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十篇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十篇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15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对策;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手段。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其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它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从现实因素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多,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同时,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就会使一句空话,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当前,很多省市都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工作工程中,一些职能部门推诿扯皮、不作为,职责权限不清等问题仍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发展。

一、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深入地认识。

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的情况来看,在工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当前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放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上,放在加大民生改善上,将主要的资源和人财物都放在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则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口头上重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对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科学的规划,督促检查也不到位,应付差事的现象严重。有的地区和部门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领导干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没有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去,没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更没有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这项工作,造成了工作进展不顺利,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2.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分工配合,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考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完成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甚至拖延工作的进度。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但是由于缺少牵头部门牵头抓总,造成各部门的工作都是推着干,上面开会,讲话强调一下就动一动,否则就观望等待,造成了工作上的延误。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没有从全局和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因为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划算,工作的业绩也不明显,所以就存在很强的懈怠思想和消极思想,对工作执行不积极,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自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在贯彻落实上打折扣。

就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具体实施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重视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的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反而是随意性很强,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为执行起来设置障碍。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一味要求高标准、高档次,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跟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来进行调整,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人财物耗费也不少,满足于向上级和其他部门显示规划成果,而在具体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却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标准来完成,上报的数据中水分较大,虚报浮夸,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和优势,造成资金缺乏。

美丽乡村能不能搞好,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大的瓶颈和难题。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和部门在筹措资金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要么积极性不高,要么办法不多,全部都是张口要奶吃,自己开动脑筋和思维,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是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对社会上充裕的流动资金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这就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而且存在的缺口很大。同时,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也会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地区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资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和趋势

1.要切实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不够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切实提高认识,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构建的角度出发,从促进民生改善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单纯地割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能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不能成为政绩。要坚决克服这些错误的思想,做到思想上重视,业务上了解,情况上掌握,真正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较好地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农村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旅游潜力的释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载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动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地区和部门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下大力气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主动走出去凑集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对专项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不能有挤占挪用的现象。同时,要通过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克服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寻找商机和潜力,对外包装和推介,充分发挥当地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中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吸引外来的客商和企业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投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问题高度重视。要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保证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期内高标准,长期内不落后,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规划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做好规划前提的调研和论证,坚决杜绝对其他地区规划方案的照搬照抄,使本地区的规划设计既符合实际,又突出科学理念。同时要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坚决杜绝实施打折扣的现象,要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

4.要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来讲,核心还是为了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环境的彻底改善。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的标准不要搞一刀切,要灵活掌握,结合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能盲目地搞高标准,劳民伤财,极易让美丽乡村建设走样。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财力情况等诸多因素,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把握好核心的标准,适当放宽细节,有效地兼顾灵活性和科学性,使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而避免单纯为了搞高标准和整齐划一,给当地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5.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要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不等不靠,坚决克服推诿扯皮等现象,不能单纯从本部门的利益得失出发考虑问题,要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对于牵头部门,更是要主动出击,对于自己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要超额保量的完成,坚决遵守完成时限,不拖拉推诿。对于不是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也要主动帮助其他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发挥“1+1>2”的精神,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要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理解。针对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思想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克服农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教育他们改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08)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2

1.存在问题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视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条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项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2.对策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相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要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强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文化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持久性要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全过程,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深层次因素,实现文化建设上的突破。在当前各地建设实践中,“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还存在很大不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说,乡村何以美丽的灵魂,恰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应是一项战略工程。只有将美丽乡村作为一种文化内化到乡村居民心里,构建美丽乡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美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集体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文化的内涵

美丽乡村文化是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美丽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明显的文化特质,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文化反思的产物。

美丽乡村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它既是“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自然观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又合理吸收和融合城市文化、工i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从长远来看,随着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乡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加,城市“移居”乡村人口数量势必不断增加。

二、当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更关注修路架桥、亭台楼榭等“立竿见影”的物质层面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中生有胡编乱凑的“创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形象,无视文化和生态的属性特征,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文化缺乏生命力。三是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在文化内容上热“移植”城市文化。

历史包袱有待消解。1.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政策的延续性,农村地区仍然分散地存在大量小型加工厂、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2.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3.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农村中青年的全部。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4.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区县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5.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对乡村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特征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1.、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这些行为不仅容易诱发一些家庭问题,也往往与涉黑组织、高利贷行为紧密相连,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日常的“小赌”则更为普遍。一些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将文化场所出租“创收”,任由“民间演出团体”借“文艺表演”之名,靠一些博得人气敛财,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之久。2.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年来,乡村地区宗教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宗教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一些宗教有着严格的集体生活,使教徒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占领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后的空白。

