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专业实习小结十篇电气专业实习小结十篇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37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1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electrica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ternettechnology,electricalautomationenglishbecomeimportantelectivecoursesinelectricalautomationprofessional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oweverthereisaseriesofworryingproble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lectricalenglish.thisarticlediscussedfromthestatusoftheelectricalprofessionalenglishteachingandteachingreformmeasures.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lectricalenglish;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电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出现的电类专业技术资料和大量电子元器件的产品数据手册往往是英文版本的,此类资料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为适应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从事电类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成为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在学生学完大学英语之后,能够继续学习和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电类专业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及典型句型,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为实现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均有与基础英语不一样的要求。在词汇上,专业英语词汇专业化,其借用英语中原有的普通词,赋予新义。并且同一词义出现多专业化。同时出现新造词,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在语法上,专业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采用静态叙述,注重形合。专业英语还大量使用名词化词语、短语结构来压缩句子的长度,文章中往往出现一些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句子之间多使用关联词连接。另外在内容上,自动化专业英语内容包括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传动、过程控制等,涵盖了自动化专业各个发展方向。

然而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和高等院校自动化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自动化专业英语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专业英语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1、教材内容滞后,编写缺乏新意。

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老套陈旧。众所周知,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汇,但教材的内容通常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与实际相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教材的编写一直是“阅读+单词+练习”模式,缺乏新意,甚至有些文章的内容表达不清晰、不严谨,结构不规范,行文不流畅,有明显的删节。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看不到专业英语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薄弱,且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认识不足,学习缺乏动力。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学校及社会对英语等级证书的要求,而把精力放在基础英语上。“争取过级”几乎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至于专业英语,大部分学生看不到它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将要发挥的作用,更加觉得此课程是可有可无。还有不少学生的电子专业课基础也不好,要他们将专业技术课程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难度就更大了,因此不少学生丧失信心,甚至放弃了专业英语的学习。

3、教学模式单一,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进行电子电气类专业英语教学时,很多依然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很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些与电类专业有关的词汇,他们将专业英语仅仅作为一门语言课来学习,缺乏将电类知识和英语语言交叉学习的意识。这种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应打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限,在夯实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的同时,从入学伊始就把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融合,使学生及早接触专业英语,更好地掌握电气专业英语词汇,熟悉电气专业英语语法和文体特点,加深对电气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以及把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深化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确立合理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电气专业英语应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电气类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电气专业英语核心词汇,了解电气专业英语语法和文体特点,具有一定的电气专业科技文献阅读水平和翻译水平,关注电气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二)构建先进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理念

紧扣电气专业培养目标,把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不仅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而且与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技能,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具体做法为: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以电气类专业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标准为依据,以未来真实职业场景下的职业活动为学习内容,以模拟真实职业工作场景下的行动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和应用为途径,培养学生在电气类职业工作场景下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学习模式;是师生共同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实际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它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1)与现实中的生活或工作紧密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项目教学法中所指的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一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事物或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直接地了解、观察、学习、钻研加以解决,从亲身经历中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感到这一事物或问题与自己将来的生活或工作息息相关,会呈现出极大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教学法的实施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互助协作能力与交际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老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创造性。在对项目的选取、项目中各级任务的设定、各种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最终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完成结果都需要发挥老师极大的创造性。

2、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电气类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选的项目要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小组讨论来完成各项任务。针对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这一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紧跟时代科技或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将来工作中要遇到的专业性文档设置为一个项目。如各种新兴电子电器产品的英文说明书、专业网站和专业杂志上的科技英文文档等。

