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十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十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6: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1

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及要素组合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元素,会计要素的完整性、科学性是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会计要素具有可变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从长远发展出发,公司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而会计要素又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无论是对内部管理会计职能,还是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财务会计框架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企业的会计要素构建和适时调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笔者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分析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会计要素框架中的细分要素及这些要素的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出企业会计要素框架的调整方向,以期推动我国企业理论与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现状:会计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出发点是核心竞争力,落脚点是会计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为内容,重点放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关键要素识别、评估、管理、维护与升级问题。企业通过利用数学模型来量化核心竞争力,利用财务会计框架核算与报告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与变化过程,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也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理论给予了关注,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联系。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建立战略管理理论,提供经营管理能力,实施责任成本会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行会计活动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核心组织能力。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定量化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化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本质,如核心竞争力的量化结果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是量化工作的关键。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将核心竞争力量化工作落实的必要步骤。一般来说,指标体系建立要遵循具体化、可测量、相关性、可实现等原则,要全面包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个指标。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终点是竞争力的报告,也就是将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外披露。一方面,企业的披露内容至关重要,企业不能只披露积极正面信息,而要将企业工作中的各方信息和结果都予以完整披露。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信息的披露方式,尽管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企业也需要定期、按要求进行披露,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及时跟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未来前景。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框架构建

在传统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时,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有更开阔的视野,将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延续,促使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的形成,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管理者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计分析框架是一个多要素系统(见图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利润,而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重要环节和过程中产生的会计资料与信息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投资者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信息参考,为竞争者的战略制定和调整带来信息,以占领细分市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外部投资融资的目标,都要求企业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框架相结合。

(二)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定位,也是市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员工、券商、科研院所、政府和其他会计资料的需求者。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强烈需求,他们是会计管理的最终受用者。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决策有用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决策有用性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盈利,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则更多的着眼于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区别于短期的获利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更注重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资源因素、能力因素、信息环境的识别与计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更具推动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还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优化整合,为内部管理培育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管理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2

(-)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工业经济以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电子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学习、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prahaladandHamel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theBalanced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S.KaptanandDavid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内容,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

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着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影响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计算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方法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会计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影响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竞争情报系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竞争情报和CiS在国外的现状

日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竞争情报,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截至20世纪末,世界竞争情报业市场的总产值己达700多亿美元。美国是竞争情报研究的发源地,195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e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professiona1s,简称SCip)成立,标志着竞争情报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

日本著名的九大综合商社,先后在海外设立了690个办事处,凭借这些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科技、经济情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预测,适时采用有效的战略对策。

1.2竞争情报和CiS在国内的现状

在我国,有关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4月,中国的科技情报协会竞争情报分会(Soe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ofChina,简称SCiC)成立,标志着我国竞争情报业己进入有组织、规范化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中远物流和百度公司合作开发CiS,大大了提高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保持了企业竞争优势。

从总体上说.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在探索阶段,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手工方式从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整体发展不平衡,缺乏合理的手段与科学的方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范围相对狭窄,针对性、实用性和预警性也都比较差。

2.CiS的构建模式与组织结构

2.1四种常见的CiS构建模式比较

归纳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常见的CiS的构建模式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表2-1常见CiS的构建模式分析

table1theanalysisoftheCommonCompetitiveintelligenceSystemmode

2.2CiS的组织结构

在确定CiS的构建模式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并实施CiS的组织结构。首先要将竞争情报中心(CompetitiveintelligenceCenter,简称CiC)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来设置。CiC在企业CiS中处于核心地位,是CiS的控制和运行中心。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企业的竞争情报中心有以下八种设置方法:

(1)企业总管部门。情报人员直接向总经理报告,情报人员与最高决策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2)企业职能部门。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特点,CiC可以设置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等。

(3)信息服务部门。把竞争情报中心融入企业内外部信息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可将CiC设置在信息服务部门或信息技术中心。

(4)企业管理层部门,与法律、财务部门并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报部门设在这一层次,对企业战略决策合作提供服务。

(5)规划部门。辉瑞制药公司把情报部门设在规划部门,负责向决策者提供情报,提出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6)情报部门。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情报人员要通过从不同的部门得到项目来维持部门的生存。荷兰的壳牌石油、德国的博世都采用这种方式。

(7)总部和分公司的协调分布式。企业总公司一级有协调单位,在企业子公司有相应的情报人员。柯达公司和施乐公司采用这种模式。

(8)总部设置竞争情报委员会,即混和式。如宝洁总公司有20个不同的子公司,总公司一级成立了竞争情报委员会,由20个子公司的情报人员参与并共同组成,根据一些项目将子公司的情报人员召集在一起活动,情报人员也经常聚会交流各自的经验。

3.对我国中小企业构建CiS的建议

通过对CiS的相关阐述,以及对CiS的构建模式和组织结构的介绍,最后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在构建CiS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首先选择适当的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方式。

(2)要培养与竞争情报工作相适应的企业环境。

(3)企业管理层必须要参与并主导CiS的构建过程。

(4)选择合适的CiS的构建途径。

(5)重视情报人员在CiS中的关键作用。

(6)认识到构建CiS工作的长期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王立文.企业生存的第四种理由[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46.

[2]姚中平.高校普及竞争情报教育之我见[J].中国信息导报,2004(03).

[3]杨蜀.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5(l):79-81.

