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十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十篇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11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2]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eB/oL].中国网.2006.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2004(6).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2005(10).

3、凌岚,王少平,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6).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3

一、计划用水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意义认识不足,总认为用水也搞计划没有必要;申报节约用水计划时,有些单位宽打宽用,用水量尚不能够落实;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是與用水定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没有量水设备与测试手段,难以分析确切的用水定额。同时,有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和冷却的需要,冬季用水与夏季用水相差较大,其用水定额不一;绝大部分企事业,在填报年度节约用水计划时,就按照取水许可证的取水量,分摊到各月中,应付了事,说明不了用水的高峰期。因此,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势在必行。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的增长的需要,是缓解该市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二、计划用水指标与节水措施的分析 

1、计划用水指标。计划用水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计划目标数值定量的具体化,要有可靠的原始记录和监测数据。计划用水指标有总指标和分指标,还可以分解到基层用水部门,以利于检查和考核。工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主要有:用水量(指取新水量),包括生产用水,辅助生产用水(包括机修、锅炉、运输、厂内基建等用水)和附属生产用水(包括科室、绿化、食堂、厂内浴室、厕所等用水)。用水定额,包括单位产品新水量,单位产值新水量,内部职工生活日新水量。重复利用率,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数值。冷却水循环率。排水率。这几项指标中,可将用水量,即取新水量作为节约用水计划指标,当然,还要参考用水定额是否先进和重复利用率的高低。从当前情况分析,此项指标可以基本上反映出工业企业生产的用水水平和用水管理水平,可以满足对水资源实行宏观调控和水资源再分配的基本要求。对于那些不能定量或者不能确切定量的指标,则应纳入宏观调控管理。例如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城市中的公共事业用水等,必须在宏观调控计划中,根据水资源量的多少,予以充分的考虑。 

2、节约用水的主要措施。节约用水的措施有很多,过去的开源为主、提倡节水措施以及当前的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的措施,都曾在特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下就中水回用的节水措施进行分析: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是污水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行分质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大力推广中水的使用是城市节水的重要内容。只有很好的应用中水工程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起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的作用,才能够显示出其经济效益,使中水建设投资和运行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城市生活用水的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要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必须挖掘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水中的应用。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按其机理可分为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其中,生物化学法水量负荷变化适应性小、间断运行适应较差、产生臭气味多、污泥量多、装置密封性差、运行管理较复杂。物理化学法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差、动力消耗较大、基建投资较大、水量负荷变化适应能力较大、间断运行适应能力一般、产生臭气味较多。而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则通过膜分离技术大大提高了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具有生化效率高、水量负荷变化适应性好、出水水质好且稳定、占地面积小、排泥周期长、装置密封性好、易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经工艺比较,采用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后的水可符合建筑中水回用标准、杂用水水质标准、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 

三、节约用水计划制定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1、节约用水计划制定原则。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它是个社会问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它又是个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制定节约用水计划,即把用水纳入计划管理之中,不单纯是个水资源利用问题。在满足人类生活用水需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还必须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一个人类生存的良好水环境。制定节约用水计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供定需,在用水次序上,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用水定额;编制年度节约用水计划应以产品产量为依据;节约用水计划指标应依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前提;节约用水计划管理应与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计划上把用水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水是动态资源,根据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修订其节约用水计划。 

2、节约用水计划制定的注意事项。主要表现为:(1)制定节约用水计划需要注意水资源是动态资源、年际变化大以及年内时空分布不均的事项。这是水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独具特点。供水的不均匀性,给我们制定年度节约用水计划带来很大困难。自然因素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前的供水工程条件和技术水平,还很难做到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运用。因此,必须根据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对节约用水计划做出合理的调整。(2)制定节约用水计划需要注意水资源以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形式存在,而用水既有地下水,也有地表水等事项。从水资源统一调度运用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地表水,不用或者少用地下水。如何在年度节约用水计划中体现出充分利用地表水这不仅是水资源统一调度运用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同时,还有污水资源化问题,对于那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应当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以减少优质水的总消耗量。要研究具体的政策,利于地表水和经处理后的污水的充分利用体现在节约用水计划之中。(3)制定节约用水计划需要注意水应与生产发展计划相协调、相适应,以保证生产发展对水需求的事项。节约用水计划不同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可以把一切潜力都计划进去,然而节约用水计划则不然。制定节约用水计划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绝不能把全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安排殆尽。临时性用水和季节性的生产用水,在制定节约用水计划时,应予以充分的考虑。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留有充分余地,以利于节约用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及工业发展,对于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为了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节约用水计划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宋绯.浅议如何实现农业高效节约用水[J].农民致富之友,2016(17)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4

