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能服务发展报告十篇节能服务发展报告十篇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17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1

临汾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临汾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

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监督所:

为建立健全我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临汾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临汾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

临汾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试行)

1总则

1.1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食〔20__〕10号)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事故分级

按照事故造成的伤亡情况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即:特大食物中毒事件为一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为二级、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为三级,较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为四级。

(一)特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级):一次事件造成5人以上死亡或者中毒人数超过300人以上的,或者以食品为载体的恐怖事件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

(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事件造成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或者100人以上300人以下中毒的;

(三)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事件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或者学校、地区性食物中毒事件或发生在重要活动期间;

(四)较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事故造成50人以下中毒,但无人员死亡的。

1.4适用范围

在餐饮服务消费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1.5工作原则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对可能引发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按事故分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

2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2.1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处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监督管理。

2.2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科、餐饮服务许可科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全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职责是:

2.2.1研究并建立餐饮服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系统和保障体系;

2.2.2研究解决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确保事故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

2.2.3负责指挥全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的应急工作,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并负责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报告。

2.3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科,负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工作职责是:

2.3.1负责制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和工作程序;

2.3.2负责全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上报工作;

2.3.3协助应急指挥部组织应急方案的实施,提出应急处理建议和措施;

2.3.4协调解决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具体问题。

2.4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并制定本行政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具体负责本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监测、调查处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3预警与控制

3.1全市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系统,并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制定和落实预防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制,加强对辖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隐患和突发事故苗头。

3.2餐饮服务单位要牢固树立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完善本单位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本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并将情况记录在案。

3.3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直接监管的市区特大型、大型餐馆(经营面积在500平米以上),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餐饮单位,市属学校食堂等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依法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事故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并负责有关资料的整理和情况的综合汇报。

3.4各县(市、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辖区内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定期检查餐饮服务单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查验进货、索证索票等情况。

3.5全市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对实施重点监控的单位及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及时将相关信息通告有关部门和地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事故报告

4.1报告范围:

4.1.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1.2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2报告制度:

4.2.1全市各餐饮服务单位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4.2.2事故发生地县(市、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在接到报告后的2小时内报告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的2小时内,应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4.2.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内容: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涉及范围、食物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可能原因、拟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和报告时间等。

4.2.4报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事故的形式可以采取电话、传真、纸质或电子文档的形式(电话报告后应以书面文字形式补报)。

4.2.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

5应急响应

5.1Ⅰ、Ⅱ级应急响应分别由国家或省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其中,重大食物中毒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并及时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事故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5.2Ⅲ、Ⅳ级应急响应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按规定将事故发生发展及事态控制情况向市人民政府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5.3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食品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

5.4响应终结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部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6工作程序

6.1对属于本预案规定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情形之一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指挥部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6.2餐饮服务单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并立即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6.3接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详细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确定采取控制危害扩大的措施并对现象场进行控制:

6.3.1查封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立即通知市疾控中心赴现场采样,做下一步检验分析,以确定最终结果。

6.3.2调查取证时,询问对象应遵循受害人,其次旁证人,再为当事人的顺序作好详细的《调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并要求被询问人过目后签名。

6.3.3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完成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收集到各方面证据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提出一个初步意见,结论性意见需依据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进行最后确证。

6.3.4依法对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7责任追究

7.1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按本预案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隐瞒、缓报、谎报的对其主要领导人及其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7.2未按本预案的规定履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监测职责的,或者未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事故采取控制措施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8附则

8.1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本预案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患:亦称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使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高风险食品:可能发生较高程度污染和危害的食品。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天气预报节目;播出平台;发展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7-02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开播,30多年的不断发展,全国各省、地(市)、县气象部门相继建立了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天气信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传递给广大观众,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形成了一定的播出风格与特点,一直高居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的首位,成为气象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电视多级分布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以天气为主题概念打造成了专业品牌栏目。不过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要求气象影视产品多元化,形式生活化。本文从气象影视节目内容、播出平台、发展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节目品牌发展探索。

一、节目内容多元化发展

天气预报节目播报的专业信息是气象部门的独家资源,节目主题内容的专业性使节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对天气预报节目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收视率很高的品牌电视栏目是有利的。但是随着气象事业和传媒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开始选择网络和手机短信,而不是电视来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另外,现在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特别关注天气的变化,及时传达重要天气信息,而且气象节目在时长、话题范围、播出方式、时效性等方面受到限制,所以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气象影视服务专业人员面对挑战,开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研究。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天气预报节目要从预报内容的精细化、节目特色化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策划内容精细化

气象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及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48h之内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对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农业生产等各行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人们外出旅行或居家生活也起着重要的参谋作用。为满足各类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按时段、季节、天气气候推出如一周天气,节假日天气,气候评述、24节气、高考专报等小专栏;还可以介绍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防灾减灾知识、气象专业知识和术语;联系气象对各行业影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播报春播天气、夏收、夏种、夏管天气服务农业气象信息专报以及天气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天气与交通,天气与旅游,家装与天气等等精细化的专题服务内容。宣城市气象影视中心策划节目内容精细化,开办了《气象新闻》、《一周天气》、《气象科普》、《农业气象》、《旅游气象》等小专栏。根据社会热点信息策划制作气象节目,制作了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天气气候、气象的角度对世界末日说辟谣等节目,制作防雷专题介绍室内外防雷和农村防雷知识。宣城气象还和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旅游局等多部门合作,在天气预报中播出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空气质量实况、指数预报及本地各旅游景点的精细预报等专业特色内容。不仅加强部门间的合作,还极大丰富了节目的内涵。

(二)风格多样的特色节目

制作风格多样的特色节目,让大家能从节目内在的节奏、风格,一直到它外在的演播室、主持人等等做到过目不忘,留下强烈印象。重要天气时以气象专家访谈形式做天气分析专题,汛期采访水利专家,介绍了水位上涨情况,拍摄些河道水情视频资料,主持人实景出境播报汛情、台风动态、防台要点等,这些及时的现场报道形式的气象新闻节目很受欢迎。宣城市气象影视还跟随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拍摄春耕春种、稻飞虱防治等气象为农服务专题节目,为农民观众朋友提供及时的专项服务。风格多样的节目要求气象影视制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节目制作水平,高效精确地创建引人注目的动态图形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使节目绚丽精致;还要提高摄影技术,使用外景摄像机时,熟练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技巧拍摄出稳定、简洁、主题鲜明画面;另外合理利用风雨雷电、鸟叫虫鸣等自然音响突出现场真实感,用优美的背景音乐烘托节目。要把握热点话题,运用高超制作技术使气象节目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趣味性,风格要轻松活泼,也要科学严谨。

