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命意义研究十篇生命意义研究十篇

生命意义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11

生命意义研究篇1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哪里?”是人类历史上对生命最深刻的追问。这种对于生命及其意义的追问。一提到生命,人们把它抽象化为一个神秘的概念,或把它看成世间生物都一样的基本存在形态。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理解、热爱和敬畏,当个体面对自认为无法应对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容易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彻底的解决方式,或者以伤害他人生命或其他生物的生命作为缓解压力的手段。

一、生命意义感的定义

生命意义感是一个模糊且难以界定的概念。Frankl(1969)提出人需要为某事或某人而活,人们需要他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即有目的有意义。这种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需要他自己去发现。

Crumbaugh(1973)认为生命意义是一种能给予个体存在有方向感与价值感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

Hedlund(1977)认为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体的意义,也就是“个体存在的理由”,当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时,个体就会感到有力量,并觉得自己存在是有价值的。

Fabry(1980)将生命意义分为两个层次:终极意义和此刻的意义,前者指宇宙中有一超越人类、且无法被验证的规律,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自然”,或其它名称如“道”;后者指在生命的每一瞬间皆有一个有待实现的使命,个人只能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

Yalom(1980)也认为生命意义有两个层次:宇宙生命的意义和世俗生命的意义,前者指宇宙中有一不变的规律,而这规律是超越于个人之上或之外,非人类所能理解;后者指即个人有个有待实现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个人可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释慧开(2001)对人生的意义看法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深入地探索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越来越全面,尽管许多的学者对生命意义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他们普遍都认为生命意义包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两个方面。生命意义是属于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透过思索个体生存的理由或目的,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且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会随着年龄、身分、角色、时空的不同而转变,同时生命意义感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命意义包含着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去引导与发现的。

二、生命意义的测量

在生命意义的测量中,问卷是最为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最为常用的问卷。

(一)生活目的量表

Crumbaugh和maholick(1964)是最先根据Frankl的概念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来测量生活的意义。早期的研究几乎都是采用这种量表来测量Frankl的生命意义结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到0.90之间。后来Crumbaugh(1977)又发展了对抽象目标的寻求量表以补充生活目的量表。

(二)生活指数量表

Battista和almond(1973)编制了生活指数量表一种28个题目,5点计分的多维度量表,克服了生活目的量表的一些缺陷。Debat(1990)报告了Fulfillment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Framework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

(三)生活目的的问卷

生活目的问卷由Hablas和Hutzell(1982)编制,该问卷是一种单维的自我报告问卷,操作简单,用来测量社会机构中老年个体的生活意义。对年老和酒精中毒患者的研究发现LpQ与piL的相关在0.60到0.84(Hablas&Hutzell,1982)。

三、生命意义感的实证研究

(一)对生命意义感现状的研究

周娟(2005)采用《生活目的测试》对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和目的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

(二)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文献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生命意义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Zika和Chamberlain发现,在生命意义和情绪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生命意义能够持续地预测心理健康。Ganellen和Blaney的研究发现,淡化自我―――个同“意义”密切相关的概念,能够调节由应激引起的忧郁情。Coleman等的研究发现,药物成瘾与找不到“存在”的理由或生命意义有关。Yarnell(1971)的研究发现生命意义分数愈高的受试者,越少感到焦虑情绪,对自己的信心愈高。Reker(1994)的研究则指出,个人生命意义是健康最有力的正向指标;weber(1996)则发现高生命意义感的人倾向于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三)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性别。生命意义感是否受性别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女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贾林祥等(2008)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何英奇的研究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性别差异。

2.年龄。Frankl(1986)指出最容易质疑生命意义的阶段是青春期。国外meier和edward(1974)研究结果发现13-15岁和17-19岁两组青少年在生命意义量表之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年龄组,表示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较低。

3.不同生源。盛正群(2007)的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生命意义的整体感差异显著。贾林祥等(2008)的研究结果,自农村的大学生意义意志因素评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但也有部分研究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生命意义并无显著差异。

4.家庭教养方式。关于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中,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江慧钰(2001)探讨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庭气氛融洽的高中生,其生命意义相对较高,即高中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会受到其家庭气氛融洽与否的影响。

四、研究不足

综观以往对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对生命意义感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我国目前在生命意义上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而更多地是将它看成一个哲学问题,忽略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在很多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

(一)关于生命意义的概念内涵尚不统一

生命意义是一个包含意义比较多的相对分散的概念,目前西方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都是选择各自比较认同的理论来进行定义并验证,各研究者在同一维度上有时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实际,确定我国生命意义的概念及结构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生命意义的测量不成系统

由于概念的差异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是否测量的同一种结构还有待验证,而往往同时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个因素的研究结果也不同。因此,应该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确定生命意义感的测量工具,确定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三)取样不全面

目前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专业等。以往的生命意义感集中于高中生、高职院校的学生,而没有对大学生这个特殊阶段的大学生进行过研究,这样就很难对整个阶段的生命意义感的进行发展性研究。

(四)关于生命意义的整体研究模型与设计不完善

虽然研究者研究了生命意义与许多相关变量的关系,但缺乏理论支持,致使相关变量的选择不成系统。因此,寻找理论依据,以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选择相关变量,探讨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生命意义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肖长根.心理虐待与忽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

生命意义研究篇2

关键词同伴交往混龄交往幼儿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然会发生的。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方式及能力,在幼儿阶段如果不能与其他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这将会影响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与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阶段的混龄交往能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提高幼儿认知,促进幼儿感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存在的问题

