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十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十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47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1

论文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环境立法改革完善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对的环境状况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认清楚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环境立法的有序进行,做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内涵

生物多样性定义众多,内容广泛,包括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它是地球生物资源丰富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多样性也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构成。其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形式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命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食品物种的丰富和材料来源的丰富。同时,生物多样性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从而保障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还有益于保持地球物种的丰富多样,保护地球生命物种的基因库。防止濒危物种带来的生物基因库匮乏。

二、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退化,物种多样性锐减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引起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化,湖泊湿地减少,河流干涸以及水体污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同时加上滥捕、滥猎,导致我国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濒危物种逐渐增多。

(二)遗传基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而降低

大量的动植物资源丧失,必然会导致遗传基因的减少,从而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降低。长期的保护不利和过度开发,我国众多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明显减少。以野生水稻为例:早期调查中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由1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分布面积也大幅缩小。

(三)环境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明显。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生存环境,草场变耕地,山林成农田水泊,导致原来的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系统内的生物构成和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此外,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成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系统单一,同时在改造过程中也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总之,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生态多样性的丰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环境立法的意义

(一)环境立法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使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生物物种安全涉及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密。这就使得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二)环境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必需要素。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需求,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剧,导致濒危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长期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只有通过相关的环境立法,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为众多的生物存在创造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环境立法是健全我国法律保护体系的需要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使具体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填补了法律空白,也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思想。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预期,需要有符合发展规律的发展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

(二)环境立法坚持物种平等原则

任何物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欧冠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无论物种的生命形式和功能大小,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类与其他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应该是互相平等相互联系依赖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不能自居高等,要通过科学细致的环境立法,保护物种共同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物种间的平等协调发展。

(三)环境立法要结合地区实际状况

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呈现出多样的地域特点,衍生的生物链、生物物种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存在其他地形下没有的独特动植物资源,沙漠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和生态链也与平原地区差别很大。因此,要针对各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四)环境立法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可参与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从而显著改变了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控制好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以避免产生生态破坏。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特性,以明确地法规制度控制当前活动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同时,从方便居民活动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地区居民发展特点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日常活动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如果制定的法律与当地的实际状况不符,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都会降低,限制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环境立法要注意吸收借鉴先进成果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环境立法工作成果,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运用以完善自身的立法工作;对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训也要相应地吸收借鉴,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此外,引进相关人才,促进经验技术交流也是加强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吸收借鉴当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不能盲目照搬,要重视理解消化。

五、环境立法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相关问题

1.环境立法目的不明确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现行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注重对于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忽视了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立法目的不明确造成了后续的环境法律制定工作重心偏离,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效果,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不力。以往法律片面注重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不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认识需要改变,要从宏观上树立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的长远保护思想。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现行的法律条款制定的时间较长,已经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陈旧的法律规定不符合当前的工作条件和实际状况;部分法律只有大略的规范,缺乏明确可依的具体条文规定,造成具体实施困难。此外,一些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法规与国家性的法律不协调一致,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造成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开展,取得的保护效果不明显。

3.环境立法在多领域存在法律缺位问题。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个别的环境问题进行法律规定,没有系统性地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整体协调规划,造成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规范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对进来突显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和基因库保护问题都缺少系统合理的法律规定,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

4.法律执行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法律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而且相关检查部门、执法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善,权责划分不清晰且缺少必要的执法条件,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难以实现,对产生的有关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或者处罚不当,妨碍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改进环境立法工作的措施

1.纠正环境立法的目标偏离,完善法律规定。从环境立法目标认识上,加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视,制定全面规范的法律条文切实指导相关工作的实行。对不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陈旧条文及时修订,使得制定的法律条款能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法律以指导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填补法律上的空白。

2.制定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款,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粗略笼统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困难,影响了法律规范纠正作用的实现。规定清晰、权责明确地法律法规,能够提高实际运用中的执行效率和实际效果,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执行落实。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需要健全的管理执行机制来落实施行。因此,环境立法工作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执法,使得制定的法律能够有效执行、违法者得到追究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教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培养能力来自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历史和定义

