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民健身背景十篇全民健身背景十篇

全民健身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26

全民健身背景篇1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社会体育全民健身问题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因此得以兴起与发展。1995年,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颁布《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出台《全民健身计划》,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逐步意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价值,由于对社区体育的实际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十多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取得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据调查统计,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呈现显著的特点,男性高于女性,低学历参加体育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而高学历的在不断上升,体育人口的职业也呈现了显著变化,有职业的体育人口在扩大,无职业的体育人口在缩小;场馆数量严重不足,建设速度极为缓慢,人均占有场地数量仍然很低;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各级别之问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地位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起点低,再加上2o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需要,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模式,即集全国之力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社会)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获得了全国的大多数体育资源,从而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民体育意识淡薄的限制,社会体育的发展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二)保障条件仍然缺乏,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严重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长70.51%,每1o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31.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58.46%。但与芬兰、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且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结构还存在质量不高、年龄偏离、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落后。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高校应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先进、场地器材完备等优势,对学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只分级别不分类别,难以满足学员的兴趣与工作侧重点,所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进行分类培训。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可分为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型。技术型的培训,应侧重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和指导技能教学;经营管理型应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方法、经济学知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这样既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也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应当大力培养和发展前者。因为他们是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以传授和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所以,体育主管部门应集中精力抓好专业技能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二)挑战:对现有的培养教育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培训内容是培训目的得以落实的根本途径和关键,而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但我国的培训方式则是只分级别不分类别,这种不分类别的培训内容显然不能适宜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因此建议尽快组织编写全国材,按其工作对象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注意竞技运动项目的同时,强调民族体育项目的培训学习,可增加休闲娱乐、健美健身、康复保健等,同时,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社会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想要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那么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社会体育及其全民健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体育的发展中,广大群众锻炼的科学化水平还普遍较低,很多人缺乏锻炼知识和科学方法,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锻炼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科学技术服务,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有效提高群众的健身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戴俭慧.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4):25-27.

全民健身背景篇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广场健身舞在全民健身时代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广场健身舞因其独具健身、健心、健脑、健美的多重功能在全民健身中脱颖而出,在化解人与自己心灵、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进而为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广场健身舞全民形式

一、全民健身面临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同时,大众体育的发展却相对较慢。虽然大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体育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民体质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存在着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烈,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广场舞蹈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代广场舞融入现代舞蹈意识、行为和形式,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广场舞蹈的风格。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加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广场舞在沿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健康轨道向前迈进的同时,又以崭新的姿态为21世纪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发挥着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广场健身舞的特性

(一)广场舞蹈表演的特殊性

我要上面谈到过广场舞从表演形式上来划分科学,从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不是说什么舞蹈都适合广场表演。上面我说到广场舞有着自身的特点。

鲁迅曾经说过,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失去了“直接性”,必然影响损害“美的享受”。广场舞蹈不是在剧场表演,剧场表演舞台幕布把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分为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欣赏区,使观众和演员分开。而广场舞蹈是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是广场舞的第一个特征。

(二)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以欢快为主题

由于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特殊性,表演现场三面或四面都是观众,表演舞台和观众是整体的,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火暴热闹。这就使得大多数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一定是热情欢快的,用舞蹈术语讲就是“情绪舞”。这种表演形式决定广场舞蹈不可能表现悲悲切切的内容或非常有意境的作品。这是因为广场舞蹈的特殊表演环境来决定的。所以说内容简洁欢快是广场舞蹈的第二个特征。

(三)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独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所以集体舞是广场的第三个特征。

(四)自娱性

自广场舞蹈产生以来自娱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民众在参与广场舞蹈时并不要求名利,完全是为了自娱。如正月十五闹红火,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广场舞自产生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综上所述,广场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

四、广场舞的作用和价值

(一)健体

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二)健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全民健身背景篇3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S9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前言

中共中央于2006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对农村体育也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均衡发展。

二、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开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薄弱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以体育场馆建设为例,1996年我国有各类体育场馆60余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资源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1]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2]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力度的加大,农村体育场馆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反而使农村体育场馆设施比例出现了递减的趋势。据报道2003年城市体育场馆比重上升为80.67%,而农村体育场馆资源却下降至16.59%。[3]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由于长期封闭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中也明确指出:“公共体育设施的落后和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残缺的组织机构和滞后的管理水平不适应群众体育发展的现实情况

