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细胞分析十篇生物细胞分析十篇

生物细胞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07

生物细胞分析篇1

1.1细胞活力测定

采用trypanblue拒染试验检测冻存前及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将待检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取细胞悬液与04%台盼蓝溶液以9∶1混合均匀(使台盼蓝溶液终浓度为004%),3min后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镜下观察可见健康活细胞胞体完整、细胞透明、不着色,凡着色呈蓝色者均为死细胞。计数1000个细胞,计算细胞活率。

1.2生长曲线绘制

向24孔培养板每孔内接种1mL密度约为1×104个/mL细胞,从接种之日算起,每隔24h计数2个孔内的细胞密度,算出平均值,连续测定12d,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胞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3细胞染色体分析

选取第4代生长良好的新生昆明犬成纤维细胞,按照常规方法[9]进行染色体制片,Gimesa染色后选择染色体分散与形态良好的分裂相在油镜下观察拍照,作核型图,对50~100个分裂中期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新生昆明犬耳缘皮肤组织经胶原酶分离培养3~4d后,镜下观察可见有少数细胞沿组织块边缘慢慢贴壁伸展,细胞形状不规则,且其组织块的生长晕形成时间较长。经8~10d培养才出现大量成片生长的优势细胞,此时观察细胞的形态呈长梭形、多角形或扁平星形,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后再经3~4d细胞生长至汇合,并长满整个细胞培养瓶表面(图1a),此时可进行传代和冻存。传代后的细胞生长旺盛,在形态上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经2~3d即可长至近100%汇合,此时细胞呈放射状或涡旋状走势(图1B)。待传代时,加入消化液后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回缩,呈圆形(图1C)。

2.2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

耳部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率分别为933%,908%(图2)。冻存前与复苏后的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条件适宜,且冻存和复苏的过程对细胞活力状况损害较小。

2.3生长曲线

根据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接种于24孔板连续培养12d的细胞计数情况,绘制出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图3)。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即经过了潜伏生长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以及衰亡期。其表现为1~2d的潜伏生长期细胞总数基本保持不变,从第3天起,细胞数量开始增加,3~8d左右细胞明显地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数量快速增长,第8~9天,细胞由于缺乏足够生长空间而增长放缓,开始进入平台期。第9天后,由于细胞数量的急剧增加、生长空间的极大限制,经过短暂的平台期后,细胞发生接触抑制快速进入衰亡期,细胞生长几乎停止,随后细胞逐渐脱落死亡,此时镜下可见有大量凋亡细胞漂浮。由生长曲线上的数据分析,耳部成纤维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2h。

2.4核型观察分析

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与核型分析如图4所示:染色体数目2n=78(XX)。计数80个4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总数2n=78的细胞数约占总细胞数的90%,达到了建立细胞系75%~80%的要求,说明所建细胞系为稳定的二倍体细胞系。39对染色体中有38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长度逐渐递减;性染色体X,Y均为中央着丝粒(m),X染色体的长度最大。

3讨论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建立了比格犬胎儿成纤维细胞系[10]、德国牧羊犬耳部和腹部成纤维细胞系[11]及杂交犬皮肤成纤维细胞系[12]等,但利用犬类的这些细胞遗传资源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如医疗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体细胞克隆等)还十分欠缺。在国外,已有较多使用所建立的犬胎儿或成体成纤维细胞系进行体细胞核移植(SCnt)的研究[13-16]。值得注意的是,在警用工作犬领域,7头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警犬于2007年底在韩国诞生[17],2009年韩国克隆专家根据美国911英雄警犬“特拉克”的遗传信息,再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5头牧羊犬(http://wwwcnwnewscom/html/tech/cnkpzs/20090621/122171html)。Lee等[18]将曾服役于韩国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署(nema)具有6年全球救援经验的退役搜救犬进行克隆,最终获得2头克隆犬。这些克隆后代中大多数工作犬已服役并具备与父辈同样卓越的工作性能。同时,oH等[19]的研究也表明,利用SCnt技术将能使一头优秀的检验检疫犬复制出一群同样优秀的检验检疫犬。体细胞克隆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克隆出生的动物与供体细胞来源的动物具有几乎100%相同的基因,即能完全保持亲代优异的先天特质。要成为一只优秀的警犬,就必须要具备高智商、敏锐的嗅觉、良好的亲和能力等警犬所必备的各种特质。按照传统的警犬繁育方式,培育出一头优秀警犬至少需要3~4年时间,花费约10万元,期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培训的优秀率低,不超过12%;而要培养出一头功勋级的警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最少需数10人,4~5年时间,约50万元的费用,且培养出一头功勋级警犬的效率很低,约8‰。而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可以批量复制优秀、功勋级的警犬,可以大大降低培育成本,提高培养功勋警犬的培育效率。因此,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警犬繁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供体细胞的来源和体细胞分离培养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建立了新生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在动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中,分离组织可以取自胎儿、新生幼仔及成体动物[20-22]。其中,胎儿取材不仅难度大、成本高,且对优良品种的保存也十分不利。相反地,新生幼仔或成体动物耳部、腹部及腹股沟等部位皮肤组织的取材则显得十分便捷,且不影响动物的健康成长。本试验取材自新生昆明犬耳缘皮肤组织(<1cm2),对于新生仔犬,其伤口愈合快、皮肤组织修复能力强,应激性小且容易护理。另外,新生幼犬较成犬组织分化程度低,其成纤维细胞理论上应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易培养及适于进行相关基因操作研究。本试验所建立的新生昆明犬耳部成纤维细胞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如细胞呈梭形或星形,当生长至汇合时细胞会平行排列,呈涡旋状和放射状生长。其冻存前和复苏后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复苏后增殖快、生命力旺盛,且形态未发生变化。这表明冻存和复苏过程中的各项条件对细胞活力影响较小,试验中采用的冻存和复苏的方法是可行的。

生物细胞分析篇2

一、合理辨别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形及染色体行为

要想合理辨别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形及染色体的行为,第一,需要了解动植物细胞器的中心体.第二,明确动物细胞分裂的后末期现象及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由中央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并向周围进行扩展,促使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第三,合理绘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像,首先,正确画染色置,确保着丝点靠近两级.其次,确保染色体形状、大小及颜色与上面所附着的基因相同.最后,大多数生物在细胞的每一级均有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

例1图1中表示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种距离或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曲线,叙述正确的是(a)

a.曲线a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

B.曲线b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点间的距离

C.曲线c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级间的距离

D.曲线d代表染色体纺锤丝的长度

解析由于题中给出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两个中心体在前期分开,可用a曲线表示.两个着丝点是从后期分开,距离从0开始增加,因此10分钟开始进入后期,用c曲线表示着丝点间的距离.同时商兹旧体向两极移动,所以d曲线表示着丝点距细胞两极的距离.附着在着丝点的纺锤丝从前期形成到末期消失,因此b代表纺锤丝的长度.本题的答案为a.

