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十篇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十篇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54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1

关键词: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北京

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作为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能够对世界城市的建设发挥先导性带动作用。2010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并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将把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及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商务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推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将北京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首要的是对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从世界城市的视域出发进行解读将更准确且更具有全局性。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世界城市,又称全球城市或国际大都会,英文写作GlobalCity或worldCity,有时也写作alphaCity或worldCenter。早在1889年,德国学者哥瑟(Goethe)就曾使用世界城市一词来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而其概念最早在1915年由英国城市和规划大师杰德斯・格迪斯(patrick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明确提出。格迪斯所界定的世界城市主要就是从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角度给出的,指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此后,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学者也都对世界城市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Hall)认为,世界城市专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城市;全球化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沙森(SaskiaSassen)于1991年发表著作《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生产公司的分析来判断世界城市,定义世界城市为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中心,并指出伦敦、纽约和东京组成的三角结构是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这三个城市也是目前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城市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信息时代的三部曲”特别是第一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世界城市应该被界定为“流动空间”日益网络化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某些特定的地方。

而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同时,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工作报告配发的名词解释中明确: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世界城市相关指标研究

(一)GawC的《世界级城市名册》

1998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andworldCitiesStudyGroupandnetwork,缩写为GawC)在英国英格兰莱斯特郡拉夫堡的拉夫堡大学尝试利用“关系数据(relationaldata)”为世界城市进行定义、分类及评级,并于GawC5号调查学报中了《世界级城市名册》,通过研究会计、广告、银行/金融及法律等4项“高级生产业”的连通性为城市排名,确认了世界城市的3个级别和若干子类别。2004年,排名引入了一些新指标,但城市经济指标的重要性仍然高于政治和文化因素。2010年版排名认定,“阿尔法++级世界城市”为伦敦和纽约,“阿尔法+级世界城市”包括香港、巴黎、新加坡、东京、上海、芝加哥、迪拜、悉尼。

(二)全球城市指数

2008年,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以及《对外政策》杂志基于沙森等人的研究推出了全球城市指数,通过商业活动(30%权重)、人才资源(30%权重)、信息流通度(15%权重)、文化体验(15%权重)和政治参与(10%权重)等5项指标对全球6个商业城市地区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在2012年的排名中,纽约一如既往拔得头筹,伦敦、巴黎、东京和香港紧随其后。

(三)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

2012年,全球知名经济期刊之一,英国《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杂志信息部(eiU)“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指数”报告,以城市8类竞争力和31项单独指数对全球120个城市进行了评估,排列了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城市排行榜。8项指标包括:经济竞争力、有形资本、金融成熟度、体制效用、社会和文化特色、人力资本、环境和自然灾害、全球吸引力。其中纽约、伦敦、新加坡城分列前三,香港第四,经济实力于全部范畴中比重最高。巴黎、东京、苏黎世、华盛顿特区、芝加哥、波士顿分别居于六至十名。

(四)全球城市实力指数

2011年,日本森纪念财团(morimemorialFoundation)颁布“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排名,排名基于6个方面:经济、研究与开发、文化与交流、宜居、环境、空间与可达性。前四名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

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的核心内涵

通过世界城市的概念与指标研究可以看出,在世界城市的认定上,学者们对于几座城市的认识比较一致,即纽约、伦敦、东京或加上巴黎,而对于其他世界城市的认定分歧较大。而无论如何认定,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城市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城市,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节点,其经济指标均占据最大权重,高于政治及文化因素。换言之,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其全球经济控制能力。也就是说世界城市不仅要在全球政治、文化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也必须在全球的经济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看,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在商贸流通方面的一个关于功能形态的核心内涵。从目前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来看,其商贸服务业均为城市的核心产业。纽约、伦敦和东京城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超过80%。东京都的零售额是全日本的12.6%,零售店铺达到11.4万家,占全日本的9.2%,分别是第二大城市大阪府的1.78倍和1.39倍。而伦敦批发零售业是第三大产业,其中零售业增加值占英联邦20%的份额,全英国有14%的零售企业和19%的批发企业位于伦敦。这些世界城市对全球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政治影响力都因为有现代商贸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坚固地位而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此可见,世界城市也必然是国际的金融贸易的中心,是全球商贸流通网络化的关键节点,即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在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要界定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就应基于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特征进行解析。从世界城市的视域来看,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应该是在国际和区域的交流和合作中,在商品贸易、要素流动以及服务贸易方面能够起到关键性、中心性作用的枢纽,它往往体现为一个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指城市商业随辐射能力的增强,能够超出国内界限在世界范围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聚集众多国际性商贸活动,包括金融保险业务、批零业务、物流运输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国际大型会展会议业务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城市交换功能的国际化,集中体现了城市商贸设施、服务功能和整体环境能够服务于国际交往和国际性商贸活动。”从这一概念中,可以总结出三层含义:首先,就城市本身而言,其自身的商贸业必须十分发达,才足以成为国际的商贸中心;其次,作为商贸中心,该城市必须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经济的集散作用十分突出;第三,作为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国际商贸中心不仅能够集聚、汇流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而且能够对周边城市或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

因此,在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上,应该注意兼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供给条件,主要指城市内部基础条件完善,商贸设施齐全,这样才能够承载众多国际性商贸活动包括金融保险业务、批零业务、物流运输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国际大型会展会议业务等。需求方面则主要指其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市场范围覆盖国外市场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完成城市交换功能的国际化,成为国际商贸的交往中心。由此也可以总结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两项基本条件,即;经济实力雄厚,配套服务完善。一方面,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以保障物资的高效流通。

五、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通过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概念,可以总结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所具备的三项主要特征。

(一)区位优势良好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决定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从各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来看,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或陆路的交通要冲,交通运输手段便利且交通营运成本低廉,这就为其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服务贸易创造了天生的优势。按照市场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域由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决定,因此,在具有了低廉的运输成本的优势之后,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自然大幅度提升。

历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急需借助城市平台扩大对外贸易,这些具有天然优势的城市的重点功能也就逐渐向商贸服务转型,从而形成了第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等。

(二)商贸实力强劲

商贸中心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这是由其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决定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以商品贸易、要素流动以及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能够依托优越的商贸环境聚集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对国内外知名的商贸企业和品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内的“发展极”,当然,这必须由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基础作为保障。

2011年9月,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评出了“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25座城市”。排名世界第一的是日本首都东京,经济产值1.2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得分0.992,金融中心得分697分,创新排名世界第一;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排名世界第二,经济产值1.1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得分0.984,金融中心得分770分,创新排名第四;英国首都伦敦排名世界第三,经济产值0.452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得分0.935,金融中心得分772分,创新排名第八。正是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起了这三座城市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的角色,而如果丧失了这些因素,城市的地位也就可能随之消长变化,导致商贸中心的转移。

(三)国际化水平高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其经济高度服务化,聚集世界高端的跨国企业总部,能够吸引丰富的国际投资,是国际商贸流通交易中心、国际商品消费中心、国际商品展示中心、跨国公司聚集中心、国际商贸文化中心,在国际事务的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三大世界城市来看,纽约是国际航运中心、购物天堂、全球总部城市、艺术品交易中心、世界级金融中心;伦敦是国际航运中心、购物天堂、全球总部城市、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创意和设计之都、世界级金融中心;东京是著名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全球总部城市、亚洲金融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城市不一定是制造中心,但必须是商贸中心。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也必须首先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黄国雄.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a].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2]王成荣.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a].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2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称,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加,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安全的负面影响依然突出,岛礁和海洋权益方面的复杂争端,是影响中国海洋安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除此以外,我国还面临海上犯罪、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挑战。

这充分印证了一百多年前世界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洋中心说”――所有大国的兴衰,其决定因素,都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海权,能否控制海洋。

和平时期建立一整套国家战略海运能力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记者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获悉,《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成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首席专家赵劲松教授在接受《经济》记者独家专访时认为,世界即将迎来第三次贸易革命,盛行了几百年的英美国际海洋游戏规则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时机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将填补未来世界商务游戏规则真空,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为中国引领国际海洋治理健康发展、让中国法律引领世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劲松,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航运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学位。担任国内外多所高校访问教授、海事仲裁员、中国船级社法律顾问等,曾任远洋货轮驾驶员、造船厂总裁、船公司独立董事和船舶基金理事,在英国HilltaylorDickson海事律师行和HolmanFenwickwillan海事律师行工作过多年。

中国,现行涉海法律体系有多“缺”

《经济》:中国正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现行的海洋法律体系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一战略的实施?

赵劲松:党的十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自然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现有海洋法律在诸多方面不能满足国家今天的发展需要。

我国现有的海洋法律体系是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由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立法所自然形成的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外部结构缺乏合理性和逻辑关系,既存在利益重叠,又存在规制真空;内部缺乏法学理论支撑,立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现有的法律受制于传统陆权思维,造成我国海洋法律边缘性和从属性,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在国家提出“海陆统筹”的大战略背景下,需重新审视海洋法律体系。

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是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海洋游戏规则,提高自身软实力与话语权,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

世界,英美规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海洋是全世界的,您认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海洋法律体系的本质区别在哪?

