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十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十篇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12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街墙立面;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是一项单独编制的城市专项规划,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桥梁,它弥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欠缺,从资源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资源分类并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从而得出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梳理出城市景观系统的合理结构,并针对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出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和采用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城市景观的发展。这其中的核心策略是规划控制城市景观中的重点――城市街墙立面。

一、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及类型

城市景观系统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线性状态,它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与人的尺度最为贴近的部分。它们连续统一并易于让人们感知和体验,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核心结构。城市街道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空间骨架,街墙立面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1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

街墙即“街道墙”。“街道墙”的概念,它被认为是“可居性”城市的基本要素。街道墙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williamatkinson提出的,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作为一种环境控制模式,街道墙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街墙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是“附加物”(厂告牌、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如图1、图2。

图1城市街墙立面

图2城市街墙立面的复杂“表情”

街墙立面是构成街道空间两侧建筑群体立面的水平投影。街墙立面是街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城市街道墙形态的重要方面。同时街墙立而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街墙立面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线性结构。街墙立面的属性:共时性、历时性、多样性、整体性。

1.2城市街墙立面的类型

街墙立面作为一特定的城市环境,根据研究的需要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研究其本质特征。而划分不同类型的街墙立面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制定规划控制目标和明确规划控制手段。街墙立面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规划控制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并提出一些有力的规划控制的指标或者要求,以便于作为下一步城市规划或者土地开发建设的依据。街墙立面分类是以城市景观分区和城市功能分区为依据,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能够代表城市景观片区的主导特征的(如表1)。

表1街墙立面主要类型

二、城市街墙立面规划要点研究

3.1街墙立面规划控制的意义

(1)对现有设计控制系统的理论补充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分为控制图则和设计导引两个部分。分别从城市景观分区、城市重要街墙立而的规划控制和城市街墙立面的设计导引三个层面来完成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和指导。城市设计控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指引作用的系统,涵盖了从区域到整个城市,从分区或是街区层次到独立基地的设计指引。地段级城市设计是直接做设计,而规划控制图则是介于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地段级城市设计之间的城市管理层面,是对城市中重要的街墙立面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其相关内容如表2。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进行二维的平面规划。对干组成城市景观重要部分的建筑形态往往也是从土地开发效益的角度进行控制,至于建筑设计本身的问题仅以文字引导的方式,其控制力度远远不够,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城市景观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是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要深一层次的规划控制手段,它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延伸。

表2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与相关内容的比较

(2)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支撑手段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它从理念上为打造清晰、和谐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依据。通过规划控制的手段对街立面在建设甚至设计前便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从而避免了大量不和谐甚至是破坏城市景观的建筑的产生。这一规划控制理念的提高,为城市建设和开发,尤其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状态下,是解决城市景观问题、城市原有言及文脉延续性问题和城市特色的有效方法。它依据一定的原则为城市街墙制定必要的构成或结合的规划和标准,即所谓街墙的整体性、必要的逻辑清晰性、简洁性以及操作的合理性,同时具有现代特征的地域性。

(3)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目前用于具体建设操作的手段,主要是规划体系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主要反映二维物质形体的内容,大体涉及地块用地范围、用地性质、用地布局以及道路、管线等工程技术问题,而对如何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价值(舒适感、可达性等)往往不加考虑。事实上,控规本身关注的还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在城市的三维空间控制上缺乏力度。

显然,在目前的规划文本中,有些也已涉及到关于引导建筑设计原则,但总的来说,篇幅较短,表述笼统,口号文字多于具体措施,而且大多数为图示照片,较难对下一层次的建设做出操作性指导。因此,深化导则内容,将导则尽可能的变成图则,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尤其是加强图则内容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实施有效的办法。

3.2街墙装立面规划控制的方式

(1)图则控制说明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以建立高品质的城市景观为最高目标,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遵循整体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历史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城市街墙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文化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展现和谐、明晰的城市景观。图则分为三个控制层次:城市景观分区层面的总体控制、城市街墙立面控制图则和城市街墙立面设计导则。其中,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从文脉关系、街墙轮廓线、街墙界面、街墙比例、尺度四个方面来规范控制街墙立面;街墙立面设计导引从屋顶、立面主体、立面细部三大方面引导街墙建筑设计。

(2)图则控制框架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2

关键词:街道景观园林绿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98-02

一、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科学和艺术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二、街道景观功能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1.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是汉江中上游重要的水利枢纽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所在地,是融武当山风景区丹江库区景观于一体,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山水旅游城市,分左右两岸进行发展,左岸也就是今天的旧城区,它的街道格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功能性城市,街道如丹江大道、大坝二路、大坝一路都是指向丹江口大坝的,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的不断增加,丹江口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右岸发展。现在的右岸新城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按总体规划的要求,新城区由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化中心,工业产业,生活居住区及生态公园组成。它的规划理念和指导思想是尊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资源,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山体和汉江水系,构建新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原有的自然原始的生态系统形成互补,构建“山―城―水”一体格局,奠定丹江口作为“水都”的地位。加强新区内景观环境建设,充分利用背山面水临水库的优势,丰富城市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水都大道两翼作为中央生态公园,作为预留的城市未来发展的通道,有机的将山与水连成一系,并与武当大道,沿江生态景观带共同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组织城市的基本功能分区。

2.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三、我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丹江口市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与先进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设施不健全我市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示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环境质量差

我市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是环境质量差: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城区绿化带缺乏隔离设施,人为危害绿化现象严重;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马路,许多超市门前、各小学门前、市人民医院门口人行道上停满了各种车辆,以挤占人行道,步行者不得不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4.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如沙陀营路上,行人较多,步行道上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5.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丹江口市建置达2200余年,秦设武当县、隋唐改均州,民国始称均县,1948年解放,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县域搬迁至现址,依坝而建,现今的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等方面雷同,反而和我市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没有形成有机融合,突出不了个性

