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十篇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十篇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3:04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程。计算机英语教学当中,不但要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还要注意其培养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对计算机技熟练掌握。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对于普通课本中学习的英语有很大的难度,其特点是句子长、专业术语多、语法特殊等。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主要陈述的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或实物的说明过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语、句子、段落之间都是相互制约与影响的,要想明确了解整篇专业英语所陈述的内容,需要将专业英语中的词语的意思都能够清晰的掌握。另外,计算机专业英语需要涉及大量计算机中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一般对计算机专业术语不了解的人是难以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的。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培养目标

(一)知识的良好掌握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培养能够锻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用途、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应用的特点等等。当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更灵活地应用英语,就需要在学生时代的孩子们不断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具体操作掌握,进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

(二)计算机技能的掌握

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可以阅读大量的有关计算机技能的专业读物。除了掌握有关计算机的最新信息之外,还能够领略到计算机的前沿知识以及新的技能。计算机专业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能。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中,包含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常识,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专业知识,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是英语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增设一些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计算机操作常识的积累,并将所学的英语知识渗透进计算机专业知识中,提升学习效果。

(三)学习态度的改观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教学的实际结果,而忽视了丰富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告诉学生某个题目的答案,不注重探究答案的过程,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点。实际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生要树立过程意识,侧重发现新的问题,并敢于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把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的线索和规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与世界同步的知识。

计算机发展虽然已经在中国普及,但是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从国外的期刊读物中寻找。通过计算机英语的学习,不但可以扩展计算机知识面,而且还会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学习态度的改观。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应当居于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并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或探索其他知识。学生要转变这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观念,主动探求新的知识,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

如果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不清晰,就可能造成整体教学过程的盲目、混乱。当前,很多高校中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照本宣科,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解读,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体能力及思想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教师应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具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词汇及常用单词;其二,可以朗读、理解并翻译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文章,同时概括全文含义及重要知识点;其三,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要求写出专业性的英语作文;其四,可以初步具备利用英语进行专业性沟通的本领,例如:利用英语进行计算机产品的功能介绍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层面上,教师在从教学方式、教学材料等方面对整体授课流程进行优化及转变。

(二)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讲解时,应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完善学生自身成长。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讲解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逐步增强,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讲解时,教师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开展。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课程时,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等,配以英文讲解,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专业知识。

(2)利用互动模式进行教学

互动模式是进行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指的是利用创建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及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数据库的原理课程时,可以事先在电脑中安装英文数据资料库,然后就其工作界面进行简要介绍,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

(3)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师生沟通

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同学生就知识点进行沟通及交流,当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同教师沟通,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上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外计算机资料,让学生可以自行下载。例如:教师上传一些视频、图片、文档等。另外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网上英语作业,定时组建讨论组就某个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知识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引领时展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松,宋乐,王其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专业导向专业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引言

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各地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均衡发展,同时国内大中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不尽不同,因此如何合理地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建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用户需求的分层、分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多数高校沿用多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层次化、差别化不够明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以非计算机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所谓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是指同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在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时,在安排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均体现专业需求,以用人单位需求为考核目标。另外,是指在课程设计安排中,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

1.调研了解专业应用需求

任课教师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及时沟通联系,通过广泛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任课教师参与专业系部的专业团队建设,与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交流,了解相关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向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程度需求,广泛征集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相关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需要分析报告,完成相关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准备工作。

2.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及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本文提出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1”为“知识普及课程”,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X”为按不同专业需求确定“专业应用课程”等后续课程群体,满足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并达到逐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1)知识普及课程面向全部非专业大学生开设,但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入学后通过计算机能力考核,按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专业需求进行计算机组班教育,实现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完美对接,体现“专业应用”教学模式。知识普及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追求软件与工具的最新版本;在内容选取上,以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思维方式为主,软件与工具是以有关理论技术应用的案例形式出现,利于软件和工具升级后的学习和拓展。

(2)专业应用课程群按照不同专业进行教学模块设计,分为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类,从认知、实践和创新三个维度上梳理和优化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按照相应专业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建立“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力递增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专业应用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3.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突破课程局限,把课程设计范围拓展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突破只注重知识、理论、经验的积累的局限与不足,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考核教师与学生的考核指标。在课程设计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与用人单位相结合,通过“任务拆分”、“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服务于全体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与该形式相适应,建立符合专业实际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对“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构建1+X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1).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学生

