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十篇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十篇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41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1

一、乐学情感,幼儿学习数学的桥梁

原本数学就是非常枯燥,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要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首先,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自由活动;其次,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并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主动活动是一种幼儿受自身兴趣和愿望支配的全身心积极投入的活动,在主动活动中,幼儿有一定的目的,能面对困难的挑战,注意力集中,潜力得到发挥。要使幼儿主动活动,活动兴趣的激发是关键,环境的创设是前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创设最为有效的情境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充分感受探索游戏的乐趣。如:在学习“单数和双数”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一个“智慧宫”,并准备了好多礼物。在我的带领下,幼儿走进了“智慧宫”,接着,我请幼儿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就可以得到“智慧宫”里的一份礼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为什么1、3、5、7、9号排在一起,而2、4、6、8、10号排在一起呢?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达到了帮助幼儿认识单数和双数的目的。

二、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逐步加强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皮亚杰曾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幼儿的逻辑数学概念来源于动作,幼儿的具体操作活动就应该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主导活动,数学操作游戏让幼儿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情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幼儿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我选择色彩鲜艳、简单明了的数学教具,便于幼儿积极参与制作,同时促进数学教育游戏化、趣味化,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制作10以内的点子卡片,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和小蜡笔,让幼儿在上面画点,上课时可以用来做数的分合练习,把枯燥的讲解变成对直观形象材料的直接动手操作,让幼儿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学得有序,又玩得有趣。由于幼儿好动、好模仿,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通过电化教学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比如,计算识数1―10,通过幻灯片播放1―10幅不同图片,让幼儿跟着图片拿出实物或动手画出自己想表现的事物,这样很自然地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从而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学具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的抽象知识,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三、通过游戏活动,使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

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数学知识除了通过教学活动来向幼儿传授,还可以通过游戏来传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我在指导幼儿玩建构游戏时,要求他们在拼搭物体前先要想一想,怎样拼搭会更形象、更美观,以此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幼儿玩跳棋、军棋、象棋时,通过让幼儿掷骰子,请他们比较数的大小等,使幼儿通过此游戏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不断得到提高。《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四、在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我经常在体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孩子们边拍球边数数,手、口、眼并用,除了自己数,还可以同伴之间互相数;套圈游戏可帮助幼儿复习数的形成或相邻数;扔沙袋或飞标时,让幼儿相互比较投掷的远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在饭后散步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房屋的结构、造型、布局等,使他们积累了空间形体概念;另外,我通过让幼儿平时分发碗、勺、筷、毛巾等,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数与数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等。《纲要》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利用,幼儿就可以从中获得数学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未知的世界,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幼儿期通过数学活动对其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对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活动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培养不仅在数学方面,在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2

逻辑思维游戏注重幼儿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该寻找能使幼儿与教师、同伴积极互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巩固和提高。 

1.以角色身份使幼儿开口说话 

逻辑思维游戏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每一次活动时,我们都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幼儿逐步地能在发现问题时主动提问,互相探究解决办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生活中的秘密》这个游戏中,教师请幼儿扮成家长,以重新摆放家里的各种物品为由,让幼儿把有关系的物品放在一起,并且要用语言告诉“孩子”这样摆放的原因。这样能够让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鼓励幼儿叙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逻辑思维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从中摸索出学习的技巧和体会。但对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幼儿往往不知该如何描述。这时,教师就会引导幼儿把他的思考全过程从头到尾用学具边拼摆边说出来。最后再送给他一张可爱的思维游戏贴画,并和全班小朋友一起为他鼓掌喝彩。孩子们受到了鼓励,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3.布置逻辑思维游戏课程环境,吸引幼儿讲解逻辑思维游戏故事 

对每个逻辑思维游戏的活动内容,我们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来讲给幼儿听。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所学单元的故事内容,以夸张、童话的手法装饰在班级的墙面上,使幼儿对熟悉的形象和故事能常看常讲,对他们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延伸,班上展开了“评故事大王”的活动,过去不敢在人前发言的两个幼儿也被评上了“故事大王”。 

二、通过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能力 

看图讲述是让幼儿通过对图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或编成小故事,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1.培养幼儿观察和理解图片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对图片观察的兴趣,教师为幼儿准备色彩鲜艳、可操作性强、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的学具,激发观察的兴趣,再让幼儿观察画面,然后让幼儿找出主要内容,再联系到细节部分,最后再到主要形象之间与整个画面的关系,教给幼儿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 