建设不平衡现象明显。1.城乡不平衡。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人员素养、活动经费、服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文化活力较低。2.村与村差异较大。各地在进行“美丽乡村”试点选取的时候,往往选取一些本来各方面建设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就超出了全市乡村文化的平均水平,获得“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又获得大量的文化社会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3.群体不平衡。根据专业机构连续几年的调查,乡村地区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最高,中年群体次之,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年不愿留守乡村的原因。4.建设与管理不平衡。在现有的申报体制、考察评估体制下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资金投入、轻制度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管理、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的对策建议

转变基层政府认知理念。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推进的现实情境下,政府理应确立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如下理念,一是“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美丽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二是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真正确立“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事业”的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连续努力,需要数届政府持续不断的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强乡村群体文化“自建”能力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农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既要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又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农民从文化建设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目标,从被动地参与者到主动地创造者的转变;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告老还乡”,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一支新增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态保护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敦风化俗、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文化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千方百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文化意识教育。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适时制定“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实现稳定发展、持续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进一步统筹城乡、村村文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现农村、城市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乡村的倾斜,实现村村适度平衡,共同繁荣。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继续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内涵;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美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古建筑恢复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可以通过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配套工作。文化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把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听证制度,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情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监督,村级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组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多规融合”,实现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各项规划参数一致,以实现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4

九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打造“生态九山、智慧九山、红色九山、和谐九山”为目标,紧密结合精准扶贫,依托自然生态,突出村庄建设的风格和品位,科学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村庄绿化亮化、民居改造、环境美化、乡村文化建设六件实事,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取得了一定实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九山村位于宜昌市西北山区,距宜昌城区70余公里,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革命老区村,雾莲路穿村而过,平均海拔850米,全村现有版图面积30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932户2658人。境内名峰奇山广布,高山原生态自然资源保存完善,森林覆盖率高,拥有红色革命传承基地郑家洞所在地蜂笼寨、佛道同源圣地云台山、三国古文化活化石神奇寨与石人山、古松群落钟鼓寨等一批名胜,九座大山星罗棋布,其中蜂笼寨被湖北省命名为“最形象地名”。九山村距三峡大坝、三峡大瀑布、三峡人家、百里荒等著名景区均在一小时车程内,也是通往神农架旅游景区的重要途经地。

二、工作进展情况

1、乡村旅游

投资47万元搞好本村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在云台山新建旅游登山步道2公里,安装登山安全护栏1公里,新建休息平台6处,设置果皮箱20个,安装旅游标识标牌。其中投资30万元的2公里云台山旅游登山步道已竣工验收,目前正在进行决算评审;投资14万元的旅游标识标牌项目已完成自主招标,正在施工中,预计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2、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十三组环形公路原破损水泥路面整修、人行道板铺设、白竹坪水毁河堤整治及生态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投资40万元的十三组环形路水泥路整修及2000余平方米人行道板铺设已经竣工决算,正式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对中心村白竹坪进行水毁河堤修复整治,目前该项目已竣工验收正在进行决算评审。投资30万元的生态停车场已动工建设,预计9月底可投入使用。

3、村庄绿化亮化

在绿化方面,投资65多万元在下莲路我乡境内全长9公里沿线开展了景观绿化美化,主要在道路两边栽植小水果树及花草,目前已竣工验收,正在进行决算评审。

在亮化方面,拟投资20万元,在中心村下莲路及环形路沿线安装路灯54盏,目前已完成竣工决算评审,投入使用。

4、民居改造

投资40万元在九山坪片农户土坯房进行立面改造40万元,现均已完工投入使用。

5、环境净化美化

投资74万元,对中心村的房屋墙面统一进行刷白,并绘制山水画及石头纹,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目前该项目已完工,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为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投资15万元,拟在九山村中心村和云台山各新建旅游公厕一个,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自主招标,正在进行施工,预计9月底竣工。

6、乡村文化建设

投资35.5万元,在九山村十三组建设双岩农业文化广场,主要建设项目三个:一是浆砌驳岸保坎910立方米,二是安装大理石栏杆56米,三是安装食药仿古宣传栏17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验收,完成决算投入使用。

