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进出口贸易的好处十篇进出口贸易的好处十篇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38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1

【关键词】经济增长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经济增长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关乎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十分充分,建立的经济增长的模型也有很多种: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呈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产出比呈反比,他们提出的经济增长路径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实际经济增长率=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这是难以实现的“刃峰状态”;新古典学派的Solow-Swan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否定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和劳动资本不能相互替代的假设,得出的结论认为,稳态下人均资本可以通过储蓄率的上升,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技术进步而增加,从而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经济增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事实,揭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政策措施应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对外贸易进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到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本文将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互动关系,比较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增长与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关系,杜运苏(2014)研究结果表明,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实现,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证实了经济增长与出口技术复杂度间存在互相增强的效应。董彦龙(2011)通过建立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赵丽佳,冯中朝(2008)研究了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主要的传导机制是制度变革,而我国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迟缓,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易行健(2006)对我国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以上的实证结果由于样本选择不同和模型处理方式不同,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对于究竟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发挥更为持久有力的影响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不管是一般贸易进出口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都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正向关系。

三、基础数据

(一)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从1981~2012年的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数据处理

考虑到我国物价水平在1981~2012年波动较为剧烈,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对上述相关变量产生的影响,用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了调整,调整方式为分别将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除以了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记为aexyt,aexjt,agdp。由于经物价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仍波动比较大,所以对物价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取对数并记为。在模型的设计中,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为经差分并取对数的国内生产总值。

四、经济计量分析

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关系首先要对这些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间才能建立因果关系,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它们均为i(1)序列。

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经济增长、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为同阶单整,满足建立VaR模型和协整方程的要求。为选择最优的滞后阶数,在aC和SiC值最小的情况下,选择滞后1阶,建立模型。该模型的各阶系数均高度显著,且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所有的特征值均在单位圆之内,此VaR系统是稳定的。

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建立脉冲响应函数。一般贸易出口的一个正向冲击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刺激作用十分显著,并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这就表明,在中长期内,一般贸易出口额的上升会刺激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增长。相应的,加工贸易出口的一个正向冲击对经济增长也表现为积极作用,但其影响力度比一般贸易出口小,并且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间要短于加工贸易出口。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提供的结果,分析得出,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生产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其出口增值率明显较低。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其收益仅仅依赖于加工费的获取,因此,其收益的增值空间比较小。而相对而言,一般贸易涉及的生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参与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都是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好的企业,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环节,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都亲身参与,它们处于生产价值链的高端,因此,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都会促进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函数表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生产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一般贸易涉及的生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参与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都是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好的企业,因此,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推动一般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放在价值链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世界工厂的国际形象。同时,提高加工贸易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

[2]董彦龙.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3]赵丽佳,冯中朝.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协整和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8).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2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贸易理念

一、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额

新疆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原因,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非常缓慢。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提供和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其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新疆省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外贸易更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上升。具体来看,新疆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到2011年涨幅明显,从104053万美元增加到228.22亿美元,年均增长21.09%,稍低于全国的快速增长速度22.04%。其中,外贸出口额从1994的57612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8.28亿美元。外贸进口额从1994年的46441万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9.93亿美元。

根据1994-2011年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18年来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从1994年到2000年,新疆的出口贸易没有大幅度起伏,一直平稳的低速增长,和进口贸易额涨幅相近,并列前行,年均涨幅较小,增长率为20.49%;2001年,受到中国加入wto影响,出口总额高速发展,直至2008年,已经从2001年66849万美元增加到192.99亿美元,2008年达到顶峰,贸易额增加了近3倍;2009年新疆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这是由于09年新疆“七五”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出口贸易。2011至今出口贸易处于恢复阶段。从表1-1中还可以看出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低于1%,其中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最大的2008年,也只占了当年全国的0.87%。从新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从1994年的44%上升到为2011年的0.63%,处于缓慢上升状态,但整体份额仍然很低,不到一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新疆对外贸易总额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出口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增长较快;而新疆的进口规模相对出口贸易来说比较小,且增长也相对较慢,由于可看出新疆对外贸易的状况处于顺差的状态。总体来说新疆省的对外贸易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且发展较快,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形势良好。但是,新疆对于自身来说其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和其他地区的发展状况相对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出口商品结构

《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SitC)中将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前5类划分标准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划分为初级产品(SitC4),而将其余五类产品划分为工业制成品。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对新疆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新疆对外出口的初级产品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9.66%下降到2009年的15.54%。而工业制成品的份额渐渐在新疆出口商品上升至主导地位。在1990至2009年这几年间,工业制成品由40.35%增加到2009年的84.46%,在2005年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值90.19%。我们可以将初级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新疆出口商品中各自所占比重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在这一阶段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但是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慢慢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在缓缓上升。

第二阶段(1996-2002年),在这几年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份额中所占比重已经高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但是,在这一阶段中,这种现象还不稳定,处于反复波动阶段。

第三阶段(2003至今),该期间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减小。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持续大幅上升。由此,工业制成品已占据新疆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自1995年起,新疆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工业制成品,包括服装、鞋、番茄酱、机电产品等。自主品牌和本地品牌比重有所增加,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品的转变。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各自所占出口额比重的变化[1]。