卢文云等人对重庆、四川、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镇(乡)和行政村进行调查发现镇(乡)政府有半数以上没有建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村级则有80%以上没有建立体育领导机构。[4]随着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一些政府机构也颁布并实施了一些与群体工作相关的制度及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针对性,对地方农村体育活动缺少可操作性政策。此外,广大农村缺乏专门的体育机构和负责开展农民群体活动的体育组织,农村中体育部门领导与其他管理部门相比认为可有可无,诸多乡镇不设体育机构,体育活动由其他部门干部兼管或者完全处于自由状态无人管理。[5]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构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尤其是广西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体育文化更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由于体育文化对其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促进作用,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使然。

2.完善全面健身工程是广西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重要一环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12年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五年攻坚总体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西体育局也把完善城乡全面健身管理体制,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作为了2011-2015年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地区群体工作的工作重点已经不仅仅是着力于城镇地区的体育工作建设,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农村地区的体育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

3.农村全民建设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体育其本身的文化属性,通过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在活动中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体育娱乐方式,革除农民身上的不良习惯和爱好,防止不良风气的形成,这是乡风和村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新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构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是地方政府的一种体育发展规划,又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1999(1):35-37.

[2]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5-46.

[3]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2003)[Z].2004,6:34-37.

[4]卢文云,梁伟,孙丽,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0(2):11-19.

[5]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66-69.

全民健身背景篇4

关键词:景观体育;全民健身;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811.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26

1前言

景观体育是一种新兴特色的体育组织形式。2006年5月“景观体育”在全国体育大会“太湖体育论坛”上被首次提出,使其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城市景观体育最早在上海兴起,南京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的F1世界锦标赛等等,都为上海增添了新名片。景观体育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郑州开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对郑州全民健身开展的影响,阐述景观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意义。

2景观体育的内涵

“景观体育”这一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至今对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张美江在对景观体育的解读中认为:景观体育巧妙、有机地将体育和景观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的体育锻炼方式;陈锡尧在对上海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运作的探析中认为:景观体育是一项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突破传统体育场所的限制,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鲜活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比赛活动;周丽琴认为城市景观体育是以城市景观为背景或场地开展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等等。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景观体育就是一项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背景或场地,将静态景观与动态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特色体育活动形式。

3景观体育的特点

3.1景观体育的地域性

城市景观是景观体育的生命线,它作为景观体育的场地或比赛背景,展现了景观体育独有的特色。不同的城市风貌赋予了景观体育不同的风情,同样是马拉松,当镜头中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穿过天安门,我们知道这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的现场;当镜头中的运动员闪过五通灯塔,我们知道这就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现场。景观体育就是这样借助着不同地域风情的城市景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于赛事举办城市的视觉享受,从而让我们在精彩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这座城市。

3.2景观体育的整体性

景观体育是体育与城市景观的巧妙结合体,它不仅包含着体育的元素,同时也夹杂着社会、自然等元素,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着彼此。因此,景观体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形态,而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特色景观与体育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只有充分将体育比赛与城市的特色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景观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观赏者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景观体育的时尚性

景观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其样式新颖,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时尚性。景观体育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世界迅速的发展与其突破传统束缚密不可分。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景观体育历时较短,发展迅速,例如攀岩、Fl摩托艇、低空跳伞等体育项目都属于新兴起的体育项目;从空间的维度上看,城市景观体育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理念,将城市景观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馆,使静态的城市景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惟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其形式增添了时尚的魅力。

3.4景观体育的休闲性

传统的体育比赛看台与比赛场地界限分明,使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具有一种“局外人”的心理,而景观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以自然或城市景观为比赛背景的体育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比赛项目的束缚,消除了观众在场馆内观看比赛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参赛运动员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活跃了比赛和活动现场的氛围,消解了两军对战造成的萧杀气氛,使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具休闲的气息。

4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是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4.1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缘起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于2006年11月19日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郑汴一体化的建设正式启动。

同年的8月6日,一份“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的帖子引起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倡议是由头一天徒步贯穿郑开大道的“半月大哥”和“随风缘”提出的。郑州和开封两地的政府也极为重视这个建议,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郑开大道具备举办马拉松最基本的条件――拥有42.195公里的合格赛道。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最终在郑汴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路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万人签名、筹委会成立的条件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于2007年2月15日正式获准举办。