三、主要做法

(一)推动市民下乡,强化造血功能,促进美丽乡村实现提档升级

九山立足自身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市民下乡,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观。一是发挥村的乡贤能人作用,引进繁跃建设、双岩农业等企业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企业带动资金、带动人气、带动产业发展,短短3个月时间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接受由繁跃建设和双岩农业两个企业引领的社会爱心企业捐款达125万元,为九山村解决了资金困难的大问题,同时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农家乐迅速增加了30多家,对产业的带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区、乡两级政府大力支持,在美丽乡村开建重要阶段,区、乡两级政府领导精心策划、用心安排指导,安排专人专班坐阵指挥,乡领导亲自关心,并协助和争取政府有关政策,支持配套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和相关设施,双岩文化广场建设、整齐刷黑的道路、配套的绿化让群众十分满意,对助推乡村治理工作实现了提档升级。三是全村群众积极响应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创建和维护美丽乡村环境及卫生,将贫困户房屋一起纳入环境整改范畴,这样不仅对乡村环境进行治理也帮扶贫困户解决了一些的实际问题;四是村委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乡村传统文化活村的理念,打造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乡村旅游,以发扬革命先烈精神、传承民俗文化为手段,以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常年开展党日主题活动、党员教育活动、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多次开展革命传统红色游、户外生态观光游、农趣体验游等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不仅对村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能人效应,鼓励群众参与,以主人翁姿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九山村竭力发挥乡贤能人特色优势及美丽乡村农民主体作用,紧紧围绕“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生态环保”发展指导思想,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动力,以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做到环境共治、平安共创、产业共扶、致富共带、困难共帮、新风共树,共同改善城乡环境,齐心协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一是引导群众成立各类自治组织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九山村相应成立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协会、卫生计生协会、老年人协会、专业合作社协会、民俗文体艺术协会及QQ微信平台等,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办好事情为群众。由农民自发成立的专业组织统筹协调辖区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就业问题,捆绑式带动辖区产业发展,这样做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和邻里关系和谐,实现了双赢。二是培育本土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美丽乡村。根据九山村的实际,探索培育村事务类、文化服务类、志愿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成立了三支广场舞艺术队,乡和村组织他们参加了全村、全乡、和区的大型文娱文化活动,并开展了30多场巡演活动,用先进的文化节目引领、感染、教育群众,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形成九山文化品牌。三是积极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为全村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监督和作用发挥进行指导,促进其围绕村级各项公共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周到服务。同时,将村大学生、本地专业人才纳入社工队伍建设体系当中,通过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支撑社会组织在美丽乡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企业活乡,突出产业发展,以致富增收激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产业发展和致富增收问题,组建产业发展自治组织,让群众有钱赚,有班上,有想头,以看得见的实惠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参与美丽乡村。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以宜昌双岩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九座山农产品、乾湾农产品、百样花蜜蜂、九云蜂劳务、九条湾果蔬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统筹示范,重新整合全村4000多亩低产茶园、2550亩高山核桃,新建500亩果蔬种植采摘基地、200亩高山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和6个高山原生态养蜂基地,并配套建设农村休闲户外游和接待中心,网络72家休闲特色农家乐,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初步形成“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快乐市民”共建共赢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二是组建九云蜂劳务合作社。以村组为单位,对村民劳力进行资源的整合,让每一个劳动力无论无论是男女老少在劳务社的组织下可从事农事农耕、工程建设、家政、农产品加工生产等劳务综合服务,做到全村村民有事做,有钱挣,有钱分。三是产业转化升级,打造九山电商产业园,电商产业园是由宜昌双岩农业公司主导经营的农业产业平台,对全村农户进行标准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并进行统一收购分级、加工、开发,再对接大电商、将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其中,产业园还对农户进行培训,使农户可以参加产品分拣、产品包装、产品生产、客服等整个主体经营过程,以“九山味道”为主的系列有机农产品畅销全国,深受消费者亲睐,年产值过数千万元,大大有效的带动了群众的收入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四、产生的效益分析

一是社会效益分析。九山美丽乡村2018年规划的13个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建成下堡坪乡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将建立下堡坪乡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开创农村旅游发展新局面。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九山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将有力推进下堡坪乡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发展。

二是经济效益分析。九山美丽乡村建成后,将解决就业1000多人,发展农旅企业72家,发展农旅产品基地5个,新增农村旅游景区三个,增加游客30万人,全村人均新增创业收入2000元。

