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十篇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十篇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49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基础理论基础实训

abstractprofessionaleducationisfacedofsignificantchangeinordertoachieveitsservicefunction.actually,thesystemofcurriculumsshouldbeestablishedattheaimofdevelopingthestudents’capacities.afterthat,theycouldbepreparedfortheircareer.Hardlycanthereformofthepatternofeducationinthespecialtyofmoldbewaited.

KeywordsthepatternofeducationFundermentaltheoryelementarypractice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必定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型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据此应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加强针对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新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进行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中来。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器设备及控制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

2、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与CaD这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视图理论,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公差与配合。机械CaD基本概念、基本绘图、操作命令、计算机绘图、图形编辑、显示、设置、查询、层、块、形、属性以及尺寸标注、图形输入、输出以及程序设计。

3、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模具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将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

4、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践应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校内外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小至修配被损零件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大到对引进产品实施“反求工程”,测绘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以机械工程图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以三维实体设计为辅。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并参加autodesk公司的认证考试,获得全球通用的autoCaD工程师证书,以适合于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基础实验是高职电工与电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基础实训教学任务。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改革相结合,力求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面向实训,符合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相辅相成。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为避免学生在实训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该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同步;基础实训,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还是基础实训,所有内容都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实训时结合实际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基础实训与社会环境的结合,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三、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电工教学质量;问题;途径

电工基础是汽修、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岗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却因师生、设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问题凸显,为适应中职机械类专业生源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需要从多方着手对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中职电工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效率低下

中职学校的电工教师多数是原来的物理课教师,往往一个学校就2—3人,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专业设置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汽修、机电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后,很多电工教师既要带机械类、又要带计算机类的电工课,每周授课均在20节以上,造成了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学习和钻研,在授课方式上仍采用传统授课的模式,实行“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更新上也跟不上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同时,中职学校电工实训室的专职实验老师更少,指导教师短缺,多个班级只有一个指导老师。有的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转型过来,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待提高,他们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经验上都无法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从而影响了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2、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单一落后

由于电工课属于机械类的基础课,既不受到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视、也得不到计算机专业的青睐,所以在学校各大专业中其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普遍只配备一些万用表、旧家用电器等设备,学校没有投入足够资金来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程的需求,实验、实训开展率较低,在训练的内容上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一些内容没有进行训练等现象。

3、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目标不够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许多中职学校《电工基础》的教学又存在很多弊端,过于重视理论,不够重视实践知识。很多学生开始对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比较能接受,但是随着实践要求的增多,再加上很多理论越来越枯燥和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又不能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实践与钻研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厌倦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电工基础的前提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鉴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尽量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教师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设计“作品”和排除故障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基础

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师资队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考虑各办学要素配置时要首先考虑教师配置,在考虑提高专业水平时,要先行提高教师水平。要先有专业教师,再有专业;先有名师,再有名专业;先有教师,再有设备。宁愿让师资等设备、学生,不能让设备、学生等教师,这是办好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原则。顺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是做好师资的增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教师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引进;二是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兼职教师;四是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提高人才的待遇,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待遇,搭建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加大对人才培训的力度等方面创造集聚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电工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求教师除具备电工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汽车、电子电器、计算机的发展要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学校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通过参加培训进修,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进,摒弃无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学习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再次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为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倡教师到企业去学习接受相应岗位的培训,力争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

3、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就是“动手”教育,其学生未来的岗位不是理论研究,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模拟来积累。需要的是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仪器、各种故障的模拟场景……它需要一个真实工作现场来营造。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重点不是在“我知道”、“我明白”,而应该是“我知道怎么做”、“我会做”。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做”的场所和机会,那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象“只会在陆地上游泳的游泳运动员”。因此,电工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对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其将成为制约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未来企业中与其他同类校学生比拼中能否站在制高点的重要砝码,成为一所学校在招生就业中能否具有有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抛开实训设备建设来谈电工教学质量的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投入才能做到“保证规模、调整模式、强化技能、提高质量”的要求,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4、“理实一体化”是提高师生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电工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必须打破理实分开、按章逐节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创设的教学项目引导下,使用图片、实物示教板等各种方式,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

