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交通数字化十篇公共交通数字化十篇

公共交通数字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35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1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4]谢甜琼.论新媒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环境标识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人口各层级城市间的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尤为明显,因此,城市公共交通使用量也逐渐增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给城市公共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科学有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标识对公共交通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环境标识通常是由文字、图形和符号等语言形式组成的视觉图像。交通标识一般是为了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一定的信息,例如警告、禁令、指路等。交通标识的设置要遵循一定的理念。首先,交通标识要具有醒目性和区别性,醒目的标识能对人的视觉产生强大的冲击,以便人在较远的距离也能看到,同时交通标识也要与其他标识如商业标识区别开来;其次,设计要具有规范化和国际化。采用规范化和国际惯用的符号、图形使人们便于理解;再次,设计要准确、便利。交通标识要采用专门的符号、文字、图形,尽可能让其具有唯一性,以免引起人们的误解,并且要尽可能简便,能让人一目了然。

城市公共交通标识设计非常关键,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者在设计时要从使用者的心理和其需求出发,多方面考量交通标识中的文字、图形、颜色等要素。

(一)字体。字体的使用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字体主要包括文字、数字以及字母,它们在传递信息时更加直接、快速、准确,给信息接收者直接的体验,通过这些字体,人们能以较快的速度接收和判断信息。由于字体在不同的状态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交通导向标识时,设计者要考虑字体的形状、大小对标识传递信息能力的影响。20世纪

30年代,英国首次用数字和拉丁字母进行组合来设计地铁轨道交通路线图,该路线图用拉丁字母和数字相应地标识了站名和路线名称,这也成为全世界公共交通标识的设计优秀范例,并为全世界沿用。在交通标识设计中,设计者愈加倾向于用简洁明了的字体来设计,以求能简洁、快速地传递信息。

(二)色彩。在交通标识设计中,色彩与文字的作用明显不同,它是人们视觉接收元素中最具鲜明的要素,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交通指示灯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义不同,又如,例如上海地铁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轨道路线,轨道的引导系统和车身也采用相应的颜色。广州机场分别用黄色和蓝色不同的颜色标识了登机服务、出站服务,用白色来标识其他性质的服务,通过不同的颜色传递不同的信息,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导向标识的作用。

(三)图形。与文字和色彩相比,图形在交通标识中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图形的信息传递跨越了因为语言和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障碍。一般来说,人们希望看到的交通标志应该是直观的,不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设计城市公共交通的标识时,设计者要尽量运用简炼明确的图形,使受众一目了然地获得需要的信息。例如,在设计地面公交站台符号时,为了避免乘客坐公共汽车坐反方向的情况,公交站牌必须要标明车辆行驶方向以及该路公共汽车的始发站和终点站。有条件的车站可以提供交通地图等人性化服务措施。当文字无法有效识别时,图形会让人们更加直观迅速地了解导向。比如,一条黑色卡通狗的上面斜画一道红线,意为“请勿携带宠物”;一杯饮料和一个汉堡的上面画一道红线,意为“请勿餐饮”。

(四)度。在设计城市公共交通标识时,除了要合理配备字、色、形意外,还要掌握标识的度,即标识所在的位置以及安装的尺度。在安装交通标识时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其横向和竖向距离,衔接好不同的标识之前的关系,使使用者能准确读出标识间的联系,形成科学完善的交通标识系统。

科学、系统的公共交通标识可以有效解决因标识不明确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美国的高速公路按照走向分别用单数和双数来划分,并且按照规律合理的设置放置标识的位置和尺度,道路标识牌除了有简单的字母数字外,还会有下一段路程出现的出口名称及距离。因此公共交通标识的科学设计能促进城市交通的有效运行。2009年新版的《城市公共交通标志》设计相对旧版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增了磁浮、轻轨系统等一批公众比较陌生的新型公共交通图形符号。设计者不再满足给人们提供一个大众化的标识,而是结合城市的特点,结合图形设计和标识本身,运用独特的图形语言,既满足公共交通标识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又将生硬的交通标识符号变得更具吸引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城市的特征和公共交通情况,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

1、构建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是对馆藏资源等的组织,通过数字化、网络查询等手段形成特定的知识库,并建立一套完善便捷的查询交流平台。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旨在建立一个全而精的知识库,其核心就是一套完善的数字资源组织系统,通过这样一套系统来实现对公共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组织与集中,通过它将图书馆内部自建和外部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规范的、有序的数据资源库,将数据提交到文献搜索系统,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提交到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封装好的保存数据提交到数字资源保存系统长期保存。

公共数字图书馆对内部管理的组织分为对显性知识(本馆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规章制度等)与隐性知识(主要是单位员工所掌握的知识等)的管理,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比较有效,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相对困难,可首先对显性知识和容易表述、编码化的一部分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建立知识库,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库可以以文献知识库、概念知识库、智能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些知识库可以以一定的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统一的检索和访问界面,实现“一站式”知识提供服务。其次要想办法扩展到隐性知识的管理利用。例如,可以先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网上知识库的建设,收集能够编码化的知识文档,例如本馆的历史资料、人力资源状况、用户的所有信息、其他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的材料等。知识库可用于对新馆员的培训,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也可用于馆员的交流,以利于培养多面手,避免因人事变动造成的对工作的不利影响。

2、构建有效的图书馆知识开发体系

单纯的存储知识没有任何意义,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开发、交流共享和实际利用才会发挥其价值。知识编码就是将知识通过标准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并将其进行有效存储后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知识编码的困难在于,知识几乎不可能以离散的形式予以表现,而是需要一定的信息语境。编码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知识仓库:知识仓库具有两种,一种是承载隐性知识的个人和组织,另一种是显性知识的载体,如文档、书籍等。知识仓库与数据库和信息库的区别在于知识仓库具有更多的实体内容,它不仅包括知识条目的存储,而且还包括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关联事件等相关信息的存储,和元数据有相关的语境和经验参考。与数据库相比,知识仓库还具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仓库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它通过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了生命力的不断增强。各种不同的用户一方面不断地从知识仓库内提取有用的知识数据,另一方面又同时通过知识交换、内化、外化等过程放入新的内容,从而使知识仓库一直保持活力。