赵劲松: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的海洋法律体系,无一不是以资本主义法制为核心、以海洋自由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法制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构建引领世界法律发展的核心抓手。

世界即将迎来第三次贸易革命,海洋治理,海洋开发与利用,特别是以海上运输为核心的国际运输,都将面临着一场革命。盛行了几百年的国际海洋游戏规则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世界商务游戏规则的真空状态为我国法律引领世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第一次贸易革命就是在公元前,就是FoB(即船上交货)贸易,彻底颠覆了贸易的传统模式,以希腊为核心的地中海,通过创新海事法律理论,就是共同海损,抓住了这次战略机遇。这次贸易革命成就了希腊3000年航运的辉煌。第二次贸易革命是CiF(即到岸交货)贸易。伦敦抓住了这次机遇,其手段也是海事法律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单和信用证,成就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

从前两次贸易革命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来,谁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最关键是谁能为世界寻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

眼下,互联网促进了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令FoB贸易和CiF贸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保障门到门运输的跨境电商时代的运输法律体系。

我国在FoB、CiF贸易时代均未占得先机,但跨境电商我国却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一广泛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催生新的理论产生。

《经济》:怎样才能抓住第三次贸易革命的机遇?

赵劲松:航运中心能不能建成,海事法律能不能崛起,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抓住这第三次世界贸易革命的机遇。

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就是对接第三次贸易革命,实现“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共赢。所以“一带一路”不应被解读为国家发展战略、地缘政治需求和输出过剩资本或输出过剩产能的需要。“一带一路”是站在所有相关国家,站在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倡导世界共享经济和共赢理念。

金融危机自2008年开始对世界冲击很大,全世界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受到的冲击却很小?这里举一个例子来回答。2007年中国高铁里程是零公里,7年之后中国高铁里程达到了11000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两个数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铁救了中国。高铁既然能救中国,就能救欧洲,就能救世界,这不是我们产能过剩,不是我们车箱卖不出去,而是要把我们成功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让大家实现共赢。

研究中国海洋法律体系,立足

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经济》:中国海洋法律体系怎么来完善?是对现行的体系进行修补还是革命?

赵劲松:完善法律体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立足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因此,海洋法律不应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法制核心为理论依据,不应适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立法原则,而应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我们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查缺补漏,人为地画一张各海洋部门法之间的结构图。而是应对海洋社会实践中发现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原则,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律制度创新;再按照一事物总有区别于他事物的哲学原理,根据法律制度的异同,决定部门法的划分,提出现有部门法“关停并转修”的法律体系结构重构建议,从中总结出海洋法律体系的应然结构。

我国是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同时又是新兴的海洋大国,这就需要我们以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以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相匹配,去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提供与自身实力相当的海洋公共产品。

我们的研究将摒弃海洋治理理论的2.0版本,即海洋自由原则,提出海洋治理理论的3.0版本,即包容性海洋新秩序。为中国法律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准则奠定基础,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所在。

《经济》:我国首次关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年度报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指出,海洋新兴产业、未来海洋产业逐步显示出其成长性。您认为怎么通过法律杠杆去撬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赵劲松:法学人不能仅仅出思想、出著作、出论文,还要出顶层设计,出制度创新,出产品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海商法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当中最重要的地位是什么?是争取话语权。海商法未来修改,核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海事审判中、司法实践中、海上运输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是在于能不能争得国际话语权,如果我们海商法修改将来能争得国际话语权那就是成功的,海商法修改不能实现这个目的那就是失败的。

海商法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我认为,由海法引领陆法,抓住机会倡导制定“一带”建设的高铁公约,同时海商法与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运输等运输部门法,统和成为运输法,核心抓手就是统一承运人责任体制。

在“一带一路”司法保障方面,建议将铁路法院和海事法院合并成立运输法院,统一管辖“一带一路”涉外案件和海事案件,因为“一带一路”涉外案件和海事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国际影响力大,审判的质量对我们国家的国计民生影响大,通过提高审判质量来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

完善中国海洋法律体系,引领世界发展

《经济》:完善中国海洋法律体系对于世界和中国,意味着什么?

赵劲松:《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项目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海洋法律为核心的部级重大项目。海洋是国际的,是全世界的,走向海洋是全人类发展的潮流。我们要有一个为我国走向深蓝、具有战略性、能发挥核心的作用的国家海上安全计划,完善国家战略海运能力保障的法律体系。我们将来研究的成果,要对接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为国家提出一个扁平化的智库研究的机制,为中央下一步面向海洋深化改革开放做法律的支撑和法律的保障。

我们的目标不是2020年要干什么,要考虑2050年、两个一百年以后我们要干什么。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的标准就是要解决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问题。

解决社会实践当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是要解决昨天的问题;促进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研究现有的法律体系有没有不融合、不匹配,甚至阻碍的地方,是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我国法律如何在未来引领世界的发展,是要解决明天的问题。

今天,即便我们引领世界的发展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一定为下一代打好基础,要让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这套体系逐渐在中国开始实施。中国试成功了,世界才能够接受。

对《鹿特丹规则》说不

《经济》:您认为中国是否加入《鹿特丹规则》?

赵劲松:我的看法是不要加入《鹿特丹规则》。传统海商法平衡船货之间利益的时代即将过去了。摒弃千百年来海商法在船货之间平衡利益的做法,转而在顺应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求下全面保护货主利益的同时,对接物流成本下降的发展趋势保护承运人的利益,提升物流产业的能级,不仅在技术上采用互联网、物联网手段,同时在功能上将物流企业从运输供应商提升为贸易方案供应商,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以“海陆统筹”、“海引领陆”为原则统一运输法下承运人责任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鹿特丹规则》尽管在统一承运人责任制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依然没能摆脱平衡船货之间利益的传统思维,没能体现高铁运输的未来需求,走了一条“陆引领海”的立法路径,没能实现“海引领陆”的立法理念。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3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公路运输安全事故频发、公路运输行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分析了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指出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符合实情、结构合理、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公路交通事故尤为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何解决公路运输安全问题成为困扰公路运输发展的一大难题。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公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

   1.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也被视为运输的首要条件。自从1899年8月,一名叫得斯科的妇人在伦敦海德公园被汽车撞倒致死,成为世界第一位车祸牺牲者后,运输与安全从此便密不可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0多万,还有2300万至3400万的人口在车祸中受伤或终生致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2%。安全生产是人的生命、经济、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交通运输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将安全摆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首位,视提高安全性为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判断标准。

   2.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活动的主体,对公路运输的安全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公路运输安全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关资料显示,尽管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1.58%,而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3%。其中,公路交通事故尤为严重。人是影响公路运输安全诸要素中唯一的自主性变量,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于“人”,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核心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1.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我国公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行业人员素质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安全管理工作仍处于经验型、低水平的层次上;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等,极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需要管理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创新。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加速公路运输队伍职业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公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职业化的公路运输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根本性的大计。面对中国严峻的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势头,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负面影响,提高全国公路运输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速公路运输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建立基于公路运输安全的人力资源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分配的全方位立体交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构建“以人为本”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人-车-路-环境和谐管理理念。公路运输安全的制度保障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而真正实现公路运输安全目标的是“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公路运输安全管理需要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构建以人为本的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新模式,建立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流动交流、评价激励、选拔使用等管理创新机制,实现人、车、路与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管理理念。应在政策立法、控制手段、管理手段等方面建立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耦合机制,提高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效能。

   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公路运输安全必须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公路运输安全的现实需求,必须建立符合实情、结构合理、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6

   [2]张俊丽.客运行业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4

   [3]裴玉龙编着.道路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8

   [4]谈勇,陈琦.客运安全风险管理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06,12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4

目前,两大经济带均上升至部级发展战略。有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交汇点这样一个独特地理优势的成都,引起各方关注。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密集调研“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那么,成都会以怎样的积极姿态去融入两大经济带联动发展?会出台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发展前景和路径又在哪里?成都给出的答案是: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打造新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在两大经济带交汇处实现核心迸发。

天时:

两大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丝绸之路,它曾是中国西陆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在沉寂了多少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兴起,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这个经济带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目前,多部委也正在对此进行深入调研。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当今世界最吸引人的成功故事,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长江经济带就是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自长江经济带概念提出以来,这个“世界最大的内河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发展的速度、规模令人惊叹,其拥有的潜力、机遇超乎想象,被人们形象地誉为“经济巨龙”:长三角是龙头,上海是龙眼,湖北等中游地区是龙身,重庆、四川是龙尾。

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国家发改委表示,此举意在支撑转型升级的长江经济带。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连接东、中、西三大区域,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有望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利:

成都成为联动两大经济带的“纽扣”

“严格地来说,成都是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成都当时是全国丝绸的主要产区。在历史上,成都同样是长江经济带上最重要的水码头之一……大量货物都是通过锦江的水码头与长江中下游互相贸易的。大家熟知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不只是想象。”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这样阐述了成都的重要历史地位。

成都是长江经济带西端的重要城市,向西北方向看,成都又依靠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端的重镇。

交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先行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蓉欧快铁,正按照每周一列的频率稳定运行;在“长江经济带”上,一条连接东西的铁路客运大通道即将贯通。两条铁路大通道,打通了两大经济带的“经脉”,向西跨大陆辐射欧洲,向东出海连接世界。新“丝绸之路”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成都交汇。

