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十篇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十篇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51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1

关键词:执行力;科学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67-002

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就是完成生产指标,保证产品质量,搞好产品推销,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硬碰硬的指标,容不得半点虚假。企业这些硬指标能否完成,取决于企业的执行力。“力”的物理学概念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1]。应用在社会学中,“力”便表示社会组织和人的意志所产生的能改变社会形态或发展方向的一种力量。所谓企业执行力,就是企业采用某些措施以完成生产指标的力度。这种力度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它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动的结果。一般说,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具有科学性,企业的执行力度就大,完成指标的效果就好。由此论之,企业的执行力产生于它所采取的措施之中,而措施科学与否,直接关系企业执行力的强弱。科学性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质。要加强企业的执行力,最重要、最具体的工作就是加强相关措施的科学性。措施科学了,执行力就加强了。如何加强企业措施的科学性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使措施具有政策性和前瞻性

正确的政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深刻规律,是政府指导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企业是政府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一个单独的部件只有服从和服务于大机器才有生命,才能发挥作用。正如一个手指,只有长在人体的手掌上,才能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因此,企业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要有政策依据,都要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要求。如此,企业的行为就不会堕入歪门邪道,就不会违反国家的利益,就可以按规律充分发展自己的作用。

前瞻性,是指企业要有远大的目标,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只有前瞻,企业才看得到发展的前途,才能产生信心和希望,才能调动职工潜在的发展企业的巨大积极性。企业所采取的每一样措施,都应该扎扎实实为前瞻,成为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了以上“二性”,执行起来既可以脚踏实地、信心坚定、理直气壮,又可以憧憬未来、昂首挺胸、一往无前,从而产生强大的执行威力。

2.要使措施符合企业的实际

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企业采取措施亦然。在人类社会,人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因素。符合实际,就是要以人为本,符合人的实际。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领导和被领导(即群众)之分。因此,在企业这个群体中,所采取的措施要兼顾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实际。

一是要符合领导层的实际。领导班子是企业的战斗堡垒,没有这个战斗堡垒,企业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领导人是从现实中成长起来的。每个历史阶段、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有特定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修养、科学水平和文化素质。一般来说,多数领导人只能完成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所赋予的使命,不能超越现实对他的要求。一个带领步兵的班长,是不能要求他在电脑室用电子系统指挥作战的。制定的措施要使企业各级领导能够精通实质,了如指掌,运用娴熟,指挥若定。二是要符合职工的实际。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人数最多。他们是措施的具体执行者。措施要能使他们乐于接受、烂熟于心,使用精当,处处着力,事事落实,一丝不苟。武器只有被战士掌握了才能发挥战斗作用。企业的措施只有被广大职工自觉掌握了,才能发挥它的巨大威力。

3.要使措施能用力解决主要矛盾

企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下子把什么事情都办好。所采取的措施要能抓住主要矛盾,要能解决主要问题。要像牵牛鼻子一样,哪怕牛是庞然大物,只要牵住了它的鼻子,不用花费很多气力,就能让它乖乖地跟着你走。用措施解决了企业的主要矛盾上,其它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犹如开火车,只要启动了火车头上的发动机,后面的车厢就跟着跑,风驰电掣,一路呼啸。

4.要使措施具有良好的实施方法

企业领导为了解决问题通常要研究一些具体措施。处在研究阶段的措施是一种设计,呈条文形态,带有意识性。要把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转变为实际的可操作的行动,则要有具体的良好的办法。要完成过河的任务,就要有过河的办法,或搭桥、或造船,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采用最好的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措施不配以良好的实施方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瞎说一顿”。有了良好的实施方法,用其措施解决问题就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5.要使措施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不可能是孤岛或世外桃源,它与其它单位一定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就是不吃人间烟火的月中嫦娥,无论怎样自命高尚,是没有生命的。一个企业要使自己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随俗苟同,又要善与众同,得到外部环境的认同和支持。这样就可以减少阻力,把外部力量转化为内部发展的动力,内外互动,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6.要使措施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权力机关制定的,能体现国家的最高利益,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企业制定的措施,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手段,一经制定就要执行。但企业毕竟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单位,所作所为通常带有狭隘的本位利益。从本位利益出发,或容易违反国家的整体利益。违反国家的整体利益,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企业制定某项措施,要有整体思维,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也就是说,企业所采取的措施要合法。把企业措施放在国家法律的框架里运作,其措施就能受到法律的规范,经受法律的检验,从而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执行起来就可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措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执行起来就可以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否则,措施没有法律依据,就会受到社会质疑,遭到职工反对。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开始即废。

科学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各种措施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党的执政能力落实到企业就体现为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必须具有科学性。企业在制定措施时如能充分体现上述六点,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由此而产生的执行力度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执行力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就可以使全体干部和职工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和谐共进。领导一声令下,全企业便能出现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具体表现为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地搞生产夺目标;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商品意识,开发市场,千方百计地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参见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58.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2

关键词:注水井;等级权衡;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

abstract:waterfloodingisthemostpopulartechniqueofsecondaryoilrecoveryandimportantmethodforhighandstableproduction.However,thedescendentinjectivityinfluenceddevelopmentresultduringtheprocessofwaterflooding.inthispaper,theapplicationoffieldareanalyzedbasedongradeweighingandfuzzy-grayjudgment,resultsarebasicallyidenticalbetweenthecalculationandtheapplication.thereforethestudycanmakedecisionmorequicklyandmorescientificandimproveefficiencyandqualityofwork.

Keywords:injectionwell;gradeweighing;fuzzyjudgment;grayrelationship;

0引言

近几年全国油田年平均注水6.8亿吨,平均每吨石油注水量接近5立方米。然而,由于外来液体与储层岩石矿物、储层流体等不配伍,水中悬浮物、浮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存在,以及注水地层的敏感性等,常常引起地层伤害,造成部分注水井注水地层吸水能力下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1]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清除或降低注水井近井地带的地层伤害,以恢复或提高注水地层的吸水能力。然而在这些解堵措施的应用中,将涉及到不同层次定量和非定量多因素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价预测模型和方法,将各类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决策注水井地层解堵措施应用的可行性,提高措施的有效性和油田开发效益。

在油田实际工作中,经常根据生产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得出本油田实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如何晓东等立足于多年来轮南油田注入水质的实验研究数据,对轮南油田注入水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化学指标(铁含量、溶解氧、硫化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含油量、腐蚀率)、细菌指标、物理指标(悬浮物含量、悬浮物粒径)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等进行逐一评定,用来指导现场注水实践[2]。东辛油田针对注水井地层伤害的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处理措施,总体上效果不错,但是还有许多注水井效果并不明显[3][4]。因此东辛油田很有必要在采取措施前进行合理地决策,也就是建立一套评价预测模型进行辅助决策。目前,对于这种影响因素较多的评价预测方法有灰色聚类分析法、等级权衡法等。本文根据东辛油田现场资料的情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等级权衡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模型,用以决策注水井地层处理措施应用的可行性。

1等级权衡法

1.1基本原理

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是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到某一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就很难确定。但是如果大量的注水井数据综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注水井都有某个因素影响时处理措施效果好,那么就认为有这个影响因素时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好的可能性大,反之亦然。概率论是研究某一事件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可以通过某一事件出现的频率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论认为,事件出现的频率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出现的频率接近一个常数,这个值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井次足够多的情况下,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必然在大量数据资料中反映出来,并且相对稳定。然后对每一因素影响程度合理赋值,可以定性的计算出所有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综合影响程度,从而对注水井处理措施决策起到辅助作用。[5][6]

1.2注水井处理效果等级的确定

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是一个非定量的概念,所以在评价之前要先筛选出能反映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合理的确定出效果等级。根据理论研究和现场经验,认为措施前后注水量之比、措施前后注入压力之比及有效期可以较好的评价注水井地层处理技术的效果。

2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2.1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综合评判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并对其进行总的评判,当评判因素具有模糊性时,这样的评判被称为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在实际生产中,解堵效果与解堵技术有关,也与注水地层地质情况、堵塞成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比较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如李燕杰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南四—八区为主的25口油水井上,分别采用热化学解堵技术、低伤害缓蚀酸解堵技术、复合解堵技术、高频水力振荡解堵技术、超声波解堵技术、高能气体压裂解堵技术进行了解堵试验,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得出了这几种解堵技术的相对优劣及其稳定性。

3评价模型应用分析及建议

从东辛油田2002年~2005年注水井206井次的解堵措施中选取最常用措施类型(FB-40酸化)的67组数据,运用上述等级权衡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建立模型。对这67次处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与实际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1井次,符合率为76.12%,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2井次,符合率为77.61%,并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相同的有64井次,相同率为95.52%。另外,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求解权数集的过程中,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还可以得出处理措施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主要因素为浮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其次是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然后依次为渗透率和有效厚度。

由于所选择的分析数据过少,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不够明显,故造成上述评价结果不是非常理想。若将措施类型也作为分析因素,利用206井次处理措施的全部数据建立上述两种模型,则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87.86%,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91.26%,这说明在实验数据足够多地情况下,评价模型的结果将非常接近实际情况,且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要优于等级权衡法。为了能更好的优化油田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决策,今后仍要继续加强油田基础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1]pautzJF,Crockerme,waltonCG.Relatingwaterqualityandformationpermeabilitytolossofinjectivity[Z]Spe18888,1989.