五、主体品牌

1、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依托宜昌双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一优势电商企业,在九山村内成立果蔬种植、蜜蜂养殖等5个专业合作社,建成果蔬种植采摘、高山有机水稻种植以及6个高山原生态养蜂农业基地。建设了九山电商产业园,搭建运营九座山微信商城、九山特色淘宝铺、阿里巴巴批发商铺,注册了九山上品、九山味道等“九山”系列农产品商标,开发以生态有机大米、茶叶、有机蔬菜、黄心土豆、核桃、土鸡蛋、土蜂蜜等为代表的高山特色系列产品。2017年,在农村电商带动下,九山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800多元,九山村2017年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

2、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九山村通过引进宜昌双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个农业龙头企业,整合乡村旅游、农村民宿、体验农业等优势农村资源,多次举办“旅游扶贫节”、“最美九山”、“年猪节”、“云台山上打秋风”、“挖泥鳅”、“越野露营”等户外生态观光游、革命传统红色游、农趣体验游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逾百万,打造出集农业基地、旅游景点、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我村是革命老区村,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的实施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2、缺乏积极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工作较被动。由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缺乏,有的存在观、靠、等的思想,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3、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村情况比较复杂,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现象,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需进一步完善。

七、下一步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规划的管理。增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保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1、引言

早在几年前党中央就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新政策,党的十报告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中逐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美丽乡村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建设当代新农村的重要策略。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使农村具有美丽外壳,还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2.1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线的城镇化推程。党的十报告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做出了重要部署。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扩大内需、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第二,城乡融合、统筹,文明和谐发展;第三,建设和谐、生态、环保的新型城镇。乡村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并且基本未受到任何工业污染,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要充分运用村落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的条件,进行有风格和特色的建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规划不单单指完善环境、建立景观带、视觉村,除了合理规划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境之外,还应统筹乡村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规划发展。新乡村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建设等等都要统一规划发展,以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需求。

2.3二者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传统的经济带动全面的发展理念,改变农村发展内涵,消除日渐增大的城乡差距,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单元,为城镇化建设做准备。

3、美丽乡村规划方向

新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精神文明,提高农民自身的幸福指数。

3.1点亮居民住宅特色,营造建筑群的整体性

居民住宅的景观提升也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保证房屋建筑质量外,还应在建筑群布局的合理性、外观的整体性上保有自身的特色。民居风貌直接决定了乡村的外在形象,给人以第一直观的印象。居民住宅应与当地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文化氛围融为一体,技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彰显美丽新乡村的风貌。

3.2合理产业布局,营造产业集成模式

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是规划发展方向的头一步,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以乡村为基础,发掘农业与其他产业特点,合理规划,实现“一村一景”的独立特色。乡村景观的美丽与否与产业布局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不能制造孤立的、形式上的“景观”,要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实际生产生活,通过土地的流转进行土地整合,营造集约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模式。

3.3重视环卫治理,营造健康美丽环境

只有健康才有美丽,所以美丽乡村的卫生环境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乡村环境卫生的建设、治理、长效保持清洁和维护的机制、专项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例如: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清洁、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和定点清运、专管人员的流动监督、居民卫生保持的宣传。通过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整治,为美丽乡村营造健康、舒适、放心的宜居生活。

3.4倡导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生活

国家十分关注乡村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大力度的投入乡村文化事业。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标志着一个新兴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的效果。所谓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凸显出本乡本土的人文特色和风俗习惯,例如: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遗产等。在宣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村民从自身文化感受和熏陶中获得乡村集体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3.5回归大自然,营造天然、淳朴的生态美

多数乡村都独立的坐落于山、水、平原之间,与诸多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乡村间极少有工业污染,纯天然生长,无增长激素等。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必要立足于本身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条件之上,营造有特色、有品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环境。

4、美丽乡村的新规划理念

4.1以村民为主题的民主规划理念,构建新型乡村的规划模式

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官民一体”模式,由政府与村民共同规划和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实施的方式是:首先,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之前,用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点子、新办法,从村民的需求和愿望出发,满足村民为主要目的,实现以村民为主体的规划模式;其次,规划部门应该了解和掌握该乡村的宗族管理情况,土地、房屋产权、使用权等权责归属关系,避免出现各种纠纷问题。

