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十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十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5:5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1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改革;技能大赛;“1+X”证书;校企合作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的背景

山西省教育厅结合我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发展战略,举办了“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其中,“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比赛项目是促进高职院校适应当地经济、紧贴产业需求,发展装备制造企业急需的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人员。新时代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高职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和矛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了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高度融合。“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和“1+X”证书涉及的专业课程内容正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包含专业课程的整合。主要包括变频器技术、伺服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pLC编程及硬件技术、组态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器人编程及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技术等多门学科,要达到要求的基本条件,需要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2008年修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按照近几年技能大赛、“1+X”证书和社会职业能力需求先后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但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2.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总学时略显偏低,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但实践技能水平偏低。缺乏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不能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把所学的专业内容与实际生产设备联系起来。(2)课程设置机械部分课程比重过大,占用学时略多,使得电气方面的课程学时开设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3)课程体系与1+X证书、技能大赛所需专业知识侧重有所偏差,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大赛带来一定的影响。(4)企业岗位需求不能与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理论、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2.2技能大赛展现的问题。(1)由于培训周期长、知识面广、实践技能水平要求高,从开始培训到能够参加比赛,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培训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加上繁多的专业知识和大强度的专业训练,大部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非常吃力。(2)指导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个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授课,教学难度极大,缺乏一支理论扎实、技能水平高的技师型教学团队。(3)学生自己能够理解的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答辩环节,很多学生会做不会说,这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薄弱,理论与实践基本功不扎实、技能训练周期短的问题造成的。(4)近年来,技能大赛中低压电器线路安装与调试、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气动回路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操作能力、元件检测能力、故障诊断能力相对薄弱。尤其近几年比赛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并不是pLC编程的问题,而是设备电气线路安装速度慢,电气元件检测与调试不熟练,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诊断和排除,影响了技能大赛的成绩。2.3“1+X证书”存在的问题。虽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认证,基本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但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还不能完全与企业、行业用人标准接轨。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措施和成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计划组织、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编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等技能。为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将职业素养也纳入了竞赛内容范围。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对接,进行相互融合,把技能大赛、“1+X”证书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3.1将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拆分、重组,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1)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和技能大赛、1+X证书基本要求,构建能胜任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课程体系。将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低压电器及pLC》《电机与变压器》两门课程拆分为电动机拆装实训项目、低压电器实训项目、pLC系统与编程实训项目。又根据实验实训条件,重新组建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两门课程。(2)为了适应近年来新的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及操作实训》、专业拓展课程《自动化系统集成综合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并将《机械设计》《液压气动》《金属工艺及热处理》三门课程整合成《机械基础》《金工实习》两门课程。3.2加强实验实训室的改造、升级,加大实验实训比重,提升实践技能水平。(1)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同时,对老旧实验实训室进行维护和改造。引入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照实训项目划分为pLC实训、单片机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电动机拆装实训、金工实训、自动生产系组装与调试实训等多个模块化实训项目,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19年,自动化171班的38名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顶岗实习期间,经过短期培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尤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岗位表现突出。有5名同学实习不足两个月就晋升为班组长或技师,快速成为企业技术能手,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技能水平。(2)将部分实验实训室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组织了“3D打印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实训室开放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了prusai3型3D打印机。