[4]胡星光,包昌火,谢新洲,李娜.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模式和运行机制[J].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和运行机制”课题总报告,200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4

(-)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经济以大量的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化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prahaladandHamel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Balanced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S.KaptanandDavid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著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5

一、事项会计理论:完美中的缺陷

在Sorter提出事项会计思想后,西方一些学者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其中以建立在事项会计理论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为主要方向。总的说来,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事项会计理论在西方会计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西方主流会计期刊上很少见到专门论述事项会计理论的论文,这一理论也未能再向前得到发展。笔者认为,要探究事项会计理论研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首先应该研究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而不要因为事项会计理论领域的一些经典作家观点的大转变而全盘否定这一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赋予了事项会计理论新的生机。从推动这一理论向前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事项会计理论自身的一些重大缺陷。笔者认为,事项会计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事项会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重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会计模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可行,因为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面临的市场渐趋饱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它们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和,从而形成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曹如中、吴桂鸿,2005)。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其所拥有的独特资产,如商标、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而且还包括对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有效组合的能力,包括管理水平等。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要素。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拥有独特的配方,配方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机密,只掌握在该公司的几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假如企业详细披露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获取,则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显然不会有企业愿意这么做。从强制披露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不仅不会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其商业秘密,反而会加以保护,如我国1993年就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强调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过于详细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

所谓信息超载,是指由于人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具有一个上限,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信息量超过了这一上限,将导致信息处理的低效甚至无效。而信息混淆是指由于信息过量导致人脑不能准确识别所需要的信息。

传统会计通过通用的财务报告来提供会计信息,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具有标准的格式,报告的内容是经过多重浓缩后得到的,因此便于使用者快速吸收。而在事项会计下提供的是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相对于通用财务报告而言,这种信息量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将是庞杂的信息体。为了做出特定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必须对不同企业的相关事项信息进行提炼和对比分析,大量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无所适从,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现象。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他们也并不一定需要很详细的会计信息。如陆正飞等(2002)通过对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需要前瞻性的信息,他们并不认为披露的越多越好。

(三)事项会计的应用缺乏可行的规范

一种会计理论要得到实际应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例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或许我们可以体会制定会计规范的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会计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全国没有统一的会计规范,企业也没有报送财务报告的义务,只有少数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从社会上获取更多的资金才报送财务报告,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却互不相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魏明海、龚凯颂,2001)。这导致会计工作处于极度混乱状态,同时也限制了会计理论的发展。这也是导致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次危机后,美国成立了专司会计准则制定之责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onaccountingprocedure,Cap)(1939-1959),其后又经历了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apB)(1959-1973)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FaSB)(1973-)几个阶段。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变更所带来的是准则制定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会计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从有关事项会计理论的文献来看,还没有谁提出建立规范的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事项会计理论的发展。从事项会计理论的特点来看,要制定规范,必须考虑如下几个问题:(1)事项确认标准。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纷繁芜杂,确定将哪些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面临很大的难度。在这方面,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但由于事项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知,因此也很难确定哪些事项具有重要性,即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决策有用的;(2)事项计量方式与计量属性的选择。事项会计强调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但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存在困难。例如,人力资源信息以什么形式加以报告?是以雇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还是以企业在他们身上的支出来报告?(3)事项披露方式。在披露事项信息时,必须根据事项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此外,以什么方式披露与某一事项相关的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4)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根据某一企业或不同企业的同类事项信息进行重构所得到的报告格式与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否则所得到的财务报告会缺乏可比性,因此也应该制定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

(四)事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载体的开发维护成本大

前已述及,事项会计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但开发完全适用于事项会计的软件将面临巨大的开发与维护成本:(1)在事项会计下,由于披露的是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因此作为其技术支撑的软件必须包含超大型的数据库,而且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显然,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根据事项会计思想,允许使用者通过网络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事项信息进行实时的访问与加工,这样可能导致众多使用者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企业的数据库,要保证访问的通畅,就需要开发高频的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这也加大了开发成本;(3)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专门配备大容量的服务器,并且每天要及时的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这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这将是一笔不小的经常性费用。

二、现实选择:改进与完善

作为致力于对传统会计加以改进的新理论,事项会计理论具有传统会计所没有的一些优点,但因为会计是一门具有“反应性”的学科,所以它不能滞后于也不能超前于它所处的环境。事项会计明显有超前于当前环境的倾向,这导致它在实务中难以得到应用,从而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加以改进:

(一)对事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披露

事项会计理论要求企业详细披露所有的事项信息将会导致商业秘密泄露问题,显然不会有企业这样做,因此,有必要对事项信息加以甑别,有选择的披露不会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事项信息。对于不涉及商业秘密的事项信息,如销售收入、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信息可以加以详细的披露,这些信息可以详细到具体的明细。而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如核心技术主要的顾客源等信息可以披露总括的信息。对于哪些信息应该加以详细披露而哪些信息应该加以汇总披露,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指导性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有选择的披露并不等同于SeC在公平披露规则(RegulationofFairDisclosure,简称RegulationFD)中所指的选择性披露,SeC所指的选择性披露是指上市公司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披露不同的信息,这种披露方式有违公平披露原则(陶世隆,2002)。本文所说的有选择的披露是针对信息提供者而言的,对于所有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收到的信息都是相同的。

(二)对事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汇总

企业披露过于详细的事项信息将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有违事项会计理论的初衷: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可以考虑对事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汇总。

Johnson(1970)将汇总分为3类:(1)加总,是指对同类事项的众多相同特征中同种计量结果的简单相加;(2)组合,指对不同事项中众多相同特征的相加;(3)综合,指对相同或不同类型事项中众多不同特征的相加。笔者认为,从事项会计的角度来看,在考虑对事项信息进行汇总时,应采用第一种汇总形式,也即Johnson所指的加总,因为对同类事项的相同特征中同种计量结果进行简单相加不会破坏事项信息的特征与结构,这样,虽然经过了汇总,但事项信息仍将传递较原始的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