1.1混龄交往的内容缺失,幼儿交往频率不高

在进行幼儿同伴交往的混龄交往中,幼儿教师要对交往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给混龄交往营造出良好的气氛。然而在实际的幼儿交往教学中,幼儿教师对其教学交往内容并不重视,只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带入统一的环境中,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教学交往内容,这样一来,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就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幼儿的交往主要是通过玩具和游戏进行的,幼儿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准备一些玩具和游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增加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或者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游戏等等。

1.2混龄交往的质量不高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幼儿园中的混龄交往的效果都不太理想,混龄交往教育的质量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混龄交往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混龄交往区域中的幼儿不稳定,每天都是不同的幼儿进行接触,这就造成幼儿未能形成固定的交往网络,缺少基础的感情培养,幼儿在不稳定的混龄交往环境中难以形成良好的交往模式,也就没能发挥混龄交往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较为良好的交往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相互并不熟悉,再加上幼儿的心理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幼儿也并不知道正确的交往方式是怎样的,这也是混龄交往达不到理想要求的原因。

1.3幼儿教师没有发挥其指导作用

实际上,在幼儿的混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共同游戏、相互交流、请教问题、邀请共同参与活动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幼儿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混龄交往中的的幼儿存在年龄差异,导致年龄较大的幼儿比年龄较小的幼儿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混龄交往过程中所能够教育的内容就会十分单一。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要对幼儿的交往进行正确的指导,并丰富交往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幼儿通过混龄交往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促进幼儿混龄交往的策略

2.1为幼儿混龄交往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时期,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幼儿园中的幼儿不仅在年龄上存在差异,而且具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这为混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现如今,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庭中所能接触或者交往到的幼儿非常少,这就使有些幼儿养成了自私、霸道等坏习惯。要想改变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就必须加强对幼儿交往的正确引导,为幼儿交往营造良好的环境。幼儿园可以利用混龄交往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交往指导,同时要保证幼儿数量、稳定性以及年龄梯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混龄交往的目的。

2.2幼儿教师要作出正确的引导,丰富交往方式

幼儿教师在混龄交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交往引导。在幼儿混龄交往中,幼儿教师不仅要为幼儿交往创造机会,还要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混龄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玩具,例如,积木、拼图等这样能够通过合作完成的玩具,这样才能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与此同时,还要丰富幼儿混龄交往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与人交往。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将自己正确的交往观念与幼儿的特征相结合形成幼儿能够接受的、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将其传播给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方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2.3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

在实际幼儿混龄交往中,幼儿能够产生良好的情感交往,同时也能够产生不良的情感交往,例如,年龄较大的幼儿会对年龄较小的幼儿产生轻视或者是责备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会对年龄较大的幼儿产生厌烦的情感。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并且要通过情绪疏导的方式去引导年龄较大的幼儿去关心和爱护年龄较小的幼儿,让有年龄差异的幼儿能够用良好的情绪与人交往,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与人交往,增强幼儿的情感交往,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生命意义研究篇3

关键词:研究生生命观教育必要性应对策略

从3月8号马航mH370失联到如今的4月16号韩国沉船事件发生的海难,以及各种事故的发生,世界上每天会有很多人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这个世界。这不禁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然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的消息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复旦投毒案至今令人匪夷所思。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的现象逐渐增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命观即是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是对待生命的一种价值取向。生命观教育则是有关生命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观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观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关注一切生命;广义的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1]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加强研究生对生命的认识,真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认识生命的教育

对于生命的可贵,荀子作了论证:“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费尔巴哈说过:“生命本身就是幸福。”费尔巴哈眼中的幸福是简单的、纯粹的,他将生命提高到一个新的维度,只要生命存在,拥有生命就是幸福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认识生命的教育在于引导广大研究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不可逆转性,真正体会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2.敬畏生命的教育

“所谓敬畏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饱含了圣洁的景仰、尊重、敬爱,以及崇高的畏惧、悚然、惶恐。心之存畏是因为纯粹的敬畏,由此超越了狭隘的非理性束缚。”[2]敬畏生命的教育就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态看待生命,对生命崇高的景仰、尊重、敬爱之情。《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古人对身体的爱护认为是孝的开始,怀着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去生活。敬畏生命的教育在于使研究生认识能够怀着崇高的心去看待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我们不能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权利这样做,生命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3.生命价值的教育

“在具体价值物中,人居于最高层次,是目的价值。人的效用价值(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人需要的满足或肯定)必须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才能称之为“价值。”[3]人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生命价值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研究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在于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生命的存在是创造和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追求充实、奋斗、有意义的人生,生命才会有价值。人不是生来享乐的,生命的存在只有一次,在生命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生命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每个个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都是不可替代的。

二.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是具有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完整的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完整”、“全面”不仅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也指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健康的精神面貌等。我们更要求的是心理的健康,一些研究生出现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对待生命的意识淡薄,因此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有助于研究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格的内涵,对于个人来讲,加强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使研究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体会人生的美好。对于国家来讲,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生自杀事件减少,伤害他人的事件减少,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三.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的策略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观教育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看待生命的引导,培养其生命意识和生命责任感。在研究生生活中,开展适当的生命教育的活动,比如开展有关生命的学术沙龙、以及相关的话剧等等,将生命教育当作研究生的日常工作来抓,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深其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做好生命教育,尤其是网络的应用,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是传播生命观教育的良好渠道。

2.发挥导师的带领作用,做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研究生生涯中拥有比本科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而导师在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基本确立,但德高望重的导师依旧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导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就业、学业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

党的十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研究生的信仰教育,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生的内心,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加强研究生感知生命的能力,体会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4.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敬畏生命意识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研究生的生命教育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励志的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等等都表达了古人坚强的意志。以传统生命哲学为基础,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开展传统生命哲学的讲座、选修课,让研究生在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领悟到古人对待生命坚强不屈的意志,深切体会生命的伟大,从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研究生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马颖,余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命观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1(06):100.

