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响生育的因素十篇影响生育的因素十篇

影响生育的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42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1

摘要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208名在校女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学习动机是正确和积极向上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程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有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变化多样,分别位于影响因素的前列;同时也受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大学生

学校体育的主体者是学生,教师必须对学生体育心理状况和学习动机进行了解、研究。而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其影响主要的因素,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2年级女学生208人,发放问卷208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93.2%.问卷调查法:首先对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访谈,征询了他们对能反映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动机指标的意见,最终设计和制定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关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动机和情感以及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等。通过再测法,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次问卷填答测量信度R=0.85,p

二、结果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位于前四位分别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占91.2%;掌握锻炼方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占85.9%;培养顽强意志品质占71.9%;为了塑造优美形体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占71.3%;而45.9%的同学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说明体育运动功能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学生对体育动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一)自己的兴趣爱好出现频数152,占79.2%位列第一;(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出现频数65,占33.9%位列第二;(三)受体育老师的影响出现频数57,占29.7%为第三;(四)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出现频数36,仅占18.8%;(五)其他因素出现频数48,占25%。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对其形成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认知因素从4个方面进行多选调查:即(一)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现频数156,占81.3%位列第一;(二)为了学习运动技术、掌握锻炼方法出现频数117,占60.9%位列第二;(三)自己有这方面的特长出现频数32,占16.7%为第三;(四)其他因素出现频数96,占50%。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态度的认知因素中,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比例最高达到81.3%。表明体育与健康在学生中有了较为普遍的认识。通过体育运动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术或者是一种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校园体育环境因素:体育氛围就是一种环境,个体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体育氛围越浓,产生的情绪感受越积极。从校园体育环境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多选调查得知,有53.6%的学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健身活动的参与;教学设施各项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产生的影响差距不明显,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产生影响。具体的结果是:(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有趣出现频数95,占49.5%位居第一,这是因为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着主导者作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趣、多样出现频数87,占45.3%位居第二,这是由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丰富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学生自身的体育知识、素质、技能出现频数76,占39.6%位居第三,表明学生自身的体育知识、素质、技能已成为影响自己体育锻炼的因素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四)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进行的,在身体练习的同时体育场地、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有68频数35.4%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五)有59频数30.7%的学生认为在参与课余健身活动时,缺乏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从而影响了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课余体育活动时,如果能有专门人员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更能促进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六)还有23.4%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与否也将影响其参与的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目的、任务和学习动机都是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益处缺少了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校园体育环境和良好的体育实施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健身活动的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要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传播正确积极的体育信息,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确立体育物质环境建设新思想,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2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文化体育习惯电子产品

最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降低,身体素质下降有报告表明,虽然身高、体重持续增加,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却无明显增长,如弹跳、柔韧、耐力、灵活性速度等,甚至呈下降趋势,反映生理机能的心肺功能等指标也不理想,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运动量减少,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大大降低,休闲方式主要是玩电脑、手机游戏、看电视等形式。

一、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

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可以从体育课、两操、课余体育锻炼、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体育相关内容的关注等几方面来分析。

1、体育课

中职学生的体育课让体育教师很无奈,学生迟到多、缺席多早退多;上课内容难以开展,做准备活动,两圈还没跑完,学生累了;篮球课或足球课,原本是学生较喜欢的,现在学生也不愿玩了;90分钟的体育课学生只愿意练习很短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很难继续,其余时间就是休息或是玩手机听歌,女生好动者更少。许多学校体育课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生动一动,出点汗,当然体育课的考试标准也是一降再降。

2、两操和课余体育锻炼

早操是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多数学校的早操开展不理想。首先是学生缺旷多,冬天更严重。其次是质量和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敷衍了事。课间是广播操,许多中职学校曾经推广过多套广播操,结果是节奏快动作新颖的学生直接不做、不接受或是把动作简化省略,许多学校只好恢复第八套或是第六套。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学习技能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学习、生活、休闲的所有过程中,学生如果都能增加一些运动量,那么总的运动时间和量就非常可观,这是改变一个人体质的重要原因,在青少年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在总量非常巨大,远远超过正式的体育锻炼。而现状是,现在的学生活动量较少,看电视和上网等静止的休闲占据较大比重,学校的电脑房里座无虚席,而学校的田径场和球场上运动锻炼的人却非常少。