项目的任务设定是:1、学生能够掌握文档的主要意思;2、学生边演示边用英文解说如何使用这些电子电器产品;3、当产品出现简单故障时,能够根据文档提出解决方案,用英文解说、演示故障的排除。这些紧贴生活、反映最新专业科技动态的内容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些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亲身看到并体会专业英语的用途,感到“学而有用”,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老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如给学生选取的项目是一个迷你扩音器的英文说明书,需要学生掌握其内容,并能完成安装、使用或排除简单故障。老师应将迷你扩音器带到课堂,让学生亲眼观察并触摸。如果不能现场观察,应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的图片。让学生排除故障时,应现场设置故障,如不能做到,也应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韦德儿(wedell,m.)指出,当学习者三三两两地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他们在学习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根据其能力和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中,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最终小组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学生各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工具书及参考资料,这些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学生也可运用网络资源来解决某些问题。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应条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根据任务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者。在项目进行时,因为是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小组成员会有相互讨论,老师要注意课堂纪律,做到“活而不乱”,营造出积极进取、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根据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实践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第三级是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最后由老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给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价。

(四)借助已建立起的词汇、语法体系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和翻译水平

在阅读和翻译中,利用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词汇的关联性,参照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电气专业英语常用句型、常用语法、理论的表达方法--定义、描述、假设、分类和比较等,及普通英语翻译中常用到的方法,如直译、转换、省略、增补等,需熟练掌握。这些范式性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译文的质量。

(五)建立符合电气专业英语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

与终结性考核相比,应更注重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贯穿于每学期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把每学期分成若干个任务单元,各单元按权重分配分值,按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评分。期中、期末考试依照电气类职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设定考试内容,选择考试手段。由于电气类专业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要求较高,考试可采用笔译的形式,可让学生翻译设备仪表说明、操作流程、专业常识等,在检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考核了阅读能力;虽说电气类专业对英语听说能力要求上没有阅读和翻译能力那样高,但也要兼顾听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可采用访谈、问答和在实训室对照设备实物描述如何操作等形式,考核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融合是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的高职电气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把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分成互不关联的两个阶段,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二者融合的教学模式延长了电气专业英语的有效学习时间,使专业英语贯穿于高职英语学习的始终,体现了英语为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

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英语教学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电气的热情,以电气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作为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动力,符合社会对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要。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怡.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J].电气子教学学报,2004(4).

[2]李俊梅.重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郑州航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2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种实践教育课程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例如电气专业、通信专业、机械专业等,这些专业都是实践型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加强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电气工程学科属于实践性、工程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弱电强电,还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相关,电气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电气工程师,使得电气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推进电力工业、电气设备、电气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化、实践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实践教育当做重点,以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教学目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

一、电气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职业导向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职业导向教学是根据社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进行设计的过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等。电气专业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恶情绪,对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电气专业教学管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的考虑也越来越多。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电气专业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陈旧,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不够,电气专业教材比较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电气技术专业课程失去兴趣。另外,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问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法的利用不足,在讲解过程中理论化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到位,理解不了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且产生厌恶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对电气专业课程的改革产生阻碍。

二、电气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1.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电气专业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电气专业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有电气技术、计算机课程、电子信息课程等,电气专业是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尤其是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电气专业也越来越复杂,融合了各种先进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互动性,如小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能力,要引导教师对各种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可以主动解决各种学习问题。比如要加强小组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的融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小组之间就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电机学课程中的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和同步电动机和同步发电机这两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的放进行教学,对于抽象难懂的电机的旋转原理,则可采用“公式推导加多媒体演示”的办法来授课,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直观和具体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

在电气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电气工程质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实践基地建?o,保障实践能力培养。根据电气技术专业要求,在校内可以建立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和计算机继电保护实验室等一批专业实验室,而且在校外也可以开设实习基地,从硬件上保证了实验教学可以顺利开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种电气行业的实验项目,通过导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自主进行试验方法的设计、材料购买、软硬件调试、数据分析等,完成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3.加强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练习都不可忽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到变电所、电厂等进行学习,结合实际课题项目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成绩纳入学生的整体成绩考核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实习和实践过程,从而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装调与设计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来看它都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它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且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我们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场景都紧密相关,课程体系构建前后须经历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的设计、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优化四个步骤。[1]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装调与设计》课程因其在自动化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开发也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行动领域分析