在事项信息的披露方式上,可以采取层次性披露方式,即:在企业的数据库中,可以存储汇总程度不同的事项信息,如第一层次是原始的未汇总的事项信息,第二层次是经过一定程度汇总的信息,第三层次是经过更高程度汇总的信息……等等,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把握信患韵能力选择不同层次下的信息。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在个层次之间加上链接,方便使用者在不同层次的信息之间进行转换。

(三)制定应用规范

事项会计理论虽然强调提供原始的事项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对其制定应用规范,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事项会计理论要在实务中得到实际的应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应用规范,用以指导实务。笔者认为,事项会计规范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事项的确认标准,也即应将哪些事项纳入事项会计核算体系。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由于事项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不可知,所以在制定事项的确认标准前,首先应通过调查了解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并根据重要性原则来确定纳入事项会计核算体系的事项。(2)事项的计量方式与计量属性。对于计量方式,应该规定哪些计量方式能被采用,对不同的事项信息应具体采取哪些计量方式。例如,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可以同时采用教育年限、工作年限、职称等多种方式来计量。对于计量属性,也要针对不同的事项规定不同的计量属性,如存货可以采用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和披露时点的市价同时加以计量,与此同时,应该提供该类存货或相似存货的市价参考信息,以保证披露的真实性与公允性。(3)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对于根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事项信息所得到的财务报告在格式和内容上应标准化,便于会计信息的可比。虽然事项信息纷繁芜杂,但通过制定标准的格式和内容规范,将能够保证不同的使用者根据这些事项信息得到的财务报告在格式和内容上是一致的。(4)软件标准。对于用来生成和报告事项信息的软件,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在词汇表、数据库及财务报告格式等方面,不同的软件应采用同样的标准,并且不同的软件之间应具有兼容性,不影响会计信息在不同的软件之间进行导入和导出。

(四)建立公用的事项会计信息披霹平台

事项会计信息存储在各个企业自己的数据库中,这样不利于使用者方便快捷地对不同企业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用于信息披露的网站,在该网站中汇集所有企业的基本信息并与各企业的数据库实行适时链接。使用者在该网站中找到某企业的基本信息后,点击链接就能直接访问该企业的数据库。

在我国,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站上开始披露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但对这些网站来说,披露企业的年报资料并不是其主要的使命,这一方面会限制信息披露企业的数量,另外一方面也会影响所披露的信息量。因此,应该建立专司信息披露之责的大型网站。

三、研究展望

作为一种致力于对传统会计的弊端进行彻底变革的全新的理论,事项会计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因为传统会计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才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强烈批评,从而也催生了许多变革性的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如事项会计、价值链会计、网络会计等。虽然说这些理论与方法还很不完善,没有成为主流的理论,但这毕竟代表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代表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管这些新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能否成功,起码它们能给人们以启迪,或多或少会推动会计理论向前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6

企业竞争性情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为达到竞争目标收集竞争对手与竞争环境的信息并转变为情报的系统化过程。

单纯的竞争性情报概念与手法作为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对抗性与针对性日趋明显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分别由美日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所提出与率先运用,但是真正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上加以研究,并由专门的行业性机构在全世界的企业中系统深入地加以推广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标志是:著名企业竞争战略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戈顿的《赢得竞争》、泰森的《竞争情报手册与指南》等几部奠基式专著的出版;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与稍后欧日等类似机构的相继成立及其进入世界五百强中的众多企业纷纷建立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以上海、北京为主的理论研究机构也及时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跟踪,翻译出版了一批此类研究专著、论文,并于9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SCiC)。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长虹、海尔、红桃K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竞争性情报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竞争对手乃至竞争环境的情报信息,为企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情报信息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一流咨询策划公司的大举进入,竞争性情报工作作为一件已经过实战检验的“商战利器”将在中国国内的企业里也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

二、竞争性情报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企业竞争性情报有什么用?)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确,综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切的竞争、对抗究其本质都是一种“知行能力”的竞争,亦即认识与行动能力的竞争与对抗!竞争性情报实质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帮助我方既能知己,又能知彼;既能知先(相对于对手),又能知全;既能知微(事物的细节与蛛丝马迹),亦能知重(事物的关节,问题的重点)。这是在各种对抗性活动中对其竞争性情报工作最一般的要求。

具体到企业竞争活动,归纳一下竞争性情报工作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的经验(如柯达、施乐、Bellatlantic等公司),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竞争性情报工作往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

1、在宏观环境、行业的领域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如柯达公司的战略就是防止涨价并在全行业进行垄断性收购,其情报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向决策层提供新技术、竞争对手营销策略及被收购方处境、意图与底价方面的情报。

2、收集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管理上的成功模式、策略,为己方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范本。

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国内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红桃K集团。无论是从它“借鸡生蛋的资本原始积累,低成本扩张的早期发展模式”,“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切入点选择”“三大战役式的广告氛围轰炸销售模式”与那套风格迥异的Ci识别系统,还是九七年便未雨绸缪建立的“企业末日管理研究中心”与“日清日结、周清周报、日新月异”的基本管理制度,其中无不渗入了沈阳飞龙、济南三株、广州太阳神、珠海巨人、江苏小天鹅与海尔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成功模式与经验教训的影子。之所以红桃K集团在这个各领“风骚没几年”的保健品行业里一直常胜不衰,至今仍能保持十几个亿的销售额,原因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从上到下不但注重学习其它企业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而且也确实建立了一套反应灵敏、分布广泛,在一定情况下能深入目标企业内部获得各种一手宝贵情报信息的竞争性情报网络。

