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十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十篇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13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会计业务

时代的发展不仅促使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一方面真正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迎来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中的会计管理控制得到了良好改善,企业在进行实际生产经营方面管理的时候随着会计内部管理控制的加强,其实际发展状况也较为良好。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成为现今众多研究学者以及各个企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特征

从会计信息化的本质上讲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有效结合体,通过实际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而有效实现会计方面的数据自动计算以及数据自动汇总存储等相关功能。此外,其还能够运用较为前端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会计管理内涵给与良好扩展。而企业在实际应用该种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将财务信息与企业各方面业务资金等进行连接,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全面性以及综合性。可以说该种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时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会计信息化具备一定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涵盖较广范围。相较于以往传统手工核算而言,会计信息化较为便捷以及较为简单,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对传统会计手工核算的外延。从内容上讲该种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包含了会计实务以及基本理论和相应的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等将近十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相较于传统手工核算而言则涵盖了较广范围。其二是数据实现了集成以及共享。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信息的有效集成对于会计工作实际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中的会计系统能够辐射经营生产的不同领域进而促使各项领域相关信息的良好连接以及有效转化,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统一性控制与管理;其三是智能系统的良好形成。相较于传统手工核算而言该种信息化的会计避免了手工核算的耗时耗力等缺点,通过自动化的先进核算功能进而将企业中大量繁杂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并给与实际计算,因此减轻了以往会计较大工作量给,自动化的管理控制更是具备了人性化功能特点。其四是会计信息的动态化的实现。传统手工核算需要将季度以及年度相关会计报表给与汇总并整理,而整理汇总之后的会计信息具有固定性。而信息化的会计则能够较好地避免该种状况,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时时采集以及有效传递,进而实现动态化的数据更新。这对于企业会计内部实际管理控制具有较强影响作用。

(二)会计内部控制含义原则

会计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由相应的财产记录以及资产保障等程序方法构成的。此外,还包含了授权系统以及会计报告和保管记录等。而会计方面内部控制还讲究一定的原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原则为适用性,即所有的财务方面内部管理需要与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实际经营规模和相应的风险状况业务特点等等方面适用,并且需要依据实际生产经营扩张等状况将财务方面内部管理给与实际更新以及调整。第二原则为全面性,即财务方面的内部管理需要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而避免任何一个经营环节中出现资金管理漏洞。第三原则为重要性,即财务方面的内部管理需要将重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高风险以及重要业务加强关注,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风险。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影响

(一)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内部控制间的关系

从控制理论出发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信息流通基础上实现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包含着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加工和相应的信息处理等要素。而在企业中可以说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以及机密资产信息等,因此,会计部门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会计内部方面良好控制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给与安全可靠性的实际保障,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则能促进会计内部的实际控制,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并相互支撑才能促使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工作有效开展。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

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发展,企业在实际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通过信息技术来实际加强企业会计部门的良好发展。而正因如此,信息化会计应运而生。通过实际应用信息化会计,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还是在会计系统开发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保障。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在会计方面内部控制上的实际影响则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计算机运行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逻辑判断与推理能力强大,基于这个特点使得其内部控制产生了极大变化。人是会计信息化处理的主体,除了对于这个主体,大多数情况下依靠会计软件实现对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因此决定了对于其控制具有手工的特点,在手工条件依赖于以单一的人工控制与计算机控制两种形式。

2.企业组织模式的改变

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核算其工作模式被打破,工作岗位设置发生了一定的改观。这就相应地使得从业人员方面,增加了相关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专家,实现了对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的有效性,促使具有保障作用的信息技术小组在财会部门中形成,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影响会计信息的采集,使得新的组织角色大量出现。

3.会计内部控制范围以及对象的改变

企业会计部门通过实际将信息化应用其中进而将以往会计内部对人的控制逐渐转向到对人以及对机器两方面的实际控制上。

三、探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

(一)组织管理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首先要从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着手,而对于组织方面的有效控制则集中在以下方法几点。

1.创新组织管理制度

企业要对会计部门给与重新结构方面划分,在会计部门的基础上具体将其细分为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业务管理部门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处理等部门。其中,技术支持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为对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良好开发,对系统内容给与较好安全管理以及日常维护,同时定期对财务系统进行有效升级。而业务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对企业会计部门执行业务以及负责资金批准和资产保管等相关事项。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则需要具体对会计部门相应的会计信息给与良好解决与处理。

2.分离部门管理职责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来讲,不仅要具体细分为三个管理部门,即技术支持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处理部门,还要将其部门职责给与良好分离。一般而言,要依据业务授权以及业务执行和相应的资产记录、资产保管等四项职能进行具体分离,具体来讲,技术支持该部门不能实际进行会计日常数据信息方面的处理,而信息数据处理该部门则不可以进行业务方面的执行和审批实际工作,而业务管理该部门在无法实际进行财务系统方面的日常维护工作,三细分部门职责不同,因此需要严格分离其工作职责,三细分部门还需要在工作职责分离的状况下做到相互监督制约以及有效稽核。

3.分离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工作职责

一般来讲,会计部门中信息数据的实际处理往往是在相应会计资料收集汇总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该种状况也就使得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在职责方面做到明确分离,因此,对于该种状况财务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就需要将数据收集以及数据汇总划分为不同职责,进而通过职责细分避免犯罪以及财务数据差错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二)系统开发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着手外,还要从系统开发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具体来讲,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与良好控制一方面能够实际保证会计系统良好运行,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功能,进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准确性。因此,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控制也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会计系统方面的开发控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点。

1.会计系统开发设计的可行性保障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而言,良好的内部控制需要做到对会计系统实际开发可行性的有效保障。而该种可行性保障主要包含了会计部门业务处理需求处理办法以及信息处理需求处理办法和会计管理决策处理办法等。

2.会计系统开发需要审计人员代表实际参加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而言,其中信息技术相关工作者并非对企业中相关业务和相应审计需求较为了解熟悉,因此,针对该种状况在进行会计系统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审计人员代表添加在其中,进而促使其两者之间及时了解彼此需求。

3.会计系统试运环节保障

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之后就需要进行试运,通过试运进而展现该会计系统是否真正适合企业财务会计应用需求。而如果试运结果较为满意则可以直接投入会计部门进行使用,但如果试运结果与预计结果有一定差异,只要差异在合理范围之内,则可以将会计系统在实际调整并检验之后再投入到会计具体工作中。

(三)系统环境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组织管理方面以及系统开发方面着手外,还要从系统环境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系统方面的环境控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方法上。

1.机房管理控制

在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涉及到的机房维护以及使用等制度和相应的保密、安全等措施进行良好的控制,此外,还要对保管会计信息数据的机房进行防磁以及防尘和相应防火方面的实际控制管理,进而通过上述方面有效控制避免会计信息数据遭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丢失等现象。

2.机房机器使用控制

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机房管理给与实际控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保管会计信息数据的机房中具体机器使用给与良好控制。严控控制会计部门机房的出入次数以及出入人员。

(四)系统应用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上述三方面进行着手之外,还要从系统应用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会计系统方面的应用控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数据输入实际控制

在会计部门实际内部控制中信息数据的键盘输入以及编码是其重要构成内容。一般而言,在会计系统合理设计前提下其输入格式以及编码格式对于确保会计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会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该方面数据信息实际输入的过程中要提高工作责任心,在专业化的水平技能基础上依据会计系统完成各项会计工作要求。

2.数据处理实际控制

可以说,有效准确的数据处理是保证数据结果可靠准确的前提,因此,需要在做到两方面的数据信息处理实际控制:一方面是通过会计系统的可靠安全性来实际确保会计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是通过会计系统可靠安全性来确保会计内部工作开展的有序性。3.数据输出存取实际控制会计部门为了强化内部控制还需要将数据输出存取进行良好控制,在输出的过程中严格对输出的会计信息给与控制以及记录,在存取的过程中则需要严格依据会计凭证和相应的资金余额等文件进行良好保管,进而通过上述方法避免会计信息出现篡改以及被破坏等现象。

(五)网络安全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上述四方面进行着手之外,还需要从网络安全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会计周界方面控制

所谓的会计周界方面实际控制主要是利用安全区域的良好控制进行将会计内部系统实际安全性给与有效确保。主要包含了明确财务部门内部网络实际边界进而避免不法分子侵入企业会计系统;建立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内部网络防火墙,进而在外部网和内部网两者间进行保护屏障的实际构建。

2.会计访问方面控制

现今企业尤其是需要加强会计部门在网络系统方面的相应保护措施。而对于外部网络给与的访问控制则集中在财务系统口令的设置上以及会计系统登录名的合法检验上和相应会计网络资源访问权限、实时监视等方面上。相关会计部门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对会计应用系统进行障碍点和访问范围的实际监测控制,并将相应会计系统网络故障等进行严格记录。

3.会计防病毒方面控制

对于会计部门而言,加强内部控制需要从以下措施具体展开:应用杀毒软件对会计系统相应应用网络进行病毒追踪以及实时监控;应用反病毒软件对会计系统进行捆绑以及挂接,进而通过上述方法实际加强会计部门内部网络的可靠安全性。

四、结语

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开始在会计工作中添加信息技术,由此信息化会计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会计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还是在会计系统开发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保障。而也正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会计内部工作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管理,最终促进会计部门工作的良好开展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云.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109-110.