[2]陈一平.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0.

[3]郁建兴.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J].哲学研究,1996(08):4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生命意义研究篇4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宽恕社会自我效能感

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热点[1]。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十年来,研究者将目光指向了自我效能感在人际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即社会自我效能感[2]。社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的信念[2]。综观已有文献发现,目前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侧重探讨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对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应的研究较少[3]。以往有研究发现,生命意x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生命意义感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还能正向预测学生的生活适应[4][5][6]。

同时,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更可能产生宽恕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面对压力和人际冲突会更多地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即生命意义感也是影响学生宽恕行为的重要因素[7][8][9]。此外,宽恕在中学生应对侵犯事件和人际冲突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对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习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宽恕行为可能对其社会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也支持宽恕能够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的观点,比如有研究发现,自我宽恕与学生的应对效能呈正相关[10]。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学生的宽恕行为可能在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成都市和贵州省铜仁市两所中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600份,得到有效问卷588份。其中男生265人、女生323人;初中生256人、高中生332人。

2.研究工具

(1)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采用7级评分,该量表适合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评估[11]。本次测验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2)宽恕心理量表

采用Hearland等人编制的宽恕心理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级评分;在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12]。

(3)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Smith等人编制的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的中文版由孟慧等人修订[13],由18道题目构成,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t检验、中介模型构建。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宽恕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

2.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宽恕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与宽恕、自我宽恕、宽恕他人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正相关(p

3.生命意义感、宽恕对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对社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宽恕的预测效应显著(p

三、讨论与分析

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宽恕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的得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诸晓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独生子女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4]。究其缘由可能与中学生需要的满足有关,独生子女能获得更多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将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因此,其生命意义感高于非独生子女[15]。结果还表明女生的宽恕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即不同性别的个体有不同的宽恕倾向,在同样的条件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做出宽恕行为。农村学生的宽恕得分高于城镇,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家庭人口较多,更懂得体谅家人和朋友;而城镇学生被父母呵护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较少体谅他人,宽恕行为因此较少[15]。

与此同时,在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方面,男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城镇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参与社交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地提升城镇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提高其社交能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希望和关爱,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有自信。

2.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宽恕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结果分析发现,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宽恕、宽恕他人均呈正相关。这一方面表明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易于自我宽恕,这或许是因为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倾向于情境归因,他们认为冒犯是其行为而不是自身的错误,进而促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并进行补救,从而走向自我宽恕和自我接纳[16]。另一方面还表明生命意义感较高的学生更易于宽恕他人,这可能由于他们体会到的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等也会较多;这使得他们更易于宽恕他人的侵犯行为。此外,结果还表明社会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宽恕、宽恕他人呈正相关。一方面,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宽恕行为越多,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越高。究其缘由,可能因为自我宽恕是个人美德的概念化,在社会互动中扮演了维护与调节个体人际和谐的重要角色,因此,学生的自我宽恕行为越多,其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越高[17]。另一方面,学生的宽恕他人行为越多,其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越高,这或许表明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宽恕行为能间接地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

3.生命意义感、宽恕对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自我宽恕在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这表明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能够直接提升社会自我效能感,而且还能通过增加自我宽恕行为来间接地提升其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自我宽恕在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以后的研究应当密切关注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并深入考察自我宽恕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过程。个体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身心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承担相应责任是自我宽恕区别于自我开脱的最本质特点,自我宽恕意味着行为改变,勇于负责,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对个体幸福和健康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因此,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越强,越能勇于承担责任、进行自我宽恕、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升其社会自我效能感。

另外结果还显示,宽恕他人在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这表明生命意义感强的学生更易选择宽恕他人,从而间接地提升了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生命意义感越强的个体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会越多,进而越容易宽恕他人的侵犯行为。综上,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应从提高生命意义感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还应重视学生宽恕行为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宽恕他人行为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宽恕,在冒犯行为出现后让他们能勇于负责,采取道歉等补救行为,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Banduraa.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J].pearsonSchweizag,1986.

[2]SmithHm,Betzn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ScaleofperceivedSocialSelf-efficacy[J].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2000,8(3).

[3]顾佳旎,孟慧,范津砚.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11).

[4]罗小漫,何浩,刘文令.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J].教育导刊,2016(1).

[5]高原.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6]冯媛媛.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7]张姝h,林艳,黄婷.中学生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杀意念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8).

[8]赖雪芬,江冬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

[9]周友焕,盛建军,张标.高职生宽恕心理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5(12).

[10]祁焦霞.大学生应对效能、归因风格与自我宽恕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0.

[11]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

[12]王金霞.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13]SmithHm,Betzn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scaleofperceivedsocialself-efficacy.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2000(3).

[14]t晓.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5]聂兵霞.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自尊、感恩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6]thompsonLY,SnyderCR,HoffmanL,etal.Dispositionalforgivenessofself,others,andsitu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2005,73(2).