3、为企业决策层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情报支持。

如:为企业是否要进入一个新地区、新行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诸如市场容量、目标消费群细分、消费习惯、法律、政策环境、金融、税收待遇条件、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之类的基本数据、资料。这方面由于一些专业咨询策划公司(如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序与方法,在此就不再赘述。

4、为公司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战术情报支持。

以营销部门为例,竞争性情报部门若能在谈判之前搞到竞争对手与客户交易的价格底牌与重点关系人,能了解到客户方谈判班子的组成及其各成员的相互关系,对于我公司营销部门在谈判与签订定单时能心中有数地控制局面将是决定性的。

5、锁定主要竞争对手,发现其弱点与不足,为公司决策层与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进攻策略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大凡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有其核心能力,也就自然有作为其薄弱环节的“最短木块”。这个“最短木块”既可以在生产研发部门,也可以在营销、服务领域,还可以是目标企业的某些蓄意违法违规的环节,竞争性情报部门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发现竞争对手的这些弱点与漏洞,或向公司决策层提供相应情报,或直接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向新闻媒体与公众批露。象此类工作若组织得成功的话,对竞争对手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三、企业竞争性情报的主要范围、内容与常见的收集渠道、方法:(企业竞争性情报工作做什么,怎么做?)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主要范围从广义来讲,应该包括与企业竞争相关的一切情报与信息,不过从实际的角度而言:这样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一般理解的企业竞争性情报主要应包括以下三类内容:

a)宏观政策、市场环境、技术趋势类:

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如:进出口政策、外汇与税收制度、国有化政策与社会治安等;

经济与具体市场环境:如宏观经济形势、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人均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消费模式等;

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环境:如科教文化设施的分布与服务水准、交通通信能源的方便快捷、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的数量与薪资水平等;

法制与社会文化环境:如高效廉洁的司法机关、无歧视性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康开放的社会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等。

b)竞争对手的专项情报一类:

竞争对手情报的范围与内容原则上是要根据情报需求部门的要求作有针对性的收集。但一般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企业的基本情况:如公司的地址、联络方式、性质、业务范围、法人代表姓名、注册资本、审批机关、股权分布、关联机构等。

B、企业背景:公司的历史与沿革、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的变化、股东资料与主要负责人的简历、重大事件、政界支持等。

C、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状况:性能价格比、功效、技术领先性、生产目标与现实生产能力(厂房与生产线数量与规格);销售额与销售政策。

D、公司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计划产值与销售额、利润目标、主要在建与投产项目;战略模式——成本领先还是技术领先;主导型还是跟随型。

e、市场销售:销售额、销售区域、重点市场、库存情况、客户类别、数量及分布;营销管理政策与营销的架构、策略;呆死帐管理等。

F、重点岗位人员情况:姓名、年龄、职务与职责、文化程度、个人能力与性格爱好、与主管领导的关系、家庭成员情况及相互关系、是否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或是否有离职倾向等。

G、财务与资信状况:注册资本与实有资本、开户行与开户日期、平均存款余额与信用等级、企业负债额与曾获得过的最大信用额、是否有无正当理由拖欠客户应收帐款的历史。

H、是否有明显不良的公共记录:如重大产品与服务质量事故;不良的诉讼、判决记录、是否可能卷入重大丑闻等。

i、根据以上各条而作出的针对该目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短木块、可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的综合分析判断。

c)用户与中间商的有关情报:

主要指其现实与潜在的购买需求、购买习惯与行为特征;与竞争对手的业务往来、金额、结算方式及其自身的数量、规模与地域分布等。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几种常见收集渠道与方法:

说起收集情报,人们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个带墨镜的商业间谍的形象。其实不然,在一般的情报工作中是很少需要采用这种在法律边沿打“擦边球”,又往往费力而不讨好的手段的。更多采用的是下面一些渠道与方法:

1、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在诸如行业年鉴、技术报告、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报刊杂志、互联网上都找得到,只不过需要有熟悉这类情报源及有关检索方法的人士才能在这类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里及时地找到相关的有用信息。

2、通过与竞争对手有关联的机构、人员进行侧面收集:象有关的咨询策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上下游关联企业包括一些新闻媒体都是相当有效的情报源。只是在利用这些渠道进行情报收集时应注意不要超越法律与关联人员职业道德的限度,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3、情报人员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访谈进行收集:对于某些企业与某些情报而言,直接到实地进行观察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也不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收集方式。只是这类方式一般无法接触到太实质性的问题,另外对情报人员组织访谈的素质与技巧亦有一定要求。

4、通过建立全员调查制度而广泛开展人际网络收集: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向全体员工灌输情报收集意识、情报辨别常识的前提下,切实抓好各类收集来的情报的综合与分析工作,并对有功人员及时作出各种奖励。实践证明,一个蓬勃向上的企业的员工也往往有高度的自觉性为企业收集各种有用的情报信息,这里面的关键是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并保护员工的这种热情,并使这些情报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否则,这种热情与制度都是难以持久的。

5、通过其它一些特殊手段收集:(略)

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其中某些方法虽说有些过分,但这个案例本身还是有一定典型性的,仅供参考吧!

某公司领导层出于制订宏观竞争战略及具体市场拓展计划的需要,迫切希望获得本行业某知名公司的本年度整体市场促销计划、某即将上市新产品的产品资料、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等情况,某企业情报咨询机构接受了委托,随即开展了工作!

显然要收集此类情报,通过惯常的公开资料检索、专业人士访谈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接受此专案的情报人员认为,要搞到其新上市产品的产品资料、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等情况相对比较容易,但要获得目标企业的本年度系统的促销计划就比较困难了!