4.2郑开国际马拉松项目设置及参赛人数情况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人数也从首届的5600人增至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9000人,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为能更好地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郑开国际马拉松在设置传统的全程和半程赛事以外,还开设了5km和10km的比赛,同时在5km的小马拉松比赛中还增添了情侣马拉松和亲子马拉松,丰富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多样性,使得马拉松比赛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郑汴两地市民投身其中,推动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4.3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事特色

第一,它是最具东方文化魅力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道地处中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道路两旁浓郁的乡村风情,壮阔的黄河景观,秀丽的雁鸣湖景区,还有终点开封八朝古都的绝代风华使郑开国际马拉松更具魅力。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可谓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最佳地域。

第二,它是最平坦开阔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通道宽阔平坦,道路宽达100米,双向拥有十个车道,是最理想的马拉松赛道,最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优异成绩。

第三,它是最具人气的马拉松赛事

河南是拥有一亿人口的人口大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是铁路、航空的枢纽,这里交通发达,物流充沛,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得到了省委领导和普通百姓热烈支持。可以说从组织、协调、住宿、旅游、安全等各方面均无后顾之忧。

第四,它是最能体现马拉松精神的赛事

马拉松比赛展现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头连接郑州,一个一度被遗忘的商代古都,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市,另一头则牵手八朝古都开封,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曾经无数次遭受大水和毁城却仍然原地站立起来,创造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这种百折不挠的城市精神恰好契合了马拉松精神,可以说郑开国际马拉松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马拉松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升华。

第五,它是最具唯一性的马拉松比赛

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由网络催生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链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回到原生态的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

第六,它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精神和郑汴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马拉松文化与东方文化精髓--中原文化的融合,河南的崛起,经济的腾飞,神秘的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定是最有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5郑开国际马拉松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价值

5.1丰富了两地市民的体育锻炼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健身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多数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太极拳、广场舞、健美操等也都是在规定的区域或场馆内进行,而郑开马拉松突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它将马拉松比赛与郑汴两地的特色景观相结合,以郑开大道沿途的景观为背景,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开辟了新思路。

5.2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是人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自觉性的反映。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随之减少,健身的意识逐渐淡化。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强化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中市民们不仅欣赏了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还领略了沿途秀丽的风景,以及郑汴两座古城的风光,这种国际赛事与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极大地刺激了两地市民参与其中的欲望,点燃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5.3促进了两地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并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这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地级政府的落实,还要培养和唤醒群众的健身意识,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另一方面,唤醒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健身意识,使市民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5.4推动了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今,我国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不高,与实现体育的生活化还有一段距离。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拉近了市民与竞技体育的距离,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了休闲的锻炼氛围,有助于郑汴两地的市民在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育和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使体育向社会广泛展现其特有魅力,有利于体育在市民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育的价值,推动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5.5实现了市民免费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

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都是在专门的体育场馆中进行,想要欣赏高水平精彩的赛事就必须提前订票或花钱买票才可进行观赏。如国外的nBa以及国内网球、乒乓球比赛等都需要昂贵的门票,这使得许多体育爱好者因为经济的原因与自己喜欢的比赛失之交臂。而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以城市景观为比赛场地或背景的国际体育大赛,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观赏国际顶尖运动员间的较量,从而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泽野.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张美江,熊文,李厚芝.景观体育之解读――以上海市的实践与探索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05):4-5.

全民健身背景篇5

内容提要全民健身新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布局而发生变化的。从传统的体育新闻到如今的深度报道,全民健身新闻在深度、全面、多角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改进和完善,随着全民健身在体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在新闻报道中受到全民关注。

关键词全民健身新闻报道深度挖掘

一、对全民健身新闻报道的受众分析

(一)不同人群健身情况分析

从职业上来说,办公人群从事脑力劳动的多,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工作方式比较单一,身心容易疲倦,在提供健身信息时,应多提供与这部分人群健身需求有关的运动信息。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下的人群更加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以及效果评估,55岁以上人群可能更关注国内外运动健身新观点,35岁以下人群更加关注全民健身信息以及健身场所、健身设施等。35岁到55岁人群更加关注健身科学指导、体质评估信息等等。而在性别上,男性主要关注健身场地设施、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项目教学;女性更多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能量消耗等等。