3、各种体育竞赛的参与情况

学校运动会的情况同样不理想。不少学校运动会取消了中长跑项目,此外,学生报名的人数少,许多项目无人报名。学生多选择运动量小,不太累的项目参加,运动会参学生人数减少,更多的学生沦为看客,参加了项目的学生成绩逐年下降。许多学校减少传统的田径项目,增加娱乐性项目,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取消田径运动会。学校中一些曾经开展很好的单项竞赛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如今也面临极大的困境,学生参与人数减少,整体水平下降,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几乎停止。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运动锻炼的主体,学校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者,此外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

1、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习惯是经过长时间、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青少年更是如此。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并保持下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学生之前的体育习惯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本人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可以说体育锻炼习惯,既是因,也是果,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既是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体质下降,舆论总是责怪学校体育工作不力,事实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相当重要。研究表明,父母有锻炼习惯的孩子,80%都能坚持运动或者是喜欢运动。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尚未形成稳定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对孩子的能否培养起锻炼习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体育氛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也较大,对他们能否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产生较大影响,现在多数成年人的娱乐时间很少锻炼,那么儿童和青少年有怎么会养成锻炼的习惯呢?

此外,独生子女模式造成的过度保护也影响较大。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是独子,一孩模式让家长过分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伤,从小到大过度呵护,过分的限制了小孩的户外活动,因此许多小孩基本没有到户外活动的习惯,都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上网,玩游戏。

独子问题也影响到了学校体育的开展。家长对孩子的在意程度到了极致,一旦孩子在学校出现意外,许多家长会变得非常不讲道理,不是按照规章制度冷静处理,而是大吵大闹,让学校大为头疼。为了避免此类纠纷,减少麻烦,许多学校尽可能的减少有危险的体育项目,稍有风险的就直接取消。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学生也不敢严格要求,体育课的效果大大降低。

2、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影响

手机、游戏机、网络已经是现代学生离不开的东西,这些电子产品使学习、休闲、娱乐变得如此容易,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带了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有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调查显示,近年戴眼镜的学生比例大大升高。通宵达旦的上网,在电脑面前坐几个小时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压缩了户外活动时间。在学校里这种影响也同样存在,上体育课时,有不少学生在玩手机上的游戏,或者听歌看视频,下课后,不再愿意留在运动场,而是飞快的奔向机房。

所有的休闲、娱乐、交流都离不开电脑,这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几乎是毁灭性的,它几乎压榨了所有的锻炼时间,也较大的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可以说是这种生活和娱乐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如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个人的体育锻炼;学校师生对体育的认知、参与度、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学校的设施、场地、器材,学校的体育规章等等一系列客观主观,物质和非物质的内容构成了学校的体育文化。

首先,从学校方面看。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加大,许多学校对体育工作关注度降低。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校间的交流比赛减少,学校不再有运动队,学校的体育经费削减,学校内部的体育活动开展较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育工作的关注降低。其次,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生源质量下滑,中职学校学生各方面素质较差,许多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群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氛围,学生日常的谈论话题,价值取向基本与体育无关。教职工群体方面,由于城市的扩展,教师多数住所和学校的距离较远,在学校停留的时间减少,很少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当中去,更不用说起到带动学生锻炼的模范作用。领导和教师的体育价值取向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职学校体育文化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4、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校专业扩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得不在原有的土地面积上新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实验楼来满足办学需求,而体育场地也被进一步压缩。同时,由于其他方面的设施也要增加经费支出,又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体育经费。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经费、这些都是物质方面的客观因素,也实实在在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此外还造成体育教师配备不足,转岗或是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下降等影响,也进一步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形成制约。

三、对策

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促进身体机能的提高,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卫生保健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从多方面的来看就是要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唤回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既是中职学校体育的目的,也是实习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中职学生毕业后的锻炼情况受到在校体育习惯的影响,而中职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又受到之前习惯的影响,可以说这一因素影响最大,这一因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好、好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得到激励,那么越来越喜欢,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了;另外一种是经过多次的跟随或是被迫的体育锻炼以后,较多的练习也会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巩固以后也不容易消退。前者是自我积极主动形成的,后者是被动形成的,是消极的。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后者占较大比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也只有采用后者一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反过来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加强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1、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作用。目前中职学校有一种认识,认为只要专业课建设好,学校的招生和就业解决了,也就万事无忧,从而忽视学校体育工作,造成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阻碍学校的整体发展。