转贴于情况虽是如此,但该干的工作还是该先着手进行!经过对目标企业的侧面接触,情报人员对目标企业销售通路与内部管理架构、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目标企业总部的销售管理非常正规、行政办公管理也十分严格(想通过隐蔽身份套取有关资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其销售网络分布很广、遍布全国——此类新产品上市的有关情况不可能完全将各市场负责人及企划人员蒙在鼓里!而一般说来,各地区销售代表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警惕性与总部人员相比往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了突破点以后,工作就好开展多了!专案情报人员在做了必要的身份掩护、对关系人员公关准备工作后,分别以某大客户的记者朋友、某边贸企业采购主任的身份拜访了外省不同市场的营销人员!前者以采写此行业骨干企业典型为诱饵,在熟人介绍、酒酣耳热的环境很快取得了该办事处负责人的信任,获得了有关新产品的一份产品详尽资料!加上关系客户在一边的旁敲侧击,还套出了该新产品销售底价、上市时间、重点投放市场区域、促销策略要点等情况,并通过随身携带的采访机作了录音。

扮演边贸企业采购主任的情报人员也未空手而回——他以急需大批该新产品向国外销售为由,也摸清了此产品可能的上市时间、可能的批发价位区间、销售地域、销售通路等情况!

经几方面收集的情况对比分析,专案情报人员对有关新产品的各类情况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判断与依据!

下一步工作显然就要困难得多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当年度的整体市场促销计划无疑都是只会让少数人掌握的重要机密!而情报人员本身毕竟不能使用一些太过分的手段!

这时,情报人员意外地了解到目标企业正在委托本埠的一家知名Ci策划公司为其导入整体Ci体系,而诸如Ci策划师、广告设计人这类的专业人士很早以来就是情报咨询公司交往公关的重点!借助某些朋友的引见,情报人员与参与目标公司Ci策划的一位专案工作人员建立了联系,经过一番颇具技巧性的努力,这位工作人员成功地使目标公司的接口人员相信,整体Ci策划应与具体的年度销售计划相适应——在看到了该公司的年度销售计划文件后,他设法用软盘CopY了整份文件发给了情报人员!——至此,整个情报收集工作大功告成!

四、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加工、分析与整理:

各种情报刚收集回来时往往是真假相间、杂乱无章的,这样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若直接提交给情报需求人员和部门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为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原始的情报进行分类、加工与整理形成成品报告后再作提交。其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d)分类:分类一是为整理、检索的方便,故而应设定一些主题词;第二,分类更是为了使用的方便,因此应按照情报需求者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情报层级(战略情报与战术情报)、不同的领域(生产技术类、营销模式策略类、人物资料类)、不同的信息类型(数据型的、事实性的、文献或图像类的),对原始情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

e)验证核实与文字上的修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曾说过的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f)进一步整理,形成报告。

五、竞争性情报的分享与应用:(竞争性情报的成品是什么,如何才能被情报需求者有效地加以利用)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集到的情报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有效地被相关部门与人员充分地利用也是情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情报部门的工作成果一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1、情报“硬产品”类:情报通讯(针对若干专题的定期资料简报)、专题情报报告(一般由情报人员与研究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及其有关数据库是一般情报部门反映其工作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其优点是其资料直观、系统、有条理,易于把握;不足之处在于其工作周期一般较长,情报需求方难于控制其工作的进度与方向,容易产生偏差。

2、情报服务类:情报服务是情报部门使其工作成果发生效益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往往需要情报部门与人力、行政部门紧密配合,针对某些专题组织专项的培训与在公司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信息量大且可针对实际效果及时作出调整;不足之处在于:这类服务对情报部门的综合素质及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要搞好有一定难度。

六、反情报工作的若干问题:

我们对竞争对手开展情报工作,自然也要防备竞争对手对我方开展情报工作。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3、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程序:

a、明确任务(确定须保护的情报范围、内容、时限及主要防范对象)——B、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能力(收集方式、手段与主要情报源)——C、自我评估,发现须加强保护的薄弱环节——D、实施具体保密措施并根据实施效果作出相应的反馈、调整。

4、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方法:

a、堵漏:这是最常见的办法,其核心就是找到各种可能泄露保密信息的渠道并塞住它。一般来说,常见的泄密渠道有:媒体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度采访、向政府及专业机构、团体提交、披露的有关档案、报告;技术与营销人员的专业论文、公司领导涉及过多细节的演讲、对预有图谋的外来参观人员疏于管理、对关联单位可获得的有关信息缺乏追踪、心怀不满或易于收买的离职与在职员工;管理不严的公司文件与计算机数据。

B、隐真示假:情报工作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的一项工作,如果能使竞争对手的情报部门在一些无意义或虚假的信息中纠缠不休,事实上也就保护了我方的敏感重要信息。所以,在对方有明显不道德行为的前提下,我方也可以以适时、适当散布假情报——“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方式加以反击。(这一条在公司收购等“短平快”式的行动中特别有效)

七、建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的一般程序与要领:

(说明: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CiS的常规定义更多是指一个建立在internet平台上支持企业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里考虑到目前国内一般企业的现实情况,更多地把它界定为开展这类工作的一套体系与构架)

(一)程序:

5、基本评估、确定需求;

公司负责人、情报需求部门负责人与情报部门负责人一道对情报需求与情报工作现状作出评估,确定情报收集的范围内容、锁定关键的竞争对手、须收集的关键性领域(技术、营销还是财务信息),然后以此列出关键性情报收集课题表。