(2)知识地图:借助知识仓库,将其中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或知识源提取出来,以图形化来进行表示,即形成了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类似于一种知识导航系统,能够告诉人们在哪里能够精确找到所需知识的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信息过量的问题,也同样会面临知识过量问题,单单依靠高效率的导航系统和搜索引擎,并不能让用户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用户还需要有一个用于指引其检索方向的工具。知识地图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或知识点。知识地图的另外一种使用方法是描述组织流程中的知识,通过图表的方式将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展现出来,包括知识的收集、存储和共享。

3、构建公共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共享体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可以分为外部共享与内部共享两部分。外部共享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在行业或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其实质是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约束手段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建设中,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行业和系统图书馆为主的资源共享,另一种是以地区图书馆联合为主资源共享。开展资源共享的主要活动方式有资源采集协调、联合编目与加工、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地区性书刊通借通还、文献提供与传递、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等。

在数字化时代,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和需求面,也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方式,因此,加快信息的共享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既采取了地区联合的方式,也采取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行业性合作模式。本文认为,在建立有效的全国公共图书馆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方面,应在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基础上,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公共图书馆的自建与外购数字资源,打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界限,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够连接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形成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同时依托各省级数字图书馆,建立若干数字资源建设中心、数字资源保存中心和数字资源服务中心,构建分级分布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建设、保存和服务的统一规划、调度与管理。要先把数字资源库群建立起来,然后再择精、取优,进行优化。

总之,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等构建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和应用平台,在这个网络和平台上,能够促进图书馆内部、馆员与用户、馆员与馆员、用户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知识向社会效益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图书馆服务理论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38-44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4

按照世界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的说法,“版权是创意产业流动的货币”,而北京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的亮相,或许会让北京的版权贸易大放异彩。业内人士分析,今后,无论是大型的出版社、电视台,中小型文化公司、导演工作室,还是个人创作者,都可以在一个“云平台”实现即时创作、即时登记、即时交易、即时交付和即时结算。

多方共建版权云

5月31日,京交会上,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指导下,由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版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云视天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慧点东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起,联合新华社、作家出版集团、珠江电影集团等机构共同建设的新型数字版权流通平台——“版权云”正式启动。

东方雍和已经不是第一次与版权一起出现在公众的面前。2008年1月,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正式签署《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战略合作协议》。4月,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迁入东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双方委托的北京东方雍和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启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运营平台建设工作。

记者了解到,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连接世界”,其定位是建设部级的版权交易所、部级的版权产业要素市场,是提供“权威、公正、诚信、专业”的版权交易综合服务“常态化”的平台和场所。主要目标是,完善版权商务环境,发展版权专业服务,构建版权交易体系,促进版权有序流动,放大版权商业价值,提升版权产业规模。建设重点包括,部级著作权登记和认证信息平台、国际化版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全国性版权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顶级版权专家组成的核心智力平台、部级版权价值评估和资本运作平台、版权法律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功能平台,以及版权交易服务体系、版权专业服务体系、版权商务服务体系等三大服务体系。而云计算技术的引入,明显加速了上述进程。

目前,多家发起和建设单位的分工如下: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负责打造版权云的版权信用认证服务体系,北京超级计算中心、北京速能网络为版权云的构建提供云基础设施的支撑,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版银科技等机构为版权云的构建提供了包括版权资产管理、版权内容加工、版权保护技术等一系列的数字版权基础服务体系的支撑。而在版权云的架构下,北京云视天创推出了“数字视频版权云分发”,北京版银科技推出了“社会化版权协作”,北京慧点东和正在推出“基于版权核查的和解交易”。

此外,“版权云”的参与单位负责人还共同宣读了《“构建新型数字版权流通环境——版权云”共同宣言》。宣言指出,“版权云”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一机构,它是多方共识、多方共建、多方共有、多方共赢的产业协同平台;“版权云”也不排斥任何一个单一机构,它是基于一套共同的理念、标准、规范构建的一个开放式的互联平台,任何机构均可按照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版权云供应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强调,“版权云”秉承“规范、诚信、开放”的宗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这一开放、互联的平台中,它必将成为一个标准统一、行为规范、互信共赢的产业协同平台。

对此,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表示,“版权云”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新型数字版权流通环境,融合了当前最具活力和前景的新兴领域——数字版权和云计算,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实践;“版权云”通过建立数字环境下高效率、低成本的快速授权机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最终形成良性的数字版权流通的生态环境,适应了新媒体数字版权的独特特点和要求,有利于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是具有针对性的探索突破。

重构版权交易链

在数字网络化环境下,版权作品的流通具有生产海量化、传播碎片化、使用个性化的特点。数字环境下需要建立高效、低成本的快速授权机制,需要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才能形成更加良性的数字版权流通环境。

相比传统的版权交易方式,殷秩松表示,版权云平台有以下优点:“首先,‘版权云’是国内首个开放式服务平台。数字环境下,汇聚版权内容资源、版权分发渠道、专业版权服务及各类版权开发应用的开放式服务平台;其次,标准合约实现快速授权。‘版权云’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基于标准合约的版权作品快速授权和快速使用;最后,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版权方可便捷地接入各类版权使用方平台,增加版权交易可能性,扩大版权运营渠道,增加版权收益;同时版权使用方的可用版权范围有所扩大,版权使用的即时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这种快速授权快速使用的新型版权交易环境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版权交易成本”。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5