【关键字】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规律就是自我循环的规律,包括进化、生成、演化、进化等等几个过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但是在自然界生活的所有生物中,人类也是最破坏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生物。这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实行了毁灭性的报复。那么人类就必须意识到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生存和发展,否则多年以后,自然界会让人类付出毁灭这一惨重的代价。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它的可以使用的资源就是有限的,人类要想在这个地球上长长久久的生存下去,必须找到新的资源或者对现在可以使用的资源进行循环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因此必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的根本点就是在掌握大自然的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做出顺应这一规律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目的就在于让人类和大自然相处的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县级市范围内发展的一种经济。它以县城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以乡镇为联系各个经济发展点的纽带,以农村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主要是经营乡镇企业和开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建设目标,以图达到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城市乡村融为一体,各种不同的经济组成部分和不同的产业共同构建的一个整体交织的区域经济目标。

县域经济看似实力不强,发展的效益不高,但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增长与我国的城市化、信息化、人力资本市场、工业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相邻的县城存在着空间的依赖性,要想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要想实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必须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整个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难点和重点,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为重点建设工程是明智之举,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因此在发展这么重要的县域经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汲取以前的历史教训,采取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样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才可能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体现,才有可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一点点应该做的事。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循环经济的发展核心就在于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它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可以得到多次的可持续使用循环使用,转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数量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先进的、发达的、有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质量型的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相辅相成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的课循环发展。因此,在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手段。

做好长期的规划目标,引导经济发展中的节约

资源的节约使用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件必须长期坚持、全民参与的大事。当然,带头的引领人应该是政府机构。因此各级政府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做好各自的任务分配,把资源节约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做好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规划,号召全民参与资源节约这件事情中来,政府做好表率工作,同时注意宣传,保证人民能够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按照政府规划的步骤来,一步一步慢慢的的资源节约深入到群众的心目中,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并长期坚持,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重点抓好各个环节的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想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我们必须在资源开采、运输、分配、使用、回收、再生产等等的各个环节中做好把关工作,完善各个环节的技术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保证资源可以再次的循环使用。在建设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这一点。注意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等各个环节中的工作,保证农产品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被浪费,对于使用过的农产品,在回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回收工艺的提高,尽可能的提高资源的回收率,以便再次循环使用。要积极的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间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在消费环节,更要积极引导公众的消费理念,提倡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适度的生活消费模式,节约资源。

积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资源价格运作模式来看,资源的价格一直反映的是资源的开发成本,而没有包括资源的安全生产成本、资源开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这种模式导致我们不能意识到资源的稀缺度,从而导致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意识不到现在消费的资源的可贵性,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费。因此,必须完善资源的价格运转模式和机制,激励公众合理消费,保护不可再生或再生时间长的资源。应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应推进税制改革,制定并实施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建设节能建筑以及降低能耗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税收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

4、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节约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人之所以有很强的节约环保意识,政府宣传在其中功不可没。我国也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的相关知识,加强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意识,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做到绿色消费,优先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物品,使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为我国从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点,在于立足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指导从各个层面上全方位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福明卿松陈旻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2-09-01期刊

[2]刘婧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学位论文]200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陈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云安县为例[学位论文]2008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

[4]郑召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2005-09-01中国会议

[5]邢化峰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涡阳生态示范县发展循环经济引发的设想和建议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7-12-18中国会议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5

势在必行

尽管资源节约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优先战略,但我国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农村空闲住它用地达lo%~15%。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

为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专门规章,从用地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以规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亮点呈现

