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植物保护的看法十篇对植物保护的看法十篇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42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1

论文关键词:植物新品种:育种权:专利保护:专门保护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植物品种。植物新品种权是指授权机关依法赋予育种者对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是知识产权范畴中的一种新型权利类型。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内涵是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育种者的权益,其核心内容是授予育种者对其育成的品种享有排他独占权。他人在将该品种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育种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借此鼓励育种者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开发,提高投资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园艺和林业的发展。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及国外立法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伊始,各国开始采用不同的模式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德国最早在1953年出台了《种子材料法》,开创性地对育种者权利提供了专门保护,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即育种者权,也称植物新品种权。1961年,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在巴黎签署了《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保护植物新品种同际公约》经过1972年1978年、1991年i次修改,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是这种模式的拥护者和实践者。198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通过了《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约定》,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是人类社会在植物遗传资源领域达成的第一个国际协议。从这一文件开始,国际社会迈开了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生物资源的步伐。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缔结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迄今为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最突出的成果.它将保护范围由植物扩大到了所有生物,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目前公约已经有187个缔约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外立法

1.美国美国早在1930年就出台了美国植物专利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专利形式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家。尽管它只是美国专利法的一个部分.但与其它专利法的授予条件和权利范围都不一样。美国植物专利法的保护限制在无性繁殖的植物新品种.而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是有性繁殖的品种,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1970年,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pvpa)出台了,填补了农业生产中有性繁殖的空缺。美国是少数既利用专门法又利用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家。尽管都是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但获取保护的途径却不一样。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专门法)的管理机构是农业部,而植物专利法管理机构则是专利局与商标局,可见美国是通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保护。后来又通过法院和行政机关确立了实用专利保护制度,从而实现了植物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和实用专利法三重保护,在最大程度上对植物育种者进行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2.德国德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从法律上来说还是比较早的。1934年,德国专利局就开始授予植物品种专利.授予专利的标准为利用不同性状的亲代而得到的具有新颖性状植物育成的植物新品种。1968年,又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修正了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凡受植物品种保护法所保护的植物新品种,不授予专利。后来德国又根据1991年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对公约的调整,于1998年另行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在1997年以前,我国对农林领域内的发明创造主要还是实施专利保护,但按照专利法相关规定,对动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而仅对起非生物学培育方法授予专利权,也就是专利法只能保护育种过程,而不能保护品种本身,这就使植物品种本身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育种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合理有力的保护1997年3月20日,我国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拉开了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序幕,也明确了中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采取了与《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保护知识产权协议》一致的原则,通过专门法承认植物新品种并给予其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于1999年加入公约1978文本,成为第3个会员国。

从我国现状来看,形成的以专利法保护其生产方法,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模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笔者以为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如果采用发达国家的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育种者的权利,激励创新,但从对立面来看,专利制度就是相对技术的高度垄断,而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和很多资源都较为稀缺的国家来说这是不利于农业、牧业和林业发展的,同时对本国的农业从业者,以及以农业产业为生的人来说大多也不能承当数额巨大的专利许可使用费。所以,盲目地和发达国家靠近是不理智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上也应该有更新更好的认识和发展。

三、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选择及立法探索

(一)保护模式的选择

1.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保护方式。如果不将植物新品种作为一个整体来申请专利,那么,可就某一部分植物品种申请专利.也可就这种培育方法申请专利。专利权的内容是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人获得在申请国范围内排除他人制造、使用、销售此项发明或者把此项发明进口到申请国的独占性权利。专利权有专利期限的限制,超过专利期限以后,专利权即行终止。在专利法的保护模式下,对育种者的保护是较强的,但其他利益主体的保护如何在专利法的模式中体现却是一个难题。因此,如果按照这种模式立法,植物新品种就是名副其实的“育种者权保护”了。

2.专门保护专门立法模式在审查标准上不同于专利,现在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门法基本上采用了《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的模式。1991年《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的标准》确定了新颖性、稳定性、一致性、特异性几个标准,其中新颖性条件我们可以视为一个法律要件,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件我们可以认为是技术要件。专门保护的审查标准要宽于专利保护的专利性条件,因此,专门保护在内容上要弱于专利保护。从植物新品种专门保护的审查内容来看.是就新品种的可复制和可繁殖材料享有排他性权利,可以控制这种材料的生产、繁殖、销售、进口和储存,但是,这种排他性权利不利于新品种本身。而且在专门的保护模式下,很多专利保护利益主体没有得到呈现。专利法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限制制度,但却不可能如此严格地限制权利人的利益。

(二)制度的选择

从国外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和我国的现状来看,各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大体上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种法律制度:一种是双轨制,即通过专利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对农业植物新品种予以保护;第二种是单轨制,即仅以专门植物新品种法对农业植物新品种提供保护,或者以单一专利制度提供保护。我国虽然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采用双轨制,但在实践中,也多采用单一制保护制度(另一制相对弱化),所以,我国目前的保护制度更接近于欧洲.但无论和欧洲还是美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动植物新品种不能被授予专利。

因此,对于植物新品种,我国的育种者只能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获得品种权的保护。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远远不够的。1997年颁布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当前我国主要的保护植物新品种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以及审查与批准的具体内容,要求申请人必须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审批机关进行实质审查.主要依据也是申请文件和其他有关方面的材料来进行。但这些都停留在条例这个层面上,它和法律比起来力度相对较弱,所以法律保护升级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保护内容上,我国《植物新品种条例》第十、十一条规定,在以下情况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费:(1)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和其他科研活动;(2)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材料,为了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审批机关可以作出实施植物新品种的强制许可决定。而美国法律没有这样的强制许可。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由发展向发达过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重点保护,这种强制不应该再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衣。在我国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发展道路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立法上应该废除专利法不能授予动植物专利的规定。植物新品种本身并不缺乏专利性.它具有专利法构成要件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因此,它有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