4.2坚持边规划边重视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规划理念

我国各地区的村民和村干部,都存有一定思想误区,认为传统建筑已经过时或者落后。规划者在实际规划乡村发展过程中,为顺应民意,拆除传统建筑,根据现代风格建造新住房,与此同时,建造新住宅用房比修缮传统旧房子省力省时,很多规划者都为减少麻烦,拆除了老式住房。乡村规划者应该把老住房当作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规划乡村发展过程中转变以往的规划理念,保留价值较高的传统老建筑,进而体系乡村文化传承。

5、美丽乡村理念下的永联村产业集中发展实例

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党中央倡导的美丽乡村理念下积极发展自身,并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其中以产业发展型最为常见也最见成效,比较典型为苏南模式下的“江苏省张家长是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村办轧钢厂,年产量达800万吨。2013年利税18.7亿元,销售收入355亿元。90年代村企分离,企业获得25%的永钢股份,永联村每人每年可净获7000元的福利,而且20%的村民都是永钢集团的员工。解决村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村党委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卫生、娱乐、餐饮、租房等服务业,进一步深化了村镇城市化的程度。在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的后,继续反哺农业,又建立数个农业企业。2000年村里投资组建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耕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再一次成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人均收入的一大支柱,同时又成为村里和钢厂减少污染,绿化环境的绿色屏障。现如今永联村又在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同时发展旅游业,形成农耕文化园五大基地,重视张家港唯一的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苗木公司和文化园的土地流转为村民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永联村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随之改善产业结构、解决村民就业、优化生态环境等措施真正为村民造了福、谋了利。

6、结束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不仅要含有美好村庄外在工作,还要利用美好村貌村容,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与生活品质,进而为培养现代化农民,建设现代化农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美丽乡村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者在规划美丽乡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构建一体化的规划形式,引导乡村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考,陈淑惠.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2]解成友,张金明.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善治之路[J].学理论.2013(32).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据统计,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较大,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应运而生,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例如,乡村建设质量与速度发展步不协调、目标不明确、管理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在农村中浮现,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长[1]。从国家战略性角度思考,国内外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及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内涵

乡村是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汇集的一个整体,是人类从古至今经过发展形成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将乡村的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称之为乡村地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历史古镇也属于乡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成为“美丽乡村”的最高目标,其深层内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美丽乡村”中所强调的“美丽”,可归纳为乡村的环境优美、经济富美、景色秀美、民风淳美[2]。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体现在生态、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表现,它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在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建立一个对农村居民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项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的的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解读和执行方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政策执行中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最终的执行是否能够顺利,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均取决于是否得到大众的支持与赞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政策执行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些村庄对建设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够全面,从而找不到可实施的方案,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其发展。

(二)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其文化层次的高低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但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文化培育还是有些欠缺,应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乡村文化娱乐胜过,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为乡村居民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民主管理意识在乡村中长久发展,但是在某些时间点、某些方面,在村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基层组织职能发挥不够全面从而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产生误解和猜测。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应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水平,要积极指引企业、科研单位、甚至个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不断激发群众创新能力[3]。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松散的农户团结起来,提升村民抵抗风险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乡村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应有的内容。实现村民自制目标,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同时将现有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执行到位。可选择个别乡镇来尝试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到村到户,通过奖惩手段引导、调动、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发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苏省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耕地资源贫乏,曾经被称为“江苏最穷最小村庄”。永联村为解决全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搞集体经济,经过多种尝试,敏锐地抓住轧钢这个行业,实现了永联村经济上跨越式的发展。“生态保护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该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山区村。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该村依靠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生态型高效毛竹林现代园,规模化养殖竹林鸡,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使本村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乐村。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画为龙头产业,形成书画展览、书画装裱、书画培训、牡丹观赏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人,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贵州省的纳灰村,该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贵州地区主要的产粮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特色花卉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也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岩村。该地区典型的山区地貌,早期非常贫困。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富裕生态家园”之路,同时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连片环境整治,加强污染治理。红岩村以科技农业生产为龙头,逐步拓展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结论

总结纵观多年来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学者们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和发展模式并揭示了各乡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探讨了中国乡村建设的道路模式,为推进中国乡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但目前乡村建设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重视的多是地域的个性差异,而对其形成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局限于乡村发展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三是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环境资源、旅游文化方面,较少揭示乡村建设中其他影响因素。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应加强对美丽乡村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提高美丽乡村研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何东升.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15,06:52-54.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民主体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07-02