进入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指出,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理工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于文理科学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理工科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接受了较多的数理知识,比如高等数学、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等。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更多的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与器件理论相关的知识。

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主要是C或VB,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侧重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程序算法方面。在完成办公软件的教学后,可以增加硬件组装的实验,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操作上机环节,对于理工类的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系统构造的兴趣。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慢慢的得心应手起来,进而为将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与理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也有与文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其专业主要是会计学,经济学,此类专业的学生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人才。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VB、VFp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要侧重于数据库。他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将会与财务方面有关,需要对数据有一个清晰、敏感的认识。因此,加强对数据库方面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此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学习excel等办公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会计账务数据库是以二维表为基本部件构建的,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一张二维表,数据文件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用二维表之间的关联来表示。同时还应加强相关专业涉及的函数如成本函数的应用、高级筛选、数据透视表等相关知识,有助于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应用。这样既能够提高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三、文史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进一步拓宽文科专业传统的知识口径,变专才为通才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根据文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更应侧重于以计算机应用而非深究计算机组织结构的理论,在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多媒体与网络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使用大量的多媒体共享软件,较多地讲解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工作以及娱乐服务。因此,文科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网页技术的学习为基础,侧重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网页制作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比如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利用word处理软件设计简历、报纸以及信函等;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等。然后适当的增加Flas设计以及网页制作等知识,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魅力,激发起艺术设计的灵感,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此外,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文字排版教学、电子政务以及语言文字处理等,使其在今后学习这些知识时,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学来掌握。再者,还应该注意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比如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等,使其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四、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文科类学生,更不同于理工类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形象化的,而且比较活跃,但是很多时候却很难集中精神。要想教好这些学生,首先应从他们所喜欢的互联网入手,教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等方法去搜索与学习,将兴趣与爱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其次,还应该通过实际的案例,形象生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且课件也要做的精美,通过视觉效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其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设置具体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但是基于这类学生主要是投身于设计这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动漫二级考试,侧重于动漫方面的设计。在完成office软件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多增加一些艺术设计类软件的教学,比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教学,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件或者素材,充分发挥艺术体育学科的特长,既能够体现学科的魅力,又能够将其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能够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应该有层次,按照分专业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及时的更新教学知识,从发展、使用的角度选择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应注意积极的探索各种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其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湘芸.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z1).

[2]徐勇,高海峰.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4).

[3]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课程定位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及知识体系、计算机学科方法论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和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计算机导论”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框架;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研究性学习;培养计算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

近几年,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也出版了一批计算机导论教材。在内容选取和叙述上各有一定的特色,基本适应了不同学校的教学要求。但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叙述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2.1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过于简单

介绍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历程、生产厂商的经营策略和专家学者的重要贡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概括性地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产品的历史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成功的经验中启发思路,从失败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从科学家工程师们献身科学技术的奋斗中获得力量,从而激发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这部分内容介绍过于简单,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2内容相对陈旧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还应使学生跟踪到计算机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落后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概念和产品,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进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主要步骤来实现。一是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吸收最新的内容,二是教师备课时把由于教材出版时间等因素一时不能及时写入的最新发展补充进来。

2.3不容易理解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安全等),有些内容介绍的太多太细太深入,而有些内容又介绍的太少太简单,各部分内容在层次和深度的把握上不平衡、在前后呼应上不协调。有的内容介绍成了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版本,叙述方式上没有考虑大学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符合“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需要。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

3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性和绪论性课程,“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与叙述应体现6个字的特点:广、浅、新、易、趣、思。即知识面广、层次浅显、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激发兴趣和引导思考。

3.1知识面广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计算机导论”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和计算思维的各个主要方面。学生学完该课程,应初步具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素养,对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日常媒体中常见的专业术语与产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了解;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在日后的学习逐渐丰富和完善这个框架,最后形成内容丰富翔实的完整知识体系。

基于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借鉴有关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我们确定“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包括9个部分: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和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内容选取模式,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计算机发展简史,可以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创业的启示。

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介绍,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尽快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素质要求,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安全等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介绍,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

职业道德与有关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的介绍,使学生不仅要有保护自己所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意识,而且要遵守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不做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事情。

