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38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

摘要:电网基层企业作为关乎民生的基础产业性企业,其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方式都在随着电力行业的改革而不断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电网基层企业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企业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分析电网基层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电网基层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电网基层企业;党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电网基层企业作为关乎民生的基础产业性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关乎到整个企业软实力的发展以及公众享受服务的满意度。党建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作为电网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保障电网基层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还能够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党中央领导人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改善党的领导”。由此处可以看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以及党建工作。电网基层企业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所取得的成果,将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构筑自身企业文化体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网基层企业的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一定的空白性、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造成党员以及员工存在党性较低、廉洁性受到干扰、唯利是图等问题。为了使电网基层企业能够更好的服务大众,其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电网基层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观问题

⑴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淡薄近年来,电网基层企业党组织围绕着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思想路线探索企业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但是,电网基层企业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依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大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对于企业提升软实力、服务群众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另一方面,基层企业的党组织领导不重视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分党组织领导认为自己不受重视,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对于党建工作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抱有敷衍的态度。

⑵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队伍落后电网基层企业为全民提供电力服务,其生产经营任务较为繁重,难免会出现重行政、轻党建的现象,造成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队伍落后。一方面,忽视对党员理论素质的培养。党建工作中,大多只是对党的思想进行集中性的学习,通过书写党员思想汇报考核党员的知识理论素养。但是,党员对于思想汇报大多采取网络摘抄的方式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忽视了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党员往往禁不住利益的诱惑,不顾党员应有的廉洁性以及公正性,做出违背党员身份的行为。

2.客观问题

⑴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党组织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好坏与否。电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党组织工作制度不健全。在党组织工作当中,通常会出现工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也有个别企业由于地区偏远或者地方较小,并没有规范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开展工作过于随意,执行力不强。二是党组织人员配备不完善。由于基层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量不是太大,因此其人员配备往往较少。有些企业的党组织组成人员身兼数职,不仅党的理论素养不达标,而且工作时间也不能得到保证,影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三是党组织监督体系不完善。党建工作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电网基层企业缺乏对于党建工作的监督体系,这也是造成党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

⑵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电网基层企业对于党建活动的投入较少,导致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情况下党组织部门采用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但是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晦涩、枯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些理论知识与自身发展无关,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产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此外,很多该有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设施不能够置备齐全,影响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程度,不能很好起到教育效果。

⑶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执行力较弱

目前,由于许多基层的党员精神文明素养欠缺,理论和实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只停留在宣传和教育层面,缺乏真正的实践,造成时间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浪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得到执行也就没有令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奖励和惩处制度,造成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很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流于形式,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只是停留在纸面文章上。

三、加强电网基层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1.主观问题之对策

⑴强化基层电网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

电网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形象的树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企业应该强化电网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作为关乎社会主义国家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必须强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对电网基层企业管理层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意识的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让他们学习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从而认识到企业的软实力也可以创造价值。此外,定期对电网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要对阻碍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教育和批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以保证电网基层企业的员工具有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

⑵提高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

党建和精神文明队伍建设往往关乎电网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优秀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专业人员,并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的机遇,使得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持对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常对基层电网企业主管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的员工进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得他们保持在思想上的先进性。主管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员工要坚持以身作则,首先保证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作风上符合党员的要求,以起到真正的模范示范作用。

2.客观问题之对策

⑴健全党组织建设

基层电网企业要建设健全党组织,通过各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对电网基层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并以此为契机保证电网基层企业能够安全运营,使得基层电网企业的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发展再推动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一方面,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电网基层企业根据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需求完善党组织各方面工作制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监督企业党建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反馈工作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⑵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

企业应当改变陈旧的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方面,加大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购置相关的设备。另一方面,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视野,搬出理论课堂。企业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与群众拉近了距离,使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形式生动活泼起来。

⑶强化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执行力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立电网企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行为风尚,是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来的。因此,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执行和监督制度,并完善相关的奖励和惩处制度,真正促进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而不是只停留在宣传和教育层面。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电网基层企业,必须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必须将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以保证企业的良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筠.对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2013(18).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2