2、建立学校运动队。学校的运动队,起到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带动学生锻炼的作用,也是学校对外交流,宣传学校的重要途径。

3、在校园内教师如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有相当大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学习各个项目的技战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多沟通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的体育锻炼氛围。

4、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学校应当尽可能的在学校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念,教师的观念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体育氛围应当尽可能的加强,并非实践的体育运动才有影响,学生、教师的体育话题等也很重要。

5、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一些政策上的导向,在推荐就业和评优等方面有一定的照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这种奖励机制一旦形成制度,就能长时间的发挥作用,容易在学校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有助于学校体育文化提升。

(三)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加强德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正确适度的利用电子产品、网络设备等现代科技产品,不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

(四)从物质条件上改进学校的体育环境

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也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安全的场地和器材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应当依据相关政策的要求配备。有条件的的学校尽可能的提供齐全设施和器材,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一些室内外的健身设施,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休闲、便利的锻炼环境。

(五)采取引进体育保险等措施

引进体育保险为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损伤提供救助和保障,解决学生和学校以及家长的后顾之忧,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

(六)立足实际,对体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对运动会、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积极创新,好的东西坚持,正确引导学生,不好的地方要改进,不搞形式上的东西,改革创新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符合本校学生特点,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锻炼的方法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阵地,此外还要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宣传。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要多方面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充分展示自己。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娱乐性强,项目选择要容易开展和被学生接受,在校园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

四、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是较长时间形成的,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只有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从各环节入手才能破解僵局,改善现在中职学校的体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真正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潘淑娟,樊军,石为正,罗建英.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J].研究过程,2011,(03).

[2]修红.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5]胡晓群,李雪平.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21期.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56-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但我国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年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正在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作为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即将面对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物价上涨,还将面对工作中的激烈竞争、要有所作为。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未来大学生的赡养任务也不容忽视。相较于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强大的经济、提升的生活水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渐下降的健康水平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领导层和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基于种种原因,自大学开始大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魄是未来承担一切责任的基础。这一基础构筑的是否坚实,不能不劳而获,坚持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认为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深入研究是一项意义深远、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知网中关于“参与动机”“终身体育观”“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等关键词下的相关文章五十余篇,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从而了解并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鉴于本文研究思路的设定笔者走访了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向有丰富经验的,并在本专业拥有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和咨询,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所体现。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内因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决定因素

在内因中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源起,只有对体育锻炼有正面的认识、积极参与的正面态度才能促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没有正面的认识和态度无论其他所有因素如何变化,大学生早晚会成为体育锻炼的逃兵。所以端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是先决条件。其次,是训练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无论什么体育运动都需要坚持,必将给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一定的负荷,没有意志力和自制力是不可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反过来体育锻炼又在磨炼意志力和自制力,为完成其他工作保驾护航。所以,意志力和自制力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保持的条件。最后,兴趣和爱好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对特定的项目产生兴趣、形成爱好、进而形成习惯,成为乐此不疲的情形之后,也就不需要过于辛苦地坚持了。而作为另一个内因的生理条件,因为当今体育项目的发展已经为大学生提供了太多的选择,总有一款或动或静的运动适合,所以只要教育者适当地指导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二)外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

在外因中家庭给大学生的人文影响,自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起一般就不再发挥显性的作用了,作用只在大学生的认识当中。社会因素因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影响也不是十分直接。所以主要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文因素来源于大学体育锻炼的人文环境,若大学的运动氛围不足,很少组织体育活动和少有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文影响必然是负面的。这就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提高认识,依法开好、开足体育活动和课程,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文环境。而另一方面的物质环境,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绝大多数时候已经较为充足,只要学校不是为了某些原因限制学生使用,这一因素不应成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主要是体育态度、体育爱好、体育兴趣、锻炼的自制力和意志力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在其次。

2.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在因素主要在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在其次。

3.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外因素中,其主观因素是关键性的要素。

(二)建议

1.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端正其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培养对锻炼的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养成锻炼的习惯。

2.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强对学生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加入体育锻炼的熏陶。

3.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必须要提供一个适合锻炼的物质环境。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沈国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3).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4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原因

