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十篇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十篇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08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1

《ieC61508.1整体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2 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3安全相关软件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4术语和概念》;

《ieC61508.5确定安全完整性的方法示例》;

《ieC61508.6 ieC61508,2和ieC61508.3的应用指南》;

《ieC61508.7技术和措施概览》。

其中前4个分标准是规范性文件,后3个是信息性文件。标准一经,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该标准提炼了不同行业安全工作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已基本形成了以功能安全为思路基础的,包括风险分析、基础安全产品生产、安全产品认证、安全集成、安全评估等在内的安全保障产业链。国际电工委员会也将这套标准作为ieC的基础标准。

为说明功能安全的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工业技术界安全的概念,及其理念变迁。

根据传统词典解释,“安”的含义是:平静,稳定,如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等;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做动词,有使得平静、安定(多指心情)的含义,如安民、安慰、安抚。“全”的含义是: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如齐全、完全;整个、遍,全部;做动词有使得不受损伤,保全的含义。

“安全”的基本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传统的理念上看,安全是一个美好而绝对的境界,表现出人们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但现实中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以绝对安全为目标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安全工作,而是将安全工作的目标确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点上。为此,工业技术界为安全作出一个全新的定义,即:安全是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这个定义有两个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把安全从一个绝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安全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绝对目标,而是风险可接受即是安全。从此,安全成为了有现实目标的工作。此处引入了一个概念——可容忍风险(tolerable risk),根据当今社会的水准,即在给定的范围内能够接受的风险。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安全工作的全部内涵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风险以内。

这个定义的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就是把对安全的控制转变为对风险的控制。此处引入了另一个概念——风险(risk),即:出现伤害的概率及该伤害严重性的组合。以这一概念为引导,安全工作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降低伤害的概率;另一种是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此处都含有一个伤害(harm)的概念,即: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或损伤,以及对财产或环境的损害。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保护对象可以是人、环境或财产。当然,再延伸一下,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等。不论对象是谁,风险一定要与保护对象连在一起才可以分析。

新的安全概念确立之后,我们就有基础来理解什么是功能安全。

首先看“ieC61508”的定义:功能安全(funetionalsafety),是与eUC(受控设备)和eUC控制系统有关的全部安全的一部分,它取决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和其他风险降低措施功能的正确行使。此处要说明,该定义是基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这一狭窄领域的,但仍然可以看到功能安全的全貌。首先,什么是全部安全。人类面临的威胁来自很多方面,因此安全也是多方面的。对安全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比如以领域分类,像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电力安全、核工业安全等;再比如以危险源分类,像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为更好地说明功能安全,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分类,安全问题可分为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问题,对于内部问题,又可分为产品功能硬件随机失效产生的问题和人的错误产生的问题;对于外部问题,可分为自然的威胁(如地震、洪水、雷、雨等),外界其他非故意的侵害(如各种运行的电力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人的有意侵害(如外国入侵、敌对势力破坏、黑客、小偷、强盗等)。这就是所谓的全部安全。

关于外部安全问题,英语中有一词,叫security,其定义是:对实体而言,从外部考虑,没有不可承受的风险。

对于此词中文的翻译,业界有不同意见,一直用“安全”来翻译。问题是将safety和security都翻译成安全,其词义是不同的,用同一词来表示,显然有不妥之处。目前,部分专家建议将security翻译成“安保”,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就其含义和用法来看,security有外来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同时又有人为故意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如:地震、停电、电磁干扰,都是外部的安全问题,一般不用security来描述其防护,但对于黑客、小偷、强盗等的防护常用security来描述。所以,在没有发现更好的词之前,用“安保”是一个可接受的翻译,这一观点仅供参考。

第二,功能安全是全部安全的一部分。什么是功能呢?人类自从开始生产以后,就产生了人为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每个产品和服务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如:电话有通信的功能;笔有写字的功能;衣服有御寒、遮体、装饰等功能;车有运输功能。每个产品或服务为其用户提供的使用特性就是它们的功能。在诸多功能之中,有一些功能是与安全有关的,如:压力容器的功能可以承载内部压力,失效可能造成爆炸;铁路信号系统能够指挥火车按预设规程运行,失效可能会导致撞车;一条输油管线的功能是将油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失效方式之一是爆裂,另一个失效方式是泄漏,肯定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所有的功能都有可能失效,产品或服务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失效后就会产生安全问题,这也是目前安全生产领域中造成问题最多的环节。

所以,功能安全的定义,就是功能的正确行使。这里包括三重含义:

其一,我们让功能以一个预定的概率实现,比如一旦要求该功能实现时,其失效的概率要小于1/10、1/100、1/1000、1/10000等。也就是说,我们以与安全有关的功能能够实现的概率,来保证安全的实现。

其二,我们让功能的实现时时处于监视之下,当与安全有关的功能一旦丧失时,可及时获得相应信息。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2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可再生能源;能量回收期;内含能量

作者简介:杨云虎(1973-),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费湘(1979-),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中图分类号:tm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204-02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稳步增长以及化石能源储备逐渐的减少,人们逐渐意识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变换效率的重要性。[1]目前,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已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课题。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性、可再生性等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作为电力网的主要接口装置,电力电子变流器是一种电能处理和利用的变换装置,其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变换效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3]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是评价和量化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对可再生能源系统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试对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作详细的阐述。

一、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

1.能量回收期(energypaybacktime,ept)

一个最重要且易理解的评价能源系统的品质因数是能量回收期。其定义如下:一个能源生产系统或设备在几年内能产出与建造、安装系统时所消耗的等同能量。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对此概念理解透彻,笔者用一个类似的术语作比较,即经济学中的经济回收期概念,其定义就是一个经济体多久能收回投资成本。对照来说,ept可理解为能源生产系统或设备需要多久才能产出与能源系统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等同价值。