“蓉欧快铁西向出川物流大通道无缝对接欧洲,利于成都甚至四川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同时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甚至全国。”商务部新兴产业中心主任强宏这样说道。

“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西端起点,必将通过沪汉蓉铁路通道与沿线城市群连成一片……成都也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驱动城市之一。”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彭其渊这样认为。

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都正借助两大铁路通道,成为连接与驱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引擎。

“成都应该成为两大经济带的核心极,辐射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驱动力。这样的城市需要强大的交通辐射能力。成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成都市物流办主任陈仲维称,近年来成都在国际航线开通方面也已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以来,新开通了阿姆斯特丹、伦敦、法兰克福、墨尔本、阿布扎比、多哈、东京、吉隆坡等19条直飞客运航线,直飞客运航线数量达到23条;并且新开通了9条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国际及地区直飞客、货航线总数达32条。成都正向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迈进。

“今年成都还将全力开通美国、俄罗斯等直飞客运航线,同时加密欧洲、中东以及亚洲等客、货航线。”成都市物流办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每年新开通2~3条直飞航线的目标,到2015年,成都国际及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数量力争达到36条以上,形成连接欧、美、澳、亚主要城市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都在交通上已经先行。”彭其渊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有必要继续强化这一优势,以此为基础建成两大经济带的核心极。成都势必将成为两大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再现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沿线的繁荣。

人和:

数百家上市公司高管齐聚蓉城

成都所具有的商业机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3年6月,成都成功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9月,又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2013年11月29日,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召开,数百家上市公司高管齐聚蓉城参加峰会。成都应如何联动两大经济带,迎接发展新机遇,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话题。

众多商业贵胄们纷纷表示看好成都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机遇,认为成都作为两大经济带的联动点,应该发挥联动作用,期待成都打造两大经济带的核心极。

“如果说东部沿海像一张弓,‘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像一支箭,它们的交汇点成都,就是弓与弦的支点,最重要的发力点。”首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对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能经济电荒冰雪灾节能减排核电建设

abstract:nuclearenergyisanewenergy,ishighlyefficient,clean,safeandreliableenergy.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nuclearenergyisanimportantpartofthestrategytoensureChineseenergysecurity,economicsecurity,nuclearsafety.thispaperpointsouttheenlightenmentofnewdevelopmentoftheglobalnuclearenergy(electricity)economic,andclarifiesthewarningandlessonsfrom“electricalScarcity”and“snowdisaster”toChinesenuclearpowerdevelopment,particularlytothepaceofdevelopmentofnuclearpower,thepowerstructureandlayou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Finally,thispaperalsoarguesthat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thenucleareconomyhasbecomethecommonknowledgeamongChineseexperts.

Keywords:electricalscarcitySnowdisastertosaveenergyandreducesewagedischargenuclearelectricitybuilding

核能经济是一个综合经济产业。广义地讲,核能经济是以核电为核心的核供热与推进动力经济、核燃料及其循环经济、核工程与装备制造经济、核设施退役及废物处置经济、放射性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经济、核科技开发与创新经济、核军工经济。核能经济是聚地质、采矿、冶金、化工、机械、堆工、电力、电子、环保等多行业、多产业的综合工业、综合经济;核能经济是集现代物理、放射化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创新的高科技工业,是我国创新产业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重要带动力量。

我国核电站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90年代初建成秦山一期,比世界核电启步晚了30多年。当时世界评论是:中国核武器发展为什么这样快,核电发展为什么这样慢。

我国核电从1985年秦山一期开工建设,至2007年8月江苏连云港田湾2号机组商运,经历了22年,建成核电装机容量906.8万千瓦。核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约1.9%。从1998~2005年,核电无开工项目,从2007年8月~2010年无新机组投产商运。我国核电在前20多年中是一种非连续、间继发展模式。2007年11月我国公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方针,从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转变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1]。

在这一规划、方针指引下,核电布点、开工明显加快,但值得指出的是核电相关的基础产业却滞后,比如核科技开发产业、核燃料产业、核能装备制造产业。目前我国核电是科研赶不上设计、设计赶不上制造、制造赶不上建设的局面。出现过二代批量引进和三代正在引进与建设的一些争论。

1.世界核电的新发展对中国核能经济的启迪

世界核电在西方发达国家沉寂了约20多年后,由于石油、天然气的价格爆涨,由于世界碳减排、温室气体控制要求的提高,一个从多方面加快核电发展的热潮在世界兴起。

1.1全球新建核电站在加速。2008年1月1日世界现役核电机组439台,核电装机容量371.71Gwe,2006年发电量2658twh占世界总发电量16%。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预测全球未来15年中将新建60台核电机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0Gw,比2000年预测多130Gw,这是由于中国、印度、俄罗期、芬兰、法国许多国家最近几年出台了许多核电发展计划付诸实施。这将使发电量在全球总发电量提高至2020年17%[2]。全球共有近40个尚未有核电的国家表示考虑建核电站,如其实现,有核电国家、地区将超过70个。2007年5月在建机组29台,装机22.60Gw,计划建66个机组70.86Gw,拟建158个机组,装机124.23Gw,三项总计253个机组,装机容量217.69Gw[3]。

世界核电明显加快,不但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在提速,采用核电来增加电力装机容量,在许多欧洲、北美国家已经被重新提上日程。俄罗斯在2030年前将建42台核电机组,将核电在全国总发电量的份额从目前的16%,提高到25%或30%;日本计划在今后10年内建设10多台机组,2030年将核电在全国总发电量中达到30%~40%;美国核工业界预计到2010年将为11台核电机组提交建造与运行许可证。美国这个占世界总核电装机容量26.62%,占世界总核电量29.62%的核电大国、强国,在经历核电约30年无新开工项目后,又在多方启动核电发展。

1.2现役机组提升装机容量,提高了运行容量因子。美国、比利时、瑞典、德国、瑞士、西班牙的许多核电机组都已提升了装机容量。

——美国核管会(nRC)自1997年以来,已经批准了110次提升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申请,装机容量增加4700mw,有些机组容量最多被提升达20%。

——瑞士5台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已增加了12.3%。

——西班牙已计划通过提升9台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共计约810mw,单台机组提升比率高达13%。

现役机组运行容量因子近15年已大大提高。上世纪70、80年代容量因子较低,平均在60%左右。1979年,世界统计170座堆,平均容量因子58.4%,1980年175座堆为59.7%,1982年202座堆为61.6%。从上世纪80~90年代这个指标不断提高,现在基本保持在85%以上的水平。美国2006年核发电量约为778twh,103台现役核电机组平均容量因子约90%。我国大亚湾、岭澳4台机组,2006年分别为90.10%与91.26%。世界前四分之一的运行核电厂,其年度容量因子达95%以上。一个1000mw核电机组,容量因子从60%,提高到90%,年可多发电26亿Kwh,多发电约50%。这是核电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的原因。美国2006年核电运行成本约为1.65美分/Kwh——在各发电技术中继续保持最低水平,核电平均总发电成本为2.2美分/Kwh。

因此近期开工核电站设计容量因子也大大提高。例如秦山一期设计容量因子65%,大亚湾核电站70%。我国2007年8月,辽宁新开工红沿河核电站,2008年2月开工的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均为4台100万千瓦机组,容量因子为85%。

1.3核电站现役机组在延寿。上世纪60~70年代,设计的核电机组其寿期大部分为40年。目前世界核电厂已有221台机组超过20年,81台机组超过30年。随着核电厂运行安全性的提高,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许多核电厂在达到核电厂寿期或运行执照许可运行期,希望或已经在通过核安全监管当局评审后继续保持核电厂的运行。

美国nRC已给近50台核电机组换发了许可证,将这些机组寿期从最初的40年延长至60年。在日本,核电机组寿期重新设定为最长可达70年。2000年,俄罗斯政府将其12座最老的核电机组寿期从最初的30年延长到45年。

综上所述,各国已从外延开始新核电站建设,多核电、无核电国家都在努力。从内涵扩大核电包括增容、延寿、提高运行容量因子,大大地增加了核电装机容量和核发电量。对我国的启迪是:我国从能源、电力总量上需要核电,我们核能(电)规模小,比例小;从核电增长方式看,我国目前主要是加快核电站建设,从外延增加核电装机容量;从内涵增加核发电量,我国们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今后,我国在核电发展上要从加速、增容、延寿,提高容量容子多方面努力,以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以新核电站建设外延加速为主。美国用约20年时间建设了100多个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近1亿千瓦,核电占该国总发电量的19~20%。我国目前电力装机容量与发电量为世界第二位,2020年会走到第一位,那时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仍只占4%。所以,加快我国核电发展是世界核电发展的要求,是第一启示。

2.“电荒”、“冰雪灾”对我国电力、核电发展速度与结构的警示

2003年7月全国出现“电荒”,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供电不足或严重短缺,华东、华南电负荷接连创造出历史新高,采取拉闸限电省市24个;2004年缺电拉闸限电省市达27个,“电荒”延续了两年,2005~2006年才逐步缓解。