本专业面向航空企业,长株潭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电气设备的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电气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的营销、技术咨询、售后服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岗位调研入手,确定了电气设备操作员,电气设备维修员,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员,电气设备售后服务四个基础岗位以及自动化控制工程师的提升岗位。通过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对象相同的划分原则,将原有课程进行解耦和重组,把基本继电控制电路的配盘,继电器-接触器基本环节设计与调试,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装调与维修和常用机床电气故障的排除与维护等工作任务划分到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与设计的行动领域中。

二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链接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的。基本思路是由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根据本专业的行动领域划分,明确了电气控制行业的能力领域和知识领域。基于典型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对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的提炼,结合我院现有实训条件、师资力量及学生学习特点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序化,以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组织实施,而需要的理论知识则通过知识链接环节来完成,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电气设备控制及装配手段,在整个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对常用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机、典型机床电气系统、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学习。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学习领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因此具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但大体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执行、教学总结三个阶段。老师事先制订好课程授课计划、准备好学习工作单、安排实训室和一体化专业教室等,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原则组织实施。在课程开始时,为保证项目实施落实到实处,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教师提供任务的具体信息,下发学习资料,明确任务目标,并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项目的目的、原理分析、所需器材、实施内容及步骤、注意事项。教师把这个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每次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则带着自己项目中的问题去理解,参与4人小组的讨论制定检修计划表,随后扩大到12人小组讨论完善检修计划表。小组组长将完善后的检修计划表在张贴板上展示并讲述,在讲解中除讲解工作原理、过程和本设计的优点外,还要讲述调研的过程,查找的资料并出示书面内容。最后老师参与决策,指出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待教师设置系统故障点后,学生小组根据故障检修表实施检修方法,并记录填写检修表,张贴展示。项目小组成员在讨论,协作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检查,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完善后的检修计划表,并与之前的进行比较。在随后进行的评价环节中,由每个小组组长进行汇报(维修过程、心得、注意事项、成果等),各小组进行自评与互评。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学习过程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学结,对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综合评价学生各项能力。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总结考试为辅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总成绩=过程考核(60%)+期末总结考试(40%),其中:期末总结考试包括技能测试(20%)和期末理论考试(20%),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在我系已实施一年,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同行教师评价,并与之前的课程建设相对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育学研究往往以学科为中心来进行,导致课程建设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以学科逻辑来安排框架,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烈,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实践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由初期的简易项目实现授之以鱼、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接受,逐步实现项目完成主题的变化,实现授之以渔这一最终目标。[2]鉴于现阶段的研究水平,在今后的课程建设道路上,我们应继续深入企业调研确定课程定位、目标与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满足学生零距离上岗的需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4

关键词:《工厂供电》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工厂供电》就是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与分配,《工厂供电》这门课程就是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该课程的特点是:先修课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今后从事供配电技术工作奠定基础。为实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改革,由传统教学改革为项目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教学为生产服务的目的。

2.高职高专《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工厂供电》是高职高专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对知识的需求有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为了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改革。

3.高职高专《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对《工厂供电》课程理念、思路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等五个对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参照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按岗位能力确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配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按典型工作任务需求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

针对工矿企业变电所电气运行、维护、检修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群,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重构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按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按照专业岗位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提炼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重视教学过程监控,将过程考核与任务抽查考核有机结合,且在过程考核中增加理论环节考查,加强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与总结提高,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同步达标的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3.2对《工厂供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本课程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概述、高压电气设备、电气主接线、配电装置及接地装置、二次回路等五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子项目。

3.3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3.3.1仿真教学法

工矿企业变电所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极高。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对工矿企业变电所电气设备进行运行操作、故障模拟与处理,获得工矿企业变电所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机上的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仿真教学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过程评价。

3.3.2四阶段技能训练法

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1)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

(2)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边示范操作过程边讲解工作要求与操作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通过理解操作过程。

(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得到反馈信息,纠正错误。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完成项目报告,师生共同对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归纳总结。

3.3.3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如提供生产实际中发生过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发生过程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预防、处理事故的方法,然后在仿真机上进行验证,学会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应用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3.3.4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设计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的学习子任务,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任务、问题,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习得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5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10KV/0.4KV变电所为课程学习的载体,模拟工矿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实际岗位,按照工矿企业变电所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站长、班长、普通电工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工矿企业变电所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4.结语