2.内含能量或固化能量(embodiedenergy)

其定义是一个能源系统在制造、安装、以及工作中所消耗的能量之和。

3.能源系统的输出能量(energyDeliver)

其定义是能源系统在寿命周期内输出的能量总和,通常以年输出能量作为评价指标。

4.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的定义为需要多久能收回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内含能量。数学表示为:

由于系统能耗大为减少,节约的能量则远大于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内含能量。因此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平衡周期将会缩短,并且在能源系统中节约的能量还能用于满足其他电气负载设备运行。

四、结论

通过与经济回收期的对比,本文讲解了能量回收期的概念;与生物系统能量平衡的对比,讲解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平衡;以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回收期为铺垫,透彻讲解了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教学实践表明,笔者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n].新华网,2008-04-09.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3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如今的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需求日渐扩大,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9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过程管理这一新型管理理念在用电监察工作中可以全面系统的对供电企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以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与企业内部人员的规范化,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用电监察服务的满意度。

1用电监察与全过程管理的含义概述

1.1用电监察含义概述

用电监察又称用电检查,是指电力及相关行业的组织或个人以法律法规、准则条文或事例经验等标准为依据,对使用电力对象进行安全、隐患、计量、质量、营销、设施性能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检测与评估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力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供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人员逐步增加,先进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与电力用户的接触日趋频繁,于是供电企业用电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1.2全过程管理含义概述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全过程管理就是指对事物发展所经历的全部程序与阶段,通过计划、指挥及控制等手段进行的协调活动,是一种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新型管理方式。

2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工作内容

供电企业的用电监察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对电气设备的用电监察与对相关人员的用电监察两方面,而其对人员的用电监察又包含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两部分。

2.1对设备的用电监察

供电企业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不断受到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冲击。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纷纷涌入供电企业,给用电监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2对人员的用电监察

随着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其职能部门不断细化,人员构成日渐增加。想要实现供电企业内部和谐稳定安全的运营,就需要用电监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随着电力用户的增加与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电力监察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努力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

3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方式在供电企业电力监察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全面系统的提升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管理水平;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促进用电监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

3.1对设备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将原本对设备的管理阶段由最初的设备使用及维护扩展到对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过程、维修改造直至设备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用电监察1。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用电企业内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使各部门间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可以使设备更长时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有利于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可以及时发现电力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并进行排除,有力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设备购置前期的全过程管理。设备购置前期的管理及安装过程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用电监察应予以给高度重视,尤其是安装时的监察工作。

(2)设备施工期间的全过程管理。设备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投产使用后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在设备施工期间的进行全过程管理非常重要。在电气设备的施工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隐蔽性工程,如电缆沟内的相关工作内容以及杆、塔的桩基础等工作内容。这些工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其施工工艺是否达到验收标准都将对设备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上述隐蔽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其特殊性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查便很容易被忽视,投产后即使发现问题,整改也极为困难。因此在进行设备施工时,必须做好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2。

(3)设备运行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用电监察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检查方案,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设备隐患进行排查,完成用电监管的全过程管理。

3.2对人员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这一管理过程包括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

(1)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对供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在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的同时将各部门职能、责任进一步明确到个人。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和谐与其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供电企业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与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

(2)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电力监管在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作用上。从电力用户提出用电申请,到用户的电气设备接入电网,再到用户费用的结算期间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电力监察全过程管理的积极参与。以实现服务的优化,有效增加电力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加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3。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文化责任制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属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在过去的5~10年中一贯以国际上核电安全管理的最高标准为指南,结合企业自身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广泛而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功地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营运业绩。本文就笔者参与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作一概要的介绍。

1安全生产责任制

1.1“制”的含义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较为狭义的解释是,“制”就是制度;而另一种较为广义的解释是,“制”就是机制。制度往往体现为某些文字上的规定或程序,或某种不成文的,但被组织普遍接受的某种实践或工作过程。机制则不仅仅包括制度的所有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以及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指的就是这后一种含义,即机制的含义。正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笔者认为广东核电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政策与程序——责任制的结构

(2)培训与授权——责任制的基础

(3)指标与评审——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

(4)安全文化——责任制的保证

1.2责任制的结构

政策与程序构成了责任制的结构。这是因为政策和程序以书面的方式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即所谓“谁负责什么?”、“谁对谁负责?”,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来负责?”的问题(简称wHat、wHo&wHo和How)。显然,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在广东核电,这一分工与过程设计的方法从总体上说,是采用了所谓的“功能-组织”矩阵法和过程控制法。

“功能-组织”矩阵的作用是识别与某一功能相关的关键组织,并以该组织为所谓的“龙头”,建立相关功能的责任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与程序准备的牵头单位负责整个功能块中程序的编写,而其它单位则通过“程序审查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其审查工作。

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某个功能块的主要执行者相对而言最熟悉这一功能块运作的规律,因此由它来牵头编写这一功能块的政策与程序,就最容易抓住规律,最利于保证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其它部门既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接口,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又可以加深对所涉及功能的理解,从而奠定了为这一功能的实现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思想基础。

过程控制法主要应用在执行程序的编写上。广东核电的管理程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属于第一层次的“管理政 策”和第二层次的“执行程序”。前者界定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责任分工,以及涉及的工作过程;后者则界定了每个领域的各个工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及其关键环节。

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最终体现为电站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简称pQom:productionQualityorganizationmanual)。该手册将电站安全生产活动分为20个领域,每个领域通过一份政策和若干份执行程序构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广东核电的pQom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体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实践中一旦发现某个方面的责任定义不清、接口繁琐、操作有困难、或不能度量等,那么程序的牵头单位都有责任根据经验反馈的情况对程序予以及时修订。一般说来,任何管理程序在5年内必须重新审订。