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现在的城区机动车辆多、人多,路窄,电动车、自行车等等个人小型车辆占满了人行道,在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停留的场所,经分析存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账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中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2)观念问题。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3)管理不严密。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造成城市街道都来管以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开挖。

(4)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四、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2.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驭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观设计时应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

3.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听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4.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主题,一方面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我们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整合,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应用。

五、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以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服务。

步行街道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手法。

2.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阴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原则

在城市园林营建中,改造地形,筑山叠石,引泉挖湖,造亭垒台和莳花植树,要运用地貌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运用美学理论,尤其是绘画和文学创作理论。在规划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需要考虑它们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工程技术方面总结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花木布置的经验,逐步形成传统园林学科。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园林建筑主要研究在园林中成景的,同时又为人们赏景、休息或起交通作用的建筑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如园亭、园廊等。园林建筑不论单体或组群,通常是结合地形、植物、山石、水池等组成景点、景区或园中园,它们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等,同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地因景,得体合宜,是园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城市景观涵盖城市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城市景观不仅有城市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景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街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街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街道,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一座城市记载着它的历史,蕴涵它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城市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城市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街道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城市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街道形象主要与街道的要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有关。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当下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城市街道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是观念问题,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三是管理不严密,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在同一段城市道路上不断的开挖。

四是立法不健全,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街道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城市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城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城市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可持续性原则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城市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城市的自然情趣。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城市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城市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城市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城市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城市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城市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4

关键词:道路景观,绿化,园林

 

一、概念探讨

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城市道路景观则包含自然景观要素和人造景观要素。景观设计要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它是一种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视觉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我国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2.2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2.3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三.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毕业论文,园林。。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3.2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3.3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采集者退散采集者退散

四.各类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探索

不同的街道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毕业论文,园林。。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我们分别进行探索分析。

4.1交通性街道的景观设计

市区交通性街道(快速路)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现为高架与立交的型式,其道路景观设计与一般道路极为不同。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充分考虑,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割裂。

4.1.1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更要避免自身对景观的消极影响。

4.1.2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这些空间为快速路的绿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契机。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会形成在大尺度上的景观的和谐。但也应该注意这种绿化不应仅仅是一种视觉需要,还应注意其实用性,使其成为人们游憩的场所。

4.2生活性街道的景观设计

生活性为主的道路车种复杂、车行速度慢,人流较多.可分为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以商业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街道,景观设计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毕业论文,园林。。

4.2.1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因此它的场所感较强。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空间景观。

4.2.2绿化设计方面,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行车多,应尽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树外,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来源:考试大

4.3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

商业步行街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特性为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可管理性等。其景观设计在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之外,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的特征,要充分注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

4.3.1商业步行街的设施设置要考虑在其中人群的多种使用需求,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道路指示牌、导游图、座凳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应根据使用方便、造型别致、尺度亲切、布局合理、无障碍使用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商业街多是有传统历史的,其设施设计也应充分体现文脉精神。

4.3.2选择不同性能的铺装材料,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

4.3.3小品的设计,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论文,园林。。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毕业论文,园林。。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精致、时尚”定位,致力在统筹上下功夫、重点上求突破、个性上做文章,着力提高我县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进一步彰显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加强市县联动,真正承接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导则和科学的方法措施,全面构建“市县联动、统一标准、互补融合、统筹推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格局,进一步促进县城城市形象同步改观、城市功能同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同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同步增强。

三、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优先,突出问题导向,实施综合整治,落实治本措施;坚持规划先导,立足建设提标,强化管控增效,促成规矩形成;解决城市管理瓶颈,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不断提高县域城市内涵,切实做到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活力更持久。

四、重点任务

重点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统筹落实好市县联动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文明”延伸工程。围绕“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文明”,推动“规矩、习惯、文明”快速形成,通过“强行规范、强行入轨、渐成规矩”等管理举措,逐步形成“习惯”,并同步实施“文明”工程向乡镇延伸。通过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联合执法、媒体曝光和联动惩戒力度,促进习惯养成。持续深入宣导《文明20条》,强化市民意识形成,真正打造“文明”。要借鉴市区做法,把治理闯红灯、礼让斑马线、乱停乱放等“交通规矩”作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一街三方”、“一校五方”、“十百千万”、“创优”等活动开展,彻底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打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文明氛围。(牵头单位:文明办;责任单位:公安局、城管局、住建局、文广新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市监局、商务局、经开区、广电台、城区各街道)

(二)餐饮街区建设工程。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原则,大力推进餐饮街区建设,不断增加摊点集中疏导设施供给,积极引导摊贩入室经营、规范经营,全面改善城市秩序和市民消费环境。大力整治各类乱设摊点,继续加大对流动摊点、店外经营、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夜市排档、市场外溢,特别是核心区域、重要节点、主要路段等重点部位的管控力度,坚决杜绝各类违法占道经营现象反弹。按照高标准、室内化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独立规划布点和利用大型商业综合体、民生综合体等建设,多渠道增加小餐饮区,并实行封闭化管理,推行买卡消费服务;对各类市场内通道乱设摊点行为要坚决取消;对沿街的餐饮街区,要严格落实管理标准导则,切实加强源头管控和规范管理。(牵头单位:市监局负责餐饮街区布局建设组织实施,城管局负责占道经营整治;责任单位:商务局、卫计委、环保局、南部新城、经开区、城区各街道)

(三)公厕提标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档升级、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大公厕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持续增加城市公厕,坚持24小时免费开放,并开发公厕app系统,方便群众如厕需要。按照公厕建设与管理标准导则,大力推进第三代公厕建设,打造第五空间。今后城区新建、改造的公厕,要配有wiFi、自动取款机、饮料自动售卖机等,有条件的增加24小时自助图书室,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牵头单位:城管局;责任单位:住建局、通信协会、经开区、城区各街道)

