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十篇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十篇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51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物质生产关系

一、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现实诉求

(一)研究二者的关系是有力的回应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和“万能论”的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历史上曾主要出现过两种极其错误和偏激的观点,即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和“万能论”。对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有力回应这两种错误观点的需要。

第一种错误观点:思想政治工作“万能论”。持有这种观点最极端的表现是在十年间的思想政治工作。1966年至1976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极“左”思想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否定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割裂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严重脱节。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对于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种错误观点: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这种错误观点在改革开放以后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强调经济效益,追求GDp增长速度,有人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认为“中共执政40年来,生产力之所以发展缓慢,不如西方各国,主要原因就是中共进城以后把军队中的一套政治工作搬到生产部门,在企业设立了党委和政工机构,如果把党委和政治部门取消,使企业成为单纯的经济单位和商品营业者,那么,中国的生产力就会像美国,日本一样的大发展。”这种错误的观点无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对物质生产的推动作用,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

(二)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汲取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结果。

我国1989年的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中一种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纵观国外的发展,尽管国外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和原则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也同样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因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吸收可以发现,苏联解体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原因是:“他们对忽视政治工作的失误,只有少数人认识到了,并且为时过晚,无法也无力解决了。”所以“这几年来由于对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淡化,钱的观念强化,结果使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道德混乱,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建设的能动作用,继续发挥和保持党的这一优良传统。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生产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生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作用。

1.物质生产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水平。物质生产决定了思想政治的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水平。物质生产的状况和发展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物质生产中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的影响,生产力达到何种水平,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低。”物质生产水平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水平,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物质手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手段,也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性质,形成以及变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重大的变革,都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物质生产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手段和载体。物质生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载体和手段,“它不仅提供可供教育直接消费的货币形态的教育经费,实物形态的教育设施,还提供教育间接消费的经济范畴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可用于智力活动的空间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势。

3.物质生产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平等意识等,这在客观上改变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交易双方自愿,平等的原则,从而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要求强调教育对象树立人人平等,民主的观点;市场经济强调竞争意识,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强调人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物质生产能动的反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为物质生产指明方向,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理顺分配关系等作用间接的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

1.思想政治工作保障物质生产的社会主义方向。曾经说过“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使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思想政治工作为物质生产创造精神动力。物质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生产关系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我们一提到生产力,往往只是在修建厂房,更新设备和引进技术上下功夫(这无疑是重要的),而不大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忽略了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忽视了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人的高度自觉性和主人翁责任心的增强。所以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后,关键是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问题。”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能把人和物的因素结合起来,物的可能性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劳动者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智力因素,包括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是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世界观、职业理想、劳动积极性、劳动态度等。“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经由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就会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自觉地提高劳动技能,就会努力改进生产工具,革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就会不断地变革劳动组织,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管理,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工作为物质生产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物质生产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社会调节功能,一是沟通,二是协调。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的经验总结。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强调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组织管理形式、利益分配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精神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矛盾凸显,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一些消极因素,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沟通工作,使人民的合法权利得以保障,合法诉求得以满足,要做好社会发展剂和清道夫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物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类永远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遵守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加入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物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思想政治工作为物质生产减少了管理成本。物质生产强调生产投入和产出问题,要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还必须涉及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问题,这个问题除了需要科学系统的管理知识,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而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论灌输和理论疏导,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使之按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办事,可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社会成员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二者的关系更加牢固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在此,从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生产的关系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更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为其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思想建设决定这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四位一体的建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四位一体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越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和加强现代化建设,越需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研究二者的关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探究,有助于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把握,从而充分发挥其各种功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一)政治价值

1、社会精神的生产。在社会精神生产领域内,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整合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对思想上层建筑的引导和调节,使社会精神生产及社会精神产品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直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政治关系的再生产。作为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统治阶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以此来实现其对政治角色的认同,从而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治影响,巩固统治阶级的执政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地对人们进行主旋律的教育,包括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法制观、道德观的教育等,以培养一代‘四有’新人。”[1]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拥护马克思主义,进而保障社会主义的健康、顺利发展。

3、促进政治稳定和发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缓和、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转化为干部群众实际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能更好地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经济价值

1、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要始终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朝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进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开展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经济行为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不传授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可以在全社会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经济思想,倡导科学的生产观、消费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文化价值