改革开放前,国家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权力主要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划分。1958年,国家为克服权力集中弊端,开始有计划权力下放,1961年开始,为了整顿国民经济混乱的局面,国家又开始有计划收权。1966年3月,再次提出了简政放权的思想,但“”开始以后,全国政治经济局势很快被搞乱,简政放权改革不得不搁置起来。1970年,国家再次强调权力下放。1972年以后,国家又强调权力集中。

改革开放后,国家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不断完善宏观管理权力,同时,国家也不断激活微观主体活力。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微观层面权力得到普遍提升。一是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经济微观主体活力。二是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激活国有企业活力。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升非公经济微观主体活力。国家在不断激活微观主体的同时,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一是不断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将原来的财政包干制改造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基础上的分税制,使财政税收体制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二是积极推进金融银行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使金融市场逐步走向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四是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在建立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标志性事件,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其中,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作了全面表述,并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总基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在权力配置上呈现的新特点,主要是将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权力进一步放开,而将社会公共管理层面的权力进一步收紧。

从上述简政放权改革趋势看,国家在权力配置方面总体在不断合理化,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权力的收与放中,能否真正走出中国社会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改革开放后,国家在不断激活微观主体权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环境恶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腐败寻租等问题就比较突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整个社会缺乏诚信有关。因为在社会缺乏诚信的基础上,权力的收与放,都存在一个秩序如何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因为缺乏诚信,国民的规则意识就差,而社会没有规则或缺乏规则,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本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简政放权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

国家要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文明。笔者认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精神文明应当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从长远看,是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决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而不是相反。我们不能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混同。物质是存在,而物质文明是存在水平,存在与存在水平是两回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与另一种存在的关系;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表达的是一种存在水平与另一种存在水平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指的是物质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并非物质的存在水平决定意识的存在水平。我们不能因为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就类推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容易实现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人们就讲秩序和理性。这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容易建立有效率和更公正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的制度也容易得到遵守和执行。有了制度文明,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低,社会就整体有效率。因此,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只有物质而没有文明,或者即使有物质文明,也是短期的,不能持久;没有精神文明,简政放权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贯彻落实,就仍容易在收与放的纠结中走偏。从各国发展实践看,一些国家发展快,背后其强大的支柱就是精神文明。比如,德国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很快崛起,就与德国人敬业、认真、守规则等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注重建设三个重要的支点:诚信精神、理性精神和敬畏意识。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是一切人文道德规范最基本的价值基础。仁、义、礼、智、信,信是最基本的价值。仁、义、礼、智,没有信做基础,就是假仁,就是假义,就是虚礼,就是危智。理性,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应保持的基本精神价值。理性精神,实质就是科学精神。科学对待自然,是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最重要基础。敬畏,是人与不确定世界应保持的一种基本精神价值。大千世界,人类所认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东西。面对未知世界,保持敬畏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性,否则,人类就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境界,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精神文明寓于文化之中,要建设精神文明,也需要建设新文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也是文化之间的竞争。戴维·兰思德在《国穷国富》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那么,我们知道,正是文化创造了所有的差异。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建设更加公平的制度。社会发展,贫穷是一个问题,甚至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比贫穷更大的问题,则是不公平。没有公平,对社会造成的麻烦要大于贫穷本身所导致的麻烦。首先,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公平是产生良好道德的优质土壤。一个社会有公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能得到合理报酬,这样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对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公平是土壤,道德是花朵,土壤肥厚,花朵自然鲜艳,而土壤贫瘠,花朵自然枯萎稀疏。

建设精神文明,还需要注重两个“抓起”。一个是从小孩儿抓起;一个是从小事抓起。从小孩儿抓起,就是要从小注重孩子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教育放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从小事抓起,就是不仅要抓大案要案,对国民小的错误习惯和小节也不能放过,也要严肃处理。