二、正确认识与卵细胞形成过程

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区别,不同点是在细胞分裂后期产生,细胞质分裂具有均匀性特点.1个精原细胞能够分解为4个,精细胞分解为的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而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处于不均匀现象,能够由1个卵原细胞分解为3个极体,形成过程处于无变形阶段.两者的相同点是,染色体行为及染色体、Dna数量相同.

例2图2中哪个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示意图(B)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图a是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处于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图,判断依据是每个四分体中的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开,开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但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平均的;图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图,判断依据是着丝点已分裂;图C是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图,判断依据是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裂,正在移向细胞两极,但细胞质的分配是平均的;图D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第二种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极体的分裂后期图.故答案是B.

三、明确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图形的区别

首先,需要对是否是减数的第一次分裂进行判断,对有丝分裂图像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及有丝分裂图像进行比较,在对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进行判断时,需要结合染色体的行为来进行.其次,对减数第二次分裂及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最后,对细胞中染色体的奇数及细胞质分裂不均匀等现象进行判断.

例3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叙述正确的是(C).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前者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Dna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增加,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也暂时加倍,但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故答案选C.

生物细胞分析篇3

【关键词】骨肉瘤

establishmentofhumanosteosarcomacellsublineswithdifferentpotentialofmetastasisandstudiesontheir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bstract】aim:togethumanosteosarcomacellsubcloneswithdifferentpotentialofmetastasis.metHoDS:wegotdifferentmonocellclonesbythelimiteddilutionmethodfromthehumanosteosarcomacelllineSoSp9607.afterpreliminaryscreeningbyinvitroinvasionassay,weselectedtwocelllinesashighmetastasispotentialcellsubclonesandthreecellsubclonesaslowmetastasispotentialcellsubclones.weinoculatedthesesubclonesintonudemiceforthreecirclesandobtaineddifferentmetastaticpotentialsubclones.wetheninspectedtheirdifferentbiologicalpropertiesbytestsofcellgrowthcurveassay,chromosomenumber,softagarcloningtechnique,flowcytometryandautometastasisinnudemice.ReSULtS:wegotthetwosubcloneswiththedifferentmetastasispotential:lowpotentialsubcloneH9andhighpotentialsubclonee10.theyhadthesamehypotriploidkaryotypewithhumanchromosomemorphology.e10hadfastergrowthspeedthanH9andtheartificiallungmetastasisrateofH9ande10innudemicewas10%and100%,respectively.therateofSphasecellcyclewasrespectively16.8%and21.0%.ConCLUSion:thesetwosubclonescomefromthesamemothercelllineandtheirdifferencemainlyliesinthedifferentmetastaticphenotype.thisstudywillhelpthescreeningofmetastasiscorrelatedgene,thestudyofthemetastaticmechanismandclinicalstudyofosteosarcoma.

【Keywords】osteosarcoma;neoplasmmetastasis;cellsubclone;biologicalspecialties

【摘要】目的:获得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方法:从我室建立的人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中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不同的单细胞克隆,经过侵袭试验初筛后获得5株转移潜能不同的细胞株,再通过裸鼠体内连续传代法筛选出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细胞系.并利用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流式细胞仪,裸鼠体内自发转移试验分析了他们的生物学性质.结果:获得两株转移潜能不同的骨肉瘤细胞株.其中,H9为具有低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e10为具有高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其染色体众数分布特征与母系SoSp9607基本相似,保持人类染色体核型;所至皮下移植瘤及肺转移瘤均符合人成骨肉瘤组织学特征,它们具有差异明显的体外生长速度,软琼脂克隆形成率H9(22±5)明显高于e10(98±12),裸鼠体内试验性自发肺转移率分别为10%和100%,流式细胞仪测定H9和e10的S期细胞分别为16.8%和21.0%.结论:这两株细胞株来源于同一亲本,他们之间的差异集中在转移表型上,为今后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从而为成骨肉瘤的转移机制及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骨肉瘤;肿瘤转移;细胞株;生物学特性

0引言

肿瘤转移是一系列步骤组成的,包括侵袭周围组织,延血管或淋巴管运行、在靶器官上增殖等.自Fidler[1]提出肿瘤转移异质性概念后,国内外已相继有一些实验室建立了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的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系[2-4].但从人骨肉瘤细胞中分离出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肿瘤转移亚群的报道却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骨肿瘤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了在分子水平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获得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不同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株十分重要.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细胞系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验室建立;Rpmi1640(Gibco,USa),胰蛋白酶(华美生物工程公司);胎牛血清与小牛血清(兰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细胞培养瓶与细胞培养板(nunc,USa);基底膜胶(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中心);侵袭小室(miliporepi8p01250,USa);流式细胞仪(第四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提供);BaLB/cnu/nu裸小鼠(上海思莱克动物试验有限公司);琼脂(Spain兰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

1.2方法

1.2.1SoSp9607的克隆化分离培养SoSp9607骨肉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用2.5g/L胰酶消化,倒置显微镜下记数,梯度稀释至4.6mL含230个细胞(每0.1mL含5个细胞),加入96孔板前36个孔,每孔0.1mL.还剩1.0mL,加培养基至5mL(每0.1mL含1个细胞)再加入相邻的36孔,每孔0.1mL.剩余1.4mL,再加培养基至终体积2.8mL,(每0.1mL含0.5个细胞)加入剩余的24孔,每孔0.1mL.放入培养箱中,在37℃,50mL/L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5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单细胞克隆生长,补充培养基继续培养,待长满孔底后消化移至24孔板,6孔板,最后移至培养瓶中培养,得到单克隆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B7,B12,C2,C11,D12,e10,e12,F6,H4和H9.

1.2.2利用体外侵袭试验进行初筛将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用2.5g/L胰酶消化,记数,加入millipore中,每室2×105个细胞数.放入培养箱中常规培养7h,用棉签擦去侵袭膜上的瘤细胞和基底膜胶,甲醇固定30min,常规染色记数膜背面的细胞数,将其平均分为4个象限,每株细胞3孔,取平均值.

1.2.3原位移植法在裸小鼠体内连续传代筛选转移细胞株

1.2.3.1皮下移植瘤模型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株,消化,记数5×106/mL,取0.2mL(含1×106个细胞)注射于3wk龄裸小鼠股部及颈部皮下,2wk后开始有肿瘤生长,待长至1.0cm×1.5cm后处死,将其剪成直径0.5mm大小瘤块备用.

1.2.3.2裸小鼠原位移植取3~4wk龄裸小鼠,手术前每只裸鼠腹腔注射枸橼酸芬太尼(国产)和咪达唑仑(国产)混合液,每种药水用无菌药水稀释1倍后1∶1混合,每只裸鼠0.2mL.手术在清洁环境下进行,将裸鼠固定后,乙醇消毒,沿右胫骨表面剪开皮肤,皮下,剥离部分胫前肌,暴露胫骨平台,用皮试针头沿45℃方向撬开一骨片,将准备好的肿瘤碎片植入骨髓腔中,盖好骨片,用尼龙线全层缝合皮下、皮肤.