自主学习的提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主体,能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实践。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反应。

综合以上的论述,学习动机是好的学习结果的开始。学生只有在学习之前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在学习中自发、积极地调整学习策略和状态,使自己想学、坚持学,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生物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的组合。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不但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内化新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激活课堂教学。

生物是一门科学的实验学科,很多的生物知识离不开科学的发现史和实验史。生物课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教学,更是科学的专业素养培养。另外,生物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以了解自己,进而了解世界的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建立也是给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在探究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学到新知识的高效途径。在这样的氛围中,分工合作是学生不断自我学习到的能力。问题情境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自主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如何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将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样、方法多样,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其创新的思维。

三、问题情境的创立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立有以下几种原则。

(一)问题的针对性

如何创立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能否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原理,在高中阶段,过大、过繁的问题,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还会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紧扣本节课的内容,且短小精悍,要能体现出相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二)问题的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如查找相关资料、仔细观察、提出猜想、合理验证等。同时,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问题的全面性

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为某一部分学生而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深浅不同。或者提出一个基础的问题后,再设置一系列的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有所发展和收获。

(四)问题的生活性

生物学是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科学。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当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与自身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问题情境的创立方法和实例

(一)根据生物实验创立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实验的结果和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是很好的问题。例如,在孟德尔的遗传试验中,设置问题“子一代是遗传了父本的基因还是母本的基因?子二代遗传到了高茎还是矮茎的基因?”这种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看孟德尔的实验,能自发地将性状和遗传物质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

(二)根据生活来创立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一切生物知识都和我们自身相关。生活中有着很多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流言,如何对待以及正确的区分,需要学生不但有很好的科学的素养,还要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滴血认亲真的能找到亲爹吗?”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浓厚,能引导学生探究血型、基因和遗传之间的关系。

(三)根据矛盾来创立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3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浅谈高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渗透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试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尝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9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活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学习;高中生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问题或实际事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性和实践性是问题学习的主要特征,他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高中生物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说问题学习正好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一、“问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原理|

人的发展在问题解决中存真,因此在教学中人的发展设计归结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即教学以问题而存在,问题以教学而有效解决。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教学过程实际是问题解决的认识过程。教学设计则指向于问题解决的模式设计。前者是教学中的“诊断”,后者是教学中的“开处方”。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想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能自主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如何思考,当学生解决了一个代表实体的问题时,他们从事的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当然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则是多样的。再获得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多种能力。因此,问题学习是一种知识技能含量大的学习,也是一种思维积极参与的发现式学习。它是一种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信息量大的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问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它不同于“有意义学习”,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问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具有浓厚的兴趣应是热爱的前提,所以唤起学生的兴趣,诱发智力的积极性应是生物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节环节。主义心理学表明,凡包含了新的要素的学习对象,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产生了应当解决新问题,联想到这些新问题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意识到凭借旧有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新问题时,学生就会认识到新课程对自己有意义,学习兴趣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就会被唤起,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介入教学中将会活化教材中的抽象知识,使知识变得与生活密切相关,此时,学生对知识已达到了渴望的程度,对学习已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以上的一切都依赖于问题的提出,我们再此仅列举出五种问题方法:(1)列举有待解释的生命现象或事实吧学生引入教材。例如:秋天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辣椒为什么吃起来辣?(2)扩展旧有知识,引出递进性新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教材。例如:人所摄入的食物为什么要消化,是否苏所有的营养物都要进行消化而引出物质代谢。(3)提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例如:农作物产量与自身遗传有关,同时也与自身代谢有关怎样才能通过人工方法提高大棚菜的产量呢?(4)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猜想,解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人被砍掉头后,还能不能思考?(5)鼓励学生质疑或引入社会问题满足主体参与的欲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无性生殖后,分析克隆属生殖方式?[2]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强化注意

研究的问题,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进行遐想、设计,进行创造思维的一个契机,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这些聪明才智开发出来进行塑造、培养,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使学生能自主的、勇敢地走上寻求问题的道路,如果那样的话,学生不是学会了知识,而是会学知识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应根据学士世纪讨论的情况加以引导。