学生在组装、调试的过程中,对3D打印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3D打印切片软件参数设置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很多学习、生活中实用的小设计、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1)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专业技术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让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把企业文化、职业能力、考核体系等方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20年,我院抽调专业课教师与山西华翔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联合开发了《数控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尽可能真实地把大量企业生产制造与产品开发中的图纸、案例、程序、配方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开发完成后,不但可以作为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也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资源。(2)在开发适应企业转型发展、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协同育人。2020年,我院两名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为立恒钢铁集团进行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低压电工作业》和《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培训,共计64学时、300余人次。2019年,自动化171班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实习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车间主任、班组长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成才事例、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快速成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3)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校企技术交流,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实际生产和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注重岗位责任、安全、纪律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提供了依据,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开始,我院共计选派10名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赴山西华翔集团、旺龙药业集团、火鸟无人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业课教师在数控加工、自动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无人机驾驶、产品检验等岗位进行了实践锻炼。3.4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前的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开发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大赛的课程资源。目前,已有《工业网络及组态控制技术》《数控加工实训》《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等课程建立了校级网络课程。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立项,正在建设中。今年疫情期间,所有专业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搭建和完善专业课程资源库,进行线上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传授,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现了线上教学。疫情缓和后,针对网络教学只能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展示的实际情况,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转为模块化实训,通过线下技能强化训练和线上课程的复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3.5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广、辐射能力强,通过专业改革加强相近专业的建设。(1)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为抓手,组建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龙头的专业群,并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快速发展。从2016年到2019年,连续四年增添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四个新的专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协同发展。(2)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验实训室升级改造情况,开发了两个新的技能大赛项目,“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正在建设中。3.6专业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技能大赛引入课堂。(1)增设《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课程,将技能大赛内容引入课堂,让所有的学生了解技能大赛,参与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机械、电气、气动回路、传感器、变频器、伺服控制的安装与调试能力;pLC、组态控制技术的程序设计与调试能力。2020年4月,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新进4台口罩机生产线,缺乏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我院抽调自动化171班4名学生赴旺龙药业进行口罩机生产线组装、调试,及时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保证了口罩生产进度。最终四名同学被企业留用,成为自动化设备维护岗位正式员工。(2)同时,围绕技能大赛开设校内其他课程的校内技能竞赛,逐步将技能竞赛成为常态,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技能竞赛中,有利于提高师生技能水平提升,让技能大赛不再遥不可及,学生技能水平逐年提高。自2017年以来,我系每年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先后举办了单片机程序设计、pLC编程与调试、电动机拆装、数控加工、金工等多项技能大赛,共计有30多名学生获奖。2019年,在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学生在组队参加“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比赛,荣获“二等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有两名专业课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创建高技术、技师型教师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选拔提供了有力保证。3.7实行专业课教师轮流辅导技能大赛。让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培训,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对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规则以及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专业课教师快速打造成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大师,逐步提高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创建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师型教学团队。近年来,共计有6名教师参加了技能大赛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通过实践技能培训、锻炼,解决了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把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和机巧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技能大赛项目的不断增加,轮流辅导的制度不断完善,参与技能大赛辅导的教师越来越多,最终将实现全员参与,整体提高。3.8专业改革与“1+X证书”相结合,实现“双元化”的育人模式。(1)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1+X证书”试点进行了申报,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组建教师团队,与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对有关“1+X”证书和标准的进行开发和建设。(2)进一步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试点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多元化”育人模式。(3)继续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的考试认证,同时,继续拓展新的职业技能认证。2020年,我院与山西华翔集团共同成立了华翔学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培育面向未来、高技能的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同时,山西华翔制造有限公司也成为我院“1+X”证书试点。

