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十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十篇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2:49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1

 

物流法律制度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物流制度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物流行业现代化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本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物流立法经验,我国规范物流行业相关规定逐步向专门化、系统化迈进。有学者从物流产业的角度,将物流产业划分为包括物流主体、物流行为和物流业务在内的统一体,而与此相对应来看我国物流领域的立法也包括三个板块,即调整和规范物流主体的法律、调整物流主体之间因法律行为而缔结物流关系的法律以及规范物流业务的法律。在笔者看来,虽然我国物流立法体系化不强,但是我们也应当从法制体系化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思考,以期从中认识和比较制度上的不足,为我国全面物流制度的科学化建立和完善指明方向。当前来看,我国物流制度立法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法律层面。主要体现为涉及物流

 

行业的民事立法,如道路、交通、航空相关法,《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经济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当然,可以看出法律层面的立法并不是专门规范物流行业的,因此对物流行业中物流主体经营范围、标准等特殊性、专门化的因素无特别考量。

 

二是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为了适应物流行业的快速和专业化发展需求,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先后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发展不同方面的需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如《铁路货物运输规程》、《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仓储保管合同实施细则》、《外商投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规定》等,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也曾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这样宏观性的指导文件。

 

三是地方立法层面。从整体立法状况来看,我国物流行业法律法规层面立法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全国一体化、综合性发展的需求,倒是结合地方实际的地方性探索逐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例如,2010年福建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的实际颁行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专门针对地方物流行业发展中的规划建设、行业管理、中介组织、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专门税收等问题做出具体的细化规定,使得物流行业发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并且保障性、效率性明显提高。

 

(二)我国物流法律困境

 

1.物流法律体系不尽完备。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在合同、运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效力层级分布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各部门规章中,总体呈现出分散游离构架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统一、有效的物流法律体系。然而,完善物流法律制度是现代物流国际化趋势的要求,也是物流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要求我国构建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法律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相关规定的立法层次较低。从我国当前物流制度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从有关民事、交通、航空、经济法律中基本可以参照适用,然而,直接规范物流行业的专门规定主要还是一些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规范相比法律来讲,一方面由不同的部门制定,标准不一,另一方面由于标准不一,各规定立法层级基本相同,加之部门利益掺杂,在执行上难免产生冲突。

 

3.缺乏专门化的物流单行立法。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是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依托。在物流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政府普遍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现代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动过程,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各个物流基本活动的有机整合,对供应链中物资的流动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种法律关系专门化、技术性的特点,迫切需要专门立法来调整。然而,目前我国相关规范层次低,交叉分散,无有效的法律对物流行业主体、行业管理、市场竞争秩序进行调整,也难以形成全国性的物流现代化发展规划格局。

 

4.物流管理体制不科学。由于物流行业的综合性发展需求,铁路、航空、商务、邮政、税务等部门都被纳入到物流运营过程中来,难免在政策、分工执行、监督等环节产生掣肘现象,影响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行。此外,行业垄断、地域封锁、行政权力滥用等也会严重影响统_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性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济法与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契合

 

(一)经济法规制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理论基础问题争议素来已久,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融合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因而社会性即其本质属性。现代物流法律问题在_定程度上超出了合同、买卖、仓储、运输、租赁、保管等由民法调整的私法领域问题,还需兼顾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市场统一调配、环境资源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问题。

 

从经济法视角观察现代物流法律问题,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实现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市场经济自由是整个经济法体系所坚持的核心价值,市场经济自由固然需要被尊重,但反观现代物流业的特点不难发现,简单、无序的任由市场调节物流业自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实现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而,现代物流产业需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契合,才能实现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其二,排除市场机制发挥的阻碍因素。当前,大部分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存在行业发展迅速,但质量不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很多,但不够统一等问题,部分地区物流行业存在恶性竞争导致正规物流行业无法与无照经营、手续不全的“地下”物流企业利润相匹。因此,经济法之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理论基础便在于实现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区域内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法规制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精神和立法内容方面都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物流需求状况迥异,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全国范围统一有效的高层次物流法律规范。物流业的市场潜力广阔,散布在市场上的各种资本不断跟进,许多资本也不做过多的分析和调研就盲目投资,导致市场处于参差不齐状况。2011年,福建省《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其内容共25条,其中着重规定了物流业的规划发展、相关行业扶持协调等内容,从宏观调控角度为物流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济法视域下的现代物流立法