同时,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很多贴近生活的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电工理论教学融合到实习、实训教学之中,使理论、实践及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老师可以适当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以突出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电工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使学生尽量接触实际动手操作和演示操作现场,创造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边学边做、教师在边教边指导的理实交互中完成特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达成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5、技能大赛是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的技能水平和企业生产能力,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

全国每年都要举办技能大赛,各省区为备战、选拨选手参加全国赛,同时为了检验本省区的职业教育成果,也都相应地举办校级、地市级、省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为此,各中职学校都会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训练设备的配置与投入,笔者所在学校因近几年都参加全区电子装配、低压维修电工和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等3个项目的比赛,先后投入了50多万元装备了电工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使电工实训室的设备得到了装备。

另外,全国技能大赛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直接为大赛提供设备,为参赛学校免费提供设备培训,这些都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也充分利用技能大赛这个品牌,争取得到企业的各种支持,使得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技能大赛上优异的表现,有的被保送到本专科院校继续深造,有的被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录用,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果也引起了校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电工基础的教学走向了良性循环。

电工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要学好、教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还需要认真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费的投入上加大力度,坚持改革无止境的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基础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柳,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3

一、维修电工培训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升电工的培训质量,能够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更好发展,维修电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种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各个企事业单位电力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工维修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只有企事业单位拥有了高级维修电工的人才储备,才能为企业正常运转、参与竞争提供必要保障。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将维修电工纳入劳动就业准入范畴,从初级电工到高级电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制度和鉴定考核机制。要求从事电工维修的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从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否则不得参与相关工作。目前,我国的维修电工等级主要分为五个等级,前两个等级为技师等级,后三个等级为基础性的从业资格等级[1]。另外,我国维修电工的培训机制同大学的培训机制进行了有效对接,在对大学生进行维修电工的培训当中,一般本科生的等级为三级,专科生的等级为四级,而考核的标准要求逐层递增,既具备更高级别的从业资格证,必须完全掌握相应较低级别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在电工考核制度方面的建设程度已经比较成熟m。另外,我国很多知名院校已经开展了维修电工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按照实际要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了维修电工的技能培训。例如,长沙理工大学对本校具备电工作业人员资格的学生进行了维修电工的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各个等级,而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社会性质学生的招收,其培训的课程不仅能够保证学生考取更高的从业资格,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级别的技师称号。另外,在学校进行维修电工学员招收的过程中,不仅对本专业的学员进行了招收,也允许学校内部和社会领域的非专业认识参与维修电工的培训,当前,物理专业的学员是最多的非专业学员,在进行学员从业资格鉴定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维修电工考核情况进行明确,也要参考学生的跨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准确的判断。还有些大学出于提升学员从业资格鉴定效率的目的,进行了学院内部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设立,但是,一些学院由于经济基础和相关人才的匮乏,在基础性从业资格鉴定方面具备了相关的能力,而在高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鉴定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我国各大学校在高级维修电工的培训和鉴定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当前高级维修电工培训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现今很多高校在进行高级维修电工培训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校并没有将正规的管理同学校的常规管理进行协调,造成管理工作难以在规范的方式下进行,一些学校使用对本校学生的管理方式对社会性质的学员进行管理,不仅使得社会性质的学员难以适应,也使得学校的管理人员难以进行管理制度的落实。一些学校由于面向不同学生管理经验的缺乏,只能对不同来源的学生实施区别对待,不仅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也使得学校的很多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还有些培训的管理机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差异化管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造成不同基础知识等级的学生在培训过程中相互产生不良影响,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培训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对维修电工的本科生进行中级从业资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将学校安排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高级从业资格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得不到必要的提高,不能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在具备更高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进行越级学习,使得学生在考取更高级别的从业资格证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能通过越级学习的方式进行能力的快速提高。一些培训机构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同社会劳动保障局等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使得很多社会力量无法对培训机构进行支持,而培训机构只能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教学活动,难以获得政府等更高水平社会机构的指点,还有些高校在进行高级维修电工培训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生只能单纯的进行理论学习,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程度不足,造成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维修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等培训机构在进行配训过程中的时间安排问题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问题