 

为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实《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加快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设

(一)构建智慧管用的城市云脑“智能化”体系

1.一体化综合指挥。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云脑大数据中心等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即墨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急局、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

2.全域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物联感知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三大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动态感知数据分级分类接入、全域视频资源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3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基本建成城市云脑区(市)中枢,构建城市云脑一体化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统计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二)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4.一码通城。实施“码上即墨”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智慧校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和社保卡多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5.一网通办。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完善“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掌上办事平台功能,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个,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项。全面推行“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可用率超过85%。(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

(三)构建数智融合的政府决策“协同化”体系

6.政府决策数字化。深化数据汇聚共享,重点围绕营商环境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四)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7.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综合运行和辅助决策类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区一体、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应急局、公安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公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更好地支撑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8.一部手机游即墨。依托“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整合全区范围内“食、住、行、游、购、娱”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文旅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9.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智慧社区建设总数达到25个,其中示范点达到12个;智慧街区建设总数达到11个,其中示范点达到2个。推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责任单位:各镇街,各功能区,区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建设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10.智慧教育。整合部、省、市、区、校5级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教育服务,为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技术试点,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推动青岛市智慧体育平台应用,统筹全区各类体育资源,推行全民健身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指导。(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11.人工智能教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六)提升医疗数字化水平

12.智慧医疗。积极配合青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提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建成1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参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2022年智慧服务达到3级以上的医院数量不少于1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进一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75%。(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13.智慧医保。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化平台。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应用,逐步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支付以及查阅报告等场景亮码、刷脸服务。(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卫生健康局)

(七)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14.智慧停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建立全区停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停车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15.智慧交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交通态势的精确感知控制能力,建设智能化、可统一调度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对道路信号实时调整。开展5G交通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即墨区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安装项目。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交通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超过80%、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八)提升人社和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16.养老服务“静默办理”。深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全区老年人户籍、健康、就诊、养老金、医保等信息共享共用。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与个人信用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为全区居家失智老人发放智能手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民政备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养老服务质量综合监管的联动机制。优化老年人服务事项“静默办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实现在线预约、签约,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由系统自动办理。按上级部署,试点推行门诊慢特病部分病种“零材料办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分局)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

(九)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7.海洋大数据产业。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科技重大平台集聚优势,持续引进涉海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速蓝谷科研成果在当地产业转化。依托鳌山湾未来城做好蓝谷科研成果及产业转化承接,助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领先的超算和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共享、应用等为一体的海洋大数据综合发展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特色创客发展。推进华录山东总部基地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融合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海洋信息资讯服务产品,打造以光磁一体存储设备为核心的新一代大数据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数据交易主体行为,支持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市场主体探索数据交易新模式。支持更多银行和有关机构进驻数据中台开展信用贷等业务,以数据资源赋能全区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19.数字经济园区。支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华为科技产业城、金蝶软件园、华录山东总部基地、金口智能制造及大数据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鳌山卫街道办事处、金口镇政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20.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数字农业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精准农业与智慧农机示范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农用远程气象监测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淘宝村、镇创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软实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1.工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区内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酷特智能“数字驱动的C2m大规模定制模式”、即发集团“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模式”、森麒麟轮胎“基于精益制造的智慧工厂模式”等。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工信部备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不少于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2.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国际陆港管委、蓝谷高新区管委)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强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展智慧文旅服务,组织有条件的景区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构建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

(十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多功能一体杆。以场景建设为牵引,结合道路建设、老旧路灯改造,整合路灯杆、信号杆、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

24.“双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逐步达到1000mbps。全面部署ipv6,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运营商以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开展5G基站建设,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建设5G网络,全面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动5G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四)构筑防护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采用流量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推动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拟定即墨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夯实主体责任。科学研究制定安全策略,组建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智力支撑,提高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统筹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和监督,提升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五)优化数字即墨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数字即墨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加强对数字即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对责任单位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导。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市场监管局)深化重点领域政务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配合青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流通交易、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委网信办)加大数字即墨建设宣传力度,及时推介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新成就,积极营造重视数字即墨建设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省、青岛驻即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印发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6

[关键词]政府网站 信息资源 共享服务

[分类号]G202

政府是社会公共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使用者和者,web2.0使得互联网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体系,从而营造了一种泛在知识环境。因此,web2.0时代下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核心特征应秉承公众和公务人员至上的理念,本着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共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促使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从政府本位转向公众和公务人员本位,合理配置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赋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更多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加贴近公众与基层。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web2.0信息服务环境的日益成熟,原有以政府作为唯一主导的数字信息资源集中式分布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由以数字化物质对象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强调信息开放、共享、实用、及时、个性化、草根化与自由流通。对于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国内外均有一定研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研究起始于美国20世纪90年起的“电子政府”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2009年accenture从政府数字信息服务深度及广度方面对全球主要国家进行调查,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位列总评前五名。其中美国2003年开通aCFp网络,2009年宣布执行政府的云计算政策,力图打造web2.0政府;加拿大、丹麦先后了《政府信息资源白皮书》、《电子政务数字资源协同框架》等政策规划;新加坡政府正加紧整合旨在加强政府数字信息共享的“iCt21规划”。waller、Jerson、mFernandez、CShahabi等学者从信息管理角度、政府服务改革角度、政府信息法制保障角度等展开对政府网站信息共享进行研究。

1.省略后缀的网站已经超过了35800个,国务院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了97.4%,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是100%,地市级是98.5,县级是84.5%。在理论研究方面,查先进、苏新宁、吴江、邵佳宏等分别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保密、部门电子协作模式、共享需求多样性等方面对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政府与学者从不同角度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都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给出基于不同层面的解决模式,为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提供支持,但目前从web2.0理念及技术角度展开分析的研究较少。