1.2.3.3体内连续传代5wk后观察到肿瘤生长,待10wk后处死全部裸鼠,如有呼吸困难,恶液质情况立即处死,取肺组织,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有肺转移者,留取肺组织中较大转移结节行原代培养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培养的细胞经5次传代后按上述办法进行第二次肺转移试验,共进行3个循环,第3次(肺转移率已达100%)从裸鼠肺转移结节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为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株,相反的,肉眼观察及肺组织切片观察3次均不转移的细胞株为具有低转移潜能的细胞.然后连续扩大培养约30代,分别冻存.

1.2.4细胞生长曲线取两株相同代数细胞株培养至对数增长期,消化计数后,调整细胞数为1×105个,接种至25mL细胞培养瓶,每日任取3瓶细胞消化后计数,取其平均数,连续7d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2.5H9,e10与母系SoSp9607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染色体制备参照鄂征[5]所介绍的方法.

1.2.6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用三蒸水制备浓度为12g/L的低熔点琼脂糖液,高压灭菌后,放于40℃水浴锅中防止凝固.按1∶1混合12g/L琼脂糖液和2×Dmem(含200mL/L小牛血清),取3mL上述液体注入直径3.5cm的平皿中,冷却凝固.消化细胞制成悬液并计数.按1∶1混合0.7mg/L琼脂糖液和2×Dmem(含200mL/L血清),在上述3mL液体中加入0.2mL细胞悬液(含600个细胞)充分混匀,注入底层琼脂已凝固的平皿,冷却凝固.置37℃孵箱中培养10~14d,计录克隆形成数.

1.2.7裸鼠实验性肺转移率测定按常规分别消化培养瓶中的两株同代克隆细胞株,制成细胞悬液,经细胞计数后按每鼠1×105细胞量在无菌环境下分别注入两组裸鼠(每组10只)的尾静脉.实验鼠均在接种瘤细胞后1.5mo后处死,分别取出两组裸鼠的肺作全面的病理学检查,计算其转移率.

1.2.8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收集培养瓶中细胞,pBS洗涤,用体积分数750mL/L的冷乙醇固定.将细胞数调整在1×105/mL左右,溴化丙锭染色,上机检测.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同细胞株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H9与e10之间软琼脂克隆细胞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体外侵袭试验10个细胞株在侵袭试验中穿过侵袭膜的细胞数(x±s)分别为B7:(78±12.4),H9:(93±15.1),C2:(221±30.5),C11:(218±25.5),D12:(296±20.2),e10:(406±34.5),e12:(428±36.5),H4:(274±16.3),B12:(398±32.2),F6:(223±12.2)经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各细胞株可分为三组:B7和H9为低侵袭组,e10,e12,B12为高侵袭组,其余的为中侵袭组(n=12,p

2.2体内连续传代观察

2.2.1皮下移植瘤2wk左右皮下均形成移植瘤,经组织组织学观察及肉眼观察证明它们仍是成骨肉瘤细胞而且未见肺转移(Fig1).

2.2.2原位移植瘤原位移植后经5wk左右,原位始见有肿瘤生长,10wk左右处死时,裸鼠活动能力下降.H9连续3代原位移植均不发生肺转移,e10经3次肺转移试验后,肺转移率为100%(Fig2,3).

2.3细胞生长曲线测定两株细胞生长曲线如Fig4,可见e10体外生长速度明显快于H9.

2.4染色体众数检查2个克隆细胞株与母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其中染色体在46~60之间的细胞都近0.8(内复制不计在内).

2.5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两株细胞株的克隆细胞数分别为H9(22±5),e10(98±1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裸鼠实验性肺转移率测定分别经尾静脉给两组裸鼠注射H9和e10细胞株,其自发的转移率分别为10%和100%,且e10的形成结节大而密.

2.7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经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e10的S期细胞比例较多(tab1).表1H9,e10和母系SoSp9607的细胞周期分布(略)

3讨论

根据肿瘤异质性理论[1],在一个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群中,并不是所有瘤细胞均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仅某些特殊亚群才具有转移潜能,产生转移表型.建立具有稳定转移表型的肿瘤亚系,是研究肿瘤转移,如转移的过程,转移机制,转移性瘤细胞和宿主的相互作用,转移和瘤细胞的粘连分子,癌基因和其产物的关系,肿瘤转移的干预治疗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所需要的最基本材料.与转移性细胞亚系的建立途径不同,转移性瘤细胞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是从异质性母细胞系群体中分离出来单个瘤细胞,经扩增形成细胞株.由于这些克隆细胞株起源于单个细胞,其异质性有可能减至最低限度,这非常有利于许多比较性试验,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也最好.近年的许多试验都是以来源于同一母系的不同转移能力的单克隆细胞株完成的,如转移相关基因nm23就是从不同转移能力的B16黑色素细胞瘤单克隆细胞株中发现的[2].

从各项体内外实验可以看出,e10体外生长速度明显较快,细胞周期测定S期细胞较多,裸鼠自发性肺转移率接近100%,克隆形成率高.表明e10为转移潜能较高的细胞株.H9为转移潜能较低的细胞株.为下一步利用mRna差异基因显示技术[6]甚至直接利用蛋白质组技术[7]发现骨肉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及肿瘤标志物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模型.

从母系中分离出来的单细胞克隆株是否具有稳定的表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转移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恶性肿瘤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对SoSp9607的几个克隆株传代观察发现这些克隆细胞株在转入培养瓶中培养约30代以内,至少在形态和体外生长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同代数的克隆细胞株分批接种裸鼠时其成瘤和转移率也无明显差异.表明这些克隆细胞株在一定代数一定培养条件下,其转移性等生物学性质是比较稳定.但为防止克隆细胞变异,应尽量采用克隆后的低代数进行研究.此外还应适当传代后在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检测,以了解这些克隆细胞是否发生变异,或是再进行新一轮的亚克隆分离.

参考文献

[1]FidleriJ.tumorheterogeneityandthebiologyofcancerinvasionandmetastasis[J].CancerRes,1978;38(9):2651-2660.

[2]HartiR.theselectiomandcharacterizationofaninvasivevariantcellsoftheB16melanoma[J].amJpathol,1979;97(3):587-600.

[3]刘宇欣,郑杰,方伟岗,等.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亚系的分离鉴定[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61-364.

LiuYX,ZhengJ,FangwG,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umanprostatecancercellsubcloneswithdifferentmetastaticpotential[J].ChinJpathol,1999;28(5):361-364.

[4]朱伟勇,郑杰,方伟岗,等.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肺癌细胞亚系的分离鉴定[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5;24(3):136-138.

ZhuwY,ZhengJ,FangwG,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umanlungcancercellsublinewithdifferentmetastaticpotential[J].ChinJpathol,1995;24(3):136-138.

[5]鄂征.组织培养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3-156.