生命意义研究篇5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健康;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78-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1

近年来,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个体幸福感相关变量的研究重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生命意义(meaninginlife)就是其中一个概念。Frankl最早提出了生命意义的概念和理论,他认为“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动机”,人类有在生命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内在需求,意义和目的感的缺乏将使人深陷痛苦[1]。其后,学者们一致认为生命意义感对幸福生活的作用无可置疑,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其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等积极心理变量相关[2-4]。跨文化比较研究证实,集体主义文化下(日本),更高的意义感体验同样与更高的幸福感相关[5]。

西方文献中对生命意义感曾出现不同的概念界定,如生命的整合感[6]、生活目标感[2]等。通常,生命意义感被定义为自己的生命有某种目标、意义和价值的感觉[2]。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意义和目标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每个人必须自己在生命中寻找和建构意义[6]。很多西方学者曾提出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方式,如King等人的系列研究支持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产生更高的生命意义感[7]。

常用的测量生命意义感的工具包括生活目的测验(thepurposeinLifetest,piL)[8]、生命指数量表(theLifeRegardindex,LRi)[6]和整合感量表(theSenseofCoherenceScale)[9]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量表的内容与其他相关的变量,如情绪的测量相混淆,而且它们的因子结构也存在稳定性问题[10-12]。另外,先前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是否存在意义感,而几乎没有涉及是否在寻求意义感。因此,Steger等人编制了生命意义感量表(the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本研究引入此量表并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为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方便取样,考虑文理工科等学科背景分布,在包括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上发放问卷35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307份。其中,女性137人,男性162人,其余2.6%性别资料缺失;年龄15~28岁,平均(22±2)岁;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有54人,城镇129人,大城市100人,其余7.8%信息缺失。

1.2工具

1.2.1生命意义感量表(the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13]

共10个条目,分为2个分量表:(1)生命意义感(thepresenceofmeaning,mLQ-p),含5个条目,如“我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2)寻求意义感(thesearchformeaning,mLQ-S),含5个条目,如“我总在尝试找寻自己生活的目的”。每个条目1~7点评分。Steger等原作者在大学生样本中验证了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并通过多质多法矩阵验证了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3]。其后,生命意义感量表被用于多个研究[14-16]。

本研究采用Brislin推荐的“双翻”程序[17]。由北京大学心理系的两名研究生,两名本科生将英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独立翻译成中文,经汇总并讨论后确定初稿。随后由两名英文专业人士将中文初稿回译成英文,逐句比较中文译稿与英文原始问卷的符合程度。最后,经量表编制者的确认,作为施测工具。

1.2.2未来取向应对量表(theFuture-orientedCopinginventory,FCi)[18]

用来测量受试应对未来应激源的潜在态度和行为。包括预先应对和预防应对2个分量表,分别包含8个项目。量表采用1(完全不同意)-4(完全同意)点评定。在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80。

1.2.3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Scale,panaS)[19]

包含20个条目的形容词,分为2个因素:正性情绪(如感兴趣的)和负性情绪(如愧疚的)。采用1(极之轻微或完全没有)-5(极之多)点评定。在本研究中2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86。

1.2.4自评抑郁量表(the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20]

共20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

1.2.5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Scale,SeS)[21]

该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1(非常不符合)-4(非常符合)点评分。在原量表中第8项(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为反向计分。本研究依据已有研究[22-23]的建议采用正向计分。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1.2.6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GwB)[24]

共33个条目,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1.2.7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SocialDesirablilityScale,mCSD)[25]

共29个条目,总分0~29分,高分表示较强的认可需求。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1.3统计方法

用SpSS16.0和Lisrel8.5.1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数据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用Cronbachα系数表示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量表的效标效度。

2结果

2.1项目分析

按总分分布,分别取高端和低端各27%的受试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以两组受试得分平均数的差,除以评定量表的全距,作为项目的鉴别力指数D。结果所有项目的鉴别力指数在0.25~0.43之间。每个项目与对应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63~0.82之间,并且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

2.2效度检验

2.2.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样本总量分半,随机抽取其中150份问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初测问卷的10个项目进行Bartlett's球形检验,χ2=819.617,p1的因素。结合特征值、方差解释率和碎石图直观分析,确定两因素模型的合理性。两因素共解释57.22%的总方差。

因素分析的原则是逐步删除载荷小于0.4的项目、双负载或者多负载情况严重的项目,以及维度归属与原先设想不一致,且无法解释的项目。每删除一个项目都重新进行因素分析。由于第10题(我总在追求一些能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双重负载(分别为0.582和0.410),故将其删除,最后保留9个项目。因素1被命名为生命意义感,即高分表明被试感觉自己的生命和存在富有意义、目的和理由。因素2被命名为寻求意义感,即高分代表被试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或生命的意义。具体项目及其在各因素上的载荷见表1。

2.2.2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剩余157份样本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χ2=43.81,df=26,p=0.016,RmSea=0.066,模型得到理想的拟合(图1)。表2是mLQ中文版各拟合指数及Steger等人在原始量表编制和验证中使用的3个独立的大学生样本[13]的拟合指数对照。

2.2.3效标效度

本文参考已有实证研究结果[2-4]及原始量表的效标变量[13],选取多个变量作为量表的外部效标,结果显示mLQ-p与自尊、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mLQ-S与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正性情绪正相关(表3)。

2.3信度检验

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考察mLQ中文版的信度,结果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生命意义感分量表和寻找意义感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