以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期间的一则新闻《上海市民运动会哪个项目最火热》为例,这篇报道中首先介绍了参加人次等数据,以显示其盛大与火爆:“65个项目总参与人次已突破五百万”,然后介绍了丰富多彩的竞技项目,“田径(路跑)、广播操、社区九子、飞镖、休闲、篮球、拔河、乒乓球、花样跳绳、健身气功成为最受市民青睐的10大项目”“健身总动员、科技体育嘉年华等12大主题活动呈现亮点”“广播操、飞镖、城市定向等11个项目”等。报道中点出了这项运动会涵盖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在职人群、青少年”,在报道的末尾还增加了“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主打‘慢性病的运动干预’话题”的信息。这则新闻可谓覆盖了男、女、老、少众多受众群体,较为吸睛。

(二)全民健身信息情况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的需求正在呈现多样化特点。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信息系统,才能让人们对健身信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经济、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要多加了解,将全民健身的差距认识清楚。由于全民健身的关注点受文化、地区影响,所以,要对运动健身进行科学评估,对健身场地的设施、健身人群体质的情况要充分了解,还要对运动风险、国内外运动健身的新观点进行普及等等。

以笔者作品《晚霞阿姨的快乐清晨》(2013年6月15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在此次报道中,由一位外籍教师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事件展开报道,分别对外籍教师黛佳、大众健身活动负责人、围观者、健身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对中国全民健身活动――排舞,进行了介绍、推荐、评价,从国际友人的角度、国内参与者的角度、组织者的角度以及观望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和感受。例如报道中,外籍教师黛佳说的话:

“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在一个早上,我走到了这边的广场,然后我就看着他们跳舞。当时感觉就是,这真的是一个神奇世界。我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打太极、跳传统舞蹈,他们手拿剑或者扇子跳舞,他们的年纪比我还要大(黛佳年过花甲),当时我就感慨:哇!天呢!这真太好了!”。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中华体育的看法和感受,而且非常生动。报道中还介绍了黛佳带来的奥地利圆舞曲、墨西哥草帽舞,通过国外友人的举动将国外的体育文化知识普及到中国来。

“7月,黛佳将回到美国过暑假。排舞队的队员特地制作了以往比赛的视频,让黛佳带给家乡的朋友看。”

这条体育新闻报道涵盖了众多的信息:全民运动健身中“练什么”“怎么练”;专业建设队伍的建设、科学运动健身的相关指导;运动后的效果和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效果,并且把全民体育精神宣传上升到了国际交流的高度。

(三)网站互动窗口和体育新闻分析

从目前网站设立的体育互动栏目和新闻栏目来看,在健身者与指导者之间还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影响着健身者的积极性。加强网上互动交流,不仅可以交流个人健身感受,还能传播健身知识,介绍科学健身方法。例如通过设立健身知识讲座、健身场馆的落成等新闻,让健身者跳出现有健身理念的局限性,接受更新更全面健身理念和信息。

二、全民健身新闻的社会责任

体育传播机构担负的主体责任是对民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媒介在体育报道中担负的责任都与民生息息相关,都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服务民生,大众通过体育新闻获得体育知识、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体育报道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关注各项体育赛事;二是要关注体育领域如体育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建设问题;三是要关注政策工具和体制机制保障;四是改善民生。体育新闻报道必须要有实践中得来的生动翔实的素材,才能将民生体育与体育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以笔者的作品《一张免费健身卡的背后》(2014年9月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

在导语中,首先对上海静安工人体育场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该场所的全民健身设施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人们的兴趣:

“位于昌平路的静安工人体育场,是静安区最大的公共体育场。自今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天来锻炼和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但是从今天开始,这里需要刷卡才能进门。体育场免费为市民办理健身卡,连每张十元的工本费也不用交。很多人要问了,既然是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为什么还要办卡呢?”