[6]马春树,刘宇欣,郑杰,等.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tmSG1[J].中国科学(C辑),2002;32(3):270-275.

maCS,LiuYX,ZhengJ,etal,identificationofmetastasisrelatedgenetmSG1bymRnadifferentialdisplay[J].ChinSci(SeriesC),2002;32(3):270-275.

生物细胞分析篇4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肿瘤生物治疗;外周血采集;报警分析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18-02

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又称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指从机体自身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在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张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起到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肿瘤转移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采集时常会遇上一些报警故障。为探讨各常见报警发生的原因,寻求其预防、处理的方法,本文对我院自2009年至今进行的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采集进行研究。现将在采集过程中常见的报警原因分析及处理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中:肺癌491例,肝癌432例,乳腺癌228例,黑色素瘤437例,肠道恶性肿瘤313例,其他恶性肿瘤202例。处理血量(1600~2500)ml;采集时间(50~90)min;每例采集次数1次。

1.2外周血采集方法应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选择程序8-干细胞采集程序进行采集。穿刺两条血管(一般为两条普通大静脉)作血管通路;血流量30ml/分~50ml/分,总共处理3个~5个循环血量(成人一般为1600ml~2500ml)。全程采用aCD-a抗凝剂抗凝,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8∶1~10∶1。采集过程常规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3支~5支预防低钙血症,采集全程心电监护。

1.3研究方法观察每次血细胞采集出现的报警,并对其发生可能原因进行分析,作出预防、处理的方法。

2结果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中经常会出现报警,但绝大多数可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自行排除,不影响采集的效果。

3讨论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中常见的报警有:进血管路压力太低、回输管路压力过高、抗凝剂太低、无置换液、空气探测器报警、离心机内渗液、溶血等,其中前5类报警最常见,与文献报道的相似[1]。各常见的报警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简述如下。

3.1进血管路压力过低(alarminletpressuretoolow)

3.1.1可能原因患者本身的血管细小,尤其是长期化疗、血管破坏严重者;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患者情绪紧张、寒冷、疼痛的刺激或枸橼酸盐中毒引起血管痉挛;分离管道扭曲、折叠;静脉插管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堵塞,或静脉插管位置改变致出血孔紧贴血管壁;盐水管路连接错误或夹子处关闭状态。

3.1.2预防及处理检查并去除原因。选择粗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采集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注意保暖,盖好被子,寒冷季节可开放暖气等措施预防血管痉挛;采集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管道有无扭曲、折叠等;采集前及采集过程定期予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可预防及纠正枸橼酸盐中毒[2];让患者反复握紧松开压力球,并在上臂绑上弹力带。必要时可将出入路进行交换。

3.2回输管路压力过高(alarmReturepressuretoohigh)

3.2.1可能原因返血管路折叠、扭曲;返血管路侧穿刺针头堵塞;返血管路侧静脉渗漏引起局部血肿;回路阀关闭;管道安装不正确。

3.2.2预防及处理检查并去除原因。调整穿刺针位置或重新穿刺;检查管路和回路阀的位置,及时发现和纠正回血线路管道扭曲和回路阀关闭等原因造成的回血压力高报警。

3.3抗凝剂太低(alarmaCDtoolow)

3.3.1可能原因抗凝剂袋已空、抗凝泵管线从泵中脱出或未将滴壶放入滴数感应器中、抗凝泵管线在抗凝剂泵之前发生漏液、抗凝剂管路上的夹子关闭、抗凝剂液面过高、滴数感应器被遮住或太脏。

3.3.2预防及处理更换抗凝剂、检查抗凝剂针接头、装好滴壶、打开抗凝剂管路夹子及降低抗凝剂液面(1cm以下)。

3.4无置换液(alarmno-replacement-fluid)

3.4.1可能原因置换液探测器中是空管;探测器中有气泡或泡沫阻断信号。

3.4.2预防及处理更换置换液,先将管路从探测器中取出,按开始(StaRt)键,待该管路重新充满后再放回探测器中;排除气泡,再将置换液管路重新装入到探测器中。

3.5空气探测器报警(alarmairDetector)

3.5.1可能原因回流滴量腔中的液面水平下降过多,滴量腔管壁上有气泡或滴量腔与感应器的接触不良;空气探测仪功能不良。

3.5.2预防及处理检查并去除原因。按下排气键(Deaerate)将滴量腔彻底充满;敲打滴量腔除掉气泡;清洁感应器。重新安装进口空气探测室,确认它与传感器接触良好。

3.6离心机内渗漏(alarmLeakageinCentrifuge)

3.6.1可能原因离心机离心腔内的耗材发生泄漏;外面的液体流进离心室。

3.6.2预防及处理必须更换新的耗材,并将离心腔和分离盘充分擦干;确保没有液体从外面流进离心室中。

3.7溶血(alarmHemolysis)

3.7.1可能原因血浆相对透明,不过其颜色已经变成橙色或红色(可能发生溶血);血浆管路中有较多的红细胞、气泡、泡沫。

3.7.2预防及处理再不能除外溶血的情况下应停止分离,更换耗材;将血浆管路从溶血监测器上移开,重新开始分离,待血浆中无气泡或清亮后立即重新安装血浆管路。

参考文献:

[1]李爱萍;赵晓芳;白洁血细胞分离机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见报警故障[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11期

[2]金慧玉低体重患儿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23期

生物细胞分析篇5

一、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

自田代真一等[1]首次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逐渐形成了应用此种方法研究中药药理的趋势。但由于血脑屏障将大脑与外周严格区分,从而致使神经细胞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屏障以外的其它体细胞有很大差别。首先,血清药物成分与能进入脑组织中的药物成分也存在较大差异。血脑屏障控制着物质的转运,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高度稳定。完整的血脑屏障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由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神经元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这一特殊结构可使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选择性的进入脑组织。

其中,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底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形成了BBB的3道机械屏障,而转运系统和药物代谢酶构成了其酶屏障。水溶性药物受到机械屏障的阻止,不能进入血脑屏障。脂溶性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血脑屏障表面的多种转运体控制,转运体的表达受癫痫或炎症等因素影响,间接影响到脂溶性药物成分的透过率[2,3]。

其次,血清和脑细胞间液的基质物质不同。从该层意义上来讲,将含药血清用于神经元的培养并不恰当,已有实验证明含药血清对神经细胞有毒害作用[4]。所以,脑保护药物研究不适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只能寻求其它手段。梅建勋等[4]提出脑脊液药理学的概念,采用正常家兔给予受试中药,然后从小脑延髓池穿刺采集脑脊液,用于神经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含药脑脊液有一定的神经营养作用。由于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存在交换,研究脑脊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5],但不同药物在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差距。LiuX等[6]分别采用微透析法和抽取脑脊液的方法,检测了戊硫代巴比妥、9-羟利培酮等9种药物在脑细胞间液和脑脊液中的含量,结果9-羟利培酮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是微透析液浓度的5倍,其余8种药物脑脊液中浓度均在微透析液浓度的3倍以内,证明脑脊液中药物成分也有异于脑细胞间液。血-脑脊液屏障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其结构基础主要是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相连,与血-脑屏障相比结构疏松,存在渗漏的小孔,故脑脊液与血液间存在丰富的物质交换。进入脑脊液的小分子示踪剂按时间顺序依次在血管、毛细血管、引流静脉和脑细胞间液中被检出,这证明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的交换相比血液与脑脊液的交换更慢,这是因为脑脊液中的成分要进入脑组织间隙需要通过紧密连接,相比之下交换较为困难[5]。

