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十篇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十篇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32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公立医院内涵分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既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认识,也是一种切实的管理行为实践,对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巨大的变革来临之际,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建设的全局,把握医院时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全面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患者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医患关系是“需要”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要,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以员工队伍为本,尽管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影响到“以病人为中心”,只有让员工满意,才有患者更多的满意。因此,医院必须始终坚持做到以员工队伍为本,形成“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二、坚持“全面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里所指的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在一个统一体中各种要素都要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全面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质量和安全为价值取向

质量与安全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医疗服务是公益,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质量观要求医院必须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医院大质量观,使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2.要以内涵建设为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内部管理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保证医院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医院发展目标,通过内涵建设使医院质量积累更厚的底蕴,有效地促进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科研与教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质量与成本的全面发展。

3.要以患者满意为核心标准

要以患者满意度作为评判医院质量的核心标准,引导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感知和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质量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医院质量工作,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

4.要以文化建设为有效载体

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激励医院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努力营造既用感情留人,更用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的院内人际关系,为人蜕变成人才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5.要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

突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地位,科学设置行政管理流程,方便、快捷地做好事务性工作,让广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把时间多用在病人身上、学生身上,多用在提高医疗技术身上、科研创新身上,建立高效的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运行机制。

6.要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为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和医疗服务范围,着眼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紧跟医学技术发展,在继续巩固、强化原有优势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一切条件,不断开创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三、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对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要素做到系统思考、全面兼顾、统筹平衡。对医院来说,坚持“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坚持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医院建设必须讲求速度,要抢抓机遇。没有速度就谈不上发展,发展缓慢等于不发展。就我们医院而言,现在的条件与其他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甲医院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谋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调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的一致性。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坚持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通过优化管理全面提升发展效率,做到发展速度与两个效益的统一、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统一,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2.坚持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

要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一般来说,外延建设注重规模、数量的投入;内涵建设则主要通过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求得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只有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协调,以内涵的提升为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提升,应当是我们医院“十一五”发展的基本任务,只有人才、学科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几个重点都上了层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绩效的发展。

3.坚持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作为教学医院,我们必须认识到医疗、教学、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科研教学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就不是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教学和科研也同时能够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因此,要以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并把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成果应用于临床医疗当中,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医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对医院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技术服务;二是要高效低耗。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减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处理好医院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而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三是要卓越服务。医院发展要转变“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要及时了解患者需求,改进服务,延伸服务,接近需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四是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员工作为医疗技术的载体,管理行为的执行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后,不仅能满足当前医院建设的需要,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爱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中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44~48

[2]郭明华李哲劳宁:树立医院科学发展观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63~165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2

在市里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完善机关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如从去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市建筑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程量缩减、资金链断裂、拖欠工程款现象日趋严重,在这种逆境中,我们的施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危化危,以危求机,保持了建筑业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相比,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科学发展理念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眼界、胸襟、思路还需要进一步开阔。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要脚踏实地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统领和驾驭各项工作的能力。

三、把科学发展观联系到实际应用到我们工作中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3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深理解,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四、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是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是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3.是坚持追根溯源悟深透。学习科学发展相关理论,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理论之根,溯实践之源,在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中体悟其真谛,从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深刻体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并为之而努力实践,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4.是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原著;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实际能力。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4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教师职责;教学教研;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内涵建设又称“软件”建设,包括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专业较多,加上因规模扩张需要,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以前增多,但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2 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高职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认为专业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与普通教师联系不大,甚至有的教师直言当初选择教育行业是图当教师只上几节课比较轻闲,不关心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

3 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酬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除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2 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教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

三、内涵建设下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 制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师资队伍现状,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历;确定每一个专业应有的教师比例和职称结构,使其与相应的课程结构比例相匹配;确定合理的学历、经历结构,做到既有高学历的教师,同时也有从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兼职教师。引进教师时注意和原有师资队伍相匹配。

2 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梯队建设。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结合专业建设,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

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院办产业、实体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也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成熟完善。