从长远看,由于建设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任务,所以,中国的改革,特别是简政放权的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急躁冒进是万万要不得的。历史实践证明,急躁冒进不仅会让改革进程更慢,而且很可能导致改革出现方向性偏差,让改革进入误区,为以后的深化改革带来更大麻烦。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问题

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人们职业以外的自我参与、娱乐、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对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和各项素质的提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仍存在多方面的发展问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群众文化认识不高

由于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导致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滞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障K。

(二)缺乏创新和突破意识

文化生活陈旧,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相对于经济高速发展而言,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工作较为滞后,不适应基层群众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中逢年过节看看戏都很难,平时更没什么活动。二是文化生活品位不高。劳作之余,基层群众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于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三是文化活动形式乏味。除了一般的舞蹈、唱歌外,没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文化活动老套、不生动,脱离时代主旋律。

(三)缺乏群众文化引导者

文化进乡镇、进村社、进农户,发挥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与庞大的基层群体相比,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犹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匮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工作,进而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要求。二是文化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未达到专人专用,一些村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还要兼做其他工作,从中折射出基层文化人才与庞大的服务对象失衡的现象。

二、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宣传

要改变目前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加强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正确引导和宣传。通过正确引导,帮助人们分清精华、糟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应旗帜鲜明。通过引导,帮助人们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层次和水平。引导民间力量投资于基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基层群众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加强精品文化打造

以培育文化亮点为支撑,努力提升文化品位。与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加强文化建设调研,在充分掌握基层文化特色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打造一批村和社区文化亮点、文化风景线。努力打造“舞蹈基地”、“小品基地”,进行文化包装,努力构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圈。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机关干部以身作则,提高文化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

(三)突出特色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契机,挖掘特色文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服务。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支撑发展基层群众特色文化: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支撑,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打造特色节日品牌节目,着力拟好文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或单项活动。巩固提高文化站、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活动主旋律。文化活动必须打品牌,对外可以扩大影响,对内可以促进凝聚力、增强自信心。从建设本地大文化的角度入手,首先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从中选择确定既有区域文化特色,又可赋予更多时代精神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将其作为特色文化的重点品牌推向社会。

二是以队伍建设为支撑,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利用区域文化优势,引进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搭建培训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对自发形成的文化群体,应该积极引导、扶持和调整,鼓励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来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继续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发动其中的骨干分子、积极分子组建文化社团,从而为以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基层文艺骨干,有效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化.关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大众文艺,2015(12).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供电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十召开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供电企业内部建设。其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供电企业内部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供电企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保障与推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分结合符合新时期供电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供电企业的改革发展,也是新时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时期做好供电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供电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对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我国,供电企业承担着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支撑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党建的现象,将几乎全部精力放在了企业的经济利润方面,对于内部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认为只要提高了经济效益,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些现状都不符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供电企业内部建设工作的要求,不能满足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

1.2党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性

由于供电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重生产、轻党建的落后思想,导致企业内部无论是领导还是党务工作人员都没有把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党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组织党建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和纪律观念,不能以身作则做好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就是供电企业内部党务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企业岗位领导兼任,年龄普遍较大,缺乏党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供电企业有必要在新时期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1.3工作形式落后

供电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活动形式比较落后和单一化。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往往通过召开集体会议、讲座等形式来开展,难以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一些思想和精神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导致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能切实发挥作用,不利于供电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稳定发展。

2加强供电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2.1端正思想观念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首先就需要企业内部领导者和基层工作人员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提高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在供电企业当中,党建工作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和眼神。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党员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准确把握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从而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为供电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2.2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要求切实做好供电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作为保障。因此,供电企业有必要加大对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积极发挥每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动力。首先,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作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党务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自律意识,符合新时期国家对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其次,供电企业要定期对党务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培训,使其在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密切联系群众,从而使党务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3丰富党务工作形式