二、节目播出平台多样化

现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格局正发生剧烈变革,新的信息载体出现使信息传播主渠道不断发生更替,网络平台成为重要视频播放平台,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传播依托,移动终端成为主要影像传播载体。就视频领域而言,电视传媒从传统的“静媒体”,转向适应人们移动需求的“动媒体”,从标准生产走向按需生产,节目的传播是第一需求,怎样利于传播就怎样传播,媒体的营销要寻求不同的推广策略。天气预报节目是中国电视最早的制播分离的节目,一直以来由气象部门制作,电视台播出。随着新传播格局的发展,要多元化经营和发展天气预报节目,以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吸引人们注意力,既要通过传统电视平台分发,也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分发,争取与受众接触的机会,谋求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一)传统的电视播出

气象影视中首先要巩固现有的电视传媒播出方式,争取在各个电视频道尽可能多时段播出。宣城气象在宣城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频道、影视频道各个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不同风格的天气预报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最新、最丰富的天气资讯。

(二)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

据我国户外媒体市场权威调研咨询机构易观国际的《中国LeD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研究报告2012》透露,2015年电子屏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25亿元,预计达到27.6亿元。从2008年到2015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43%。在城市,楼宇显示屏,地铁、公交、商场、广场这些人员聚集的地方电子显示屏覆盖率越来越高。这种新媒体形式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吸引不同的受众。天气预报节目在这种高科技的信息终端,不仅可以为老百姓随时随地了解天气提供方便,也扩大了气象影视节目的影响力。宣城市气象局就和宣城康源广告传媒公司合作将天气预报节目在大型商场、居民住宅小区等地的电子显示屏滚动,随时随地为老百姓了解天气提供服务。

(三)热点网站平台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它的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还有空间的覆盖能力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就信息量与反应速度而言,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已明显占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受众随时随意随地自我选择观看。那么地市天气预报节目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气象网站平台,同时投放当地有影响力的热点网站,通过热点网站平台为广大网民朋友服务。《宣城气象》网站是宣城气象局面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门户,及时更新气象业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资讯,宣城气象影视依托《宣城气象》网站推出气象影视专栏。宣城论坛创办于2003年,是目前宣城地区比较受群众喜爱的新型论坛网站,宣城电视天气预报也于2006年在宣城论坛首页推出。

三、节目发展效益

社会效益:我国的气象事业为公益事业,传播气象部门主要服务信息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自然是公益节目。天气预报节目以百姓的需要为导向,科技内容服务具体化、信息指导人性化。以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多种需求,为百姓生活带来方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天气预报节目也是气象部门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用影像记录气象事件,记录展示防汛、抗旱、人工增雨、为农服务中气象人风采,深入解读气象法规、热点信息,宣城天气预报节目中宣传了《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气象法规,报道“气象青年座谈”、“争先创优”、“科技宣传”等气象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宣传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宣传气象服务的显著成绩,大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发扬先进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济效益:地市级天气预报节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重点产业的需要提供服务,播报对当地特产的生长、生产、销售影响的天气信息,旅游县城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的天气要素以及要注意的天气变化,为农、工、商生产参谋,为企业增加效益。同时天气预报节目这种与观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必视性”节目蕴含着无比巨大的信息潜力和经济效益,独具特色的收视特性,能够最大程度的网罗固定的收视人群,收视率很高,其广告嵌入节目内容中,与节目完美融合,通过多平台分发渗透到千家万户,广告的影响力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节目一般安排在当地新闻节目前后黄金时间段播出,对促进产品销售、树立品牌形象、迅速占领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节目中广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宣城天气预报栏目广告形式多样,有冠名、片头、站点背景画面,走字、专题等,可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广告套餐,收视率高、广告价格低,性价比高,是企业投放广告的理想平台。宣城电信、宣城联通、宣城移动等国有企业、中雅等房地产企业以及汀溪茶叶等个体经营业户纷纷与宣城气象合作,把这个节目作为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首选阵地。真诚友好的合作,不仅为企业、带来效益,也为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电视天气预报必须发展创新。要努力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通过提升节目的“可视性”来吸引观众,从而确保电视天气预报的“必视性”价值。天气预报节目既要通过传统电视平台分发,也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分发。要能够适应传统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拓宽气象节目选材范畴,丰富其呈现形式,创建多样天气预报节目播出平台,形成天气预报节目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邱戈力,白燕.气象影视广告的经营现状与前景[J].农业与技术,2003(5).

[2]李如彬.美国天气频道及其灾害天气报道[J].电视研究,2008(10).

[3]万康玲,李雨谦,刘立成.提高电视气象节目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J].媒体时代,2011(9).

[4]周晓梅.新环境下气象影视广告业务的运作环境与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3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完善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建立千户重点用能企业网上直报制度,确保我市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符合GB17167-2006要求,督促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器具、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城市能源计量示范建设。

二、具体措施和工作内容

(一)、以《规划》为指导,深入扎实推进能源资源计量工作。

《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方向,是指导我市能源资源计量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从构建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强化能源资源计量监管,强调用能单位主体责任,推进用能单位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对能源资源计量工作进行了部署。

因此,抓好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既是落实《规划》的具体行动,也是质监部门服务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全市质监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规划》为指导,积极履行质监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强化能源资源计量监管,确保2013年质监部门节能目标和能源资源计量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宣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能源计量审查工作。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是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情况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所开展的定期审查活动。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以下简称《审查规范》),对能源计量审查的内容、要求、方法及结果做了详细规定。为发挥好能源计量审查对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的推动作用,根据总局要求,我市的相关工作安排如下:

1、组织《审查规范》宣贯培训、企业落实工作。一是在5月底前完成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计量服务队人员对能源计量审查工作的认识,确保相关人员知道能源计量审查的内容、要求和处置方法,以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做好能源计量审查准备工作。二是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驻滨48家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人员的宣贯培训。三是抓好企业《审查规范》落实工作。采用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辅导等形式,组织企业逐一梳理分析《审查规范》要求,开展全面自查,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健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2、认真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工作。各县(区)局一要高度重视。要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审查工作不走过场,通过审查,进一步夯实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二要缜密安排。要根据各自所辖区域内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数量,制定详细的审查计划,组织参加过《审查规范》培训、技术水平高、长期参加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的人员组成审查组,用三年时间(截止到“十二五”末)完成全部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的首次审查工作。对于2012年以后年度(含2012年)获得“省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或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aaa证书的企业,审查采用企业自查的方式进行。2013年各县(区)局完成的能源计量审查企业数不应低于应审查企业数的三分之一。三是强化整改。对能源计量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指导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以保持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有效性,对重点用能单位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或拒绝整改的,则由组织审查的县(区)局将相关情况报市局后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3、7月中旬市局将使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能源计量审查功能,形成能源计量审查信息档案。届时市局组织审查组在平台上填写“能源计量审查报告”,并导出纸质报告(具体开通时间另行通知)。