[2]王少峰.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J].财政监督,2012(26):56-57.

[3]陈功梅.浅谈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全国商情,2013(24):77-78.

[4]姚佳音.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会计师,2015(3):65-66.

[5]刘洪海.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102-103.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加。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财务流程的变化,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将内部控制的理念嵌入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可实现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以及五要素。CoSo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有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营运风险、提高财务报表可信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财会工作和独立审计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借鉴美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发展过程也比较缓慢。1997年,中注协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8年之前内部控制政出多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统一,角度不一样,缺乏一个具有系统的、完整的、合理性的标准体系。2010年,通过借鉴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财政部联合五部门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计算机技术的深度应用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已开始由传统的理论研究转向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990年哈莫(michaelHammer)提出信息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陈默(2006)指出随着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系统的原有工作方式与方法,企业内部控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要素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虽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仅停留于制度层面,没有真正贯彻实施。财务系统信息化下,高校的内控制度存在共性问题,财务内控意识观念不强、匹配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技能水平欠佳、内部控制监督弱化,未建立起与信息系统环境相匹配的财务内控机制。

(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作为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长期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影响,还没有深刻理解到高校独立法人的真正含义。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部分高校对内部控制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财务内控执行力度弱化。许多高校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重大支出项目安排中,缺乏相关的决策程序及责任制度,执行不严,有的形同虚设,由“一把手”说了算,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由此可见,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分子,内部控制环境直接造成高校内部控制方式方法的根本差异。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个别学校甚至在执行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高校财务记账与出纳人员、物资采购人员及招标人员没有严格的授权制约。部分高校的许多财务内控制度常常执行不到位,使内部制度流于形式;或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要求,建立了挂在墙上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高校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容简单,职责权限不明确,存在内控管理上的漏洞,为违法犯罪的发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导致部分高校在物资采购、新校区建设等领域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违法犯罪。因此,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高校迫切要进行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财务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偏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部门由于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大多采取独立局域网物理隔断设置,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自成体系,财务系统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财务信息不共享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着眼于未来,建立整体化、多部门协调的信息系统,高校信息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内控的管理与实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在高校财务信息化背景下推进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对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各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和网络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不高,往往在实务中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要求。

(四)缺乏财务内控检查,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是指采用专门检查的控制方法,测试高校内控运行状况。科学的监督体系是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合规、有序顺利进行和精细管理提高的重要保障。部分高校内部的纪监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内控工作疏于检查和监督,内审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往往都是事后被动进行的、缺少事前和事中的主动监督管理;同时,高校内控缺乏外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造成了高校运行中的内控问题不能及时改正,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求。医院固定资产的迅速增长、应收应付账款子科目的不断增加、各类补贴收入准确入账,均对医院财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载体,在当前医疗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针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成为国家关注重点。为此,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12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以及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

新《制度》的出台,将成为医院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的重要契机。如何快速高效的完成从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系统向现代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系统的转变,快速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正确的处理相关会计科目,最大程度的减少财务风险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带来的威胁,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任务。

本研究将着力于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新《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方面规定的解读,提出相应提升该类医疗机构内控水平的建议。本研究所界定基层医疗机构是指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现状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执行的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尚未单独对基层医疗机构内控进行规定,2006年开始试行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仅仅用于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仅仅需要参照执行,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该《规定》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医疗机构财务部门具体组织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规定》主要包括预算控制、收入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券和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和监督检查等项内容,主要关注点在预算控制、收入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内控制度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就目前整体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仍然相对不足。

(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现状分析

2011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卫生部出台意见,规定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认定的在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将由政府偿付。这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央首次对困扰基层已久的债务问题发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但通过对《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数据进行分析(图1、图2)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院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负债率均仅较综合性医疗机构略低。由于该类机构的债务问题解决需要不同政府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该类机构而言,很难短期内解决负债问题,因此负债问题将会困扰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三)基层医疗机构内控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职工风险内控意识薄弱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受限、法律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医疗执业过程中对风险隐患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同时,由于受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意识影响,我国医院工作人员对内控的认识程度不高,大部分员工不能准确理解医院风险内控的真正含义,更无法准确执行内控准则。部分医院财务人员仍然延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日常工作过程中也不会对风险管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指标,内控在很多医院内部无法实质性推行。同时,医院由于在经费方面由当地政府进行补贴,其进行内控的动力不足,对内部员工的宣传教育支持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的推进。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内控体制不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规模一般比较小,内控制度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的协力推进,其中包括主要领导、财务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运作当中,由于主管领导的不重视,医院很少进行内控体制建设,财务人员虽然在工作过程之中会推动财务内控的执行,但由于整体内控体制的缺失,单独的财务内控很难在医院获得成功。

3.审计监督力度不到位

审计是体现医院内控水平的重要考核工具,但目前实际操作当中,由于受体制影响和行业特殊性制约,基层医院的主管单位对其审计和绩效考核不透明,例行检查和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该类机构自身审计能力薄弱,很多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核算和审计程序。由于缺少严格的审计程序,很多医院的内控效果无法得到体现,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医院内控制度开展举步维艰。

4.主管部门关注力度不够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4

摘要在企业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企业内部控制因素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手段与措施,是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实践,就企业内部控制的侧脸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

引言:截止2013年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市场的规模高达50亿元,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成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应对信息化时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策略的创新,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企业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政策,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控制是由企业的工人完成的。但是,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就会计信息做出专业的数据处理与传输,让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的范围、内部控制的内容等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明显的提升。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

第一,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下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时效性。这是因为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从之前的顺序控制,向并行控制转化。指的是在企业财务工作的处理的过程中、过程后的控制,而不需要完全按照传统模式下的财务账薄处理完成之后再控制,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时效性有了明显的提升。第二,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方式更加的丰富,在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技术等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变得更加可视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高效性。第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使用专业的内部控制软件做数据的处理,在节约内部控制时间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分析发现,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从单一的对员工的控制,转变为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的控制,无疑让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第二,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分析,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借助对账、凭证核实等手段来完成的。但是信息化背景下,除了上面这些内容,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财务软件里面的相关要素,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安全控制等作出特定的安排,这就使得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难度增加。第三,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不单单是企业内部,有可能关系到企业外部相关的利益群体,这就使得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变得更加多样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让企业的内部控制不确定性增加

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分析得出,第一,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把企业的财务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语言,这就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计算机转化真实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财务信息输入的过程中,人工输入容易产生失误,加之很难对财务信息的输入过程实施全程的控制,从而易导致信息输入风险的发生。第二,受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同时,在互联网应用环境下,人为的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泄露。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在不断完善财务风险,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信息化让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位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靠财务分析软件、财务信息系统查询等开展核查工作,在此背景下,企业的一些财务人员可能会对原始凭证保留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漏洞的出现。同时,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往往会过于依赖并相信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缺乏对部分财务数据的复核,或者没有做好财务核对工作。当财务系统的软件出现错误或者变动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缺位现象的发生。这种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导致的。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条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第一,从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才队伍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一支具备企业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员。但是,通过对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整体状况分析可以发现,在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理论储备不足,对国家的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等认识不清楚。这就导致了在实践工作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加之一部分年轻的企业财务人员由于缺乏会计处理的经验,使得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难度有所加大。

三、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第一,要选取合适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在分析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已有信用记录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安全软件、信息处理系统等,以此来做好企业属性与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选择工作,从而为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借助宣传、在岗培训等途径,不断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控制能力与理念。第三,要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风险意识。借助案例讲解等让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进一步的了解信息安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更新力度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第一,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授权制度的完善。信息化背景下,一定要借助完善的内部控制授权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以避免因为职责不明造成的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岗位责任的划分。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等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更好的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第三,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需要构建完善的企业账薄、经济活动资料等,保证事后督查的依据充分。

(三)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有效的监督检查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基础条件。第一,要提升审计部门的工作效果,在加强企业财务活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风险的高低等来决定是否需要引入审计部门开展监督,以此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效果。第二,要加大企业日常活动的监管力度,信息化背景下,需要通过完善企业的会计凭证等,来避免监管不力等问题的发生,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斌,舒伟,李万福.CoSo框架的新发展及其评述――基于iC-iF征求意见稿的讨论[J].会计研究,2012(11).