 

(一)制定统一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地域封锁、部门争权、行业垄断等因素对市场自由化竞争的限制很大,与物流行业的系统化、综合性发展需求不相符,因此,要实现地区物流行业区域化发展,必须从大局出发,全面统筹,围绕大型物流集散枢纽、物流通道、物流结点等要素全面规划,做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制定统筹规划的时候要结合各地区发展资源及地域布局状况,要将大物流的概念注入地方立法中,加强区域间的沟通,更好更快地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包括现有交通运营布局、枢纽结点及预期发展状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发展基地,重要行业物流发展状况;东北地区作为东北亚地区中心,物流行业市场的对外发展优势等。

 

(二)制定统一的、专门性区域化物流法规

 

物流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迅速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西方国家在物流法律法规构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且促进物流业获得长足发展。制定全国性法律来规范物流业也是我国物流制度未来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但是,地方特别是区域性的专门立法如果能够产生示范性作用,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立法的途径更加的科学。地区区域化现代物流发展也可以考虑结合整体性的基础打破区域内地方封锁,以区域协动的形式制定统一的区域性法规,对物流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定,如物流市场主体资格、物流市场的准入标准、市场运行规范、管理体制、相关技术标准等。

 

(三)制定统一、高效的物流管理制度和行业组织规范

 

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化的自由竞争秩序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努力来保障。各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机动运载工具为特征的现代运输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内在优势、充分协调运输系统发展的政策法规。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和实施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制度,放宽对物流市场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檻,消除有关部门对物流市场的垄断,鼓励竞争,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二,制定和实施物流设置供给制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构建物流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专业化,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其三,确立统一的物流业管理机构,改变物流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此外,政府机构设置、专门化程度也应涵盖在管理制度之中。

 

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中介组织,特别是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相伴而生并逐步发挥政府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建立健全相关立法的同时,应当将物流行业组织考虑在内,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重视和扶持,提高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相关组织的活动进行规范的监督,保障物流行业的规范化运行。

 

(四)制定并推广物流行业标准以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要求

 

物流行业标准化是现代市场意义下保障公平、自由竞争,保障物流行业规范化运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再加上wto框架内的行业发展要求,我国相继制定了一些物流标准,尤其是2005年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继而制定了相关的物流术语、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物流设计、物流中心、通用平托盘、国际货运等方面的通用类标准,为物流行业现代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同样,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如果这一论点成立,则推断出经济增长无形拉动了现代物流需求,而现代物流的发展又为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随后物流工作也会开展得更加顺利。如此看来,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甚至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基于此,笔者现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利用具体实例对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论证。

一、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1.物流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部分学者利用物流推动论来分析问题,站在物流推动论的思路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物流发展在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作了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相应的结论:一,现代物流发展细化了社会分工,使社会行业及社会工作变得更加规范,进而促进了在社会经济的增长;二,现代物流建立物流联盟的目的在于控制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一旦降低,经济增长便不是难题;三,如果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非均衡发展、梯度推移等多个方面都会发生作用,最终结果同样是促进经济增长。由此看来,现代物流多少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明显结果是,现代物流发展,经济也会跟着增长,反之,物流滞后,经济势必也会跟着降低。所以不难看出,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经济会随着物流的发展而增长。

2.经济增长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拉动作用。另一部分学者利用经济拉动理论来分析物流和经济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物流仅仅只是经济发展下的产物,经济增长会对物流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大幅度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市场的物流需求量,进而促进物流发展,反过来,物流需求量大大增加以后,市场经济,乃至社会总体经济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因为无论如何,物流始终是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始终受限于社会经济。