[2]何晓东,熊燕莉.轮南油田注水水质指标现状分析与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0,20(4):72-76.

[3]覃忠校,黎石松,张兴建等.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工艺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2,30(3):63-65.

[4]覃忠校,张兴建,彭绪勇等.高压水射流与化学复合解堵工艺应用研究[J].河南石油,2003,17(2):39-43.

[5]BarkmanJH,DavidsonDH.measuringwaterqualityandpredictingwellimpairment[J].Jpetroltechnol,1972,24(6):865-873

[6]todd,adrianC.,theapplicationofDepthofFormationDamagemeasurementsinpredictingwaterinjectivityDecline[Z].Spe12498-mS,1984,13-14.

[7]李燕杰,赵立志,吴春夏.七项解堵技术的模糊综合评判[J].石油学报,1997,18(1):49-54.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3

一旦环境问题跨越国界,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加以解决.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些政策,控制跨国污染的影响,国际行动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就保护全球环境而言,国际间在过去的20年里就生态保护、废弃物、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通过合作方式缔结条约,制定共同接受的环境保护规范与政策,以处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但_些环境政策的实施,可能同其他与环境相关的国际规范产生冲突,例如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trade-relatedenviron-nentalmeasures,简称tRems)、激励性措施所可能导致的贸易歧视或不公平贸易竞争,使得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并强调互惠和非歧视的世贸组织对此类环境政策措施的运用持较负面的态度,而引发贸易与环境平衡发展的争议。简言之,争议的中心是实施有关的环境政策措施会对自由贸易政策产生冲击。如何兼顾与整合wto所追求的贸易自由化与公平性的总目标,与多边环境协议(multilater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简称meas)相关措施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目的,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tRems与激励性措施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meas中运用的原因与功能,并进﹁步探讨在meas中运用此类措施与wto所可能产生的冲突与贸易公平性问题。一、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国际社会逐渐采用tRems与激励性措施来保护环境这一趋势的发展,环境问题与Gatt/wto自由贸易规范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不容忽视。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大部分的meas只能处理某一特定类型的环境问题,因而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相当于Gatt/wto那样的国际环境组织来统筹管辖所有的环境问题,或整合meas的差异,解决涉及贸易公平议题的环境争端。因此,当meas不足以处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时,为追求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并有能力处理有关争端的GatF/wto自然就成为管辖并解决此类争议的最适机构。虽然不少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这种处理方式,但Gatt/wto仍是目前国际间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最重要的场合。就目前国际上的tRems和激励性措施的性质而言,前者多采用限制性或惩罚性的贸易措施,如禁止或限制特定物品的进口、或贸易制裁等,以保护环境;后者则多采用具有激励性质的措施,如环境补贴、技术转让等,以达到同前者相同的目的。尽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环境具有特定的功效,但对于自由贸易而言,它所可能引发的贸易歧视或可能隐含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是Gatt/wto所不容许的。即便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保护措施在wto体系下也未必能够享受到绝对优先于自由贸易规范的待遇。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即使在1947年能被Gatt纳入,至多会被视为一种非关税壁垒,而不可能是一项凌驾于自由贸易之上的特殊制度。如上所述,因tRems与激励性措施可能经由数量限制等措施导致贸易限制或贸易歧视,从而引发贸易公平性的争议,所以在Gatt中与环境措施关系最为直接的规范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数量限制、反倾销与反补贴协议,以及针对自由贸易措施设定例外规定的第20条等规定。第20条对环境措施的运用尤为重要,首先,该条的二项例外措施,可能使环境保护措施的运用正当化,而被援引到涉及环境问题的贸易争端中;其次,该条前言部分规定:“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不对具有相同条件的成员间构成武断或不正当的歧视,或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由此可知,该规定缩小了一般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此种限制规定,不但使得自由贸易原则凌驾于列举的十种特殊社会目的之上,更使得未出现于本条(a)至(j)项的其他社会目的,如环境保护措施,无法享有该条所允许的特别待遇。因此,从理论上而言,meas采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时,仍然必须严格遵守此一规定,否则将可能被视为与Gatt/wto的规定不符。wto所规定的条款突出强调了各成员的“环境保护权”,表明该项权利是成员的一项当然权利,各成员有权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制定同时适用于来自其他各成员的进口产品的环境贸易政策与措施,但条件仅限于是“必需的”,并“不得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含糊,对成员行使环境保护权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约束规范,甚至极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二、多边环境协议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潜在冲突根据某一多边环境协议而采取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或激励性措施来处理跨国性或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些措施不论其在性质上具有惩罚性还是激励性的、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有歧视性、或者对成员国有无特定要求。其被多边环境协议所采用的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经济功能足以减缓由贸易行为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或者是其具有吸引国际社会加入多边环境协议以促进国际合作的作用。然而,正是因为这些tRems与激励性措施产生的经济效应可能对国际贸易的公平性造成威胁,导致多边环境协议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它与Gatt/wto的关系如何处理?尽管截止到现在,这一问题仍处于“潜在冲突”阶段。换言之,还没有任何一个多边环境协议因为采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而受到Gatt/wto的质疑或挑战,但只要这两种法律体系间的潜在冲突持续下去,根据meas运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处理特定的跨国环境问题的功能就会受到潜在威胁。meas通过tRems如限制或禁止有害于环境的贸易活动,或采取第三国待遇措施迫使有关国家加强合作等,以实现保护国际环境的目标。这些具有贸易歧视性措施或贸易限制措施极有可能引发贸易公平性的争议,而受到Gatt/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的质疑和挑战。尽管在《华盛顿公约》起草与协商过程中,世界保护联盟曾向Gatt秘书处谘询,秘书处给予《华盛顿公约》中的相关措施与《华盛顿公约》第20条相容的肯定答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与协商中也曾经由Gatt秘书处证实相关的贸易措施原则上符合Gatt第20条(b)项的例外规定。然而,tRems与Gatt/wto第11条相抵触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它与第20条(b)或(g)项的构成要件相符,但仍可能因导致贸易歧视而被认定与该条前言的规定相冲突,最终被认定与wto相违背。与上述情况相比较,第三国待遇的浓厚歧视性色彩与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的不符,更使其难以与Gatt/wto的精神相一致。第三国待遇设立的目的是为防止第三国破坏meas的成员国共同努力追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但从Gatt第20条(b)项的必要性规定中的穷尽法则看,这种贸易限制是否就是唯一可行的必要措拖可能会引发争议。在1991年“泰国香烟案”中,争端解决小组曾指出:“假设还有任何不与Gatt相抵触的替代措施存在,且为该成员国在合理情况下可被期待使用时,则该项与Gatt相抵触的限制措施即不是第20条(b)项认可的‘必要’措施。”更有甚者,第三国待遇的效果是看受贸易限制的第三国是否因此而改变其国内环境政策。一项贸易措施是用来迫使其他国家改变其国内政策,或必须改变政策才能具有保护动物生命或健康的效力,那么这种贸易措施并不符合必要性原则,因而不能适用第20条(b)项的规定;同样,这种措施亦不能被视为第20条(g)项所规定的“主要为保护可能枯竭的天然资源的目的而设立的措施,或使得一国的国内生产或消费受到有效限制的措施”。由此可见,要使第三国待遇不受Gatt/wto的质疑和挑战,似乎不太容易。除了Gatt/wto的基本义务外,meas的tRems还需要与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各个多边协定的规定不相违背。所以,即便一项贸易措施符合第20条的例外规定,当它与多边协定不相容时,仍有可能被Gatt/wto认定为不恰当的。tBt协定对于meas采取的贸易措施就极有这种可能性。根据tBt协定,wto成员可以采用现存的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标准。而《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等meas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和制造方法规定了若干标准,假设这些标准能被tBt协定视为国际标准,则meas成员国对此种可能导致贸易障碍的标准的使用不会被tBt协定所质疑或挑战;然而,由于tBt协定采纳一项国际标准的条件包括对该标准遵守与否,须为自愿性质,所以当多数meas所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是一项义务时,meas的相关措施似乎仍难经由tBt协定而取得合法地位。倘若Gatt/wto一旦认定对第三国的歧视待遇、较严格的国内措施及贸易制裁与Gatt/wto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有所抵触。或《华盛顿公约》对特定物种的捕杀、出口限额等;《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于oDS(耗竭臭氧层物质)的进出口数量限制等,与Gatt第11条的消除数量限制条款相违背时,meas所追求的国际环境保护目标及国际合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三、多边环境协议中激励性措施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潜在冲突meas中的激励性措施一般是指对参与国际合作处理环境问题的国家的一种补偿机制,它采取积极和正面的鼓励方式,以达到补偿或帮助成员国的效果。常见的激励性措施一般有提供特别待遇或优惠、技术转让、资金援助、无法遵守程序,联合执行计划、市场开放及天然资源开放等形式。激励性措施在处理国际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一般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具有鼓励国际社会采取集体行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促进最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处理环境问题的正面作用。当参与meas所需承担的义务过重导致其成本过高,且预期利益又不十分确定时,许多国家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合作的积极性。而根据共同但有差别性责任原则所制定的激励性措施,往往能将徘徊于meas之外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到meas,以使meas确立的目标能在最广泛的国际合作下实现。第二,帮助成员国履行其meas下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加入meas后,却因其国内问题,如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技术落后等原因,而导致其无法履行条约义务时,激励性措施在此种情况下可确保成员国有足够能力贯彻meas所设立的目标。第三,通过激励与援助促使成员国强化其国内经济与环境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所产生的全球性福利可能会超过meas的原有目标。在上述多种激励性措施中,资金援助机制为了能最有效促进国际合作与鼓励成员国履行其义务,但也是最有可能引发贸易公平性争议的激励性措施。就贸易自由化的观点而言,资金援助措施可被视为一种国际环境补贴。虽然wto的现行规定将基于环境因素而给予补贴视为不可对抗的补贴,但这并不能保证meas的资金援助措施在wto框架内能免于挑战与对抗的威胁。换言之,只要资金援助措施损害国际贸易的自由竞争,它就有可能与wto的《反补贴协议》发生冲突。例如,当一wto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同时又是《蒙特尔利尔议定书》的成员国,并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的补贴援助,以使其工业生产形态符合议定书的要求。当这种受补贴的产品进入市场时,不论其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有可能被其他未受资金援助的成员国,特别是非《蒙特利尔议定书》成员国指控为对该类产品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因此,这类具有激励性质的资金援助首先面临的争议是它能否被视为《反补贴协议》第8条第二项(C)款的不可对抗的补贴。虽然《反补贴协议》第27条中对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的20个发展中国家给予特别待遇而暂时可不受制于禁止或可对抗的补贴规定,但这些可能连基本工业都匮乏的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很难想像他们如何能在不具有工业与污染能力的情况下接受meas所提供的资金援助来使其工业转型。而真正有可能对环境(如臭氧层)造成新的破环,且有能力接受国际环境补贴以改变生产型态的oDS高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却不能受惠于这一条款。因此这一规定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十分不利。即使有一些补贴可以被视为不可对抗的补贴,其效力也可能因相关规定而受到减弱。例如,依据《反补贴协议》第8条规定的,补贴额度不得超过改善设施成本的20%的限制,及当它对他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时,也可能受到平衡措施的对抗。这种结果,从贸易竞争的角度看或许是公平的,但从促进国际合作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看,当一项资金援助措施在wto框架下受到平衡措施的对抗时,其代表的却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福利仅仅因为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所受到不利损失而被抵销。这样的规范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确有可争议之处。四、解决潜在冲突的可能方式当国际条约之间发生不相容时,习惯条约法或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用以处理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通常可能被援引以解决这种争议。因此,当meas的tRems或激励性措施与Gatt/wto自由贸易原则发生冲突时,这些原则或许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方式。第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一法则尽管未出现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但它仍为国际间最常用于比较条约优先适用的法则之一。据此,对于处理同一事项的数个条约或法规,具有相对特定性的条约或法规优先于仅具有一般性的条约或法规的适用,即使一般性条约或法规制定的时间较晚。当采用这一原则时,可以界定究竟是meas还是Gatt/wto更为特定。例如,从针对oDS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所设定的贸易措施方面看,《蒙特利尔议定书》与《华盛顿公约》中的有关规定远比Gatt/wto为特定而应优先适用。第二,后法优于前法。这一法则的运用仅为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后法优于前法”通常只适用于相同成员国所缔结的新、旧条约之间的关系。在成员国完全相同时,新条约才能优先于旧条约。故先后缔结于不同成员国间的条约并不因时间关系而有绝对的优先适用关系。因此,wto与某一meas之间的成员国必须全部相同,才能援引这一法则。第三个法则在条约本身就明确表示它与相关条约的关系时,解决优先适用问题。运用这一法则可能是解决meas与Gatt/wto相关争议较为理想的方式。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明示,当该协定中的义务与meas(《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特别贸易条款不相容时,应以后者优先适用;《华盛顿公约》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其成员国在部分关于海洋物种保护公约或协定下的权利与义务优先于其在《华盛顿公约》下的权利与义务;生物多样性公约也规定,其条款不可侵犯其缔约国在其他既存协定中的权利与义务,除非这些权利与义务严重损害与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在wto协定第5条中规定:“总理事会应进行适当安排,以其权责与wto有关的其他国际性政府间组织有效合作。”但这一规定仍然不足以明确表明wto与meas的关系。理想的办法是,wto参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的模式对meas设立特别除外规定,则两者间的潜在冲突有可能得以缓解或消失。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4