(四)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围绕“林荫城市、彩色城市、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节约型园林建设理念,坚持县城和市区同一标准,突出个性塑造、内涵提升,深入推进道路和园林绿化改造提升工作;根据排定的绿化改造提升计划,更加注重便民惠民、生态人文、融合协调,把园林景观打造为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等多功能的综合体。要高质量提升现有游园绿地功能,加强绿化管护,增设便民设施,打造配套完善的开敞公共绿地空间。要结合实际,坚持实用实效与艺术塑造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小区和庭院园艺绿化景观;认真总结落叶景观建设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面,打造更富人文情怀、更有品位特色的城市落叶景观区。(牵头单位:住建局;责任单位:规划办、城管局,经开区、城区各街道、县物管办)

(五)活力街区建设工程。以打造“生活品质城市街区”为目标,通过规划专门区域,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基础配套,科学布局业态,实施有效引导,着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彰显内涵、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区,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展示独具魅力、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城市名片。按照市区的统一标准导则,我县年内分别规划建设1至2个特色街区、文化街区或活力街区。(牵头单位:城管局;责任单位:住建局、市监局、文广新局、城区各街道)

(六)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结合我县实际,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工作;根据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规划、设计、建设新的农贸市场,全面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卫生安全、环境优美的农贸市场,着力改善食品安全和购物环境。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让群众享受超市化的购物环境。(牵头单位:市监局;责任单位:住建局、规划办、城管局、城区各街道)

(七)社区功能完善工程。参照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小区物业整治提升做法,围绕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出行方便、整洁优美、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管理长效的目标,合理设置停车位,突出雨污分流、绿化、环卫设施、违章建筑、通信网络、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内容,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整治美化,并大力推行示范小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落实长效机制,提高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牵头单位:城区各街道;责任单位:住建局、县物管办、民政局、城管局、市监局、体育局、规划办、通信协会、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广网公司)

(八)停车秩序优化工程。按照“建设一批、配套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突出规划引领,专业论证,统筹规划布点县城停车场,积极引导有序建设,科学利用城市空间,不断增加停车位供给,切实解决停车需求与停车供给矛盾。探索实行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技术运用,通过价格杠杆和信息技术调节引导车辆出行和停放,提高公共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缓解停车难压力。按照车辆分区停放、泊内停放、同向停放、车头一条线停放的标准,坚持以严管重罚立规矩为主抓手,充分发挥公安、城管、物价、交通等部门联动合力,积极创新管理措施,常态化抓好乱停乱放整治,打造城市交通新秩序。(牵头单位:城管局负责停车场管理,公安局负责机动车及文明交通治理;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发改局、规划办、物价局、市监局、南部新城、经开区、城区各街道)

(九)民生中心建设工程。要结合实际,按照市区统一标准,组织实施一批民生中心建设项目。按照专门型和小区配建型两类标准,充分利用尚未开发建设的地块,选择一批功能不配套的小区,科学布点实施一批包括停车场、菜市场、超市、餐饮街区、卫生服务、休闲活动广场等服务设施的民生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牵头单位:规划办;责任单位:住建局、城管局、国土局、体育局、文广新局、经开区、城区各街道)

(十)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围绕“生态、精致、时尚”定位,以规划设计为引领,以标准导则为支撑,以彰显城市美学为导向,切实加强城市形象提升规划设计,全面提高精细化水平。参照市区做法,按照市区统一标准,组织实施一批主街道城市形象改造提升工程,消除各类突出问题,高标准打造靓丽的主街道形象。以“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城市特色塑造,特别是传统节日期间,要通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增加城市吉祥物,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印记。通过广告整治、线缆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等活动,改善老城区秩序,提升老城区品位;规划新建一批新的街区,打造高品质特色新区。同时进一步完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深化环卫市场化改革,提高机械化清扫率,推行“冲洗+清扫+喷雾降尘”混合编组、联合作业、立体保洁的作业模式,建立“双5”标准考核制度,全面提高环卫保洁水平。(牵头单位:城管局、住建局、公安局;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财政局、体育局、文广新局、环保局、通信协会、经开区、城区各街道)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十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推进实施。要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编排工作计划,逐项制定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分解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各单位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积极协调,责任单位主动配合。各单位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对接沟通,真正形成统筹协调、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导则支撑,统一标准实施。各单位要围绕“生态、精致、时尚”定位,突出道路、街区、小区三大重点,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特色塑造,切实做到规划前瞻,建设超前,管理高标;坚持在标准导则体系的框架下,合理应用,不断完善,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县城和市区同一标准、统一实施的工作要求,对城市色彩、城市家具、户外广告、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建筑立面、各类管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整体设计和整治提升,逐步解决突出问题。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界面;系统优化

1引言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特色的代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设中过分注重单体的现象,直接导致城市街道风貌零散、拼贴化问题重重。究其原因,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土地使用的控制,比较“抽象”;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比较自由,建筑设计又过分强调“英雄主义”,注重图面表达的城市设计虽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宏伟蓝图,却往往沦为一种表象,实施者少之又少。

随着规划思路的转型,政府开始意识到城市形象与品质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城市占有量最大、影响最大,同时问题又最多,城市形象的最突出代表――街道界面的系统性设计与管理方法急需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2街道界面要素系统分类及选择

街道界面具有不同的表述与定义,其影响要素更是庞杂多样。通过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合理归纳与选择,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2.1街道界面