6、设置机构、配备人员:

竞争性情报部门具体设置在企业哪个部门,直属哪一层级管理对于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是很大。一般说来,竞争性情报部门应按照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设置:

a、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部门:如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技术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核心因素,其情报部门也就自然应设在产品研发部门。

B、企业赢利的关键领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于一个多品牌、多产品的企业而言,其情报部门当然应优先安排在核心品牌所在的领域、部门。

C、企业管理架构中的核心部位:对于某些权力高度集中、总裁事必亲躬的企业而言,情报部门就应当设置在最接近总裁的部门,如总裁办公室或由总裁直接领导。

部门位置确定并定人定岗定责后,就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关背景、专长的人员及有关装备。

7、以项目为目标构建网络,形成工作准则,开始试运行。

(二)要领:

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没有专业的策划公司协助时(即便有,也不能完全依赖策划公司),企业想通过自身一次性的投入就建立这样一套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建立此类系统前树立一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成一部分,投入使用一部分,根据实际效果再加以调整完善的工作指导思想很有必要。从国外企业以有的经验来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特征初创期成长期飞跃期成熟期

组织临时指定负责人专人负责专业职能部门首席情报官(Cio)领导下的专业部门

资源拥有上网的电脑、主要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形成专业资料库、在公共数据库获得联机服务拥有自身的专业资料库与初步完善的数据库并与若干大型数据库联网全面建立了以internet平台为依托包括数据管理、情报分析、情报加工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收集渠道、方式零星式的、以人际网络、公开文献为主拥有较稳定普遍的人际网络、尝试建立全员调查制度综合运用公开、秘密多种手段收集情报;全员调查制度全面落实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情报的基础上还能通过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比对分析

效果情报不及时、质量不稳定、内容也不尽系统情报的质量有所提高、系统性加强情报的及时性、系统性与针对性均有所加强;真正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基本达到情报准确、反映灵敏、全面辅助并介入决策的标准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设一个完善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从草创到成熟一般须有三、四年的时间。综观柯达、施乐、Bellatlantic等这方面成功企业的经验,除了决策层对竞争性情报非常重视、应持之以恒地加以支持外,还有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1、情报需求者与情报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重点:前者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后者是明了自己首先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尽快地表现出自身的价值。

2、情报需求部门除支持情报部门的工作外,还积极地参与到情报主题的确定,情报的分析及如何分享、利用的讨论中去。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7

关键词:格力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一、格力简介及发展历程

格力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改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隶属于家电行业。格力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五个阶段:创业阶段(抓产品);发展阶段(抓质量);壮大阶段(抓市场、抓成本、抓规模);国际化阶段(争创世界第一);创全球知名品牌阶段(争创世界名牌)。2006年格力又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的战略,全力实践“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品质,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的崇高使命,向着“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继续前进。

二、格力的成就

格力通过在技术、营销、服务和管理上不断得创新和发展,莫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在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在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上,格力发明的“智能化霜”技术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开创性得实现了空调行业发明专利在中国专利奖上零的突破。惊喜的是两项自主创新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公布的2008-2009年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名单。09年初,由于其卓越的行业技术研发水平,格力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中国制冷行业唯一一个部级工程中心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又意味着格力已具备引领制冷行业技术发展和工程化实践的领军能力。同年格力自主研发的两项技术又双双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10年格力“G10低频控制技术”和“热回收直流变频模块化多联机组”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

图1格力空调器及配件国外营业收入(图中09年收入下降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全行业整个出口市场的低迷。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三、企业的战略文化

格力大力推广“实”文化。格力“实”文化以“实、信、廉、新、礼”为核心价值体系,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的精神,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工作态度,因此形成了外拓内敛的求实文化,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围绕当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向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具有“格力”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行业快速整合的市场格局,格力紧紧围绕“技术、管理、营销”创新来提升格力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格力加大了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步伐,立足于技术实力和优良品质,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并推动“中国创造”走上国际舞台而奋斗。

四、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格力把以节能环保为重要技术指标的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石,并把节能环保作为打造和提升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在节能减排方面,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节能设施及技术以及加强节约能源管理方面的工作。2008年格力科研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投入很大的资金购买节能设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以及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着眼长期来看,格力的大量节能投入降低了能耗费用开支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图2公司的低碳发展之路亦即是企业的发展之路(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五、格力的研发体系

格力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电器制造商,成立了家电技术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和机电技术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专业跟踪研究空调行业的长远发展技术和顶尖技术,建建了近300个实验室,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实验,并相继攻克了一系列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技术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图3格力近年来科研人员与营销人员人数的增长对比(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六、格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格力一直强调技术的创新,完成了由“技术追随”向“技术领先”的技术蜕变过程。2005年,格力企业全面开展了“自主创新”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总计完成创新型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项目670项,技术类项目143项,生产工艺类项目183项,质量整改类项目561项,管理类55项。2007年格力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功了智能人体感应、智能化霜、一氧化碳检测、变频多联空调、eVi低温启动等全球领先的尖端技术,继而形成了格力的技术核心。2008年,格力依然围绕“创新”这个主题。因为只有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全面的不断创新才能继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持续保证格力的健康发展。2010年格力通过自主研发的“G10变频引擎”低频控制技术被一致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其格力G10变频空调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G10变频引擎采用的多项顶尖技术,在控制理论和性能指标上均超越了国际现有技术。格力采用的定制专用控制芯片、自主研制压缩机以及风扇电机等一些技术,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中国创造”,为变频空调在中国甚至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制造”从模仿性的研发走向了引领性的创造之转变。