3讨论

本次修订后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为9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因素结构(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的稳定性。原量表的条目10没有达到测量学的要求,从对个别受试的访谈和讨论中推测,条目10的翻译版表述(我总在追求一些能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含义比较模糊,“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与生命意义这两个概念受试不一定会理解为相等,或者有的受试把追求重要东西的过程看作意义本身。所以此条目不适合直接从英文翻译。总量表及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遗憾的是,由于数据是在暑期课堂上收集,到后期难以再次施测,因此本研究没能获取重测信度,这有待在后继研究中完善。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的2个分量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与Steger等编制量表时的结果[13]一致。Steger等[13]对这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作了探讨,一种较容易理解的现象是,一些人由于生活中缺乏意义感而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能的负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是唯一可能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已经拥有富于意义的生活,但仍继续在生命中寻找存在更深刻或终极的意义或理由。相反,也有人声称人生毫无意义但也不想努力去寻求(可能的正相关关系)。Steger等2008年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的关系[5],结果显示,美国受试(n=1183)比日本受试(n=982)生命意义感水平更高,但寻求意义感水平更低。另一方面,美国受试的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呈负相关,而日本受试中二者却是正相关。说明不同文化下寻求生命意义的状态对生命意义感水平有不同影响,提示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在不同的群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对生命意义感2个分量表与多个效标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分量表与多数心理健康有关的变量呈正相关,如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等,而与抑郁和负性情绪等呈负相关。与原始量表结果不同的是,生命意义感分量表与社会期望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样本的社会期望均分为(13.6±4.5),说明问题可能不在取样合适性上,可能在中国文化下,个体认为生命有意义或者不倾向于认为生命无意义,这一点需要更深入的探讨。Frankl的生命意义理论认为缺乏存在的意义感会促使人在生活中寻找意义,这种寻求过程可能使人焦虑沮丧[1]。原始量表的结果表明寻求意义感与神经质,抑郁和负性情绪相关,这个结果与Frankl的理论相符。但在本研究中,寻求意义感分量表得分与抑郁和负性情绪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而与未来取向应对和正性情绪呈正相关。提示寻求意义感不一定会引发焦虑沮丧,也有可能与积极心理变量相关。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且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模式也不同,说明已经获得意义感与在生活中找寻意义的状态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而二者间的关系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模式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ranklVe.man'ssearchformeaning:anintroductiontologotherapy[m].newYork:washingtonSquarepress,1963.

[2]RyffCD,SingerB.thecontoursofpositivehumanhealth[J].psycholinquiry,1998(9):1-28.

[3]ScollonCn,KingLa.isthegoodlifetheeasylife?[J]SocindicatRes,2004,68:127-162.

[4]ZikaS,ChamberlainK.ontherelationbetweenmeaninginlife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J].BrJpsychol,1992,83:133-145.

[5]StegermF,KawabataY,ShimaiS,etal.themeaningfullifeinJapanandtheUnitedStates:Levelsandcorrelatesofmeaninginlife[J].JRespers,2008,42:660-678.

[6]BattistaJ,almondR.thedevelopmentofmeaninginlife[J].psychiatry,1973,36:409-427.

[7]KingLa,HicksJa,KrullJL,etal.positiveaffectandtheexperienceofmeaninginlife[J].JpersSocpsychol,2006,90:179-196.

[8]CrumbaughJC,maholickLt.anexperimentalstudyinexistentialism:thepsychometricapproachtoFrankl'sconceptofnoogenicneurosis[J].JClinpsychol,1964,20:200-207.

[9]antonovskya.Unravelingthemysteryofhealth:Howpeoplemanagestressandstaywell[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7.

[10]StegermF.anillustrationofissuesinfactorextractionandidentificationofdimensionalityinpsychologicalassessmentdata[J].Jpersassess,2006,86:263-272.

[11]StegermF.StructuralvalidityoftheLifeRegardindex[J].measevaluatCounselDev,2007,40:97-109.

[12]mcGregori,LittleBR.personalprojects,happiness,andmeaning:ondoingwellandbeingyourself[J].JpersSocpsychol,1998,74:494-512.

[13]StegermF,Frazierp,oishiS,etal.the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assessingthepresenceofandsearchformeaninginlife[J].JCounselpsychol,2006,53:80-93.

[14]StegermF,KashdantB,SullivanBa,etal.Understandingthesearchformeaninginlife:personality,cognitivestyle,andthedynamicbetweenseekingandexperiencingmeaning[J].Jpers,2008,28:199-228.

[15]StegermF,KashdantB.Stabilityandspecificityofmeaninginlifeandlifesatisfactionoveroneyear[J].JHappinessStud,2007(8):161-179.

[16]DikBJ,StegermF.Randomizedtrialofacalling-infusedcareerworkshopincorporatingcounselorself-disclosure[J].JVocatBehav,2008,73:203-211.

[17]BrislinRw.Back-translationofcross-culturalresearch[J].JCrosscultpsychiatry,1970,(1):185-216.

[18]GanYiqun,Yangmanshu,ZhouYan,etal.thetwo-FactorStructureofFuture-orientedCopinganditsmediatingRoleinStudentengagement[J].persindividDiffer,2007,43(4):851-863.

[19]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54-56.

[20]舒良.自评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21]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22]韩向前,江波,汤家彦,等.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63.

[23]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24]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生命意义研究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路;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7-01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理论基础不足,方式方法混乱,复制操作性差,推广困难等等问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急迫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思路

1.1 处理心理危机的临床医疗角度

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生命教育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主旨在于针对青少年自杀、伤害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提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如吴顺领和蒋洪波在512地震后、邱伟光在对抗非典中暴露出学生生命意思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倡导生命教育理念;王北生在心理焦虑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生命教育等。

1.2 以哲学学派为基础的生命教育理论探讨

对生命教育进行理性探讨学者们是从各种视角进行的。李厚刚以老子的“道”为主线论述了生命教育思想,阎光才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阐述教育中的生命意义,文雪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寻找生命的意义。高锦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道家、儒家为线索,来解读生命教育思想。刘慧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体系。

2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教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见解。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

台湾学者林思玲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群体;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学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最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探索生命意义进而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了解各宗教、哲学及各专业学科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情意、历程及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引领人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进而能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引领人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引领人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及哀伤,并能自我调适处理,进一步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及同学。