《规定》指出,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从长远来看,节地评价制度、节地模式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关键,就是如何在土地资源利用和配置上降耗增效。《规定》从规模引导到监管考评等多方面形成了系统性配套措施,势必对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规定》中明确指出,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在政府出让土地的过程中,要求必须通过有偿方式来配置,同时要求按照实际的土地出让金数额付款,禁止抵扣或变相减免,此举主要是约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土地出让行为,增加土地的市场交易成本,从而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规定》首次明确了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的法律责任,约束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首次从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方面,规定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参与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方式,使其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有所作为又不胡作为,能有效保障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全民参与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 节约型校园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9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展,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我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0余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国家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笔者拟就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部门进行论述。学院后勤处作为负责包括现代技术服务、后勤管理服务、校舍管理服务、生活后勤服务、基本建设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服务部门,承担着学校基建建设、环境布置、卫生打扫、水电维修、校舍维护,桌椅门窗维修、伙食供应、供水供电、校园安全、医疗保健、车辆安全、物品采购及供应、宿舍管理、绿化管理、树木治虫等多方面的工作,事无巨细但资源占有和经费使用在整个学校的资源配额中所占比例又极大。因而强化后勤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对于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创建节约型后勤的必要性

1.后勤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后勤工作的价值取向。我们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宗旨,因此,以人为本,必须把“师生至上”的原则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师生的满意度是衡量后勤工作的重要标准,没有师生的支持,后勤工作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同时,与社会其他后勤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的后勤还具有育人的属性,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管理的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体现高尚的品质、敬业的精神、和蔼的态度,使被管理者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就是后勤发展的需求。

2.具有潜力。对后勤部门来说,主要还是要倡导节约型后勤建设,因为后勤部门是能源消耗较多的部门,据不完全统计,后勤基建费用占学校支出费用的70%以上,只要厉行节约。就是节能降耗最有潜力的部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院校的经费压力,提高办学效益,为高职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具体体现。后勤保障是构建节约型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条件,高职院校后勤职工担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后勤工作者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约的举措,使广大学生深受教育,增强了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由此可见。后勤工作时时处处贯彻节约意识,可以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增强学生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责任感。同时,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鼓励节约、反对浪费,可以让学生在制度约束下,减少浪费行为,形成节约意识,产生节约行为,养成节约习惯。

4.迫切需要。由于高职院校后勤涉及到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较广,是名副其实的资源消耗大户。所以要想为师生提供舒适、幽雅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大环境,必须依靠大量资金的有利支持。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普遍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后勤部门要想从学校得到无限多的经费支持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必须立足于自我发展,通过厉行节约达到出效益、出成绩的目的。在资源消耗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任何领域的浪费行为积累起来,都会变成一个惊人的数量。高职院校应该整合一切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创建节约型管理模式的措施

1.如何创建,怎么创建,不是一句话,不是空口号,具体的工作就是让后勤处实行节流,实施精细化管理,减少对水、电和其他能源的消耗;培养节俭习惯,提高办学效益,这是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高职院校后勤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节约型高职院校后勤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漏洞,还必须建立包括节约型领导班子、节约型财务、节约型后勤、节约型资产管理、节约型校区建设、节约型会议、节约型制度和节约型教学调度与安排等节约型体系,建立起“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错、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的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过程的监控。使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程序化、制度化。笔者认为,创建节约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措施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教育,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采用多种形式,介绍、宣传有关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合理安排各类投资,合理使用各类经费,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努力降低后勤部门运行成本。领导干部应带头厉行节约,倡导节约自律行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一分电话费的良好习惯,私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倡导健康消费。树立节约发展的新理念。

(2)精打细算,大力推进后勤管理的集约化。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后勤管理的节约性体现在工作中要形成“精打细算”的工作制度与特色。在学校的后勤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应该被忽略或忽视,如环境布置、水电维修、校舍维护、伙食供应、医疗保健、物品采购及供应、树木治虫等等,特别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当前应按照专门化、集约化的原则,重点对办公场所、车辆资产、办公和生活设施等进行整合,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后勤资产使用效益。

(3)扎实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再细的计划如果不行动,计划也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应制定好详实可行的计划,还要有所行动,多办事,办实事。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学生宿舍安装节能节水装置。同时,要下决心将陈旧的、漏水漏电的设施进行换新,避免这种“隐形的”浪费。“实”体现在管理上,要做好对实施者工作成绩的记录。后勤工作的服务性和保障性很强,还必须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如对校产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要求,卫生保洁的流程和细节要求,食堂食品卫生把关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流程,水、电工的工作流程等等。工作的细致要通过工作流程得以体现,也给督促、检查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师生办好实事、多办实