通过对计算机领域典型问题的介绍和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楚所学课程的重要作用,了解计算机学科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习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了解数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使其重视数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数学思维、系统观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既有利于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也有利于日后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工作。

3.2层次浅显

由于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方式还不适应,所以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把握到高级科普的层次。作为导论课程,不可能把所有专业知识都讲深讲透,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和学习兴趣。

对于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要结合现实应用以合适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广度优先、控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课程的作用即可,深入的、细节性的原理内容留待后续的相关课程中介绍。

基本知识的介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内容多且深入,二是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内容多且深入,或许是想把更多的内容告诉学生,但由于受教学时数及学生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日后还要学习相关课程。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这或许是一种省事的做法,把相关课程的内容简单压缩后介绍给学生,最大的可能是把学生讲糊涂,还不如不开设导论课程。

3.3内容新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的概念和术语不时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中出现,新型电子产品不时推出并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介绍的内容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原理的强烈愿望。

我们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从最初的手指记数一直介绍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iBm公司研制的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每秒的Roadrunner,对未来可能的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及光计算机也作了简要介绍。

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部分,我们介绍了考研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原来政治、外语、数学全国统考的基础上,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也实行全国统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部分,介绍了近几年流行的博客、网格、云计算、ip地址、域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B2B、B2C、C2C等术语,并说明了ipv6与ipv4的主要区别。

计算机系统安全部分,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黑客、网络钓鱼、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术语和相关技术及产品。

其他部分也都介绍到了近几年的最新技术进展。如U盘、DDR内存、小体积大容量硬盘基于的巨磁阻效应、动画、虚拟现实、超线程技术、多核技术、windowsVista、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分布式数据库、XmL、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等。

3.4通俗易懂

对教师来说,经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内容都会觉得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才能使大学新生真正理解所介绍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对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各部分专业知识的介绍,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力戒成为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内容少而深度不减),否则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不仅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计算机组成部分,我们简化了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特性的介绍,充实或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和宏观层面内容的介绍。如充实了对主板和总线功能的介绍;改写了对字符型数据及汉字的编码表示;对按层次组织文件的优点、删除文件的含义及文件恢复原理等进行了更为明晰的叙述等。

在程序设计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具体内容的介绍;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适用领域;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知识在培养程序设计能力上各自所起作用的介绍,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作出铺垫。

在软件开发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有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具体内容的介绍,概括性地介绍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的知识,使学生在刚入门计算机专业时,就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软件(特别是应用面最广的信息处理类软件)开发中的作用,认识到开发大型软件只有好的程序设计能力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软件开发方法指导才能高效率地开发出高质量的中大规模软件。

3.5激发兴趣

“计算机导论”课程总的作用是把学生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殿堂,即起引导入门的作用。如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就是成功的,有了兴趣才能更主动地学习,才能把后续课程学好。一些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考虑到就业或受家长、亲友的影响才选学的计算机专业,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这些同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我们介绍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公司和科学家,包括计算机之父――图灵和冯•诺伊曼、aCm图灵奖获得者、ieee-CS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及国内计算机领域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公司的发展历史及杰出科学家们的工作给有志于在计算机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各主要知识领域主要是介绍其发展历程一直到最新进展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就是逐步想办法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的历史,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在开发大型软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是随网络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3.6引导思考

本课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找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习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无论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研制技术路线,还是公司的经营策略,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部分,我们特别指明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作用,一些理论上可行的算法在实际上可能是不可行的,需要设计出实际可行的代替算法;对于计算机智能,介绍了目前的各种主要的不同观点;在计算机学科方法论部分,我们讲解了学科的3个过程、12个核心概念以及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如何与后续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思考。

4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5个要求之一是: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个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虽然可选的“计算机导论”理论教学教材比较多,但相对来说专门的“计算机导论”实验教材比较少,有些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一本书中,有些是选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实验教材。这样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常用软件(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操作使用,而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网络连接、病毒查杀、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有关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内容的介绍比较少,甚至没有。课程学完以后,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体现不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学生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过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学生并不多),如计算机的拆卸与组装、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关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实验题目,供学生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选做。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还能加深对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当然,也要注意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的实验内容的难度与深度,毕竟是刚入学的学生,以要求初步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好,更深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可以在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实践中逐渐要求其掌握。