4结语

专业改革要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技能大赛、“1+X”证书接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也是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技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升了师生的技能水平,拓展了校企的合作、创新。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对推进我院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成建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123-124.

[3]张立,孟源北,汪建宇,邝卫华.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6):16-17.

[4]罗昕,魏海燕.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学,2020(6):64-6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3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2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相比较,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陈旧,新的控制方法、控制理论不能及时走进课堂。例如:智能表的应用、变频器的综合应用等,这一类教材在市场只有理论方面的教材。

2.2教学中理论教学多,实验教学少。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开设了一些实验,但只是该门课程的实验,整个专业的实验并没有形成体系,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专业的要求。二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设备不够先进,缺乏创造性。例如:pLC的实验设备是以程序验证性为主,学生在实验中只是掌握了程序的编制,而pLC在自动控制中怎样具体的应用,学生却一无所知,这有悖于高职的教育教学特点。

2.3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同学只有在学校接受老师传授的机会,很少有到工业企业第一线参加实践的机会,不能接触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应用。

以上三个因素,使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滞后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步伐,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达不到教育标准。

3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3.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要勇于探索新的领域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是以应用教学为主,它不同于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理论教学,因此其课程设置要灵活。为了和当前的工业电气自动化相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第一,精选教材。高职教师要针对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现状,精选教材,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参考,应该结合实践情况作更多的延伸,一些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是先有说明书,然后才被编入教材。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对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联系对口的科研和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丰富资料。制作的课件内容里包含了大量的网上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依据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作相应的、及时的调整,保证电气自动化的课程设置不落后于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3.2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

3.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习、实训工作要积极和企业联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4

关键词:高职;中级维修电工;教学改革;模块化实训;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的缘由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能够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确定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取得“双证”——毕业证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成为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并获取中级资格证是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本院的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是照搬技校的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其特点,一是实训时间长,二是实训项目重复交叉。如星三降压起动项目要练习3~4天;在电工操作证实训中做过的起保停、正反转、星三等项目,在中级电工实训时又做一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一名熟练电工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缺陷:(1)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3)实训时间长,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200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增加高级电工实训后,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严峻,中级电工实训时间由原来的8周减少为4周,不利于技能的养成。(4)实训项目仍停留在1988年版的《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的内容上,还在使用工厂已经淘汰了的老式继电器和接触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与时俱进。

因此,改革中级维修电工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招用工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正在逐步提高。2009年1月份市场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比重为62.03%,6月份的需求比重上升至63.68%,下半年的需求比重很可能还将继续上升。电气类专业技能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现场调研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等现代大企业,咨询2005、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等措施和方法,调研了电气工程技术、电器安装维修、电子元器件制作、仪表操作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通过调研,收集了工业企业对中级维修电工的任职要求,参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出中级维修电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要求,确定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并转化成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学习情境的选取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标准,并根据调研得到的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我们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取舍。装接电气控制线路配电板,车间低压动力、照明电路的安装、检修,检修、修理各种继电器装置,检修和排除典型控制线路的故障等项目安排到电工基本技能实训中完成(考取电工操作证);拆装中小型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项目调整到电机实训中完成;同时增加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和小型plc技能实训,以适应科技生产发展的需要。交磁电机扩大机、电磁调速电动机的拆装、检查、修理等项目,因工厂已经淘汰这些设备,所以取消。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力变压器等设备的修理,其原理和方法同电动机的修理相似,且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也取消。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原则,重构了《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了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如图2所示。笔者针对中级维修电工教学不同的实训模块,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包括4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检测与焊接基础,后面的三个学习情境是三个具体的任务,分别对应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晶闸管技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小型plc技能实训模块包括了7个学习情境。围绕plc控制皮带传送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这一职业活动,设计了皮带启停控制、皮带点动连续控制、皮带正反转控制、具有延时功能的皮带往返控制及具有零件计数和显示功能的皮带控制等7个学习情境。这7个学习情境形成由易到难、由浅渐深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机床控制线路维修技能实训模块包括3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维修基础,后两个学习情境分别选择了m7120平面磨床和z3050摇臂钻床这两种典型机床的控制线路安装和故障检修作为训练任务。

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基于项目驱动的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了部分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以训练学生做电工电子工程项目为手段,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项目开发过程来实施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将控制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焊接安装、操作调试、故障分析等知识和工程理念嵌入到完成工程项目中进行分析讲解和演练。通过培训学生做项目,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3是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中串联可调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彩灯循环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单向晶闸管调光电路安装与调试这三个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师要预先制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做什么(任务)怎么做(准备)跟我想(准备)跟我做(行动)自己做(行动)几个环节展开,最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合作态度及实训成果进行评估。这种otpae(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教学方法不仅规范了教师“教”的步骤,而且确定了学生“学”的步骤,还指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这种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引导学生同步训练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