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不少高校的培训教师不属于双师型教师,部分教师仅仅对理论具备很强的掌握能力,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使得学生难以得到正确的实践指导。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高级维修电工的培训活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并没有对电工培训课程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使得学生只能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虽然能够提升理论知识的等级,却难以保证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因此,提升维修电工培训活动的课程设计合理性,是促进教学活动水平提高的重要工作。

三、提升高级维修电工应用型人才培训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培训课程的整合

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课程的讲述流程进行整理,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期的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案,对己有的有所淡忘的知识进行复习,便于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其次,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对高级维修电工的具体要求及时更新,在保证完成学校交给的理论性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足够的技术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考试之前,教师要对高级维修电工证件考取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解,并指导学生系统的对知识进行复习,以便学生的考证流程能够更加简洁[8]。要将高级维修电工培训过程中的多项课程进行集中学习,可以尝试将能够迅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进行统计,并通过对教学模块的优化设计,实现不同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学生能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将课程进行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块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保证教学模块的完整性,教学模块需完整的涵盖全部的基础知识,既包括电路相关理论和图纸的制作,也包括仪器和表盘等配件的正确使用,且对电机等设备的控制技术和相关计算机技术基础也应纳入教学模块的因素,另对程序进行编程并对相关控制装置进行正确的操作,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实训平台的优化

教师要将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内容,并尽快完善教学活动所需的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拥有更高水平的实践机会。首先,要对实训平台的实训内容进行设置,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并通过对相关程序的正式编写进行继电器装置的操作,使相关电气设备的控制机制足够完整。在进行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过程中,需要按照机电系统的实际情况,对设备的故障进行逐一排除,使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进行电气设备问题的准确排查,避免的实际操作中对正常运行的部件构成损坏。其次,教师要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的检修流程进行控制,采用检修工艺编制的方法对学生正确的检修程序进行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在检修过程中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仪器的使用,保证实训活动的质量。再者教师还要将维修过程中所需使用的设备维护工作纳入实训课程中,一是要将需要保护的双踪示波器进行保养制度的确定,使学生在具体操作当中能够对同步示波器和与其相关的其他设备进行正确的管理,二是要注意实训过程中的晶体管维护,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考核机制的建立,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电气设备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解决,并能够说清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理论知识,要将实践能力作为最主要的考虑条件,把故障维修工作作为最主要的考核内容,将相关证件的颁发同实际维修能力紧密挂钩,使具备高级维修电工从业资格的人具备真正的检修技能。要考核的过程中,使用单一否决项的方式对技能不合格者进行否决,如果操作人员不能按照规定正确的对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排除,哪怕仅凭此一项也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否定,使学生加强对故障检修工作的重视。要有针对性的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弱项加以强调,对实训平台进行设计理念的提升,使实训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应对专业技能考核的能力,并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三)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完善

职业技能的鉴定是评价培训活动结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具备了足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对从业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础知识进行明确。在进行等级判定的过程中,要保证更高级别的从业资格证获得者具备较其级别低的从业资格证持有者更高的专业能力,要将学历的重要性进行弱化,重点考核从业资格证考取者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保证从业资格证的级别能够准确的反应从业者的实践能力,而不能将学历作为重要性极高的硬性要求,避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人因为学历门槛的设置失去获得相应从业资格的机会。要对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做出详细分析,对从业资格评价机制进行细节的完善,提升从业资格证持有者对社会普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度,将职业道德纳入从业资格证的考核范畴,加强高级维修电工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保证电气设备得到应有正确维修。同时在职业资格证考核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严格按照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对高级维修电工的培训和考核机制进行细节的完善,保证职业资格证的颁发条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让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制度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使鉴定体系的工作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支持。

四、结论与展望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4

一、电力培训体系

(一)培训机构

企业培训机构有两类: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和外部培训机构。各培训中心均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企业可针对自身情况从其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如何选定培训机构,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原则是培训课程要学就要学本行业本领域前沿的东西。

(二)培训对象

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等,然后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三)培训方式

从培训的方式来看,有职内培训和职外培训。职内培训指工作教导、见习、指派、轮调等方式的培训。职外培训指在专门的培训现场,接受对于履行职务所必须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二、电力培训现状

(一)学员学习成效

受训学员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对技术类操作很感兴趣。表现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学员往往觉得不易理解,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二)教学现状