“界面”一词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限定一定领域的面状要素[1],《辞海》中的定义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那么“街道界面”即街道建筑实体与其围合空间的交界面,是限定街道空间的面状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设计要素,界面保证了空间的存在,而空间则显示了界面存在的意义。

从空间构成上来看,街道界面由顶界面、底界面、侧界面、对景面构成。顶界面与底界面也可并称为水平界面,侧界面与对景面则归属于垂直界面。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相互影响构成了街道空间的不同使用功能。

2.2街道界面特点与功能

街道界面具有中介性、延续性、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街道界面是街道围合的城市空间与实体本身所相邻的交界,是互相穿插互相包容的统一体,可以说没有界面这个“中介”,街道空间便不成为空间,实体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街道界面是城市历史的承载,是城市文脉保留的重要体现,具有城市肌理与文化的延续性。是城市生活空间的载体,成就了街道的使用和场所功能;最后街道界面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延续着城市精神,具有文脉传承功能。

2.3街道界面要素分类及选择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要素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笔者根据要素的物质形态主要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其中物质要素主要包含整体层面的地形地貌、山水格局、用地性质、街道功能,详细设计层面的建筑要素(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后退红线)、街道家具等。而非物质影响要素主要有城市文脉、街道个性、居民习惯等(图1)。

3协同优化理论下的街道界面分要素系统优化控制

3.1协同优化理论

协同优化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Kroo等人在一致性约束优化方法基础上对复杂系统设计问题提出的一种分布式、多级的mDo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把复杂系统设计问题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构造一个系统层,然后用某种策略来协调各系统的设计结果[2]。协同优化包含“系统级优化”和“各子系统优化”两个环节。在子系统优化时,暂时切断子系统之间直接的联系,产生的不一致性由“系统级优化”统一协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街道界面系统优化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协同触媒――特色定位为其预定的目标提供一定动力支持,然后对街道要素的规划设计。

3.2街道界面分要素系统优化设计

基于管理的需要,在优化设计时根据要素特点可分为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要素。分别对其进行独立、并行设计,再统一协调,以达到最终优化目的。

3.2.1刚性控制要素

(1)建筑极限高度控制

建筑极限高度对于城市街道轮廓线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在控制中需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高度控制与开发强度控制规定,并重点对滨水地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轮廓线控制研究,对街区制高点进行详细选址及定位以保证城市街道空间的形成及对视线通廊的控制。

(2)建筑后退红线

不管是设计还是管理都把建筑后退红线作为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建筑红线的退让却因与道路红线的衔接不严密而容易造成土地浪费、因权属造成的管理困难等问题。

依据常规做法,城市基本采用多层后退3~5m,高层后退8~12m的简单模糊控制[3],但是具体操作标准不统一,不容易统一控制。因此建议规定高度超过一定距离时,后退距离必须也是一定的,这样便可以保证建筑后退的统一性。

(3)街道宽高比控制

街道宽高比是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指标,也就是平时说的D/H,D为街道宽度,H为沿街建筑高度。研究证明,当D/H=1时,是人眼平视、可辨清界面全高的极限值,此时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界面的细部,空间具有很好的封闭感。当D/H=2时,则是人眼视野的正常垂直角,是观察整个界面的最佳视角。当D/H=3时,观看者可以看清实体的整体及背景,封闭感较差。当D/H=4时,可看清空间界面的全貌,有空旷的感觉。当D/H=5时,是高低错落的界面空间的外轮廓关系。

因此,对建筑宽高比一般生活性街道应介于0.8~1.5之间,主要生活性街道宽高比可适当放宽,但必须小于2。

(3)沿街建筑高度

经研究发现,建筑中只有最低几层才与街道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三层以上人眼的可视性显著降低,同时五层是另外一个临界点,五层以上几乎没有与外部活动产生直接联系的可能。

那么可以强制规定,生活性道路红线宽度为15~40m时,取两个极限值,推算沿街建筑高度应介于10~20m之间;若道路红线宽度15m及以下,对应沿街建筑高度为3.75~7.5m。

3.2.2弹性控制要素

(1)建筑色彩

对于建筑色彩设计建议提供基于统一模式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保证城市街道整体色彩统一,也可以避免相同的颜色导致的单调乏味。此外设计时还需要注意色彩应尽量体现出街道内部的使用功能,如居住功能大多采用高明度、低色度的颜色,办公建筑为体现理智、高效的气氛,往往采用中性或偏冷的颜色等。

(2)建筑风格

通过总体阶段对不同地块内建筑风格的特色定位,详细阶段按照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根据建筑限高的控制进行既有指导又有弹性的建筑设计,保证城市建筑风格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要求。

(3)街道连续性

连续性是街道界面的重要特点,街道界面的连续不仅具有街道美化的作用,还具有使行人具有安全感的作用。所以控制街道界面沿街建筑长度不得少于地块长度的80%。沿街建筑一层设置透明橱窗以增加安全性,提供可依靠的廊柱、进行界面竖线条设计等都有助于街道的连续性。

4对规划管理的启示

本文阐述了街道界面从系统到分要素设计的系统优化方法,不仅提供了政府管理要点的对象与内容,也对政府严格依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针对开发管理,还必须完成最后的要素控制与指引。通过直观的形式对每种要素的强制性规定及弹性引导建议,或者通过编制实施导则,赋予其法定地位,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公众参与,从而达到政府有效管理街道界面合理实施的目的。这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作,但是为了城市形象与公众生活得更加美好,规划人员与管理部门必须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6,05:09.

[2]韩明红.复杂工程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及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

[3]朱晓青,赵淑红,王竹.基于要素构成的街道景观营建与导控:城市科学,2009.03:12.