(三)立法探索

虽然我国目前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是符合国情的,但从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及法律高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一定的生物技术实力。有l3亿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关系重大,首先要保证粮食自给自足,保证国民的生存和发展是最大的人权问题.同时又不能因此限制植物品种的发展,做到和谐才是关键。

立法机关应以法律的形式对品种权进行规定.协调专利法与专门法的关系,尽快制定统一的司法评判标准,修改刑法不足的地方,加大对侵犯品种权行为的制裁力度,继续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门立法。

立法的重点要以加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从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利弊影响,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研发能力的差别,以及植物品种资源在不同国家分布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通过立法来控制发达国家借助品种权利保护制度强化既得利益,从而为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2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图1所示。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3

关键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 对策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表1 植物品种权申请情况表

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合计

品种权申请数量115112227290218962

分植物种类申请数量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牧草

资料来源: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

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图1所示。

图1 历年植物品种权申请数量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872件,蔬菜55件,果树23件,花卉11件,牧草1件,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植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的品种构成

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其申请数量分别为577件和266件,占到了申请总量的87.6%;其他为教学单位78件,国内个人申请28件,国外企业申请13件(如图3所示)。

图3 植物品种权申请单位构成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积极发展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

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的业务素质,扩大品种权人队伍,适应国内外品种权服务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增大各企事业单位自发组建新品种保护自律性和维权性的区域性社会组织,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开展研究,提供咨询,建立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协调内部品种权纠纷,推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教司、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品种权及种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实施研讨会交流材料汇编》

2、邓岩:《wto与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科技,2003年第2期

3、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4

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是目前一些国际联盟及许多国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进行植物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保护的权利载体,同时植物品种权也是仅居专利、商标、著作权之后的知识产权一大类型。1978年5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6(以下简称5UpoV公约6)和1993年5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6(以下简称5trips协议6都要求成员国采取专利方式或其他特殊方式或二者结合方式,对植物品种权实施保护。我国1997年3月制定并颁布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6(以下简称5条例6),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完成了加入wto的立法准备;然而此前,我国尚无任何形式的法律或政策对植物新品种施以保护。即使1984年3月颁布并经1992年9月和2000年8月两次修订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6(以下简称5专利法6),也只是规定生产植物品种的方法可以受到专利保护,而植物品种本身则被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¹1999年4月我国正式成为UpoV联盟成员国,并开始对植物新品种实施法律保护。此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分别颁布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细则6农业部分0(1999年4月)和林业部分0(1999年8月)、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6(2001年2月)、5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6(2001年2月)、5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6(2002年12月)、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6(2007年1月),使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部截止2007年10月31日,共受理包括粮食、油料、蔬菜、花卉、果树、牧草等在内的45个种(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4419件、授权1303件;[1]国家林业局截止2007年11月29日,已受理包括林木、干果、木本花卉等植物类型在内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463件、授权153件(注:授权数字截止2007年9月27日)))作者)。[2]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早在2005年即已排名UpoV各成员国第四位。[3]尽管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其他类型知识产权领域相比,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还存在明显差距,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即,虽然5条例6第40条涉及到假冒授权品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0,但关于植物新品种侵权与假冒品种权的犯罪定性与罪刑量度等,均没作出明确规定,并且在其他的国家法律乃至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6(以下简称5刑法6)中也找不到与植物新品种权有关的犯罪行为判定以及处罚的依据,使得5条例6所代表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无法对涉及植物新品种权的犯罪0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惩罚。而针对注册商标、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以及侵权复制品,5刑法6都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及其量刑和处罚的标准。如果说,1997年5刑法6修订先于1997年5条例6,是5刑法6对植物品种权刑法保护缺位的理由的话,那么此后1999年12月25日至2006年6月29日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5刑法6进行的6次修正均未涉及植物新品种权刑法保护的事实,则不能不说自5条例6颁布之初至今10年多来,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刑法保护制度环境一直未能有所改善。从法律地位对等的角度看,缺少完善的刑事法律制度或者缺少可操作的刑罚手段,显然是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的一大缺陷。

二、建立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刑法制度的必要性

植物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而知识产权属私权范畴¹和公认的无形财产,因此植物品种权对于品种权所有人或持有人而言,在其保护期内,也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如同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甚至其他有形物质财产一样,当出现权属纠纷或权利伤害时,需要采取民事法律手段予以调解;当受到恶意侵害,造成权利人经济利益严重受损,甚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时,则需采取刑事法律或者附带民事法律手段予以惩处。更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品种权的客体即植物新品种,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生产状况好坏的最基本生产资料,那么对植物品种权的侵权或假冒等,则不仅仅影响到品种权所有人或持有人的经济利益,而且会影响到使用该品种从事生产活动的品种使用人的经济利益,严重的植物品种权侵权、假冒行为还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因此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看,对植物新品种权侵权、假冒行为进行必要的刑事打击,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必要性。那么,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实情况看,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种权刑事法律制度,采取刑罚手段打击植物品种权侵权、假冒犯罪行为的必要性如何?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品种权具有的巨大经济价值要求应对其进行刑法保护植物品种权具有巨大经济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对品种培育者、品种生产者,还是对品种使用者来说,植物新品种都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保护品种实施情况的调查,1999-2003年间,品种权人通过品种开发获得收入17287万元,通过品种权或使用权转让获得收入3047万元;[4]2007年5月第三届全国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暨品种权交易会上,科研单位与种子公司签订了协议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品种权转让许可。[5]河南农科院培育的授权玉米品种郑单958,近年种植面积已经覆盖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15-20%;[6]郑单958的大面积推广,不但给品种权人、种子生产经营者带来了巨额经济收益,而且也给使用该品种的粮食生产者带来了较其他某些品种更高的收益。可见,品种权的经济价值足以与驰名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价值相媲美,甚至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也正由于品种权的可开发的巨大价值,也使一些受市场普遍认可的植物新品种,成为恶意侵权、假冒生产或销售植物新品种的行为人所垂涎和觊觎的对象。近年来品种权侵权赔偿案值屡屡出现高达5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情况,它完全有理由像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一样,获得保护力度最大的刑法的关注。