2、进口商品结构

与出口商品结构不同,新疆进口商品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总体来讲,新疆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高达67.62%,而在1990年,还仅仅占了2.39%。而2008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仅为32.38%,1990年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曾高达97.31%。第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大幅提高。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环境,使其成为连接中亚石油产地的能源储备基地,陆路进口石油、天然气的必经之地。所以矿物燃料所占比重较大。第三,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稳定。

(三)对外贸易方式

新疆深居内陆,与周边八国接壤,是我国西北的门户,拥有5400多米的长长边界线。新疆成为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交流的重要路径。因为新特的地理位置、地理优势,也就决定了其不一样的对外贸易方式。在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主要是以一般贸易方式和边境贸易方式作为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在2011年,新疆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28.22亿美元。其中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为128.364亿美元和64.765亿美元。作为新疆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一直占据总贸易的80%以上,加工贸易则比重较低。

2002年开始,新疆的对外贸易方式出现明显变化,边境贸易方式快速上升,在2008年达到峰值,成为新疆最主要贸易方式,在2009年开始有一些下降趋势。而一般出口贸易与其相反,在2002年以前一直占据较大比重,成为新疆主要外贸方式,在2002年以后出现减少趋势,直至2011年已经被其他贸易方式超越。

二、新疆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些年以来,新疆对外贸易虽然发展速度很快,贸易数量大幅上升,但是新疆的对外贸易增长依靠的是数量的增长和低价的竞争,走的是规模扩张这种“粗放式增长”的路。由于该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所以对外贸易产品基本上是一些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性产品,这种产品结构结构单一,初级商品市场竞争力差。如果对外贸易是依靠数量的扩大和低价竞销的方式来促进增长,那么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额就依赖于也受制于进口国的需求量以及经济状况,非常不稳定。近年来,占据新疆出口比重较大的是服装及鞋帽类产品。其中通过旅购方式出口的服装、鞋帽,多为仿制品,这种产品质量不够过关,无法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标准,即进不了国外的专卖店,也进不了超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周边国家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比如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大量的商品也涌入中亚国家,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到来,也使得消费品需求的变化较大。人们对于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种低附加值、粗放的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难以稳固占领中亚市场,更不能开拓市场,打开国外市场。

(二)对外贸易环境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些年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相对于全国贸易顺差,新疆进出口基本平衡,所以,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新疆的贸易优势。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需要加以改善。比如说,贸易的发展需要足够大的场地,以及完善的硬件设施。再如,对外贸易需要良好的秩序,不应该频频现出口低价竞销与进口抬价抢购现象。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等因素都会制约新疆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新疆省的对外贸易环境是制约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资金瓶颈,资金不足使得新疆外贸增长动力不足。虽然出台的出口奖励措施和出口补贴按时足额到位,促进了出口增长但仅靠部分优惠政策拉动很难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其次是交通运输瓶颈,新疆外贸运输只能通过陆运和空运。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航空运输成本大,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只能通过陆运,但新疆的公路、铁路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俗话中说的“要致富,先修路”在这里就是很好的证明,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产品进出口非常不方便,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是必然的。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产品占比重低。

新疆是我国农业大区,地产丰富,主要生产番茄、哈密瓜、棉花等农副产品。其中,新疆番茄酱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但是由于其以桶装原料出口,附加值较低,其出口额占新疆通其出口额的7―8%。通过对乌鲁木齐的小型外贸商户调查发现,他们的行销方式大多很被动,产品不具有差异化。很多小型外贸企业甚至拿着国外的样板改改款式,就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产品。要想发展属于地方的特色自主品牌,首先要提升科技实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只有真正自主有特色的产品,才有足够的竞争力和销售市场,能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高新疆外贸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四)外贸人才匮乏,行业协会、商会的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具良好的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发展就是无米之炊。即便有了再便利的条件,再有利的政策支持,没有人的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无从谈起。同样,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据了解,新疆外贸企业已经达到2000多家,但是大部分新注册登记的外贸公司都缺乏外贸人才,企业内员工对外贸业务了解不够,无法有效解读外贸政策进一步运用优惠政策为企业盈利,如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等反应不敏感[3]。很多外贸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之前,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对此,新疆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同时对外贸企业进行培训,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此外,对外贸易企业对于自身的员工素质,以及产品的质量,对于企业运营和行销的管理等等都有待于提高。同时,他们也应该多加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生活。

三、小结

近年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出口额大幅增加。然而,新疆对外贸易迅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外贸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现行出口政策不是完全适用于新疆地区;自主牌效应低,没有形成属于当地自己的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力;外贸人才匮乏,未能有效利用政策及地理优势等。新疆在未来发展中,要合理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要制定适应当地特色的政策,支持新疆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外贸企业素质。生产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提升新疆对外贸易的质量。因此,新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3

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很早就在经济学经典理论文献中出现了,但由于受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过程的影响,贸易条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之后,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才持续不断进行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的大幅提高,贸易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使中国贸易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变化?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变动的基本概念。根据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贸易条件说明了国际贸易为两国带来的利益范围及各国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马歇尔提供曲线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因此根据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只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同样不能具体地定量地得到一国一定时期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在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中,采用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编制不同指数形式对贸易条件变化进行评价。在贸易条件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中出现了不同侧面反映贸易条件变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条件指数,最主要的有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等四种形式。本文主要考察价中国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nBtt,也经常被称为净贸易条件、净易货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能获得单位价值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