[4]扬・盖尔(丹麦).人性化城市.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7

【关键词】街道界面单位大院高架桥下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通常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街道、广场及配套公共艺术设施构成,是建筑之外对城市环境影响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舞台,其设计品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公共生活的繁荣程度和城市的活力,并在深层影响着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是任何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和提升城市形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国内城市都兴建了大量的城市公园、广场,城市绿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质的提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业,更不仅仅是量的提升问题,它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项目实践与理论积累,提出了在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讨论如下:

问题一:城市街道公路化

近年来,国内城市的道路建设是颇具成效的。很多城市道路被拓宽了路面,主要道路还十分注重绿化,极大丰富了道路景观。然而,事实上,在功能主义城市建设思路的影响下,城市的道路建设过于关心交通疏散问题的解决,而对于城市街道机能多样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这里首先澄清两个概念―“街道”与“公路”。“街道”与“公路”都属于城市道路系统,然而它们却有本质的不同。所谓“街道”是“融合了人们市井生活和交通通道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的场所……街道两旁一般有沿街界面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这些建筑与其所在的街区及人行空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①“m・巴尔欣在《建筑与城市》一书中描述19世纪没有汽车的街道状况和建筑艺术与空间结构时指出,这个时期的街道适用于步行和少数行驶速度不快的交通工具,两旁修建了许多住宅(底层为公共用途)和服务性建筑如商店、剧院、俱乐部、饭店和咖啡店等。街道既热闹也为居民创造了方便的生活条件。”②而“公路”纯粹指“承担人们乘坐交通工具从一点快速到达另一点的功能,其服务对象是汽车类的交通工具……对空间围合则没有要求。”③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首先体现在其公共空间的活力程度,而其主要表现在其街道的活力程度。所谓的活力程度主要源于居民的活动频繁度,而“公路”基本上没有活力指数可言。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之后,欧美国家由于机动交通的普及而迅速破坏了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城市街道系统,取而代之以“公路”。幸而这种现代主义城市设计观的过激做法不久即得到了新的认识。目前,我国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并且我国的交通机动化也正处于汽车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有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我们的城市建设不能再重蹈其覆辙。近年来,国内的城市道路建设大量拓宽了道路,新建了众多立交桥和高架交通系统,致使一些道路的服务性设施退出,尺度机动化、性能高速化,使一部分城市道路失去了原本就不充沛的“街道性”而转变为纯粹的“公路”。

从理论上讲,理想的城市内部可以避免出现“公路”,所有的城市内部道路都应遵循“街道”方向设计。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国内的很多城市,其地形呈现为单一中心的集中式类方形用地,市区面积极大,单边长度也很大。在这种前提下,配置了环形快速路以解决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承担的交通量。所以,就目前的城市基础而言,城市内部必然会出现较多“公路化”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换言之,单一中心的集中式布局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存在。所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我们应将城市导向多中心发展。若形成了多中心的分散式布局,形成若干并列式的市区,则每个市区的面积将大大减小,其单边长度亦随之缩短,这样就可以形成以慢速路支撑整个市区,而市区与市区之间则以快速路相连的布局。这种布局将“公路“完全置于市区之外,而城市内部则遍布宽窄不一的宜人“街道”,形成较为理想的城市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城市规划策略有助于城市道路“街道化”。如用街坊而非单幢建筑来限定道路,并且用小街坊限定比用大街坊更加合理。在大街坊中可以插入小街,以促使其向小街坊裂解。另外,在城市中心区可以设置步行街,“欧洲国家20年的实验证明,摆脱交通的自由区是管理和控制市中心交通的有效手段,促使市中心得到繁荣并改善城市空间环境”④。

问题二:城市公共空间界面控制

国内大多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对至关重要的公共空间界面的控制存在缺失。宏观来讲,建筑界面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单体界面质量不高,并且十分缺乏服务于整体的全局意识,导致界面整体上偏于混乱。就街道而言,理想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明确且相互具有内在协调性的界面。

首先,就街道的连续性而言,界面密度是保证其具有连续性感知的首要因素。而从传统上讲,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偏于大街区的群体布局方式。这种模式下,对应的是相对较小的建筑密度,而较小的建筑密度直接导致街道界面密度偏低。因此,对于形成较为连续的街道空间,街区的尺寸控制十分关键。从另一个角度讲,较小的街区划分,使土地的临街机率大大提高,其商业价值也随之增大,必然带来相应的较大的开发强度,较大的开发强度对应的则是较高的街道界面密度。

其次,关于界面的明确性,界面密度必然是成因之一。除了较高的界面密度,界面的明确性还体现于较高的建筑“贴线率”。“欧美城市的街道界面多为整齐平直,……西方的小街阔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注重建筑“立面”的传统,使街道界面具有‘贴线’特点”。⑤而在中国,“一般而言,沿街建筑的退线距离会因建筑的高度及规模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同一条街上的建筑物,其法定退线距离就有可能不同。再加上‘不得小于’这样只规定最小值的表述,使建筑师在建筑布局中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街道界面愈发不整齐。”⑥在这里,并不做孰优孰劣的判断式结论,只澄清“贴线率”对于街道界面“明确性”的关键性影响。并且,这种现状更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中西不同的建筑传统文化,并不是表面上建筑法规相异所导致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街道界面应具有内在的相互协调性。形成整条街道的各个单体建筑如果各自为政,界面之间没有任何内在关联,那么整条街道的界面将处于无控制状态,街道的整体风貌就无从谈起。所以,从街道的意象和可识别性讲,各单体建筑的界面应在控制性规范下进行设计。即在城市规划中,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加入上述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尤其在城市的重要地段或区域,可以为某条街专门制定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甚至可以为某单体建筑量身打造其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这种控制所包含的内容应涵盖多方面内容,如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范围、立面风格等。有了这些规范,表面上看来是单体受到了限制,实际上是保证了街道界面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进而形成街道的特定形象,不仅使单条街道风貌独特,也使街道与街道间的可识别性大大增强。