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不论是园林设计者还是施工人员都要对相关问题引起注意。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合理保存,这是园林施工的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原有的树木、草地,减少对他们的破坏;其次是对原有土壤的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园林施工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需要园林的工作者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确保园林工作的健康发展。一、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城市的生态园林虽然是人工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但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仍然是自然环境.所以可以说,其的主体是原生自然生物的群落,因此,要根据生态学大原理中的植物的多样必保护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因为这些对生态系统有的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可以维持城市中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多样性为加快园林绿地自然化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园林施工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生态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城市中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更加地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平衡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各个生物链之间的有效循环。还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考察城市绿地园林建设质景观结构多样性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是我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另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局部环境经过人工的高度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减缓这种情况的影响,因为植物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恢复功能,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二、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的分析1.对园林生态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园林工程开始实施之前,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自己的独特的生长特性以及动物的居所在这个过程中,都可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甚至于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所以,在这个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中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这也是当前社会对园林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建立一个植物生长情况的相关档案,以便于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跟踪调查做到相应地监测和保护,在有必要时,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2.对于园林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情况下,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市不断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建设了一些新的园林景点。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园林建设的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河川、森林、灌丛,还有灌丛、洼地、湖泊以及自然环境等等因素,而在河川、森林、灌丛、灌丛、洼地、湖泊等地方也是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所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者,在照图施工中,不仅要开发利用新的价值,而且还要要符合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园林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建设规划部门和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及时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做到最终设计出来的城市园林景观,一方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三、结语总而言之,我们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的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修复原有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园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认识到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断地探究保护措施,强化园林工作者对园林的保护意识,而且,这不仅是园林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和时展的规律。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90年代勃兴,作为非关税壁垒之一的绿色贸易措施,今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限制他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最重要的手段。并呈现一种在法律规章上“绿化”的趋势,即将原来零碎的片断的或部分的环保规定系统化、体制化,渗入国家的经贸活动中。近年随着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推进。纺织品数额限制的取消,以及我国作为“名义上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地位的提升,相关贸易伙伴相继对我出口产品采取了近乎围追堵截式的绿色贸易限制。而国内研究,呈现一种对国外绿色贸易措施法制化的滞识。法学界仅有零星的对我国绿色制度缺位的探讨。且仍囿于传统的“壁垒”概念。相对来讲,经济学界对绿色贸易措施的跟踪比较深入,研究也比较成熟,但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壁垒”的巢臼。实际上。国外绿色贸易措施的合法化、制度化,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壁垒”范畴,成为新民族经济保护主义的有力武器;其内容的扩展延伸,也早已揽括了环境与人权、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结合等诸多方面。传统的“绿色壁垒”概念长期以来影响着我国绿色制度的建设。我国学者似乎已意识到相关的问题,然而,综合国外多方面绿色贸易措施及背景因素,从国家法制建设的高度提出应对的并不多见。为此,厘清国外绿色贸易措施趋向、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酌明我国必要的政策调整与法制措施,诚有必要。一、贸易措施“绿化”动向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欧、日为首的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环境条件,通过更加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执行更加繁琐的检验和审批制度,征收更加高昂的绿色税率。其主要表现为:(一)独立设置高于国际标准的产品技术标准产品的技术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做出的强制性规范。最初,各国往往重视产品的加工制度,并多采取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是。自欧盟2011年初以危及儿童安全为由对我国温州打火机另设产品技术标准及通过海关强制性扣压相关商品以来。有关国家竞相仿效,对进口产品另行独立设置技术标准和要求。如美国不仅要求进口商品满足iSo9000系列标准。还制订了许多附加标准。以牛源性法规为例,2011年12月20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了《关于牛源性材料在人类食品及化妆品中的使用的最终法规》和《关于对牛源性材料生产、加工或以其他形式含有牛源性材料的人类食品及化妆品保持纪录的法规》草案,对各国含牛源性材料的食品、化妆品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又如日本2005年12月第238号通告,对输入日本的自行车车闸做出规定,禁止车闸石棉含量超过1%的自行车整车进口,同时,规定进口企业必须持有刹车衬里和刹车垫材质构成的说明书,石棉含量不超过1%的说明书及盖有证明单位的图案和签字的证明书。(二)不断推出新的环保与消费名目。超前出台环保与消费规章以环保与保护人类健康为名采取超前措施,西欧历来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众所周知,转基因玉米、大豆的种植刚在美国、巴西等国兴起,欧盟就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口。2003年1月27日,欧盟又率先在电子产品方面通过了《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并于2005年8月8日通过了《为确定电子电气设备中某些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而修改欧盟议会和委员会2002/95/eC指令》的决议,确定了电子电气设鲁中6种有害物质所能容许的最大限量,从而将各国不符合该含量要求的电子电气设备排除在海关门外。2005年,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向欧盟通报原产于中国的浴液瓶的红色挂襻含有706毫克,公斤的偶氮染料3,3一二甲基联苯胺,这种偶氮染料含有致癌胺成分,按德国规定,属致癌物质,不符合德国健康标准,因此。无限期禁止销售该产品,并要求贸易商采取召回行动。同时,欧盟根据德国产品安全法、日用消费品法和欧盟相关法规,在欧盟范围内对该产品发出消费者警告。(三)细化产品评估成分,变相提高安全和健康保障水平细化产品评估成分几乎是近年各国限制进口谋求本国企业发展的一致行动。如2005年11月24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修订了关于保健食品上市前对其功能成分进行评估的法规,规定包括功能成分的评估标准、安全标准、健康标准及评估原则。按该规定韩国今后不论是新的食品成分,还是已经批准过的成分,均需另行审核以获得批准。欧盟部长理事会2005年12月14日签署了一项旨在限制邻苯二甲酸盐的法令,规定DeHp(邻苯二甲酸二已醇)、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BBp(邻苯二甲酸苯基丁酯)在塑料玩具和儿童用品中的比例不得超过0.1%,儿童能放进嘴里的玩具和用品,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醣)和Dn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比例也不得超过0.1%。更有美国动植物检疫局2011年1月单方面《关于进口中国介质盆景的最终法案》。要求我国介质盆景植物移植前后都只能种在介质中。不允许接触土壤。这一规定违反1997年中美签署的《中国介质盆景输美协议书》,明显背离了介质盆景生产的实际,没有商业操作的可能性。(四)采用新技术进行抽样检查,强化“自主检查”措施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主要输入国,多年来以环保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我国农产品采取一些非常规入境检疫措施,而近年更甚。如2003年以保护蔺草品种“日之绿”为由,对从我国进口的蔺草制品进行抽样开箱检查。检查范墨除熊本县申请保护的榻榻米席外。还包括提花席、双苜席等全部草制品2011年以来又引入Dna检查,对我输日的鳗鱼加工品及农产品进行Dna分析,认定从我国进口的两个小红豆品种涉嫌侵犯日本知识产权而要求进口商采取改善措施,有关进口商团体则以此为由决定随时对从我国进口的红小豆实行“自主检查”。在美国,不仅联邦政府有17个部门和84个独立机构有权制订各种法规和检验检疫标准,而且还有400多个非官方的标准机构。目前美国官方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有5万多个。各种非官方机构制定的标准也有5万多个。以2003年12月12日生效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食品企业注册法规》和《进口食品提前通报法规》为例,按该规定,向美出口的外国食品及饲料的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等企业必须由美国人注册登记,并在商品到达前提前5天用电子方式确认相关信息。许多国家认为美国的检验检疫程序复杂,检验检疫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属歧视性做法,违背了SpS第5.4条“应考虑将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规定。上述“绿色”贸易限制措施,反映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这些措施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创新技术强化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保护,又通过人与环境的安全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其背后,则不乏世界经济、政治权力的角逐及对未来霸权争夺或抗衡。这种“绿化”。在目前的情势下必将愈演愈剧,甚至“化”及全球。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环境好,其出口产品标准高,发展中国家无须制订高标准的绿色贸易措施,这种观点妨碍了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标准的制订及对绿色技术的追求,危害着他们对出口产品的更高要求,应当及时纠正。二、绿色贸易措施的合法性与歧视性绿色贸易措施的合法性,几乎从一开始就在许多国际贸易协议、协定中得到了确认,逐渐强化。如Gatt1947的引言部分,仅仅提到各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贸易与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实现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目的。”