[2]李志斌.国家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5

【摘要】通过控制习题难度,可以向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习题,符合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习题难度模型和点数法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一节的习题进行分析,发现习题难度模型适用性不强,可以与点数法结合来控制习题难度。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习题难度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中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作业在数量、形式与难易程度上难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已有研究建议教师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每个教师设计一个层次的作业,建立作业题库,可供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但没有解决习题难度上的问题。

1.习题难度模型

鲍建生在对中英两国的课程难度进行比较时,提出了“数学习题课程综合难度模型”。该模型含有五个难度的因素,分别为知识含量、运算水平、背景水平、探究水平和推理水平五个因素,其中因素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吴立宝、王建波、曹一鸣认为:习题难度=0.38知识水平+0.36知识点个数+0.26背景。

2.点数法

点数法主要应用于几何题,把推理的每一个条件或结果算作一点,一个条件推出多个结论或多个条件推出一个结论时,每个条件再加一点。对于图形复杂的情况再增加点数,如:必须做辅助线加两点,由图可知得出条件加一点。使用最终结论处点数和作为证明难度的指标。

3.难度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中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轴对称图形、四边形的重要基础。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八年级上第12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中例题(L)、练习(按顺序分为练习1到4)和习题(X)的题号(tH)、探究水平(S)、背景(B)、运算(Y)、推理(t)、知识点数量(Z)进行分析,得出每道题的点数(D)和难度(n)。部分题目分析如下: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部分的习题各维度中的各个水平比重明显不均,作业分层可能存在问题,在一个维度上水平明显聚集的习题,难度计算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使用spss对点数和探究水平、背景、推理、知识点做回归分析,发现探究水平、背景的系数均为负数,也就是探究水平、背景越高习题的点数越低,这明显违背常识,推理与知识点数量系数为正。使用SpSS对点数和难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存在相关性,但相关度为0.384,属于低相关。对点数和其他各项做相关分析,点数与推理水平相关系数为0.645,与知识点个数相关系数为0.773,与探究水平相关系数为0.526,与背景相关系数为0.26,另外知识点与推理水平相关系数为0.748。点数法的计数方法主要受推理水平和知识点数量影响,全等三角形部分的背景对点数影响不足,而探究水平与推理水平的分析方法接近。吴立宝等人的习题难度模型考虑题目的探究水平、知识点数量、背景,鲍建生将证明分为3个层次并不适用于几何证明题。习题3仅比例3,练习1.1多1步,难度却是2.62和1.36,例4的点数是练习1.1的两倍,比练习1.1多了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推理步骤“三角形内两对角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点数法中应该减少同理可得的点数,习题难度模型在几何部分也要增加推理的层次。

4.习题难度控制

三角形部分的习题,从习题难度模型考虑,难度主要是通过知识点数量、背景的有无来控制,探究水平可能控制不够精细,从点数法考虑,难度主要由推理的长度、知识点数量控制。几何部分复杂的背景较少,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的四边形部分时,计算维度就会明显影响习题的难度,探究水平要在高难度的综合题出现时才会有较大的区分度。全等三角形部分,难度主要由知识点数量、推理长度、背景的有无来控制。

如例3与例4都是考察aSa,例4比例3增加了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和推理步骤“三角形内两对角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习题11比例3增加了知识点“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相应的证明步骤;练习3.2比例3增加了情境。

5.小结与建议

对教材全等三角形证明部分的习题整理发现,习题难度模型并不适用于全等证明这样的维度偏向明显的章节,可以结合点数法来考虑几何部分的习题难度,增加同一难度的习题数量或调整习题难度。

该研究不足在于:选择全等三角形证明一节的教材习题,范围较小,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学生进行测试以获取实践的正确率,来确定点数法和难度模型的效果。后续可以对点数法进行优化,修改现有难度模型以适应不同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吴立宝,王建波,曹一鸣.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国际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第34卷第2期:112-117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

人际交往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同样不例外。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对他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困扰,除了部分是由于缺乏交往技巧造成的以外,大多数是由认知因素造成的,其中对交往结果的归因不当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不同的归因方式,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9月,选取江西某一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一至三三个年级200名作为被试,剔除有缺失变量的被试后得到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95人,女生96人;一年级79人,二年级57人,三年级55人。

1.2工具

采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为0.64。该量表共24个条目,包括有关成功与失败的条目各12个。量表中提出了4类可能的归因: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和背景,每个维度各六个测试题目(包括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条目各三个)。采用五级评分制,按Likert五点评价尺度作答。从该量表可获得多种得分,总分、内控分和外控分、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分以及各因子分。总分范围在0~96,分数越高,外控性越强。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191位研究对象中,人际关系归因总分最低30分,最高72分,平均得分为50.86±7.65。取平均得分大于均值一个标准差者为高分组,呈现外控趋势;得分小于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者为低分组,呈现内控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分组占全体被试的14.1%,低分组占全体被试的14.7%,总体上略倾向于呈现内控趋势。在人际交往成功时归因得分顺序为努力(F=3.084,p=0.048)、能力、背景、运气,倾向于作内部归因;而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归因得分顺序为背景(F=3.525,p=0.031)、运气、努力、能力,倾向于作外部归因。

2.2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性别比较

表1男女大学生人际归因各因子得分比较(±S)

男(n=95)女(n=96)tp

总分48.91±7.4052.80±7.42-3.6320.000

成功25.24±4.2026.92±4.16-2.7700.006

失败23.66±4.6525.89±4.84-3.2340.001

内控24.65±5.0026.16±4.97-2.0850.038

外控24.25±4.4626.65±4.42-3.7270.000

能力12.02±3.2812.91±3.04-1.9330.055

努力12.63±2.9813.25±3.21-1.3820.169

运气11.85±3.0912.83±2.84-2.2830.024

背景12.40±2.9413.81±3.21-3.1740.002

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总分、成功、失败、内控、外控、运气和背景上都有显著性差异(t=-3.727~-2.085,p

2.3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年级比较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比较(±S)

大一(n=79)大二(n=57)大三(n=55)pF

总分52.22±7.0851.46±6.5148.27±8.924.7630.010

成功26.71±4.0826.35±3.7124.91±4.813.1630.046

失败25.51±4.7225.14±4.3723.36±5.323.4550.034

内控26.01±4.1225.91±4.9624.02±6.013.0230.051

外控26.02±4.4925.58±4.1524.25±4.973.0180.051

能力12.97±2.9012.60±3.3111.60±3.333.1550.045

努力13.04±2.3713.32±3.4012.42±3.641.2400.292

运气12.63±3.0912.19±2.6412.09±3.230.6310.533

背景13.57±2.8613.38±3.2712.16±3.263.6450.028

表2显示,三个年级人际归因总分大体上随着学习年限增加而呈内控趋势。大一、大二、大三在总分、成功、失败、能力和背景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F=3.155~4.763,p

3讨论

3.1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总体趋势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略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把人际交往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或能力;但是外部归因得分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学生将社交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归因得分顺序为努力、能力、背景、运气;将社交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归因得分顺序为背景、运气、努力、能力,这与董圣鸿等的研究基本一致。人们将成功产生的欢乐归于自己,因失败产生的沮丧推诿于他人或环境因素,这可能是属于维护自尊心、消除焦虑的防御机制的一种功能,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在人际成功时,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和努力,这有助于个体自信心的树立、自尊心的提高,尤其努力是一种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反映出大学生在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会在努力层面上下功夫,说明在交往成功时,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会继续努力去获得成功,表明他们的归因模式属于积极归因模式;大学生是高考进入大学的佼佼者,自我意识强,自信心高,在交往失败时很少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背景和运气,容易使个体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感到不可控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方式,对改善人际关系没有太大的帮助,会出现无能为力感,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3.2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男女生之间的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由于在个性、身体发育机能、心理整合能力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男女归因方式出现显著性差异。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男女平等,使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女生自信心普遍随之增强,认为自己在能力、努力上并不亚于男生,所以在能力、努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此外,在失败情境下,女生比男生更加倾向于外在归因,这表明女生在交往失败时,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背景和运气,显示出女生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会感到只是自己运气或环境不好,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同时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从而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调查发现,一些女生不敢向异性同学打招呼,归因于自己来自农村,长得不漂亮等;而一些学生把自己交往范围小归因为对方考虑地位、家庭背景、利益等因素过多,而不是归因于自己没有主动与人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等。也就是说,他们倾向于将失败交往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因素,没有认识到自身原因,这种自我保护的归因方式使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仍然我行我素,怨天尤人,最终导致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不和谐。同时,这也预示着女生广泛接触社会以后,在社会适应及情绪稳定性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落,进而影响其自信心。

3.3大学生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归因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内控趋势,即大二比大一、大三比大二表现得更为内控。学习年限(年级)的差异导致的归因方式不同可能与环境改变有关。据调查研究,环境是影响人们归因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大一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佼佼者,自信心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对大学学习、生活、人际环境感到陌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人际交往水平随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知识经验的丰富,人际经验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从而呈内控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内控者在社会适应及情绪安定上优于外控者。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独立判断,更有内在动力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更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暗示或诱导。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付出努力的重要性,说明他们随着年级的增加在社会适应及情绪稳定性方面趋向积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刊)[m].1993:285-288.

[2]郑信军,张莉.大学生与士兵人际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9):168-169.

[3]董圣鸿,张Z,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4]冯溪屏,郑华,李丽.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61-65.

[5]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83-85.

[6]金盛华.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6-87.