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有措施、有制度、有资金、有目标,整体推进,亮点频出。自实施以来,各县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更是积极主动重视有加,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成效是显著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惠农政策一项一项地制定、实施、展开,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的主动性在哪里?对政策的反馈如何,我们的关注度不够,所有的政策实施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效果如何、政策是不是可以持久地、有效地达到这样制定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更是很少有人追踪。所以,课题组利用这个暑假进行了实地调研,寻找真正让农民在农村真正安居的方式,寻找让农民增强对家乡自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农村找回自己的根。最终,让中央的惠农政策切实有效地在农村落到实处,为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助力。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并且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小康、提升生活质量。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理念。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推进。

1.2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源于农村地域差异的客观要求。农村的地域差异导致各地基础环境和发展水平总体不平衡,不同农村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复杂,所以,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也是不统一的。这就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挖掘本村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2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题组成员针对正定和栾城的几个美丽乡村的调研结果看,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农民们的积极性较之刚开始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思路时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组利用2015年寒假和2016年暑假,分别到我市的几个美丽乡村进行了现场座谈和发放调研问卷,采用不同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一共进行五次座谈,对象包括乡镇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一共发放调研问卷两百份,收回187份,发放对象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因此,课题组掌握了一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资料。下面就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总的来看,农民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比较满意。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很多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一知半解到比较了解的层面,主要是通过看新闻、上网以及通过村里的宣传了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农民们对于本村的发展现状基本满意,但通过与外地的美丽乡村比较后,普遍都觉得本村还可以发展的更好,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在调研中发现,农民们表示愿意参加村里组织的相关活动,只要不忙的时候就会积极参加,总的来说农民们是满意于现状的。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农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不低。但是,农民们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农民在决策层面上的参与度不足

我们都清楚,美丽乡村建设必定少不了各种具体规划的定位和引领,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有的村子并没有提前规划好,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索着前进;还有的村子,决策参与者往往停留在乡镇、村一级,到村民小组和农户中间调查研究不足。总之,广大农民很难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上来,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和选择权,从而导致农民们对一些决策不满意、不配合。在问卷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在能否为村子的发展主动献计献策方面,97%的农民表示不会主动献计献策。这样,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削弱了。

2.2农民在村里基础建设上的投入缺乏主动性

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做的事情多,如道路建设、绿化种植、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的综合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不是每个村都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由此,因为广大农民投入不多,所以对建设成果不够珍惜,再加上有的农村的精神文明教育跟不上,导致一些农民对物质利益具有很强的欲望,而忘记了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普遍持有“等靠要”的态度,甚至过度索取。也就是说,个人思想道德没有提升的话,农民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2.3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讲,这些事情应该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但是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来看,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甚至“自扫门前雪”都不愿意去做。农民住房以外的大量整治工作,比如环境卫生等,都是由村里出资招聘服务人员完成的;还存在少数农民因个人利益得失而对领导不满意,从而与村里谈条件、不配合,影响村里的整体工程进度。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3探索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课题组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简单地总结出几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3.1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不同途径特别是新兴媒体等平台,向农民传达国家、省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政策,向农民们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目标。通过宣传,让农民知晓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燃起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通过宣传,让农民了解其他省、市、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有比较就有动力,从而激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引导和教育农民

农民群体本身存在局限性,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曾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因为,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民思想觉悟方面的一些弊端意识就会显现,面对的利益越大越会出现问题,就会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所以,要引导和教育农民,让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

3.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自河北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同时要看到,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偏远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记忆中的故乡;再如,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一些地方诚信缺失、家风不正,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活动存在等问题多多。所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主流价值观,以精神文明的新成就扮靓美丽新农村。

3.4强化村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到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做到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并且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并提请农民监督实施。

3.5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广大农民都盼望尽早实现小康,过上富裕的日子,所以,农民的眼睛也会盯着那些发家致富的人,想学本领。了解了农民的心思,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弘扬我党的又一优良传统,那就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的人,比如,传授经验技术、协助开发渠道等,在这些新时期的“乡村领袖”的带动下,让农民们都参与进来,都朝着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努力,心无旁骛,这样,就不会再有仇富心理的人,每个人都有了建设自己家乡的积极性。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需要各方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建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3.20.

[2]毛建等.农业科技团队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5.20.

[3]刘洪斌.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研究.科技展望.2015.10.20

[4]李蕊.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赤子(上中旬).2015.9.15.