5总结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导论”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括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和认识,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以后通过每门课程的深入学习逐渐丰富和充实这个体系。为符合刚入学大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对每部分内容的介绍要浅显,要适当掌握深度,着眼于基本内容的讲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起一个引导和铺垫作用。各部分内容既要介绍历史由来,也要尽量介绍到最新发展,这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一、基本概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世界也逐渐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上述情况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通用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举例或实验都与专业知识相脱节,使学生感觉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无关,更无法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更加重了这种偏移和脱节。其实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和应用也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及以后在专业行业发展的好坏。

(三)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2]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高职院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一)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计算机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1]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全局控制,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所见即所得。这样,可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a.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这不仅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b.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6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7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

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2009(6):59-61.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2009(6):59-61.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9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2009(6):59-61.

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初探

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离不开英语,许多专业术语、菜单、出错信息、代码、程序段都是英文。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往往会成为这些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瓶颈,同时,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也很重要。因此,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普通高中英语的学习,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二者的综合,它有着自身的特点。为此,教师只有了解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才能够因地制宜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新词产生速度快和数量多是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2.转意、衍生词多

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这一点对于专业英语来说也同样重要。而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这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很多转意词汇,也就是旧词生新意。例如单词memory,基础英语是“记忆”的意思,而在我们的专业英语中则译为“存储器”。

3.缩略词汇较多

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要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为了节约和简练,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普遍采用缩略形式,这样就使得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出现较多的缩略性词汇,如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等。

4.省略句多

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英文提示、菜单、出错信息等方面英文句子较多。这些句子通常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省略主语、谓语或其他成分,显得简洁有力。如:Cannotreadfileallocationtable英文解释为“不能读到文件分配表”,就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子。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认识问题

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领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性质不是十分明确,许多人认为专业英语就是用英语来讲授专业知识。相应地,“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成了“英语计算机”,这其实与另一种教学形式――双语教学混淆了。从另一层面看,这一认识无形中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加大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

2.教学内容和手段问题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手段,停留在课文的阅读和翻译上,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授的方法,在课堂逐句讲解,着重课文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存在着知识点偏难、课文缺乏新鲜感、忽略了其中的专业色彩和科技含量等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尤其遇到新出现的专业词汇,学生会感到困惑,应变力较差。这样的教学状况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问题

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既包含普通英语的语法规则、语言特点,又包含计算机的专业技能性,该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选用两门课都精通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把英语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使之相互配合、协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目前,很多教师只是在英语或者计算机单方面比较精通,而两者都精通的教师却不多。

4.教材建设问题

由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种类较多,而且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方向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侧重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5.人文素养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就是要学一门技术,今后有口饭吃就行了,他们没有长远目标,对自己也不做过高要求,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6.考核模式问题

目前,考核模式多采用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闭卷笔答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三、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联系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现状,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参考职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可以把计算机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掌握计算机专业术语、英文菜单、出错信息、代码和程序段上,降低学习难度,使计算机英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合理选用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极大,反之,不合适的教材会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参考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知识中,词汇量很大,这就像我们学汉字要先学拼音一样,学习英语词汇也应先学音标。很多中职学生不会国际音标,不会拼读单词,记忆单词很困难,因此,我们选择有音标知识的教材非常必要。

(2)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选择贴近现代计算机信息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3)要注重教材的编排风格。一本有着深入浅出的语言、通俗易懂的例子和形象生动图片的教材能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配有实物图片的网络术语,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再如,涉及代码、或程序段的内容,如果能有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及可以直接看到效果的图片,就更容易使人理解。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做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使他们不但有扎实的英语知识,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封闭性,为做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互动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目的,改变以往学生只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局面,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借助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方式是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在讲解计算机专业术语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计算机硬件或术语的示意图等相关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术语有形象生动的了解。对于缩略词,应展示它完整的单词构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另一种方式是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内容为线索,可以通过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或在完成技能操作的任务中学习英语词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学生还可以体会到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注册表语词汇时,教师可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指导学生学习,也可布置“禁止ie播放网页中的动画、视频和声音”等操作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6.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

通过反馈信息,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技能水平,还特别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启发故事、案例、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责任心、主动性、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7.改革考核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力求避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用多元评价指标评定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形成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但又富于活力的氛围中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我们牢牢地把握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中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这将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与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颖,胡宇航.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