按照经济拉动逻辑,经济大幅度增长之后,物流业对物资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物资产品流动规模同样得到相应的扩大,这些连锁反映都是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该国也是利用庞大的物资交易,从世界各地将物资产品运回国,再销售到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的物资产品需求,实现了物流发展。这一行为的实施建立在经济发展条件上,是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一旦经济显现出增长趋势,物流便随之跟着发展。

3.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由上述两大理论可知,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现代物流发展可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可拉动物流内需,带动物流发展。如果应用因果图来解释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将其视为双向因果关系,即物流发展势必会提高物资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加大市场对物资产品的需求以及物资产品的供给,缓解物资短缺问题,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场对物资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物流行业内需,频繁造成物资短缺问题,带动物流行业发展。

二、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论证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笔者预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对其进行论证,详细步骤如下:

1.选取适当数据与指标。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时,第一步骤是先做好数据、指标选取。综合考虑现代物流性质,数据指标选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物流供给能力指标、物资产品需求指标、发展成效指标以及经济增长指标,四种指标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种指标在选取时都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而本文为了论证方便,剔除了一切价格因素,论证时并不考虑价格因素对指标的影响。

2.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的应用。(1)斜整关系检验。由于上述时间序列都为一阶非平稳序列,对在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前,我们须对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检验,也就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在这里本文采用常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利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2)因果关系检验。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上述两两变量进行因果检验,得出最终的关系检验结果,即①案例中某省市的物流网络里程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联系;②某省市现代物流需求的增长水平较高,且增长原因为格兰杰原因;③某省市现代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双向因果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且这种相互关系是双向的,能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及检验理论对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物流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物流发展,物流和经济二者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同时强调,现代物流和经济增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做好合理控制,确保两者发展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3

关键词: 物流业;国际化;宏观调控;法律;电子商务;环境立法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一个新兴的名词———物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时间已等于或趋近于零,未来物流时间将占到流通时间的90%。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水平。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须的“全球物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业迎来巨大商机,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业,将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近来,物流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随着这个名词的过份炒作,暂时形成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物流似乎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来支持。2002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接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个加入wto后的产业对策的研究课题。这是我国第一次启动针对物流产业的可操作性政策的研制。经过调研后,协会拿出了一份初稿,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统一纳税、降低土地开发费用等,作为对物流业的发展支持。这份初稿确实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观点,但是最后为有关部门否定。为什么呢?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所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涉及到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如政府放弃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控制等。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单从市场开放角度看待加入wto和产业国际化,而应考虑到如何在管理观念上适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必须更注重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是迫切的,但它也不是什么特殊产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政府并不需要给予什么特殊支持。政府更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物流业的管理,打破地域间的阻隔和部门的垄断,创造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来扶持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便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它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和商品出售前的储藏,并且增加了一项传统运输业从未有过的、对商品制造者和销售商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配送。产品制造者可以要求运输者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数量将原材料直接配送至制造车间,从而不必建造仓库进行材料储存;产品制造商可以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将商品直接配送至商场,使商场实现了无仓库经营。制造商和销售商省去的不仅仅是仓储的麻烦,而且做到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货”,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减少了商品的积压和滞销,最终使消费者得益。这一行业跨越几乎所有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内贸、外贸等,受到多个部门的牵制,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将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流也将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物流与国内物流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国际化物流远远超过单纯的国内物流。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in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ofCustomer),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流活动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化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的需要。国际物流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它的自有特点:完成周期长、作业方式复杂多样、物流系统一体化、重视联盟作用。

物流业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取代了国内运输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立法条件尚不充分,但需尽快积累,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4-0099-03

[作者简介]王忠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上海201209)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5

(中国外运金陵公司货运部,上海200081)