何仁富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解释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引用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概括的有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其目的旨在提高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内容的组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何仁富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朱虹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生命的精神价值两方面。黄荣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关爱生命;二是直面死亡;三是生命价值教育。

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了解生命的本质,启迪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励人们把握生命的真谛,教导人们珍爱生命的美丽。

2.3 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者们针对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阐述。徐超倡导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而邵晓红认为生命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规划职业生涯,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培养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观念。黄荣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二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三是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四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意义研究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特殊教育职业院校

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本身就肩负着提高生命质量的责任。残疾人的生命教育如何进行,它有自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残疾人因自身的缺陷,无法主动地承担起生命的责任,他们或缺少技能或缺少承担责任的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被轻视,不被重用,不被需要,这种轻也会让他们活得很累,生活没有意义。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健全学生有一致的部分,但又具有其自身特性。

一、生命教育开展状况述评

我国最早开始生命教育的地区是台湾和香港。近几年,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之,我国部分省市,如黑龙江、辽宁、上海、武汉、厦门等都先后发文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在各级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的试验。2003年4月,武汉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会议。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专门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先后面向全体学生设《生命教育》课。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生命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8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以“生命教育及校园安全”为主题的会议,参与讨论的主要人员是来自全国生命教育界的领袖人物。2012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通过了成立“中国生命教育学校联盟”的提议。除了部分省市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以外,国内的部分学者也紧随其后,他们对生命教育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及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但我们仍看到,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开始的较晚,研究历史较短,积累的生命教育资源也相对较少,对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就更加不足了。

二、生命教育研究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力,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在生命教育中,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欠缺。他们或语言、或视觉、或肢体运动能力的缺失,在认知、沟通和情感等方面具有很多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我们要在生命教育工程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设计和开发“无障碍”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现有普通学校生命教育模式下,结合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这既是一项对残疾学生意义十分重大的科研工作,也是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教学中一项艰巨的工作。

三、生命教育研究的构想

(一)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对目前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初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调研提供理论基础。

(二)以某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为例,开展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采用以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为主的方法,以某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为例,开展教育实践研究,构建生命教育的模式。以健康、和谐、绿色的校园文化为主题,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体系渗透、学生管理、心理健康、安全保卫、家长学校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生命教育体系。

(三)制作《我的梦――追逐梦想,感悟生命》系列宣传册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专家讨论法、一线教学参与等,结合实验研究的效果,确定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发以《我的梦――追逐梦想,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册,力图做到系统、灵活、适用和综合性,为构建健康、和谐、绿色的校园文化提供基础和支持,以发挥其最好的效果。

总之,开展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依此提出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对提高我国残疾学生生命教育效果,帮助残疾学生创造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而实现他们获得身心健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10,(01):35-38.

生命意义研究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值观;生命教育;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84-04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漠视生命、扭曲生命值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上世纪就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现已达到成熟阶段,而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未系统全面地展开。本文在与国外及港台地区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的同时,试对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的生命值观

关于生命值观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者持一致观点,认为生命值观是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但对生命值观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还未达成一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范畴的,如生命值观是人们对生命和生命值、目的、意义的看法,以及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实现生命值所持的基本观念…。另一类属于心理学范畴,国内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心理学范畴的定义。具体来看,生命值观是指个体对有关生命及生命值、生命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以测验法为主,其中除少数学者采用了造句的投射测验法之外,大部分研究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相比而言。国外学者重视采用访谈法获得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资料的个案研究,如日本鹤田一郎发表了自杀未遂专门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生命值的个案报告。关于生命值观这一概念,采用访谈法和个案法能获得更深层、更丰富的研究结果。虽有部分国内学者提及在问卷编制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和个案法,但缺乏详细研究过程的分析资料。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恰当利用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二)研究内容

国内学者在大学生生命值观研究上采用了维度不同和内容相异的调查问卷。综述来看有6类问卷,具体包括:(1)对死亡的态度、对自杀的看法和生命的意义三个研究维度;(2)存在值、目标值和规则值三个值取向维度;(3)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和对安乐死的态度五个研究维度;(4)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对生命的看法、对死的态度、为谁而生、为谁而死、生的最大追求等方面15个问题:(5)生命存在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幸福意识、生命漠视行为认知、生命值提升、学校生命教育认同等方面25个问题;(6)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身心健康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对其他生命的态度、人生值与意义等方面27个问题。问卷的内容较为丰富,构成差异性较大,信、效度值得商榷,结果横向比较力较弱,大多是对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调查。少有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取样范围

目前我国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的取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学者在云南贫困地区、西南地区、四川5•12震区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取样范围仍未覆盖全国,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区域。如东北和西部地区仍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人们具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差异性会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不同的生命值观。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地域性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为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

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取向,本文也将从这四个维度阐述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类型

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总体上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具体分型上不同学者略有差异。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拼搏进取、悲观与困惑、狭隘的生命值观四种类型。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另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拼搏进取、悲观困惑、消极宿命、狭隘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别从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四个维度概括出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1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好,生命存在意识强烈。与岛山平三对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大学生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度不高。有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在性别、文理科和地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女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文科生,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高于非贫困地区大学生,这些研究成果为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提供了实证参考依据,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加强大学生对他人生命及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同时要注意对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2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

国内关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杀有基本正确的认识,但对死亡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一年级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得分最高,但各年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

与国内以死亡态度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单一研究相比,国外及港台地区还开展了大量关于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评方法及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方式及成效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日本大石和男研究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石田顺子等研究发现性格、宗教、是否有通过读书和电影鉴赏考虑过死亡的经历等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有影响,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死亡回避”强于其他年级,台湾Huei-LihHwang等研究评了生死学课程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生死态度的影响,发现在接受了13周形式多样的生死学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生命意义有明显正向改变,且与他人的互动分享及个人的反思有利于促进这种正向改变。我国今后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深化研究内容,为开展积极有效的生死教育提供依据。