[7]RotterJB.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intemalversusextemalcontrolofreinforcement[J].psychomonogr,1996(609):80.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背景公司绩效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目的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2001年,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全面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和维护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也希望独立董事能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公司提高经营绩效。为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研究,目前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

目前,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的。

第一,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Fama(1980)和Fama,Jensen(1983)从委托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大的公司,董事会的监管效力会比较强,进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Rosenstein和wyatt(1999)以公司股票价格为绩效指标,对1981到1985年间的14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的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

魏刚(2004)以托宾Q值作为业绩衡量指标,研究表明,独董比例与公司的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的会计利润指标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王跃堂等(2006)以行业调整后总资产净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第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Yermack(1999)以托宾Q值作为绩效衡量指标,发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当期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agrawl 和 Knoeber (1999)同样发现外部董事与反映公司绩效的托宾Q值具有负相关的关系。

于东智等(2003)对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并没有显著改善当期的财务与经济绩效,甚至可能发生相反的作用,换句话说绩效越差的公司越有可能聘请独立董事,因为在相应的会计期间聘用独立董事可能会增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可见,独立董事是公司绩效的被动反应。李常青等(2003)以 Roe,epS和eVa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研究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样本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第三,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Bhagat等(2000)用托宾Q值代表公司价值的增加,检验托宾Q值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姚伟峰等(2010)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 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与公司绩效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后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实证研究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第一,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正相关。agrawal 和 Knoeber(1996)认为具有政治关系的外部董事能够增强公司游说政策部门,从而增强所在公司获取相关利益的能力。Kiang (2006)的研究发现来自政府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独立董事的声誉能够显著地促进公司绩效,而其行业专长、政治关系以及经济管理背景与上市公司并没有相关性(王跃堂等,2006)。而考虑了独立董事比例和其他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的交叉影响后,独立董事的薪酬、年龄、出席会议比率、居住地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一致性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高雷等,2007)。

第二,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陈伟民(2009)提出了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作用假说,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

第三,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不相关。魏刚等(2007)以291家1999至2002 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独立董事背景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可见,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三 造成研究结果不一的原因

第一,学者对独立董事的界定不大一样,导致结果有所偏差。英国学者一般把董事分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美国学者把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而最近的研究又把外部董事非为独立董事和灰色董事。因此,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别,导致样本选择的差别,最终导致结果的差异。

第二,学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各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着内生关系,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识别它们。

第三,各个学者研究时采用的数据不一样。有些学者采用的是上市公司公开的年报数据,有的采用的是实地调研的数据。数据来源不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Fama and Jensen,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

[2]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6(5)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背景;ipo;创业板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5—0106-11

一、引言

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很快。最早由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发展,如1986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就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特点;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促进,很多国外风险投资进入我国,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公司也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此外,个人也因风险投资的巨大回报而加入其中,成为独立风险投资。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由此形成背景多样的繁荣局面。

自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交易以来,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共有267家企业上市,其中超160家具有风险投资的背景,显示创业板市场与风险投资关系紧密,因此研究风险投资与创业板ipo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我国创业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投资在1po市场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金融领域颇有争议的主题,也是研究热点。多数学者通过比较有/无风险投资的公司之间的差异开展相关研究,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风险投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然而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在资金来源、投资理念、管理模式、市场信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近几年学者们开始逐步关注风险投资的背景要素。

Rindermann(2005)较早区分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在研究德国、法国和英国的ipo的运行和市场表现的过程中,Rindermann将风险投资分为国际风险投资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研究结果显示两类风险投资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国际风险投资对股票价格表现出正面影响作用,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股票价格则具有负面影响。Chahine,S和Filatotchev,i(2008)将风险投资分为独立风险投资和附属于承销商的风险投资两类,在针对法国市场的研究中发现附属于承销商的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抑价偏低,且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Brander等(2008)的研究表明,在企业价值增加以及创新方面,私人风险投资比加拿大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表现更好。我国的学者也开始研究类似的问题,张学勇、廖理(2011)把风险投资分为政府背景、外资、混合型背景以及民营背景风险投资,通过选取在大陆、香港以及美国上市的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不同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的ipo抑价率以及股票回报率的确存在差别。

综上所述,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所投资公司的影响的确存在差别。之前的学者对我国风险投资背景的研究是基于综合不同证券市场的样本,而不同证券市场之间存在差别。我国的创业板是新开市的证券市场,且与风险投资联系紧密,因此研究风险投资背景对我国创业板ipo公司的影响,对促进我国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发展以及指导我国中小企业选择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分析

ipo是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方式之一,并能够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和建立良好的声誉,因此风险企业在ipo时的市场表现是研究风险投资价值增加作用的重要途径。创业企业的ipo抑价和长期业绩问题已经成为风险投资背景ipo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很多研究者都从这两大角度分析ipo活动(金融中介选择、股权分配、发行定价、发行时机选择、信号发送等)对风险投资参与的ipo企业的影响。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风险投资在ipo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相对成熟的理论主要包括认证理论和逐名动机理论。

认证理论:认证理论是由Barry等(1990)和Sahlman(1990)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认证理论认为,质量好的公司会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当市场中缺乏传达公司真实价值的有效途径时,风险投资对发行公司的持股将被认为是对发行公司的认证,被投资者视为公司具有良好前途的信号。此外,风险投资也会通过持股参与公司的决策,全程监控持股公司的运作,为其提供增值服务。这一理论在西方证券市场已得到证实。

风险投资在与创业者签订投资契约并开始投资之后,除了提供资金支持之外,风险投资还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ipo(或其他退出方式,如并购),最后获得巨额回报。认证理论认为风险投资持有发行公司的股份,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行使了“内部人”的职能,因此风险投资的参与提高了对内部人的监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可以证明公司价值的真实性,而且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能吸引声誉好的会计师、证券承销商等参与证券的发行工作,从而能够降低ip()的抑价程度。

ipo的过程伴随着信息不对称,例如发行公司拥有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信息。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崩溃,就需要第三方的认证来保证发行的成功。在证券市场中,证券承销商、审计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都是能够对ipo进行认证的第三方,但风险投资可以更好的发挥这种认证作用,这因为他们持有发行公司的股份、占有被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位置,直接参与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与其它金融中介相比,风险投资与所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建立的关系更密切、持续的时间更长;此外他们还会控制风险投资出现的认证错误,由于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基金是以有固定存续期限的有限合伙制存在的,因此,如果它们要在未来成功地筹集资金以继续存活,过去的业绩表现以及所建立的声誉是极端重要的。

从认证理论出发,本文发现风险投资若要发挥第三方认证的作用,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具备认证资本、认证资本大于其虚假认证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及企业取得认证服务要支付较高的成本这三项条件。从对风险投资的认证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认证理论主要分析风险投资作为认证的第三方具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功能。

由于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在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行使了“内部人”的职能等方面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参与对内部人的监控程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存在显著不同,因此证明公司价值真实性的可信性会有不同,从而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发挥认证作用的效果不同。

逐名动机理论:由于风险投资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和长期经营创业企业,而是在一定期限内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因此在客观上有过度追求短期效应而较少顾及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Gompers(1996)首先提出风险投资“逐名动机(Grandstanding)”的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出于自身投资业绩的压力会对所投资企业“拔苗助长”,促使其过早上市而获取回报,从而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十年左右,其中前三至五年用来寻找和投资企业,之后的几年则用于帮助企业成长和增值,存续期满时必须清盘,把本金和盈利分给投资者。由于一个基金在成立后几年内就会完成所有投资,风险投资机构为了维持经营,必须采取滚动式融资,即每隔三至五年要重新进行筹资,这导致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反复博弈的关系。后续的每次融资行为实际上是对风险投资机构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次评估,其之前的业绩表现是投资者考量风险投资机构能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后续融资的难易程度。特别在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投资者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质量一无所知,因此前几次的投资表现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能否生存下去至关重要(Lakonishoketal,1991;Zeekhauseretal,1991)。

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制和有限存续期机制等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约束风险投资的机会主义行为,缓解风险投资和投资者之间的委托问题。然而Gompers(1996)指出,该机制存在一个潜在问题,那就是风险投资迫于后续融资压力,可能会过度关注风险企业的短期业绩,急于在其存续期内实现退出,实现投资收益回报投资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声誉,以保障其后续融资和经营。

风险投资的这种短期压力会直接转嫁给被投资企业,导致风险投资和被投资企业之间目标不一致,从而产生委托问题。Stein(1988,1989)、Rajan(1994)等进一步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风险投资基金的短期投资期限,会导致被投资公司的决策层做决策时无法从公司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由于ipo是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退出方式和业绩衡量指标,风险投资为尽早取得业绩,证明自身能力,有动机把被投资企业在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仓促推向资本市场。Gompers(1996)指出,那些从业时间短、资历尚浅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于缺乏业绩记录,因此更容易产生“逐名”倾向。而对于那些从业时间较长、已实现多次成功退出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投资者对他们的能力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一个额外的ipo对提升他们后续融资能力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反而没有强烈的急功近利倾向。

从对“逐名动机”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逐名理论主要从风险投资自身的激励问题出发,分析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ipo效应的影响。不同背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激励问题不同,从而导致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ipo的影响不同。