基于上述研究,本课题组提出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实验动物口服或静脉给药后,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脑细胞间液,研究对细胞或组织等模型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即脑细胞间液药理学。脑细胞间液是神经细胞生存的直接外环境,也是药物成分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细胞的必经途径,故脑细胞间液是检测透过血脑屏障药物成分的最佳载体。参照血清药理学,检测脑细胞间液中药物成分,并以其作为干预因素进行体外实验是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主要内涵。

二、建立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关键技术

微透析(microdialysis)是灌流采样与透析相结合的新型生物采样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用来测定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因微透析具有活体微创、可动态观察、采样量小的特点,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能透过血脑屏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中,微透析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7]。微透析技术用于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优点如下:①微透析可以用于实验动物的活体采样,且对动物的伤害较小,属于微创手术。在采样过程中可以保持小型动物(大鼠、小鼠)清醒活动状态,收集的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动物的活体生物指标,不受大面积创伤、麻醉等激烈刺激的影响;②微透析样品可以实时反映透析液中待测物的变化情况,以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描绘待测物的量-时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待测物含量的变化趋势。若是微量样品以微柱测定,时间间隔甚至可以缩短到3min,避免待测物因降解所造成的测定不准确;③样品中无大分子物质,基本不需处理可直接分析。由于微透析样品经对大分子无通透性的半透膜透析得来,蛋白质等大分子都被截留膜外(可透过分子量约为5000~50000Da),样品可以直接由液相色谱、质谱等精密仪器分析,省时高效,避免样品处理过程中损耗、引入其它杂质所造成的数据偏差;④脑微透析液可直接反映脑细胞间液中的药物水平,在透析取样过程中,由于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穿过半透膜,所以微透析样品中所得的游离型药物浓度更能体现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⑤微透析液是与神经细胞外环境组成高度相似的基质,从药物或内源性成分的组成都适用于神经细胞的体外实验。因此,微透析技术为脑细胞间液药理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优势

1.有助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靶向性筛选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充满了复杂性,其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引起世界学者的兴趣[8]。本课题组认为,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必须与其特定功效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我国学者王喜军等进行了大量的血清药物化学的实践研究工作,他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中药归经学说认为,药物的功效与其归经密切相关。受上述启发,我们认为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应与其代谢分布密切相关。靶向性筛选有助于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即通过研究靶器官的药物蓄积、代谢情况,为阐述药物有效成分提供依据。针对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血脑屏障难题,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靶向性研究是筛选脑保护中药的重要途径。虽然有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间接干预脑实质的病理变化[10],但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实质是脑保护药物的主要作用途径[11,12]。对治疗脑部疾病的中药化学组分进行靶向性筛选,检测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中的药物组分,有助于发现中药的脑保护物质基础。如本课题组研究了由3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塞络通胶囊(原:维脑康),给药后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其中两味中药的3种成分。

2.有利于动态观察脑内药理指标的变化

脑缺血等疾病发生后,脑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和乙酰胆碱等内源性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反映了疾病进程和病变机制。对脑细胞间液中上述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是研究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重要手段。如通过采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脑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兴奋性氨基酸异常释放是脑缺血后的关键病理环节[13],且一些治疗药物对此有抑制作用[14,15]。

另外,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Da和ne)、5-Ht及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与很多脑病发病机制相关[16,17]。基于微透析技术,检测上述神经递质在脑细胞间液中的含量变化可以动态、连续的反映其病理变化。

3.有利于体外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因脑细胞间液是神经细胞的真实生存环境,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的样品是脑细胞间液的稀释液,故微透析液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理论上存在可能。本课题组对mCao大鼠给予复方中药治疗,收集脑微透析液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前期研究表明,采用含40%正常脑细胞间液的培养液,对正常和受损神经元的生存率和LDH释放率均无显著干预作用,而加入同样浓度的含药脑细胞间液,对受损神经元有显著保护作用[18]。采用含药微透析液,相比直接采用药物或药物有效成分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具有如下优点:①中药复方制剂多为汤剂、胶囊、丸剂等,在加入培养液前的溶解、过滤等环节均存在较大困难,而微透析液中多为小分子物质,仅过滤除菌即可应用,其成分不会发生改变;②微透析液中的药物成分是复方经吸收、代谢、透过血脑屏障后到达作用部位的实际状态,更接近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③中药复方有可能作用于神经元外的其它细胞而发挥作用,如促进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而脑细胞间液体现了给药后脑内的内源性分子改变,所以可更全面体现复方的脑保护功效。

4.反映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透过率的改变

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中药复方进入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机体与进入病理状态的动物机体,其体内过程是不一致的[19]。在病理状态下,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透过率也不同于生理状态。脑缺血引起炎症反应、蛋白酶激活、氧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会导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有些药物较生理状态时更容易进入血脑屏障[2],如银杏内酯B在缺血侧半脑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健侧[20]。但有些药物与之相反,如Spudich等[21]发现在局灶性脑缺血发生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药转运体mdr-1表达明显上调,造成某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明显受阻。所以,脑缺血中风治疗药物的靶向性研究应在其相应病理模型上进行。另外,给药剂量也应按临床正常用量进行人与动物给药剂量换算,既与临床用药规范相符合,又不会改变药物代谢及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1]。

四、脑细胞间液药理学尚须解决的问题

生物细胞分析篇6

a图2中含有的R基是①②④⑥⑧B该蛋白质中含有1条肽链,124个肽键C图2中具有4种氨基酸,4个肽键D从图2可推知该肽链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羧基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55.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B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66.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7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代谢过程中,叶绿体、核糖体和中心体中都有水生成B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D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缺乏镁会导致叶片发黄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88.下列关于生物试剂的选择、使用或使用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B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防止叶绿体色素被破坏C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含油多的植物组织时,显微镜下可见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D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了酒精发酵可选择斐林试剂,不能选择碘液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99.如图是两类生物体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用纤维素酶处理这两个细胞,都可以获得原生质体B细胞甲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细胞乙只能进行有氧呼吸C甲、乙两细胞中不存在共同的细胞器D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010.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111.下图的四个部分(Ⅰ~Ⅳ)是四种类型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Ⅰ、Ⅱ、Ⅲ、Ⅳ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可以判断Ⅳ为低等植物细胞CⅡ、Ⅲ与Ⅳ中都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Ⅱ可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Ⅰ所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消费者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212.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Rna。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B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C在图中戊结构内,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Co2的阶段没有o2参加DX的分泌过程能发生在无甲、乙、丙、丁、戊等结构的原核细胞中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313.如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③能够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⑤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数量较多,④数目较多DRna主要是通过⑥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414.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的示意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影响a、B方式的因素分别是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B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C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都是C方式D上述4种运输方式的实现均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515.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人的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只能维持剧烈运动3s以内的能量供应。某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过程中,肌肉细胞中atp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相关结论是