[摘要] 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对物流业的支持和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建设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现代物流业增加了配送等新的功能,国际物流较之国内物流又复杂重要得多。新的情况下,物流业者的法律地位有本质变化,风险责任也在扩大,应尽快建立法规严格物流市场的准入和行业标准。国内各相关专业部门不仅应改善各自传统的条块分割的法规,还应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特点,在立法上做到一定的超前性。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应吸收他国经验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关键词] 物流业;国际化;宏观调控;法律;电子商务;环境立法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03)01004003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一个新兴的名词———物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时间已等于或趋近于零,未来物流时间将占到流通时间的90%。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水平。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须的“全球物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业迎来巨大商机,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业,将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近来,物流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随着这个名词的过份炒作,暂时形成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物流似乎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来支持。2002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接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个加入wto后的产业对策的研究课题。这是我国第一次启动针对物流产业的可操作性政策的研制。经过调研后,协会拿出了一份初稿,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统一纳税、降低土地开发费用等,作为对物流业的发展支持。这份初稿确实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观点,但是最后为有关部门否定。为什么呢?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所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涉及到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如政府放弃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控制等。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单从市场开放角度看待加入wto和产业国际化,而应考虑到如何在管理观念上适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必须更注重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是迫切的,但它也不是什么特殊产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政府并不需要给予什么特殊支持。政府更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物流业的管理,打破地域间的阻隔和部门的垄断,创造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来扶持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便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它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和商品出售前的储藏,并且增加了一项传统运输业从未有过的、对商品制造者和销售商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配送。产品制造者可以要求运输者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数量将原材料直接配送至制造车间,从而不必建造仓库进行材料储存;产品制造商可以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将商品直接配送至商场,使商场实现了无仓库经营。制造商和销售商省去的不仅仅是仓储的麻烦,而且做到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货”,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减少了商品的积压和滞销,最终使消费者得益。这一行业跨越几乎所有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内贸、外贸等,受到多个部门的牵制,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将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流也将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物流与国内物流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国际化物流远远超过单纯的国内物流。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in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ofCustomer),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流活动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化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的需要。国际物流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它的自有特点:完成周期长、作业方式复杂多样、物流系统一体化、重视联盟作用。

物流业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取代了国内运输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立法条件尚不充分,但需尽快积累,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

从行业内部来看,关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从业资格,我国目前尚无法律可循。中国加入世贸,国外物流业者也纷纷入驻国内市场。由于这些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国际物流业者法律地位和风险责任的变化,为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便于管理,应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加强管理。从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开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化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例如,现有的《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仓储合同都有确切规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中,承运或仓储一方需为实际经营运输、仓储的人,运输或仓储只能作为托运人的人代订合同。人需有委托单证明,据授权范围,以委托单名义签订,对委托单位直接产生权利、义务。托运人与方的纠纷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的规定,承运人与委托方的纠纷适用于《合同法》、《海商法》等。在现代物流中,这些原有的方转为合同的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合同。现代国际物流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利润融合的最佳渠道,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商业活动相互有机衔接所必须的系统综合和对总成本的控制。提供物流的服务方不再象以往的只以佣金为自己的利润,它有了自己的新的利润源,也有了新的权利和义务。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方的投资风险、责任风险在增大,责任范围在扩大。它不再是对行为负责,它以当事人的地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责任限制也有可能丧失。国际物流相对国内物流难度大,牵涉资金大,责任风险也大。因此,对物流从业者的资格限制对规范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相当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资金有相应规定,公司的财税制度有专用摸式,公司管理者也需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规范物流业从业资格条件将为今后我国物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关于物流业行业标准,我国尚无适当的法律,也无部级别的行政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尽快明确物流从业者的法律地位、责任范围和责任限制等。国际作业复杂性的另一点体现在国际作业所要求的单证数量多而复杂,作业形式多而难度高,需尽快建立部级的物流协会标准交易条件及运营标准,制定统一的各种合法、有效、规范的单证。这方面,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法规值得借鉴,但需结合我国实情。