[5]朱哲江.特色小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来自河北省馆陶县的调研报告.2016.9.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8

一、张马村基本情况

张马村位于有上海市"后花园"美称的青浦区西南面,是江南古镇朱家角南大门,呈现江南水乡特色,水陆两路交通便捷,陆路距G50高速5公里,沈太路贯穿全村。村东南面与松江区交界,西靠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北与李庄村接壤。

张马村从2009年10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至今已达到两个全面完成和三个百分百,即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全面完成、村庄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污水纳管率100﹪、农田棚舍整治率100%以及土地流转率100%.

张马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按照"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的四美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工作措施

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全力部署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展比较顺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朱家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各条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由张马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例会制度,每周二在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召开项目推进会,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按工作计划开展,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完成。

(二)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动

(三)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品位

1、做美村庄,制定建设规划。

委托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对张马村美丽乡村进行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宜居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千年古镇朱家角镇的历史底蕴及张马村现有的"三园一岛"发展和正在规划的湿地公园为旅游产业,将张马村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做强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朱家角镇将"美丽乡村"下定义不单单是一个村,而是一个片区。将朱枫公路以东,沈砖公路以南作为朱家角镇农业大有可为之处,传统农作物的高科技种植、农机配备的引入、家庭农场的培育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都将在这里体现,最终达到农民富的目的。张马村作为一个试点先行建设。

做强产业,做好项目,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创建工作。张马村形成了"三园一岛",即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寻梦园香草农场、泖塔农情园、浦江蓝莓园等企业入驻,以上海太阳岛为依托、沈太路为轴线的观光、旅游新型农业产业链。现今,张马村培育了22个家庭农场,在农民+家庭农产+合作社的基础模式上加上有一定资金、懂营销的财团,带领整个家庭农场走向更高层次。

最近在区政府的关心下,已经恰谈成功的上海市郊区第一家开放式农村生态公园正在具体规划中,此项目集蓝莓庄园、水上森林、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等项目为一体。这个项目的的落地将是推动张马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载体。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建设项目,突出创建工作重点

(二)齐心协力抓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经过各部门几个月的通力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多数项目已完成,有些正在推进中:

①泖塔圩区生态堤防:土方工程目前已完成。

②七彩长廊工程:沈太路两侧(张马村村部——寻梦园入口)地块由原来的荒草堆变成如今的树林,目前已完成填土、乔木种植工作,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基本完成,选用多种开花灌木搭配色彩鲜艳的草花及地被进行点缀,使七彩长廊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欣赏效果。

③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共2个项目,坟浜圩区小农水利已经开工,其余圩区耕地农田设施建设2015年1月份开工。

④生态河道治理工程:14条河全部启动。

⑤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目前有机垃圾回收站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设计具体方案。

⑥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月潭江桥梁12月启动改建;张马村江桥梁即将启动;其余6顶桥路在设计过程中。

⑧庭院经济:既可观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莫家村农户家已基本完成绿篱及果树的种植。

⑩泖塔圩区生态林:野生保护和生态庄园正在规划中。

其他项目:薰衣草生产基地与中国樱桃生产基地项目未启动。

四、规划目标

张马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通过创建美丽乡村,使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张马村的规划定位中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农业旅游,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布局和营建,最后完成从农业旅游到旅游农业的华丽转身。美丽乡村建设也自然水到渠成。

五、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项目审批时间长与加快项目推进间存在一定矛盾

1、农田水利、生态河道等项目需要种植大量绿化,绿化种植有着很强的气候要求,错过了最佳种植季节,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2、原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目前的审批进度,项目在年底完成很困难。

(二)部门沟通与协作需要增强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9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

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单位:村镇建设管理所

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享受城市生活的便捷和繁荣。但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诸如高房价、拥堵、资源竞争等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也因此引发了第一波回归乡村的热潮。正是这一批热切回归乡土的城市精英,催生了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索。

一、新时代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于乡村振兴问题,首先应该对理想的乡村生活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和细节的刻画。通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已经逐渐形成了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生活美、布局美的五美乡村发展模式。然而仅仅是看得见的五美,并不足以支撑起乡村振兴的未来。于是,有了城里人住乡下的“共享农屋”,乡村研学基地,景村融合发展等新形式的探索。可以预见,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让年轻人愿意留下,小孩得到优质教育,老人享受舒适医疗,“宜居、宜学、宜商、宜游、宜闲”的美丽乡村。