图4格力近年来高科技人才人数的增长(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七、格力管理模式

格力企业以“坚持一条正确道路,贯彻两个战略思想,实现三个走在前面”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创新”思想和“精品”思想;努力实现“管理走在前面,技术走在前面,产品走在前面”,坚定落实“八严”方针,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卓越绩效为管理结果导向、六西格玛为管理方法、三合一体系为管理基础,全面质量管理为质量氛围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开展了QC小组活动。企业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高管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相结合起来。

八、品牌化发展

2000年以来格力成功收购了多家企业,对企业的成功收购,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培育和维护,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格力配套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格力一直在做大“格力”自主品牌出口的力度。目前已经成功打入英、法、巴西、俄罗斯、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格力总出口量的比例接近于1/3。2005年,商务部授予“格力”品牌为“中国出口名牌”称号。同年,格力位列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国有企业出口100强”榜单之中。

通过对“格力”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但经过最近几年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我们的民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我们国家的这些创新型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的同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把企业做成真正一流的世界级企业。

参考文献:

[1]格力电器2006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7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8年年度报告

[4]格力电器2009年年度报告

[5]格力电器2010年年度报告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独立的理论见解,是赵作斌教授在其《2008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报告中的主要内容。该研究报告是在今年初湖北省“两会”期间作为会议的文件资料提供给“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的材料

该研究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以问题的提出亦即研究湖北发展问题的背景为开始;以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即“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为结束。在这两个部分的研究内容中的一些见解虽有相当新意,但在其他类似的研究文献资料中似曾不同程度的被提及或讨论过,从而其理论创新的价值就并不很突出。但可贵的是在该研究的中心部分即以“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为题作了专章论述,成为构成对本课题――湖北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它具有对区域核心竞争力分析的普遍理论价值,因而特别受到“两会”参会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所谓提升湖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说到底就是借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方法来对发展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发展经济学是以具体国别的经济发展情况(尤以农业与工业化为代表)为研究对象的,探求其一般规律的学科。现在得到理论界普遍公认的、张培刚教授是发展经济理论的开拓者而且其理论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用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话来说,“二十年来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农业工业化,大哥(指张培刚)的思想早发晚至”更证明了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所以说“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属于发展经济学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理论运用与实践。因为发展经济学是以具体国别为研究对象的,然而毕竟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以国家为界限的经济区域,尤其是在一个在政治上具有高度统一性的国家内部各区域的发展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虽然是非常适用的,然而现实研究却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具体区域的发展问题,因此必然要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做出拓展和创新,否则就难以实现研究目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9

物流开题报告范例一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物流业与制造业互为依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物流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同时,物流业与制造业具有反作用,没有制造业的物流业是无本之木,没有物流业的制造业是无轮之车。因此,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江苏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随着近几年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江苏省的制造业得到了强势的发展,而且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制造业的价值正在迅速向产前、产后的研发、分销和服务等领域转移。常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经济大市,其制造业占据了全省经济的较大部分且发展水平位居前列。20XX年常州市拥有制造业企业6345家,工业总产值达73641810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970114人,其中利润总额为4081519元,实现利税总额6131996元。由此可见,制造业对于常州的就业拉动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物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环节,是当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物流业是商品经济发达以及科技与管理飞速发展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的知识型产业,是继资源、劳动力之后的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业为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物流业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0XX年,全市物流业运行情况良好,物流需求显著增加,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行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0552.96亿元,同比增长20.01%。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8159.48亿元,同比增长19.1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77.32%;进口物流总额454.88亿元,同比增长58.06%,占社会物流总额的4.31%;农产品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和外市商品购进额分别同比增长8.29%、11.06%和18.06%物流论文开题报告物流论文开题报告。由此可见,物流业的发展为常州市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或企业内的部门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及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之间的整体合作的内外一体化合作竞争。而物流正是企业之间衔接的重要一环,更是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要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协作。

然而,传统的制造业历来都是重生产,轻服务。制造业在服务上的缺失,使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不高,导致了大而不强的现状。现如今制造业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阶段,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合理优化资源、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愈发密切,两者的协调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常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作为一个重要经济子系统的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服务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达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受到了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术界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实证的不多,大多只是定性的提出一些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粗略建议,而对于两者在具体地区协调状况的具体研究则很少,因此本文从定量角度研究两业协调程度非常必要。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引起地方政府与企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现今物流业物流成本高、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规模、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单一,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重视并落实物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运作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制造业才能同样得以提升;对常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共同努力,才能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强力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着很深的研究。

在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方面,Riddle认为服务业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是刺激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Quinn(1988)给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主要作用途径,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服务业可以开辟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且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方面,CoffeyBailly提出,将服务类业务外包可以减少风险,企业能够将主要资源集中到最有竞争力的环节,以此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理论,生产服务外包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高的表现。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些学者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分析了生产服务外包问题,指出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外部交易成本低于内部组织成本,因此认为原单位选择生产服务外包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方面,李冠霖运用投入产出法,提出随着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向制造业提供的服务会增加;叶茂盛认为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制造业为物流提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水平,制造业释放了物流需求,物流业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研究方面,路甬祥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制造业中的资源浪费问题,就业压力和人员短缺矛盾加剧;刘一霖以第三方物流业为例,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创新理论,讨论了两者的协调创新的动机、机制与过程,并通过了案例进行分析物流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在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方面,方晓昌在分析了辽宁制造业发展总体趋势后,结合有关战略理论,提出了辽宁省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发展战略。从管理角度,提出了辽宁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王晓艳,李道芳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并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方面,袁克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制造业的相关性,并就分析结果得出的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制造业发展不相匹配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建议;高传胜从降低区域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新型资本深化等角度分析了生产服务业支撑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与发展的机制。