1.3责任制的基础

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因此,培养和确认员工能力的培训和授权管理即成为安全责任制的基础。

培训和授权管理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资源的保障往往取决于决策层对培训和授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于广东核电而言,高层领导者在这一方面始终是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大力支持的。

在培训和授权的体系方面,广东核电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培训和授权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已逐渐发展成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所推荐的“系统培训方法”(Sat:Systemapproachtraining)。例如,岭澳核电站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性地应用Sat方法培训了大量的新员工。这一实践被2001年8月iaea的岭澳生产准备安全评估检查团确定为值得世界各国核电借鉴的良好实践。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岗位分析-知识-技能-态度分析-培训大纲-培训组织-考核与授权-复训与提高-授权更新。

1.4责任制的度量与改进

作为一种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 ,即这一机制始终通过某种“状态”展现出其有效性或“活力”,如同我们衡量任何一个有机体一样(例如人的健康状态)。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是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performanceindicators)和定期检查与评估的。没有这样一种衡量,我们就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形势,甚至偏离轨道。

1996年iaea开始推出以“绩效”为基础的安全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于核电站每一个与安全质量相关的过程,都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与传统的业绩指标所不同的是,这些指标不再仅仅是“后果性”的(postaccident),而更突出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 pro-active)。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不仅有事故率和事故严重度两个后果指标,还有未遂事故、安全设备可用率、24h事件单数等征兆性指标。又例如,在运行安全方面,不仅有紧急停堆/停机次数,还有运行在线一次成功率、定期试验首次成功率等征兆性指标。

以绩效为基础的性能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见树又见林”的整体概念,即这些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非连续性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例如,对于岭澳生产准备的移交接产来说,岭澳核电站就建立了一整套业绩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用“指标树”分析法确定了生产准备活动中5个领域,26个方面,共88个过程指标。

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安全责任制有效性的日常且连续性的度量和趋势的预测就成为可能。为此,这一指标体系也就成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与指标体系配套的方法是安全评审,其基本概念与传统上的“安全监督”有类似的地方。但重要的是,安全评审除了包括传统的“独立(专家型)监督”外,更强调下列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1)标杆对比(Benchmarking),即总是以国际上的高标准和国际同行中业绩佼佼者与自己对照。

(2)同行评估(peerReview),即总是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与核电同行按照共同的标准相互评估,从评估中相互学习各自不同的良好实践,吸取各自不同的挫折和教训。

(3)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即本着“持续改进”的态度(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安全自我评估的机制,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业绩。在2001年8月iaea对岭澳核电站的评估中,评估团确认岭澳核电站的《自我评估导则》为一项值得向国际同行推荐的“良好实践”。

1.5安全文化

责任的落实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行为问题。国际核电界的共同经验表明,60%~75%的安全生产事件归因于人的行为失效(简称“人因失效”)。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核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之后,iaea在总结核电安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和实践得到迅猛发展,并为全世界的核电企业所接受。

1997年,在一系列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广东核电出版了第一本《安全文化》的正式培训教材。该教材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和电站当时的人因失效事件,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讲解。

1998年,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广东核电提出了公司的安全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即“安全发电、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2000年,广东核电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表明,电站的安全文化水平已进入了以业绩指标为特征的“中期”发展阶段(根据iaea的理论,安全文化的发展有3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符合性阶段”,即通过监督检查来督促人们遵守规程;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即通过追求良好的业绩,自觉遵守规程;第三阶段为持续改进的高级阶段,即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始终保持开放心态,自觉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对于核电来说,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经验反馈机制,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同时也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重要度量。简而言之,经验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事件的透明度、根本原因的发现率、事件的重发率3个主要的量化指标上。

从文字意义上来说,透明度就是能否按事件报告的准则毫无隐瞒地报告事件(在核电站,事件报告的准则是按事故的“冰山”统计规律而设计的),并且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必须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从指标的 数学定义上来说,根据统计规律透明度表现为后果指标与“征兆性”指标的比值。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透明度可表示为:轻伤事故/未遂事故

显然,要保持较高的透明度,核电站就必须推行所谓“无责怪”(BlameFree)的安全文化。这一点往往会引起一些电力企业安全工作者的误解,认为这与“重奖重罚”的规定有矛盾。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两种理念就其目的来说,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两种理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杜绝事件的重发,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属于“激励”的范畴。关键问题是,在“重奖重罚”实践中,人们很容易采取 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即“以奖代管”或“以罚代管”,从而忽视了比奖罚更为重要的,实际上也更为复杂和困难的根 本原因分析。“无责怪”文化的基点则是以“绝大多数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为前提的 。事实上,事件的原因更多的是属于组织因素或管理因素。只有弄清了事件的本来面目,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且这一原因往往属于“共因”,即同样适用于其它尚未暴露的隐患或缺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行动。其结果是,一方面可以预防同类事件的重发,发现和消除共同的隐患;另一方面可使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培训的极好机会,成为电站“数据库”中的宝贵财富。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6

【关键词】转炉煤气回收,电气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F52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的工业企业的基础性资源,在常见的施工工程中对方法的把握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点。只有将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电气安全控制的方法融入到管理中,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二、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的意义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转炉煤气的回收与利用在企业节能与环保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对于钢铁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转炉煤气回收水平较国外差距较大,1999年我国平均吨钢回收煤气量只有30m3,而代表先进水平的日本吨钢回收达110m3。且国内各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吨钢煤气回收从14~100m3112。宝钢250吨转炉引进奥钢联Lt煤气回收系统,煤气回收量逐步稳定在100m3/t左右,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且其煤气回收系统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对宝钢250吨转炉煤气回收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转炉煤气系统现状分析