(三)、认真组织开展2013年能源计量监督检查工作

依据《节约能源法》、GB17167-2006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及省局制定的《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报告》,对未组织能源计量审查的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继续开展能源计量监督检查。2013年监督检查继续采用自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做好企业能源计量网络图的修订完善工作,同时参考《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报告》,对能源计量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和完善,并将自查结果填写至《监督检查报告》。自查工作可视情况安排服务队人员参与;千家企业自查工作要于6月30日前结束。

2、在企业自查基础上,各县(区)局要抓紧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按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a、B、C分类管理的要求确定现场检查的比例,确定各企业检查方式、检查时间及检查人员分组安排等。各县(区)局现场检查中要按照《监督检查报告》的规定做好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的现场检查,提高检查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分类;要在信息平台“监督检查”项目中填写“监督检查报告”,并导出纸质报告签字盖章后留存企业;要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分析、预警,形成监督检查情况分析,指导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应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指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1、各县(区)局应认真组织完善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能源计量信息。一是组织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对由服务队负责填写的企业基本信息进一步检查、完善,重点补充企业获得计量检测体系的证号、有效期等信息。二是组织企业对能源计量管理信息进行检查、完善,补充“企业信息”栏目中2012年能耗状况、企业产品、输入用能单位能源信息。三是补充修订能源计量网络图。指导企业充分发挥《能源计量网络图通用技术规范》(JJF(鲁)93-2012)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能源计量网络图、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表修订完善工作,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四是补充能源计量器具信息,要求重点补充完善进出用能单位、进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及用能单元或主要用能设备的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

2、各县(区)局组织企业按时开展能源消耗数据网上直报工作。要组织服务队对分工负责的企业加强指导、督促,组织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按月填报能源数据,于每月15日前完成上一月能源消耗数据的填报工作。

3、各县(区)局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建设。及时调整充实服务队人员,于7月20日前登录“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通过“用户管理/单位列表”栏目对服务队人员名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强服务队业务培训,定期依据《省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工作情况考核细则(试行)》进行评比,督促服务队各项工作的开展。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4

为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服务,规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管理,2010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以下简称“110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80号),对业界普遍关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以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资产税务处理问题、权属转移过程中的收入确认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而合理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与界定外部门对此类涉税项目的前置管理、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为征纳双方提供更加明晰的指引,切实将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堵塞税收漏洞,共同推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110号文规定基础上,有必要对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涉及的具体管理问题加以明确。因此,2013年1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3年第77号;以下简称“77号公告”)。77号公告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77号公告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继续执行;尚未享受的,按77号公告规定执行。

进一步明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原则,该类项目应具备查账征收条件,实行核定征收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期短于定期减免税优惠期的处理问题,按照孰低原则,规定对效益分享期短于6年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实际效益分享期享受上述定期减免税优惠。

110号文件第二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按照应税收入与税前扣除匹配的原则,避免这部分资产因税法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大于合同约定管理年限而未折旧期满或摊销结束,77号公告规定部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年限,应与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保持一致。即,有关投资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按税法规定作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形成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按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周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对于在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内发生的期间费用,77号公告规定了合理分摊的具体办法。即,期间费用的分摊应按照投资额和销售(营业)收入额二个素计算应分摊比例,二因素的权重各为50%。

77号公告还明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项目应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规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惠实行事前备案管理

节能服务企业享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涉及多个项目优惠的,应按各项目分别进行备案。节能服务企业应在项目取得第一笔收入的次年4个月内,完成项目享受优惠备案。办理备案手续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备案申请;

(二)能源管理合同复印件;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情况确认表》,或者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意见;

(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

(五)项目第一笔收入的发票复印件;

(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生转让的,受让节能服务企业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项目转让合同、项目原享受优惠的备案文件。

企业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如不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应停止享受优惠,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节能服务企业采取虚假手段获取税收优惠的、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77号公告规定报送备案资料而自行减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税务部门应设立节能服务企业项目管理台账和统计制度,并会同节能主管部门建立监管机制。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5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意义

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一是节约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信用报告打印纸张和硒鼓。二是自助查询机取消打印纸质报告功能后,无须再配置价格高昂的高速双面打印机,也降低了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征信查询机的硬件成本,减小征信查询点购置征信查询机的费用压力。减少设备维护工作量目前,个人征信查询业务均以自助查询机查询为主,但因查询机使用年限较长,由于打印机老化导致卡纸、缺墨造成的系统故障频发,工作人员在打印机日常维护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查询机也无法真正做到无人值守。如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征信查询点工作人员在设备维护上的工作量将大幅减少。缓解征信查询点营业压力以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为例,尽管个人信用报告上明确注明“本报告仅供客户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使用”,不应随意提供给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客户查询信用报告均是用来提供给没有查询权限的放贷机构做贷前审查用,部分单位在进行招标、采购、人才选拔、评先评优等情况下也需要客户提供其信用报告。由于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版本没有提供明细版,且生成的pDF文件存在被修改的可能,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往往不愿接受客户提供的互联网版本的信用报告,而要求客户提供人民银行网点打印的纸制报告,也导致社会公众对互联网查询版本的认可度较低,大量客户仍然选择到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进行查询,导致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的查询量居高不下。如通过信用报告的电子化,并将互联网查询的版本和网点查询的版本进行统一,让互联网查询方式真正实现分流功能,将能够缓解各征信查询点的压力。防范征信查询点内部风险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后,由于信用报告在生成后由客户本人直接下载,并不在业务用机上展示或打印,征信部门查询人员未经授权不能直接接触客户信用报告,将能从根源上杜绝征信查询点泄露信用报告的内部风险。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因人工和耗材支出大幅减少,将可明显降低征信查询业务成本,面向社会公众收费可考虑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实现方式

目前,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等方式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电子化操作,二信系统上线后,通过二信系统查询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也可直接生成pDF格式,在系统层面已经具备电子化的条件。同时,通过前置系统已可实现征信查询业务受理、办理、收费到开具发票的电子化操作,只要实现信用报告文件从人民银行业务网到互联网的安全传输,即可实现征信查询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由于征信系统运行于人民银行业务网,而社会公众下载信用报告需要在互联网操作,因此需要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用于实时接收征信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生成下载链接,并通过多种接口程序将信用报告电子版链接发送到客户手机短信和经过认证的手机app。接入中转服务器的手机app可由征信中心开发专用程序,也可与银联云闪付、各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app进行深度整合,以扩大受众范围。下载链接应有下载时效限制,在一定时间后链接失效,并自动删除服务器缓存的信用报告。由于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涉及网络安全性问题,应通过技术手段对服务器访问业务网和互联网所需的各项权限进行最小化控制,确保征信系统数据和客户数据安全。