2008年1月~3月,全国南方省市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冻灾害,电力中断,火车停运、公路阻塞,飞机难以启降。使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安徽严重受灾,河南、云南、四川、湖北、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海南深受其害。电网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电气设备普遍覆冰,高压、低压电力主网全面瘫痪,农网遭遇毁灭性打击。中央多次会议,组织抗冰冻灾害。胡锦涛主席北上大同、秦皇岛港实地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温家宝总理两次南下湖南、广东组织抗灾;中央政治常委1月30日乘6架飞机分赴安徽、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河南,查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人类在气候方面面临两种灾害挑战: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温室气体破坏了臭氧层,太阳辐射使世界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的现象。而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反向的气温下降,冰、雪冻时间延续的现象。我国2008年初春冰雪灾,大范围、百年不遇,被认为是一种拉尼娜灾害现象。

两次大灾害对我国在能源、电力方面的警示是:能源、电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基础设施脆弱,电力结构不合理、各地区电力基础负荷不足。结论是加快电力发展,加快核电发展。

2.1电力发展滞后,核电长期处于投入期。“十五”计划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加速,社会与居民用电明显增加。电力是应超前发展的产业,反而一度滞后,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应在大于1,而“九五”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小于1,算术平均数为0.714。1996~2000年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分别为0.72、0.54、0.37、082、1.12。

1998~2007年钢、钢材、有色、水泥、化工、家电、房地产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大大高于电力发展速度,见表1。

我国电力1996~2000年年增长2.9%~9.4%之间,平均增长约6%,而经济增长约8.6%;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从2001年提速,从4%~8%,提高为15%~30%,钢、钢材、有色、玻璃、水泥高耗能产业,2003年比2002年增长约20%,空调增长59%。而电力增长1998~2002年年增长为2.8%、6.2%、48%、9.2%、11.6%,电力增长速度比重化工相差3~4倍,矛盾积累到2003~2004年爆发为全国“电荒”。

我国核电启动比发达国家晚,1987年当世界核电已占总发电量17%时,我国核电才开工建设。1991年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8.4万千瓦,总计226.8万千瓦核电才投产。核电产品进入市场投入期。“九五”计划(1996~2000年)开工建设核电680万千瓦,至2003年有秦山三期2×70万千瓦,岭澳2×99万千瓦、秦山二期2×65万千瓦、总计403万千瓦投产。2003年核发电装机容量629.8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约2%,占发电量的2.2%,比重很小。从投入核电站建设到第二批核电站商业运行,核发电量经历了18年的投入期。2003年核电开始进入市场成长期。但是从1999年~2005年11月约7年核电无开工项目,至2010年3年无核电投产商运。。

我国能源煤炭生产、消费比重均在70%左右,石油、天然在能源消费比重有增加,但石油进口增加。2008年石油消费3.6亿吨,国内生产1.9亿吨,对外依存度47%,石油从2003年美国进攻伊拉克前的25美元/桶左右,上涨到140美元/桶,上涨了5倍,我国多增加进口费用500多亿美元。

电力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煤电比重过大,核电、清洁电能比重小

中国的火电主要是煤电。煤电在电力生产总量占80%以上,水电、核电清洁能源总量只占17%,核电在电力构成中仅占2%左右,至2012年仍在这一水平,因火电年增量大,核电建设周期长。

3.加快核能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电力布局,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电荒、冰雪灾震动全国,影响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告诉我们必须保证能源安全,保证地区能源、电力的均衡发展,必须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必须加快我国核能发展。

3.1发展核能,是改善能源、电力布局的重要途径。“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能源、电力格局,是资源决定的。因为60%以上煤炭集中在华北、西北,约70%水电资源集中在西南。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电力的布局也是资源型的。造成煤炭占铁路运力的一半以上。今年冰冻灾害期间,南方煤电厂燃煤告急,电厂存煤只有一星期,甚至只三天。煤炭运输成了供电的决定因素。

我国能源、电力矛盾最大是在沿海11个省市。该地区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3.33万亿元,占全国的63.23%,贡献很大。其能源消费14.65亿吨(标煤),占全国的59.48%,这说明沿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国,更低于内地。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在1吨标煤/万元以内,沿海其他省在1.5吨标煤/万元左右,而内地省市几乎都在1.5吨标煤/万元以上,有7个省在2吨标煤/万元以上,其中贵州、青海为3吨标煤/万元,宁夏为4吨标煤/万元。这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但是其劣势是由于资源不足,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比重,远低于其消耗比重。煤炭生产占全国原煤生产的14.96%,原油占43.83%,天然气占16.19%,电力占49.43%。这就决定了“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电力在沿海地区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在一些省市矛盾更突出。据2006年统计,沿海11省市电力消费大于生产1521亿千瓦时,占消费的10%。其中上海、广东、河北、外供电占需求的27%、18%、16%。

我国能源、电力不仅在沿海产需脱节,在内地矛盾也很突出。单一的地区资源造成单一的能源、电力结构。华北单一的煤炭资源,造成单一的火电,南方的一些省市,缺煤、少油,水电比重过大。以致在“电荒”时,给生产、生活、社会带来灾难。2002年,全国水电比重17.41%,而湖南65%,四川58%,云南、湖北、福建分别为56%、44%、42%。“电荒”的湖南2003年水电装机64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一半,由于百年大旱,水电出力不足10%,最低时只有40万千瓦,免强维持出力,拉闸限电线路6.5万条,2004年春节因缺水,电力供应不但未缓解反而更严峻。2008年冰雪灾,送广东1000万千瓦的“西电”,1月24日停送,2月底只能送200万千瓦,3月底才基本恢复。长距离送电,电网损耗很大。南方电网2007年减少网损60多亿千瓦时,相当1个百万千瓦机组一年的发电量。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能源、电力布局的不平衡的建议是:

(1)我国能源、电力布局要从资源布局型向资源主导与需求使用相结合的布局方向演进。改变地区单一能源、电力体系,建立多种能源,电力体系。应该在那些能源短缺的省市,除继续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外。并以此为主导,同时发展本地可开发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建立外供与本地生产各具特色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2)建立各地区电力基本负荷体系,建立地区特色的电力结构体系。各地区研究本地区能源、电力资源,把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有机结合。例如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核电可占重要地位;湖南、湖北、福建等省火电、水电结合,核电可做基本负荷列入。在华北以火电为主体、西南以水电为主体,但均应考虑电力基本负荷构成。实行电力统一规划和调度,建立健全电力安全应急体系。全国各省市在电力供需上,均应建立本地区基本负荷。这就是局网、区网、全国电网的关系。各地区基本负荷占多大比重,省区不少于85%,直辖市不少于70%。

(3)改善、调整地区能源、电力布局,最有优势与竞争力的能源、电力是核能、核电。它不受资源、运输、环境、季节性限制,不产生大量温室气体、酸雨,不造成大量土地淹没与移民。且是高效率能源、电源。核电负荷因子是火电的1.4倍,是水电的2倍,也就是说1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所发电量,是火电140万千瓦、水电200万千瓦电站的发电量。

3.2核能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最好的替代能源。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能源资源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我国能源强度仍然很高,比发达国家高几倍。我国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9倍、英国的4倍、美国的3倍,节能有潜力。我们必须在2020年使每单位GDp能耗降低50%才能实现用能源翻一番支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实现。

我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能源消费以煤为主,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据《中国能源报告(2006)》,200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61.586百万吨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1.42%,仅次于美国1528.796百万吨碳,其占22.96%。当时我国能源消费为13.86亿吨标煤,煤炭消费13.16亿吨,而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26.5亿吨标煤,煤炭消费25.8亿吨。2007年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了近1倍、煤炭也增长了96%。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据预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将达17~23亿吨,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2004年,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约120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3.2%,2010年、2020年电煤需求将突破17亿吨和20亿吨。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艰巨。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明确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煤下降到1吨标煤以下,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0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节能减排”是解决能源、电力紧张、环境恶化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是中国能源战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核能经济是这一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核能经济发展,符合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2007年12月国务院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阐明这一内容: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如果实现4000~6000万核电项目的建设工程,需投资4500~6700亿人民币,可吸纳800~1200万人/年就业,按现在开工状况,13年每年可增加就业人口60~90万人/年,年替代煤炭8800~13200万吨标煤,核电站寿期60年,可减少煤炭生产52~79亿吨标煤,相当我国现在2~3年全国能源生产量。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2~3.3亿吨,少排二氧化硫200~300万吨,少排氮氧化物100~150万吨。

《规划》指出: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4.加快发展核能经济发展已成全国人民的共识

2003年“电荒”后,我国核电规划制订明显加速,规划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发展核电省市不断增多,一个省就提出建2个、3个、4个核电站,十几个百万机组,几千万装机容量。比如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均在积极建设,积极筹备。全国核电规划初稿提出2020年建成3600万千瓦,《规划》为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2008年冰雪灾后,全国对核电优越性认识更清楚,发展核电呼声更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加快核电的建议,国家发改委表示可能修改《规划》,规划建设规模可能从4000万千瓦,提高到6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比重从4%提高到5%。那时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世界排序从现在11位,进入到前5位。应该看到这是在全国电力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的,近5年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增加了约1倍。2005年电力装机容量增加6000万千瓦、2006年、2007年增加各1亿千瓦、2008年增加9000万千瓦全国装机容量已近8亿千瓦,发电量2008年为3.47万亿千瓦时,为2002年的1.67万亿千瓦时的两倍。