实践效果

模块化的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我院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始试运行。迄今为止,在2006~200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2006~2008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共3个专业、20个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应用,效果良好。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亲自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只是侧重于从旁指导,使他们有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自己动脑得出结论,动手做出电路板件,不仅可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009年5月,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正在企业实习且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的114名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咨询。结果表明,从事机电和电工电子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工作的学生有55人,占48.2%;其余的则进入事业单位或从事服务行业等其他非专业工作。

笔者对这55名从事电类相关工作学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得到表2的数据。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的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质检、产品销售等工作的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达36人,占65.5%;从事电气设计的技术员3人,其中1人从事单片机程序开发,2人从事小型plc控制开发。这55名学生中,85%以上的人认为中级维修电工三个模块的实训经历对他们的就业很有帮助。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作为我院2008~2009年度的教研教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效果显著,解决了三个问题:(1)对初、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电气控制线路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规整,既达到了国家对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要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2)将原来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及中级维修电工中的电子技术实训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优化了教学资源;(3)引入了小型plc技能实训,贴近了生产实际需要。

通过本课程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本课程改革,使我院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动部,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大纲):维修电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劳动部培训司.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

1引言

根据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把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学习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习与工作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设备及技术更新步伐很快,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等因素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实训建设、职业技能等环节上进行了探讨,使该专业建设不仅具有国内高职院校的共同点,而且具有地方经济需求的办学特色。

2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渗透到工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众多先进的自动控制设备随之产生,使得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专业培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电气控制与电气传动系统及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与技术改造能力,适应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适应岗位(群)等方面有具体的目标要求。

3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应指明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反映其掌握的程度与水平;反映对师资以及学校、社会所提供的其他资源的使用。图1是主要岗位与核心课程之间关系。

图1岗位与核心课程关系图

4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路。图2是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校内实训基地可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生产性实训的实施。做好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将实训室建成具有浓厚岗位现场氛围,与实际岗位操作相一致的,可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实训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能接受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综合项目设计等的教学需求。通过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职业经验能力。

图2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5核心技能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专业”和“职业”之间的桥梁,是学生顺利步入社会,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成为既有学历又有能力、既有技术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核心技能的培训,缩短了学生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以最大的优势适应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可选如下:(1)维修电工(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

(2)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3)pCB设计工程师;(4)电气智能技术工程师;

(5)电子产品装调工程师;(6)制图员中、高级等级证书。

6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做分离的问题,本文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6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要经过很多实践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很强动手能力,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模式下,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结合工程实际的内容很少,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对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方向指定题目,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题目过时,无法体现当前本专业先进技术,实践教学面向工程的很少,教师工程经验也缺乏。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工程专业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要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以技术、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这样可以促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更多即有扎实基础,又有技术能力的人才。在国外,实践教育正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化理念,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许多大学,在其大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制度化理念的框架下,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2.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制定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计划。适当开展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结合行业需求,还要把创新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还要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中还要设计许多合作完成的项目,学生自行分任务,每个任务要将学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思想贯穿于始终,力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得到工程化训练,进一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实践指导书和大纲的改革。要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改革以往实践以课程为主题,专业内各课程间没有联系的缺点,改革以往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和进行综合性实践,以实用性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来编写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和大纲。

(3)结合专业建设,建设实训室。建设电气工程实训室,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加强电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训练,结合行业需求,电气工程实训室强调模拟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电气制图、电气安全、电气测量、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等环节打造实践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培养。

(4)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为了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能手,以“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为依托,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选派专门教师指导,吸收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参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的实践活动,以小项目为依托,与“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和“电气与自动化实验中心”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制作,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审、奖励,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被动实践”变为“主动实践”。对“技术能手”进行梯队建设,形成大一跟着学、大二当助手、大三出成绩的良性循环。

(5)引入小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实践主动性。学生在大二开展小项目驱动实践,主要是以专业方向为主线,结合行业需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组内分工到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很多专业知识学生并没有学过,到大三开设专业课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项目驱动教学尽可能地把创新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思想贯穿于实践始终。