二、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任何事业的发展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人。近几年乡村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外流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缺乡土治理人才。农村缺少有能力、有情怀、讲奉献的领头人。目前,农民普遍对村(社)一级干部感到不满意。有反映能力差办不了事的,有反映私心重服不了众,有些村级党组织搞家族化权利缺少监督等等,真正能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搞发展的村干部可谓凤毛麟角。二是年轻人返乡难。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就学后都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创业,乡村对他们而言缺少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城市好,教育医疗水平低,娱乐休闲没地方去等等都成了年轻人返乡的障碍。缺少年轻人的农村,就缺少激情和活力。三是人才留不住。乡村振兴最终靠的是人才,而各行业的精英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很难在乡土扎根,造成了乡村事业因循守旧,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

(二)任何事业的发展重要的保障条件是钱。新农村建设缺钱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再上台阶的难点问题。一方面是日常乡村治理运行需要经费。规范运行需要村干部在岗在职,让村民随时能找到人办事,难事随时能有干部帮助解决,村一级干部要放弃自身经济利益,全身心投入发展事业。目前除了由政府承担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外,一般村干部仍然按照误工补贴的形式进行弥补,没能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村庄建设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据了解,很多开展过美丽村庄建设的村,因为前期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都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加上污水处理、道路、绿化、路灯等设施的后续维护,和环境保洁等开支,乡村振兴急需大量的资金保障。其次是百姓增收难。老百姓不富,村庄建设的再好,也只是表面文章。而留守农村的多是低学历和老、病、弱、残。如何让这些人增收过上好日子,更应该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内在问题。

(三)任何事业的发展关键的方向盘是制度。有完善规范的制度才能引导乡村振兴走向正轨快车道。一是乡村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一方面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多是自上而下的,镇、村一级按照上级部署,忙于落实各项工作,缺少主动谋划工作的空间和动力。因此,跟风应付,照搬照抄的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特色亮点越来越少。政策不接地气,落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近几年轰轰烈烈的污水治理,上级要求全面铺开,但有些村庄连新农村建设都没开展,就盲目跟进,造成了后期重复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议事制度仍需完善。现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群众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因为农村缺乏强有力的议事和执行制度,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发展项目因个别原因,受制于土地流转、征用难而搁置。二是乡村规划滞后。村庄规划调整程序较为随意,不够严谨。农村干部普遍缺少规划知识和长期规划的视野,但对规划方案的修改却有较大的主导权,因此造成了规划滞后、片面、短见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乡村的优质发展。三是要素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因建房需求增加,而国土部门指标分配以人均用地面积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控制,造成土地指标理论上充足,实际紧缺的问题。乡村建设的用地保障已经成为一大制约因素。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乡村振兴应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周边集镇为节点,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区域化统筹发展,做强核心集聚人气,特色产业引领点上出彩的发展格局。

(一)规划先行,提高规划前瞻性,严肃规划调整程序。一是要有区域观,跳出一镇、一村的范畴,从实际出发,根据交通、地域便利性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文旅配套等做好区域性的概念规划,再根据区域规划实施各镇、村的规划,从规划层面防止要素浪费和重复投资的问题。二是规划方案调整应实行责任倒查,规划评审意见要对本次规划在有效期内负责,杜绝一把手出意见,专家评审走过场的现象。村庄规划局部调整程序也应进行专家评审和报批,防止出现随意变更规划的情况。

(二)抓住中心镇建设的牛鼻子,引领区域乡村振兴。实践中发现,乡村发展均需要有一个核心城镇为依托。区域化集群发展也需要有一个中心城镇为龙头。近几年实施的小城镇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集聚人气和引领带动的效果。中心城镇要成为乡村生活的核心区,满足群众生活、娱乐、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发展,织成辐射周边的乡村生活服务网络。一是需要集中资金统筹区域内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节约公共资源。二是扶持做大做强,对中心城镇建设进行要素保障和政策倾斜。三是在中心城镇发展集体经济物业,实现人口集聚,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四是建设物流服务中心,改善乡村物资供应。五是加快中心城镇交通建设,实现镇、村15分钟生活圈,城、镇一小时交通圈。让城镇真正成为乡村对外交通的中转站。六是创新教育、医疗模式,让乡村真正留得住人。老年人关注身体,孩子关注教育。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要抓住机遇,对接城市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探索发展互联网教育和医疗产业。让乡村也可以享受大城市的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