我们将核电建设分为四类,以展示其近期快速建设状况。

4.1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核电站共7座22个机组,装机容量2290万千瓦,为二代改进型压水堆(Cnp)

——岭澳二期2×1080mw,于2005年12月开工

——秦山二期扩建2×650mw,于2006年4月开工

——辽宁红沿海核电站4×1080mw,于2007年8月开工

——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4×1080mw,于2008年2月开工

——福建福清核电站4×1080mw,于2008年11月开工

——广东阳江核电站4×1080mw,于2008年12月开工

——秦山核电厂(一期)扩建2×1080mw,于2008年12月开工

4.2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的核电站。已立项,完成前期准备,开始主体开挖或负挖,共5个核电站,包括1个二代、3个三代自主化依托项目,一个高温气冷堆,装机容量约10000mw。它们是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台山、山东石岛湾、田湾扩建。浙江三门核电站可望在2009年4月开工。

4.3三个中部核电站正式定点。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大畈核电站、江西彭泽核电站,规划12000mwe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2008年2月三站作为内陆电站获批,可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获“准生证”。

4.4正在选点、提出建核电的地区13个。提出建核电站的省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复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它们是安徽、海南、广西(防城港或钦州)、吉林、河南、重庆、四川、甘肃、浙西、广东汕头、广东腰古、福建莆田等。海南昌江核电项目4×650mwe,通过了初步可行性报告,前期准备进入实质性阶段。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新网,2007年11月4日

[2]李毅、伍浩松.全球新建核电机组现状.中国核工业报,2008年4月16日8版

[3]世界核协会.世界核电现状.国外核新闻,2007年5期

[4]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日报,2008年2月29日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6

一、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

国内外一些略显激进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复辟金本位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从混沌和动荡回归平静和稳定的唯一出路。虽然无法亲身感受1870年至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和1919年至1939年的金汇兑本位时代,但在这些人看来,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构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在“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的规则指引下,金本位似乎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

从2007年8月1日到2008年12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从57.16万亿美元骤减至30.76万亿美元,缩水幅度达到46.19%,而与此同时黄金却价值坚挺,从2007年8月1日的666.9美元/盎司,到2008年12月15日的834.4美元/盎司,黄金在危机动荡中身价徒增。毫无疑问,大多数与次贷危机紧密相关的要素都产生于信用货币体系的框架之中,比如有失审慎的次级房贷、金融衍生品以及美国政府长期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危害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并将期盼救赎的目光投向坚挺的黄金。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只能说是以“华尔街文化”为表征的一种特有微观金融发展模式、宏观金融监管模式和经济调控方式的失败,更进一步地讲,也可能包含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

其次必须指出,市场价格在次贷危机中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黄金有能力担负起世界货币的重任,只能说在财富储藏这个属性上,黄金显露出了闪光点,但世界货币还必须发挥价值尺度、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的作用,一个闪光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黄金能够处处闪光。

而且,最重要的是,某种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并不对应着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必然成功。实际上,复辟金本位更像是绿野仙踪般的童话,有四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会走这段回头路:

1 对黄金总量“有限性”的预期与发挥货币职能所要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虽然金本位和黄金之间并不完全对等,就像一些人所言:“哪怕只有一盎司黄金,金本位也能运转”,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事实上,制约金本位正常运转的,不是存量的数字大小,而是人们对黄金存量有限性的预期,受制于有限的黄金供应量,金本位下的货币供给必将收敛于一个极限,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对应的货币需求则可能没有极限,在所有理性预期者看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这意味着金本位货币体系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主体往往会争先恐后地挤兑黄金,争取让有限的黄金更多地落袋为安,这种矛盾使得金本位难以稳定维持。

2 黄金对“总量有限性”瓶颈的突破则将动摇自身的货币基础。非常尴尬的是,虽然黄金总量有限性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如果突破了这层约束,黄金的未来不仅无法海阔天空,反而会走进另一个死胡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身也具有真实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双重属性使得黄金在作为货币时具有币值稳定的优良特性,一旦科技发展让“人造黄金”不再是梦想,那么黄金稀缺性的瞬间消失也将让表面上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一夜之间骤然演化为实质上的信用货币体系,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变化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将时刻威胁着金本位下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安全。

3 金融危机之中的金本位更像是风险催化剂而非稳定器。由于金本位相比信用本位具有更多的“真实因素”,因此很多人相信金本位对金融危机更有免疫力。且不争论这一观点客观与否,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免疫力更强的人一旦生病则更难痊愈。事实上,金本位之下,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几乎无力可施,这使得市场失灵缺乏“看得见的手”的及时纠正和调整。更可怕的是,维系金本位的种种努力很可能加深危机,当一国陷入金融困境的时候,国际资本往往会出于避险需要而大幅撤出,此时维系金本位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以吸引资金内流并平衡国际收支,而不合时宜的紧缩政策对进入下行周期的实体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弗里德曼和伯南克等人看来,大萧条之所以持续43个月之久,并造成了深远经济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roya,young维系金本位的行动加剧了通货紧缩。因此,在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复辟金本位十分危险,就算是在危机平复之后,未来市场与政策共同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互补性也将日益增强,与宏观调控的内在冲突使得金本位不具备回归的客观条件。

4 制度性缺陷使得金本位的“黄金时代”难以再现。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金本位运行的稳健与否取决于其制度性基本规则是否得以普遍认同、贯彻和执行,即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而在现在和可预知的未来,这一规则都很难再被严格遵守:首先,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对规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由于黄金等同于财富,流入相对于流出更易受到青睐,而一旦某些经济体具有左右资本流动、抑制黄金流出的非常手段或是霸权力量,那么“自由流动”的规则将被违反,制度平稳运行的基础将遭到破坏。事实证明,这种财富激励导致的违规行为难以避免,obstfeld的经典论文显示,在1885年至1913年间,强大的英、法、德都通过大量经常项目顺差从世界范围内吸收黄金,其顺差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4.6%、2.6%和1.6%。其次,信心缺乏背景中的博弈将使规则难以被整体所严格遵守。历史比较显示,古典金本位时代之所以比后来的金汇兑本位时代更加平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一阶段市场对金本位的信心远比后一阶段强,而信心会促使不同经济体不约而同地遵守规则,平等承担起干预外汇、维护整个体系安全的责任。在信用体系如此健全的现在,很难想象市场会对金本位保有如同100多年前的普遍信心,在个体理性的驱使下,每个经济体都有可能选择“搭便车”而不主动遵守规则。此外,由于现有黄金储备数量不同,金本位给不同经济体带来的潜在激励也相去甚远,根据imf的最新数据,2008年9月全球黄金储备为8.473亿盎司,其中美国拥有2.615亿盎司,欧元区拥有3.5亿盎司,全球占比分别高达30.8%和41.3%,其他经济体的占比总共不及30%,欧美借由高比例储备将可能在复辟金本位的过程中获得货币霸权,由此可能触发的全球利益再分配势必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如此背景之下,金本位有效运行依仗的基本规则不可能被普遍遵守。

总之,金本位已经作古,复辟金本位不仅违背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次贷危机背景下更是非常危险,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可能再走这段回头路。

二、单极还是多极

既然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可能走金本位的回头路,那只能在信用本位的框架内寻求变革。接下来的问题是,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几个核心?一个,还是多个?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之中,美元都是货币体系的唯一核心,而次贷危机深刻动摇了美元的货币基础,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欧元将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唯一核心。实际上,就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而言,欧元或其他币种能否承担唯一核心的职责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一个有且仅有一个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需要,单极体系是否具有稳定性?