3 大学生的生活目标

国际上有很多关于生活目标的研究,Harlow等研究发现是否有生活目标与个人的抑郁和低自尊直系统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生命意义研究篇9

关键词:革命理论;研究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28-02

革命是20世纪的主流话语。罗莎・卢森堡作为德国社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她承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基于其所处的革命时代,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论争中,在同列宁在建党、民主与政治自由等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论辩中,提出了关于资本积累与崩溃思想,关于革命与暴力问题、政党问题、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民主、工人运动自发性等在时代的思想语境中具有原创性的革命见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上述与卢森堡革命理论相关问题的阐释与论述。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际学术界在经历了斯大林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压制的影响之后,对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研究的复兴,大致经历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是国际上“重新发现”卢森堡时期,主要关注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理论的一致性;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学术界对卢森堡的关注,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内部论争,更多是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理论的差异上发掘卢森堡思想的当代性,而这些差异恰好为揭示卢森堡的革命观的独特性提供有益思考。综合90年代前后的论争,目前国外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卢森堡的经济理论的研究。第一,注重文本思想的比较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保尔・泽瑞姆卡在《后期马克思与卢森堡: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一文中,对《资本积累论》和《资本论》之间的思想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马克思资本积累概念中的矛盾与资本再生产图式中的问题,指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图示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荷兰学者米歇尔・R.科瑞克论证指出,由于卢森堡的介入,再生产图式才成为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奠基石。第二,注重探讨卢森堡经济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肯定了卢森堡通过资本积累理论对经济帝国主义及其对不发达社会的破坏性影响的论述[1]。沃勒斯坦等学者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置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中,阐明资本积累机制与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关系[2]。

二是对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研究。卢森堡的政治理论――阶级、行动、自发性和民主概念等与她的解放与自由理念是相关联的。一方面,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肯定了卢森堡所赞赏的1905年俄国革命中工人议事会议的那种自发共和精神;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指明了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革命理论的关联;美国政治社会学教授基歇特和西德教授维森泽尔则探讨群众行动与政党组织的关系,揭示自发性原则蕴含的革命辩证法。另一方面,德国学者奥图卡・鲁本重新考证、核实卢森堡有关政党问题的研究资料,认为卢森堡与列宁的组织观念的差异,源自她与列宁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基本分歧[3]。西班牙学者埃斯特里拉・雷卡多则探讨卢森堡解放哲学的贡献及其对女性解放运动意义。

三是对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研究。在理论层面,印度学者苏班拉尔・达塔・古普塔等人指出卢森堡社会主义观的革命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基础。米歇尔・罗威探讨卢森堡革命思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与客观可能性的关系[4]。在实践层面,日本学者加藤哲郎探寻社会主义与组织原理,高扬卢森堡的“组织模式”,质疑苏俄集权社会主义模式。伊藤成彦以考证民族自治与人民自治问题为视角,探讨民族自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明卢森堡的民族自治观――民族自决权不是抽象的,不能通过集权制的国家形式实现,而只能以人民自决的权利为基础,与她对帝国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解的一致性[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卢森堡的革命理论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中国学术界对罗莎・卢森堡的思想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十年“”的经验教训,当时学术界关注的主要是卢森堡对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问题的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编译局曾于1994年和2004年举办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哲学院曾于2006年举办“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随着对卢森堡思想的研究由政治到经济、文化的日渐拓展,国内相关的学术著述逐渐问世。

目前国内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卢森堡的政治理论中民主观的研究。第一是关于党内民主思想,贾淑品在《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一文中认为,卢森堡的建党思想中关于民主的见解阐明了民主的真谛。而学者周尚文和江乃兵在《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观》一文中则认为,卢森堡的民主思想――“自我集中制”本身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着许多不足,原因是卢森堡远离俄国革命实践,对俄国革命形势和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她对列宁的批评亦有许多不实之处。第二是关于卢森堡民主思想的定位及其影响问题。金寿铁教授在《罗莎・卢森堡论民主与社会主义》一文中,将卢森堡看作“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重新发现和确认卢森堡思想与马克思民主理想的深刻联系。张光明教授在《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和不足》一文中,通过对其民主思想的探讨,指出卢森堡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传统――自治社会主义传统的典范。

二是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与资本主义的命运的研究。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对其资本积累与对帝国主义、进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全球化趋势做了较为深刻的阐释。何萍教授立足哲学的宏观视野,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发掘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理论价值,认为卢森堡以资本积累为基础说明了帝国主义时代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指出了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中方法论层面――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论贡献和不足。另外,还有学者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阐释卢森堡的帝国主义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是卢森堡革命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研究。卢森堡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她的革命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受到国内学者关注。学者李佃来认为,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革命道路的历史思考。陈学明教授在《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兼评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一文中,以卢森堡与卢卡奇思想的承继关系为例,探讨卢森堡的总体性革命观的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对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周凡研究员则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论拉克劳与莫菲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一文中,由对卢森堡的自发性原则的探讨出发,阐明卢森堡的革命理论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界已对卢森堡的思想理论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国外对卢森堡革命思想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相对薄弱。国内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主要是注重对卢森堡的著述的个别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究卢森堡思想的原处话语语境,研究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独特性奠定基础。如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中总体性方法是探讨革命观的方法论支撑;自发性原则是探讨革命观的一个独特向度;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卢森堡和列宁之间的分歧的探讨,构成对革命反思的重要内容。但是,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究,诸如,如何认识科亨提出的卢森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里的分娩式论题的错误的克服?如何认识麦克莱兰所指出的:遭到列宁主义连续密集批判的卢森堡的自动崩溃论和自发性原则的宿命论客观主义倾向?进而如何理解和把握卢森堡的整体性的革命理论?等等。由此,可以认为,目前的研究尚缺乏对卢森堡的整体性革命思想的理论逻辑的全面阐释。因而,在比较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仍有必要将卢森堡思想放回历史背景之中,展开对卢森堡的整体性革命理论的深入探究。