《工厂供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其特点是内容涉及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供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达到高职高专课程标准要求,几年来,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有效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生产的联系,加强了课程教学环节的工程实际训练,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5

关键词:电气制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电气制图课程的特点

电气制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工程应用价值亦非常高。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涉及电气制图的方法、技巧和国家标准等。

电气制图课程通常在专业二年级开设,这时的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此时开设电气制图课程,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引入电气工程设计领域,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电力系统专业理论以及实践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二、电气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电气制图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边示范画图边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之后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亲自画图练习,而教师负责从旁指导。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极易犯困或开小差,进入练习环节后又不知从何画起,而教师只能给有限的学生提供指导,往往顾此失彼,导致一节课下来仍有很多学生一无所获,整节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另外,当前的电气制图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多数课程都在机房里进行,而实践课比例较低,学生很少有机会练习印刷电路板的实际制作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虽然能够依照图纸画出原理图、生成pCB,但对于这些电路图如何应用到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之中并不十分清楚。

三、电气制图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内容方面

通常企业在承接一个项目后,会由机械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进行项目机械结构的设计。而机械设备需要电气系统来驱动和控制,因此机械结构需与电气工程师协同设计。

电气工程师要根据控制对象,绘制电气原理图,通过计算,选择电气元件的类型、型号、供应商等,再进行采购;完成采购工作后,需要对电气元件进行排布,设计电气控制柜、控制面板,并确定如何安装等问题;根据设计结果,绘制电控柜的效果图和加工图,外协加工;完成加工后,电气工程师进行元件布置和接线,然后进行调试。

在这个过程中,电工类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明细表制作等一些基础制图技能。同时要熟练使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进行机械电气协同设计,绘制效果图和加工图,才符合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

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熟练掌握所有的软件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内容主要突出autoCaD的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设计,加上三维结构设计软件中其中一个到两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学习。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刚刚接触本门课程的学生专业知识缺乏、立体几何概念模糊、空间感较差,应借助多媒体工具,把一些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用软件动画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同时,可以借助模型、挂图等进行展示,或者直接进行现场演示,充分发挥实践指导的效果。此外,学校也可以购置一批pCB工业制版设备,在课堂上模拟车间作业情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pCB制作生产过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形式方面

樘岣呖翁媒萄效果,要避免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灌输,积极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首先,授课前应给学生预先布置一些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去预习、分析和讨论。

其次,当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之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兴趣。

再次,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欲望。

4.能力培养方面

在电气制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投影基础与国家标准的讲解,还应该增加一些与本专业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用绘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展示一些电控机械,或者拆掉一部分零件让学生进行测绘和实践,让学生接触一线生产中最实用的绘图技能和知识,增强学生电气制图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6

关键词: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49-02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优秀毕业生,他们要求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以及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从事生产、管理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就业范围宽,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前景良好。我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深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和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深入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安装图,绘制一般电气控制图的能力。(2)掌握电子、电工、机械等基本知识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了解常用电气控制元器件和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辅助设备的能力,会使用常用专业工具,具有熟练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4)具备阅读和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相关说明书的能力。(5)具有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6)具备使用常用电气CaD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操作。

2.职业特定能力

(1)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识读电气原理图;具有安装、维护低压配电、动力和照明线路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能力;能进行较复杂机械设备配电板的配线以及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工作;能诊断、排除中小型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电气故障;会维护保养工具、仪表;能进行电气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售后服务。(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安装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安装调整机床装备;能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测试、维修等;能组装、拆卸、检修各种控制电器;能安装、调试、维修各种机床控制电路;会维护保养工、夹、量具和仪器仪表,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3)供用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能进行变配电室(站、所)的安装与调试;会检修送电、配电线路及设备,排除设备故障;能进行高压设备检修及常规试验;能进行10KV以下线路的施工、维护;会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能完成倒闸作业等变配电室(站、所)常规的值守工作;能正确填写值班日志。

3.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2)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3)具有工作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二、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通过对电气专业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和技能型人才职业专门化方向分析,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并依据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通过分析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并借鉴省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和兄弟学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

