革”。拉米(2002)则认为“非互惠性贸易安排导致经济活动向传统行业集中,从而阻碍工业化进程”。正由于此,欧盟愈发重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惠性贸易安排。

在“新区域主义”的背景下,学术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难题和挑战。这包括“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在内容、深度、广度上的差别,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对“新区域主义”的研究框架,“新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的阐释等。

二、传统一体化理论对区域主义的研究框架

传统一体化理论对以“浅层次一体化”为特征的“区域主义”的经典研究主要依托H-o-S理论框架。20世纪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等人开创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萨缪尔森(p,Samuelson)等人的完善,形成了H-o-S理论框架。在勒纳(a.p.Lerner)和里昂惕夫(m.m.Leontief),尤其是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在以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为边界约束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得到了系统表达。这一取得现代形式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度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并且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分支。

从其现实意义看,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李嘉图基于国际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近30年来新贸易理论的崛起也没有取代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目前,它仍然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即使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也还是以其为基准的理论创新。但是因为这一理论采用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因而很快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大量研究证实,在全球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促使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益改善,由此带来福利的增加。

传统一体化理论对“旧区域主义”的研究体系极为复杂,这是由其内在的“次优”分析方法决定的。在假设条件上,这种“次优”方法消除了区域贸易协议内部贸易关税,但却保留了国内税、补贴政策和非区域贸易协议关税等扭曲贸易的因素。“旧区域主义”的核心是“关税同盟”理论,凡纳(1950)、米德(1955)和Kemp(1976)均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该理论在方法上严格遵循了H—o—S框架下的标准一般均衡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区域贸易协议的静态福利影响由福利增进(包括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条件效果)和福利损害(贸易转移效果)两方面效果构成。然而,鉴于“次优”分析的性质,很难从单个成员或全球经济角度得出关于区域贸易协议效应的一般性结论。

三、新贸易理论对新区域主义的代表性研究

传统贸易理论侧重考察商品贸易和价格,而“新贸易理论”则探讨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外的诸多其他因素,如贸易与生产率的联系(即“新增长理论”)、不完全竞争。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需求增加带来的效率增加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贸易发展及贸易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纯考虑区域贸易而忽略相应的政策调整显然是不够的。另外,虽然区域贸易安排的效率提升效果非常显著,但这种效率的增加占国民产值的比重并不高,而且“在伴随许多国家贸易扩张的经济增长问题上的解释力也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所产生的“新贸易理论”,试图超越基于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和效率的传统分析框架,从寻租理论、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特别是不完全竞争理论)、规模经济、地缘理论、开放宏观经济学、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关系等更广泛的视野内探讨区域经济整合问题。

(一)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

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不完全竞争、博弈论和产品差异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例如,Francois(1994)利用纳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fi,um,CGe)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wintera(1997)借助不完全竞争模型来分析区域贸易协议的贸易条件效果,认为“通过计算非成员国向成员方的进口变化来研究福利问题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他建立了一套理论模型来研究区域贸易协议对非成员福利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产量水平、企业数量、现存的贸易约束以及外资的影响。wintersandChang(2000)则借助该理论模型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存在“伯川德”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条件效果。wintersandChang(2000)考察了西班牙加入欧盟后,西班牙从主要oeCD国家制成品进口价格的数据,发现优先出口商会提高含关税价格,而非成员则会降低含关税价格。

(二)政治经济学与利益集团理论

贸易政策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团各方竞争的结果。Grossman和Helpman(1994)研究认为区域贸易一体化政策是一国政府的政治需要,也是域内各种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集团彼此较量的政治产物。由于区域贸易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或竞争压力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利益集团,尤其是获益者将会尽最大努力游说政府决策者,以便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区域贸易协议或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般而言,受进口竞争压力的生产商通常易于形成一种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团,而相反,出口商则较难形成一致的利益集团。从贸易壁垒保护的利益获得者分析,则进口替代产业生产商易形成反对进一步自由化协议的联盟,出口产业部门则显得相对弱小,很难影响政府决策。Grossman和Helpman(1995)在此前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由贸易谈判描述为“一个向各国利益集团提供充分平衡的过程”,“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方都有足够多数量的出口商从贸易协议中获得利益,并给予政治上的支持。”

对生产商利益集团来说,区域一体化与单边非优惠贸易自由化比较则是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选择:因为,第一,它使国际竞争仅有限增加,其带来的竞争者有限,仅限于区域内的贸易伙伴,而不像单边非优惠贸易协议,不能带来最直接的利益。第二,通常区域协议是互惠的,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可以获得贸易伙伴市场的开放。而在区域贸易安排下,贸易伙伴市场却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市场是被保护起来的,这种贸易转向有利于生产商集团利益的增加。Grossman和Helpman研究认为“区域贸易协议的政治可行性需要可能与社会可取性相违背”,特别是当贸易转移效果带来出口增长,以至于区域贸易协议以牺牲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少数生产商集团的狭隘利益时,这种区域贸易协议是损害福利的。贸易转移效应增强了政治上的可行性,但有可能引发各国纷纷签署带有贸易转移效应的区域贸易协议的现象。