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itt)是通过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情况,即出口收入变动所能获得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效率的问题。

二、中国贸易条件评价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online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中国1980年至200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进行评价。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这说明中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是减少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的幅度看,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收敛性,用每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做一次移动标准差分析,所得到的标准差变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是在减轻的。

中国出口增长指数快速持续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数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数达到了115.70。虽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1980年至2006年间有所下降,但幅度仅为17.57%,远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是持续上升的,即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持续改善。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在不断提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在减轻,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恶化程度明显下降,使得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近几年的改善幅度相当大。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四、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看,中国近30年参与国际贸易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失一定的公平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了贸易大国但并没有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获得效率呢?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能较快投入到产业中去,拉近技术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距离。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调整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贸易通过贸易和投资行为从下游装配业到中间产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业水平,延长国内产业链,推动中国上游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种财政金融措施,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范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励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偏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需求相似说,发展与他们的贸易关系,不仅出口商品价格不容易下降,还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根据引力模型,周边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中国相对而具有较高的发展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比较容易。

(四)有选择地继续鼓励引进FDi

大跨国公司和效率寻求型的FDi能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显著,能迅速扩大中间贸易品的出口,使中国比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生产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更稳定。建立包括FDi来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内容的FDi引进项目评估体系。通过对FDi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通过对FDi引进项目性质的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来华投资是为了巨大的市场还是为比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通过项目预期结果的评估,说明FDi对出口贸易、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与目录相适应的进出口政策和生产税收政策,引导FDi投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部门,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一些行业协会在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剧了贸易摩擦。国内厂商的单打独斗不但表现在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在对原料的进口上。在国际原料价格大幅提高、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内厂商应该联合起来面对国际原料供应商,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4

一、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中国: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高速增长,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不断扩大,由表1可知,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1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九大服务贸易国,首次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46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服务贸易进口5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9%,到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双双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服务贸易总额为2560亿美元,增速超过20%。其中服务贸易进口额为129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5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16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3.7%,居世界第7位。

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旅游和运输仍占主导地位,但新兴服务贸易比重有所上升。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旅游服务出口比重则略有下降。2006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额分别为210亿美元和339.5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23%和37.1%,合计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约60%。同时,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等三个新兴服务贸易出口部门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合计较上年同期上升了4%和9%。

日本:从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趋势来看,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近20年的增长很稳定。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5年的205.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3亿美元,出口业绩提高了将近4倍。作为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上的排名基本维持在十强的水平,而其进口额更是维持在前5位。但是与其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刚好相反,日本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幅逆差状态。服务贸易逆差大,说明日本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主导地位。

韩国:韩国虽然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贸易数量基数较低,但其发展势头良好。服务贸易总额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5年不足6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00亿美元,出口业绩提高了将近7倍,贸易总额2004年918.1亿美元,增长25.2%,2005年1038.4亿美元,增长13.1%,2006年1187.4亿美元,增长14.3%,2007年1466.3亿美元,增长23.5%,年均增速(2004年-2007年)达19%。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占世界第15位和11位。在韩国,目前处于第一位的是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列居第二的是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以及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分别处于第三位和第四位。韩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变化是:运输业比重逐步下降,通信、计算机、信息等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比重上升。

二、中日韩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主要是采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优势变差指数等指标体系来加以分析的,因此,本文也主要以这三个指标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

1.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tC)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叫出口竞争力指数或贸易专业化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可对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取值范围为(-1,1)。tC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tC指数的取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小。

根据tC指数,1998-2006年,三国指数均为负数,说明三国均为服务贸易逆差国;小于均值水平,说明均处于竞争劣势。但相对而言,中国该指数略高于韩国和日本,且自1998年以来,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为稳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虽然它的服务贸易总额在世界前五位,但它的进出口逆差很大,均值达到-0.190,大于我国和韩国,日本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导致了其竞争竞争劣势,但可以看到其竞争劣势有逐年缩小的趋势。

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在9年来都为负数,说明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仍然处于竞争劣势的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增长,但是逆差现象也一直出现,使得服务贸易tC指数基本上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出,自2003年服务贸易tC指数达到-0.086以后,2004、2005和2006年,我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为-0.046,为近8年来的最高点,这也说明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劣势在逐年改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将其用于服务贸易,可以对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其计算公式为:RCa=(Xij/Yij)/(Xij/Yij),其中,蜀表示Yij)种产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即包括商品出口额与服务贸易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种产品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则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RCa指数1998-2006年均值分别为0.53、0.75、0.75,这说明,在整体上,三

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指数偏低,服务贸易无竞争优势。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RCa指数在1998年-2006年平均值比同样是竞争力弱的两国平均低出0.22,由此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更弱,低于亚洲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纵向来看,三国发展趋势平稳。我国1998年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为0.460,1998年服务贸易的RCa指数比1990年上涨23.91%,达到0.58,1998年――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RCa指数的平均值维持在0.57左右,但从2002年开始我国RCa指数有所下降,到2005年到最低点,到了0.47,2006-年依然在最低点。因此不难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明显改善。