1.体育教师的修养与素质。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着装整齐、精神饱满、形象良好以及教学方法科学正确、讲解清晰、动作示范正确,做得干净利落、指导训练有方、教学经验丰富,这些都能感染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上体育课时教师如果衣着不整、讲解不得要领、无精打采,甚至在体育器械上示范练习时,出现失误或示范动作不能正确完成等情况,这势必会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心理,失去兴趣。如果体育教师总是以粗暴和孤陋寡闻的面貌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因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而迁“厌”于体育教学。另外,体育教师主观上的松懈和长期的“放羊式”教学,更加重了学生的“厌”字。

2.中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现代的中学生从年龄上来说普遍偏小,特别是初中阶段生理发育不完善,运动基础差,身体素质单薄,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因此,对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信心,表现出上课时不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影响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体育学习态度还表现为出年龄、性别方面的特点。初中阶段的男生兴趣广泛,特别喜欢一些竞赛性、竞争性的项目,而女生则对柔韧性和优美性的项目感兴趣。

二、建议和对策

1.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学生,以自己敬业爱生的满腔热情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建立浓厚的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无意中接受教师情感的影响。其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感召学生。除了简洁明了的讲解外,还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在教学时,应恰当地设“疑”,多提一些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转被动为主动。除了正确利落的示范外,教师还应巧妙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如恰当的手势),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学习,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自卑心理,建立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另外,体育教学中不能过多地讲,而忽视了练。讲是为了练习,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再集中讲解和体验。因此要精讲多练,练得少就会使学生索然无味。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5

摘要:影响学生体育训练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体育训练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训练积极性是基层教练义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训练实践,分析影响学生训练积极性因素,总结了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教练方法。

主题词: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积极性

当前,“奥运为国争光”的号召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是基层教练终极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有效实现目标和履行责任。在训练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十几年的教学训练实践中,笔者发现影响学生训练积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并采取了相应的办法,让学生自觉参加训练,在快乐中掌握技术,增强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一、兴趣与体育训练积极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为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呢?这就要使学生对训练有需要和动机,从而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训练的动机和兴趣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当一个学生训练兴趣与需要的理想目标一致时,才能促进训练兴趣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兴趣有更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的外在表现就是积极性。体育训练中影响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都不是简单的机械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积极性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了解影响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一)、教练本身形象对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心理认识是通过对教练本人态度和形象的感知来实现的,教练的形象及其学生对教练的情感可以决定学生的训练的情绪。因此,教练要树立良好形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至关重要。在训练中,教练要注意做到以下要求: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训练是以教练、训练大纲、训练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练转,教练跟着大纲转,教练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的训练课应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练心中要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自己的训练主体,训练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及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训练目标,安排训练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加训练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训练过程中学会训练,享受训练的乐趣,养成良好训练习惯。

2、教授到点,简明准确。在教学训练中,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要生动,示范动作要准确、规范、协调,学生才会很快地领会动作要领,必要时,可加以生动事例的讲述来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我们广大基层教练的要求就更高了。

如举重训练,在学习动作时,首先以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全区优秀运动员张祥森,在奥运会比赛中在抓举落后别国运动员的情况下,最后以挺举绝对优势最以总成绩第二拿到奥运会亚军的动人事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训练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来讨论,然后教练在进行总结讲解动作要领,明确上挺动作是举重运动中的最主要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的训练需要,再以动作优美、协调的示范动作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学生很快便接受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动作。再如,在抓举的发力动作训练中,改变以往的教练讲解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先提问动作要领,让学生进行示范,教练再指出学生动作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这样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难度较大、较复杂的动作。

(二)教学活动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要有效地保持学生对训练的兴趣,训练大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要强。

1、训练要富有竞赛性和娱乐性。在训练过程中,马山县体育中学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每个月测验一次,以便了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通过此办法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技术动作和专项成绩的长进,看到训练的希望也从中找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2、讲究方法,师生互动。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法是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新动作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手段和训练方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训练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人施教,逐步提高。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如举重项目的训练中,通常把相同年龄,相同组别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进行比赛,教练对动作做很好运动成绩好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技术动作做不到位的及时纠正,通过比赛成绩的对比,可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训练氛围。