国内生产者和出口商形成的利益集团影响国家贸易政策,他们对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转变十分敏感。一旦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国内利益集团就会重新审视本国的贸易政策,加快推动本国同相关国家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或直接参加现有的区域贸易集团,激发区域贸易集团接连发生,并且导致分散的区域贸易集团向核心贸易集团靠拢,从而产生了“多米诺效应”(Dominoeffect)。Baldwin(1995)认为,集团的扩张取决于已有成员方允许外来者进入的意愿和集团外国家寻求进入的激励。他假设潜在进入者进入一个贸易集团会面临“非经济(non—economic)”成本。而这种非经济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随后寻求进入集团的国家会要求越来越高的经济激励。Baldwin(1997)进一步研究指出,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会激发非成员的政治经济意愿和压力,“他们可以选择加人已有的贸易协议,或彼此之间签订新的贸易协议”。这种政治经济压力将导致贸易协议规模的扩大。由于被区域协议排斥在外的国家往往会发起更加强大的游说攻势,因而利益集团对区域协议的反应是“非对称”(asymmetric)的。另外,被区域协议排斥在外的国家内部主张自由化的力量往往会增强,这一过程最终会促使各国纷纷降低双边贸易壁垒。

(三)发展战略理论与新增长模型:理论与实证

1 新区域主义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新区域主义”为解释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提供一个充分的研究框架。ethier(1998)认为,20世纪90年代签署的区域贸易协议已超出了商品贸易自由化的维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首先,区域贸易协议往往表现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其次,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协议后,往往会强化自身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包括贸易和宏观政策等领域的改革,例如中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及墨西哥加入naFFa后的国内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区域贸易协定很少单纯涉及贸易壁垒,大都不可避免地触及更深层次的经济整合。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技术转移、知识外溢、市场扩大和规模经济等渠道提升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分工细化”,进而刺激生产率增长。

根据melo和Robinson(1992)提出的贸易生产率外部性(tradeexternality)理论,一个行业(或部门)的出口增长与该行业(或部门)总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间存在着外部联系。从进口角度来看,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进口与部门的总要素生产率紧密相连。从出口角度来看,出口总量的提高能够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本投入效率。ethier(1998)对“新区域主义”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深层次经济整合中的作用的论述中,突出强调了适当的“发展战略”对于发展国家的意义。Schiff和winters(2003)围绕区域贸易协议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展开过详细论述。贸易扩大已成为成功的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对此学术界已形成了有限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试图探讨贸易量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对77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出口,从相应的研究与开发活动(R&D)中获得了显著的“技术外溢”利益。他们估测,机器设备进口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会引起总要素生产率增加0.3个百分点。弗兰克和罗默(1999)则研究了98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发现贸易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总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会增加2个百分点。

然而,贸易或经济开放程度本身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罗迪克等(2002)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最佳解释,其研究发现虽然贸易与有效的制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在剔除了制度和地缘因素后,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Rodriguez和罗迪克(1999)则认为由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实证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实证研究往往夸大了经济开放度与收入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贸易的外部效应往往是基于经济变量与收入变量之间的宏观联系,Rodriguez和罗迪克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质疑。

2 区域贸易协议投资效应的探索

随着区域贸易协议或更高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内的市场壁垒降低,市场扩大,也增大了区域内外投资者投资面临的竞争压力。大量的实证分析和事实可以表明,区域贸易一体化形成后,由于区域外国家不能与区域内国家一样享受优惠关税,因而迫使其只能通过扩大在域内的投资来获得市场,或者被迫放弃该市场或采取其他次优的竞争策略,从而有利于域内成员吸引外资,亦即“投资创造效应”。当区域贸易协议成员间组成经贸规模可观的巨大市场时,区域外厂商可能通过对区域内某一成员的投资进入这一巨大市场,这必然为区域内成员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在“新区域主义”的框架内,作为区域贸易协定成员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成员国家竞争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从而产生“投资转移效应”。