问题三:“单位大院”的整治

“单位大院”大量存在于国内众多城市之中。“单位大院”可以理解为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街区,它可以是居住区或是包括居住区在内的其他功能形式的城市单元,“区内成员通过一定的法律契约达成共享与维护区内公共环境的共识”⑦。时至今日,国内大多城市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单位大院”。其实,“单位大院”的优点不言而喻。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生活单元。在它的内部,成员们的基本生活都可得到保障。食堂、幼儿园、门诊部,甚至活动场地和工作单位也包括在内,居民可以足不出院便完成日常基本活动。所以这是一种内向型的封闭式的生活状态。并且,居住其内的人因为对其环境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对外来人群的活动对其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可以释怀。从传统居住心理讲,这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内心需求。但是大院作为一种历史空间现象,它所对应的城市生活是建立在单位组织和慢节奏基础之上的,目前小而全、大而全的单位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传统大院已经成为城市整体组织的重要负面因素。首先,它将城市划分为封闭的区块,打断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并阻碍了交通。拆墙透绿的方式只能改善视觉,不能解决根本。其次,它降低了城市内部可步行系统的分布密度,每一个大院都是被高度机动道路分割的孤岛,其步行可达性极差。第三,由于单位大院本身的性质导致其排他性极强,其内部基本是同一阶级的活动,限制了不同阶层人群的往来。第四,也正由于其催化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繁荣。最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选择机制,将会严重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

“单位大院”这一空间模式有利有弊,我们应在不完全加以抛弃的前提下发掘解决方案:首先,封闭街区的大小应加以控制,只要其面积、单边长度适宜,其分割城市空间、妨碍交通等问题的强度将大大降低;其次,边界的处理可以多样化,例如设立面向街道的商铺可以提升相邻街道的活力;再有,封闭街区内也可以容纳少数较宽、较畅通的限行机动车道(如限制车行方向或是只限服务型车辆等措施);最后,“单位大院”周边的道路应向“街道”方向设计,而不能随汽车数量的增加而日益“公路”化。

目前,国内众多城市中,大量的新建住区仍以“大院”的形式存在,证明“单位大院”的空间模式仍在延续,这一问题仍未引起广泛重视。

问题四:高架桥下的“失落空间”

当提及街道“公路化”问题时已经讲到,由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高架系统作为缓解城市平面交通冲突,增强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被许多城市所采纳。近年来,许多国内城市增建了大量高架交通系统,虽实现了提高快速交通的城市功能,但大量的高架桥下空间也随之形成。这部分剩余空间,从专业角度讲均属于城市的“失落空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城市设计理论专家罗杰・特兰西克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并在其著作《FindingLostSpace:theoriesofUrbanDesign》中有详尽解释:“……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处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毫无益处……”。⑧目前,伴随城市市区内部大量高架桥的兴建,桥下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利用的土地开始增多,造成土地空置或仅利用为停车空间及绿化,从而造成一定的土地浪费,形成大面积“失落空间”,并破坏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所以,对桥下空间的善加利用意义深远。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主要存在五种类型。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类型―绿化。第二种类型是公共服务型,主要形式包括设置停车场、体育活动区、休闲娱乐区和布置一些便民设施。其中停车场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全日制和时段型两种。体育活动场所的设置在国内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广州天河区奥林匹克中心北环高速公路高架桥,桥下设置了几家体育俱乐部,极大丰富了桥周边居民的业余生活。设置娱乐休闲区域不仅指种植绿化,更主要的是创造景观环境,或是公园化的场所。第三种利用方式是商业用途的开发,这也是一种基于其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设计矫正。在石家庄,位于北二环的高架桥下,在其南北的两个区域(中间是民心河相隔),都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商业带。由于形成时间已较久,摊位摆放与开放时间等都已达成默契,市场秩序良好,同时也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周边居民。第四种主要是交通用途,如可以利用桥下通道进行车辆分流。在上海、沈阳等城市,其中心城区主要的高架桥下特设了公交专用车道,大大提高了公交系统的运转速度。

高架桥的出现极大推进了“街道”的“公路化”。随之出现的大量桥下空间是一种异常消极的空间现象,应予以取缔。但在缺乏取缔条件的情况下,则应善加利用,以尽可能消除其不利影响。目前,我们的规划设计者急需认识到的一点是,桥下空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必须与高架桥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其不利影响。

结语

整体来讲,目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平台的综合属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我们需要摆脱对公共空间艺术理解的片面化,在更大程度上发展城市公共生活,促进市民文化的建设和市民社会的建构。

本文在考察分析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主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出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此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参考,促进城市面貌的改善。希望本文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的发展相适应,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性基础。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建成基础上的石家庄城市外部空间修正与挖潜式设计研究”和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石家庄铁道大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支持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YS023、SJ2015009)

【注释】

①③陈矗马水静:“关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建筑学报》,2009年S2期。

②④邱书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建筑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13页。

⑤⑥周钰,:“街道界面‘贴线’形态之中西比较研究”,《世界建筑》,2013年第6期。

⑦Rowlandatkinson,SarahBlandy.introductio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onthenewenclavismandtheRiseofGatedCommunities.HousingStudies,2005,20(2).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绿化;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1城市设计视角下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意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城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将时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2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cm,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要点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3.1充分规划设计空间序列、尺度比例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例时,封闭感会充斥整体视觉;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3.2选择合适的绿化植被

(1)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乔木属于行道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在本地区适合生长,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具有较高的分枝点,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且生长速度适中。(2)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能够使噪声减弱,使视野不受遮挡,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或者没有刺,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较耐修剪,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管理较为方便,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3)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3.3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