三、实证分析

研究假设:对风险投资背景进行合理分类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虽然《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6》按资金来源将风险投资分为“两大类,八小类”②,但这个分类过细,不利于开展相关研究。本文根据创业板的实际情况,将风险投资分为: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独立风险投资,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1)不同背景风险投资与抑价

抑价是研究公司ipo的重要指标,它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克服“赢家诅咒”的一种方法,因此风险投资可以通过改变信息不对称影响抑价,但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并不相同,进而影响抑价。

因为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是典型的“过桥投资者(bridgeinvestor)”,不像其他类型风险投资会深入公司管理,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较弱;而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和独立风险投资则是典型的活跃、长期投资者(tykvova,2006),所以它们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虽然政府背景、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都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但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目标可能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的目标可能是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并非普通投资者所关心的收益最大化(Gompers和Lerner,2000,企业背景风险投资;Brander等,2008,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它们难以有效解决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独立风险投资则特别关注其声誉,因为声誉对其能否获得资金组建下一个风险投资有重要影响,而声誉和其以往的投资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市场可以通过独立风险投资的声誉来判断其所投资公司的质量,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有理由认为独立风险投资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综述所述,本文认为独立风险投资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对抑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抑价的影响程度不同

H11:独立风险投资对抑价的影响程度最高

H22: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抑价的影响程度较低

(2)不同背景风险投资与ipo后收益

ipo后收益是衡量投资者收益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者,风险投资对所投资公司的ipo后收益有很大影响(megginsonandweiss,1991;Barryete,1990;Chemmanuretc,2006),且一般认为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原因包括:

激励机制的差异:风险投资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其核心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一批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投资经理。因此,在微观运作上是否能够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充分发挥投资经理的作用,就成为风险投资机构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背景风险投资激励机制较差,一方面由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投资项目经理担心投资失败会承担较多的非经济责任,不愿意将收入与业绩挂钩、惩罚与资产挂钩;另一方面是政府出资人从国家资金安全或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不愿给予风险投资家更多的自和更“前卫”的激励方式。

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像独立风险投资具有单纯的财务投资回报,使得投资业绩难以准确衡量(Siegel,Siegel&maemillan,1988);此外,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可能不能像独立风险投资基金那样给基金经理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得基金的管理要么缺乏激励机制,要么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Chesbrough,2000)。

与其他背景的风险投资相比,独立风险投资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架构更具激励性(Cumming,2005),所以它会更努力地寻找优质投资对象,并精心管理和监控所投资公司。

增值能力的差异: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不仅提供资金,还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咨询、信息和帮助,最终增加企业价值。风险投资的这种增值作用在高科技企业的早期融资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重要,并最终体现在所投资公司的ipo后收益上。

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很多都是政府委派,本身是政府官员,没有从事企业管理的经验,对市场反应不敏锐。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为政府资金的安全性负责,因此深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度不深,从而对企业价值增值发挥的作用不高。

对于接受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的企业来说,除资金之外,更看重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可以提供与生产有关的重要资源,促进市场上必要的知识向受资企业转移,并且能够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受资企业背书,使受资企业快速地获得认可(mauta,2001)。

独立风险投资通常专注于某一个特定行业,并且会建立社会网络(Barry,1994)。与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相比,独立风险投资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的突出表现在能够帮助受资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获取其它融资、招募经理人等(maula,2001;maulaetal,2005)。一般认为其高度的专业化和良好的社会网络能增加所投资公司的长期价值(tykvova,2003),即ipo后收益表现较好。

综上所述,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所投资公司的影响差异较大,因此对受资公司ipo后收益的影响应该有显著差异。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不同

H21: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所参与的上市公司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最高;

H22:独立风险投资对参与的上市公司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次之;

H23: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参与的上市公司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最低

研究样本和研究变量:本文选取2010年12月31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总共包括154家公司,其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是94家。本文以公司十大股东是否包含风险投资公司判断其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

本文采用横截面回归方法研究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我国创业板的影响,涉及风险投资背景、市场收益率、市场热度、账面市值比等研究变量,各研究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

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个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股价信息来源于通达信软件。

风险投资背景与抑价:本文首先通过模型(1)比较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和非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首日抑价程度的差别:

其中,被解释变量UnDpRinG是企业上市首日抑价,以公式(首日收盘价一发行价)/发行价计算;SiZe是上市前一年的总资产;VC为风险投资虚拟变量,若有风险投资支持,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o;其余控制变量的取值如表2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上市首日抑价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模型(2),检验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抑价的影响。

其中,VC_aGe是风险投资的从业时间;VC_LenGtH是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到上市的时间间隔;GoV、CoRp及inDep代表不同背景风险投资,若风险投资为政府背景,则GoV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o;CoRp和inDep以此类推;其余控制变量的取值如表2所示。

在结果Ⅰ中分析“有/无有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抑价的影响,使用风险投资作为虚拟变量;V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首日抑价水平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这个研究结果没有支持风险投资具有“认证”作用的理论,研究结果同时还显示发行公司的规模、帐面市值比和市场热度等的指标较显著,表明发行公司的规模、发展潜力和市场热度等变量对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明显,其中公司规模越大,发展潜力越高,则抑价越低;而最近市场的热度越高,则抑价越高,说明市场的炒作氛围将会显著影响发行公司的抑价。

在模型(1)的基础上,结果Ⅱ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风险投资背景”(模型(2))研究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抑价的影响而得到的结果,发现风险投资的不同背景均不对ipo抑价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即使深入风险投资内部,考虑风险投资的不同性质,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参与对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没有影响。因此,我国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发挥的影响差异在创业板市场没有显现,不同的“认证”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结果Ⅳ研究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政府背景和独立背景风险投资的系数为正,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的系数为负,但其t值均不显著,说明即使研究样本缩小至仅考虑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不同背景对抑价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创业板市场ip()抑价和风险投资背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意味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不成立,揭示我国创业板市场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觉察到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的市场认证功能具有差异性,意味着我国创业板对风险投资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果Ⅴ和Ⅵ进一步考虑了风险投资机构声誉(从业年限)及进入风险企业的期限等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发现回归系数同样不显著,说明风险投资机构的从业年限和进入风险企业时间的长短均不会影响企业抑价。这和Gompers(1996)的发现不一致,说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的特性(背景、资历等)没有凸现出来。

总之,在风险投资参与对抑价的影响这个问题上,全样本和对应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回归检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在创业板,风险投资的参与会影响企业的抑价,即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首日抑价水平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这个结论并不支持风险投资具有“认证”作用的理论;而针对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回归分析显示,不同背景风险对风险企业的抑价没有显著影响;即使只考虑只有风险投资参与样本的基础上,结果仍然一致,而且风险投资机构的从业年限长短也没有对风险企业的抑价产生影响。因此,在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不同背景风险投资没有完全发挥“认证作用”,同时“逐名”机制也没有发挥作用。

风险投资背景与ipo后收益:从Ritter(1991)开始,就不断有学者采用配对方法研究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的ipo收益,如基于风险企业的公司规模进行公司配对(Loughran&Ritter,1995),或规模及行业(Ritter,1991),后来使用了规模和帐面市值比(Brave&Gompers,1997;Bray,Geczy&Gompers,2000)。但Barber和Lyon(1997)的研究显示一对一公司配对进行研究的基础是要具有足够的公司数量,这样研究结果才不会遭受再平衡和产生偏斜。

与配对方法一样,由Fama和French(1992)所使用的时间序列三因素模型也经常被用于分析ipo后收益(Brave等,2000;Brave和Gompers,1997)。这种方法通常考虑市场(β)因素,规模以及帐面市值等因素。有些研究考虑额外的因素,如杠杆和流动性(eckbo&norli,2005),或者ipo之前的收益(Brav等,2000)。

由于本文研究的期限较短,以及缺少相关因素的数据,因此不能采用因素模型分析。本文将采用与Ritter(1991)相类似的横截面分析,基于市场收益,不同的控制变量(如规模、帐面市值比、成立年限以及行业虚拟变量)和风险投资的特征进行分析。

ipo后收益率是用指数调整后的超额收益率作为公司ipo后收益的衡量指标,即公司上市后第一个月到第12个月的股票持有有收益率,再除以当期的创业板指数:

p1(pl+1)是上市交易的第一天收盘价(ipo后1年),DiV为股利,RetURn计算为企业上市后1年的股票持有收益率减去同期创业板综合指数的增长率。

本文首先通过模型(4)比较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和非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股票持有收益的差别:

其中,被解释变量RetURn是企业ipo后持有收益,计算方法如(3)式所示;Roa为上市当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公司所属行业(inD),本文仅划分为传统行业和高风险行业(金融行业、医疗、新能源、it、生物技术、新媒体),若为高风险行业,则取1,否则取0。其余控制变量的取值如表2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ipo后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模型(5),检验风险投资的背景属性、从业年限及投资期限对收益的影响:

此处增加的变量与模型(2)一致,其余变量见表2。

对ipo后收益的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Ⅰ显示公司规模、帐面市值比以及发行规模等变量回归结果显著,结果Ⅰ还显示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上市后一年的股票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这说明风险投资的参与增加了ipo后收益,表示风险投资并没有非常急切地把未成熟的企业操作尽早上市,没有显示出风险投资的“逐名”倾向。

在结果Ⅰ的基础上,结果Ⅱ是通过引入“风险投资类型”研究不同背景风险投资的影响,发现独立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则没有显著影响;

结果Ⅲ则是仅考虑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研究结果发现独立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则没有显著影响;这和结果Ⅱ一致,说明在创业板,只有独立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的影响是显著的,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与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ipo后收益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影响。

结果Ⅳ和结果Ⅴ则是通过进一步考虑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从业年限)以及ipo时风险投资进入风险企业的时间长短而得到,发现风险投资的从业年限对ipo后收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风险投资的从业时间越长,则ipo后收益会较高。而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并不影响ipo后收益。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的参与会提高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而且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ipo后收益的影响显著不同,这符合H2的假设;其中独立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无影响。这样的实证结果至少反映出在创业板,独立背景风险投资并没有表现出“逐名”效应,这与Gompers(1996)的研究结果不太相符。此外,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不对ipo后收益产生影响,说明在年轻的创业板,炒作非常严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的创业板存在无效率性。

实证结果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参与会提高风险企业的ipo抑价;而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参与的风险企业的抑价没有显著影响;风险投资的参与会提高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ipo后收益的影响显著不同,其中独立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无影响。这与国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不同,tykvova(2006)通过研究德国neur市场,发现独立的风险投资对抑价和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抑价和ipo后收益的影响程度最低。Rindermann(2005)、Chahine,S和Filatotchev,Ⅰ(2008)等针对法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在我国现阶段的创业板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的ipo抑价的影响不存在显著不同,而ipo后收益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呢?本文认为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创业板的制度性缺陷使得风险投资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推出时间尚短,发行审核、股票禁售以及退市等制度仍不够健全,特别是当前创业板保荐人制度和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的漏洞,以及高达7.19倍的创业板平均投资回报,使得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投资策略、公司业绩等方面的影响效应降低,使得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的特质没能体现出来,因而没有对所投资企业的抑价产生影响。

第二,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大。

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特性,企业从成立到上市时间较短,风险投资介入企业的时间也不长,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的影响不大,所以创业板的风险投资没能表现出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成熟市场的特性。

第三,大部分风险投资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

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风险投资不仅对公司进行投资,还要通过影响公司战略决策、公司治理、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源安排等提升公司价值,但我国现阶段大多数风险投资却以单纯性资本运作模式为生存之道,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企业上市包装和ipo,并在ipo后择机退出,其本质是通过资本运作和创业板ipo达到获利目的,而提升公司价值则不是其关注的重点。独立风险投资由于大多由有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因此能够影响公司战略决策、公司治理、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源安排等方面,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因此独立风险投资对ipo后收益的影响显著好于另外两类风险投资。

稳健性检验:由于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样本不是随机抽样的结果,而是风险投资机构经过尽职调查作出的选择,因此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差问题。本文借鉴Rosenbaum和Rubin(1983)的“倾向度匹配”方法来控制该问题。首先用probit模型对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可能性进行回归。其中因变量为风险投资这个虚拟变量,若企业具有风险投资支持,则等于1,否则为0;自变量为发行规模、上市前总资产、上市时间、行业等变量。然后根据回归系数为每个样本企业计算出一个“倾向指数”,为每一家风险企业配比一家“倾向指数”最接近的非风险企业。

表5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问题之后,风险企业的ipo后收益仍然显著高于非风险企业,且ipo抑价差别不大。这说明本文的结论不受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影响。

四、结论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9

>>支持ieee1149.7标准的边界扫描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海南禁约乡规(1857―1988)视频压缩标准的技术原理及其发展H.264视频压缩标准的研究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标准大解析之ieee1394的辉煌与悲情基于atmega128的ieee标准电脑鼠硬件设计与实现基于Stm32的ieee标准电脑鼠设计与实现在高清视频监控时代人脸识别的公共安全应用一种基于智能图像识别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ieee802.15.4标准的GtS时延分析高效视频编码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概述关于“标准”的“标准”视频领域常用压缩编解码标准综述探讨基于ieee802.11标准无线局域网(wLan)的安全漏动与防治对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视频监控运动对象识别方法研究标准书法与书法标准标准!标准!强者的游戏合理用药监控标准的研究与应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终极标准的监控与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视频监控;视频编码;视频分析;aVS标准;aVS-S2

引言

视频监控是继数字电视、视频会议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视频应用,而且日益成为“体量”最大的一个视频系统:千千万万个摄像头通过宽带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球的“视听感知网”,从此人类社会的运行状态都被海量的摄像头采集下来。对大量摄像头采集的海量监控视频有效传输、存储、分析和识别是信息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

根据emC委托iDC做的研究报告,2012年全球各种数据的总量为2.84ZB。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0ZB,iDC称之为“数字宇宙(DigitalUniverse)”。“数字宇宙”中有分析利用价值的部分才是目前热议的“大数据(BigData)”,iDC估计2012年的数据中“大数据”占23%,2020年这个比例将增长到33%。据lDC测算,2010年“大数据”的一半是监控视频。2015年.监控视频所占比例会增长到65%。2020年仍将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44%(其次是25%的交易数据、20%的医疗数据、10%的娱乐和社交媒体)。

按照iDC的上述测算,2020年将有5.8ZB的监控视频需要进行存储、传输和分析。其中,中国所占比例将达到21%。也就是说,2020年在我国将有1.2ZB(12LtB)的监控视频需要处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据测算,人类历史上说过的所有的话都数字化也就是5eB,1.2ZB是其240倍!

面对如此海量的监控视频.需要对视频编码和分析技术进行基础性研究并实现重大突破。以北京为例,2008年奥运会前全市监控摄像头数量就超过了五十万个,每小时产生的视频时长就相当于中央电视台建台以来的所有库存视频。如果要在全市范围内调度、使用这些视频,即使全部采用当前的国家标准aVS或国际标准aVC/H.264,也需要S00000(摄像头)×10m(比特/秒/摄像头)=5000Gbps的网络带宽,这是目前的网络传输条件不可能支持的。这些监控视频往往要存储数周乃至数月,尽管是分散在各个单位和部门,但整个北京为存储监控视频付出的存储成本十分庞大。仍然按当前的视频标准压缩效率计算,每个小时产生的视频总量仍达到500000(摄像头)×3600(秒/小时)×10m(比特/秒/摄像头)=18000(tb/小时)=2.25(pB/小时)。按照iDC对2012年存储价格保守估计,北京市每小时存储监控视频的成本需要2800万元,一个月的成本就是200亿。为了降低存储代价,往往只能以损失视频质量为代价,但这是和监控视频需要满足识别需要这个根本目的相抵触的。因此,从传输和存储成本考虑,都需要研究更高压缩效率的视频编码技术和标准。

2002年以前,我国的视频压缩一直直接采用国际视频编码标准。2002年后,为了支持国内音视频产业的健康发展,规避国际标准背后高额专利费当时已经不断出现的纠纷,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组织成立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简称aVS工作组)。此后,aVS工作组开始起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并于2006年颁布为国家标准GB/t20090.2-2006。aVS的编码效率与同期国际标准mpeG-4aVC/H.264相当,在图像质量基本不损失的前提下对高清视频的压缩效率能达到150:1(以下谈到压缩效率时同此条件)。当然,有些视频监控应用中用户将压缩效率参数设为600:1甚至更高,但图像质量损失严重,对后续的使用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图像中对象识别率下降等。

从2007年开始,aVSi作组开始面向行业应用对GB/t20090.2进行了定向扩展,开始制定面向视频监控应用的伸展档次(简称aVS-S),2009年起草完成。这个标准新增了面向视频监控的一些技术特性,但在编码效率这个核心指标方面并无明显提高,总体上处在与H.264相当的水平。认识到只有大幅度超越国际标准H.264,才能大幅度降低监控系统成本,aVSi作组从2010年3月开始启动了第二代视频监控标准(aVS-S2)的制定工作。2013年6月,包括aVS-S2在内的aVS视频编码标准由ieee颁布为编号1857的标准。

aVS-S2的编码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主要是因为采用了背景建模技术,对监控视频的编码效率比H.264/aVC、以及2006年的aVS标准性能提高了一倍,编码效率达到300:1左右,达到当前最新国际标准H.265/HeVC同等的水平。

aVS-S2新增背景建模技术和感兴趣区域提取等两项技术,是国外任何其他编码标准所没有使用的。其中,背景建模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增强其他国际标准的编码压缩性能,例如H.265/HeVC。实验表明.在H.265/HeVC参考软件中加入aVS-S2背景建模技术后,针对监控视频可以将其压缩效率再提高一倍,达到600:1左右。目前,aVS工作组正在将这套方法应用到正在制定aVS2标准中(称为aVS2-S),预计在监控视频编码方面将比H.265/HeVC高一倍,这将是国际范围内监控视频编码压缩效率的最高水平。