而在1994年《wto协定》引言部分特别强调了“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使用,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它们各自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即将这一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绿色贸易措施,提高到与“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的目的及实现该目的的措施并重的地位。又如Gatt1947仅仅在第20条一般例外的(b)(g)提及“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而1994年wto一揽子协定,却包括《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简称SiS)、《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tBt)以及贸易谈判委员会1993年12月15日通过的《关于服务贸易与环境的协定》,1994年4月15日通过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等等。尽管wto设有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缔约方之间的矛盾,有争端解决机制可以排解纠纷,但是,在对待缔约方绿色贸易措施方面,目前可谓收效式微。毋庸置言。绿色贸易措施的合法性与歧视性是共存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就是充分考虑到“在维护和保障一个开放、非歧视和公正的多边贸易体制与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之间不应存在、也无必要存在任何政策矛盾”实际上也就承认了这种政策歧视的存在。可惜这种歧视性在国际社会没有得到正视和重视,在庞大的wto规则中,仅在一些实在无法回避之处应景式地强调不能因为采取绿色贸易措施而导致歧视。如《wto协定》序言提及“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SiS引言提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成员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该协定第2.3条与《tBt》引言部分及第2.2条也有类似的提法。但是,在任一协定中均没有任何具实际内容与意义的规定。就现行规则看,缔约方制定和实施某些歧视性绿色贸易措施,如上述美国的食品检验检疫程序及日本的Dna抽检。被制裁方一般很难冀望通过漫长的争端解决机制及时解决,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笔者以为,今后wto的发展与缔约方绿色贸易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应当注意协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本固与贸易有关的绿色政策和法规方面享有自主权与国际自由贸易之间协调一致wto成员为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卫生与健康的目标,在制定和实施本国与贸易有关的绿色政策和法规方面享有任何成员不得干预的自主权是不言而喻的。1993年12月15日贸易谈判委员会决定(a)“确认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最后落脚之处在于“促进可持续发晨”;尽管在决定(b)中提出“避免保护主义贸易措施”。但SiS第5.7条却规定在有资料证据但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成员可根据可获得的有关信息,“临时采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可见决定的主要偏向仍是加强成员环境措施的有效执行。在1994年4月15目的贸易谈判委员会决定中对这种偏向有所警觉,即在贸易环境委员会工作职权中授权其处理“环境措施对市场准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而言的此种影响。以及取消贸易限制和相对环境的效益”。这说明贸易谈判委员会已经意识到成员方环境措施对自由贸易的扭曲及影响,并试图通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工作,使“国际贸易与环境政策相互支持”,在必要的时候,对wto“体制的规定进行修改提出适当建议”。笔者以为,这种修改需要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的“度”上,根据“适当”的保护水平原则,做出具体规定;同时,对SiS第4条的等效原则达成细化的多边协定,以消除进口成员的某些歧视性措施可能对自由贸易造成的影响。(二)成员方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进口与区城或国别资源的合理搭配运用协调一致全球资源的区域性布局及需求,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现实存在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布局及需求特点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各成员也随时调整自己的包括绿色措施在内的各项措施限制某项产品进口。越来越多地采用技术性措施,如提高检验标准,设置复检门槛等限制成员之间的国际贸易。这种采用技术手段限制资源丰富的成员出口的做法,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定。SpS开宗明义“重申不应阻止各成员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而采用或实施必要的措施”,只要这些措施不构成在情形相同的成员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应该说日本的非常规人境检疫方式构成SpS序畜中的“变相限制”,这是SpS第2.3条所禁止的,即“卫生与植物措施的实施方法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根据SiS第3.3条的规定,许多。wto成员目前已采取许多比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的保护水平更高的标准和实施方式。而且不严格执行SpS第5.1-5.8条“确定动植物的保护水平是适当的”有关规定,甚至在“科学理由”上作文章。因为就“科学”与不科学而论。实施高水平保护标准的成员要找到其“科学”依据并非困难的事情,尽管SpS第3.3条关于“科学理由”的注释强调了对现有科学信息的审查和评估,可惜有关成员往往在没有来得及确定国际标准、指南、建议不足以适应本国保护水平的情况下便出台新的技术规定。为此,亟需修改SpS第5条关于“风险评估和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的确定”内容及方法,特别是要对第7款“临时措施”的采用做出条件限制的规定。否则。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资源在临时技术措施和非适当的卫生措施之下,便难得到合理的挖掘和应用。(三)成员方保护人类、环境与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与开放、公正、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协调一致保护人类、环境与动植物的绿色贸易措施集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并且在事实上与开放、公正、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某种程度的对抗。对此,wto贸易谈判委员会早已有所警觉,并于1994年4月15日要求刚刚设立的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首先处理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定与“为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与“具有重大贸易影响的、与贸易和环境政策有关的环境政策”,与“为环境目的而征收的税费”。与“产品有关的环境要求,包括标准、技术法规、包装、标签和再利用”之间的关系和问题;同时,处理好多边贸易体制中为环境目的丽采取的贸易措施的透明度问题。多边贸易体制系统解决机制与多边环境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措施对市场准人的影响问题。可是12年时间过去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并不能充分协调上述关系,环境可持续指数反映出全球环境与资源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一定程度的危机。而各成员名目众多的保护主义环境措施编织成一张张进口限制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不能如部长会议的决定和宣言所期待的那样得到有效的发展。事实说明,某些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措施有悖于开放、公正、非歧视的wto环境贸易规则,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如SpS所述,努力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克服特殊困难,例如,没有很好执行SpS第9条“技术援助”及第10条“特殊和差别待遇”的有关规定。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撸施的策略在wto体制规定尚未做出修改之前,我国应对国外绿色贸易措施的策略,主要是清洁国内生产环境,提高产品技术质量,以及对歧视性环境措施质疑与抗争。(一)严格限制外商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截切外资企业的污染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盲目引进外资,之后各省市盲目追求外商投资数额而导致大批非环保项目的投资、生产,其对我国城乡环境的潜在危害,不是今天都能看到的。故且不论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及小五金等污染行业已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以为无污染的产业,如某些高新技术产品,也由于我国环保标准低、环保管理体系不健全,而形成洋垃圾,在流通或报废过程中影响我国环境。对此,我国已有所警觉,并制定了相关对策。如我国最近出台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一规定尽管只规范我国境内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行为,但实际上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可惜我国目前此类规定尚少,特别是直接针对外资的污染项目及污染整治的专门规定并不配套,这也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资项目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以加工组装为例,“世界工厂”的美誉和外商投资的业绩被不少地方官员津津乐道,殊不知顶着“中国制造”的挂冠,却造成了大量污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巨大的损失远远高于短期局部的经济收益。我国应尽早该出台外商投资加工组装限制措施,按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实施对人体和环境的保护。(二)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的投入,从环境法律体制完善的视角采取合理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建设投入,十几年间,无数高速公路、铁路纵横贯穿于各省市之间,无数高楼耸立在各地的大中小城市,许多建筑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作为国家的血脉的河流、湖泊及地面环境、大气层,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整治,以致出现全国各地大河混浊、小河干涸、绿地沙化、生态恶化、空气污染,及一些地方垃圾暴露堆放而无人问津的局面。塑料购物袋制造时便产生有害气体,使用时会污染食物,废弃后难以降解,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莫大危害,理应尽早限制和禁止生产、使用,但竟然拖了十几年都没有解决。而同时期,兴建了不少令世界嘱目的宏大工程。可见相关部门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及对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的投入。2005年我国发改委等中央七部门联合《关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措施的通知》,停止了部分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控制了稀土等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但是我国这方面的法律规章缺位甚多。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限污体系。(三)加强产品创新与提高附加值。老调新弹我国实施品牌战略已近l0年,但仅有少数的一批品牌跨越了国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以从来未有的势头提倡自主创新.盖因5-10年内我国企业产品倘若不创新,则将失去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以玩具为例,美、英两国玩具协会已要求其会员从2006年开始只能通过经国际玩具理事会商业运作规范认证的供应商采购玩具。而欧盟的保证双指令规定包括玩具在内的十类机电产品出口欧盟时,将被额外征收电子垃圾处理费,并禁止自2006年7月1日起包括含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在内的新电子和电气设备投放市场。2006年初爱沙尼亚消费者保护局已率先无限期禁止销售我国软塑料玩具小丑(clown&USweickplastik),原因是噪音超标(比极限度高出5.7-7.4分贝)等,不符合健康标准,存在“损害儿童听力及使儿童窒息的危险”。我国玩具业不仅仅是存在解决有关技术指标超出国际标准的问题,而且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创新问题。如发达国家已完成从传统玩具向高科技玩具、智力玩具、教育类玩具的跨越,而我国玩具目前仍停留在填充玩具和玩偶玩具等传统造型的阶段,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还有不少传统出口产品虽然每年出口不断增长,但利润极低,生产难以为继。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建立自有品牌。同时还当迅速改变目前过分依赖进口商,几乎不掌握境外销售渠道的局面,如此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熟悉掌握wto环境与卫生规则,灵活应对国外歧视性环境措施“中国制造”的旋风已使得许多国家纷纷对我国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然而由于“中国制造”的得益者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因而尽管各成员设立了种种绿色贸易措施,目前对我国产品出口,尚未到了禁绝的地步。但是,随着我国新一轮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几年后“中国制造”由外国专利控制的局面必将打破,届时各成员的绿色贸易措施不但将有程度不同的加强,而且会得到更加严格的实施。对此,我国需要认真掌握wto的环境卫生规则,一方面努力促成各国修改wto多边贸易体制中不合理的环境规定,另一方面灵活应对成员方采取的歧视性环境措施。尽管现行多边贸易体制规定的争端解决办法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但我国已经处于在这一方面积累较多经验的阶段了。此外,对于SpS、tBt中有关歧视性贸易措施的规定,特别是对超越国际标准、指南的措施的要求和限制,如果合理运用,谨慎发挥,则将对成员方的歧视性措施产生阻吓作用。如果成员方提高适用标准及实施方式的水平而又没有充分科学理由,则有可能破除其绿色贸易壁垒。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6