1、转炉煤气回收输配

转炉煤气是否可以回收主要是由氧含量和Co浓度的大小来决定的。当o2含量小于2%,同时Co浓度大于30%时(Co起收浓度经双方商定),汽化人员通知燃气作业区中控室发出煤气回收信号,再由对方打开水封逆止阀,关闭旁通阀,三通阀至回收位,方可开始回收。这样转炉煤气就进入了主管道流向八万转炉煤气柜。燃气作业区在八万转炉煤气柜入口处设立一个氧含量分析仪,这块仪表主要由燃气作业区负责。为了安全考虑,氧含量设定值由以前2%降低现在1%,若o2含量超标,程序系统自动启动连锁装置,立即将八万柜进口3V1,3V2电动蝶阀关闭,打开旁通阀,三通阀至放散位,关闭水封逆止阀,进行放散。

2、转炉煤气净化系统

由于从炼钢处产生的转炉煤气含尘量高,如果不经过除尘,转炉煤气系统设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设备运行周期,因此,必须对转炉煤气进行净化。首先在炼钢处进行粗除尘工序,煤气通过烟罩与汽化烟道进入一级文氏管进行水雾处理,使烟气中90%左右的粗颗粒脱离气体,在风机的抽引下烟气流速突增进入二级文氏管,再经水雾处理去除95%左右的细颗粒之后,转炉煤气流入八万煤气柜内。其次从八万煤气柜出来的转炉煤气再经过电除尘器进行精细除尘。含尘的转炉煤气通过电除尘入口喇叭,经气流分布板均匀地进入电场,配置在进口喇叭和电场上方的喷嘴将水雾化后喷入流经电场的煤气中,使被净化煤气的温度、压力、湿度达到净化要求。当含有悬浮液体粒子进入电场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集尘极捕集并沿集尘极流入灰斗中,然后通过灰斗排入集水池,而净化后的煤气通过电场从电除尘器出口排出。现在煤气储备站拥有电除尘器三座,其中1#电除尘备用,2#电除尘正在使用,3#电除尘还在调试中,均属于板式电除尘。

3、转炉煤气加压设备

八万转炉煤气柜中的煤气压力只有2.7Kpa左右,远远达不到用户所需要的压力,因此必须给转炉煤气进行加压,而加压的设备就是煤气加压机。

4、氧含量分析仪

八万转炉煤气柜进、出口各有一套氧含量分析仪。由激光发射模块发射出激光束穿过被测烟道,再由被安装在直径相对方向上的光电传感模块中的探测器接收,对激光强度衰减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分析控制模块定函数关系开展分析,最后得到被测气体的浓度。

四、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电气安全控制措施

1、工艺设计

为保证煤气回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良好的回收目的,工艺设计及实际运行中应考虑必要的联锁控制,如氧枪和烟罩的联锁、回收放散切换的自控与联锁、罩口微差压调节系统与冶炼操作的联锁、鼓风机调速与冶炼操作的联锁、煤气柜高低位的联锁、水封逆止阀与三通阀的联锁等。做好系统的密封、旁通、防爆和水封的设计。氧枪口及下料口用n2密封,防止生产过程中外界空气被吸入烟道内,如在三通阀处设一旁通阀。回收操作中三通阀在事故状态下或煤气柜阻力异常增高时,可自动开启旁通阀使其由回收态改为放散态,旁通阀的开启与进煤气柜的煤气压力值联锁控制,实际运行中旁通阀起到了应急作用。回收煤气操作时若发生爆炸应做到迅速地泄压,以保护回收系统设备,减少爆炸导致的损失;水封箱是湿法除尘与煤气使用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不同水封箱的作用不同,要保证水封箱在正常状态下运行,水封箱的设计安装要规范合理、排污管路畅通,并及时地进行排污操作。生产过程中要2、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煤气回收,确保烟气中Co的含量在规定范围内,提高回收煤气的发热值。在风机后三通阀前安装Co、o2分析仪,监测烟气中的Co、o2含量值,煤气回收条件及数据均输入炉前主控室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全系统的自动回收操作。o2含量是一个重要参数,在实际运行中要控制煤气中的o2含量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外,确保煤气质量和安全回收。工艺控制中要保证前烧期与后烧期的时间,在回收制度上采用中间回收法。用前、后烧期烧掉成分不合格的前后期烟气,在前期依靠其烟气冲刷回收系统的管路,防止煤气与空气在系统中直接大量接触;在吹炼后期抬罩使炉气尽可能大量燃烧,避免停止供氧时空气大量吸入并与未燃烧的煤气混合而发生爆炸。转炉煤气回收是不连续过程,炉前操作主控室的煤气回收岗位、转炉风机房的风机操作工岗位与煤气柜的操作岗位是回收系统中的3个关键环节。煤气回收岗位要与炉前摇炉工紧密配合,了解熟悉炉前状况,确认冶炼条件是否满足回收的需要。风机房操作工在回收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应密切关注风机运行情况及三通阀回转水封状态,做好巡检工作。煤气柜操作岗位要做好煤气进出柜的平衡,确保煤气柜的正常运行。风机房、煤气柜出现任何一点有影响煤气回收的问题,都要把自己岗位的确认开关放到不允许回收煤气状态,正在进行回收煤气过程中,任一岗位均可控制三通阀动作,使其由回收转为放散。实际运行中三点确认制度及相应的控制操作,有效地保证了全部回收系统在回收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迅速地及时转换,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检修过程

风机房部位检修前要把V形水封注满水,确认溢流管有水溢流,保证煤气可靠地切断,吹扫管路,定时对水封进行巡检。进入除尘烟道检修时,应保证冶炼结束后风机运转30min以上,用煤气报警仪检查确认Co含量符合安全要求后,有关人员方可进入作业,检修过程中要随时用报警仪检定。检修结束后要将关键部位清理干净,防止因风机内的金属屑高速运转产生火花引起爆炸。煤气净化系统要确保严密,防止漏入空气后与Co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转炉煤气回收运行中的巡检要保证两人同行,在冶炼间隙进行负压水封箱的排污操作,并站在上风向。定时检查各处的水封状况,保证水封箱的水位正常。