从行业纵向来看,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会推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各项运输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地,它的发展也受到其他许多专业部门的牵制。我国传统管理法规中,条块分割严重,令我国的物流业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规模经营受到阻碍,也使国外物流从业者对我国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例如,我国仅公路法就各省自有一个,令跨省经营者无所适从。铁路、海运集装箱标准不一,增加了相应成本。各部门应根据wto国际惯例改善各自的专门法规,除去弊端,为国际物流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各专业部门还应根据国际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在立法上有一定的超前性。电子商务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而我国的网络法律相对滞后。例如,我国还没有一个对于电子认证的统一规范和标准,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显得过于滞后,这不利于网络经济的有效管理,也会影响到物流的发展效率。另外,建立各种程度的自由港、保税仓库制度及相应法规,将为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环境,吸引货源,增加港口航班密度,同时又吸引国际物流到港口中转,有利于将港口建成国际物流网络的枢纽点,推动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6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①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②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③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7

为了解决物流企业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3年,全国政协组织了对物流业的专项调研,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反映了有关税收的问题,得到总理的批示。根据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要求,2005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之后,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别于2006年1月1日认定第一批37家物流税务试点企业,2007年1月1日认定第二批158家物流税务试点企业,2007年8月1日认定第三批13家物流税务试点企业,2008年12月1日认定第四批184家物流税务试点企业。

目前国内物流业税种

目前,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主要存在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税四大类税系,各税系中涉及物流业的大约有18项税种。物流企业较为普遍缴纳的税种一般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是物流企业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据北京物流协会初步统计,营业税占物流企业缴纳总税额的60%至70%,企业所得税占到20%左右。

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三个方面。物流企业缴纳营业税的主要税目根据其提供应税劳务的不同而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物流企业提供应税劳务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相关的营业税的税率大体上分为交通运输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3%和服务业(业、仓储业、装卸搬运、租赁业及其他服务业)5%两大类。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根据原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33%,不同盈收状况的物流企业,企业所得税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

我国物流服务业务税负较重,税率不统一,各类物流企业相关的专项发票营业税率、增值税抵扣、附加税不一致。

物流纳税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物流业税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改善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但目前在税收管理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在税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营业税存在部分重复纳税现象。重复纳税是目前存在于物流行业税收方面的最重要也是最为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对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物流配送业务领域、仓储租赁业务领域、代收代缴费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二是物流企业综合税负相对偏高。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仓储业务利润率仅为2.6%,而我国物流企业毛利一般仅在4%~6%,税后纯利只有1%~3%,但仓储及其他物流服务却使用5%的税率,比运输业税率还高出2个百分点:

三是所得税属地缴纳不符合现代物流业跨区域发展的特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具有跨区域发展的行业特点。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经营条件不同,常常出现在一个公司范围内,部分区域公司盈利而另一部分区域公司亏损的局面。但目前我国执行的属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许多集团型企业无法做到企业内部盈亏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四是整合社会运输资源中很难取得合法运输发票的问题。现代物流企业雇用的个体户司机按现行发票管理规定较难取得发票。因此,为了解决开发票等问题,部分个体户车辆采取到其他运输公司挂靠的形式。由于个体户车辆提供的往往是单次临时性运输服务,因此无法完整的将支付的费用发票交给被挂靠公司,再从被挂靠公司报销现金。如果被挂靠公司承担开票责任,将造成无实际收入的“空开票”,同时由于不可能将挂靠车辆的支出完整纳入核算,被挂靠运输公司要承担很重的所得税的压力:

五是物流企业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与额度管理的问题。我国现行物流业使用的最重要的发票是“货物运输业发票”,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货物运输业自开票纳税人认定,必须具有自备车辆,同时只有自备车辆运输货物取得的收入才能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另外,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也存在额度限制和属地限制等问题:

六是仓储物流服务中土地使用税与物流企业兼并整合中土地出让金及营业税的问题。在物流活动中,仓储与分拨、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是整体物流服务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同时与国民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等产业具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我国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征收上却未能体现出这种差别,高额的土地使用税,给低盈利的仓储型物流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七是物流业税收存在征管困难、税收漏洞,对政策理解差异问题。征管困难与税收漏洞问题已十分严峻。同时,由于各地对物流税收管理相关文件的理解不同,不同地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导致地方税类的设置与管理也有一定的差别,出现了我国不同地区在物流税收政策执行上有所差别的现象。