2.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卷设计与调研

江苏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地区,政府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项目组结合信息公开条例和web2.0环境的新要求,采用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方式。网络调研对象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共1156个政府网站,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和信息系统效用研究理论,设计分类评价指标,按照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分别针对政府、信息服务对象,构建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影响因素模型,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设计针对政府内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和外网服务两份问卷。

为了精炼问题,得到更符合实际的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预测试调查,调查对象为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等地的48个地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信息中心人员,样本来源为各地方政府网站及黄页,调查方式为实际访谈调研和电子邮件方式,调查共发出问卷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2.5%。为了判断题目保留或删除,采用决断值项目分析法,运用Spss11.5将所有调查者在预测试量表的得分总和升序排列,对高低两组被调查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形成正式问卷。

问卷主要从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特性出发,具体包括网站信息质量、网站交互能力及共享服务保障体系三个评价维度,网站信息质量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数量与品质、数字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数字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准确性、可信性等;交互能力为政府网站与用户间双向交流能力、反馈系统建设等;在线处理业务功能实现程度,保障体系包括资金投入水平、人力资源指数、组织间利益协调等。正式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调查、电话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3―8月,其中内网服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58.2%;外网服务调查300个企业或公众,有效回收率为90.33%。

3.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项目组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问卷数据,以求用少数因子描述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具体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效度,通过方差分析各主要变量间关系。经分析得出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及问题。

3.1 江苏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江苏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各市已建立了包括《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等法律法规。以苏州为例,逐步完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了从市信息化工作与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办公室、市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到各市辖区(或县级市)信息化办公室、部门信息处的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应用维护体系,以组织形式推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7月,江苏政府网站建设率为92.59%,100%的政府网站提出政务公开,要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86.62%已经在网站上建立政务公开栏目,91.49%的公务员认为本地政府非常或者较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

3.2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题分析

经调研分析,现阶段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数字信息资源空间分布有一定片面性 调查显示63.82%的公务员认为由于各部门本身机构的独立性、职能刚化性和条块管理的差异性等原因,内网服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和信息孤岛。85.11%的公务员认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在上下级政府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上下级机构间的纵向服务较好,而在同一级别的不同政府部门及其组织机构之间的横向互联互通较弱,造成了大量数据重复采集存储,增加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成本。

3.2.2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公众获知度有限

25.09%的公众经常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数字信息资源,31.73%的公众很少或从未从政府网站上获取相关数字信息资源,38.81%的公众表示不知道或者不太知道如何参与政府数字信息服务。

3.2.3 个性和服务不强,互动机制有待完善数字信息供应倾向于被动式模式,个性化服务意识不够强,互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虽然49.01%的政府部门外网网站开设了办事指南,36.61%提供了在线咨询功能,26.14%拥有在线论坛,但64.21%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政府数字资源外网服务模式仍较为单一,办事指南不很清楚,在线服务仅有20.36%的网站做到有问即答,多数外网网站没有很好的互动机制。内网调查中有68.08%的公务员认为本部门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管理主要是围绕部门管理职能进行,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服务意识。82.29%的公众认为政府在服务方式上仅模拟现有机构的运行,未从公众角度出发,寻求最适合网上处理事务的途径。

3.2.4 数字信息服务内容及时性需要改进 目前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多数仍然处于集中审批逐步向网上审批过渡阶段,38.56%的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或没有更新;对各政府部门的网站动态信息更新步调是否与各地门户网站(如中国苏州、中国无锡、中国南京网等)的动态信息一致性调查显示,59.48%更新是同步的,24.83%政府部门自身网站上的动态信息更新速度慢于门户网,12.42%政府部门在自身的部门网站上更新了动态信息,而门户网站相关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还有3.27%网站上并没有提供动态信息。

3.2.5 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用性和便利性不足47.23%公众感觉政府数字信息管理存在不同程度混乱问题,不能全面对数字信息资源做出人性化的规划、处理,使得大量信息缺乏实用性,满足不了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54.98%公众提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不够便利,虽然40.52%的政府网站建立了信息检索和网络导航,但仅有26.14%的检索有一定的使用效果。

3.2.6 加强无障碍服务 项目组选取webXaCt在线测试工具,以wCaGl,o和Section508无障碍标准为基础,对调查政府网站进行测试,发现政府网站达到网络无障碍三级优先级的平均合格率仅为7.19%,能够实现使用屏幕阅读软件进行顺利访问的政府门户网站只占到调查总数的34.64%;能够照顾色盲色弱群体的对比色设置的政府门户为37.91%;在照顾不同访问硬件条件的首页指标上,有36.60%的政府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52.94%的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布局逻辑不明晰的问题,对存在智力残疾的群体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可见当前特殊人群无法从绝大多数政府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4. web2.0环境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改进建议

分析调查结果可见,当前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处于政务公开和简单性业务处理向交互式办公政府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环境转变阶段,在web2.0时代,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公众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4.1 明确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原则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web2.0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改进的意愿,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意识,改进仅围绕政府管理职能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摆脱传统行政观念束缚,重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价值链,构建以公众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利益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战略,按照服务对象需求科学设计和规划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完善相关内容。

4.2 完善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机制

4.2.1 健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尽快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破传统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的垄断性,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整合政府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设计政务信息协同的绩效驱动机制,完善web2.0下共享政务数字信息目录体系,建立统一的数字信息交换模式,确定合理的数据转换方案,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与集成。

调查发现,在现阶段实现政府数字资源共享一步到位比较困难。实际运用中,技术上可以根据政策环境、组织规模等实际情况,采取开放web服务方式,业务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采用标准的web协议和可编程访问的web组件,按照信息共享参与方都认可的格式存储到各方都便于访问的地方,建立多种专题数据库,使用Soa架构中间件将原有应用中零散功能整理包装为具有互操作性的表转服务。