要想切实提高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供电企业有必要丰富党务工作形式,避免单一落后的工作模式。比如在进行企业基层员工教育培训时,不能一味的采取单一的理论讲解模式,而要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适当采取专题讲座、专题会议、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修养。也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趣味党建活动,比如组织专业技能竞赛等,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活动当中。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的宣传,从而开展全员党建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供电企业全体的综合政治素养。

2.4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满足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也是国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供电企业有必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企业要加强源头治理,针对自身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其次,供电企业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内容,让廉政勤政成为全体党员的内在要求,真正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进一步落实,为落实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另外,供电企业还要完善党风廉政监督机制,以灵活多样方式开展监督工作,扩大监督范围,时常组织企业内部人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企业领导和党务工作人员要接受基层职工的监督,从而真正做到廉洁自律,发挥榜样作用引导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3结语

针对目前供电企业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供电企业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党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党务工作形式和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体系建设,为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供电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琼.如何做好电力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16:335.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基层文化站;文化建设;发展

基层文化站建设是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影响着我国基层群众整体素养的培养,因此基层文化站也是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在基层文化站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基层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整体经济水平相比城市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阻碍,因此我国在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时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在针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水平的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综合问题的解决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基础文化站是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传播的主要机构,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基层文化站的建设,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作品,并鼓励群众在业余生活中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这样也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我国针对基层文化站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需要按照农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基层文化建设的计划,同时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建设基层文化站。而基层文化站是发扬和宣传文化的主要场所,也影响着我国基层社会的发展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层文化站的发展建设必须要尽快的落实下来,这也是我国广大基层群众的要求。

二、建设基层文化站中问题及对策

1.基层文化站的体制不健全。基层文化站根据政府、上级的指示,开展宣传性的文化活动,举办有意义的文化演出。但是在基层文化站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工作目标、盲目工作等问题。要改善这类问题,需要从基层文化站的体制上进行完善,从根本解决问题。

2.基层文化站的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地区没有意识到基层文化站对基层文明的重要性,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过于简单或者根本没有。基层文化站中应该有文化培训室、阅览室等,但是有一些村镇文化站只有一个大桌子,一个大院子而已。政府应该加大文化站的设施投入、资金投入。

3.缺少人才。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工资偏低,没有事业单位的职称,也就导致人才流失。文化站是基层的单位,不能引进高级人才。基层文化建设条件比较刻苦,优秀人才不愿意投入基层建设。对基层的工作人员实行评职称,提高工资。基层文化站应该鼓励人才投入文化建设中,克服刻苦条件,加快基层文化站建设。

三、建立文化资源共享

对基层文化站建设中,创造文化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民能够体验数字化文化。在基层文化站中引进宽带,将文化建设与远程学习、数字教育等活动连接在一起,建设覆盖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的体制,使城乡群众享受文化信息。建设文化站网络教室,将网络与图书馆、其他文化站联系,让基层群众也了解其他文化站的文化知识。

四、提高群众素质

在农村中,整体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也导致文化演出少、文化站成为了摆设等现象。各级文化宣传部门应该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教育、举办文化学校等方法,让乡镇民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文化活动中,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活动给日常生活增添的快乐。文化站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也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与群众交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五、加大经费的投入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电网基层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为此,本文针对当前电网基层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措施以便促进电力企业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电网基层企业现状分析

一、电网基层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

准确把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是对电网企业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基层电网企业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相关建设内容理解不到位,无法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电网基层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管理层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一些管理层认为电网公司没有必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追求企业利润和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精神建设的意义,没有准确把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导致一些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低下。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脱离实际

当前基层电网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企业发展实际,基层电网公司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不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导致了不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很好贴合企业发展实际,并且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差异,许多电网企业没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缺乏适当的经验总结,有些基层电网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因而无法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不完善

虽然当前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系统。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不完整,对具体建设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由于电网企业缺乏全面系统的机制,一方面基层电网企业管理层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带领全体员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没有给精神文明建设以足够的资金,并且缺乏激励机制,使员工不能直接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当前一些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仅仅停留在宣传和沟通阶段,具体工作做的不够深入。