3.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析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其表达式为:一种产品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p=(Gi-Go)*100,式中:G为某国J种产品出口增长率:G0为某国出口总额增长率。主要是反映一国在一年内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与全部商品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看出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

根据p的数值,可以区分为4类:第1类,p大于10,为强竞争优势;第2类,p介于10到0之间,为弱竞争优势:第3类,p介于-10到0之间,为弱竞争劣势;第4类,p小于-10,为强竞争劣势。

三国相比,日本务贸易出口优势变差指数为0.3处于弱竞争优势,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和韩国均为弱竞争劣势,尤其我国滞后于日韩两国,说明我国服务贸易远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我国的重视程度应有所提高。

纵向看,1998-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15.3%,同期全部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9.7%,因此,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低于货物贸易。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只有1999年和2001年大于0,其余年份都小于0,尤其在2000年和2003年,p

4.分行业比较

以上的分析得出的关于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比较只适用于总体状况,并不能反映三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全面结构特征,具体到各行业,三国竞争力强弱不尽相同。对于分行业的比较,我们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由于三国服务贸

易主要以三大行业为主,我们主要进行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方面的比较。

根据tC指数,三国各具特色,我国在旅游服务中竞争优势最强,运输服务最弱,日本在运输服务中占据优势,其它商业服务服务在三国中最弱,而韩国则在其他商业服务中占据优势。三国服务贸易支柱产业为劳动集型运输,旅游,说明其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极弱。所以其总体服务贸易tC指数皆为负值,出口竞争力很弱。

各具体行业来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从8年来中国服务贸易tC来看,只有旅游业、通讯业、其他商业服务正值。建筑业的指数逐年大,说明随着中国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提高。而运输保险、专业技术使用、特许费、电影音像均为负值,且数值较小,说明这些行业竞争力相当弱,同时,运输、旅游、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的tC指数总的来说是不断上升的,说明这些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正逐渐地增强。其中一向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运输业与货物贸易的关系较为紧密,中国的运输服务在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tC指数却为负值,说明中国的运输业务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进口,国际竞争力正受到严峻压力。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贸易和我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状态之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高速增长。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1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而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

二、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进出口总额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在近10年稳步增长,从1998年的240.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4.2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15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3.1%。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5年和2006年贸易逆差缩减,2006年缩减至89.1亿美元。虽然缩减幅度依旧不大,也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2.进出口行业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就旅游和运输两者相加就达到60%以上。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

3.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tC指数)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0.08,2005年数值减小至0.06,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0.05,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所占比例非常之低。

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1.国民收入水平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消费结构偏低,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还不足。而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出口能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依赖于一个国家整体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提高又依赖于交易效率提高。一个国家需要创造好的制度和制订好的政策,保障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和GDp稳步快速增长,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得以增加。

2.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的服务业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旅游等系列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GDp的60%以上。建筑师、会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房地产、咨询、信息和广告等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生产业刚刚起步,投资、证券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文化产业则严重滞后。可见,我国目前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体,新兴行业相对不足;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少。所以要发展服务贸易,首先需要从发展服务业着手,而我国服务业有很多是具垄断性质,如金融、电信、铁路等等,由于政府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市场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专业化水平较低,从而对生产需求不足。服务业只有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引入竞争,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3.货物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大致包括生产、消费和公共服务三类,其中生产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生产贸易很多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如进出口信贷服务、国际货运服务等。所以只有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才会导致服务贸易需求增加。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虽位居世界第三,总量可观,然而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靠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货物贸易的低层次贸易限制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需求,限制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稳步进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继续逐步有序开放服务市场,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只有各方面多管其下,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6

[关键词]经济自主性;对外贸易依存度;企业竞争力;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08-03

一、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相关概念阐释

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自主性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说明国家经济自主性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国家自主性的具体内涵。国家自主性反映了主权国家自主处理本国事务、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经济自主性、政治自主性和文化自主性。经济自主性是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究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相关问题。

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性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第二,自主参与国际活动保护国家利益安全的能力。[1]经济自主性对主权国家而言,既是一种经济主权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的决策权,更是一种驾驭本国经济的能力。而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则是国家经济自主性在外贸领域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因此,增强一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每一个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证国家核心利益的必要手段。

二、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标模型构建

在构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时主要采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1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该国GDp的比值,该指标主要用来判断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2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即初级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3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4内资企业贸易竞争力,即内资企业(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2]这四项指标构成了我国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标评价体系。

在构建经济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数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首先,建立判断矩阵的层次结构。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矩阵共分为两层,即目标层和指标层。假设a层中因素a1(国家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与下一层中因素B1(对外贸贸易依存度)、B2(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B3(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B4(内资企业贸易竞争力)有线性联系,则构成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其次,根据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采用“1-9标度法”,相对重要程度随着数值的增大而依次增大。依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给出判断数值,写成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随后用“求和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最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规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如下,先进行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处理:在四组指标数据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为逆向指标,其他三组指标为正向定量指标,为方便计算,我们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定量处理,即将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的原始数据进行极大化处理(1-对外贸依存度指数数值)。其次,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四组数据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为比例形式,数值在0-1之间,暂不做技术处理,其他三组关于竞争力指数的数值都处在-1—1之间,因此,我们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取“规格化”方法(即指标实际值减去指标最小值-1,再除以极差,三组数据的极差都为2)对数据进行纲化,其公式为:yi=(xi-min)/(max-min)。在经过一系列指数处理后,采用“线性加权合成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进行合成,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为wi权重,yi为指标标准值,通过各项处理,得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合成指数,如图1所示。