a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B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Cab的变化过程,atp被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D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atp在细胞内含量非常多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616.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使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B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因为溶液pH减少C图中实验操作3~5能证明光合作用放出o2D该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717.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其中乙组作为对照组B若向B瓶和D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D瓶内的溶液会变黄C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速率D若C瓶和e瓶中溶液都变混浊,不能据此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818.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睾丸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表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核Dna数量的变化B图1中C组的细胞全部位于图2的乙~丙段C用类似秋水仙素作用的物质处理图1的细胞群则C组细胞增多D图2中丙~丁段形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1919.高等动物成熟个体体内绝大多数处于分化终端的细胞a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B具有细胞周期和发生癌变的可能C具有相同的mRna种类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相同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2020.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如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噬菌体、细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分值:2分查看题目解析>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5分,有选错的得0分。2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中的碱基a与atp中的a不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三个碱基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分值:3分查看题目解析>2222.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B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完成倍增C液泡内细胞液的浓度升高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D叶绿体中基粒和类囊体扩展了捕获光能的膜面积分值:3分查看题目解析>2323.如图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和相关图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a、D、e对应图F中BC阶段,图B、C对应图F中的aB阶段B图C所示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C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为图a、C、D、eD动物睾丸中可以同时含有上述a~e所示时期的细胞分值:3分查看题目解析>242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D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分值:3分查看题目解析>2525.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时不能选择甘蔗作实验材料B滴加双缩脲试剂a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C如果用0.5g/ml的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结果是:细胞迅速发生质壁分离,但滴加清水后复原时间较长D可根据视野中各时期细胞的占比计算出细胞周期的时间分值:3分查看题目解析>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6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26甲图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局部放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26.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无________。27.甲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能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填序号)。28.在酵母菌的无性繁殖过程中,乙图中的结构[ ]________和[ ]________有消失与重建过程。29.⑧彻底水解可得到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30.丙图中⑪⑬均代表细胞的某种结构,⑬是________;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的特点。分值:8分查看题目解析>27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相关实验流程,分析回答

31.提取色素时为了研磨充分应加入________,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

32.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①”如右图所示,其中共有的色素带颜色是________。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将等量刚制备的韭菜和韭黄色素滤液分别放在阳光与三棱镜之间,“结果②”中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________光区域。将制得的韭菜滤液在强光下曝光1~2h.再重复上述实验。其结果与韭黄滤液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每分子叶绿素含有一个mg2+,可被H+、Cu2+等置换。韭菜滤液用5%的HCl处理一段时间后,其颜色与研磨时未加________的颜色相似,呈黄褐色。实验室常用含Cu2+的试剂处理叶片,可形成铜代叶绿素,能长时间保持叶片标本的绿色,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值:8分查看题目解析>28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图135.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的是________。36.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①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试剂鉴定。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③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37.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分值:9分查看题目解析>29下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图中a、B、C表示三种化合物,图乙表示在密封恒温小室内测定的该植株上一组幼叶和成熟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8.图甲所示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图中B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a、B、C中可循环利用的是________。39.图乙中曲线e代表________(填“幼叶”或“成熟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0klx时,e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40.图乙中光照强度为3klx时,相同时间内,等面积的e、F两组叶片合成葡萄糖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光照强度为8klx时,F组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e组的,主要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41.若给植物只提供含18o的C18o2,一段时间后,植物周围空气中出现了18o2,请用文字或图解简要说明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分值:8分查看题目解析>30下图1中①②③④⑤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部分时期图像,图2曲线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1

42.①~⑤中属于减数分裂的图像有________(填标号),⑤中含有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分别是________。43.①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该时期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44.曲线a为细胞核内________变化曲线。④所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2曲线中的________阶段,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45.②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________。分值:8分查看题目解析>31如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46.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________区细胞,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________。47.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8.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________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_____(填“会”或“不”)发生改变。49.若下图e、F、G、H表示该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a、b、c、d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

根据a、b、c、d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分别是指什么结构或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分值:8分查看题目解析>32雾霾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可能通过改变正常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功能使其变为癌细胞。年老体衰的人细胞发生癌变后,癌细胞特别容易冲破细胞识别作用,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50.老人易患癌症原因可能是________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无法识别并杀死癌变细胞。51.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从该特点看,致癌因子改变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癌细胞的特点之二是具有转移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2.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阻断癌细胞增殖周期可引起细胞凋亡。科研人员为研究蜂毒素对人肺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问题。①方法步骤a.取4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并接种等量离体肺癌细胞。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向2、3、4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2、4、6μg/mL蜂毒素溶液。c.培养48h后,检测并统计肺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1所示。d.重复a、b步骤,检测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结果如图2所示。

②分析讨论:a.图1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b.图1、图2表明:从基因水平上看,蜂毒素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与________有关,当Bel­2蛋白/Bax蛋白的比值出现________趋势时,将会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分值:7分查看题目解析>33线粒体的功能由其中的约1000种蛋白质来执行。右图是真核细胞中线粒体蛋白X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基质的图解,导肽(一般含10~80个氨基酸残基)是该蛋白质一端的肽段,在引导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注:①Hsp:热休克蛋白,按照分子的大小分为Hsp70,Hsp60等。

53.组成线粒体前体蛋白X的肽链中,n端特指的是含有游离的—nH2一端,则肽链的另外一端应该含有的化学基团是________。54.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结构中________内的基因控制合成,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据图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据研究,线粒体内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属于______(填“自主性”“半自主性”或“无自主性”)细胞器。56.高等哺乳动物进行受精作用时,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几乎全部来自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细胞器衰老等因素,在受精作用前后,同一线粒体中的蛋白质组成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有差异,其原因是。(2分)33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CooH(羧基)解析

浏览题干和图形后,结合提问回到课本知识答题。根据图示和题干文字信息,一条肽链,一端是氨基,则另一端为羧基。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回归知识能力和新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思路

信息题的关键就是读懂信息,答题时90%答案要回到课本知识。易错点

把羧基写为CooH33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核糖体) 与蛋白质的解折叠及重新折叠有关解析

细胞内的基因位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质运到线粒体,线粒体前体蛋白X肯定是由核基因控制,在核糖体上合成,图示信息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是将线粒体前体蛋白X进行折叠及重新折叠。考查方向