事。

(4)借鉴经验,完善节约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切实可行的节约规章,从制度上消除耗能盲区,并使之逐步完善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度必须涵盖学校后勤管理全过程,为学校后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坚实的保障。高职院校要对学校能源消费的“合理需求”进行分析,不仅要学习先进的耗能理念、方法,而且要了解哪些耗能是不必要的,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完善领导决策程序,重视决策、执行、监控和反馈四个环节,从根本上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质量。

2.后勤文化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体系中涉及软件系统的部分,是运行管理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指导观念、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总和。加强后勤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励职工爱岗敬业。不断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将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以师生之满意作为永恒追求,自觉增强服务育人意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提升后勤员工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后勤工作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后勤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竞争,而服务和管理的主体是人。高职院校后勤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优劣。因此,后勤组织要注重凝炼和弘扬职业精神,通过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培育,加上良好的事业文化的引领,进一步提升后勤员工的人文素质。

(2)创新后勤文化的建设体制。后勤文化建设必须了解后勤职工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后勤员工文化活动的新模式,促使员工在后勤文化建设上参与、献策、出力、共融,满足后勤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使后勤文化建设更加适应新形势,更加贴近员工的思想实际。

(3)倡导和谐的节约型后勤文化。后勤组织要努力创设一种使全体员工与学校同成长、共发展的氛围。通过遵循“以人为本”理念,达到大家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去实现高校后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现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建设节约型高职后勤过程中,不仅要从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还必须体现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现,后勤员工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主,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技能,这样才能稳步实践节约型后勤建设,为构建节约型和谐校园做贡献。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切实认真关心后勤职工的学习、工作和待遇。在高职院校中,往往每年的职称评定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认可,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授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追求并体现人生价值,而后勤工作繁杂琐碎或不为人知,或不为愿为,其价值、其绩效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在学校中往往对后勤人员不够重视,待遇低下。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广大师生都认识到后勤工作者的重要性与奉献性,让人感觉后勤工作的崇高、光荣。其次,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时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责任,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提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激发他们为教学实习实训服务育人的热情,克服和消除在学校低人一等的现象。总之。在创建节约型后勤部门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人文关怀,通过对人员进行人性管理来激发人的潜能。也只有在感情上尊重后勤职工们,信任他们和理解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实施目标激励、岗位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以此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发挥其潜能,促进专业成长,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观念上:努力营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提升和深化,是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充实。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切实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反对和限制浪费性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第一,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措施,严肃处理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在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依法管理环境、自觉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想观念;第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的生态意识教育;第三,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机制;第四,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推动群众生态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行为规范,提高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第六,充分利用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扩大生态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培养和引导群众的生态价值取向。

二、战略上:实施战略环评。战略环评是指作用于战略实施全过程(政策―计划―规划―项目)的新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它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从制度体系上看,我们过去只注重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但建设项目只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所以建设项目环评也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也不能指导政策或规划的发展方向,更不能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宏观影响、间接影响。因此必须实施战略环评。第一,把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切入点。战略环评分为法规、政策、规划环评,由于我国环评法中只规定了规划环评,因此只能将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与综合决策的落脚点,推进规划环评就是推进战略环评。第二,把战略环纳入宏观经济决策程序。这样才能打破部门与地区界限,解决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相关政策整合起来,创建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三、政策上: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要鼓励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对各种资源的回收利用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限制资源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惩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和改进生态管理,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建立全面反映经济与环保共赢情况的核算体系,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将环境资源消耗纳入总成本核算管理。二是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但我们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要及时扭转这一格局,就必须加紧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减排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第一,严格执行《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分别针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制定量化的考核办法和具体的奖惩措施。第二,严格执行《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并在加强能耗各项指标统计的同时,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测,确保各项能耗指标的真实、准确。第三,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与考核三个办法,明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的具体核算方法,排放量的监测方式以及对省级政府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情况的考核办法。第四,责成有关部门把每年节能情况、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没有完成任务的要作出说明,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把节能考核的情况和最后的结果,转给干部主管部门和各级国资委,把它作为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对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的领导人,要取消当年评先选优的资格,同时对这个地区和这个企业要上的高耗能项目,或者是污染比较大的项目要停止审批。三是实行区域限批政策和扩大区域限批范围。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从2007年1月环保总局及其前身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以来,虽然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同期下降0.88%,首次出现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比2006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但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必须继续强化和扩大区域限批的办法,使区域限批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环境违法现象严重,以及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方和企业集团,暂停该地区或集团新增污染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客观要求协调关系保障措施建议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控制好人口总量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9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指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循环经济试点力度,努力提高生产活动的循环化、生态化水平。要提高全民族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要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培育节能服务体系。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堵塞能源资源浪费漏洞。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节约;时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大国长期走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发展之路很难长久。如果不及时解决该问题,则难以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局面。因此,国家提出“节约型发展”是非常及时和恰当的。