三、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变量,它反映的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客观的经济现象。由图1可知,1995-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总体上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最高值为62%,最低值为4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较强。这是因为:一是我国刚步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之中,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还没有进行全方位开放,我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对经济的管控比较严格,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国家自主处理经济事务的能力较强。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开始急速下降。尤其是在2001-2005年这四年间,指数下降趋势极其显著。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贸易量剧增,同时由于我国出口产品都是比较低廉的加工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进而导致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下降。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消费对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作用日益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因此2006-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逐步提升。

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43万亿元,在肯定对外贸易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当前我国GDp增长出现了片面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不利状况,201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27%,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架馬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要依靠本国经济的独立发展能力。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越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建设,因此,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最终会削弱我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竞争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在竞争力指数之中,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作用尤为关键。一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体现了该国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程度。近几年,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偏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4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一直处在25%~30%之间低位徘徊。从长期来看,贸易竞争力不可能单纯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维持,竞争力的最终获取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内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从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内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内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核心,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关键在创新,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完善的创新机制、良好的创新环境,无法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进而难以做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下降。

五、提升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主要途径

(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对外贸易依赖度高且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增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出口、投资、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而出口是经济平稳增长的调节器。正确把握投资、出口、消费的关系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口众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要发挥政策优势,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

(二)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增强企业贸易竞争力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之间存在着质的差距。传统的贸易竞争力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贸易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较差,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扭转这一劣势的根本方法是大力发展技術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贸易竞争力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和服务的质量,培育一批在核心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其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掌握核心科技,构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提升贸易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推动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例如,增加出口退税,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出口扶植等。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的发展要靠创新带动。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竞争力强,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位于产业链的顶端,占据着有利位置。把握对外贸易自主权,增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要把创新放到一个关键位置。

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做到:1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培养社会创新观念。在信息化社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着眼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3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推动制度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保护力度。企业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关键;政府要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绣球菌”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由福建农林大学、洋中镇镇政府、后楼村村民三方面组成。福建农林大学将其最新科研成果“绣球菌”,通过洋中镇生产基地,迅速投入实际生产,并投放市场。这种产品生产模式,能够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进行产品研究,政府负责牵头,农民管理和生产产品,三者有机结合,保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7

[关键词]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出口退税贸易

目前,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出口货物的退(免)税是通用的一种通过退还或免缴间接税鼓励出口,促进公平竞争的税收措施。目的是通过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出口成本,增加本国货物的出口。特殊贸易是指除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以外的一些特殊的贸易方式,它是我国对外贸易有益的补充部分。目前涉及到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主要有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本文通过对特殊贸易方式下的退(免)税的税务处理的归纳分析,主要以增值税为例,以期使企业或个人在有效规避税收风险的同时,用好用足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

一、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务处理

进料加工是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了加工出口货物而从国外进口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配套件、零部件和包装材料,加工货物收回后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办理退税的程序上,出口企业应先持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的批文,送出口退税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签章,税务机关逐笔登记并将复印件留存备查。海关凭盖有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印章的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的批件,办理进口料件的登记手册,加工的货物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应退税额的计算

生产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料件加工复出口的,对进口料件应先根据海关核准的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填开进料加工贸易申请表,报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同意盖章后,再将此申请表报送主管其计税的税务机关。货物出口后,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计算其退税或抵免税额时,也应对这部分进口料件按规定退税率计算税额并予以扣减,具体的抵、退税的计算步骤和公式按照“免、抵、退”税执行。

所谓“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部分予以退税。

(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3)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当期出口货物退税率。

(4)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①若当期应纳税额≥0,则当期应退税额=0;②若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③若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外贸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应退税额的计算

与外贸企业一般贸易出口货物退还增值税的计算不同,进料加工贸易须按照进口料件的国内加工方式,分为做价加工和委托加工两种。其中作价加工复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方法为:出口退税额=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销售进口料件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海关已对进口料件的实征增值税税额。而对委托加工复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方法为:应退税额=购进原辅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金额*原辅材料适用退税率+增值税发票注明的加工费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

外贸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转售给其他企业加工时,应先填开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报经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同意签章后,再将申报表报送主管其计税的税务机关,并据此杂计算计税时予以扣除。或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按规定的税率计算注明销售料件的税额,主管出口企业计税的税务机关对这部分准予扣除的税额或销售料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应缴税额不计入库,而由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时在退税额中抵扣。