电力类培训在基础知识方面的重视度显而易见,一个知识技能都熟练的员工对于企业非常难得。然而在电力培训的教学方面,对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未能做到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改革,改变教学现状。

(三)培训与企业需求适配

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发展迅猛,顾客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这些因素给面向电力行业提供培训服务的培训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化改革,电力培训中心作为面向电力行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中心,在保证培训月企业需求适配方面的责任重大。一旦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就成了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对员工进行有效地培训。

三、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新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时,教师可将理论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讲解,会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电工教学中KCL定律(基尔霍夫电流)的内容为: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何时刻,通过该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用数学式讲解KCL定律的内容和公式时,学员往往不易理解。学员容易接受的方法是:教师借助于例题和现场的实际讲解用法和应用。

2.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指导实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任何一个培训机构要办出特色,教师必定是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想要改革教学实现较高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中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要努力外,还需要单位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建立有效机制,有力地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如此,培训中心的教育才会更兴旺发达。具体改进如下:(1)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制订好教学规划。培训中心要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中心发展的教学规划中来,把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措施。(2)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从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开始。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具体如: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等等。(3)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为了激励教师学习晋升为“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心要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以此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积极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我素质。

3.重视实践教学。由我们培养的是电力企业的技术员工,“学”必须以“致用”,学员掌握动手操作才行。在保证学员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如触电急救知识,发现人触电时应快速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胸部按压等心肺复苏操作,以及简单包扎伤口,教授学员们真正掌握触电急救。如图2、3所示。

此外,培训检修人员时,要求他们对设备能拆、会装;培训线路人员,要求会爬杆才行,这是单纯理论知识灌输所达不成的;培训变电运行人员时,则要求其会正确进行刀闸操作、事故处理。因此,电力培训中心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员的技能培训。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技能培训的授课学时,并将技能考核和理论学习同等而列,与培训成绩挂钩,激励学员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培训中心考核成绩分等级的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以实际操练为主的短期培训班,以参加相应专业的技能比赛。总之,培训中心在教授好理论的同时,并重视实践教学,可以使现场人员技能水平有质的飞跃,从而为更加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4.形式要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达,先进的媒体设备渐渐运用到教学过程来,比如视频、Cai课件展示、电子讲义等,使教学效果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仅仅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很难使学员理解、掌握,但借助于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电机学》中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一次侧绕组中电流的变化引起铁芯中磁通的变化,进而在二次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过程。)教师很难向学员讲清各个电量的变化情况,但如果借助于flash动画,形象将一次电流、磁通量、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学员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了,进而掌握相应的抽象理论知识。又比如《电力安全生产》这门课程,教师在讲解某些部分全讲规程、制度的课题时,费尽心细讲了半天。但学员因为不感兴趣,听完就忘了,教学效果非常不好。然而,如果教师能在ppt课件中插入介绍一些近来的电力事故通报,好奇心将会驱使学员想知道结果如何而认真看下去,并积极思考引发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领导的管理违章等;或者穿插一些因为违规而酿成的血淋淋的安全事故视频,当学员看到毛骨悚然的事故画面,听了那些因违规而造成的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和大面积停电,往往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颤,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员将会加深对各条规章制度的理解,并从心理上愿意去学规程中所规定的条条框框内容。对其他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借助于flash动画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二)意义

提高电力培训中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多样化形式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法,理论上可以提高培训的成效,为企业培养拔尖人才,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做出巨大贡献。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班主任现代机电教育应用误区

目前,我国的机电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密切关注,以及教学的改革、完善。机电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具有应用型、职业化特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综合性的人才。由于信息的发展,机电教育现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产品周期也逐渐缩短,性能增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机电教育应用中的误区