4 明确内涵建设下的高职教师职责。高职院校教师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由规模到内涵建设的转变。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高职教师工作职责应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还要指导管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关心本专业招生宣传,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指导学生就业;做好就业单位回访和市场调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新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践能力教学内涵课程观

中职计算机教学以信息符号抽象枯燥“闻名”,不但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难,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学难。怎样让教学内容更直观,且更生动有趣,让更多学生体验到计算机学习乐趣,通过专业学习提升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并且学有所用,是很多中职教育者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教学难”是必然的,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深入解读教学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明确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有效教学。对此,本文基于教师视角,对如何理解中职计算机教学内涵及课程观进行探讨。

一、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内涵的解读

1.面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招聘人才时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列为对人才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涵应以面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主,教师应立足计算机课程,将教学重点从如何学习知识转向如何运用知识,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的初衷是掌握一技之长,应对以后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学科观,将实施教学的着力点置于学生的未来,不以学历教育为目的,注重能力技能培养,使教学贴合现代企业实际,打造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2.让教学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媒介

以“职业本位”为核心,应让教学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媒介。实践中,教师要分清教学主次,对于中职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办公自动化》中的“汉字输入法”、“设置标题文本”等,因很多学生已通过上机练习掌握相关内容,所以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一笔带过。教学内容应简而精,以实用为度,着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的内容为主,对理论知识在现实岗位中的应用范围等知识进行重点介绍,对学生将来就业形成参考。例如,与“oSi参考模型”相比较,应将重点内容放在“ip地址计算”上;适当更新或者增加一些实用价值更明显的内容,如“VLan的应用”、“家庭上网拓扑结构”等;而在讲网站服务时,内容则要更细,从域名申请到网站管理等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详细讲解,便于学生就业后立刻上手。

二、中职计算机教师课程观的树立

1.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有些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教材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就业导向功能,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环节。针对这种状况,中职计算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以“应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划分成数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指向一种特定的职业能力,学生学习了一个模块,即掌握了一种技能。模块划分可参照表1和表2。

划分不同模块的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个模块设置能力目标、评价标准和就业指导,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接受科学的学习评价,在具有支持性因素的环境下,看到某个学习任务的价值,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从而呈现出激励性的学习动机,提升就业能力。

2.整合课程资源

严格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多种学科的集合体,带着这样的课程观,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将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然后以多媒体为载体将这些资源的价值得以最大延伸,为学生展现一个与传统有别的全新学习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早就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而应该合理调动、科学组织多种资源,以多媒体为媒介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通过教学成本的降低,学生的时间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媒体设备关注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手机、电视、报刊、杂志等。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与此相关的课外作业,将作业设计成为探究任务,将多媒体技术设计成任务中必须利用的媒介,让学生单独或与同学联合完成任务。如此则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传递学习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性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目前,就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签”。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对教学内涵应有清醒认识,同时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立足当下,着眼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特长,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6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决策后明确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光荣使命。根据公司的统一安排,我作为一名党员,通过党支部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学习,座谈会和自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现在结合学习和自己所在公司党支部安排的“四个一”讨论活动,谈点自己的体会。

1.一个汇报

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了我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普通共产党员,一名公司员工,都要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必须在明白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还应体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2.一个自查

通过学习,并联系自己在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况,认为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识还较为淡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段距离。:

3.一个建议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公司经过改制,以全员购买的方式公司变成了民营企业,公司的体制变了,员工又变成了股东。却多年的国营企业机制在员工心目根深蒂固,不管是需求,心态和劳动态度以及积极性都和民营企业的要求差之甚远。要改变现状只有公司加深改革力度,加快重组的速度,真正转变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子,使员工真正认识现代企业主人翁精神。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0.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8.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8