(三)名人效应对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影响

先进典型和成功榜样是激发学生内部动力的外部力量,是帮助学生端正训练的态度,坚定训练信心的外在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性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先进典型和成功榜样对培养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挥体育名人效应是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根据青少年的这一特点,马山县体育中学经常向学生宣传本县籍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向先进看齐,自觉增强掌握技能技巧的欲望,从而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同时,经常带运动成绩及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到自治区队给区队的教练测评他们的训练方法及条件,使学生与教练达成共识,认识到只有通过输送再培养深造才能发挥项目及各人自有的内在潜力,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平时的

训练中,从而激发学生们认真搞好训练的积极性。(四)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影响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6

[关键词]出生率;人口政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41-02

1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育水平出现了由高至低的转变,中国在过去30年里经历了生育率的快速下降。

国内外学者认为,把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仅仅看做是由计划生育所导致的结果,而低估或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学界对中国生育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地转向社会经济因素。宋瑞来论述了自发性人口转变与诱导性人口转变并分析了现代化进程对生育率转变的重大作用;李建民分析了我国低生育率的经济环境,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生育率下降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运用实验设计方法,对包括经济水平、人口迁移和教育因素在内的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对我国出生率影响的显著性进行定量分析,为我国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口生育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本文的变量和模型

人口生育是发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结构上,要受到社会存在和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决定。因此,作为反映生育状况指标的出生率也同样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本文运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分析经济水平、人口迁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

2.1经济水平

世界总和生育率在过去的50年下降了接近50%,从1950―1955年的5.0下降到2005―2010年的2.55。在全球范围内约有50%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造成这一根本现象的原因是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因素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改变生育观念而影响生育行为。一方面以全球市场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家庭传统生育观念,即以扩大及家庭规模和增加子女数来满足经济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改变家庭在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各阶段的社会制度环境改变其生育决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社会分工将过去农业社会微观家庭中的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紧密结合割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思想为生育水平的下降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现代科技(避孕药具和人工流产)的发展和传播为家庭在生育和事业的选择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运用实验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根据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出生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Zw(]本文相关数据均摘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经济水平对出生率的影响。在以下分析中,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三个水平,即10000~12900元、12901~14200元、14200以上,部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查表得,Fα(2,28)=2.5,F=5.11>2.5,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出生率影响显著。

2.2人口迁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达1.47亿人,其中的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浪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口的流动状态不利于生育子女,人口的迁移会促使生育率的降低,其作用因素有多种。像流动人口经常处在一个生活缺乏保障的不稳定状态,时刻面临失业、流动、无居所、无收入等多种风险,不利于生育子女。本文选取各地区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人数占本地区总人数的比例作为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将流动人口因素按各省市流动人口占各省市总人口的比重指标划分为3个水平,依次为7.3%以上、4.9%~7.2%和4.8%以下。我国各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也较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省区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育水平的省区间差异。本文根据31个省市经济水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组进行试验设计分析,具体划分如表2所示[Zw(]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著《2006中国人口》中的划分标准。,部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因素a即流动人口因素在0.1显著性水平下F值为6.6大于临界值,表明流动人口因素对出生率影响显著。

2.3受教育程度

社会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水平变化影响显著。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生育水平差别较大,并且随着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该群体的生育率越低。其中,研究生学历群体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最低,为0.44个;扫盲班群体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最高,为2.33个;大学本科和高中学历群体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分别为0.45个和0.87个。

随着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一方面,其文化理念逐渐转变,所受传统生育观念的束缚变少。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高度的生活压力下,养育子女时间集约度和机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下,生产方式逐渐向资金、科学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这就决定了未来子女的就业竞争激烈。对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加大了家庭培养子女的成本,对生育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以各省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教育因素指标,将其划分为三个水平,依次为7.45%以上、5.5%~7.44%和5.49%以下。各省市区组划分仍然依据表1,部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因素a即受教育程度因素在0.1显著性水平下F值为30.65远大于临界值,表明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出生率影响显著。

3结果分析

以上实验设计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水平、流动人口因素及受教育程度等非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率的影响显著。把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仅仅看做是由计划生育所导致的结果,而低估或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国家在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等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过去决定生育政策时强调“降低”生育率,现在把握好“度”更为重要,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防止出生率倒退到以前的超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革现行的生育政策,针对迁移人群及高等教育人群制定一系列政策,将其生育率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瑞来.中国生育率转变的特征和原因[J].中国人口科学,1992(5).