4.2.2 建立统一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一站式内外网服务平台 扭转服务对象围绕政府部门串行的工作方式,通过电子政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理想的内外网服务平台对公务人员和公众所需服务只设一个人口,实现真正的并行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内网平台可以保证各部门的办公流程彼此相互关联,充分利用与共享政府各部门的数字信息资源,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升级,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外网平台使得政府以一个整体形象为社会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得公众使用一个入口登录,提供一步到位的并行服务,同时也容易实现对各政府机构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全方位监督。

4.2.3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建立和完善政府数字信息采购制度等市场主体规范制度,营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数字信息服务市场。对于政府纯公益性信息的数字信息资源,应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非营利方式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政府财力有限或受益公众较少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同市场主体共建共用、利益共享的模式,依据交易费用理论,深入挖掘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组建股份制的信息机构,针对不同群体、行业的需求特点实施信息资源深加工,带动信息消费,增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逐步形成纯公益主体、制度公益主体和营利组织并存的复合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模式。

4.2.4 健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保障体系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

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制度、管理和技术保障。为保障政府信息服务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法律制度上可参考美日欧等信息服务建设比较好的国家经验完善。管理上进一步健全规范信息服务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并授予相应职权,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水平,并建立合理的数字信息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具有导向作用的绩效指标体系,对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和实时绩效监控;技术上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要采用多种防范、监控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制定各种应急措施,保证服务安全可靠运行。

4.3 加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提升服务满意度

4.3.1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服务交流 问卷回归分析显示,感知有用性对政府网站有着显著性的积极影响,而网站交互能力对感知有用性影响最大,网络时代利用政府网站与数字信息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是改进服务的重要方式,要加大政府网站宣传推广的力度,利用电话、电子邮箱、BBS、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加强信息服务对象与政府的沟通交流,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并改进服务内容和数字信息衍生品的创造,削平政府在商业、技术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落差,形成一个围绕一站式网站数字信息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

4.3.2 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新时期网络技术,创新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手段。综合应用web2.0技术构建双向沟通新模式,完善信息搜索建设,利用垂直搜索引擎与文本a―gent智能挖掘技术,结合知识工程师的分析模型配置,实现对异构信息的准确处理和定位搜索,通过对自动采集信息的信息过滤、信息抽取、自动分类等智能化处理,自动地生成各专题数据库,实现以自动化手段对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提供信息服务对象用于决策支持、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鼓励服务对象建立自己的Blog,服务对象可利用tag技术对政府服务平台上的各类资源进行分类和标注,形成多种分类或聚类规则,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设计一个检索平台供其他用户通过tag进行检索,并利用Blog中使用频率高的tag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普通公民很少会经常光顾众多政府网站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可利用Rss技术管理Blog,根据个人需要建立目录及链接,订阅个人信息,政府网站可以利用Rss对外推送各种特定信息;利用Bookmark实现分类信息共享;利用wiki技术在内外信息平台建立不同的主题空间,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和学习;根据wap的特定表现形式建立wap版网站。

4.3.3 完善特殊人群的服务 残疾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特殊脆弱性的社会群体,截至2009年12月,中国有残疾人共计60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如何有效的为弱势群体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可借鉴美国和香港的经验,形成统一的协调机构,设立《残疾人科技辅助法》,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评估体系中设立无障碍性标准,组建资源中心提供评估无障碍网页,如在网页中非文本元素尽量增加文字说明、选择适宜的颜色及反差和对比色、建立清楚的浏览机制和明晰的内容,从安排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可及性。

5. 总结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是web2.0时代和行政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原因,若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实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公众与基层公务人员的权益会受到损失,导致政府信息服务效率损失。本文依据江苏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情况的调研,分析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web2.0下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改进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web2.0环境下江苏乃至全国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accenture公司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调查报告,[2010-12-18]..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9]28号)和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示范带动、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及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推行以数据为基础资源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数字化,民生服务智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为加快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助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工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惠民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5年,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交通、教育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高效便捷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化监管机制发挥巨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为扎实做好全县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作,结合实际,将重点实施好五大工程,24项具体工作。

(一)实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督促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按照省、市公司统一规划部署,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间互联带宽,促进Lte增强、5G等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结合本县实际科学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并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提升本地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机房建设,统筹协调5G通讯设施的需求,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2020年底,完成县政府、县医院、轴承工业园区等15个5G网络站址覆盖。(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二是在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推动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支持信息化集成度高的企业开展基于ipv6的改造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运行,在新建it网络全面部署ipv6;鼓励企业结合it/ot有线网络,科学部署和应用无线网络,支撑工业生产全流程的网络覆盖和信息采集;加强5G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融合应用,带动物联网、VR/aR、车联网及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光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广新体和旅游局、县交通局)三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以智能配变终端为核心的低压配电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低压配电网故障研判、拓扑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等应用成效;配合省、市推进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推动汽车客运站等交通场站多家宽带运营商网络覆盖;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矿用水资源保护与水害防治微震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国网供电分公司)

(二)实施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工程。一是支持“找轴网”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构建面向轴承产业集群,提供全供应链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构建基于云架构、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布局,加强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第三方开发者的跨界合作;积极推动智能电网、机器视觉、远程控制、缺陷检测、aR辅助、VR装配、远程控制、aGV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技术的推广。推动轴承工业园区,在可视化指挥调度、一体化物业管理、全方位园区安防等方面实现智慧园区建设。到2022年,力争培育1个面向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轴承工业园区、运河工业园区、东留善固园区)二是围绕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在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中探索建设“工业大脑”,打造一批信息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的试点示范企业;推动“轴承+互联网”,强化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新模式;推动企业上云,以基础设施上云、平台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设备产品上云、制造能力上云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普及应用;完善工控安全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推动工控产业发展,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三是实施“大智移云”应用科技专项,推动新兴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开展基于云平台的综合集成应用服务,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大力支持“找轴网”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全链条新型服务,促进轴承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