国外物流企业的纳税

物流业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服务业,国外物流业税收的一些特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据了解,国际上对物流业征收的流转税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征收增值税或具有增值税性质的商品劳务税。这主要是那些对商品和劳务全面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增值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因此,对物流业征增值税是主流:二是在没有实行增值税制的国家和地区,物流业仍随同传统服务业征收销售税或劳务税,如美国各州一般对诸如运输、仓储等服务业征收销售和使用税,马来西亚对各种服务征收劳务税:三是对产品和部分劳务征收增值税,但对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主要服务业征收营业税。这三种流转税征收模式本身优劣明显:对营业额全额征税的销售税和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的根本缺陷。正因为如此,增值税制仅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就横扫世界,成为流转税的主体模式。而就物流业的发展而言,增值税的中性特点同样显得合理和有利。

从国际上的流转税政策看,增值税比营业税、销售税更合理、科学,这也是给予一些优惠支持措施,鼓励物流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出口型服务适用零税率,以鼓励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出口:对物流企业购进的产品或设施实施减免;对物流业实行流转税特殊优惠政策。目

前在流转税方面专门对物流业实行鼓励措施的国家比较突出的是新加坡。从优惠内容看,虽然世界各国具体的优惠方式、程度各不相同,但对优惠适用条件基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物流服务的界定,如马来西亚对综合物流服务、新加坡对第三方物流等的规定都比较具体。

物流企业原则上按一般企业缴纳企业(公司)所得税。不过,从鼓励物流业发展政策角度看,所得税的政策优惠要比流转税更为明显。如马来西亚规定,新成立的综合物流公司可以享受为期5年的法定所得70%免纳所得税优惠。现有综合物流公司可以享受为期5年的再投资新增所得70%免纳所得税优惠。泰国把物流业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行业,规定物流企业可以享受免征公司所得税8年的优惠。法国政府明确规定,允许物流中心采用“成本加计法’确定应税所得,即通过事先的税收裁定方式,由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商定平均成本利润率,用以计算物流中心的应税所得。成本利润率一般在5%-10%之间。法国税务局还明确规定,适用“成本加计法’计税的物流中心是指跨国集团在法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常设机构。它专门为该跨国集团成员提供仓储、包装、贴签和配送等服务并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此外,为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业发展,法国还规定对物流中心的境外职员免征全部或部分个人所得税。新加坡政府规定,经核准的船务物流企业提供货运和物流服务所得可以在5年内按10%优惠税率缴纳公司所得税(新加坡公司所得税一般税率为20%)。最近新加坡政府提交国会审议的2007年预算拟将此项优惠期限从5年延长到10年。

七方面的改革

借鉴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同时考虑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本次会议上,相关专家和行业及税务主管部门提出七个方面物流业税收改革建议:

建议在重新核定营业税计征基数的基础上,明确物流外包业务营业税的差额纳税界定方法与计算方法,将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用外包的方法,采用垫付款形式支付的运输、仓储、包装、分拣、加工等业务过程的成本作为抵扣部分看待。

适当降低部分物流服务的营业税税率与土地使用税税率。建议将仓储、分拨等业务作为特殊服务业看待,按3%税率征收,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税率建议按各地规定的30%征收。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物流企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凡符合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由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利用规模物流企业管理体系,解决小规模运输户税收监管困难与偷漏税问题。凡是规模化物流企业外雇车辆现金支付运费的,由物流企业作为法人单位负责在所在地的税务局代开小规模运输户货运发票:对法人单位代开代管个体运输户的发票实行优惠税率:营业税、所得税合并按4.3%征收,由代缴税法人单位代个体运输户代收缴纳:为防止代开、虚开运输发票,建议采取以下办法:物流企业负责对外雇车一律开具普通货运专用发票,或加上一般纳税人不能抵扣字样,只作为抵扣凭据。

放宽物流企业自开票纳税人资格认定中关于白备车辆的规定。原来我国税收管理中关于运输业自开票纳税人的“自备车辆’作为基本条件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8

现代物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拓展于中国。这是公认的世界物流发展轨迹。年2月,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粉规划,物流业成为我国第十大振兴产业。