在正文中,笔者对前面提出的办卡疑问进行了详细解释,并通过锻炼者的真实评价进一步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难点和解决办法:

“管理方把球场两侧的防护网加高到三点五米,还在周边区域放置了足够多的安全警示牌,希望杜绝意外事件。但因为不是全封闭球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此外,锻炼高峰时间,350米的跑道上人潮涌动,快走和跑步的锻炼者之间,就很容易冲撞摔倒。人群或跑或走无法硬性规定,因此有人建议:既然是公共体育场,大家是不是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己划分跑道呢?比如有锻炼者建议有块区域是给跑步的人,有块区域是给走路的人,这样互不影响而且更安全。

静安工人体育场塑胶跑道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以2000人计算的话,人均使用面积只有1.25平方米。如果办卡的8000人中有一半人同时涌入,就连转个身都成问题。场地小,无法满足体育锻炼需求,是管理方碰到的最大问题。但为了让锻炼者满意,他们也动足了脑筋。为了缓解跑道上的压力,空地上还会搭建凉棚、添置健身器材,满足不同需求的人。”

最后,静安体育局副局长邓铭一表示:“一张免费健身卡为体育场开放规范管理开了个好头,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不仅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锻炼者换位思考。只有相互理解和支持,双方才能携手营造出更美好的锻炼环境”。

这篇报道让受众了解了全民健身规范管理的难点与对策,让人们对上海全民健身管理政策的实施和部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再如笔者的作品《“三个第一”成就精彩“上马”》(2014年11月2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在这部新闻作品中,我从三个小细节入手,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当中找到了崭新的亮点,让人们对这场国际品牌赛事加深了印象,同时还产生了对上海举办国际赛事的用心与能力的自豪感。

“上午七点,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鸣枪起跑,3万5千名中外选手从外滩广场出发,向着各自目标前进。为了给选手创造更好的比赛环境,今年上马后勤保障服务更加贴心,很多变化都是赛事创办19年以来的第一次。”

通过采访志愿者和参赛选手,利用现场人员的真实感受将本次国际马拉松赛首次提出的“垃圾不落地”的口号以及首次免费领取计时芯片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最后通过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点睛: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一场比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展示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者是参赛选手,是无数为比赛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书写出安全、文明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篇电视新闻将一项传统赛事报道,升华为借助比赛宣传上海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三、全民健身新闻如何深挖

(一)从赛场外找新闻

除了对重大赛事进行关注外,全民健身新闻可以从赛场外寻找亮点,例如一些与赛事有关的群众体育活动,从这些活动的背景可以了解到不同寻常的信息。

任何体育新闻真正的价值不是谁拿了冠军,而是对相关背景进行更多的了解,才能挖到鲜活的好新闻。

(二)小比赛也能出好新闻

例如笔者的作品《体坛星二代“子承父业”体育锻炼塑造身心》(2015年5月3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虽然报道的不是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而是其后代们参加全民健身赛事(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的一则新闻,但是从孩子们的闪光点看到了父辈们的卓越成就,也看到了祖国体育健身事业的美好未来。

全民健身背景篇6

关键词: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4-0081-01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实施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一年。“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这是贵州省体育局在认真学习《关于做好国务院》(国发[2012]2号文件)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其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意见》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对贵州省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版权)局的领导和指导下,遵义市体育工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和“贵州精神”,在“文化旅游强市”战略的指引下,体育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为体育事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1.1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加大,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然不足。“十一五”期间,投资3500万元基本建成汇川体育健身中心,投资250万元完成射击馆后续工程建设,为汇川体育中心一带尤其是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启动了南城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2亿元。从基层设施服务网络层面看,发挥革命老区优势,争取中央和省投资2624万元,配套建成4个镇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433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113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新增体育设施占地面积29.02万平方米,体育设施占地面积449.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0平方米,这与全国人均1.02平方米相比落后42个百分点[1]。

1.2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增多但城乡分布不均衡。“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央、省、市、县四级资金配套方法共筹集3920万元资金,启动21个文化“两馆”建设项目,已建15个;在国家“雪炭工程”专项资金的帮助下,建成绥阳县体育场、余庆县体育馆、正安县体育馆、凤冈县体育馆等体育场馆。截至目前,除红花岗区、遵义县、汇川区、务川县外,各县(市)均建成体育一场或一馆。

1.3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公共体育需求而言,本已相当有限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却远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率不高。统计显示,遵义市体育场地开放率仅为25.2%,以体育系统开放率为最高,达到80%;另一方面,已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不高,遵义市及县区各类学校中能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只占其校内场地设施7.5%,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开放仅占3%;另外,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型体育场馆,虽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后实行部分开放,终因收费过高或管理模式僵化,致使资源使用率偏低,有的场地设施器材甚至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2新背景下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愿景