(三)实施服务业和民生领域数字化发展工程。一是整合全县交通运输全要素信息资源,配合市直相关单位构架建养管运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全县域、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交通网络的基础建设、运营监测、路网养护、综合调度等能力;积极支持在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运行监测、教据分析等方面参与建设,重点聚焦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5G及信息化应用建设。(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工信部门、县公安局)二是支持对运河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挖掘,积极融入市直相关部门建设的旅游云数据中心、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营销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步伐,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对玉兰纪念馆、四二九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的智慧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县委宣传部)三是支持“找轴网”、“轴承联盟”等轴承产业平台扩大知名度,完善服务功能,推进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五邦同城电子商务平台”、“微同城”、“供销e家”等o2o电商模式的发展壮大;加快“闲来先得”农特产品和“好乡亲365”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本县特色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责任单位:县商务部门、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四是积极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开展5G+VR教学等5G联合教学应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的信息基础设施100%覆盖;实施联网攻坚行动,到2020年各类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2022年各类学校校园网络全面覆盖,所有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校园无线网络逐步普及,发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空中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及在线教育等教育服务;深化与清华大学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慕华成志旗下“爱学堂”的基础教育在线资源,引进清华附属学校优质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建立清华附小互联网联盟学校;提升县实验中学与北京101网校联合办学效果,推动全县高中教育提升;加强教育云平台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大力推进Stema教育,中小学阶段开展教育机器人、智能开发板、智能创客等教育课程研究。到2023年,在中小学阶段普及scratch、python、C++等编程课。(责任单位:县教育局)五是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县级全员人口、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等数据库;通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类业务应用系统,自下而上采集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服务信息,实现各级各类数据共享。以县三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为引领,鼓励全县医疗机构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移动医疗应用。配合市直相关单位建设市、县两级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系统,做好与省系统的对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县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加快“咱家健康”手机app家医签约移动平台建设及推广,同时提升“家庭医生”数量与质量,争取实现全县覆盖。(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疗保障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六是推进互联网与社会保障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全覆盖,重点推动“老来网”app的应用,实现社会服务网络化,推进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方面数字化。融入市级建立面向居家、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县域数字化养老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医疗保障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七是在粮食、畜牧、蔬菜等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培育1-2个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新模式。积极推动本县产品生产企业融入省级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完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种养环节的监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创新推进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力争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70%。依托全省大数据精准扶贫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部门间扶贫开发相关数据的跨地区、夸部门交换共享,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网信办、县商务部门、县扶贫办)八是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提供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建立网络化协同共享体系。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具有深度感知功能的消费平台、融资平台。加快找轴网、轴承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等建设,为轴承企业发展提供轴承产业政策研究、质量监督检测、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网络宣传、产品研发、创业辅导、人员培训、生产技术、销售信息、金融、仓储物流等系列服务,助力轴承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轴承产业管理服务中心)

(四)实施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工程。一是加快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积极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数据需求清单;主动对接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建设政府公共数据开放目录,逐步推动政府部门数据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在移动执法、应急响应、立体安防、智慧环保、城市人口大数据、电子政务等方面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政务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县行政审批局)二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整合登记备案、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竞争执法、消费维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企信息数据,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监管信息全程可追溯和“一网通享”,对市场环境强化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推进“冀时办”政务服务软件的推广应用,实现各项审批事务的手机网上办理;配合市直部门建立健全全市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数字化系统,加强对县域内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及重点领域的实施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高效推进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建设及应用,实现河库水质状况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力争到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保监测数据100%上网,积极争创5G+智慧环保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三是加快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打造全县城市管理一张图,构建全时段、全方位、全市域的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园林、智慧环卫、智慧照明等系统建设,纳入智慧城管中心统一管理,实现对人员、车辆、设施的高效、智能化管理,提升数字城管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功能;积极推动农村管理服务转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加快“综治云”平安建设,重点实施以公安“天网”平台为基础建设的“雪亮工程”,与市级平台实现联通,构建市、县两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平台建设,打造公安实战平台,提升精准打击、整体作战能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推进退役军人信息管理服务及视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高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住建局)四是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用服务开发与应用,鼓励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建设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征信系统二代升级工作,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人行)

(五)实施数字产业支撑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一是鼓励找轴网、轴研院、等建立数据资源采集、汇聚、整合、存储系统,逐步推动数据采集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推动相关企业、机构、协会等围绕决策保障、跨域协作、公共服务、经济调节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应用深化。(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等县直有关部门)二是鼓励有发展意向的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发展本县的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利用本地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引进建设1-2个支撑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研发机构、孵化机构。(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交通局)三是贯彻落实《省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边缘计算、认知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算法、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业发展;支持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试验,培育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扶贫、农产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四是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主导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两化技术的融合。(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五是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主导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鼓励富恒、恒运、东方等机床生产企业加大对智能高端数控机床的的研发,实现产业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六是鼓励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的积极推进专业软件的应用,重点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定制和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交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新型市场主体引育。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培育一批以开展数字经济业务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积极引进和承接市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成果来转移转化,实现本地企业与县外优势企业、机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推进技术交流与战略合作。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平台资源整合,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商务部门)

(二)加大域外人才智力引进。立足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在职称评定、科研服务、医疗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待遇,吸引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来临发展,重点吸引一批籍人才返乡创业;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指导本县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参加域外大型人才交流活动,适时开展科技招才引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提高落实待遇,畅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基层职称申报评审比例;鼓励县职教中心与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将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训资源有机结合,为民营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搭建良好平台。(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医保局)

(三)支持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应用示范项目,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光明生猪实施生猪养殖大数据农业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光明九道菇公司实施节能型智能化高效无菌植物工厂项目,支持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推进工业智能制造支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省各类引导基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或发行债券融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县人行)