2.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专业技能课程对该专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专业理论“够用”原则,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2∶3。同时,理论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细化;专业技能课程里又有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等,在知识结构层次上具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项目组织教学、任务引领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实施、任务引领、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设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占总学时的60%。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真正实现教学项目化、知识任务化,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毕业生,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pLC实验室、电机实训实训室外,还需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大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四、成绩考核机制

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和学生在校的实际周数,有计划地安排好本专业的教学进程,并规定必修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考试科目,通过书面考试来评定成绩,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按2∶3∶5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采用行业等级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绩考核主要由实习教师对学生平时实践过程的表现、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成功率及检测排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并获得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方向中级工等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必须在必修课程全部考核合格,并通过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五、结束语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7

摘要: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首先介绍了该门课程采用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课程结构和教学任务改革;最后以装配、调试和检测电源电路以及放大电路为例,并对如何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工院校模块电子技术项目化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职业教育水平低下依然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关键性因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很不够理想,极大地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机电工程系着手对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为主体的项目化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一、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黑板+粉笔+实验”为主,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很难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针对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而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学和难懂,采用项目化教学,能够较好地突破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有以下两点。

1.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电机械、电子技术等专业的骨干性课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对这些专业的学习具有直接影响。

2.有助于提高技校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项目化教学,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起着咨询、指导和排难的作用,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彼此配合,共同动脑和动手,按照项目基本要求完成每个项目。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实践运用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该课堂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结构表现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反复运行与强化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原来学科课程结构模式。

2.课程内容改革

该课程可以设置的教学内容即具体教学任务为:能够识别基本元器件,会应用一些基本的检测工具,会分析和处理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会计算以及设计单元电路,能够安全使用电子仪表仪器等。

三、项目化教学设计

对于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笔者在项目教学安排中,共设置了七个项目,在项目下又分解出若干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处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下面介绍二个产品项目来说明如何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1.产品项目一:装配、调试和检测电源电路

①子任务一:设计、制作和调试0~24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②子任务二:设计、制作和调试三档可调台灯电路。

③考核任务:调试和装配整流滤波电路,调试和装配串联稳压电路,应用集成稳压器。

④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晶体管以及半导体等的功能,电路分析。

⑤实践能力内容:学生会应用常见电路检测工具,会分析与处理简单电路故障等。

2.产品项目二:装配、调试和检测放大电路

①第一个任务:装配、调试和检测助听器。

②第二个任务:功放机的装卸、使用与检试功放机。

③第三个任务:装卸、使用与检试温度检测仪。

④考核任务:装备与检试负反馈型、差分型以及运行型放大器。

⑤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学习放大器的电路分析图,让学生了解与会区分各种类型的放大器。

⑥实践能力内容: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电路图,会撰写实践报告。

四、小结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汇入项目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同时,这种改革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有俊.模拟电子技术完全项目化教学实践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0(35).

[2]赵玉铃,郭志俊.学训结合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新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工作落实

作者简介:吴强(196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9

1.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工作,学生毕业前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所规定的电子电气员任职资格要求。StCw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50多个公约中最重要的公约之一,用于提升船员职业素质和规范值班行为,于1978年7月7日获得国际海事组织通过并施行。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其任职资格在StCw78/95公约实施前有着强制性的要求,但StCw78/95公约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不再进行船舶电机员考试和发证,电机员岗位一度在船舶上消失,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大部分航运院校甚至都停办船舶电气专业。但随着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型、智能型设备在船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气管理人员又慢慢获得船上的重视。虽然航运公司每年都选派优秀轮机员到航运院校进行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但仍然不能满足船舶电气自动化程度快速发展的需求,以致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修正,于2010年6月在马尼拉召开的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通过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2012年1月1日生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明确提出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员和电子技工的强制性任职资格要求,为了使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学生满足最新行业标准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我们在五年的过渡期内,详细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教学的影响,修订现有的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海事主管部门对船舶电子电气人才的强制性培养要求。