支撑单极体系的是霸权稳定论(thetheoryofhegemonicstability)。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由派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其名著《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随后该理论被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在研究大萧条的过程中,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之所以演化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大国有能力或愿意承担制止危机的主导责任,停止“让你的邻居当乞丐”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特别是无人愿意充当最后贷款人,以阻止金融危机的急速蔓延。有鉴于此,金德尔伯格指出世界经济必须有一个超级霸权大国作为“稳定者”(stabilizer),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剩余产品提供一个市场,保证资本的充分流动,并在银行面临危机的紧要关头发挥救助作用。用他的话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历史的主要教训是,世界经济想要稳定,就必须有个稳定者”。

随后,金德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不但危机时期需要一个稳定者,在正常时期也同样需要一个稳定者。他还把稳定者的责任又增加了两项:维持国际汇率结构和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另外,他还在第一项责任中增加了与别国分享短缺资源的内容。按照金德尔伯格的观点,单一霸权国将为世界经济提供稀缺的公共商品。他把各国的个体利益看作是私人商品,而把世界经济的稳定视为公共商品,这种公共商品意指和平、开放的贸易体制、统一度量衡和固定的汇率等。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只有霸权大国才有能力提供公共商品,并通过主导性决策统一无序的分散性个体行为,让世界经济保持有序和稳定的发展态势。

吉尔平等国际关系学者则丰富了霸权稳定论的体系,并将金德尔伯格的理论从经济领域延伸至国际安全和军事领域,逐渐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把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合作联系起来,在理论和历史经验上寻求霸权和国际合作之间的相关性。吉尔平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从历史的角度看,霸权稳定论存在于特定国际社会背景和世界经济环境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次贷危机的爆发,这一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已经不合时宜,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将不可能是单极体系,原因有三:

其一,单极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方向相矛盾,世界经济结构在长期发展中日趋多元化,任何单一经济体在经济领域都难以具有绝对霸权地位,根据imf的数据,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在影响力和重要性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在1980年至2007年期间,新兴市场经济体gdp占世界gdp的比重经历了“u”字型变化,从1980年的30.9%到1992年的16.5%,再到2007年的28%,新兴市场占比先减后增;而从增速看,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十年来大幅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发达经济体则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8年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2%,其中前20年平均增长率为3.37%,后8年为6.36%,增速不断加快;发达经济体28年问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74%,其中前20年为2.82%,后8年为2.52%,增速有所放缓。

其二,单极体系本身存在较大缺陷。霸权国能够提供稀缺的国际社会公共商品,引导政策博弈趋向协作,并化解局部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霸权国尚有余力顾及全球,并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体利益优化。但一旦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于霸权国,那么霸权国将难以担负起维系体系运转的责任,而且此时其个体利益体现在通过霸权来向外分散风险,这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全局稳定的整体利益存在巨大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将导致危机从局部扩散到全局,另一方面也将深刻动摇霸权国的霸权地位。金德尔伯格始终强调“霸权国本身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市场观念”,而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都不可能避免经济周期的起伏,这就意味着霸权国的经济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也是偶然的、间歇性的,坚守同一个霸权并不能保证体系运行的长期有效。此外,霸权的阶段性更替则不仅无法回避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还可能导致更多的动荡,并引致更大的成本。因此,从本质上看,单极体系不具备在长期内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稳定的能力。

其三,单极体系的稳定作用并非不可替代。在非合作博弈的背景下,各自为政的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公有地悲剧”,霸权国的存在将改变博弈结构,并可能引导博弈均衡向集体理性的方向发展。但改变博弈结构并非只有引入强权这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个体间交流与谈判,或者建立一些有实际效力的个体约束机制,博弈均衡也有可能发生优化。此外,在提供国际经济社会的公共商品方面,依靠能力强化的国际性机构比依靠霸权力量更为有效,且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小。因此,单极体系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作用并非不可替代,在多极体系中加强制约机制建设并增强国际性机构的影响力,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依旧能够实现长期稳定。

总之,霸权稳定论已经不合时宜,单极体系难以担负稳定世界经济秩序的重任,其不太可能构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

三、多极还是多元

既然多极将构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将是怎样的一种多极?与前两个问题一样,答案还是非此即彼的两个:简单的多极或是复杂的多极。简单的多极意指无秩序、无层次的多极,即各经济体在多种核心货币间随机取舍。

复杂的多极则代表一种有秩序、有层次的多极,即各经济体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和相对的通货膨胀率结成几个不同的区域货币同盟甚至是成立统一货币区,而每一个特定货币区内的区域统一货币则构成了多极体系中的一极。

这种复杂的多极与蒙代尔的“金融稳定三岛”具有较大相似之处,蒙代尔近年来一直提倡美元、欧元和亚元分别承担起区域货币的职责并共同构成多极货币体系。但这种复杂的多极并不仅仅意味着多个统一货币区的并立,实际上,每个货币区就像是货币体系中的一个单位“元”,而这些单位“元”的核心,也就是各个区域货币本身又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元”,这个高层次“元”也有一个核心,即一种类似于多极货币基金的世界性货币,就像是imf特别提款权的加强优化版本。每个层次的每个“元”内部不仅固定汇率,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并能够实现宏观政策的协调。理想状态是,各个统一货币区内部政策较为统一,而高层次“元”又能通过国际性机构的制约实现各区域政策的整体协调,多层次的多极货币则能够充分满足各区域和全世界的各种货币需求。从这种意义上看,这种存在多层次内部制约和外部协调机制的复杂的多极可能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即“多元”。

相比简单的多极,“多元”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层次性,简单的多极只是一个平面,而多元则是立体的,区域货币是统一货币区内经济、金融活动的货币核心,而以这些区域货币为基础构建的世界性货币则是全球范围内、统一货币区间经济、金融活动的货币核心,对于整个全球经济而言,以区域货币为基础的世界性货币受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任何一个经济体、甚至是货币区的财政和储备状况都没有绝对的决定力,这不仅避免了霸权带来的非理性选择,还减小了区域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负面冲击。二是秩序性,简单的多极意味着任何单一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货币选择问题,全球性经济、金融往来一团散沙,而多元则带来了秩序性,对于同一货币区内的经济活动而言,支付和结算仅涉及两种货币的选择(本区域货币和世界性货币),对于不同货币区间的经济活动而言,支付和结算则仅涉及三种货币的选择(各自的区域货币和世界性货币),而所有经济体的储备货币选择也并非十分繁杂,仅需要在少量的几种区域性货币(这些区域性货币大概有三到四种)和世界性货币间搭配和取舍。由此可见,简单的多极和有层次、有秩序的多元之所以优劣相差甚远,关键在于多元非常强调统一货币区的建设及其在世界性货币构建中的作用,由于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亚太地区的货币区域化发展以及更进一步的统一货币区建设尤为重要。

四、激进还是渐进

从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可能有两种风格:激进型或是渐进型。综合历史沿革、次贷现状和未来要素,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可能是激进型,原因有三:其一,美元不可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从美元资产“绝对增持、相对减持”的趋势和美元汇率“先扬后抑”的未来走势分析,次贷危机虽然动摇了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货币基础,但美元在危机时刻发挥的核心作用不减反增,在次贷危机平息之前,美元不可能被其他货币超越和取代,国际货币体系迅速抛弃美元的结果将是更大的混乱和更长的衰退,因此,多元化不可能迅速一步到位;其二,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尚大,世界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深远发展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以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也不可能即刻实现;其三,多元化每一个单位“元”的建设都是渐进性的,区域货币联盟的实现以及更高层次区域统一货币的诞生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进过程,而国际性协调和制约机构的强化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将是循序渐进的,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中期内,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的多极缓慢发展;长期内,伴随着各个货币区建设的长远进步和国际性机构的强化,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7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运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国际货运人队伍不断壮大,并已成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繁荣运输经济,满足货物运输关系人服务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已有国际货运公司40000多个,从业人员达800—1000万人之众。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欧主要国家,平均每个国家都有300—500家的国际货运公司。其中,联邦德国有4500多家,法国也有2000多家。在美洲,仅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有货运公司6000多家。在亚洲,日本拥有国际货运公司400多家,新加坡拥有国际货运公司300多家,韩国、印度分别拥有200多家。我国香港地区拥有国际货运公司1000多家,台湾地区拥有近260家。目前,世界上80%左右的空运货物,7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货物,75%的杂货运输业务,都控制在国际货运人手中。

货运行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总的来讲,发达国家的国际货运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制度比较完备,国际货运公司多数规模较大,网络比较健全,人员素质较高,业务比较发达,控制了世界国际货运服务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货运行业发展比较缓慢,制度不够完备,国际货运公司多数规模较小,服务网点较少,人员缺乏培训,以本国业务为主,市场竞争能力较差。

中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

货运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重视,政策鼓励,规范发展,发展十分迅速。到2002年12月底为止,中国已有国际货运企业3775家(包括分公司),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国有国际货运企业占了近70%,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企业占了近30%。沿海地区国际货运企业占了70%,内陆地区国际货运企业占了30%。从事国际航空货运业务的企业361家,占大约9.6%。这些企业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在30多个部门和领域,国有、集体、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运输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中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其中,散杂货占70%,集装箱货占90%),90%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业务都是通过国际货运企业完成的。

中国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国国际货运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目前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可概括为(经营规模小、资产规模小)、(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及入世后中国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国际货运业必将分化重组。未雨绸缪,在这种大背景下,关注思考中国国际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国货代企业发展方向定位干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物流化。

规模化

规模化作为中国货代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合理配置其现有资源、推动其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规模化是货运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由其引发的主要特征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合并、收购、重组之势风起云涌,高潮迭起。拿航运业来说,东方海外收购美国总统,马士基收购海陆就是明显例证。这两年航运市场由低迷趋向活跃,经营业绩表现不俗,一方面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另一方面,与航运业的兼并收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性密切相关。规模化是加入wto后整合中国目前中小货代企业资源的内在要求。

随着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实力超群的外资货代将大显身手,相当一批势单力薄的货代将被淘汰出局。我国的货代企业如果仍按原路子走下去,前方只能是死路一条。出路之一就在于联合、重组,搞战略联盟。而从货源、资金、网络的规模化入手,走规模经营之路,正是实施这一战略必要而有效的一步。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在业务上通过空运销售、海运订舱或指定、一程租船经营等方式,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私营等民间资本,从资金上为推动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在管理上,通过经理层年薪、职工内部持股、竞聘上岗等机制创新,加大货代横向之间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整合货代固有资源、推动其发展壮大。