3展示成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路,总结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此时教师应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并且在最后强调所得出的结论,最好分析另一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加以以巩固。

三、在“问题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从而体验到知识体系的发现与扩展。

2“问题学习”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统一到正确答案上来,应详细分析正误的原因,在解决问题中允许答案的多样性,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敢于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的态度。

3“问题学习”中如果只是带领学生尽快达到前人研究的某一点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的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四、“问题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收集材料、信息,提出假象或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二至三年的问题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考制度的革新,研究性教学设计必将在以后出现更新更好的模式,再次,希望从事生物教学的老师、同仁、专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尽快使我国在这方面有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继飞,郑晓惠.生物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6.

[2]田星星,黄建书.问题唤起学生思维[J].生物学通报,1999,34(4):32.

[3]康贤钊,指导学法,优化教法,教育评论[J],2003(6):103.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51-02

在物理课堂上,恰当、有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成为了每个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取单向教学手段,在提问环节教师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缺乏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未能实现课堂提问与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提问策略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主要弊端

1.“满堂灌”与“满堂问”。“满堂灌”,即教师在整个物理课堂上只管单向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提出或很少提出问题。与“满堂灌”恰恰相反,“满堂问”则说明教师对提问的过度使用,却忽略了所提问题的针对性。例如,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考虑到何时设疑、提问的目的、预期的效果等因素,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实则学生疲于应对,也难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有的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什么问题都问,甚至对同一个问题进行重复性提问,或者提一些偏离教学重点的问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缺乏层次性和吸引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只单方面考虑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化差异,导致问题的设问缺乏层次性,经常出现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的情况,课堂提问未能面向全体学生,经常是问题提出后,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无法回答。同时,有些教师所提问题过于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和探究欲望,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理不睬”。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然而有些物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却忽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极个别学生做出回复后,就不顾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结果,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4.在提问过程中未能有效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回答正确才有意义,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无法回答以及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答案,教师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但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时,没有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而直接进行负面的评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理解上的偏差才显示了教师授课的必要性。此外,由于在提问环节师生关系的不当处理,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上的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高中物理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尽量提高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教师不妨设计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启发。如教师问学生:相同重量的花盆,从一楼掉下来和从二楼掉下来砸在地上会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在二楼的花盆,重量大的大花盆和重量小的小花盆掉下来砸在地上会有什么不同,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2.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问、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对此,教师一定要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避免提问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化。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有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递进式提问。即物理问题的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②类比式提问。即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能力。③迂回式提问。即先避开需要直接回答的问题,而是借助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的阐释,找准机会,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有多问一答、一问多答、分层提问等方式,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课堂的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设计和选择。

3.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回答的机会,从而促进班级内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但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所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应进行合理控制,以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4.善于关注开放问题。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高中物理教师在备课和讲课环节,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时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开放式问题,以便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思维进行更好地启发。对此,教师一定要多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才智,让课堂提问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仅仅做到“问”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结合高中生的学龄特点和高中物理课程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策略,加之对学生问题回答的积极应对和正确评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兆光.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3):110-112.

[2]贺素清.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浅析[J].学周刊:B,2012,(7):103.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质疑能力创造能力

古语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而言,提问题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密切相关。可见,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应得到特别的重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消除顾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一定要注意消除学生心中的各种顾忌。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练习中有不懂的问题,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猜测和疑问要充分地给予肯定,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粗浅,多么“愚笨”,教师都要认真分析耐心解答,不要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冷嘲热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积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怎样分析解答,树立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养成大胆提问的习惯。

2.由现象求本质,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能力

许多物理问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时时有处处有。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思考苹果落地的原因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伽利略用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的现象了阿基米德物体重后落地物体轻先落地的定理。物体排除空气浮力等因素的影响都是同时落地的。他们之所以有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对普通的现象观察,从现象探知本质,对别人习以为常现象提出问题,却能有伟大的发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他们一样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努力探索其中的物理内涵。