当今时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源,也促进了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科技的有机结合,能够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效,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

1优化整合措施概述

初中物理教学新特点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初中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物理课程的关注重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讲解,更应当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物理教学应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将自然界的现象升华为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整合。同时,还要注重物理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交融,促进学生综合知识素质的发展。

初中物理课程主要包含了基础理论和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动手实践,是学生认识物理学科的基本途径。其中,实验教学是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而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的普遍性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初中物理课程需要转变传统理念,强调探究性的学习,倡导多元的学习策略。物理教学要转变那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整合手段的价值物理学科,探讨的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应当侧重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技巧和能力。但是,受到时空条件和物理实验条件的局限,教师在某些时候并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需要。而现代信息科技,具有信息密度高、内容仿真性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方便的优点。将信息科技手段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起来,就是将高科技手段渗透在教学环节之中,为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创造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相补充,完善了物理教学的模式和具体方法。

2整合的基本规则

考虑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需要与具体的教学情况相适应,要从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选择恰当的整合技术措施。学校应当备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予以支撑。同时,要将信息技术措施运用在合适的物理课程内容上面,不能随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考虑时间阶段要选择正确的时间阶段,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将整合的侧重点放在关键性的课程环节上。具体而言,应当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情况,以及物理教学的难点,来决定整合的具体时间点。要充分顾及教学的限制性条件,不要人为地增添多余的教学内容。

考虑运用程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程度,指的是信息科技应用在教学中的比例和深度。物理课程的目标,仍然是教学活动围绕的核心,而信息技术手段只是辅助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不能起到决定课程宗旨的作用。同时,应当注意整合过程的深浅,争取运用信息技术措施可以实现理想效果。

考虑成本效果部分教师为了顺应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措施,事先制作许多精美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供学生学习借鉴。这样的方式固然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如果在课堂中掺入过多的信息技术因素,反而会冲淡物理教学的本质目标。因此,应当综合考量教学措施的成本和效果。如果选择传统或比较简单形式的教学措施可以达到目的,就没有必要浪费过多的信息资源。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整合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3具体的整合方法

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强烈兴趣,是确保课堂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受到教学手段的局限,教师难以用单纯讲解的方式来描绘全部的物理知识,学生也无法观察到某些现实的物理现象。信息技术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漏洞,用现代科技为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并进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信息科技手段能够模拟宇宙的进化过程、电流和磁场的产生、核能的运用方式等物理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对物理概念产生形象化的认识。这时,学生就会进入物理教学的情境之中,并产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愿望。

提升教学实效初中物理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能够被有效利用的授课时间却是有限的。这样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精炼的课件,来浓缩许多习题、图示和讲解过程。只要将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分类储存为单元,再链接那些向学生展示的部分,就可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被引进物理课堂,节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宝贵课堂时间,方便了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教师也无需再检索大量的文字资料,改变教学设备,并在这些环节上耗费时间了。

如在讲解电路图的构造时,教师可以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不同类型的电路图制作成幻灯片,将它们放在一起供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分析出不同电路的特征,学会区分电路的方法。

鼓励自主探索在信息科技主导的社会中,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出适应科技社会的全面型人才,就应当鼓励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方式,寻找将现代科技与学习过程结合的途径。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教学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高效运用信息资源的意识,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学习过程,拓展视野。要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精神,教师就应当带领学生开展信息资源搜索、物理问题探讨、加工物理信息和交流学习成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寻找学习方法的能力。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为学生指出正确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失去辨认能力,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干扰。

例如,在讲解与浮力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搜索浮力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详细了解物体受到浮力时的状态。这样做能够加深学生对浮力一课的印象,帮助他们找到此类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4总结

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工作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且可以建立交互式的现代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一名物理教师,一定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课堂教学,要在明确优化整合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的优化整合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教育教学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冬梅.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优化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1(29):67.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7

一、执行工作警务化的概念和意义

执行实施权具有主动性、单方性、强制性等行政权的特征,如送达法律文书及查封、扣押、拍卖等单纯强制执行行为。强制性、主动性、单方性加起来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权威恰是司法活动中的执行实施行为所需要的。而执行中的裁决行为,是为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致使执行程序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所实施的执行行为,如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对被执行主体的追加和变更等,强调执行主体的被动性,具有司法权的中立性、被动性、判断性等特征。

从执行实施行为与执行裁决行为的关系来看,执行实施行为是执行裁决行为的基础,执行实施行为具有必然性。执行裁决行为则具有依赖性和偶然性-其依赖于执行实施行为,而且执行中的救济措施不一定必然发生。虽然执行中的执行裁决权具有中立、被动的性质,但只有执行实施权才能反映执行工作的本质属性。

再从执行过程分析,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履行了义务执行就结束,否则,采取强制措施—一履行法定手续后实施—一直至案件执结(其间如有执行异议等,则引起执行程序中的裁决行为)。强制措施又分为决定—一实施两个阶段,如搜查、拘留,法律规定由院长决定。从执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看,执行实施行为则是执行过程的基本(贯穿过程始终,决定事物本质)的、主要的行为。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执行过程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就是警务化。

综上所述,在此意义上,我们称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为执行工作警务化。

二、人们对执行本质属性的模糊认识导致了“执行工作审判化”

无论任何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同样有一个过程。人们对执行这个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尚未认识清楚之前,是不可能与其它相关事物区别开来的。审判与执行,各有不同的特有属性,这些特有属性决定于其针对的事物的不同本质。审判是对当事人讼争的事实和权益进行居中裁判,执行则是对已经由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进行强制给付。