1.2航运企业对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满意度下降船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大量的海难事故统计分析表明,海难事故中80%以上与人为因素有关,而人为因素中约有80%是可以通过提高船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来加以控制的。为全面了解航运企业船舶电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现状,发现现有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为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部分航运企业进行了调查活动。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所调查的航运企业均为国内大型企业,如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等。通过邮件、网络等多种方式共发出调查表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样本数为184份,得出航运企业对现有电子电气员的船舶电气职业技能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航运企业对现有电子电气员的船舶电气职业技能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的缺乏主要体现在船舶电气专业知识不足、英语阅读翻译及交流能力较弱、常见电气设备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要求的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高压电力系统和电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通信导航系统等方面的技能缺失最为严重。因此,我们要详细解读、研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制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评估大纲,分析现行的教学体系与新行业标准要求的差距,研究并制定基于最新行业标准的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再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能力精心设计各门课程,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相应职业职责要求分解落实到各门教学课程中去。

2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

2.1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设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企业行业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行业标准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标准的新要求、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新技术,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与规划。通过走访航运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邀请航运企业专家来校指导等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优化,使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既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又重视航海职业技能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特别强调现代化船舶中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对船舶电子电气员的职能及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新的电子电气员不同于原来的船舶电机员,它的职责范围既包括原来的船舶电气部分,同时又包括原船舶报务员所辖驾驶台上部分电气设备,如导航雷达、电罗经、GpS接收机、aiS等通信导航设备等。因此,我们根据最新国际公约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增设“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并新建船舶通讯导航实训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2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实施“双向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船舶电气专业的职业特点,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了基于生产性教学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船舶”双向,以“学院教学实习船舶学院顶岗实习船舶”四个阶段实现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人才培养。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学习船舶电气与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学生到学院教学实习船舶实习,熟悉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环境;第三阶段,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船舶电气与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国家海事局的适任考试获得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第四阶段,学生到签约的企业船舶上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学真正融入到行业中去,密切了师生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消化、巩固和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电子电气专业教师赴航运企业实践的力度。教师应将行业标准当作研究对象,尽可能熟悉或掌握与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保证高职船舶电子电气课程改革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在实践中缩小与企业需求的偏差。学院、教学系部要将教师赴企业实践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明确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要求,通过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要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明显不同,航海类高职院校除了相对固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外,还需根据自身条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可以与专任教师一起制定更贴近行业、企业的课程标准,促进专、兼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2.4加大考试方式的改革力度,以行业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传统的理论考试很难考察到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的实际情况,难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对于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按项目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项目考核、评估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突出高职特色。将职业素养、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评价标准企业化;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现评价时间全程化;将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3结束语

电气专业实习小结篇10

关键词:电气设备;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0引言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实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设计理念

1.1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的使用、维修、安装、调试、管理和销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维修、设备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课程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熟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检修,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沟通与互动,获得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电气系统检修、拆装或故障诊断任务,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并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答疑、指导、点评。而不是单纯的示范、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从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平时考勤、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典型工作岗位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员、工程机械营销员、工程机械零部件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等。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常用工程机械电器系统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电器系统分为电源系、起动系、柳工装载机电气系统检修、柳工挖掘机电气系统检修四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的能力。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我们设计出的项目情境用以说明本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本项目学生所要达到的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次项目所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给出参考学时,根据学校学期的整体安排,建议有10%的课时浮动量。

3教学效果总结

3.1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由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贴近工作情景,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都要考核,每时每刻都有考核,学生一刻都不能懈怠,学习上掉队的少了。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3.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

课改以来实训室添置了大量的实训器材,聘请了多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专家作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了分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

3.3课堂纪律好了

课改之后,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混文凭,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认真,积极动手,上课不再开小差,吃零食、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迟到早退的少了。

3.4团队意识增强了

每项任务都是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之内又有分工,大家需要团结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本课程设计实施以来,学生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4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项目课程改革虽然还处于建设阶段,还存在若干问题,但效果是明显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从已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的改革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能大大提高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充满信心,也不畏困难,努力地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同时,不断改进、再改进,争取能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活.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袁明新,申燚,王琪.工程导向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2-44.

[3]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4]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