专业化

从完善服务功能、开展集约经营的角度出发,专业化服务是对货代企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多数货运仍停留在“代办运输”的中间人角色,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落后,客户需求只能低层次地得到满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提高,货代企业还应当完成向独立运输经营人的角色转换,为此就必须拓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在业务操作、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按专业化服务的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从战略、成本、质量、营销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专业化是培育货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最擅长的业务,是企业品牌、主业、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资源优势的外化。而专业化是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一个货代企业只有立足于专业化经营,才能将它区别于其它企业的地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核心竞争力来凝聚利润,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货运的业务范围十分广阔,专业化服务的内容就是要求货代企业以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空运、整箱、拼箱、海运、租船、集港疏运、仓储分拨、物流配送等业务上选择其中的一、两项作为主业,在市场开发、企业战略、人才选用、管理规范等资源配置方面采用密集性的营销策略,稳扎稳打,滚动发展,最终成为市场领导者,达到制胜的战略意图。

目前,我国相当一批中小货代企业货源、资金、人才等资源有限,瞄准专业化发展目标,这是他们迎接挑战,参与市场竞争激烈的明智选择。

网络化

网络化有三层递进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货代企业有形的国内外营运网点的建设。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必须有一定的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会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目前,除一些大型货代和一些合资货代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网络设施外,中国其它货代企业普遍缺乏网络培育,这是导致中国货代企业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层含义,是总部对货代企业营运网点的

资源能统一调配,通过网络运作追求规模效益。这就要求各营运网点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自相残杀,而是根据业务和战略发展的需要联成一体,服从总部的集中指挥和管理协调。这正是泛亚班拿、辛克、联邦快递等跨国货代的经营之道。第三层含义是指货代企业这些星罗棋布的网点怎样联结的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利用internet、eDi、e-mail等先进的传输方式,构筑无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内部资源网络化运作,这是联结这些分割的有形网点的最快捷和最有效手段,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共享资源的目的。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考虑不妨利用一下信息的公共平台—中国国际海运网。它是以国际海运为核心,相关物流为辅,桥接相关行业,具有供求信息交互、专业数据汇通、在线实务操作及行业新闻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海运门户商务电子平台。将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相融汇,将进出口贸易、国际海运以及相关行业产业链进行商业组合,有效地解决航贸信息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操作脱节、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货运物流化

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于货代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实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物流在中国还不是一种成熟的产业,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又有很大不同,根据本国特色,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货代物流产品是适应市场的首要条件。另外,由于中国的货代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的粗放经营状态,系统组织能力很低,又缺乏有效的全球网络,提供全球供应链的管理服务有一定难度。所以,中国的货代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条件,融入到全球物流体系之中,加速把过去传统的货代业提升为货代物流业,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服务,最大限度地在物流产业中受益。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8

摘要: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和障碍,几乎都是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错误认识和排斥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只能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于不进行彻底和根本性的改革,在特权制度基础上形成了病态的市场经济的结果。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产权;特权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32-05

一、世界银行报告提出的问题

世界银行在一份针对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展望的报告里,非常及时地提出了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提醒。“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而是往往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在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只有日本和韩国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而成为了高收入国家,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例如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197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挣扎,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比较二者的经济表现,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第一,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稳定性差,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第二,研发能力明显薄弱和人力资本投资较低;第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低,贫富差距大;第四,社会发展指标明显滞后;第五,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偏高。

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出了最初的贫困阶段之后,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在似乎已经步入轨道,面临着经济起飞的辉煌前景之时,仍然可能落入经济发展不能继续而陷入停滞并难以摆脱的状态。

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

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和障碍,几乎都是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错误认识和排斥联系在一起的。

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让社会经济在长时期持续增长的体制。人类社会的近现代化过程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而一起出现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先进和发达的国家,都不能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被世界近代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并且一再地反复验证着。比较美国与墨西哥、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的三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对抗竞争的整个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四小龙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9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 2010年8月1日凌晨零点,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我国今年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下面关于我国这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属于基督教建筑

B.“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少林寺属于佛教建筑

C.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的一曲《兰亭序》旋律优美,而背后3D大屏幕上呈现毛笔书法字和中国画营造时尚科技感。重金打造《兰亭序》书法科技,主要是希望通过科技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下面关于我国古代字画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B.《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C.张择端被称为“画圣”

D.《清明上河图》捕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

3 塔吉克斯坦议会下院于2011年1月12日以多数票批准了之前中塔两国政府签署的勘界协定。根据协定,塔方退还中方约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至此,两国间存在了130多年的领土争端问题得以解决。在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我国领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荷兰,郑成功②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③俄国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④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中国2011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成就。而在1876年,中国宁波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七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李圭在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5 法国一议员在辩论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韧。”“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这段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存在着矛盾

B.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深入人心

6 2011年是和平解放60周年,下面关于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唐朝时称吐蕃,文成公主人吐蕃,加强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②清朝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的管理③1951年,和平解放。至此,祖国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④“一五”计划期间,修筑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2010年10月25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中谈到一位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大家谈到的这位志愿军战士是

a.

B.

C.雷锋

D.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追溯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图片资料,不能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的是

9 2011年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中国自主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成绩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张阳同学急于了解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下面他搜集的内容与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B.“两弹”的成功研制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0 2010年11月13日,出席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第18次非正式会议的,会见了中国荣誉主席连战。指出,我们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文教交流,扩大两岸各界交往,稳步推进两岸关系。下面关于海峡两岸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九二共识”是指“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D.提出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11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广州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参加亚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连续八届名列亚运会金牌榜首位。下面关于建国后我国体育方面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B.许海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C.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运会

D.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运会

12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它的民主思想,并将其视为西方民主的开端。”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a.古埃及

B.古罗马

C.斯巴达

D.雅典

13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主要有暴力冲突和和平时期的友好交流两种,下面能够见证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殖民掠夺给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炫耀说:“富足的城市已在我脚下,雄伟的国度已为我统辖,堆满金银和珍宝的宝库为我打开了大门”。这里的“国度”指

a.北非

B.印度

C.中国

D.北美

15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和人治社会向民主与法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法制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①《权利法案》②《人权宣言》③《独立宣言》④《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漫画往往是生动的历史。下图是一幅战争宣传漫画,题名为《绞死希特勒》。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说明法西斯成为世界公敌②苏美英联合打击德国法西斯③法国仍然推行绥靖政策④此图最早出现在《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张阳同学在学过“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这一单元后,对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比较,下面不属于他们共同之处的是

a.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B.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C.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或扶植

D.都推行了非军事化政策

18 2010年11月18日,我国国家副主席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的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共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下面关于非洲的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成就

B.尼赫鲁领导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C.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D.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先后独立,被称作“非洲独立年”

19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根据上段文字的描述,这个国家应该是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中国

20 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只需3至5年。这段材料说明

a.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越发达,商品的科技含量越高

C.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

D.科技进步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7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百年辛亥,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海峡两岸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深切缅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河南某中学也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小论文征集活动,李想同学列出了小论文的提纲,请你根据她的提纲推测她要阐述的核心内容。

(1)请仿照示例,完成问题一、问题二和问题三。

示例:第2部分: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事件

阐述内容:辛亥革命

问题一:第1部分:①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分)

阐述内容:

②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

阐述内容:

问题二:第2部分: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2分)

阐述内容:

问题三:第3部分:①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分)

阐述内容:

②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1分)

阐述内容:

(2)在论文的结尾部分,李想同学引用了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的内容“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你认为她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1分)

22 (7分)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九十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某学校九年级同学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展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收集了下面这些图片,请你按要求帮他们将这些图片归类。请将图片按要求归类:

23 (4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运动,可以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请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应的思想解放运动。

(1)它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它是_______。(1分)

(2)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后传到亚洲,也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它是________。(1分)

(3)它的诞生,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的新的历史时期。这里的它指的是________。(1分)

(4)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它是________。(1分)

24 (7分)中国、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也是关系到世界政治局面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美国历史

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大国崛起》

(1)请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面临的重大国内问题的解决途径。

①19世纪后半期面临“统一和制度问题”,解决的途径是________。(1分)

②20世纪上半期面临“经济大危机”,解决的途径是________。(1分)

(2)理解材料一中“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请回答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美国分别主导建立了哪两种国际政治格局?(2分)

步骤二:理解图片,展望中美关系

材料二

(3)图一中的美国总统说:“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向他()走去时,就主动伸出了我的手。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位美国总统是谁?(1分)

(4)图二是2011年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讨论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图一和图二中中美领导人的双手都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如果说图一的握手是和解,你如何理解图二的握手?(1分)

(5)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1分)

25 (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简单地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一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追溯历史,是什么事件促使“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分)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区域经济合作”在欧洲的具体表现?(1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1分)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持何态度?(1分)本世纪初,最能体现中国这一态度的重大举措(事件)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a本题是以时政为切入点,对河南地方史进行考查的一道综合性选择题。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可以用排除法。选项a是对龙门石窟的考查,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它属于佛教的代表建筑,不是基督教建筑。故答案选a。