由于法院是审判机关,执行是诉讼活动的一个阶段,而且即使在执行阶段,同样存在执行中的裁决活动。如当事人、案外人异议、执行主体的变更和追加等,加上执行中的各项措施也都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诉讼目的的具体手段而已。在许多人心目中形成了重审判轻执行的倾向,对执行的研究也就相对薄弱。以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相混同,如执行机构称“庭”,上下级执行机构互不隶属,而是监督、指导、协调关系等(这一点,目前已经得到解决,各地都强调上下级法院在执行时的集中统一管理、协调),这种认识导致了对执行的强制性具有模糊认识。其实执行程序启动,就开始了强制(强制给付),所有的执行都是强制执行。当事人自愿履行也是迫于司法行为的威慑力,基于国家强制力这个后盾。由于存在这样的情形,而且在过去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反而使许多人对执行的性质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去注意执行的本质属性,反倒把需要动用强制措施的情形视为特殊情况,似乎那样才是强制执行。在执行中(执行程序启动后)看不清其自始至终基本的本质的属性是强制性、单方性、主动性,就与审判中的强制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样的定位导致了“执行工作审判化”,这就使执行工作长期处于如陷泥潭的困惑之中。

三、执行工作警务化的必要性

(一)法院强制执行的弱化趋势。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控制力较强,人们的道德水准较平衡,法院的裁判文书下达后,许多就自愿履行了,需要执行的,法院一般做一些工作或通过行政机关协助做工作也就执行了,问题并不是很突出。执行的这些特性使人们只把它当作审判的一个附属阶段,而忽略了其特有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行政控制力弱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得行政区域内的“条条”、“块块”的利益与当事人的利益搅在一起,人们的道德也出现滑坡。内部的这些机制落后与外部执行环境的恶化,使执行出现诸多 困惑并迅速演化成了全国性的“执行难”1998年7月2日肖扬院长指出:“近几年……执行案件逐年上升,案件执行率下降,未执结案件逐年增多。到今年一季度末尚有未执结案件58万 多件,比上年又增加16万件。‘执行难’已成为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不 满意的一个热点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抗拒、妨碍执行的行为,包括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和妨碍执行秩序的行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有强制措施,刑法规定有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适用中不好操作。据2002年8月24日《人民法院报》报道:应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对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作出法律解释。法律解释草案规定了五种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这些措施都对法院执行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执行法官不配备枪支,制式的法官服装又改成了文官式的西服,这样,执行法官的外在强制形象体现得越来越差(以前法官着佩带肩章的制服),强制执行力越来越弱;基层法院就碰到有些群众误认为执行人员是共青团员的情况。特别是在暴力抗法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使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手中没有任何警具,穿着又是与普通公民无异的西服,被执行人很难感受到这是人民法院在依法强制执行,心理上也不会产生任何被强制的精神压力。围观的群众不会受到教育,相反会产生法院的强制执行也不过如此,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的想法,从而丧失对法院强制执行工作的信心进而动摇对法律的信任。执行工作是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工作,被执行人全部是没有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当事人,其对抗心理是自然会有的。涉及到被执行人是单位或人数较多时,缺少防身装备和服装的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自然会得不到保障,执行人员被围攻或受伤害的消息屡见媒体。针对上述情况,有的同志提出可给执行机构在执行任务时派出司法警察予以协助的办法来解决。但现实中,由于受编制的限制,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数量较少,并且还有的由司机兼任,其实际可动用的警力也只有几个人,保证刑庭开庭押解被告、值庭尚且不足,强制执行动用法警很难做到。

(二)执行实施权由非司法警察行使的弊端—一诱发执行乱。

1982年3月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重大执行措施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 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删去了‘重大执行措施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的内容。从法条内容来看,”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是全称肯定判断,包括重大的执行措施,即以前规定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的,一律全部由执行员进行。法律赋予执行员的职权就包括了司法警察的职权。

由于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案外人抗拒执行、妨碍执行或者拒不履行协助执行的义务等行为,既有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也有违反程序法中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如殴打执行人员等,都可能导致查封、扣押等针对财产的司法强制措施,也可能产生拘留等针对人身的强制措施。最高人民法院[1998]15号《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规定:执行人员执行公务时……并按规定着装。必要时由司法警察参加。那么,一般情况下,执行实施权都是执行人员实施的,着装当然是法官服装了。按照《人民警察法》、《枪支管理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只有人民警察才有资格使用警械和武器,其他人员无权使用。身着法官服的执行人员,遇到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或者遇到攻击需要防卫时,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于是,有一些地方的法院为完成执行工作,就出现了法官(执行法官)违法着警服,违法携带警械和武器,甚至翻墙入室,昼夜追赶被执行人的情况。

执行乱和执行难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在某种程度上是互为因果,因为执行难,导致了执行乱现象的严重,因为执行乱,又反过来加重了执行难的严重性,治理执行难和执行乱必须双管齐下。

四、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理由。

(一)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的理论依据。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第六款规定: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工作的暂行办法(全国法院法警工作会议讨论文件征求意见稿)第三条规定:司法警察参与(加入、参加和处理)案件执行;是指根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参与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行使执行实施权的行为。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直接管理的一支带有武装性质的司法力量,实施这些行为,法警无疑具有其优于法官的条件。该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司法警察参与执行的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协助执行、集中执行。其中直接执行包括:l、送达法律文书;2、调查被执行财产;3、实施查封、冻结、扣押、搜查被执行财产以及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行为等强制执行措施;4、实施对被执行人的拘传、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民事强制措施;5、其他执行实施行为。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法警直接执行的行为已经包括了法律规定的所有的强制措施的执行实施行为。

该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如遇下列情况,应及时提请执行法官审查处理,不得自行处理”:1、审查案外人异议和第三人异议;2、审查处理仲裁裁决、  公证债权文书是否不予执行的;3、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4、审查对罚款、拘留决定复议申请的;5、对委托评估拍卖和执行分配争议进行裁判的;6、其他需要作出执行裁定、执行决定行为的。该条规定司法警察不得自行处理的情形,都是执行中的裁决行为。

(二)、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的实践理由。

当事人在法院的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书生效后拒绝或拖延履行,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包括维持行政行为的裁判),其从确定的履行期限开始呈持续状态。这种违法行为的性质有许多远比社会上受到警察追究的一般违法行为严重,动用警察是合法又在情理之中的。

凡是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性质是清楚的,当事人具有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对抗性。这时当事人的权利责任都已经明晰,被执行人对法律和司法权威的轻慢,对义务和责任的懈怠都已经由潜在的倾向变为表面化的公开行为。执行程序启动,本身就是针对被执行人的行为作出的强制给付的司法措施。在当前法治观念还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的情况下,暴力抗法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对于当事人而言非常明白无误的由潜在的已经转向表面化的、强大的法律权威和司法震慑。可以说执行阶段对被执行对象自始至终是一种强制,而且这种强制必须是给当事人明白无误的信息的强制。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其一、人少了不行。其二、身着法官服不妥,法官是文职,去干或者指挥牵猪赶羊、翻箱倒柜等行为与身份不协调。其三、这种强制必须是具有现实性的,即具体的相应的强制措施能够即时到位。法官制服和司法警察制服是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与特点设计的,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并不简单是司法警察制服这种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我们对执行实施权属于司法行政权的性质的正确认识,从而与纯粹的居中裁判行为的性质区别开来。

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只规定“重大执行措施”、“必要时‘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一方面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执法环境有关,还因为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并不认为当事人拖延、抗拒履行司法文书确定的义务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认为那仅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行为同时也是蔑视司法权威),只是以法院前去执行时所发生的情形为依据(似乎这时才发生,此前的行为尚不算违法)。其次,针对对抗性很强的执行工作,我们历来是采取强制措施加思想工作来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变。但是,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不同之处在于,审判程序中,是当事人之间产生争议(权利义务尚不确定),要求法官居中裁判,说公道话。执行程序中,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已经确定,执行的内容就是强制给付。如审判中有强制措施,是为了保证审判程序的顺利进行,居于辅助地位。而执行中的强制措施,目的是实现强制给付,应置于主导地位,思想工作则居于辅助地位。其三、对被执行人要有正确的估价,这是我们采取正确对策的前提。通俗地说,我们把被执行人设想为守法的人或设想为不守法的人,对策是不一样的。而这两种可能各存在50%的概率。作为最初的出发点,设想为不守法的人,当作”必要时“由警察行使执行实施权,如发现其未履行义务确有正当理由,可以给予司法宽恕,主动权在执行机构手中(因为被执行人到期未主动履行义务,也未请求司法宽恕,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存在不守法的行为,当作”必要时“对待)。但当我们执行基本是以不必要为前提;就会出现许多的损失和失误。而且执行中的情况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的,既取决于执行主体和被执行人及其他因素等客观环境,也取决于执行主体和被执行人的主观因素。并且这种主客观条件是相互作用的,我们认为”必要时“的情形也许最终不需要动用强制措施,我们认为不必要时,也许正因为我们的这个主观认识导致措施不到位,影响了被执行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促使不必要变成了”必要“,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那么,我们何不尽量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被执行人等(包括第三人和案外人)的心理状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呢,促使被执行人等配合执行,可想而知,被执行人即使存在心理上的对抗,一看警察大兵压境,许多也就会立即转变态度了。反过来,本来被执行人也犹豫,是对抗还是配合一看来了几个穿西服的法官,同样有许多也就会立即转变态度了(呈侥幸心理)。许多的这种变化是一瞬间出现的,一旦遇到抗拒,妨碍执行情况,要求强制措施即时到位,中间不容时间上的间隔或拖延,但往往执行人员没有实施相应强制措施的权力,只好撤回再请示,措施跟不上,往往执行也就只有半途而废。而执行时机往往是瞬息万变,执行人员必须要有士气,而且需要一鼓作气。执行中的强制措施与执行人员的士气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犹疑或者一撤则气已衰、机已失,挫执行人员锐气,而每一次行动对当事人轻慢法律的心理则是一次强化,执行效率低下是毫不奇怪的。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和我国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警察行使执行实施权,效果是不一样的。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时,审判、执行人员没有制式服装,所以规定“重大执行措施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颁布时,法官是着佩戴肩章的制服,给人的印象是半文半武,所以删去了‘重大执行措施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但现在法官制服又已经改为西服,更符合居中裁判的性质,纯粹是文职官员。执行实施权这种行政性质的权力不是由司法警察行使,而是由着西服的文职官员行使,这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担心开车违章、打架斗殴被警察罚款、拘留,却对司法文书确定的义务(作为或不作为)置若罔闻,除了法治观念淡薄外,也体现在执行实施权的行使力度弱化方面。