3.见微知著,培养学生于细微处质疑的素质

许多物理现象所包含的物理内涵常常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里面往往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细微的现象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的重大发现都是由于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得到的,例如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对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的荧光提出疑问并认真分析,最终发现了X射线。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克鲁克斯都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因为没有寻根究底的质疑,使这一重大的发现与之无缘。由此可知,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都能得到重大发现。因此,实验时学生一定要细致观察,于细微处得到与前人不一样的结果,并对此大胆质疑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既养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又提高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4.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质疑的思维习惯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顾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历史,许多科学家通过逆向思维得到了许多重大发现。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反向思考并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由此可见,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的常规思维定势,常常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得到超常的思维和效应。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物理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我认为,物理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激发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造意识是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物理学科不仅是一个应用学科,更是一个创造学科。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开发。这样才能把知识能力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去发明创造,创造社会财富。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当下迫切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以及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品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性观察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世界首先就要学会观察,观察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思考,达到认识世界掌握规律创新发展的目的。培养创造性的观察能力,物理教学中更为重要。物理变化中现象多种多样,有的瞬息万变,有的转瞬即逝,所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对唾液分泌等现象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细菌学家费莱明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告诉他们,不管是书本上的结论,还是实验时出现的各种现象,都应该大胆质疑细心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创造性观察的能力。

3.勤思巧思,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创造性的观察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有所创造并实现自我价值。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题,安排不同思考的情境,激励学生思考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性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综合。物理教学中可以常常这样训练,例如:布置一些一题多解多变,一题多问多答的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角度发散思维,多方面分析多层次论证,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4.博学深钻,培养创新型学习能力

有位科学家说过:将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的探究,更要告诉学生如何学,培养他们创新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中,只要学生有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解疑的能力以及能够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性的学习能力,物理教学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一定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创造文明。

【参考文献】

1.高锦岳、吴承埙主编:《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2.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爱好;教学模式;对策

一、借助古典事件诱发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喜欢听教师讲故事,特别是喜欢一些比较具有挑战性、情节曲折的故事,在听完故事之后,学生还喜欢针对一些记忆深刻的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和解释,进而对以后的情节进行合理的联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将初中的物理教学内容与一些比较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机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头的时候进行故事的讲述,这样有利于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简单化和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这样能让学生事前进行内容预习,然后在班级中讨论交流收集的成果。例如,在讲密度这个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此之前应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事情,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在测试的时候利用皇冠的这个故事,在测量的时候,阿基米德首先将皇上的皇冠放入水中,测量出排出的水的体积,然后再将与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放入水中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如果这两次排水的体积一样那么这个皇冠就是纯黄金的,如果不一样,那就不是。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开始利用问题进行引入,然后再将体积、质量这些物理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加关注这些物理量,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又如,学习电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富兰克林为了引电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放风筝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讲述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二、澄清事实真相发展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些学生因为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经验,这使其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影响,对于一些事物在本质上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纠正,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在学生的生活中捕捉这个知识的缩影,并将物理知识巧妙地穿插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将事实的真相得到还原,还能够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将物理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相关运动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先做一个实验,将一样大小的铁片和纸片在同一个高度上一起放下,这个时候学生都认为铁片先落下,这是因为铁片质量更重。这时候,教师继续实验,将一样大小的纸片其中一个团成纸球,一个仍然保持着纸片,然后在同一个高度一起放下,然后看哪一个纸先到达地面。通过这样的实验证明,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不仅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其中还会受到阻力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澄清事实,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的乐趣,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三、设置疑难问题催生兴趣