(二)农产品安全重要战略地位需要对品种权进行刑法保护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产品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植物新品种对于确保农产品及粮食安全来说,确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现代植物育种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高产或抗病虫害等特性的植物新品种,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内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20多年来,世界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其中75%来自单产的提高,而在单产的提高中,品种的因素占30-35%。[7]众所周知,我国耕地只占世界总量的7%,而人口占世界总数22%。培育并掌握作物优良品种,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何等重要!因此,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品种权人的个体利益,同时也会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甚至国家、民族利益,以及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威望与国际信誉。如果一个我国自主培育或自有的、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贡献的优良品种或其基因,被恶意或因私利盗用甚至最终流失境外,并被他人申请注册或成为他人所有的知识产权后,势必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关系密切的自主培育植物新品种,通过严格的刑罚手段,控制自主植物品种遗传基因资源的非法外流和垄断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三)品种权具有的知识产权的特质性需要对其进行刑法保护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私权性质的财产权,与传统财产权相比,它有着特殊的存在形态,即不具有固定形状,也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占有空间或者显示形状的是知识产权的载体,如植物品种权的载体是授予品种权的繁殖材料。侵占知识产权的行为不是表现为使得权利人丧失对其精神成果的占有,而是表现为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地(或者没有获得法律的授权)占有和使用他人的精神成果。其侵占形式不是侵夺或损毁,而是剽窃、假冒、篡改、擅自使用等。在西方,知识产权被称为诉讼中的物权0,就是因为知识产权只有在发生了被侵权,权利人通过诉讼等方式主张权利时,才能显示出权利人在对知识产权行使占有、控制和进行管理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人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财产权。[8]5条例6规定育种者对于植物新品种所享有的排他的独占权,实际上,还是通过保护对植物新品种的独占来保护物化在植物新品种上的创造性思想。一粒种子不值多少钱,而它代表的品种权却可能价值连城。人们不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占有同一棵植物,但是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繁殖、生产并销售同一品种权的植物。因此,品种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与具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形态的传统财产权相比,更加脆弱和易受侵害。当然,由于农业种植的特殊性,品种权的载体即植物新品种本身也是非常脆弱的,盗取一粒种子或者一段根茎就足以生产出大量的侵权品种。这样的脆弱性特质,更需要以强力的法律手段进行救济,而完善所有法律手段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手段,对目前植物新品种保护而言无疑是最为必要的选择。

(四)侵犯品种权案件发展趋势及严重性呼唤进行刑法保护我国现阶段公众对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还保持有相当的容忍和默许,很少有人会将侵犯知识产权与犯罪0联系到一起。知识产权犯罪在我国的公众认知度还停留在很低的平台。但是相对于针对物质财产的掠夺性犯罪而言,针对知识产权的犯罪,尽管犯罪成本和犯罪所需条件较低,造成的危害后果却可能巨大而持久。有资料显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已经成为联合国规定的17类跨国犯罪中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9]其中侵害品种权的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业部陆续在全国选择了十几个省份开展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查处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和假冒案件863件,其中侵犯品种权案件299件,假冒授权品种案件共564件。[10]截止2005年底,行政机关已受理各类品种权案件948件。[11]人民法院受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的数量也呈总体上升趋势,2002年共受理32件,2003年受理100件,2004年170件,2005年156件。¹侵犯品种权的案件虽然总量比其他知识产权案件少,但是比重逐年上升,如济南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在受理植物品种权案件以前,专利、著作权、商标案件数量一直依次排名前三位,至2002年开始受理植物品种权开始,植物品种权案件数量即超过商标案件,排名跃居第三;2004年植物品种权案件数量超过著作权案件,排名跃居第二,仅次于专利案件。º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假冒侵权,即故意将非授权品种假称为授权品种,仿制授权品种外包装、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冒用品种授权号等的行为;二是实质侵权,即故意或者无意生产、繁殖授权品种的行为,以及将侵权生产的授权品种对外销售的行为。实质侵权又可以分作显权和隐蔽侵权两种形式:显权即以被侵权品种的正式名称对外销售的行为;隐权即不以被侵权品种的正式名称对外销售。侵害品种权是否构成犯罪,以该侵害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判断标准;而法律是否有必要规定侵害品种权的行为为犯罪行为,则取决于该行为的侵害性,即指对国家法益、社会法益或者个人法益的侵害程度。现实来看,侵害品种权的行为对上述三种法益已均造成严重的侵害,国家的刑事法律制度理应对其作出相应的反应。11国家法益角度品种权的取得,是由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权力机关赋予申请人的有限的独占权利,目的在于鼓励发明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既然品种权为国家依法赋予的权利,那么对该权利实施侵害的行为,无论是假冒还是未经许可擅自繁殖或销售,均是对国家权力的挑战,也势必对国家法益构成侵害。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自由、有序的竞争环境。如果国家法律制度环境不能对授权品种侵权行为予以恰如其分的打击,致使侵权行为人可以轻易地占有本应由品种权人享有的由植物新品种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必定会降低育种人的积极性,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种业市场必然无序,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受阻。因此,从国家法益角度,它违反了国家品种权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自由竞争的环境。21社会法益角度植物新品种往往产量高或者品质优,经过一段时间推广,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受到消费者青睐。而植物新品种名称或者审定名作为该品种生产单位的声誉、实力的象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广告效应。如玉米品种郑单9580、临奥1号0等,以优异的品种质量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同时,被侵权、被假冒的现象非常普遍。某些不法之徒瞄准此类新品种,蓄意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或者以低廉的价格擅自出售授权品种,挤占获得授权的经营人的市场,不但损害了品种权人的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给农民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已经加入了wto,相对保守的农业领域也不得不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的种业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经验。例如山东寿光蔬菜,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农产品品牌,吸引了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10多个世界知名种子公司、4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入驻。[12]但是,由于我国近年来植物品种权侵权案件频发,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对品种侵权案件打击力度不足等原因,使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不得不为维权支付高昂费用,无形中增加了特别是国外种业投资者的经营成本,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在我国投资的信心。从社会法益角度看,它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恶化了投资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31个人法益角度品种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商品,且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为权利人带来较大的商业利润。不法之徒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假冒授权品种,或者盗窃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生产销售,这不仅减少了权利人的商业利润,损害了权利人的商业信誉,同时权利人在培育、申请和保护品种权过程中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成了为不法之徒做嫁衣0,权利人受的损失动辄达上万元,甚至数十万、上百万元。例如,2006年6月23日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诉山西北方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侵犯植物品种权一案,该山西的公司被判赔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济损失864000元,成为2006年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之一。[13]一个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往往耗资数万至数百万元,耗时3-5年或者15-20年,[14]而侵权者只需几十元即可模仿包装,制假售假;或者用上几千元偷窃繁殖材料,大量生产侵权品种,其利润空间远远超过合法生产、销售的合格种子。因此,较低的违法成本让侵权人尝到了甜头0,屡犯不改,农作物种子生产已经成为门槛0最低的农资造假领域。可见,侵犯品种权的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权利人的个体法益。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发展方向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14-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给植物保护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植物保护工作技术水平,保证植物质量与产量,还能创造新的基因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为此,对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物技术简述