4、关键部位的安全措施

(一)、一文防泄爆

烟气的熄火降温主要由一文进行,一定要保证一文给水流量,防止因水量不足导致一文管壁烧坏、烧穿。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文后的烟气温度实行自动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防止进入系统的烟气温度高于610℃(Co的最低着火温度);在最易发生爆炸的一文溢流文氏管上部设置溢流水封盘,当爆炸能量不大时水封可起到泄爆作用,一文下重力脱水器应设置防爆铝板。

(二)、煤气加压机前安全措施

煤气加压机前,即一文、二文活动烟罩部分及管道为负压段,要确保设备有良好的密封。确保系统Co和o2的检测设备灵敏可靠,数据超标后能自动报警并与三通阀连通、超标时能自动将煤气放空;三通切换阀要灵敏可靠,防止灰尘堆积在阀板四周,破坏密封性,造成打不开、关不严的状况。转炉煤气含Co浓度高,煤气在回收和非回收期间的Co值均可导致人员中毒。因此,从加压风机后到各用户的正压段要确保煤气设施、管网无泄漏,必须安排在非冶炼时间检修。

(三)、煤气汽化冷却系统

煤气汽化冷却系统要严格控制水位和压力,压力控制设置工作压力、报警压力和安全压力,保证水位计、压力表、安全阀三大安全部件灵敏可靠,采用中水位操作,防止高水位和缺水断水操作。

(四)、水封及煤气柜

水封是以水控制“通”和“断”的开关。回收煤气要求各水封“通”时,水封高度封100mm水柱;要求“断”时封足水封高度。运行中水封应该进水常流、浇流正常,每8h进行一次水封排污,确保安全运行。煤气进柜必须打开进柜顶放散,并用蒸汽(或n2)置换柜内气体,保持正压。停转炉煤气必须用蒸汽(或n2)扫回收管道和用户管道,并采用分段吹扫法。

五、结束语

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电气安全控制管理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面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还要与其它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使控制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傅彦荣.酒钢集团公司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1

[2]孟示阳,张志忠,于海顺.浅谈转炉煤气回收中的安全问题[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7

关键词:质量;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质量,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生命,被无数生产企业视为了生存基础。它的含义也随着质量专业的发展和成熟而不断的演变。在一项研究要求美国东部的86个公司经理进行质量定义后,得出了数十种不同的答案,这其中包括:

1.完美;

2.一致性;

3.消除浪费;

4.交货速度;

5.服从方针和程序;

6.提供良好的、可用的产品;

7.头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8.让顾客惊喜或愉悦;

9.全面的顾客服务和满意。

因此,要想全面理解质量在一个企业组织的不同部分所起的作业,就必须认真理解关于质量的各种观点。1931年,沃尔特首次将质量定义为产品好的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质量是“绝对的和普遍认可的,标志着一个不可妥协的标准和高的成就。”它常常和产品的特征、特征的比较有着某种关联。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宣传质量以形成消费者心目中的一个印象因素。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进入了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面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深入推进管理变革的新阶段,作为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大局的重要基础,必须从入网设备质量为抓手,不断提高电网发展质量,从而提高电网运行质量,从而打造国家电网公司这一“百年老店”。

在质量管理方面,日本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在20世纪50年代前,“日本制造”并不知名,之后,美国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传入日本兵迅速发展和创新,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以其高质量产品受到全世界的赞誉。日本大量出口产品,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其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而中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30年来,中国产品的质量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质量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作为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其中,许多百年老字号无不奉行“人无信不立”的诚信原则,质量原则,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也推崇“中庸”之道。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了“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却忘了中庸之道的精髓——不偏不倚。还有部分企业盲目追赶潮流,抱着寻求质量的“灵丹妙药”的心态被动地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方法、工具、手段、不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生搬硬套,结果造成了质量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生产实际和质量管理方法脱节,现象多,解决问题少。而不结合实际生硬的套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强硬的推行手段,也容易造成员工对质量管理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为了质量管理而管理现象的发生。

中国企业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工作体系,更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两者同步进行。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其安全生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大停电事故、2008年冰雪灾害给电力行业带来的震撼和冲击也给我们国网人敲响了警钟,也使“质量安全文化”进入了我们的关注范围。

“安全文化”一次,最早是由负责调查切尔诺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出的。尽管此后,对于其相关含义和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国际上派生处理许多解释,但其核心概念却一直未曾受到任何怀疑。即:安全文化是企业及所有组织防范和规避质量事故和风险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为了确保安全,必须要做到质量第一。应用质量管理方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大家思考和构建个人与组织整体,监理工作现场与社会生活的安全屏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文化也可以被称为“质量安全文化”。质量安全文化反映了管理状态的水准,可是一谈到管理似乎概念又显得过于庞大。例如就技术层面而言,可以分为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序管理、信息管理等等,安全既是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管理的全部,因此不能笼统、片面的划等号。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8

体制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之一是著名的赤壁大战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故事之二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两个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两个事件中,既有同工之妙,又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关羽和马谡,均在请战前[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向军师诸葛亮立了军令状,但事后诸葛亮却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严格执行军令,一个碍于人情置军令于一旁,放关羽一马。我们无从考证以聪明智慧著称的孔明先生在对待军令为何处理态度截然不同,是他看在主公刘皇叔的情面法外开恩、网开一面,还是因为在对待处理关羽的前车之鉴后严格执法、亡羊补牢。但有一点结论可以得出,那就是诸葛亮对军令状的处理执行力存在问题。作为带兵作战的将领,如果在执行力上存在偏袒,那将影响主帅的威信,影响命令的执行,影响全军的斗志,以至于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结局是关羽被东吴所擒,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就是一个最终教训。