(一)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机电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的课程。当今,仍然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课程,就是普通文化课、理论课、实践课。该体系着重理论,而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独立性。这样就导致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对机电专业所需的技术实践目标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机电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化、实用化为基础,开设培养人才适应机电专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课时协调比例不合理,理论课程安排的课时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认为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实践的基础,就应该把学习精力多放在理论知识上。然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却不能完全理解,没有实践的辅助,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引不起兴趣。课程的安排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是为了巩固基础,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熟练掌握机电技术,要合理安排课时,着重实践。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当代机电教育大部分都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往往看重的是成绩,以及任务的完成,忽视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方法与应用不相匹配,如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亲自操作,不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模仿性强,对老师操作的步骤会重复一次,不经改善,也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索。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工作,进行实际操作的,但由于在学校的学习太过模仿性,导致工作上操作不懂,水平非常低。培养实践人才也不积极,老师是引导学生走向正轨的,所以老师的实践水平必须过硬,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人们往往只看重老师的资历,但其中很多老师的操作能力其实非常差,甚至不懂如何操作,导致学生得不到引导,很容易出错。因此要给予老师操作技能足够的培训,让老师熟练起来,为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很多院校对实践教材重视不足。知识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创新,实践教材就要随之改变,然而院校都不考虑这些问题,认为不要让学生了解操作流程就可以了,懂得操作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上却根本不能使用。

二、现代机电教育应用中的教学对策

(一)调整教学模式

我国机电教育几乎都采用以老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不离开教室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强,操作能力却非常差,那么院校就必须实行一手抓理论教学,一手抓实践教学,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课时安排也是各一半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知识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掌握知识也深刻,为培养机电的高级人才提供条件。

(二)重视实践教学

以前都是老师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使得学生缺乏思维能力,以填鸭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过而忘之,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从旁协助,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因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实践,所以老师本身就要有资深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院校对老师加强培训,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学习条件。同时院校要多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对口的工作,不断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更新知识。重视实践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一个完善的基地,给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要提高实践教材的质量,教师只有经验十足,操作能力非常熟练,才能为实践教材建设提供保障。

(三)加强技能培训

院校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学生加强技能培训。基本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因为学生只要打下了基础,那么往后学习起来,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基本功扎实,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岗位上工作才能熟练操作。在培训过程,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奠定基础。有了基本技能作为基础,那么在专业培训上就能很快掌握。在这个培训中,专业性的知识比较强,那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训。我们确定培训项目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进行培训,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最终达到培养所需的综合性的能力。同时内容也要分层次,一步一步地提升,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准确把握专业技能。要留有专业技能的开发接口,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岗位技能是学生参加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实践技能培训,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机电专业涉及的岗位很多,那么在培训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便在参加工作后熟练操作。

三、结语

现代机电教育教学必须转变思想,树立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本的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培训,掌握合适的方法,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实践的水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操作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英.树伟.实践选择与理性回归[J].职业技术教育,2004.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职业需求;机电英语;“三四一多”培养模式

前言

21世纪,机电英语人才的需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就业市场对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下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外语+技能型”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量迅速上升,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机电英语中英语与技能型的有机结合正好应和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迫切需求。当前,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中如何加强英语和技能型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让英语成为他们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工具,让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有竞争力,仍是一个值得迫切探讨的问题。

德国高职“双元制”理论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制度。期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两“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德国“双元制”的特色之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训目标,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德国职业院校围绕确定的培训目标和相关社会职业能力为标准,建立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主张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德国的“双元制”理论为高职机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机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制定

机电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就业岗位相结合,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机电英语。

2“331”特色专业的机电英语课程设置

331特色专业指“三化”、“三技能”、“一证书”。“三化”包括了行业化的专业方向、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三技能”为“语言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一证书”是指职业资格证书。“331特色专业”的设置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基础课、岗位技能课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实用性、行业性、职业性的特点,有力于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使学生学有一技之长,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它的教育模式,适应了各行业经营、管理、服务岗位一线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3“三四一多”培养模式

“331特色专业”的设置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三维机电英语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简称“三四一多”模型。突出了实用性、行业性、职业性的特点。按照企业、公司对学生就职要求的特点,将机电英语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系列、实践层次、企业、公司岗位要求分别作为三个维度,即组成一个立体的机电英语课程体系空间。

理论知识系列是按照岗位要求分为导入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而划分出的四个培训领域。四个实践层次是指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为认知实训、课程实训、专业实训、毕业实训四个实践层次等级。企业、公司岗位要求类型是指四个培训层次的培训内容均可按照培训性质划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基础培训、岗位培训、上岗培训这样四种培训类型。其中:岗前培训是指新职工培训、各种岗前强制性培训、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培训、转岗适应性培训等。岗位基础培训是指岗位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增新、强化、提高培训;岗位培训是指在岗人员的素质、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增新、强化、提高培训。上岗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动态、科技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及行业的政策法规有关的适应性、普及性、拓展性培训。