2 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方面的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问的是“不正确”的,选项c称张择端为“画圣”的说法是不对的,“画圣”是吴道子。故答案选C。

3 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对比再现能力。注意审题,题干中的一个核心词是“中国近代史上”,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很显然,①项中提到的内容发生在古代,不是近代,故答案为D。

4 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把握。题干中的核心词有两个“1876年”和“机器正当讲求”,从这两个核心词可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器械的是洋务派,故答案选B。

5 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的核心词是“民气坚韧”,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锁定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的精神和行动。故答案选C。

6 B本题是对历史的考查,也是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和对比联系能力的考查。可以用排除法来做题,第③项中阐述的是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不是祖国获得了统一,排除第③项。故正确选项是B。

7 D本题是对学生历史识记能力的考查。根据题干中的核心词“抗美援朝60周年座谈会”和“舍身堵枪眼”可直接锁定正确答案是选项D。

8 a这是一道图文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图文的掌握和理解。题干中的核心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而选项a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是发生在1950年到1952年的事件。所以,答案为a。

9 a本题考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题干中的核心词是“高科技领域的成就”,高科技是一个现代名词,很显然,选项a中提到的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我国近代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故答案为a。

10 C本题综合考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题干中问的是错误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选项c中有明显错误,是将“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的内容混淆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是“汪辜会谈”的内容,“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中国的原则”。故答案选C。

11 B本题以广州亚运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我国建国以来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叙述有错误的是选项B,许海峰是我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但并不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容国团。故答案为B。

12 D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抓住材料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提到“它的民主思想,被视为西方民主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雅典伯利克里时期,是古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高峰,由此可锁定答案为D。

13 a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明传播的方式和相关事例。题干中的核心词是“古代”、“东西方和平交流”,②项属于近代的作品,直接排除。④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代表性成就,不属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范畴,排除。符合要求的是①阿拉伯数字和③《马可・波罗行纪》,故答案是a。

14 B这是一道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这段材料选自课本,是英国殖民头子掠夺印度殖民地后的感慨,故答案选B。

15 a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重要文献的分类。题干中的核心词是“法制化”,法制化是用法律去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而④《共产党宣言》是思想范畴,是阐述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属于法律方面,应排除。故答案为a。

16 B本题是一道图文材料题,认真理解图片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图片的题目是《绞死希特勒》,图中的三只手根据国旗锁定是苏、美、英。理解图意,苏、美、英联合打击德国法西斯,说明了法西斯成为世界公敌,这一事件最早出现在《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后,所以①、②、④三项都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法国已经被占领,所以③项说法国仍推行绥靖政策,很显然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

17 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对比、分析能力。题干中问的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共同点”,可以用排除法。选项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只是日本实施的政策,欧洲没有,故答案为D。

18 D本题考查非洲的历史,题干中问的是正确的叙述。选项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不是古埃及的成就。选项B尼赫鲁领导的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是非洲。选项C埃及是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不是巴拿马运河。正确答案是选项D。

19 C这是一道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有效信息隐藏在材料中,要注意发现。一战中,它建立了比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的制度;二战中,它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它是苏联,正确答案选C。

20 C这是一道文字材料题,分析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发现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从50年一直缩短到3至5年,换言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故答案为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1)问题一:①中国同盟会。(1分)②三民主义。(1分)问题二: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四点中任答两点即可,2分)问题三: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1分)②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或答出其他属于风俗改变的事例也可)。(1分)

(2)希望尽早实现祖国的统一。(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

22 (1)②。(1分)

(2)③和⑥。(1分)

(3)⑤。(1分)

(4)⑦。(1分)

(5)①。(1分)

(6)③。(1分)

(7)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富强。(意思相近即可,1分)

23 (1)文艺复兴运动。(1分)

(2)思想启蒙运动。(1分)

(3)马克思主义。(1分)

(4)新文化运动。(1分)

24 (1)①途径:南北战争。(1分)②途径:罗斯福新政。(1分)

(2)20年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分)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1分)

(3)尼克松。(1分)

(4)中美两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携手共进。(意思相近即可,1分)

(5)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挑战;应该积极加强对话,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1分)

25 (1)新航路的开辟。(1分)

(2)欧盟的建立。(1分)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品牌经济,因而,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求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进行探讨。

在现代商品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优质品牌成为市场运营中竞争的中心。品牌被认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的标识,即用以区别和证明产品质量的代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竞争格局以及零售业形态不断变迁,品牌承载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形成了品牌经济。

品牌:“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指产品、商品、品级、品质的标识等。”商品品牌的核心是质量,同时,产品的包装、广告形象、色彩搭配、售后服务等,都对产品声誉有重要影响。“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更多的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品牌在商品世界中,反映出它的社会价值。品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时尚……它能获得超越商品的价值,给品牌拥有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拥有了品牌产品,就拥有了稳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取最大经营效益的保障。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市场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丰厚利润回报,培养忠诚品牌消费的一种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自己的产品真正占领市场,必须实施打品牌战略,打造优势品牌产品,用信誉、质量赢得顾客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才能为获取竞争优势,得到丰厚的利润提供保证。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

1.创建商品的优势品牌是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只有打造商品的优势品牌,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才有利于占领国际市场,从而为民营企业开拓发展的领域和空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商品贸易额就比工业产值的增长高出一倍以上,可见,为了赢得竞争的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必须从组织管理、企业规模、生产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创建企业竞争优势。但无论是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营销优势,而最终都必须转化为品牌优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只有通过打造商品优势品牌,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才有利于占领国际市场,从而为民营企业开拓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2.实施品牌战略是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服务、市场优势等综合的强势产销体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占领市场、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命力强弱的基础条件。可见,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优势品牌产品才能吸引顾客,不仅有利于占领国内市场,还有利于为走出国门,占领世界市场创造基础条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不仅中国的出口商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市场进入机会,并享受到有力的竞争条件,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开展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最惠国待遇,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原材料,利用更广阔的市场,在竞争中充分把握机遇加速发展。因而,民营企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优势开创发展壮大,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基础条件。

二、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阻碍

近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着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和与国际接轨。

1.生产关系狭小,阻碍了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运用

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任人唯亲现象严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由于管理上的任人唯亲,就把一些高层次人才排斥在关系网之外,使其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家长制”的独断专行在日常管理决策上,盲目性、随意性增大,这种管理模式就阻碍了企业向规模化发展。阻碍了科技创新严重影响企业优势品牌产品的诞生。

2.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民主的决策机制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领导,企业关键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难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民主的决策机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靠经验管理和个人决策,难以避免决策失误,而依靠家族成员控制企业关键部门的做法,使企业更难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是导致许多民营企业管理混乱、决策失误频繁,缺乏创建品牌产品的基础条件。

3.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建优势品牌的经济实力

民营企业改造和创新是创建优质产品的基础条件,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而中国的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向大企业及大公司提供贷款,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则明显不足。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现行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很难得到上市融资的机会。加之财务管理欠规范化降低了企业融资的资信度,造成了银行不给予贷款的状况,使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资本难以扩张,缺乏创建优势品牌的经济实力。

三、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只有创建品牌产品,才能为占领市场创造稳固条件,为此必须创建解决困难,促进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品牌兴业创造基础条件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点,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中国民营企业可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民营企业建立起产权明确、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解决民营企业家族管理的弊端,促进民营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为品牌兴业奠定牢固的基础条件。

2.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难,为培育优质品牌提供经济基础

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贷款渠道;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建立良好的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入股,投资本企业,利用闲置的一部分资金增加资本投入总量;组建合伙或股份公司。中小企业众多,但都各自为政。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找到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加以合作,就可以把分散的资金转化成较大的规模的企业资金。此外,积极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利用一部分大企业的资金增加资本投入总量。

3.运用核心技术开发新科技产品

核心技术,是指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提升新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技术、窍门以及差异标准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可以通过这些别人无法模仿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并获得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新价值的创造能力。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运用核心技术开发新科技产品,为创造实施品牌战略迈向世界市场扩大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2006年福建泉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规定,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同级财政分别给予项目总额20%和10%的配套专用资金,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开发。企业作为市场行为的主体,必须运用核心技术开发新科技产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创建品牌才能是企业兴旺发达。

4.建立实施资源整合,提升品牌产品的竞争力

由于民营企业受到区域范围狭窄、产品结构同化、竞争手段雷同等瓶颈的制约,必须提升品牌产品的竞争力,这就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产业基地,使相关联企业组合成为一个垂直的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实行共同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使品牌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特色增强竞争力,同时深化企业的分工,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有利于为不断开拓和占领国内外新的市场创造核心条件。

5.提高企业家的形象和产品的形象

企业家的素质对员工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尤其是企业家的水平和能力。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命运的真正主宰。企业家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素质,才能有效地统御部下。促动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效率。产品的形象,产品包括质量水平、特色、式样、品牌、包装、安装、送货、信贷、担保、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内容的总和。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要保持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在产品还未上市,甚至还未生产出来之前,就做到未雨绸缪。这种策划首先要从创造良好品牌产品入手,企业要有超前意识,注意产品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同时还要搞好和外部公众的关系,要有长远观点,确立长远目标,在提高企业家的形象和产品的形象中创建品牌优势。

6.打造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