综述:总结国内外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是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并确定发展阶段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两业联动发展机理分析,提出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区域发展模式提出粗略的建议,而常州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也少有利用数据模型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进行分析的。因此,本文通过对常州物流业、制造业发展的具体现状,基于Dea模型对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期望引起对物流业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重视。

物流开题报告范例二题目:

具有智能货位管理功能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

设计(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结合物流企业食品仓库管理实际,设计具有远程维护、智能货位管理功能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收货、入库、库存、拣货、出库、结算、客户管理、报表、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1)卸货管理

卸货管理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卡车、火车、船舶等运输工具运来的货物进行卸货作业和将卸下的货物进行搬运移动,并进行初步的分类。

(2)入库管理

入库管理是指对已经卸货的货物按品种、品名、材质、客户单位等标准进行详细理货整理。并将货物按照一定顺序放置到仓库的指定位置,进行堆垛作业。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对堆放在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包括理货(整理需要堆放的货物)、码放(按照一定顺序将物品堆放在货垛上)、移库(改变原有货物的推放货垛)。

(4)出库管理

出库管理使指按照客户提货要求对将待提货物从仓库搬运并装货到卡车、火车、船舶等运输工具运出仓库。包括搬运和装车作业。

(5)计费管理

按照提货货物的重量和存储时间收取库存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入库费、出库费、置压费、转库费等费用。

(6)出门查验管理

对装上运输工具上的货物进行核查,若核对正确则放行。包括对货物的数量、重量和出库手续是否完备的检查。

结合对物流公司仓储系统流程的分析(见图),该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如下:

仓储物流系统流程结构

本系统完全基于web,在microsoftVisualStudio集成环境下开发,以access数据库系统作为后台的数据管理工具,并结合运用了XmL实现,其中的aSp(activeServerpage)技术在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查询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简单灵活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使用Jscript,Vb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创建网站的应用程序。

2)无须Compile编译,容易编写,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

3)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

4)aSp能与任何activeXScripting语言相兼容。除了Jscript或VB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可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譬如perl,tel等。脚本引擎是处理程序的Com(Componentobjectmodel)物件。

5)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此可以避免所写源程序被他人剽窃,也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6)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生成客户端的脚本。

7)activeXServerComponents(activeX服务器元件)具有无限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Basic,

Java,VisualC++等编程语言来编写所需要的activeX服务器元件。

实现aSp动态数据库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步:

1)设置数据库源名(DSn)。在windows9X或windows2000系统中,运行“控制面板”//“oDBC数据源管理器”,按提示添加“系统DSn”。

2)创建数据库连接(Connection)。SetConn=Server.Create0bject(“aDoDB.Connection”)。

3)调用open方法打开数据库。如:Conn.open“数据源名称”。

4)创建数据对象(数据集)。如:Setrs=Conn.execute(“SQL语句”)

5)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

6)关闭数据库对象和连接。

具有智能货位管理的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建立内外部的信息通信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实现文档管理等。就目前社会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加强物流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具体而言,主要有:

1、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2、节省运营成本:包括时间和纸张。

3、规范单位管理:把一些不够规范的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

4、提高企业竞争力:它能够提高贸易伙伴的合作效率,优化供应渠道。

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有更多的优势。

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企业正常生产的物资保障部门。正因为供应部门是关键的中转环节,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如何有效的把本单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及时、保质保量的供应上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微观上讲,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加快物资的周转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强了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顺应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化潮流,缩短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周期。

设计(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

3月12号——3月15号,讨论系统要实现的总目标和总框架,划分具体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写开题报告,任务书。

3月16号——3月22号,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的不同功能部分找到相关文献。选择安装和熟悉开发环境,安装好开发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熟悉系统基本流程。

3月23号——4月20号,继续查找相关资料,画数据流程图,分析各个功能模块,修改和完善功能模块和数据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设计,进行输入输出设计及代码设计。完善数据库和统一数据库及代码格式。写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4月21号——5月30号,查找资料编写程序,在制作过程中调试运行,查看各个功能模块,改进不够完备的地方。分析各模块的情况,进一步改善,等待程序验收。根据程序撰写论文,确定论文的书写规范。

5月30号——6月5号,后期进一步完善论文,等待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周南,马云龙.基于B/S模式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68-71.

[2]张铎.物流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电子数据交换.物流技术与应用,1998,3(4):17-21.

[3]钟嘉鸣.基于aSp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计算机.2002,5:96-97.

[4]JanakSingh.theimportanceofinformationFlowwithintheSupplyChain.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1996,9(4):28-30.

[5]梅晓勇,孙建平,肖政宏.基于动态规则构造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机发展,2002,(6):12214.

物流开题报告范例三题目:

关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探讨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经历了。在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论述这些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四、第五阶段。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物流业的春天。近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为我国物流业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物流事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而言,我国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探讨非常薄弱,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没有明确规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在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保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现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但是,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通过扩大产量来形成规模经济而不考虑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来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人们意识到,为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通过了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物资的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顾客的价值,并且企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同时,实务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规划和实施本企业的物流战略。在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搞活本国的经济,通过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希望对本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发展物流战略。通过几十年研究的积累,物流学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形成了第三利润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论。国内企业一般没有单独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业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没有单独设立核算项目。即使有些企业将物流成本划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也往往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步法或品种法等,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对于恩希爱这一个外资企业,虽然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但对于中国这个陌生市场,要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和销售,轻流通,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达到了40%。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销售额的提高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降低了物流费用,谁就降低了成本,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篇10

论文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二、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三)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f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

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f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