监控视频编码标准发展历程

视频编码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大幅度降低视频码率,否则即使是单路数字视频都难以正常传输。以高清晰度视频为例,每秒钟的数据量为1920×1080×24比特×30帧每秒=1492992000比特每秒,约1.5Gbps,即使以今天的带宽条件,传输这样的一路视频都耗资巨大,当时的通信条件便更加难以企及。因此.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Cutler等人进行DpCmfDifferentialpulseCodemodulation)技术研究以来,视频编码技术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和持续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数字电视和视频通信的需要,国际标准组织开始综合已有技术成果来制定视频编码标准,形成了以块为单元的预测加变换的混合编码框架(block-basedhybridcodingframework),并相继出台了itU-tH.261/H.262/H.263/H.264视频编码建议和iSo/ieCmpeG-1/mpeG-2/mpeG-4视频编码标准。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在1994年出台的mpeG-2标准在数字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采用,压缩效率可以达到75:1,可以把原来一路1.5Gbps的高清视频流编码压缩到20mbps左右。国际电信联盟1995年出台的H.263标准也是同一时代的技术,在视频会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第一代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用mpeG-2或H.263标准,某些系统出于实现成本考虑还对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简化。

2003年第二代视频编码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为itU-tH.264和iSo/ieCmpeG-4aVC,系同一套技术标准文本由两个渠道出版。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我国在国际标准约一年之后制定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并经过芯片实现等产业化验证后,于2006年2月颁布为《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二部分视频》国家标准(国标号GB/t20090.2-2006,通常简称为aVS视频编码标准)。4个月后,微软主导的VC-1视频编码标准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颁布为行业标准。这三个标准通常被称为第二代视频编码标准的三个代表,其编码效率均比第一代提高了一倍,编码压缩效率达到150:1左右,即可以把一路高清视频压缩到10mbps左右。第二代标准在数字电视和视频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后,也很快被视频监控系统所采用。目前基于ip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用H.264标准。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把标准中较为复杂的编码工具剪裁掉,而不同厂商剪裁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虽然都号称基于H.264标准,但不同厂商的产品间之间是难以互联互通,需要使用软件或者硬件转码器进行转换。

2013年上半年,第三代视频编码国际标准(itU-tH.265,iSo/ieCHeVC)即将颁布,其视频编码效率比H.264提高一倍,也被监控行业寄予厚望。但是,视频编码标准的更新换代和压缩效率的提高,都是以更高的计算复杂性换来的,压缩效率提高一倍,计算复杂度往往要提高五倍甚至更多,从而导致编码器/编码芯片价格居高不下。据分析,HeVC解码器/解码芯片复杂度与比H.264增加一倍左右,但是编码器复杂度是H.264的四倍以上,因此HeVC实时编码器/编码芯片的开发还需要一段时间。对于电视广播来说,每个频道一台编码器就可以服务亿万用户,因此编码器复杂度高、价格高不是大问题。但是,视频监控与数字电视恰恰相反,解码器需求不多(很多视频可能从未解码查看过),但每个摄像头都需要一颗编码器,这就要求在提高压缩效率的同时,编码算法复杂度应该保持较低的水平。

在面向数字电视的视频编码国家标准于2006年颁布后,我国aVS工作组开始着手面向行业应用对已颁布国标进行了定向扩展。从2007年开始,在2006年国标的基准档次(面向数字电视)基础上,相继扩展出加强档次(面向高清电影等应用)、伸展档次(面向视频监控等应用)和移动档次(面向手机流媒体等应用)三个部分。其中伸展档次(简称aVS-S)是全球第一个针对视频监控应用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

aVS-S制定工作起始于2007年开始,需求分析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视频监控行业多家企业共同参与下完成的。经过两年的努力.通过在基准档次的基础上增加适合监控视频特点的专用工具,于2009年完成了“伸展档次”(简称aVS-S)。该标准针对视频监控全天候工作的特点,以监控现场的视频序列为测试基准,通过竞争方式选择、评估合适的视频编码技术制定而成。aVS-S不仅能够提高典型监控场景的编码效率,支持单色、彩色、红外序列编码,而且具有更强的抗误码特性和网络适应性,具有时域可伸缩性,能够满足视频监控网络传输条件复杂的要求。更进一步,该标准还提供了基于灵活条带和条带集的感兴趣区域编码方法,能够支持图像区域标记、区域事件标记、摄像机标记等监控要求,并为感兴趣区域检测、对象分割、对象跟踪等智能应用和标准扩展预留了空间。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广泛使用aVS的重要原因是国外组织对采用国际标准的企业和运营商征收高额专利费,这个问题在视频监控行业并不明显,因此监控产业界转换到这样一个效率相当的新标准的动力不足。通过与视频监控行业的企业和应用单位的交流和调研,aVS工作组判断,只有编码效率大幅度超越H.264,才能大幅度直接降低监控系统成本,新标准才有得到应用的可能。基于这个原因,2010年3月,aVS工作组启动了第二代视频监控标准(aVS-S2)的制定工作。aVS-S2针对监控场景固定的特点,在传统基于块划分的混合编码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基于背景帧的预测编码技术,形成了新的编码框架。与传统基于块划分的混合编码框架相区别.aVS-S2的编码框架中包含新加入的背景建模单元、更新的基于背景帧的帧间运动补偿预测单元、背景帧缓存以及与背景建模和背景帧预测相关的控制逻辑,并在2011年底完成了标准起草工作。2012年,面向立体电视和高清电视的aVS+标准制定完成,并被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为行业标准,aVS+新增的一个重要工具是高级熵编码,这个工具也同样可以用于aVS-S2。包含所有这些工具的新版aVS标准于2012年10月通过了ieee标准委员会设定的会员投票程序.于2013年3月获得ieee标准委员会会议的审核通过,2013年6月上旬印刷颁布为ieee1857标准。

aVS-S2监控视频编码背景建模技术

aVS标准的一个重要技术特色是针对应用需要制定简洁高效的标准方案和算法组合,2006年颁布的aVS国家标准是针对数字电视需要而设计的,在变换、量化、熵编码、帧内预测、帧间预测、环路滤波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在解码复杂度只有H.264的70%、编码复杂度只有H.264的30%的情况下,获得了与H.264相当的编码效率。

与H.265再次提高编码复杂度的做法不同,aVS-S2大幅度提高编码效率的主要“秘诀”是针对监控视频场景长期不变的特点,通过背景建模的方式去除7大量存在的“场景冗余”。监控视频与传统影视视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拍摄范围限定在一定场景中,“场景”冗余是传统视频编码方法没有深挖的“大金矿”。aVS-S2通过对监控背景和前景进行建模,大幅度提高了编码效率。对于固定摄像机拍摄的监控视频,通过背景建模和前景学习能够将编码效率提高一倍左右,这是编码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下面具体介绍aVS-S2增加的背景建模技术。

首先,aVS-S2在传统基于块划分的混合编码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纯背景帧预测编码技术,形成了新的编码框架。与传统基于块划分的混合编码框架相区别,aVS-S2的编码框架中包含新加入的背景建模单元(其目的是构造一个不含前景对象的纯背景,从而为后续图像的编码提供更好的参考)、更新的基于背景帧的帧间运动补偿预测单元、背景帧缓存以及与背景建模和背景帧预测相关的控制逻辑(蓝色标记),如图1所示。

其次.aVS-S2继承并改进了aVS-S中的背景预测技术。aVS-S2使用背景帧(G帧)来编码表示场景信息的背景图像,并扩展语法元素定义以保证该背景图像不显示输出。同时,aVS-S2沿用了aVS-S中可以零矢量参考G帧的背景预测帧(S帧)。

第三,更进一步地,在aVS-S2中,每一个p帧在图像层语法元素中,既可以选择以最近两帧为参考图像,也可以选择以最近参考帧和G帧为参考图像进行编码。G,S,p帧参考方式可以如图2所示。

第四,aVS-S2采纳了可选差分编码技术,该方法下的编解码流程如图3所示。

对于每一个p帧的宏块,除使用现有编码方法外,可以选择性的使用“最近参考帧与背景图像的差分结果”来对“当前宏块与其对应背景差分结果”进行预测编码,这种预测编码方式我们定义为差分编码方式。当前宏块编码为差分方式时,三处选择开关如图4所示:否则,将三处开关切换至另一端即为现有混合编码框架中的编码方式。

第五,在使用不显示输出的背景帧做参考图像时,为了保证运动矢量预测值的计算过程不发生除零错误并且提高预测值的准确性,aVS-S2改进了亮度运动矢量导出算法,对直接或间接参考不显示输出的背景帧时的运动矢量预测过程进行了特殊处理。