生物技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原理,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組成部分的特性与功能,设计或改造预期性能的新生物或加工生物原料,研究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人类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项新兴综合性技术。总体来看,生物技术就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综合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植物保护工作,在30多年时间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2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2.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在植物保护领土,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能有效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导入目的基因到植物细胞中,实现转基因,进而获得转基因植物。从当前应用情况来看,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转移法,另一种是间接转移法。直接转移法通过利用植物细胞特性,直接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而间接转移法以植物病毒或菌为载体,借助这一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植物细胞。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植物抗病育种、抗除草剂育种等。众所周知,植物病毒病是最难防治的一类植物病害,以往经常采用给植物打防疫针方法。此类方法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操作过程过于繁琐,于是利用植物抗病育种方法将病毒部分基因转移到植物中,使植物本身具备抵抗病毒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病毒病目的。除了植物抗病育种外,抗除草剂育种方面也可以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现有的成功案例有抗草甘膦烟草、抗镇草宁大豆等。植物保护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病毒基因转移提高植物抵抗虫病、除草的能力,不仅能杀虫除草,还能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2.2微生物农药技术

植物保护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虫病的抑制作用来增强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起到杀虫、杀菌作用。有益微生物在植物体内与病菌争夺营养和繁殖空间,同时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强化植物本体对病虫害的抗性,进而抑制病菌生长,甚至是除掉,促进植物健康成长。

为了使植物健康生长,并达到增产目的,可以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无害农药技术,既能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对植物的保护效果十分突出。微生物农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微生物繁殖能力强、速度快,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工业废水等物质繁殖微生物,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制作微生物农药,用于植物保护;第二,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所使用的微生物农药也要有所区别。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等,根据植物生产特性和目的选用适合的微生物农药,进而得到防治病虫害、除草等目的;第三,利用生物农药技术对昆虫的病毒进行重组,破坏虫害体内的新陈代谢平衡,抑制病虫生长。

2.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各类结构材料进行人工培养的一类生物技术,也是植物保护常用的技术。通常情况下,植物病毒、类病毒是不能够人工培养的,可以在细胞内繁殖生长,植物保护应当充分利用植物病毒、类病毒的这一特性。首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病毒、类病毒与植物细胞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培养无病毒植株。然后,利用无病毒植株的花粉粒进行植物培养,培养出对病毒、类病毒有抗性的植物,进而保护植物,增加产量。

2.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适合条件下,单独的植物细胞能够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基于植物细胞的遗传特性,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重新组合植物细胞核物质,从遗传角度上改造植物,获得新的植物品种,进而达到保护植物目的。如,植物育种中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虫性的植物良种,增强植物种苗品质,增加产量。此外,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病原物、草等生物进行研究,研制出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而保护植物。

3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攻克了以往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难点,极大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促进生产力提升,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应当研究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转基因技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未来的转基因植物将越来越多,相信不久的将来,转基因植物将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第二,微生物农药技术。现有的微生物农药虽然人畜无害,不影响生态平衡,但是药效慢,且具有专一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效益不是很大。为此,未来工作中还应不断研究微生物农药技术,争取突破传统微生物农药的局限性,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第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植物分子学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降低生物农药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生态保护的主要手段,也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达到增效、增产目的,全面促进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琴.浅谈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16,34(3):104-105,107. 

[2]王立侠.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3):108,110. 