二、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务处理

来料加工是由境外委托方提供一定的原料、元器件、零部件,不需付汇进口,由加工企业根据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由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业务。来料加工贸易,海关对进口材料全额免税,货物出口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货物耗用国内材料支付的进项税金不得抵扣应记入成本,即当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税销售额÷当期销售总额)。会计帐务处理借方登记“主营业务成本”,贷方登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涉税单证的管理程序主要是首先由生产企业自海关取得《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后,依据《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来料加工进口料件报关单》,填制《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申请表》,并及时报送主管退税税务机关;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审核企业报送的《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申请表》,出具《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生产企业在《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核销期限内,取得相关《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实际已出口货物,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报送《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明细申请表》;最后由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审核企业报送的《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明细申请表》及其它相关资料,出具《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此时,《来料加工登记手册》的来料加工贸易业务涉税手续才全部完成。

三、易货贸易方式下的税务处理

易货贸易是指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值的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直接结合起来的贸易方式。易货贸易在实际做法上比较灵活,例如:在交货时间上,可以进口与出口同时成交,也可以有先有后;在支付办法上,可用现汇支付,也可以通过帐户记帐,从帐户上相互冲抵;在成交对象上,进口对象可以是一个人,而出口对象则是由进口人指定的另一个人等等。易货贸易出口销售在核算上基本上与专业公司自营出口销售一样。只是在外汇结算上,易货贸易一般是双方相互记帐,互不收汇的方式。对易货贸易的出口退税,主要是参照自营出口退税的计算办法,依进项金额及其规定的税率计算退税。

四、补偿贸易方式下的税务处理

补偿贸易是指一方提供技术、设备,对方不付现汇,待工程建成投产后,以其产品或双方事先商定的其他商品偿还进口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补偿贸易按照出口企业性质可分为工业企业直接承担的补偿贸易和外贸企业承担的补偿贸易两种。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对外补偿贸易项目生产的出口货物,在生产环节应照章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等,货物补偿报关出口后予以办理退税。补偿贸易出口货物应就生产企业直接承担的补偿贸易和外贸企业直接承担的补偿贸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生产企业直接承担的补偿贸易出口退(免)税

生产企业直接承担的补偿贸易,虽然要由外贸企业进行出口结汇,但由于补偿盈亏和有关设备与的进口费用都由工厂负担。而外贸企业只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工业企业可以凭补偿贸易的批件、合同、出口货物报关单等附件,按照兼营内销和出口货物且出口货物不能单独设账核算的计算公式和办法,计算其补偿贸易的退税。

2.外贸企业承担的补偿贸易退税

外贸企业承担的补偿贸易,是指外贸企业与外商签订补偿贸易合同,在引进技术、设备、材料后,将其作价卖给工厂,然后以收购货物的方式,再对外商进行补偿。由于外贸企业采取了收购货物出口补偿,所以对这种补偿贸易的退税管理,可以比照外贸企业自营出口货物退税的办法办理。这种补偿贸易与自营出口业务的区别是该项目出口货物成本是在加工补偿出口销售帐中体现。因此出口退税要以加工补偿出口销售帐为计算依据。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1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8

一、当前中俄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一)中俄产品贸易近年升势明显

自1991年末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双方的产品贸易历史并不很、长,但其发展却历经波折。以1999年为界,中俄贸易经过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在此之前的阶段双方贸易额较低。波动性较大。此间俄罗斯经历了噩梦一般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两国贸易也因为俄中边境通关签证制度实行、1998年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保护国内市场出台关税措施等经历了一次次的振动。直到1999年之后。双边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006年又达到333.86亿美元;2007年,中俄贸易的增长率达到44.3%,贸易额达到481.6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增长更快,对俄出口增长了79.9%,俄罗斯对华出口增长了12.1%。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首次出现顺差(88亿美元)并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二)中俄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基本以轻工制品和能源原材料类初级产品为主,多年都变化不大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主要对华出口原材料类产品,其中,石油超出一半,此外木材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方面,服装、纺织、家电及零部件等传统的优势项目一直处于对俄出口前列。近年除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外,中国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猛。高新技术产品、汽车、黑色金属及化工产品等出口也有增加,这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性价比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双方贸易形式呈现“一般贸易多,加工贸易少”;“边境贸易偏多,内地贸易偏少”的局面

这反映了中俄贸易的“低层次”、“小范围”特征。我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形式基本是以一般贸易为主,从2007年前3季度情况看,我国对俄一般贸易项下进出口总额为213.8亿美元,占同期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61.2%,而我国重要的贸易形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8.3亿美元,增长48.1%,仅占贸易总额的13.8%。此外,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就占总额的61.9亿美元,依然接近20%的比例。

(四)贸易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崛起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很快,在进出口额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国有企业。从2007年前3季度看,私营企业进出口额为158.9亿美元,增长了76.8%,占同期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45.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5.6亿美元,增长56.3%,占同期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15.9%:而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119.5亿美元,增长12.3%,只占双边贸易额的34.2%。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对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和贸易层次的提高无疑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抛开经济增长、政治互信、地缘优势等早已公认的中俄贸易促进因素不谈,单从互补性看,中俄贸易就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于中俄贸易的互补性特点许多学者都曾有论及,但是,对于这种互补到底达到何种程度,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非常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本文在此借用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Similitudeindex,Si)衡量中国与俄罗斯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进而对中俄产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度量。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最早由芬格和克瑞宁(FingerandKrenin,1979)提出,该指数在0―100之间变动,如果a国和B国出口到第三市场的商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0。如果该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说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同,即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竞争趋于激烈(pear-son,1994)反之,如果该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则表明两国在第三个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上升,两国贸易关系趋于互补。笔者计算的中俄Si指数如表2。