(1)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使噪音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而且景观效果极好。(3)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这些小路通常为1~1.5m宽,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不但能够美化景观,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4结语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所以,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切实做到服务于人,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作者:焦桂云单位:驻马店市西平县城市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9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城市

中图分类号:p5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步行商业街对于改善城市景观、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步行商业街大量出现,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都开始出现了步行商业街。据有关数据统计,数年后,将达到总计1500条之多。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文化底蕴还不够好,景观节点不够特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艺术与城市景观质量的要求。

目前很多的步行商业街只重视其商业功能,而对于景观环境的建设却不关心。步行商业街除了建筑与铺装,很少有雕塑、小品、喷泉之类的景观设施。开发商不愿意将价值连城的步行商业街位置留出太多的绿化、水体场地空间。这些因素导致了步行商业街难以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与影响。从景观与建筑,从规划到设计上都缺少必要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还不成熟。景观与建筑相对脱节,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由于人才缺乏、思想不明确,建设显得较盲目、随意,步行商业街环境单调化较严重。

步行商业街景观的重要性

2.1美化城市景观

一个城市的存在以经济与商业为基础,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商业的繁荣。步行商业街的整体景观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的档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城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步行商业街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决定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好坏,代表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1]。

2.2陶冶情操

一个良好的步行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减轻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让人们更加轻松,而且它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我国部分商业街中加入了古典文学的色彩,这些元素无形中可以让人们加强爱国教育,从这些教育中受到鼓舞。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商业街是一个典型的步行商业街设计思路。

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概况

从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步行商业街也经过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程度由简单到复杂。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开始拥挤,环境不断恶化,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商业区的思想,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早期的步行街只是在商业街的基础上进行了交通方面的调整,相对来说非常简单[2]。

从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建设传统步行商业街的热潮,有的是对传统商业街进行步行化改造,另一种是复古式的步行商业街的新建,这两种都能挖掘出新的旅游价值与商业价值。但是由于文化底蕴的缺失,外加商业规模不大,造成了商业布局不太合理,经营内容非常广泛,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从90年代以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开始不断增强,环境改善压力增大,步行商业街又开始受到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另外也有一部分中小城市受到大城市的影响,为了改善本地的环境质量,提高小城市的形象与影响力,希望以此类契机,发展城市规划,纷纷开始了建设步行商业街,比如深圳东门步行商业街。

步行商业街的使用主体是人,一般来讲,我国传统的城市街道都是以人们居住中心设置的,现在又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设计师考虑更多的因素,满足城市公共需求与当地人文需求,从多个角度入手,运用设计手段,创造出更适合于本地的步行商业街景观。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

4.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活动场所与交往空间。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应该与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相适应。步行商业街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商业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4.2景观设计的文脉化原则

经过历史的沉淀,商业步行街多数是选择在传统的商业区,通过不断发展的城市地域文化、历史沿革,不断发现它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步行街的街景设计当中去。这些都将会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历史建筑、改善城市环境有着极大的作用。步行商业街的品位取决于文化含量,没有文化的景观作品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城市的文脉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城市建设、景观、历史、政治、习俗等。通过步行商业街最能以直观、全面地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文化底蕴。

4.3景观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的建设是振兴城市商业的手段,更是旧城改造中保护传统街区的上佳之策。步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在于如何建设好现代商业环境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特的魅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内涵、文化历史背景,步行商业街作为展现文明的窗口,它的建筑特色与空间环境要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历史感。

4.4景观设计艺术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更加体现艺术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植物景观设计同样要注意造型的艺术性,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特点、水池的形状、喷泉的形式等等。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是艺术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景观的作用不断呈现多样化,已经开始成为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的纽带。景观的艺术性将会对城市的形象有巨大的提升作用[3]。

4.5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原则

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设计师提出生态化在城市中的发展。直到现在的人们受到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时,才能切实感受到生态化的重要作用。城市建设者开始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间刻意地增加自然景观。增加软景观能够满足城市人无法切实感受自然硬质景观所带来的心理不足。同时软质景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热岛效应,增强步行商业街的景观效果[4]。

4.6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分为设计原则与实际设计。在实际设计中,要结合国内目前城市建设的先进案例,把握几个要点。

首先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重视平面效果,但对真实场景的感受没有办法预知。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景观空间表达地更加完善。在设计时要首先考虑街道的立体景观。为了获得更多的景观,可以将建筑设计成凹凸不平的设计风格,这会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无形中丰富了街道景观,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空中花园的方式丰富街道景观,充分利用空间[5]。

其次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步行商业街虽然是一条街道,但在改造时要从大局出发,不但考虑街道本身,更是要考虑到街道周围的道路与环境情况。步行商业街人流量非常大,还会涉及到停车的问题,作为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通盘考虑。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除了把中心街道设施完善,更要把一些辅助设施考虑周全,避免把原本紧张的空间压缩地更为严重。

第三,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从以往以建筑为主的灰色设计向以生态为主的绿色设计进行转变改革。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景观建设的速度,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景观垃圾,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单调的水泥建筑让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城市生活的人们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接近大自然。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融入绿色,最好达到净化当地空气的目标。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完美结合[6]。

结语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一个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到充分调研,结合城市当地的特点与风格,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布局。采用多种艺术方法,创造更全面的景观。在步行商业街设计中可以提取不同城市的建筑风格进行引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安排景观植物到街景设计中,有序分割城市空间,达到层次丰富的效果,通过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更强烈的空间艺术感。相信随着设计手段的多样化,步行商业街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得东.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4).

[2]赖红燕.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3).

[3]丁可力.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10(8).