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

为确保信用报告电子版文件不被篡改,应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辅以信用报告真实性验证系统,以网页版形式提供服务。在验证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原始文件的mD5校验码、信用报告所有人姓名和信用报告编号,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人通过在网站输入信用报告编号来获取该信用报告的mD5校验码和信用报告所有人的姓名或企业名称(应脱敏显示),同时使用公开的mD5校验程序对信用报告文件进行校验,通过比对mD5校验码是否一致来确定信用报告文件是否被篡改。落实线上授权的认证机制在通过人工柜台查询信用报告的流程中,个人和企业的授权是必要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应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确定信用报告是由申请人本人进行下载,防范信息泄露风险。企业查询可在前置系统引入电子营业执照验证功能,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通过电子营业执照app授权企业经办人办理业务;个人查询可依托“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由征信中心统一接入平台,在充分保障申请人隐私数据安全的同时,对客户身份进行真实性验证,并实时将核查结果返回征信系统。

推行信用报告在全社会实行电子化查询的几点建议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6

一、一季度工作情况

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面对广播电视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局党组、局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奋力拼搏,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顺利达到了时序进度,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新闻中心电视新闻部对从业人员全面实行稿酬制,对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量进行了具体量化,逐一打分,按天考核,彻底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日常新闻始终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断突出对产业提升、园区拓展、项目推进、农村三大工程会战、改善民生等各项重点工作的宣传。开辟的《奋发有为抓开局》专栏,展示了各地各部门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力夺首委开门红的生动场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新》专栏配合了全县上下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突出了对农村三大工程建设特别是环境整治工程的督查宣传,及时反映问题,寻找问题症结,跟踪报道整改结果,做到了有表象、有分析、有责任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招商专题片《中国·》进行了重新摄制,使其更加顺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新变化。出色完成了“2013中国·北京()石油机械装备产业推介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采访的层面之广、层次之高前所未有,采制的新闻报道分别在中央台、卫视和台播出,成功推介了,提升了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县主要领导对电视新闻的满意度日趋提高。

新闻中心广播节目部坚持向管理要发展,狠抓日常宣传、节目创优和广告创收,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进步。部门和职工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做到了以状明责。日常宣传平稳有序。新开辟的交通类直播节目《缤纷》,驾乘人员关注度强,市民百姓参与率高,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深受听众喜爱,被誉为“的交通台”。对外宣传突出“三抓”(抓开头、抓平时、抓节假日),一季度发稿58条,继续位居全市县级台第一。重视节目创优工作,规定,凡在创优工作中获上级表彰的,部门给予局同等额度的奖励,凡创优工作不力的,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加大广告创收力度,重视老合同的续签,狠抓新合同的开拓。不断研究创收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全力开拓广告市场,努力增加创收渠道。一季度实现广告创收12.8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

网络中心一手抓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一手抓数字电视普及工程,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有线电视用户方面,中心将用户发展任务分解细化到镇,并提出了“以整村推进为手段,以消灭空白老村为突破口”的总体发展思路,一季度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6100户,占全年任务的30.5%,顺利完成了时序进度。在发展数字电视用户方面,中心提出了“以发展县城用户为主,乡镇用户为辅”和“以小区整体转换为主,面上提前配置为辅”的发展思路。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一方面,抽调部分镇文广中心业务骨干,采取现场办公、现场设点、现场配置的办法,对镇北开发区、老城区等相关小区和地段进行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转换率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对县城网内需要提前配置数字电视的用户实行了提前配置。截至3月底,共发展城乡数字电视用户户,其中县城户,超额完成了全年1万户的发展目标,使我县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一季度,中心实现收视维护费284.88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6%;实现初装费收入30.13万元,占任务的100%;实现稽查收入5.9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4%,顺利完成了时序进度。

广告中心坚持对广告创收和节目采编实行双线管理。全新打造“生活”频道。今年以来,中心先后派出名记者到市台跟踪锻炼学习,既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又提高了《西塘河畔》的节目质量,为广告创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不断加大对外发稿力度,一季度在市台《今晚播报》用稿21条,列全市县级台第一名。顺应新形势,积极调整广告经营策略。今年以来,广告创收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一是每晚7:00-7:30,主频道必须完整转播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影响了黄金时段广告创收;二是数字电视在县城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游动字幕广告的创收;三是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对医疗和药品广告的监管工作力度空前,广告创收的外部环境更紧。面对严峻形势,中心一般人应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充分挖掘广告市场,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广告段位,用足用活广告资源,保证了非黄金时段广告满负荷运转。同时努力培植良性广告。房产广告增幅明显,“世纪鑫城”一家今年即可新增30万,同时新拓展了“西城映像”、“东方康城”等用户。电动车广告市场日趋成熟,目前几乎所有一线品牌电动车在我台都有广告投放。一季度中心顺利实现广告创收292.0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在压力空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时序进度。

制播中心时刻紧绷安全优质播出这根弦,狠抓广告电视节目的传输、播出与发射。一方面,加强值班,加大监看力度,坚决杜绝非法信号的落地传播,保证了“春节”、“两会”等重要播出保障期的播出安全;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先后投入40万元,新增光发射机三台,13频道固态发射机一台,中1固态发射机一台,对中星9号卫星信号源作了调整,并增添了新的接收备份设备,对损坏的天馈系统进行了全面维修,对硬盘播出系统服务器进行了升级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数字化率和固态化率,为信号的安全优质传输奠定了基础。

物管中心倾力做好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物业管理、器材采供等各项工作。平时不断加强值班和巡查力度,配电网、消防监控室、机房、水泵房等重点布控坚持每天检查,电梯、空调、水电设备等做到定期维护,器材采供工作更加规范,大件采购坚持招投标制度,零星采购也能比质比阶。

各职能科室忠于职守,密切配合,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办公室上情下达周转及时,综合协调跟踪服务到位;宣传科牵头负责的对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的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季度拆除非法小耳朵230座,专题部坚持将视角、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展示我县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独特的乡土人情,一季度在省市台播出专题片8部。事业科认真组织设备器材的技术论证、维护管理和服务工作。财审科在做好职工工资、奖金、福利、会计报表上报等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资金,所有的预算内外资金包括今年的全部收入、上年的预算外积余资金以及有关专项拨款全部拨付到位,保证了局各项经费的正常运转。同时认真完善相关材料,积极向农发行、信用社申请贷款,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总之一季度,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较为出色的工作业绩,实现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经营创收等各项工作的全面丰收,为顺利实现“双过半”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喜可贺。但在取得新业绩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是广告“多头要钱”的现象愈益严重,广告归口管理势在必行;二是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数字电视的迅速普及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够,机关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我局广播电视各项工作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紧紧围绕“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抓重点,创特色,严管理,构建和谐高效广电,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