【关键词】群众路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93-0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除了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外,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为主的技能型人才。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中国梦”,我们可以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对高职学生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择业观及实践动手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任务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广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当下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宣讲,并指导学生实践,可以说责无旁贷。从认知规律看,任何思想观念要转化为现实的行动,首先是思想上的认同接纳,只有把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后,才可能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具有职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决定它的培养目标是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这些人才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工作责任心,看其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所以说,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高职人才,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多元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矛盾开始凸显,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现实社会不良诱惑,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种种缺陷。在这个背景下,提倡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二、党的群众路线内涵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利于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生观

首先,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来体现的。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人生课题。群众路线的内涵教育利于学生们在多元的人生观中,感受到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才值得终身尊奉和践行。

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理论指导。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明白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意义所在。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再次,为人民服务也是大学生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个人之于集体,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个体受益于这个集体,也必须服务于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自身才能不断发展。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服务对象,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奉献社会也是发展自己,因为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

(二)群众路线内涵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通过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心系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客观上是为了别人主观上是为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青春无悔。

(三)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大学生选择职业存在误区不无关系。对他们来说必须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把自己的择业定位到基层、边疆、农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教育一定程度能化解学生们的心结,让他们认识到扎根基层对高职学生的意义所在。

首先,基层最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以理论为主的研究设计型人才的岗位毕竟有限,大量需求的还是以实践为主的技术(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就是为基层、生产一线培养专门人才的部门。要利用群众路线教育的契机,让高职学生正确定位,注重实际,不能好高骛远。

其次,基层是高职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到基层去就业,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在今天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大基层、农村和边疆的发展繁荣。基层、农村和边疆,那里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对于希望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来说,到基层就业是个值得认真对待,做出最佳选择的问题。

三、大学生中进行群众路线内涵教育方法有讲究

群众路线内涵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因教育对象的特殊,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讲究。首先,要消除学生思想上的轻视。其次,除了理论上的宣讲,更重要的是实践层面的操作。再次,要求管理人员和教师率先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给学生做出榜样示范。要多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帮助指导,为广大学生服务。最后,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寻找机会,顺势进行群众路线思想教育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9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

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学凸显对经验实用性的关注,注重对学生工具理性的培养,这是否意味着高职思政课教学应放弃其由理论逻辑性所规定的宏大价值理性内涵,而代之以具有短期效应的实用性和工具理性内涵?反映到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是否放弃传统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注重逻辑说服力的理论运演模式,而代之以实践感悟或现象直观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欲兼顾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原则与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特质,我们应该倡导在实践导向所引导的行动系统中彰显价值理性内涵并用理论进行规整。

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性意蕴

理性是事物或世界存在的依据或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人的行为依据和行动指南。理性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分。工具理性即科学理性,是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价值理性则是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理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1]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工具理性重在使学生树立科学理性思维,注重对认知对象固有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的研究,进而掌握科学方法论,使学生能够“庖丁解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是显性的“应用之用”。价值理性旨在唤醒学生的人文自觉,使学生不为专业局限,不为技术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遇事能够进行价值评估,有效解决“技术为谁用”的问题,是隐性的“无用之用”。如果说,工具理性所彰显的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职业性”,那么价值理性彰显的就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政治理论性。鉴于此,价值理性应该是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更加根本的层次。

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性缺失

然而,在高职思政课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将价值理性内涵遗忘。

一是在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学中将价值理性消解。个别教师为迎合高职学生实际,用大量感性案例来证实理论,甚而使案例凌驾于理论之上,其实质是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所引导的课堂教学场景看似存在师生互动,学生也或许喜欢,然而其只能取得短期的教学效果,即课堂极其热闹,却无法真正完成思政课教学的长远目标。

二是在工具理性异化的认知教学中将价值理性排挤。当前众多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本身存在误读,认为高职教育就是确保找到工作的教育,这一想法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语境中或许可以理解,然而却也容易产生对教育和知识的“功利主义设想”: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由于思政课“无用之用”的效用无法被高职学生认识,于是片面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没有实效而不感兴趣。为迎合学生实际,个别教师往往坚持“实用主义”原则,把思政课干脆上成生活常识课,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性内涵。