从表2看到,中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很低,属于互补型的贸易模式,而且2006年该指数呈现了下降趋势,说明这种互补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与之对比我们看到,中美、中日、中韩的竞争性大大高于中俄之间的竞争性,甚至中澳之间的竞争性也略略高于中俄一点。这就说明中俄贸易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基本处于不同的领域,双方的互补性在世界各国之间对比也属于极强的一类。这种互补性强的深层次原因是中俄比较优势不同,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品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而俄罗斯人口数量长期下降,到2007年10月全国人口仅有1.42亿,劳动力非常短缺: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快速需要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与俄罗斯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恰好形成互补。这正是中俄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而这种互补在近期非但没有减小,反而进一步加深说明这种模式依然在主导着中俄贸易,两国之间的贸易在这种形势下有着更大的上升空间。考虑到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未来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

(二)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中俄经贸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贸易秩序、投资环境、贸易结构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当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则越来越突出。

首先,从俄罗斯独立开始,中俄之间贸易秩序就很不规范。中俄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仍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贸易所必须的银行结算制度、法律仲裁制度、信用保险制度、质量监控和通关制度等建设滞后。其次,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尤其是其软环境对中俄经贸存在严重制约。俄引资法律不完善,而且不够具体和稳定:司法机关效率低下而且执行不力:犯罪行为也是俄罗斯社会的痼疾,对经贸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再次,对于中俄之间多年以来劳动换能源的贸易结构,俄方颇为不满。m・B・aЛekcaHдpoba(2005)、德・C・利沃夫(2001)在学术专著中都认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情况较好,但是北京在这方面得到的好处更多”。普京也多次表示:“俄罗斯出口越来越偏重原料这一事实对双边贸易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俄中经贸合作中心谢尔盖预测,如果中俄贸易结构不能实现多元化,即使能源供应量增加都很难保障中俄贸易增长。这种结构极易影响

两国贸易稳定,导致贸易摩擦。另外,eareHий ЯxиH(2007)指出,文化比之其他因素“具有更大的意义”。俄罗斯社会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对外国的“剥削”保持高度警惕,将妨碍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融合(朱泾涛,2006)。最后,中俄贸易通道狭窄、物流不畅,信息服务水平低等都是中俄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当前情况看,既精通两国语言、又谙熟两国国情和经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还太少,形成了经贸升级的人才瓶颈。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对俄出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2007年,俄罗斯自中国进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时,俄自日本、韩国和土耳其很多的进口同比增长更高。在载人机动车辆上日本对俄罗斯出口居第一位,韩国出口居第四位,而中国未能进入前五位;在机动车零附件上,俄国自韩国、日本的进口在同类商品的进口额中都高于中国:另外尽管汽车已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大宗商品,但在整车和汽车零配件出口上中国既要面对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竞争。也要遭遇日、韩等亚洲国家对这一市场的激烈争夺。目前中国商品主要还是定位在中低档汽车市场,而在这里中国汽车又要和俄国产汽车争抢市场。中国还必须大力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来争取这个广大市场的认可。

三、策略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俄贸易从长期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欲使中俄贸易实现跨越式升级,笔者认为在着眼大处的同时,小处也不应放过。要积极拓展新的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

从大处看,政府应当发挥其在制度建设中不可替改善金融信贷支持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边贸规模的扩大和结构优化,同时带动内地经贸合作的开展,改善投资环境共同扩大投资合作,创造条件加强沟通交流,改善相互印象等。在优化贸易结构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一方面推动高科技领域合作、大力增加机电产品的贸易等问题都应当提上具体操作日程。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9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中,货物贸易出口顺差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2495亿美元,在此期间,服务贸易的发展也非常迅速,2009年的服务贸易出进口总额分别是1295亿美元、1589亿美元。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存在巨大顺差,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却一直处于逆差,事实上,我国一直在用货物贸易的顺差来弥补服务贸易的逆差,正因为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远大于服务贸易逆差,所以在平常我们所说的“我国一直处在顺差中”,往往忽视了服务贸易或将二者混为一谈。

2我国服务贸易的三大问题

2.1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在逆差之中且逆差额有逐渐扩大之势

我国国家外汇统计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将服务贸易分为13类,根据统计资料,在各行业中近年来保持顺差的只有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其余各部门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而且逆差表现为不断扩大之势。

2.2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贸易结构不合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重过高

我们采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来表示相对贸易结构,一个国家的相对贸易结构的该值越高,则可以认为该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高,从图1的走势可以看出,我国的相对贸易结构值在2000年之后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规模较小。

2.3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较低

很多学者用t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即长期处在逆差之中,并缺乏竞争力。我国贸易结构存在的以上三个问题必将会制约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仅可以平衡我国整体贸易顺差,而且对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有利影响。

3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0~2009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数据,按照我国国家外汇统计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分类,将服务贸易数据分为13类。计算每一类服务贸易进出口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相关关系,并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计算结果如下表:

计算结果显示:

(1)过去10年与货物出口贸易相关系数较高(即相关系数>0.95)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包括:广告宣传、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2)过去10年与货物出口贸易相关系数较高(即相关系数>0.95)的服务贸易进口主要包括:广告宣传、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3)过去10年与货物进口贸易相关系数较高(即相关系数>0.95)的服务出口贸易主要包括:保险服务、运输、咨询、通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

(4)过去10年与货物进口贸易相关系数较高(即相关系数>0.95)的服务进口贸易主要包括:保险服务、运输、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通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

从表4、表5我们可以看出,13类服务贸易几乎都与货物贸易呈正相关关系(除别处未提到的政府服务出口与货物贸易进出口呈负相关关系),广告宣传、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这几项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与货物贸易的进出口相关性很高,因此,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可以着重发展这几项服务贸易,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其他几种服务贸易。

4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4.1树立品牌意识服务的不可触知性特点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知名度,服务的购买者在购买服务之前难以事先对服务作出评估,如餐饮服务等,这时服务提供者的可触知的声誉和形象成了购买者决策的依据。因此,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是服务提供者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就要创建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名牌。

进出口贸易的好处篇10

关键词:转口贸易管理原因问题建议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资流入趋势愈加明显,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了解外汇资金通过不同渠道流动的情况和特点,掌握异常资金流动的趋势和规模。从我国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来看,2010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3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结售汇顺差3445亿美元,对总顺差贡献率达到86%,其中转口贸易外汇收支顺差175亿美元,毛利润率达到33.7%,远高于5%左右的国际经验值。关注经常项目顺差的快速增长,深入分析转口贸易外汇资金流动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完善管理政策,抑制异常资金流动。

一、转口贸易的概念及方式

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中转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对中转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形式多样,根据货物流通渠道不同,可分为单据处理贸易和再出口贸易两种方式。单据处理贸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货物并未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而中间商仅涉及交易单据的处理。再出口贸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货物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经过加工再销往消费国的贸易方式。由于单据处理贸易方式实际上是货物所有权的再出口,可以避免货物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的繁杂手续,节省运费、保险费和手续费等费用,减少风险,还可缩短交货时间,有利于进口商抓住货物销售良机,从而实现较大的利润,因而单据处理贸易方式逐渐取代再出口贸易方式,成为当前转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二、转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转口贸易具有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转口贸易交易货物不用报关,无需缴纳关税,而且货物不用经过中转国能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因此,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能简化流程,节约时间和规避关税,使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促进了转口贸易业务快速发展。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了转口贸易发展。现行政策将转口贸易外汇收入纳入待核查账户管理,实行“先支付后转出或结汇”管理,防止利用转口贸易渠道提前收、结汇。而转口贸易人民币收入无须遵从此规定,可直接进入企业人民币结算账户,不但能规避汇率风险,还能加快资金回笼,因而以人民币结算的转口贸易收入大幅攀升。

(三)汇差利差的不断扩大促进了转口贸易发展。境内企业将内贸转为转口贸易可同时享受人民币升值汇差收益和境外低利率融资。操作模式为:境内a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为境内B公司的境外采购商,a公司改变以前境外采购后直接卖给B公司的方式,而是转口卖给境外C公司,再由C公司卖给B公司,B公司开立远期付汇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并延迟付汇,这样B公司可同时享有人民币升值和低融资成本的双重收益。

(四)境外投资增加扩大转口贸易规模。近年来,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公司,转移生产加工基地,间接带动了转口贸易的增长。

(五)部分行业项目扩张使转口贸易成为企业投产前的“试金石”。如有的企业新项目上马。在正式投产前,企业以做转口贸易形式,积累上游客户资源,累计报价经验。

三、当前转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口贸易真实性较难把握

1、转口贸易中,企业的货物流与资金流并不同步,有的先有资金流,即买方预付款先到,企业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两年才出货;有的先有货物流,即企业先寻找并锁定货源,待国际市场价格合适时方才寻找买方出货。转口贸易中,货物流和资金流相分离,“两头在外”,企业只需提供进出口合同、发票等相关材料就可以办理收结汇和核销手续,银行和外汇局只能审核单据表面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交易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核查。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成为异常外汇资金可随意跨境流动的缺口。

2、对转口贸易的利润率缺少公允的判断标准。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个别企业的转口贸易利润率超高,有的企业甚至只有申报为转口贸易的外汇收入而无相应的外汇支出,由于转口贸易的利润率受到进货渠道、市场行情、运输成本、正常货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做出准确合理估计,过高的利润率容易成为资金转移的渠道。当然转口贸易利润率偏高也存在客观原因,比如:企业收付汇的时间不匹配,存在先收再支出的情况,造成收入金额大于支出金额;企业从保税区采购货物再销往境外,由于付汇时不需申报,而收入被申报为转口贸易,造成收汇数据远大于付汇数据。

(二)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监测水平不高

1.对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的监测手段还有待完善。目前贸易付汇核查系统提供了转口贸易数据监测和预警功能,可以对异常交易进行筛选,但对于转口贸易的利润率尤其是单笔合同项下的收付汇情况无法设定预警指标进行监测。

2.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的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具备数据组合监测和设定预警指标筛选等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交易线索,但目前系统中缺少根据转口贸易特点设定的利润率等指标,不利于及时发现异常交易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