这个空间中的每个点均可延伸出一系列课程,所有机电英语课程均可在这个空间里对号入座,形成课程代码。按照X、Y、Z三维坐标,每一门课程的代码都是唯一的,都对应着唯一的某个课程系列、某个课程层次、某个课程类型。每一门课程均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课程模板,师资介绍、课程题库、课时、学分、考核方式等内容。只要我们发动企业各单位组织力量,坚持紧密结合企业循环运做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机电英语课程开发,这些课程的集合就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机电英语课程体系,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资源的宝贵财富。

多种教学模式是指上述三种类型在教学管理、班级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可有多种模式。

4课程设置中的实训

“四级化”顶岗实习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和学习任务,利用网络优势灵活构建顶岗实习的“四级化”模式。即认知型实训、课程型实训、专业技能型实训和就业型实训。认知型实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相关岗位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是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的实际概况,通过认识实习加深对所学专业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给整体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课程型实训是学生在认知实训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的的掌握并进行实际的操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在实训室模拟操练,达到对课程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性实训就是学生对机电英语专业知识的实际训练,例如机电产品说明的翻译,外贸信函的往来,国际贸易中的流程,外商的接待与洽谈等等技能训练;就业型实训就是学生真正到实习岗位进行实际的上岗就业,对工作环境、业务知识、实际操作、工作流程等工作现场知识的熟悉与实际的运用,真正达到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标准与要求。在实训中,也突出了机电英语课程设置的特色:

(1)实训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训室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单一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生竞争上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是公司一员工”。如“西方文化体验室”有学生组成的“卡兰朵小屋”统一管理。人力资源的筛选、调配、任职,商品的购买与销售以及此公司的经营模式都有学生来设计与执行。“卡兰朵小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以实际环境为基础,突出了学生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上的作业形式都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而机电英语课堂教学以实际环境为基础,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建议。此作业形式的改变,突出了学生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英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英语化:为了使学生在职场中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机电英语专业要求老师尽可能运用双语教学。英语教师向机电专业的教师和企业专家请教专业知识并到实习基地带队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尽可能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并向英语教师学习英语语言或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学习英语,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彼此提高。

(4)教材建设充分体现实用化:机电英语教材采用“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人员”的开发模式,由三方人员组成教材“双师结构”的开发团队,以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为主,在对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确定机电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基本的工作任务,以英语教师为主设计语言学习任务。目前开发的教材有:《机电英语》和《机电英语评估手册》。

5结论

社会和市场对新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呼唤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英语专业为了求得更好发展,使培养的毕业生继续受到社会的欢迎,也应顺应时代的召唤,主动调整课程设置,抛弃过去的工具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转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才培养的阵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力,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改革刍议,[z],外语界,2002年第6期总第13期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7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一)培训需求分析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组织分析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⑵任务分析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⑶个人分析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需求分析的方法⑴问卷调查法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⑵约见面谈法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⑶会议调查法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⑷工作表现评估法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⑸报告审评法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1、制定程序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2、计划内容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培训目标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⑵课程设置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⑶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3、培训控制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4、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六、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⑴高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④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⑤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⑥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⑵中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⑶基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⑴岗前培训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②培训内容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⑵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⑶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⑴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⑵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⑶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七、培训工作误区(一)员工培训不重要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员工培训有风险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三)员工培训是人事部门的事员工培训是企业长期持久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人、财、物、信息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的事,应该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维修电工操作技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tm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09-01

引言

维修电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普通工业都对电能有着较强的实际需求。但是在电力行业的实际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当下维修电工的实际操作技能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维修电工只能掌握一般的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因此加强对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培训至关重要。

一、加强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相关的实际调查我们发现,众多的培训中心和部分的高职院校对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重视力度不够。首先,在培养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和培训机构将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建设上,但是在具体实训设备上投入的却相对较少。很多实训设备都较为落后,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学员和相关的维修电工无法在课下或者工作之余利用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时候都只是在图纸上进行“纸上谈兵”,因此在培训方式上较为落后,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其次,部分培训机构虽然在注重学员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还对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给予了培养,但是却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差,对维修电工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在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中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培训的具体方法