1.突出重点,坚持大干实干求发展。一要坚定不移抓好宣传工作。要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加大对产业提升、城市工作、园区拓展、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精心策划一批有思想、有高度、有影响的主题报道,全力为县委“保增长促发展”和“两突破一提升”战略鼓劲造势。抓好宣传形态创新,进一步精简压缩会议报道和非主题报道,增加对基层、对一线、对经济主战场的报道,凸显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精办优《新闻》、《一周要闻》和《看》(版),不断扩大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做好广播节目的改版工作,重塑电台形象。坚持不懈抓好外宣,加大对外发稿力度,确保外宣工作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位置。二要一着不让抓好事业发展。要积极稳妥地理顺县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兼顾各方利益、矛盾少、震动小、可行可信可操作的整改方案。要强势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大行政推进力度,坚持以整体推进为手段,以消灭空白老村为突破口,加强督查和考核,迅速掀起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高潮。要高调实施数字电视普及工程,借一季度数字电视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东风,不骄不躁,乘势而上,快速推进,抢占市场。同时对电信部门违规发展ip电视的行为开展有理有据有节有效的斗争。三要一丝不苟做好安全优质播出工作。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要切实加强培训,重点抓好一线人员安全播出基本知识、基本流程、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定期开展安全播出大检查,找准薄弱环节,认真排查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做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改造播出机房,做好市县数字流下传信号的规划工作和数字电视游动字幕插播系统的技术论证工作。四要坚持不懈抓好广告创收。要牢固树立增收理念,以电视广告为主体、广播广告和报纸广告为补充,拉长增粗产业链条。要牢固树立市场理念,主动走向市场,积极拓展市场,努力培优市场,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优化广告结构,努力提升良性广告份额。加强广告策划,以活动促进创收,精心组织策划两至三个大型活动,瞄准县内大企业和行业小巨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五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全体职工广泛参与,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我局实际,仔细排查影响我局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症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我局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2.争创特色,在创新创优中求发展。特色就是有别于他的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创特色,首先要有创新的精神。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改变客观条件制约创新的倾向,破除一个“惰”字,切实改变创新带来风险的倾向,破除一个“怕”字,努力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氛围,大力弘扬敢拼、敢闯、敢试的精神,着力锻塑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勇于突破、善于变通的能力,努力以创新的工作举措,开辟有特色的广电发展之路。创特色,其次要有创优的勇气。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更具特色。我们一定要树立争先进位、奋争一流的信心,不为现有的成绩所陶醉,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努力实现各项工作难中求进,好上加好。创特色,还要有务实的举措。要立足实际创特色。各科室、中心和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我局事业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年初制定的岗位目标责任制,适当抬高目标定位,合理分解指标任务,通过苦干实干和巧干,创造出一流佳绩。要狠抓关键创特色。我局的关键就是新闻宣传、事业建设和产业经营。要坚持新闻立台、事业固台、产业强台的方针。新闻要坚持真实性和时效性,事业建设要重视县重点工程建设即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工程建设,产业经营要着眼于做大做强。要找准亮点创特色。宣传上,外宣是亮点,要坚持不懈抓好,力争广播外宣、电视专题外宣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电视新闻外宣继续保持全市第二。事业建设上,数字电视是亮点,要继续推进数字电视普及工程,同时启动两个试点小区网络双向改造工作,发展互动电视、语音业务和宽带业务,为将来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产业经营上,大型活动是亮点,近年开展的“少儿声乐器乐大奖赛”、“卡拉oK大奖赛”等大型活动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和扩张力,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设备优势,多搞类似的活动。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7

第一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委〔20*〕38号)要求,设立*县服务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县服务业发展资金”)。为加强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作为县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全县服务业发展。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由县财政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滚动使用。

第三条县服务业发展资金应当根据项目安排,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第二章资金支持范围和条件

第四条县服务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服务业宣传、培训、检查、监测、考核、奖励、统计和重大服务业项目前期工作等。县财政已设立专项资金的服务业领域,不再重复安排县服务业发展资金。

第五条申请县服务业发展资金补助的项目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县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方向和重点;

(二)企业的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在*县办理并在*县缴纳各项税费;

(三)符合《*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龙政发〔20*〕26号)相关政策规定要求。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六条县服务业办公室于每年12月份下发申报县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通知。申请县服务业引导资金应根据要求,向县服务业办公室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第七条各乡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上报县服务业办公室。

第八条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产状况、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申请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单项奖励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

(三)申请人认为能反映其服务水平的证明材料;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条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材料:

(一)*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申请表(包括申请项目基本情况、投资规模、经济及社会效益情况等)

(二)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三)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

(四)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和按季结息单;

(五)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六)项目单位履约承诺情况;

(七)县服务业办公室、财政局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四章项目审批

第十条县服务业发展资金实行联合审批制度。

第十一条县服务业办公室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对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初步审查。

第十二条县服务业办公室组织财政、地税、国税、发改局对上报材料进行核实、评审后,编制县服务业发展资金年度资金安排方案,报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初审,提交县政府财政联席会议审定。

第五章资金拔付

第十三条对核准享受扶持政策的服务业项目,其所享受的扶持款项由县财政局按照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审定意见予以拨付。扶持资金具体拨付方法及额度按照龙政发〔20*〕26号文件规定执行,其中单项奖励类经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并经公示后一次性予以兑现。

第十四条服务业宣传、培训、检查、监测、考核、奖励、统计等工作经费,每年从县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安排,额度控制在50万元以内,年初由县服务业办公室审核并报县政府分管服务业领导审批后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县发改局,专款专用。

第六章资金使用监督

第十五条县财政局根据自身职责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对专项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

第十六条县审计局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工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与检查。

第七章罚则

第十七条凡不涉及保密要求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的项目,均应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县服务业办公室和县财政局接受单位、个人对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十八条项目单位有提供虚假情况骗取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的,县服务业办公室、财政局依法收回县服务业发展资金,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项目主管部门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等骗取县服务业发展资金的,一经查实,县服务业办公室三年之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县服务业办公室、财政局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贿受贿的;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低碳经济和合同能源管理这两个概念在国内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然而其发展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一样,遇到了融资困难的局面。