[3]朱明玉,雷世鸣,苏宏虎.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探析[J].农技服务,2015,32(2):84.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6

同志们:正值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省林业厅召开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切实推进新时期新阶段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前面,柏阳同志就做好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结合实际贯彻执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供同志们讨论。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系统总结和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写入了全党的政治报告,实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科学发展新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新的目标和任务。总书记在报告中十二次提到“生态”一词,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林业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自加压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林业工作实现新的跨越。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基因库。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直接表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我认为,就是要重点做到“四个结合”。(一)从全局利益上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以人为本”中最大的“人”就是农民。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地域在农村,基本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当地群众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出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区周边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社区共管”等模式,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引导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现代种植等生态产业活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让社区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结合扶贫开发,尽力为保护区周边群众解决人畜饮水、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和支持周边群众改善生活条件。要积极探索野生动物造成当地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补偿办法,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要求尽快颁布实施*省野生动物危害补偿办法,维护好周边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同当地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激发群众共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二)从外部环境上讲,要坚持发展第一要义,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取向是发展,既有保护事业自身的发展,更有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利用。从根本上讲,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不仅是为了长远利益上的利用,也是为了当前的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保护法颁布20年来的辛苦工作,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社会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是,由于我们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忽视了对野生动植物开发的正确引导和宣传,缺乏分类指导政策,导致社会上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致使正常的开发活动不完全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产品上餐桌不能被部分市民所接受,正常狩猎活动不被社会所理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好我省林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等地的生态旅游已被列入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各地要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现有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鼓励社会组织和业主驯养繁育野生动物、培植珍稀野生植物。要通过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狩猎俱乐部的方式,促进经营性狩猎活动的开展,规范狩猎活动的管理。要正确引导公众树立合法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理念,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保护事业的继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三)从内部关系上讲,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数量与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从规模上看,我省现有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保护区建设质量却无法相提并论,差距非常明显,影响了保护效果。在推进全省保护区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既要看自然保护区增长的数量和面积,更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看保护区机构是否健全,人员编制是否落实,关系是否理顺,管护责任是否到位,保护对象是否增加,保护效益是否最大化,社会保护观念是否进一步增强。这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一个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必须贯彻落实到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规模,正视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要逐步提高保护区自身科研、监测能力和水平,随时了解和掌握重点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确保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四)从行业发展上讲,要坚持统筹兼顾,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林业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我省自1998年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以来,林业实现了由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省2153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0.27%。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17个,保护管理面积达到734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15%,基本涵盖了我省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精华地带,组成了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条件,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今后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林业重点工程成果,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特别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将集体林地落实到各家各户,明确权利和责任,强化林农保护和壮大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觉性。二、狠抓薄弱环节,切实履行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责林业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主管部门,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是林业行政部门的权力,更是责任,放弃管理就意味着失职。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决定其盛水量的不是为数众多的长板,而是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了保护的整体效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加强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动植物疫病防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次更是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近年来,我省野生动植物疫病在得到有效防控的同时,老问题、新情况仍不断出现,野生动物禽流感全球关注,蜀柏毒蛾大面积发生。特别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大熊猫疫病和最近在德格县发生的动物间疑似鼠疫疫情,更是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秋冬季节正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禽鸟疫病的危险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必须编制防控体系规划,制定监测方案,完善监控应急预案。要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与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鸟类环志、生态观测、宣传教育等功能整合起来,实现一站多能,搞好监测和防控工作。二是要提高防控能力。省林业厅除抓好大熊猫疫病防控基地建设外,还将积极争取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点发生区建立部级重点检测鉴定实验室,在成都建立省级野生动物检测鉴定实验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畜牧等部门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提高野生动物疫情整体应对能力。三是要加强物资和人员准备。今年蜀柏毒蛾大面积暴发及德格县动物疫情都暴露出我们防控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和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好物资储备工作,想办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开展疫源疫病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防控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建设平安林业。(二)加强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工作。湿地和荒漠是陆地上除森林之外的重要生态系统,同样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长地。治理好荒漠,保护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又是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旦丧失或者破坏将很难恢复,目前我省湿地大多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清,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大量开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地方盲目开发湿地资源,建设水电设施,造成河流湿地断流,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态平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赋予林业部门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能。我们要加快湿地保护立法进程,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保护好有限的湿地资源。对重要的湿地区域,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努力做到应建尽建,应管尽管。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通知要求,着力抓好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探索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共管等管理模式。在荒漠化治理上,要加强技术攻坚,积极实施植树种草等治理活动,积极推进我省防沙治沙立法工作。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彰显林业部门的管理能力,巩固和扩大管理职能,更好地履行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三)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我省地理和气候类型多样,野生珍稀植物十分丰富,拥有珙桐、攀枝花苏铁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和松茸、桫椤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9种。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就是以保护为基础,通过合理利用来促进保护,做到保护、发展、利用的有机结合。与野生动物保护相比,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相对薄弱。过去,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乱采滥挖、非法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大量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也损害了我省保护事业的公众形象。由于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涉及农业、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部门职责存在交叉现象,一些地方的林业部门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管理权限。根据《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规定,林业行政部门是林区内各种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主管部门,农业行政部门是其他野生植物的主管部门,并被赋予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审批、行政处罚等多方面职权。其他相关部门则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责任部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负起责任,切实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有条件建立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的,要想办法尽快建立。特别是要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园林绿化区等区域野生植物保护的监督检查,做好植物疫病防治、种类标识、技术栽培等服务工作,切实履行起主管部门的责任,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四)依法加强对其他保护区域的执法监管。目前,除林业部门建立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外,一些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其他类型的保护区。一些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长地被划为旅游景区或归入其他部门建立的保护区内。由于区域管理权限或者已不属于林业部门,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林业部门便放弃了对这些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监管职责。这同样是我们的失职。实际上,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属于类别管理,不是区域管理,区域总体管理权限归属并不影响林业主管部门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专项执法权限。林业部门所属的自然保护区同样也不能阻碍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管理。因此,凡是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管理和建设的权力,要严格执行。要利用好现有的执法资源,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执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执法监督树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形象和威信。与相关部门有职能交叉的工作,要争取主动;现有法规还没有完全明确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我们要站在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态保护认真负责的高度,积极工作,做好工作。既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又要坚守阵地,防止无原则的退让。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注重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发挥林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切实负起各个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责任。三、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生态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大面积荒山荒地披上了绿装。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大熊猫为代表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认可,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关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崇尚生态文明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创新工作思路,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一)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展保护事业,关键在领导。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保护特别是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像抓造林绿化和林木林地的保护那样,重视和加强保护工作。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构建和谐*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和重视对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多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保护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努力做到领导心中有位子、规划计划有盘子、资金投入有份子。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发挥好林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好其他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合力。(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动植物保护的重要场所,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总体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据统计,国家已投入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3亿多元,主要用于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许多保护面积大、生态功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未能获得应有的投入。加之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事业经费没有保障,致使部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差、技术装备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二是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地方管理组织体系薄弱。全省117个保护区中,人员编制落实到位的只有91个,而有专职领导、正常运行的只有42个,“批而不建”的问题十分严重。三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人员素质不能满足有效保护的需要,内部机制还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至今仍有部分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县未设立专管机构和配备专管人员,更未能全面、系统地开展野外救护、宣传教育、巡护监测等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努力协调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问题,杜绝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现象。要切实加强保护管理,坚决杜绝非法征占用保护区土地,严格禁止在区内非法开展建设项目,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强领导班子,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使保护区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的和谐发展。(三)重视保护队伍人才培养。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承担。要搞好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创新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要从培育、使用、关心、激励环节着手,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针对全省保护事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坚持从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入手,突出实用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现有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引进人才和培训现有人员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壮大和提高保护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同志们,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保护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发展,为我省林业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7