有位文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这说明在学习任何事物时都需要去思考,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在物理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并不只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如果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那么这就是一种失败的课堂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每堂课程的结尾都要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其中设置的问题要注意几个问题,要选择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对于简单的或者是学生能够异口同声回答出来的问题不行,问题的答案要具有不定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当做家庭作业去完成。例如,在学习了电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小鸟站在高压线上,同学们想一想小鸟为什么没有电死呢?在冬季的时候,在黑夜里脱毛衣经常会看到一些火星,同时还伴有一些噼噼啪啪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学的电吗?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电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这个为什么,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就会越强,在课余时间他们就会积极地进行探究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物理学习技巧。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利用黑板粉笔等简单的教学工具教学,教师在上面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头接耳说话。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表现自己,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然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一些比较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例如,与物理相关的成语接龙等。最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科教兴国的重要对象,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物理教学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对于物理这个学科来说,它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积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吃力。这时教师应该善于教学,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杰,尹钊.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8).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怎样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呢?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解的求知状态。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在学习中没有问题的学生,就很难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动力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问题中得到发展。一个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激发起求知欲,推动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内容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再让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找出其中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把这些吃与被吃的关系用带箭头的线条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笔者问:“从这些食物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①在同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子多了,这片草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②蛇吃老鼠,如果我大量地捕蛇,老鼠的数量会变多吗?如果老鼠多了,对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③现在的害虫这么猖獗,与我们大量捕鸟、捉青蛙有关系吗?为什么?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①如果我们过度放牧,也会破坏草地呀。②人类也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如果人多起来了,对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会不会有影响呢?③利用吃与被吃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以虫治虫,不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吗?这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二、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教学录像,然后问:关于种子的萌发,你要了解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你一句我一句地问开了:①种子萌发时是先长芽还是先生根?②农民早春播种时为什么要用薄膜盖土面?③为什么生豆芽菜时,把种子放在黑暗的器皿中它也能萌发?④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实在的,很贴近生产生活。趁着学生提问的高潮,笔者说:“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然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去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就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共同探究、讨论分析、记录等得出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问题意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信心

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长期以来生物科在学生的心中就是所谓的“副科”,所以不被学生重视,他们对生物知识也缺乏探讨研究。为增加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生物知识的一种做法。如教学“甲状腺素”的功能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大脖子病人”的图片,并放映了一段“地方大脖子病”的录像。学生看了以后感到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引起“大脖子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大脖子病”?“大脖子病”在哪些地方发病率较高?又如,讲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有的同学提出:“传染病究竟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如何预防禽流感、艾滋病?”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学生提问:“新疆吐鲁番的哈密瓜为什么这么甜?”等等。这些跟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生物知识与我们一息息相关,它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健康地生存、怎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信心。

四、问题意识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正在崛起的生物科学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它在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相关问题中将发挥预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知道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例如,教学《水影响植物分布》时,笔者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图片进行探究。当同学们观察了“沙漠上的不毛之地”时,有的同学说:“沙漠的景色虽然壮观,但如果地球都沙漠化了,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描述了一幅幅地球沙漠化可怕的画面,最后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又如,教学《计划生育》”一节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七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图片并提出:从图片的背景中你想到了什么?经过点拔,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①中国的人口这么多,一天要吃多少粮食?②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长,五十年后我国将达到多少亿人口?③一个国家,是否人口越多越强大?④现在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是否跟人口过多增长有关?等等。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这些问题中让学生意识到: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执行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总之,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义.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J].考试,2013,(01):66.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8

初中物理作为科学学科,比较枯燥无味,以问题来诱发学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精心设计,借以来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促使问题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人们思维的源泉,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诱发人们行使某种探究行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一定的问题来诱发学生行驶自主探究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一定的技能.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地转化相应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初中生本身有着好奇心理,注意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刺激他们的精神才能够行使主动探究行为.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1.通过实验观察来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温度计”时,笔者出示多个温度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液泡是作什么用的?玻璃管内的那根线为什么很细?怎么读温度计?让学生结合问题有意识地去观察仪器,进行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认知.

2.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构建问题

例如,在讲“浮力”时,笔者鉴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概念认知的错误性以及模棱性,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漂浮物体和上浮物体都受浮力,并提出研究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不受浮力?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思维上对浮力的认知产生矛盾性,进而主动探究,总结物理浮力概念及其规律:一切侵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垂直向上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气)体等内容.以此来纠正学生“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观念.这样,不仅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诱发学生进行提问,深化问题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单一的教师提问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对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自和空间,诱发学生进行提问,借以来促使学生由被动地回答转化为主动地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深化问题式教学.