实证研究表明,伴随着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欧盟出现外资的大量流入。欧盟委员会于1998年“单一市场回顾”中指出,1982—1993年间,欧盟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人中的份额从28%上升为33%。在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的成立增加其了成员国的外资流入,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吸引美国投资的存量从1993年的3.9%上升到1995年的4.4%,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的外资净流入均有明显的增长。由于贸易壁垒的取消和其他市场限制的放松,使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在区域内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也诱使其对域内产业的投入增加,以便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因为区域贸易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内部成员公司间交易障碍的取消或减少,必然使其交易成本降低,增强对区域内部投资的信心,不仅有利于增加投资,更有利于增强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3 区域贸易协议强化各成员的贸易自由化:一种承诺机制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区域贸易协议也可有助于强化各成员国内的改革意识,因而其贸易自由化改革也成为政治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通常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贸易发展历程中表现较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内部改革,为吸引外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便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和专业经验。当然,区域贸易协议的“投资效应”所带来的利益必须足够显著,才能克服特殊利益集团的抵制。

一般而言,任何改革通常都有可能逆转,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改革亦不例外。而投资者对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持久性和信心对其投资行为影响巨大,在对改革的持久性缺乏信心时,通常其投资的愿望则大大降低。如果投资减少或无投资,则政府通常可能面临巨大的日益增加的改革压力。逃避这一陷阱通常需要采取制度性的措施,以使投资者相信政府的改革决策,并将会锁定改革措施,即建立所谓的“承诺机制”,从制度安排上让投资者或工商界对政府政策放心。而区域一体化协议则是一种良好的“承诺机制”。

在区域贸易安排下,贸易自由化是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承诺机制:一国降低关税或取消非关税措施是以贸易伙伴的相同行为作为条件的,也即要享受权利必需履行相应的义务,这套自我实现的规则是富有效率的。尤其是当贸易伙伴间贸易关系比较密切时更是如此。因为当彼此间的贸易量较大,贸易依存关系较密切的情况下,如果一国不对贸易伙伴履行相应义务,就相当于自己承诺不进入对方市场,反之,则需同时按区域贸易安排实现贸易自由化。

对外贸易的意义篇10

论文关键词:贸易差额,思想,重商主义,国家干预

已有文献表明,贸易差额思想产生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早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的认识。重商主义者围绕着贸易差额思想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在此之后,经济思想史上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该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评价,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笔者对此做简要的梳理与比较,以期对相关研究作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参考。

一、贸易差额思想的起源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制度瓦解,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力量——商业资本日益兴起。这个时期的商业资本已经成为不断冲击自然经济并因此而发展壮大的力量。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化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

“贸易差额”概念最早出现在1549年的《使英格兰王国繁荣富裕的政策》论文中,当时该文使用的是“贸易剩余”这个词。此后,“贸易差额”一词频繁地出现于17世纪最初几十年,弗朗西斯·培根于1615年使用了这个词。在许多场合,贸易差额代表商品贸易差额。尽管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列出了收支差额所有各项的明细表,但却迟迟没有为此创造出一个新词。1697年,波勒克斯芬才开始使用“账目差额”一词,詹姆斯·斯图尔特于1767年首次使用“收支差额”一词,在此期间,人们在讨论贸易差额时,常常是指“收支差额”。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在当时的情况下,贸易差额是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最容易处理的项目,因此,一个实际上关心收支差额的经济学者,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贸易差额上。

此外,当时的巨商大贾、政府官员、学者都认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海业为获得足够多的利润而不断扩大业务的结果是必然地会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军事冲突,政府要维护本国利益,就必须保持国家强大。国家积累财富的途径除了对外掠夺之外就是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则是最可靠、最有效地积累财富的途径。贸易差额的思想由此产生。

二、贸易差额思想的主要观点

早在四百多年前,重商主义者就着重研究了贸易收支问题。他们把研究贸易差额的重点放在金银的输入和输出上,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获取财富的真正源泉,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首次采用了贸易顺差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财富并不在于保有更多的金银,而在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有更多的份额,通过贸易差额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白银比新开采出来的同一数量的白银更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贸易差额是增加一国在世界财富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唯一手段。然而,在如何保持顺差问题上,重商主义者们产生了分歧。

以英国的斯塔福德(Stafford)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stien)为首的早期重商主义者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而在顺差中流入本国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以通过金银积累实现国家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因此,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以托马斯·孟(thomasmun)为代表的晚期重商主义却认为,国内商业只是对外贸易的一种辅助,并不能使国家致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使国家致富的手段。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托马斯·孟还进一步提出了贸易差额论。他认为,在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中,应该允许贸易收支逆差存在,只要总的贸易差额保持顺差就可以了。为此,他提出了增加本国的商品输出和减少本国对于外货的消费的特殊途径和手段。

三、关于贸易差额思想的一些简评

在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这两大对立的思潮一直贯穿于其中。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体现,后者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对贸易差额思想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一)李斯特的贸易差额思想

古典学派认为,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小只决定于在交换中任何物品的价格比率,决定于物品是贵还是贱;外汇失调会有利于国家的输出,它的作用就像是对出口业务的一种奖励,足以使输出量增加;因此,金属货币存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平衡以及国家的一切经济情况,都会在事物的自然演变下,以最稳妥的方式,自动获得调节。