1、文化选择。每一种社会文化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符合人类和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健康的精神财富,也有不利于人类和历史发展的文化糟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使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得以弘扬和传承,使社会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因传播渠道的不畅或缺失而逐渐消失。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使其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2、文化传播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知识形态的文化,更强调意识形态的文化,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以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规定了它必然会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来控制和引导社会文化,宣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促使人们形成有利于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宣传普及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3、文化创造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开放、竞争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激烈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因此,需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四)生态价值

1、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责任感。“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但目前在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滥用和破坏现象,甚至危及到了后代人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和生态保护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道德,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责任感,从而使人们肩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使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引导生态行为,正确认识和利用科技。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良好的生态行为进行导向和强化,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倡导正确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导向。另外,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而不是盲目沉浸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眼前利益中,这就要求人们科学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6.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3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4

论文摘要:一个成熟的企业必然有着成熟的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因为它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标准,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企业未来的兴衰成败。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中国经济发展虽然看似已从谷底升起,但前景依然不甚明朗,在这种形式下,企业更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并与企业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我们知道在一个企业的建设中。除了硬性的条件,“软件”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软件”的重中之重。如何将两者有效的链接起来,有效的助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间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是企业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使命感。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我党和国家的制胜法宝,并且屡经考验,在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利器。它既是传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秉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二者既是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很好的交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

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两者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主要表现在两者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其次是两者实现目标的方式相同。就是用同一的价值观,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凝聚人才的向心力,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还有就是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核心发展要素,通过对人的思想意思,道德素养的提高。共同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重点在于前者着重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后者在于人的理想、智力。素质的培养上。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其主要区别:1)所在的管理范畴不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是通过提供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等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企业文化则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管理理论,归根结底是经济管理的理论。2)两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一些经营管理的哲学、管理信条等作为依托进行员工的共同认知的培养,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党的政策方针的传导,进行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等具有社会性较强的内容。3)工作部门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的行政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思想、信念等进行传播,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党委、政工等部门负责,对党的路线、执政理念进行宣传。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单纯的企业经营已经不再现实了,只有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的持久生产之道。而将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认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有效利用,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已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国企或较大的民营企业,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的员工,改如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以企业为桥梁。有效连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让员工更能发现自身价值的体现。而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的文化中,让员工感到其可实现性,从而将其落到具体的工作中去。2)以企业为依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企业的文化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而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似乎一直是没有改变的,从而易让员工感动老旧落后,缺乏学习的动力,若将思想政治建设以企业的核心精神、统一的价值观为依托,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则可将各项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站在思想政治建设的“房上”,让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一)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放在首位。

企业文化的概念的是由西方传来的,它强调个人主义。突出自我,功利性很浓,我们必须时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让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腐朽沃恩的员工。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建特色。

在企业的内的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有着不可替代的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思想道德水平先进,政治理论扎实、同时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领导干部,还可以在员工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结性。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点在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人才决定生产力。要想企业整体向前推进,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凝聚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代表着企业的前进方向。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作为员工中的先进分子。无疑应当作为先锋模范的作用,做好表率,只有党政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总之。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同时,坚持党的思想政策方向,坚定信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改革工作方式,解放老旧的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依托企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连接起来,使其互助互利,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拥有一群优秀的员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J],上海企业,2010(04)

[2]康建华,浅析民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金属通报,2010(11)

[3]黄尚玉,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J],中国科技纵横,2010(02)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5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4][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价值。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本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价值客观上折射出它的当前价值意蕴: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在现代条件下,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规定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的三个维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当前意义。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6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p)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p)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p)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p)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

   

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p)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p)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p)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要显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就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因袭关系和根本区别。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在政治实践中对于政治的含义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创立,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人与本文由收集整理人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种族等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显而易见,政治关系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它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这点从本质上说明了经济的属性。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而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政治关系的运行根本上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反映和体现了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所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它强调国家既是人类政治行为的特定场所,也是政治活动的首要主体。这点从主体性角度说明了政治的特征。国家政权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利益要求,如经济利益、民族利益等都可以通过国家政权来保证和实现。因此,全部政治生活的基本和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是阶级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权力,一方面,国家政权是政治统治的核心工具和根本手段。另一方面,国家政权是民主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机构。

(四)政治在一定层面上就是阶级斗争

这点说明政治的运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此外,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还包括如民族关系在内的其它社会关系。在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的内容就会成为人民的内部关系。