1.加强对维修电工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任何一门技术或者专业都必须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否则一切的实践都是空谈[1]。机电企业相比较其它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掌握难度较大,因此维修电工只有掌握了具体的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河南油田培训中心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对学员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员掌握牢固的维修电工专业理论知识。院校的领导者和相关的培训教师在思想层面上较为重视对学员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科学的、完善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充分的将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让学员主动积极的探讨,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培训教师要充分的活跃课堂氛围,不断的加强学员的学习自信心。

2.培养其独立完成控制路线的安装工作

在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后,河南油田培训中心开始逐渐培养学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其独立完成控制路线的的安装工作。首先,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应该先按照理论要求进行电气控制路线图的绘制工作[2]。尽量的满足生产工艺对电气绘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控制系统简单化、科学化、理论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其安全性,保证操作方便;在电器元件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合理、准确的原则,保证其系统能维持正常工作的状态;还要求学员在理论基础之上设计电气控制的原理图。其次,要求学员掌握对元器件进行准确的测试方式。在对元器件进行检查之前应该仔细观察元件的外形是否已经被损害,如果元件完整,要进行相关的物理测试,主要是检测元件的某些部位活动现象是否正常。比如要对常闭触点的断开情况进行仔细查看,看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接触,如果发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培训导师应该指导学员分析主要原因,并尝试亲自动手进行维修工作。最后,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还要去学员根据要求自行绘制电气控制电路接线图,主要是为了排除故障。

3.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故障排查方法

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要求学员在进行电路接线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其具体的操作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按钮上一定要接软线;第二:按钮上的触电等端点只可接两条线;第三:处于同一方向的硬线在排列的过程中要遵循“紧密平行排列原则”,垂直方向的硬线在排列中千万不可以出现交叉现象;第四:硬线不能呈现出状态,否则会造成漏电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如果处在断电情况之下,测试电路出现异常则要进行必要的故障排查,排查的过程中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万用表进行一一排查。如果出现了短路的现象,用一支万用表接触控制电路的一端,在用另外一只表逐步向电路的内测进行不断的移动,以此来缩小线路故障的范围,多次尝试,直到找到发生故障的路线。第二:直接检查。学员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怀疑有针对性的检查出现故障的地方,再使用万用表对元器件进行检测,逐步排除故障。

4.培养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培训方法都是指导教师直接告诉学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河南石油培训中心的教师为了加强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着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实际操作技能较为丰富。当学员在操作的具体过程中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以自己的判断去告诉学员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帮助学员分析产生问题可能的原因,然后让学员根据实际的操作需求进行逐一的排查,让学员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3]。比如,在对“电动机电气互锁反正装控制”进行通电测试之后,仍旧发现电动机无法运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其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源出现了故障,也有可能是按钮出现问题等等。检查的具体方法是在断电的情况下使用万用表进行测试,然后让学员根据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故障逐一排查。由于是学员自己解决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学员认真的进行了思考,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逐渐锻炼了学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进行高效的操作技能培养。另外,指导教师在日常的培训中要注重对学员观察力的培养,维修电工的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要善于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企业设备进行故障的排查,以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电力畅通无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因此,维修电工要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注重对细节的观察,要以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问题。

5.培养学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河南石油培训中心首先注重对维修电工实际理论知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其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给予学员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与此同时培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员整体整合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理论课程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的向学员讲授设备维修、保养等知识,从而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操作观念,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文明生产,主动自觉的爱护设备。当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要让学员自己动手解决及时处理问题,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损害。比如在对学员进行“电力拖动技能实际操作培训”的教学中,使用的电气设备较多,如果不加留意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如熔断器接触不良、电子内部损害等,出现以上问题培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员进行及时的解决,否则长此以往会对使用设备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石油培训还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员进行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维修电工,一定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首先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际操作,并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培训教师要在课下和学员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并却不断地改进培训方法,学员也要针对维修电工的专业知识进行反复总结,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培养自己独立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自我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维修电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培训机构一定要加强对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的培训,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也要对维修电工这个行业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以百分百的激情投入到实践操作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将自己打造成一名理论知识够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新时代维修电工。

参考文献

[1]邓林.试论加强维修电工操作技能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35.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9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可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职通信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新晨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篇10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由于是多学科的综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学课程都来自于以上几个学科,希望利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培养出知识面较全面、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

从人才培养层次上划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本科层次上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是学校独立设置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由于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申请较难.目前在全国本科高等院校中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只有三十多所,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另一种是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这种学校数量众多[m.