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规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根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是安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执行层,在对待安全规程规定上采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我认为,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有效控制,求真务实尤为重要,求真务实十分迫切,而安全生产工作的求真务实具体体现是在各级组织及人员对待安全工作的执行力上。执行力的人性化管理只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一是诚信管理。安全管理需要诚信。何为诚信?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二者在本意上是相通的。诚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不欺,即不自欺,也不欺人,包含着真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他人的双重规定。而信的基本含义是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诚信,既是一种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主客体互动关系中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来守信重诺,上至王者的“君无戏言”,下至黎民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安全管理贵在诚信。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诚信待民,安全管理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里不一,应付上级,应付检查。另一方面要科学管理,实事求是,规范安全控制,构建安全屏障,营造安全氛围,提高队伍的组织观念、纪律素质和诚信素质。

二是细实管理。《后汉书》有言,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细微,以致其大。事故的发生,往往都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成功者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管理必须从小处着手,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应覆盖到生产的全过程。每一条规[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程、规定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要作到细实管理,小题大做,从预防异常和未遂抓起,常抓不懈,才能抓出实效。安全源于精细,事故出自随意。安全管理,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实践表明,安全管理,一严百实,一松百空。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谐波;来源;危害;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谐波的定义与来源

1、谐波的定义

国际上对谐波公认的定义是:“谐波是一个周期电气量的正弦波分量,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

在电力系统中,谐波分为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其对系统的影响通常用“谐波含有率”和“总谐波畸变率”两个参数来衡量。具体定义如下:

谐波含有率:第h次谐波分量方均根值与基波分量方均根值之比。

HRU(h次谐波电压含有率),HRi(h次谐波电流含有率);

总谐波畸变率:除基波外的所有谐波分量在一个周期内的方均根值与基波分量方均根值之比。

U,i;

tHD(总谐波电压畸变率),tHD(总谐波电流畸变率);

谐波含有率仅反应单次谐波在总量中的比重,而总谐波畸变率则概括地反映了周期波形的非正弦畸变程度。

谐波按矢量相序又可分有正序谐波、负序谐波和零序谐波。所谓正序是指,3个对称的非正弦周期相电流或电压在时间上依次滞后120°,而负序滞后240°,零序則是同相。其特征如表1:

表1正序谐波=3h-2,负序谐波=3h-1,零序谐波=3h。

在平衡的三相系统中,由于对称关系,不会在供电电网中产生任何偶次谐波。

谐波的定义与来源

具体来说谐波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电源的质量不高而产生的谐波

发电机的结构中,由于三相绕组在制作上无法做到绝对对称,铁心也很难做到绝对均匀一致,所以磁通密度沿空间的分布只能做到接近正弦分布,所以磁通中都有高次谐波,电势中也就有高次谐波,其中三次谐波占主要成分[2]。

(2)输配电系统产生的谐波在输配电系统中则主要是变压器产生谐波,变压器饱和时的励磁电流只含有奇次谐波,以3次谐波最大,可达额定电流0.5%,对于三相变压器,3倍次谐波的磁通经由邮箱外壳构成闭合磁路,因而磁通中对应该次的谐波较小(单相铁芯的10%),绕组中有三角形接法时,零序性谐波电流在闭合的三角形接线中环流而不会注入电网。三相对称且有三角形绕组的变压器,器产生励磁电流注入电网谐波电流的阶次是6k1,k=1,2…由于其铁芯饱和时,磁化曲线呈非线性,相当于非线性器件,饱和程度越深波形畸变也就越严重,再加上设计时出于经济性考虑,使磁性材料工作在磁化曲线的近饱和区段,从而产生谐波电流[3]。

(3)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

由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所占比例很大,是电网主要的谐波源。这些用电设备具有非线性特征,即使供给的是标准的正弦波电压,也会产生谐波电流注入系统,给电网造成大量的谐波,甚至会因为参数配置问题使得局部区域产生放大。按照用电设备中非线性元件的类型,谐波源可以分为两大类[4,5]:

1)含有半导体非线性元件的电力电子装置谐波源:主要为各种交直流换流装置、双向晶闸管可控开关设备以及pwm变频器等电力电子设备。它们也是造成电力系统中谐波干扰的最主要因素。

2)含有电弧和铁磁非线性设备的谐波源:这一类设备主要有旋转电机、变压器、电弧炉、交流电焊机及日光灯等。

二、谐波危害

谐波危害是广泛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整个系统而言,谐波会降低电力系统生产、传输和使用的效率;

(2)对电气设备而言,谐波会使其过热、产生振动和噪声,甚至导致设备故障或烧毁。主要表现为:

①降低电力设备的使用效率。因谐波电流会使公用电网中的设备产生附加的谐波功耗(有功和无功),从而使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有效容量及功率因数降低;

②加速电力设备绝缘老化,缩短寿命,甚至直接损坏。由于谐波的高频特性,其会产生涡流和集肤效应,从而使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设备产生附加有功损耗而过热,此将加速设备绝缘的老化,缩短了寿命;对电机,谐波还会引起机械振动和噪音。除此之外,谐波还会引起无功补偿电容器与电网局部发生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使谐波放大,从而导致电容器因过电流或过电压而损坏;

③零序谐波电流导致三相四线系统中的中线(零线)电流过载,从而引起导线的传导损耗增加和导线发热,甚至发生火灾;尤其在计算器房供电系统上,大量的实测数据表明,即使用户已将跨接在按三相四线制运行的大型UpS电源上的三相负载仔细均匀分配,出现在该供电系统的中在线的电流大都已达到与相线电流接近的水平,甚至是稍有超过的数量级,而不是像带电阻性三相平衡负载时,其中线电流几乎为零。此时,如果中线截面积按传统配置,设计为相线截面积的0.25~0.5倍,则很可能造成中线严重发热;