三是在人文化的非理性教学中将价值理性替代。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由于达不到建构价值理性所倡导的人文性规则,于是就用文学、艺术等非理性形式取代,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性。在此大环境下,注重价值理性内涵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受学生欢迎,而只能被迫代之以非理性的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性构建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注入价值理性内涵,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高职思政课教学之初衷,将价值理性内涵与政治内涵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的初衷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鉴别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价值理性的规整,价值理性的功用在于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和尺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从而使人更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最终使思政课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是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把“理趣”作为触动课堂教学之痒点。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原则固然重要,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弘扬实践导向原则就将那种仅关注外在形式的“情趣”教学模式抑或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思政课的主导教学法,因为这忽视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注重实践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政课“摆事实、讲道理”的功用,把“理趣”作为触动课堂教学之痒点,以此实现师生心灵上的交流,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性。

三是要建构基于实践导向的“四环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现实和理论的反思能力。第一环就是通过学生参观或教师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产生问题。产生问题的实质是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无法解释当前的现实,产生了知识空白,制造现有知识与理论或现实的不和谐。第二环就是学生分组调研或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调研或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引导(而不是告诉),使学生生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要适时对调研结果或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第三环就是教师对问题的解释和归纳。解释问题时要杜绝用单一理论进行解释,而代之以理论对比解释,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更不可能产生理性认识,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真理,从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第四环就是引导学生现实践行。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注重身教,使学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于自身,使理论理性的认知转化为价值理性的践行,从而使学生更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篇10

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去年结束的中共十给高校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社会当前紧缺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更好地响应党对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号召,本文试就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以及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飨读者。

【关键词】

内涵式特点;会计专业教学;教学发展

1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概述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方式的新探索。与之同时,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也迫切需求改革。特别是要加强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研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才。

当下,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刚刚经历与内涵式发展相对的外延式发展。造成了现下会计专业学校盲目扩大,会计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同时,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来看,能一次性通过考试的学生并不多。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谓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即在会计专业教学发展方面改变以数量为主导的现象,充分利用会计专业的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挖掘会计专业学生自身的潜力,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于会计专业软实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属于会计专业特有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会计教学结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教育品牌。

同时,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式,在规模发展方面并非不再停滞不前。要正确地处理好会计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与其外延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指导下,确保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情况为前提,允许有步骤、有控制的实行外延式发展扩大规模,帮助树立会计教学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2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的会计专业在跨越式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会计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会计专业教学暴露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会计专业在教育理念方面亟待更新。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以来,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会计专业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而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在会计教育理念上仍然固步自封,无法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的教育要求。比如,在大力提倡信息互动的现今,高校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来达到师生之间交流顺畅,从而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可是,在现如今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堂方面,仍然有老师单向发出,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这种课堂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只能采用知识讲授方式进行,课堂气氛沉闷,加上枯燥的学习内容,根本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当然,造成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很复杂。除开学校硬件设施不全,教师不能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等原因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计专业教学没有实现内涵化。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实用性非常强的会计专业,其教学实现内涵化发展是亟待进行。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发展

3.1内涵式发展路线同科学发展观一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是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需要攻坚的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积极准备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生,引入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形象化等方式将会计专业的枯燥知识变得有趣。

3.2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推动内部活力激发

作为实践性质特别强的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应该以激发学生动手欲望为导向。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营造课堂活跃气氛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一起提高。

3.3采用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会计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首先。在知识讲授上面,避免单纯地采用“照本宣科”,在讲授方面,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教案,采用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的动态变化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交流问题。实现双向沟通的课堂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知识讲授法之外还有案例教学法同情景教学法供教师选择,所谓知识讲授法指的是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产生出一个典型例子,将这个例子交给学生单独或合作研究,然后生产研究报告。通过报告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情景教学法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准备相关工具等,为学生模拟一个相关专业的工作情景,让学生进入情景解决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教学地发展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其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校打造学科品牌,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实现人生价值。诚然,教学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天,李霞.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2]冯华.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张尧洪.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

[4]肖昆,谭旭红.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