2.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当幼儿有了感性印象时,辅导幼儿丰富词汇,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并能够正确理解,正确使用词汇。在掌握词汇后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就可以指导幼儿围绕主题编故事了。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口语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幼儿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一方面在动、形象、符号三个不同的水平输入信息,形成表象形字;另一方面通过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输出信息。而表象游戏符合幼儿期语言表达特点,需要大量非语言手段。首先,教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取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及非语言表现手段。接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特点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指导。最后,鼓励幼儿根据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 

四、通过美工活动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在美工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造精神得以发挥,头脑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画讲给大家听。如:“她们在跳绳”、“小明在院里扫地。”慢慢地幼儿能将自己所画的内容讲成一段话。“一天冬冬放学回家,天刚下过雨,天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冬冬一边走一边看,一会儿彩虹dylw.net不见了,冬冬发现自己迷路了,他找到了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帮他找到了家。”时间长了,幼儿都能编出一段完整的故事了。这就反映了美工活动能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五、利用游戏讲评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3

中国式父母的抱怨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动手能力差,逻辑思维更是跟不上趟。实际上,孩子展现的所有能力全部来自于父母。

陈家华的儿子明明今年5岁,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比赛。活动中,许多小朋友都很熟练地用筷子夹球,明明也很努力,可他怎么夹也夹不住。陈家华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小明快点呀,手不要抖动。”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

和陈家华的烦恼不同,林晓宇担心自己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我家小孩在学蒙式数学,有一道走迷宫的题目,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走。她来回走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她的逻辑思维方面太差了?”

他们的焦虑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遇到这些问题,说白了,主要是父母的问题。

乱贴标签。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擅长焦虑的父母开始自问“难道是多动症?”“智力方面不会有问题吧?”“这孩子太贪玩跟谁学的?”乱贴标签、乱下结论,只会让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并传染到孩子身上。

凡事包办。如果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待,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由父母包办,那么孩子在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之后,只能是一个万事依赖、毫无主见的明珠。

成人化约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小天地,有些父母教导孩子进屋要安静,不许碰这动那,玩具也不能自由拿取,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会让孩子产生拘束感,抑制孩子的能动性。

父母一方面期待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不让孩子触碰新鲜事物,怕麻烦地全部包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依赖父母、不愿尝试、没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外国父母动手能力强

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日渐缜密,相应的,逻辑思维成长也能让操作过程更有条理。

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不可想象,6岁的孩子,不是帮倒忙吗?恰恰相反,孩子可塑性之强是教对了的爸妈才能体会的。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的严谨风格从小就得到培养。

在美国,一般年满3岁的幼儿,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这些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思维能力的暑假作业,比中国式作业本有趣多了。

大部分中国父母显然说的比做的多,催促孩子动手做时,自己却怕麻烦。一位中国妈妈送5岁的女儿上美国的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动手能力尽早开始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2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此时,聪明的德国人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家庭的各种家务活,无论是摆放盘子,还是拖地扫地,都让孩子参与。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要清除轻视动手的观念,让孩子把动手能力当成必修课。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老派想法,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材料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蜡光纸做风车等。父母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中国“手工帝”爸爸pK外国“数控”男友

如果某天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开着跑车疾驰而过,请不要惊讶,更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从模型设计到配件加工制作,全部由手工帝爸爸一人完成,羡煞众网友。

另一位数控哥,则凭借自己设计制作的精密首饰盒,让全世界男人黯然失色。网友评道:“可别让别的女人看见,你这门槛抬得太高。真酷!”

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自然跟得上

研究表明,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后,有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逻辑性在学前期就萌发了,因此,要抓住关键期启发宝宝的逻辑能力!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同时,学习分类法,了解顺序的概念。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教学中,让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逐步提高难度。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4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幼儿;棋类游戏;多元智能

棋类游戏活动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智力活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幼儿园开展棋类游戏活动,把棋类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发现:在棋类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各自的经验、知识都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张扬。棋类游戏,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棋“知”——促进幼儿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识智能在幼儿期表现为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幼儿终身受益无穷。孩子们在不断接受棋理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下棋时,我们引导幼儿讲棋德,讲棋风。如与对手对弈时要主动拿棋猜先,对局开始,教幼儿将黑棋下在本方的右上角的位置上,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要守规则,落子无悔,使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在围棋活动中得到演绎,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品。

二、棋“省”——促进幼儿内省智能的发展

内省智能是构建正确自我自觉的能力,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棋品亦人品,良好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培养,就是力图使幼儿能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承受力强,意志坚定等。而棋类游戏中对这几方面的培养有其独到之处。