基因的表达及其场所。解题思路

细胞核基因控制生物体的主要性状,线粒体基因只能控制线粒体部分性状。易错点

不能从图示信息得出热休克蛋白的作用。33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半自主性解析

线粒体内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能够转录和翻译,属于半自主的细胞器。考查方向

线粒体和叶绿体能进行自我复制。解题思路

的细胞中,半自主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易错点

不能理解“半自主性”的含义33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4)卵细胞(母本) 可能 受精前后细胞核内基因有变化,而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大多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合成(2分)解析

信息题,读懂信息,现学现用,信息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根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受精前和受精后细胞核内基因有变化,而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大多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在受精作用前后,同一线粒体中的蛋白质组成可能不相同。考查方向

考查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新知识运用能力,属于较高能力要求,是高考出题考查能力的方向。解题思路

生物细胞分析篇7

关键词细胞增殖前概念建构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06-0042-03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是指生物学课程中超越具体、事实性知识的概念,是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研究表明大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验论证,所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和实施相应实验,逐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以“细胞增殖”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链接。“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先学习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再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笔者尝试设计系列探究和观察实验,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实验、课中设计实验和边进行实验边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胞增殖概念的学习。

1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确定

1.1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细胞增殖”教学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本节教学思路为:组织学生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系列实验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使其逐步构建“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在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简述细胞周期、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目标。

1.2分析教材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修一第5章“细胞增殖”一节,是“细胞生命历程”教学的开篇内容,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细胞代谢的知识作铺垫为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免疫、细胞工程等知识作准备,因此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前后相关知识很关键,既是细胞结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细胞功能及细胞发展变化的基础。

因而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生长与分裂在个体生长中的作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定义、阶段、变化和特点;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变化、Dna数量变化;细胞增殖的种类和意义。其中有两个教学难点:①如何理解细胞周期?②归纳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1.3引伸学生“前概念”,设计实验内容

常见教学设计是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解为主要学习资料,教师通过分析图解中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细胞形态等变化,配合适当的模型建构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细胞学知识,对细胞增殖内容存在前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呈现与启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学生实验如表1。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完成相应实验,自主建构“细胞增殖”的新概念,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细胞增殖”核心概念。具体设计见表1。

2教学实例及分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细胞增殖的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胞增殖的本质,并利用原有的前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和归纳,完成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2.1布置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源”

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实验――“水培根尖”,并提出问题:根尖为什么会生长?

教学过程如下:每人1个洋葱鳞茎,标明实验时间;去掉老根,切掉基部腐烂层,打破休眠;将洋葱放在直径合适的烧杯口上,洋葱底部接触水面;放置室外温暖、有阳光处,培养4~7d;记录生根情况,并拍照。

结果展示:有的洋葱长出比较多的“白胡须”状的须根,有的只长了一圈或没有长出。

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在切掉基部腐烂层时,切的过多,破坏了根原基,没有了根部分生组织,无法生根。

由此学生得出了结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尖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实现的,观察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材料是根尖。

2.2讨论实验设计,指导制作根尖临时装片

运用问题链的逐层提问与提示,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案,然后将预实验水培的根尖制成装片,研究根尖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师生讨论过程简录:

师:我们都切取0.5cm根尖(不是2~3mm),怎么看到细胞?

生:放在显微镜下。

师:直接放?显微镜下能看到吗?根近于圆柱体?

生:压平成一薄层,便于光线透过。(初中显微镜技能)

师:你压一下。(提供载玻片、盖玻片、根尖)

生:压碎了。(动手操作)

师:需解离。(展示初中教材胞间连丝图片,并介绍解离的原理、试剂、用法等)。

师再问:解离后就能看清细胞变化吗?

生:染色。

师:给什么染色?什么是染色体和染色质?(介绍染色的原理、方法等)

生:给染色体(质)染色,要看到细胞形态、大小变化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需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即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后才能镜检。(学生完成装片制作)

将学生制作装片实验安排在学习分裂各时期特点之前,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制作的装片进行观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3指导显微观察,启迪发现细胞分裂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取根尖2~3mm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初中知识遗忘了,不能区分成熟区和分生区细胞,或在成熟区寻找细胞分裂相。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理解根尖为什么会生长?根尖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因此在指导显微观察中,需要帮助学生完善对根尖生长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简述:①取0.5cm根尖制作临时装片;②低倍镜观察,找到根尖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生长点)、根冠;③高倍镜观察,对比四区细胞形态、长短、结构的差异,找到正在分裂和生长的细胞;④去发现伸长区细胞生长现象明显,分生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提出问题:根尖生长主要取决于伸长区细胞生长还是分生区细胞增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根尖生长与细胞生长和分裂都有关,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观察细胞分裂的部位是根尖分生区,不用取材0.5cm,只需取2~3mm。

2.4对比排序不同分裂相,完善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难在3处,主要采取3方面的教学策略。

难点之一是学生几乎无法真实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影响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内涵的理解。教学中通常通过动画、模型展示“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

本节课从观察“自制分生区细胞装片”出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从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核有无、染色质多少、染色置等方面充分描述不同细胞分裂相的特征;然后将相同细胞分裂相归类、排序,从而分辨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例如:有一类细胞数目很多,都有一个细胞核、有明显核仁、核占体积比很大;有几个细胞很特殊,深色的染色体集中在细胞中央;有几个细胞的染色体到细胞的两极等;再指导学生排出3-5类细胞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出细胞分裂时期。最后教师点拔学生认识到,观察到的是细胞解离杀死后,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相”,不能看到每个细胞分裂动态过程;一个细胞的分裂历程,就构成一次细胞周期,它与时间周期、时钟周期、钟摆周期等的本质区别,就是细胞结构的周期性改变;不同类型的细胞表示它们分别停留在不同分裂时期,这些时期被依次人为地划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依次被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为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数、Dna分子形态数目等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周期,并为建构相应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难点之二是学生容易对细胞周期的时间分配产生误解,只关注细胞数目以指数函数的形式递增,而忽略分裂间期的实质变化和重要作用,因为相关动画、模型的连续播放让学生容易产生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的错觉。本节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裂相的细胞数目的多少来突破此难点的。学生会发现最多的是间期细胞,最少的是中期细胞,说明什么?间期本质是发生在准备期,完成了染色体复制过程,经历时间最长,而中期是分裂期中时间最短的,使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到细胞周期的本质,即细胞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数目占比”推算“时间分配”是实验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难点之三是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学生对细胞周期外延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周期性分裂的层次,对细胞为什么分裂、分裂后“去哪儿了”等不作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如:不是所有细胞都在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继续分裂,有的发生分化等,这样形成对细胞周期更完整的认识。

2.5展示模拟分裂过程,归纳有丝分裂概念

囿于学生观察自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图像的清晰程度不够,学生由此归纳细胞中染色体等变化规律有困难,因此用模拟动画和相应图片辅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制显微图像与模拟图片相对比,更容易找出各时期的特征。从以下四个角度归纳建构有丝分裂的概念,包括“丝”的含义、来源和变化规律;染色体数量、运动、形态的变化规律;Dna、染色单体、着丝点数量等变化规律;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核膜、核仁、细胞器等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