④谐波造成变压器差动保护,线路距离保护及电容器过流保护等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

⑤改变电压或电流的变化率和峰值,延缓电弧熄灭,影响断路器的分断容量;

⑥谐波对电能计量精度有影响。当供电系统含有谐波时,工频电度表对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产生谐波功耗的计量存在误差;此外,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电度表的磁电特性,从而导致基波计量误差;

⑦当含有谐波电流的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并行敷设时,由于两者之间存在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形成电场耦合和磁场耦合,将在通讯系统内产生声频干扰,从而降低信号的传输质量,破坏信号的正常传输;

⑧断路器开断谐波含量较高的电流时,断路器的遮断能力将大大降低,造成电弧重燃,发生短路,甚至断路器爆炸。

附表1--家用电器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主要谐波电流值(相对值)

(3)对供电系统而言,谐波会引起供电电压畸变,使用电设备功率损耗增大,输电线路网损增加,最终将缩短输电线寿命;

(4)对二次设备而言,谐波可能导致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工作紊乱,引起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引起电力计量误差,干扰通信系统,造成换流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三、电力系统中限制谐波的标准

1、限制谐波标准的共同原则和要求

(1)把电力系统中的谐波电压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供电网供给波形合格的电力。

(2)限制谐波源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及其在电网连接点产生的谐波电压。

(3)防止谐波对电网发电、供电设备的干扰,特别要防止高压电网发生谐振或谐波放大,维护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4)保证供电质量,使接入电网的各种用电设备免受谐波的干扰,保持正常工作。

(5)有利于国际技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2、国家限制电谐波的标准

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发了国家标准GB/t1495-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以促使电力部门和电力用户共同采取措施,把电网的谐波水平控制在谐波国标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供电质量,维护电网安全运行,保障接入电网的各种用电设备正常工作,以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谐波的治理方法

现阶段谐波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增加换流装置的相数

换流装置(整流器、逆变器)是电网主要谐波源之一。理论分析表明,换流装置在其交流侧与直流侧产生的特征谐波次数分别为nk±1和nk(n为整流相数或脉动数,k为正整数)。由谐波产生的机理可知,如果整流相数越大,网侧电流谐波成分将越少,电流波形将更接近于正弦波。以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为例,其整流电流中只含有n次奇次谐波,但高次谐波的幅值只有基波幅值的1/n。整流相数增加对谐波的影响减少,但会相应提高设备成本。因此,一般工程上6次或12次整流就已足够。

改变谐波源的配置或工作方式

具有谐波互补性的装置应集中,否则应适当分散或交替使用,适当限制谐波量大的工作方式,可以减小谐波的影响。

3)减少非线性用电设备与电源间的电气距离

减少非线性用电设备与电源间的电气距离也就是减少系统阻抗,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供电电压等级。

采用高功率因数变流器

这类电路输入电流谐波分量少,功率因数很高甚至接近1,与设置补偿装置来补偿谐波和无功比,这是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其中大功率装置多采用多重化和自换相技术,中等功率装置多采用pwm整流技术,小功率装置则多采用带斩波器的二极管整流电路。

5)加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加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可有效地减小波动谐波源的谐波量,并有抑制电压波动、闪变、三相不平衡和补偿功率因数的功能,具有综合的技术经济效益。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基本结构是由快速可变的电抗或电容元件组合而成,它能够对系统、负荷无功功率进行快速动态补偿,抑制不平衡电流产生,并滤除污染源发出的谐波。该装置被广泛用于输电系统波阻抗补偿、长距离输电的分段补偿和负载无功补偿。其典型代表是晶闸管控制电抗器、晶闸管投切电容器、静止无功发生器等。

6)加装滤波装置

对变电所侧和用户侧的谐波治理,可通过有源滤波和无源滤波两种方式来实现。

无源滤波是传统的滤波方式,就是将电抗器、电容器和电阻器组成LC串联或并联回路,并联于系统中,LC回路的谐振频率设定在需要滤除的谐波频率上,达到滤除某一特定次数谐波的目的。LC回路在滤除谐波的同时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

有源滤波是在无源滤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动态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方式,对大小和频率都变化的谐波以及变化的无功进行补偿。下图1为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1

有源电力滤波器首先实时检测出负荷电流中的谐波分量,再通过电流发生器发出与大小相等的补偿电流注入电网以抵消,从而使系统侧电流仅为负荷电流的基波分量。

7)谐波的隔离

理想的对称三相电力系统中,主要存在奇次谐波,其中11、13及以上的高次谐波在输电网络中衰减较快且比重不大,故不作为主要整治对象。为了降低低次谐波经过变压器对其它级电网的影响,变压器采用特定的接线组别,对谐波进行隔离。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过Yd等接线组别的变压器,把发电机产生的3次、9次等零序分量的谐波与电网隔离开来,因此在1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网,3、9次谐波分量几乎为零。在10KV及以下的配网(大多为Y/yn0)中,推广使用D/yn11接线组别的配电变,使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在变压器的角型绕组中循环,而不至于流入电网。

此外,还应加强谐波管理工作,坚持谐波的监测和普查,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使电网谐波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增加系统承受谐波的能力,提高电力设备抗谐波干扰能力,改善谐波保护性能。

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篇10

关键词:水电站;安全管理;安全意识

作者简介:程战波(1970-),女,湖南衡阳人,大唐衡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湖南 衡阳 42117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06-02