[2]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J].中国研究,2004(6).

[3]袁志发,周静芋.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校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校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校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校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校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校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校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校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校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校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校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校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校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免费提供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校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影响因素

当今大学生是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一些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1)家庭所在地。农村家庭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一般高于城市家庭的学生。农村家庭的学生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城市家庭的学生在吃苦耐劳等方面大部分要低于农村学生;农村家庭的学生一般来说比城市家庭的学生更关注教育大事、国际国内时事以及民生问题等;农村家庭的学生在集体主义观、价值观、人生观、诚信等方面比城市家庭的学生更积极向上。

(2)家庭收入。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常高于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理由是低收入家庭学生对思想方法论的认识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要高;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对贫困家庭的补贴政策;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集体主义观、价值观、人生观、诚信等方面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更积极。

(3)家庭结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一般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受到长辈们的过分疼爱,优越感强,受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弱,性格上任性,消费观不正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或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少而低;往往重视索取,忽视奉献;重视自身的权利,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2.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1)性别。男生比女生更关注国内外时事、国内民生等问题;对“只要考试能通过迟到旷课、及时行乐、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抄袭行为、自我为中心、能拖就拖、婚前、利用网络和手机不负责任的信息、自杀行为、公共场合中异性间过于亲昵的行为”等一些不良品行女生比男生更多持无所谓的态度。

(2)专业。理工农医类的学生比艺术体育类的学生更关注国内外时事、国内民生问题等方面,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又比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更关注;对思想理论问题的测评艺术体育类的学生比理工农医类的学生高,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又比人文社科类的学生高。

(3)政治面貌。在我国大学生中,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高于团员,而一般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最低。

3.学校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1)领导体制。部分高校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日程上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无条理、不健全,存在教育和管理脱节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合力,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少数政工干部、学生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事,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想到它,有了成绩忘了它”,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术骨干的培养轻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职称低、年龄小、杂事多、理论功底较浅、科研能力较低、队伍不稳定等情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形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讲得不够清楚和透彻。还有一些教师在“两课”教学中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方法呆板,使大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导致大学生对“两课”的内容感到可爱不可信,可信不可行。

(3)教学内容方式。在内容上滞后,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难以有针对性地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心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在方式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只停留在开会、听报告、学文件、分析个案的形式上,对超前的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主动掌握的积极性。

(4)高校扩招、自主择业以及大学生行为偏离、人格障碍等。从高校并轨扩招以来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观念上、应对措施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如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中的“三困”生(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逐渐增多;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由“准行政关系”向“合同关系”转化,就业压力大;学生行为偏离、人格障碍甚至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等。虽然很多高校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新情况,并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但由于人员配备不足,重心未能下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仍难以有机结合,教育效果仍不够理想。

4.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1)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从而给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动力,增强大学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拼搏向上、奋勇进取、不甘落后、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市场在微观上强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强调等价交换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对缺乏辩证思维的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淡化集体、强调自我;重视索取和回报,忽视奉献;注重物质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不讲信用,极易陷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误区。

(2)社会消极腐败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投机倒把、谋取暴利、、歪门邪道、弄虚作假、坑害国家、损人利己等,特别是党内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对没有完全的辨别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一些学生往往把这些腐败现象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并以此作为评价社会和人生的依据,这势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负面冲击,严重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社会”以虚拟技术为基础,不受物理时空限制,它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更高的水准,并促进大学生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同时西方利用网络的广阔自由和大学生涉世不深的特点,建立黄色网站以及反对社会主义的网站来竭力鼓吹资本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这严重毒害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4)西方价值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不能不激烈地冲击着共产主义的基本观念,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越来越集中地把矛头指向我国,加紧形形的文化思潮渗透,竭力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价值观,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西化”,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势必乘虚而入,使大学生真假难辨,不能对事物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出现问题。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9

   从总体上看,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对中学生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影响最大,而教师上课的趣味性对中学生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影响较小。体育课本身也是为了对学生们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提供一点自由和放松的空间,学生们想要在体育课上振奋一下心情,发泄一下郁闷的情绪。可是当面对一个精神不佳的体育教师时,同学们那种对体育课的期待值便会大打折扣。当体育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授课时,教师的口令和动作才会更有力,学生做起动作来也会更有力,学习起来也会更认真,这无形中就是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很单一,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觉得上体育课特别无聊。当教师的个人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目标时,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蔑视感或轻视感,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没有了威严,当他发出一个命令或布置某项任务时,就不会有人来响应。这是很不利于教学的,连一般的教学常规都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更别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了。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组织教学,既能管得住学生,又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不失活力与自由,这是体育教师们需要去仔细研究的。