[4]成长.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J].南方建筑,2012(2).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篇10

本文以周至县城为实例,针对城镇风貌控制建立起一套技术性体系和框架,从不同层次引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关中城镇景观风貌,提出符合时展的周至县城风貌特色构建方法。

关键词

城镇风貌,风貌控制,导则,周至

一、研究背景

自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等一系列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周至县城等县城镇迎来大量的开发建设,城镇风貌“千城一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城镇建设中,对关有的城镇风貌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二、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和问题剖析

(一)周至县概况

周至县位于我国关中南部偏西地区,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辖县,距离西安市区78公里,南达秦岭南坡,北抵渭河之滨。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3万,辖9镇13乡377个行政村(2003年)。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的美誉。

(二)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特征。以城市风貌构成理论为基础和框架,本文从自然属性、人工属性、人文属性三方面分析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如图1.1)。由此可见,城镇的自然环境、城镇空间形态、传统街巷和民居建筑是周至县城城镇风貌特色中的亮点,城镇的历史文化和关中地域文化特色是不可复制的风貌资源。

(三)城镇风貌的特色空间结构

城市风貌的特色空间结构是城市风貌构成要素在城镇空间中的组合形式。根据人们感知城市风貌的视角,可以初步将城镇风貌概括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组合结构。规划大师凯文·林奇关于城市认知或感知的研究的成果——五要素理论指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是城市中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感知的空间形态要素。结合以上理论,将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要素划分为由三类不同空间形态和尺度的风貌载体:片区、廊道、节点,共同组合而形成特色空间结构。

(四)城镇风貌的问题与对策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给周至县城城镇风貌带来了诸多问题,宏观上的问题是传统风貌的解体以及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缺失,城风貌缺少个性和美感,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建设对城镇肌理、城镇轮廓线、城镇街道风貌上的破坏等,城镇不仅缺失了传统风貌的审美内涵,还缺乏现代城镇风貌的形式美感。中微观上,民居建筑风貌的问题凸显,原本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风貌,代之以大量重复建造的住宅;此外,城镇文化娱乐建筑、旅游建筑、商业建筑处于盲目营造、混乱不堪的状况,原来各具特色的传统商业区日益衰退。

在城市管理方法上,旧城改造并不适合周至县城。城镇内大量土地产权归属于私人,这种情况在日本和很多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因而在风貌控制方面可以借鉴其经验,而不能够单纯复制国内城市改造和更新的方式。针对房屋产权归属与私人的情况,这些国家普遍采用引导和控制策略,例如以奖励的方式来让人们盖有助于风貌保护的建筑,最终令该地区始终保持着当地建筑中的秩序。因而,周至县城城镇的风貌控制,采取引导和控制相结合的策略更实际一些。

三、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控制导则

以金色周至、关中文化、旅游驿站作为城镇风貌特色的定位,以延续传统风格,凸显地方特色为风貌控制的目标,依据城镇的地区特性和固有景观,按照片区、廊道、节点构成的风貌控制框架,对城镇风貌特色的物质载体进行具体的设计引导。

(一)风貌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通过对周至县城城镇风貌特色的建构,确定城镇风貌控制的目标是,打造体现金色周至品牌、旅游驿站功能的具有关中地域风情的特色小城镇,达到使城镇传统风格延续,地方特色凸显的目的。

城镇风貌控制的依据是周至县城城镇的地区特性,包括城镇空间尺度、街巷格局、连续的街巷景观界面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等,以此确定城镇开发建设中必须保护的要素、应改造的要素以及引导的建设方式,从而控制城镇空间的建设和城镇形象的建构和持续。

(二)分区风貌控制

依据各分区特点,从分区整体风貌、建筑风貌、分区整体形态、空间装饰四个方面进行有计划地引导,使各分区保持整体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从而明确地展示其特色,有效保护老城区风貌,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

(三)街道风貌控制

对每种类型的街道风貌控制,是在风貌分区控制导则对于建筑风貌和风貌分区整体形态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街道尺度、沿街建筑、人行道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引导。

(四)标志物眺望景观的保护控制

针对特别重要的城镇标志性节点——云塔文化核心节点,进行眺望景观控制引导。选择位于县政府开敞空间节点和位于高地的南门户节点作为两处眺望点。通过对处于眺望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保护八云塔景观不受城市开发影响,城镇天际轮廓线特征得以有效延续。进行控制后的标志物,可以相距甚远并从不同的方位,掠过一些低矮建筑物的顶部,都能看见,从而加强其在区域内的参照物形象,也在一定距离内代表一个不变的方向,加强标志物的意义。?1?

此外,规划五条视线通廊,分别是北门户到南门户的视线通廊,县政府前街(南北新街)视线通廊,以及三个沙河视线通廊。对其控制引导放在相应的街道风貌控制导则中。

(五)历史文化与关中民俗的物化空间设计引导

对县城历史遗迹和传统民俗文化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相呼应的文化展示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引导是在相应的旅游景观型街道风貌控制引导的基础上,特针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引导,如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整合街区内各个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敞空间布局为节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提供活动空间等。

1.以老城街和云塔路十字街为骨架,分别串联东岳庙、老城街县政府周边万寿宫、文昌祠、文王庙、火神庙,八云塔等形成两条历史文化廊道,充分展现城镇独特的景观格局,及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世俗生活。

1)老城街历史文化廊道

建设内容:火神庙、文王庙;民间艺术店铺;

策划活动:火神庙会(每年正月20日举行,为期三天)。

2)云塔路历史文化廊道

连接各条特色街区,如品牌酒吧街、曲艺街、道情街、工艺作坊街等,承载包括道情及大型曲艺表演、红拳武艺大赛、工艺作坊体验等。

2.南北新街串联城隍庙和菩萨庙和东夜市等形成一条民俗文化廊道,充分展现城镇独特的景观格局,及特有的关中民俗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庙会街、集市贸易街、关中酒家街、地方小吃街等,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和牛虎斗表演等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