(6)改革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人际能力和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思想贯穿于实践始终的考核,使“突出能力、鼓励创新、重视合作”为原则的考核方式成为激励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发挥的手段。

2.2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

结合行业需求,既要重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要对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工程教育思想贯穿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力求使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均得到工程化训练和创新能力、人际能力的培养。

(1)实验改革: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结合行业需求,要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思想贯穿于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力求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和人际能力。(2)课程设计改革:课程设计以专业方向为主线,结合行业需求,把创新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3)实训改革:在电气工程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培养学生“敢用电、会用电”,培养学生主动式、团队式学习。(4)毕业设计改革:结合行业需求,强调基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老师都从校门到校门,自己都没有进过企业工厂,怎么能够胜任教学生工程能力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要构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深入企业,要能够接触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工程项目实训,真正将学生培养为符合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2.4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

要建设好“台达电子班”,真正打通产学合作途径,就要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设置特定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有针对性的开设实践教学项目。利用“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的有利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台达杯”自动化设计等大赛。

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与讲座,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将学生培养为符合行业需求的技术能手。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8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更强调技能型和职业性。近年来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湖南岳阳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借鉴姜大元教授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受到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深度不够,合作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到企业去洽谈校企合作办学事宜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能为学校提供多少资金与设备支持,或是企业能吸纳多少实习学生,很少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与利益点,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企业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更不愿意主动承担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企业多方位校企合作的深入,电气教研室成员深入地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成因,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用于实践,效果非常显著,现总结如下:

2.1创新专业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电气专业依托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岳阳机电公司等大型企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育人,建设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双主体”模式。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引进、联办、自办等形式,完善原有的培训中心。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创新了“双主体、五共建、企业化”专业体制机制建设。“五共建”基地运行机制是指:共建环境、共建文化、共建案例、共建标准、共建资源。

2.2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

通过对中石化长岭公司及周边地区等企业进行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中石化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调整信息,研究石化企业和制造类生产动态和人才需求及相应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动态变化,制定了电气自动化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控制、电气设备、供配电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具有“人文品质、石化特质、劳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经过几年摸索,构建了“一核心、两证书、三结合、四阶段”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核心”指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两证书”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三结合”指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四阶段”指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四个实践技能训练过程。

2.3构建高职理念的课程体系

电气教研室成员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资格,以岗位调研为起点,以学生就业岗位内容为基准,以石化行业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电工作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按照学生的工作任务,按“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归类出该院电气专业课程“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行动领域,并将此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本专业注重对接行业岗位群需求,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其实践技能测试比重达到50%以上,如图1所示。

2.4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稳定、培养、借智”方针,通过引进、培训、“师带徒”等途径,采取以下方式:

①建设企业大师引领的“双专业带头人”队伍。

聘请校内骨干教师为校内专业带头人,中石化专家库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企业专业带头人,成立1个大师工作室。②建设素质优良的“四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送培、引进等途径,培养既能当理论教师,又能当实训教师,既能当企业培训师,又能当工程师的“四能型”校内教师教学团队,且95%为“双师”型教师。

2.5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为实现“1234”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新建、扩建、改建“装备系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等15个校内实训室,所有实训室都能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该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合作就业的体系,其中已签约的固定企业有中石化长岭公司热电作业部(动力厂)、中石化岳阳长炼机电工程公司、重庆金维实业有限公司等。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学习阶段的第五和第六学期为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段,协议企业在这个阶段能长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可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各类实习的需要。

2.6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学院图书馆配有藏书5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1.78万册,电子图书1000GB,专业期刊805种。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辅用书、专业期刊、工具类图书、毕业设计指导材料、各种说明书等共约10万余册。专业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近1600万元,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室近50个。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职业情境、师生互动等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该专业几乎所有办公事务都已经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