2.1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弥补城乡分布不均现状。依据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一是利用体育、体育旅游、企业赞助和场地出租,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捐款投资,巩固和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农村体育经费投入,要求乡(镇)政府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三是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结合乡镇规划、集镇改造兴建乡(镇)全民体育健身中心,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四是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进行清理与清查,不断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2.2实现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率。资源共享符合资源配置理论和资源稀缺规律,提高并充分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以资源共享为纽带,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首先,加强沟通与交流,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资助。所以,学校要加强同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获得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金资助和政策倾斜。其次,确定低收费标准,体现社会公益性。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社会角色的特殊群体。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共享的社会体育资源应以低廉收费为基本原则,既遵循市场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又体现服务教育的公益性特征。[2]

2.3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资源相对稀少,特别是在贵州这个多山的省份。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周边地区四面环山,半山遍布梯田。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不仅要考虑特殊的地理环境,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3]。首先,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应结合遵义地域特色。建议将公共体育设施投资建设在中小学校附近,以便当地村民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这样既可以改善学校附近的体育硬件设施,又可以满足当地村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其次,响应党中央号召,城乡一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共中央于2006年2月21日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体育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4]。贵州省农民运动会已举办两届,以“多彩贵州、红色遵义、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就是在遵义市汇川体育馆举行的,它的举办就是公共体育设施城乡一体化的一个范例。

3实现遵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布局的机遇与挑战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发[2012]2号文件的工作重点内容。贵州省体育局在认真学习《关于做好国务院》(国发[2012]2号文件)后,将加大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支持力度,包括场地设施建设及维修的经费投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的组织及开展等。

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抓住机遇的同时,挑战接踵而至。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的存在,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实地考察和研究,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与协调做参考;遵义特殊地域环境的存在,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对公共体育设施下一步的投资做一个宏观把控,从环保层面、学校体育建设层面、群众体育发展层面等做到层层受益;另外,群众体育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村居民,体育协会没能发挥自身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大等都是体育主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遵义市文化体育局.遵义市“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及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http:///ch6983/ch160/ch167/2011/01/25/content_2011091181.shtml.

[2]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3):94-97.

全民健身背景篇7

河南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研究

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浅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编排模式的优化

休闲体育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探索

大连市中学课外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生评教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韩国高尔夫运动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

广东省高校体育网络平台建设与发展研究

辽宁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试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

伦敦奥运会中国金牌分析与思考

游泳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重要性的分析

2012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结果分析

论新时期高校体操课程设置多元化的研究

新课程观念下体育教学系统的要素分析

培养学生课外体育兴趣,积极融入社会

广西业余五人制足球裁判员执法能力的研究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传统保健体育对大学生颈椎病的防治研究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综述

对柳州市青少年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霍桑实验原理对体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探讨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构建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对电力大学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探讨

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对初中生掷实心球体能训练模式的探究

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保险问题初探

中学开展趣味田径教学的实验研究

加大校园健身操在中学推广的必要性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方法研究

休闲体育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探索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拓展

农村市场中农民体育健身问题研究

环柳州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发展研究

社会分层视野下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咸宁市3~6岁幼儿身体形态现状分析

掷标枪最后两步技术教学重点难点探析

全民健身“疾控”效益评估指标构想

2012年欧洲杯报道的特色和不足——以北京体育台为例

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构建体育强国的对策研究

对高校竞技健美操素质训练的探讨

唐代长安流寓人口的体育文化生活

青少年男篮全场区域紧逼防守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全民健身背景篇8

咖啡馆

以世界各地文化为背景,为追求品味、个性的人士提供专业休闲服务。特色的店内装饰,印染各地风情,客人在享受纯正的异国咖啡之余,还可翻阅来自不同领域的图书,追忆文学。而菲律宾籍员工热情精彩的音乐秀,为举办派对、娱乐包场提供了最佳条件。在“mYCoFFee”喝咖啡不仅可以是一次清幽的静谧独享,也可以是热闹非凡的视听盛宴。它集文化、商业、休闲于一身的生活新概念,致力带给每一位到访者“一杯咖啡,一片天地”的丰富享受。

面馆

作为国际级的设计大师,高文安先生却酷爱着中国传统文化。他梦想在“mYnooDLe”这样一个写意的空间,把中国56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用自身的设计语言赋予新的生命价值,并流传于世。