二、电网基层企业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电网基层企业应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首先是深入理解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深入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不断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义和目标,更好的使员工重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消除个人主义思想障碍,要正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深入规划精神文明建设,以创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创新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状态是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加强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创新,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根据基层电网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方法,总结出最合适企业发展实际的方法,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创新,才能确保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满足电网企业的需求,也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推动电网企业更好适应建设新局面。

(三)完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进一步完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首先要完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健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实现有关部门和组织的协调,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纳入企业全年预算,形成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并根据每年的不同需要合理进行调整进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另外,要确保基层电网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能顺利进行,还需要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监督机制,实现基层电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全面覆盖。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电网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电网企业要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基层电网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基层电网企业要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基层电网企业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企业文化,充分认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道德素质,采取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基层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福平,沈敏.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电网基层企业发展[J].企业研究,2014(10).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策略

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给基层人民带来优越生活的同r,人们也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就成为基层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致力于丰富基层文化、提升基层人民的文化水平,所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十分必要,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而且能够培养群众乐观积极的思想,促进抚松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抚松。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缺乏新意

首先,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活动策略都较为简单。这主要由于基层群众活动的组织者都是由当地的社会群众和地方管理单位组成的,并且活动种类有限,与传统活动并无多大区别。这种情况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一些地区,举办基层群众活动仅仅是走形式,根本不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其次,有些地方搞基层群众活动只是单独靠基层管理人员的一己之力,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做出规模较大、娱乐性较强的活动。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方式,逐渐使人们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些现实性的问题阻碍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不仅没有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二)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薄弱,资金欠缺

首先,众所周知,开展基层群众活动的主体是当地的基层文化队伍。由于文化队伍当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距,所以在开展工作中难以达到有效的统一。因此,难以满足当前普遍的文化建设需求。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难度。其次,基层群众中,人们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致使基层管理人员与当地社会群众沟通有限。这种实际存在的问题,更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举步维艰。再次,缺乏可利用的资金支持。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地政府经济实力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地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扶持。所以,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强弱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置办一些基本的用具、设备,只有在充足资金的保障下,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必备。

二、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策略

(一)政府多途径的支持鼓励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资金的投入。前文已经叙述过,资金的充足才能确保有效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政府要对基层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其投放资金。为了达到对资金的有效利用,政府最好设置专门的人员对所投放的资金做到有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且对资金的流出情况做出详细的说明与记录。严格审核把控资金的走向,使每一分钱都得到合理利用,并通过在实际支出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政府也可以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对资金利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其次,政府鼓励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不要仅局限于当地,要适当地与周边城市乡村多做交流探讨,使文化形式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是发展建设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良好的基层文化建设队伍,不仅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且对提升当地的整体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基层主要负责人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为基层文化队伍做相关讲座。另外,组织基层队伍人员培训学习,鼓励基层队伍人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完善对基层队伍人员的考核与管理机制,使其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物质文明的进步,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各地文化工作者要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争取举办更多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抚松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使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在基层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管小华.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5(05).

[2]王华琼.探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5(03).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8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基层文化方面实施了各类扶持优惠政策,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强化了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文化工作体系,群众文化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多年积累与发展的基础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一大文化景观,并为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促进作用。

一、基层文化建设关系民生,维系社会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保民生,等同于发展经济是保民生,实行社会保障是保民生。从民生角度关注文化,才会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强基固本,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各级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逐渐形成共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二、群众文化具有先导作用、助推经济发展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人民智力和人文的开发。文化首先作为一种价值观作用于人们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凝聚力量、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应责无旁贷。形成良好的农民文明素质、健康生活方式、独特文化气质、浓郁文化氛围,是支撑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而且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注意文化内涵,重视创意,可以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突出的就是历史文化资源助推了旅游经济,在不少地方成为了地方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农家乐、种植业、养殖业等加入文化因素,既提升品位,又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国农村九亿人口在十二亿多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石,农民的小康是全国人民小康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党委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成为了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进基层活动,既是送戏、送文化下乡,又培养、锻炼了基层文化骨干,同时也可以吸收基层艺术的营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加之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民间文艺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也方兴未艾,进一步繁荣了基层文化生活、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目前仍然是当今文化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业务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每年度的总支出逐年持续增长,其中人员支出费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几乎占年度总支出的一半,而且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近年来业务费的支出比例却一直波动,增幅并不大,远远低于人员费的增幅。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头费”挤占业务费,导致业务费拮据,势必影响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阻碍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是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薄弱。基层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但是目前,相当数量的乡镇文化站还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间房子”的“四式空壳站”;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