法警制服给人强烈的外在的强制特征是法官制服所不具有的,而这一特点与执行实施行为强制性、主动性、单方性的性质是相符的。正因为法官制服的这一变化,就需要有新的措施强化执行的司法震慑力,此乃维护司法权威的必要。另一方面,司法警察的行为由《人民警察法》规范,其行使执行实施权,遇到什么情况应当采取什么强制措施,动用警械、警具则比一般执行人员素质要高。尤其是有些法院,重审判轻执行,对于业务素质差的,认为办案能力不行,就将其放到执行庭搞执行。这就导致执行队伍素质先天不足,埋下执行难和执行乱的种子。所以,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治理执行中的违法拘押人及滥用警械、警具现象。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的一支带有武装性质的司法力量,是人民法院开展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行使人民法院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主体。在现实中,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是不争的事实。大量事实证明,经过近几年工作实际,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是存在如何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如据《人民法院报》2002年6月27日载:为使法庭执行工作全面提速,山东潍坊市坊子区法院推出“法警驻庭制”,该制度推行半个月来,共执结疑难案件26件,执行标的额达65万余元,当场执结案件占45%,当天执结案件占75%,案件执结速度比全院以往的案件平均执结速度提高三倍。

五、执行工作警务化的措施初探。

在法院内部,审判权只能由法官依法行使,其他的具有行政权性质的权力可以由司法警察依法行使。如将执行的法律文书送达有关当事人,送达在诉讼法规定中就属于司法警察的职责。

法官和司法警察都是法院内部工作人员,都可以依法行使执行实施权。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和值庭、押解等的性质是一样的。而按暂行条例规定法警可以直接执行的各种行为,与文书送达以及开庭时值庭等相比,显然更需要法警。

在警力不够的特殊情况下,可将执行人员一律着警服,具有法官身份的人可保留其身份不变。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9条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其职权就包括执行实施行为。执行员既有此义务,一旦遇到需要动用警械警具时,却并无此权力(没有警察身份)。没有相应的权力,甚至在遇到袭击时,连防身都非常困难。实践中出现的有些法院执行人员违法着装、违法携带警械警具,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正视它,解决它。各地情况不一样(如警力不足),在全部执行案件的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执行局与法警队可合署办公,人员统一调配使用。由法警队统一训练,提高战斗力。执行工作警务化,在警力派遣和调动方面,应规范调警,合理安排警力,在”编队管理、双重领导“体制下进行,防止调警、用警中的随意性。遇有执行中的裁决事项,则由具有法官身份的执行人员组成合议庭处理(按最高法院的规定,执行庭的裁判职能仍于保留)。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执行工作要求执行法律的水平、执行技巧相对其他部门要高一些,对身体素质、年龄有一些特殊要求。我们不能把执行工作警务化仅仅看作是一种外在的装上的变化的具体措施,更主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扭转重审判轻执行的倾向,将精兵强将充实到执行队伍中,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执行队伍。为解决警力不足、法警严重老化等问题,法院有必要适当增加司法警察编制并可探索、试行部分司法警察聘任制,理顺司法警察的进出渠道。鉴于执行不同于审判,性质特殊、法庭警力有限,各法庭的执行工作可由执行局(庭)统一安排,形成执行局与各法庭联动格局。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8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97-1

0前言

近日来虽然部分地区开始有降雨,但整个旱情形势依然存在,受灾情况依然严重,水资源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必要资源,是保证农作物有好的收成的首要因素。我国在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上约为43%,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仅为一公斤,而发达国家的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为70-80%,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达到两公斤,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看出我国在灌溉用水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当务之急。

1节水灌溉的意义

1.1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用水、工业用水的加大,农业可用的水资源是越来越少。农作物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是客观事实,这个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节水灌溉。节水灌溉从节水设施的配备和节水的技术来达到节水的目的。例如,采用喷头喷洒法,这种方法覆盖面积达,而且农作物得到的水也是比较均匀的,这样不会造成部分施水过多,部分施水过少的现象,是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加大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是节水灌溉达到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采用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

1.2节水灌溉是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

面对如此残酷的旱情,人缺水,农作物缺水,尤其是现在农作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更需要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旱情造成最直接的损失就是由农作物减产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接着就是农作物减产而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例如农作物价格上涨,导致与农作物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涨,接着就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对于社会的不稳定性有着潜在的影响。一到旱情,各地的物价也会出现“旱情”,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很不便的影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利用较少的水资源通过有效的灌溉方式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达到缓解农作物旱情的目的。由此,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缓解农作物旱情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物价“旱情”的有效措施。

2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

2.1喷灌技术

我国广泛使用的喷灌类型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大型平移喷灌和中小型喷管机组。喷灌技术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者自然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均匀的水滴自然降落到农作物上。喷灌技术喷水均匀,减少了人力管理,占耕地较少,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农作物,能较好的适应各种地形,形成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喷灌。喷灌技术的节水率比一般灌溉提高了近30-50%。喷灌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受环境因素制约,由于是空中喷洒,在有风的情况下,是很难保证对农作物的均匀喷洒,并且,喷灌技术也不适合于蒸发较强的环境,过快的蒸发使得小水滴还没接触作物之前已被蒸发的差不多,达不到灌溉应有的作用。

2.2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指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通过微灌设备把有压水以微量水的形式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常用的微灌技术有滴灌和微喷灌。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压力水一滴一滴地、均匀地缓慢的滴入作物根系的灌溉方法。微喷灌是指利用折射、旋转等微型喷头将水均匀的喷洒到作物枝叶区域的灌溉技术。微灌技术做到了灌溉均匀,由于可以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均匀率高达80%以上,再者微灌技术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只需监察灌水器的工作情况即可,操作方便,也容易控制,另外微灌技术可以把肥料溶于水中,这样也大大的增加了肥料的利用率。微灌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投资成本过大,由于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而且由于喷水器很小很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的检查,比较麻烦。

2.3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简称管道输水灌溉,以管道灌溉输水代替渠道灌溉输水的灌溉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系统由水源(机井)、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出水口、给水栓)、安全保护设施(安全阀、排气阀)、田间灌水设施等部分组成,通过压力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田间。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工作压力相对于喷灌和微灌技术是较低的。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优点首先在于节水,由于是管道输水,有效的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就是节能,由于管道输水并不需要太大的压力,比一般的灌溉技术节约了很多的能源,再者就是输水快捷,管道输水阻力小,压力小,不易被堵塞,输水的速度很快,最后就是占地面积少,管道可以露天也可以埋在地下,不用像水渠一样需要占用田地。

总之,大旱面前,要采取必要的节水灌溉措施来保证作物的收成。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和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常见的节水灌溉措施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时一定要考虑灌溉成本和本地的环境因素,为抗击旱情做到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身壮.我国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黄修桥,仵峰,李英能,宰松梅,许建中.我国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重要发展与突破[J].灌溉排水学报.2003(06).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9

【关键词】市政电气设计;接地;问题

0前言

接地是电力工作之一,它的作用就是保障电路的安全。很多机械设备的外壳都会接上地线,以此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在进行电气设计时,相关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电气系统的安全性,为此,做好电气设计中的接地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仍然有不少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接地的重要性,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市政电气的设计质量,与此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总而言之,市政电气设计中的接地工作特别的重要,而这也是本研究阐述这方面内容的原因。

1接地概述

在一般情况下,接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工作接地,顾名思义,工作接地主要是为了保证正常工作而实施的接地;第二种形式是:保护接地,保护接地主要是为了使电气系统稳定运转,确保使用者的安全而实施的。

2市政电气设计中与接地有关的问题

2.1防雷接地问题

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在市政电气设计中属于较为基本的设计。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1)防雷设计规范的内容不够充足,致使防雷设计的实际施工会遇到一些困难;(2)防雷设计参照性规范内容不够全面,相关工作人员就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防雷设计,致使防雷引线的间距、接闪器的网格尺寸等细节出现误差,而这就会影响防雷设施的功能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2.210千伏配变电应注意的问题