面馆内部的设计以中国民间文化为背景,诸如以上海、广州、西安、兰州各地的民居、服饰或传统文化元素做成的背景墙,每面墙讲述一个故事;厨房被设计成开放式的空间,拉面师傅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让顾客现场能观赏拉面的全过程,就像欣赏艺术一样,品尝手工拉面的同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推广。

健身中心

高文安所创导的健身中心,以健康、健身文化为主导,寄望通过一种新的生活与健身理念来带动全民运动,并使之成为时尚的风向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健身房。

健身中心有高文安健身五十年的情感记录,大量的健美杂志藏品,以及从世界各地购回的艺术摆件,旨在让健身变成一种品味跟享受。每隔一段时间,这些藏品会与其它城市的高文安健身中心轮换,使每个健身中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景象。

mYGYm的私人教练均为专业人士,会对会员提供全面且系统的一对一指导。运动之余,还可以与同样事业有成、对生活品位、质量同样有追求的伙伴畅谈人生,寻找商机,当然高文安先生也会参与其中。mYGYm的健身理念已远远超过其基本内涵,而是演变成一种文化,品位的优质标识。

发型屋

“mYHaiR”设计意念由高文安先生全权担当,它将具有两个强大的后盾(高文安设计及丽花专业发型技术)。“mYHaiR”将用国际专业方法培训发型师,并会经常视察,提供购买发型产品之优惠,及每月的刊物“FashionHair&Beauty”,让发型师及顾客对美容、美发及时装有新鲜的触觉。这就是高文安的系列经营理念,即具有个性艺术品味,又结合专业性、商业性的圆融。最大程度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和全新的休闲生活概念。

精品酒店

mYHoteL是高文安2009年创办的精品酒店品牌,座落于印尼日惹市宁静素雅的市郊ternbi,由五所150年历史,极具印尼建筑特色的贵族居庭改装而成。mYHoteL坐拥天然之美,结合一百五十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处处弥漫浓厚的爪哇风情。

mYHoteL的特别之处在于精美复古的家具摆设,搭配现代化的酒店设施,客房为缜密翻修的旧式爪哇建筑,每间卧室都配有绿荫环绕的开放式花园休息区,只需一步就可领略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栖居此处,宾客可以品位悠然的乡村生活,享受地道民谣,清晨环绕的穆斯林祈祷声,以及与野生动物相伴的趣致。邻近还有年青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展区,以及公元九世纪兴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宏伟佛教建筑群“婆罗浮屠”。晨昏雾绕,mYHoteL将新与旧、传统与现化的艺术交替融合,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火花。

故国宫阙下,今朝山水间

全民健身背景篇9

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逐渐成为当前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柱。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够完善和丰富体育项目的价值以及内容,对于保护和开发其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体育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消费发展形式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体育消费的渴望,同时也可以实现消费者的阶段性体验和感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具有比较多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弥补原有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社会居民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差异性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体育产业链条正逐渐扩展和延伸。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比较强、综合性也比较高,已经在多个领域、多个区域以及多个产业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区,多元群式发展正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足,产业融合式发展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育健身娱乐休闲市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围绕休闲和健身为主题的体育娱乐业和体育健身业在启动和发展上都迎来了发展机遇,使得这一体育发展主题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及生活方式的健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休闲体育、健身体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将休闲和娱乐以及健身融为一体的体育娱乐、体育健身将逐渐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的主流模式。

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能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会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城乡居民对于生活质量以及自身健康的重视,提高消费者对于体育健身和体育娱乐的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城市类型多样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数量,并有效扩充体育消费和体育娱乐的群体数量。从这个角度上看,现阶段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除此之外,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运动器材以及体育服装等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市场的开发应当围绕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支付能力来开展,并且确保与其相适应。结合当前我国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市场开拓上既要重视对原先的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应当进一步重视大众健身、欢度余暇、延年益寿等项目的拓展,实现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在娱乐、休闲以及健身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供应。

(二)运动竞界体育表演市场

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自身能够实现参与性体育消费以及观赏性体育消费的有机结合,在实现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上,有效开发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体育消费的总体消费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这一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围绕当前我国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状况,在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发展上还需要重点拓展职业化管理的竞赛项目。有效开发商业性的体育竞赛项目,积极引进一流运动员和运动团队参与各项商业性比赛,提升商业性比赛的观赏性。