   2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教学设施类因素分析

   教学设施,是有效实施课程与教学的物质保障。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硬件条件,严重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愉快程度。

   以笔者实习的中学为例,其教学设施存在器材不足和陈旧。比如说上一堂篮球课,当我们教授双手胸前传球或运球时,理想状态就是两个人一个球,可是实际情况却往往是5-6个人一个球,那么学生体育课上练习所学内容的密度就大大减少,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学生闲暇的时间增多,也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器材的陈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对体育器材进行较为及时的更新与更换。还是以我所实习的中学为例,那所学校的排球器材十分陈旧。而且大多数都是软排,由于使用的时间太久,其磨损和缺失较为严重,有的表面还有其他物质的附着。首先这些在学生的感官上就有一定的排斥作用,更别谈会对它们产生任何兴趣了。另一大类的分因素,即学校的场地设施。学校的场地设施非常简陋,无形中影响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气氛。像中学生喜欢篮球的比较多,由于场地小篮筐少,一些学生就会长时间观望等候,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可能由于长时间等候或没场地进行联系,就会使体育兴趣慢慢褪去,变得不再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也会影响到体育课的学习。再加上有的中学操场上的跑道还不是塑胶的,这也会对体育课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3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其他因素分析

   3.1学校因素

   因为初中有体育中考,赤裸裸的体育中考分数直接影响到与学生的升学问题,而高中则没有。于是初中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得不增大体育课的课时量,一周安排有2到3节的体育课,而高中,一周就只有一节。体育课时量太少,使得学生练习所学技术的时间和量都不能达到基本需求,导致学生最后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也大失所望,于是影响达标成绩,这样恶性循环,体育学习兴趣会日益减少。至于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上来进行分析。在中学的体育课,时间的安排往往集中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的课。这样一来导致同时有2-3个班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对于那些场地设施本来就狭小简陋的学校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在原本不充足的器材和场地上,人数又增加了1到2倍,学生怎么活动的开呢?这样怎么会在体育课上得到期待的满足感,兴趣的培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2学生自身因素

   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积极的自身因素和消极的自身因素两大类。通过排序他们的平均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因素还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中“可以与同学更加愉快、亲密的交往”、“轻松自由,可以动起来”、“可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分别位列影响因素最大的前三位。而这些特点恰好是体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优势,也是体育本身所可以带给参与者的益处。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大多是比较严肃和比较个人的,同学之间很难有亲密交往的机会。另外上文化课压力比较大,思想要高度集中,坐在座位上也不能有太大的动作等,这些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就不存在。这些积极的因素是推动同学们去参与体育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在消极因素中,我们发现“文化考试逼近,怕影响文化学习”是最主要的因素。关于这点,与社会影响也是分不开的。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体育课,于是造就了同学们的这种想法与担忧心态。

   3.3社会因素

   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存在着误解,认为从事体育事业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殊不知体育也有它的一套理论体系,只是在中学体育中,主要是(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6页)以体现其实践价值为主。可是实践也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当体育教师教同学某个技术动作的时候,也是以理论作为基础的,然而体育教师却用了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将理论融入于实践中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社会大众应对体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要多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使社会和学校一体化,为培养学生更浓厚的体育兴趣提供平台。

   3.4父母影响

   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认为是浪费时间。其实这也与当今的应试教育有关。前面笔者也提过,只有体育中考中有体育这一考试科目,因此家长当然会把更多的经历都投入到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上,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去给孩子报各种补习培优班。由于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缺乏,父母也不支持,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让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变得慢慢淡漠体育,而本身对体育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就更是火上浇油。其实,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练意志。笔者希望父母的眼界能够更加开阔些,对孩子们在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配合,让孩子能够学习锻炼两不误,达到双赢。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一是教材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产生的影响最小。二是教师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和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上。三是教学设施类因素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器材类因素上,包括器材数量太少、器材过于陈旧、器材种类太少。四是学校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在初中和高中的表现中有较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量上。共性则是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上。五是学生自身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的自身因素和消极的自身因素两大类,并且是积极的自身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六是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体育的传统偏见,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颇为重要。七是父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4.2建议