首先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了解到提出问题是一种本能对知识求知欲的表现,是值得表扬和称赞的.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看谁动脑了”的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提问的重要性,进而对物理知识善于思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由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出问题,之后结合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和数量来评比学生谁动脑子了,以这种娱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提问.

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笔者在诱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声音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媒介作用,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有的学生提出“声音是怎样形成的?”等等,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而凸显了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

三、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而问题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目标性.让学生通过问题掌握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进而对物理知识逐渐的深入探究,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学生探究的内容才会朝着教学目标方向靠拢.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难题选取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16-02

习题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难题教学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中,怎样运用难题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事实上,教师能否成功地运用难题教学,关键在两点:一是运用哪些题,即选题;二是怎样运用题,即运用手段。

1怎样选取难题

所谓难题,是指多数学生在特定时间内难以完整解答的习题。难题大致可分为技巧性难题和综合性难题两类。

技巧性难题难在学生不易考虑到或容易忽视的某个关键点上,一且能找到这个关键点,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例如,“某物体在四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将其中的一个力Fl旋转90°。求这4个力的合力。若将Fl旋转180°,结果又如何?”此题关键点在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Fl与其余3个力合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清楚了这点,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综合性难题难在它往往包含着多个物理过程,且各过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解决此类难题,学生必须对已有知识有足够扎实的基础,对各物理过程及其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道综合性题如图1(a)所示。竖直致置的U型金属框,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导体aB可紧靠框架无摩擦地上下滑动,并在滑动中永远保持水平。若aB的质量为m,有效长度为L,电阻为R,U型框电阻可忽略不计,求导体aB下落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该题包括的物理过程有:导体aB在重力作用下下落,随着速度的增大,引起感应电动势e=BLv增大感应电流i=e/R增大安培力F=BiL增大当F=G时,因其方向相反,aB受力平衡而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速度达到最大值。明确了物理过程,根据各量之间关系即可求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难题的选取是难题教学的基础。教师选题时,要突出“五性”,即科学性、典型性、针对性、新奇性和适当性。所谓典型性,就是题要具有代表性,要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针对性是指题要针对所授内容,针对知识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所谓新奇性是指题要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的兴奋性。所谓适当性是指题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不要超纲,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下是一道多变型习题,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不同形式的变换。如图1(b)所示,有一质量为2kg的物体自倾角30°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设物体与斜面间滑动摩擦系数为μ。(1)若物体匀速下滑,求摩擦系数μ;(2)若斜面光滑,即μ=0,求物体下滑的加速度;(3)若μ=0.3,求物体下滑的加速度;(4)若μ=0.3,要使物体产生1m/s2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求沿斜面施加外力的大小和方向;(5)若μ=0.3,斜面高为5m,求物体到达底端的速度。这是典型的斜面问题,设计了5种变换〈事实上还可设计更多的变换),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选用。如学习了矢量合成和分解,可选(1)做练习,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可选(2)、(3)、(4)做练习,学习了机械能可选(5)或其他变换来巩固功能关系等知识。

总之,教师选题时,目的住要明确,不能信手拈来、盲目取题,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怎样运用难题教学

选题是基础,运用是关键。怎样运用难题来进行教学,值得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取用哪些题,取用哪种方式,要达到何种目标,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的学生,正值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年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欲和成功欲。因而在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参与意识,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能。要实现这点,教师应在教学手段上多加研究。

难题教学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课下思考式、课堂讨论式、教师讲解式、课堂练习式或学生演板式。

2.1课下思考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较大难度的题留给学生在课下思考解答,因时间充分,利于学生充分思考或查阅资料,寻找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过平面镜成像规律之后,可留给学生下面思考题“如图1(c)所示,为垂直放置的两个平面镜,S为一点光源,问S能通过平面镜呈几个像,并画出各像的位置”。采用这种形式时,题难度可适当大些,综合型、技巧型题均可。