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从节约用油、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木材、节约用地等方面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方法。这些提议都很具有针对性,也很有价值。但是,在实际中我们接触到的需要节约的问题就是“节约”的全部内涵吗?不难发现,这些事例都聚焦在物质资源的“节约”上,在经济学中这部分财富属于稀缺的经济资源,仅仅节约有形的物质财富不能达到我们所倡导的节约的目的。

1时间的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

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即生产者为取得物质财富而耗费的劳动时间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劳动。劳动时间始终是财富的价值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它包括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同时,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它包括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单位产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节约。形成商品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包括物化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时间两部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在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的减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单位商品上既表现为活劳动的节约,又表现为物化劳动的节约。

活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通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把科学技术与高效率的生产设备投入生产过程而实现的。活劳动的节约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体力、脑力得到充分地合理地使用。物化劳动的节约包括:一是固定资本价值的转移,固定资本如机器设备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包括由于在生产中被使用造成实物形态上的磨损和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机器设备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及出现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机器设备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相对贬值;二是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浪费减少如能耗降低等。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是节约劳动时间。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了生产力。”从人类社会发展中不难看出时间节约规律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的劳动时间越来越短,有些阶层甚至可以完全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现在,我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八小时,一星期只需要工作五天就可以过上比祖先好上几百上千倍的生活。虽然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了,生活却越来越好了,为什么呢?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下生产一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的平均劳动时间减少了。在市场竞争中一个生产者要想获得比别人多的利润就必须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下功夫,他就要努力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它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他的生产也就是高效益的。

2符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路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节约”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操作。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所以真正的“节约”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节约”!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是指“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概念里有四个限定因素:

(1)“环境得到保护”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到的,也就是建立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即我们前面讲的自然资源或固定资产的节约;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多。也可以将之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从“三高一低”(高成本、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向“三低一高”(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

(3)“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标准质量是指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达到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正常程度。即产品的质量要合乎国家相关标准。

(4)“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以生产过程为例,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不仅包括资源的占用与耗费,也包括劳动力、劳动时间的占用与耗费。

3节约的实践选择

3.1“节约”之路,创新先行

创新即是科技创新之意。因为不论是资源的节约还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归根结底来源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的附加值越高企业的利润也水涨船高。科技创新是企业利润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不但以越来越少的原材料耗费来生产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带来自然资源的节约;同时科技创新也会带来人力资本的节约,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人的解放,使人从简单体力劳动中越来越多的解放出来。科技创新能数倍的创造新价值这些新价值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效果还很不理想。因此要改革这一局面,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固步自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评审机制勇于采用实践检验的方法,不削足适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做到后继有人。总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节约才能够达到国务院要求的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理念和模式。

3.2优化产业结构,消除产业同构

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是社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另一表现,这一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地区间的产业布局的同构现象。据测算,我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产业同构是同一行业内进入企业过多,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严重浪费了有限、稀缺的资源。据统计,全国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半数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几。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30%―60%;棉纺、手表、自行车、啤酒等行业约有1/3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等等。产业同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因为首先它会使市场供给大大超过市场有效需求,这部分超出需求的供给会形成企业库存,严重的会使企业倒闭;其次它也使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易于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改善生产力布局,打破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发展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各个地区能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使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主要从各地的地方特性来着手,如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东中部地区可以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可凭借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做到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不可忽视科技创新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

这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不但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打击假冒伪劣对于节约有限资源、规范市场健康竞争的良好秩序意义重大。政府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从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各环节进行打击和治理。提高政府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效率和公正性,提高管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促进产品质量监管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坚决消除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的生存空间,节约耗费在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使这些资源和劳动更好的配置到经济效益高的其他产业部门。当然节约措施还包括宏观的如政府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微观的如加强企业管理等,总之节约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学模.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本体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程启智.我国市场中的造假现象及政府管制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

[4]王素平,候华丽.我国能源节约的潜力和对策探究[J].能源与环境,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