(四)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监管。严格执行省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做好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发展监管方式,做好合理划分权责边界,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建立工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监管体制,推动政企联动、行业联动的信用共享共治。引导互联网内部管理和安全保障,严格规范经营。(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工信部门、县市场监管局)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8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遗产保存宪章”中指出,数字资源应理解为一种有利于子孙后代活动的资本或遗产[1]。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5年度地方资源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应提高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注重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合作,广泛整合红色数字资源[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构建由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机构组成的服务体系。而扮演着区域文献信息中心角色的高校图书馆有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新疆高校图书馆现有软硬件条件和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情况,探讨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可行性等。

1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新疆高校图书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使用的少数民族语种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锡伯语等等。新疆是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四大古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古代中国文化)唯一的交汇地,还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大区。疆内有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塔里木大学、喀什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昌吉学院、新疆警察学院、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等等中高等院校。

新疆高校图书馆除了有汉语纸质和数字资料外、少数民族语种纸质资源和特色资源也很丰富。据有关文献了解到,新疆高校特色资源库包括新疆大学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资源库、石河子大学的新疆棉花植保数据库、新疆医科大学的新疆民族医药特色数据库、新疆师范大学的新疆双语教育特色数据库、伊犁师范学院的哈萨克文化数据库等地方特色资源库[3]。这些是新疆高校图书馆部分特色数字资源。此外,还有已经开始建设和待建设的、宝贵的、独一无二的特色纸质和数字资源库。新疆高校图书馆历史悠久的地方文献、区域文化研究著作丰硕,具备了整理、发掘、开发和系统整合的文献资源基础。新疆高校图书馆共享自身的传统文件数字化和原生数字化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对于实现新疆高校图书馆服务层次更细化和服务面积最大化以及完善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实现高校与公共文化机构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维吾尔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故事集“阿凡提”、麦西来普舞蹈表演、哈萨克民族的“阿肯弹唱”、回族民歌“花儿”、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等特色文化资源在我区公共文化机构有收藏[4]。公共文化机构的特色资源

[HJ2.05mm]

需要进一步发现、开发,以统一标准加工、整理。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实现高校与公共文化机构资源的整合,使其补充和完善新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13有利于各族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方便快捷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大学乃至一个区域的核心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可以说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石之一。新疆高校图书馆有为新疆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任务,应在原数字资源和传统文件数字化过程中避免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并在资源数字化所需时间和质量上做到最快和最好的水平[5]。依托信息技术,将各种分散、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类聚、融合与重组,使其在统一平台上呈现。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区各族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方便快捷地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实现我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广泛共享[6]。

14有利于宣传新疆多民族文化

新疆在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要冲,现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天山南北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疆高校图书馆的有关新疆建设、发展的报纸、杂志、图书等都是值得珍藏的纸质资源。开发这些特色纸质资源,使其数字化保存将有助于国内外研究者快速、系统、较完整地获取有关新疆发展的资料,便于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向国内外宣传新疆,了解占祖国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60年以来的沧海桑田、山河巨变,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

2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21新疆高校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数字资源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新疆高校图书馆收藏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涉及面广。例如,少数民族古代文献、维吾尔医学、各民族艺术、特色农产品、?p语教育等。本文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新疆师范大学建校近40年来,注重图书馆的建设。纸质和数字资源的采购、建设一直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其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书刊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新疆师范大学的蒙古语资料室是新疆高校图书馆中蒙文书籍和杂志报纸保存历史最长、文献购买更新及时、文献类型全、借阅率高的蒙古语资料室。近几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注重特色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和原数字资源的保存。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已有新疆双语教育特色数据库,正准备完成“基础教育特藏馆”、“黄文弼研究中心”以及“玛纳斯研究中心”等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7]。此外,对疆内各个高校的学报(维语版)的数字化工作也在进行,这个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将会促进新疆高校教师了解学术前沿和业务交流。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这些数字资源只是全馆所有资源的一部分,有待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

22高校图书馆在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方面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

新疆高校图书馆近些年开始引进硕士研究生并不断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深造,支持在职人员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例如,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现有在职人员48人中,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6人;该馆自2006年开始引进硕士毕业生,现有硕士20人[8]。新疆高校图书馆比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较好的人才队伍。高校图书馆开发文化信息资源需要年轻的新生力量。年轻馆员在对先进设备的使用、适应方面以及数据库管理利用和发现新资源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图书馆自2015年3月开始使用以来,以较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各界读者的好评。2014年引进了RFiD(无线射频技术)技术,并配置了自助借还机等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整套设备,实现自助借还。配置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满足读者对电子书借阅的需求。馆内校园无线网全面覆盖。资源建设部和数字化部已拥有数字化加工软件、大幅面扫描仪、快速扫描仪等高配置扫描仪及高配计算机等数字化所需硬件。除了以上所举例的两所高校,新疆部分高校图书馆目前也积极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也具备了学历层次较高、较年轻的一批馆员及相应的数字化加工设备。

3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新疆各个高校参与。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工程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位于首府乌鲁木齐的中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发现这些院校图书馆尚未设立资源建设部、数字化部;而位于南疆和北疆的中高等院校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参与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高校图书馆应具备一定的软件和硬件,即既要有较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也要有信息素养和意识较高的馆员队伍。但是新疆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必备条件和环境不是很理想。

此外,笔者还发现,新疆高校图书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交流不足。新疆高校图书馆之间在特色资源数字化如何保存、如何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各馆特有角色等方面缺乏交流。2)缺乏主动性服务。新疆各个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针对广大读者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系统地分析其结果,便于主动开展服务。3)环境各异。目前,新疆各个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结构、数字资源、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全疆各个馆数字化建设软硬件环境薄弱,数字资源不足,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原纸质和数字资源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等。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给新疆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及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4)组织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全国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理应扮演着主导作用,但是政府对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经费投入不高。