一、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epC)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机制自1997年进入中国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更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据《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2011年增长7%;其中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荐节能服务公司122家。2013年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五批共计888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名单。前五批已经备案节能服务公司,不包括被取消的两批32家,全国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达3,210家,备案率为76.9%。2012年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比2011年增长14%。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32.24%。其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905个,投资总额为5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实现节能量达到1,774.46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会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这对于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其中一项就是项目融资的难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融资难制约着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世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认为融资难是制约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瓶颈之一。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发展十几年以来项目融资难是业界的共识。由于节能产业的项目一般都是先投入、后收益,如今节能产业的急速发展会使得资金缺口更加巨大。据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能效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12,358亿元,资金缺口4,134亿元。资金缺口主要来自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缺口分别达到1,430亿元、1,450亿元和811亿元。从工业、建筑和交通三个终端用能部门来看,“十二五”期间建筑部门将面临最严峻的资金挑战,资金缺口达到359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节能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更加严峻。因此企业要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困局,首先要清楚认识到造成项目融资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阻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二、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困难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评估项目是否应该投资的两大基本原则是衡量该收益和风险。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的最大特点是项目周期长、风险高,而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也颇高。因此,在项目投资初期,项目资金大多只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并且项目前期要求资金投入大,而项目的收益要在项目投入使用后几年才能逐步显现,这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同时,节能技术的风险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加深了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项目高风险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银行也开始关注这一行业,融资困局有所缓解,但是对于资金缺口巨大的行业来说,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还是不够顺畅。

(一)企业自身实力有待加强。随着政策对低碳经济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节能环保产业当中,合同能源管理是其中一个受到热捧的节能方向。但是从业企业的素质和实力参差不齐,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叫好不叫座”,项目融资比较艰难。而导致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融资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回报时间通常较长,项目前期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投资建设,投资的资金一般需要企业先垫付。小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可能需要2~3年,大项目一般都需要4~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来说,项目所需垫付资金会令企业现金压力不小,一旦接的项目多起来,企业所垫付的资金就会很大,容易出现现金流中断的局面,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在融资市场上,银行商业贷款一般需要抵押品,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本身融资就不容易。同时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项目风险越高所需要的抵押品价值就越大。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企业来说,大多数属于技术型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少可以抵押的资产,因而想要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就更加困难了。根据《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从企业规模看,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6家,超过5亿元的有18家,超过1亿元的有83家。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超过5亿元的12家,超过1亿元的有46家。从企业规模可以看出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110家,按照备案的节能企业计算,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占总体的3%左右,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节能服务企业规模偏小,以中小企业居多。而根据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2013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的数据,资产规模上亿的节能服务企业达到37家,公司平均节能量达到6.53万吨。这37家公司实现了总共节能量的接近70%,而百强榜的前10家则实现了总共节能量的55%,这表明节能服务公司中、大型化的特征已经日趋明显。报告同时指出,百强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产业集中度,资产规模成为企业获取节能业务的重要支撑。而与此同时,大量资产规模中下的企业,则仅能获取少量的节能业务。从“百强”数据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乃至整个节能服务行业可能出现洗牌的局面,资金将会流向大中规模管理公司,规模小的节能企业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融资将更为艰难。

(二)市场信用体系尚需完善。除了企业规模小、能抵押的资产少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融资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信用问题,这是项目风险的另一个来源。这涉及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方、用能方以及第三方监测方的信用问题。现在国内企业信用体系不太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张仕廉等(2009)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发生信用缺失的问题,诸如项目的具体节能量、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投资方的实际情况等都是emC企业的私有信息,属于一阶信息,而用能方对这些情况不一定掌握的很仔细。信息不对称可能使得设备提供方产生机会主义的想法,所提供的设备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后期运行。另外,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节能服务公司为获得市场份额或政府补贴,串通用能单位或节能量审核机构弄虚作假。在针对节能服务企业的信用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推出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制度,以期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为用能企业提供参考,同时希望将不法企业拒于节能行业之外。2013年4月国家根据有关规定,公布了第二批被取消备案资格的公司名单,两批共32家企业的备案资格被取消,并被追讨所获补贴及奖励。同时,国家选择推荐了一些第三方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量进行第三方测量,以保证公平公正。这些措施对改善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户的信用也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用户缺乏诚信,用各种理由或者合同漏洞作为拒绝支付节能收益的借口,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件,中小型节能企业将难以承受资金无法回收的压力。据中国节能产业网介绍,在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时,业主不信守承诺的事件屡屡发生,让能源管理公司背负了巨大的项目风险,不少节能服务企业的坏账率都超过50%。依照具体的业务方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分为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承诺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市场上节能量保证型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和新出现的金融租赁型总共占比不到10%。从节能量保型处于主导地位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对用户信用还是表现出很大的担忧。市场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户信用监管的缺失,让项目管理公司背负了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使得银行对项目放贷更趋谨慎。因此完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方和用户方信用监督机制是降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化解项目融资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商业银行融资有待加强。现时国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外源融资方式主要有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epC信用担保贷款、外国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提前结束合同、应收账款贴现、债权转股权等。另外国家节能补贴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重要补充。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特点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候非常谨慎,并且在节能产业发展初期银行并没有相关项目的贷款,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之一。近年随着节能产业的发展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在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下,不少银行成立了绿色信贷部门,尝试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打开方便之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发了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贷款产品,开始介入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市场。例如,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面向全行推出创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和合同能源管理iFC损失分担融资产品;2011年,进一步整合旗下绿色金融和贸易金融产品,成功创新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业务。据中国银行协会的《中国银行业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6.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支持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达到3.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10,874个,比上年增加1,525个;支持新能源项目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

虽然政策指引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贷款和对大型企业贷款的支持还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愿意大量投放贷款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原因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从经营的角度考虑,肯定希望把贷款放去相对低风险、收益较稳定的投资项目当中。现在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并没把节能服务业务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这涉及到业务成本、风险、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贷款对象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而且是大多数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出现呆账、坏账的情况不少,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的时候更为小心谨慎。

三、改善融资状况的建议

(一)节能企业合作新模式。许多节能企业无法融资或者难以承接重大项目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刚起步的节能企业更是由于缺乏担保物而无法获得银行的借款。实际上,对于一些节能项目大企业可以把部分工程外包给一些相对小型的节能企业,以节省成本和缩短部分工程时间;同时,小型节能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而存活。另外,各样小型节能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技术优势互补组成项目小组去承接较大型工程,这种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加大节能企业监管透明度。节能企业融资有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市场和银行对该类型企业的运作不是很了解,同时项目周期比较长使得风险加大。行业协会可以主动帮助企业提高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大对节能企业的监管,对于违规操作,骗取补贴的企业应及时发现并公布,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功能,使得节能企业优胜劣汰,市场健康发展。

(三)建立动态绿色信贷信用体系。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功能是使得资金能够合理配置,协助需要发展的产业得到所需的资金,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商业银行金融功能和社会责任的体现。然而,商业银行作为商业团体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盈利和经营风险,以及股东的利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绿色信贷信用体系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节能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融资动态进行追踪;对于超出某一风险等级的节能企业,商业银行间应该信息共享,以降低整体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力度,市场内将会有更多的节能企业希望在低碳经济中分一杯羹,如何甄别企业风险,如何把该产业做强做大,需要参与各方共同思考,互惠互利。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R].2012.