三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虽然队伍比较稳定,但中高级人才非常少,尤其是高级人才。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不具备高、中级职称,存在队伍庞大而又人才短缺情况。尤其突出的是基层文化专干待遇落实不到位,专职人员空缺,存在较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9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考核机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历史任务。

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

认识是基础,是根本。解决认识问题是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许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但笔者认为,首先是,或者说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含、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职工的认识不到位。具体来讲,主要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相关性、紧迫性、战略性缺乏正确认识,那种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次要”、“无关紧要”、“没有必要”的糊涂观念依然存在。

因此,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是搞好当前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今后加强建设的主要课题。其基本对策有以下两点。

(1)强化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目标、地位、作用的宣传教育,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又是办好企业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必须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能深化和加强,不能动摇,更不能后退。

(2)分层次、多方面排除思想障碍,切实增强员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企业领导干部要重点克服“重效益,轻精神文明建设”,“信赖物质力量,忽视精神动力”的倾向,站在党的基本理论的高度,坚信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工作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原理,牢固确立“是企业领导就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意识;率先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为工作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项伟大事业来抓,作为关系企业生存、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企业职工要重点克服“无关、无需、无用”的错误思想,正确理解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需求,企业职工认识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利国、利企、利己”的大事、好事,从而确立“是企业职工就要关心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在建设实践中受益并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双文明建设的栋梁,成为合格的“四有”职工。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问题

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指导性。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清晰、科学、实际、可行,应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1)目标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既不能搞成任何企业都可以套用的通用件,又切忌形成一个可望不可及、动听不实用的纸上文章。

(2)目标要清楚准确。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目标。把目标建立在科学、规范、利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力争使目标好记忆、好把握,切忌目标笼统而不可行、宏伟而不可靠。

(3)确定目标要走群众路线,要得到公认、形成共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的普遍认同,要反复宣传已确定的目标,使它深入人心;要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切忌朝三暮四,以免职工群众无所适从。

(4)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目标考评机制,切忌出现“有目标无考评”的盲目自流状况,确保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进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

重点是要害、是主要矛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搞建设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抓突破口。只要抓住重点就能纲举目张,只有突破重点才能推动全局。实践证明抓好重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定重点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环境原则。从企业所处的环境上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企业、家庭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日常生活的时空上看,员工在企业中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员工在企业中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更多。因此,建设重点应在企业中选定。

(2)需要原则。从企业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来看,经济工作是它的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因此建设重点应结合企业的中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定。

(3)职业原则。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各企业必然有其特殊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违反了就会损害企业,波及社会,有的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特点来选定。

按照上述原则,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务必要把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建设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建设。进行职业性质、任务、责任、特点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反复进行宗旨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献身的思想观念。征集、贯彻职业道德,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执行职业规范,用规范指导员工的从业行为。倡导行业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推广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风尚。严肃法纪,坚决依法经营,强化法律观念,惩处违法、违纪行为。实行“承诺制”、“信誉制”、“公示制”,接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造就内外部规范约束环境。

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问题

开展活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活动是能把建设目标、重点、形式、效果融为一体的组织行为,是企业基本的、经常的建设重心,也是充分体现企业,尤其是党政工领导抓建设意识、态度、水平的标志所在。因此,企业要在开展活动上作文章、下功夫,在这块阵地、这个舞台上展示业绩风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实际、可行、有效。

五、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