物流被定义为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物流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使物流法律制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物流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一、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有一定的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物流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规范不协调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现行的物流立法涉及众多部门,中交通、铁道、航空、内贸、外贸等等,而这些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甚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和冲突现现象,这就使得物流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落到实处。

2、现有规范不完整从完整性上来看,不少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规范,物流业仍有不少法律真空地带。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务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仓储运输,而对于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比如对于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而对于其他各个方面的标准则无规定。

3、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从法律效力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现行很多物流法律法规多是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和颁布的,大多是一些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流立法相对滞后从时效性来看,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环境等的变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已大为不同,但由于现行的一些物流法规还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所以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国家化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框架构建

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物流法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绿色物流;物流管理

1.“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从生产到销售,是服务和信息流的产生的物质,并采取妥善保管。是有效低成本运作计划的实施和控制行为。现代物流管理整个的活动环节需要全方位的把控,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监管。现代物流行业的兴起是社会化生产大发展和网络化生产大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它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平衡最重要的标志。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是国外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这种行业的研究成为许多部门研究的重点。现代是物流活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物流活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

2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物流的产生

2.1物流活动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产业的主要支柱。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导致的增加物流行业的迅速崛起,采购物流活动更加频繁。在某些方面,与最终的经济发展,以及现有的物流管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表现如下:(1)公路货运的大量消耗太多的精力,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交通会变的更加的拥堵。(2)一次性的外包装大多数是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是城市垃圾变的更多造同时带来的是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负担加重。

2.2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物流活动在社会越发进步的今天变的尤为重要,一切经济的发展都是在保护环境为前提而展开的。现阶段的活动开发要考虑到我们的下一代,不要拿下一代的资源买我们今天的账单。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使今天流动的产品不会带来二次的污染环境。这个原则就是时代对于现代物流行业的要求,也是这个行业要想快速发展的法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发展,并在同一时间形成的是环保物流系统,生产出的“绿色物流“这样一个新的概念。

3.物流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资源的环保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有着重要的作。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绿色物流活动,包括社区的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范围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绿色物流作业的每一个人,也包括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循环物流。

3.1政府根据长期的发展与规划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从政策上支持环境保护策略,法规和管理控制的物流系统从宏观层面看,可以看看三种简便的制定相应的规定:从污染的源头进行管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源主要运输车辆增加,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管制政策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提高了物流效率,并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特别是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物流效率。

3.2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环境目标物流企业的战略目标,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是是重中之重,将保护环境和物流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举措对于大力的推进绿色物流行业的兴起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

4.结论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高效快速的物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我们还是有欠缺的还需要日后的完善与改进,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国的物流管理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和国际水平接轨。为了实现绿色物流的发展,从政府政策层面和战略层面的业务发展响应对策,还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循环物流系统领域的整个供应链,这是物流管理在21世纪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宗平;杜文物流现代化与运输工具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物流技术.2001(03)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10

一、物流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现代物流系统一般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不畅通。物流会计主体是指物流企业应该对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物流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物流业务活动。物流各个环节极其复杂,物流企业自身的资产与客户的资产很容易混淆,同时,物流企业所有者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也较难区别。因此,只有明确界定物流会计主体,才能正确反映和监督物流经济实体所拥有的财产及其应负担的债务。

(二)持续运营及会计分期假设持续运营作为物流会计的前提条件,是指物流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其各个环节即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都将会正常持续运行下去,不会发生突然中断的情形。如果物流运作在某些方面未达到预期效果,如信息处理的意外中断、客户定单处理推迟、运输途中发生商品毁损等等,这些都会对物流系统正常持续运作构成威胁。只有在持续运营的假设下,物流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才会保持稳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可能客观可靠。会计分期是指将物流企业持续不断的物流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分期核算物流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从现实的需求来看,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定期提供会计信息,以便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作为物流决策的依据。为了便于计算,一个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