关键词:中山陵园风景区,园林,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山陵园风景区对于六朝古都南京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以丰富的风景资源而成为南京旅游业的龙头景区,市民休闲的理想空间,也是南京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最大的城市绿地发挥着显著的环境与生态效益,然而,由于紧邻主城区的地理位置,随着城市的扩大,景区同时承受着来自城市建设、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城中村的改造等压力,随着这些改变,探索一套应对中山陵园风景区这一特定区域的园林养护管理模式、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南京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中山陵园风景区概况

中山陵园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范围大致等同于钟山主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它位于南京主城区东部边缘,面积约31.1万平方米,由东西蜿蜒的3座山峰组成。南坡和缓,北坡险峻,山势略呈弧形,壶口朝南

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南京山水城市特色,是南京城市形象的窗口,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拥有各类文物、遗迹207处,其中明孝陵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山陵、明孝陵、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等15处古迹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灵谷寺、无梁殿等8处古迹为省级保护单位。此外,民国至今陆续营造的梅花山、定林山庄等现代园林也是引人人胜的人文景观,一年一度的梅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7%,钟山山脊和北坡大部为密林覆盖,山中溪流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泉水,点缀于青山翠林之间。

2中山陵园风景区园林养护区域分类

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特点,分为一类养护区域、二类养护区域和三类养护区域,一类养护区域主要指核心景区的主要景点和主要干道,以及刚种植在一年养护期内的区域,二类养护区域是核心景区的次要景点和次要干道,以及围绕整个景区的大主干道两边,三类养护区域指整个风景区内自然林部分。

3中山陵园风景区园林各个养护区域的养护特点及具体方法

一类养护区域的养护特点是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和某些特定的要求及时对树木采取如施肥、浇水、中耕、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等园林技术措施,同时对植物及设施进行看管维护、绿地清扫保洁等园区管理工作。养护管理工作要适应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因南京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所以不同季节就有不同的具体养护管理方法。

春季:植物结束休眠期开始发芽展叶,杂草开始生长,病虫害也开始发生,主要养护管理工作是除草、补植、修剪、抹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等。除草:春季杂草开始生长,对第一遍草要及时清除,这样可以减少一年的杂草生长量。补植:春季仍然是补植的好时机,尤其在四月份可以进行常绿温带树木的移栽工作,如樟树、石楠等,补植做到随挖、随运、随栽、随养护,新种植的树木要立好支撑。修剪:主要是对需要整形的树木进行修剪,例如绿篱类、球类等,对长出来的枝条进行适时修剪。抹芽:主要是对乔灌木类的下层枝条和徒长枝进行抹芽修剪,以保持树型,可以根据气温情况撤除防寒措施,清除树下杂物及上年的遗留铅丝等。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防治要加强,尤其是蚜虫等春季害虫,对易感染的树种可以实施定期喷洒波尔多液如月季、海棠、雪松等。森林防火:主要是清明,是上坟的高峰,紫金山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散落一些坟墓,清明是上坟的高峰,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巡查及森林防火预案,检查消防器材,做好消防演练。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做好一类区域的不间断保洁和设施维护,发现设施破损立即修补,加强植物和设施的看管,防止人为破环。

夏季:进入梅雨和高温季节,主要养护管理工作是抗旱排涝、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等。抗旱排涝:六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加强雨季疏剪树冠和修剪与架空线路有矛盾的枝条,做好抵抗台风和排涝工作,及时处理断枝、险树及倒伏的树木,七八月份进入高温季节,要注意抗旱,及时浇水,尤其是新补植的树木和草花、地被类植物,确保树木成活率。除草:本季节是杂草旺盛期,一定做好及时除杂草,及时除去缠绕在植株上的藤本杂草,以保持植物的正常生长。病虫害防治:本季度也是病虫害高发期,高温多雨季节特别容易诱发病虫害,尤其是叶面病害及天牛、娥类等。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做好一类区域的不间断保洁和设施维护,发现设施破损立即修补,加强植物和设施的看管,防止人为破环。

秋季:落叶树木开始落叶,逐渐进入休眠期,主要养护工作是修剪、补植、施肥、病虫害防治、浇水、中耕除草、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等。修剪:主要是对绿篱、球类等对整型要求比较高的灌木类进行修剪,同时可进行冬季修剪,剪去病虫枝、徒长枝、过密枝。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追施磷肥、钾肥。病虫害防治:主要是蛀干害虫、天牛、木蠢蛾等,十一月份对有主干类树木进行刷白。补植:这时候可以对景区的调整有个规划,利用秋、冬、春三季植物休眠期进行移植,掌握好挖、运、栽三个环节,保证栽植成活率。浇水:主要是九月干燥季节,要及时浇水,尤其是当年补植的树木,保证成活率。中耕除草:主要是十一月份,可结合中耕深翻,除去不高的杂草,同时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做好一类区域的不间断保洁和设施维护,发现设施破损立即修补,加强植物和设施的看管,防止人为破环。