2旧版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各年级学生(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交流后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2.1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专业学习内容齐全,宽口径实现较好,但宽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教学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2.2与各年级同学座谈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较多,同类同性质科目存在,有重复之嫌疑,跟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课程较多,应当做适当精简.

2.3在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04版培养方案的某些课程的设置纯粹照顾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关系不够紧密,兼顾不到科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激情得不到最彻底、最完全的释放和发挥;学生的钻研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发现如何能够做到在宽口径的同时能够有所精,确实是一个难题.综合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明确一条贯穿专业学习的主线,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该主线,同时,该主线与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还能够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研究的能力.

3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的几个思路

3.1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3)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诊断、控制与仿真的基本能力;(4)具有新型机、电、液、气等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5)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技能;(6)具有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6.

3.2厚基础,重实验,强能力.工程实际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工程基础十分必要和迫切.机械电子工程这个学科是一个工程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本次修改培养方案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和前提,加强设计型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我们的课程设置为两大模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1学分,516学时),外国语言文化(3学分,256学时),艺术与人文学科(2学分,36学时),哲学与社会科学(5学分,232学时),科学技术与社会(2学分,32学时),基本技能训练(学分,72学时).在总学分和总学时都有较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模块得到加强.

专业教育分为:相关学科基础(2学分,240学时),机械工程基础(25学分,460学时),计算机与控制基础(7学分,312学时),专业课(9学分,16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4学分,58周).

专业教育部分总学分由04版的81学分调整为88学分(不包括毕业设计环节).其中理论课学分由04版的54学分调整为62学分,増加8学分;集中实践学分由04版的27学分调整为26学分,减少1学分.专业教育部分总学时由04版的1072学时调整为882学时.其中必修课学时由04版的700学时调整为680学时,减少20学时;选修课学时由04版的372学时调整为202学时,减少17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由04版的27周调整为26周,减少1周.

3.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应由浅入深,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安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层次进行,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基础专业知识的认识.对于初学者而言,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十分必要,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第2—4学期安排了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让学生能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并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

2)资料查阅和提炼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期间各种专业论文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以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第5学期安排科学研究训练,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门知识的掌握.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6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能让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体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机械电子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当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第7学期安排基于工程棚专、麟合训练—数控技术专业综合训练和机器人技术专业综合训练.通过专业综合训练,使学生全面、深入、综合地将所学各科理论和技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基于以上认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科学研究训练、创新设计、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1)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内实习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专业技能,我们重点在校内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部、计算机实验中心开展实践,为学生实训提供的实习环境,并指定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计划制定、实践动员、过程指导、总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校内实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感性认识,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仍不能取代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接触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将逐步建立机械电子工程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3)进行定期讲座、辅导等方式完成研究性实习.如科学研究训练,主要采取讲座、调研、撰写文献综述等形式进行,主要采取导师指导的形式.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育人的目标,满足社会对机械电子工程人才的需要[783.

4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案修订总体思路是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体现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机械与电子跨学科之间的结合的特色,加强在机械制造、控制工程基础和工业控制技术的研究、学习.

课程体系设置时加大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方向主修课程量.以机械制造基础和控制工程的内容设置为主线,通过设置专门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pLC等),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外语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机和外语等基本技能.

新版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4.1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与教师科研方向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明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数控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培养方案得到落实和强化;同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将相关课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方向主线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结合教师相关科学研究方向的成果开设实践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在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突出体现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和方向课核心地位

专业基础课中核心课程为:控制工程基础a、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为: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a.

4.3必要课程整合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主要包括04版培养方案中的机电传动与控制(2/40)和机电系统设计(2/50)整合为机电系统设计(3/56)等.

4.4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増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仿真技术、专业综合训练等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机电系统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4.5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