(三)主辅结合计量假设物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桥梁和工具,它并非靠改变流通对象的形态来创造价值,而是保持其原有形态,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以及商品实体的空间位移(韦恒,2007),在此过程中,流通对象是用货币来计量的,而且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也是用货币来表现的,这里的货币计量是基于币值稳定前提。如果所有的物流环节在我国境内进行,一般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倘若商品交易跨国界流动,还要考虑到汇率变化对物流对象价值的影响。物流会计采用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假设,并不是说要否定非货币等其它计量单位。非货币量计量单位主要有各种实物量单位和各种劳动量单位。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交易或事项。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已经不能满足物流会计实务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物流会计应该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单位为辅的形式。

(四)受托责任假设高学贤(2007)认为,物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持活动,它包括了从供应商到企业的原料配送、企业内部的物料转移,以及把产品送到客户手里的所有活动。因此,物流企业实际上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折不扣地履行受托责任,有效地充当桥梁作用。物流活动可以为企业的顾客创造价值,物流成本的节约和物流系统的改进都将增进企业的价值,从而使得顾客愿意为产品和服务支付的价格超过相应成本。物流会计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诚,会计信息要尽可能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二、物流会计的核算对象与方法

(一)物流会计核算对象物流会计核算的对象有别于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非常关注物流科学和会计实务的结合。其实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漫长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会计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通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其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入和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些都能够用货币加以表现。因此,物流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物流企业以货币表现的物流活动。

(二)物流会计方法物流会计方法是指用什么样的手段实现物流会计的基本任务,完成物流会计核算和控制的职能。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物流企业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物流会计报告,为物流成本管理及物流决策提供依据。结合物流本身运营的特点,物流会计有自身特定的核算方法。如物料控制方法,其基本理念是只有在客户对该流程的需求明确以后,流程才开始运作。传统的商业交易是建立在供应商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基础之上的,商业运作由预测来驱动,因此,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预测和促销计划来采购产品,这样就产生了推式流程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假设商品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期间能够被售出。另外,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包括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剔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使得材料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还可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科学方法,它通过预测可以实现的物流营业收入,为实现目标利润提前设定必须达到的成本目标值。这种方法充分地挖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潜力,并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从生产制造过程移位到产品的开发设计流程。

三、物流会计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理论界有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

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而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即向委托者、债权人和政府机关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物流企业受委托方(供给方或需求方)的委托将商品从供给方运送到需求方,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和最低廉的成本费用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实现商品和服务的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与委托方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由于委托受托关系明晰而且直接,所以界定物流会计总体目标应该坚持受托责任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委托方,均希望投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价值,即整个物流活动是以提供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物流的发展也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适当兼顾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具体目标一是反映物流企业及其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里的“受托责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物流企业和货物委托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另一层面是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契约关系。从第一个层面来看,现代物流是以顾客的满意为第一目标,在服务绩效和成本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各物流子系统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有效地完成委托方的任务,企业要重视从产品的制造到终端消费者每一个环节的营运和绩效。从第二个层面来看,物流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企业的各项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并妥善地营运企业的资本,因而,物流会计目标的内容会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有利于评价管理者物流运作的有效性。二是增进绿色物流的发展。运输工具噪音、交通阻塞以及污染废弃物品的不当处置等等都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现代物流的发展应该以不损害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在选择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方案中,尽量选择对自然环境损害较小的方案,比如在选择交通运输工具时尽可能选择一些排污量较小和节约能耗的运输车辆,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生活废料及工业废品处理能力的物流管理系统。

四、物流会计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一)物流会计本质: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本质是指决定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定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关于会计的本质的表述一直未达成共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倡导的管理活动论观点;另外一种是以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观点。这两种观点并非绝对对立。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采购管理、运输配送管理、仓储保管、包装管理等物流组织管理形式加强控制和监督;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传递和处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如定货数量、收货要求、货运单证、各种票据和仓库作业命令。现代物流中的核心系统是物流信息技术系统,主要由软件、通信和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条形码技术(BCt)、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等。不同层次的物流活动和物流系统经济决策都呈现信息化,高效地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物流信息以决策依据和决策结论出现,这样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和得出有效的物流决策。综上所述,物流会计的本质是一种通过采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加强物流系统管理的价值管理活动。