在10千伏的配电网中,接地系统的中性点不需要接地,这种接地方式有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即使供电系统发生问题,接地系统仍可以继续运行,运行时间大约为1个半小时;第二个好处:这种接地方式的安全系数较高,保障了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地电流允许通电的最大额度为20安,但是,近几年,我国的工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自然而然,10千伏的电缆使用量也就大大的增加了,这也就意味着,20安的地电流已经无法满足广大民众对电的需求了。而且,接地系统一旦发生问题,整个电路就易出现短路现象,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市政电气系统的运转,也危害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这种现象,相关工作人员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安置低电阻接地系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提升了电路的通电额度,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增加了,但是,电路的管理难度系数也增加了,所以说,这种改进措施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2.3水处理构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问题

在市政电气设计中,有很多工作人员都是用钢材料对配变电所进行接地处理,还有很多建筑物都设置了人工接地极,其实这种措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充分的认知“接地”与“等电位联结”这两者的概念以及适用情况。

2.4tn系统线路安全问题

很多电击事故都是由接地故障引起的。而接地故障的保护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接地系统不同,接地故障保护方式就会有所区别。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接地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对接地防护工作也不是非常的上心。最常出接地故障的就是tn系统,相关工作人员总是忽视低电压配电线路的保护灵敏度以及其最大配电距离的校验。

3解决市政电气设计中与接地有关的问题的方法

3.1解决防雷接地问题的方法

解决防雷接地问题的方法,具体如下:(1)水处理厂的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只需简单处理,因为水处理厂建筑物的钢筋自身已经有较好的等电位联结,而且也有符合要求的接地电阻,所以,不需要在对其施加其他的措施;(2)金属桥上的线路要安置在桥架之内,金属桥的桥架与大地相连;(3)一些设备会存在暴露在外面的导线,这类设备的防雷接地方法是:将暴露在外面的导线连接到结构钢筋上,这样导线与钢筋的连接处就是同等的电位了;(4)对含有重要仪表的线路的防雷接地措施:对仪表进行接地处理,让仪表与大地等电位联结;(5)高架桥的防雷接地方法:让桥墩的钢筋与桥面的钢筋以及金属物相连,这就相当于高架桥整体形成了一个通路,桥体再与大地相连,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接地处理;而且,高架桥桥下的接地装置与防雷装置是共同使用一个接地线的。

3.2解决10千伏配变电问题的方法

解决10千伏配变电问题的方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方面,当变电所和低电压用户不在同一个建筑内时,低电压用户所用的电力系统的接地电源与配电变压器的接地电源相距一定的距离,而且低电压用户所用的电力系统的接地电源的接地电阻的阻值要小于4欧姆。建筑物的外部如果无法实施等电位联结工程,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则需要改建系统,统一使用tt系统(tt系统的最高可用电压为1200伏),这种改进措施可以提升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第二方面,当变电所和低电压用户处在同一个建筑时,变电所和低电压用户要使用同一个接地设备,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不影响低电压和变电所的用电情况(由于变电所和低电压用户处在同一处,其总电位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共同使用同一个接地设备)。

3.3解决水处理构筑物电气装置问题的方法

解决水处理构筑物电气装置问题的方法,具体如下:(1)充分利用tn系统;(2)当电气装置与低电压系统的接地电源装置的距离大于50米的时候,要利用pe进行重复接地,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路的安全系数;(3)要对三相四线供电电路进行重复接地处理,这样做,可以有效的保护电路上的连接件,将电路上各种装置的损害系数降到最低。

3.4解决tn系统线路安全问题的方法

解决tn系统线路安全问题的方法,具体如下:(1)当选择低压断路器作为接地故障的保护装置时,需要验算保护灵敏度:保护灵敏度的验算公式:单相短路电流×103÷脱扣器的短延时(动作电流倍数)÷脱扣器长延时动作值≥1.3;(2)断路器断开电流的时间要控制在5秒之内,而且,断路器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电磁脱扣器的辅助;(3)熔断器切断电流的时间要控制在0.4秒之内。

4结语

在市政电气设计中,接地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接地与市政电气系统运转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市政电气接地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如,对设计规范的内容不是十分的了解、不注重设计细节,等等,而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整体的市政电气设计都会受到影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的时候集中精力,从而将市政电气接地设计工作做好,使接地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

【参考文献】

[1]汪卡林.谈电气设计的注意事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11-12.

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措施篇10

关键词: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技术难点;解决措施

园林施工改造了城市环境,很好地处理了城市化进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随着城市化水平、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园林施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众多园林施工企业为了在未来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对园林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和对园林施工技术的创新,以便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1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基于对园林施工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保证,对于项目进行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的管理,并通过规划、控制、协调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

1.1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园林施工项目成本仍存在问题,不利于园林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园林施工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不利于园林施工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不利于园林施工企业未来的长久发展。而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人工费、零星水电费、材料二次搬运费及各种费用增多;2大型机械的使用率不高,得不到妥善管理,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多。

(2)园林施工项目资金运行能力差。由于园林项目开工前期预付资金少,施工条件先天不足,加上后期经营管理未能达到规范化,园林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处于负成本推动情况,依靠贷款维持施工项目的进程。难以谈论项目成本管理,勉强维持工程进度。

(3)园林施工项目财务信息不全面。财务风险防范是园林施工企业资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园林施工企业基础财务核算混乱,财务信息化水平低,一些会计核算没有彻底落实,造成企业对资金整体性失控,无法高效地管理成本降低成本。

1.2降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主要措施

(1)制度化管理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由于园林施工项目点多线长,通过全面统筹,对园林施工项目的工程预算、人员布置、材料计划、机械调配、财务核算分析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避免工程实施中成本管理表面化,有效地提高了成本管理水平。如2014年,南京一家园林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施工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低价中标先天不足综合考虑大型机械设备使用量不多于2台,小型施工机械为4台,通过合理调度机械,过程中控制台班时间。考虑了管理人员数量为8人,施工人力保持平均不低于45人,并节约零星措施费用及有力促进设计调配清单中亏本施工项目,过程中抓好临时签证。将这一项目的建设成本限制为500万。测算做到可盈利28%。项目管理调整后避免了材料、机械、人员等的闲置、浪费,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3

(2)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园林施工的效率,从而降低工期,节约成本。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减少由于施工所造成的土方失衡的维护工作量,提高植被成活率,保持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环境,避免后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高强度养护及返工。如深圳园林施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了针对坡面生态修复技术,并将其利用到高速公路路边坡绿化中,成功地为原本高速路路边坡绿化建设节省了三分之一成本。

(3)提高成本预算准确性,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措施。成本预算是进行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方法,提高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促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以保障施工质量,有计划地提出降低成本和控制费用的措施。42015年,浙江一园林施工企业精确成本预算为1000万,后由市场部人员同当地相关政府进行协商沟通,降低了原本属于措施费中进退场费的隐形成本10万,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园林施工技术难点探析

园林施工技术的提高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园林建设的日益完善,满足人们日益匮乏的精神文明世界。

2.1园林施工技术难点所在

园林施工是为了协调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存在的建设模式。其施工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具体如下:

(1)环境破坏方面。人的社会活动无可避免地影响着环境。对于园林施工而言,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是其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施工过程中对于当地环境掌握的不彻底,造成了地表破坏;建筑垃圾、建筑废水影响土壤环境。

(2)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着不一样的生物多样性。园林施工中绿化结构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追求绿化和美型要求,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选择植被类型、数量成为技术难点。

(3)植被存活生长情况问题。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存活率是不一致的。在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引进植被同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协同问题。并且要保证对植被后期的保护、治理。促进一个园林施工项目能成为当地保护环境的代表。

2.2园林施工技术难点解决措施

针对于园林施工技术难点,有以下解决措施;

(1)针对于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措施。大量的人类活动的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破坏举动。如某企业在施工前期对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员工能够高效使用污水处理手段,在实际施工中,将建筑污水进行再处理后进行排放,建筑废物放置于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减少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2)针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解决措施。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引进具有破坏力的植物,避免同一种植物过多,要协调多种植物数量。同时引进的植物要符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发展。如企业在园林施工中,对于植物的种植没有统筹兼顾其生物多样性,认为薇甘菊有利于欣赏,在园林施工中大量种植,最后薇甘菊蔓延整个园林项目。通过这一经验教训提高对园林植被种植生物多样性技术重点思考。

(3)针对植被存活和生长问题的解决措施。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关键所在,检测土壤的酸碱程度和有机物的含量是植被存活的重点。对于缺乏营养的土壤通过铺设底土或深挖换土来进行改良。如某一园林施工企业在施工时发现项目所在地土地贫瘠,因此施工企业在种植植被时,铺设大量有机土,并自带土进行种植。

(4)在对于植被后期生长问题,要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实现养护程序的制度化,加强对植被日常养护,对植被进行日常除虫除草。防止观赏人员做出不利于植被生长的行为。如在园林内设置文明标语,提高观赏人的素质,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由于园林施工在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从园林施工中以项目成本管理为出发点,加强对施工技术难点的创新解决。增加园林施工的生命力,实现最低成本,建造最优的园林。从而满足广大人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对自然的渴望之情。

参考文献:

[1]胡章华.基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18-119.

[2]徐国良,高赞赞.浅谈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J].科技风,2014,07:260.

[3]汪晶.园林施工技术难点与对策探析[J].民营科技,2014,06:213.

[4]陈海峰.园林施工新工艺技术难点探析[J].现代园艺,2014,18:189.

1胡章华.基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18-119.

2徐国良,高赞赞.浅谈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J].科技风,2014,0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