冬季:主要工作为修剪、补植、冬耕、施肥、病虫害防治、抗寒防冻、森林防火、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等。修剪:将枯枝、病虫枝、伤残枝及与架空线路有矛盾的枝条剪去。补植:对死亡的植物进行清除,并进行补植。冬耕:对树体周围的土进行深翻,做树围,以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施肥:在冬耕的同时施放基肥,也可以扫落叶进行堆肥。防治病虫害:主要是防治越冬害虫,清除根部、枝条和常绿叶上的虫蛹及虫包。抗寒防冻:对景区内不耐寒的植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遇到大雪对常绿树、古树名木、竹类组织打雪,对道路进行扫雪。森林防火:冬季是火灾高发期,要做好森林防火的宣传和巡视及森林防火预案,检查巡视防火器材的完好程度,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做好一类区域的不间断保洁和设施维护,发现设施破损立即修补,加强植物和设施的看管,防止人为破环。

二类养护区域较一类养护区域略显粗放一些,主要区别在设施维护和卫生保洁上,保洁和巡视的频率降低,三类养护区域主要是自然林部分,几乎不作任何人为的干预,保留自然生态,仅作一些病虫害的观测和防治。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8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保护法;主流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S18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19

农业野生植物是在农区范围内,对人类具有实用和潜在利用价值的所有野生植物。农业野生植物不仅是植物资源的重要链条,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农业野生植物具有作物所不具备的优良基因,并且一些药用野生植物是中药材原料,堪称是植物资源中的无价之宝。中国具有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约有1万种,这些珍贵的野生植物被分别用在食品领域、药物领域、工业领域、饲养领域以及观赏领域等等。但是,在社会生产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致使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慢慢减少,尤其是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乱砍滥伐、采挖等,造成一些农业野生植物频临灭绝的危险。人类对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开始予以重视,国内外都已经开始对农业野生植物采取保护行动。

1农业野生植物生境保护方法

1.1物理隔离保护法的实践

物理隔离保护法在我国采用优先于主流化方法,其通过围墙、围栏等隔离设施,使农业野生植物和周边环境得到保护,避免畜禽和人类对其形成干扰。物理隔离保护法适应于分布集中、面积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濒危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的当地农民和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且保护点建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

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行动,目前,我国27个省共建设了154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对39种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采用隔离方式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进行保护。

1.2主流化保护法的实践

主流化保护方法是一种农民所参与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以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农民自愿、踊跃地参与其中,对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主流化保护方法对物种和保护点的选择与隔离法基本相同,同时又比隔离法多几项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约束、以生计替代为核心的改善、以资金激励为向导以及提高民众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我国自2006年开始开展了主流化保护方法,目前,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了72个农业野生标的物分布点,对31种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

2物理隔离法及主流化2种方法的优劣

物理隔离保护法和主流化保护法都是国际上推广的保护方法,不过就目前而言,主流化方法较适用于发达国家,隔离法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也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对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意识的强弱。物理隔离法在我国已经应用了30多年,主流化方法也有10多年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2种方法同时应用实践,通过对比,2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优劣。

物理隔离保护法由国家一次性投入建设,优势在于土地权属关系明确,并且有效防止人畜进入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破坏。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变更,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组织,对保护点进行管理和看护。同时,需要对设施设备进行长期的维护和维修,再者,保护点内禁止人畜进入,也会造成物种消长现象,伴生植物越来越旺,而被保护物种却呈弱势发展。

主流化保护方法相对较为“开放”,主要是靠农民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主流化保护方法的最大优势是农牧民的踊跃参与,劣势就是由于土地的使用权是民众,那么农牧民如果想要占用保护点也不违规。劣势主要表现为保护物种被分为毫无价值的植物和被炒作为珍贵的植物2种,造成浪费或过度采挖;没有建立可持续性激励措施,农牧民在一开始得到了补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如果没有长久的激励措施,那么也就不存在长久的保护行动。

3结语

物理隔离保护法和主流保护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不过2种方法又彼此互补。因此,可以采用将2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2种方法的优劣相互补充,有利于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需要将保护点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均衡化,科学调整保护点区域,并强化对保护点的管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更加有效和完善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述民,张宗文.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03):325-338.

[2]陈志宏,李晓芳,o旭疆等.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J].草业科学,2009(05):1-6.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9

应该说在青藏铁路建设伊始,科研人员就列出了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五方面:一、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二、对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对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影响;四、对高原冻土环境的影响;五、对沿线自然景观的影响。

因此国家对青藏铁路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环保投资。国家环保总局监督管理司司长,青藏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联合检查组成员祝兴祥说,预计国家为青藏铁路环保投资将达20个亿,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目前我国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

在修铁路过程中,建设者们严格、全面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尤其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铁路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树立了重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典范。

在对沿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多年冻土环境状况进行了8次大规模现场调研、踏勘和采样后,所有的做法都是围绕解决“生态脆弱”的这一难题设计和施工。

在青铁开工的这些年,我们的记者奔波在施工现场,听到了介绍青铁人为了环保所做的努力,见到了一幕幕令人感动不已的场面。

做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一个施工工地都制定了《环保日常管理规定》、《环境保护目标》等规章制度,使环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他们还利用工余时间,积极组织全体参建员工进行环保知识的系统学习,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成为每个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

镜头:在沿线,在每一个施工现场“爱护高原每一寸草地”、“珍惜高原生态、修建环保铁路”、“高原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醒目大标语牌,时刻提醒施工人员要做文明的建设者。