三、棋“想”——促进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时,孩子在棋盘上根据上、下、左、右的方位依次放上棋,有些棋盘呈现在孩子面前是个具有想象力的画面,而在具体的布局对弈中,棋盘在孩子们头脑中呈现的是立体图形,所以孩子在下棋时必须清晰地分清上、下、前、后的具体方位,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空间方位感。所以用棋类游戏能激发幼儿的空间智能。

四、棋“思”——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幼儿在手、眼、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20以内数的认识、排序、比较)、观察能力(先看好对方摆棋子后才能摆自己的棋子)、想象能力(走棋的路线自己选择,而且路线千变万化)、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中交流),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从而起到促进幼儿数字概念发展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幼儿如何在游戏的过程中建构逻辑数学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一次游戏中四位幼儿的表现,他们分别是3.5~4岁的闻彧、源源、永怡和芯蕊,他们一起来玩动物棋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闻彧总是根据纸牌上的数字移动同一颗棋子。她能记住游戏规则,而走棋的时候,却从没有去努力寻找最接近终点的路线。

源源只能根据所出现的数字来移动棋子,而不去注意自己走的路线是否与自己棋子的颜色一致。

永怡考虑了走棋的路线,努力去尝试如何去走最适合的路线。比如,他第一次翻牌出现的是数字4,便将棋子沿直线方向走了4步,而当他离终点的直线距离还有2时,他翻牌时出现的数字是5,所以他就将棋子走的路线改为曲线,从而到达终点。在每一步中,永怡都在不同的数字与跳动或滑动间建构起一种关系。可见,幼儿在数量思维上取得进步,就会在时空思维上也有所进步。

芯蕊走棋的随机性很大,她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连续走棋,而忽略游戏的规则:按顺序走棋。因此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其他小朋友提醒:“还没有轮到你走呢!”

从这个游戏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盘棋游戏允许四种不同逻辑数学水平的幼儿同时玩。源源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他所建构的唯一关系就是纸牌上出现的数字和移动棋子的步数间的关系,而诸如路线、远近之类的其他关系,他都没有考虑到。相比之下,芯蕊和闻彧则都能考虑到数字与棋子、走棋路线与棋子颜色的对应等多维关系,但是他们两个仍然没有考虑到如何使自己走的每一步棋更有效。永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已经意识到要变化走棋的方式,能够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走棋方式。相比之下,永怡的思维更接近成熟。

通过四个幼儿在这个棋盘游戏中的表现,能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逻辑数学关系并不存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必须由每一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来建构。

此外,根据研究我还发现,在棋类游戏中可以建构出各种逻辑数学关系——分类、数量以及空间等关系:

分类——幼儿根据手中所持棋子的颜色,走相对应颜色的路线,也就完成了一次根据颜色分类的任务。

数量关系——比如在飞行棋游戏中,如果游戏者翻过的纸牌上出现的是数字1,他就可以前进1格,如果是5,则前进5格。

空间关系——在动物棋游戏中,如果手中抽到的纸牌上的数字大,棋子滑动的空格数多,就能离“目标”更近一些,反之则远。这是个与数量关系有关的空间关系。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6

关键词:活动;培养;创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7-01

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中,我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在组织组成教学中也存在教学误区。这些误区让幼儿在学习组成中出现很多的偏差,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对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偏差。数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且强调必须遵循幼儿思维活动规律和年龄特点。因而教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教育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操作在先,自主体验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幼儿师范;物理教学;多元智力

传统的智力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学校的影响,比较重视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但是这种观念却忽视了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空间能力等等,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的智力结构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能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然智力,因此学校不能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来决定学生的优秀与否。幼儿师范专业教育不是以升学为目标,而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因此物理教学不能按照专业物理的教学方式,应该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

1.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说,发展语言智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讨论总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在上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位物理学家,搜集资料了解这位物理学家的事迹和物理成就,上课的时候,请小组代表来讲,并就故事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2.利用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

音乐是幼儿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所以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唱歌表演的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发展音乐节奏智力。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物理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声频盛宴,音乐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物理知识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用多媒体播放物理教育专家编曲演唱的“电路歌”,不仅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了物理知识规律,而且给了学生音乐创作灵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3.在物理教学中组织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幼儿师范专业物理教学中组织“模拟幼儿科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讲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合,编写幼儿科学课的教案,模拟幼儿教师讲课,讲完后通过教师同学评价,自己反思。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自己组织上课形式和讲课语言,需要的是综合组织逻辑能力。通过这样类似的活动,使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4.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