4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建立新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联盟。国内各类型图书馆和世界其他图书馆一样,面临着来自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力量的联合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必要。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新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这样不但利于业务交流,而且有利于宏观管理和协调。

(2)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对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馆员进行建设数字文化资源业?张嘌担?使其具备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以统一标准加工、搜集和整合的能力,让其主动了解广大师生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进行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资源的优先级评估,并时刻关注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数字资源建设内容[3,5]。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9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年和201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watch,Googleglass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款app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公共交通数字化篇10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城市

1引言

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焦点和中心,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当前,以“数字城市”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数字城市最重要的两个基础设施是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指高速宽带网络以及支撑的计算机服务系统与网络交换系统。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则意为地理空间框架,即为一个城市市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提供定位基准、集成工具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的各类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因此,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还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地理信息的应用,总书记提出“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国家测绘局为此制定了包含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在内的三级地理空间框架。三级地理空间框架在总体结构、标准体系、网络体系和运行平台等方面是统一和一致的,建设遵循整体规划、渐进实施、相互协调的原则,最终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为增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规范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减少重复投入,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国家测绘局于2006年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并通过在全国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城市作为试点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总结经验,推动数字中国、数字省区的建设。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78个城市在国家测绘局统一组织领导下,通过试点城市所在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紧密配合,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作用和效益日益显著。

近年来,福建省加大基础测绘的投入和生产,已具有覆盖全省区域的1:100万、1:25万、1:5万、1:1万的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具有多种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和航摄资料。而各设区市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1:2000、1:1000、1:500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和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这些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近年均为“数字福建”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目前福建省莆田市和泉州市已积极向国家测绘局申请立项,并作为“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立项。目前两个城市已取得了部分成果。

2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标和内容

2.1建设目标

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需按照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紧紧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工作发展需要,以满足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3S”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开发规范、应用规范与其他规范,整合城市现有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地理空间信息库,构建一个统一的多尺度、多类型、多时态的市级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研发运行于政务网、因特网的地市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研究制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长效运行管理机制,解决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难以集成共享和应用问题,为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平台、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2建设内容

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建设以及支撑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

2.2.1基础地理信息建设

在部级1:100万、1:25万、1:5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以及省级1:1万、1:5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重点更新完善城市区域内1:2000、1:500数据,最终形成内容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时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面向政务应用和社会化应用进一步整合加工,通过信息化、模型化重组后构建满足需求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开发数据库管理平台,并建立一体化管理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科学管理。

2.2.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依托地理空间框架数据,面向专业政务用户、综合管理用户和社会公众的不同应用需求和功能需求,开发网络化的应用服务系统,建立城市权威的、唯一的、通用的可以分别运行于政务网与因特网环境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2.2.3典型应用示范建设

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以应用部门需求为主导,选择具有代表性与示范意义的部门或用户群体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构建应用系统,并总结应用模式与经验,为地理空间框架在城市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中全面推广提供借鉴。

2.2.4支撑环境建设

支持环境建设是全面支撑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运行与应用的底层基础。主要内容包含:设计、采购并部署能够保障项目实施及建设成果长期应用的软硬件设备及网络运行环境;制定项目实施和应用所遵循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成立以市政府为主导的组织协调机构和专门的运行维护机构,建立健全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与更新长效机制。

3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设计

3.1设计依据

技术设计遵循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统筹考虑城市政府宏观决策、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对地理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兼顾城市未来的应用扩展。

3.2技术框架

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选择采用以Soa体系架构为主体的总体架构,由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运行支持环境构成。

数据层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血液”,也是开展相关应用的基础。数据内容可包含地理实体数据、电子地图数据、高程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城市景观、专题数据以及各数据对应的元数据。数据比例尺从1:100万至1:500,其中1:2000~1:500数据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建设的重点。

服务层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服务层所提供的服务既包括服务注册、服务管理、元数据服务等通用功能;也包括wmS、wFS、wFS-t等标准oGC接口模式;同时也涵盖专题制图、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地址匹配、地图可视化等GiS功能服务,这些服务以接口的方式向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

应用层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核心功能的外在体现,是与其它专业系统沟通、对接、集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数据用户的不同,设计针对不同用户特点的应用客户端。

运行支持环境包括标准规范制定、软硬件环境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标准规范、应用服务规范、政策制度规范等技术规范。软硬件环境建设充分结合城市目前的技术装备情况,补充完善设备确保能够支撑在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机房环境。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包含建立健全共享服务、信息安全、数据维护更新、运行管理等机制,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持续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4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应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而信息化的进程离不开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推进。统计数字表明,80%的信息与地理位置相关,而几乎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可以关联到地理位置成为地理信息,政府部门进行事务处理、综合业务管理、分析决策等所需的数据绝大部分都与地理空间定位紧密相关,地理信息已经快速融入到包括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公众信息服务等几乎所有行业信息化中。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的建设,可以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形成支撑城市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平台,为交通、水利、国土、统计、公安、民政等各类政府部门科学管理、城市发展规划、应急决策和响应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此外随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多尺度、多格式、多内容、多时相的城市综合信息进行和共享,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应用系统与网站利用其中的资源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因此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数字莆田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大比例尺、真彩色航空影像拍摄,采集处理了1:5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了莆田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开展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示范工程,从根本上扭转了地理信息资源匮乏的状况,夯实了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其他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奠定基础。数字泉州地理空间框架是我省第二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和分析,编写的数字泉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已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和论证。下一步,福建省将在总结前两个项目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设区市推广。

5结语

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各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成和应用,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充分利用公共平台,开展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可促进城市政府及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为城市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景文,赵福君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模式设计[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