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是电力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电力行业中落实电力“安全生产第一”的战略方针,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反事故和大幅度的减少一般事故,创造出长周期安全无事故,为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水电站为各行各业提供动力,所以一旦发生事故,不紧紧是自身的重大损失,而对其它行业的影响和损失远远超出本身的影响和损失,它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设备安全和人的生命安全。就电力行业本身来说,水电站生产上的不安全,就不可能做到满发、稳发、多发多供,以及文明生产,就不可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制”就是制度,广义的“制”就是机制。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1]。机制不仅包括制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及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所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应该指的是广义。

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层层建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来说,责任制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必须具体分工落实,上至各级领导乃至最普通的生产工人,都要有各自具体、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到层层有负责、级级有人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镇区和市属有关部门,取消其当年评选先进单位的资格,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年度考核时不能评为合格。

二、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1.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

提高安全意识首先就是要明白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抓安全生产的目的意义,使水电站负责人、工人及他们的家属都知道注重安全、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利弊关系,抓安全生产对企业、家庭、社会的好处及紧迫感,使水电站负责人明白自己对安全生产应负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社会道义的责任。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好:(1)处罚教育,就是对在工作中自由散漫、失误,甚至因为重大过错造成事故者,严格按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从而使职工受到教育。(2)奖励教育,就是对在工作中遵章守纪、认真负责,并在工作中有创新的,给予表彰和奖励。(3)反面教育,就是以现实工作中发生的事故为教材,教育职工要牢记安全生产。(4)正面教育,就是树立典型,以先进个人事迹为榜样,使职工自觉增加安全责任心。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繁衍、生存、发展、生产、生活中,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高效、舒适、安全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2]。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设备、技术装备水平,明确水电站工作人员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检查程序、提高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安全教育要在明确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时间,使安全教育收到实效。创造安全文化氛围。在工作场所设置与安全管理有关的现场各类安全标志、安全警示或书写安全标语和警句[3]。

三、加强两票、三制管理,加强“三讲一落实”

1.加强两票、三制管理

两票:工作票、操作票;三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两票三制”包含着企业对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使命感,也包含着员工对安全生产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它是企业安全生产最根本的保障。在一个成熟的企业中,安全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本身就是效益的理念,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以安全就是效益。

(1)加大操作票的执行与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感,杜绝执行过程中的粗放行为,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票的执行要求与执行程序来操作,一般来说,值班负责人接受操作预告后,指定操作人与监护人,由操作人从标准票库中调出标准操作票核对无误签名后,交给值班负责人与监护人核对,并积极开展危险点分析,制定控制措施,三方共同签名后方可开始实际操作。

(2)严格工作票管理,杜绝无票作业。对于水力发电厂来说,一般有电气一、二种工作票,水力机械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以及水力自控工作票,专门适用于各种相关工作。工作票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原则,要明确工作票签发人、点检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票接收人、工作许可人、值班负责人等的相关安全责任,杜绝实际工作中的无票作业,严格根据工作票的生成、签发、送达、接收等执行程序来进行。签名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工作票及危险点分析的内容,绝不可不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随手“圈阅”,把签名当作可有可无、多此一举的形式看待,同时注意工作过程中的监护和工作完成时的检查以及工作票的终结工作。

(3)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交班一定要对本班工作及时总结、分析,注意时效性,这将有利于提高运行的工作质量。接班人员重视设备巡检,接班时必须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并详细掌握休班期间发生的各类事件的原因、过程及防范措施。

(4)提高运行人员监盘、巡检质量,加强培养运行人员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运行人员对设备运行状态要心中有数,对参数变化要有分析对比,否则就会失去巡检设备、监视画面及抄表的意义。

(5)轮换制度及定期试验是运行人员检验运行及备用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两票三制”中不应忽视的一项工作。无备用设备就意味着缺少一种运行方式,安全运行就失去了一道保障,所以对备用的设备应视同运行设备,应积极联系处理缺陷,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否则一旦运行设备发生故障,在无备用或少备用设备的情况下,运行人员处理事故时调节余地小,往往会导致事故扩大。

2.加强“三讲一落实”

“三讲一落实”,即讲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讲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讲工作任务。讲安全风险措施要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并明确如何落实,由谁负责,做好作业现场检查,确认确保每个环节留下管理痕迹,有据可查;讲作业安全风险,要全面细致、严格按照重点反事故措施、现场规程及安全工作规程,明确重点风险;讲任务,要明确具体。

“三讲一落实”班组安全流程的管理是以员工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岗位责任制,应知应会最基础的各项规程内容为基础,以班组为基本单元,以作业项目为基本对象,以标准流程化管理为手段,以电子班务或班长日志为平台,以挂图的形式来表现的安全管理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对班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特点,以有效控制现场作业安全风险为目的,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以创新班组安全管理为手段,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在“三讲一落实”的安全管理模式中,也要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与设备治理工作。在具体的安全隐患排查与设备治理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全面、深入、细致地对生产各个环节和设备进行检查,组织相关人员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加大安全投入,要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清检隐患,确保生产安全。

四、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工作

为了保证水电站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法》和《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结合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制定事故预应急预案。制定事故预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将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4]。要成立事故应急预案负责小组,并明确组内成员各自的职责,制定停电事故、设备着火事故、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等应急预案。同时要对制定的预案在演习中不断进行合理化更改,提高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在预案执行中,对预案的可操作情况进行合理整合[5]。对危险源和新增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更新。为了能把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应急救援中去,要及时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根据人员的熟练程度和人员的变动情况,预案每两年重新修改一次。

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重视,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在安全管理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控制人身伤亡及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确保水电站安全运行,有效地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元明.建设安全文化推动安全发展[J].电力安全技术,2010,(10):19-22.

[2]羊绍军,罗婉婷,田家伟.强化设备管理夯实安全基础[J].小水电,2011,(1):43-46.

[3]王永志,胡松林.浅谈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