镜头:在唐古拉山口处的生活区和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树立环保宣传栏、标示牌100余块,在关键岗位设立“青年环保示范岗”等;不惜重金购买了2万多延米彩旗和遮挡带,围护在全线施工便道两侧;购置20多个环保筒摆设在全线关键部位,时刻提醒职工爱护高原的蓝天绿地碧水和珍禽异兽;时刻提醒职工重视环保,让职工了解环保内容和具体要求,自觉地遵守环保规定,规范施工生产。

做法:为了尽可能减少由于取土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国土资源部门划出了专门的取土区域,严禁在区域之外地表有植被的地方乱采乱挖;已经取得而暂且不用的土方,也不得随意堆放。

镜头:为了不破坏两侧的植被,施工车辆活动范围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工地上,卡车卸下填料后并不掉头,而是沿着来时的车辙缓缓倒行至500米外的采土场,开始下一轮的装运。

做法:2003年8月,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对青藏铁路设计方案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将以桥代路工程从原设计的70多公里增加到150多公里,增加以桥代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野生动物迁徙路线不受影响。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青藏铁路还在格尔木至唐古拉山一带设置了25条野生动物通道,适当调整施工及取土的地点和时间,以保障它们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镜头:2002年夏季,也是国家濒危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迁徙产仔之际,在藏羚羊迁徙路上施工的两个项目部决定暂停施工4天,为藏羚羊妈妈让道。民工和施工机械立即撤离工地,同时拔掉让藏羚羊警觉和恐惧的彩旗。工地暂时恢复了宁静,陆续有1000多只雌性藏羚羊通过施工工地奔向“产房”。

镜头:在海拔4400多米的青藏铁路清水河冻土试验段,记者看到,碎石建造的路基两边,每隔15米就竖立着一根高约三四米的铁棒。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部部长张鲁新告诉记者,这就是“热棒”,通过它能够起到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作用。

做法:就如何尽可能地保护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问题,青藏铁路建设部门组织国内外环保科研力量,开展“青藏铁路高寒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课题研究。总结推广路基边坡、水沟、取土场植草和植被恢复等先进施工法。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不同地段开展植草和植被恢复试验,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均获成功。

做法:羌塘草原的古露湿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保护湿地,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边的植被稀疏处挖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原水引入,营造出人工湿地的环境,然后,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如今,移植的8万平方米湿地草皮与原湿地草皮已连成一片。开心岭2号大桥湿地桥梁施工中,记者看到,将施工场地地表草皮移植养护后,用于桩基周围的植被恢复,较好地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在当雄段,路基两边经过移植的草皮与天然植被已浑然一体。而在距离当雄段向南约50公里的羊八井段,路基两边新种的草则新长出了嫩芽,显示出无限生机。科研人员介绍说,因这里采用草皮移植的办法无效,经多次试验摸索出种草的办法。

对植物保护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城市园林

1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根本目标以及主要特点

1.1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园林病虫害的控制也是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绿色植物的保护工作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实行这项工作后,园林中可以降低农药以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使用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最终保护了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园林植物保护的相关工作需要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阶段进入到病虫害的可持续性控制的阶段。

1.2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根本目标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成立以多种园林植物为范围、以多种主要的有害物种为靶标,同时以各种优化措施或者方法为主要途径的自然调控系统,并且利用乔、灌、花、草的科学合理配植,发挥以及加强园林植物自然控制因子对为害的功能以及作用。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各种观赏植物的生态自然调控系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和保养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居住人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园林绿地中病虫害的发生以及伤害程度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以及景观准许的标准上。

1.3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主要特征

1.3.1园林的绿色植物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为出发点,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每一种防治方法都突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并且没有放弃环境的相关利益、出现不良影响以及追求片面的短期行为的情况。将实现大范围的绿化战略的整体优化调控防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着眼点,与此同时将原先的个体防治方式转变为整体优化的调控治理模式。

1.3.2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需要一个拥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工作队伍。要求比较先进的工作装备以及非常严格的工作标准的团队,同时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为主、以人为本及重视三个效益的共同优化。

2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策研究

2.1进行园林种植设计的工作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以及根本

2.1.1园林的植物在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将乡土树种作为基础或者基调树种以及主要树种。这样才能够形成本地园林植物的特色或者个性。对于那些外地的树种一定需要通过成功的引种试验之后,才可以将其进行大范围的种植,在进行树木引种的时候必须坚持循序稳妥的原则,主要的注意事项就是不能够将外地的树种代替乡土树种。

2.1.2进行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将因地制宜的原则作为前提。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因地适宜的前提,只有与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相符,才能够将其进行相应的种植。在进行植物种植的时候,需要将种植位置的相关条件全部检查清楚,比如:该位置接受阳光的光度强弱、地势、土壤的酸碱度的具体情况以及围绕物种的具体分类以及附近的污染程度的综合情况等,根据这些具体的条件选择合适的不同树种。假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栽植的过程中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生态学习性,那么该栽植物经过移植之后,非常容易出现病虫害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的栽植对于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来说是极其关键的。

2.2使用比较优质的苗木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

要栽植的苗木质量的优良度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所以在进行栽植苗木的时候需要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其中已经收到冻害、涝害或者生理干枯的苗木,都不能够被用于新的栽植苗木工作中,同时综合营养不好的小老树也不能够利用到该工作中。

2.3栽植的综合质量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栽植程序进行栽植,从而在根本上解除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隐患。在栽植的过程中不能够出现以下的错误行为,包括树坑过小、栽树的时候不修根、栽植的植物深度过大、栽植成功之后就弃之不管等做法。

科学合理对树木进行修剪工作,有助于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实行。为了能够维持树木栽植位置处的水分平衡以及树木的外观整洁,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避免病虫害的出现,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苗木栽植之后进行相应的修剪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莹洁,潘桂萍.北京植物园重点植物冻害调查分析[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