第六,为了保证在编码不显示输出的背景帧时不产生解码缓冲区溢出和播放停顿,aVS-S2改进了缓冲区检测机制,将不显示输出背景帧跟其后一帧绑定移出缓冲区。

第七,aVS-S2中沿用了aVS.s的提高抗误码性的技术如灵活条带集、核心图像、受限Dc模式、支持各类监控标记的语法元素、非参考p帧以及改进型的运动矢量缩放、自适应加权量化等技术改进。

集成背景建模和可选差分技术的监控视频编码框架如图5。这一方案的重要贡献是实现了模型编码(背景建模和前景编码)与现行标准的有机结合,为在现行视频编码标准中纳入模型编码方法开辟了一个有效途径。

集成上述所有技术的aVS监控视频编码标准已经作为aVS视频标准独具特色的一个档次,于2013年颁布为ieee1857国际标准。ieeeaVS标准中的监控档次(即aVS-S2)是aVS既有技术的集大成者,是全球第一个面向视频监控的国际标准。

以十个典型监控视频作为测试序列,将aVS-S2和国际标准H.264的高级档(Highprofile)、aVS国家标准基准档(GB/t20090.2-2006)和2012年的aVS广播档(aVS+)进行对比,对比软件均采用这些标准最新版本的参考软件。表1是aVS监控档次相对于其它三个标准的码率节省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压缩这些监控视频序列时,aVS-S2与其它三个标准档次相比,平均码率节省都超过了50%,即编码效率是它们的两倍。

基于背景建模的编码方法实质上是消除常规标准没能消除的“场景冗余”,因此同样用于提高其它视频编码标准的效率。我们将这套方法增强即将颁布的国际标准HeVC(H.265),同样用上述十个监控视频序列和HeVC参考软件进行对比,实验表明能将HeVC的码率平均再降低44.78%,而且复杂度降低46.53%,即用约一半的复杂度实现了编码效率的翻番,压缩效率达到现行国际标准H.264的近四倍。我们正在将这套方法用到正在制定aVS2标准中(称为aVS2-S),预计在监控视频编码方面比HeVC高一倍,这是国际范围内监控视频编码效率的最高水平。

结束语

从1996年我国专家第一次参加视频编码国际标准iSo/[eCmpeG会议算起,我国在追赶和超越视频编码国际标准方面已经走过17年的历程。2002年aVS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向自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如果说2006年GB/t20090.2视频编码国家标准的颁布是我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的话,2013年iee批准aVS则是aVS全面走向国际的新里程碑。

ieeeaVS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是针对视频监控应用的档次aVS-S2。aVS-S2的编码效率是H.264/aVC的两倍,而且编码复杂度只有后者的二分之一。这套消除监控视频“场景冗余”的背景建模技术还能将H.265/HeVC国际标准的效率提高约一倍,在监控视频编码领域遥遥领先,标志着我国的视频编码技术和标准在视频监控领域已经实现跨越。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web设计CSS层叠样式表应用思考

CSS层叠样式表单(CascadingStyleSheets)属于标记性语言,应用其进行网页制作,可以有效降低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用CSS技术,不仅可以对代码的重复使用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对HtmL语言的繁琐标记进行全面简化,对网页布局进行精确控制,还可以强化网页的传输效率,为网页的维护与更新升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重点阐述了CSS层叠样式表单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思考,以期可以为网页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其CSS技术的应用水平,促使网页设计实现全面创新与发展。

1CSS层叠样式表单

CSS属于标记性语言,将其与HtmL语言有机结合,可以为网页的外观进行精准控制。上世纪90年代末,CSS技术诞生,不过由于浏览器支持力度较小,人们并没有对其给予高度重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浏览器普遍实现了CSS技术支撑,应用CSS技术,可以在HtmL文档中添加大小、颜色以及类型等字体样式,对于网页设计者而言,该技术可以有效分离网页的外观控制与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CSS层叠样式表单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定义在行内,也可以在特定的页面位置进行定义,除此之外,它也可以扮演外部样式文件,支持网页调用。而CSS的主要制订、颁布机构为w3C组织,CSS自颁发以来,共经历了四个版本,分别为1.0、2.0、2.1、3.0,现阶段,仍被人们广泛应用的版本为2.1和3.0。w3C属于民间性技术组织,因此,在颁布CSS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规范进行强制要求,因此,浏览器基于各自的差异,在CSS支持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开发者工作的难度系数。不过,现阶段,CSS已成为Firefox、ie等主流浏览器的事实技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SS的浏览器支持率。

2CSS层叠样式表单在web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背景控制

在设计网页时,设计者要对色彩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网站色彩是用户的第一感官,因此,对于网站设计而言,页面背景控制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背景控制方面结合CSS技术,不仅可以应用纯色背景,还可以利用背景图像构设具有较强复杂性的效果图。采取纯色背景需要涉及background-color这一属性,相关属性值有三个,分别为颜色英文关键词、16进制的颜色值以及RGB颜色分量。这一属性除了可以对背景颜色进行设置,还可以设定HtmL背景色,以此为基础便可以对页面进行分块处理。而weB代码中常见的background-color:#0000FF所表示的便是蓝色的网页背景。

创建背景图像会涉及background-im-age这一属性,其属性值仅有一个,即url()。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设计者普遍在images文件内存放图片,因此,用户若在网页中见到background:url(images/bg・gif)语句,其中的url表示便是相对路径,bg.gif表示的则是背景图片,images则表示图片储存的文件夹。用户使用网页时,会发现背景具有渐变的现象,这是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了photoshop软件与Dreamweaver软件,择取CSS技术设计渐变背景。首先,通过photoshop构设图片文件,以5CaCFe为前景色,以FFFFFF为背景色;结合渐变工具,对其进行上下拉动,对图片文件进行颜色填充。其次,通过单列选择工具选择页面,确保其像素为1×700,然后以bg.gif格式对其进行另存处理;最后,构设网页文件,并针对其页面的内嵌样式表进行声明设计。将body属性加设于CSS技术中,多次反复显示原定的图片水平方向,确保页面背景色与图片底色相同后,将其加设于属性中,便可以实现背景渐变。

2.2链接控制

在设计web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当前网页文件中应用CSS层叠样式表单,而且对其所实施的链接控制相对比而言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在HtmL页面中应用CSS层叠样式表单,常见性连接方式为外部链接。利用外部链接法,首先,要构建外部文件用于储存CSS层叠样式表单代码;其次,通过HtmL语言所包含的LinK元素对CSS代码进行有效调用;最后,通过修改CSS文件,便可以获取一个全新的、页面繁多的站点。由此可见,应用外部链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网页改版效率,还能促使网站文件实现最优配置。具体做法如下:将输入HtmL语言所包含的head标签,然后通过LinK元素对CSS代码进行调用即可。

2.3页面布局

传统的web设计方案以表格页面布局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表格页面布局技术所含有的弊端逐渐显露,例如,网速较慢、后台代码繁多以及代码冗余等,DiV+CSS技术营运而生。利用该技术对web进行页面布局设计,通过DiV对象,可以对页面进行区域划分,并将所需信息进行标注,CSS便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样式表现。DiV+CSS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利用标记将网页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头部区域,代码为#header;二是内容区域,代码为#main;三是底部区域,代码为#footer,其中,内容区域共有两个部分:一是右侧部分,代码为#right;二是左侧部分,代码为#left,这便为页面布局的整体结构。应用CSS层叠样式表单不仅可以添加并定位这些区域的样式,还可以将相应的内容,例如,图片、文字等,添加到区域内部。由于CSS、HtmL处于彼此分离状态,且HtmL可以对CSS进行有效调用,因此,要相对HtmL内容进行革新,只需对CSS进行更改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站升级、维护工作的便捷性。DiV+CSS结构的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3web设计过程中应用CSS常见性问题

(1)在书写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命名CSS的各个部分,并对其代码进行最大程度的缩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代码书写效率,还能缩减文件内存占有量。除此之外,设计者要对class所具备的多重定义给予高度重视,并准确把握各个浏览器属性的默认值,基于浏览器所具备的兼容性质,设计者可以将CSS・padding与CSS・margin元素设为0,应用相同样式套用不同元素时,设计者要对样式的类别明进行有效定义。

(2)在校验时,常见性问题为w3C校验合格,但CSS2.0校验不合格。主要原因是w3C的字体定义,如果在设计完成后,结束语不是类别字体,而是单独字体,便会导致系统在操作过程中遗漏相关定义。

(3)兼容问题。ie浏览器可以对“*”进行有效识别,而其他浏览器则不具备这项功能,因此,设计者在书写代码过程中,要对浏览器类别进行有效识别,这样才能有效表面CSS出现兼容问题。

4结语

本文主要对CSS层叠样式表单在web设计中的页面布局、链接控制以及背景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并阐述了具体注意事项。不过,CSS层叠样式表单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于网页设计者而言,CSS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有效融入HtmL语言,强化其属性控制能效,还可以有机结合DiV,从而提高web页面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这些还需web设计者深入研讨具体应用技巧。

参考文献

[1]何勇.weB设计中CSS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1).

[2]李君.web设计中CSS层叠样式表的应用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3(10).

[3]张俊兰,何婧媛,叶倩.DiV+CSS技术在诚欣电子商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