[2]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2013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R].2013.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9

发行经营是报业经营管理链中的关键环节

在当代社会,报业经营体系包含采编系统、发行系统、广告系统和多种经营系统4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发行系统在报业经营大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发行是报纸实现“惊险的一跳”的关键,报纸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过程必须依靠发行宣传推广活动,否则,就没有读者知晓报纸的存在,所谓“大报小报,卖不出去就是废报”。报纸没有读者或者读者太少,就不能称其为大众传播工具,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所说:“报纸编辑印刷俱佳,而不善于分配,是永无与读者谋面之机会也。”其二,报纸的后续经营――广告与延伸经营都是建立在报纸发行的基础之上,没有报纸发行所形成的读者注意力,广告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正所谓“发行是金,广告是银”。因而发行管理是报社经营管理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我国报业经营管理链条中,发行经营历来是“短板”:首先是人才短板。由于发行部长期被视为报社的后勤部门,从业人员是“三多”――退伍军人多、司机多、下岗工人多。时至今日,采编和广告部门从业人员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而发行部门从业人员以初中学历为主。

其次是教育短板。据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全国有新闻学专业点209个,主要是培养新闻采编人才的;广告学专业点232个,主要是培养广告经营人才的;印刷工程专业点约18个,主要是培养印刷专业人才的。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培养报纸发行人才的专业点。因而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报纸发行专业教育最为薄弱,难以适应报社发行管理的现实需求;

最后,激励机制短板。在报社经营管理各环节中,发行管理人才的报酬是比较低的。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2006年该集团发行员工6000人,采编队伍1990人,但发行员工的薪酬总额仅8000多万元,而采编队伍的工资收入高达1.1亿元。发行员工的平均收入不及采编人员的1/3。发行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报酬,管理人员的业绩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因而发行管理陷入“优秀员工不愿进入而优秀员工又流失严重”的危险境地。以上报纸发行管理中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报纸发行管理人员,如何化解这一系列难题,有赖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报业竞争新环境将发行管理问题从边缘推向中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崛起,打破了过去报纸品种稀缺的旧格局,各大中城市的综合性日报发行竞争十分激烈。国内中心城市报纸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统计显示,国内各大型城市所在且面向当地发行的报纸,平均每个城市拥有5.23份,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的都市日报超过7份。即使在西部省城,日报份数也超过4份。92%以上的城市拥有2个以上的报业集团或报系。由此可见,全国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的报业市场已经进入“饱和竞争”时代。须指出的是,在同一城市中多份综合类都市报有严重“同质化”倾向――报纸的宗旨和定位相似,新闻来源趋同,版式设计和报道内容也大同小异。陈欢对武汉都市报的统计研究也表明,在2003年2~4月,武汉4份都市报在版面设置上的同质化率达58.8%,在报道题材上的同质化率达45%。正如安徽新安晚报社发行中心项宗友所说,“目前,困扰各家报纸尤其是都市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的同质化。每天打开报纸,从国际新闻到国内新闻,再到地方新闻,似乎每家报纸都差不多。很多读者也说,手中的报纸再多,看一份就够了,因为新闻都差不多。对大多数报纸来说,每天拥有独家新闻,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虽然各界已经认识到了报纸内容同质化的危害,但是,在短期内这种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在报纸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报纸的竞争实际上演变成发行的竞争,即读者服务水平和报纸营销能力的竞争。由于广告商的广告投放行为也日趋理性,在广告投放时优先选择区域市场中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并十分关注报纸广告的实际效果。因而发行竞争逐步成为报业竞争的主战场,报纸发行经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进而决定着报纸的赢利水平。这种报业市场的竞争形势,将过去处于边缘地位的发行问题推向前台。

发行管理是降低报业经营成本的关键环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营管理活动围绕“成本―收益”的主线展开,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双重目标。报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谋求长远发展,只有增加销售收入和降低成本两条路径。事实上,报社试图进一步增加销售收入――增加广告收入已经非常困难。尽管从1981年到2004年的24年间,我国报社的广告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自2005年起,一些大型城市报社的广告收入增长率大幅放缓,甚至出现了广告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的险境(见下图)。这表明,媒介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报业经营由过去的超额利润向社会平均利润回归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重新审视报社的成本结构,探寻化解成本死结的新路径是各地报社面临的突出难题。

成本管理是指对经营主体有关因购进劳务或物品,或发生损失而支出实物和支付现金及其他资产或发生负债时进行的控制和核算,使其经营过程能够合理运行的基本行为。换言之,成本管理是指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类智慧,使用尽可能少的广义资源,获取更多有效产出的成本控制模式。一般而言,报业经营管理的成本主要包括采编费用、纸张印刷费用、发行费用和常规运营管理费用。在报社经营总成本中,发行成本占了重要比例,是影响报社总成本的关键环节。而且,发行成本结构十分复杂,发行成本管理是报社经营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首先,报纸发行从业人数众多。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06年数据为例,集团采编人员共计1990人,印刷人员1000人,但发行队伍达6000人,是采编队伍人数的3倍,是印刷队伍人数的6倍。员工人数众多,无疑会增加管理层级并导致监督成本的抬升,造成管理成本的攀升。

第二,发行经营中间环节多。报纸从印刷厂到达读者手中,中间需经过“运输―接报―分报―送报”等多个环节,且各个环节均由不同人参与协作。由于报纸发行中间环节多,使得发行运行中的协调成本大大增加。

第三,报纸发行业务的操作地点高度分散。这与一般企业的产品生产局限于厂房之内有着显著差异。报纸的读者分布较为稀疏,报社印厂与读者的距离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因而发行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最后,对以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报社来说,报纸销售还是一种特殊的“成本倒挂”模式。发行价格远低于报纸的生产成本,因而报纸发行必须选择有价值的读者群,重视有效读者的挖掘,并适当地控制发行量,这一标准对发行管理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例如,2004年南京某党报大幅改扩版,并推出优惠销售举措,一份对开40版报纸的零售价仅2角(出厂实际批发价为1角),报纸发行量快速攀升到40万份,报社为此十分惊喜,但认真调查后才发现大量报纸根本未经读者阅读,而是直接进入废品收购站。正由于发行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强报纸发行管理规律的研究就更显迫切。只有对发行管理活动进行深入的观察、测量和核算,才能提供精确全面的成本信息,制定细化成本的控制措施,进而为化解报社的成本难题提供有效依据。