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师资介绍、视频教学、学习指南、试题库等,也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与校内外的其他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对外培训、信息共享。专业介绍网页包括专业简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建设规划、实践环节管理、教学团队、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内容。

凭借与中石化深厚的底蕴,本专业可共享中石化长岭公司的企业培训网络信息资源,并用于学生实训教学,主要有基于岗位培训的模块化培训包考核平台、中石化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知识管理平台等,可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通过几年校企合作有效实施,本专业得到迅速发展,近三年来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双证持证率达到100%,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生产一线电气维护人员中90%是本专业毕业生,形成了就业品牌特色;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高,学生的个人收入也有很好的保障,并且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形成了面向行业,水平较高、师资过硬、条件配套、辐射力强,区域共享,融教学与培训功能于一体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丁存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2]黄述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15).

[3]杨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企业研究,2013(04).

[4]周登超.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3(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9

关键词:航海类高校轮机工程专业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23-02

21世纪,随着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不断的开发,己经成为沿海国家面临的战略任务。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史学界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海洋强是国家强的必要条件。海洋事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航运事业,航运在任何一个沿海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并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航运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类高校的发展水平,航海类高校为航运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及科学研究,而这些的基础就是航海类高校课程的建设。轮机工程作为航海类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主干专业,是航海类高等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

船舶所有运转的机械设备都离不开电气及自动化。目前,各航运企业迫切需要机电合一的轮机综合管理人才[1]。电气及自动化类课程一直是轮机工程专业的必修和主课程。根据StCw78/95公约规定,船舶从2002年2月1日起不再强制设电机员,因而,以前电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将由轮机员来承担[2]。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员培训以及适任证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需加以改进,以保证轮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在过去轮机工程专业培养人才方面,一直是以机为主,以电为辅。轮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重于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而电气自动化方面只要求要能了解电机、电站和电气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知识,能进行一般的故障诊断即可。新规定的实施,促使在专业培养教学中,在维持机方面的深度以外,电气自动化也变得非常重要。

1轮机专业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

1.1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的内容及教学要求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船舶电气及设备》、《轮机自动化基础》即《自动控制原理》、《轮机自动化》、《船舶电站》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其内容涉及到船舶上的所有跟电气相关的设备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讲解。

很好的掌握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知识是一名合格的轮机员必备的素质。开设此类课程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是:培养航运企业需要的机电合一的具有一定管理维护、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轮机综合管理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与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相接轨。培养出能独立承担相应的轮机管理人才[3]。

1.2讲授为主,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

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主、辅机、动力设备等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学生以应试为主,考试及格为唯一目标,在新规定实施之前,不涉及到适任证书的培训及考试。在一些具有一定优势航海类名校,如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设有电气方面的加强班,专门培养电气自动化方面突出的人才。在大部分航海类高校,电气自动化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2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程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新规定的实施,新形势下有新的要求,此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暴露无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强机弱电,电气自动化方面要求较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辅机和动力设备的教学一直是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占有的课时量非常之大。电气自动化方面,一般高等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了解为主,教学质量要求较低。对于已经上岗的两年以上的轮机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缺乏电气方面知识,对于自动化系统、仪表等方面的知识更是一头雾水,进而限制了实际能力的发展。很多轮机员在船上工作到了一定职位后,电气自动化方面知识的缺陷就凸显,使得船舶航行中,对电机员的依赖性依然很大,机电一体化成为了一句空话。

2.2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综合技能差

航海类院校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是要求其通过海员适任证书的考试。院校在培养轮机专业学生的总体情况中,电气方面的知识较薄弱。随着船舶技术的发展,船舶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轮机员的电气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轮机员在补充电类知识之后的实践证明,轮机人员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未能达到船舶电气教学的目标[4]。主要原因是现有教学计划中实践性项目是针对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制定的,着重强调应试实训,没有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新规定实施之前,电气自动化类课程非考证科目,应试教学的模式往往容易忽略非考证科目的培训和指导。