(三)体育旅游市场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体育消费市场重点拓展的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我国的旅游市场在消费规模以及消费次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发展空间和潜力依旧较大。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旅游消费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作为体育和旅游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能够实现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是一项将体育作为发展内容的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于较高层次文化娱乐健身的消费需求,在拓展和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实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发展实践上来看,迪斯尼乐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体育娱乐与体育消费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巨大发展。

(四)电子竞技体育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体育产业和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围绕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扩展。在此背景下,电子竞技正不断被人们所熟悉,并不断融入消费者的视野和生活中,尽管严格意义上的电子竞技是属于电子游戏的范畴,是消费者依靠电子设备的操控来实现竞技,但是在电子游戏的大范畴下,围绕体育竞技比赛已经发展出了较多的产品。

体育消费发展的内容分析

 (一)技术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关键和核心

当前在网络创意产业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体育市场中的体验、创意和创新类的新型体育产品越来越多,这不仅增强了体育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依靠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扩展了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范畴。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技术融合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体育市场的同时应当重视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增强体育市场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依靠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支撑体育市场、体育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将技术融合作为文化体育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推动力,切实发挥技术融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二)界域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提升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界域融合也是一种跨界融合,是对原有的行业边界以及常规产业、发展领域的突破过程。实现体育产业的界域融合既能够延伸和拓展产业边界以及产业领域,同时也能够为产业融合提供比较多的范本,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体育产业的带动价值。不仅如此,产业融合下的体育产业界域融合也有助于在微观上对原先的市场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在共同作用下产生新的能效作用,从而提升整体效益。在宏观上,实现界域融合有助于优化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该地区产业升级,实现科学持续性发展。

(三)资源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体育消费来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资源融合作为资源整合的表现形式,在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过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实现体育资源融合不仅能够提升体育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产业整合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体育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及产品资源。对于体育产业而言,资源融合的程度越高意味着其价值就越大。尤其是我国的体育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公共资源都比较丰富,同时也有环境、土地、人力、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将上述这些资源与体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大飞跃。

(四)功能融合是体育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之间的不断融合使得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再拘泥于单一产业,还应当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民众社会需求以及地区的社会功能,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功能融合。在这一新变化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功能,需要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资源共享,宜居和宜游功能的结合。只有实现产业融合基础上的体育产业功能融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建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实施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鼓励。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实现体育产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体育产业的融合性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在规划方面加以完善,实现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与体育产业规划的结合,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效推动体育产业的融合。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应当强化舆论引导,推动管理理念创新发展,依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第二,推动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实现体育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也是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鼓励体育项目创新。通过打造体育产业代表性项目,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

全民健身背景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8-03

1引言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还有家政服务这一行业,在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打工妹或者是城乡中的一些闲置劳动力。鉴于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们通常没有采取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也没有在工作中向家政服务机构需求五险一金的意识。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家政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逐渐建立了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益法等组成的社会法保障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本文我们将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性质、意义、在保障服务员的权利优势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2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作的竞争中,而将家中的诸多事宜交给家政人员去做,这也促使了家政这一行业的迅速出现和发展。家政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问题不断地呈现出来,诸如进行家政的人员经常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雇主可能要求其做一些高危的工作,也可能在家政服务员遇到疾病时还强迫其工作而不让其接受及时的救治。另外,家政服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意识薄弱,即使签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在薪酬和工作时间上,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规的水平文件。再者,家政服务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3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

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4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

(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5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

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6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家政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法律保障,在相关的劳动法、社会公益法、社会安全法等法律上,增加家政服务员劳动知情权、检举控告权、紧急避险权、拒绝高危作业权、医疗卫生权和寻求救助权等,使家政劳务者的安全问题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家政中介机构和优秀家政服务员雇主的评选,给予获奖者相应的经济奖励。这样在媒体的号召和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相应的社会群体关注家政服务这一行业,群众的力量相应的也会降低家政服务问题的出现和促使问题得到及时高效地解决。

再次,组织社会机构例如家政维权机构、工会维权机构,对家政工作进行调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利能够得到实施。在事故面前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

最后,社会相关的主体和机构直接深入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保障中,参与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救助和维权中。这些机构和主体有物业、医疗等服务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劳动监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样就能通过群众的力量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权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璟.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3):66-67.

[2]张新民,杨茂.家政服务员劳动权益的社会法保护机制的几点思考[C]//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20-228.

[3]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24):202.

[4]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06-110.

[5]汤黎虹.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J].当代法学,2008(6):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