提升发行经营水平是应对新一轮报业发行经营转型之必须

在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日益勃兴的形势下,传统报纸发行产业的升级与转型,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产业升级”,即报社的发行部门由过去单纯从事报纸的销售、投递和配送,升级为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渠道;所谓“产业转型”,即发行部门由单纯为报社服务,转型为面向社会,面向各种行业,并与电子商务对接的复合型物流服务企业。换言之,新时期的报纸发行管理面临两大新任务,一是对报社的发行部门进行重新定位,实现由“耗利部门”向“创利部门”的转变;二是对报纸发行的功能进行重新界定,对报纸发行经营范围的边界进行再造和拓展,实现由“发行经营”向“经营发行”的转型。

其一,定位调整:由耗利部门转向创利部门。

在一般的都市类综合性日报中,广告是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部门是为报社创造利润的部门。发行部门则不然,报纸售价低于成本,且发行促销、投递、配送以及发行员工资等皆须报社给予补贴,发行成本占报社总成本的绝大比例。因而,传统的报业经营观,将报社发行部门定位于为广告销售做准备和服务的耗利部门,发行经营等同于消耗投入。但是,新形势下,要求将报社发行部门定位于“创利部门”,即发行部门不再是报社的附属部门和后勤部门,转而成为报社的创利部门。因为从整合经营角度看,发行有三重优势:一是发行渠道形成了全城覆盖的网络优势,具备完整的入户配送能力,可以与日益发达的电子商务形成有效对接;二是发行业务能够跟最广大的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创造了接触客户的机会,为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机会;三是在报纸发行营销的过程中,发行员具备了一定的营销能力。所以,只要报社通过权力下放,发行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创利主体,就可以利用发行的渠道优势,打造发行产业价值链,成为具备自主造血功能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创利主体。这样,发行部门就能和广告部门一样,逐步成为报社的经济增长点。

其二,边界拓展:由发行经营转向经营发行。

所谓“发行经营”,即将报社发行部门的业务范围局限于为本报社(集团)的报纸发行服务。在这种经营框架下,报纸发行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劣势:一则发行是一个薄利产业,每份报纸投递或销售仅能创造2角钱的收益;二则发行是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需要投入大量体力型劳动力;三则发行操作的劳动时间集中于每天早晨,大量时间闲暇造成浪费。但是,在新形势下,报纸发行的功能需要重新认定――由过去的单一功能演变为三重功能,具体而言:一是服务的功能,即配合报社完成报纸的分发和投递;二是营销的功能。即以最小成本创造性地完成征订和零售任务;三是渠道的功能,即发行部门利用在服务和营销中所形成的渠道网络和客户接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增值服务和营销项目,实现利润最大化。

报纸发行功能的多元化为发行经营边界的再造和拓展提供了可能。所谓“经营发行”,即不再局限于报社发行业务本身,以开放的视野,把报纸发行业务做宽做透,充分利用发行渠道和终端网络开展广泛的增值服务项目,打造发行产业链。它包含四个层次:一层延伸是开展报纸发行的相关业务,尤其是外报外刊,可以直接创造效益;二层延伸是向商务配送领域进军,例如与电器商场合作配送电器商品;三层延伸是向废旧回收、家政、票务、快递、安装等社会化服务业务拓展;四层延伸是向简单加工或包装等业务挺进,例如开展矿泉水或“生日报”的生产销售等。自新世纪以来,国内大多数自办发行的报社已经开始实施宽度经营,开展基于发行网络的多种经营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实施“经营发行”的语境下,当代报纸发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已被大大扩展,其实质是导致报纸发行的产业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报纸的发行和广告业务,可以按照采编和经营分开的原则,实施产业化运作。所谓“报纸发行产业化”是指“报业依托报纸发行所建立的发行网络在经营范围上的综合化、在服务对象上的社会化、在投资来源上的多元化以及以之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经济运作方式的相对独立化”。这样,报纸发行管理就面临着更多过去不曾遭遇的各种新问题,如何评价新时期的报纸发行渠道价值,如何处理报纸发行本业和其他经营项目的关系等等,对当今的报纸发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

参考文献: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

②张晓锋等:《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③孟如芳:《印刷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要求》,《出版与印刷》,2004年第2期

④宋亮:《都市类报纸的同质化现象及其规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⑤陈欢:《武汉都市报同质化研究》,《新闻界》,2004年第3期

⑥项宗友:《内容同质化时代的报纸发行》,《全国自办发行20周年会议论文集》,2005年版

节能服务发展报告篇10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起点推进各环节工作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执行,使公司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公司向省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呈报了转段报告和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批准后于12月9日召开了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对第二阶段每个工作环节都进行了安排和细化,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实践特色,切实增强责任感,扎实抓好分析检查阶段四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分析检查的质量,全面推动公司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二、集思广益,深刻查摆,高要求组织民主生活会

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分析检查阶段的重中之重。会前,公司党委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向机关各部室、基层各单位发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主动征求党内外群众对领导班子、领导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班子成员要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为民主生活会做好发言准备。民主生活会上,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新型产业率先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着力提高高速公路安全保畅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的主题,紧密结合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工作实际,发扬“剖析自己不怕严、听取意见不怕刺、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的精神,认真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影响、制约祁临高速公路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发展思路。

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领导董新品局长对公司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公司领导班子学习准备充分、问题剖析很深刻、发展思路很清晰、整改措施很有力。他要求公司领导班子一要在谋划发展上有新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新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的现代化,加快建设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提升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信息途径的多元化,加强内部信息化控制,以信息化带动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三要在精细化管理上有新成效,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下功夫,着力研究适应高速公路管理事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把工作“做精”,把企业“做强”。四要在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奖惩激励、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提升高速公路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会后,公司迅速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就贯彻落实董新品局长提出的要求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细致分析,积极整改,高质量形成分析检查报告

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前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改落实的主要依据。公司党委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总经理姚惠发、党委书记李志刚全程主持公司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报告认真总结了公司五年来的运营管理实践,并针对公司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不“新”、发展思路不“清”、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和根源,制定了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推进高速公路新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围绕“四个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层次,不断优化高速公路服务环境;坚持开源节流,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公司管理综合效益;优化用人机制,匡正用人导向,不断构建充足的人才保障;加强党建工作,深化文明创建,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新局面等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发展思路,成为了公司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四、公开通报,广开言路,高标准组织群众评议

根据省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公司领导班子分析报告采取公司机关公开和文件发放的形式尽心公开,向广大干部职工公布通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向各党支部、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祁临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报告>的通知》和《祁临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群众评议问卷调查表》。各党支部分别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归口或业务联系单位、服务或工作对象开门搞评议,公司领导根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的联系点分工,亲自参与评议会就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讲解,具体内容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