在物理学习中,设计大量的空间物理现象,因此视觉空间智力是物理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学习和解释物理问题不可缺少的。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可以通过“透明的小玻璃杯”实验教学:在大玻璃杯中放入小玻璃杯,学生可以观察到,然后往玻璃杯中慢慢倒入色拉油,慢慢的小玻璃杯消失在色拉油中,看不到了。最后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的原理:告诉学生们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并给出色拉油的折射率和玻璃的折射率。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揭开谜底:“光在两种折射率相同的介质中不发生折射,因此光线从色拉油中完全透过小玻璃杯”。这个似魔术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对实验的空间现象进行辨别和记忆,发展了他们的视觉空间智力。

5.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评价,发展学生的自知自省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以此进行思维,形成正确的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物理课堂中,学生通过对物理问题的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在发展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扬长避短,得到更好的发展。

6.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

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人际交往智力的培养比不可少。学生必须擅长沟通和和合作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立足于社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作业或课题,让其分工合作完成。例如对物理学校有趣故事的搜集和讲解,可以有人负责搜集,有人负责整理,有人负责讲述等等。

7.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然智力。

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自然观察智力也成为幼师学生的基本智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例如,在进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时,用一根条形磁铁的一端去靠近小磁针的同名磁极时,它们相互吸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这一实验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结论相矛盾,为什么呢?重视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理学科教育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力。作为幼儿师范学院自然学科物理老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采用多种灵活的课堂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又兼顾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发展;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5-04

【作者简介】王形音(1988-),女,辽宁大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张莉(1963-),女,四川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导,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密切联系。3岁~6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否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莉、张亮在《武汉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研究结果表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发展幼儿思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也有许多教师认为达到这一目标最为不易。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武汉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认识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群体差异,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抽取了4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同、市级示范同、一级同、民办园各1所,对上述4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96.51%。不同性质幼儿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分布见表1:

(二)问卷设计及处理

本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自编问卷。问卷题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教龄、幼儿园性质、班级人数。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认识,分别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准备、教育方法三个维度设计问题。

各维度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促进哪些思维的发展,研究试图从重要性认识和科学性认识两方面探究教师对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教育准备涉及两个方面――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列举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常见内容,如5以内正逆排序、认识量的相对性、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由教师选择适应不同年龄班的教育内容,考察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数学教育的逻辑顺序。材料的准备考察教师是否意识到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对思维发展的帮助,是否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教育方法的题目包括――数学教育中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更经常采用的方法以及讨论、归纳、启发等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考察教师对这些方式方法的价值判断和运用情况。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

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

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同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

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X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1.知识的准备

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1~2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

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同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同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

2.材料的准备

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同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同和民办同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同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X2分析表明,在“最常川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

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

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

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

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力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篇10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我修过一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课。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科以上才修的,后来在参观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逻辑方面的训练了。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开始接触思维训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丰富、创造力强、智商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受过逻辑训练的孩子,将来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成绩,在职场上也更容易成功。

既然这么重要,就让我们也赶紧偷师一下吧。

在美国,幼儿园是5岁开始上的,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美国的早教叫做pre-school,幼儿园叫kindergarten)。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是在5岁左右开始萌芽,所以美国的大人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逻辑能力训练。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训练要点1:事无巨细,都要强调因果

“明辨因果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告诉苏宝,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你现在口渴了;因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苏宝还小,并不一定能完整理解这里面的因果联系,但家长只要在表达过程中注重逻辑,尽量把自己变成思维更清晰的人,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因果关系”讨论板,左边是“因”(因为宝宝脏了)、右边是“果”(所以妈妈给她洗了个澡),条理很清晰。大家在家时,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将自己的思路画出来。

训练要点2:通过提问,帮助打开思路

绘本也是训练思维一个很好的载体,故事里藏了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向孩子提问,强化他对故事中逻辑联系的理解。

举个例子,《好饿的毛毛虫》的作者艾瑞・卡尔有一本绘本叫做《爸爸,请为我摘月亮》,里面讲爸爸为女儿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进屋去。这时候你就可以问问孩子:月亮进不去屋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鼓励他用思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基础,还可以教他们辨认逻辑谬误。

训练要点3:事实不是观点,观点不是事实

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问孩子、帮孩子认清:那是一个事实,还是只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呢?

事实:太阳是热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的首个字母、蜘蛛有8条腿;

观点:我喜欢晒太阳、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欢背字母表、蜘蛛很可怕。

美国老师喜欢用一些这类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事实与观点的区别,还会请孩子们来做报告,和小伙伴们分享他们怎么区别事实和观点,或者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咱们在家也可以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