   (1)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舒解。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的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体育学习中来。

   (2)学校应及时购买器材和更新器材,因为器材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保证。另外,场地、器材安排要有序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自由地学习。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10

关键词:大专护生;健康教育;认知程度;影响因素

R47-4;G642

当前,我国的护理学理论正在向着临床实践方向发展,面临着以疾病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化,因此临床工作者就成为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如今,护士学历在日趋增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群成为了护士领域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大专护生提高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是提高临床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健康教育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

目前大专护生实习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与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

目前绝大多是大专护生对于深入开展临床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有正确的认识的。100%的护生认为护士应该承担起临床健康教育的责任义务,约89%的护生愿意从自我做起,承担起健康教育的角色,这说明大专护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健康教育,并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愿意协助开展临床健康教育,且大多数的护生愿意承担起健康教育的教育者角色。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大专护生还是遇到一定的困难,即对于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大专护生健康教育影响因素

大专护生能否进行健康教育除受自身能力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干扰,通过调查的结果发现,现在影响大专护生健康教育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繁忙,缺乏开展健康教育时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82%的护生认为平时的基本工作太繁忙,又很少甚至没有时间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进一步的面谈发现,护生在科室之中承担着铺床、整床、送标本等多项复杂的工作,且平时还要进行理论、操作考核和护理计划整理,很少有时间与病人进行接触。

2.自身健康教育知识理论欠缺,影响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理论的欠缺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80%的护生认为自我缺乏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不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独立自主的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分析,这主要是与我们当前学校与医院的学习体制有关,没有对大专护生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大专护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方法。

3.沟通技巧缺乏,影响健康教育效果。大;ど在学校中学到的健康教育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没有实际与病患进行沟通的经验,这会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调查数据表明,近一半的护生认为自我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不能对实际中面临的形形的病患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

4.病人及家属不信任、不接受是影响健康教育的又一因素。数据调查结果发现,护生认为病人及家属选择对健康教育不信任、不接受的分别占27%和16%,选择一般信任、接受的占43%和47%,选择完全信任、接受的占30%和37%,这表明了大专护生的教育教育效果还是不太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病人的护理期望值高,不愿成为护生学习的对象,且护生轮班频率较高,病人的接触时间短,无法对护生产生信任。

5.带教老师不太重视。对于带教老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也进行了数据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专护生认为带教老师不重视和一般重视的比例占到74%,这有力的说明了带教老师对于开展临床健康教育及培养护生的临床健康教育能力是不太重视的。因为当前临床的带教老师大多只是中专毕业的护士,他们自身的临床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就比较的欠缺。

6.科室氛围的影响。本次调查大专护生100%认为科室的氛围对于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科室之中,若是普遍的都认为健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且每一个人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能够以身作则实践健康教育,那么本科室的护生就会对健康教育更加的注重,反之就会导致护生不注重健康教育。

二、有效解决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大专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我们可以从学校、医院及护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分别措施是:

(一)高校对策。首先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视,加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课程,以逐步的提高大专护生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其次高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模拟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现代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高校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二)教学实习医院对策。教学实习医院在加强注重的同时要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注重临床实践,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培养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将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实践工作之中,提高工作的效率,从而使自我真正的成为临床开展健康教育的中流砥柱。

(三)学生对策。强化健康教育认识,培养学习实践能力。根据高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程,护生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的学习课堂中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和技能,使自己真正给为临床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四)加强带教老师的重视度。对于带教老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调查数据有力的说明了带教老师对于开展临床健康教育及培养护生的临床健康教育能力是不太重视的。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带教老师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健康教育认识和健康教育传播手段,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习生,从而有力的提高大专护生实习生对健康教育的重视。

(五)加强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大专护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健康教育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没有实际与病患进行沟通的经验,这会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专护生的沟通技巧培训,让他们明白在面对不同的病患时使用不同的沟通技巧能够达到更优化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简单的只注重疾病的治疗,而是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服务,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大专护生对健康教育的开展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改进,不断的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促使其成为未来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麦桂英.大专护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J].全科护理,2012,23:2189-2190.

[2]潘淑慧,王飞.不同年级大专护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11,08: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