关于贸易差额可能产生的影响,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断地增加金银的输出,减少贵金属流通,扩大纸币流通,增加对别国的负债,而同时仍然能够稳步地走向繁荣。李斯特对此列举了一个现象加以反驳。俄国和美国在一段时间内工业品输入激增,接连好几年发生了极度不利的贸易差额,紧接着就在国内经济上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然而,自从对绝大多数本国所需的工业品能自己生产以来,就能持久地保持有利的贸易差额,从此以后就没发生过大的经济动乱,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李斯特认为,支配和控制着独立国家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上述那种自然趋势,而主要是国家的商业政策和力量,是这些因素对世界格局、对外国与外国人所发生的影响和国内信用的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各大国之间,贵金属大量外流以后,国内的信用系统和物价状况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动,作为一个大国长期在贸易上居于显著逆差地位是危险的,因此,必须保持某种性质的贸易平衡。

(二)凯恩斯的贸易差额思想

凯恩斯认为,关于贸易差额,经济理论家和实践家大约在200年来都深信不疑贸易顺差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严重的危害性,尤其是当贸易逆差引起贵金属外流时,危害性就更大了。而信奉自由贸易论观点的经济理论家都认为,从长远看,对外贸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无论什么人想干涉这一机制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由于丧失国际分工的益处而变得穷困。

在对贸易差额的认识上,凯恩斯把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论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实行重商主义所取得的好处仅限于一国,而不可能遍及全世界。在凯恩斯看来,古典经济学理论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自然性失业,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只集中优势产业的生产,停止不具有优势产业的生产,而优势产业刚好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该国的失业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实际上,由于不存在充分就业,贸易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从而促进就业。

在贸易差额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上,凯恩斯和李斯特持同样的观点:贸易顺差且差额不太大将对一国经济有刺激作用;而贸易逆差会使一国出现持久性的经济萧条。事实上,贸易顺差对宏观经济具有调节作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由于进口等于国内产品的需求流失,供给增加;出口等于对国内产品的供给流失,需求增加。所以,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提高国外供给)与减少出口(减少国外需求)来同时调节供给与需求,使之平衡;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出口(提高国外需求)与减少进口(减少国外供给)来同时调节供给需求,使之平衡。

(三)熊彼特的贸易差额思想

熊彼特在总结了前人对贸易差额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所有有关“贸易差额”的错误都集中在一个命题上,这个命题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加以表述:第一,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或遭到的损失的尺度;第二,贸易差额是国际贸易中利益或损失之所在;第三,贸易差额是整个国家获益或受损的唯一根源。

熊彼特指出,贸易差额这个概念是一种分析工具,与价格或货物不同,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一般人能觉察到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分析努力才能看到它,才能觉察到它同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

贸易差额是诊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十七和十八世纪,商品和劳务的贸易差额是收支差额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后者的一切重要性。理解贸易差额的困难在于:作为一般经济分析工具,它本身不起作用,原因是,如果人们只知道进出口数字(往往包括劳务数字),并不能根据这些数字推论出任何东西或结论。例如,贸易“顺差”既可能意味着繁荣和就业,但也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贸易“逆差”既可能是财富增加的征兆,但也可能是财富减少的征兆。只有同其他资料结合起来,贸易差额才具有征兆意义和因果意义。只凭贸易差额来推理和采取行动,除了偶然巧合,是不可能正确的。因此,坚持贸易顺差的政策,由于最终将引起国内物价上涨,这种政策必然归于失败。

四、结语

贸易差额思想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内容之一。贸易差额思想产生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的最早的理论说明。其论点代表了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商业资本的利益,因此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此外,贸易差额思想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它最早地为西方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比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利用关税,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等。

然而,贸易差额思想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理论基础是脆弱的。贸易差额思想建立在重商主义的错误的财富观基础上,因而不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问题。第二,理论方法是肤浅的。贸易差额思想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仍停留在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表象的描绘上,因而无法把对外贸易看成是一国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更看不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反还得出了贸易是财富的源泉的错误结论。第三,理论体系是破碎的。贸易差额思想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因而,无法对国际贸易活动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第四,理论观点基本上是不科学的。贸易差额思想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价值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生产不过是创造财富的前提等等看法都是错误的,没有能够抓住生产过程这一事物的本质,只满足于对经济活动现象的简单描述。

贸易差额思想在理论上的不成熟,除了理论自身的原因外,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比如,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成熟;商业资本具有严重的历史狭隘性;国际贸易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等。总之,贸易差额思想无法脱离已经给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国际贸易活动做出超越时空的理论说明。

参考文献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中译本)[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弗雷德里希·李斯特:政治及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1张林、张荐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