3实验教学辅助概念教学的教后反思

3.1融入探究理念

在观察根尖、制作装片、对比分裂相等系列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于观察逐步深入探究,更有助于建构概念。

3.2借助前概念引伸

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新概念形成的障碍,充分利用前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能够丰富学生前概念,也能纠正概念误区,从而建构新概念,为形成更上位的概念打好基础。

生物细胞分析篇8

去年的试题仍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本节聚焦、插图、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和拓展题里面隐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等知识,教学中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图表.要加强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包括教材中的相关信息、课后练习和旁栏思考题等.要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新课标下,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Jp3]在搜集典例时特别注意从以上几点考虑,现将部分例题展示如下:[Jp]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解析选D.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其自身不具有细胞结构.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分裂能力的大小与细胞分化的程度有关,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就成人而言,绝大多数细胞因其高度分化已经停止分裂,因此,不同部位的细胞其细胞周期是不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均属于生物膜,它们有着与细胞膜同样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

2.由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谷氨酸(C5H9no4)、苯丙氨酸(C9H11no2)组成的分子式为C55H70o19n10的物质m,下列关于m的说法正确的是

a.m为九肽化合物

B.若m为酵母菌体内的多肽,则酵母菌控制m合成的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外显子与内含子之分

C.控制该物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Dna

D.若m为噬菌体内的多肽,则合成m的原料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每种氨基酸只含有一个n原子,则m由10个氨基酸组成,应为十肽化合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其基因的编码区是不连续的,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控制多肽合成的直接模板为mRna.噬菌体是寄生病毒,其营养物质和组成原料全由宿主提供.

3.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解析选C.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第一阶段产生的[H]和丙酮酸在第二阶段反应了;质量相同时的脂肪和糖原,由于脂肪中含氢量比糖原高,所以单位质量的脂肪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多.

4.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将会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

解析选D.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因此普通叶和黑色种子为显性性状.F1自交,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Jp3]只有两种,其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比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要多.[Jp]

5.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动物次级卵细胞中,有形态、大小两两相同的染色体14对,则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1、56、28B.14、14、7C.2、14、2D.2、28、14

解析选D.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形态、大小两两相同的染色体14对,则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染色体14对28条,2个染色体组,而卵细胞则含14条染色体.

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解析选C.由哈代-温伯格定律得知,随机所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会改变,通过计算,基因型频率也不会改变;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会越来越多,导致种群中纯合子比例增大,但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7.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LL]

[tp9GH12.tiF,Bp#]

D.细胞5属于保留了分裂能力的细胞

生物细胞分析篇9

细胞的全能性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由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否继续进行分化引出细胞的全能性,在细胞全能性教学中,尽量以图片实物等感官教学为主,以使学生易于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幻灯片展示“胎儿发育的过程图”,设计问题:你是由什么细胞发育而来的?成年后你身体内大约有多少个细胞?你知道你身体内的细胞有多少种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学生思考得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成年后大致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这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形成的,这些细胞分为200多种。”从而引出课题“细胞的分化”。

2.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细胞分化的定义等

指导学生观察ppt上展示的几种人体细胞,提出问题:①已经分化的人体细胞最初来源于哪个细胞?②它们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同?③它们还能再变回受精卵吗?通过课题引入的问题分析以及图片,学生能够明确这些已经分化的体细胞都是受精卵的后代,它们在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胞分化”的定义。

3.分析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分析ppt展示的图片,思考:(1)①过程表示什么过程?引起了怎样的变化?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改变了吗?(2)②过程表示什么过程?引起了怎样的变化?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改变了吗?

4.利用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分化的机理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分化是由细胞中的什么物质决定的?”,引发学生提出假说:假说①: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假说②:细胞的分化是由蛋白质决定的。教师将学生的争论搁置,展示资料,思考:通过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得出了哪些结论?为什么各细胞中的基因相同,而蛋白质种类不同呢?

5.看图说话,亲眼观察组培样品,体会细胞全能性的应用

生物细胞分析篇10

1.右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n等于23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46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1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2

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⑤

图示5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向某动物卵巢中注射含的脱氧核苷酸后检测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放射性变化。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甲、乙细胞中每个核Dna分子均具有放射性

丙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具有放射性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

一个基因型为aaX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Y、YB.X、aY、Y

、aY、YD.aaaX、Y、Y

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C),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S),比较C与C、S与S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数目C与C相同与S不同

遗传信息、C与C相同与S不同

数目C与C不同与S相同

遗传信息C与C不同与S相同

下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共同特点是

正常情况下同一细胞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均含有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同源染色体

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图乙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

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图丙中的m、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9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丙细胞

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甲、丙、丁

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与De段形成的原因相同

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

10.对XY型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正X染色体的细胞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正常情况下同时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色盲)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a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形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图和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a、B分别处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a: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

(3)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区间________。

(6)时期6与11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图中B细胞对应乙图中的区间________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

1.解析:选a。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为92故n等于46;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92故n等于46;人体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故n等于1;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4故n等2。

解析:选a。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图中③⑤为有丝分裂图像为减数分裂图像4个染色体组;由于该组细胞分裂图取自同一生物体由图④可知该生物为雄性故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解析:选B。根据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可知复制后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均具有放射性甲、乙、丙细胞中Dna分子都已经完成复制;由题图可知甲、乙、丙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但若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会不同。

解析:选a。由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aX可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常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携带等位基因a与a的染色体与X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Y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携带a的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后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所以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aX、Y、Y正确。

解析:选B。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是完全相同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Dna数目是相同的但其贮存的遗传信

6.解析:选C。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个假想的平面是观察不到的。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那么该阶段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不可能发生在此阶段。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那么该阶段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此阶段。若图丙表示果蝇卵巢内的几种细胞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知组可表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因此b组细胞中可能会出现联会和四分体。

解析:选B。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解析:选B。图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图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应是初级精母细胞;图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是次级卵母细胞不可能为极体;图丙中m、m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

9解析:选D。图2甲、乙、丙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错误;图1中CD段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中的丙、丁错误;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Dna的复制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错误;图2中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正确。

解析:选B。正常情况下雄性个体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同时含有两条X染色体正常情况下初级精母细胞虽然已经复制Dna但是染色体数没有加倍所以不可能同时含有两条Y染色体;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色盲)的儿子。说明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X、X那么精子基因型为Y卵细胞基因型为X则这次差错一定发生在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一条染色体的a、a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只可能是基因突变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因为原生物体不含有a基因。

解析:(1)甲图中的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同一极存在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乙图中曲线a表示Dna的相对含量曲线B表示染色体的相对含量。8处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说明进行了受精作用。(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之前存在染色单体即区间1~6、9~11存在染色单体不含同源染色4)根据曲线可知4~5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期染色体数目为条。(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区间3~4。(6)6和11的共同点是染色体在原先的基础上暂时加倍都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情况。(7)甲图中的B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对应乙图的3~4。因为该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其应是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是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 减数第一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