2.3实践训练少,实践技能培养效果差

过去,由于实践教学大多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教学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作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室,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以及资金的短缺和设备的陈旧,一部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对实践课重要性的认识,致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有很多院校,在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存在实训时间短、训练人数多、训练内容陈旧等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效果较差。

3新形势下的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不管是为了应对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对船员培训以及适任证书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还是从全面培养船员实践技能,为航运界提供全面综合人才的方面出发,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模式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变革。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3.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杂而多,一直为学生所诟病。现在又要在电气自动化方面增加课时量,显然,教学难度很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优化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结合轮机专业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相关的知识,符合海事局实操评估的要求,顺利通过大证考试。例如,可以把《自动控制原理》与《轮机自动化》两门课放在一个学期,把这两门课程的课时量相加后再压缩,更好的把握重点。在考证复习的时候,又可以把电气以及自动化的所有相关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复习课,把它们之间关联的题目交叉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

3.2进行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室一门枯燥的事情,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探讨和总结。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具有相通性,例如,“机”是轮机管理人员的强项,在讲解“机”方面课程的同时,稍微介绍下控制方面的内容,在在讲解电气自动化方面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动力系统的他们已经学懂了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具体、丰富和完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分析各种故障时,能做到机电方面综合考虑。

创新型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比如,在上课讲解到某个控制系统如何实现的过程,可以把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角色分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整个系统完成的任务,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抽象的知识。

3.3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技术类操作类工作人员,动手能力才是真正工作所需要的。根据imo的StCw78/95公约的新求,国家海事局规定在校航海类学生必须经过电气部分实操考核后才能参加适任证书的理论考试,新规定更是在电气方面有所增加。在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实验室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首先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能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训操作。其次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有必要让每位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切实感受到实践环节对船舶机电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最后,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一定要求其准确性和适用性。作为教师,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经常沟通,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跟的上最新的实验要求,对于一些陈旧设备,需要及时报告更换。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更加接近以后的工作实践,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4结语

轮机工程专业是航海类高校专业的核心专业之一,新形势,对轮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作为轮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很好的掌握这些课程是合格的轮机员必备的技能。本文从轮机工程专业电气自动化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现状出发,介绍了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在新形势下电气自动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传统航海类高校在轮机工程专业方面强机弱电,对电气自动化方面要求较低;在过去采取以应试为主,学生综合技能较差;实践训练少,实践技能培养效果差几个方面阐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最后,文章针对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几方面的提出建议。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的做好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实现航海类高校轮机工程专业培养全面的航海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严华,陈景锋.关于轮机工程专业电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03(3):48-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适任考试大纲[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173-18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篇10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一、编制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情况,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以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骨干建设为基础,开展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行业背景

通过走访全省多家企事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开展从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陕西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国防科技、汽车、机床、自动生产线、包装印刷、自动控制、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8%。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大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对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

(一)专业历史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始建于2007年,几年来,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人才,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办好、办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任教师比例1:1;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50余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

(三)实验实训条件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拥有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与pLC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液综合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机械厂、汉江机床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

1、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控制系统安全与保证》、《工控组态技术》、《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20个工位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软件、数字量实验模型、模拟量实验模型、触摸屏、手持式编程器、计算机、控制对象(pLC控制系统实验台或工控载体)、兆欧表、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实训项目:pLC硬件组态;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Y-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红绿灯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运料小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典型工控系统程序设计及工控组态等;以及维修电工取证相关的训练项目。

2、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比例气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工程液压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液压实验台、液压泵站、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比例液压实验台、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多功能检测箱(包括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工程机械组件、用于拆装的工业液压元件、万用表、常用的机械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液压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典型工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训练项目。

3、气动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气动实验台、空压机站、气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比例气动实验台、比例压力阀、压力继电器、带内置测量系统的气缸、比例阀操作模块、开关、输入输出盒、带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pLC、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用于拆装的工业气动元件、常用的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气动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制造工业有限公司、西电集团、东方机械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课程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