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逻辑结构及其内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概念等核心范畴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中,结合中国的历史和时代特点形成的政治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首先以政治存在为逻辑起点,阐述政治权利、政治主体等问题。其次依据“政治存在决定政治意识”推出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等问题。再次阐述由政治意识引发的政治实践,如革命、改革、民主等问题。最后达到政治文明,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逻辑终点。

(一)政治存在

政治存在是政治体系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发展的物质承担者。政治权力和政治主体是政治存在的两个重要内容。

政治权力是政治生活中带有强制性的一种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制约与服从的关系。首先,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反映的是政治实践主体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其次政治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主要指统治阶级的具体体现者即政府,此外还包括阶级、政治组织和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最后,政治权力的主要目的表现为政治利益。这也是政治权力存在的基础和形成的重要条件。

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活动的能动承担者。政治主体是为实现其特定政治利益而参与政治生活的个人或群体。政治主体可以分为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主要包括阶级、政府和政治团体;个体主体主要包括公民、政治家和行政官僚。政治主体的利益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转化为权利主体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从而施加于客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重点关照政治权力和政治主体,不断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权和日益深化完善人民政治主体地位,形成一系列人民观,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功由全体人民共享。此外,不断致力于新型政党的建设,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政党。

(二)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与政治存在这两大部分一起构成政治系统。政治意识标志着政治生活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政治意识是政治存在的反映,政治意识是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是政治实践的逻辑起点,它是引发政治实践的理性力量。政治意识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

政治心理就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对政治存在自发直观的心理反映,它本质上是政治主体的政治习俗、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政治思想简单来说是指通过政治思考形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存在的理性反映,是在对政治问题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的总和,它是政治意识理论化、系统化、和自觉化的表现形态。

政治文化是反映全部政治现象的文化总和,是社会意识中反映一切政治现象的观念形态,是政治意识的存在形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重视政治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完善执政理念和各项政治制度,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体制基础,形成制度文明,进而创建政治文明。

(三)、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为实现自身政治利益而运用中介能动地改造政治关系的物质活动。它是连接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的纽带,是政治主体实现其政治诉求的关键环节。政治实践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的存在方式,是政治关系的调控活动,是政治发展的内生动力。政治实践包含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民主三个主要部分。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8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办法。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殡葬事业作为以企业化形式运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重要,二者密不可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且互相促进。在新时期,实现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1.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区别。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物,重点在于培育符合企业定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企业精神,目标在于将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共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利益。具体而言,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经营思想培育、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制度及规范建立乃至生产经营制度的优化,同时强调发挥企业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行程体现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群体性文化理念,实现制度规约下的员工被动行为向文化引导下的员工自觉行为转变,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凝聚企业员工意志,实现企业发展的独特办法,在促进我国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在于将员工培养成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能够自觉维护企业利益、党的利益,更好地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目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自觉地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就具体工作形式而言,则主要是依托各类型的学习、教育以及文体活动等对员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1.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一项活动,目的都在于将员工培养成更加符合企业需要,更加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因此,二者之间又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提出和发展就在于现代企业认识到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科学管理利用制度对人的管制,更加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在我们党“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起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局外人,从而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中。

从工作目标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精神力量,通过文化引导和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精神世界,超越单纯的物质利益将企业发展视为自己人生价值升华的重要渠道;在思想上,认同并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将自我工作融入到社会建设大潮中去。由此,在物质刺激之外,更深刻地激发员工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就工作内容而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着密切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都是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支以企业为家的员工队伍,培养起具有较强战斗力的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形成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形势、新模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做好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开展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科学的、正确的指导。可以说二者是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关系。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育学习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然而,随着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员工队伍的年轻化,这些工作的效果遇到了挑战。如何探索出为更多员工所接受、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效果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显得尤为关键。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2.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设计,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本身就是员工行为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因而也更加贴近员工,更能为员工所认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从员工的生产经营行为这些细微处着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起了对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这样也就间接实现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2.2企业文化以员工为中心,通过尊重和关心员工,关心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开发员工潜能,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加上相应地物质刺激引导,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凝聚人心。而这些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即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队伍。

2.3企业文化建设的多元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了工作思路和模式。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好的做法的同时,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工作思路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例如,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员工行为的一种总结和升华、更加切近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诱导、更加注重利用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等都大大提升了文化建设活动的成效,将之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无疑可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活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无疑会对我国殡葬事业员工队伍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

参考文献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马克思主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