2.2课堂讨论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后抽查解答。例如,在讲“天然放射现象”一时,让学生讨论产将铀矿石放在一玻璃容器内,然后密闭,几天后容器内发现了氦气,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在讲“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时,让学生讨论产几个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的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有哪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几分钟讨论,一般能够解决。课堂讨论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澄清一些模糊问题,因时间较短,题不要太难,更不宜出综合题。

2.3教师讲解式

这种方式多选用综合性难题,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之下,循序渐进,将所学知识运用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如极限分析法、类比法等。例如在直流电路习题课上,教师可选用下面习题讲解“如图1(d)所示电路中,当变阻器Rl阻值减小时,伏特表和安培表读数怎样变化?”教师可先用常规解法分析解题,然后再介绍极限分析法求解。

2.4课堂练习式或学生演板式

这种方式就是课堂上教师板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或抽学生在黑板上演板,从中发现问题予以纠正。采取这种方式时,教师选题难度要适当小些,尽量简捷明快,没有过多计算,以作图题或选择题为宜。

以上介绍了常用的难题教学手段,事实上难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顺便指出,教师在难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编题或仿编题,鼓励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好难题的选取和运用,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篇10

一、现代生物多样性国际法主体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得不引起全人类广泛高度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根源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突破传统国际法主体的限制,将跨国公司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中。跨国公司很多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球资源的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到国际程序之中,这些都是佐证这三类主体可以成为治理主体的理由。

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领域国际法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笔者着重针对四大主要领域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

第一,为了实现遗传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肯定要对地球上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但是,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确认,如果获取权得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确定,终究使得遗传资源获取权没有法律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应该将提供遗传资源的主体和获取权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技术转让面临另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掌握了技术,是不是反过来会对发达国家这些利用国的遗传资源获取权造成威胁?对于这一个问题,应将技术转让之后的不利影响进行附条件说明,发达国家可以在提供减让或优惠条件的同时,基于自己的利益,与提供国进行协商,进行附条件的转让,消除利用国提供技术转让之后的顾虑。

第三,关于共同商定条件与事先知情同意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其实是一种程序上的先后关系,有了事先知情同意,才可以共同商定条件,共同商定条件就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状态。那么作者对该术语的解释似乎是不妥的,其将“达成一致”作为该术语的落脚点,但共同商定条件并不一定非要达成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没有谈判成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达成一致”改成“协商”。

(二)生物安全国际法

当下,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法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于如何化解与wto贸易关于转基因方面的相关规范之间的冲突。《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基于对生物安全,也就是从环境法的视角予以调整规制的,但wto相关规范都是基于国际贸易法等规则来予以调整,环境保护的视角与国际贸易的视角显然存在着不同,利益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解决这一冲突,就需要完善相关国际法文件的内容,使之更适应处理转基因产品贸易中的纠纷,对此类涉及生物安全的产品贸易予以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完善整个生物安全国际法体系。

(三)生物多样性保育国际法

共管的目标在于使保护地治理得更好,保障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共管就需要几个管理主体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例如,当地土著居民可以负责对保护地治理的直接管理工作,负责日常的维护;而政府部门,可以在土著居民实现自治的基础之上,进行资金和保障机制的帮助,以便支持土著居民更好地对保护地进行治理。那么土著居民也不能不听从政府的统筹安排,因为相比而言,政府部门的执法水平以及决策能力较高于土著居民,所以自治权不能对抗政府部门的权力。

(四)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

第一,现行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的履约状况,依旧很不乐观。一方面,要提高公约的地位,对公约进行完善,例如对各国的具体义务进行细化规定,对违反义务或者拒绝履约可以采取的措施等等都要做出具体细化的规定。

第二,由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非常棘手,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此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原则的作用,各个国家建立合作的机制,共同致力于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同时,还要建立技术和资金保障机制,共同致力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技术研究。

三、结语

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制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研究。生物多样性国际法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依旧充满信心,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