三、结语

在比较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卢森堡思想放回历史背景之中,重温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研究卢森堡的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思想中带有原创性的革命见解,不仅可以借此厘清卢森堡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的承继关系,而且可以厘清第二国际理论家――卢森堡与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宁的革命观之间的分化、冲突的逻辑脉络,进而审理、呈示卢森堡革命观的独特性,辨明卢森堡的革命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解。而且,由于卢森堡探寻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不仅是她所处时代的争议主题,也是当代国际共运面临的实践难题。因此,研究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揭示其革命观的整体结构,以及她对社会主义革命所持的辩证总体观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为探索资本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

[2]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0.

[3]奥图卡・鲁本.罗莎・卢森堡对列宁“社会主义运动中实行党的极端中央集权”观念的批判[J].河北学刊,2006,(3).

生命意义研究篇10

[关键词]精神信仰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精神信仰是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核心价值原则[1]。目前信仰的心理学研究,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且大部分实证性研究是关于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信仰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2]。田丽丽等研究指出,精神信仰各维度对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学生在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的所有构成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3]。宋兴川等的研究也表明,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关系[4]。myers(2000)认为是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2]。这些研究均表明,个体的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个体的毕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法,选取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共508名进行测查,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82份。有关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

该问卷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民众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问卷分3个一级因子,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9个次级因子,和神灵崇拜,民族主义、政治信仰和国家主义,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家族崇拜和家庭主义。问卷共有39题,采用5级计分。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1,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643。.

2.幸福感指数量表

该量表由Campell编制,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5]。量表分两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后者由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4,分半信度为0.834。

(三)研究过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统一指导语,由研究者担任主试。

运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精神信仰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

表2,表明大学生在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信仰程度上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九个二级因子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

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根据所有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总分绘制直方图,见图1。从图上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891,以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数为标准,得分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281人,占总人数的58.2%.因此,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二)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精神信仰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从表6-1可以看出,精神信仰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社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

从表6-2可以看出,精神信仰二级因子中,神灵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民族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政治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国家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金钱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负相关;生命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

2.大学生精神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精神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分别以精神信仰的一级和二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1,7-2。

表7-1表明,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社会信仰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

表7-2表明,、政治信仰、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政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

四、讨论

(一)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特点

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信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实用、超自然信仰,这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并不笃信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在遵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也很注重实际。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多年来的思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生活的真正主宰者。这与国内学者田丽丽等(2005)的研究相一致。二级因子,由高到低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生命极其珍视,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而学习成绩并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使得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对生命的信仰程度上升到信仰系统的核心地位。而家庭主义与政治信仰在信仰系统中处于同等地位,这可能与当代父母对家庭教育日益重视有关,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孩子沟通,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关系良好,大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金钱崇拜处于末尾,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一般都来源于父母,他们还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小。总的来说,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信仰状况。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报告了中等偏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这说明大学生对其目前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这与国内金盛华等人(2002)[6]、王极盛等人(2003)[7]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是基本相一致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支持。此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核心型家庭结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重心。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心理支持。

(二)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超自然信仰和它的构成因子神灵崇拜均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均较低;社会信仰和它的三个构成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构成维度的相关较高,这说明社会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另外实用信仰的构成因子金钱崇拜和生命崇拜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超自然信仰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即超自然信仰程度越高,大学生体验的负性情感体验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本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超自然信仰的人相信异己力量的伟大,这使得大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么求助神灵,要么自责以往的罪过,使问题不能真正得到解决。而他们逆来顺受,幻想死后的来世有好的报应,因此体会到的负性情感较多,主观幸福感低。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社会信仰程度越高,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越有社会信仰的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越充满信心,对政治越抱有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间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他们对国家民族、政治的期望的满足使得他们体验到极大的幸福感。

在精神信仰的二级因子中,本研究表明对情感指数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这可能与宗教的教义有关。有的人把现实的苦难当成前世的报应,认为人生活在世上就是要遭受困苦,带着这样一种心态,他们总是以消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事情,故体验的消极情感也较多。金钱崇拜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即对金钱崇拜度越高的大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较多,主观幸福感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较强金钱崇拜的大学生容易用金钱来衡量和评价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而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仍处于对父母的依附状态,所以,当其高度追求金钱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失望和不满等消极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辐射到其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其主观幸福感偏低。国家主义对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对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政治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三类信仰均为社会信仰的二级信仰因子,这进一步说明社会信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田丽丽等(2005)的研究也表明,国家民族信仰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8]。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因为热爱生命的人一般都认为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带着这样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大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他们体会到的消极情感比较少,主观幸福感也较高。

五、结论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呈现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的特点。在九个信仰维度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

(2)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偏上水平。

(3)精神信仰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社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精神信仰二级因子中,神灵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民族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政治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国家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金钱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负相关;生命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在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社会信仰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相作用。在精神信仰的二级因子中,、政治信仰、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政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31-42.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106;66.

[3]田丽丽,金盛华.中学生精神信仰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5(3):49.

[4]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4,10(4):3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G].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83.

[6]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9.

[7]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